网上冲浪新概念——小巧便捷的新型网络应用设备

网上冲浪新概念——小巧便捷的新型网络应用设备

一、网上冲浪新概念——小巧便捷的新型网络应用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罗淑琳[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马赫[2](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黄丽娟[3](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杨学科[4](2020)在《数字宪治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社会是我们正在经历且未来样态还不明确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对传统的“土地”资源为主的农业社会、“化石”资源为支撑的工业社会,数字社会的资源基础变成了非消耗性、非实体性的数据和算法,数据和算法成为新的生产力,也成为新社会的问题之根。一般而言,算法问题主要体现在算法歧视、算法权力两方面。其中,算法歧视是指算法在编码、收集、选择或使用数据训练时,会出现直接或间接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的区别、排斥或特惠的偏见现象。算法歧视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内置性编码凝视,有限、不相关或不正确的训练数据,算法黑箱建模方法的歧视或三者的不同组合。在数字社会,算法权力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形态。理解算法权力的中心不是在算法技术系统的力量,而是作为技术系统的算法映射到社会系统中的权力转化过程:决策算法化、算法法律化、权力微粒化,这对理解作为技术的算法系统如何具有社会权力(力量)更具实质性意义。对于数据问题而言,数据的内部问题主要是数据海量、数据安全、数据隐私、数据污染,外部问题主要是政治上的数据老大哥、经济上的数据殖民主义、文化上的数据达尔文主义。数字科技对宪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宪法价值和私权力崛起上。宪法价值体系的三位一体公式“人权、法治和民主”,在数字科技发展的影响下,也面临人权风险和人权新可能、法治系统的权力失衡和民主新可能的问题。在私权力崛起方面,数字平台为首的私权力,所具有的支配优势和资源、准监管角色、准国家状态,对宪法理论的公私二分法、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民族国家理论都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宪法的内涵面临着解体的可能。不能不说,数字社会的宪法时刻已然到来。因此,研究数字科技对宪法的影响,是一个重大宪法性问题,也会有助于此问题的宪法性规范生成并被纳入新的宪治秩序当中。对数字科技所造成的宪法时刻的回馈反应,是一个需要理论和制度设计的重大现实课题。在理论上,预测、想象未来法理状况的法理学研究是数字社会宪法时刻的理论逻辑起点,没有对未来法理的想象和预测,宪法难有见时知几之变,很难应对数字科技迅猛发展所造成未可预知的宪法挑战。数据权利纳入第四代人权框架,数字科学福利权的惠益数字科技福祉策略,算法问题治理的元规制方案,弹性宪法的构建,这些都是可供甄选的制度设计策略。在这些制度设计策略中,又分为权利保护模式和权力规制模式。一方面,保护模式充当权利的保护罩。数据权利纳入第四代人权框架,这种基于人权的数字技术发展战略可以回应数字社会的数据发展现实。数字科学福利权的惠益数字科技福祉策略,可解决第四代人权对弱势群体等普惠不足的问题。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的享有是数字科学福利的体现,数字科学福利是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的旨归,这也符合罗尔斯正义二原则:数字社会的人们应当完全平等的自由享有数字权利,但对于数字科技领域科学福利最小受惠者应用科学福利权去兼顾平等,实现符合公平的正义。另一方面,规制模式常作为约束权力的利剑。算法问题治理的元规制方案:算法自我规制治理、平台自我规制治理和政府规制,在宪法框架中存有正当性,是回应数字社会的算法治理问题的可行方案。弹性宪法的构建,有利于在数字技术风险世界中不损害宪法的核心价值的情况下,重新审视宪法的适应性,为思考宪法的挑战和危机应对并最终为应对真正危机提供一个新视角。一般而言,宪法弹性是宪法应对挑战并最终应对真正危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宪法复原、宪法韧性和弹性红利三方面,将风险最小化,或者将风险转化为机会。综上而言,以上这些都是数字社会宪法时刻的回应策略中可供甄选的分散策略。除了上述的分散策略,数字社会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战略“数字宪治主义”去面对当下数字社会、未来数字社会的宪治以及数字社会的宪治可持续性。宪治主义并没有停滞不前,也在创造性适应数字环境萌发新的生命力,数字宪治主义是继自由宪治主义、社会宪治主义后的宪治主义3.0阶段。数字宪治的前提是数字立宪,数字立宪事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科技,涉及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更要重点关注大数据和算法的法律影响。最适宜的数字立宪,是整体性的立法,专门的数字立宪是最合乎宪法体系融贯性考量的。一个数字宪法就好,最好不要再区隔为互联网宪法、大数据宪法、人工智能宪法,甚至区块链宪法。数字宪治在形式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方式,主要是依照数字宪制来进行治理。数字化是数字宪制的媒介,数字化不仅是法律行为、法律关系中的监管对象,还能作为法律本身的工具和参数行使着监管主体的职责。形式宪治相当给数字宪治确立了形式上的宪治规则,如果想让宪治公平合理的践行,必须赋予宪治实质性的理想要素:限制宪治各方的权力扩张,保障个人基本权利。除此以外,对于数字宪治的价值观广泛论辩,可能更有利于深入理解数字宪治。文明不只是品味上的进步:始终接受美好的事物,拒绝讨厌的事物。同样也是同理心文明的进步:不仅只使那些圈内人受益,而且还应使那些圈外人也受益。故而,数字文明意味着拥抱美好、有利于人类福祉的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不仅应使那些熟悉和有能力负担数字科技的人受益,而且还应使那些不熟悉或没能力负担数字科技的人受益。文明其表,制度其里,这就需要制度上的应对措施,宪治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自然而言,数字宪治就是新的数字文明的制度愿景。数字宪治文明的内涵集中于两方面,即数字文明时代的国家文明一方面是通过实现的数字化程度来衡量,这主要体现在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另一方面是通过宪治文明水平来衡量。理论上的数字宪治主义是需要发展的东西,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数字宪治作业才能完成,但实践中,我们不应高估数字宪治,这不是灵丹妙药。

李思颖[5](2020)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中的词类转换策略 ——以《气候变化教育中气候素养与创新之处》(第2至4章)为例》文中指出本报告翻译材料选自《气候变化教育中气候素养与创新之处》的第2-4章。该书由Springer于2018年出版,探讨了近年来气候变化教育领域最新研究动向。所选取的这三章主要研究了气候变化教育中电子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应用。将这些章节译为汉语有助于丰富目前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探讨科学的词类转译方法,实现科技文本翻译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本报告采用了卡特福德的词类转换理论,以本翻译材料为案列,针对该文本中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种高频词汇以及其他类别词汇的翻译转换策略进行了探讨。本实践报告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词汇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以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灵活地进行词性转换处理,从而实现科技文本的交际功能和信息功能。本报告对科技翻译人员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本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所选翻译材料的作者,背景,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从翻译的三个过程:译前、译中和译后对本次翻译过程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翻译转换理论,其理论核心,概念等,提出译者在将词类转换理论应用于科技文本中的词汇翻译所需遵守的原则。第四章主要是案例分析。结合本翻译材料最典型的词汇翻译案例,以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科技文本中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种高频词汇以及其他词性词汇的翻译转换策略。第五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总结。

吴铭[6](2020)在《文化产业视域下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年人口迈入2.5亿的大关,社会各界对于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银发经济的概念也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产物——广场舞也因为吸引了广大中老年人群体的参与而颇受社会各界瞩目。早在2015年,广场舞产业作为银发经济的敲门砖,在资本市场曾引起了一番轰动。无数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本着回顾过去四年广场舞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将立足于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将广场舞产业分为三大板块:内容生产端,资源整合平台端,消费端三大板块,以目前我国的广场舞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横向对比各个产业要素来分析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了成都市的广场舞产业发展现状目前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自发性较强,导致大部分中老年人群体的消费种类和消费维度都比较单一,基本只局限在入门级别,即购买了配套的广场舞基础运动服饰。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近年来广场舞产业的创业公司折戟而返的原因大多数在于资本的趋利性而忘却了广场舞产业的双面性: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广场舞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输出,而成都市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输出较为单一,而且比起服务性质,更像是完成任务的输送文化,脱离了广大群众的基础诉求。同时成都市广场舞民间组织的职能混乱也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切实落地。针对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中政府应当起到引导作用,增强落实文化服务面向广大中老年人群体的可及性。同时可视情况开放文化服务职能市场,利用社会资金与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引导服务职能的转变,引导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广场舞文化中,满足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健身消费需求,从而优化中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为解决老龄化社会消费萎缩的问题提供参考意义。

张晓雪[7](2020)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获得大量有价值信息来为社会生活服务。信息服务在造福人们生活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个人信息被滥用、侵犯、泄露甚至不正当使用,个人的信息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种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各种不合理不合法信息收集、买卖和窃取行为猖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个人信息安全。在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无疑对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鉴于此,笔者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就大数据对个人信息保护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在梳理选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文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切入点和难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就大数据概述、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和分析,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及当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规范,列举了当前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的几种行为及方式。第四部分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一部分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原则与对策,在对国外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经验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主要就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原则、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王莉萍[8](2020)在《我国综合类高校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主题出版的概念以来,我国主题出版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精品数量也不断增多。主题出版作为宣传国家重大政策方针、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传播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主题出版也获得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了学界和业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尤其是针对阅读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所做的主题出版物阅读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笔者以兰州大学为例,对552名大学生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主题出版物的认知、阅读数量、阅读方式、接触渠道、阅读需求等多方面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的阅读整体呈现出主动性不足、偏向数字化阅读、对主题出版物认知不清等特征。由此推及主题出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主题与内容不接地气、数字出版尚不成熟、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进而选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优秀主题出版图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部分主题出版电子读物、新型多媒体印刷读物作为参考。结合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的需求偏好情况,对推动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发展,提出了融合数字出版、深挖读者偏好、平衡要素发展以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建议,进一步探索如何提供更多优质主题出版物,激发大学生对主题出版物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主题出版市场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胡明[9](2019)在《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4S店是汽车企业营利的主要手段,是集合整车销售(Sale)、维修服务(Service)、配件供应(Spare part)、信息反馈(Survey)四位一体的专卖店,也是现代汽车企业形成的重要呈现。通过4S店,汽车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和客户的需求,对于汽车企业制定营销策略至关重要。目前,整车销售在整个4S店营销中的利润相对少很多,4S店利润主要来源于汽车后期的保养、美容、保险、维修等服务。在这种情况下,4S店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化为服务的竞争。所以合适的服务营销策略,对一个4S店自身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着一个企业品牌的建立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更决定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占有一席之地。文章基于市场营销相关理论,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对A汽车4S店的经营现状和营销策略等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优化。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作了论述,指出了汽车服务在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中有广阔的市场,且目前我国的汽车服务理论与实践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之后对服务营销理论、营销组合理论、营销STP理论做了介绍,为更好的探讨4S店服务的相关问题做了理论铺垫。在对A汽车4S店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之后,总结出该店存在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助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对顾客期望和顾客感知服务进行情况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目前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市场定位不准确、员工考核体系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组织架构不合理等等。结合A汽车4S店目前的营销策略情况,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进一步借助服务营销7PS理论,对目前的服务、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服务营销策略优化的建议:推出新服务、完善定价策略、促销方式多样化、加强团队建设、注重有形展示和改进服务流程等。最后从人员结构、营销手段、绩效考核、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满意度提升和企业文化方面进行策略实施。从而为其准确定位市场,建立完善的营销策略体系提供指导。

龚成[10](2019)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度应用迎来了人类生存的全新阶段——数字化生存时代。从整体上看,数字化生存进一步彰显了人的技术生存本质,空前丰富了人的精神存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次重大生存飞跃。数字信息技术是人类经历了原始自然技术——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工业技术之后的体现人的理性力量的最新技术,全面“座架”了现代社会,深刻重塑了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形态。一方面,生产劳动的联合智能、生活交往的立体迅捷、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等把人类带入了极其快节奏而又充满诱惑的现实生存时空;另一方面,由数字技术构造的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开启了人类虚拟生存与虚拟实践的全新征程,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反复切换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的生存实践新常态。数字化生存为人的全面发展既创造了新的条件又布下了新的陷阱,人的全面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教育在其中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数字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变革,从教育主体关系、教学组织形式到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政策创新等无一不体现出高度数字化发展的特点,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形态正方兴未艾。而数字化生存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致力于应对数字信息技术给大学生成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历了被动适应、主动应战、自觉深入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在强化高校立德树人使命担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整体上不适应、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方法,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中不断创新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在方法系统的建构、具体方法的丰富、方法实施系统的协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问题。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样态与生存挑战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进而从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整体视角来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系统。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主要体现在对网络信息的热衷、网络工具的依赖、网络生活的融合和虚拟实践的沉迷,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生存样态,面临着正确价值观树立更加困难、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更加艰难、成长主体意识提升更加不易、阅读学习能力退化、综合健康素质下降、生存实践能力弱化等严峻挑战。大学生对于自身数字化生存产生的相关问题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面对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挑战,他们对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强烈的期待。数字化生存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坚定鲜明的指导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的原则方法和更加丰富有效的具体方法,进而构建起基本的教育方法系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方法,确立起充分体现指导方法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实事求是、方向性、多主体性、以人为本、综合渗透、虚实融合等一系列原则方法,广泛创新运用体现数字化生存时代特征,紧贴学生成长发展实际需求的大数据育人、文化场育人、舆论场育人、互联网思维育人、虚实一体化育人、全主体育人、全领域育人、综合实践育人等具体方法。

二、网上冲浪新概念——小巧便捷的新型网络应用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冲浪新概念——小巧便捷的新型网络应用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2)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3)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4)数字宪治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数字宪治主义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数字宪治主义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预期创新、难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预期创新
        1.3.2 研究预期难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数字社会与“新”数字问题
    2.1 何谓数字社会
        2.1.1 数字社会的由来
        2.1.2 信息社会、数字社会、智慧社会的概念厘正
        2.1.3 数字社会新形态
    2.2 “新”数字问题(一):算法问题
        2.2.1 算法歧视
        2.2.2 算法权力
    2.3 “新”数字问题(二):数据问题
        2.3.1 数据的内部问题
        2.3.2 数据的外部问题
第3章 宪法时刻:数字科技的宪法影响
    3.1 数字科技对宪法价值的影响
        3.1.1 人权风险和人权新发展
        3.1.2 法治系统的权力失衡
        3.1.3 数字民主新可能
    3.2 数字私权力及其宪法影响
        3.2.1 私权力的崛起
        3.2.2 数字平台私权力表征
        3.2.3 数字私权力对宪法理论的影响
第4章 数字社会宪法时刻的回应策略
    4.1 回应基点:未来法理视野中的宪法想象力
        4.1.1 未来法理登场的语境
        4.1.2 未来法理登场的路径
        4.1.3 未来法理视野中的宪法想象力
    4.2 权利维度(一):第四代人权框架中普适的数字权利
        4.2.1 三代人权谱系
        4.2.2 数字科技与权利纠葛中的第四代人权
        4.2.3 数字人权清单
        4.2.4 数字人权的风险预防:数字科技权力的规制
        4.2.5 第五代权利的可能
    4.3 权利维度(二):普惠的科学福利权
        4.3.1 科学福利权:缘起、认可和规范内涵
        4.3.2 科学福利权的权利困境
        4.3.3 科学福利权之义务
        4.3.4 科学福利权的中国考察
        4.3.5 数字时代一个拥有美好未来的权利
    4.4 权力维度:算法元规制论及宪法阐释
        4.4.1 算法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
        4.4.2 宪法视野中的算法元规制策略
        4.4.3 算法元规制:三元空间的治理新思维
    4.5 回应韧性:弹性宪法
        4.5.1 宪法复原
        4.5.2 宪法韧性
        4.5.3 弹性红利
第5章 总体战略:数字宪治主义
    5.1 宪治主义的理想演进类型
        5.1.1 宪治主义1.0:自由宪治主义
        5.1.2 宪治主义2.0:社会宪治主义
        5.1.3 宪治主义3.0:数字宪治主义
    5.2 数字立宪
    5.3 形式数字宪治主义
        5.3.1 基于数字化的宪法治理
        5.3.2 数字化宪法治理
    5.4 实质数字宪治主义
        5.4.1 数字权力制约
        5.4.2 数字人权保障
    5.5 数字宪治价值
第6章 迈向数字宪治文明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中的词类转换策略 ——以《气候变化教育中气候素养与创新之处》(第2至4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3 Layout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2 Translating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3.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3.2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Shifts of Nouns
        4.1.1 Shifts of Nouns to Verbs
        4.1.2 Shifts of Nouns to Adjectives
    4.2 Shifts of Adjectives
        4.2.1 Shifts of Adjectives to Verbs
        4.2.2 Shifts of Adjectives to Nouns
    4.3 Shifts of Adverbs
        4.3.1 Shifts of Adverbs to Adjectives
        4.3.2 Shifts of Adverbs to Verbs
    4.4 Shifts of Other Parts of Speech
        4.4.1 Shifts of Prepositions to Verbs
        4.4.2 Shifts of Verbs to Nou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文化产业视域下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基本思路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文献分析法
        1.4.3 田野调查法
        1.4.4 问卷调查法
        1.4.5 访谈法
        1.4.6 数理统计法
    1.5 创新之处
2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2.1.1 文化产业的概念
        2.1.2 广场舞的界定
        2.1.3 广场舞与文化产业的关联
    2.2 研究的理论支撑
        2.2.1 文化产业链理论
        2.2.2 文化消费理论
3 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现状及市场分析
    3.1 广场舞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3.1.1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体育产业
        3.1.2 老龄化趋势下的银发经济
        3.1.3 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休闲产业
        3.1.4 新媒体背景下的“互联网+”广场舞
    3.2 面向亿级市场的创业浪潮与资本热
    3.3 基于产业链模式的城市广场舞现状考察
        3.3.1 广场舞装备市场
        3.3.2 广场舞培训市场
        3.3.3 线上应用开发
        3.3.4 线下活动运营
        3.3.5 跨界营销模式
    3.4 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消费者群体分析
        3.4.1 成都广场舞群体的消费习惯分析
        3.4.2 KOL在广场舞群体消费中的影响分析
4 成都市广场舞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创业热潮与市场冷遇之间的急转与落差
        4.1.1 缺乏对中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与习惯的把握
        4.1.2 缺乏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1.3 缺乏有效的宣传媒介
        4.1.4 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
        4.1.5 偶遇资本冷潮,融资环境恶劣
    4.2 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与低层次的文化产品形态之间的错位与缺口
        4.2.1 老年消费市场逐步扩大
        4.2.2 错位的广场舞文化供给
        4.2.3 触不可及的广场舞文化内容
    4.3 商业化模式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4.3.1 脱离产业发展的文化供给
        4.3.2 可望不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4.3.3 市场化运作与公益服务供给模式的矛盾
5 成都市广场舞“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创新对策
    5.1 把握市场走向,满足市场需求
        5.1.1 针对中老年人消费习惯“对症下药”
        5.1.2 面对市场冷遇,政企合力度寒冬
        5.1.3 丰富广场舞文化消费的服务供给
        5.1.4 结合成都市产业特点,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
    5.2 充分利用各种地方性、民族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内容创意与研发
        5.2.1 广场舞的起源与溯源
        5.2.2 增添广场舞的民族文化内涵
    5.3 产业经济模式与社会服务模式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5.3.1 转变机制,整合社会经济效益
        5.3.2 携手民间资本,开放文化市场
        5.3.3 多元主体,多维输出,共建文化服务供给生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概述
        2.1.1 大数据的涵义
        2.1.2 大数据特点
        2.1.3 大数据的来源
    2.2 个人信息安全概述
        2.2.1 个人信息的涵义
        2.2.2 个人信息的特征
        2.2.3 个人信息保护
    2.3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2.3.1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必要性
        2.3.2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义
第3章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及保护规范
    3.1 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安全现状
        3.1.1 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安全侵犯实例
        3.1.2 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安全现状的调查问卷
        3.1.3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的行为及方式
    3.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规范
        3.2.1 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的直接保护
        3.2.2 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的间接保护
        3.2.3 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的行业自律保护
第4章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4.1.1 个人设备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4.1.2 个人财产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4.1.3 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4.1.4 个人自身基本信息及社会关系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4.1.5 网络行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4.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成因分析
        4.2.1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4.2.2 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尚不成熟
        4.2.3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4.2.4 个人信息执法保护不严
第5章 加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5.1 国外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与借鉴
        5.1.1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
        5.1.2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
        5.1.3 英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经验
        5.1.4 国外经验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启示
    5.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应该遵循的原则
        5.2.1 目的特定原则
        5.2.2 知情同意原则
        5.2.3 安全保护原则
        5.2.4 信息品质原则
        5.2.5 信息公开原则
        5.2.6 信息保密原则
    5.3 大数据时代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对策建议
        5.3.1 强化对公民的安全教育,提升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5.3.2 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5.3.3 建立行业自律规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5.3.4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大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5.3.5 不断完善和健全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结语
附件: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情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我国综合类高校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政策引导之下的主题出版
        1.2 大学生进行主题出版物阅读的重要性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3.1 主题出版
        3.2 议程设置理论
    4 研究现状
        4.1 主题出版现状研究综述
        4.1.1 主题出版学理性研究
        4.1.2 主题出版实践性研究
        4.2 大学生阅读情况研究综述
        4.3 关于主题出版物阅读情况的研究
        4.4 关于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情况的研究
    5 文献评述
    6 研究方法
        6.1 问卷调查法
        6.2 访谈法
        6.3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主题出版物供给情况概述
    1.1 主题出版发展简史
    1.2 主题出版情况概述
        1.2.1 主题出版品种数量变化
        1.2.2 主题出版选题策划变化
        1.2.3 主题出版物形式变化
第二章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情况实证调查
    2.1 大学生对主题出版物印象认知情况
    2.2 大学生对主题出版物作用认知情况
    2.3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频率情况
    2.4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数量情况
    2.5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内容情况
    2.6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形式情况
    2.7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接触渠道情况
    2.8 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推广情况
        2.8.1 校方推广情况
        2.8.2 学生自主成立组织推广情况
    2.9 大学生可接受的主题出版物价格情况
第三章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存在的问题
    3.1 需求方——大学生在主题出版物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 缺乏主动性
        3.1.2 对主题出版物的整体认知不清
    3.2 主题出版供给存在的问题
        3.2.1 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同质化现象严重
        3.2.2 内容空洞,口号化现象明显
        3.2.3 融媒建设尚不成熟,电子资源稀缺
        3.2.4 价格高昂,装帧设计过度豪华
    3.3 主题出版推广存在的问题
        3.3.1 宣传推广存在的问题
        3.3.2 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3.3.3 营销推广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偏好状况调查
    4.1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题材
    4.2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形态
    4.3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阅读活动
    4.4 大学生喜爱的主题出版物阅读服务
第五章 推动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发展的思考
    5.1 融合数字出版,丰富出版形态
        5.1.1 借助新媒体优势,丰富传播形态
        5.1.2 巧用社交平台,实现传受互动
        5.1.3 加强融媒建设,创新传播机制
    5.2 挖掘读者偏好,深耕内容设计
        5.2.1 深挖畅销思路,推动主题出版畅销化
        5.2.2 探究读者心理,助力主题出版通俗化
        5.2.3 加强艺术表现,注重图文互动
        5.2.4 创新创作思路,加强知识服务
    5.3 平衡要素发展,实现供需平衡
        5.3.1 传统出版社扎根传统优势,转换互联网思维
        5.3.2 地方出版社发挥自身特色,充分因地制宜
        5.3.3 优化作者队伍,打造主题出版作者品牌
        5.3.4 完善定价机制,丰富电子资源
    5.4 加大推广力度,优化阅读环境
        5.4.1 丰富主题出版资源,塑造良好阅读环境
        5.4.2 加强主题出版阅读推广,积极倡导主题出版阅读理念
        5.4.3 加强后期营销推广,打通线上线下合作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兰州大学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调查问卷

(9)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汽车4S店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2.1 服务营销理论
        2.1.1 服务营销的概念
        2.1.2 服务营销的要素
        2.1.3 服务营销的特点
    2.2 营销组合理论
        2.2.1 4PS理论
        2.2.2 6PS理论
        2.2.3 7PS理论
        2.2.4 4C理论
    2.3 营销STP理论
        2.3.1 市场细分理论
        2.3.2 目标市场选择理论
        2.3.3 市场定位理论
    2.4 波特五力模型
        2.4.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2.4.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4.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2.4.4 新进入者的威胁
        2.4.5 替代品的威胁
第3章 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的环境分析
    3.1 A汽车4S店内部环境分析
        3.1.1 A汽车4S店简介
        3.1.2 A汽车4S店的组织结构
        3.1.3 公司人员现状
        3.1.4 自身品牌打造
        3.1.5 A汽车4S店优势与劣势分析
    3.2 A汽车4S店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竞争环境分析
第4章 A汽车4S店现有服务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A汽车4S店当前营销策略
        4.1.1 产品
        4.1.2 定价策略
        4.1.3 营销渠道
        4.1.4 促销
        4.1.5 人员
        4.1.6 有形要素
        4.1.7 服务过程
    4.2 A汽车4S店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4.2.1 基于服务质量模型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4.2.2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4.3 A汽车4S店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3.1 营销理念滞后于汽车市场
        4.3.2 汽车营销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4.3.3 绩效考核无法适应现代管理需求
        4.3.4 企业组织架构不合理
        4.3.5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第5章 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优化
    5.1 产品、服务策略
        5.1.1 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
        5.1.2 完善服务标准
    5.2 价格策略
        5.2.1 折扣定价策略
        5.2.2 心理定价策略
    5.3 渠道策略
        5.3.1 注重原有渠道创新,发挥渠道潜在能力
        5.3.2 拓展优势营销渠道,构建立体化的渠道体系
    5.4 促销策略
        5.4.1 全员营销策略
        5.4.2 广告宣传策略
        5.4.3 公共关系策略
    5.5 营销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策略
        5.5.1 营造内部营销浓厚的氛围
        5.5.2 培育服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5.5.3 进行素质提高培训
    5.6 提升过程服务质量
    5.7 注重有形展示(体验式服务)
第6章 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举措
    6.1 人员结构优化管理
        6.1.1 健全营销组织机构
        6.1.2 优化内部人员分工
        6.1.3 强化专业人员职责
    6.2 营销手段多样化
        6.2.1 加强专业人员能力培养,提升营销渠道整合能力
        6.2.2 主动开展营销渠道自我诊断,不断提升营销渠道改进效能
    6.3 绩效考核管理
        6.3.1 设计方法
        6.3.2 设计准备工作
        6.3.3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6.3.4 工资及福利待遇
    6.4 强化客户关系管理
        6.4.1 完善客户资料信息
        6.4.2 提供各种情感服务
        6.4.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客户管理信息系统
        6.4.4 落实好客户回访
    6.5 提升客户满意度加强客户认知
    6.6 企业文化完善
        6.6.1 基本要素
        6.6.2 确定企业文化的目标
        6.6.3 加强方向性引导
        6.6.4 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数字化生存的理性之思
    2.1 技术进步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
    2.2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
    2.3 教育实践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
3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方法发展
    3.1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2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3.3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
4 当前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根本要求
    4.1 当前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基本样态
    4.2 当前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主要挑战
    4.3 数字化生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根本要求
5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建构
    5.1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法
    5.2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
    5.3 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网上冲浪新概念——小巧便捷的新型网络应用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路径研究[D]. 罗淑琳. 西华大学, 2021
  • [2]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3]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4]数字宪治主义研究[D]. 杨学科. 吉林大学, 2020(08)
  • [5]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中的词类转换策略 ——以《气候变化教育中气候素养与创新之处》(第2至4章)为例[D]. 李思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6]文化产业视域下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吴铭. 西华大学, 2020(01)
  • [7]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晓雪. 山东大学, 2020(02)
  • [8]我国综合类高校大学生主题出版物阅读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D]. 王莉萍. 兰州大学, 2020(10)
  • [9]A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胡明. 江苏大学, 2019(03)
  • [10]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 龚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网上冲浪新概念——小巧便捷的新型网络应用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