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城区(黄浦江至外环线)海岸线资源景观开发浅析

苏州河城区(黄浦江至外环线)海岸线资源景观开发浅析

一、苏州河城区段(黄浦江至外环线)岸线资源景观开发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贺迪[1](2021)在《人性化视角下海河滨水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生命力的集中展示区,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可以带动城市整体品质和活力的提升。本文从天津市中心城区滨水公共空间现状入手,回顾了过去十年间海河改造的成就。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理念和空间塑造技术,使海河滨水区具备较强的提升潜力。本文借鉴了上海"一江一河"规划建设的优秀经验,思考新时期海河滨水空间再提升,为海河朝着更高的目标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邓雪湲,干靓[2](2018)在《韧性理念下的高密度城区河流护岸带生态改造研究——以上海市“一江一河”岸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国际重要城市滨水区河岸带改造案例分析,提出韧性护岸概念,指出护岸带生态改造是城市韧性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平衡护岸防洪排涝功能与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使护岸具有气候适应性和恢复能力。本文以上海市"一江一河"岸线的生态改造规划为案例,提出了保护、修复、补偿的分级管控方法;根据不同区段的护岸现状与周边腹地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生态岸线占比"和"生态化改造岸线占比"的分区管控指标要求,以及多类护岸改造技术及其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市和我国其他城市的滨水区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刘海波[3](2015)在《合川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滨水地区更新改造,人们将滨水地区从“工业和码头”手中“夺”了过来,改造成为城市休闲、运动、娱乐场所,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形象,同时为城市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及内侧地块价值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大背景之下,各地滨水城市也进行了相应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怎样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滨水景观形象”、“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成为当下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合川地处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江交汇之地,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禀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滨江地带建设,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建成了长达15公里、面积约60公顷的滨江景观休闲带,滨江地带成为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社交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受“经济水平、技术手段、思想意识”的约束,合川滨江景观也存在着“生态性考虑不足、配套设施欠缺、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本文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运用文献调查的方法梳理合川滨水景观发展的历程,采用实地调研法发现合川滨水景观及规划管理现状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滨水景观规划管理经验,提出在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中要“强化意识、加强规划研究、实行全过程管理、建立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等规划管理措施和方法,以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发挥规划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本文一共六个章节:第一章:讲述了研究起源,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和框架。第二章:分析了水对合川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梳理了合川及滨水景观发展历程,研究了合川滨水景观现状。第三章:从思想意识、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体制制度及管理队伍等方面,对合川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四章:对国内外先进地区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案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合川滨水景观规划管理的启示和要求。第五章:针对合川滨水景观现状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增强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规划管理措施和办法。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后继研究进行了展望。

高静[4](2015)在《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研究 ——基于伦敦与上海的比较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滨水区更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关实践也已经从发达国家扩散到了全球。在更新的过程中,城市滨水区的生产功能逐渐让位于消费功能,游憩化则逐渐成为了滨水区更新的基本取向。对于大都市而言,作为城市空间骨架的、具有公共属性且稀缺的大都市滨水区更适宜采用游憩化更新的范式,以便提振城市的综合软实力、缝合日益割裂的社会关系、促进大都市的和谐共生。诸多实践则表明,无论最初定位如何,或主动或被动的,游憩化更新几乎都成为了大都市滨水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在不同阶段游憩化受重视的程度有较大差别。但是,关于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深入研究还较为缺乏,相关的更新实践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性探讨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理论、实证和对策三个层面探讨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问题。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滨水区更新理论有待完善的背景下,重点探讨了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了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取向的恰适性。通过梳理发现,滨水区更新有利于大都市功能的多层面提升,但是,当前的大都市滨水区更新实践也面临着三重困境,即收益化导向严重、更新模式复制化传播可持续性不足、社会关系割裂,类似困境严重制约了滨水区综合影响效应的发挥,其根源在相当程度上则可以归结为滨水区与大都市关系定位的失当,从分离到共生、从单一功能突进到多功能兼顾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选途径。同时,分析表明游憩化对大都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系统、提高城市活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而在城市游憩功能构建的过程中,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与大都市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研究还表明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取向主要是受到了休闲时代社会经济转型、滨水区空间属性和资源本底、利益相关者博弈以及规制因素的影响。(2)在国内外滨水区更新历程、游憩化发展进程与表现形态存在差异的背景下,选择伦敦泰晤士河和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作为实证案例,比较了二者的游憩化发展,以便为进一步提炼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机理奠定基础。而为了深入分析,文章详细梳理了案例地滨水区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更新背景下案例地滨水区的更新过程、案例地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表现形态。结果表明,在滨水区游憩化更新进程、游憩化更新节奏、游憩化更新中的博弈力量参与、游憩化更新中滨水区与城市的融合关系四个方面,伦敦案例和上海案例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更新进程方面,泰晤士河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进程与伦敦城市更新的发展较为一致,上海案例的偏差性则较大;在更新节奏方面,泰晤士河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呈现出了一定的渐进性发展特征,上海案例则具有快速推进的特点;在博弈力量参与方面,泰晤士河滨水区游憩化更新中的博弈力量更加多元,上海案例中博弈力量的参与则较为有限;在滨水区与城市的融合关系方面,通过渐进性发展泰晤士河滨水区与大伦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上海案例中相关关系远未达到融合的程度。(3)通过前述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提炼了构成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的核心环节,并对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其中,明确的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战略愿景、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博弈、渐进性的滨水区更新节奏控制构成了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的核心环节,其关系则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对于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而言,在更新中则应坚持游憩化导向下的滨水区更新、构建“三位一体”的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控制体系,并建立具有政府背景的实体机构和独立的监督机构、制定系列化的规制确保滨水区更新的持续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李伟[5](2012)在《可识别性滨水空间营造方法初探 ——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运河是河流的特殊形式之一,其滨水空间的塑造对彰显沿线各城市的特色、即可识别性,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滨水空间的可识别性研究为起点,借鉴国内外城市构建滨水空间可识别性的方法并结合实际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营造可识别性滨水空间的要素与方式,并针对淮安大运河的特征,在构建大运河可识别性滨水空间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从可识别性方面对同类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研究背景: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意义及内容框架。案例研究:针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现状研究:结合实际调研,从可识别性方面分析现状滨水空间的有利因素和存在问题。方法研究:从功能、形态、感知、要素四个方面对营造可识别性京杭大运河滨水空间形态的构架进行了研究。实例验证:通过设计实践,对构建淮安京杭大运河可识别性滨水空间提出了解决方案。

孟桂林[6](2012)在《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在梳理、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先进治河理念的前提下,对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风景园林专业的眼光对成都市中心城区各条河道进行详细的调查记录,然后从河道生态系统营造、人工景观建设、河道管理养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各个问题应用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治河理念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实际有效的应对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应对措施能为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提供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把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希望本文所提炼出来的治河理念对国内外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论文的成果总的说来有两个方面:一是总结了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的现状,并从河道生态系统营造、人工景观建设、河道养护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且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二是针对现状下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实际的应对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梳理、分析和总结了现代国内外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与研究的进展情况,并简要的总结出国内外先进的治河理念和河道景观建设经验。(2)介绍了成都市水域概况及水生态环境历史沿革,并详细介绍了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概况。(3)总结了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并从河道生态系统营造、人工景观建设、河道养护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且总结出存在的问题。(4)针对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下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实际的应对措施。

陈方[7](2011)在《从海河沿岸景观设计看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滨水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往往也是城市的发源地。正是由于城市与滨水区这种特殊的关系,人们十分重视对城市滨水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一个成功的滨水景观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修复的宝贵场所,因此,滨水景观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美学角度的“风景如画”上,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和把握。本文通过对天津海河沿岸滨水景观设计实例的分析,提出目前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忽视自然、生态,本文结合人本主义的观点,发掘滨水景观潜在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空间。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从历史文化、崇尚自然、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探讨,使人们对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有一个新的认识,滨水区的建设应以生态学为基础,尊重历史文化,达到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一个个更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带。

汪冬冬[8](2010)在《上海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研究 ——以苏州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河流退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滨岸带,尤其是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遭受人类的干扰而严重退化。退化评价是保护和修复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亦是河流整治与可持续管理的有效依据。基于此背景下,尝试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研究,对于城市河流滨岸带整治的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广泛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在阐述国内外河流滨岸带的研究进展及退化机理的基础上,指出城市河流滨岸带的内涵。从河流健康评价、现状评价与生态恢复及重建后评价三方面总结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瑞典、南非和中国等国家的河流滨岸带相关评价实践,并构建评价因子数据库。本文根据城市河流滨岸带的横向结构,尝试从滨水带、护岸带、缓冲带、近岸带4个方面来表征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结合上海地区城市河流滨岸带的自身特征,通过确定评价指标、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等步骤,初步构建包括滨水带、护岸带、缓冲带、近岸带4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实证研究以上海段苏州河为例,选取其干流43个河段为评价单元,结合遥感影像解译与实地调研,构建指标数据库,度量河岸带综合状况指数(Riparian Comprehensive Situation Index, RCSI);运用SPSS软件中的ANOVA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区位、用地类型及河流两岸的退化程度以及退化因子间的响应规律,进而提出河岸带整治规划及修复策略。同时,本文初步探讨了苏州河滨岸带的范围,并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河岸带用地类型变化的水环境效应。实证研究表明:①RCSI分布于3.79-25.03范围内,69.8%河段严重退化或极度退化;②高于85%河段的滨水带及护岸带严重退化或极度退化,滨水带宽度和护岸类型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大于50%河段的近岸带严重退化或极度退化,不透水面积率和设施丰富度是其关键限制因子;③人类活动强度、城市化进程等原因导致以及多数指标在不同区位、不同用地类型以及河流两岸中存在显着差异,而滨水带宽度、护岸坡度、侵蚀程度、α多样性指数和纵向连通性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④RCSI与各一级指标及多数二级指标之间显着相关;⑤基于控制面源污染及提供生物廊道功能的河岸带范围为5.19-30.00m,基于提供航运码头或工业用地功能的河岸带为0.00-7.00m,基于提供景观休憩和公众居住功能的河岸带为6.00-30.00m;⑥100mbuffer的景观廊道能够较好的反映河岸带用地类型演变带来的水环境效应。

余森[9](2010)在《重庆主城区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模式》文中研究表明重庆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江、嘉陵江沿岸工业用地向居住、公共服务类用地转换,这种现象在主城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尤其是随着两江四岸多条滨江路的建成通车,更是拉开了滨江地产的开发序幕。然而,许多主城的滨江住区的规划设计并没有满足“城市滨江区域”这一特殊要素的深层次需求,存在关于滨江住区与两江、与城市关系的问题。论文从上述存在的问题出发,尝试提出重庆主城滨江住区规划设计的优化策略及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框架的提出及研究现状的分析。在第一章中界定了与研究相关的主要概念,阐述了住区、滨水区以及本文主要研究的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概念,并在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借鉴、参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框架体系。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滨水住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大量调研成果,分别对重庆滨江住区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提出了优化设计的原则目标。滨江住区是是滨江区域城市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滨江住区的规划设计不仅影响着住区本身,更重要的是城市滨江区域的空间形象,所以滨江住区规划设计的优化目标不但要优化自身的规划模式去回应现有城市的不利因素同时也要配合城市滨江区域的规划设计,将优化目标分为城市添彩和为住户服务两个大目标。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两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四章在提出了重庆滨江住区建设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两江四岸”城市设计对于滨江区域建设中提出的要素,从滨江住区城市规划设计的范畴提出了滨江住区的规划与相关要素整合优化策略和模式。其中包括城市功能、生态、景观、交通、公共空间、文化等方面。第五章则是研究住区自身的规划设计模式的优化,通过分析影响滨江住区的主要因素,对现有的住区规划模式进行优化,提出了既利于城市与又利于住区本身的的规划设计策略和模式。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语,对论文提出的观点和主要贡献进行了总结。

李音[10](2009)在《城市滨水空间特色塑造 ——以沈阳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郁的人文生活气息,是城市文明的缩影。但是,近几十年来,盲目模仿国内外已有模式开发建设,这使得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地域特色正逐渐消逝。与此同时,沈阳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原本的界河——浑河变成城市内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金廊”的确立使得长青桥到长大铁路桥段成为了浑河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其地理位置和承载的功能都决定了这里是体现沈城地域特色的绝好场所。目前,浑河中心城区段环境整治基本完成,它的开发建设正在逐步进行,笔者借此机会学习并研究在城市滨水空间特色塑造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城市滨水空间特色塑造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相关概念解读、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成功案例,最后总结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特色塑造的方法;同时,结合沈阳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特色塑造进行了理论应用。首先,利用城市地域特色理论,从影响城市地域特色因素的角度,即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分别进行分析,并总结沈阳的地域特色;随后从地域特色塑造的角度,分析沈阳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再根据这些问题,结合沈阳城市的地域特色,从如何塑造地域特色角度出发,分别从功能分区、景观建设、活动项目设置、人文景观设计等多方面提出可行性方案和建议,从而实现沈阳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特色塑造。

二、苏州河城区段(黄浦江至外环线)岸线资源景观开发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河城区段(黄浦江至外环线)岸线资源景观开发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性化视角下海河滨水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意义
2 天津市主要滨水空间现状
    2.1 主要河流滨水建筑风貌及开放空间现状概况
    2.2 海河中心城区段滨水建筑风貌及开放空间现状
3 海河滨水空间建设取得的成就
    3.1 海河的繁荣与衰落
    3.2 海河滨水建设的主要成就——金龙起舞
    3.3 新时代背景下海河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
4 上海“一江一河”建设的启示
    4.1 开发背景
    4.2 规划策略
    4.3 组织机制
    4.4“一江一河”对海河公共空间提升的启示
5 天津海河滨水空间提升建议
    5.1 治水仍是重中之重
    5.2 滨水开放空间的再提升

(2)韧性理念下的高密度城区河流护岸带生态改造研究——以上海市“一江一河”岸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韧性理念与韧性护岸
三、上海“一江一河”护岸带现状与问题
    1. 护岸带现状分类
    2. 护岸带现状的主要问题
四、上海市“一江一河”护岸带生态改造策略与建设引导
    1. 分级管控方法
    2. 分区管控指标
    3. 分类建设引导
        (1) 生态修复的建设引导
        (2) 生态补偿的建设引导
五、结语

(3)合川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我国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
        1.1.2 本人工作经历的思考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滨水景观
        1.2.2 城市规划管理
        1.2.3 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的、内容、范围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合川城市滨水景观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水对合川城市的重要性
        2.1.1 概述
        2.1.2 城市选址与水的关系
        2.1.3 水对合川城市的重要作用
    2.2 合川城市及滨水景观发展历程
        2.2.1 民国以前
        2.2.2 民国时期
        2.2.3 解放后~设市前
        2.2.4 设市后至今
    2.3 合川城市滨水景观现状
        2.3.1 亲水性不够
        2.3.2 绿化开敞空间体系不完善
        2.3.3 道路交通系统性不强
        2.3.4 风貌特色未彰显
        2.3.5 与城市融合度不够
3 合川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问题及成因探究
    3.1 重视程度须增强
        3.1.1 城市决策层重视不够
        3.1.2 规划管理层重视不够
        3.1.3 市民意识不够
    3.2 规划编制水平有待提升
        3.2.1 系统不完善
        3.2.2 针对性不强
        3.2.3 深度不足
        3.2.4 技术控制导则缺乏
        3.2.5 公众参与不足
    3.3 规划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3.3.1 重审批轻管理
        3.3.2 规划修改频繁
        3.3.3 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3.4 规划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3.4.1 项目模式对规划的“肢解”
        3.4.2 多部门多头管理
        3.4.3 监督渠道单一
        3.4.4 规划资金投入不足
    3.5 法规制度须进一步完善
        3.5.1 管理权限设定交叉
        3.5.2 执法主体不清
        3.5.3 处罚细则不明
        3.5.4 执法体制不顺
    3.6 专业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3.6.1 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3.6.2 规划管理经验不足
        3.6.3 规划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
4 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案例研究
    4.1 芝加哥湖滨景观规划管理
        4.1.1 概述
        4.1.2 规划管理特点
        4.1.3 对合川的启示
    4.2 宁波滨江景观规划管理
        4.2.1 概述
        4.2.2 规划编制及实施
        4.2.3 对合川的启示
    4.3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水景观规划管理
        4.3.1 概述
        4.3.2 规划管理特点
        4.3.3 对合川的要求和启示
5 合川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对策及思考
    5.1 增强对滨水地区重视程度
        5.1.1 纳入“区级”战略
        5.1.2 作为重点规划管理
        5.1.3 加强规划宣传
    5.2 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5.2.1 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5.2.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
        5.2.3 制定规划技术导则
        5.2.4 加强规划设计管理
        5.2.5 强化规划公众参与
    5.3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5.3.1 强化规划全过程管理
        5.3.2 严格规划修改管理
        5.3.3 严格规划监督执法
    5.4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5.4.1 整合相关资源
        5.4.2 提升规划地位
        5.4.3 健全管理机构
        5.4.4 发挥监督作用
        5.4.5 加大规划资金投入
    5.5 完善法律法规
        5.5.1 启动国家层面法规修改
        5.5.2 整合重庆市级层面法规规章
        5.5.3 统筹执法体制
    5.6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5.6.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6.2 更新规划理念
        5.6.3 创新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
6 结语
    6.1 研究重点
    6.2 研究结论
    6.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研究 ——基于伦敦与上海的比较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游憩与游憩化
        1.2.2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滨水区更新
        1.2.3 大都市
    1.3 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游憩管理理论
        2.1.2 城市更新理论
        2.1.3 城市治理理论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价与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3.1 研究评价
        2.3.2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的发展
    3.1 滨水区与城市关系的演变及城市规模的影响
        3.1.1 滨水区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3.1.2 城市规模对滨水区与城市关系的影响
    3.2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功能的提升及其面临的困境
        3.2.1 城市功能的构成及其提升
        3.2.2 滨水区更新对大都市功能的提升
        3.2.3 大都市滨水区更新在现实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3.3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关系的再定位
        3.3.1 大都市滨水区更新困境的根源分析
        3.3.2 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关系的再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都市滨水区更新的游憩化取向
    4.1 城市整体观对大都市滨水区更新的约束
        4.1.1 整体观思想
        4.1.2 城市整体观发展框架
        4.1.3 城市整体观对大都市滨水区更新的约束
    4.2 游憩化与大都市滨水区更新
        4.2.1 游憩化对大都市发展的影响效应
        4.2.2 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响应及其与大都市发展的契合性
        4.2.3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表现形态
    4.3 影响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4.3.1 影响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因素
        4.3.2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伦敦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5.1 伦敦与泰晤士河的历史演变
        5.1.1 伦敦与泰晤士河的发展
        5.1.2 泰晤士河与伦敦发展的关系
    5.2 城市更新背景下泰晤士河滨水区的发展
        5.2.1 城市更新的阶段化发展
        5.2.2 城市更新背景下伦敦泰晤士河滨水区的发展
    5.3 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5.3.1 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活动发展
        5.3.2 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黄浦江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6.1 黄浦江与上海城市发展
        6.1.1 上海城市发展
        6.1.2 黄浦江的发展
        6.1.3 黄浦江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
    6.2 上海城市与黄浦江滨水区的更新
        6.2.1 上海城市更新
        6.2.2 黄浦江滨水区的更新
    6.3 黄浦江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6.3.1 黄浦江滨水区的游憩活动发展
        6.3.2 黄浦江滨水区更新中的游憩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机理与后发地区优势的发
    7.1 泰晤士河与黄浦江案例的比较
        7.1.1 滨水区游憩化更新进程的比较
        7.1.2 滨水区游憩化更新节奏的比较
        7.1.3 滨水区游憩化更新中博弈力量的比较
        7.1.4 游憩化更新中滨水区与城市融合关系的比较
    7.2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机理
        7.2.1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核心环节的构成
        7.2.2 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机理的运行
    7.3 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推进
        7.3.1 先发性与后发性城市滨水区的更新
        7.3.2 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推进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可识别性滨水空间营造方法初探 ——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1.1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和发展
        1.1.2 运河滨水空间的概念与发展
        1.1.3 京杭大运河与淮安市的关系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
        1.3.1 城市意象理论
        1.3.2 场所理论
        1.3.3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1.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滨水空间案例研究
    2.1 典型案例
        2.1.1 亲水空间
        2.1.2 人文空间
        2.1.3 滨水尺度
        2.1.4 交通体系
        2.1.5 绿地系统
    2.2 存在问题
        2.2.1 水质条件恶化
        2.2.2 亲水空间“不亲”
        2.2.3 总体秩序混乱
        2.2.4 公共参与度低
        2.2.5 地域文化缺失
        2.2.6 景观环境低下
    2.3 案例启示
        2.3.1 理想滨水空间
        2.3.2 可识别的再认识
    2.4 小结
第三章 淮安大运河滨水空间现状的可识别性研究
    3.1 功能的可识别性
        3.1.1 功能量变
        3.1.2 功能质变
    3.2 形态的可识别性
        3.2.1 共构形态
        3.2.2 对比形态
        3.2.3 主从形态
    3.3 景观的可识别性
        3.3.1 自然景观
        3.3.2 人文景观
    3.4 脉络的可识别性
        3.4.1 时间脉络
        3.4.2 空间脉络
        3.4.3 文化脉络
    3.5 存在问题
        3.5.1 空间功能混乱
        3.5.2 交通系统不全
        3.5.3 建筑景观欠佳
        3.5.4 景观质量低下
        3.5.5 绿地系统破碎
        3.5.6 天际轮廓不明
    3.6 小结
第四章 可识别性滨水空间营造方法
    4.1 空间功能的可识别性
        4.1.1 功能筛选
        4.1.2 功能整合
        4.1.3 功能置换
        4.1.4 功能注入
    4.2 空间秩序的可识别性
        4.2.1 空间连续
        4.2.2 空间变化
        4.2.3 空间层次
    4.3 空间感知系统的可识别性
        4.3.1 自然感知系统
        4.3.2 人文感知系统
    4.4 空间形态要素的可识别性
        4.4.1 点状要素—桥梁
        4.4.2 线状要素—驳岸
        4.4.3 面状要素—河湾
    4.5 空间物质要素的可识别性
        4.5.1 道路系统
        4.5.2 绿化系统
        4.5.3 建筑系统
    4.6 小结
第五章 实证:淮安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建构可识别性的滨水空间
    5.1 空间功能的可识别性构建
        5.1.1 功能结构——营造整体秩序
        5.1.2 功能布局——构建功能体系
        5.1.3 功能分区——突出公共职能
    5.2 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构建
        5.2.1 空间韵律——以重复求识别
        5.2.2 空间层次——以渐进求识别
        5.2.3 空间界面——以个性求识别
    5.3 空间感知的可识别性构建
        5.3.1 意象感知——重点识别
        5.3.2 生态感知——背景识别
        5.3.3 文化感知——内涵识别
    5.4 空间要素的可识别性构建
        5.4.1 交通体系——识别的途径
        5.4.2 绿地体系——识别的背景
        5.4.3 建筑体系——识别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实践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成都市中心城区
        1.3.2 河道景观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文献综述
        1.6.1 国外河道景观研究进展
        1.6.2 国内河道景观研究进展
    1.7 相关理论基础
        1.7.1 景观设计学
        1.7.2 景观生态学
        1.7.3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理论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成都市区域概况及水生态环境历史沿革
    2.1 成都市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气象水文
        2.1.3 河流、水域
    2.2 成都市水生态环境的历史沿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概况
        3.1.1 府河水系概况
        3.1.2 清水河水系概况
        3.1.3 江安河水系概况
        3.1.4 毗河水系概况
        3.1.5 东风渠水系概况
    3.2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
        3.2.1 府河水系景观建设现状
        3.2.2 清水河水系景观建设现状
        3.2.3 江安河水系景观建设现状
        3.2.4 毗河水系景观建设现状
        3.2.5 东风渠水系景观建设现状
        3.2.6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情况总结
    3.3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河道自然生态系统营造存在的问题
        3.3.2 河道人工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3.3 河道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对策研究
    4.1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目标及原则
        4.1.1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目标
        4.1.2 成都市河道生态及景观建设原则与方法
    4.2 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对策研究
        4.2.1 河道生态整治对策研究
        4.2.2 河道人工景观建设对策研究
        4.2.3 加强河道养护管理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从海河沿岸景观设计看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动机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关于滨水区的景观设计
    §2-1 景观设计概述
        2-1-1 景观的含义
        2-1-2 景观设计的原则
        2-1-3 景观设计的分类
    §2-2 滨水区景观概述
        2-2-1 滨水区的分类
        2-2-2 滨水区景观构成
        2-2-3 滨水景观效果的分析
    §2-3 目前国内滨水景观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4 滨水景观设计的难点和基点
        2-4-1 滨水景观的难点
        2-4-2 基点—水体污染整治
    §2-5 滨水景观设计中问题的解决
        2-5-1 滨水区开发改造应注重统一规划
        2-5-2 尊重规划选址,延续历史文脉,引入地区文化
        2-5-3 重视地表肌理,水景与其它造景元素之间的关系
        2-5-4 强调景观的可亲性、可用性及共享性
        2-5-5 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2-5-6 重视滨水区的开敞性
        2-5-7 采用五维度量的滨水景观设计
        2-5-8 充分考虑滨水区的防灾、防洪
        2-5-9 重视岸线断面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河沿岸景观设计的实践
    §3-1 概述海河与天津
    §3-2 海河的景观规划
    §3-3 海河沿岸景观设计遵循的理念
        3-3-1 传承海河文化,更新设计理念,建立“三师”合作机制
        3-3-2 营造“既传统又现代”、“亦中亦西”的景观理念
        3-3-3 生态优先,构建“生态绿廊”
        3-3-4 利用乡土树种,保护海河两岸树木,发展物种多样性
    §3-4 海河沿岸的景观设计
        3-4-1 重要的节点景观
        3-4-2 堤岸景观设计
        3-4-3 道路景观设计
        3-4-4 夜景景观设计
        3-4-5 附属设施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传承历史、结合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4-2 “崇尚自然”——自然、健康的设计手法
    §4-3 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滨水景观设计
    §4-4 注重滨水地区的生态设计
        4-4-1 生态化的设计手法
        4-4-2 城市滨水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4-4-3 滨水区景观生态化设计
    §4-5 滨水区景观设计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上海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研究 ——以苏州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名目录
表名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城市河流滨岸带退化研究
    2.1 河岸带的相关研究
        2.1.1 河岸带定义及其范围
        2.1.2 河岸带结构特征及功能
        2.1.3 河岸带植被研究
        2.1.4 河岸带管理研究
        2.1.5 研究尺度和方法
        2.1.5.1 研究尺度
        2.1.5.2 研究方法
        2.1.6 植被缓冲带研究
        2.1.6.1 植被缓冲带定义
        2.1.6.2 植被缓冲带适宜宽度
    2.2 河岸带退化机理
        2.2.1 河岸带退化理论
        2.2.2 河岸带退化机制
        2.2.2.1 水文特征改变
        2.2.2.2 用地活动
        2.2.2.3 水体污染
        2.2.2.4 植被入侵
    2.3 城市河流滨岸带内涵
        2.3.1 概念界定
        2.3.2 结构退化
        2.3.3 类型划分
        2.3.4 功能退化
3 上海城市河流滨岸带退化评价体系研究
    3.1 河岸带评价实践进展
        3.1.1 河流健康中的河岸带评价实践
        3.1.2 河岸带的现状评价实践
        3.1.3 河岸带生态恢复及重建的后评价
        3.1.4 评价方法
    3.2 评价程序
        3.2.1 构建评价指标因子数据库
        3.2.2 退化评价主要内容
        3.2.2.1 滨水带评价
        3.2.2.2 护岸带评价
        3.2.2.3 缓冲带评价
        3.2.2.4 近岸带评价
        3.2.3 指标选取原则
        3.2.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2.5 评价标准
        3.2.5.1 滨水带
        3.2.5.2 护岸带
        3.2.5.3 缓冲带
        3.2.5.4 近岸带
        3.2.6 评价模型
4 苏州河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4.1 研究区域及数据处理
        4.1.1 研究区域
        4.1.1.1 区域概况
        4.1.1.2 污染历史
        4.1.1.3 治理过程
        4.1.2 数据采集及处理
        4.1.2.1 采样点确定
        4.1.2.2 指标因子采集
        4.1.2.3 植被调研及数据处理
    4.2 苏州河滨岸带退化评价
        4.2.1 综合评价分析
        4.2.1.1 RCSI对河段区位的响应
        4.2.1.2 RCSI对用地类型的响应
        4.2.1.3 RCSI对河流两岸的响应
        4.2.2 RCSI指标因子相关分析
        4.2.2.1 滨水带对护岸带的响应
        4.2.2.2 缓冲带对近岸带的响应
        4.2.2.3 RCSI与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
        4.2.3 偏差分析
        4.2.4 滨岸带整治规划及修复策略
5 苏州河滨岸带范围探讨及水环境效应研究
    5.1 苏州河滨岸带范围探讨
        5.1.1 苏州河滨岸带类型
        5.1.2 苏州河水文资料
        5.1.3 河道蓝线的范围
        5.1.4 现状河岸带类型及范围
    5.2 苏州河滨岸带水环境效应研究
        5.2.1 研究区域
        5.2.2 数据来源及分析
        5.2.2.1 土地利用数据与处理
        5.2.2.2 水质数据与处理
        5.2.3 水环境效应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重庆主城区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的扩张以及滨江地块的土地功能的置换
        1.1.2 滨江居住价值的回归
        1.1.3 滨江住区对城市形象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1.1.4 “五个重庆”的提出和“两江四岸”城市设计的开展
    1.2 研究的意义
        1.2.1 良好的滨江住区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2 良好的滨江住区规划是良好城市空间形象的需要
        1.2.3 良好的滨江住区规划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需要
    1.3 研究范围
        1.3.1 住区
        1.3.2 滨水(江)区
        1.3.3 本文所研究的重庆主城滨江住区
        1.3.4 本文所研究的重庆主城滨江住区规划设计范畴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指导和研究综述
        1.4.1 相关理论指导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3 国内对滨水住区建设的研究动态
    1.5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基本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发展与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重庆主城滨水住区发展历程
        2.1.1 重庆城市变迁与滨江住区发展
        2.1.2 直辖以来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建设发展
    2.2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2.2.1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2.2.2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3 重庆主城区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优化原则与目标
    3.1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的特殊性
    3.2 优化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
        3.2.2 可持续原则
        3.2.3 特色原则
        3.2.4 以人为本原则
    3.3 优化目标
        3.3.1 为城市添彩(城市需求)
        3.3.2 为住户服务(用户需求)
4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模式
    4.1 影响重庆主城滨江住区城市规划设计的因素
        4.1.1 滨江区域城市规划设计要素
        4.1.2 滨江住区城市规划设计优化方式的确定
    4.2 重庆滨江住区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模式
        4.2.1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与滨江城市功能整合优化策略及模式
        4.2.2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生态整合优化策略及模式
        4.2.3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景观整合优化策略
        4.2.4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交通整合优化策略及模式
        4.2.5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优化策略
        4.2.6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文化整合优化策略
5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优化
    5.1 现状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5.1.1 早期的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
        5.1.2 现有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
    5.2 影响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的主要因素
        5.2.1 规划影响因素
        5.2.2 现状模式主要考虑的因素
        5.2.3 现状模式忽视的因素
    5.3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优化
        5.3.1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的优化目标
        5.3.2 滨江住区规划设计模式优化
    5.4 城市规划的支持
        5.4.1 滨江区域城市规划设计方面
        5.4.2 滨江区域城市规划控制方面
        5.4.3 滨江区域城市规划管理方面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城市滨水空间特色塑造 ——以沈阳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浑河中心城区段的确定
        1.3.3 "特色"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解析与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滨水的概念
        2.1.2 城市滨水空间
        2.1.3 地域特色
    2.2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学
        2.2.2 人文地理学
        2.2.3 景观生态学
        2.2.4 设计艺术学
        2.2.5 旅游心理学
    2.3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一般原则
        2.3.1 整体连续性原则
        2.3.2 共享性原则
        2.3.3 易达性原则
        2.3.4 功能混合性原则
        2.3.5 防洪水利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3.6 公私利益均衡的原则
    2.4 国内外成功案例
        2.4.1 国外成功案例
        2.4.2 国内成功案例
        2.4.3 借鉴内容总结
    2.5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塑造的一般方法
        2.5.1 联结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创造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
        2.5.2 考虑自然生态环境,探析可接近的滨水空间模式
        2.5.3 延续城市文脉,注入时代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沈阳城市地域特色和浑河特色分析
    3.1 沈阳自然环境特色
        3.1.1 地理特征——地势基本平坦
        3.1.2 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季漫长且气温低
        3.1.3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3.2 沈阳社会文化特色
        3.2.1 历史文化
        3.2.2 民族文化
        3.2.3 传统民间艺术
        3.2.4 社会生活方式
    3.3 沈阳经济技术特色
        3.3.1 经济发展
        3.3.2 政策导向
        3.3.3 地域传统技术
    3.4 浑河自身特色研究
        3.4.1 自然环境
        3.4.2 文化内涵
        3.4.3 相关工程技术
    3.5 本章小结
        3.5.1 作为市级滨水空间必须体现的沈阳地域特色
        3.5.2 可以在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体现的沈阳地域特色
第4章 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现状分析
    4.1 土地利用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4.1.1 长期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浑河自身潜力未得到发挥
        4.1.2 功能不合理,开发缺乏整体控制和引导
    4.2 缺少城市与滨水空间的联系,可达性低
        4.2.1 滨河建筑严重削减了城市与河岸景观的通透性
        4.2.2 快速道路及防洪堤阻碍了市民亲近河岸的愿望
        4.2.3 涵洞与通道设施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可达性低
        4.2.4 当地气候特征降低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4.3 生态破坏严重,亲水性差
        4.3.1 河体、河床和驳岸破坏严重
        4.3.2 滩地利用不足,缺少水岸互动性
        4.3.3 护岸质量较低,且形式单一
        4.3.4 滨河道路设计缺乏亲水性效果
    4.4 景观形式单调,缺乏地域特色
        4.4.1 绿化种类单一,缺少层次感
        4.4.2 绿化单调,缺乏景观季节适应感
    4.5 配套设施多样性不足,缺少人气
        4.5.1 已建成公园内配套设施不足,且形式大于功能
        4.5.2 在已建公园外无配套设施,一片荒芜
    4.6 城市地域文化未得到延续和体现
        4.6.1 城市历史文化被尘封深埋
        4.6.2 浑河自身文化内涵未得到体现
        4.6.3 已建成公园内文化底蕴体现不足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特色塑造
    5.1 设计目标
        5.1.1 打造21世纪新的中央公园,展示沈阳市的地球环境城市形象
        5.1.2 注入地域特色,展现沈阳城市魅力
        5.1.3 创造集聚人气的滨水空间,推进可持续发展
    5.2 设计原则
        5.2.1 遵循自然和复合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5.2.2 文脉延续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
        5.2.3 把握整体和多目标兼顾相结合的原则
    5.3 可行性方法与建议
        5.3.1 调整功能分区,与相邻地区的城市开发接轨
        5.3.2 提高交通的可达性,增加城市与滨水区的联系
        5.3.3 结合生态维护,增加水岸的互动型
        5.3.4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重构滨水特色景观
        5.3.5 增加活动项目和设施,吸引人气
        5.3.6 加强城市地域文化与滨水人文景观的联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现状调查表
    附录B: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现状调查总结

四、苏州河城区段(黄浦江至外环线)岸线资源景观开发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性化视角下海河滨水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A]. 马贺迪.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风景环境规划), 2021
  • [2]韧性理念下的高密度城区河流护岸带生态改造研究——以上海市“一江一河”岸线为例[J]. 邓雪湲,干靓. 城市建筑, 2018(33)
  • [3]合川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管理研究[D]. 刘海波. 重庆大学, 2015(06)
  • [4]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研究 ——基于伦敦与上海的比较案例[D]. 高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5]可识别性滨水空间营造方法初探 ——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D]. 李伟. 长安大学, 2012(S2)
  • [6]成都市中心城区河道景观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孟桂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7]从海河沿岸景观设计看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D]. 陈方.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7)
  • [8]上海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研究 ——以苏州河为例[D]. 汪冬冬.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9]重庆主城区滨江住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及模式[D]. 余森. 重庆大学, 2010(03)
  • [10]城市滨水空间特色塑造 ——以沈阳浑河中心城区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D]. 李音. 东北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苏州河城区(黄浦江至外环线)海岸线资源景观开发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