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夺网络控制权

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夺网络控制权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夺制网络权(论文文献综述)

周欢[1](2021)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钱美玲[2](2021)在《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安全是指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它是一事物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意识形态安全,简言之,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安全并不意味着没有外部性的威胁与挑战,而是要求安全主体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部威胁,以免受威胁给自身存在与发展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因此,安全的客观存在状态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积极建设的主观创造过程,社会领域不存在任何一劳永逸的绝对安全主体。同样,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才能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维系其安全的持续存在状态。质言之,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就是在自觉而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强大功能的社会实践过程。对于正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当代中国而言,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建设都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切实保障。因此,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就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实际指向一定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逻辑中获取。从完整的过程逻辑厘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包括生产、传播和认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生产是前提和基础,传播是关键和中介,认同是目的和结果,传播作为主流意识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最终能否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同进而发挥其应有的强大功能,不仅仅在于主流意识形态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权威性,还要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卓有成效的传播实践活动为社会成员所接收认知、内化信仰并自觉践行。反之,倘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定位不当、特性不彰、效果不佳,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纵使具有先进性,主流意识形态也难以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也无法顺利发挥,意识形态安全也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和继续推进。因此,传播实践活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取广泛认同进而发挥强大功能的必由之路,这就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属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范畴。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一定社会建制趋向解体。在当前人类社会仍处于阶级社会的历史大逻辑中,能够带来如此颠覆性影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主导一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治国安邦、民族团结、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系统而深刻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本研究跳出从外部环境变化分析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路径依赖,并且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原理为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具体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专门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视域阐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安全的演进脉络、总结古今中外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正反经验、审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际遇、探究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本研究认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定位不当或者效果不彰都有可能诱发严重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亦可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层面查摆出内在风险诱因。因此,新时代需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优化发展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维护: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二要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三要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四要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李国庆[3](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王丹[4](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以来,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重任,他们的信仰追求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信仰追求。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诸多形式的影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有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言论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他们的心灵。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如何消除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亟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论文首先阐述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现状,以此作为论文的写作支撑。其次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研究基础,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创新教育方法。再次主要从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一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机遇: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最后通过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优化路径,主要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教育,加强教育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武红娟[5](2020)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话语最开始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对人类文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话语不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承载着传递人的思想、价值观等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识。因此,透过话语表现出的话语权利、话语权力、话语能力等逐步被人们重视,话语权越来越成为竞争焦点。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凡是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的国家必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也表明一国话语主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良性引导。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媒体呈井喷之势发展的微时代,以微媒体海量化、微话语主体大众化、微媒体信息碎片化、微传播裂变化、微文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产生的巨大冲击。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弱化具体表现为教育者话语主导地位削弱、教育对象话语表达权泛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倾向性、教材倾向性凸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方式程式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话语交往不对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受多元社会思潮的挤压、话语空间受西方敌对势力的侵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重点关注话语权建设过程中的弱化现象,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设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应当围绕话语权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整体推进,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机制方面着手。具体来讲,首先应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营造良性的微主体关系;其次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微转变,主要包括政治话语、学理话语、教学话语的转变。再次教育者应创新使用微平台,打造高校高质量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推文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吸引力;最后要充分重视微平台的作用,净化高校教育环境,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潘庆华[6](2018)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指出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也悄然转移到网络空间。网络不仅作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而存在,而且网络空间本身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如何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维护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的新特点,本文提出:作为状态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感召力竞争力在网络空间中不被削弱、消解和丧失的存在形态;作为能力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具备的使其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不受威胁的能力。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逻辑结构、解释框架和表达形式的分析,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性化、碎片化、日常生活化和通俗化等特征,并从从众心理、选择性注意和群体极化三方面探究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认知机理。从媒体格局、舆论主体和舆论环境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舆论生态。从网络意识形态舆论生成机制、舆论操控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管理、引导、操控网络意识形态舆论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对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进行了深度思考。从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加强网军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力度;从做强主流媒体、管控新兴媒体和促进媒体融合等方面提出重构舆论生态;从加强正面引导、提高网民素质和提升媒介素养等方面提出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从优化传播话语、完善政治话语和创新网络话语等方面提出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更新思维理念、管控特殊人群、靶向调控媒体等方面提出智能宣传新策略新战法;从构建云服务应用体系、研发部署网络舆情研判指挥平台、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等方面提出创新先进技术方法手段的对策建议。

张改凤[7](2018)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涉及话语权力、话语体系、话语目的以及话语艺术的综合性课题。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网络空间结合,扩展了其话语权力的来源,促使话语主体发生转换,也改变了话语传播模式和话语权力格局。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和传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话语通过网络渗透到民众中,使民众能够自觉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等意识形态,进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思想舆论的引领作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面临着新形势与新问题。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多重背景叠加,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面临诸如话语体系的历史转换、话语资源结构冲突、网络空间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较量、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网络话语空间治理等新的形势和挑战。这些新的形势和挑战凸显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挑战集中呈现在互联网兴起的当代中国,但有些挑战在中国互联网兴起之前就已经出现,是潜存于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或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之中。面对新形势与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力图通过与时俱进地自我调整和革新来赢得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上,不仅着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叙述,还着力于理论的合法化论证和理论的网络化转化;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建构上,中国共产党则是依托核心价值的建设与弘扬,网络反腐和网络群众路线,国际话语权塑造等实践来进行;在网络话语空间净化上,既着力于网络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的更新,又着力于网络技术的开发与突破,以及依法治网的探索与实施。审视中国共产党在话语体系建构、话语认同建构和话语空间净化上已有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绩和特点,还积累了丰富经验,强调要尊重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贯彻理论的彻底性、创新实践方式、强化网络治理实效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面,如经济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化问题,话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信仰、认识和实践策略层面的衔接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网络信息技术资本的引导,主要矛盾的化解,中国经济崛起的新诠释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加强经济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化;从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衔接,传统话语和时代话语的融合,中国话语和世界话语的对话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水平;从网络多元主体力量的整合,网络统战工作、协商对话机制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协商引领凝聚模式。

张力[8](2017)在《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不断重塑着人们的认知和社会结构,对高校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不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易班”网络互动社区是近年来工作创新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易班”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全面描述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发展历程、特征理念和建设效果,对“易班”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和公益性、互动性、教育性特征进行阐释,对易班网络思政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机理关系进行分析;从哲学层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互联网的本质和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读,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关系的连接与互动,易班网络思政需要唤醒、放大、延伸和充分释放学生的主体性;从理论层面探讨全环境、多维时空、主体间性理论对模式构建的参考价值以及习近平互联网治理思想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从实证角度面向全国共建高校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易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措施和以“纲要制定的系统化设计、队伍建设的班级化协同、环境建设的网络化拓展、质量保障的双重化促进”四化联动提升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在现象归纳、经验总结、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阶段全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罗宏宝[9](2017)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各高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立足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及内在逻辑性做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与问题、问题产生原因,结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际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本文提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优化途径建构。本文各章各具特色。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选题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题研究预期创新点。绪论部分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指出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选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还研究了迄今为止较为齐全的国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综述材料,它能够给其他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论述;第二部分是意识形态教育相关观点论述;第三部分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和内容。本部分的特色部分是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理论三个层次的论述。尤为重要的是,本章提出了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在逻辑这一创新点。本部分是本文创新点比较集中的地方。第一个创新点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内涵。第二个创新点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第二章主要讨论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总体现状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总体现状主要讲述了党和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和高校意识形态现状及取得的实践成果。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本部分比较有特色的部分是分析了青年亚文化与高校意识形态相矛盾的问题。同时,本部分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五种社会思潮给高校师生带来的具体问题。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产生原因。它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私营经济致使部分毕业生价值倾向偏离、社会思潮乱象丛生;网络主导权缺失、媒体管控不足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效;高校主体管理体制机制、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队伍建设;西方“和平演变”的手段、方式灵活多变。本部分比较有特色的部分是从私营经济致使部分毕业生价值倾向偏离、社会思潮乱象丛生、网络主导权缺失、媒体管控不足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的外部原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第二部分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以下几部分:坚持党管宣传与强化责任原则;坚持标本兼治与重在建设原则;坚持育人为本与德育为先原则;坚持改革创新与注重实效原则;坚持齐抓共管与形成合力原则。本部分比较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五章论述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途径优化建构。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外部环境、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制机制、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方式、加强与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本部分比较有特色的部分就是详细论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下的正确利益价值观、改善互联网传播载体和方式。本部分的特色部分就是提出防范西方“非政府组织”以及西方宗教意识形态渗透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方式。本部分的创新点之一就是提出对引进西方教材实行审查;本部分另一个创新点就是提出对引进海外教师定期意识形态教育;本部分的创新点之三就是在“高校要做好教师的考核、任用和继续教育”中,提出实行班内党员监督制度。

刘贵占[10](2017)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释放知识与信息的巨大能量,重组人类社会的生产、经验、权力等诸多领域,一种新型的网络化社会结构正在浮现。网络空间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将个体紧密连结起来,已经成为各国进行政治动员、价值观宣传的重要场域。通过对意识形态相关界定的考察,本文认为意识形态是和社会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概念,本质上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话语权,即表达、传播、建构意识形态的话语能力,它以价值观、文化、社会制度等等为资源,体现了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控制能力。基于全球性、开放性、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架构,人与人社会交往活动中的横向联结逐渐取代了纵向信息传递。“网络化逻辑”成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的内在支配力量,流动支配了网络空间的政治与文化生活过程。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转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权力掌握在谁手里,而在于权力如何通过信息传递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信息技术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塑造了一个技术框架,话语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的重要战略资源,网络媒介管理制度则保护着传统政治权力所有者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优势,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博弈是围绕着信息技术、话语资源、媒介管理制度三大核心要素展开。互联网促使世界进入了“意识形态新时代”,在全球互联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体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在我国国内则表现为一主多元。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渗透、国内门户网站话语竞争、反权力意识形态话语挑战三重压力,网络新媒体、商业门户网站成为意识形态话语生产与传播的新工具。我国应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不仅需要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和生活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而且还要重视网络媒介技术创新和媒介管理法规建设,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高度,从多学科、多视角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目标、核心原则和行动政策的意识形态意蕴提供理论支持。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夺制网络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夺制网络权(论文提纲范文)

(2)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2 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解析
    2.1 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和基本特征
    2.2 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因素
    2.3 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迁与意识形态安全演进
    3.1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革故鼎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确立
    3.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曲折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异化歧路
    3.3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变革转型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性调适
    3.4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守正创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推进
4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发展态势和风险剖析
    4.1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
    4.2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态势
    4.3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剖析
5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经验借鉴
    5.1 中国古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启示
    5.2 苏联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崩塌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归因
    5.3 西方国家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举措
6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优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
    6.2 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
    6.3 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
    6.4 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
    2.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1.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2.2.1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
        2.2.2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
        2.2.3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高校创新教育方法
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
        3.1.1 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
        3.1.2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接受性
        3.1.3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3.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3.2.1 教育环境存在隐患
        3.2.2 教育对象多样化
        3.2.3 教育主体角色弱化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化路径
    4.1 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4.1.1 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权
        4.1.2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能力
        4.1.3 加强高校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建设
    4.2 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教育
        4.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4.2.2 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
        4.2.3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
    4.3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
        4.3.1 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
        4.3.2 提高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
        4.3.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阐释
    (一) 微时代及特征
        1.微时代的形成
        2.微时代的主要特征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生成来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利益型生成来源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奠基
        2.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创新
        3.西方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借鉴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弱化现象
    (一)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式微
        1.教育者话语主导地位削弱
        2.教育对象话语表达权泛化
    (二)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缺乏现实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倾向性明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教材倾向性凸出
    (三)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不完善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方式程式化
        2.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话语交往不对等
    (四)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形势严峻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受多元社会思潮的挤压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受西方敌对势力的侵蚀
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原则和任务
    (一)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3.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要任务
        1.构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良性互动新关系
        2.优化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俱进新体系
        3.打造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话语表达新平台
        4.营造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新环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及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分析
    2.1 意识形态
        2.1.1 意识形态的内涵
        2.1.2 意识形态的特征
        2.1.3 意识形态的功能
    2.2 网络意识形态
        2.2.1 网络意识形态的兴起
        2.2.2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2.2.3 网络意识形态的功能
    2.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3.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
        2.3.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
第三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解析
    3.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构成
        3.1.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客体构成
        3.1.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文本构成
        3.1.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资源构成
    3.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3.2.1 多模态话语的感性表达
        3.2.2 微碎话语的浅散表达
        3.2.3 惯习话语的语境表达
        3.2.4 社会话语的通俗表达
    3.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认知
        3.3.1 从众跟随与众从权威
        3.3.2 惊悚猎奇和选择性注意
        3.3.3 责任分散与群体极化
第四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舆论生态分析
    4.1 媒体格局
        4.1.1 新媒体日益成为媒体格局中的主导力量
        4.1.2 新媒体的资本化、市场化倾向明显
        4.1.3 中西媒体不对称格局短期难以逆转
    4.2 舆论主体
        4.2.1 网络舆论主体的构成
        4.2.2 网络舆论主体的特点
        4.2.3 网络舆论主体影响意识形态的机制解读
    4.3 舆论环境
        4.3.1 技术环境
        4.3.2 社会环境
        4.3.3 制度环境
第五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舆论传播机理
    5.1 网络意识形态舆论生成
        5.1.1 以网络媒体议题设置为起点
        5.1.2 以网络媒体交互聚集为辅助
        5.1.3 以网络媒体受众参与为推手
    5.2 网络意识形态舆论传播
        5.2.1 通过信息筛选改变舆论走向
        5.2.2 通过信息推荐吸引网民关注
        5.2.3 通过信息植入实现潜在渗透
    5.3 网络意识形态舆论引导
        5.3.1 下好“先手棋”加强研判分析
        5.3.2 把握“时度效”争取最佳效果
        5.3.3 突出“差异化”提升引导水平
第六章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形势
    6.1 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着
        6.1.1 网民参与意识极大增强
        6.1.2 网络正向能量广泛传播
        6.1.3 网民整体情绪渐趋理性
    6.2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6.2.1 网络成为西方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破坏的“首要渠道”
        6.2.2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使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首要威胁”
        6.2.3 军队成为西方对我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攻击的“首选对象”
    6.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的主要特点
        6.3.1 将歪曲党的领导作为攻击重点
        6.3.2 将炒作热点问题作为重要手段
        6.3.3 将诱导网络舆论作为主要途径
第七章 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7.1 政府层面:持续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
        7.1.1 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管理
        7.1.2 制定实施网络空间战略
        7.1.3 加强网军队伍建设使用
        7.1.4 切实发挥网络正向功能
    7.2 媒体层面:积极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7.2.1 做强主流媒体
        7.2.2 管控新兴媒体
        7.2.3 推动媒体融合
    7.3 公众层面:消弭非理性情绪非理性行为
        7.3.1 加强正面引导
        7.3.2 强固道德素质
        7.3.3 提升媒介素养
    7.4 话语层面:着力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7.4.1 优化传播话语
        7.4.2 完善政治话语
        7.4.3 创新文化话语
    7.5 策略层面:创新智能宣传新战法
        7.5.1 更新思想观念
        7.5.2 管控特殊人群
        7.5.3 靶向调控媒体
    7.6 技术层面:发展先进技术方法手段
        7.6.1 构建云服务应用体系
        7.6.2 研发部署网络舆情研判指挥平台
        7.6.3 发展信息传播技术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2章 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内涵、功能及其运行逻辑
    2.1 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内涵
        2.1.1 意识形态
        2.1.2 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1.3 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网络的会合
    2.2 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功能
        2.2.1 价值导向功能
        2.2.2 社会力量整合功能
        2.2.3 合法化功能
    2.3 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权力运行逻辑
        2.3.1 资本运作逻辑:权利的平等遮蔽了权力的不平等
        2.3.2 交叉互动逻辑:虚拟与现实的纠葛
        2.3.3 权力配置的调试:从刺激反应到主动革新
第3章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3.1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历史转换问题
        3.1.1 中国革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与深远影响
        3.1.2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网络意识形态的现实境遇
    3.2 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体系的资源结构冲突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资源来源及构成
        3.2.2 当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资源结构困境
    3.3 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网络话语权问题
        3.3.1 当前中国社会网络意识形态现状分析
        3.3.2 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网络话语权的方式和手段
    3.4 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网络治理困境
        3.4.1 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
        3.4.2 网络治理困境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探索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体系的建构
        4.1.1 实践的理论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化
        4.1.2 合法化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再理论化”
        4.1.3 网络化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的创新转化
    4.2 网络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建构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与弘扬
        4.2.2 中国共产党的网络反腐和网络群众路线实践
        4.2.3 以互联网为依托塑造中国国际话语权
    4.3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的建设
        4.3.1 网络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的更新
        4.3.2 网络技术的开发与突破
        4.3.3 依法治网的探索与实施
第5章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发展空间
    5.1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基本经验
        5.1.1 尊重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处理好网络空间“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5.1.2 贯彻理论的彻底性不断增强话语自信
        5.1.3 创新实践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5.1.4 强化网络治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实效
    5.2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发展空间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化空间
        5.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水平提升空间
        5.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信仰、认识和实践策略层面的衔接空间
第6章 坚持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对策
    6.1 着力优势转化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6.1.1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资本的驾驭与引导
        6.1.2 着力民生建设增强话语底气
        6.1.3 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6.1.4 反思现实开展中国经济崛起的新诠释
    6.2 注重话语衔接融合提升话语能力和话语水平
        6.2.1 加强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衔接
        6.2.2 加强传统话语和时代话语的融合
        6.2.3 加强中国话语和世界话语的对话
    6.3 积极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协商引领凝聚模式
        6.3.1 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多元主体力量的整合
        6.3.2 落实网络空间统战工作
        6.3.3 以协商对话机制凝聚多元共识
        6.3.4 以制度建设维护网络正义和秩序
结语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情况
        1.2.2 国内关于易班的研究情况
        1.2.3 国外研究情况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2.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
        2.1.1 互联网的发展与教育形态的嬗变
        2.1.2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3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
        2.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2.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演进
        2.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点与创新
    3.1 易班的兴起和发展
        3.1.1 易班的缘起
        3.1.2 易班的发展
    3.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点
        3.2.1 政府主导、三级联动的公益性网站
        3.2.2 基于WEB2.0、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社区
        3.2.3 立足校园生活、聚焦思想引领的教育类网站
    3.3 易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
        3.3.1 平台创新: 以构建全国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为宗旨
        3.3.2 路径探索: 以打造遵循规律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目标
        3.3.3 方式创新: 以思想引领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内涵建设理念
第四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究
    4.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4.1.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4.1.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4.1.3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4.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意蕴与基本理论
        4.2.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意蕴
        4.2.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4.3 习近平的“网络观”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4.3.1 基本定位: 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4.3.2 建设目标: 建设网络强国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4.3.3 管理体制: 落实党管网络、统一管理和依法治网
        4.3.4 治理路径: 建设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的清朗网络空间
第五章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
    5.1 易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开发
        5.1.1 问卷题项和初始问卷的编制
        5.1.2 预测试及正式调查问卷的确定
    5.2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专题调研
        5.2.1 调研样本选择和专题调研的开展
        5.2.2 专题调研回收样本的基本信息
        5.2.3 专题调研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
        5.3.1 网络使用总体情况
        5.3.2 易班使用基本状况
        5.3.3 易班内容建设模块分析
        5.3.4 易班的开放互动性建设
    5.4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专题调研的结论
        5.4.1 样本基本信息结论
        5.4.2 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结论
        5.4.3 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六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问题及优化改进
    6.1 易班平台存在的问题分析
        6.1.1 实证调研问题的客观反映
        6.1.2 易班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 易班平台的技术性改进与优化措施
        6.2.1 推动技术升级,提升用户体验
        6.2.2 整合平台资源,提升用户黏度
        6.2.3 完善机制体制,形成工作合力
    6.3 “四化联动”提升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6.3.1 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主渠道
        6.3.2 制定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纲要
        6.3.3 强化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3.4 优化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6.3.5 系统保障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第七章 基于易班的“三阶段全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7.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涵的厘定
        7.1.1 “模式”的一般性释义与理论内涵
        7.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要义与理论概括
    7.2 基于易班的三阶段全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7.2.1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提出
        7.2.2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
        7.2.3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运行
        7.2.4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9)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地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综述
        (二)国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综述
    三、论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题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一、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论述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理论三个层次的论述
        (三)意识形态其他相关概念
    二、意识形态教育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总体现状
        (一)党和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二)高校意识形态现状及取得的实践成果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外部问题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部问题
第三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一、非公有经济致使部分毕业生价值倾向偏离、社会思潮乱象丛生
        (一)非公有经济致使社会个体价值评价标准各异
        (二)思想意识多元化给多种社会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网络主导权缺失、媒体管控不足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效
        (一)网络主导权缺失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效
        (二)中国对大众媒体的管控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高校主体管理体制机制、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队伍建设原因
        (一)高校未尽领导主体责任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方式固化、创新不足
        (三)高校对教师队伍的招聘、考核和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部门尚未形成真正的合力
        (五)高校在舆情研判、网络宣传和抵御渗透上机制不健全
        (六)个别高校对西方“和平演变”重视程度不够
    四、西方和“和平演变”的手段、方式灵活多变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宣传、强化责任原则
        (二)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原则
        (三)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原则
        (四)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原则
第五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途径优化建构
    一、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外部环境
        (一)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利益价值观
        (二)防范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意识侵蚀
        (三)加强大众媒体监管、改善互联网传播载体和方式、使之发挥正能量
        (四)防范西方所谓“非政府组织”、西方宗教意识形态渗透
    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机制
        (一)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主体责任
        (二)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发挥第一课堂和校园网络的积极作用
        (四)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和处理水平
        (五)防范西方“和平演变”阴谋
    三、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方式
        (一)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和方式
    四、加强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
        (一)严格高校教师招聘、考核、任用和继续教育
        (二)定期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素养培训
        (三)建立有效调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励政策
        (四)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程
        2.1.1 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
        2.1.2 意识形态概念的当代发展
        2.1.3 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
    2.2 话语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2.2.1 语言、言语与话语
        2.2.2 意识形态研究的话语转向
        2.2.3 从硬权力到软权力
        2.2.4 意识形态研究的权力转向
        2.2.5 话语与权力的嫁接
    2.3 话语权研究的空间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空间观
        2.3.2 当代西方社会的空间权力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空间的权力逻辑
    3.1 网络空间的形成
        3.1.1 美国网络空间的崛起
        3.1.2 中国网络空间的形成
        3.1.3 中美网络空间范式的比较
    3.2 网络空间的特征
        3.2.1 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
        3.2.2 网络空间的流动性
        3.2.3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
    3.3 网络空间的权力支配逻辑
        3.3.1 全球性支配地方性
        3.3.2 流动性支配凝固性
        3.3.3 开放性支配封闭性
    3.4 网络空间的主权争议
        3.4.1 网络空间的数字鸿沟
        3.4.2 网络空间的殖民危机
        3.4.3 网络空间的主权主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的核心要素
    4.1 信息技术
        4.1.1 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外延
        4.1.2 信息技术的定形作用
        4.1.3 信息技术竞争的焦点
    4.2 话语资源
        4.2.1 话语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4.2.2 话语资源的战略作用
        4.2.3 话语资源竞争的焦点
    4.3 网络媒介管理制度
        4.3.1 网络媒介管理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4.3.2 网络媒介管理制度的保护作用
        4.3.3 网络媒介管理取得制度优势的关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空间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5.1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渗透
        5.1.1 西方国家话语渗透的网络工具
        5.1.2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内容构成
        5.1.3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话语功能
        5.1.4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话语方式
    5.2 国内门户网站的话语竞争
        5.2.1 门户网站新闻的话语地位
        5.2.2 门户网站新闻的内容构成
        5.2.3 门户网站新闻的话语功能
        5.2.4 门户网站新闻的话语方式
    5.3 国内反权力的话语挑战
        5.3.1 反权力意识的表达途径
        5.3.2 反权力意识的话语内容
        5.3.3 反权力意识的话语危害
        5.3.4 反权力意识的话语形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空间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6.1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话语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6.1.1 意识形态话语国际化
        6.1.2 意识形态话语现代化
        6.1.3 意识形态话语生活化
    6.2 创新官媒传播方式推动媒介技术融合
        6.2.1 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占领信息制高点
        6.2.2 整合优质媒体资源推动媒介技术融合
        6.2.3 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突破美国技术定形
    6.3 建构网络管理制度保证媒体发展活力
        6.3.1 网络媒体的自律制度建设
        6.3.2 网络媒体的他律制度建设
    6.4 比较中美网络空间战略强化意识形态安全
        6.4.1 对比中美网络空间战略目标突出国家主权意识
        6.4.2 对比中美网络空间战略核心原则强化多边与共治理念
        6.4.3 对比中美网络战略行动政策强化安全与法治观念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夺制网络权(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 周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D]. 钱美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王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武红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潘庆华.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研究[D]. 张改凤.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 张力. 东南大学, 2017(01)
  • [9]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罗宏宝.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5)
  • [10]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 刘贵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夺网络控制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