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碱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盐地碱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蕊[1](2021)在《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和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连作障碍(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是现代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农业生态问题之一。阿魏酸(Ferulic acid,FA)的积累是导致土壤连作障碍的主要机制之一。鞘氨醇单胞菌在促进植物生长和降解芳香族化合物具有独特能力。本研究分析了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Sphingomonas suaedae 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与途径,并以阿魏酸敏感植物评价接种菌株XS-10T对含阿魏酸累积土壤的修复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菌株XS-10T能以阿魏酸为唯一碳源生长。菌株降解阿魏酸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5℃、盐浓度0%、p H 7.0;400 mg·L-1阿魏酸会抑制菌株的生长及阿魏酸的降解;在铵态氮条件下的生长和降解阿魏酸的速率高于有机氮和硝态氮。此外,菌株还能降解香草醛、香草酸和丁香酸等化合物。(2)基因组分析表明,菌株XS-10T通过依赖Co A-非-β-氧化途径和原儿茶酸-4,5-裂解途径来降解阿魏酸:乙酰-Co A连接酶催化阿魏酸生成阿魏酰-辅酶A,然后在辅酶A水合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香草醛;在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使香草醛降解为香草酸,香草酸在脱甲基酶的作用下产生原儿茶酸,在原儿茶酸-4,5-裂解酶的催化下打开芳香环,随后经多步反应进入三羧酸循环,实现阿魏酸的完全降解。此外,由液质联机检测到香草酸和原儿茶酸两种中间代谢产物。(3)菌株XS-10T能产氨和产铁载体,促进黄瓜幼苗生长;菌株XS-10T能降解土壤中阿魏酸,经3天处理后,其中的阿魏酸降解率约为18.8%;在含阿魏酸土壤中接种菌株XS-10T,降低了黄瓜叶片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了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缓解了阿魏酸对黄瓜苗生长的抑制,而对土壤理化性质没有显着变化;土壤中的菌株XS-10T和阿魏酸会激活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使土壤细菌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刁风伟[2](2021)在《丛枝菌根真菌对盐地碱蓬耐盐性的调控机制》文中提出土壤盐渍化干扰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内的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稳定。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壤,影响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盐渍化的土壤质量差、含盐量大,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利用盐生植物修复盐渍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盐生植物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耐盐性,甚至部分盐生植物在适度盐浓度下更好的生长。研究表明,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帮助植物适应盐环境、减轻盐胁迫,但是AM真菌对于盐生植物的调控效益却鲜有报道。AM真菌对于盐生植物耐盐性的调控是否不同于对甜土植物的调控;在分子水平上,AM真菌如何调控盐生植物的耐盐性;盐生植物联合AM真菌是否具有更强的修复盐渍土的潜力,这些问题值得探索。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作为供试植物,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研究了不同盐浓度(0m M、100 m M、200 m M和400 m M Na Cl)下,AM真菌对盐地碱蓬的生长、离子平衡、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耐盐相关基因以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100 m M Na Cl下,AM真菌对盐地碱蓬转录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的调控。结果显示,在0 m M~400 m M Na Cl下,AM真菌F.mosseae与盐地碱蓬根系建立了共生关系,其侵染率为11.2%~42.0%。与0 m M Na Cl相比,中度盐浓度能促进盐地碱蓬的生长。在100 m M Na Cl下,AM真菌能够促进地上部和根部的干物质的积累、促进生长。与0 m M Na Cl相比,施用Na Cl的植物地上部K、Ca和Mg浓度与根部K浓度都被降低;地上部K:Na比值被降低了95.3%~98.8%。相同盐浓度下,接种增加了地上部Ca和Mg浓度,其中在400 m M Na Cl下,增幅分别达50.0%和47.6%。接种在0 m M Na Cl下降低了地上部K浓度和K:Na比值,却在400 m M Na Cl下增加了地上部K浓度和K:Na比值。在施用Na Cl的地上部和根部的Na浓度及地上部Na积累量都被增加。与0 m M Na Cl相比,400 m M Na Cl时上调了地上部和根部的Ss NHX1表达量,上调了3倍根部Ss SOS1的表达量,这可能促进了Na的区隔化和外排。在施用Na Cl下,AM真菌降低了地上部与根部的Na浓度比值。在400 m M Na Cl下,接种降低了地上部Ss NHX1和根部Ss SOS1的表达量,这可能降低了地上部Na区隔于液泡中且限制了Na从根部到地上部的转移。在100 m M Na Cl下,接种上调了地上部Ss SOS1表达量,下调了根部Ss SOS1和Ss NHX1表达量。在0 m M和200 m M下,接种未对Ss NHX1、Ss SOS1、Ss VHA-B和Ss PIP表达量产生显着影响。这推测出AM真菌可能依赖于外界Na浓度对耐盐基因产生差异性调控。对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2个门,881个属、1649个种。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了整个细菌群落丰度的70%以上。盐和接种处理影响了细菌的丰度。400 m M Na Cl下,接种显着降低了Sobs指数。接种影响了细菌的多度。在0 m M和100 m M Na Cl下,接种显着增加了Shannon指数。接种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0 m M Na Cl下,接种的根际细菌富集在Ramlibacter属;100 m M Na Cl下,接种的优势物种富集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400 m M Na Cl下,接种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Halovulum属。RDA分析揭示了,100 m M Na Cl接种处理的根际细菌群落紧密联系到植物地上部干重、根部干重、株高和土壤碱性磷酸酶。这些结果显示出接种可能富集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转录组学分析显示,100 m M Na Cl下,在植物地上部接种诱导了131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数目为381,下调数目为935;根部诱导了424个DEGs,其中上调数目为194,下调数目为230。67.6%的地上部DEGs分配在代谢通路上,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15.4%)、能量代谢(12.6%)和氨基酸代谢(12.0%)分配了较多的DEGs;67.5%的根部DEGs分配在代谢通路上,也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上。地上部DEGs的富集分析显示,光合器官中的碳固定、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植物的昼夜节律和维生素B6的代谢,共6个通路被显着富集;根部的DEGs的富集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和淀粉和蔗糖代谢被显着富集。这些结果揭示出接种主要影响了植物的初级代谢通路和调控了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100 m M Na Cl下,植物地上部AM真菌诱导了581个差异丰度蛋白(DAPs)。63%的DAPs分配到代谢通路中,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15.7%)和能量代谢通路(10.4%)占有较多的DAPs。富集分析显示,光合器官中的碳固定、氮代谢和N-聚糖的生物合成具有较显着的富集。蛋白质组学结果揭示出接种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蛋白及氮的代谢。本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改善了盐地碱蓬的生长。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离子平衡,诱导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富集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调控植物耐盐相关基因和代谢通路,从而促进盐地碱蓬对盐环境的适应。该研究为利用盐地碱蓬联合AM真菌修复盐渍化土壤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张欣欣[3](2021)在《盐地碱蓬对根区盐氮异质性分布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分根方法将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根系均匀分成两部分,并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从生物量、光合作用和离子分布等方面研究根区盐分异质性分布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同时通过氮素(硝态氮)异质处理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研究其需肥规律,以期为盐地碱蓬种植中氮肥管理提供指导。结果如下:1.盐地碱蓬对根区盐分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盐地碱蓬最适生长盐浓度为200 m M NaCl,因此本实验以50/50 m M NaCl为低盐均质对照。分根盐处理10 d后,与200/200和350/350 m M NaCl处理相比,50/350 m M NaCl异质处理时地上部分干重和50/350 m M NaCl处理的50 m M NaCl一侧根干重有增加的趋势,而根干重的增加可能与根长、根面积以及数量增加有关。与200/200 m M NaCl相比,50/350 m M NaCl处理的叶片Na+、K+含量相似,Cl-含量增加。与350/350 m M NaCl相比,50/350 m M NaCl处理的叶片Na+和Cl-含量显着降低,而K+离子含量显着增加。50/350 m M NaCl处理的50 m M NaCl一侧根中Na+、Cl-、K+含量均比50/50 m M NaCl处理的高,说明一侧低盐处理可以减少叶片Na+和Cl-,而增加K+的积累,有利于减缓盐害。同时,高盐侧盐分能引起低盐侧根系离子积累,可能有利于降低低盐侧根系细胞水势,促进水分吸收。盐异质处理1 d后进行非损伤微测,结果显示50/350 m M NaCl处理的50 m M NaCl一侧根中Na+外排明显高于50/50 m M NaCl处理,结合叶片Na+含量结果,暗示高盐异质处理下通过低盐侧根系Na+外排,减少地上部分Na+积累并且促进根系吸收K+,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另外,50/350 m M NaCl处理1 d的350 m M NaCl一侧根系ABA含量高于350/350 m M NaCl处理,而且50 m M NaCl一侧根中ABA含量比50/50 m M NaCl处理有增高的趋势,上述结果暗示盐分异质性处理诱导的ABA积累在植株响应盐分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盐地碱蓬对根区NO3-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在200 m M NaCl盐分条件下,盐地碱蓬0.5/2与2/2 m M NO3--N处理,以及0.5/3.5与3.5/3.5 m M NO3--N处理相比地上部分干重差异不显着,说明根系一侧低氮处理不影响盐地碱蓬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与2/2 m M NO3--N处理相比,0.5/3.5 m M NO3--N异质处理促进地上部分生物量,说明根系氮素异质处理可以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异质处理显着增加根生物量,尤其在0.5/2 m M NO3--N处理时,可能与根数量增加有关。与2/2 m M NO3--N处理相比,0.5/3.5 m M NO3--N异质处理时根中Ss NRT1.1基因没有上调,而Ss NRT2.1基因24 h时明显上调;与2/2 m M NO3--N处理相比,0.5/2 m M NO3--N异质处理时Ss NRT1.1基因在0.5 m M NO3--N一侧明显上调,而Ss NRT2.1基因24h时明显上调,说明氮异质处理时与硝态氮吸收相关基因的上调可能有利于根系对NO3-的吸收,进而根系一侧较低氮素供应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地上部分正常生长。总之,上述实验发现盐地碱蓬根区一侧供应低氮不会影响其地上部分生长,即在局部低氮供应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稳定的生物量。

王盼盼[4](2021)在《芦苇、翅碱蓬、狗尾草配置设计模式对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根据胶州湾石油污染海岸线69.306 mg/kg的平均石油烃浓度和对应污染等级的实地调研本地优势植物种,选取芦苇(Phrgmin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翅碱蓬(Suaeda salsa(L.)Pall)三种植物作为实验研究的植物种类。实验室配制此浓度的石油污染土(PH8.1、全盐量0.6%),首先研究此石油浓度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初步判定三种植物对此石油浓度土壤的耐受力和适应力;然后实验室测定不同植物配置设计模式对石油烃的降解,并结合对125块胶州湾滨海石油污染岸线区域自然植物群落样地的调研分析,最终得出三种植物十二种配置设计模式对此石油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与进展:(1)确定本研究的植物种:芦苇、狗尾草、翅碱蓬,分析三种植物生长期的相关指标得出三种植物的相对发芽率都达80%以上;通过测定生长60天后植物的生物量、株高等,揭示了混合种植均能促进三种植物的生长,且芦苇、狗尾草表现出更好的生长状态。总体上,植物耐石油力综合表现为狗尾草>芦苇>翅碱蓬,并判断这三种植物受此浓度石油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在此石油浓度下,均具备一定的石油耐受能力。(2)研究针对胶州湾石油污染区域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中出现的芦苇、狗尾草、翅碱蓬三种植物组合形成的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浓度为69.306mg/kg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后根据石油降解速率,从这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筛选出石油降解速率最高的三种植物配置模式,分别为:单一狗尾草、芦苇-狗尾草、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以筛选出的石油降解速率最高的三种植物配置模式为依据,分析125块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样地,从125块样地中选取存在以上三种植物配置模式的样地58块,并分析出在样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配置模式是芦苇-狗尾草-翅碱蓬;继而分析存在芦苇-狗尾草-翅碱蓬植物配置模式的所有样地中三种植物的近似株数比共有6种,最终筛选出三种植物近似株数比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模式,依次为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2:1:2、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6:2: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3。(4)以筛选出的自然植物群落中芦苇、狗尾草、翅碱蓬的五种数量比为依据,设计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模式,研究其对石油浓度为69.306mg/kg的污染土壤的修复,并测算降解速率得出,五种植物配置模式的平均石油降解率是44.5%,相比对照组提高率了66.7%;且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的植物配置模式石油降解速率最高为48.1%,比对照组降解率提高了80.1%;最后得出石油降解速率最高的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一种配置设计模式为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5)最终得出十二种配置设计模式对此石油浓度污染土壤的降解速率分别为:狗尾草(51.4%),狗尾草-芦苇(49%),狗尾草-芦苇-翅碱蓬(45.6%),芦苇(42.9%),翅碱蓬-芦苇(41.1%),狗尾草-翅碱蓬(40.2%),翅碱蓬(37.8%),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48.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1(45.6%),芦苇:狗尾草:翅碱蓬=6:2:1(43.9%),芦苇:狗尾草:翅碱蓬=2:1:2(43.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3(41.8%)。

郝明梅[5](2021)在《盐度和氮磷对海马齿和冰菜生物学影响及池塘综合种养模式初探》文中指出本文开展了两种盐生植物海马齿和冰菜在不同盐度和氮磷浓度下对养殖水体的净化能力以及自身的生长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响应的研究,并对海水池塘综合立体种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室内水培实验,探究冰菜和海马齿在盐胁迫下对氮磷吸收能力的差异及自身应对盐胁的耐盐机制,从植株体内氮磷钠钾离子的含量,抗氧化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等方面分析海马齿和冰菜对盐胁迫做出的生理响应;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组盐度下的海马齿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找到与耐盐相关的差异基因和代谢通路。通过模拟不同氮磷浓度的养殖废水,探究海马齿和冰菜持续生长在富营养化水体时对氮磷去除率的差异及生长生理变化。并在室外池塘布置了刺参-扇贝-海马齿(冰菜)的立体种养实验,旨在探究适用于海水池塘的生态型多营养层次综合种养新模式(IMTPA)。为今后海马齿和冰菜在合适盐度的海水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净化能力,进一步推动海水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盐度下海马齿冰菜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及生长生理响应(1)海马齿0,10,20盐度组植株鲜重无显着差异,30和35盐度组的鲜重显着低于中低盐度组。冰菜在10和0盐度组鲜重没有显着差异,明显高于20和30盐度组,30盐度组冰菜鲜重最低。(2)海马齿茎叶部和根部Na+含量和Na+/K+值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且茎叶部Na+含量高于根部;随着盐度的升高根部K+含量有不断上升,而茎叶部K+含量不断下降。随着盐度的升高,冰菜Na+含量不断升高,K+含量不断下降。(3)随着盐度的升高,海马齿根部氮含量逐渐升高,茎部氮的含量却随着盐度呈下降的趋势,茎叶部氮含量高于根部。随着盐度的升高,冰菜氮磷含量都逐渐降低。(4)海马齿0盐度组对氮磷的吸收效果最好,且高盐度组的终吸收率明显低于低盐度组。冰菜10盐度组对氨氮和硝氮的吸收效果最好,0盐度组对磷的吸收效果最好,高盐度组的终吸收率明显低于低盐度组。(5)随着盐度的升高海马齿和冰菜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有上升的趋势。随盐度上升,海马齿和冰菜可溶性糖和脯氨酸(PRO)含量不增加。2.不同氮磷浓度下海马齿冰菜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及生长生理响应(1)海马齿各组之间RGY和含水量没有显着性差异,N为5 mg/L,P为0.5mg/L时RGY最大,N为0 mg/L,P为0.5 mg/L时RGY最小。冰菜RGY低氮磷浓度组明显高于高氮磷组,含水量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海马齿各组Na+含量无显着差异,低浓度组K+含量要显着低于高浓度组。冰菜在N为50 mg/L,P为5 mg/L的海水中生长的植株Na+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冰菜K+含量随氮磷浓度的上升显着下降。(3)随着氮磷浓度升高,海马齿氮磷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冰菜植株氮含量增加,磷含量先增加后减少。(4)海马齿在氮浓度为1和5 mg/L的海水中吸收率整体大于在20和50 mg/L海水中生长的海马齿。冰菜在0-6d期间内各组对氨氮的吸收率差异不大,在6-15d低氮磷浓度组吸收率比高浓度组高。冰菜对硝氮的吸收率在硝氮浓度为0.5 mg/L时吸收效果最好。海马齿在P浓度为0.1-0.5 mg/L时对磷酸盐的吸收比P为2-5 mg/L的效果显着。冰菜在实验阶段各浓度组对磷酸盐的吸收率呈波动性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5)随着氮磷浓度的升高,海马齿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先降后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上升的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冰菜POD、CAT和SOD活性随氮磷浓度升高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冰菜MDA含量随氮磷浓度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海马齿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氮磷浓度的升高有先升后降的趋势,脯氨酸对氮磷浓度的变化不敏感。冰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氮磷浓度的升高呈波动性变化,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6)随着氮磷浓度的升高,海马齿的净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呈波动性变化。冰菜的净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不同盐度条件下海马齿的转录组分析海马齿样品的转录组测序最终获得26,717个有注释信息的Unigene,0和10盐度组共获取了92个差异基因,0和35盐度组共获取了2146个DEGs。低盐胁迫下,海马齿应对盐胁迫时并未产生相关的抗逆反应。而在高盐胁迫下,海马齿机体调集大量的基因来应对盐胁迫。通过GO富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涵盖了“代谢过程”、“细胞过程”、“有机代谢过程”、“组织过程”等功能小类,分析发现海马齿苯丙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在响应盐胁迫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参贝菜养殖模式水质和生长分析(1)滨州无棣扇贝池中氨氮浓度、亚硝氮浓度、总磷浓度均最高;海马齿池塘氨氮和亚硝氮浓度最低,参贝菜池塘总磷浓度最低。海马齿株高、湿重和干重都有了显着的增长。(2)东营养殖基地参贝菜池塘中的氨氮和亚硝氮浓度有了明显的下降,总磷浓度在实验期间内呈现上升的趋势,仅在7天时出现了下降。参贝菜混养模式下的扇贝壳长、壳宽、质量和闭壳肌湿重均有了显着的增长。海马齿湿重和干重有了显着的增长,株高和含水量下降。

贾林,刘璐瑶,王鹏山,李志明,张金龙,李新征,田晓明,王国强[6](2021)在《盐地碱蓬的耐盐机理及改良土壤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盐地碱蓬是盐碱地先锋植物,是目前能在含盐量为3%的土壤中生存的极少数植物之一,是重要的耐盐种质资源。其在植物耐逆机理、耐盐基因的开发利用以及土壤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潜力。为了全面的了解盐地碱蓬的耐盐机理以及改良土壤的机理,本研究分别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层面以及分子水平等方面对其耐盐机理进行总结,并就盐地碱蓬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土壤养分以及在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更多的关注盐地碱蓬耐逆关键基因的挖掘利用、盐地碱蓬在盐碱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以及盐地碱蓬与微生物如何共同改良土壤的机理。

李明霞[7](2020)在《盐和低氮胁迫下栽培大豆和野大豆适应性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土壤盐碱化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追求农作物高产,生产中经常出现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不仅增加了农业成本,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栽培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栽培大豆是典型甜土植物,容易受到盐胁迫,并且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肥。因此培育耐盐能力强、在低氮水平下能高效获取并利用氮的栽培大豆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有效策略。野大豆长期生存在自然环境下,是栽培大豆的近源野生种,有很强的耐盐碱胁迫和耐低氮胁迫能力,是改良栽培大豆抗逆性的优质野生资源。利用优质野大豆种质资源培育抗逆性强的栽培大豆品种是应对土壤盐碱化和氮肥施用量过多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模拟两种类型的盐和低氮条件对栽培大豆和野大豆幼苗进行中性盐、碱性盐和低氮胁迫处理,分析了三种类型胁迫处理下栽培大豆和野大豆幼苗在生理、代谢和转录水平发生的变化,比较了栽培大豆和野大豆幼苗响应三种类型胁迫的生理、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差异,揭示了野大豆抵御三种类型胁迫的机制以及三种类型胁迫对栽培大豆的伤害过程。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两种类型盐胁迫下,野大豆幼苗比栽培大豆显示出更强的耐盐能力。(2)两种类型盐胁迫下,野大豆能够保持稳定的光合同化功能。同时维持较低的Na+/K+值、积累Fe2+和Ca2+等有益离子以及稳定的矿质营养平衡,减少盐胁迫的伤害。而栽培大豆在两种类型盐胁迫下光合作用受到显着抑制,离子平衡被破坏。(3)野大豆幼苗根系通过增强氨基酸、脂肪酸、糖和糖醇以及有机酸代谢,在细胞中积累大量渗透调节物质,同时,增强次生抗氧化物质酚类物质代谢提高其耐中性盐胁迫的能力。野大豆幼苗根系增强自身的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以及提高次生物质类黄酮类物质代谢抵御碱性盐胁迫。中性盐胁迫下,栽培大豆幼苗根系中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糖和糖醇代谢以及三羧酸循环均受到抑制。碱性盐胁迫下,栽培大豆中尽管氨基酸代谢增强,但是脂肪酸、有机酸、糖和糖醇代谢以及三羧酸循环和次生代谢都受到抑制。转录组学分析发现,野大豆和栽培大豆幼苗根系在中性盐胁迫下分别有139个和58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碱性盐胁迫下分别有1627个和5482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性盐胁迫下Trihelix、WRKY和HB-HD-ZIP家族转录因子;碱性盐胁迫下MYB、NAC、TIFY和WRKY家族转录因子在野大豆抵御盐胁迫时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中性盐胁迫下野大豆中的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HD-Zip)基因和碱性盐胁迫下膜联蛋白、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H+-ATPase、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氨酸脱氢酶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上调在抵御盐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表明野大豆抵御中性盐胁迫的关键是增强氰基氨酸代谢和类黄酮生物合成;抵御碱性盐胁迫的关键是增强酪氨酸代谢以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4)野大豆比栽培大豆有更强的耐低氮能力。野大豆能够通过促进根系生长,维持较高的根冠比,增大根系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吸收更多的氮抵御低氮胁迫。(5)低氮胁迫下,野大豆光合作用受到的伤害显着小于栽培大豆。野大豆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光合色素含量,积累重要的抗氧化物质类胡萝卜素抵御低氮胁迫。低氮胁迫下,野大豆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离子含量,尤其是NO3-。野大豆叶片和根系中的Fe2+和Mn2+;叶片中Zn2+、B3+和Mg2+等微量元素的积累能够有效保护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其耐低氮胁迫的能力。而低氮胁迫显着破坏了栽培大豆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造成了严重的矿质营养元素失衡。(6)野大豆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谷氨酸族、天冬氨酸族、丙氨酸族和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增强抵御低氮胁迫。此外,野大豆幼苗中的三羧酸循环在叶片中维持稳定,在根系中增强,保证能量供应的同时为植物提供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野大豆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糖和糖醇、有机酸和脂肪酸代谢以及类黄酮代谢都增强,有助于提高其耐低氮能力。低氮胁迫下,栽培大豆幼苗整体代谢水平变得紊乱。转录组学研究表明,低氮胁迫下野大豆和栽培大豆幼苗叶片中分别有182个和733个差异表达基因;根系中分别有807个和621个差异表达基因。野大豆通过调控NRT1、NRT2和AMT蛋白家族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抵御低氮胁迫。叶片中的AP2/ERF-ERF、C2H2、C3H、GRAS、MYB、NAC、TIFY和WRKY转录因子;根系中的C2H2、GRAS、MYB、NAC、TIFY和WRKY转录因子在野大豆抵御低氮胁迫的过程中起调控作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野大豆抵御低氮胁迫的关键是增强叶片中的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增强根系中的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氰基氨酸代谢、N-聚糖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糖酵解。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野大豆幼苗根系中的苯丙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相互转化、半乳糖代谢和类黄酮生物合成是抵御三种类型胁迫的关键代谢通路。本研究还发现了野大豆抵御三种类型胁迫的4个关键基因。(7)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碱性盐胁迫对栽培大豆的伤害最大。中性盐胁迫和碱性盐胁迫对栽培大豆幼苗根系的伤害机理不同,中性盐胁迫主要是Na+和Cl-共同胁迫,碱性盐胁迫主要是Na+胁迫和高p H胁迫。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栽培大豆幼苗根系中的糖和糖醇代谢最敏感,在三种类型胁迫下均受到抑制。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三种类型胁迫下的是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糖酵解受伤害最严重,显示出,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栽培大豆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糖酵解对不良环境最为敏感。本研究为开发和利用野大豆以及利用野大豆培育耐盐碱和耐低氮的栽培大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盐碱地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提高其他作物的抗逆性和优质野生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马占仓[8](2020)在《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作为北疆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垦区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农林牧渔等各行各业与国内外交流越来越密切,造成传统的杂草还没来得及全面认识和治理,垦区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地面积扩张致使荒漠绿洲区的一些土着植物也频繁出现在人类生活集中区,且外来杂草不断传入、归化的局面,使得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杂草治理明显力不从心、顾此失彼。本团队从2017年秋季至2020年夏季针对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的城乡的离瓣花类杂草进行全面系统的野外实地考察,理清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种类和具体地理分布,分析其区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特点,以标本和彩色图片的形式,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杂草的识别与防除,为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城乡绿化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服务与技术支持,也为新疆杂草的基础植物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有24科95属202种,其中常见杂草有62种,该研究区离瓣花类杂草中没有典型的恶性杂草或外来入侵种。在该研究区发现3个新疆外来杂草新记录属,分别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大戟科Euphorbiaceae铁苋菜属Acalypha和千屈菜科Lythraceae水苋菜属Ammannia;发现7种新疆外来杂草新记录种,分别是绿穗苋Amaranthus hybridus、北美苋Amaranthus blitoides、皱果苋Amaranthu s viridis、糖芥Erysimum amurense、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铁苋菜Acalypha aus tralis、长叶水苋菜Ammannia coccinea。2.科的组成特点从科的属级水平数量结构看,本区内离瓣花类杂草单属科和寡属科共19科,所占比例最高(79.16%),但所含属数少。中等科和多属科虽然只占到总科数的20.83%,但所含属数多,占总属数的62.14%,构成了本区内属级数量结构的主体,分别是十字花科Crucifera e(23)、豆科Leguminosae(14)、藜科Chenopodiaceae(9)、石竹科Caryophyllaceae(7)、伞形科Umbelliferae(6)。从科的种级水平数量结构看,本区内离瓣花类杂草单种科和寡种科有20科,所含种数共72种,占到总种数的35.64;中等科和多种科虽然只有4科,但是所含种数占到总种数的64.36%,是该区的主体,它们分别是藜科Chenopodiaceae(43)、十字花科Cruciferae(37)、豆科Leguminosae(33)和蓼科Polygonaceae(17)。因此,藜科Chenopodiaceae(9/43)、十字花科Cruciferae(23/37)、豆科Leguminosae(14/33)、蓼科Polygonaceae(2/17)是本区离瓣花类杂草的优势科。3.属的组成特点从属内种级水平数量结构看,该区离瓣花类杂草属的分化程度高,小型属和单种属包含的杂草种类达70%,也可以认为该区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属的组成是以单种属为主体的,而在该区系种的组成上则是以小型属所包含的杂草种类作为主体的。其中种类较多的属有蓼属Polygonum(11)、猪毛菜属Salsola(11)、藜属Chenopodium(10)、碱蓬属Suaeda(8)、独行菜属Lepidium(7)、苋属Amaranthus(7)、酸模属Rumex(6)。4.生活型特点:有3种类型,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优势明显,有129种,占离瓣花类杂草总种数的63.86%;其次多年生草本,有65种;半灌木有4种。5.生态型特点:有3种类型,以中生杂草为主,有165种,其次为湿生杂草,有32种,旱生杂草只有5种。6.区系地理成分特点: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区系地理成分有9个分布区类型和9个变型,其组成相对比较复杂。世界分布的有22属,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所含属数和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所含属数分别是22属、21属和15属,分别占除世界分布的30.24%、28.75%和20.53%;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6属,占除世界分布的9.57%;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有5属,占除世界分布的6.84%;温带亚洲分布、中国至喜马拉雅分布和中国至日本分布分别有1属。其中比较典型的温带分布类型共有37属,占到除世界分布属的50.68%,包括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温带亚洲分布,说明本区离瓣花类杂草区系温带成分明显(50.64%),同时与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联系紧密(30.24%),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9.57%)和中亚分布及其变型(6.83%)也有联系,其他类型也有渗入。7.根据杂草在本区域内各地区的分布广泛与否将202种离瓣花类杂草分为广域分布(常见)杂草和狭域分布杂草,分别有62种、140种。8.本区离瓣花类杂草中并未发现有检疫杂草和对各行各业造成严重困扰的恶性杂草,进一步筛选出有害杂草有26种,其余176种杂草危害很小。此外7种新发现的新疆新分布种内,糖芥Erysimum amurense、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和绿穗苋Amaranthus hybridus在本区内暂时没有危害;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低危害杂草;北美苋Amaranthus blitoides中等危害杂草;长叶水苋菜Ammannia coccinea为高危害杂草,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其的跟踪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刘佳凯[9](2020)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及其对植被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影响生态-水文过程的基础要素之一,在有效参数化水文连通的基础上揭示其对植被结构的影响,不仅对湿地水文连通及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还能为湿地恢复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在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潮上带、河滨带和生态补水区设置1m2,100 m2和106 m2的小尺度、中尺度和大尺度样地,对土壤、水文和植物进行了样方调查,并基于野外调查和无人机航拍数据,结合图论理论与网络模型分别在三个尺度构建了水文连通的参数化方法,分析了植物种群、群落和景观特征及空间结构,并量化了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的影响及尺度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四个区域小尺度基于土壤含水量和图论理论构建的点连通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62,0.495,0.610和1.217,中心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7.871,5.340,7.977和4.172。在中尺度,结合土壤水分含量、微地形以及图论理论构建的中尺度水文连通指数在四个区域的平均值分别为0.871,0.551,0.483和1.531。在大尺度,结合地形、土壤含水量和网络模型构建的水文连通网络的参数估计可知,四个区域80%的结点中心度数指数分别为2.496,0.969,0.829和1.814。三个尺度上结果都显示生态补水区和潮间区的水文连通较强,而潮上区和河滨区相对较弱,而不同尺度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参数化方法对水文过程的敏感性和水文过程的不同。对植被结构而言,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种群的平均地径和生物量会随水文连通的增强而增加,而种群密度则会随着水文连通的增强而减少;水文连通对种群空间结构没有显着影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在没有水文连通的样地中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连通的样地;而种群空间结构复杂性低于连通的样地;在连通的样地中,随着水文连通的增强,种群空间结构间的复杂性和紧密性都会下降。水文连通指数和土壤盐度是不同群落中差异最显着的两个环境因子,土壤盐度主要决定了群落的分布,而水文连通则对各个群落的特征和空间结构有显着影响;尤其对于盐度较高区域的盐地碱蓬群落,水文连通与其生物量、覆盖率和群落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紧密性和连接性均呈显着正相关。对植被景观而言,在水文连通较强的区域,植被景观斑块的平均面积较大,但同时面积方差也较大;而在空间结构上植被斑块的空间结构紧密性更强,空间结构的连接性更高,结点的平均连接数也越高。在盐度较低的区域,植被斑块所占面积比例更大,斑块面积中位数更大,斑块形状更加规则;而空间结构的密度更高,且结点相对位置更加中心化。尺度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文连通较强的区域水文连通的变异性主要来源于水文连通较强的点,反之则主要来源于水文连通较弱的点。此外,在水文连通性较弱的区域,水文连通对生物量和植被覆盖率影响的变异性主要来源于误差较小的拟合点,在连通性较强的区域则来自于误差较大的点。对于植被空间结构而言,三个尺度上水文连通对结构复杂性影响的变异性来源较为均匀,而大尺度和小尺度上水文连通对紧密性影响的变异性主要来源于误差小的点,中尺度误差来源相对较为均匀;大尺度水文连通对结构连通度的影响变异性来源较为均匀,而中尺度主要来源于误差较大的点。本研究的水文连通参数化方法和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的影响结果可用于黄河三角洲潜在及易损湿地斑块的识别,并为以植被恢复为目的的湿地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倪强[10](2020)在《NaCl胁迫对不同种源黑果枸杞组培苗生理及荧光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盐渍化土壤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已发展为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可耕作的盐渍化土地之间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栽培耐盐性较强的植物已然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措施。黑果枸杞是一种典型荒漠盐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逆境和耐盐碱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药用、营养、经济和生态价值,也是盐碱地改良的热点先锋树种之一,有良好的开发和经济前景。本文以5个种源阿克苏(新疆)、永靖(甘肃)、焉耆(新疆)、德令哈(青海)、大武口(宁夏)黑果枸杞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NaCl浓度不同时间段处理下,其生理特性及荧光光合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5个种源黑果枸杞抗盐能力的强弱,以期为黑果枸杞的大面积种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NaCl浓度和处理时间段的增加,5个种源黑果枸杞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呈现倒“V”字型(SOD、CAT),下降趋势(POD)。2随着NaCl浓度和处理时间段的增加,5个种源的黑果枸杞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溶性糖的含量总体呈现倒“V”字型,但不同种源又有所差异,200mmol/LNaCl处理,阿克苏黑果枸杞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其余4个种源均在150mmol/L时达到最大;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趋势呈现“V”字型,均在150mmol/LNaCl处理下达到最小值;MDA、膜相对透性及膜伤害率均呈上升趋势。3随着NaCl浓度和处理时间段的增加,5个种源黑果枸杞叶片内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各个种源间也存在不同差异。焉耆叶绿素b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远高于其余4个种源,而阿克苏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的含量远低于其余4个种源且下降幅度较小;随着NaCl浓度和处理时间段的增加,Fm、Fm?、Fv/Fm、Fv/Fo、Y(II)、qP、ETR值表现为下降趋势,Fo、qN的值表现为上升趋势。4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黑果枸杞各生理和荧光指标进行筛选,可用叶绿素a、相对电导率、叶绿素、膜伤害率、CAT、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Fm?、Fv/Fo、Fv/Fm、Fm、Y(II)、ETR、qP等指标综合评价5个种源黑果枸杞的耐盐能力的强弱及对光合荧光生理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法对黑果枸杞抗盐能力进行排名,依次为阿克苏、永靖、大武口、德令哈、焉耆。

二、盐地碱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地碱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连作障碍
        1.1.1 连作障碍的产生
        1.1.2 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1.2 酚酸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1.3 鞘氨醇单胞菌的功能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株XS-10~T降解阿魏酸特性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及试剂
        2.1.2 种子液制备
        2.1.3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曲线测定
        2.1.4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优化条件测定
        2.1.5 菌株降解其他酚酸类化合物
        2.1.6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曲线
        2.2.2 菌株降解阿魏酸的优化条件
        2.2.3 菌株降解其他酚酸类化合物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XS-10~T降解阿魏酸途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基因序列的查找
        3.1.2 相关序列的下载和功能基因功能发现
        3.1.3 发育树的构建
        3.1.4 基因功能制图
        3.1.5 菌株降解阿魏酸中间代谢产物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降解阿魏酸基因示意图
        3.2.2 菌株CoA连接酶基因分析
        3.2.3 菌株CoA水合酶基因分析
        3.2.4 菌株醛脱氢酶基因分析
        3.2.5 菌株双加氧酶基因分析
        3.2.6 菌株原儿茶酸双加氧酶基因分析
        3.2.7 菌株氧化还原酶基因分析
        3.2.8 菌株水解酶基因分析
        3.2.9 菌株水解酶基因分析
        3.2.10 菌株醛缩酶基因分析
        3.2.11 菌株降解阿魏酸中间代谢产物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盆钵实验验证菌株XS-10~T降解阿魏酸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培养基和溶液
        4.1.2 种植
        4.1.3 微生物肥料潜力测定
        4.1.4 土壤阿魏酸浓度变化情况测定
        4.1.5 植物生长情况测定
        4.1.6 植物酶活性的测定
        4.1.7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1.8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测定
    4.2 结果和分析
        4.2.1 菌株的根际促生潜力评价
        4.2.2 土壤阿魏酸浓度变化情况
        4.2.3 植物生长情况
        4.2.4 植物酶活性
        4.2.5 土壤理化性质
        4.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丛枝菌根真菌对盐地碱蓬耐盐性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1.1 土壤盐渍化的概念和分布现状
        1.1.2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1.3 盐渍化土壤的修复方法
    1.2 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概况与耐盐机理
        1.2.1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1.2.2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1.2.3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5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耐盐性的分子调控
        1.2.6 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3 盐生植物的研究概况与耐盐机理
        1.3.1 盐生植物的研究概况
        1.3.2 盐生植物的耐盐机理
        1.3.3 丛枝菌根真菌对盐生植物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长、离子平衡和耐盐相关基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质
        2.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2.1.3 试验设计
        2.1.4 指标测定
        2.1.5 耐盐基因的定量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物量与侵染率的影响
        2.2.2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矿质离子浓度的影响
        2.2.3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矿质离子平衡的影响
        2.2.4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钠浓度与积累的影响
        2.2.5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耐盐相关基因的影响
        2.2.6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盐生植物的生长
        2.3.2 离子的吸收与平衡
        2.3.3 耐盐相关基因的调控
        2.3.4 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长、生理生化和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培养基质
        3.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3.1.3 试验设计
        3.1.4 植物指标测定
        3.1.5 土壤指标测定
        3.1.6 细菌群落的测定
        3.1.7 测序数据的质控与比对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长指标和钠的积累的影响
        3.2.2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营养元素的影响
        3.2.3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化学计量比和离子平衡的影响
        3.2.4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抗氧化酶、渗透物质和MDA的影响
        3.2.5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6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2.7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根际差异物种的分析
        3.2.8 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与植物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
        3.3.1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的生理生化的影响
        3.3.2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适中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转录组学的调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培养基质
        4.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4.1.3 试验设计
        4.1.4 转录组学样品制备与测序
        4.1.5 从头组装与基因的功能注释
        4.1.6 基因表达量的估算、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富集
        4.1.7 q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录数据的质量评估
        4.2.2 盐地碱蓬基因的注释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4.2.6 富集在代谢通路上的差异表达基因
        4.2.7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4.2.8 qPCR的证实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适中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蛋白质组学的调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培养基质
        5.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5.1.3 试验设计
        5.1.4 蛋白质组学样品制备与测序
        5.1.5 RPLC分离和LC-MS/MS分析
        5.1.6 蛋白质的鉴定
        5.1.7 生物信息学的分析
        5.1.8 PRM分析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质组学数据的鉴定
        5.2.2 蛋白质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5.2.3 差异丰度蛋白的鉴定与亚细胞定位
        5.2.4 差异丰度蛋白的功能分类和富集分析
        5.2.5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丰度蛋白
        5.2.6 PRM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2 主要结论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个人成果

(3)盐地碱蓬对根区盐氮异质性分布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土壤盐渍化
    2.盐生植物
    3.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3.1 基因表达
        3.2 离子平衡
        3.3 渗透调节
        3.4 氧化修复
    4.土壤盐氮异质性
        4.1 土壤盐氮异质性成因
        4.2 盐分异质对植物的影响
        4.3 氮素异质对植物的影响
    5.分根处理应用研究进展
    6.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盐地碱蓬对根区NaCl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幼苗处理
        1.2.1 萌发育苗
        1.2.2 取苗养根
        1.2.3 分根适应
        1.2.4 升盐处理
        1.3 实验方法
        1.3.1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生物量、根系形态的测定
        1.3.2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1.3.3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4 根区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叶片和根中无机离子含量的测定
        1.3.5 盐异质处理盐地碱蓬根部ABA含量的测定
        1.3.6 非损伤微测技术对盐地碱蓬根中Na~+流动性的测定
        1.3.7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
        2.2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生物量、根系形态的影响
        2.3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4 根区盐异质处理10 d对盐地碱蓬叶片和根中Na~+、K~+、Cl~-离子含量的影响
        2.5 根区盐异质处理1 d对盐地碱蓬ABA含量以及根区Na~+离子净流速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盐地碱蓬对根区硝态氮差异分布的生理响应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幼苗处理
        1.3 实验方法
        1.3.1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盐地碱蓬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测定
        1.3.2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叶片和根中NO_3~-含量的测定
        1.3.3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2 h和 24 h,盐地碱蓬根中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s NRT1.1和Ss NRT2.1 表达量的测定
        1.3.4 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
        2.2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生物量的影响
        2.3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根系形态的影响
        2.4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14 d对盐地碱蓬叶片和根中NO_3~-含量的影响
        2.5 根区氮素异质处理对盐地碱蓬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s NRT1.1和Ss NRT2.1 表达量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项目支持

(4)芦苇、翅碱蓬、狗尾草配置设计模式对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相关背景
        1.1.2 国内相关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海岸线界定
        2.1.2 植物群落基本配置模式
        2.1.3 植物群落景观设计
    2.2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2.2.1 生物修复
        2.2.2 植物修复
    2.3 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2.4 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配置设计模式修复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种类的确定与实验设计
    3.1 研究区基本概况
        3.1.1 胶州湾滨海岸线自然环境
        3.1.2 胶州湾滨海岸线植被特征
        3.1.3 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概况
    3.2 植物种类确定
        3.2.1 野生观赏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概述
        3.2.2 胶州湾滨海岸线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分析
        3.2.3 确定本研究的植物种类
    3.3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方法
        3.3.4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三种植物七种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4.1 三种植物七种配置模式实验组设计
        4.1.1 实验组设计
        4.1.2 实验组植物播种设计
    4.2 实验室结果—石油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2.1 植物萌发分析
        4.2.2 植物生长反应
    4.3 实验室结果—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4.3.1 植物生长关系及与石油降解率大小分析
        4.3.2 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4.4 本章小结
        4.4.1 植物耐受性
        4.4.2 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第五章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5.1 胶州湾石油污染岸线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分析
    5.2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设计模式实验组设计
        5.2.1 实验组设计
        5.2.2 实验组植物播种设计
    5.3 狗尾草、芦苇、翅碱蓬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5.3.1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设计模式对石油烃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5.3.2 样地中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植物配置模式占比与石油烃降解率分析
        5.3.3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设计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5)盐度和氮磷对海马齿和冰菜生物学影响及池塘综合种养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海马齿和冰菜生物学概述
    2.水生植物对养殖水体的修复作用
    3.盐生植物耐盐机制
    4.盐胁迫下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5.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盐度对海马齿和冰菜生理生化及营养盐吸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设计及海马齿冰菜水培条件
        1.2.1 实验设计
        1.2.2 海马齿和冰菜水培条件
        1.3 实验方法
        1.3.1 水质理化测定
        1.3.2 海马齿和冰菜中氮磷含量测定
        1.3.3 海马齿和冰菜中钠、钾含量测定
        1.3.4 海马齿和冰菜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产物的测定
        1.3.5 海马齿和冰菜中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3.6 海马齿冰菜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1.3.7 含水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度对海马齿和冰菜生长的影响
        2.2 盐度对海马齿、冰菜中钠和钾含量的影响
        2.3 盐度对海马齿和冰菜营养盐吸收的影响
        2.3.1 不同盐度下海马齿、冰菜对氨氮的吸收
        2.3.2 不同盐度下海马齿、冰菜对硝酸盐氮的吸收
        2.3.3 不同盐度下海马齿、冰菜对磷酸盐的吸收
        2.4 盐度对海马齿、冰菜氮磷含量的影响
        2.5 盐度与海马齿冰菜生长生理变化的相关性
        2.6 海马齿和冰菜抗氧化途径和渗透调节过程对盐胁迫的响应
        2.6.1 抗氧化途径对盐胁迫的响应
        2.6.2 渗透调节过程对盐胁迫的响应
    3 讨论
        3.1 盐度对海马齿、冰菜生长的影响
        3.2 盐度对海马齿、冰菜钠钾含量的影响
        3.3 盐度对海马齿、冰菜吸收营养盐的影响
        3.4 盐度对海马齿、冰菜氮磷含量的影响
        3.5 海马齿、冰菜氧化-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过程对盐胁迫的响应
        3.5.1 氧化-抗氧化系统对盐胁迫的响应
        3.5.2 渗透调节过程对盐胁迫的响应
第二章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和冰菜生理生化、光合作用及净化水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设计及水培条件
        1.2.1 实验设计
        1.2.2 海马齿冰菜水培条件
        1.3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生长的影响
        2.2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钠钾含量的影响
        2.3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氮磷含量的影响
        2.4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吸收营养盐的影响
        2.4.1 对氨氮吸收的影响
        2.4.2 对硝酸盐氮吸收的影响
        2.4.3 对磷酸盐吸收的影响
        2.5 氮磷浓度与海马齿冰菜生长生理变化的相关性
        2.6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抗氧化途径和渗透调节过程的影响
        2.6.1 对抗氧化途径的影响
        2.6.2 对渗透调节过程的影响
        2.7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讨论
        3.1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生长的影响
        3.2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钠和钾含量的影响
        3.3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氮和磷含量的影响
        3.4 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吸收营养盐的影响
        3.5 盐胁迫下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氧化-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过程的影响
        3.6 盐胁迫下氮磷浓度对海马齿、冰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盐度下海马齿的转录组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实验方法
        1.3.1 海马齿叶片RNA的提取及测序
    2.实验结果
        2.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结果
        2.2 Unigene注释
        2.3 样品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2.4 DEGs的筛选比较与注释分析
        2.4.1 DEGs比较
        2.4.2 差异基因火山图分析
        2.4.3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2.4.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4.5 差异基因COG富集分析
        2.4.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4.7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讨论
第四章 池塘参贝菜综合养殖模式初探
    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设计
        1.4 实验方法
        1.4.1 水质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滨州无棣池塘养殖结果分析
        2.1.1 滨州无棣池塘水质分析
        2.1.2 海马齿生长
        2.2 东营池塘数据分析
        2.2.1 水质分析
        2.2.2 扇贝生长
        2.2.3 海马齿生长
    3.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盐地碱蓬的耐盐机理及改良土壤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盐地碱蓬耐盐机理研究
    1.1 盐地碱蓬形态学研究
    1.2 盐胁迫对盐地碱蓬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1.3 盐胁迫下盐地碱蓬生理生化的响应研究
    1.4 盐地碱蓬耐盐的分子机制研究
2 盐地碱蓬进行土壤修复的机制研究
    2.1 盐地碱蓬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2 盐地碱蓬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 盐地碱蓬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4 盐地碱蓬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5 盐地碱蓬对盐碱地污染土壤的治理研究
3 展望
    3.1 盐地碱蓬耐盐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3.2 盐地碱蓬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7)盐和低氮胁迫下栽培大豆和野大豆适应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栽培大豆和野大豆生物学概述
        1.1.1 栽培大豆
        1.1.2 野大豆
    1.2 盐胁迫和低氮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1.2.1 土壤盐碱化现状
        1.2.2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1.2.3 植物中氮的生理作用及其来源
        1.2.4 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现状
        1.2.5 低氮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1.3 植物对盐胁迫和低氮胁迫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1.3.1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
        1.3.2 植物对低氮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
    1.4 代谢组学
        1.4.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研究流程
        1.4.2 代谢组学在植物盐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4.3 代谢组学在植物低氮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5 转录组学
        1.5.1 转录组学的概念及研究流程
        1.5.2 转录组学在植物盐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5.3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氮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5.4 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植物材料培养
    2.3 两种类型盐胁迫处理
    2.4 低氮胁迫处理
    2.5 生长参数测定
    2.6 光合特性参数的测定
        2.6.1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2.6.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6.3 数据分析
    2.7 离子含量的测定
        2.7.1 阴离子含量的测定
        2.7.2 阳离子含量的测定
        2.7.3 数据分析
    2.8 代谢组学研究
        2.8.1 代谢物萃取
        2.8.2 代谢物衍生化
        2.8.3 代谢物的上机检测
        2.8.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9 转录组学研究
        2.9.1 RNA提取、文库制备和Illumina测序
        2.9.2 数据分析
        2.9.3 q RT-PCR验证
3 野大豆和栽培大豆幼苗根系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
    3.1 根系生长变化
    3.2 幼苗光合特性变化
    3.3 根系离子平衡变化
    3.4 根系代谢组学变化
        3.4.1 代谢组学变化概况
        3.4.2 中性盐胁迫下代谢物的种类、数量和代谢通路的变化
        3.4.3 碱性盐胁迫下代谢物的种类、数量和代谢通路的变化
    3.5 两种类型盐胁迫下根系转录组学变化
        3.5.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5.2 基因表达量概况
        3.5.3 重复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3.5.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5.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5.6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5.7 转录因子分析
        3.5.8 盐胁迫响应基因分析
        3.5.9 转录组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3.5.10 q RT-PCR技术对转录组数据的验证
    3.6 讨论
4 栽培大豆和野大豆幼苗对低氮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
    4.1 生长特性变化
    4.2 幼苗光合特性变化
    4.3 离子平衡变化
    4.4 叶片代谢组学变化
        4.4.1 代谢组学变化概况
        4.4.2 代谢物的种类、数量和代谢通路的变化
    4.5 根系代谢组学变化
        4.5.1 代谢组学变化概况
        4.5.2 代谢物的种类、数量、代谢通路的变化
    4.6 转录组学变化
        4.6.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6.2 基因表达量概况
        4.6.3 重复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4.6.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6.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6.6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4.6.7 氮吸收转运相关基因分析
        4.6.8 转录因子分析
        4.6.9 转录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4.6.10 野大豆根系抵御三种类型胁迫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4.6.11 q RT-PCR技术对转录组数据的验证
    4.7 中性盐、碱性盐和低氮胁迫对栽培大豆幼苗伤害的比较研究
        4.7.1 对根系生长的伤害
        4.7.2 对光合同化功能的伤害
        4.7.3 对根系离子平衡的伤害
        4.7.4 对根系代谢物种类、数量和代谢通路的伤害
        4.7.5 栽培大豆根系对三种类型胁迫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4.8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的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8)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地理概况及简介
    1.2 杂草简介
    1.3 杂草的研究现状
    1.4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研究现状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调查研究
    2.1 研究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名录
        2.2.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分种概述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区系与多样性研究
    3.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科属组成特点
        3.1.1 科的组成特点
        3.1.2 属的组成特点
    3.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生活型特点
    3.3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生态型特点
    3.4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区系与地理成分特点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主要类型与危害评价
    4.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主要类型
    4.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危害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讨论
        5.1.1 结论
        5.1.2 讨论
    5.2 展望
        (1)借助多种手段解决杂草形态学鉴定难题
        (2)重视新疆外来杂草的发现和报道
        (3)加强对杂草的认识和防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新疆新记录种彩色图集
附录二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常见离瓣花类杂草彩色图集
作者简介
附件

(9)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及其对植被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文连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连通理论发展
        1.2.2 水文连通参数化方法
        1.2.3 水文连通的应用
    1.3 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的影响
        1.3.1 水文连通对植物种群的影响
        1.3.2 水文连通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3.3 水文连通对植被景观的影响
        1.3.4 水文连通对生态系统的其他影响
    1.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2.1 地质特征
        2.2.2 地貌特征
    2.3 气候条件
    2.4 土壤特征
    2.5 水文条件
        2.5.1 河流及其水文状况
        2.5.2 地下水
        2.5.3 海岸及浅海水文
    2.6 植被特征
    2.7 动物资源
    2.8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水文连通参数化方法构建
        3.2.2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分析
        3.2.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结构分析
        3.2.4 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的影响
        3.2.5 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影响的尺度效应
    3.3 实验方案
        3.3.1 样地设置
        3.3.2 土壤指标测定
        3.3.3 植被样方记录
        3.3.4 微地形数据记录
        3.3.5 正射影响获取及处理
    3.4 数据分析
        3.4.1 图论理论
        3.4.2 网络模型
        3.4.3 数据分析
        3.4.4 统计学分析
    3.5 技术路线
4 水文连通参数化方法及分析
    4.1 水文连通参数化方法构建
        4.1.1 小尺度水文连通参数化
        4.1.2 中尺度水文连通参数化
        4.1.3 大尺度水文连通参数化
    4.2 水文连通量化分析
        4.2.1 小尺度水文连通分析
        4.2.2 中尺度水文连通量化分析
        4.2.3 大尺度水文连通
    4.3 讨论
        4.3.1 水文连通变异性分析
        4.3.2 变异性来源分析
        4.3.3 尺度差异原因分析
        4.3.4 参数化方法的水文学意义及应用
    4.4 小结
5 水文连通对优势种群结构的影响
    5.1 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5.1.1 盐地碱蓬种群特征分析
        5.1.2 芦苇种群特征分析
    5.2 优势种群空间结构分析
        5.2.1 盐地碱蓬种群空间结构特征
        5.2.2 芦苇种群空间结构特征
    5.3 水文连通的影响分析
        5.3.1 水文连通对盐地碱蓬种群特征的影响
        5.3.2 水文连通对盐地碱蓬种群空间结构的影响
        5.3.3 水文连通对芦苇种群特征的影响
        5.3.4 水文连通对芦苇种群空间结构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种群特征和空间结构变异性
        5.4.2 水文连通对盐地碱蓬的影响
        5.4.3 水文连通对芦苇的影响
    5.5 小结
6 水文连通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1 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6.1.1 植物群落划分与分布
        6.1.2 植物群落特征比较
    6.2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6.2.1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参数化方法
        6.2.2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表达
        6.2.3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6.3 水文连通的影响分析
        6.3.1 群落环境因子比较
        6.3.2 水文连通对植物群落分布影响
        6.3.3 水文连通对植物群落特征影响
        6.3.4 水文连通对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影响
    6.4 讨论
        6.4.1 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的影响因子
        6.4.2 植物群落特征的响因子
        6.4.3 群落空间结构的影响因子
        6.4.4 群落生物量与覆盖率的变异性
        6.4.5 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异性
    6.5 小结
7 水文连通对植被景观结构的影响
    7.1 植被景观格局分析
        7.1.1 景观结构指数选取
        7.1.2 各区域总体景观格局分析
        7.1.3 植被斑块格局分析
    7.2 植被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7.2.1 植被空间结构参数化
        7.2.2 植被空间结构分析
        7.2.3 各区域植被空间结构对比
    7.3 水文连通的影响分析
        7.3.1 水文连通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7.3.2 水文连通对植被空间结构的影响
    7.4 讨论
        7.4.1 景观格局的影响因子
        7.4.2 景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子
        7.4.3 植被斑块面积的变异性
        7.4.4 植被空间结构的变异性
    7.5 小结
8 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影响的尺度效应
    8.1 水文连通对生物量影响的尺度效应
    8.2 水文连通对植被覆盖率影响的尺度效应
    8.3 水文连通对植被空间结构影响的尺度效应
        8.3.1 空间结构复杂性
        8.3.2 空间结构紧密性
        8.3.3 空间结构连接性
    8.4 讨论
        8.4.1 尺度效应原因分析
        8.4.2 尺度转化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文连通
        9.1.2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结构
        9.1.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结构
        9.1.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景观结构
        9.1.5 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的影响
        9.1.6 水文连通对植被结构影响的尺度效应
    9.2 不确定性分析
        9.2.1 水文连通的季节异质性
        9.2.2 水文连通参数化的普适性
        9.2.3 水文连通-植被相互关系
    9.3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9.4 展望
        9.4.1 应用前景
        9.4.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NaCl胁迫对不同种源黑果枸杞组培苗生理及荧光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盐渍化现状
    1.2 盐渍土改良方法
    1.3 盐生植物学研究进展
        1.3.1 盐生植物综述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外研究进展
    1.4 盐分对植物的危害及作用机理
        1.4.1 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1.4.2 盐胁迫对植物伤害的作用机制
        1.4.3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4 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1.4.5 盐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的影响
        1.4.6 盐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4.7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8 盐胁迫对植物叶片荧光光合的影响
    1.5 黑果枸杞的研究进展
        1.5.1 黑果枸杞的生物学特性
        1.5.2 黑果枸杞的耐盐性研究进展
        1.5.3 黑果枸杞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
        1.5.4 黑果枸杞盐胁迫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6.1 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6.2 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荧光反应的影响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植株根茎长,含水量的测定
        2.3.2 抗氧化酶(POD、SOD、CAT)活性的测定
        2.3.3 渗透调节物的测定
        2.3.4 膜透性相关指标测定
        2.3.5 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生理相关指标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段Na Cl处理对根茎长和含水量(MC)的影响
        3.1.1 对根长的影响
        3.1.2 对茎长的影响
        3.1.3 对含水量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段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 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2.2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3 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段NaCl处理对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影响
        3.3.1 对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3.3.2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3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段NaCl处理对膜透性的影响
        3.4.1 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2 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4.3 对膜伤害率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段NaCl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3.5.1 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5.2 对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3.5.3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4 对F0的影响
        3.5.5 对Fm的影响
        3.5.6 对Fm'的影响
        3.5.7 对Fv/Fm的影响
        3.5.8 对Fv/Fo的影响
        3.5.9 对Y(II)影响
        3.5.10 对qN的影响
        3.5.11 对qP的影响
        3.5.12 对ETR的影响
    3.6 相关分析
        3.6.1 黑果枸杞各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3.6.1.1 相关性分析
        3.6.1.2 主成分分析
        3.6.2 黑果枸杞各荧光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3.6.2.1 相关性分析
        3.6.2.2 主成分分析
    3.7 隶属函数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根茎长和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4.1.2 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叶片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1.3 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叶片渗透调节物的影响
        4.1.4 NaCl处理对膜系统的影响
        4.1.5 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盐地碱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碱蓬鞘氨醇单胞菌XS-10T降解阿魏酸的特性和机制[D]. 杨蕊.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丛枝菌根真菌对盐地碱蓬耐盐性的调控机制[D]. 刁风伟.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盐地碱蓬对根区盐氮异质性分布的生理响应[D]. 张欣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芦苇、翅碱蓬、狗尾草配置设计模式对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D]. 王盼盼.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5]盐度和氮磷对海马齿和冰菜生物学影响及池塘综合种养模式初探[D]. 郝明梅.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盐地碱蓬的耐盐机理及改良土壤机理研究进展[J]. 贾林,刘璐瑶,王鹏山,李志明,张金龙,李新征,田晓明,王国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1(03)
  • [7]盐和低氮胁迫下栽培大豆和野大豆适应性比较研究[D]. 李明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8]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离瓣花类杂草植物区系研究[D]. 马占仓. 石河子大学, 2020
  • [9]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及其对植被结构的影响[D]. 刘佳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10]NaCl胁迫对不同种源黑果枸杞组培苗生理及荧光特性的影响[D]. 倪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碱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