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察·想象——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阅读·观察·想象——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读书·观察·想象——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冬[1](2021)在《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调查研究 ——以菏泽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已经是普遍现象,参加课外辅导逐渐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外辅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小学生语文课外辅导有其自身特点。山东省菏泽市X小学是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通过调查发现,这里的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小学生被动接受家长的安排,考试内容决定辅导内容,阅读与写作辅导效果欠佳。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访谈内容,梳理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的影响。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可以弥补语文课堂学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弥补课堂书法指导的不足、弥补课堂口才训练的不足;二、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应试能力,具体表现为帮助小学生巩固字词等基础知识、提高小学生阅读应试能力、提高小学生写作应试能力;三、可以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四、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课外辅导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有: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小学语文学习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目前,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长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子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语文成绩;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没有用处,一味让孩子做题;家长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孩子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家长在知道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仍然强迫孩子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学校存在设施不足的情况,无法开设口才、国学等拓展性课程;语文课堂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稍显低迷;教师不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故而课堂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小学生敷衍应付语文课外辅导课程,学习效果欠佳。为了有效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改革考试制度,传播优秀文化,开展阅读日活动;学校应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简单扎实学习语文,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语文课后作业质量;在孩子学习活动中,家长应该支持孩子阅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该做到心思专一、坚持不懈。

杨琪[2](2021)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锻炼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从理念、内容到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革,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习作的语用功能等方面有了进展,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被引进习作课堂。但是习作“难教”、习作“难写”仍然是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小学中段是学生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衔接阶段,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思维也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的阶段。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当前的习作教学研究现状,发现有关小学习作教学的研究丰富,但是针对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研究具体到中段。本研究通过对三所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梳理总结出了师生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忽视了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衔接;习作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不足;习作教学专业素养欠缺。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习作认识应试倾向;习作兴趣分化;良好的习作习惯未养成;习作过程困难重重。针对问题,积极探寻背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习作教学现状的对策。在教师教的方面,要加强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之间的衔接;以教材为依托,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加强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注重自身习作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习作学习改进方面,教师要以生活为导向,转变学生的习作观;通过多种方式组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习作习惯;搭建习作支架,加强习作过程指导。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过程和观点进行总结,阐述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付玉琪[3](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吕小燕[4](2020)在《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阶段,传统文学阅读与写作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传统文学阅读与写作之间隔阂较深。一方面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传统文学的阅读教学上,又主要将之作为文言文在教,忽视传统文学对写作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正视传统文学对写作的意义,不能借助传统文学来丰富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唐宋散文名作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写作可以借鉴学习写作方法的经典文学文本。本论文尝试研究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分析唐宋散文名作写作价值,探究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意义与实施的策略。本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首先梳理本论文中唐宋散文名作的具体篇目。先对高中语文教材以及经典文选《古文观止》《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唐代散文选注》《宋代散文选注》中编选的唐宋散文篇目进行梳理,然后结合相关文学评论名家的点评篇目进行适当补充梳理,最后确定本论文中唐宋散文名作的具体篇目。第二章侧重分析唐宋散文名作在写作方面一些可借鉴的写作方法,主要分析其在“表达方法”“文章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四个方面的写作方法,为高中写作理清借鉴内容。第三章调查分析高中写作现状,在对高中写作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高中写作存在的典型问题,然后分析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必要。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侧重于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本章将首先分析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实施条件,然后分析影响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要素,最后具体阐述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实践。本论文将从理论研究和课堂操作实践两个层面,体现自己对于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研究的思考。本论文希望借助唐宋散文名作为高中写作寻找一点新的思路。既发挥唐宋散文名作作为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课程中的育人作用,又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唐宋散文名作中汲取有益成分,让学生在鉴赏与传承传统文化中学会建构与创造,养成学生个性化的写作素养。

刘爱华[5](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杨蕴希[6](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主导的“三权并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用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需求的适切性。地方和学校在国家意志的授权下获得了相对的课程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展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组织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课程相关活动,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课程知识融入地方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而来的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资源,是唯一的、活态的、流动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见证,其内容涵盖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知识内容,是地方课程的重要知识来源和开发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研究,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探索,还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完善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地方教育的全面发展,对地方人才培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案例,运用文献、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循着“在这里”“去那里”“回到这里”,亦即“田野前”的“应然”、“田野中”的“实然”、“田野后”的“使然”和“诚然”综合的研究思路,同时注重人类学中“自我”与“他者”,社会学中身份自觉与社会认同,文化学中文化多元与文化交往等学科理论视角的引入与运用,意在逐步解答“何以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对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何以可行且必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何以优化”等问题。为此,围绕主题从绪论(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意义、概念澄清)、理论阐释、学科视角、研究对象与方法、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评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对策、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力图呈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综合研究特征。本研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意识的切入及其概念的阐释,并将之与主题密切紧扣,以突出研究旨趣,彰显研究目的。其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实证对象——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中丰富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开发的形式与内容,展示了流域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高度认知、自觉以及取得的一系列实践成效;同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尚存在着课程资源不够、课程目标缺失、文化环境蜕变、主体效能较低、评价反馈不足等“实践困境”,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情感价值剥落、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课程生态失衡等“困境归因”。在此基础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高度,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课程内容的多重优选、课程主体的多效赋能、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等内容,就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对策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在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学术见解。

曲平[7](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马磊[8](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陈虹琴[9](2020)在《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学习力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心智模式的改进、学校经验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在目前实践当中,有关学生学习力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是较为欠缺的领域,现有的研究较多借鉴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未依托教育研究特点和需要,形成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可操作性理论和实践方案,在教育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弱。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学习力形成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界定出“学习力”的核心要义,得出“学习力”的构成要素,依据学习力的构成要素,转化为问卷调查维度,编制《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了Z校2年级—6年级学生的学习力现状,共收集样本数据1213份,其中有效样本1130份。通过Spss21.0和SPSSAMOS22.0对113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合对Z校教师的访谈、课堂观察以及学生学习资料,教师课堂教学情境等实物资料,探索学生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以提出促进学生学习力形成的有效路径,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归纳出学生学习力现状,发现Z校学生学习力在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发展较好。然而,在年级、性别、独生子女、班干部、父母亲学历、母亲职业类型、辅导班报名情况这七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较显着。研究者依据问卷结果并辅之以对Z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资料,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自身、家庭、教师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力双螺旋结构理论,建构了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个体背景变量具有显着影响;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的自主发展具有显着影响;学习力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关系显着;学习力的形成与教师核心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学习力的形成与精简的活动组织具有潜在关系。针对以上问题,分别从学生、家庭、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要关注学生个体背景变量,以确保学习力的全面均衡发展;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学段差异,以实现学习力形成的精准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控性等素养,以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具体性;改善家庭育人功能,以增强学习力形成的保障性;增进相关主体间的协同性,以改善学习力形成的合作效能;优化学校活动组织,以加强学习力形成的关联性。

李媛[10](2019)在《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如果说阅读帮助人们欣赏求知,那么写作的使命则是表情达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抒发情感以及沟通公共关系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到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语文教材作为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依托与载体,其写作板块的编写与完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16年秋季开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相继出版并投入使用。作为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其写作板块相比其他版本教材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为探讨该问题,笔者找来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版本教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拟对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进行比较,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优势与不足。借鉴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有益成果,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完善尝试提出几点编写建议,为一线教师合理使用教材进行写作教学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基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自己在教育实习中对写作教学的思考以及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特色,笔者拟对两套教材写作板块进行比较研究。其次从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编写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以及比较视野下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这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陈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的理论阐释。首先对本论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其次介绍本论文的组织框架和行文结构。最后对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包括课标要求,写作心理学以及读写结合理念。第三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比较。笔者首先对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体系进行概述。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的共同点是写作板块位于阅读板块之后且相互关联,写作板块由写作导论和写作实践两部分构成。不同点是部编本教材写作导论增添写作补白,写作实践安排写作提示。苏教版教材写作实践设置修改文章专项训练,以附录的方式呈现应用文示例。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体系可谓同中存异、各有千秋。但是从整体上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体系具有两大优势,其一是宏观阐述与微观指导相结合,其二是写作板块与阅读板块双线编排,自成体系。第四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导论比较。从写作导论的呈现方式,文体设置的序列性,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以及导论与课标的契合度四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分析得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导论相比苏教版具有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相结合,范例典型生动,话语表述亲切,图文并茂,文体序列设置合理,技能培养系统完善以及落实课标要求等优势。第五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实践比较。从写作实践的数量和类型,题目难易程度,实践训练与导论的匹配度以及实践与生活的关联度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部编本写作板块的优势分别是题型丰富多样,具备合理性;题目由易到难,呈现梯度性;写作训练匹配要点,具有针对性;实践联系生活,体现时代性。第六部分是结合苏教版提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与使用建议。针对部编本教材写作板块的不足,借鉴苏教版写作板块编写的有益成果,提出了丰富片段写作形式与内容;增加修改文章专项训练;附录呈现示例,更新应用文写作三点编写建议。最后提出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建议包括明确课标要求,整体把握教材;落实写作实践,实施分层教学;合理使用写作提示,用好思维导图;运用网络发表文章,鼓励创意表达;补充完善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二、读书·观察·想象——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书·观察·想象——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调查研究 ——以菏泽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课外辅导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课外辅导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小学生语文课内学习及课外辅导问卷调查
    第一节 X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课内学习及课外辅导情况
    第二节 对X小学语文教师的相关调查
第三章 小学生语文学习课外辅导现状的访谈调查
    第一节 有关四年级小学生的访谈
    第二节 有关四年级小学生家长的访谈
第四章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第一节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 优化课外辅导与语文学习关系的建议
    第一节 向政府提出的改善建议
    第二节 向学校提出的合理建议
    第三节 向教师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第四节 向家长提出的参考意见
    第五节 对学生提出的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习作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1.2 《课程标准》和部编本教材对习作的重视
        1.1.3 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2 概念界定
        2.2.1 小学中段
        2.2.2 习作
        2.2.3 习作教学
    2.3 理论基础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2 生活教育理论
        2.3.3 学习动机理论
3 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3.1 调查工具设计
        3.1.1 教师问卷设计
        3.1.2 学生问卷设计
        3.1.3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3.2 调查实施
        3.2.1 问卷调查实施
        3.2.2 访谈调查实施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教师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3.2 学生习作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4 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
    4.1 教师方面的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
        4.1.1 忽视了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衔接
        4.1.2 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4.1.3 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不足
        4.1.4 习作教学专业素养欠缺
    4.2 学生方面的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
        4.2.1 习作认识应试倾向
        4.2.2 习作兴趣分化
        4.2.3 习作习惯未养成
        4.2.4 习作过程困难多
5 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问题改进对策
    5.1 教师习作教学指导的改进对策
        5.1.1 加强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之间的衔接
        5.1.2 以教材为依托,适当扩展教学内容
        5.1.3 加强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5.1.4 注重自身习作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5.2 教师指导下,学生习作学习改进对策
        5.2.1 以生活为导向,转变学生的习作观
        5.2.2 多种方式组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2.3 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习作习惯
        5.2.4 搭建习作支架,加强对习作过程的指导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B 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概念的解读和理论基础
第一章 唐宋散文名作篇目梳理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唐宋散文名作篇目梳理
    第二节 经典文选中唐宋散文名作篇目梳理
    第三节 名家点评的唐宋散文篇目补充梳理
    第四节 本论文中唐宋散文名作篇目梳理
第二章 唐宋散文名作写作方法分析
    第一节 表达方式方面的方法
    第二节 文章立意方面的方法
    第三节 布局谋篇方面的方法
    第四节 语言表达方面的方法
第三章 高中写作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中学生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高中生写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四节 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必要
第四章 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实施条件
    第二节 影响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研究的因素
    第三节 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的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四、研究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一、经义类教材
        二、律政类教材
        三、礼制类教材
        四、告诫类教材
        五、文体类教材
        六、军事类教材
        七、科技类教材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观点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6)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与拟创新点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立论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体系的知识价值
        二、地方课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课程属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整体相关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概念解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本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特征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释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模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自我”与“他者”表述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自我”与“他者”整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二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社会认同意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社会分层结构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同化”“多元”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多元文化教育影响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四节 教育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基于教育民族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田野”的代表性
        二、研究“现象”的合理性
        三、研究“行为”的持续性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使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经验总结法
    第三节 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研究筹备阶段
        二、行动计划阶段
        三、实地调查阶段
        四、总结反思阶段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澄清
        一、研究资料真实有效
        二、研究对象知情合作
        三、研究行为合规合理
第四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保障条件
        一、政策条件
        二、环境保障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资源概况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省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
    第四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开发主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学校少数民族专职教师
        三、流域内的相关社会人员
    第五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使用
    第六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评价途径
第五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效评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
        一、拓宽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渠道
        二、促进了教师角色研究性转变
        三、打造了整体性实践示范案例
        四、搭建了地方及学校联动平台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困境
        一、条件性资源保障力度不够
        二、课程培养目标结构性缺失
        三、内容原生文化空间的蜕变
        四、主体参与及投入效能低下
        五、实践评价体系的反馈不足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践困境的归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精神情感价值剥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文化空间生态失衡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目标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依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内容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多样优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方式
    第三节 主体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主体的多重效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中“教师”主体的构成及效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学生主体身份的获得及方式
    第四节 实施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生态取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生态实施的途径
    第五节 评价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优化策略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以国家文化战略为导向,探讨与分析非遗文化课程开发的应然可能
        二、以地方实践经验为依据,反思与探索地方非遗文化课程的实践路径
        三、以多重理论视角为指导,构建与完善非遗文化地方课程的优化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思路如何深化
        二、研究过程如何系统
        三、研究结论如何全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4.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1.创造性
        2.研究性
        3.智慧性
        4.生成性
        5.民主性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内容
        3.研究工具
    (二)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9)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学习力的发展是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现实要求
        2.学习力的发展有助于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
        3.学习力的发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
        2.学习力
    (二)学习力的内涵
        1.学习力内涵的能量观
        2.学习力内涵的品性观
        3.学习力内涵的素质观
        4.学习力内涵的能力观
        5.学习力内涵的发展观
        6.学习力内涵的综合系统观
    (三)学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1.“三要素说”和“综合体说”
        2.“四要素说”和“七要素说”
    (四)提升学习力策略的研究
    (五)学习力评估方法研究
        1.“蜘蛛图”动态评估方法
        2.学习力提升的评估方法
    (六)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反思和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习力双螺旋结构理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3.课堂观察法
        4.实物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1.学习力访谈提纲
        2.学习力调查问卷
五、Z校学习力现状
    (一)样本选取
        1.调查样本主要特征
        2.调查样本课外班报名情况
        3.调查样本父母学历特征
        4.调查样本父母职业类型特征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力总体描述
        2.学习力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分析
六、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自身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2.自控性与坚持性对学习毅力的影响
        3.自我反思和学习策略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4.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对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5.优质案例——数学课堂学生学习创造力的激活
    (二)家庭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2.家庭教育理念对学习能力与学习毅力的影响
        3.家庭教育行为对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4.家庭教育态度对学习能力与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5.优质案例——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对学习动力与学习毅力的影响
        2.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对学习动力与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3.教师的学生观对学习能力与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4.教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5.优质案例——教师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
    (四)其他因素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同伴对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2.学校活动组织对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3.社会对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4.优质案例——学校军训活动对学生学习毅力的锻炼
    (五)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1.学习力形成影响因素模型的核心
        2.学习力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3.小结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个体背景变量具有显着关系
        2.学习力在学段上呈先慢后快的发展趋势
        3.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具有内在关联
        4.学习力的形成与家庭教育能力高低具有密切关系
        5.学习力的形成与教师核心作用的发挥具有紧密联系
        6.学习力的形成与学校活动组织具有潜在关联
    (二)研究建议
        1.关注学生个体背景变量,以确保学习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2.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学段差异,以实现学习力形成的精准培养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控性等素养,以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具体性
        4.改善家庭育人功能,以增强学习力形成的保障性
        5.增进相关主体间的协同性,以改善学习力形成的合作效能
        6.优化学校活动组织,以加强学习力形成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学习力形成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习力形成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习力形成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习力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文献综述
        2.1 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编写研究
        2.2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
        2.3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
        2.4 比较视野下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对象、方法
第1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的理论阐释
    1.1 概念阐释
    1.2 框架结构
    1.3 理论基础
        1.3.1 课标要求
        1.3.2 写作心理学
        1.3.3 读写结合理念
第2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比较
    2.1 编写体系分析
        2.1.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
        2.1.2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
    2.2 编写体系的共同点
        2.2.1 写作位于阅读板块之后且相互关联
        2.2.2 由写作导论和写作实践两部分构成
    2.3 编写体系的不同点
        2.3.1 部编本教材写作导论增添写作补白
        2.3.2 部编本教材写作实践安排写作提示
        2.3.3 苏教版教材写作实践设置修改文章专项训练
        2.3.4 苏教版教材运用附录呈现应用文的写作示例
    2.4 部编本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的优势
        2.4.1 宏观阐述与微观指导相结合
        2.4.2 写作与阅读双线编排,自成体系
第3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导论比较
    3.1 写作导论的具体比较
        3.1.1 导论内容呈现方式
        3.1.2 文体设置的序列性
        3.1.3 技能培养的系统性
        3.1.4 与课标的契合程度
    3.2 部编本教材写作导论的优势
        3.2.1 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相互结合
        3.2.2 列举单元选文,范例典型生动
        3.2.3 话语表述亲切,巧用插图表格
        3.2.4 文体序列合理,技能培养完善
        3.2.5 更加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4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实践比较
    4.1 写作实践的具体比较
        4.1.1 写作实践题目数量和类型
        4.1.2 写作实践题目的难易程度
        4.1.3 写作实践与导论的匹配度
        4.1.4 写作实践与生活的关联度
    4.2 部编本教材写作实践的优势
        4.2.1 题型丰富多样,具备合理性
        4.2.2 题目由易到难,呈现梯度性
        4.2.3 训练匹配要点,具有针对性
        4.2.4 实践联系生活,体现时代性
第5章 结合苏教版提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与使用建议
    5.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建议
        5.1.1 丰富片段写作训练的形式与内容
        5.1.2 增加对学生修改文章的专项训练
        5.1.3 附录呈现示例,更新应用文写作
    5.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建议
        5.2.1 明确课标具体要求,整体把握教材
        5.2.2 落实写作实践任务,实施分层教学
        5.2.3 合理使用写作提示,用好思维导图
        5.2.4 运用网络发表文章,鼓励创意表达
        5.2.5 补充完善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四、读书·观察·想象——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课外辅导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调查研究 ——以菏泽市X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D]. 杨冬.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杨琪. 成都大学, 2021(07)
  • [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4]高中写作借鉴唐宋散文名作教学研究[D]. 吕小燕. 扬州大学, 2020(05)
  • [5]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6]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D]. 杨蕴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7]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9]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个案研究[D]. 陈虹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D]. 李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阅读·观察·想象——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