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

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

一、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滕攀杰[2](2021)在《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国际石油市场动荡、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的国际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不但要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还要承担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企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员工。但另一方面来看,员工责任的承担则意味着企业资源的投入,直接表现为具有高度成本粘性特征的人工成本,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石油降本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难度,成为困扰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现实难题。本文以中国石油下属的A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文献阅读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履行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8个理论假设,希望验证A企业履行员工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521份有效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完成了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A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通过员工认同度和员工忠诚度两个中介变量,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可以间接影响企业绩效;非货币形式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显着高于货币形式员工责任的影响。研究结论较为清晰的描述了A企业承担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对A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彭钰栋[3](2021)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百余年时间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诞生,再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现代公司企业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在为股东利益赚取利润的同时,是否应当兼顾社会中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成为了企业必须面对的议题。随着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议题也逐渐进入了法学领域中,在我国突出表现为2005年《公司法》第5条中加入了“社会责任”,这一修订被视作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诞生,并引起了商法学界的积极讨论。但自那之后,由于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识的不足,以及《公司法》第5条概括性质的规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并未取得实质性质的突破。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在总则编的“营利法人”中通过第86条,再次规定了“社会责任”的内容,这一条可兹看作对于《公司法》第5条的延续和发展。将企业社会责任条款规定于《民法典》的总则编之中,于我国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之下,使得第86条具有了商法原则的地位。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具有法律原则的性质,于现有立法模式之下,无论是对条款自身性质的认识与解释,还是对于法条适用方法的探究都大有裨益。首先,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条文的概括性使得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足,在历史解释和文义解释之外还需要对法律原则的价值进行探讨和补充,在我国《民法典》体系下可用民事基本原则对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进行价值补充,尤其是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其次,作为商法原则的《民法典》第86条,在其适用上可以借鉴法律原则的指导功能、裁判功能以及评价功能进行展开,其中指导功能强调第86条对于《公司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中有关利益相关者保护的法律规则进行解释;裁判功能则是在缺少法律规则的时候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进行规则化适用,以弥补对于利益相关者保护不足的法律漏洞;评价功能则是在个案中,当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在与其他法律原则发生冲突时,通过比例原则进行衡量的过程。作为商法原则的《民法典》第86条通过发挥其法律原则的功能而进入司法实践中,但这一过程可能赋予法官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于是在现有的立法模式之下,可以利用“标准”与“法律”的特殊关系,在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所构建的制度基础上,发挥标准制定主体的灵活性与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在企业声明适用某一标准的情况下,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构成对《民法典》第86条的原则补充,一方面指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价值贯彻于日常经营之中,另一方面为法官在审判中利用原则进行规则创制或者进行原则之间的衡量提供规范性依据。最终通过这一法律化路径,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成果融入到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之中。

刘爽[4](2020)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4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前行,以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成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所处的阶段,既不同于欧洲政府烙印深刻的私立高等教育,也不同于美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家市场化特征明显的私立高等教育,这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以及外部监管的不到位,出现了一系列法人治理结构不适的症状,亟待通过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学校决策权、行政权和监督权的适度分离与相互制衡,推动我国民办高校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大学治理日益复杂的现代趋势中,特别是国家大力倡导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文章以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为研究靶向和分析核心,根据研究的重点抽取出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等核心概念并加以解析,以述评的形式对业界和学界的研究做学术考察,藉由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治理思维引入民办高校之中。论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作为在理论层面对主体内容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以组织理论为参考,重点分析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补充,为提升民办高校治理问题与策略提供多维的视角。文章认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能动主体的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相关制度的设计为表述的框架性安排。同时,硬性的结构会在民办高校内部孕育出无形的运行机制,共同作用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动主体主要包括董事会、校长(校长班子)、党委、监事会、学术委员会等能够输出思想与意志的权力源。制度安排主要是指与主体建设和功能发挥相对应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是法人治理活动中最抽象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机构“运行方法与关系的总和”,运行机制主要涉及到权力输出与资源配置两块内容,调控着权力主体间管理、监督、制衡和保障的各种关系。文章根据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主要从主体设置及对应的制度安排切入,佐以对相关机制的分析,逐渐厘清法人治理在结构化层面以权力和制度为突出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困境。研究从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与地理文化影响的角度选取美国、日本、台湾的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重要参照对象进行梳理分析,以尝试从中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策略组块主要从政府、学校、治理结构主体三个维度来思考。政府的政治意志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安排的刚性指南,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外部政策始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风向标与土壤,它的每一项“思想”“原则”“规定”都决定着民办高校发展的步伐,甚至是存亡。民办高校自身治理结构的安排本质上就是权力、资源的配置。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发展类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法人决策者、管理者及其他能动主体的“执业能力”综合了“人”的行政气质、思维品质与道德情怀,对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生成组织治理文化起着潜在的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调节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方向与治理环境,从而匡正治理结构。高校自身主要通过内部制度与机制设计破除权力集中的壁垒,平衡各种权力主体力量,实现权力互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构主体中“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动性的发挥上,通过具体行动直接对法人治理结构做出或正向或负向的安排。

杨欣怡[5](2020)在《高管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 ——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的生活质量迅速提升。但譬如“化妆”的土鸡蛋、美团外卖包质量事件以及松花江重大污染诸如此比的食品安全、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问题依旧源源不断。当前,不少产业领域接连进入微利时代,这意味着将来的企业竞争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品牌的竞争,而不只是纯粹的新兴技术、新型产品与人才的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微观细胞,增强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帮助其提高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声誉与公众形象。明智的企业会采取积极的社会责任作为竞争与经营战略,从而占据市场。同时当前科技高速成长,更迭频率加快,企业间的竞争也转变为战略对抗,创新是企业一鸣惊人的“必杀技”,为企业培育竞争实力做出了强大贡献。研发投资则是企业实行创新战略的必由之路,其强度越受重视,研发活动越积极,竞争力和创造力越易产生,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脚跟越稳。再者2018年中兴的“芯片事件”侵害到企业相关利益方的直接利益,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不断更新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促使企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而注重研发投资力度和强度的同时也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更能符合各类相关利益者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作为企业掌舵者的高管,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管激励可以促使高管在决策过程中将焦点更多的放在长远发展上,而高管能否高效协同研发投资和企业社会责任两大长期战略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关键影响。基于此种背景,本文探讨了高管激励、研发投资与企业社会责任间可能存在的内在作用机制,期望能给企业未来的内部治理形式贡献新的参照依据和价值。本文在解释有关定义的前提下,整理、总结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联系相关理论,剖析高管激励、研发投资与企业社会责任三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关系,继而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假设。基于此,以2014-2018年间拥有润灵环球社会责任评级评分的全部A股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高管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以及研发投资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高管薪酬激励和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显着正相关;高管股权激励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不相关;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企业的研发投资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高管薪酬激励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时,研发投资能够发挥部分的中介效应;研发投资在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我国企业现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完善企业高管激励模式;更新社会责任理念,丰富社会责任内涵;加大研发力度,整合CSR与RD战略,发挥“1+1>2”的效力。

郭柏林[6](2020)在《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而人类知识的迅猛增长、学科知识的逐步分化尤其是大学职能的多元发展带来了大学教师职业角色的不断演变。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元职能是大学教师承担“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职业角色的重要背景。而大学青年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由于各职业角色义务、利益的差异性特别是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和学校组织等因素而难以避免的陷入职业角色冲突之中。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职业角色冲突”等核心概念的界定,结合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本研究形成了一种实证的研究范式。将大学青年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学校组织作为影响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实证性地分析了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现状及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与经验、兴趣取向等特质,学校(院)组织的资源供给、发展机会、组织管理与评价机制等。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的分析,最后寻求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状方面,基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可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维度的冲突程度最强,达倒中度偏上水平;其次是教学-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超过中度水平;最后是科研-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接近中度水平。性别、海外教育背景与访学经历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无显着差异。年龄、学历、教龄、职称、学科背景、担任导师与职位转换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存在显着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相关性分析中的显着相关系数强弱比较以及回归分析中各变量显着预测力大小对比可知影响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工作能力、方法和经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兴趣取向、教师的身心素质,学校(院)组织的工作任务量、组织管理、评价机制。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导向,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包括大学青年教师自身要强化职业认知,整合自身的角色行为;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学校和学院要明确规定青年教师的角色义务;有效保障青年教师的权利;积极塑造青年教师的角色情怀;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罗肖肖[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研究 ——基于管理学人性假设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接受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核心要素,在接受过程中,主体接受动力的效度和强度是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生力量。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于人的基本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及其动力,识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多层次、多角度的动力,进而对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大有裨益。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本文研究的思路如下:首先,对人性假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厘清人性假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及其动力激发的内在依据及作用;其次,基于人性假设视角,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现实状况,力求揭示现存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并且从社会、教育及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原因展开分析。再次,在对问题探讨之后,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宏观层面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激发接受主体动力明确方向。最后,从激活动力、调节动力、强化动力和永葆动力等四个逻辑环节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激发提出策略。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管理学人性假设的相关理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以及“复杂人”假设理论基本上已得到学界认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人性假设理论的科学性,为借鉴和引入管理学理论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问题的合理性作以说明,有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第二,经过探讨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对物质利益的非理性需求、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足、对自我发展需要的认知偏离以及对多元价值选择困惑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主要问题,制约着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显着趋势,加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着力把握接受主体利益需求的合理性、着力发掘接受主体社会获得的内隐性、着力调适接受主体自我期待的合规性以及着力增强接受主体价值选择的稳定性。第四,本文的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激发,我们要以关照接受主体的正确需要激活动力、以增强接受主体的社会获得感调节动力、以鼓励接受主体积极自我实现强化动力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体价值选择永葆动力,实现接受动力的持续增强和永久保持。

吕明洁[8](2020)在《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是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将女权主义理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妇女解放思想中,形成了自己流派独特的理论和主张。[1]该流派一直追问的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人处于怎样的位置?她们是客体性的存在,还是主体性的存在?可以说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存在由来己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女性一直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着。由于女性长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因此她们一直在为争取自身权利的平等与自由而奔走疾呼,这也是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女性解放运动的初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因为它关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解放。200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曾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观点,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了女性地位、权益以及如何实现妇女解放等基本问题。而其后近一百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问题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立足于女性“他者”这一第二性的处境,探讨女性如何突破本体性困境,超越绝对“他者”的地位,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比,波伏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受压迫的复杂成因的分析,指出女性从他者走向主体,需要进行行为和观念上的升级。也就是说,她认为女性不仅要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还要形成女性主体意识。可以说,时隔一百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空间对话。波伏娃的《第二性》可谓是其一生最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曾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圣经”,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着作从生物、心理、历史乃至文学等多重视角,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境况的详察,揭示出“女人是他者”的悲天悯人的命运,指出女性从古至今无法摆脱被凝视、被规范、被束缚的生活状态;深刻阐发了女性他者处境及女性气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乃是男权制的压制;唤醒了女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权利意识。正是《第二性》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笔者对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趣,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写作。本文的撰写是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料的基础上,从阐述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发,以《第二性》为突破口,以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为重点,来研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来看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使读者了解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以及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架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受波伏娃所处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精华。具体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哲人理论学说的影响:首先,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次,取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再次结合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最后借鉴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主要围绕其“他者”理论及“女性气质”详述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阐发了其“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以及摆脱方式;其二将其他者思想与后现代哲人的“他者”观进行比较研究;其三从基本含义、形成机制及道德束缚三个层面论述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第四章阐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主要以《第二性》为例解读其女权观,继而介绍了其代表作《女宾》、《他人的血》及《名士风流》等,使读者了解到波伏娃不同时期的女权观的微妙变化。最后将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比较评析,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阐述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藕合联姻,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基础、理性结合及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等几方面内容,论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发掘和阐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首先陈述了我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建构,进而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最后记叙了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可以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其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先进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刘慧鸿[9](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周桐[10](2020)在《长护险背景下机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各种意外事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能半失能人员日益增多,护理服务需求随之与日俱增。为了应对这一现状,2016年,人社部颁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在全国选取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其目的旨在有效保障失能人群的护理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该制度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居家护理不断弱化、社区照护得不到保障的背景下,提高机构护理服务质量是关键。本文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研究背景,以如何提升机构护理服务质量为研究重点,以试点地区之一上饶市为例,通过对上饶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护理机构在服务提供方面存在护理形式与服务内容单一、护理资源配置不足且可及性差、护理人员缺口大且职业素养偏低、护理水平不高且缺乏时间保障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具体而言,与相关制度保障缺位、护理条件缺乏保障、护理人员专职性不强、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偏低等密切相关。针对上述问题及其导致问题原因,提出从三个方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首先,要强化政府职责。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强化监管职责,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机构内部建设。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机构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的作用,即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作用等。以此为提升护理机构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并推动我国长护险的顺利实施和护理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2.1 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4 成本粘性理论
第三章 履行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3.1 员工责任维度设计及变量选择
        3.1.1 企业员工责任概念及其维度设计
        3.1.2 企业员工责任测量变量的选择
    3.2 中介效应维度设计及变量选择
        3.2.1 中介效应维度概念及其维度设计
        3.2.2 中介效应测量变量的选择
    3.3 企业绩效评价维度设计及变量选择
        3.3.1 企业绩效评价概念及其维度设计
        3.3.2 企业绩效评价测量变量的选择
    3.4 提出研究假设
        3.4.1 履行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假设
        3.4.2 履行员工责任对员工感知的影响效应假设
        3.4.3 履行员工责任影响企业绩效中员工感知的中介效应假设
第四章 问卷检验与研究数据收集
    4.1 A企业简介
    4.2 预试问卷分析
        4.2.1 预试问卷项目分析
        4.2.2 预试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2.3 预试问卷信度分析
    4.3 研究数据收集与描述
        4.3.1 参与问卷调查员工基本信息描述及分析
        4.3.2 调查数据统计性描述
        4.3.3 调查数据的区别分析
第五章 履行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履行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描述
    5.2 初始模型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5.2.2 测量模型信效度检验
        5.2.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5.3 修正模型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初始模型的修正
        5.3.2 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
    5.4 履行员工责任对A企业绩效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
        5.4.1 企业履行员工责任不会对其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5.4.2 货币形式员工责任承担对员工忠诚度没有影响
        5.4.3 员工感知中介效应假设得到验证
第六章 A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实现绩效改善的建议
    6.1 企业不应过分依赖货币形式员工责任提升绩效
    6.2 资源配置应向非货币形式员工责任的履行倾斜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履行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法律化路径说明
        (一)道德的法律化
        (二)本文法律化路径思考
第一章 法学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沿革
        (一)中世纪后期西欧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萌芽
        (二)1900-1950: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阶段
        (三)20 世纪50-6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
        (四)197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时期
        (五)1980-1990 年代:补充性理论的蓬勃发展
        (六)21 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化
    二、我国法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探讨
        (一)法律概念之争与法律条文解释之辩
        (二)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困境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司法实践
        (一)企业社会责任司法判例概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判决中的运用
        (三)企业社会责任司法实践的困境
    四、对企业社会责任中“责任”概念的再认识
        (一)何为“责任”
        (二)法学中有关“责任”的探讨
        (三)企业社会责任是何种“责任”
第二章 《民法典》第86 条的理论探讨
    一、《民法典》第86 条立法沿革
        (一)早期立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二)2005 年《公司法》第5条中的“社会责任”
        (三)《民法典》第86 条的出台
        (四)《民法典》第86 条文义解释
    二、《民法典》第86 条的法律原则性质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法律性质之争
        (二)法律规范理论:规则与原则的区分
        (三)《民法典》第86 条法律性质:法律原则
    三、作为法律原则的《民法典》第86 条解释
        (一)体系因素解释:民商合一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
        (二)目的因素解释:对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价值补充
第三章 《民法典》第86 条的司法适用
    一、指导功能
        (一)法律原则的指导功能——法律规则的解释方法
        (二)劳工保护
        (三)消费者保护
        (四)环境保护
        (五)案例分析
    二、裁判功能
        (一)法律原则的裁判功能——用于法律漏洞补充
        (二)法律漏洞认定
        (三)法律漏洞的补充方法
        (四)案例分析
    三、评价功能
        (一)法律原则的评价功能——价值衡量的依据
        (二)怎样进行衡量——比例原则
        (三)案例分析:北京世界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诉刘富君劳动争议案
第四章 对《民法典》第86 条的补充——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为依据
    一、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一)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
        (二)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方法
    二、标准:作为法律的补充
        (一)什么是标准
        (二)标准与法律的关系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第86 条的补充
        (一)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二)企业社会责任国内标准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实践中的运用
        (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补充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一)民办高校
        (二)法人制度
        (三)民办高校法人
        (四)法人治理结构
        (五)权力
    三、研究述评
        (一)关于高校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内涵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策略的相关研究
        (五)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一般表述
        (二)治理理论的内涵特性
        (三)治理理论在民办高校运行中应用的适切性
    二、组织理论
        (一)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三)丛林阶段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四)当代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
        (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方法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的适切性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一、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民本化
        (一)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由来
        (二)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组成与职能
        (三)民办高校董事会的制度规定
    二、行政管理机构——校长班子的民办化
        (一)民办高校校长的遴选
        (二)民办高校校长的制度规定
    三、学术评议机构——学术委员会的建制迁转
        (一)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产生
        (二)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功能
    四、监督机构——监事会的主体培育
        (一)民办高校监事会的来源
        (二)民办高校监事会的存在与构成
    五、政治保障机构——党委的空间拓展
        (一)民办高校党委的定位与功能
        (二)民办高校党委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剖析
    一、法人治理主体权力配置失衡
        (一)董事会权力一支独大
        (二)“党、政、监、学”权力集体式微
        (三)师生权力严重缺位
    二、法人治理制度设计乏力
        (一)董事会相关制度过于松散
        (二)党建相关制度尚不完善
        (三)“校、监、学”相关制度缺乏特色
第五章 域外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经验参考
    一、美国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泛化均权型
        (一)美国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二)美国私立大学的校长
        (三)美国私立大学的教授委员会
        (四)美国私立大学的学生组织
    二、日本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政府控权性
        (一)日本私立大学的理事会
        (二)日本私立大学的监事会
        (三)日本私立大学的评议会
        (四)日本私立大学的校长
        (五)日本私立大学的教授会
    三、台湾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专业分权型
        (一)台湾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二)台湾私立大学的监察人
        (三)台湾私立大学的校长
        (四)台湾私立大学的校务会
        (五)台湾私立大学的师生组织
第六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路径优化
    一、从缺位到归位:政府的责任担当
        (一)完善民办高校法人分类管理政策体系
        (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
        (三)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治理活力
    二、权力分割与互动:民办高校的制度与机制设计
        (一)规范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
        (二)建构“多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框架
        (三)完善公益性“市场运行”机制
    三、角色调适与身份认同:“主体人”的资质修为
        (一)董事长:治理格局与公益情怀
        (二)校长:运营思维与多维意识
        (三)党委书记:政治意识与权力格局
        (四)监事会主席:制衡能力与专业素质
        (五)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术权威与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部分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5)高管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 ——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管激励概念界定
        2.1.2 研发投资概念界定
        2.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资源基础理论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回顾
        2.3.1 高管激励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2.3.2 高管激励与研发投资研究现状
        2.3.3 研发投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高管激励、研发投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高管激励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分析
        3.1.2 高管激励与研发投资理论分析
        3.1.3 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理论分析
    3.2 研究假设
        3.2.1 高管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3.2.2 高管激励对研发投资的影响
        3.2.3 研发投资对高管激励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自变量——高管激励
        4.2.2 因变量——企业社会责任
        4.2.3 中介变量——研发投资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定
    4.4 本章小结
5 高管激励、研发投资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高管激励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
        5.3.2 高管激励与研发投资的回归分析
        5.3.3 高管激励、研发投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以研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研发投资
        5.4.2 以高管薪酬总额的对数来衡量高管薪酬激励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研究样本数据

(6)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三、研究目的及问题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六、论文内容架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一、大学青年教师
        二、职业角色
        三、职业角色冲突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一、社会冲突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大学职能理论
第二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查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设计
        一、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初选
        二、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一、变量的定义
        二、变量的测量
        三、预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四、正式问卷的形成
        五、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六、问卷调查
        七、样本特征分析
    第三节 统计技术说明与研究假设设计
        一、统计工具的说明
        二、数据处理技术
        三、研究假设
第三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程度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三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一、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二、基于回归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内生机理
        一、强化职业认识,整合自身角色行为
        二、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三、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
        四、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
        五、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外驱策力
        一、明确规定教师的角色义务
        二、有效保障教师的角色权利
        三、积极塑造教师的角色情怀
        四、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
        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
        六、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主要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预调查问卷
    附录B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7)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研究 ——基于管理学人性假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人性假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一般理论
    (一)人性与人性假设
        1.人性的概念
        2.关于人性的几种观点
        3.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动力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与实质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内涵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来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现状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存在的问题
        1.对物质利益的非理性需求
        2.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足
        3.对自我发展需要的认知偏离
        4.对多元价值的选择困惑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1.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的观念冲突
        2.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主体关怀不足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求取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新要求
    (一)着力把握接受主体利益需求的合理性
    (二)着力发掘接受主体社会获得的内隐性
    (三)着力调适接受主体自我期待的合规性
    (四)着力增强接受主体价值选择的稳定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激发的策略
    (一)激活动力:关照接受主体的正确需要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合理需求
        2.以认知行为疗法破解主体的非理性需要
    (二)调节动力:增强接受主体的社会获得感
        1.为接受主体提供优质的获得内容
        2.引导接受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以宣泄法排解接受主体负面情绪
    (三)强化动力:鼓励接受主体积极自我实现
        1.培养接受主体的自律意识
        2.以榜样教育法激励主体追求自我
        3.为接受主体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四)永葆动力: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价值选择
        1.以价值澄清法消除接受主体的价值困惑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价值选择
        3.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护航主体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
    2.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
        2.1.1 女权主义理论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2.1.2 男权制的压迫和统治
        2.1.3 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主张
    2.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2.2.1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2.2.2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
        2.2.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2.2.4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第3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
    3.1 丧失主体地位的“他者”
        3.1.1 “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3.1.2 “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
        3.1.3 “他者”困境的摆脱方式
    3.2 与后现代“他者”理论的比较研究
        3.2.1 与列维纳斯他者观的比较
        3.2.2 与德里达他者观的比较
        3.2.3 与拉康他者观的比较
    3.3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
        3.3.1 “女性气质”的基本含义
        3.3.2 “女性气质”的生成机制
        3.3.3 “女性气质”的道德束缚
第4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
    4.1 从《第二性》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1.1 对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4.1.2 对“女人神话”的批判
        4.1.3 对女性处境的分析
        4.1.4 对性关系的解读
    4.2 从文学作品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2.1 “三人之恋”—《女宾》
        4.2.2 实现我的存在—《他人的血》
        4.2.3 上流社会的爱情—《名士风流》
    4.3 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评析
        4.3.1 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异同
        4.3.2 与露西·伊利格瑞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4.3.3 与朱迪斯·巴特勒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第5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藕合联姻
    5.1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问题成因
        5.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5.1.3 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前提基础
    5.2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结合
        5.2.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5.2.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掘和阐发
        5.2.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
    5.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
        5.3.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3.2 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第6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
    6.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
        6.1.1 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
        6.1.2 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建构
        6.1.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构建妇女解放的维度
    6.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
        6.2.1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6.2.2 对补充和拓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
        6.2.3 对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妇女解放理论的启思
    6.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
        6.3.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6.3.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长护险背景下机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学术回顾
        1.4.2 研究述评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
        2.1.2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积极老龄化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提升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提升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3.1.1 提高失能人员生活质量的需要
        3.1.2 提升长护险各方主体满意度的需要
        3.1.3 促进护理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3.1.4 推动长护险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3.2 提升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可行性
        3.2.1 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3.2.2 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
        3.2.3 护理机构之间的竞争性不断加强
4 长护险背景下机构护理服务发展现状
    4.1 护理机构配置现状
    4.2 护理人员配置现状
        4.2.1 护理人员数量
        4.2.2 护理人员质量
    4.3 服务质量发展现状
        4.3.1 服务内容
        4.3.2 服务成效
    4.4 个案分析:上饶市机构护理服务发展现状
        4.4.1 护理机构发展现状
        4.4.2 运行机制
5 机构护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机构护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护理服务内容单一
        5.1.2 护理资源配置不足且可及性差
        5.1.3 护理人员缺口大且职业素养偏低
        5.1.4 护理水平不高且缺乏时间保障
        5.1.5 护理标准不合理且质量评价欠科学
    5.2 导致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相关制度保障缺位
        5.2.2 护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培训
        5.2.3 护理条件缺乏保障
        5.2.4 护理人员专职性不强
        5.2.5 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偏低
        5.2.6 护理服务评价标准缺失
6 提升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路径分析
    6.1 强化政府职责
        6.1.1 优化服务内容与评价体系
        6.1.2 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6.1.3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6.1.4 合理配置护理资源
        6.1.5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6.1.6 提高保险待遇
    6.2 加强护理机构内部建设
        6.2.1 提升机构管理水平
        6.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3 提升机构信息化程度
    6.3 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
        6.3.1 强化网络媒体监督
        6.3.2 重视社会大众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员工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滕攀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D]. 彭钰栋.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4]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D]. 刘爽. 吉林大学, 2020(03)
  • [5]高管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 ——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D]. 杨欣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D]. 郭柏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研究 ——基于管理学人性假设视角[D]. 罗肖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 吕明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9]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长护险背景下机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 周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自我实现者理论与心理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