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杂志 2004 年第 4 卷总目录

临床护理杂志 2004 年第 4 卷总目录

一、临床护理杂志2004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傅涵[1](2021)在《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深入探讨脑瘫患儿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为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编制提供参考依据;编制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初步的信效度检验。方法:质性访谈阶段: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三甲医院儿科康复中心12名脑瘫患儿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模板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编制阶段:基于照顾者获益感理论框架,结合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的结果,确定问卷的维度及条目。经过两轮专家(8名)评议后,对拟定条目池进行筛选和调整,形成预试问卷。选取11名脑瘫患儿照顾者进行预实验,最后形成初始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60名脑瘫患儿照顾者进行测试,使用IBM SPSS24.0进行项目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临界比值法、同质性检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折半信度、重测信度)及效度检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结果:第一阶段:初步得出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包含7个方面内容(提升知行、个人成长、自尊与他尊、积极人生、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对照顾者照顾孩子的积极影响)。第二阶段:1、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结合照顾者获益感理论框架及文献回顾,形成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初稿,初步拟定问卷包含7个维度,63个条目。2、经过2轮专家咨询(删除13个条目,部分条目修改、合并后,保留45个条目)及预实验,最终形成包括7个维度(提升知行、个人成长、自尊与他尊、积极人生、家庭成长、社会影响及孩子的积极影响),45个条目的脑瘫患儿照顾者初始问卷。3、效度分析:(1)内容结构:问卷各条目的I-CVI得分范围为0.80-1.00,S-CVI为0.91;(2)结构效度: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9.22%),形成包含5个维度(个人成长、社会影响、家庭成长、孩子的积极影响、积极人生),33个条目的正式问卷;(3)校标关联效度:照顾者获益感问卷与照顾者积极感受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89,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信度分析:(1)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其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0.89;(2)问卷总的Guttman Spilt-Half系数为0.96,各维度的Guttman Spilt-Half系数均在0.80以上;(3)问卷总体的重测信度(两周以后的重复测量)为0.97,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均在0.80以上。结论:1、通过质性研究了解到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的内容及表现,并初步确定在脑瘫患儿照顾者群体中存在照顾者获益感,从照顾获益感着手,降低照顾带来的负性体验,维护照顾者身心健康,提升其照顾质量,最终提高患儿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2、编制的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各项心理学测量指标均比较满意,初步证实所编制的问卷可用于评估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的程度。

李全平[2](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高强[3](2020)在《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专业设置研究》文中指出

蔡玲玉[4](2019)在《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5-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是随着近代西医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社会,但并未得到深入发展。以后,“卫生救国”运动的开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儿童中心论”思潮的兴盛以及美国儿童健康运动的传入,使得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逐渐兴起。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包括日常调理、病症护理以及疾病预防这三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儿童家庭护理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最终达到强种保国的目的。传播该思想的主要群体有教育学者、医师和其他相关人士,主要通过发表着作、文章或发表卫生演讲来传播。由于种种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实际效果有限,但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同时也改变了民众对家庭护理的认识。研究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考察该思想在对改善传统儿童家庭护理中起到的作用,也能够全面了解当时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其医疗状况。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儿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儿童教育思想的研究,甚少涉及到儿童护理方面,对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研究更少。因此,对1915年至1937年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文以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1915年至1937年,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相关资料,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概括并分析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并加以评价。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主要论述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从近代中国儿童家庭护理现状、中国传统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及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兴起三个角度进行叙述;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主要论述传播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主要群体以及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论述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从日常调理思想、病症护理思想以及疾病预防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叙述;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主要对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其推动了政府、社会团体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及改变了民众对家庭护理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先简单总结了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成效有限,并分析原因。后分析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模式对现代西方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借鉴意义。

张艳[5](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6](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刘海[7](2012)在《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加深,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公民健康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公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加强西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西部基层卫生服务,提高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农民群体健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只有深入了解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情况,摸清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有利于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时目标更加明确。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第一,通过调研西部试点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可以系统总结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经验与不足,为推动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借助实证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研究,丰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宝库;第三,通过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对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理论。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讨,探索公共卫生服务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以陕西省作为研究的样本,通过对该省神木、子长、府谷、镇安、阎良五个国家和省级试点区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分析,把脉当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困境,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角度提出适合西部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制,即加大西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降低百姓医疗服务成本,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效果,让百姓“看病易、.看病廉”,切实解决好公共卫生这一最重要的民生难题,履行好政府的职责。本研究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中采取以离差值的方法比较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并选取东部地区几个试点进行制度比较,探寻西部公共卫生服务落后的因素。对西部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与地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采取理论抽样的方式,选取陕西省五个试点区县(富裕、中等、一般、贫困)进行多案例研究,强调对基层不同公共卫生服务改革模式进行剖析,运用内容分析法提炼出西部公共卫生服务内在机理,辅以Logistic模型,检验各地医改模式的运行效果,验证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西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本研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探索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地区贫困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对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预测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医疗服务便利度和公民健康改善度两个维度,二者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解释作用可达17.7%。这预示着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倾向于采取便利公民的方式来处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和地区贫困率显着正相关。这表明,能够不断降低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政府往往较少采用降低对医疗的财政支持力度;而对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评价能力较低的政府,因为不了解公民的感受,往往会采用减少投入的方式来保持医疗服务领域的效率。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采用的公民医疗便利度和公民健康改善度存在相关性。然而,本研究所采用的公共卫生服务量表并未区分出公民满意度和公民健康改善两个维度。今后的研究可以检验不同的样本是否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资金、技术同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负相关。这表明如果政府采取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态度,追求双赢的结果,往往能够保持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效果,有效降低公民就医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进而导致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医疗体系改革中去。通过层级回归分析,发现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通过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地区贫困率。这表明,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本身不会影响地区贫困率,而是通过影响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地区贫困率。同时,从东西部试点区公共卫生服务体制的比较发现,西部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论在实施改革的时间上还是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方面都落后很多,说明执政者的观念对制度变迁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比较后发现,公共卫生投入过少是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最根本差别,正是因为投入不足造成西部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整个国家也是最低水平。同时,这种过低的投入也增加了公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成本,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王瀛培[8](2012)在《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新政时期,安徽省初步建立了省级卫生行政体系框架。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卫生行政体系,由于省级政治权力更迭动荡,并未有多大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后,安徽卫生行政体系从省级和地方县市两个层面逐渐发展。过程虽仍因时局形势而曲折跌宕,但社会进步是时代的主旋律,安徽卫生行政体系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对促进整个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与发展、防控疫病及保障大多数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医院的建设情况是医疗卫生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民国时期安徽境内在管理和技术等层面最能显现现代性的医院,主要由教会医院与公立医院组成。另外,具有慈善、试验等性质的各类医院也分布全省各处,最贴近广大普通民众生活的则是私立医院或诊所。由于特殊政治和历史原因,安徽境内诸多地区曾为沦陷区或中共建设的根据地,日伪和中共军政系统为了保证其军队的战斗恢复力及维持辖区统治的稳定也开设了一些亦军亦民的医院。除了医院的建立以外,各市镇药店林立,特别是西药店的大量涌现,它们是对社会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由于安徽是个有其独特自然、社会环境的省份,民国时期在气候、地理、洪涝灾害、交通、环境卫生、战争等因素方面皆有其特殊性,这些也使得安徽成为民国年间受瘟疫流行影响较深的省份之一。包括天花、鼠疫、霍乱三大烈性传染病在内的诸类法定传染病,在安徽境内都有程度或轻或重的流行,特别是黑热病、血吸虫病等地方性寄生虫类传染病更是全国几个重要灾区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及民众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连年疫情,上至省政府、下至社会普通民众都曾积极应对。得益于以公共卫生制度为主导的卫生行政体系的建立和以教会医院、省级公立医院为牵头的近代西方医学的引入,在官方的领导下,社会各界在防控疫情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卫生现代性”是民国时期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在安徽也不例外。为了努力实现及让民众理解“卫生现代性”,安徽在公共卫生建设和卫生教育方面作出了各方面努力。公共卫生建设方面包括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和食品卫生等。卫生教育方面既有卫生知识、卫生观念的宣传教育,又有卫生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安徽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它们会因民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抗战胜利后的政治革新局面而取得很多令人欣喜的成绩,它们也会因新生活运动、安徽革新运动的宣传和践行而得到进一步促进。当然不仅仅是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统区,即使在以社会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的农村为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域内,也有诸如卫生人才培养的“卫生现代性”行动表现。究其原因,既有国共合作大背景的影响,也有本着自力更生精神的动力在其中。民国时期安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本着保护民众健康、控制社会疫情、维持社会正常发展的目的来践行的。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完善、不全面,但从整个时期来看仍获得了显着的成绩。至于不足之处,部分是因为安徽并非沿海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缺乏有技术、有经验的人才,但根本原因还是受民国时期安徽乃至全国的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带来的稳定和国家政治话语权的统一,将是安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的契机。

潘荣华[9](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张红[10](2007)在《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导师王秀霞教授诊治解脲支原体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基础上,运用自主研发的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及相应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本病的中医病名、致病机理,并以此提出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科学依据。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药研究,结果显示:痊愈率50%:显效70%;总有效率为80%。与对照药曼舒林(环丙杀星栓)的疗效相一致。实验研究初步证实黄连总生物碱对uu体外抑制的最低浓度(MIC)为0.2—1.6mg/ml,MIC50(能抑制5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4mg/ml,MIC90(能抑制9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6mg/ml。首次运用Balb/c小鼠生殖道解脲支原体的感染动物模型探讨中药的药效,并证实了黄连总生物碱能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同时能减少uu对细胞的受损程度。并有抑制解脲支原体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能保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为今后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奠定了填补中药新药外治本病空白的坚实基础,有学术价值、社会和经济意义。

二、临床护理杂志2004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护理杂志2004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3.1 照顾者
        1.3.2 照顾者获益感
    1.4 照顾者获益感理论框架
    1.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的质性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的选择
        1.1.2 样本量计算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提纲
        1.2.2 资料收集
        1.2.3 资料分析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考虑
    2 结果
        2.1 受访者的一般资料
        2.2 访谈结果
        2.2.1 提升知行
        2.2.2 个人成长
        2.2.3 积极人生
        2.2.4 自尊与他尊
        2.2.5 家庭关系
        2.2.6 社会关系
        2.2.7 对照顾者照顾患儿的积极影响
    3 讨论
        3.1 照顾者的个人成长
        3.2 照顾者感知多方支持
        3.3 照顾者感知到的照顾价值
    4 结论
第二部分 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问卷条目池的建立
        1.2 问卷测评及计分方法
        1.3 研究对象
        1.3.1 样本的选择
        1.3.2 样本的估算
        1.3.3 抽样方法
        1.4 专家评议法
        1.4.1 专家函询方式
        1.4.2 函询专家选择
        1.5 研究工具
        1.5.1 脑性瘫痪患儿及其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1.5.2 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
        1.5.3 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
        1.6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7 问卷的评价方法
        1.8 统计分析方法
        1.9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编制
        2.1.1 问卷初稿的拟定
        2.1.2 专家评议
        2.1.2.1 函询专家的选择
        2.1.2.2 专家函询指标重要性赋值结果
        2.2 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2.1 预实验
        2.2.2 脑瘫患儿照顾者及脑瘫患儿的一般资料
        2.2.3 项目分析
        2.2.4 效度检验
        2.2.5 信度检验
    3 讨论
        3.1 问卷编制的重要性
        3.2 问卷各条目具有较好的鉴别度
        3.3 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3.3.1 内容效度较好
        3.3.2 结构效度较好
        3.3.3 校标关联效度较好
        3.4 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5 问卷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4 结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顾者获益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5-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概念界定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一、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一) 近代中国儿童家庭护理状况
    (二) 中国传统儿童家庭护理思想
    (三) 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的兴起
二、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群体与路径
    (一) 群体组成
    (二) 传播路径
三、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日常调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 产前孕妇的营养补充
    (二) 产后母乳的正确哺乳
    (三) 日常饮食的营养补充
四、近代西方儿童家庭病症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 记录儿童的基本体征
    (二) 照看患常见病的儿童
    (三) 照看患特殊疾病的儿童
五、近代西方儿童家庭疾病预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 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 开展适当的身体锻炼
    (四) 接种适合的儿童疫苗
六、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一) 推动政府对儿童健康的重视
    (二) 促进社会团体对儿童健康的关注
    (三) 改变民众对家庭护理的认知
七、总结
    (一) 传播效果有限
    (二) 对现代社会的启迪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六、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六、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七、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附录六、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7)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第二章 基于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与说明
    第二节 国内外公共卫生服务文献综述
    第三节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总结
第三章 制度分析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第一节 模型
    第二节 理论
    第三节 框架
第四章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状况
    第一节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现实状况
第五章 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状况与问题探究
    一、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公民医疗成本及地区贫困率研究
    二、研究假设和模型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过程
    四、结果分析
    五、结语
第六章 推进西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考和设想
    一、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路
    三、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设想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访谈记录
    附件2: 会议纪要
    附件3: 调查问卷
致谢

(8)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安徽卫生行政体系
    第一节 民国安徽卫生行政体系发展背景
    第二节 民国安徽卫生行政体系发展沿革
        一、省级卫生行政机构
        二、地方县市卫生行政机构
    第三节 卫生行政体系发展的意义与评价
        一、意义
        二、评价
第二章 民国时期安徽医院和中西药房的筹办与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安徽医院的筹办与发展
        一、教会医院
        二、公办医院
        三、日伪医院
        四、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医院
        五、其他部门医院和私立医院(诊所)
    第二节 民间中西药房的设立与其对医疗的补充
        一、中药店
        二、西药店
第三章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
    第一节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概况
        一、三大烈性传染病
        二、其他法定传染病
        三、三大寄生虫病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原因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流行下的社会应对
        一、政府官方的应对
        二、社会应对
    第四节 评价
第四章 理解“卫生现代性”:民国时期安徽公共卫生建设与卫生教育
    第一节 民国时期安徽公共卫生建设
        一、环境卫生
        二、学校卫生
        三、妇幼卫生
        四、食品卫生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安徽卫生教育
        一、卫生宣传教育
        二、卫生人才培养教育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在安徽、安徽革新运动与“卫生现代性”
        一、新生活运动在安徽与“卫生现代性”的理解
        二、安徽革新运动与“卫生现代性”
    第四节 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10)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现代研究现状
    二、中医学对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实验研究
    一、黄连总生物碱体外抑制解服支原体的药效学观察
    二、Ba1b/c小鼠生殖道uu的感染及黄连总生物碱干预试验的观察
    三、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
    四、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的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五、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细胞的凋亡作用
讨论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中医理论探讨
    二、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研究
    三、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脉支原体感 染的作用机制研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临床护理杂志2004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脑瘫患儿照顾者获益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D]. 傅涵.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3]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专业设置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4]近代西方儿童家庭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5-1937)[D]. 蔡玲玉. 扬州大学, 2019(02)
  • [5]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6]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A].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5周年庆典及表彰活动纪念文集, 2012
  • [7]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D]. 刘海. 兰州大学, 2012(04)
  • [8]民国时期安徽医疗卫生研究[D]. 王瀛培. 安徽大学, 2012(10)
  • [9]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10]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临床护理杂志 2004 年第 4 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