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在节水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三制”在节水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一、“三项制度”在节水工程建设中的运用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梁伊,崔航宇,雅里坤江·雅克夫[1](2021)在《新疆地区高效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大力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总目标。为此,截至2018年年底,新疆地区推行高效节水灌溉2797.29千hm2,占总灌溉面积的56.66%。但从推进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地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现状,论述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并基于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唐越[2](2019)在《机构改革背景下成都节水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近年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我国水资源管理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但当前节水工作仍然存在多头管理、节水法规体系不健全、节水机构不健全以及节水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本文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节水课题的研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综合使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成都市节水工作实践研究,并结合国内外政府在节水工作上的经验做法,探讨并提出成都节水管理的建议对策。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具体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节水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二章对国内节水管理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历次机构改革中变化调整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了机构改革对节水管理影响。第三章介绍了成都市节水管理在机构改革中调整情况,从成都市水资源状况、供用水总量、用水结构等方面论述了当前节水管理情况,分析了机构改革对成都市节水管理影响。第四章对照机构改革要求分析了当前成都节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五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节水工作的先进做法以及相关启示。第六章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加强成都市节水工作的具体措施对策建议。

李延峰[3](2016)在《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城市节水综合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然而,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频繁、干旱缺水严重、水土流失等。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已成为践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解决日趋复杂水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现实需要。节水型城市建设涉及国计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对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涉及到城市的工业、农业、生活、水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和创新性融于一体的战略性课题。我国在节水型城市的建设中,需要借鉴学习一些发达地区的先进知识、理论和技术,并结合所研究区域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节水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的为城市节水状况的评价、规划体系的制定及政策措施的实施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本文系统归纳了国内外城市节水的研究进展,并依托“水利部水资源费项目”【项目编号:DRCYSN(2015)93】,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以前期文献资料的调查、搜集为基础,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为理论,并根据所研究城市(郑州市)的区域特点和水资源特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构建了以综合节水、生活节水、生态环境、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社会经济及节水管理7个方面为准则层,并依附27个评价指标共同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城市节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郑州市的节水型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数分布图及节水型城市建设水平的等级标准,对城市节水状况开展等级的确定和分析,以此来量化城市节水水平,对城市节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从而科学准确的认识了解城市用水结构和节水型城市的建设进程。并结合郑州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主要形势,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提升郑州市节水型城市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郑州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改进加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及节水型城市在概念、内涵及蕴含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论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节水型城市建设之间的作用机理。(2)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思路,从综合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生活节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节水管理7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筛选出了27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节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3)根据所构建的城市节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选用了与之匹配的评价方法。分别对所选用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其标隶属度的确定方法上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并构建了了与之相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4)运用所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郑州市20082014年的城市节水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依据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并结合郑州市水资源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主要形势,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制度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郑州市节水型城市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展望。

张秀凤[4](2016)在《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灌区则为国家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和生活生产条件改善提供了可能。我们国家的灌区大部分建设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由于建设的标准低而且建设的年限较长,灌区设施配套又不全、加上工程老化损坏现象逐渐加重,阻碍了灌区功能的正常发挥。与此同时,我们国家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峻,这对灌区各项工程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改变各大灌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响应国内不断增长的节水需求,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试点项目建设。在此背景下,泽口灌区于1998年开始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了九期工程。本文的目的即是检验泽口灌区该项工程实施以来产生的效果以及对于灌区的影响。在研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以项目后评价理论为出发点,运用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的逻辑框架法,来对泽口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地,借助逻辑框架法的因果逻辑关系分析框架,本文建立了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后分析评价模型,然后运用该模型对泽口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各项目标的达标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研究发现,泽口灌区通过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整体上实现了最初制定的目标,尤其是在宏观目标层次上基本保障了地区的粮食安全并且提高了灌区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未来灌区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吴显慧[5](2016)在《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区建设是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节能低碳也将成为部队营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创建绿色军营是新形势下对营区建设的新要求。中央军委于2011年下发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营房,明确建设现代化营区是军队基建营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长期任务,并提出功能完备、安全防护、信息智能、生态节约、军营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营房建设目标,使得建设生态节约的绿色营区成为新时期军队营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东北寒区军营存在布局分散、建设较粗放、建筑能耗高等特点,为使我国军营朝着绿色和生态的方向发展、改善既存的环境和现状,建立营区建筑的绿色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因此急需对绿色营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编制绿色营区评价标准,为绿色营区建设提供决策思路和设计策略,以指导绿色营区建设,提升军营环境品质,并改善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但如何评判营区的绿色性和生态性,目前还没有一套正式通用的绿色营区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立足东北寒区气候特征及营区建设特点,系统研究适宜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的评价体系及标准,以指导东北绿色军营建设。论文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营区的建设现状,包括营区选址、规划布局、营区环境与设施、建筑类型、围护结构构造、能源利用以及部队官兵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系统分析了营区空间布局及建筑的基本特征、影响因子以及存在问题;同时对相关专家及部队官兵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建设评价分为场地及环境、节能设计及能源利用、水资源节约及应用、材料节约及选用、室内物理环境、运行制度及管理6个子目标,并分别构建了其隶属下的若干分因素项和指标项。为了确定和统一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衡量标准、营区之间的等级区分及量化的数值,论文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同时,采用Delphi编程工具开发出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计算机辅助软件,并通过实例分析进行软件参数修正与模拟评价,验证了该评价体系和标准在东北寒区现有部队营区建设评价上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论文的创新性工作和成果主要有:1)构建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指标体系;2)提出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建设综合评价模型,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衡量评价对象的结果及对比研究;3)开发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估分析平台,使评价工作方便易行。本研究对于指导东北寒区部队建设健康舒适及低碳环保的绿色营区、改善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李啸[6](2016)在《山西县域水权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作为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水权管理有利于解决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平衡所产生的矛盾,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山西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属于水资源贫乏的省份,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山西存在着大量高耗能耗水的工业结构,水资源的有限性与用水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这些矛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仅需要进行“大水网工程”硬件建设,而且需要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即水权管理等软件建设。因此,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水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权管理制度体系和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县域水权管理成为解决山西水资源矛盾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价值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山西县域水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内县域水权管理模式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山西县域水权管理的对策,并对全国水权改革的试点县——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优化水权管理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以期为山西县域水权管理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提升山西县域水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目前,山西省已有部分县域开展了水权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水权管理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迫切要求不断优化水权管理,特别是在山西县域水权管理中存在的水权管理主体不清晰、初始水权分配不完善、水资源价格体系不健全、水权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完善和优化。水权管理要围绕着水权管理的目标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对水权行为的有效管理和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公民与村民等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协同治理模式,这就需要在水权管理中,充分发挥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与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公民、村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的桥梁与支持作用。除厘清水权管理主体的关系外,山西县域水权管理还需要完善初始水权分配管理体系、水权交易管理体系、水市场监管体系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水权管理体系这四大水权综合管理体系。鉴于山西清徐在水权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做法,清徐的水权管理经验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山西各县域可以在今后的水权管理中因地制宜的予以借鉴。

张一鸣[7](2015)在《中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利用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被联合国列为全球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制约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之道似乎愈发明显,既在水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培育水市场。然而水资源能否像一般财产一样在资源配置中引入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还尚需验证。本文以水资源双重属性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发现水资源管利用管理体制构架缺陷与水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我国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得出我国应该在充分发扬与继承自身优势与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水资源利用国际经验的借鉴,以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构建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第一章,水资源属性的分析。正确认识水资源的属性是构建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水资源资源属性与财产属性的共生,导致水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又是受人支配的物。水资源的财产属性推动了水资源财产权利体系的构建,对应着人类的财产利益;而资源属性则化身为水资源财产权利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对应着人类的生存利益。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兼顾资源属性与财产属性,水资源相关立法应更多地关注分配的公平与利用的可持续性,“利用与保护兼顾”是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根本原则。第二章与第三章,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梳理与启示。这一部分对建国以来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发展近路、取得的成就及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对制度生成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改革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提升水资源管理效果、平衡行政管制与市场配置两种力量,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构建水资源财产权制度,既水权制度,将财产权作为水资源利用市场配置的特殊工具。第四章,对水资源利用国际经验的借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文章选取了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及组织,对其水文状况、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及水市场建设等情况进行考察,发现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构建的一些共性特征: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的公法色彩日益浓厚,国家公权力对水资源配置的干预力度逐渐加大;水资源管理逐渐从分散管理走向综合管理,从区域管理走向流域管理;水权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市场是水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选择。第五章,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水资源公有制、中央集权式管理与科层模式的治水传统及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体制优势。水资源利用管理应该在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延续传统水资源管理中优秀因素,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国际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核心一是构建统一协调的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实现涉水部门的协调合作,因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资源利用法制不健全而产生的不足。二是在水资源利用中引入市场配置机制,重构水权制度,拟制一项有独立物权性质,能够在市场中自由交易的水资源使用权,为水资源的市场配置创造基础条件。第六章,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的改革。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主要是规定中央、地方、流域机构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关系到水资源利用的未来发展形态和方向。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分为中央、地方、流域三个层面,核心思想是实现我国法律规定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中央层面,构建涉水领域部门管理的协作机制、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并确定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代表人,避免政府既管水又用水,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一个可行的思路是成立一个与水行政管理部门相对分离的部门作为国家水资源所有权的代表,把水管理与提供水服务方面的职能分别交给不同的实体,降低利益冲突;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负责水资源管理具体职能,深化水务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考核体制;在流域层面,加强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具有独立地位的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并通过建立流域管理委员会、流域保护管理局与流域咨询协调委员会,形成决策、执行、协调三层管理的组织框架,为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打下良好的体制基础。第七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制度构造。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几近完善,唯独水权制度的供给十分稀缺,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水权制度进行创设。然而,水权制度又是现代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尤其是对水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建设应该是:以水权制度建设为基础,构建高效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市场配置制度。水权包括水资源所有权与水资源使用权。水资源公有制的前提决定了水资源所有权无法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在水资源所有权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拟制一项具有独立物权属性的水资源使用权则是我国水权制度构建的核心。具体做法是将水资源所有权的部分权能转移给水资源使用权,使其成为一项活跃的、能够在市场中独立自由流转权利。同时,在水资源使用权拟制时注入水资源管理的目标,通过权利权能、运行范围、使用时间、水量份额等要素将其锁定,并设置权利运行的规则与形式,在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水资源上都可以设置水资源使用权。通过对用水目的、产权界定成本高低等因素的考察,将水资源的供给分为“双轨制”,公共物品特性较强的用水由国家保留其所有权权能,这类用水上界定财产权的成本高昂,且公共物品在任何社会都是由政府提供比较妥当。

王健[8](2013)在《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①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前从总体上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还停留在政策层面。在解决水资源危机中,法律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法律制度的设置与实施上来,因此,迫切需要从法学的视角全面剖析这一制度创新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定位于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创新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文章除引言、结语外,共分为7章。第一章为“水资源管理基础问题之探讨”。本章首先对水资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水资源的特征及概况等进行了归纳和介绍。在此基础上,梳理、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搭便车理论等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文章提出水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利用需要统筹各项社会目标,并重点考虑可靠的供应、价格合理、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用水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快脱贫等10个要素。最后,对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进行了阐述。本章主要作为全面论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铺垫。第二章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本章正式引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随后从制度变革的需要、水利战略地位的演进、土地管理及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实践等方面,分析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确定和发展等三阶段历程,进而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系、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全面论述。本章是问题的正式提出,为后文的分析及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从第三章到第五章为“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文章逐项分析、研究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与“三条红线”相对应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项制度,高度概括出其制度的特点依次是“强化”、“统筹"和“整合”。三章的写作体例基本一致,首先是对各项制度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概念、管理体制、工作基础、国外及地方实践经验及启示等内容,进行归纳、论述;随后,结合对现行法律规定的分析,对各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进行全面剖析;最后,对各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第六章为“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本章提出,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属于保障型制度,对前三项制度的实施起到约束和督促的作用,并将该项制度的特点定位于“突破”。文章总结、分析了现行干部考核体系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提炼、借鉴了其他行业以及地方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全面剖析了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查找出制度的不足之处。第七章为“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既是基于我国国情和水情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符合水资源自然规律和治理原则的系统制度设置,但是仍存在入私法规范设计不足、司法保护制度缺失等问题。本章针对化解我国水资源危机,进一步改革、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在前文分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列为基本国策,完善法律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法律实施,参与宏观调控,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公众参与以及其他措施手段等8个方面、较为系统的对策措施建议。

杨慧敏,武胜利,杨乃明[9](2009)在《浅谈乌拉特前旗节水改造工程带来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看来,影响节水灌溉发展进程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管理,管理问题已成为节水灌溉发展的瓶颈。

本版编辑 黄河设计公司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黑河流域管理局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黄委水保局 黄委水调局 黄委防讯办公室 黄委监察局[10](2006)在《深刻理解《江泽民文选》精神实质 倾力推动治黄事业稳步发展》文中指出与时俱进创建一流的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 根据委党组要求,黄河设计公司把学习《江泽民文选》落实到五“讲”,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创新、讲奋斗,以创建一流勘察设计企业,吏好地服务于黄河治理开发。 一、讲学习,造?

二、“三项制度”在节水工程建设中的运用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项制度”在节水工程建设中的运用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地区高效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地区农业用水及耕地面积现状
2 新疆地区高效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存在不足
    2.2 专业人才建设存在不足
    2.3 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缺乏后续维护
3 新疆地区高效节水灌溉实施建议和应对措施
    3.1 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辅助实际案例进行推广
    3.2 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人才的培养策略
    3.3 加强对农田节水灌溉系统的维修养护
4 结语

(2)机构改革背景下成都节水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及理论阐述
        1.2.1 “节水管理”内涵界定
        1.2.2 相关专业名词解释
        1.2.3 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节水管理基本情况及机构改革影响分析
    2.1 节水管理基本情况综述
        2.1.1 我国节水管理发展历程
        2.1.2 节水管理相关法规政策
        2.1.3 国内节水管理水平分析
    2.2 节水管理发展与机构改革关联性分析
        2.2.1 机构改革是推动节水管理发展的重要契机
        2.2.2 机构改革中节水管理调整情况
        2.2.3 新一轮机构改革对节水管理影响分析
第3章 成都市节水管理与机构改革情况分析
    3.1 成都市水资源基本情况及节水必要性分析
        3.1.1 成都市水资源总量
        3.1.2 成都市供水总量情况
        3.1.3 成都市强化节水管理必要性分析
    3.2 成都市节水管理机构改革情况
        3.2.1 成都市节水管理机构改革历程
        3.2.2 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都市节水管理调整情况
        3.2.3 新一轮机构改革对成都市节水管理影响分析
    3.3 成都市节水管理基本情况
        3.3.1 成都市节水管理组织体系
        3.3.2 成都市节水管理工作职责
        3.3.3 成都市节水政策制度制定情况
        3.3.4 成都节水管理水平分析
第4章 成都市节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基于机构改革要求的节水管理问题分析
        4.1.1 节水管理机构不完善
        4.1.2 节水管理职能有待优化
        4.1.3 节水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
        4.1.4 节水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
    4.2 存在的其他普遍性问题
        4.2.1 节水技术创新利用不足
        4.2.2 节水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够高
        4.2.3 经费支持不足
    4.3 成都市节水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节水重视程度不够
        4.3.2 节水管理顶层规划不到位
        4.3.3 市级统一管理与上级多部门管理的矛盾
        4.3.4 城市化进程对节水机制体制的影响
第5章 国内外城市节水管理实践及启示
    5.1 国外节水管理实践
        5.1.1 新加坡节水管理实践
        5.1.2 澳大利亚悉尼节水管理实践
    5.2 国外节水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5.3 国内其他地区节水管理实践
        5.3.1 厦门市节水工作情况
        5.3.2 福州市节水管理有关情况
    5.4 国内其他地区节水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6章 完善成都市节水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依托机构改革优化节水管理机制
        6.1.1 健全节水管理机构
        6.1.2 重新明确节水管理工作职责
        6.1.3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6.1.4 强化政府内部节水管理考核
    6.2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对策分析
        6.2.1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6.2.2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6.2.3 通过政策法规建设规范节水管理
    6.3 节水管理具体措施建议
        6.3.1 推进节水载体建设
        6.3.2 提升节水技术水平
        6.3.3 推进节水管理信息化建设
        6.3.4 拓展节水经费保障渠道
        6.3.5 加大节水宣传和公众参与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城市节水综合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节水型城市基础理论研究
    2.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解析
        2.1.1 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
        2.1.2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1.3 概念和内涵
        2.1.4 核心内容
        2.1.5 蕴含意义
    2.2 节水型城市解析
        2.2.1 概念和内涵
        2.2.2 蕴含意义
    2.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节水型城市建设之间的作用机理
        2.3.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导向和支撑保障
        2.3.2 节水型城市建设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外在体现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节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3 评价指标的分析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节水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综合评价方法
        4.1.1 层析分析法
        4.1.2 熵权法
        4.1.3 综合权重的确定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4.2.2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的构建
        4.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节水状况综合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5.1 郑州市区域概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郑州市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水资源现状
        5.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层析分析法确定权重
        5.3.2 熵权法确定权重
        5.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5.4 各项评价指标等级标准及隶属度的确定
        5.4.1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的确定
        5.4.2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5.5 郑州市城市节水状况综合评价与分析
    5.6 进一步提升节水型城市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5.6.1 法律措施
        5.6.2 工程措施
        5.6.3 经济措施
        5.6.4 行政措施
        5.6.5 科技措施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2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后评价理论
    2.1 项目后评价理论
    2.2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目标
    2.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后评价特点
    2.4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后评价方法
3 泽口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概述
    3.1 工程发展历史
    3.2 工程发展现状
    3.3 工程重点及特点
    3.4 工程项目后评价需求
4 泽口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后评价模型
    4.1 工程项目后评价逻辑框架
    4.2 客观验证指标的确定
    4.3 工程效果后评价数据收集
5 泽口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后评价结果
    5.1 工程各项指标结果
    5.2 单层指标达标情况
    5.3 工程效果后评价逻辑框架
    5.4 工程效果分析
    5.5 工程效果的支持因素分析
6 建议和结论
    6.1 对策建议
    6.2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东北寒区部队营区历史沿革与现状调研分析
    2.1 我军部队营区建设历史沿革
        2.1.1 第一代简易营房(建国初期-60年代初期)
        2.1.2 第二代山散洞营房(60年代初期-70年代初期)
        2.1.3 第三代稳定型营区营房(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
        2.1.4 第四代基地化营区营房(80年代中期-2000年)
        2.1.5 第五代现代营房(2001年-2011年)
        2.1.6 第六代保障强军目标的新样子营房(2012年-)
    2.2 东北寒区部队营区现状调研方案
        2.2.1 典型营区的选择
        2.2.2 实地访谈
        2.2.3 问卷调查
    2.3 东北寒区部队营区规划与建筑分析
        2.3.1 营区选址分析
        2.3.2 规划布局分析
        2.3.3 营区建筑分析
    2.4 东北寒区部队营区能源与资源利用分析
        2.4.1 能源利用
        2.4.2 水资源利用
        2.4.3 绿色建筑材料利用
        2.4.4 废弃物处理系统
    2.5 东北寒区部队营区物理环境分析
        2.5.1 声环境分析
        2.5.2 光环境分析
        2.5.3 风环境分析
    2.6 部队营区的特殊性分析
        2.6.1 东北寒区部队官兵生活模式
        2.6.2 部队营区特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体系建构
    3.1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指标分析
        3.1.1 场地及环境
        3.1.2 节能设计及能源利用
        3.1.3 水资源节约及应用
        3.1.4 材料节约及选用
        3.1.5 室内物理环境
        3.1.6 运行制度及管理
    3.2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体系初步设计
        3.2.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建立
        3.2.4 评价体系指标编码
        3.2.5 指标设计说明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3.3.2 计算指标权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标准及模型研究
    4.1 评价指标标准的确定
        4.1.1 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
        4.1.2 评价指标等级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标准的说明
        4.2.1 场地及环境
        4.2.2 节能设计及能源利用
        4.2.3 水资源节约及应用
        4.2.4 材料节约及选用
        4.2.5 室内环境质量
        4.2.6 运行制度及管理
    4.3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综合评价模型
        4.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4.3.2 评价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估分析平台建构与应用
    5.1 程序编制法与工具的选择
        5.1.1 传统的软件编制法与面向对象的软件编制法
        5.1.2 面向对象程序编制法
        5.1.3 程序编制工具Delphi
    5.2 评估分析平台建构
        5.2.1 评估分析平台结构设计
        5.2.2 平台界面设计
        5.2.3 后台数据操作
        5.2.4 评估分析平台功能拓展
    5.3 某新建营区试评估
        5.3.1 营区基本情况、规划方案与建筑设计构思
        5.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某改建营区试评估
        5.4.1 营区基本情况、规划方案与建筑设计构思
        5.4.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5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东北寒区部队营区综合性能调查问卷
附录2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体系指标专家调查表
附录3 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估分析平台的部分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山西县域水权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水权管理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水权概念的界定
        2.1.1 水权的内涵
        2.1.2 水权交易
        2.1.3 水市场
    2.2 水权管理的内涵
        2.2.1 水权管理的概念
        2.2.2 水权管理的意义
        2.2.3 水权行政管理的概念
    2.3 理论基础
        2.3.1 产权理论
        2.3.2 水资源价值理论
        2.3.4 协同治理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山西县域水权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山西县域水权管理的现状
        3.1.1 水权管理机构与管理模式
        3.1.2 水权的分配管理状况
        3.1.3 水权的交易管理状况
        3.1.4 水权管理制度建设状况
        3.1.5 水权管理体制的改革状况
    3.2 山西县域水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水权管理主体不清晰,责权利不明确
        3.2.2 初始水权分配不完善
        3.2.3 水资源价格体系不健全
        3.2.4 水权市场监管不到位
    3.3 山西县域水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县域水行政管理部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障碍
        3.3.2 县域水权管理改革缺少相关的政策支持
        3.3.3 县域基层的水管理站的职能发挥不充分
        3.3.4 县域水权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投入机制不健全
    3.4 小结
第4章 国内县域水权管理模式及经验借鉴
    4.1 浙江东阳—义乌模式
    4.2 甘肃张掖模式
    4.3 漳河流域的有偿调水模式
    4.4 小结
第5章 山西县域水权管理优化的对策
    5.1 构建县域水权协同治理体系
        5.1.1 充分发挥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与领导作用
        5.1.2 充分发挥公民、村民的参与与监督作用
        5.1.3 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的桥梁与支持作用
    5.2 优化初始水权分配管理体系
        5.2.1 确立初始水权分配的主体
        5.2.2 初始水权分配应坚持的原则
        5.2.3 优化县域初始水权分配程序
        5.2.4 构建初始水权分配协商机制
    5.3 完善水权交易管理体系
        5.3.1 构建水权交易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5.3.2 优化水权交易的运行管理
        5.3.3 完善水权交易保障措施
    5.4 完善水市场监管体系
        5.4.1 清晰水市场监管的主体
        5.4.2 明确水市场监管内容
        5.4.3 优化水市场监管方式
        5.4.4 设置专门的水市场监管机构
    5.5 小结
第6章 山西清徐县水权管理优化的案例分析
    6.1 山西清徐县水权管理优化的主要举措
        6.1.1 全面推进了以初始水权分配为核心的四大体系的建设
        6.1.2 初级水权的四级分配有效进行
        6.1.3 实行了小型农业水利工程三权统一
        6.1.4 配套措施与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6.2 山西清徐县水权管理优化的效果评价
        6.2.1 节水效果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2.2 初步形成了水权管理的协同治理机制
        6.2.3 完成了行政村村初始水权分配
        6.2.4 水权管理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
    6.3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中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水资源危机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二、国外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为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指明方向
        二、优化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三、完善我国水权制度的理论构建
        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典型样本
    第四节 论文研究创新性
    第五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论文研究方法
        二、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水资源的属性
    第一节 水资源的内涵及自然特性
        一、水资源的内涵
        二、水资源的自然特性
    第二节 水资源的财产属性
        一、水资源的可占有性
        二、水资源的稀缺性
        三、水资源的有价值性
    第三节 水资源的资源属性
        一、水资源的生物伦理性
        二、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
    第四节 水资源财产属性与资源属性的关系
        一、纯粹资源属性的水
        二、资源的财产属性彰显
        三、水资源资源属性与财产属性共生
        四、资源性财产与非资源性财产
    第五节 水资源属性与水资源利用
        一、水资源利用手段
        二、水资源利用模式
        三、水资源属性对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影响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资源利用制度历史考察及启示
    第一节 1949—1977兴修水利,夯实发展根基
        一、防治水患,兴修水利
        二、组建流域性水利机构
    第二节 1978-1987调整过渡:水资源利用立法萌芽
    第三节 1988-1997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
        一、明晰水资源权属,明确水资源管理体制
        二、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科学合理、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
        三、水资源财产属性逐渐显现
        四、建立水事纠纷解决制度
    第四节 1998-2008年 法治完善: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二、确立以取水权为核心的取用水管理制度
        三、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四、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目标提出
        五、水权与水市场
    第五节 2009年至今 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框架的的基本体系
        二、编制实施水功能区划
        三、确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四、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第三章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变迁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的成就
        一、基础与保障--水资源管理体制统一
        二、建章立制—水资源利用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三、人水和谐—水资源利用理念从传统走向现代
        四、产权配置—水权制度建设框架
        五、强化监督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没有完全形成,部门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二、水量分配体系不完善,水资源竞争性开发利用
        三、水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缺失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变迁的启示与方向
        一、两种力量:市场配置与行政管制的平衡
        二、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影响资源管理效果
        三、水资源财产权:自然资源管理模式改变的基础
第四章 水资源利用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水资源利用
        一、美国水资源概况
        二、美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三、美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
        四、小节
    第二节 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
        一、澳大利亚水资源概况
        二、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体制
        三、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法律与政策
        四、墨累-达令流域管理
        五、澳大利亚水权和水市场
        六、小结
    第三节 欧盟水框架指令与水资源利用
        一、欧盟水资源概况
        二、欧洲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演进
        三、欧盟水框架指令主要内容
        四、小节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启示
        一、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度公法色彩日益浓厚
        二、综合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水资源管理从区域控制走向流域管理
        四、水权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
        五、市场是水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选择
第五章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选择与本土资源
        一、我国水资源自然环境因素
        二、我国治水的历史传统
        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发展及转型
    第二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框架
        一、水权制度--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
        二、政府与市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有限度的水市场
        三、公私融合--公有制基础上的水资源使用权利体系构建
        四、统一协调--多层次水资源管理体制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模式的优势
        一、水资源所有权公有制
        二、中央集权降低水资源管理成本
        三、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契合
第六章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中央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构建涉水领域部门管理的协作机制
        二、构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三、构建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代表制度
    第二节 地方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地方政府负责水资源管理具体职能
        二、深化水务体制改革
        三、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制改革
    第三节 流域层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加强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
        二、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框架
第七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制度构建
    第一节 水权概念厘清
        一、水权的内涵
        二、水资源所有权
        三、水资源使用权
        四、取水权
    第二节 水资源供给的双轨制
        一、水权及其类型化探讨
        二、水资源使用权界定的可行性分析
        三、公共性用水的政府供给
    第三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构造
        一、水资源使用权构造的基础分析
        二、现行水量分配方式带来的启示
        三、用水比例--强化水资源使用的排他性
        四、配水量--水资源使用权的量化
    第四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取得与期限
        一、水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
        二、水资源使用权的利用期限
    第五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实现基础
        一、严格执行水资源规划
        二、明确水量分配方案
        三、水量监测计量系统建设
        四、水资源使用权侵权损害的救济方式厘清
        五、建立完善的权利登记系统
    第六节 水资源使用权的市场交易
        一、水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的主体
        二、水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的管理
        三、水银行(Water banks)制度
        四、水权交易所制度
        五、水资源使用权的期权交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水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
    1.3 研究的对象与难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系统分析的方法
        1.4.2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3 实证分析的方法
        1.4.4 历史分析的方法
    1.5 研究的不足之处
1 水资源管理基础问题之探讨
    1.1 水资源管理概述
        1.1.1 水资源概念的界定
        1.1.2 水资源的基本特性
        1.1.3 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内涵分析
        1.1.4 我国水资源概况及现状
    1.2 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 现代产权理论
        1.2.3 外部性理论
        1.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1.2.5 搭便车理论
    1.3 水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及其统筹
    1.4 水资源管理的原则与手段
        1.4.1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1.4.2 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
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1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之沿革
        2.1.1 我国水行政管理体制历史回顾
        2.1.2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沿革
    2.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背景
        2.2.1 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迫切需求
        2.2.2 水利战略地位的不断演进
        2.2.3 土地管理及节能减排制度的实践基础
    2.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3.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
        2.3.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确立
        2.3.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
    2.4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系、特点及意义
        2.4.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系构成
        2.4.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4.3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3 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3.1 用水总量控制之概述
        3.1.1 基本概念
        3.1.2 用水总量控制工作的管理体制
        3.1.3 用水总量控制的相关工作基础
        3.1.4 国外及地方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3.2 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之创新
        3.2.1 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2.2 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创新之研究
    3.3 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之反思
        3.3.1 关于水资源的配置
        3.3.2 关于水权制度建设
        3.3.3 关于地下水管理与保护
4 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4.1 用水效率控制之概述
        4.1.1 基本概念
        4.1.2 用水效率控制工作的管理体制
        4.1.3 用水效率控制的相关工作基础
        4.1.4 国外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4.2 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之创新
        4.2.1 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4.2.2 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创新之研究
    4.3 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之反思
        4.3.1 关于市场机制在节水中的作用
        4.3.2 关于节水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
        4.3.3 关于建设项目的节水管理
5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5.1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之概述
        5.1.1 基本概念
        5.1.2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工作的管理体制
        5.1.3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相关工作基础
        5.1.4 国外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5.2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之创新
        5.2.1 现行法律规定的相关规定
        5.2.2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创新之研究
    5.3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之反思
        5.3.1 关于水功能区划的法律地位
        5.3.2 与水污染防治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5.3.3 关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6 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6.1 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之概述
        6.1.1 主要考虑
        6.1.2 现行干部考核体系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6.1.3 其他行业及地方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6.2 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之分析
        6.2.1 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
        6.2.2 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创新之研究
    6.3 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之反思
        6.3.1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责任制度
        6.3.2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考核制度
        6.3.3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权力约束机制
7 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7.1 列为基本国策
        7.1.1 基本国策的概念
        7.1.2 环境与资源领域现行的基本国策
        7.1.3 将严格水资源管理提升为基本国策
    7.2 创新管理体制
        7.2.1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7.2.2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7.2.3 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7.2.4 优化水资源保护工作体系
        7.2.5 调整节水管理体制
    7.3 完善法律体系
        7.3.1 适时修订水法
        7.3.2 调整相关法律制度
        7.3.3 建立健全配套法律体系
    7.4 强化法律实施
        7.4.1 不断完善制度执行机制
        7.4.2 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7.4.3 完善责任司法追究机制
        7.4.4 及时调整部门职责分工
    7.5 参与宏观调控
        7.5.1 运用水资源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7.5.2 探索建立水土资源联合调控法律机制
    7.6 发挥市场作用
        7.6.1 建立水权水市场
        7.6.2 推进水价改革
    7.7 推动公众参与
    7.8 其他措施手段
        7.8.1 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7.8.2 不断强化科技支撑
        7.8.3 切实加强宣传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浅谈乌拉特前旗节水改造工程带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建设情况
二、项目建设管理
    1. 工程建设管理
    2. 灌溉用水管理
    3. 建后管护及运行管理
三、项目建设取得的效益
    1. 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
    3. 生态效益
    4. 对当地及周边产生的影响
四、项目工程带来的启示
    1. 前期工作是加快节水工程建设的基础, 是节水工程建
    2. 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及做法 (1) 因地制宜选择工程类型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四、“三项制度”在节水工程建设中的运用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地区高效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梁伊,崔航宇,雅里坤江·雅克夫. 农业与技术, 2021(09)
  • [2]机构改革背景下成都节水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唐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城市节水综合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 李延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4]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实证研究[D]. 张秀凤.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5]东北寒区部队绿色营区评价研究[D]. 吴显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山西县域水权管理优化研究[D]. 李啸.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1)
  • [7]中国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 张一鸣.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8]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创新研究[D]. 王健. 武汉大学, 2013(07)
  • [9]浅谈乌拉特前旗节水改造工程带来的启示[J]. 杨慧敏,武胜利,杨乃明. 现代农业, 2009(09)
  • [10]深刻理解《江泽民文选》精神实质 倾力推动治黄事业稳步发展[N]. 本版编辑 黄河设计公司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黑河流域管理局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黄委水保局 黄委水调局 黄委防讯办公室 黄委监察局. 黄河报, 2006

标签:;  ;  ;  ;  

“三制”在节水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