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铃形颈椎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附8例报告)

哑铃形颈椎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附8例报告)

一、哑铃型颈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周渊,林毅兴,朱林,白万山,成惠林[1](2021)在《椎旁切口双入路切除胸腰段EdenⅡ型和Ⅲ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一期椎旁切口双入路切除胸腰段EdenⅡ型和Ⅲ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胸腰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den分型Ⅱ型5例,Ⅲ型7例;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8例,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一期椎旁切口双入路肿瘤切除术,3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门诊随访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有无轴性症状、McCormick分级以评估疗效,复查脊柱MRI,观察多裂肌有无萎缩以及脂肪浸润程度(由轻至重分为Ⅰ~Ⅲ度)。结果 12例患者的肿瘤均全切除,术中横突部分医源性破坏3例。病理学结果显示,神经鞘瘤1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黑色素细胞瘤各1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明显,缓解。术后McCormick分级Ⅰ级8例,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1例。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2.1±21.7)个月(6~62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症状改善,5例症状稳定,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症状加重;1例McCormick分级Ⅳ级改善为Ⅲ级,1例Ⅲ级改善为Ⅱ级,1例Ⅲ级加重为Ⅳ级,8例Ⅰ级和1例Ⅱ级患者的分级无变化;仅1例出现轴性疼痛症状;脊柱MRI显示,1例患者肿瘤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均在位,无松动,骨质愈合好,脊柱稳定性良好,10例患者肿瘤侧的多裂肌萎缩,12例患者的多裂肌均有Ⅰ~Ⅱ度的脂肪浸润。结论初步观察发现,一期椎旁切口双入路切除胸腰段EdenⅡ型和Ⅲ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以达到肿瘤全切除,临床疗效较好。

涂松杰[2](2019)在《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其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讨论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并根据分型探讨其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收治的32例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根据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生长位置并结合我科显微手术治疗椎管肿瘤的经验,将其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根据不同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记录术前1d和术后1d、3d、5d肌酸磷酸激酶(CPK-MM)水平;记录术前1d、术后1d、3d、5d、1月、3月、6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月、6月、12月行腰椎CT三维重建和MRI平扫加增强。结果:本组研究病例中,Ⅰ型10例,其中Ⅰa型3例,Ⅰb型7例;Ⅱ型16例,其中Ⅱa型6例,Ⅱb型10例;Ⅲ型6例。32例患者均行一期切除,手术时间115-241min,平均(155.30±48.40)min,手术中出血量20-125ml,平均(45.12±18.70)ml,手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5.50±1.52)d。所有病例都进行了随访(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CPK-MM水平在术后1 d明显升高(498.70±48.35)IU/ml,至术后5 d将至(151.79±11.58)IU/ml,接近术前的正常水平(P>0.05)。JOA评分由术前1d(11.24+2.83)分升高至术后6月(26.53+1.24)分(P<0.05),VAS评分由术前1d(6.80±1.34)分下降至术后6月(0.51±0.42)分(P<0.05)分。32例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1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再次出现右下肢疼痛,复查MRI提示肿瘤复发,并进行了二次手术。其余患者在随访期内复查腰椎MRI均未见肿瘤复发,复查CT三维重建未见明显腰椎失稳。结论:将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进行合理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合适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可以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对肿瘤行一期切除,并最大程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凡[3](2019)在《初步建立原发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评分分型及手术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利用MRI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联合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ology,VRT),结合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判断制定的术前评分分型方法,在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dumbbell tumor of cervical spine,DTC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二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管内外DTCS患者48例。依据患者术前颈椎MRI、MSCTA-VRT检查结果,结合对患者手术预案制定、手术风险评估、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的判断,同时参考MRI上椎管中心至各解剖结构的距离,选取DTCS与硬脊膜的关系、纵向跨越椎间隙数、与椎动脉毗邻关系和DTCS最外侧距离椎管中心长度四个指标对DTCS进行评分并分型,并对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方案制定及预后判断等方面进行指导。2.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80例中日联谊医院门诊或住院成年患者的正常的颈椎MRI结果,分别测量左、右两侧颈2-颈6椎间隙平面的椎管中心到椎动脉外缘、椎间关节外缘和椎间孔的距离,每个距离均测量两次并求取平均值。结果:1.48例患者根据此评分分型方法被分为Ⅰ型16例、Ⅱ型19例、Ⅲ型11例、Ⅳ型2例,均选择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47例全切,1例次全切。均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减少了术中出血;同时最大限度保持了颈椎稳定性及灵活性。2.测量80例正常颈椎MRI结果表明椎管中心距椎间关节外侧缘的距离多集中于2.6cm左右、距椎动脉外缘的距离集中于2.3cm左右,而距椎间孔的距离集中在1.5cm左右。结论:该评分分型方法对指导原发颈椎哑铃型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对DTCS评分分型,可以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同时通过评分分值能够直观反映手术难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及指导预后的判断。

张俊[4](2017)在《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颈椎的解剖结构和后正中入路的解剖层次,指导临床手术。对比分析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哑铃型肿瘤及非哑铃型肿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椎管内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取完整颈椎标本10副,测量椎板宽度和高度、椎孔矢径及横径长度等数据;取一副包含完整项部肌肉标本,观察颈部后正中入路从皮下至椎管的解剖层次及毗邻结构。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非哑铃型肿瘤75例及哑铃型肿瘤21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75例非哑铃型肿瘤患者中全椎板入路41例,半椎板入路34例;21例哑铃型肿瘤患者中全椎板入路13例,半椎板入路8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和肿瘤切除率、术后效果、颈椎不稳定发生率等。采用McCorick分级标准对术后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术后MRI表现观察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情况。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2-7半椎板宽度平均值约为16.1±0.9mm,高度约为12.3±1.3mm,颈椎椎孔成三角形,平均矢径约为15.8±1.2mm,平均横径约为21.7±1.5mm。2、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切除率、近期和远期效果未见明显差异(P(29)0.05)。经半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分别为5.7±1.5d、5.7±0.8d;经全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分别为12.4±1.2d,13.1±1.6d,二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5±1.6d、11.4±1.2d;经全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8±1.8d、17.0±0.9d,二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哑铃型组经半椎板入路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发生0例,全椎板入路发生7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哑铃型组经半椎板入路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发生0例,全椎板入路发生5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椎板入路哑铃型组术后颈椎不稳定出现7例,非哑铃型组出现5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半椎板入路在控制缓解及消除患者近远期症状与全椎板入路有相同的疗效,但是在缩短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发生率有明显优势,应用全椎板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更易发生颈椎失稳。结论经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特别是颈椎哑铃型肿瘤具有创伤小、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并且对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是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颈椎半椎板较宽,可以提供足够的显微手术操作空间。

郭运发[5](2017)在《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全切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显微镜下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12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切除肿瘤后同时行脊柱内固定手术10例,均采用经椎弓根后路脊柱内固定技术。结果:手术全切9例,近全切2例,1例因术中出血过多终止手术。术后病理报告: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高分化血管肉瘤1例。术后15天术前神经功能改善11例,无明显变化1例,无加重、手术感染、瘫痪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8到30月,平均25个月,其中8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加重及复发病例。3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症状较术前深浅感觉恢复,肌力同术前。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丰富被迫终止手术,未行脊椎重建及脊柱内固定技术,术后一月因颈部活动过大颈椎响动后死亡。结论:显微镜下经后路一期手术可全切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为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需同时行相应椎体重和脊柱内固定技术。

吴文利[6](2015)在《颈椎管神经鞘瘤2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Toyama分型、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方式。方法选取25例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根据Toyama分型将肿瘤分为Ⅰ型(2例)、Ⅱa型(4例)、Ⅱb型(3例)、Ⅱc型(2例)、Ⅲa型(10例)、Ⅲb型(3例)、V型(1例)。对2例Ⅱc型的肿瘤患者行单纯前入路手术治疗,对17例Ⅰ型、Ⅱa型、V型及Ⅲa型肿瘤患者行后入路手术治疗,对6例Ⅱb及Ⅲb型肿瘤患者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术后对手术患者进行ASIA残损分级评估及JOA评分,观察手术效果。结果2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7.4±21.8)min,平均出血量为(337.2±80.6)mL;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者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得到缓解。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1例,经局部加压后愈合;出现左侧上肢一过性瘫痪1例,经应用脱水药物及激素治疗3 d后症状消失,未出现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肿瘤病理学检查定性肿瘤性质为:神经鞘瘤16例,神经纤维瘤5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术后随访发现出现椎间孔外肿瘤局部复发患者1例,原为Ⅲa型肿瘤。术后6个月行JOA评分为(13.5±1.7)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0例。结论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的Toyama分型较完善,对肿瘤手术方式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钱海鹏,万经海,李学记,刘绍严[7](2012)在《颈侧入路切除颈部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颈侧入路切除颈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适应证及术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14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1~60岁。影像学证实为椎管内外哑铃形生长的肿瘤,肿瘤最大径为3.0~8.0 cm,平均4.8 cm;其中椎管内部分最大径为1.3~3.8 cm,平均2.1 cm。Asazuma分型Ⅱc型9例,Ⅲb型2例,Ⅳ型2例,Ⅵ型1例;累及颈部节段C1~C2的1例,C2~C3的1例,C3~C4的2例,C4~C5的2例,C5~C6的3例,C6~C7的4例,C2~C4的1例。全部患者选择颈侧入路切除肿瘤,头颈外科经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向内分离,显露横突及椎间孔定位,分块切除椎间孔外部肿瘤;神经外科于横突后方咬除上、下关节突骨质,扩大椎间孔,并经椎间孔内切开硬脊模,切除椎管内肿瘤。神经外科完成硬脊膜修补后,头颈外科再缝合关闭颈部切口。结果术后病理证实3例神经纤维瘤,11例神经鞘瘤。12例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平均手术失血量292 ml,平均手术时间129 min,术后平均住院7.1 d。有2例术中需显露椎动脉,无椎动脉损伤发生;3例切断载瘤神经根。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局部血肿、新发的臂丛神经损伤、交感神经损伤、气管水肿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2例次全切除患者肿瘤未有增长,12例全切除患者均未复发。结论颈侧入路损伤小,简单易行,术后恢复快;由头颈外科及神经外科医师合作,可适用于治疗Asazuma分型中为Ⅱc、Ⅲb或Ⅳ型,肿瘤在椎管内部分未过中线,肿瘤椎管外扩展至颈深筋膜深层的神经源性肿瘤。

伍益,李智斌,谭林琼,冯正健,丁晓,黄戈,董家军,古机泳,彭逸龙[8](2012)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半椎板锁孔入路肿瘤显微切除、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全椎板切除减压等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高颈段锥管内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 ,并对手术入路、术中技巧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经椎板锁孔入路全切除23例;硬膜外2例,采取后正中和侧方入路全切除;髓内肿瘤8例,其中5例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其中4例采用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的方法。手术后复发3例,1例为脊膜瘤术后多次复发并手术,2例为髓内星形细胞瘤。无手术死亡。出院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7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好转后逐渐加重3例。28例恢复健康,3例生活自理,2例严重残疾。结论半椎板单或多锁孔入路,可全切3节段内的肿瘤;全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适用于髓内不能全切的恶性肿瘤患者;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的方法适用于跨4个脊髓节段以上的椎管内肿瘤。

卢海涛,岳志健,曹依群,刘建民[9](2010)在《颈段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的临床特征、分型和治疗方案。方法对19例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Ⅰ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其中全切15例,次全切除4例。所有病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肿瘤病理学检查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共12例,脊膜瘤3例,室管膜瘤2例,脊索瘤2例。随访6月~5年,无肿瘤复发或残余增大病例。结论颈段哑铃型肿瘤以神经鞘瘤居多。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保护好椎动脉;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块切除肿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刘平均,丁原,王文聪,胡志喜,晏平华[10](2009)在《前外侧入路切除颈椎管哑铃型肿瘤4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切除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经前外侧入路切除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4例,随访6个月~5年。分析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全切4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颈前外侧入路具有椎管内外显露清楚,对颈髓、椎动脉、神经根损伤风险小等优点,是治疗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二、哑铃型颈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哑铃型颈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其显微手术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材料
    2.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
    2.4 手术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诊断
    4.2 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
    4.3 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4.4 术中脊柱稳定性的维持与重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初步建立原发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评分分型及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1.2.1 DTCS患者
        1.2.2 测量正常颈椎MRI
    1.3 临床表现
    1.4 新型评分分型方法
    1.5 手术方法
    1.6 术后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DTCS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2.2 颈椎MRI上各距离的统计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颈椎哑铃型肿瘤介绍
    3.2 术前影像及评估
    3.3 国内、外分型方法简介
    3.4 新型分型与手术策略
        3.4.1 与硬脊膜关系
        3.4.2 纵向跨越椎间隙数
        3.4.3 与椎动脉关系
        3.4.4 肿瘤最外侧距椎管中心长度
    3.5 神经根的处理
    3.6 颈椎稳定性与活动性
    3.7 总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哑铃型颈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椎旁切口双入路切除胸腰段EdenⅡ型和Ⅲ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J]. 周渊,林毅兴,朱林,白万山,成惠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2)
  • [2]腰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分型及其显微手术治疗策略[D]. 涂松杰.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初步建立原发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评分分型及手术治疗体会[D]. 李凡. 吉林大学, 2019(12)
  • [4]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D]. 张俊. 郑州大学, 2017(03)
  • [5]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D]. 郭运发.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6]颈椎管神经鞘瘤25例临床分析[J]. 吴文利. 中国基层医药, 2015(06)
  • [7]颈侧入路切除颈部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J]. 钱海鹏,万经海,李学记,刘绍严. 中华外科杂志, 2012(12)
  • [8]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 伍益,李智斌,谭林琼,冯正健,丁晓,黄戈,董家军,古机泳,彭逸龙.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03)
  • [9]颈段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J]. 卢海涛,岳志健,曹依群,刘建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02)
  • [10]前外侧入路切除颈椎管哑铃型肿瘤4例报告[J]. 刘平均,丁原,王文聪,胡志喜,晏平华.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9(03)

标签:;  ;  ;  ;  ;  

哑铃形颈椎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附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