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瘀利尿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健脾化瘀利尿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一、以健脾逐瘀利水法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培[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的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探索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发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进行分析,分析文献中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药物规律、并对数据挖掘出的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分析,探索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从2009年1月-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中医、中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通过EXCEL2016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中药药物处方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Modeler 15.0、IBM SPSS Statistics 21分析药物频次、关联规则、药物聚类分析等;依据药物频次、关联规则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通过中草药系统药理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出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通过疾病基因相关数据库筛选肝硬化腹水相关靶点,运用string构建药物-疾病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PPI)网络,通过Cytoscape3.6.0插件Cyto NCA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已经筛取的核心靶点进行分析,探究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网络转导通路。结果:1.共纳入486篇文献,533首处方,有中药211味,频次共6466次。药物出现频次大于200次的药物有8种,占出现总频次的35.52%,高于100次的有17种,共出现频次为3657次,占出现总频次的54.72%。2.处方中出现最多的是补虚药1758次,共有37味中药,占总数27.19%,其次利水渗湿药1391次,有中药23味,占总数21.51%,第三活血化瘀药1054次,有中药22味,占总数16.30%,3类中药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主要类别。3.所用药物药性四气中以平1559次(24.11%)、温1355次(20.96%)、微寒1336次(20.66%)、寒1098次(16.98%)为主,四种药性共82.71%;五味中以甘3428(33.54%)。苦2591次(25.35%)、辛2121次(20.75%)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3493次、肝经2728次、肺2606次、肾经2029次、胃经2027次为主。4.经聚类分析共得出6组常用药物组合,分别为第1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第2组:黄芪、大腹皮、丹参、鳖甲、车前子、泽兰、茵陈、白茅根、益母草;第3组:柴胡、当归、甘草、党参、白芍、陈皮、郁金、川芎、莪术;第4组:赤芍、桃仁;第5组:厚朴、大黄;第6组:附子、山药、炙甘草。5.运用关联规则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芪、白术、泽泻。6.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包括含有槲皮素、山奈酚等50种。7.GO分析结果有510条,KEGG结果包含101条通路,提示核心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涉及的通路有癌症的途径、TNF信号通路、乙型肝炎、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1.经对533首处方的药味、药性、归经分析得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选取的中药药性以温、平、寒、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肾经为主。2.经数据挖掘533首处方得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选取的中药频次最多为茯苓、白术、黄芪、泽泻等药;而关联规则提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常选取黄芪、白术、茯苓、泽泻4药之间互相配伍。3.经聚类分析可得出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可选用的核心处方或药物组合6组,其中包含3个处方及3个药物组合,第1首处方为五苓散原方,第3首处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6组聚类可供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加减选择。4.经关联规则选出的黄芪、茯苓、白术、泽泻核心药物组合,经网络药理探讨其治疗肝硬化腹水时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奈酚等成分经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BD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治疗腹水等作用。5.网络药理提示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是不同中药不同成分在互相协作的复杂的网络信号转导通路下作用的。

刘谢[2](2021)在《健脾化浊膏治疗脾虚湿盛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健脾化浊膏联合西医基础治疗与单纯运用西医基础治疗对脾虚湿盛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影响,评价健脾化浊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将纳入标准的48例脾虚湿盛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例,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规律作息;饮食上控制钠盐摄入量;坚持抗病毒等病因治疗;低蛋白血症予补充白蛋白及利尿等。);治疗组24例,该组在西医的基础治疗上联合健脾化浊膏治疗。总疗程:12周。记录两组中医症侯积分、肝功能指标、腹部超声指标、血钠值、肝脏硬度值、测量腹围及体重、记录24小时尿量及临床疗效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整合实验数据,通过SPSS 23.0统计学软件,根据观察指标的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如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等方法)。结果以α=0.05为检验标准,当P≤0.05,则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则表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12周后。最终研究结果如下:一、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腹大胀满、食慾不振、乏力、腹部和双下肢浮肿、大便溏薄等中医症候均可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面色萎黄及舌脉象的中医症候积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二、肝功能治疗后,两组的ALT、AST及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LB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ALB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TBIL值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三、肝脏硬度值经t检验,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肝硬化硬度值均可改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血钠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钠值均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五、体重、腹围及24小时尿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改善体重、腹围及24小时尿量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体重、24小时尿量的变化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于腹围的改善无显着差异(P>0.05)。六、超声检查治疗组治疗后,脾脏厚度治疗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改善脾脏厚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门静脉主干内经均无显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腹水分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腹水分度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显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5%;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9.1%。两组治疗均有效果,治疗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强于对照组。八、安全性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48例患者经12周治疗结束后,复测生命体征平稳,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及电解质等均未见异常,未出现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及肝癌等并发症及疾病加重倾向。结论:一、健脾化浊膏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脾虚湿盛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更显着,总体上优于单纯运用西医基础治疗。二、健脾化浊膏近期观察无明显副作用,可进一步进行临床推广。

陈莎[3](2020)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提供行之有效的新方案。方法:按照标准纳入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病因治疗、利尿、护肝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服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疗程为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腹水相关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组疗效,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显着(P<0.0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5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显着(P<0.01);临床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6.7%,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2、腹水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腹水深度、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佳(P<0.05)。3、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HA、LN、PⅢP、Ⅳ-C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ALB较前升高(P<0.05),对照组ALB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改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方面无差异(P>0.05)。4、本次试验过程中两组三大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钾血症,治疗组电解质无异常,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5、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治疗组随访25例复发2例,对照组随访20例复发8例,两组复发率分别为8%、40%,治疗组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疗效可观,尤其在改善中医证候、肝功能方面疗效突出,还有助于稳定病情,减少复发。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有临床应用价值。

李婷[4](2020)在《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探究徐春军教授经验方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机制验证性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单臂临床试验,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45例患者,在利尿药等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入组患者口服生芪消臌方治疗,每14~30d调整1次药方,连续用药12周。以中医症状、体重、腹围、尿量、肝功能、腹部超声为评价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收集数据。疗程结束后,统计分析数据,评定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以徐春军教授经验方生芪消臌方中的君药--黄芪为研究对象,通过TCMSP检索并筛选黄芪的活性成分和其靶点,通过Genecard、OMIN联合检索并筛选肝硬化腹水相关靶点,对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得到黄芪治疗本病的潜在靶点,建立相应的数据集。采用Cytoscape软件平台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网-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可视化展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功能,通过R脚本计算靶点之间的连接数目并排序,得到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1.患者大部分的中医症状(包括乏力、纳差、厌油、胁痛、腹胀、腹泻、少尿、下肢肿)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酸、四末凉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的ALT、AST、ALB、TB、DB、CHE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的腹水深度、门静脉宽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估,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为92.68%,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5.12%。研究中3例患者服药中出现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经调方后缓解,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和开展相关研究。2.通过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从黄芪中共筛选得到28个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与肝硬化腹水的270个疾病靶点进行基因映射,共匹配得到10个黄芪活性成分作用于肝硬化腹水的41个潜在作用靶点。对排序前30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预测黄芪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主要参与调节血管内皮收缩舒张功能、调整细胞免疫、控制炎症、保护肝细胞、调控肝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再生、改善蛋白质合成功能、抑制抗纤维化、信号传递等生物过程。预测得到的机制与已有的文献报道基本吻合,从分子层面,揭示了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协同作用的特点,推测活性成分福莫尼汀和毛蕊异黄酮、靶点NOS、松弛素通路在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王胜博[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病的一般情况以及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材料与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电子病例系统中15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首诊病例及其临床诊疗数据,建立病例信息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了解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情况,以及常用中药的频数、功效、性味和归经的规律,运用关联规则分析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律。结果:1.本研究收集的15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男性97人,女性53人,男女比例约为1.9:1。患者年龄在27岁~88岁之间,其中50岁~59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平均患病年龄57.1±12.2岁。2.150首处方中共涉及中药116味,药物频次共计2455次,平均用药16.36味。使用频数在30次以上的药物共有27味,累计使用频率占所用到药物的80.20%。其中药物使用频数最高的是陈皮,使用频数为140次,在150首处方中的使用频率为93.3%。使用频数不少于60次的药物有14味,分别为陈皮(140)、海螵蛸(137)、茯苓(136)、白术(129)、大腹皮(126)、鸡内金(124)、地榆(116)、车前子(95)、泽泻(89)、太子参(87)、黄芪(69)、侧柏叶(62)、厚朴(62)和楮实子(60)。3.所涉及不同功效的药物共17类,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为25.5%;其次为利水渗湿药(14.6%)、理气药(12.9%)和止血药(12.6%)。补虚药中以补气药的使用频次最多,为396次,频率为63.4%。4.药性以温性最多,占总使用频数48.1%;其次为平性(26.8%)和寒性(22.9%)。药味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甘味(34.8%)、苦味(25.7%)和辛味(16.3%)。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频率为20.4%;其次为肝经(15.6%)、胃经(15.3%)、肺经(12.6%)和肾经(11.1%)。5.具有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茯苓-陈皮组合,其频率为84.67%,置信度为93.38%;其次为大腹皮-陈皮组合,使用频率为78%,置信度为99.15%。常用的药物组合还有泽泻-茯苓,车前子-茯苓,厚朴-陈皮等。结论:1.肝硬化腹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以上。2.卢秉久教授治疗本病以健脾利水为治法总纲,行气、活血、调肺、温阳、滋阴等多种治法灵活运用。3.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以肝、脾、肾三脏为主,同时注重调理肺脏。4.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常用药为陈皮、茯苓、白术、大腹皮、车前子、泽泻等。常用药对为茯苓-陈皮;大腹皮-陈皮;泽泻-茯苓;车前子-茯苓;白术、太子参-茯苓等。

王晨宇[6](2019)在《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西药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中药复方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疗效对比,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优势。方法:纳入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0例,采用非随机临床开放性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卧床休息、清淡低盐饮食、控制水液的摄入量,积极治疗原发病,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抗感染、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育阴利水方水煎口服,并随症加减。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体重、腹围、24h尿量、肝功、凝血四项、腹部彩超等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6%,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3.3%,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明显(P<0.05);在提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消退腹水方面,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减小门脉宽度、脾厚度、脾静脉宽度等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西医常规联合中药复方育阴利水方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尤其在提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消退腹水方面疗效更加优异,且安全性良好。

王泽[7](2019)在《门九章教授防治肝硬化腹水的方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现代统计学手段观察和分析门九章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门诊病案,得出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证规律,总结和分析方证特点和其所蕴含的内在治疗思想,初步探索门九章教授在治疗本病时应用方剂、方制和各方之间的配伍关系,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可借鉴方法。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资料录入与梳理,采集一般病史、既往史、舌脉信息和处方信息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通过SAS统计软件挖掘和分析方-证、方-方的内在关系,以频数分析、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的手段,将结果以图表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对其内在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的年龄分布在60-7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病案所涉及到的既往史有50余种,其中消化系统疾病13种、癌症8种、呼吸系统疾病8种,分布范围较为广泛,除乙肝与本病具有直接关系外,糖尿病史出现最多。除肝硬化腹水的相关主症(乏力、腹胀、食欲减退等)外,兼症中以睡眠差出现最多,其次为便秘、不良情绪、畏(恶)寒、烦躁、手脚冰凉、消瘦、烦躁、胁肋疼痛、咳喘等。舌脉方面以舌暗体胖,苔白,脉沉、尺脉甚为本病核心。淡红舌、舌体裂纹,厚苔、腻苔,弦脉、细脉次之。在证型方面,脾肾阳虚为核心证型,其次为脾虚气滞证、肝脾不和证、脾肺气虚证和脾虚水泛证。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核心方剂是香砂六君子汤。处方经过分类,主要的类别为香理类健脾化湿的方剂,其核心方为香砂六君子汤;五苓类利水渗湿型方剂,其核心为胃苓汤;附子类温肾阳的方剂,其核心为附子汤;柴胡类疏通利导的方剂,其核心为逍遥散;异功散类补脾肺气的方剂,其核心为异功散。联合方组的组合形式有单方、两方组合、三方组合和四方组合,两方组合为核心组合形式,其次为三方组合。具体的联合方组主要有20种,单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核心,联合方组中香理·苓组合为核心组合,常用联合方组为:香理·苓·附组合、香理·附组合、香理·柴组合、香理·苓·柴组合、附·苓组合、异功·附子组合、异功·柴组合、附·柴组合、柴·苓组合等。经过症状下联合方组的聚类结果,主要将其分为7类:第一类为香理类、附子类、柴胡类、香理·附组合、香理·苓·附组合、香理·苓组合、香理·柴组合、柴·苓组合;第二类为附·苓组合、附·柴组合、香理·异功组合;第三类为异功·柴组合、异功·苓·附组合;第四类为胃苓类、香理·苓·柴组合;第五类为异功·苓组合,第六类苓·附·柴组合,第七类为异功·附子组合、异功类。加减药物共出现43种,其核心是枳实,其次为怀牛膝、车前子、苏子、冬花、芡实、茵陈。聚类分析最终得出六类加减配伍,主要有第一类:车前子、枳实;第二类:怀牛膝;第三类:五味子;第四组:丹皮、远志;第五组:茵陈;第六组:苏子、冬花、芡实。结论肝硬化腹水作为难治性疾病,在考虑治疗原则时兼顾性别、年龄、既往史、生活习惯等个体因素,主张证因同治,全面分析患者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方药和组合形式进行干预。注重舌脉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通过舌脉来反应邪正关系,从而确立治疗的整体方向;舌黯体胖苔白,脉沉兼见弦细之象,是肝硬化腹水的核心舌脉,为指导治疗提供可靠证据。在治疗方面主要以香理类健脾燥湿剂、五苓类利水渗湿剂、附子类温化肾阳剂、柴胡类疏通利导剂、异功类健脾补肺剂作为基本方剂的组合因素。在治疗本病时,根据四诊信息和对机体的整体判断进行组合使用,以联合方组为主,单方为辅,其中单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核心,联合方组以两方联合为核心,其核心组合是:香理·苓组合;三方联合作为主要辅助组合,其核心是:香理·苓·附组合;在治疗中共出现20种组合形式,经Fisher精确检验法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方组之间体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治则方面主要有:健脾疏肝、兴阳温运、双补脾肺、顾护胃气、证因同治、扶正祛邪;联合方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小方小量、轻重有别、统筹兼顾。加减药物以枳实为核心,聚类结果以枳实、车前子为第一大类,体现行气消滞利水湿之原则;怀牛膝类、五味子类为辅助,体现活血养阴之原则;丹皮、远志类,体现清虚热宁心神之原则;茵陈类,体现利湿退黄之原则;苏子、冬花、芡实类,体现补肺益肾之原则。

张彬彬[8](2018)在《加味五苓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学习中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研究和治疗进展,研究运用具有通阳化气利水作用的加味五苓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方法选择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加味五苓散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联合黄连素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其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及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中医症状总积分、主症粪便性质、排便次数症状积分和次症积分在组间、组内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7%,两组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五苓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效果肯定,在改善患者粪便性质和排便次数等症状上效果显着,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在临床上运用和加以推广。

李聪聪,石雪娅,段荣章[9](2018)在《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属中医学"臌胀"范畴,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其形成常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如门脉压力增高、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周围血管扩张等。大量腹水可造成患者腹胀及饮食、呼吸与行动困难,并可增加腹腔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反复发作腹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西医对该病仍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高,而中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特色治疗出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医药治疗对于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其重要。本文就肝硬化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诊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孟动玲[10](2016)在《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积聚”、“胁痛”、“臌胀”等范畴,临床上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加味胃苓汤是门九章教授多年来根据肝病特点及临床实践自拟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经验方。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加味胃苓汤的疗效,为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为加味胃苓汤的开发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动物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100只,重量在200250g之间,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0只作为模型组,用来制作肝硬化腹水模型。在熟悉环境一周后,每次给大鼠腹腔注射1%二甲基亚硝胺(DMN)1ml/kg,每周三天,每天一次,共12周。造模期间,密切关注大鼠体重,每次注射前称体重、测腹围,并与上一次注射前体重、腹围进行对比,体重明显下降,甚者下降率在30%以上,暂停腹腔注射。在第12周末进行腹腔穿刺观察有无腹水。为进一步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对穿刺有腹水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解剖以及病理、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成功的基础上与其他药物比较,探讨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将第一部分获得的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A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B组)、模型组(C组)、速尿+安体舒通组(D组)、扶正化瘀组(E组),每组各8只大鼠。在代谢笼内饲养大鼠24小时,留取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后开始给药,除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给予加味胃苓汤,剂量分别为42.7g/kg体重、6.1g/kg体重,扶正化瘀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075g/kg体重灌服,速尿+安体舒通组给予速尿和安体舒通0.66m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2ml,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3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灌胃的最后一天再次将实验大鼠饲养于代谢笼内,再次收集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及NO、ET-1的含量和肝纤维化标志物四项。第三部分观察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选择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加味胃苓汤,每日1剂,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尿少、黄疸、双下肢浮肿)、腹围、体重以及肝功能指标、腹部B超检查指标(包括脾厚、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及其有无并发症等,同时监测24h尿量变化。结果:1 12周后,模型组大鼠有51只存活。经腹腔穿刺其中48只有腹水,相对成模率为94.1%。解剖可见造模组的肝脏肿大明显,表面不平;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肝硬化以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压力(Pp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蛋白(AL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体重逐渐增加,毛色光滑润泽,无异常行为表现。模型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皮毛光泽度不高,精神倦怠不振,摄食减少,表现为易激惹。各组治疗开始后,大鼠进食、体重均有所增加,毛色较造模期间光润,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影响。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较其它组最显着的变化就是治疗后大便由造模期间的稀溏便转为正常大便。2.1灌胃治疗后,经解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大鼠腹水明显减少,色淡黄,模型组可见较多腹水,速尿+安体舒通组腹水微量,扶正化瘀组有少量腹水。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扶正化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有所增加,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治疗组门静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胃苓汤可以降低大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压力,其中以加味胃苓汤大剂量组效果最好。2.4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增生的程度,其中尤以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其作用与扶正化瘀胶囊组相当(p>0.05)。2.5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B)和升高白蛋白(ALB)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各指标分别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NO及ET-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扶正化瘀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IV)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临床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1个月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和9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也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ALB、PTA、A/G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B、PTA、A/G水平也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T、ALT、TBIL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A/G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腹围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24h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腹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24h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部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改善与治疗前比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腹水量均有所减少,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腹水的作用优于对照组。3.6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3.33%和23.3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尿、便常规、一般体格检查、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异常变化;在整个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运用二甲基亚硝胺成功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2加味胃苓汤可明显改变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提高模型大鼠的活力。并具有明显的消腹水的作用。3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24小时净出水量,有较强的利水作用。4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加味胃苓汤能够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组织炎症,提示加味胃苓汤有抗纤维化、保肝作用。6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NO及ET-1含量,从而能够调整对肝脏血流的影响,改善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治疗腹水的作用机制之一。7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等。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照组,并且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无不良反应发生,为我们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8加味胃苓汤配合西医对症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患者疗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症治疗组;它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水平:ALT、AST、ALB、TB、PTA,能够稳定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可以给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临床疗效。

二、以健脾逐瘀利水法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健脾逐瘀利水法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的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1.1 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概念
        1.2 肝硬化腹水流行病学
        1.3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
        1.4 肝硬化腹水分期、分类
        1.5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2 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认识
        2.1 中医典籍对鼓胀的记载
        2.2 鼓胀的病因病机
        2.3 鼓胀的辨证分型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降低肝硬化腹水的复发率的影响
第二部分:资料和方法
    1 数据挖掘方法
        1.1 数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文献管理与建立数据库
        1.5 数据处理
    2 核心药物网络药理
        2.1 筛选药物主要活性成分
        2.2 药物、疾病靶点的获取
        2.3 核心药物筛选成分靶点关系图
        2.4 药物疾病靶点韦恩图
        2.5 药物—疾病PPI核心网络图
        2.6 核心靶点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入组情况
        3.2 核心处方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分布
        3.3 药物种类及药物频率
        3.4 药物关联规则
        3.5 高频药物主因子分析
        3.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3.7 核心药物选择、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3.8 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
        3.9 靶点交集韦恩图
        3.10 药物成分-疾病PPI及核心靶点的筛选
        3.11 KEEG富集分析结果
        3.12 GO富集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1 数据分析及网络药理的意义
        1.1 药物药性、药味、归经与结果
        1.2 药物频次及种类
        1.3 药物之间关联规则
        1.4 药物频次前30 类药物
        1.5 药物频次前30 类药物的聚类分析
    2 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分析
        2.1 核心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分析
        2.2 GO-BP富集结果
        2.3 KEGG富集结果
        2.4 核心药物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分析
    3 不足与期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肝硬化腹水中西医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健脾化浊膏治疗脾虚湿盛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分型及辩证论治
        1.4 健脾化浊膏选方研究
        1.5 鼓胀常用中成药
        1.6 鼓胀常用中医外治法
    2.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2.1 肝硬化腹水的概述
        2.2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2.3 肝硬化腹水的诊断
        2.4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内容
    3.研究资料及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诊断标准
        3.3 病例纳入标准
        3.4 病例排除标准
        3.5 病例剔除、脱落或终止标准
    4.实验步骤
        4.1 研究对象分组及治疗方案
    5.观察指标
        5.1 中医症候评分
        5.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5.3 体重、腹围及24 小时尿量
    6.疗效评定标准
        6.1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6.2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6.3 安全性评定标准
        6.4 安全性指标
    7.统计学处理
    8.研究结果
        8.1 基本资料比较
        8.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8.3 肝功能指标比较
        8.4 肝脏硬度值比较
        8.5 血钠比较
        8.6 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腹围及 24 小时尿量的变化资料比较
        8.7 超声比较
        8.8 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8.9 结果讨论
    9.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3.观察指标
        3.1 疗效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4.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4.1 疗效评定标准
        4.2 安全性评定
    5.数据处理
    6.研究结果
        6.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6.2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6.3 中医证候疗效及总积分比较
        6.4 腹水相关指标比较
        6.5 肝功能比较
        6.6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比较
        6.7 随访复发率比较
        6.8 安全性评定及不良反应结果
讨论
    1.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治疗研究
        1.1 中医辨证论治
        1.2 古代经方的应用
        1.3 西医治疗方法
    2.中医从脾论治鼓胀
    3.方药分析
    4.疗效分析
    5.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表
附录 B
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 肝硬化腹水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概述和流行病学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二)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四、诊断
        五、治疗
        (一) 利尿剂
        (二) 血管收缩药物
        (三) 大量放腹水联合输注白蛋白
        (四) 外科治疗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一、鼓胀的病名
        二、鼓胀的病因
        三、鼓胀的病机
        四、鼓胀的治疗
        (一) 古代医家鼓胀治法溯源
        (二) 现代医家对鼓胀的治疗方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一、研究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疗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疗效评定标准
        (五) 安全性评定标准
    三、数据统计方法
    四、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
        (二) 治疗结果分析
    五、讨论
        (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评价
        (二) 徐春军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总结
        (三) 生芪消臌方的组方分析
        (四) 临床结果分析
        (五)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二) 靶点收集
        (三) 网络构建和分析
        (四) 靶点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分析
    二、结果
        (一) 黄芪中候选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二) 靶点收集
        (三)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四) GO功能富集分析
        (五) KEGG通路富集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1 徐春军教授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附录2 黄芪药物活性化学成分简写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的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排除标准
    二、试验方法及内容
        (一)试验设计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观察及方法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结果分析
    三、试验结果
        (一)疗效比较
        (二)中医积分比较
        (三)辅助检查比较
        (四)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比较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背景及优势
    二、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病因病机与治疗理念的探讨
    三、育阴利水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一)药物组成
        (二)组方分析
        (三)药物具体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四、疗效分析
        (一)整体疗效比较
        (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优势
        (四)肝功能及凝血系列的疗效比较
        (五)腹部彩超的疗效比较
        (六)腹围、体重、24h尿量的疗效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门九章教授防治肝硬化腹水的方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腹水的现代诊治概述
    1.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
    2.肝硬化腹水的诊断
    3.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方法
    1.病例来源
    2.纳入标准
    3.诊断标准
    4.病例整理规范
    5.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1.一般资料
    2.脉证分布
    3.症状与分类后三类主要方剂的关系
    4.症状下使用联合方组的规律分析
    5.症状下药物配伍规律分析
    6.讨论
        6.1 肝硬化腹水的个体因素分析
        6.2 关于认识和治疗杂病的一些认识
        6.3 关于肝硬化腹水的核心舌脉分析
        6.4 肝硬化腹水的方证规律分析
        6.5 肝硬化腹水应用联合方组规律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加味五苓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三)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四)患者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三、临床指标观察
        (一)疗效性观察
        (二)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
    四、疗效判定标准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三)中医症状的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五、治疗方法
        (一)观察组
        (二)对照组
        (三)观察疗程
    六、统计学方法
    七、统计学结果与分析
        (一)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二)治疗结果分析
讨论
    一、西医学对FDI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FDI的认识
        (一)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三)治疗原则
    三、对《伤寒论》五苓散浅谈
        (一)下利
        (二)水逆
        (三)水痞
        (四)水癫、水眩
    四、五苓散的现代应用研究
        (一)肝硬化腹水
        (二)泄泻
        (三)湿疹
        (四)慢性心衰
    五、对FDI的探究及加味五苓散的立方依据
        (一)导师对FDI的认识
        (二)立方依据
        (三)加味五苓散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四)加味五苓散治疗FDI的机制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FDI的病因病机
    (二)FDI的辩证分型
    (三)FDI中医方药治疗
    (四)中医特色治疗
    (五)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本信息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安全性观察表
附录3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录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致谢
发表着作

(9)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复方治疗
4 中医外治
5 结语
临床经验:

(10)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模型
        2.2 分组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2.4 统计
    3 结果
        3.1 观察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大鼠12周后生存率及腹水形成情况
        3.2 观察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
        3.3 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门静脉压力的比较
        3.4 正常组与肝硬化腹水组的部分肝、肾功能的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2.4 统计
    3 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3.3 各组24小时净出水量比较
        3.4 各组治疗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5 肝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
        3.6 各治疗组部分肝功能比较
        3.7 各治疗组对肝硬化大鼠NO及ET-1 的影响
        3.8 各治疗组对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与NO、ET-1 的关系
        4.2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及西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4.3 中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4.4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探讨
        4.4.1 消除腹水的作用
        4.4.2 改善肝功能,升高白蛋白的作用
        4.4.3 改善肝脏形态与结构的作用
        4.4.4 调节门静脉压力的作用
        4.4.5 调节NO以及ET-1 的含量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肝硬化腹水分度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实验设计
        1.6.2 研究药品
        1.6.3 治疗方法与疗程
        1.7 观察指标和方法
        1.7.1 疗效性指标
        1.7.2 安全性指标
        1.8 疗效观察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
        2.4 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情况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8 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1.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1.2 现代中医家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2 组方分析
        3.2.1 加味胃苓汤药物组成
        3.2.2 组方原则
        3.2.3 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
        3.2.4 加味胃苓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 1: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附图
附录 3:临床病例采集表
附录 4: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四、以健脾逐瘀利水法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的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分析[D]. 张艳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健脾化浊膏治疗脾虚湿盛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刘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四君子汤合五皮饮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型)的临床研究[D]. 陈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用药规律的研究[D]. 王胜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王晨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门九章教授防治肝硬化腹水的方证规律研究[D]. 王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加味五苓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张彬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疗进展[J]. 李聪聪,石雪娅,段荣章. 中医临床研究, 2018(09)
  • [10]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 孟动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健脾化瘀利尿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