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发吸甲醛除臭雪松皮软纤维板

日本研发吸甲醛除臭雪松皮软纤维板

一、日本开发出吸收甲醛、除臭的柳杉树皮软质纤维板(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强[1](2019)在《木材层状压缩可控性机理及其变形固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压缩密实化是人工林速生木材性能改良和高附加值利用的绿色改性方法。探讨压缩密实化过程中木材内部含水率和温度分布规律对压缩层位置、厚度选择性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压缩木材后期变形固定新方法及其机理,可以有效降低压缩过程中木材材积的损耗率、提高压缩木材的产品质量,为人工林速生木材高效益、高性能加工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速生木材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80℃预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含水率和温度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探讨了无定型高聚物玻璃化转变和屈服应力的湿热响应规律;根据木材内部的湿热分布规律,通过调控浸水时间、压缩量、预热时间和压机闭合时间实现了压缩层厚度和位置的选择性控制并分析了可控性机理;采用180℃常压和0.3 MPa过热蒸汽对压缩木材进行了变形固定处理,对比了常压和0.3 MPa过热蒸汽处理对压缩木材的变形固定效果,探讨了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主成分和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对变形固定的作用,测定分析了压缩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预热处理过程中,随着预热时间的延长木材内部峰值含水率沿着厚度方向按幂函数y=0.7616x0.3645由木材表面向中心层移动,峰值含水率逐渐降低。当预热时间为120s时峰值含水率由木材表面向中心层移动了 4.00mm左右,峰值含水率由27.16%下降至15.82%。同时,预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温度分布表现为内低外高的趋势,随着预热时间延长至600 s,表层和中心层的温差由90℃逐渐降低至60℃左右。(2)通过预热时间对木材含水率分布的调控,层状压缩木材压缩层形成位置随着预热时间在木材厚度方向上按幂函数y=0.0845x0.6869由木材表面向中心层移动,压缩层形成位置与峰值含水率位置间呈现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决定系数为0.99。压缩层平均气干密度为0.69~0.89 g/Cm3之间,未压缩层平均气干密度仍然保持在0.44 g/cm3左右。通过压缩量和湿热分布的调控,表层压缩木材的压缩层厚度逐渐增加,压缩量为2~18 mm时,压缩层厚度可以控制在3.01~14.51mm左右。(3)基于木材屈服应力对湿热的响应规律,通过调控木材内部的含水率和温度分布梯度,细胞壁内无定型高聚物在水分塑化作用和温度热作用的双重影响下,木材内部形成了分层软化效应。预热处理初期这种分层软化效应表现为木材表层和中心层的屈服应力分别为1.50 MPa和5.96 MPa左右,形成的屈服应力差达到4.46 MPa。(4)压缩量增加表层压缩木材的变形回复率降低,压缩量18mm时压缩木材吸湿、吸水回复率比压缩2 mm降低了 7.26%和19.8%。蒸汽压力可以显着降低压缩木材变形回复率,180℃、0.3MPa过热蒸汽处理2h后,压缩木材平均吸湿、吸水回复率由12.92%和62.16%分别显着降低至1.48%和13.06%,而且方差分析表明压缩量对回复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同时,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硬度差异不显着。其中,过热蒸汽处理后压缩木材(压缩量为10 mm)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硬度和表面硬度比对照材分别提高了 52.59、36.44、122.03 和 129.61%。(5)压缩处理引起木材细胞壁产生微裂隙等微观变化,为过热蒸汽处理过程中高温蒸汽的扩散提供了有效通道。过热蒸汽处理过程中,压缩木材表面的疏水性提高,蒸馏水初始接触角由103°增加至136°。木材内半纤维素发生脱乙酰化反应,产生的醋酸催化了半纤维素降解为低聚糖,减少了强吸湿性基团的数量;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由53.75%增加至58.07%,结晶区微纤丝发生重排和有序化取向,结晶区宽度由2.83 nm增加至3.90 nm。

高志强[2](2019)在《木材层状压缩可控性机理及其变形固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压缩密实化是人工林速生木材性能改良和高附加值利用的绿色改性方法。探讨压缩密实化过程中木材内部含水率和温度分布规律对压缩层位置、厚度选择性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压缩木材后期变形固定新方法及其机理,可以有效降低压缩过程中木材材积的损耗率、提高压缩木材的产品质量,为人工林速生木材高效益、高性能加工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速生木材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80℃预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含水率和温度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探讨了无定型高聚物玻璃化转变和屈服应力的湿热响应规律;根据木材内部的湿热分布规律,通过调控浸水时间、压缩量、预热时间和压机闭合时间实现了压缩层厚度和位置的选择性控制并分析了可控性机理;采用180℃常压和0.3 MPa过热蒸汽对压缩木材进行了变形固定处理,对比了常压和0.3 MPa过热蒸汽处理对压缩木材的变形固定效果,探讨了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主成分和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对变形固定的作用,测定分析了压缩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预热处理过程中,随着预热时间的延长木材内部峰值含水率沿着厚度方向按幂函数由木材表面向中心层移动,峰值含水率逐渐降低。当预热时间为120 s时峰值含水率由木材表面向中心层移动了4.00 mm左右,峰值含水率由27.16%下降至15.82%。同时,预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温度分布表现为内低外高的趋势,随着预热时间延长至600 s,表层和中心层的温差由90℃逐渐降低至60℃左右。(2)通过预热时间对木材含水率分布的调控,层状压缩木材压缩层形成位置随着预热时间在木材厚度方向上按幂函数由木材表面向中心层移动,压缩层形成位置与峰值含水率位置间呈现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决定系数为0.99。压缩层平均气干密度为0.69~0.89 g/cm3之间,未压缩层平均气干密度仍然保持在0.44g/cm3左右。通过压缩量和湿热分布的调控,表层压缩木材的压缩层厚度逐渐增加,压缩量为2~18 mm时,压缩层厚度可以控制在3.01~14.51mm左右。(3)基于木材屈服应力对湿热的响应规律,通过调控木材内部的含水率和温度分布梯度,细胞壁内无定型高聚物在水分塑化作用和温度热作用的双重影响下,木材内部形成了分层软化效应。预热处理初期这种分层软化效应表现为木材表层和中心层的屈服应力分别为1.50 MPa和5.96 MPa左右,形成的屈服应力差达到4.46 MPa。(4)压缩量增加表层压缩木材的变形回复率降低,压缩量18 mm时压缩木材吸湿、吸水回复率比压缩2 mm降低了7.26%和19.8%。蒸汽压力可以显着降低压缩木材变形回复率,180℃、0.3 MPa过热蒸汽处理2 h后,压缩木材平均吸湿、吸水回复率由12.92%和62.16%分别显着降低至1.48%和13.06%,而且方差分析表明压缩量对回复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同时,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硬度差异不显着。其中,过热蒸汽处理后压缩木材(压缩量为10 mm)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硬度和表面硬度比对照材分别提高了52.59、36.44、122.03和129.61%。(5)压缩处理引起木材细胞壁产生微裂隙等微观变化,为过热蒸汽处理过程中高温蒸汽的扩散提供了有效通道。过热蒸汽处理过程中,压缩木材表面的疏水性提高,蒸馏水初始接触角由103o增加至136o。木材内半纤维素发生脱乙酰化反应,产生的醋酸催化了半纤维素降解为低聚糖,减少了强吸湿性基团的数量;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由53.75%增加至58.07%,结晶区微纤丝发生重排和有序化取向,结晶区宽度由2.83nm增加至3.90 nm。

赵文昌[3](2012)在《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的研究》文中指出空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空气污染可分为室外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室外空气污染物包括气态污染物、颗粒态污染物等;室内空气污染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进而影响人体健康,有害物质包括甲醛、苯、氨、放射性氡等。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加剧,其中霾污染正演变成为我国城市大气中主要污染之一,引起了普通民众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室内空气污染特征以及对居民的健康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影响,本论文对人群暴露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霾污染、颗粒物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考虑到室外空气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建立了计算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计算了室内空气中典型PTS和甲醛的浓度;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氨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方法及其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2005-200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YRDR)25城市PM10平均浓度为52.8-112.1μg/m3,南京(107.3μg/m3)、徐州(112.1μg/m3)、盐城(107.8μg/m3)和杭州(108.2μg/m3)的PM10年平均浓度高于YRDR的其他城市。冬季YRDR的PM10最高,为110.5μg/m3,其次是春季(95.9μg/m3)和夏季(85.5μg/m3),秋季最低,为78.2μg/m3。徐州、盐城、杭州和南京居民在由大气颗粒物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潜在健康风险分别是舟山的2.11、2.04、2.04和2.02倍。宁波市区PM10、NO2和SO2的年平均浓度分别是郊区的1.13、1.25和1.41倍。城区居民的健康风险较高,由NO2引起的对城区居民的健康风险为可接受水平的11倍以上。在2009年霾污染期间上海市空气中PM10、NO2、SO2的浓度(分别为110.9μg/m3、67.7μg/m3和48.8μg/m3)高于非霾污染期间(分别为63.6μg/m3、45.3μg/m3和27.5μg/m3)。PM10、NO2、SO2的浓度在冬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夏季,秋季最低。所调查的两所大型医院儿科门诊数冬季大于其他季节。在非霾污染期间儿科医院的门诊数大于霾污染期间显示出霾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影响的滞后效应。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研究发现,在霾污染期间NO2对成人和1岁左右儿童的形成的健康风险较大;霾污染期间所有人群的健康风险高于非霾污染期间。2009年上海市霾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经济损失为72.48亿元,占上海全市当年GDP的0.49%,表明上海市目前的霾污染水平对居民健康危害及其经济损失较大。预测控制目前上海市霾污染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可以较大幅度地改善城市居民健康状况,进而减少相应的经济损失。上海某工业区焦化厂、氯碱厂、热电厂附近大气颗粒物中总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分别为151.22ng/m3、66.85ng/m3和112.9ng/m3。总多氯联苯(∑PCBs)浓度范围分布在0.2471.436ng/m3之间。总有机氯农药(∑OCPs)在焦化厂、氯碱厂、热电厂附近大气颗粒物中浓度分别为253.93pg/m3、230.27pg/m3和80.00pg/m3。三个厂区下风向的大气中,发电厂下风向大气汞含量最高,氯碱厂下风向大气汞含量较低。基因毒物质的致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颗粒物中PCBs和OCPs污染引起的对人群的致癌风险较小,比可接受水平低2-3个数量级。但由PAHs通过呼吸暴露途径对人体造成的致癌危险度大多比可接受的水平(10-6)高2-3个数量级。其中,由苯并(а)芘(BaP)导致的致癌风险最大。BaP通过呼吸暴露途径对成人造成的致癌风险高于可接受的水平的263-823倍,对儿童造成的致癌危险度高于可接受水平的172-538倍;∑PAHs致癌当量(BaPE)的致癌风险约为可接受水平的103倍,且成人的致癌风险约是儿童的12倍。躯体毒物质导致的健康风险较大,为可接受水平的1.03-99.01倍,且成人大于儿童。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本研究建立了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数值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建筑物内污染物浓度计算的数值模型适用于建筑物密闭和通风条件下气态污染物的浓度的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减少建筑材料装填率,增加空气交换率,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从而降低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本研究对比了在气体净化装置密闭和不密闭的情况下,光催化、臭氧协同光催化和有机胺吸附对于HCHO、NH3和VOCs的去除效果。90.4%的甲醛、92.3%的氨以及57.9%的VOCs在有机胺吸收剂处理过程中被去除,而67.5%的甲醛、60.0%的氨以及61.2%的VOCs在光催化氧化的过程中被去除。在通风不足的条件下,采用有机胺吸附剂8小时后,其致癌风险将降低一个数量级。

王传贵[4](2011)在《造纸污泥纤维板优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造纸污泥的产量越来越大,造纸污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如何妥善、科学地处理和利用造纸污泥已成为国内外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利用造纸厂产生的污泥制造纤维板,解决了造纸行业大量污泥的处理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也为人造板制造开辟了新的原料来源,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木材使用的双重意义。通过研究了造纸污泥的基础性质、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胶对造纸污泥纤维板性能的影响、回收纸造纸污泥-木纤维复合纤维板的研究,竹造纸污泥-树皮复合纤维板以及竹造纸污泥板-单板复合板的探索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光学显微镜、元素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表面张力仪等手段和技术研究了造纸污泥的理化性质:湿回收纸造纸污泥含水率为72.10%,有机物含量为49.85%,pH为6.60值,干回收纸造纸污泥中粗纤维含量为39%,回收纸造纸污泥中纤维的长度绝大部分(约80.64%)处于50-230gm区间,湿污泥C、H、N、S元素分别为9.93%、1.44%、0.35%、0.39%;湿竹造纸污泥含水率为79.90%,pH为6.62,综纤维素含量为16.52%,木质素含量为0.0025%,竹造纸污泥纤维长度主要集中在1600-1800μm区域内,相对结晶对为61.48%。(2)利用红外光谱和同步热分析研究了脲醛树脂胶(UF)和酚醛树脂胶(PF)与污泥的胶合机理:造纸污泥表面的Si主要以Si02的形式存在;UF在污泥表面形成了较厚的胶层,未加热时无法产生大量的稳定基团;而PF在污泥表面形成的胶层较薄,并对污泥表面有相当的活性。造纸污泥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单独加热造纸污泥,在温度所测范围内没有发生明显的吸热和放热现象;UF与污泥的混合物的热反应曲线只呈现出一定的放热行为,没有出现明显的吸、放热峰,热反应特征不显着;PF树脂胶与污泥混合后的热反应特征较明显。(3)回收纸造纸污泥压板工艺表明:密度对板子性能影响极显着,随着密度和施胶量的增加,板子的性能和24hTS增加显着。热压时间和热压温度对板子力学性能影响不显着。通过分析不同热压工艺条件下压制的纯污泥纤维板力学性能和24hTS,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确定10mm厚的污泥代替部分木材纤维压制复合人造板的增加,TS也相应增加。结合课题要求,密度为0.8g/cm3的复合板,较优工艺条件为:不分级污泥颗粒与木纤维配比为3:7,酚醛树脂胶粘剂(PF),污泥施胶量13%,木纤维施胶量10%,分别施胶后分层铺装,热压温度140℃,热压时间6mmin时满足国家标准。IB为1.035MPa,蒸煮后IB为0.225MPa,MOR为27.08MPa,MOE为2.82GPa,TS为6.46%。优化工艺参数为:目标密度0.8g/cm3,热压温度160℃,热压时间30sce/mm,无分级污泥施胶量为13%。(4)回收纸造纸污泥-木纤维复合板制造工艺表明:复合方式对性能有一定影响,原料配比对性能影响显着。随着木纤维含量的增加,内结合强度(IB)、静曲模量(MOR)和弹性模量(MOE)逐渐增加,TS也相应增加。结合课题要求,密度为0.8g/cm3的复合板,较优工艺条件为:不分级污泥颗粒与木纤维配比为3:7,酚醛树脂胶粘剂(PF),污泥施胶量13%,木纤维施胶量10%,分别施胶后分层铺装,热压温度140℃,热压时间6mmin时满足国家标准。IB为1.035MPa,蒸煮后IB为0.225MPa, MOR为27.08MPa, MOE为2.82GPa,TS为6.46%。(5)无分级竹造纸污泥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纯污泥纤维板各项性能不能满足国标的要求,但通过采用先进的设备有望显着提高产品的性能。(6)竹造纸污泥-树皮复合纤维板和竹造纸污泥板-单板复合板结果表明:污泥含量对板的各项性能影响显着,铺装方式对板的各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纯竹造纸污泥纤维板与木材单板制造复合板力学性能显着提高。

张金环[5](2011)在《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经济思想自1998年引入中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必须涵盖工业、农业、林业、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其中,循环林业对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一些学者已从森林工业、林业产业、林业区域等不同角度研究林业循环经济的问题,较早的一些研究多是用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解释林业产业中的某些现象,而且是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林业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没有将林业作为一大系统来进行研究。近几年的研究趋向于林业产业整体和林区整体,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是很少有学者对林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做研究,也鲜有学者在林业循环经济整体、系统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项研究旨在继承前期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将林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林业产业层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并根据循环林业的属性要求重构林业产业链,从理论上弥补前期学者研究不足,为我国发展循环林业开辟新的思路。研究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符合林业特殊性的林业循环经济理论匮乏的问题;二是林业产业系统整体的循环林业模式构建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在论文的第2章和第3章,在借鉴了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了林业产业发展特点,构建了循环林业模式理论。界定了循环林业及模式的内涵,并对循环林业模式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提出了循环林业的三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循环利用原则、无害化原则;分析了循环林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联结要素、支撑要素。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在论文的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这一部分的是论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从林业产业分类入手,以逻辑顺序将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划分为四个分循环模式,包括林业一、二、三产业各自的自循环模式、林业一、二、三产业之间及其与林业外产业间的循环模式。第一产业自循环模式分成林业培育系统和采运系统两个小循环模式的构建。林业培育系统循环模式以林木培育过程中林业资源的减量化使用为主线,分别构建了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微型循环林业模式,这些模式在实现资源减量化利用的同时,也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林业生态环境的无害化。采运系统循环模式以林业资源采、集、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无害化及采运后剩余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两条主线,分别构建了林业采运系统无害化模式和采伐剩余物林内循环利用模式。第二产业自循环模式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资源循环模式。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式围绕着产品这一核心要素展开的,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备料及原料加工、产品制造等环节,林产工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模式的构建以设计、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线,、使每一环节在运行过程中均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原则。林产工业企业间循环模式的构建是以关键企业为核心节点,从纵向链状到横向网状资源循环结构模式,实现林产工业整体的资源循环利用。第三产业自循环模式主要以林业景区旅游及休闲服务业为主,具体包括林业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阶段旅游资源的利用;林业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阶段的资源修复与清洁生产。林业三个产业子系统在完成各自资源自循环任务的同时,还实现了三个产业之间及其与林业产业系统外其他产业系统的物质资源循环。林业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的构建可细分为两方面:一是以林业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的构建;二是以林业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的构建。论文在构建三个产业自循环模式及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的同时,间接穿插了一些与论文观点相匹配的案例,使论文更具说服力。

刘贤淼[6](2008)在《造纸脱墨污泥制造纤维板及除臭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着贡献。目前,我国造纸工业的纸及纸板产量、总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然而,造纸工业的发展带来的造纸污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研究涉及利用造纸厂污泥制造纤维板技术,这种技术解决了造纸行业产生的大量污泥的处理问题,使废料得以再生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也为生产人造板开辟了广泛的原料来源,具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使用木材的双重意义。通过研究了造纸污泥基础性质、脲醛树脂胶(UF)和酚醛树脂胶(PF)在造纸污泥纤维板上的应用、木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造纸污泥纤维板研究、造纸污泥及纤维板的除臭初步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利用光学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元素分析仪、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手段和技术研究了造纸污泥基础性质有:(1)测得湿污泥含水率为72.70%;有机物含量为49.85%;pH值为6.6;干污泥纤维含量为34.09%;大部分(约77%)纤维的长度在0.20 mm以下;测试了污泥灰分中铜离子等重金属离子含量;湿污泥C、H、N、S元素分别为9.93%、1.44%、0.35%、0.39%。(2)研究了湿污泥、热干燥污泥、冷冻干燥污泥的同步热分析,发现造纸污泥的热解可以粗略分为水分析出、有机物析出、矿物质分解和残留灰分4个阶段,但这4个阶段也不是截然分开的。(3)扫描电镜湿观察污泥和干污泥中细菌及其形态,主要杆状菌和球状菌,烘干污泥中存有细菌尸体。红外光谱分析污泥中可能存在的基团,并推测可能存在的物质,主要存在-OH等基团,可能含有高岭土等物质。(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湿污泥与干污泥乙酸乙脂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及含量,湿污泥中主要有正十六烷酸和十八烷酸,干污泥中主要有正十六烷酸、2-甲氧基-N-[2-[1-(4-溴苯)-5-四唑基]乙烯基]-苯胺。正交实验法研究脲醛树脂胶(UF)和酚醛树脂胶(PF)在纯污泥纤维板应用:(1)脲醛树脂胶应用于10~20目粉污泥纤维板,MOR、MOE、IB、IBb、TS的平均值分别为:6.53 MPa、1.40 GPa、2.21 MPa、1.10 MPa、5.61%。工艺参数对材料MOR和MOE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施胶量、温度和时间;工艺参数对材料MOR和MOE均有非常显着影响,但时间对MOE仅在а=0.1水平下显着。工艺参数对材料IB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施胶量、温度和时间。各个因素对材料IB影响均非常显着。工艺参数对材料IBb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温度、施胶量和时间。除时间外,工艺参数对材料IBb影响均非常显着。工艺参数对材料TS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温度、施胶量和时间。密度、温度、施胶量对材料TS影响均非常显着;时间材料TS影响显着。各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80,说明拟合得非常好;显着性水平均为0.01说明因子水平取值合理。(2)脲醛树脂胶应用于不分级粉污泥纤维板,MOR、MOE、IB、IBb、TS的平均值分别为:8.21 MPa、1.57 GPa、2.25 MPa、1.14 MPa、5.54%。工艺参数对材料MOR、MOE和TS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施胶量、温度和时间。工艺参数对材料IB和IBb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温度、施胶量和时间。密度、施胶量和温度对材料各指标影响非常显着,但时间几乎没有影响。MOR、MOE、IBb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80,说明拟和得很好;而IB和TS拟和效果不佳,但显着性水平均为0.01。(3)酚醛树脂胶应用于分级粉污泥纤维板,MOR、MOE、IBb、TS的平均值分别为:6.53 MPa、1.40 GPa、1.10 MPa、、5.61%。工艺参数对材料MOR、MOE和IBb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施胶量、粒度、温度和时间。施胶量、粒度对材料MOR影响非常显着,但温度和时间影响很小。施胶量、粒度和温度对材料MOE和IBb影响非常显着,但时间影响很小。对材料TS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施胶量、粒度、时间和温度。施胶量对材料TS影响非常显着,粒度影响显着,但时间和温度影响很小。MOR回归方程拟和得很好;其他的较差,但显着性水平均为0.01。(4)利用同步热分析(TG-DSC)研究发现,脲醛树脂胶与干污泥热反应不明显,酚醛树脂胶与干污泥热反应相对明显。使用木纤维、玻璃纤维布、玻璃纤维丝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1)使用木材纤维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发现木材纤维置于污泥纤维板上下表面的效果好于木材纤维混和加入污泥纤维板。工艺参数对材料各项性能影响显着,回归方程拟和良好。木纤维量增加,材料的各项性能增加,在分层条件下木纤维达到50%及以上条件下,各项力学性能才达到国家标准。(2)使用玻璃纤维布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发现随着偶联剂的加入各项性能均有所提高,但超过1.0%,增加不明显。偶联剂加入大于1.0%,各项力学性能才达到国家标准。工艺参数对材料各项性能影响显着,回归方程拟和不佳。(3)使用玻璃纤维丝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发现随着偶联剂的加入量增加,玻璃纤维长度的增加,材料各项性能均有所提高。纤维长度达到4 cm,偶联剂施胶量达到1.0%及以上时候,材料各项力学性能才达到国家标准。所有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影响均为非常显着,回归方程拟和良好。玻璃纤维增强污泥纤维板复合机理研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偶联剂改善玻璃纤维表面极性,使得玻璃纤维与酚醛树脂胶接近产生共价连接。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偶联剂能增加玻璃纤维表面粗糙度,由于酚醛树脂对玻璃纤维表面是润湿的,因此进一步改善了玻璃纤维表面的润湿性,有利于胶合。造纸污泥及污泥纤维板脱臭初步研究:(1)使用《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研究污泥中氨气释放规律,处理剂影响。烘干后污泥比未烘干的释放氨气更多。处理剂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 NaClO、KMnO4、H2O2、CuSO4。(2)使用《水质硫化物的测定碘量法》,对本研究硫化氢释放量的测试效果不佳。使用《居住区大气中硫化氢卫生检验标准方法亚甲蓝分光光度法》研究污泥中硫化氢释放规律,处理剂影响。烘干后污泥比未烘干的释放硫化氢更多。处理剂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 CuSO4、NaClO、KMnO4、H2O2。(3)利用活性炭吸附法研究污泥纤维板的失重,在18周内是不断失重;失重速度前3周较为明显,后面的减少较为平稳,总的来说一直都在减少,但18周内一直没有到零。从放置的第3周开始,臭味明显减少,但有一种发酸的味道,从第5周开始,酸味也少,污泥纤维板的气味降低,保持到18周。

许俊[7](2008)在《速生杨木压缩及新型添加剂对其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高温高压水蒸汽处理试件,对速生杨木进行压缩改性。测定素材和处理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分析各因素对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回复率的影响,并采用新型添加剂,研究它对压缩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利用高温高压水蒸汽压缩速生杨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改性方法。试验证明,压缩后的试件的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大幅提高,其尺寸稳定性也远远好于普通压缩得到的压缩试件。通过正交试验,可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压缩率为30%,热压温度为190℃,压前含水率为45%。速生杨木经过新型添加剂溶液浸渍处理后再压缩,能提高压缩材的尺寸稳定性。试验证明,浸溃处理压缩材的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有小幅下降,但其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回复率都明显降低,尺寸稳定性大幅提高。综合考虑,采用浓度为9%的新型添加剂溶液浸渍处理试件时,得到的压缩材性能较好。通过压缩木的红外光谱图分析表明,杨木在高温高压水蒸汽压缩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发生了化学变化,破坏了亲水基团,降低了压缩材的吸湿性,提高了压缩材的尺寸稳定性。通过压缩木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木材受到压缩后,细胞产生了较大变形,使细胞腔等间隙变小,细胞壁没有被破坏,保持了完整性。新型添加剂起到了填充木材细胞腔的作用,在木材压缩后减缓了压缩材的尺寸变形,提高了其尺寸稳定性。

齐虹[8](2007)在《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室内甲醛气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室内空气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甲醛作为一种常见的重要空气污染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物质,对其有效处理受到了国内外普遍的关注。从目前在研究成果看室内空气中甲醛的降解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多是静态实验研究,或低流速下的动态实验研究,距实用化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建立高效的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净化方法一直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前沿课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室内甲醛气体,包括: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各个影响因素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考察了催化剂失活;初步探讨了甲醛的光催化降解的机理。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镍网的TiO2催化剂,以XRD、TEM、BET和SPS等测试技术,对制备的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催化剂是以锐钛矿型存在的,平均粒径23.4nm。BET测定结果表明:BET表面积69.27g/m2。.本文采用间歇法研究了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甲醛气体,研究了包括相对湿度、甲醛初始浓度、温度和臭氧量对甲醛气体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相对湿度为30%左右,较低的甲醛初始浓度,其光催化降解率较高。但单位催化剂上甲醛去除负荷是随甲醛初始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少变化。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甲醛的降解。甲醛的降解率随着臭氧量的增大明显升高,且臭氧与光催化氧化工艺具有协同作用。动力学研究表明,甲醛光催化降解反应可用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在所研究条件范围内,甲醛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本文采用连续流光催化反应器处理甲醛气体,研究了相对湿度、初始浓度、停留时间和臭氧的加入量对甲醛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浓度从1.84mg/m3增加到24mg/m3,采用UV/TiO2/O3工艺甲醛的降解率由79.4%到73.6%,而采用UV/TiO2工艺甲醛降解率从72%降至21%。在所研究的相对湿度范围内,UV/TiO2/O3工艺的降解率是63.6% to 78.0%,但是UV/TiO2工艺的降解率只有21.7%到46.7%。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UV/TiO2/O3和UV/TiO2工艺的降解率都增加,但在停留时间低的条件下(40 s)UV/TiO2工艺降解率只有33.3%而UV/TiO2/O3工艺的甲醛降解率64.1%,在长停留时间(300 s)的条件下,两个工艺的降解率都超过95%。当臭氧的加入量从49增加到141 mg/m3,甲醛的降解率从79.4 %增加到94.1%。在所有实验条件下采用UV/TiO2/O3工艺的甲醛降解效果明显高于UV/TiO2工艺。本文研究了室内低浓度甲醛光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臭氧的加入可以极大的提高甲醛光催化氧化的降解率,当臭氧浓度加入量0.36mg/m3,空气中臭氧残余未检出,所以在UV/TiO2/O3工艺降解甲醛的最佳臭氧投加量在0.36mg/m3左右,甲醛降解后的残余量(0.04mg/m3)低于WHO的标准(0.1mg/ m3)。本文对光催化降解甲醛的机制进行了探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GC-MS)和离子色谱仪(IC)检测甲醛降解的中间产物HCOOH和HCO3-,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检测到光催化工艺中产生的·OH自由基、·HO2自由基、·O2-自由基和·CO2等自由基,探讨了不同氧化工艺产生自由基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的含水量决定·OH自由基、·HO2自由基或·O2-自由基的产生。得出甲醛光催化氧化反应先生成HCOOH,再氧化为CO2和H2O。总之,在光催化氧化技术中结合臭氧化的联合工艺,可以作为一种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用于降解室内甲醛气体,这种净化方法在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阿伦[9](2007)在《微米木纤维形成MLFB微观构成理论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大径级优质原木日趋短缺,急需着手开发以“次、小、薪材”、“三剩材”为原料的人造板产品。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板种——微米长薄片状木纤维低密度人造板(MLFB)的开发研制,实现了小材大用、劣材优用、废材有用,填补了我国木材加工领域依托木材的微米加工技术,以非热磨方法所得的微米木纤维研制开发低密度木质人造板的空白,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以木材微米加工技术产品的低污染、低成本、低密度、性能优良等优势来替代传统加工方法生产的木质轻质人造板,并将其应用到建筑、装饰场合,其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当前木材加工行业的研究前沿。本文指出:微米长薄片状木纤维低密度人造板(Micron Flaky Wood Fiber Light Density Board,英文缩写MLFB),是指在不限制原料的密度、不限制原料材质的前提下,以木材机械切段刨削所得的微米木纤维为原料,生产的密度在0.3~0.45g/cm3之间的轻质人造板新技术产品。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强度微米长纤维定向高密度板的细胞重构机理研究”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进一步作了以下研究:通过对一定切削厚度条件下,单个木纤维细胞劈裂过程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单个木纤维细胞切削后的形状,并分别对其进行数学描述;以此为依据,设计制造了MLFB原料——微米长薄片状木纤维加工实验台,利用ANSYS软件对该实验台关键部件进行模拟分析,为实验台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以复合材料微观力学、木材细胞学、计算机图像学等为理论基础,对MLFB的微观构成机理、力学性能的预测进行研究,并给出基于计算机图像数字处理技术的MLFB孔穴的评价方法,将人造板的研究推向了微观结构的研究水平;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微米长木纤维的加工理论,对加工出的微米长木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数学描述,在此基础上,依托大型动态仿真软件OpenGL和VC++6.0,对MLFB的压制过程进行了计算机的模拟仿真研究,开发了MLFB板材压制过程的模拟仿真软件和MLFB板材断面结构检测软件,突破了通过大量的实验所进行的费时、费力的研制新板材的传统方法,实现了利用复合材料微观力学来构建、设计、优化新板材的研究方法。在实验室对制取MLFB板材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验证了MLFB成板理论的正确性。本文主要考虑MLFB热压工艺的四个参数:施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和热压压力,通过采用初步探索性实验、正交实验以及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这四个因素对MLFB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及握钉力的影响;获得实验室制造MLFB板材的较佳热压工艺参数,寻找出制造MLFB的一般规律。获得的实验室MLFB样品,其密度在0.275~0.45g/cm3之间,外观呈现木本色,经检验,力学性能符合《日本轻质刨花板工业标准JISA5908》。

马春平[10](2006)在《绿色无醛人造板胶粘剂和含氮含磷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酚醛树脂胶(PF)是人造板工业中使用量较大的一种胶粘剂,由于成本较高,其用量次于脲醛树脂胶。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醛类胶粘剂及其制品中的游离甲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开发使用低成本、低醛、低酚的环保型酚醛树脂胶粘剂势在必行。 本文的第一、二部分对目前国内外人造板工业用“三醛”树脂胶粘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当前人造板行业的生产实际和市场需要,合成了几种全新的无醛树脂胶粘剂。我们以葡萄糖为原料代替甲醛,分别采用常规加热法和微波辐射法合成了葡萄糖苯酚树脂、葡萄糖对苯二酚树脂、葡萄糖间苯二酚树脂,并通过正交实验法对几种树脂的合成条件和固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条件。而且通过对树脂的合成及固化后产品的红外表征基本证实了推测的机理。除此以外,我们还通过TGA、DSC对葡萄糖苯酚树脂的固化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利用Kissinger方程和Crane公式计算了树脂固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葡萄糖苯酚树脂的固化反应为复杂反应。合成的胶粘剂性能与酚醛树脂胶粘剂相似,但成本较低,而且不含甲醛,极大地提高了酚醛树脂胶的市场竞争力。 与酚醛树脂同属通用型热固性树脂的另外一种合成树脂是环氧树脂(EP),EP具有优良的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层压材料、电绝缘材料及包封灌注料等领域,但易燃性是其最大的缺点。众所周知,酚醛树脂可以作为坏氧树脂的反应性固化剂使用。研究表明,含氮含磷化合物对环氧树脂具有阻燃作用。因此,合成含氮含磷酚醛树脂并将其作为环氧树脂的阻燃固化剂使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合成了对甲酚含氮酚醛树脂、双酚A含氮酚醛树脂、双酚F含氮酚醛树脂以及双酚A含氮含磷酚醛树脂,讨论了含氮量对树脂的软化点、凝胶化时间及阻燃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红外表征。结果表明,含氮量越高树脂的软化点越高,凝胶化时间则越短,离火自熄时间越短,即阻燃效果越好;树脂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氮和磷的基团时,具有协效阻燃作用。红外分析证明,合成的酚醛树脂分子结构中有含氮和含磷基团。

二、日本开发出吸收甲醛、除臭的柳杉树皮软质纤维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开发出吸收甲醛、除臭的柳杉树皮软质纤维板(论文提纲范文)

(1)木材层状压缩可控性机理及其变形固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材压缩密实化
        1.2.1 木材压缩密实化分类
        1.2.2 湿热作用下木材的软化机理
        1.2.3 温度和含水率对压缩密实化木材形成的影响
    1.3 热板预热过程中木材内部含水率和温度分布规律
        1.3.1 温度分布规律
        1.3.2 含水率分布规律
    1.4 压缩密实化木材的变形固定
        1.4.1 常压热处理
        1.4.2 饱和蒸汽处理
    1.5 压缩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
        1.5.1 密度
        1.5.2 尺寸稳定性
        1.5.3 力学性能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论文构成
2 预热处理过程木材内部温度和含水率分布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样的制备
        2.2.2 含水率分布和温度分布测定
        2.2.3 屈服应力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材内部含水率分布
        2.3.2 含水率分布模型构建
        2.3.3 木材内部温度分布
        2.3.4 温度分布模型构建
        2.3.5 含水率和温度对木材软化行为的影响
    2.4 小结
3 木材压缩层位置和压缩层厚度的可控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样的制备
        3.2.2 压缩层位置可控性
        3.2.3 X射线扫描法测定含水率分布
        3.2.4 压缩层厚度可控性
        3.2.5 层状压缩木材密度分布测定
        3.2.6 层状压缩木材密度分布特征参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压缩层位置可控性
        3.3.2 预热时间对压缩层形成位置的影响
        3.3.3 压缩层厚度可控性
    3.4 小结
4 过热蒸汽处理对不同压缩层厚度表层压缩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样的制备
        4.2.2 压缩木材过热蒸汽处理过程
        4.2.3 分层平衡含水率测定
        4.2.4 剖面密度的测定
        4.2.5 尺寸稳定性和回复率的测定
        4.2.6 力学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分层含水率
        4.3.2 过热蒸汽处理对压缩木材尺寸稳定性和回复率的影响
        4.3.3 过热蒸汽处理对压缩木材密度分布的影响
        4.3.4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抗弯性能的变化规律
        4.3.5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抗压性能的变化规律
        4.3.6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硬度变化规律
    4.4 结论
5 过热蒸汽处理压缩木材表面性能、主成分和微观结构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样的制备
        5.2.2 表面润湿性能测定
        5.2.3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
        5.2.4 X射线衍射(XRD)测定
        5.2.5 动态黏弹性测定
        5.2.6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测微观结构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
        5.3.2 红外光谱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压缩木材微观结构变化分析
        5.3.5 压缩木材动态黏弹性分析
        5.3.6 过热蒸汽处理压缩木材变形固定机理探讨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木材层状压缩可控性机理及其变形固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材压缩密实化
        1.2.1 木材压缩密实化分类
        1.2.2 湿热作用下木材的软化机理
        1.2.3 温度和含水率对压缩密实化木材形成的影响
    1.3 热板预热过程中木材内部含水率和温度分布规律
        1.3.1 温度分布规律
        1.3.2 含水率分布规律
    1.4 压缩密实化木材的变形固定
        1.4.1 常压热处理
        1.4.2 饱和蒸汽处理
    1.5 压缩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
        1.5.1 密度
        1.5.2 尺寸稳定性
        1.5.3 力学性能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论文构成
2 预热处理过程木材内部温度和含水率分布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样的制备
        2.2.2 含水率分布和温度分布测定
        2.2.3 屈服应力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材内部含水率分布
        2.3.2 含水率分布模型构建
        2.3.3 木材内部温度分布
        2.3.4 温度分布模型构建
        2.3.5 含水率和温度对木材软化行为的影响
    2.4 小结
3 木材压缩层位置和压缩层厚度的可控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样的制备
        3.2.2 压缩层位置可控性
        3.2.3 X射线扫描法测定含水率分布
        3.2.4 压缩层厚度可控性
        3.2.5 层状压缩木材密度分布测定
        3.2.6 层状压缩木材密度分布特征参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压缩层位置可控性
        3.3.2 预热时间对压缩层形成位置的影响
        3.3.3 压缩层厚度可控性
    3.4 小结
4 过热蒸汽处理对不同压缩层厚度表层压缩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样的制备
        4.2.2 压缩木材过热蒸汽处理过程
        4.2.3 分层平衡含水率测定
        4.2.4 剖面密度的测定
        4.2.5 尺寸稳定性和回复率的测定
        4.2.6 力学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分层含水率
        4.3.2 过热蒸汽处理对压缩木材尺寸稳定性和回复率的影响
        4.3.3 过热蒸汽处理对压缩木材密度分布的影响
        4.3.4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抗弯性能的变化规律
        4.3.5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抗压性能的变化规律
        4.3.6 过热蒸汽处理前后压缩木材的硬度变化规律
    4.4 结论
5 过热蒸汽处理压缩木材表面性能、主成分和微观结构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样的制备
        5.2.2 表面润湿性能测定
        5.2.3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
        5.2.4 X射线衍射(XRD)测定
        5.2.5 动态黏弹性测定
        5.2.6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测微观结构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
        5.3.2 红外光谱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压缩木材微观结构变化分析
        5.3.5 压缩木材动态黏弹性分析
        5.3.6 过热蒸汽处理压缩木材变形固定机理探讨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气污染概述
    1.2 霾污染的特征、危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霾污染及其特征
        1.2.2 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3 霾污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霾污染的健康效应与经济损失的评价研究现状
        1.3.1 霾污染的健康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霾污染的经济损失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特性与健康危害
        1.4.1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概述
        1.4.2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分类及健康危害
        1.4.2.1 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及健康危害
        1.4.2.2 多氯联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危害
        1.4.2.3 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危害
        1.4.2.4 汞的环境行为及健康危害
    1.5 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控制
        1.5.1 室内空气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1.5.2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特征与居民健康风险
    2.1 研究区域和方法
        2.1.1 研究区域
        2.1.2 PM_(10)、NO_2、SO_2数据
        2.1.3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2 长三角大气中 PM_(10)的污染特征与居民健康风险
        2.2.1 长三角 25 城市 PM_(10)污染特征
        2.2.1.1 PM_(10)平均浓度及空间分布特征
        2.2.1.2 PM_(10)平均浓度的年度变化
        2.2.1.3 PM_(10)的季节变化
        2.2.2 长三角 25 城市 PM_(10)的健康风险评估
    2.3 城区和郊区大气污染特征与居民健康风险一以宁波为例
        2.3.1 宁波市城区和郊区 PM_(10)、NO_2和 SO_2污染特征
        2.3.2 宁波市城区和郊区 PM_(10)、NO_2和 SO_2的季节变化
        2.3.3 宁波市城区与郊区居民健康风险对比
    2.4 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霾污染对居民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价及经济损失评估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霾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
        3.1.2.1 基于风险基础法定量评价霾污染对居民的健康风险
        3.1.2.2 基于流行病学法定量评价霾污染对居民的健康风险
        3.1.3 霾污染对居民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3.1.3.1 选择霾污染因子
        3.1.3.2 健康效应终点的选择
        3.1.3.3 暴露人群的选择
        3.1.3.4 剂量-效应关系
    3.2 结果和讨论
        3.2.1 上海市霾污染的月、季变化及成因
        3.2.2 霾污染天气下上海市 PM_(10)、NO_2和 SO_2污染特征
        3.2.3 上海市 PM_(10)、NO_2和 SO_2的季节变化
        3.2.4 霾污染对城市居民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价
        3.2.4.1 基于风险基础法定量评价霾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
        3.2.4.2 基于流行病学法定量评价霾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
        3.2.5 霾污染对居民健康危害的经济评价结果
        3.2.5.1 健康效应评估
        3.2.5.2 经济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某工业区大气中典型 PTS 的健康风险评估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区域及 PTS 监测分析
        4.1.1.1 研究区域概述
        4.1.1.2 样品采集
        4.1.1.3 样品处理与分析
        4.1.1.4 样品的定性和定量
        4.1.1.5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
        4.1.2 PTS 健康风险研究方法
        4.1.2.1 基因毒物质所致健康风险的研究方法
        4.1.2.2 躯体毒物质所致健康风险的研究方法
    4.2 大气中典型 PTS 的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评估
        4.2.1 研究区域中 PTS 的污染水平
        4.2.2 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4.2.2.1 基因毒物质所致致癌风险
        4.2.2.2 躯体毒物质所致健康风险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外空气流动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
    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基本数学模型
        5.1.2 模型的发展
    5.2 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及健康风险预测
        5.2.1 建筑物内空气中 PAHs 的浓度及致癌风险
        5.2.2 建筑物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及致癌风险
        5.2.2.1 通风条件对甲醛浓度及致癌风险的影响
        5.2.2.2 材料装填率及甲醛降解对甲醛浓度及致癌风险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控制及健康效应预测
    6.1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装置
        6.1.2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和讨论
    6.3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附件

(4)造纸污泥纤维板优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污泥的特性
        1.2.1 污泥的组成
        1.2.2 污泥的危害
    1.3 造纸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1.3.1 卫生填埋
        1.3.2 农用
        1.3.3 焚烧
        1.3.4 海洋倾倒
    1.4 造纸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1.4.1 造纸污泥堆肥化的作用
        1.4.2 土壤改良剂
        1.4.3 造纸填料
        1.4.4 生产活性炭
        1.4.5 制备人造沸石
        1.4.6 污泥发电
        1.4.7 制造板材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污泥的理化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回收纸造纸污泥理化性质
        2.3.2 竹造纸污泥理化性质
        2.3.3 污泥成分红外光谱分析
        2.3.4 污泥固体物质的润湿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造纸污泥与胶粘剂胶合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胶合理论概述
        3.2.1 机械结合理论
        3.2.2 吸附理论
        3.2.3 静电理论
        3.2.4 扩散理论
        3.2.5 化学键理论
        3.2.6 其他胶合理论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材料
        3.3.2 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傅里叶红外性能分析
        3.4.2 TG-DSC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污泥纤维板制造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纯造纸污泥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和分析
        4.3.2 工艺参数对材料MOR和MOE影响
        4.3.3 工艺参数对材料IB影响
        4.3.4 工艺参数对材料TS影响
        4.3.5 工艺参数对UF胶压制的竹造纸污泥纤维板导热系数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复合板制造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回收纸造纸污泥-木纤维复合纤维板
        5.3.2 竹造纸污泥-树皮复合纤维板
        5.3.3 竹造纸污泥板-单板复合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造纸污泥理化性质
        6.1.2 造纸污泥与胶粘剂胶合机理研究
        6.1.3 纯造纸污泥纤维板制造工艺研究
        6.1.4 污泥复合板制造工艺研究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研究论文列表

(5)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资料获取与整理
2 循环林业模式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含义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2.1.3 循环经济的原则
        2.1.3.1 循环经济的基础原则
        2.1.3.2 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2.1.4 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2.1.4.1 微观企业层次
        2.1.4.2 中观区域层次
        2.1.4.3 宏观社会层次
    2.2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2.2.1 产业生态系统的属性
        2.2.2 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
        2.2.4 产业共生理论
        2.2.4.1 产业共生的特征
        2.2.4.2 产业共生的模式
    2.3 本章小结
3 循环林业模式理论构建
    3.1 循环林业的定位与内涵
        3.1.1 循环林业的定位
        3.1.2 循环林业的内涵
    3.2 循环林业模式的界定
        3.2.1 循环林业模式的定位
        3.2.1.1 林业经营思想的演变
        3.2.1.2 林业经营模式
        3.2.1.3 循环林业模式的定位
        3.2.2 循环林业模式的内涵
    3.3 循环林业模式的特征
        3.3.1 林业经济系统循环与生态系统循环的双重性
        3.3.2 循环林业产业链的复杂性
        3.3.3 物质闭路循环使用的相对性
    3.4 循环林业模式构建的原则
        3.4.1 减量化原则
        3.4.1.1 末端物质减量化与源头物质减量化并重
        3.4.1.2 "开源"意义的减量化与"节流"意义的减量化并重
        3.4.1.3 相对减量化与绝对减量化并重
        3.4.2 循环利用原则
        3.4.3 无害化原则
    3.5 循环林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3.5.1 循环林业模式的联结要素
        3.5.2 循环林业模式的主体要素
        3.5.3 循环林业模式的支撑要素
        3.5.3.1 知识技术要素
        3.5.3.2 制度要素
    3.6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框架及路径
        3.6.1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框架
        3.6.2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路径
    3.7 循环林业模式的产业结构层次
    3.8 循环林业模式构建的假设条件
    3.9 本章小结
4 林业第一产业自循环模式
    4.1 森林培育系统的循环林业模式
        4.1.1 节水型林业培育模式
        4.1.1.1 树种的选择
        4.1.1.2 节水的方式与方法
        4.1.1.3 节水林业外部保障条件
        4.1.1.4 案例分析:北京城区园林绿地节水模式
        4.1.2 节地型林业培育模式
        4.1.2.1 "开源"意义林地减量化利用模式
        4.1.2.2 "节流"意义林地减量化利用模式
        4.1.2.3 案例分析:北京林业节地模式
        4.1.3 节肥型林业培育模式
        4.1.3.1 用肥种类节肥
        4.1.3.2 化肥用肥方式节肥
        4.1.4 节药型林业培育模式
        4.1.5 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4.2 森林采运系统的循环林业模式
        4.2.1 森林采运系统无害化模式的构建
        4.2.2 森林采运系统采伐剩余物林内循环利用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林业第二产业自循环模式
    5.1 林产工业企业内部循环模式
        5.1.1 林产品的绿色设计
        5.1.1.1 "绿色"材料选择
        5.1.1.2 "绿色"结构设计
        5.1.1.3 "绿色"工艺设计
        5.1.1.4 "绿色"包装设计
        5.1.1.5 案例分析:家具绿色结构设计
        5.1.2 林产品生产阶段的减量化、无害化与循环利用
        5.1.2.1 林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减量化
        5.1.2.2 林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无害化
        5.1.2.3 案例分析:造纸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
    5.2 林产工业企业间循环模式
        5.2.1 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的构建
        5.2.1.1 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的企业分类及企业之间的关系
        5.2.1.2 以人造板为关键企业的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
        5.2.2 横向网状耦合结构模式的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林业第三产业自循环模式
    6.1 林业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阶段资源利用
        6.1.1 林业景区的生态化设计
        6.1.2 林业景区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1.3 景区建筑物的生态化建设
    6.2 林业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阶段的资源利用
        6.2.1 林业旅游景区的清洁生产
        6.2.2 林业旅游景区的废弃物管理
    6.3 案例分析:黄山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建设
        6.3.1 黄山景区的轮休制与分区制
        6.3.2 黄山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3.3 黄山景区的清洁生产
    6.4 本章小结
7 产业间森林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7.1 以林业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
        7.1.1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第二产业流动模式
        7.1.2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第三产业流动模式
        7.1.3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林业外其他产业流动模式
        7.1.3.1 采伐剩余物的林业外利用
        7.1.3.2 林农复合模式
        7.1.3.3 案例分析:广东鹤山林-果-草-鱼林农复合模式
    7.2 以林业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
        7.2.1 制浆造纸业木素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
        7.2.2 制浆造纸业白泥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
        7.2.3 制浆造纸业污泥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及待研究内容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及研究不足
    8.3 待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6)造纸脱墨污泥制造纤维板及除臭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造纸污泥的危害
    1.2 造纸污泥的主要处置方法
        1.2.1 土地填埋
        1.2.2 焚烧处置
        1.2.3 排入水体处置
    1.3 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1.3.1 土壤改良
        1.3.2 肥料应用
        1.3.3 材料应用
        1.3.4 其他利用方式
    1.4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目的
        1.4.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污泥基础性质
    2.1 污泥的含水率
        2.1.1 仪器
        2.1.2 步骤
    2.2 污泥的有机物及灰分测定
        2.2.1 仪器
        2.2.2 步骤
    2.3 污泥的pH 值测定
        2.3.1 仪器
        2.3.2 测试步骤
    2.4 污泥的纤维含量测定
        2.4.1 仪器及试剂
        2.4.2 测试步骤
    2.5 污泥的纤维长度及分布测定
        2.5.1 纤维筛分法
        2.5.2 光学显微镜观测法
    2.6 污泥中重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2.6.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方法原理
        2.6.2 仪器及试剂
        2.6.3 测试步骤
    2.7 污泥的元素分析
        2.7.1 元素分析方法原理
        2.7.2 仪器及试剂
        2.7.3 测试步骤
    2.8 污泥热解特性研究
        2.8.1 仪器
        2.8.2 湿污泥同步热分析
        2.8.3 热干燥污泥同步热分析
        2.8.4 冷冻干燥污泥同步热分析
        2.8.5 小结
    2.9 污泥细菌扫描电镜(SEM)观测研究
        2.9.1 仪器
        2.9.2 湿污泥前期处理
        2.9.3 干污泥处理
    2.10 污泥成分红外光谱分析
        2.10.1 仪器
        2.10.2 分析步骤
    2.11 污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2.11.1 仪器及试剂
        2.11.2 样品制备
        2.11.3 分析条件
        2.11.4 结果与分析
    2.12 小结
第三章 纯污泥纤维板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设备
    3.3 脲醛和酚醛树脂胶同步热分析
    3.4 脲醛树脂胶应用于10~20 目粉污泥纤维板
        3.4.1 污泥处理
        3.4.2 脲醛树脂胶处理
        3.4.3 工艺参数及实验设计
        3.4.4 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3.4.5 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脲醛树脂胶应用于不分级粉污泥纤维板
        3.5.1 污泥处理
        3.5.2 脲醛树脂胶处理
        3.5.3 工艺参数及实验设计
        3.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3.6 酚醛树脂胶应用于分级粉污泥纤维板
        3.6.1 污泥处理
        3.6.2 酚醛树脂胶处理
        3.6.3 工艺参数及实验设计
        3.6.4 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3.6.5 测试结果及分析
    3.7 脲醛及酚醛树脂胶胶合热效应
    3.8 小结
第四章 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木纤维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
        4.2.1 实验条件及方法
        4.2.2 测试指标及方法
        4.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4.2.4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玻璃纤维布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
        4.3.1 工艺参数及实验设计
        4.3.2 结果及分析
        4.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玻璃纤维丝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
        4.4.1 工艺参数及实验设计
        4.4.2 结果及分析
        4.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5 玻璃纤维增强污泥纤维板复合机理
        4.5.1 红外光谱分析
        4.5.2 扫描电镜研究玻璃纤维表面形态
    4.6 小结
第五章 造纸污泥除臭初步研究
    5.1 恶臭的特性
    5.2 恶臭的危害
    5.3 恶臭的控制
        5.3.1 掩蔽法
        5.3.2 稀释扩散法
        5.3.3 燃烧法
        5.3.4 活性炭吸附法
        5.3.5 化学吸收法
        5.3.6 臭氧氧化法
        5.3.7 生物过滤法
        5.3.8 土壤除臭法
    5.4 恶臭的评价
        5.4.1 嗅觉测定法
        5.4.2 仪器分析法
    5.5 氨气的控制
        5.5.1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5.5.2 结果与分析
    5.6 硫化氢的控制
        5.6.1 碘量法
        5.6.2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5.7 活性炭除臭
        5.7.1 方法
        5.7.2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造纸污泥基础性质
    6.2 纯污泥纤维板研究
    6.3 增强污泥纤维板研究
    6.4 造纸污泥纤维板除臭初步研究
    6.5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就
致谢

(7)速生杨木压缩及新型添加剂对其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速生杨木的资源利用现状
    1.2 木材压缩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木材压缩的概况
        1.3.1 压缩木的分类
        1.3.2 压缩材的性能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发展趋势及前景
    1.4 试验研究机理
        1.4.1 木材横纹压缩机理
        1.4.2 木材软化机理
        1.4.3 木素流化机理
2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2.1 试验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检测
    2.4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备
3 速生杨木的压缩改性研究
    3.1 杨木素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3.2 压缩改性工艺及方法
        3.2.1 工艺参数
        3.2.2 改性工艺
    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极差分析
        3.3.2 方差分析
    3.4 普通压缩与密封压缩的对比试验
        3.4.1 试验工艺及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4 新型添加剂对压缩木性质的影响
    4.1 新型添加剂
    4.2 杨木处理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4.3 试验工艺及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添加剂浓度对增重率的影响
        4.4.2 添加剂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4.4.3 添加剂对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4.5 回归模型
    4.6 小结
5 压缩木的红外光谱及微观结构分析
    5.1 压缩木的红外光谱分析
        5.1.1 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
        5.1.2 试验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2 压缩木的微观结构分析
        5.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
        5.2.2 试验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
    6.1 试验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7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8)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室内甲醛气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处理甲醛废气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处理甲醛废气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处理甲醛废气的发展趋势
    1.3 光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1.3.1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技术特点
        1.3.2 光催化氧化工艺的影响因素
        1.3.3 光催化臭氧氧化联合技术的发展
        1.3.4 光催化氧化技术用于空气净化存在问题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用于处理室内甲醛废气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2.1 负载于泡沫镍网的薄膜TiO_2 催化剂的制备
        2.1.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
        2.1.2 TiO_2 薄膜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2.1.3 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的工艺流程
        2.1.4 二氧化钛催化剂焙烧温度的确定
    2.2 TiO_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催化剂结构的测试
        2.2.2 透射电镜(TEM)分析
        2.2.3 表面光电压谱(SPS)分析
        2.2.4 BET 分析
        2.2.5 TG-DTA 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甲醛的间歇实验研究
    3.1 实验条件与工艺
        3.1.1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3.1.2 甲醛的制备及甲醛气体浓度的测定
        3.1.3 臭氧的制备与测定
        3.1.4 光催化氧化处理工艺的研究
    3.2 光催化氧化静态降解甲醛气体影响因素的研究
        3.2.1 不同掺铁比例二氧化钛催化剂对甲醛降解的影响
        3.2.2 反应体系相对湿度对光催化静态降解甲醛的影响
        3.2.3 甲醛初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率的影响
        3.2.4 光催化反应温度对气态甲醛降解的影响
        3.2.5 五种不同工艺对甲醛光催化降解的对比分析
        3.2.6 光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中臭氧量对甲醛降解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甲醛连续流实验研究
    4.1 甲醛降解的动态实验方案
        4.1.1 甲醛气体的制备
        4.1.2 甲醛气体测定
        4.1.3 臭氧产生与测定
    4.2 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甲醛废气的连续流实验研究
        4.2.1 连续流反应器构造
        4.2.2 连续流降解气体甲醛的实验操作
        4.2.3 甲醛气体浓度的检测
    4.3 光催化氧化技术连续流降解甲醛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反应初始浓度对连续流甲醛降解的影响
        4.3.2 相对湿度对连续流降解甲醛的影响
        4.3.3 甲醛气体流速对其光催化连续流降解的影响
        4.3.4 光催化氧化连续流降解甲醛的动力学研究
    4.4 光催化臭氧化连续流降解甲醛影响因素的研究
        4.4.1 光催化臭氧化工艺中初始浓度对甲醛降解的影响
        4.4.2 光催化臭氧化工艺中相对湿度对甲醛降解的影响
        4.4.3 光催化臭氧化工艺中停留时间对甲醛降解的影响
        4.4.4 光催化臭氧化降解甲醛动力学研究
    4.5 光催化工艺与光催化臭氧化工艺的对比
        4.5.1 臭氧量对甲醛降解的影响
        4.5.2 初始浓度对甲醛光催化和光催化臭氧化降解的影响比较
        4.5.3 相对湿度对甲醛光催化和光催化臭氧化降解的影响比较
        4.5.4 停留时间对光催化和光催化臭氧化降解甲醛的影响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催化氧化技术动态处理室内甲醛废气
    5.1 实验条件
        5.1.1 封闭空调实验室基本实验条件
        5.1.2 甲醛气体的制备及室内空气中甲醛气体浓度的测定
        5.1.3 臭氧的制备
        5.1.4 实验操作
    5.2 光催化氧化处理室内空气中的甲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5.2.1 室内甲醛初始浓度对光催化工艺甲醛降解的影响
        5.2.2 室内相对湿度对光催化和光催化臭氧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5.2.3 两个反应器串联对室内降解甲醛的影响
        5.2.4 五种工艺对室内甲醛降解的对比研究
        5.2.5 光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中臭氧量对室内甲醛降解的影响
    5.3 TiO_2 催化剂使用寿命的研究
    5.4 反应动力学初步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甲醛的机理研究
    6.1 仪器与试剂
    6.2 反应中间物种与产物的分析
    6.3 自由基中间体的分析
        6.3.1 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6.3.2 氢过氧化自由基的检测
        6.3.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检测
        6.3.4 光催化氧化甲醛和甲酸产生的自由基的检测
    6.4 光催化氧化降解甲醛反应机理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微米木纤维形成MLFB微观构成理论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微米木纤维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微米木纤维理论研究成果
        1.2.2 国内微米木纤维理论研究的回顾及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传统方法研制轻质刨花板的现状
        1.3.1 国外轻质刨花板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轻质刨花板的研究现状
    1.4 木材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
        1.4.1 微纳米木材学及其应用
        1.4.2 微纳米木材物理学、化学及其应用
        1.4.3 微纳米木质人造板学及其应用
    1.5 MLFB产品的优良特性及其发展趋势
        1.5.1 MLFB的开发意义
        1.5.2 MLFB产品的优良特性
        1.5.3 MLFB产品的发展趋势
2 木材细胞形成纤维过程的数学描述理论研究
    2.1 木材构造与木材性质的关系
    2.2 木材加工成纤维的基本过程
        2.2.1 木材传统切削理论
        2.2.2 木材微米级切削过程中的碟簧效应及碟簧效应的消除
        2.2.3 木材微米级切削过程分析
    2.3 单个木纤维细胞形状切削后的数学描述
    2.4 单个木纤维细胞切削后在原木整体横断面结构中的数学描述
    2.5 MLFB原料木纤维细胞的刀具刃口圆弧半径和切削厚度的确定
        2.5.1 刃口刀尖圆弧半径的选择
        2.5.2 微米加工厚度的选择
    2.6 MLFB原料微米木纤维形态特征
        2.6.1 微米木纤维微观横断面形态特征
        2.6.2 微米木纤维宏观形态特征及参数的数学描述
    2.7 本章小结
3 MLFB微观构成理论的研究
    3.1 MLFB板材的重构机理
    3.2 MLFB板材强度的理论预测
    3.3 MLFB板材微观结构的定性分析
    3.4 孔穴压缩变化率对MLFB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仪器设备
        3.4.3 实验方法
        3.4.4 结果与讨论
        3.4.5 结论
    3.5 MLFB板材横断面微观结构的孔穴检测理论
        3.5.1 实验材料
        3.5.2 实验仪器设备
        3.5.3 MLFB板材的制备
        3.5.4 MLFB板材结构分析系统
    3.6 本章小结
4 MLFB原料专用加工实验台的设计
    4.1 传统木纤维的加工方法分析
        4.1.1 传统木纤维形成过程的缺陷分析
        4.1.2 传统木纤维加工设备的特点
        4.1.3 人造板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4.2 微米木纤维加工实验台的整体结构简介
        4.2.1 床体
        4.2.2 圆盘主轴结构
        4.2.3 刀具
        4.2.4 进给机构设计
        4.2.5 夹具设计
        4.2.6 电气设计原则
    4.3 MLFB原料加工专用实验台高速转动圆盘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4.3.1 圆盘主轴结构模型的建立
        4.3.2 圆盘主轴结构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微米木纤维、MLFB实验工艺理论研究
    5.1 MLFB原料选择
        5.1.1 MLFB对原料材种的要求
        5.1.2 MLFB对原料剥皮精度的要求
        5.1.3 MLFB对原料含水率的要求
        5.1.4 MLFB对被切削木料的规格要求
        5.1.5 MLFB对纤维形态的要求
    5.2 MLFB原料木纤维加工专用设备关键参数的选择
        5.2.1 切削原理
        5.2.2 刀具设计
        5.2.3 主电机的选择
        5.2.4 带传动升速传动
        5.2.5 进给传动系统
        5.2.6 各级传动比的分配
        5.2.7 减速器的选择
        5.2.8 联轴器的设计计算
    5.3 微米木纤维的制备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仪器设备
        5.3.3 实验方法
        5.3.4 结果与讨论
    5.4 微米木纤维实验制备MLFB的工艺研究
        5.4.1 实验材料
        5.4.2 实验仪器设备
        5.4.3 试件测试
        5.4.4 制造工艺研究
        5.4.5 实验方法
        5.4.6 测试结果
        5.4.7 结果与讨论
        5.4.8 验证实验
    5.5 纤维单元形态差异对人造板板种的影响
        5.5.1 纤维单元形态差异对人造板板种影响的定性分析
        5.5.2 纤维单元形态差异对人造板板种影响的对比实验
    5.6 微米木纤维制造MLFB工业化生产线总体规划的初步研究
        5.6.1 MLFB工业化前景展望及产品方案
        5.6.2 MLFB工业生产线研究初步
        5.6.3 MLFB市场经济效益展望
    5.7 本章小结
6 MLFB的微观结构模拟理论研究
    6.1 OpenGL简介
    6.2 基于OpenGL的MLFB原料微米木纤维的仿真实现
        6.2.1 边界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6.2.2 MLFB原料微米木纤维形状特征参数的数学描述
        6.2.3 各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
        6.2.4 仿真主要算法步骤
        6.2.5 基于OpenGL的微米木纤维形态的模拟仿真的实现
    6.3 基于OpenGL的MLFB板材压制过程的模拟仿真软件介绍
        6.3.1 微米木纤维形态仿真模块
        6.3.2 MLFB板材压制过程的模拟仿真模块
        6.3.3 MLFB板材断面检测模块
    6.4 基于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MLFB板材断面结构检测软件介绍
        6.4.1 MLFB板材断面结构图像采集模块
        6.4.2 MLFB板材断面结构图像处理模块
        6.4.3 MFLB板材断面结构分析模块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绿色无醛人造板胶粘剂和含氮含磷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人造板工业的发展状况
        2.2 人造板工业用胶粘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2.3 胶接制品中甲醛释放的原因
        2.4 解决问题的措施
        2.4.1 对人造板用胶粘剂进行改性
        2.4.1.1 脲醛树脂改性
        2.4.1.2 酚醛树脂改性
        2.4.1.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改性
        2.4.2 添加甲醛捕捉剂
        2.4.2.1 胺类捕捉剂
        2.4.2.2 酚类捕捉剂
        2.4.2.3 含有次甲基活泼氢类化合物捕捉剂
        2.4.3 积极寻求“三醛”以外游离甲醛释放量少的胶粘剂或无醛胶粘剂
        2.4.4 人造板的后期处理和复合人造板不同组合的变化对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二章 葡萄糖苯酚类胶粘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1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案
        1.1 实验原理
        1.2 实验计划
        1.3 实验方案
        1.3.1 实验方法
        1.3.2 树脂的合成条件选择
        1.3.3 树脂的固化条件选样
        1.3.4 性能测定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常规加热法合成
        2.2.1 葡萄糖苯酚树脂
        2.2.2 葡萄糖对苯二酚树脂
        2.2.3 葡萄糖间苯二酚树脂
        2.3 微波加热法合成
        2.3.1 微波法合成葡萄糖苯酚树脂
        2.3.2 微波法合成葡萄糖对苯二酚树脂
        2.3.3 微波法合成葡萄糖间苯二酚树脂
        2.4 讨论
        2.4.1 树脂合成反应条件分析
        2.4.2 树脂固化反应条件分析
        2.5 葡萄糖苯酚树脂固化反应的红外及动力学表征
        2.5.1 红外光谱分析
        2.5.2 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2.5.3 其它树脂的红外谱分析
        2.5.3.1 葡萄糖对苯二酚树脂的红外表征
        2.5.3.2 葡萄糖间苯二酚树脂的红外表征
第三章 含氮含磷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环氧树脂及其发展
        2.2 环氧树脂的阻燃
        2.2.1 填料型阻燃
        2.2.2 结构型阻燃
        2.3 阻燃机理
        2.4 含氮含磷酚醛树脂对环氧树脂的改性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理
        3.2 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 对甲酚含氮酚醛树脂的合成
        3.3.2 双酚A含氮酚醛树脂的合成
        3.3.3 双酚F含氮酚醛树脂的合成
        3.3.4 双酚A含氮含磷酚醛树脂的合成
        3.3.5 性能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对甲酚含氮酚醛树脂
        4.2 双酚A含氮酚醛树脂
        4.3 双酚F含氮酚醛树脂
        4.4 双酚A含氮、磷酚醛树脂
        4.5 讨论
        4.5.1 酚醛树脂含氮含磷量对其软化点的影响
        4.5.2 酚醛树脂含氮含磷量对其凝胶化时间的影响
        4.5.3 酚醛树脂含氮含磷量对其阻燃性的影响
        4.5.4 含磷量对双酚A含氮酚醛树脂的影响
        4.5.5 理论含氮量与实际含氮量的关系
        4.5.6 树脂的红外表征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文章

四、日本开发出吸收甲醛、除臭的柳杉树皮软质纤维板(论文参考文献)

  • [1]木材层状压缩可控性机理及其变形固定研究[D]. 高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木材层状压缩可控性机理及其变形固定研究[D]. 高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4)
  • [3]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的研究[D]. 赵文昌.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0)
  • [4]造纸污泥纤维板优化工艺的研究[D]. 王传贵.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5]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研究[D]. 张金环.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6]造纸脱墨污泥制造纤维板及除臭初步研究[D]. 刘贤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4)
  • [7]速生杨木压缩及新型添加剂对其性质的影响[D]. 许俊.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3)
  • [8]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室内甲醛气体的研究[D]. 齐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9]微米木纤维形成MLFB微观构成理论及工艺研究[D]. 阿伦.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10]绿色无醛人造板胶粘剂和含氮含磷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马春平. 西北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日本研发吸甲醛除臭雪松皮软纤维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