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数据同步广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

大规模数据同步广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

一、大规模数据并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戈志群[1](2020)在《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宽带高性能光纤接入网(OAN)和5G移动通信网正逐步打造我国“新基建”信息网络接入侧的坚实基础,下一代无源光网络(PON)架构对OAN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PON链路安全管理体系低效费工,在接入侧缺乏有效的链路状态感知和安全管理能力,亟待探寻高效链路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本文以实现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检测系统(2DOC-PON-LHDS)应用为目标,深入研究系统用户链路状态精准判据、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复杂环境适应性等关键问题。首先,论文建立了2DOC-PON-LHDS检索光脉冲与链路元部件的动态互作用理论模型,定义了反映检索光脉冲与FBG光编码器互作用后反射、透射信号变化的等效反射系数,综合考虑检索光脉冲与链路波长相关、功分器件的动态互作用过程,获得了系统接收端链路状态多波长脉冲序列。仿真分析了链路元部件参数对链路状态多波长脉冲的综合影响。建立了2DOC-PON-LHDS试验系统,实验验证所建模型可精准刻画检索光脉冲沿光纤传输及反射的演变过程。其次,论文建立了2DOC-PON-LHDS海量密集分布用户模型,探究了检索光脉冲宽度、用户链路长度、用户容量等系统主要参数对多用户干扰概率的影响。针对稀疏干扰用户组、低叠加度密集干扰用户组,提出了基于特征波长组的用户编码方法;针对高叠加度密集干扰用户组,提出了全和互异编码方法和干扰用户编码分配规则,并进一步提出基于叠加信号功率积分聚类的链路状态判别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干扰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避免相似用户组,显着降低用户链路状态信号叠加度,链路状态判别算法优化后误判率为0.9‰。再次,论文基于检索光脉冲与链路元部件的动态互作用模型,推导得出复杂环境下2DOC-PON-LHDS链路状态信号模型,得到温度变化引起的链路状态信号功率的相对变化率,仿真分析了温度变化引起的检索光脉冲与FBG反射谱中心波长失配对链路状态信号的影响。探究出光编码器中第一信道FBG反射信号功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获得FBG反射谱中心波长随温度漂移规律,提出了可调谐光源波长跳变补偿环境温度对系统链路状态信号影响的方法。搭建了可调谐光源-温度补偿式2DOC-PON-LHDS试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35~80℃温度区间内,链路状态信号经补偿后的相对变化率为0.96~1.11,所提出的温度补偿方法可行。再次,论文研究了基于2DOC-PON-LHDS的OAN智能链路管理技术,提出了可拉远多跳光分配网(ODN)智能链路管理架构,给出了集成拉曼放大、网络状态监测、链路保护功能的可拉远智能光接入装置方案以及基于多波长泵浦光供能的智能远端节点方案。分别提出了多跳FBG光编码器方案和嵌入FBG光编码器的上下行信道分离式WDMPON远端分路节点方案,可满足多跳结构及WDM-PON部署需求。2DOC-PON-LHDS嵌入到ODN智能网管系统中,成功实现了对ODN链路故障的判别。最后,论文给出全文总结以及有待开展的工作。

郑宇[2](2019)在《软件定义分层光接入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数据中心、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信息物理系统(CPS)建设高潮的到来,对可集数据采集、融合、交换与处理为一体的高速大容量光接入网的需求激增。由于接入根节点产生的海量数据时空分布的多源化、离散化和异构性,传统光接入网已难以满足需求。本文以上述应用需求为牵引,通过软件定义和光电混合交换技术,研究新型光接入网架构、节点与交换技术,贯通物理层与媒质接入控制(MAC)层,满足海量数据接入与处理的需求。首先,论文提出了软件定义分层光接入网(SD-HOAN)方案,对核心与接入两类网络域实现统一控制,上、下行和控制信道分别采用不同的波段,对簇、集、域及核心四层信号实现分层分布式光电混合交换,使得物理层与媒质接入控制层无缝贯通,从而实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融合、分层交换和统一控制。研制了网络仿真器,基于SDHOAN架构提出了周期信令传输机制与时隙密排调度算法,仿真验证了SD-HOAN具有高吞吐量、低时延等性能。接着,论文分别提出了单/双纤双向两种无源光分配节点(PODN)和输出端口带宽可重构光电混合核心交换节点(HOECSN)结构。通过PODN,搭建了HOECSN与边缘接入节点(EAN)间和EAN之间的传输通路。研究了PODN、HOECSN与MAC融合技术,实现了集内、域内和核心层海量异构数据交换,基于流量统计信息动态配置了输出端口带宽,提高了输出带宽利用率,降低了节点功耗。然后,论文研究了SD-HOAN技术在两种具体场景中的应用。设计了大规模数据中心SD-HOAN系统方案,PODN与簇间交换节点分别构成无源光接入与电接入层,实现了双MAC分层交换,基于负载感知双模态(LSDM)调度算法实现了簇内高效通信,具有高扩展与低功耗特性。设计了智能变电站SD-HOAN系统方案,研制出边缘、核心节点原型样机,搭建了智能变电站面向SV业务的SD-HOAN现场实验系统,实验测得系统具有低时延、单向组播、协议转换与光域信号汇聚等功能。最后,论文给出全文总结以及有待开展的工作。

王瑜[3](2019)在《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的蓬勃发展,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视频处理技术的不断升级,提供了满足人们对视频信息交互需求的可能性。目前,基于无线蜂窝网络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蜂窝网络的角度出发,针对该网络的特点,研究如何利用视频流的优先级结构来改进蜂窝网络视频的传输性能,在保证用户视频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作为5G网络中的关键内容一一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和相关的功分多址接入(PDMA)技术,因能够有效的提高现有网络的吞吐量,引起了学术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如何利用NOMA系统的增益以提高视频传输性能是很有意义的。另一方面针对于视频信息的研究,从视频处理技术出发,着重研究视频压缩编码技术以及压缩视频数据流化技术,从压缩编码、码率控制、拥塞控制以及差错控制等方面来优化视频信息的编码参数,在保证接收端视频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编码端视频数据处理的计算复杂度。其中,H.264视频编解码标准中的可分级视频编码技术(H.264/SVC),可以将单一视频信息通过比特流抽取的方式生成不同速率的码流数据进行传输,从而满足不同网络带宽和终端用户的需要。它不仅拥有很好的视频压缩性能,而且具有优越的网络亲和性,故在视频传输中应用广泛。由于H.264/SVC对网络状态适应性好的特点,故探讨其如何在网络中进行高效传输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综上,我们有必要去研究如何实现视频业务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可靠且高效地进行传输。针对上述场景,本文在考虑H.264/SVC视频数据流传输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 NOMA系统下的多址接入方案,推导出叠加信号的SER和BER表达式,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方案,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 H.264/SVC视频数据流的多种分层结构和分类,并详细介绍了 H.264/SVC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工作过程。具体来说,首先简要介绍了H.264视频压缩编解码协议,在H.264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拓展,引入了H.264/SVC视频数据流的结构模型,对其工作过程做出说明,并简要分析了拥塞控制的相关内容。2、介绍了 H.264/SVC视频数据包的结构设计,并在TDM/FDM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 H.264/SVC数据包匹配过程。具体来说,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中TDM/FDM系统,对H.264/SVC包格式进行了相关的设计分析,确保H.264/SVC数据流可以与TDM/FDM的数据包相匹配。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匹配过程的正确性,此外,还分析了衰落信道对TDM/FDM的影响。3、研究了基于NOMA系统的H.264/SVC视频传输过程。具体来说,在实验过程中对TDM/FDM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 NOMA系统及相关的PDM/PDMA技术,并相较于传统的OMA,对其优越性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NOMA系统多路H.264/SVC视频数据流产生的叠加信号进行相关设计。此外,根据叠加信号的特点,对其设计了一种联合格雷编码调制方案,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对于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进行仿真实验之后,设计了相关的优化算法以改善无线蜂窝网络中视频传输系统的性能。本文所设计的方案涉及了一种无线蜂窝网络的资源管理方案,是无线网络环境下视频传输的关键应用技术,其价值体现在新一代多媒体数字家庭网络环境下,无线蜂窝网能够为用户提供可靠的视频等大容量数据传输,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也可以有效地保证用户服务质量。

龚宇[4](2018)在《基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的数据中心内部光互连结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增加,服务器能力的不断增强,数据中心内部网络也面临着更高带宽、更低功耗的需求。另一方面,无源光网络作为一种正逐步走向成熟的接入网技术,通过采用无源光器件,实现了低功耗高带宽的光接入网。因此,将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应用于数据中心内部有望满足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互连的需求。目前已经有多种数据中心内部的光网络互连结构被提出,但主要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数据中心机柜间的光网络互连,通常机柜内部仍然由电交换机来实现服务器间的互连。而在已有的数据中心光网络互连结构中,但由于采用了大量的有源器件,导致了功耗及散热需求的增加。另外,光开关矩阵或SOA使用较多也给控制层的统一控制带来了难度,而无源光网络则有望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集中工作于数据中心内部的光网络互联结构,以接入网中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接入网中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的点到多点结构进行改变,首先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结构,用以实现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服务器间的互连并提供机柜对外的传输接口。三种不同的结构采用了不同的波长选择器件,可以分别从发射端及接收端进行波长选择及通道切换,从而有着不同的特性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文中我们以基于光开关矩阵的机柜间光网络互连方案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跳转方式的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与已有的机柜间互连方案的结合方式,用以实现机柜之间的通信。为了证明我们提出的网络结构在光传输上的可行性,我们分别通过插损计算,仿真以及实验的方式对光链路的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评估,证实了三种不同结构的可行性。随后,我们介绍了一种可以适用于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该协议通过在机柜内部设立主服务器来实现对机柜内部传输的控制,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控制协议在降低网络延时、提高网络性能上的重要作用。最后我们也同时对三种结构进行了成本与功耗的计算与评估,并与现有的基于电交换机的机柜互联方案进行了对比,证明了三种方案在成本上与电交换较为接近,但在功耗上则有着明显的优势。我们也依据参考数据对三种方案在未来光网络器件持续发展情况下,方案总成本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方案的整体成本对不同器件成本的敏感性,从而实现了方案成本的详尽分析本文中我们也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级NXN型阵列波导光栅级连结构的数据中心内部的光网络互连结构。该方案可以同时满足数据中心机柜内部与机柜之间的互联需求。我们以两集级联结构为基础,首先实现了数据中心集群内部的传输,继而通过采用转发机柜的结构,实现了两级级连结构的平级扩展,从而实现了集群间的互连通信。考虑到基于级连阵列波导光栅的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串扰影响,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均衡和偏振控制的串扰抑制方案,通过实验,我们对结构中可能存在的光链路的最差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证实了串扰抑制方案的必要性与两级结构中光链路传输的可行性。基于该结构,我们分别针对线路交换和包交换两种不同的交换方式进行了探索。对于线路交换,我们介绍了一种采用多路径和增加收发机数量的方案,有效降低了网络的阻塞率。而针对包交换,我们提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控制协议,通过多波长阵列接收机的配合,能够有效避免网络中的数据包冲突,提高网络性能。

保金桢[5](2017)在《软件定义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作为承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新型计算和应用的核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得到快速发展。业务和通信模式的转变对连接大规模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的数据中心网络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电交换网络架构面临网络带宽受限、能量消耗过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需求。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结合光交换和电交换的优势,按照需求动态调整网络拓扑和带宽,能够有效提升网络的性能、降低功耗和布线复杂度等。本文面向软件定义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针对当前光互连网络架构扩展性和性能的不足、组播资源利用率低、链路调度未考虑短流等问题,分别对新型光互连网络架构、高效组播优化机制、带优先级的光电混合调度机制等挑战性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目前光交换网络架构在可扩展性、灵活性以及性能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高性能的光交换网络架构DETOUR。DETOUR设计为分布式光交换网络架构,将光交换机按照2D-Torus拓扑连接,有效提升光交换网络的规模,支持网络的动态扩展。DETOUR基于“广播-选择”光交换机制,能够灵活的支持单播、组播、广播等多种通信模式。DETOUR设计一种支持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光信号交换的光交换机,每个光交换机广播的光信号能够到达DETOUR中任意的光交换机,从而支持在任意光交换机之间建立直连的光链路。根据DETOUR网络架构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递归的冲突波长调整算法,并通过理论证明DETOUR光交换网络的无阻塞特性。与其它光交换网络架构相比,DETOUR能够同时满足扩展性、灵活性以及高性能的要求。实验表明,与OvS和Jellyfish相比,DETOUR能有效减少34%和57%的平均流完成时间,降低21%和30%的能量消耗。(2)针对现有数据中心组播优化方案资源利用率低、可扩展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物理层分光组播和报文复制电组播协同优化机制iCAST。iCAST面向应用层感知组播需求,提出一种贪心的组播树构建算法和灵活的组播流切换策略。在构建组播树的过程中,iCAST优先为大流量组播组分配光组播链路,如果不能完全覆盖,则寻找可用的电组播。在构建完组播树配置的过程中,iCAST通过灵活的路由策略将组播流量在电交换网络和光交换网络之间切换,避免为等待光链路资源而阻塞组播流。通过自由空间光和光分束器搭建光电混合组播原型系统,并重新设计高性能计算框架MPICH以支持iCAST。实验表明,与MPICH中现有的环形算法相比,iCAST减少一个数量级的组播流完成时间。(3)针对当前光链路调度算法优化平均流完成时间,尤其是短流完成时间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流调度和链路调度联合优化机制HyFabric。HyFabric采用最短剩余处理时间(Shortest Remaining Processing Time,SRPT)优先策略优化平均流完成时间。为了支持SRPT策略,HyFabric重新设计了柜顶(Top of Rack,ToR)交换机中的队列,能够根据SRPT策略进行报文出队列和丢弃。ToR交换机包含虚拟输出队列将不同目的ToR交换机的报文累积,经过ToR交换机上的调度器选择光交换或者电交换网络。HyFabric提出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多级稳定婚姻算法为虚拟输出队列中累积的报文分配光链路,优先级根据累积报文中的优先级信息计算。与以往工作相比,HyFabric能够有效结合光交换和电交换网络,共同实现SRPT策略,最小化平均流完成时间。实验表明,与ProjecToR和Solstice相比,HyFabric能减少平均流完成时间93%以上,降低平均能量消耗32%以上。

王晓燕[6](2017)在《利用硅基波导的相干编码信号全光波长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通信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通信的需求,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网络得到了广泛关注。增大通信容量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多进制相干编码提高单位符号上的信息容量;二是采用复用技术增加信道数。在波长路由全光通信网络中,实现全光波长转换对于提高波长的重用率、避免波长碰撞而引起的阻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集成波导器件因其稳定性高、可靠性强、重复性好、尺寸小、潜在成本低等突出优点,已成为光电子器件的长远发展方向。因此,本论文利用硅基波导中的四波混频效应,针对多进制相干编码信号,实现了全光波长转换以及组播功能,为全光通信网络的光信号处理提供了集成化解决方案以及有价值的参考。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绝缘体上硅(SOI)波导,实验实现了 QPSK和16QAM相干编码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和组播功能。采用单个和两个连续的泵浦光,实现了 20Gbit/sQPSK信号的波长转换和五通道组播,测试了信号光、转换闲频光和组播闲频光的眼图、星座图和误码率,在误码率为3×10-3时,转换和组播功率代价均小于0.7dB。对于36Gbit/s16QAM信号,在误码率为3.8×10-3时,转换和组播功率代价均小于0.96dB。2、基于SOI波导,实验实现了偏振复用(PDM)、波分复用(WDM)、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相干编码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和组播功能。在单个SOI波导中,利用具有一定偏振角度的泵浦光,实现了 PDM-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和组播,在误码率为3×10-3条件下,两个偏振信道的功率代价均小于2.0dB。提出了兼容WDM技术的自适应OFDM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并针对2×11.64 Gbaud/s的不同载波调制的OFDM信号进行了实验验证,在不增加转换功率代价的情况下,将信号速率提高了近12 Gbit/s。3、提出了 一种硅/富硅氮化硅(Si/SRN)混合硅基波导并用于相干编码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设计优化并制作了 Si/SRN混合硅基波导,测试了该波导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测得的非线性克尔系数介于Si和SRN之间,TPA系数小于Si。基于该混合硅基波导实现了20Gbit/s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在误码率为3×10-3时,转换功率代价为0.39dB,比SOI波导中的转换功率代价更低。

周金治[7](2005)在《基于Matlab与DSP的FIR数字滤波器软硬件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给出了利用Matlab与DSP技术相结合的语音信号FIR滤波的软件、硬件实现方法。分析了FIR滤波器的特性,给出了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介绍了在DSP硬件系统中的实现过程,实现了对语音信号的FIR滤波处理。

周金治,吴静,马建国[8](2004)在《大规模数据并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李幼平院士提出的"第五媒体"思想,提出采用"多级群分复用技术"解决"带宽瓶颈"问题;并对大规模数据并行广播中的并播理论、多级群分复用技术、节目信息资源组织等进行了探讨。通过局域网LAN与DVB-C相结合的数据传输平台实验,验证了该多级群分复用技术是有效可行的。

宗铁柱[9](2021)在《基于颜色空间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面临频谱资源瓶颈和电磁干扰等问题。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技术利用成本低廉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s,LED)等照明设备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具有频谱资源丰富、无电磁干扰、绿色环保等的优势。近年来,利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摄像头作为接收机的可见光相机通信(Optical Camera Communication,OCC)系统,由于结构简单、应用灵活等特点,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卷帘快门的OCC系统,在低复杂实现以及传输速率提升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针对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中LED调制带宽受限及光晕效应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Cb Cr颜色空间的多输入单输出(Multiinput single-output,MISO)四色色移键控(4-CSK)传输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经过0.8m自由空间传输后,YCb Cr颜色空间中类QPSK星座图依然清晰;在低误码率(<3.8e-3)条件下,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至400lux,其传输速率达到21.48kbits/s。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案能够显着提高颜色可识别度和系统传输速率。第二、针对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和实现复杂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SB颜色空间的间隔色移键控(SCSK)传输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时钟恢复和缓解光晕效应条件下,该方案可以实现1.28kbits/帧的数据传输。由此证明了该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码间串扰,有效提高系统传输性能,并降低实现复杂度。

尚东冉[10](2020)在《基于TD-LTE的自组织网络资源调度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hoc Network)是一种不需要基础网络设施的分布式无线网络。因为它分布式、自组织的特点,所以多被应用于各种应急场景,例如抢险救灾、战场通信等。由于传统单信道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 Control,MAC)协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所以设计出高性能的多信道MAC协议变得十分重要。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具有传输速率高、支持高速移动的特点,同时其子信道化的特征满足多点同时接入的需求,能够充分利用频谱资源。但是,由于自组织网络分布式的特点,蜂窝网络的MAC协议不能直接用于自组织网络。本论文提出的MAC协议,可以利用新型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完成自组织网络的区域环境覆盖和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网络中的发送节点采取类基站的发送模式,以适配TD-LTE成熟的物理层技术,使得网络具有远距离、低时延、大容量、高带宽等优点。为了解决自组织网络对TD-LTE物理层资源调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D-LTE的自组织网络多址接入协议——BTL-MAC协议。首先介绍了BTL-MAC协议适应TD-LTE特性的信道划分和时隙构建。之后,用最大发送集合法和禁用信道集合法对信道和时隙资源进行固定分配。并且,用动态的资源分配方法补充分配时隙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BTL-MAC协议充分利用TD-LTE的空口技术,将自组织网络中的部分节点模拟成基站来进行资源的分配。BTL-MAC协议是一种同步的多址接入协议,同步技术能够让每个信道进一步划分出多个时隙,让节点能够充分利用时隙资源,减少帧碰撞的发生,实现在时间维度上高效率的信道复用。这种同步技术有利于资源分配,使得BTL-MAC协议在进行固定资源分配的时候就能把几乎所有可用资源较为公平地分配给每个节点,减少了控制帧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网络拥塞问题。本文在OPNET网络仿真软件上对BTL-MAC协议进行了建模仿真,为了衡量协议的性能,采用接入时延和网络吞吐量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在不同拓扑结构和不同信道数量等多种复杂场景下,把USAP(Unified Slot Assignment Protocol)协议的仿真数据作为参照,对BTL-MAC协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信道数目对BTL-MAC协议吞吐量和信道占用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BTL-MAC协议相比于其它现有的多址接入协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接入时延、显着提高网络吞吐量,对自组织网络的性能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二、大规模数据并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规模数据并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接入网安全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1.1 光接入网应用与发展
        1.1.2 下一代无源光网络
        1.1.2.1 基本内涵
        1.1.2.2 技术特点
        1.1.3 光接入网链路安全管理现状
        1.1.3.1 当前链路安全管理技术及不足
        1.1.3.2 NG-PON2链路安全管理技术要求
    1.2 PON链路监测技术
        1.2.1 OTDR改进型链路监测技术
        1.2.1.1 多波长OTDR的监测技术
        1.2.1.2 DSP增强型OTDR的监测技术
        1.2.1.3 B-OTDR监测技术
        1.2.2 非OTDR型链路监测技术
        1.2.3 光编码型链路监测技术
        1.2.3.1 基于波长时间映射的监测技术
        1.2.3.2 周期编码监测技术
        1.2.3.3 本课题组前期工作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3 本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DOC-PON-LHDS动态互作用模型与过程分析
    2.1 2DOC-PON-LHDS原理
        2.1.1 检索光脉冲的数学表征
        2.1.2 FBG光编码器建模
    2.2 检索光脉冲与链路元部件动态互作用模型
        2.2.1 检索光脉冲与FBG光编码器动态互作用过程
        2.2.2 多波长反射脉冲与波长相关和功分元部件动态互作用过程
    2.3 动态互作用过程分析
        2.3.1 FBG参数对等效反射系数的影响
        2.3.2 FBG光编码器端口信号分析
        2.3.3 多波长反射脉冲信号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DOC-PON-LHDS改进与研制
    3.1 多波长轮询式2DOC-PON-LHDS端机研制
        3.1.1 端机结构与框图
        3.1.2 多波长轮询式信号采集
        3.1.3 系统终端设备改进
    3.2 端机系统软件开发
        3.2.1 数据采集及处理模块开发
        3.2.1.1 数据采集及处理
        3.2.1.2 数据交互设计
        3.2.2 系统软件
    3.3 2DOC-PON-LHDS系统测试
        3.3.1 测试平台
        3.3.2 端机测试
        3.3.2.1 端机技术参数
        3.3.2.2 FBG光编码器测试
        3.3.2.3 终端设备及软件测试
        3.3.2.4 第三方检验/检测报告
        3.3.2.5 动态互作用过程验证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分析及解决方案
    4.1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模型
        4.1.1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模型
        4.1.2 多用户干扰概率
    4.2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分析
        4.2.1 干扰用户分类
        4.2.2 特征波长组
        4.2.3 仿真与分析
    4.3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解决方案
        4.3.1 全和互异编码方法
        4.3.2 干扰用户编码分配规则
        4.3.3 基于聚类的链路状态判别算法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用户干扰解决方案验证
        4.4.2 误判率评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2DOC-PON-LHDS复杂环境适应性研究
    5.1 复杂环境下链路状态信号建模
        5.1.1 检索光脉冲温度变化模型
        5.1.2 链路状态信号相对变化率
        5.1.3 仿真与分析
    5.2 可调谐光源-温度补偿式2DOC-PON-LHDS方案
        5.2.1 基于可调谐光源的改进型方案
        5.2.2 温度补偿方法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2DOC-PON-LHDS的光接入网智能链路管理技术
    6.1 可拉远多跳ODN智能链路管理技术
        6.1.1 可拉远多跳ODN架构
        6.1.2 智能链路管理方案
    6.2 嵌入FBG光编码器的远端分路节点设计方案
        6.2.1 多跳FBG光编码器
        6.2.2 WDM-PON中 FBG光编码器
    6.3 2DOC-PON-LHDS嵌入网络管理系统
        6.3.1 ODN智能NMS架构
        6.3.2 2DOC-PON-LHDS嵌入光纤网络智能管理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已发表与投稿的学术论文
    已授权或受理的发明专利
    参与的科研项目
表格索引
图片索引

(2)软件定义分层光接入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接入网应用需求
        1.1.1 高速宽带固网接入
        1.1.2 5G移动通信接入
        1.1.3 数据中心网络
        1.1.4 物联网
        1.1.5 工业互联网
    1.2 光接入网技术研究进展
        1.2.1 光接入网协议标准与架构
        1.2.2 基于边缘计算的光接入网
        1.2.3 基于动态资源配置的高效光接入网
    1.3 软件定义光接入网技术研究进展
        1.3.1 SDN技术
        1.3.2 软件定义光接入网技术
        1.3.3 基于光电混合交换的数据中心网络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研究框架与路线
        1.4.3 本文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软件定义分层光接入网架构与性能分析
    2.1 SD-HOAN方案
        2.1.1 SD-HOAN架构
        2.1.2 簇、集、域分层MAC
        2.1.3 SD-HOAN数据格式
        2.1.4 周期信令传输机制
        2.1.5 时隙密排调度算法
    2.2 SD-HOAN仿真器
        2.2.1 SD-HOAN节点流量生成模型与统计特征
        2.2.2 网络性能评估参数及定义
        2.2.3 SD-HOAN仿真器设计与实现
    2.3 SD-HOAN性能分析
        2.3.1 仿真参数设置
        2.3.2 吞吐量与帧时延
        2.3.3 平均时隙长度
        2.3.4 与传统光接入网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源光分配层节点及媒质接入控制融合技术
    3.1 单、双纤双向PODN方案
        3.1.1 单纤双向PODN
        3.1.2 双纤双向PODN
    3.2 媒质接入控制与调度算法
        3.2.1 单纤双向PODN-MAC
        3.2.2 双纤双向PODN-MAC
    3.3 PODN性能分析
        3.3.1 单纤双向PODN
        3.3.2 双纤双向PODN
        3.3.3 单、双纤双向PODN性能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输出端口带宽可重构光电混合核心交换节点技术
    4.1 输出端口带宽可重构HOECSN方案
        4.1.1 节点结构
        4.1.2 光交换矩阵方案
        4.1.3 寻址与缓存
        4.1.4 输出端口带宽重构技术
    4.2 静态流量节点性能分析
        4.2.1 静态流量空间偏斜度
        4.2.2 输出带宽分配算法
        4.2.3 输出带宽利用率与时延性能分析
        4.2.4 光交换矩阵配置时间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3 动态流量节点性能分析
        4.3.1 动态流量空间偏斜度
        4.3.2 准实时渐进式输出带宽分配算法
        4.3.3 HOECSN与固定带宽交换机性能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规模数据中心SD-HOAN系统设计与分析
    5.1 大规模数据中心SD-HOAN系统方案
        5.1.1 系统结构
        5.1.2 PODN与光接口结构设计
        5.1.3 信道分配与双MAC
    5.2 数据中心流量统计特征与业务分级综合流量模型
        5.2.1 数据中心流量统计特征
        5.2.2 数据中心业务分级综合流量模型
        5.2.3 流量生成实例
    5.3 LSDM调度算法与网络系统性能分析
        5.3.1 LSDM调度算法[5]
        5.3.2 网络系统性能分析
        5.3.3 与CSMA/CD算法性能对比
        5.3.4 与POXN、POTORI架构性能对比分析
    5.4 系统扩展性与功耗分析
        5.4.1 扩展性
        5.4.2 系统功耗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智能变电站SD-HOAN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智能变电站SD-HOAN系统方案
        6.1.1 过程层业务与组网模式
        6.1.2 系统与节点结构
        6.1.3 基于故障树的系统可靠性建模
        6.1.4 可靠性仿真分析
    6.2 智能变电站面向SV业务的SD-HOAN系统方案
        6.2.1 系统结构
        6.2.2 节点结构
        6.2.3 性能仿真
    6.3 智能变电站面向SV业务的SD-HOAN系统研制
        6.3.1 边缘节点原型样机研制与测试
        6.3.2 核心节点原型样机研制与测试
        6.3.3 第三方检测
    6.4 四川黄水220kV变电站SD-HOAN系统实验
        6.4.1 实验系统节点部署
        6.4.2 实验系统测试结果
        6.4.3 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表格索引
图形索引

(3)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传统复用技术的视频数据包匹配过程研究
    2.1 可分级视频编码H.264/SVC标准
        2.1.1 可分级视频编码H.264/SVC标准概述
        2.1.2 H.264/SVC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工作过程
    2.2 基于传统复用技术的H.264/SVC数据包匹配过程
        2.2.1 H.264/SVC的数据包结构
        2.2.2 传统复用技术——时分复用/频分复用简介
        2.2.3 时分复用/频分复用系统中H.264/SVC的数据包匹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技术的视频传输系统设计
    3.1 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技术简介
        3.1.1 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系统NOMA概述
        3.1.2 功分复用及功分多址接入技术PDM/PDMA
    3.2 NOMA叠加信号的设计
    3.3 系统的BER/SER分析
        3.3.1 系统的SER分析
        3.3.2 系统的BER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技术的视频传输系统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系统模型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视频图像质量PSNR分析
        4.2.2 系统的误比特率及误码率BER/SER分析
        4.2.3 系统实验值与理论值匹配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的数据中心内部光互连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数据中心与光传输网络
        1.1.1 快速发展的数据中心
        1.1.2 快速发展的光通信网络及其优势
    1.2 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结构
        1.2.1 核心层
        1.2.2 汇聚层
        1.2.3 接入层
    1.3 无源光网络
    1.4 TDM-PON与WDM-PON
        1.4.1 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1.4.2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1.5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 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的研究概述
    2.1 引言
    2.2 几种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互连结构
        2.2.1 c-Through结构
        2.2.2 Helios结构
        2.2.3 Proteus结构
        2.2.4 OSMOSIS结构
        2.2.5 Space-Wavelength结构
        2.2.6 E-RAPID结构
        2.2.7 IRIS结构
        2.2.8 双向光子网络结构
        2.2.9 目前数据中心光互连结构的研究比较与总结
    2.3 本章小结
3 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
    3.1 引言
    3.2 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调制方案的选择
    3.3 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
        3.3.1 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
        3.3.2 数据中心机柜的无源光互连网络与机柜间网络的配合
    3.4 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的传输性能测试
        3.4.1 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的插入损耗计算
        3.4.2 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的光链路仿真测试
        3.4.3 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的光链路实验测试
    3.5 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的相关控制协议
    3.6 数据中心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功耗与成本分析
        3.6.1 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功耗计算与评估
        3.6.2 机柜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方案成本计算与评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NXN型阵列波导光栅的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互连
    4.1 引言
    4.2 阵列波导光栅AWG的特性与应用
    4.3 基于级连式N×N型AWG的数据中心光网络互连结构
        4.3.1 基于多N×N型AWG的集群内部无源光网络互连结构
        4.3.2 基于多N×N型AWG的集群之间无源光网络互连结构
        4.3.3 级连AWG光网络互连结构中的串扰抑制方案
        4.3.4 级连AWG结构对AWG的高效利用和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支持
    4.4 两级AWG级连结构的光链路传输测试
        4.4.1 两级AWG级连结构的光链路传输测试实验方案
        4.4.2 不采用串扰抑制方案的光链路传输测试实验结果
        4.4.3 采用功率均衡及偏振控制方案的光链路传输测试实验结果
    4.5 两级级连AWG光网络互连中的调度方案与网络性能
        4.5.1 基于级连AWG的数据中心无源光网络的线路交换方案及性能分析
        4.5.2 一种基于级连AWG的数据中心无源光网络去中心化的包交换方案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内容总结
    5.2 对于未来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软件定义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使用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1.1.2 数据中心网络
        1.1.3 软件定义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
        1.1.4 研究现状及不足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2.1.1 光网络技术介绍
        2.1.2 典型的光电混合网络架构
    2.2 数据中心网络组播优化技术研究
        2.2.1 基于应用层的组播优化
        2.2.2 基于网络层的组播优化
        2.2.3 基于物理层的组播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ETOUR:一种可扩展高性能的光交换网络架构
    3.1 引言
    3.2 DETOUR整体架构
        3.2.1 整体架构
        3.2.2 光交换原理
        3.2.3 基本分析
    3.3 控制通路
        3.3.1 需求矩阵评估
        3.3.2 拓扑和路由
        3.3.3 波长分配
        3.3.4 无缝重配置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平台
        3.4.2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CAST:光组播和电组播协同优化机制
    4.1 引言
    4.2 问题分析
    4.3 混合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4.3.1 混合调度策略
        4.3.2 贪心链路分配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系统实验
        4.4.2 网络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yFabric:流调度和链路调度联合优化机制
    5.1 引言
    5.2 问题分析
    5.3 设计与实现
        5.3.1 基于优先级的流调度设计与实现
        5.3.2 基于稳定婚姻算法的链路调度设计与实现
        5.3.3 端节点速率控制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仿真平台
        5.4.2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利用硅基波导的相干编码信号全光波长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全光波长转换技术
    1.3 全光波长转换材料和器件
        1.3.1 硅材料
        1.3.2 氮化硅材料
    1.4 调制解调技术
        1.4.1 多进制相位调制格式和相干探测
        1.4.2 复用技术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2 光学非线性效应理论
    2.1 光学非线性效应起源
    2.2 硅和富硅氮化硅材料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
    2.3 波导中的四波混频效应
    2.4 波导的设计原理
        2.4.1 模场分布
        2.4.2 色散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SOI波导的相干编码信号全光波长转换
    3.1 基于SOI波导的全光波长转换技术
        3.1.1 全光波长转换技术
        3.1.2 基于硅波导的全光波长转换器件
    3.2 基于SOI波导的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3.2.1 QPSK信号的调制解调
        3.2.2 单泵浦光下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3.2.3 双泵浦光下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组播
    3.3 基于SOI波导的QAM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3.3.1 QAM信号的调制解调
        3.3.2 双泵浦下16QAM信号的全光波长组播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SOI波导的复用相干编码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4.1 复用技术简介
        4.1.1 复用技术的分类
        4.1.2 复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4.2 基于SOI波导的偏振复用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4.2.1 单泵浦下PDM-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4.2.2 双泵浦下PDM-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组播
    4.3 波分复用自适应OFDM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4.3.1 CO-OFDM的理论基础
        4.3.2 波分复用自适应OFDM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4.4 本章小结
5 硅/富硅氮化硅混合硅基波导器件的制备及应用
    5.1 氮化硅的沉积方式
    5.2 硅/富硅氮化硅混合硅基波导的设计与制备
        5.2.1 Si/SRN混合硅基波导的设计
        5.2.2 Si/SRN混合硅基波导的制备
    5.3 硅/富硅氮化硅混合硅基波导的测试
        5.3.1 线性测试
        5.3.2 非线性测试
    5.4 基于Si/SRN混合硅基波导的QPSK信号的全光波长转换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内容的总结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Matlab与DSP的FIR数字滤波器软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语音信号FIR滤波器的参数h (n) 确定及Matlab仿真
    2.1 FIR滤波器及其特点
    2.2 参数确定及Matlab仿真
3 DSP系统中的语音信号FIR滤波器实现
    3.1 DSP系统的硬件描述
    3.2 DSP处理系统中的软件设计
4 测试结果分析及结论

(9)基于颜色空间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
    2.1 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
        2.1.1 传统的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
        2.1.2 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模型
        2.1.3 自由空间光信道模型
    2.2 LED简介
        2.2.1 LED发光原理
        2.2.2 LED伏安特性
        2.2.3 LED光输出特性
        2.2.4 RGB LED
    2.3 摄像头工作原理
        2.3.1 手机摄像头简介
        2.3.2 手机摄像头成像原理
    2.4 OCC系统基本原理
        2.4.1 全局快门OCC系统的基本原理
        2.4.2 卷帘快门OCC系统的基本原理
        2.4.3 无闪烁传输与编码方案
        2.4.4 晕染效应
    2.5 OCC系统的LED驱动电路设计
    2.6 OCC实验系统搭建
    2.7 小结
第三章 基于YCbCr颜色空间的MISO-4CSK光学相机通信系统
    3.1 引言
    3.2 颜色空间介绍
        3.2.1 YCbCr颜色空间
        3.2.2 CIElab颜色空间
    3.3 4-CSK调制方案原理
    3.4 实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SB颜色空间的SCSK光学相机通信系统
    4.1 引言
    4.2 HSB颜色空间
    4.3 SCSK调制方案原理
    4.4 实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TD-LTE的自组织网络资源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自组织网络概念
        1.1.2 自组织网络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信道MAC协议的研究与介绍
    2.1 自组织网络MAC关键技术问题
        2.1.1 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问题
        2.1.2 信道选择问题
        2.1.3 广播支持问题
        2.1.4 通信终端移动造成的问题
    2.2 移动网络MAC协议分类
    2.3 常见的MAC协议
        2.3.1 单信道MAC协议
        2.3.2 多信道MAC协议
    2.4 TD-LTE技术在自组织网络中的应用前景
        2.4.1 现有多信道MAC协议的缺点和改进思路
        2.4.2 TD-LTE对自组织网络的支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组织网络BTL-MAC协议
    3.1 BTL-MAC协议设计的前提
    3.2 TD-LTE中心基站的适配
        3.2.1 TD-LTE空口技术的适配
        3.2.2 TD-LTE中 OFDM技术的适配
        3.2.3 TD-LTE时频资源的适配
        3.2.4 TD-LTE中心基站工作流程的适配
    3.3 BTL-MAC协议的模型及分析
        3.3.1 BTL-MAC协议数据冲突模型
        3.3.2 BTL-MAC协议网络模型
        3.3.3 BTL-MAC协议资源分配方法的分析
    3.4 BTL-MAC协议的固定时频资源分配方法
        3.4.1 利用最大发送集合法分配固定的时隙资源
        3.4.2 利用禁用信道集合法分配固定的信道资源
    3.5 BTL-MAC协议动态时频资源分配方法
    3.6 BTL-MAC协议算法性能分析
        3.6.1 吞吐量性能分析
        3.6.2 算法复杂度分析
    3.7 BTL-MAC协议的信道数目对性能的影响
        3.7.1 信道数目对吞吐量的影响
        3.7.2 信道数目对信道占用率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TL-MAC协议仿真分析
    4.1 OPNET仿真平台简介
    4.2 仿真模型的指标参数
        4.2.1 仿真主要指标
        4.2.2 仿真场景与仿真参数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1 链状网络仿真结果及分析
        4.3.2 全连通网络仿真结果及分析
        4.3.3 网状网络仿真结果及分析
        4.3.4 分散式网络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网络仿真分析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规模数据并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戈志群. 东南大学, 2020(02)
  • [2]软件定义分层光接入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 郑宇. 东南大学, 2019
  • [3]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技术研究[D]. 王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基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的数据中心内部光互连结构[D]. 龚宇. 浙江大学, 2018(04)
  • [5]软件定义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保金桢.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利用硅基波导的相干编码信号全光波长转换研究[D]. 王晓燕. 浙江大学, 2017(03)
  • [7]基于Matlab与DSP的FIR数字滤波器软硬件实现[J]. 周金治. 现代电子技术, 2005(17)
  • [8]大规模数据并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J]. 周金治,吴静,马建国.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4(04)
  • [9]基于颜色空间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宗铁柱.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10]基于TD-LTE的自组织网络资源调度算法研究[D]. 尚东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大规模数据同步广播中的多级群分复用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