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谓连词的否定形式与语音修辞

主谓连词的否定形式与语音修辞

一、主谓并列结构的否定形式与语音修辞(论文文献综述)

张叶[1](2021)在《《陆犯焉识》变异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婉霜[2](2020)在《留学生汉语修辞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修辞学界一直比较看重如何艺术地运用语言,因而将修辞手法作为其重要研究内容,研究视野存在一定局限。为解决修辞学科的困境,王德春、胡范铸、陈汝东等学者在“言语行为”理论启发下相继提出“言语行为修辞观”,认为修辞就是言语运用,是正常地进行语言表达与理解,不论美观抑或平实,只要展示言语行为均可称之为修辞。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汉语教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全球。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科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其研究成果颇丰。有从教学者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教学论研究;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分析如何提高汉语学习效率的方法论研究;有从偏误角度考察留学生语用情况,辅以日常交际用语的失误研究。而本论文则立足于言语行为修辞学,运用其相关理论,从修辞规律、修辞原则以及修辞手段三个方面阐释分析了留学生对汉语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论文结构布局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留学生在汉语修辞运用中对汉语修辞规律的把握情况。通过分析语料发现,在组织话语规律方面,留学生在汉语词汇的词义搭配以及短语的结构搭配这两方面把握程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语法方面存在着虚词使用不当以及语法成分的缺失和赘余等问题。在恰当实现言语目的规律方面,对于言语策略的选择较为单一,同时对语境把握不足。第二章分析了留学生在汉语修辞运用中对修辞原则的把握。在质真原则方面把握较好,但仍存在着不说真话的情况。留学生对于适量原则的把握有较大的偏差;而在礼貌原则方面,尽管留学生对于礼貌原则有着一定的认知,但由于文化差异、母语的负迁移等影响,难以在修辞运用中准确把握礼貌原则。第三章从修辞手段的角度对留学生的汉语修辞运用进行解析,着重从语汇手段和辞格手段两方面考察了留学生对汉语修辞手段的运用。第四章对全文观点进一步总结,对留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汉语修辞提出建议。

张婷[3](2020)在《明清时期联合结构的分析 ——以“以及”“及其”等为标记的联合结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古至今,联合结构一直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结构,但是学术界缺乏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联合结构的系统研究。明清时期叙事体文本中的语言有文白兼容的特点。此外,近代汉语的词汇化和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明清时期的联合结构开始频繁使用双音节联合标记。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本文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的语料为基础,系统地描写和分析明清时期以“以及”“及其”“还是”“或者”“并且”“而且”和“况且”七个双音节词语为标记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进行断代研究,希望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论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明清时期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重点描写七个联合标记连接的联合项语法单位的组合情况和七类联合结构的句法功能,着重考察联合结构的否定表达模式和疑问表达模式。第三章明清时期联合结构的量化分析。本章将对联合结构中联合项语法单位的组合形式、联合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联合标记的分布情况作细致地量化分析。第四章明清时期联合标记的语义分析。重点分析明清时期“以及”“及其”“还是”“或者”“并且”“而且”和“况且”各自的语义,再对比分析明清时期和现代汉语词典中七个联合标记的语义差异。第五章明清时期联合标记的位置和隐现分析。本章将归纳出联合标记的位置规律和隐现规律。第六章结语。

马磊[4](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张梦鸽[5](2020)在《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词填空是考察内容较为综合的一种题型,在HSK6试题中难度较大,留学生出错频率较高,影响HSK6级考试通过率。本文以20套新HSK6真题为语料,以40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从词语搭配的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对选词填空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语料来源、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可行性,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之处。第二章对HSK6选词填空真题进行研究。通过对真题考点的统计,将研究视阈锁定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句法层面分析包括体现聚合关系的词类、句法成分与体现组合关系的构词法、短语类型、单复句,语义层面分析包括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与同义词词义辨析,语用层面分析包括语义韵情感倾向、修辞格与题干题材。第三章从学生备考角度研究选词填空题型。通过调查留学生对此题型的看法以及习得情况,结合测试题中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及过度泛化等原因造成的偏误而提出具体题目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掌握知识与技巧、扩大输入、把握语境的三方面宏观备考策略。第四章从教学角度提出教学模式。以五种基本句法结构、同义词词义辨析、语义韵为重点思考教学原则与设计,提出掌握足够目的语知识的偏误应对策略,宏观教学建议包括备考指导、教学材料的准备、扩大输入途径三方面。第五章结语部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

李智[6](2019)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译学进行学科探索的方法论。过去三十年,翻译美学的跨越式发展与文学翻译的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换言之,翻译美学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验证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审美性。文学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文学翻译审美选择主要指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翻译的本质、影响译者审美选择的影响要素、译者所信奉的审美原则、译者所制定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的审美倾向。本文运用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选择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研究结论。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文学翻译与审美选择有何关系?翻译审美选择是否意味着对译语的优化?(2)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有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循的,还是可选的?(3)影响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的要素有哪些?译者的翻译观念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对译者策略的制定有何影响?译者在语言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为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追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本文选择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四个层面展开,以经典结构、戏剧性结构、对话体和书信体为实例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环境、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翻译原则以及语言选择。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活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涉及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影响、审美认知取向、接受方式、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等等;作者、译者、接受者、源文本、译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文学翻译美学生态系统。文学翻译的价值在于审美和真理的统一。本研究阐释了中国传统译学中有关审美选择的命题,如“雅”的动态性研究与译者审美性选择(语言、结构、文体)关联性;首次将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选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为翻译美学体系的建构增添新内容;提出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为译者的审美性选择过程,译者不仅再现原作审美品质,而且还创造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是译者审美选择的结果,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结合的终端产品。(2)文学翻译审美本质的三对命题即“言与意”“形与神”及“异与同”的内部逻辑关系。每一对命题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各命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言与意”和“形与神”在理论上体现为译学思想的审美取向,在实践上体现为文本构成要素和译者的审美追求。实现言意合一、形神兼备、保持“异国情调”则需要坚持“以信文本”“尚美求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3)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受到外部和内部两重因素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遵循三个宏观审美原则(形式与内容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统一)和四个微观审美操作原则(得体、准确、经济和形象原则,也称4Y原则)。外部环境包括指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读者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译者的翻译观念、审美倾向等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4)实例分析发现,所选译本译者持有明确的翻译观念。译者在词项选择和句型结构配置方面有共同的倾向: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表达尽量优化,以确保译文审美品质的最大化。为了尽量传达原文语义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句型结构多采用切分与重新配置的策略。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组合,力图将原作的审美要素再现于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同的“刺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在保留原文“洋味”的同时,在语言选择上有范化(规范化)倾向。

施晓风[7](2018)在《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古汉语研究越来越深入,汉译佛经语言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选取的四部譬喻经包括《旧杂譬喻经》、《撰集百缘经》、《贤愚经》和《杂宝藏经》四部譬喻类经书,时代跨度魏晋南北朝,地域上兼顾南北方,对每部经书中的同义并列组合进行穷尽性列举,由于有的并未固定成词,因此无法统称为同义复词,为了称述方便,暂统称同义并列组合,但有关研究主要还是以双音节的同义复词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选取此期有代表性的译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词汇方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需要,也是整个汉语词汇史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文章首先从造词法和构词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方面看同义复词的产生,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入手,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有关复音化原因和同义复词产生原因的诸多观点,对这种词形有一个总体认识,进而提出本文判定同义复词的标准。由于受到汉语韵律化以及华夏民族尚偶心理和文化的影响,译经中大量使用双音节词与四字句式等,这为同义并列组合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再对译经同义复词的概貌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静态描写,针对新见于译经中的同义复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译经自创新词的比例并不高,且极少沿用,而更多的是采用了在中土文献中既已出现过的同义复词,这就打破了学者们一直所认为的译经语言词汇对汉语形成了巨大冲击,对汉语双音化有很大推动作用以及很重要的影响等言论,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汉语自身发展的强劲内动力。之后展开的对同义并列组合现象的多层面研究,主要围绕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两方面进行,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论。最后对当代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进行中古词汇研究的语料补正,《汉语大词典》对于四大譬喻经中所用许多词语的收释情况从释义不确、词目失收、义项缺失等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最后对同义复词释义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于《大词典》在同义复词收释方面错误的考证希望对《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一个专题参考。有关同义并列组合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结构方面主要例举了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情况,例举了四字句的构成方式和双音节同素异序词的相关情况。语义方面,与同义复词这一词汇形式紧密相连的是词义感染现象,也叫组合同化、相因生义等,在词义研究领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承认,我们结合“赴救”、“赏募”和“典藏”三个词义感染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生成整体论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出组合同化产生的原因与汉语双音化有紧密的联系,受到小语境的影响,进而对其与词义引申的联系和区别,与缩略的同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词义感染是以语义整体性和形式省略为两大前提条件的,是共时语义演变,与引申义的历时性不同,而缩略只有形式上的省略,词义没有变化。基于对词义感染现象的研究,我们还发现“敬”在佛经语言中,其语义发展有内向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很可能对程朱提出的持敬论有一定的影响,在儒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文化层面对儒佛关系的一种探讨。最后在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的探讨中,与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同义复词进行对比,提出了语义融合度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程度的重要决定性作用,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以及在特定语用场合的不可替代性也对同义复词是否稳固有很大的影响。

李佳佳[8](2018)在《语言模因视域下的四字语型与四字语的发展演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语言模因为理论基础,探讨四字语的发展演进问题。四字语是现代汉语重要的组成成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较高的使用率,也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演进中较活跃的一部分,对其发展演进及具体应用的探究对整个汉语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模因论是研究文化发展变化的理论,模因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主要通过模仿和复制传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传播形成的模因就是语言模因,同时,语言本身也可以成为模因。语言模因又可具体分为强势语言模因与弱势语言模因、基因型语言模因与表现型语言模因。四字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语言模因。四字语模因的形成需要语言自身及语言外部等内外条件的共同作用。同样,四字语型模因的形成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等过程。根据四字语型模因的传播力度强弱,可以分为强势四字语模因和弱势四字语模因;根据四字语模因来源,四字语模因可以分为四字成语模因、由成语衍生的临时四字语模因、四字固定搭配或习用语以及四字网络流行语模因。四字语模因的发展演进既可以基于其所表征的信息,也可以基于其语言形式。从众多被广泛传播的语言形式中,可以总结出一个固定结构,我们称之为四字语型,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四字语型是一种构式,它的构式义并不是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生成的一个全新的意义。构式具有多义性,同一个四字语型可能会有不同的构式义。从模因的角度看四字语的发展,更能体现四字语本身的发展规律性。在模因作用下,可能产生新四字语,也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总的来说,四字语模因的发展演进方式主要有四大类:(1)不更换四字语固有词素,形式、意义相同,使用语境不同;(2)不更换四字语固有词素,表层形式相同,意义、使用语境不同;(3)更换四字语部分词素,四字语型不变,形成新四字语;(4)更换四字语全部词素,表层形式不同,内部逻辑关系相同。

邢玮[9](2018)在《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修辞研究》文中指出“前景化”是指通过偏离和平行两种手段使语言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修辞策略。王朔是当代“京味儿”小说作家中成就突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运用前景化的偏离与平行两种手段构成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本文以王朔的小说语言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前景化的偏离和平行两个角度,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系统分析王朔小说语言的特点。并通过与老舍小说的语言的比较研究,深入探究王朔小说前景化修辞的个性特征。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王朔小说前景化语言风格的依据和意义,阐述了王朔小说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正文是对王朔小说前景化语言风格的具体研究。第一章从偏离角度研究王朔小说的语言特征,分别从词汇、句子、辞格、标点和方言口语等的角度探究王朔小说语言修辞。第二章阐释王朔小说前景化平行语言,详细从语音平行、词汇平行以及句子平行三个角度研究王朔小说语言特征。从前两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作家擅长运用偏离和平行两种手段构成前景化语言,从而达到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创作意图,引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等目的。第三章从偏离、平行两个角度,对王朔和老舍小说的前景化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探讨两位作家语言特征不同的生成与理解方式,也进一步深入探究王朔小说前景化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程思颖[10](2018)在《英语母语者使用汉语同素异序词的偏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同素异序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构词语素顺序颠倒后依旧可以成词,充分体现了汉语构词的灵活性。这种词外部形态相似,但语素顺序改变,词义、词性和结构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比较难以掌握。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对同素异序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29对同素异序词为研究对象,以“中介语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偏误语料收集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使用同素异序词时产生的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对外汉语教材对同素异序词的呈现、释义和练习三个方面,并据此对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了选题缘由,分类概括了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并对同素异序词这个术语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大纲》中的同素异序词。列出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所有同素异序词及其等级。从词义、词性和结构特点三个方面对这些同素异序词进行了分类。第三章: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对同素异序词的掌握情况调查。以测试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考察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对这些同素异序词的掌握情况。第四章:语料库中显示的同素异序词使用情况。对检索偏误语料的语料库进行说明。检索第二章整理出的同素异序词的使用偏误,并据其特点,将这些偏误分为不同类型。并针对不同偏误类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第五章:教材编写的分析与建议。分析了学生易出错的三对同素异序词在《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博雅汉语》中呈现、释义和练习设置的情况。并据此为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主谓并列结构的否定形式与语音修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谓并列结构的否定形式与语音修辞(论文提纲范文)

(2)留学生汉语修辞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标、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留学生修辞运用研究
        (二)留学生汉语语用研究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言语行为研究
第一章 留学生对修辞规律的运用
    一、修辞规律界说
    二、组织话语分析
        (一)词汇运用
        (二)语法运用
    三、实现言说目的分析
        (一)恰当选择言语策略表达言说目的
        (二)言语策略的选择要切合语境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留学生对修辞原则的运用
    一、修辞原则界说
    二、质真原则运用分析
        (一)遵守质真原则
        (二)违背质真原则
    三、适量原则运用分析
        (一)遵守适量原则
        (二)违背适量原则
    四、礼貌原则运用分析
        (一)遵守礼貌原则
        (二)礼貌原则把握不足
    五、变通原则运用分析
        (一)对质真原则的变通
        (二)对适量原则的变通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留学生对修辞手段的应用
    一、修辞手段界说
    二、词汇手段运用
        (一)语体色彩的运用
        (二)态度色彩的运用
        (三)形象色彩的运用
    三、修辞格运用
        (一)比喻
        (二)拟人
        (三)夸张
        (四)排比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一、留学生汉语修辞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修辞规律方面的问题
        (二)修辞原则方面的问题
        (三)修辞手段方面的问题
    二、留学生正确运用汉语修辞的建议
        (一)了解中华文化,重视文化表达效应
        (二)重点词汇深入讲解,力求全面理解词义
        (三)进一步了解汉语语法,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
        (四)培养汉语语用逻辑,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五)正确理解辞格概念,引导使用修辞手段
        (六)对外汉语教师加强对言语修辞理论的把握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明清时期联合结构的分析 ——以“以及”“及其”等为标记的联合结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古代汉语联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近代汉语联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现代汉语联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明清时期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1 以“以及”“及其”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1.1 以“以及”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1.2 以“及其”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2 以“还是”“或者”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2.1 以“还是”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2.2 以“或者”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3 以“并且”“而且”“况且”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3.1 以“并且”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3.2 以“而且”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3.3 以“况且”为标记的联合结构的句法分析
    2.4 联合结构的否定表达与疑问表达
        2.4.1 联合结构否定表达的模式
        2.4.2 联合结构疑问表达的模式
        2.4.2.1 与特指问相关的联合结构
        2.4.2.2 与是非问相关的联合结构
        2.4.2.3 与选择问相关的联合结构
第三章 明清时期联合结构的量化分析
    3.1 联合结构的量化分析
        3.1.1 联合项语法单位组合情况的量化分析
        3.1.2 联合结构句法功能的量化分析
    3.2 联合标记的量化分析
        3.2.1 联合标记出现的频率
        3.2.2 联合标记在明代作品中的分布情况
        3.2.3 联合标记在清代作品中的分布情况
第四章 明清时期联合标记的语义分析
    4.1 “以及”“及其”的语义分析
        4.1.1 “以及”的语义分析
        4.1.2 “及其”的语义分析
    4.2 “还是”“或者”的语义分析
        4.2.1 “还是”的语义分析
        4.2.2 “或者”的语义分析
    4.3 “并且”“而且”“况且”的语义分析
        4.3.1 “并且”的语义分析
        4.3.2 “而且”的语义分析
        4.3.3 “况且”的语义分析
    4.4 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关标记的语义对比分析
        4.4.1 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关标记的释义
        4.4.2 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关标记的语义对比分析
第五章 明清时期联合标记的位置和隐现分析
    5.1 联合标记的位置分析
        5.1.1 二项式联合结构中标记的位置
        5.1.2 三项式联合结构中标记的位置
    5.2 联合标记的隐现分析
        5.2.1 形式方面
        5.2.2 语义方面
        5.2.3 语用方面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标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例句

(4)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5)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词语搭配研究综述
        1.3.2 其他研究成果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可行性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可行性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真题研究
    2.1 HSK6选词填空题型概况
    2.2 句法层面的真题分析
        2.2.1 备选词词类考察分析
        2.2.2 句法成分考察分析
        2.2.3 真题中的构词法统计分析
        2.2.4 备选项与搭配词的短语类型考察分析
        2.2.5 单复句考察分析
    2.3 语义层面的真题分析
        2.3.1 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
        2.3.2 同义词词义辨别考察分析
    2.4 语用层面的真题分析
        2.4.1 语义韵情感倾向统计分析
        2.4.2 真题中的修辞格统计分析
        2.4.3 题干题材统计分析
第三章 留学生HSK6选词填空学习情况调查分析与题型备考建议
    3.1 留学生HSK6选词填空答题与词语搭配习得问卷调查分析
        3.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1.2 问卷调查内容
        3.1.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2 留学生选词填空题型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2.1 句法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2.2 语义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2.3 语用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 留学生选词填空题型的备考建议
        3.3.1 熟练掌握汉语本体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3.3.2 掌握做题技巧
        3.3.3 扩充汉语输入途径,扩大词汇量
        3.3.4 锻炼整体把握语境的能力
第四章 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教学建议
    4.1 教学原则与教学设计
        4.1.1 句法层面的五种基本句法关系教学原则及设计思路
        4.1.2 语义层面的同义词教学原则及设计思路
        4.1.3 语用层面的语义韵教学原则及设计思路
    4.2 教师应对偏误的具体策略
    4.3 选词填空题型的教学建议
        4.3.1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
        4.3.2 充分准备教学材料
        4.3.3 扩大汉语学习途径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6)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翻译的界定
    2.2 审美选择的界定
    2.3 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2.4 20世纪中国译学界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1 “雅”的内涵:审美选择
        2.4.2 “字神”“句神”:林语堂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3 保持“异国情调”:鲁迅“异化”审美选择观
        2.4.4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雷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5 整体效果:焦菊隐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6 优化:许渊冲的审美选择观
    2.5 小结
第3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影响要素论
    3.1 外部要素
        3.1.1 文化语境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1.2 读者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2 内部因素
        3.2.1 译者翻译观念的影响
        3.2.2 译者的审美倾向
    3.3 小结
第4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论
    4.1 言与意
        4.1.1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4.1.2 现代译学中的言意并重观
    4.2 形与神
        4.2.1 茅盾的“形神观”
        4.2.2 陈西滢与曾虚白的“形神”论
        4.2.3 江枫“以形致神”的译诗观
        4.2.4 互联互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4.3 异与同
        4.3.1 文化层面上的“异”与“同”
        4.3.2 翻译领域中的“异”与“同”
    4.4 小结
第5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论
    5.1 传统翻译审美原则
        5.1.1 忠实与通顺原则
        5.1.2 以“自然”为取向的翻译原则
    5.2 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5.2.1 内容与形式统一
        5.2.2 整体与部分统一
        5.2.3 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语境相统一
    5.3 小结
第6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方法论
    6.1 翻译策略述
        6.1.1 翻译策略描述
        6.1.2 翻译策略特征
        6.1.3 翻译策略分类
    6.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策略
        6.2.1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6.2.2 句法层的翻译策略
        6.2.3 语篇层的翻译策略
        6.2.4 语体层的翻译策略
    6.3 小结
第7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实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
    7.1 译作审美选择环境
        7.1.1 王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1.2 张、孙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
        7.2.1 原作的艺术品质
        7.2.2 译作的艺术品质
    7.3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7.3.1 得体原则(Appropriacy)
        7.3.2 精确原则(Accuracy)
        7.3.3 经济原则(Economy)
        7.3.4 形象原则(Imagery)
    7.4 翻译审美选择方法—《傲慢与偏见》译例分析
        7.4.1 精“译”求精,自然得体—词层的审美选择
        7.4.2 以“变”求“信”,以“变”求美—句层的审美选择
        7.4.3 整体观照,局部参照—语篇层的审美选择
        7.4.4 用语得体,神形毕肖—语体层的审美选择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8.3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8.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鸣谢

(7)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解题
        二、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二、研究内容
        三、总体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四部譬喻经同义并列组合概况
    第一节 同义复词的产生与判定
        一、汉语造词法:从音变造词到结构造词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三、同义复词的产生原因与发展
        四、如何判定同义复词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情况
        一、对四部譬喻经中所用同义组合的情况统计
        二、《旧杂譬喻经》中的新词
        三、《撰集百缘经》中的新词
        四、《贤愚经》中的新词
        五、《杂宝藏经》中的新词
        六、结论
    第三节 佛经汉译用词所受中土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进程的表现
        二、译经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中土文化特色
第三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多音节形式与同素异序词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一、概念梳理
        二、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第三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
        一、同素异序词形成的原因
        二、影响同素异序词词序的因素
        三、四部譬喻经中的同素异序词
        四、同素异序词的作用
第四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词义感染及语义融合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词义感染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义感染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二、词义感染与缩略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三、词义组合同化的判定原则及认知分析
        四、词义感染的语义归属
        五、结论
    第二节 同义组合关系中的类聚同步引申
        一、瞻视
        二、瞻养
        三、庠序
    第三节 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与程朱持敬论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与程朱持敬论
        二、佛教中“敬”之语义的内向性发展
        三、佛教之“敬”与宋明儒学之“敬”
    第四节 同义并列组合的内部语义融合
        一、同义复词内部构词语素的语义融合度
        二、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导致同义复词被替换
        三、有不少沿用下来的同义复词保留较多古义
第五章 四部譬喻经所用同义并列组合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收释错失情况
    第一节 《汉语大词典》误释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失收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三节 《汉语大词典》所释义项缺失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四节 同义复词的释义方法探析
        一、探讨释义模式的必要性
        二、对于同义复词释义方法的两个疑问
        三、同义复词释义的方法
附录: 四部譬喻经中的同义并列组合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语言模因视域下的四字语型与四字语的发展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2 语言模因
    2.1 语言模因定义
        2.1.1 模因
        2.1.2 语言与模因
    2.2 语言模因相关概念
        2.2.1 强势语言模因与弱势语言模因
        2.2.2 基因型语言模因与表现型语言模因
3 四字语与语言模因
    3.1 四字语是一种语言模因
    3.2 四字语模因形成的条件
        3.2.1 内在条件
        3.2.2 外在条件
    3.3 四字语模因的类型
        3.3.1 按力度强弱分类
        3.3.2 按四字语模因来源分类
    3.4 四字语模因复制传播的四个阶段
4 四字语型与四字语模因
    4.1 四字语型与表现型四字语模因
    4.2 四字语型基本定义及特点
    4.3 四字语型举例分析
        4.3.1 有固定模标成分的四字语型
        4.3.2 无固定模标成分的四字语型
5 语言模因作用下四字语的发展演进
    5.1 不更换四字语固有词素,表层形式相同、意义相同,使用语境不同
    5.2 不更换四字语固有词素,表层形式相同,意义、使用语境不同
        5.2.1 本身褒义与本身贬义的语言模因
        5.2.2 理解机制
    5.3 更换四字语部分词素,四字语型不变,形成新四字语
        5.3.1 替换同音或近音字,同音异义
        5.3.2 四字语语型不变,嵌入不同成分,同构异义
    5.4 更换四字语全部词素,表层形式不同,内部逻辑关系相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 语言学视野中的王朔小说语言研究
        (二) 王朔和其他作家对比研究
        (三) 文学视野中的王朔小说语言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语言偏离
    一、词汇偏离
        (一) 词形偏离
        (二) 词义偏离
    二、句子偏离
        (一) 句法偏离
        (二) 句义偏离
    三、辞格偏离
        (一) 比喻偏离
        (二) 引用偏离
    四、其他因素偏离
        (一) 标点符号偏离
        (二) 方言口语偏离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语言平行
    一、语音平行
        (一) 语音选择平行
        (二) 语音组配平行
    二、词汇平行
        (一) 同性、同素相似词语相间
        (二) 矛盾、褒贬词语对举
        (三) 方言口语、书面语相杂
    三、句子平行
        (一) 句式平行
        (二) 句义平行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景化视域下王朔与老舍小说语言的对比
    一、王朔与老舍小说语言偏离对比
        (一) 词语偏离异同
        (二) 句式偏离异同
        (三) 辞格偏离异同
    二、王朔与老舍小说语言平行对比
        (一) 语音平行异同
        (二) 词汇平行异同
        (三) 标点平行异同
    三、王朔与老舍小说不同前景化语言的生成与理解
        (一) 王朔与老舍小说前景化语言的生成
        (二) 王朔与老舍小说前景化语言的理解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英语母语者使用汉语同素异序词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汉语本体的同素异序词研究
        1.2.2 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同素异序词研究
        1.2.3 同素异序词偏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基础
    1.5 相关术语界说
第2章 《大纲》中的同素异序词
    2.1 《大纲》中的同素异序词及分布
    2.2 同素异序词的特点及分类
        2.2.1 语义特点
        2.2.2 词性特点
        2.2.3 结构特点
第3章 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对同素异序词的掌握情况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目的
    3.3 调查问卷设计
    3.4 调查结果
第4章 语料库中显示的同素异序词使用偏误及原因
    4.1 潜在使用偏误
        4.1.1 偏误情况
        4.1.2 词语知识缺失的原因
    4.2 语义偏误
        4.2.1 词义偏误
        4.2.2 组合偏误
        4.2.3 偏误原因
    4.3 语法偏误
        4.3.1 词性偏误
        4.3.2 搭配偏误
        4.3.3 偏误原因
第5章 教学建议
    5.1 对教材中同素异序词的考察
        5.1.1 词语的出现和分布
        5.1.2 词语的释义
        5.1.3 练习的设置
    5.2 对同素异序词教学的建议
        5.2.1 教材编写
        5.2.2 教师授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主谓并列结构的否定形式与语音修辞(论文参考文献)

  • [1]《陆犯焉识》变异修辞研究[D]. 张叶. 辽宁大学, 2021
  • [2]留学生汉语修辞运用研究[D]. 张婉霜.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3]明清时期联合结构的分析 ——以“以及”“及其”等为标记的联合结构为例[D]. 张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5]词语搭配视阈下的HSK6“选词填空”研究[D]. 张梦鸽. 兰州大学, 2020(12)
  • [6]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D]. 李智. 西南大学, 2019(05)
  • [7]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D]. 施晓风. 山东大学, 2018(02)
  • [8]语言模因视域下的四字语型与四字语的发展演进[D]. 李佳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9]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修辞研究[D]. 邢玮.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10]英语母语者使用汉语同素异序词的偏误分析[D]. 程思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主谓连词的否定形式与语音修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