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一、历史是伟人的传记(论文文献综述)

周积利[1](2021)在《“病夫”丘吉尔:传记中的医学伦理与身体政治》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英国"铁血首相"丘吉尔都是以"世纪巨人"的形象闻名于世,但其实,关于丘吉尔的疾病等负面描写的传记作品不断出现,如《丘吉尔私人医生的日记》《病夫治国》等就揭露了丘吉尔作为失意者、病人的"不堪"秘密。这些传记揭开了丘吉尔作为"病夫"的鲜为人知的一面,展露了疾病状态对丘吉尔的晚期政治生涯乃至世界政治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丘吉尔病情等负面信息的详细记载也引发了医学伦理问题。综合这些作品也可看出,描写"病夫"丘吉尔的作品随时代的前进产生了一些有规律的变化。

汤振[2](2020)在《白岩朴殷植的文坛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朴殷植(1859-1925),韩国近代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启蒙思想家、独立运动家以及政治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朴殷植于韩国国内开展爱国启蒙运动,积极进行散文创作和文学翻译活动,以揭露批判日本的殖民侵略和宣扬爱国启蒙意识。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韩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继续开展抗日独立运动、挽救民族危亡,1911年,朴殷植流亡中国。流亡中国期间,他先后辗转东北、北京、香港和上海等地区,积极进行散文创作和历史传记小说创作,与此同时,他还与中国维新派人士及革命派人士围绕韩国独立运动及中韩联合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促进了近代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朴殷植的文学翻译、散文创作及历史传记小说创作体现了强烈民族意识、近代意识和抗日意识,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朴殷植文学作为一种反帝反殖民的后殖民书写,体现了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思考和近代自觉,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朴殷植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之间相关影响、借鉴和促进,因此,朴殷植文学在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本文旨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后殖民主义、社会历史批评、文学社会学及政治美学批评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具体考察朴殷植的文坛活动,并对其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述朴殷植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及其文学在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韩国国内爱国启蒙运动时期,朴殷植通过《皇城新闻》、《大韩每日申报》、《西北学会月报》及《西友》等报刊杂志积极开展独立言论和文本翻译活动,并撰写着作。流亡中国时期,朴殷植进行了积极的报刊舆论和文学着述活动,他先后担任《香江杂志》、《新韩青年》、《四民报》、《道路月刊》及《五九》等中韩报刊杂志的撰述人或主编,并在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文章,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言论活动。不仅如此,在中国东北地区时,创作《梦拜金太祖》、《渤海太祖建国志》、《泉盖苏文传》等历史传记小说。在北京、上海等地创作出版了《安重根传》、《李舜臣传》、《韩国痛史》、《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等着作,宣扬韩国志士的抗日壮举,揭露和批判日本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朴殷植积极寻求中国人士对韩国独立运动的支持与援助。他审时度势,以中韩联合为导向,跨越党派差异,不仅与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展开交流,更与景梅九、汪精卫、黄介民等革命派人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联络。朴殷植与中国人士围绕抗日救国的时代课题所进行的交流活动,促进了中韩知识分子共同的身份认同,推动了中韩联合,并为中韩两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朴殷植也因此实现了作为流亡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朴殷植的文学翻译包括对汉文版《瑞士建国志》的翻译和对清末散文作品的翻译。因作者政治思想的差异,中韩两国的政治形势以及两国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同一时期,在翻译内容上区别甚微的两版《瑞士建国志》在中韩两国被作出了不同的解读,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朴殷植版本的《瑞士建国志》更为符合本国国情,以瑞士建国的历史给予韩民众以鼓舞和激励,以此宣扬民族意识,增强民众的爱国心。此外,朴殷植还对梁启超散文及清末来华美国传教士所作散文进行了译述和刊登。通过将译述作品和原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朴殷植文本翻译的特点,包括语言、句式的改变及对原内容的删减和改写等。朴殷植对清末散文译述的背后是当时中韩两国所共同面临的民众爱国心缺失问题和教育问题。通过翻译清末散文作品,吸收借鉴和宣传了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改革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促进了韩国爱国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朴殷植对汉文版《瑞士建国志》的翻译及对清末爱国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体现了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韩两国在知识和思想上的交流与共享。朴殷植的散文创作体现了他独特的时代认识,包含中国认识、日本认识、中韩关系认识、东亚认识及世界认识等。韩国国内时期,朴殷植的时代认识聚焦于清政府制度改革、韩国自强以及东亚三国联合等层面。此阶段,对于中国及东亚的认识面较为狭窄,且某些认识存在偏颇。朴殷植的中国流亡体验,包括在华革命实践和人文交流活动等,大大地丰富和拓宽了朴殷植的时代认识,促进了其时代认识的发展。朴殷植的中国认识变得更为多角度、辩证和全面客观,如对革命派的肯定和批判以及对袁世凯的双重认知等。对中韩关系及世界形势也有了更为准确、客观的认识。其散文文本呈现着强烈的抗日意识、中韩联合意识和东亚和平意识,体现了其从周边走向中心的政治和文化的自觉。朴殷植的历史传记小说积极建构本国的历史英雄人物叙事,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以此宣扬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抗敌精神,鼓舞和激励国民学习英雄的爱国精神和反抗精神;同时,期待国民中涌现新的英雄,拯救民众和国家于危难之中,恢复国家的独立与自由。在进行英雄想象的同时,着力于国民话语和抗日话语的建构,揭露小中华意识或慕华事大思想所导致的国民奴隶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爱国精神丧失以及民族团结意识缺失等问题,批判愚昧、冷漠、旁观、涣散等根深蒂固的旧国民性;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教育改革方案,尤其强调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着力于改造旧国民性和培养新国民。与此同时,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宣扬了抗日意识和中韩联合意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弘扬了民族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本价值和社会价值。朴殷植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朴殷植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身的文学世界,并完善了自身的文学体系。与此同时,它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安重根叙事和抗日戏剧的丰富和发展。在影响与接受的背后,隐藏着当时中韩两国的社会形势和国际局势以及读者的阅读需求。这展现了中韩文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体现了中韩近现代文学密切交流的一面。表明了朴殷植文学在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朴殷植的文学创作是一种颠覆强权的被殖民者的知识生产活动,再加上其个人具有深刻的殖民地体验和跨文化体验。因此,朴殷植文学具有后殖民性与离散性。从文化意义上看,他的文学体现了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思考和近代自觉,鲜明地展现了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其作为来华韩国流亡文人的文化自觉,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朴殷植文学在当时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相当的建设性和前瞻性。研究朴殷植文学有利于透过作品了解日帝殖民统治的时代背景下,中韩两国的社会状况及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当今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探讨朴殷植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及其在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上所做的贡献,有助于深入发掘以“互为主体”、“和谐共存”为核心的20世纪东亚精神和文化自觉,为促进当今中韩关系的发展乃至构建东亚和谐共存体系提供借鉴。

李百胜[3](2020)在《抗战时期古代帝王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民族英雄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受到国民政府重视,古代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明太祖历史上功绩卓着,被国民政府誉为民族英雄,用以动员民众推动抗战。晚清革命党人为推动反清将明太祖树立为民族英雄,部分新式知识分子或抨击专制帝王,或强调古代帝王勇武精神。民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受到重视,报界关注成陵祭祀,新文化运动同人着力批判帝王专制,学衡派赞扬帝王时代的辉煌文化。“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将五位帝王形塑为民族英雄,确立民族主义文化政策,鼓励出版帝王传记和文艺作品,积极极推动民族扫墓活动,为推动抗战西迁成陵。国民政府将建国统一、领袖崇拜、政策仿效、民族精神宣扬、民族复兴等内涵赋予古代帝王,并向社会推广。中共从阶级立场出发否定专制帝王,但积极推动成吉思汗祭祀大典,抨击国民政府宣传的政治话语,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赋予成吉思汗,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知识界以文本话语和艺术作品为载体,对古代帝王进行塑造,部分知识分子支持国民政府对古代帝王的政治诠释,但同时存在着专制暴君的负面解读。抗战时期国共政党政府及知识界虽未在五位帝王民族英雄上达成共识,但成吉思汗却在该时期被形塑为中华民族英雄,得到各方认可。国民政府的民族英雄帝王政策因社会控制力度逐层削弱,知识界尚有部分认同,中共将民族平等、团结政治内涵替换国民党话语,下层民众多被国民政府动员参与其中。古代帝王形象塑造虽以民族英雄为主,但也存在着专制暴虐等声音,随着国民政府在抗战后期走向腐败专制,帝王民族英雄形象逐渐消解。

黄朝[4](2020)在《传记主题阅读结合生涯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个体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基础课程教学也需要注重生涯规划意识,树立生涯榜样、学习生涯人物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生涯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外人物传记作品能使学生探寻名人成长轨迹,引发学生对人生成长方向的探讨,激励自己追寻人生理想本研究认为,其中的传记教学可帮助学生借鉴名人成长轨迹,树立自己生涯理想。基于此,本研究首先把握了实际存在问题。作者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走进课堂,对高中人物传记教学进行观摩,并深入访谈师生,分析高中语文传记教学和生涯规划意识教育现状。发现以下问题: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传记教学和生涯规划意识教育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度较低,学生缺乏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能力评价不足,“从众心理”严重;教师不了解生涯规划指导方法;传记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时长不足等。其次,论证为何通过中外人物传记阅读教学提升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其理论基础接下来,本论文探寻了结合物传记阅读进行生涯教育的学理。这包括三个方面:一、从我国“诗言志”传统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论述传记的榜样作用及人文价值;二、从布鲁纳“叙事与自我”理论,说明传记的叙事和生涯教育价值;三、从生涯教育的六个步骤和传记的人物启示性,说明传记教学在生涯规划意识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可行性。再次,在实践中提出了展开中外人物,然后,本研究探讨了传记主题阅读结合生涯教育的教学策略,这包括:课内外结合选择中外传记主题教学篇目,从相同的人物职业和相似的人职业精神、生涯规划途径入手选定中外传记教学的主题,在教学活动前中后段分别引入展开传主生平故事,利用流程图理清人物关系,依据生涯教育的步骤逐层展开教学,从传记的表层特征深入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并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升华主题,还提出了人物传记的口头作文,自传写作训练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最后,笔者运用上述策略,设计了若干典型主题的教学案例。(1)《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立志与生涯”主题阅读教学案例;(2)《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科学家”主题阅读教学案例;(3)《比尔·盖茨:IT英雄的成功之道》、《阿里之父马云》--“创业者谈经验”主题课外阅读教学案例。本研究进一步建议是: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推荐,引导他们探寻榜样人物的生涯经历。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学素材,提升自身的生涯规划指导水平和综合素质。

王颖[5](2020)在《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电影业的初创和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从那一刻起,电影同科学就深刻交织,无法割裂。好莱坞作为全球商业电影产业巨头,留给了科学家很重要的银幕空间。银幕后是科学家为理论科学进步、技术革新做出的反复验证和试验,银幕上是一位位栩栩如生的科学家形象。无论是记录历史上现实科学家的科学家传记电影,还是表现虚构的科学家的科幻电影,都为传播科学理念和帮助树立科学价值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从而在文化交流和科学传播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本文以好莱坞电影银幕上呈现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梳理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的演变,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在于考察好莱坞电影如何通过其特定的制作渠道、拍摄角度和文化视点,借助其庞大的资金、技术、规则、市场运作和传播渠道的影响力,进而影响科学家形象在科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媒介作用解构和重构科学家形象以及阐述他们的科学理念,从而达到体现科学价值与传播科学文化的目的。本研究结合电影摄制背景、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对好莱坞电影历史上的主要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归纳和个案分析,从身份认同、角色扮演、性别差异、现实虚构等多种维度对人物进行考量,从内容上进行印证。论文同时注意结合受众对电影和科学家的理解,深入探究好莱坞从其特定角度塑造某个或者某类科学家形象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力求做到更为辩证地、更为完整地、更为历史化地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以期超越电影二维屏幕的“平面化”局限,从而“立体化”地认知银幕和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共生映像”。本文共分六章,从理论概述总起整篇论文,然后结合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归纳,提出本论文所具有的实践意义。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述有关好莱坞科学家形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本文的研究进路,指出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提出解读电影文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对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进行一般概述总论。界定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分析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科学家的形象受到的制约因素。通过对138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演变过程的梳理,概括好莱坞电影对科学家形象建构运用的策略与手段。演员是呈现银幕科学家形象的角色诠释者和最终实践者,本章专列一节分析演员通过角色扮演从而建构科学家形象的心路历程。第3章,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现实科学家形象的典型案例,划分好莱坞电影所树立的科学家银幕形象的类型。现实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是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影响甚广的形象标准,“圣人科学家”一度成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家的普遍脸谱,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银幕上的科学家突显了更多的人性光辉,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经典科学家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在银幕形象与原型参照中,科学家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好莱坞化”的一面。通过科学家现实性和电影艺术性的对比,总结得出现实科学家形象在形象调整和呈现变化中对受众的不同影响力和强化效果。第4章,作为现实的科学家在电影中的形象的呈现的延续讨论,以电影《居里夫人》为例,参照相关史料,分析了对男权科学界带来巨大挑战并得到肯定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银幕上的呈现,显现了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女性科学家方面的性别文化维度。同时参照既是好莱坞影星又是发明家的海蒂·拉玛在科学界获得身份认可的艰难历程,结合海蒂·拉玛的人物传记纪录片,突出好莱坞在性别上对科学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影响和制约。第5章,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邪恶派虚构中西科学家的形象,分析了科学狂魔的形象特点,阐述虚构科学家和现实科学家的距离,以及好莱坞电影如此呈现的原因和对受众的影响。第6章,结语部分从全局对好莱坞电影中建构的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类型和特征归纳,从电影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上突显本篇论文分析的立足点以及实践意义所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无论哪种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类型,电影中的科学往往或者必然是当时科学技术特定阶段和科学思想发展的产物,电影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的传播面临着挑战,电影所呈现的科学家的可信度影响着受众对科学家电影的理解。2.受众对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的接纳度反作用着科学家形象的进一步塑造。3.在科学普及和教育中正确导入有关科学家的电影能够强化教育和传播效应。因此,描绘科学家形象的电影在反映科学家群体这个社会成员团体时,必须将其融入社会背景中,突破其刻板模式化印象,无论是呈现正面、或反面的,现实的、或艺术层面虚构的科学家形象,都要考虑到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任务。

邓燕[6](2019)在《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文中提出本文从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视角,纵向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不同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对历史知识资源的利用及其相互关系,时代主题影响到各时期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实践。爱国与启蒙、救亡图存和争取民族独立是贯穿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在时代主题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观念经过了转型、变革、多元化和趋向整合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认识取决于对“历史”和“教育”两者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现实定位。晚清时期,在改革与革命、爱国与启蒙的时代主题下,“国族主义”成为影响历史教育观念变革的核心因素。史学传统垂训和资治功能在新时期表现出转型特征,清政府、改革派和革命派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国族”和促进“群觉”,政事教育、爱国观念传播、启蒙与进步、国族意识培养等成为历史教育观的内涵。民初,塑造共和国民成为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目标呈现出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取向,历史教育从“历史”和受教育者本身获得其主体性,更为客观化。民主、共和、平等、科学、民治、实用主义、世界主义等成为影响历史教材内容、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思想资源。形塑国民革命记忆是国民革命背景下历史教育观念的主题。革命建国下,随着国家意识的强化,革命的主体及国家性质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社会各政治派别和民众历史意识勃发。对“革命”内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主题的关注反映出各党派和民众最为集中的历史知识诉求。国民党国民政府以革命的历史宣示自身正统地位,塑造历史与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抗战救亡背景下强化民族国家认同和推进抗战动员,是国人对于历史教育使命的认识和实践。民族主义成为支配当时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观念,历史教育观念趋向整合,它或重新具备道德训诫色彩、或鼓励忠勇武德、或提倡伟人教育,其虽多元化但统一于民族国家认同的旗帜下。各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呈现互动图景,探讨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尤有必要。从人类历史经验中挖掘、重塑、融汇创新得来的特定价值或实践经验,与社会政治主题相互生发。新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动员方式得以形塑。某些普适性的价值也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传播。古往今来,时代主题对于再现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深刻影响到历史话语和历史实践。历史教育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受时代政治和社会文化主题的影响,某些观念成为支配某一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因素。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历史变迁呈现出特定阶段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不同认识。

王琪[7](2019)在《《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伪满洲国文学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殖民地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学杂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其独特性。论文选择《麒麟》这一大型通俗文化期刊作个案研究。在全面客观梳理和钩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跳出以往对杂志的研究多从通俗小说入手的单一思路,重新认识和定位《麒麟》杂志。从“虚构”和“非虚构”的概念出发,系统梳理《麒麟》刊载的所有作品,再现《麒麟》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真实展现伪满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状貌,追寻在浅显作品中蕴藏的殖民文化的内涵。在《麒麟》杂志相关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文试图对《麒麟》杂志中的作品做更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且将《麒麟》中的作品放置于殖民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麒麟》杂志存在的话语背景、编辑情况和栏目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说。《麒麟》杂志是在日本强化文艺控制的政策下发展起来的能够展示“满洲国”时期文学面貌的特色样本。论文借鉴了“非虚构”和“殖民”等概念,探讨其作品中殖民文化的内涵及建构。第二部分主要依据学者王晖关于“非虚构”的概念,将《麒麟》杂志中的作品分为完全非虚构类作品、不完全非虚构类作品和虚构类作品,并以典型文本为支撑对《麒麟》中的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将作品放入殖民的语境下,发现其中渗透着以“亲日”为核心,以“八纮一宇”为依据的殖民文化,而日本殖民者正是通过“日满互助和王道乐土”的“满洲国”形象、“满洲国的顺民”形象的塑造、“正义合理”的战争形象以及“狡英暴美”的丑化形象与美化的日本形象等形式建构殖民文化,将日本的殖民思想一步步渗透到民众的意识之中,为其殖民野心增砖添瓦。最后一部分从《麒麟》中作家创作的诗歌和散文这类虚构类作品出发,作品中蕴含的对乡土的留恋与怀缅和孤独寂寥的情感恰恰表达了在严酷政治文化压制下的微弱反抗之声。而《麒麟》杂志复杂多样的内容反映了殖民地个体与文化的尴尬的处境,在当今这种全新的文化入侵方式之下,我们应重视自身文化的重建。

程波[8](2017)在《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由于受到国家宣传部门的重视自新世纪以来开始了新的发展,政治束缚的消解、国家对其宣传功能的强化以及市场良好的反馈等因素更是助长了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兴盛。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在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之后,而逐渐成熟。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与其他类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与联系。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创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来源于它独有的三大属性,即意识形态性、艺术性和历史真实性。在三种属性的相互影响下,“规避”与“虚构”成为了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处理敏感历史史实和提升艺术性和可视性的主要方式。传主的人物形象在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传主形象有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轨迹和人物形象特点;其他人物形象围绕在传主周围,形了以政治立场为标签的人物群像。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具有叙事内容的宏大性和画面语言的诗意美的史诗般的叙事风格;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多元化的冲突设置、“揭密”元素的运用以及“排障式”叙事方式和“生活流+散文化”叙事方式保障了叙事的流畅度和观赏性。

徐锦庚[9](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陈玲玲[10](2016)在《日本的儿童传记——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文中研究说明日本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这一阶段的儿童传记呈现出显明的时代特征:传主选择"脱亚入欧",聚焦西洋与东洋的英雄豪杰;在不遗余力地吸纳西方近世文明的同时坚守大和民族的尚武精神;儿童传记的作者多是一流的专家学者,追求西方的科学理性。这一阶段的儿童传记具有日本文化"菊花与刀"的特点:即把极端矛盾的相反特征结合在一道。

二、历史是伟人的传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是伟人的传记(论文提纲范文)

(2)白岩朴殷植的文坛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动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朴殷植的文坛活动
    第一节 韩国国内时期的文坛活动
        一、报刊言论、着述出版及翻译活动
        二、功利主义文学观
    第二节 流亡中国时期的报刊言论及着述出版活动
        一、报刊言论
        二、着述出版
    第三节 中韩联合视角下的朴殷植与中国人士的交流
        一、与维新派人士康有为的交流
        二、与革命派人士的交流
第三章 朴殷植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政治小说《瑞士建国志》的翻译
        一、席勒戏剧《威廉·退尔》在东亚三国的文本传播
        二、中韩版本的比较考察
        三、翻译的文化政治: 排满革命与国族想象
    第二节 清末散文作品的翻译
        一、梁启超散文作品译述
        二、清末来华美国传教士散文作品译述
第四章 朴殷植的散文创作与时代认识
    第一节 韩国国内时期朴殷植的时代认识
        一、中国认识
        二、韩国自强认识
        三、东亚认识
    第二节 流亡中国时期朴殷植的时代认识
        一、中国认识
        二、中韩联合意识
        三、世界认识
第五章 朴殷植的历史传记小说创作
    第一节 朴殷植的历史传记小说概观及版本界定
        一、历史传记小说概观
        二、版本界定
    第二节 建国、辅国与抗日英雄
        一、朴殷植的英雄观
        二、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国民话语与抗日话语
        一、国民性批判与培养新国民
        二、抗日意识与中韩联合意识
    第四节 创作特征
第六章 朴殷植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互动与交流
    第一节 朴殷植《兴学说》与林乐知《文学兴国策》
        一、Education in Japan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
        二、《文学兴国策》在韩国的传播
        三、参考与改写:《兴学说》
    第二节 朴殷植《安重根传》与中国近现代安重根叙事
        一、朴殷植《安重根传》的创作特征
        二、朴殷植《安重根传》与中国近现代安重根叙事作品
        三、影响与接受的背后动因
    第三节 朴殷植《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与中国近现代抗日戏剧
        一、《山河泪》对《血史》的接受与改编
        二、对《山河泪》的参考与改作:《亡国恨》
        三、影响与接受的动因、意义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抗战时期古代帝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存在不足
第一章 抗战前古代帝王形象诠释
    第一节 清末古代帝王形象诠释
        一、“君主之专制,铃束言论”
        二、“祖宗之尚武,复仇雪耻”
        三、“驱除胡虏,一丘之貉”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前古代帝王形象诠释
        一、“民国秦始皇”
        二、“声威远被,赫赫之威”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古代帝王形象的诠释
    第一节 塑造载体
        一、制定政策,创作政治文宣
        二、仪式操演,祭扫四位帝陵
    第二节 形象诠释
        一、借鉴治国理念
        二、肯定领袖崇拜,推进建国统一
        三、阐述民族复兴,宣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共产党对古代帝王形象的诠释
    第一节 塑造载体
        一、政治文本制作
        二、纪念空间,成陵祭典
    第二节 形象诠释
        一、“思想专制,剥削民众”
        二、“世界伟人,蒙汉联合”
第四章 知识界对古代帝王形象的诠释
    第一节 塑造载体
        一、帝王传记
        二、帝王故事集
        三、小说诗歌
        四、漫画戏剧
    第二节 形象诠释
        一、重解帝王政策
        二、肯定帝王祭祀
        三、宣扬民族英雄帝王
        四、以帝王专制抨击国民政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传记主题阅读结合生涯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背景:“就业”问题关乎民生及国家发展
        二、学科背景:新语文课程标准对生涯规划方面的要求
        三、课程改革背景:关注学生生活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聚焦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中语文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和问题
        二、高中语文中生涯规划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传记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高中传记教学的现状分析
        二、高中传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节 对策构想
        一、通过主题阅读改善传记教学现状
        二、基于人物传记主题阅读融入生涯指导教育
        三、通过传记阅读,树立生涯榜样
第二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传记的人文德育价值
        一、“诗言志”与传记“人物启示性”特征
        二、传主的榜样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节 传记的叙事价值—“叙事与自我”
        一、叙事与自我认知
        二、叙事与自我建构
    第三节 传记的“人物启示性”特征与生涯教育六步骤关系
        一、传记与自我认知
        二、传记与认识世界
        三、传记与确立职业目标
        四、传记与生涯决策
        五、传记与生涯行动
        六、传记与生涯评估调整
第三章 实施策略研究
    第一节 选定人物传记主题教学篇目
    第二节 选定中外人物传记教学主题
        一、从相同领域入手
        二、从精神品质入手
    第三节 传主生平知识阅读的指导
        一、教学活动前,准备讲义
        二、教学活动中,细致分析
        三、教学活动后,课外阅读
    第四节 逐步展开主题阅读
        一、自我认知:找到与传主的共性
        二、职业榜样选择:我该读哪部名人传记?
        三、生涯路径规划:阅读与借鉴传主生涯故事为榜样
        四、完整的人生规划:关注职业,更关注人生
        五、学业分析:从生涯需求看,我的学业长短板
    第五节 从人物传记表层特征深入的策略
        一、生涯意识的培养
        二、传主人物分析
    第六节 传记教学后的拓展
        一、作文训练
        二、整本书比较阅读
第四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政治家立志主题案例:《毛泽东》和《马克思》
        一、文本分析
        二、主题阅读指导
        三、具体教学设计
    第二节 企业家创业主题案例:《杨振宁》和《达尔文》
        一、文本分析
        二、主题阅读指导
        三、具体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课外阅读推荐—企业家之道:《比尔盖茨》和《马云》
        一、文本分析
        二、主题阅读指导
        三、具体教学设计
    第四节 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二、教学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动因及意义
    1.2 科学家形象以及科学家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一般概述
    2.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相关要素
        2.1.1 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形象概念的界定
        2.1.2 影响科学家银幕形象确立的好莱坞电影运作机制和社会环境
        2.1.3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立场
        2.1.4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2.2 西方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回顾:世界史角度
    2.3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和变迁综述:好莱坞电影史角度
        2.3.1 20 世纪流行的疯狂科学家高潮
        2.3.2 20 世纪30-40 年代:基于现实科学家生活的电影平息疯狂科学家的高潮
        2.3.3 20 世纪50-70 年代,电影多样性下的战后反思和冷战思维下的科学家形象
        2.3.4 20 世纪80 年代始:成熟的科学英雄形象的兴起
        2.3.5 20 世纪90 年代始,“人性回归”:温情的科学家形象的出现
        2.3.6 21 世纪:科学大背景下的大制作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
    2.4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塑造:演员理解科学家的角度
    2.5 形象塑造与形象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形象建构案例分析
    3.1 现实中的科学家银幕形象历史沿革
    3.2 典型性归纳与个案分析
        3.2.1 刻板印象的树立
        3.2.2 人性体现的融入
        3.2.3 走进科学家心灵
        3.2.4 科学家的合作形象
        3.2.5 文化冲突中的科学家形象
        3.2.6 有争议的科学实验中的科学家形象
    3.3 电影中呈现的现实科学家和科学家原型的参照
        3.3.1 《伟人爱迪生》中的圣人印象
        3.3.2 好莱坞化的爱因斯坦
        3.3.3 《美丽心灵》离现实中的纳什的心灵有多远?
        3.3.4 《模仿游戏》对现实中图灵的模仿成功了吗?
        3.3.5 《知无涯者》观众不知道的拉马努金的一面
        3.3.6 《自闭历程》面对的挑战:呈现当代在世科学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建构
    4.1 女性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及形象演变回顾
    4.2 个案分析
        4.2.1 居里夫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
        4.2.2 海蒂·拉玛:从好莱坞影星到发明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构的科学家形象建构
    5.1 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5.1.1 西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弗兰肯斯坦
        5.1.2 东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傅满洲
    5.2 痴迷狂魔科学家的呈现:数学家麦克斯颠倒的数字人生
    5.3 对新一代科学家心灵救赎的关注:电影《心灵捕手》
    5.4 对未来科学家形象的展望:《漫威动画》系列
    5.5 虚构科学家形象的特点以及现实和虚构的形象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6 章 结语
    6.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之归纳
    6.2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建构之科学传播意义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目录
附录2:文中出现的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3:文中出现的部分电影在各大媒体上的译名一览表
附录4:100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
致谢

(6)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
    第二节 论文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取向
        一、关于“时代主题”概念
        二、关于“历史教育”概念
        三、关于“历史教育观念”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意义
第一章 建构国族:20世纪初历史教育观念的转型
    第一节 经史为本与王朝新政: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观念
        一、政事学:史为资治
        二、考治求兴:清政府历史教育中的进化逻辑
    第二节 改革派与西方史政视域下的现代国家政治启蒙
    第三节 革命派与“民族主义”历史意识的塑造
    第四节 国族意识与促进群觉:历史教育重心的变化
第二章 塑造国民:再造共和与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一节 民初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历史教育观念的革新
    第二节 共和基础:“民史”教育与科学、民主等价值渗透
        一、学生本位、社会本位:“民史”教育与科学观念
        二、平民主义与历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三、文化史观:“民主”与“平等”的历史编纂视角
    第三节 共和国民资格: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发现
        一、历史教育与“爱国”观念建构
        二、历史教育与共和国民的养成
        三、历史教育与“世界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 形塑革命记忆:国民革命与历史教育观念的多元竞争
    第一节 重建国家主体性: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与历史教育
    第二节 革命与阐释:历史意识及史观竞争
        一、唯物史观与革命的历史意识塑造
        二、历史阐释的竞争——民生史观与唯物史观
    第三节 中外革命经验与改编:通俗史学与多样政治诉求
        一、革命史的塑造与社会运动史的传播
        二、“弱小民族”叙事与民族独立历史意识的表达
    第四节 革命与正统:三民主义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塑造
第四章 强化民族国家认同: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上)
    第一节 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民族主义与历史教育
        一、民族主义:现实需要与历史教育的强化
        二、对他国历史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借鉴
        三、历史教育与民族性
        四、侧重本国史: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宣扬
    第二节 民族目标认同——民族复兴与历史教育
        一、阐扬国荣:民族复兴目标下的学校历史教育
        二、纪念国耻: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意识的激发
        三、树国榜样:民族独立运动、复兴史的宣传教育
        四、殊途同归:“民族解放”与中共革命史塑造
    第三节 国族认同——历史教育与边疆的再建构
        一、历史教育视角:成为问题的边疆
        二、专门化课程:“边疆”与“民族”的历史建构
        三、求同抑异:在地化的边疆历史教育观
第五章 推进抗战动员: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下)
    第四节 国防动员与历史教育
        一、国防动员:“备战历史教育”
        二、坚持抗战:反帝反投降的历史教育观
    第五节 民众动员与历史意识塑造
        一、民众认知需求维度:民众历史意识引导
        二、民众知识普及维度:社会化历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三、民众政治觉醒维度:群众史观与“人民”为主体的叙事
        四、民众使命意识维度:“人民代表民族”与中共的历史意识塑造
        五、互动中的塑造:历史哲学化与民众历史认知需求
第六章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互动微观考察—以英雄人物教育观演变为例
    第一节 晚清民国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编写概况
    第二节 “人的隐退”: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一种趋向
    第三节 抗战动员与英雄、伟人教育观的凸显
    第四节 英雄人物叙事策略与社会、政治诱因
余论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历史教育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教育
    第二节 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历史教育
    第三节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变迁
        一、时代主题变迁与历史教育观念的特征
        二、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麒麟》杂志概说
    1.2 关键词概说
        1.2.1 “虚构”·“非虚构”
        1.2.2 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麒麟》杂志中作品的构成
    2.1 基于“事实”的书写:完全非虚构类作品
        2.1.1 战争时局的宣扬:政论类
        2.1.2 日常生活的观照:说明类
        2.1.3 简单生活的消遣:新闻轶闻类
        2.1.4 人物景观的描绘:传记游记类
        2.1.5 知识常识的杂说:其他
    2.2 虚实相间的写作:不完全非虚构类作品
        2.2.1 附和时局的鼓吹:纪实小说
        2.2.2 历史事件的展现:历史小说
        2.2.3 奇闻异闻的改写:实话、秘话小说
        2.2.4 曲艺形式的表现:弹词、民歌、鼓词
        2.2.5 传说现实的摹写:脚本、民间传说
    2.3 想象的叙述:虚构类作品
        2.3.1 脱离现实的想象:小说
        2.3.2 童趣十足的写作:童话寓言故事
        2.3.3 表情达意的书写:诗歌
        2.3.4 传达情感的叙述:散文
第3章 《麒麟》杂志中殖民文化的内涵与建构
    3.1 称霸野心的矫饰:作品中殖民文化的内涵
        3.1.1 殖民文化的核心:亲日
        3.1.2 文化殖民的依据:“八纮一宇”
    3.2 权力话语的操纵:作品中日本殖民文化的建构
        3.2.1 “满洲国”的表述:“国家”形象的塑造
        3.2.2 “满洲国”的“顺民”:“满洲国国民”形象的塑造
        3.2.3 “正义合理战争”的阐释:侵略史实的捏造
        3.2.4 “日本与英美身份”的重塑:日本与英美形象的塑造
第4章 《麒麟》杂志中的反殖因素与对殖民文化的思考
    4.1 潜藏深处的反抗:作品中的反殖因素
        4.1.1 微弱的抵抗之声:乡土情结的怀缅
        4.1.2 压抑的反抗之绪:自我情感的抒发
    4.2 清醒的展望:作品中殖民文化的思考
        4.2.1 殖民地个体与文化的尴尬处境
        4.2.2 变异与发展:殖民文化现象的变异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麒麟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概述
    第一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概念的界定
        一、传记电视剧与革命伟人的概念辨析
        二、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区分
    第二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兴起原因
        一、政治束缚的消解
        二、宣传功能的强化
        三、受众的期待
        四、乐观的市场前景
    第三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1978-1986)
        二、发展期(1987-1999)
        三、成熟期(2000——)
第二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创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历史叙述
        一、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历史叙述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二、意识形态对历史真实性表现的影响
    第二节 历史真实原则下的艺术虚构
        一、以人物塑造为核心的虚构
        二、情节方面的虚构
第三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传主:革命的领导者形象
        一、伟人形象的建构之路
        二、传主形象塑造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三、传主形象塑造的两种类型
    第二节 其他人物形象
        一、无产阶级阵营里的人物
        二、其他阵营里的人物
第四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叙事风格
        一、叙事内容的宏大性
        二、英雄史诗的崇高性
        三、镜头语言的诗意美
    第二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叙事手法
        一、多元化的冲突设置
        二、“揭密”元素的运用
        三、“排障式”叙事方式
        四、“生活流+散文化”叙事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品附录

四、历史是伟人的传记(论文参考文献)

  • [1]“病夫”丘吉尔:传记中的医学伦理与身体政治[J]. 周积利. 现代传记研究, 2021(01)
  • [2]白岩朴殷植的文坛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D]. 汤振. 山东大学, 2020(12)
  • [3]抗战时期古代帝王形象研究[D]. 李百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传记主题阅读结合生涯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D]. 黄朝.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D].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D]. 邓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D]. 王琪.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8]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研究[D]. 程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10]日本的儿童传记——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J]. 陈玲玲. 现代传记研究, 2016(02)

标签:;  ;  ;  ;  ;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