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0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0例(论文文献综述)

任安琪[1](2020)在《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患者的视网膜黄斑区微血管变化,评估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RVO患者31例31眼为RVO组,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31例31眼为对照组,RVO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单打针组(16例16眼):给与单针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intravitreal dexamethasone implant,IDI)治疗;②联合组(15例15眼):单针IDI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1.5g/次,3次/日)。分别记录健康受试者和RVO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黄斑区中央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中央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density,SCP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capillary plexus density,DCPD)、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面积(choriocapillaris flow area,CFA)、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基线时RVO组与对照组相比,CM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Z无明显变化(P>0.05);SCPD、DCPD和CF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单打针组与联合组的BCVA、CFA均提高,CM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SCPD、DCPD均无显着变化(P>0.05)。单打针组与联合组对比,随访期间,BCVA、CMT、FAZ、SCPD、DCPD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第3个月联合组CFA优于单打针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VO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期间,BCVA与CMT、CFA相关(P<0.01),与FAZ、SCPD、DCPD不相关(P>0.01)。随访期间,单打针组5例眼压升高,1例有白内障进展;联合组3例眼压升高,2例有白内障进展,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DI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作用持续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在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脉络膜血流等方面较单纯IDI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邵霖霖[2](2020)在《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稳定的BRVO大鼠模型,寻找合理的评价方式,为临床药物干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2.观察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保护作用,以及对ICAM-1因子,凝血、血流变功能的影响。3.评估剔络化瘀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眼及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定量评估剔络化瘀方的作用机理。方法:1.采用532nm氪绿激光照射尾静脉注射孟加拉红溶液的SD大鼠眼底静脉,建立BRVO大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及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观察眼底表现及血管再通情况。2.随机分为正常组,余SD大鼠建立BRVO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在造模后2h开始灌胃。于1d、3d、7d、21d综合眼底照相、周边视网膜照相、FFA评判大鼠眼底特征、血管再通情况得分,观察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中ICAM-1的变化;观察3d、7d、21d视网膜消化铺片,凝血、血液流变学的改变。3.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BRVO患者,以剔络化瘀方为干预手段,治疗组患者予口服中药剔络化瘀方,入组时CRT高度>5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访视CRT高度,较上次访视增加>100μm,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1次。记录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正常眼、治疗组双眼(患眼和对侧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eep capillary plexus,DCP)、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面积及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结果:1.制备BRVO大鼠模型共30只(右眼),未发生死亡,检眼镜下观察,模型成功率为100%。正常组眼底彩照示视网膜呈淡红色,视盘居中,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FFA示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HE染色视网膜层次清晰,结构整齐,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紧密。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呈连续树枝状,管径粗细一致,可见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网,动脉染色较深,静脉染色较浅。血管壁外侧可见圆形或三角形,核较小,着色深的周细胞,血管内可见椭圆形,核较大,着色浅的内皮细胞,各血管分布规则,走形规整。模型组眼底彩照示1d视网膜散在火焰状出血,血栓形成,静脉血流中断,呈腊肠样改变,走形迂曲,阻塞区网膜水肿;3d阻塞静脉管径不均,走形迂曲,视网膜颞侧见黄白色渗出及火焰状出血;7d视网膜色淡白,静脉迂曲,管径不均。14d视网膜色淡红,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1d视网膜色淡,静脉较细,血管走形尚可。FFA示1d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管径扩张,走形迂曲,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及节段样荧光充盈,部分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轻度渗漏。3d部分血管再通,管壁荧光着染,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NP区。7d、14d、21d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阻塞静脉血管通畅,走形迂曲,管径不规则,可见侧支循环形成。HE染色模型组视网膜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聚集,网膜水肿,细胞排列疏松,外丛状层、内核层可见空腔样改变。视网膜消化铺片示视网膜血管染色浅分布疏松,阻塞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缺失,管径不均,可见血管闭锁、无细胞毛细血管及无细胞的小静脉血管。2.(1)1d模型组大鼠与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干预治疗后,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复方血栓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改善眼底特征和血管再通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和复方血栓通组干预后由典型特征转为中度典型特征;剔络化瘀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由典型特征转为不典型特征,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药物干预组特征转为不典型,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模型组1d与3d均具有典型眼底特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1d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在眼底表现、血管再通评价转为不典型。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各时间点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7d与21d 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正常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富集,内核层、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1d模型组和各药物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内核层可见红细胞;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在21d未发生萎缩变性。正常组视网膜动脉染色深,静脉浅,毛细血管网均匀分布,走形流畅,血管腔外侧为核小且深染的周细胞,管腔内为浅染的梭形内皮细胞。3、7、21d:模型组视网膜可见多处无细胞毛细血管,大量周细胞脱失,血管分布随时间延长逐渐疏松;复方血栓通组: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大鼠少,血管管径均匀,21d毛细血管间隙变大;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血管管径均匀,走形柔和,无细胞毛细血管数较模型组、复方血栓通组少;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血管分布一致性好,无细胞毛细血管较复方血栓通组和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减少: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视网膜血管管径较粗,无细胞毛细血管、凋亡细胞较少。(3)1d、3d组内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1d、3d模型组ICAM-1水平升高,1d高于3d,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d模型组ICAM-1值小于3d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模型组ICAM值小于21d模型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d、3d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ICAM值低于模拟型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ICAM-1水平较其他组低。(4)3d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d所有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凝血酶原时间提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3d模型组APTT较正常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比模型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纤维蛋白原模型组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较正常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血液循环。7、21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2个凝血因子与正常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3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较复方血栓通组程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着降低全血粘度50(1/s),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较复方血栓通组降低程度大、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200(1/s)与模型组相比程度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d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中剂量、高剂量可显着降低全血粘度1(1/s),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降低全血粘度1(1/s)程度不及其余药物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全血粘度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可降低全血粘度5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组、剔络化瘀方低剂量、高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络化瘀方中剂量组显着降低全血粘度200(1/s)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d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各组内两两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d各组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1)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减少,LogMAR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区无血管区面积扩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血管区(FAZ)呈正相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LogMAR视力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视力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SCP分别为43.80±2.89%和49.63±3.42%,DCP分别为38.65±1.97%和48.28±2.92%,患眼SCP、DCP较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患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虽有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12周SCP、DCP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较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访视4周、8周、12周FAZ面积分别为0.37±0.07,0.39±0.07,0.41±0.07,FAZ面积逐渐扩大,访视4周、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MAR BCVA 视力治疗后,分别为 0.49±0.23,0.39±0.15,0.29±0.11,由治疗前 0.58±0.23提高至0.29±0.11,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后,分别为401.40±152.71,331.87±61.68,272.73±21.30,黄斑水肿减轻,访视4周较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访视12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对侧眼与治疗前比较:访视4周SCP、DC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8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访视4周比较:访视8周S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D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12周SCP、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访视8周比较:访视12周视网膜SCP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次数0.5次,其中4人注射2次、6人注射1次、20人未注射。结论:1.采用尾静脉注射光敏剂孟加拉红溶液(50mg/ml),光动力法532nm氪绿激光,能量70mw,光斑直径100 μ m,曝光时间0.4s,成功制备大鼠BRVO模型。模型成功率为100%,可较好模拟人体BRVO特点,为临床药物基础研究提供支持。2.剔络化瘀方改善BRVO大鼠眼底特征表现、加快血液流动,减轻网膜水肿,改善血流变状态,激活纤溶系统,促进血管再通,继而改善BRVO大鼠模型视网膜血液微循环。剔络化瘀方保护视网膜毛细血管结构,减少内皮细胞、周细胞脱失,降低无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剔络化瘀方低、中、高剂量组抑制ICAM-1的表达,以剔络化瘀方高剂量组抑制幅度大,效果好。3.口服剔络化瘀方可以提高BRVO黄斑水肿患者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可明显减少或不联合抗VEGF药物使用,同时发现在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的对侧眼8周、12周血流密度增加,更加证实中药剔络化瘀方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方面存在作用。

卢云[3](2020)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眼部血供及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度颈内动脉狭窄且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对眼部血供及视觉功能的影响,重点揭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9年02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且无明显视网膜病变行CEA的患者32名,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明确了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对侧颈内动脉无或仅有轻度狭窄。入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量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收缩期血流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并记录眼动脉频谱形态;应用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对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距中心凹1000μm处的鼻侧(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N-CT)及颞侧(Temporal choroidal thickness,T-CT)共3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并行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检查;应用回弹式眼压计观察CEA期间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变化,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EA术前术侧较对侧眼动脉RI(t=2.144,P<0.05)、LogMAR BCVA(t=3.455,P<0.05)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眼动脉PSV(t=-0.225,P>0.05)、脉络膜厚度(SFCT t=-0.115,P>0.05;N-CT t=0.448,P>0.05;T-CT t=0.399,P>0.05)、VEP的潜伏期(t=0.503,P>0.05)、IOP(t=-0.892,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侧眼动脉的PSV术后1周较术前高,有统计学意义(t=7.127,P<0.05);眼动脉的RI术后1周较术前低,有统计学意义(t=-6.441,P<0.05)。32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的眼动脉频谱形态基本恢复到正常;20例患者的眼动脉频谱形态出现改变,比例达62.5%。SFCT、N-CT、T-CT术后1周较术前高,有统计学意义(SFCT t=8.948,P=0;N-CT t=5.320,P=0;T-CT t=9.096,P=0);术后1月较术后1周高,有统计学意义(SFCT t=3.547,P=0.001;N-CT t=7.016,P=0;T-CT t=7.253,P=0)。LogMAR BCVA术后1周较术前低,有统计学意义(t=-4.676,P=0);术后1月较术后1周低,有统计学意义(t=-4.910,P=0)。VEP的潜伏期术后1天较术前延长,有统计学意义(t=6.490,P=0);术后1周较术前缩短,有统计学意义(t=-2.523,P=0.014)。IOP值与术前相比,气管插管后2分钟降低,有统计学意义(t=-8.304,P=0);术后2分钟(t=3.128,P=0.004)升高,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t=0.733,P=0.469)、术后2天(t=-0.775,P=0.444)及术后7天(t=5.527,P=0.0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t=4.562,P=0)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CEA可有效改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且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动脉血流情况,增加患者脉络膜厚度,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2 EDI-OCT可考虑作为评估患者CEA预后的眼科检测方法。图[3]幅;表[14]个;参[118]篇。

高荔姗[4](2020)在《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活血利水方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2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单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注射液3次,每次均间隔1个月,治疗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3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7例27眼)在对照组方案前提下联合口服活血利水中药6个疗程,每个疗程15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加减,活血利水方组成(桃仁12g,川芎10g,当归10g,牛膝10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桂枝10g,泽泻10g,陈皮15g,熟地10g,地龙6g,桔梗6g,枳壳6g,甘草10g)。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同时根据治疗3个月后复查FFA显示的血管壁渗漏情况、眼底照相提示的视网膜出血情况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BCVA(Log MAR)值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均有所提高,Log MAR值分别由基线0.88±0.27、0.84±0.30下降至0.73±0.31、0.67±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BCVA逐渐提高,Log MAR值分别为0.62±0.20、0.4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提高至最佳,Log MAR值分别为0.45±0.37、0.2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2)两组CMT比较: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由基线492.20±157.83μm、518.63±130.39μm降至418.21±116.85μm、399.57±78.2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为386.50±142.48μm、333.03±8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回落至最低315.87±105.11μm、268.10±9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3)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例、15例、5例,有效率83.33%(25/30),治疗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6例、1例,有效率96.67%(29/30),总有效率90.00%(5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以及活血利水中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均有疗效,但后者更佳。(2)活血利水中药的干预能更有效减轻网膜血管壁的渗漏,促进网膜出血灶的吸收以及黄斑水肿的消退,改善视功能,起效稍慢,但疗效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龙迭戈[5](2020)在《针刺心经原穴对比非经非穴对正常人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心经原穴和非经非穴前后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研究心经原穴对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前后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为针灸治疗眼部相关疾病提供直接依据,同时对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构想。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83例正常人,随机分成2组,使用IOL Master700获得眼轴长度数据,2组分别电针刺激心经原穴--神门穴及非经非穴,进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波形选取为连续波,频率为20HZ,强度以受试者可耐受为度,针刺时间为15min。图像采集使用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测量仪(Oxymap T1,冰岛),对受试者的电针前静息态、电针刺激态、电针后效应态的SO2进行数据提取,运用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分析系统探索实验组(针刺心经原穴)及对照组(针刺非经非穴)在电针前、中、后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1.针刺心经原穴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变化:(1)针刺心经原穴视网膜平均 SaO2上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刺中(92.78%±5.42%)、针刺后(93.05%±5.59%)视网膜平均SaO2较针刺前(91.24%±6.02%)视网膜平均SaO2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心经原穴对鼻上象限视网膜SaO2影响较大,针刺中、针刺后较针刺前视网膜SO2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测量视网膜静脉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时,鼻上象限(SN)的Sv O2在电针刺激的前中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的平均Sv O2及ST、IN、IT的平均Sv O2在施加针刺中及针刺后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神门穴后,视网膜平均A-V值较针刺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中(35.23%±5.63%)视网膜平均A-V值较针刺前(33.46%±4.86%)视网膜平均A-V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针刺非经非穴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1)在电针刺激非经非穴后,可以发现视网膜平均SaO2及IT、ST、SN、IN各象限的血氧变化差异不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视网膜平均Sv O2在针刺后存在一定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T、IT及IN的平均静脉血氧饱和度在针刺中、后与针刺前相比均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非经非穴可视网膜平均A-V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象限的平均A-V值在针刺中、针刺后与针刺前相比,均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心经原穴及非经非穴的对比研究:(1)针刺心经原穴与非经非穴对SaO2水平影响明显不同,且两个穴位在3种针刺状态上的SaO2水平有差异,心经原穴对视网膜动脉平均血氧的影响较大(P<0.01),且在针刺中及针刺后较针刺前SaO2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针刺心经原穴与非经非穴对Sv O2水平影响明显不同,但两个穴位在3种针刺状态上的Sv O2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非经非穴对视网膜静脉的平均血氧影响较大(P<0.01)。(3)针刺心经原穴与非经非穴对A-V值水平影响明显不同,但两个穴位在3种针刺状态上的A-V值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心经原穴和非经非穴对视网膜A-V值均存在一定影响(P<0.05)。结论:1.健康人在针刺心经原穴后视网膜平均SaO2增加以及视网膜平均A-V值增加,表明针刺神门穴后可能对视网膜的血氧代谢有影响,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后对视网膜的血流灌注、组织的耗氧状态等方面有关,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而不同针刺态的视网膜平均SaO2的变化也证明了针刺治疗的持续效应;2.健康人在针刺非经非穴后视网膜平均Sv O2以及视网膜平均A-V值均发生了一定改变,针刺非经非穴后可能同样对视网膜微循环具有一定的影响,其均有可发生效应的规律所在,值得进一步研究;3.在对比针刺心经原穴和非经非穴对视网膜平均SaO2及视网膜平均A-V值的影响后,发现心经原穴在对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静脉血氧差值的效应上具有特异性。

李昕[6](2019)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血流成像研究及加味黄芪汤疗效回顾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研究一 NA-AION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索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住院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彩超室行眼部血管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检查,年龄与NA-AION组相匹配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行眼部血管的CDFI检查,测量睫状后短动脉(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以及眼动脉(OA)的管径、PSV和RI,并使用OCT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例NA-AION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46~71岁(平均年龄57.53±8.04岁);单眼发病患者7人,双眼发病患者12人,共计31只眼。入院时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10年,双眼发病间隔时间最短1周,最长6年。(1)患眼组与对照组眼部血流动力学对比:患眼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R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眼组眼动脉管径明显较对照组细(P<0.01),但是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的PSV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NA-AION患者的患侧眼与健侧眼对比:患侧眼与健侧眼在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上均无明显差异;(3)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眼动脉的PSV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25,其余血流各参数均与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性;(4)非急性期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眼动脉管径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46,眼动脉PSV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581,其余血流各参数均与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阻力指数升高,但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2.NA-AION患者的眼动脉流速与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而其余血流各参数均与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NA-AION的疗效观察目的:评价加味黄芪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住院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且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黄芪汤加减联合常规疗法(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分别进行视力评分和视野评分,两项总分相加用显效、有效和无效三分类进行评价。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例气虚血瘀型NA-AION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年龄分布在33~71岁(平均年龄55.46±8.11岁);单眼发病患者14例,双眼发病患者10例,共计34只眼。入院时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10年,双眼发病间隔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7年。(1)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的0.47±0.36提升到治疗后的0.56±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视野:平均敏感度(MS)由治疗前的12.34±6.62提高到治疗后的15.03±6.42,平均缺损(MD)由治疗前的13.39±1.26下降到治疗后的10.52±1.1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综合疗效:经治疗后显效3人,有效13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67%:(4)疗效与性别的关系:男性总有效率为63.6%,女性总有效率为56.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与年龄的关系:50岁及以下患者总有效率为50%,51~60岁患者总有效率为66.7%,61岁及以上患者总有效率为5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效与基础视力的关系:基础视力在0.1~0.5之间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是三组中疗效最好的一组,其次为基础视力<0.1组,总有效率为50%,基础视力>0.5组疗效最差,总有效率为30.8%。其中,基础视力在0.1~0.5之间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基础视力>0.5的患者(P<0.01);(7)疗效与病程的关系:发病1个月以内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4.3%,发病1个月~1年的患者总有效率为45.5%,发病1年以上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6.7%,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黄芪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NA-AION患者的视力、视野;2.加味黄芪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对气虚血瘀型NA-AION的疗效与基础视力有关,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均无关。

李学哲[7](2019)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眼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眼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联合葛根素注射液静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眼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眼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石慧君,赵晓丽,张铭连,常永业,解世朋,庞朝善,杨洁,荣素然,王聪颖[8](2018)在《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视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分为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75例75只眼);观察组,中西医结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64例65只眼)。2组均采取以下治疗:急诊患者在初诊或急诊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球后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按摩眼球;吸氧;降眼压;静脉滴注溶栓剂、扩张血管药物、根据辨证分型予中药注射液;针刺;神经营养剂;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中医辨证分为气血瘀阻、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阻络4型。观察组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结果观察组视力改善显着、视网膜动脉扩张显着、视网膜水肿消失时间缩短。观察组,治愈1只眼,显效24只眼,有效22只眼,无效18只眼,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治愈4只眼,显效16只眼,有效22只眼,无效33只眼,总有效率为5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联合SGB治疗可迅速改善缺血缺氧区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恢复视神经纤维的活性,减少视力的不可逆的丧失,提高临床疗效。

李伟[9](2018)在《视网膜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研究目的:通过探究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眼底改变和全身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眼底血管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通过眼底血管改变推测全身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中日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其中诊断为视网膜动脉硬化并同时伴有高血压患者共320例,对观察病人进行眼科检查:包括中心视力(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必要死散瞳检查眼底。为减少误差,检查均由1名医生完成、记录。对纳入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身高(H)、体重(W)、既往病史,尤其是血脂异常情况,收集近一个月生化、血常规血液检验结果。计算视网膜动脉硬化合并不同疾病、伴有不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异常、肥胖程度不同时Ⅰ级、Ⅱ级、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百分比,比较各级别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多少。结果:(1)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仅存在于视网膜动脉硬化合并血脂异常患者。(2)血脂异常病程越长,Ⅱ级、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越大。(3)视网膜动脉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其各级动脉硬化中,Ⅱ级动脉硬化所占比例最大。(4)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中,肥胖患者以Ⅱ级动脉硬化所占比例最大,正常体型患者Ⅰ级比例最大。(5)合并糖尿病且超重或肥胖的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中,Ⅱ级、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增加,且以Ⅱ级为主。(6)合并糖血脂异常且超重或肥胖的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中,Ⅱ级、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增加,且以Ⅱ级为主。(7)合并糖血脂异常且超重或肥胖的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中,血脂异常病程越长,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越大。(8)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且超重或肥胖的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中,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明显增加。(9)视网膜动脉硬化合并混合高脂血症患者中,以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最大。(10)LDL-C升高时,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较大,Lp(a)升高患者中,Ⅱ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最大。(11)HCT异常患者中Ⅱ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最大,PLT异常患者中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所占比例最大。结论:(1)视网膜动脉硬化发生与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及超重、血液流变学因素有相关性,动脉硬化程度加重时,应关注是否患有全身心脑血管疾病。(2)随着病史增加、血脂异常病程增加特别是BMI增加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加重。(3)TC、HDL-C、HCT异常、PLT异常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第二部分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与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型相关因素研究目的:通过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各中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找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各中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临床预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共32例(32眼),对患者进行行眼科检查:包括中心视力(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散瞳检查眼底,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为减少误差,检查均由1名医生完成、记录。同时对纳入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病史情况。计算中央动脉阻塞各中医证型合并不同疾病时所占百分比。结果:肝阳上亢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临床较常见。气滞血瘀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合并冠心病病史临床较常见。气虚血瘀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合并脑梗死病史临床较常见。结论:(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生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梗死有相关性。(2)年龄偏大、病史复杂且辩证为肝阳上亢证的高血压患者、气滞血瘀证的冠心病患者、气虚血瘀证的脑梗死患者更应警惕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发生。

李小静[10](2017)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性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辨证分型,以期能够提高对CRVO性黄斑水肿的认识,并为CRVO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回顾的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收集98例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部诊断为CRVO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OCT)客观定量测量CRVO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视盘周围视网膜平均厚度,并根据测量数值对黄斑水肿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相关资料:CRVO分型(缺血型与非缺血型)、毛细血管无灌注区(capillary non-perfusion,NP)、颞侧水平缝吻合支,同时分析CRVO性黄斑水肿与患者性别、眼别、年龄、病程、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视力、视盘水肿、CRVO分型、NP、颞侧水平缝吻合支之间的关系。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阴虚阳亢证进行辨证。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1.98例CRVO患者98眼中,仅有8例(8.2%,8/98)没有发生黄斑水肿,90例(91.8%,90/98)发生黄斑水肿。90例CRVO黄斑水肿患者中:轻度黄斑水肿4例(4.44%,4/90),中度黄斑水肿12例(13.33%,12/90),重度黄斑水肿32例(35.56%,32/90),极重度黄斑水肿42例(46.67%,42/90)。2.90例CRVO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321775μm,平均厚度为(801.99±361.50)μm,其中:轻度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32269μm,平均厚度为(250.50±21.36)μm;中度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312487μm,平均厚度为(420.00±61.24)μm;重度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512698μm,平均厚度为(615.13±67.12)μm;极重度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7461775μm,平均厚度为(1106.90±289.27)μm。3.CRVO黄斑水肿在年龄、病程、血压以及脉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90例CRVO性黄斑水肿患者中,视力<0.1共40例(44.44%,40/90);视力在0.10.5区间共44例(48.89%,44/90);视力在0.60.8区间共6例(6.67%,6/90)。而视力<0.1共40例患者中:轻度黄斑水肿0例(0%,0/4);中度黄斑水肿2例(16.67%,2/12);重度黄斑水肿7例(21.87%,7/32);极重度黄斑水肿31例(73.81%,31/42)。不同黄斑水肿程度在视力各区间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49,P=0.000<0.05),且二者呈负相关。5.CRVO性黄斑水肿患者的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为(592.80±175.42)μm。其中,轻度黄斑水肿患者的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为(322.50±12.12)μm;中度黄斑水肿患者的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为(530.58±106.30)μm;重度黄斑水肿患者的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为(560.50±131.88)μm;极重度黄斑水肿患者的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为(660.93±660.92)μm。对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01,P=0.000<0.05),且二者呈正相关。6.90例CRVO黄斑水肿患者,缺血型CRVO共46例(51.11%,46/90),非缺血型CRVO共44例(48.89%,44/90)。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CRVO分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947,P=0.000<0.05)。7.90例CRVO黄斑水肿患者中,无NP者50例(55.56%,50/90),有NP者40例(44.44%,40/90)。对有、无NP在四种黄斑水肿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242,P=0.010<0.05)。而广泛NP12例中:轻度黄斑水肿0例;中度黄斑水肿2例;重度黄斑水肿6例;极重度黄斑水肿8例。NP范围大小与黄斑水肿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769,P=0.022<0.05)。8.90例CRVO黄斑水肿患者中,出现颞侧水平缝吻合支者共16例,其中:轻度黄斑水肿4例中有2例出现颞侧水平缝吻合支(50%,2/4);中度黄斑水肿12例中有6例出现颞侧水平缝吻合支(50%,6/12);重度黄斑水肿32例中有6例出现颞侧水平缝吻合支(18.75%,6/32);极重度黄斑水肿42例中有2例出现颞侧水平缝吻合支(4.76%,2/42)。颞侧水平缝吻合支有无与黄斑水肿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253,P=0.001<0.05)。9.98例CRVO患者中,气滞血瘀证62例,占63.3%;痰瘀互结证24例,占24.5%;阴虚火旺证12例,占12.2%。即: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火旺证。10.90例CRVO黄斑水肿患者中,气滞血瘀证58例,痰瘀互结证22例,阴虚火旺证10例。各中医证型与黄斑水肿程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76,P=0.521>0.05)。结论:1.绝大多数CRVO患眼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2.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即黄斑水肿程度越重,视力越差。3.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即视盘水肿越重,黄斑水肿也越重。4.缺血型CRVO黄斑水肿程度较非缺血型CRVO黄斑水肿程度重,且视力预后不良。5.CRVO黄斑水肿程度越重,发生NP的可能性越大,NP范围也越广。6.CRVO黄斑水肿出现视网膜颞侧水平缝吻合支时,黄斑水肿程度较轻。7.CRVO患者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为多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阴虚火旺证。8.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其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主要仪器、设备和药品
        2. 观察对象
        3. 标准
        4. 观察方法
        5. 手术方法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RVO组与对照组对比
        1. 一般资料
        2. 基线结果
        (二) 单打针组与联合组对比
        1. 一般资料
        2. 基线结果
        3. 治疗结果
        (三) 相关性
        (四) 并发症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RVO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RVO的认识
    三.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的选择与应用
    四.复方血栓通的选择与应用
    五.OCTA的选择与应用
    六.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网膜激光光凝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备
        2.2 观察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2.3 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2.4 视网膜消化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
        3 结果
        3.1 BRVO大鼠视网膜情况
        3.2 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
        3.3 视网膜血管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微循环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剔络化瘀方煎剂制备
        2.3 视网膜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制作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眼底的影响
        3.2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视网膜形态的影响
        3.3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清ICAM-1的影响
        3.4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凝血功能影响
        3.5 剔络化瘀方对BRVO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前瞻性研究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受试者情况
        3.2 治疗组与正常组OCTA比较
        3.3 治疗组患眼与对侧眼血流密度比较
        3.4 治疗后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动物实验图片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眼部血供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检查方法及评价指标
        1.1.4 治疗方法
        1.1.5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眼部表现
        1.2.3 眼动脉
        1.2.4 脉络膜厚度
        1.2.5 最佳矫正视力
        1.2.6 视觉诱发电位
        1.2.7 眼压
    1.3 讨论
        1.3.1 颈内动脉狭窄致各种眼科疾病
        1.3.2 CEA对眼动脉血流的影响
        1.3.3 CEA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1.3.4 CEA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1.3.5 CEA对眼压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颈内动脉狭窄导致的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视网膜动脉栓塞引起的眼部疾病
        2.2.1 单眼一过性黑蒙
        2.2.2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2.2.3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2.2.4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2.3 视网膜和脉络膜低灌注引起的眼部疾病
    2.4 侧枝通道的开放引起的眼部症状
    2.5 眼缺血综合征
    2.6 治疗现状
        2.6.1 局部治疗
        2.6.2 病因治疗
        2.6.3 中医治疗
    2.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
        1.2.2 黄斑水肿的诊断
        1.2.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病例资料检查方法
        1.6.1 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1.6.2 眼压检查
        1.6.3 眼底照相
        1.6.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1.6.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1.7 分组及治疗方法
        1.7.1 治疗组
        1.7.2 对照组
        1.7.3 手术治疗
        1.7.3.1 术前准备
        1.7.3.2 手术方法
        1.7.3.3 术后注意事项
    1.8 观察指标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BCVA(Log MAR)比较
        2.2.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比较
        2.2.2 治疗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2.2.3 对照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2.3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CMT比较
        2.3.1 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3.2 治疗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3.3 对照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4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底照相及FFA结果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发病机制
    3.3 治疗方法
        3.3.1 药物治疗
        3.3.1.1 抗VEGF治疗
        3.3.1.2 激素治疗
        3.3.1.3 溶栓治疗
        3.3.1.4 卵磷脂络合碘
        3.3.2 激光治疗
        3.3.3 手术治疗
        3.3.3.1 玻璃体切割术
        3.3.3.2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3.3.3.3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3.4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认识
        3.4.1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3.4.2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
        3.4.2.1 中药治疗
        3.4.2.2 中医其他外治疗法
        3.4.3 活血利水方的研究基础
        3.4.4 活血利水方组方原则及导师经验
        3.4.5 活血利水方各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5 疗效观察与研究结果分析
        3.5.1 疗效分析
        3.5.2 安全性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针刺心经原穴对比非经非穴对正常人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伦理学声明
引言
临床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剔除、脱落标准
        1.2.4 终止试验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主要仪器设备
        1.3.2 资料采集及常规检查
        1.3.2.1 一般记录项目: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BMI、既往史及家族史等。
        1.3.2.2 眼科常规检查
        1.3.2.3 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O2)图像采集分析
        1.3.2.4 临床操作方法
        1.3.3 数据管理
        1.3.4 质量控制
        1.3.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试者的一般情况
        2.2 电针正常人群的心经原穴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分析
        2.2.1 电针刺激正常人群的心经原穴对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2.2 电针刺激正常人群的心经原穴对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2.3 电针刺激正常人群的心经原穴对视网膜动静脉差值的影响
        2.3 电针刺激正常人群的非经非穴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分析
        2.3.1 电针刺激正常人群的非经非穴对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3.2 电针刺激正常人群的非经非穴对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3.3 电针刺激正常人群的非经非穴对视网膜动静脉差值的影响
        2.4 电针刺激心经原穴对比非经非穴对正常人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4.1 视网膜动脉的平均血氧饱和度
        2.4.2 视网膜静脉的平均血氧饱和度
        2.4.3 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
    3 讨论
        3.1 眼与心、心经之间的联系
        3.1.1 心主血脉,诸脉属目
        3.1.2 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3.2 神门穴对血管功能状态的影响
        3.2.1 循环系统及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
        3.2.2 神经系统中的相关研究
        3.3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相关研究
        3.3.1 正常人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点及影响因素
        3.3.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在眼科中的应用
        3.4 针刺对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及相关研究
        3.4.1 针刺对视网膜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3.4.2 针刺治疗在眼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评估视网膜微血管形态功能的研究进展
    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测定仪
        1.1 血氧饱和度测定仪的原理及发
        1.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测定的应用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2.1 OCTA的原理及发展
        2.2 OCTA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3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6)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血流成像研究及加味黄芪汤疗效回顾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NA-AION的病理生理改变
        3. NA-AION的临床表现
        4. 治疗
        5. 预后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
        3. 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流成像在NA-AION的应用研究概况
        1.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血供
        2. 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流成像的基本原理
        3. 正常人眼部血流测定
        4. NA-AION患者眼部血流变化
        5. CDFI在NA-AION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NA-AION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方法
        1. 分组
        2. 指标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
        3. NA-AION患者的CDFI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别
        4. 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健侧眼的差别
        5. 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
        6. 非急性期NA-AION患者的眼部血管CDFI各项指标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
        小结
        讨论
        1. 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2. 统计结果分析
    临床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NA-AION的疗效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方法
        1. 治疗方法
        2. 指标检测
        3. 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
        3. 治疗结果
        4. 典型病例介绍
        小结
        讨论
        1. 中医理论基础
        2.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3. 统计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眼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2.2 眼电生理指标
    2.3 眼血流动力学指标
3 讨论
    3.1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原则
    3.2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8)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1.2.2
        1.2.3 病例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2组均采取以下治疗:
        1.3.2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2.2 疗效与治疗前病程的关系
    2.3 疗效
3 讨论

(9)视网膜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一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1 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对RAO的影响
        2 脑血管疾病对RAO的影响
        3 终末期肾病对RAO的影响
        4 头颈部放疗及颜面部、眼周注射对RAO的影响
        5 其他
        6 小结
    二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中医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辨证论治
        3 单方单法
        4 中药制剂
        5 针刺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眼科检查
        5.2 问卷调查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脂异常、糖尿病、BMI相关性
        1.1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脂相关性
        1.2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脂异常病程相关性研究
        1.3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1.4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BMI相关性
        1.5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糖尿病、BMI相关性
        1.6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脂异常、BMI相关性
        1.7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BMI、血脂异常病程相关性
        1.8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脂异常、糖尿病、BMI相关性研究
        2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研究结果
        2.1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脂相关血液流变学相关性
        2.2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HCY HCT PLT相关性
        2.3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定量分析结果
    讨论
        1 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相关性
        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CRAO诊断标准
        2.2 CRAO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眼科检查
        5.2 问卷调查
        5.3 四诊合参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CRAO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情况
        3 CRAO中医证型合并心脑血管病分布
        3.1 肝阳上亢证CRAO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情况
        3.2 气滞血瘀证CRAO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情况
        3.3 气虚血瘀证CRAO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情况
    讨论
        1 CRAO发病相关风险因素
        2 CRAO中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10)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记录资料
        2.2.2 检查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CRVO西医诊断标准
        2.3.2 OCT中黄斑水肿程度的分级标准
        2.3.3 CRVO临床分类标准
        2.3.4 高血压诊断标准
        2.3.5 CRVO中医诊断标准
        2.3.6 CRVO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4 技术路线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1.1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的分布情况
        3.1.2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布情况
        3.1.3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性别的关系
        3.1.4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眼别的关系
        3.1.5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3.1.6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血压、脉压的关系
        3.1.7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病程的关系
        3.2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视力的关系
        3.3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的关系
        3.4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CRVO分型的关系
        3.5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NP的关系
        3.6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颞侧水平缝吻合支的关系
        3.7 CRVO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8 CRVO不同黄斑水肿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 讨论
        4.1 立题依据及意义
        4.1.1 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视力的相关性
        4.1.2 OCT在评估CRVO黄斑水肿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4.2 一般临床资料与CRVO性黄斑水肿的关系
        4.2.1 性别、眼别与CRVO性黄斑水肿的关系
        4.2.2 年龄、病程与CRVO性黄斑水肿的关系
        4.2.3 血压、脉压与CRVO性黄斑水肿的关系
        4.3 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视盘水肿的相关性
        4.3.1 CRVO发生黄斑水肿的主要病理机制
        4.3.2 视盘水肿程度的定量分析及其病理机制
        4.3.3 黄斑水肿与视盘水肿的相关性
        4.4 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CRVO分型的关系
        4.5 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NP的关系
        4.6 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颞侧水平缝吻合支的关系
        4.7 祖国医学对CRVO的认识
        4.7.1 CRVO中医病因病机
        4.7.2 CRVO中医证型研究
        4.8 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8.1 CRVO性黄斑水肿的中医病因病机
        4.8.2 CRVO黄斑水肿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5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D]. 任安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剔络化瘀方改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微循环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邵霖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眼部血供及功能的影响[D]. 卢云.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D]. 高荔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心经原穴对比非经非穴对正常人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的影响[D]. 龙迭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血流成像研究及加味黄芪汤疗效回顾总结[D]. 李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眼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李学哲.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02)
  • [8]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 石慧君,赵晓丽,张铭连,常永业,解世朋,庞朝善,杨洁,荣素然,王聪颖.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06)
  • [9]视网膜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研究[D]. 李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D]. 李小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