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问题的症结所在

ERP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ERP问题症结何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1](2018)在《中国道路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资本论》中蕴涵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文中指出中国道路最大的哲学创新是为现代化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开创了一条富于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全新道路。这一重大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首要源头活水,就是《资本论》中蕴涵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正是这个结构的不同系统组合,决定了现代化的三条不同道路。中国创新的最大希望,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解放劳动—创新国家—驾驭资本",从而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既彻底超越国家主体化的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又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体化的西方自由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乔恩·巴格利,肖俊洪[2](2017)在《在线教育症结何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2008年曾着文讨论国际远程教育领域不够审慎的发展方向(Baggaley,2008),本文是该文的续篇。这两篇文章均强调本领域也有好的方向。但是,十年前所存在的问题现在越发严重,至少在在线教育方面是如此。很多在线教育课程招生规模庞大,然而它们却违背一百年来广受遵循的教学原则,特别是涉及师生交互、评价和反馈方面的原则。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出于商业目的而致力推广新形式在线教育,他们公然不承认这些方面的已有研究文献,以此作为不遵循教学原则的理由。这种趋势与过去一百年西方有规律地重塑基于媒体的教育是一致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西方教育工作者摒弃了教育电视。当前在线教育领域"创造性破坏之风暴"(Schumpeter,1942)与教育电视在中国同期的稳步发展形成对比。开发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机构应该确保有成本效益的远程教育原来那些原则不会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被摒弃。

孙崇飞[3](2017)在《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汉语研究传统“向无文法之学”,从来不讲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主语、谓语、宾语,因此,要建立汉语语法体系,便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即借鉴西方先进语言理论、研究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结构。但实践过程中,研究者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实现西方语言理论与汉语句法结构规律研究的有效结合。尽管研究者对此做出过大量努力,但结合的成效至今甚微,诸如词类划分等基本问题迟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经常发生周期性争论。主要原因便在于以往研究往往存在“印欧语眼光”.:把印欧语所有而为汉语所无的东西强加给汉语。这使得研究者近来得出印欧语语法理论不大适合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以下研究共识:摆脱“印欧语眼光”,实现西方先进理论、方法与汉语研究有效结合的前提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汉语的实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汉语词类研究也不例外:应从寻找我们碰巧熟悉的语言所重视的区分转向寻找汉语自身重视的区分。本研究不仅是对这一“转向”理念的实践,同时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证。由于单音节汉字词是汉语初始性结构单位,加之遵循由简及繁的研究顺序,本研究以单音节名词和动词为研究对象。另外,出于对相关学者提出的“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朱德熙1985: 10)理论主张的反思,本研究拟考察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由单个汉字构成的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在词汇层面是否存在汉语说话者重视的区分?换言之,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加工过程是否存在显着神经分离性,如存在,导致二者分离的因素是什么? (2)汉语和屈折语(主指英语和德语)词类加工过程是否存在显着神经类型学差异?(3)如存在,这种神经类型学差异在语言层面表现如何?研究者又应如何透过这些语言差异寻找语际普遍性词类?本研究共开展了两项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和一项问卷调查实验。两项ERP实验分别对汉语光杆单音节名词、动词和“名-动”兼类词(参见第四、五章)以及违反语境下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第六章)的神经加工机制展开考察,旨在回答问题(1)和(2)。问卷调查实验(第七章)旨在基于汉语本族语说话者的自然语感,考察“名-动”词类跨语言普遍性概念基础的心理真实性、词类语言专属性和构式专属性,进而回答问题(3)。通过实验考察,得出以下研究发现和结论:(1)与以往研究(杨亦鸣等2002)未观察到汉语光杆单音节词语存在显着“名-动”词类效应不同,本研究发现光杆单音节名词和动词存在显着神经分离性,即后者比前者诱发更负的额叶N100,这表明后者获得更多的早期视觉注意加工。考察本实验所选构成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汉字特征后,我们发现,构成单音节动词的汉字具有更为鲜明一致的义符,据此推断,正是这些义符本身所具有的语义、句法功能提示性或其所致的汉字空间构字特征,导致单音节动词获得更多的早期视觉注意加工。这为义符可作为汉语单音节词语划类标准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将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诱发的神经加工机制分别与相应名词和动词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名-动”兼类词与名词具有完全相同的神经加工机制;与动词存在早期视觉加工差异即动词比兼类词诱发更负的额叶N100,这依然与所选动词具有更为一致的义符相关。(2)通过对违反语境中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神经加工机制的考察发现,二者在“词类+语义”双违反条件下诱发相同的ERP反应型式,即均诱发一个标志词汇语义整合加工的N400成分。这与以往基于英语和德语等印欧语的实验发现相左:印欧语双违反句诱发的反应型式为“ELAN+P600”(Friederici 2002, 2011; Friederici et al. 1999; Hahne & Friederici 1999, 2002)。基于上述 ERP成分的功能关联性推知:汉语单音节“名-动”词类确实存在与印欧语词类加工不相一致的神经类型学特点,上述神经类型学特点支持印欧语是语法型语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的汉印类型学差异观。(3)问卷调查结果证实基本语义范畴(物体vs.动作)可为主要词类(名词vs.动词)提供心理真实性和跨语言普遍性概念基础,这为寻找跨语言普遍性词类提供了可能。同时,上述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词类的“形-义”符号本质,即词类并非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说的单纯的“形类”,而是“形式-意义”的配对。另外,汉语说话者的自然语感证实词类存在构式专属性:词语-构式组合存在原型效应,同一词语可因构式类型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句法功能,且这些功能之间存在程度差异。构式专属性进一步说明不同个体语言所含词类存在语际差异,该差异主要表现为词类形式表征手段存在的跨语言差异。因此,词类不仅存在构式专属性还存在语言专属性。词类的语言专属性和构式专属性要求: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必须为其所考察词语嵌入的构式语境提供详尽且具有理论基础的定义,以保证不同研究之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基于上述实验发现,我们对汉语词类得出以下认识:(1)对于存在义符优势不对称性的汉语光杆单音节名词和动词而言,二者存在显着神经分离性,这说明,与印欧语一样,汉语也存在鲜明的名动分立关系。(2)与屈折语(主指英语和德语)说话者更多依赖形态信息进行词类加工操作不同,汉语说话者则更多依赖语义信息开展相关词类加工。(3)上述神经类型学差异在语言类型学层面具体表现为词类形式表征手段的跨语言差异——与屈折语词语基于鲜明形态标记标志其词类信息不同,标志汉语单音节词语词类信息的可以是具有鲜明词类提示性的义符;词类的跨语言形式表征手段差异表明,跨语言共性词类不可能在语言形式层面得以探寻,相反,词类“形-义”符号本质决定了语际普遍性词类只能在概念语义层面得以寻找。

潘植强[4](2016)在《我国旅游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减排门槛效应研究 ——基于30个省(市、区)2004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为例,在分析旅游碳排放现有文献基础上,从总量核算、影响因子以及节能减排潜力三方面对2004年—2013年这10年间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排放进行估算与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由7个章节组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进行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排放研究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并详细说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第2章文献综述。该部分研究内容涉及三方面:首先,借助计算机构建“共现处理平台”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处理,以获取旅游碳排放研究关键词的“出现频数”与“共现次数”两大统计指标;其次,采用“度数中心性”与“接近中心性”两大分析指标对关键词中心性进行初步数据分析;最后,依据“共现次数”指标所构成的关键词共词矩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得出国内外低碳旅游簇类团知识图谱。在通过上述三大步骤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后,获取本文研究切入点,彰显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3)第3章相关概念与理论。首先,对旅游增加值与旅游业增加值、旅游碳排放与旅游业碳排放等多组概念进行辨析,从而界定本文旅游碳排放测量范围及对象;其次,介绍本文研究与分析过程中所需指导理论。(4)第4章我国旅游碳排放总量核算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依据除港、澳、台以及西藏之外的全国其他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在核算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2004年—2013年这10年间旅游碳排放总量基础上,从总量特征、强度分布以及脱钩指数三方面对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排放时空分布与行业分布进行分析,并得出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排放在时空分布与行业分布两方面结论。(5)第5章中国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及其协整检验研究。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将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分解为经济规模因子(TIE)、接待人次因子(P)、行业结构因子(TIS)、能源效率因子(TEI)、能源结构因子(TES)五大影响因子,并在上述五大影响因子进行因子协整关系检验、误差模型修正、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分解得出五大影响因子对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排放的贡献效用。(6)第6章中国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及其门槛效应研究。在识别经济规模因子(TIE)、接待人次因子(P)、行业结构因子(TIS)、能源效率因子(TEI)、能源结构因子(TES)这五大影响因子旅游碳排放贡献效用基础上,探明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排放能源绩效;与此同时,在依据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模型获取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基础上,确定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减排潜力影响因子,并利用门槛效应模型对旅游碳减排潜力影响因子作出进一步定量刻画,从而确定各影响因子对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所存有的门槛效应以及门槛区间。(7)第7章研究结论与讨论。根据上述研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并从“合理调整经济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现有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树立游客低碳理念,引导游客低碳旅游”等方面提出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碳减排的对策与建议。最后,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研究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根据第4章、第5章、第6章这3个核心章节,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对旅游碳排放总量而言,逐年增长成为发展常态、东高西低成为发展常态;对旅游碳排放强度而言,逐年递减成为发展趋势、西高东低成为发展常态。同时,国家激励政策、节庆赛事活动具有显着激励效应,并导致旅游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急剧上升;节能环保政策、突发自然灾害具有显着制约效应,并导致旅游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显着回落。上述变化使得旅游业碳排放在抗危机周期过程中呈现“V”型波动,并在2006年、2009年以及2013年形成旅游业碳排放增长拐点。(2)对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地区层面而言,经济规模因子(TIE)、接待人次因子(P)表现为增量因子,行业结构因子(TISi)、能源效率因子(TEIi)、能源结构因子(TESij)表现为减量因子。此外,增量因子所致增量效用受地区经济水平正向影响,在国家激励政策与节庆赛事活动影响下呈现扩增效应,在节能减排政策与突发自然灾害影响下呈现缩减效应。然而,减量因子所致减量效用受地区经济水平负向影响,在国家激励政策与节庆赛事活动影响下呈现缩减效应,在节能减排政策与突发自然灾害影响下呈现扩增效应。(3)对于旅游碳排放能源绩效而言,全国呈现“倒U”、东部地区呈现逐年上升、中西部地区呈现“N型”;对于旅游碳排放节能潜力而言,全国呈现“U型”、东部地区呈现逐年递减、中西部地区呈现“倒N”;对于旅游碳排放减排潜力而言,全国呈现“U型”、东部地区呈现逐年递减、中西部地区呈现“倒N”。同时,节能减排目标与全球金融危机对节能潜力、减排潜力具有显着减量效用,国家激励政策和节庆赛事活动对节能潜力、减排潜力具有显着增量效用。

柴美群[5](2014)在《公司治理模式再造研究——以信息对称为视角》文中认为百年来公司内部一直延续着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三层治理结构和监督激励双重治理模式,这种治理结构带来信息不对称并引发监督激励一系列弊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传统治理模式即将走到尽头,新的治理模式将以信息对称为基点,其最大优势在于重塑委托代理间非合作的博弈关系,再造公司治理模式,而实现信息对称的途径则是"九一十五"方案。论文认为通过对称方案的九大机制、一组数据库、十种技术和五项操作,能够有效制衡ERP信息生成过程,使之只能提供委托人认可的对称的信息,以信息对称摘掉代理人不忠不诚的帽子,消除对会计人做假账、出假表的怀疑,破解审计人事后审计、抽样审计的一贯传统,从而以崭新的治理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赵泉午,刘婷婷[6](2013)在《零售业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1997-2009年间实施ERP的44家零售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企业,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Panel数据分析比较了样本公司实施ERP前后绩效的变化。结果表明零售业上市公司实施ERP当年及实施后第一年,公司财务状况略有改善,第二年略有下降,第三年又出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变化不显着。公司运营能力在实施ERP当年和实施后第一年除毛利率以外,其他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余年份变化不显着;总体上看,实施ERP对运营能力的影响要大于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实施ERP并未显着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并且具有绩效短期下降的特点,但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

杜阔[7](2013)在《基于云计算的AG公司ERP构建方案及其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并需要科学高效的运行和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企业资源计划(ERP)架构于商业流程管理和信息技术之上,以信息系统的形式为企业有效管理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提供了依托。然而,在对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中小型企业的关注度远远不如大型企业,需要进一步探讨适合国内中小企业ERP建设的方法。本文选取了我国一个中型企业AG公司为案例,在对ERP理论发展及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CSF)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AG公司作为中型企业亟需提高管理水平、资源紧张、IT基础设施有限和高速成长等ERP建设需求,针对其特点和问题,结合云计算技术,从帮助公司管理落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相关人员技能、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和探讨了AG公司基于云端服务的ERP实施方案和策略。通过该案例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中小企业基于云计算的ERP构建方法与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凌妍安[8](2008)在《巴陵石化公司ERP项目实施与企业文化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被认为是现代企业赢得竞争的有效工具。然而,据调查目前我国企业ERP系统应用的成功率不足30%。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结合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ERP项目实施几年来的实践,通过研究ERP的发展过程、管理思想、技术及系统特点、基本功能及其扩展功能以及ERP在中国企业成功实施的主要原因,从而剖析ERP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挖掘ERP创新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变革。通过这些分析、比较,进而论证ERP项目的实施过程实质上也是一场企业文化的变革过程,企业ERP系统成功实施与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是企业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整合、改革企业文化,适应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环境的要求。本文着力通过分析研究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ERP项目在四年来的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而探讨按照ERP的物质哲学、制度哲学、经营理念对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按照重点突破、全面归纳的研究原则,创新提出从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及系统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制度文化、数据文化、安全风险文化、责任文化等六大文化模块整合入手,探讨研究巴陵石化企业ERP项目实施与企业文化整合的策略途径。旨在帮助企业扫除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建立适应ERP管理系统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更好推进ERP项目的实施与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与经济效益。

么秀杰,马军[9](2008)在《ERP实施风险防范》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企业引入ERP以前存在的问题及选ERP的重要性,强调了合理选择ERP的策略,进一步论述了实施ERP管理的对策。

叶晨辉[10](2008)在《电信行业ERP系统的需求工程》文中指出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为了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都在尝试建设ERP系统。ERP系统可以使运营商加强对财务、人力资源、工程项目、资产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ERP在我国制造、商贸等传统行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成功案例,但是对于电信行业这样一个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体系。电信运营商实施ERP系统,一般采用ERP厂商提供的COTS软件。在对ERP软件进行配置、定制、扩展,并适当调整企业自身业务流程之后,企业才能与ERP软件互相适应,ERP系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ERP系统能否顺利实施,能否成功达到企业预想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ERP项目中的需求工程的实施状况。本文首先介绍了各行业实施ERP系统的概况,并分析电信行业自身的特点,对ERP系统的特殊需求以及运营商实施ERP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然后从传统的软件需求工程出发,结合电信行业的ERP需求特点,提出TREP,即面向电信行业的ERP需求过程。TREP的生命周期模型是本文的核心部分。TREP生命周期是个二维结构模型,横向是按照时间组织的五个顺序的阶段,为初始阶段、映射阶段、界定阶段、创建阶段和详述阶段,每个阶段终结于各自的里程碑,文章中给出了五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五个里程碑的评审标准;模型的纵向则按照内容组织,包括角色,活动,制品和工作流,其中五个核心工作流的内容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它们分别是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编写、需求验证、需求管理。文章的最后是TREP在中国网通集团公司采用Oracle套装软件建设ERP系统的过程中的应用及经验总结。

二、ERP问题症结何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RP问题症结何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道路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资本论》中蕴涵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资本论》中蕴涵的现代史观系统结构
二、三元结构的三种模式——由此决定的现代化三条道路
    (一) 国家主导的三元结构——专制霸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二) 资本主导的三元结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三) 劳动主导的三元结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三、国家制度创新滞后——当代危机的问题症结
四、解放劳动、创新国家和驾驭资本——中国特色的三元结构
    (一) 解放劳动、解放个性——真正体现人民主体, 造福人民
    (二) 创新国家、人民监督——政治改革、以法治国的当务之急
    (三) 发展资本、驾驭资本——中国特色的双重任务
五、中国创新的源头活水——马克思《资本论》的最大生长点
    (一) 中国创新的双重目标——不仅突破国家主体化的苏联模式, 而且突破资本主体化的美国模式
    (二) 中国创新的深层实质——国家、资本、劳动三者关系的重新建构
    (三) 中国创新的本质特征——从国家主体论、资本主体论到人民主体论

(2)在线教育症结何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创造性破坏之风暴
研究和发展循环
未来十年路在何方?

(3)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由来
    1.2 研究对象和目标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全文结构
第二章 名词和动词研究概观
    2.1 引言
    2.2 名词和动词研究及其现状
        2.2.1 语言本体研究
        2.2.1.1 国外研究
        2.2.1.2 国内研究
        2.2.1.3 小结
        2.2.2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2.2.2.1 国外研究
        2.2.2.2 国内研究
        2.2.2.3 小结
    2.3 结语
第三章 汉语词型特点与证据的系统性
    3.1 引言
    3.2 汉语是动词型语言还是名词型语言
    3.3 词类划分中的“集总法”和“分异法”及其启示
        3.3.1 “集总法”和“分异法”
        3.3.2 分布分析法和方法论“机会主义”
        3.3.3 启示
    3.4 增强对比论证说服力的关键——重视语言证据的系统性
    3.5 结语
第四章 汉语光杆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
    4.1 引言
    4.2 词类信息的表征层面
    4.3 研究问题和实验假设
    4.4 预备实验
        4.4.1 刺激材料的准备工作
        4.4.2 实验被试
        4.4.3 实验步骤
        4.4.4 实验结果
    4.5 ERP实验
        4.5.1 实验方法
        4.5.1.1 实验被试
        4.5.1.2 刺激语料
        4.5.1.3 实验程序
        4.5.1.4 EEG的记录和ERP的分析
        4.5.2 实验结果
        4.5.2.1 行为数据
        4.5.2.2 ERP数据
    4.6 讨论
        4.6.1 N100效应
        4.6.2 N400效应
        4.6.3 小结
    4.7 结语
第五章 汉语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的ERP研究
    5.1 引言
    5.2 汉语词类研究到底需不需要兼类词
    5.3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5.4 预备实验和实验方法
    5.5 实验结果
        5.5.1 行为数据
        5.5.2 ERP数据
        5.5.2.1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和名词的比较分析
        5.5.2.2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和动词的比较分析
    5.6 讨论
        5.6.1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与名词神经加工机制相同的成因分析
        5.6.2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与动词神经加工机制异同的成因分析
    5.7 对兼类词处理策略和汉语名词地位的一点思考
    5.8 结语
第六章 违反语境中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问题与实验假设
    6.3 实验一: 动词性语境中名词加工的ERP研究
        6.3.1 实验方法
        6.3.1.1 被试
        6.3.1.2 刺激语料
        6.3.1.3 实验程序
        6.3.1.4 EEG的记录和ERP的分析
        6.3.2 实验结果
        6.3.2.1 行为数据
        6.3.2.2 ERP数据
    6.4 实验二: 名词性语境中动词加工的ERP研究
        6.4.1 实验方法
        6.4.1.1 被试
        6.4.1.2 刺激材料
        6.4.1.3 实验程序
        6.4.1.4 EEG的记录和ERP的分析
        6.4.2 实验结果
        6.4.2.1 行为数据
        6.4.2.2 ERP数据
    6.5 讨论
        6.5.1 动词性语境中名词与动词的ERP差异成因分析
        6.5.1.1 N100
        6.5.1.2 N400
        6.5.2 名词性语境中动词与名词的ERP差异成因分析
        6.5.2.1 N100
        6.5.2.2 N400
    6.6 语境条件下汉语词类加工的神经类型学思考
        6.6.1 义符可作为汉语单音节词语的划类标准
        6.6.2 汉语中决定词语词类的根本因素是意义
    6.7 结语
第七章 词类的跨语言共性和个性
    7.1 引言
    7.2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7.2.1 词类的跨语言共性和个性
        7.2.2 词类在个体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
        7.2.3 启示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7.3.2 被试
    7.4 结果统计与分析
        7.4.1 词类的概念基础
        7.4.2 词汇层面存在词类信息
        7.4.3 词类的构式专属性
        7.4.4 语感自然的重要性
    7.5 结语
第八章 对汉语词类划类依据和划类标准的思考
    8.1 引言
    8.2 词类本质的溯源考察及其划类标准和划类依据
        8.2.1 词类的本质
        8.2.2 划类依据和划类标准
        8.2.2.1 分布标准的局限性
        8.2.2.2 主要划类依据和“词有定类、类有定职”
        8.2.2.3 次要划类依据和“词无定类、类无定职”
    8.3 词类活用的概念化基础
    8.4 对汉语词类类型学特点的思考
    8.5 结语
第九章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9.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9.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ERP实验中使用的单音节名词、动词和“名-动”兼类词
    附录二 问卷调查
在读期间的成果发表情况

(4)我国旅游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减排门槛效应研究 ——基于30个省(市、区)2004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与职责并存
        1.1.2 推进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与压力并存
        1.1.3 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来源及数据处理
        2.1.1 研究文献来源
        2.1.2 研究文献处理
    2.2 国外低碳旅游研究综述
        2.2.1 国外低碳旅游研究共词网络
        2.2.2 国外低碳旅游研究知识图谱
        2.2.3 国外低碳旅游研究文献总结
    2.3 国内低碳旅游研究综述
        2.3.1 国内低碳旅游研究共词网络
        2.3.2 国内低碳旅游研究知识图谱
        2.3.3 国内低碳旅游研究文献总结
    2.4 低碳旅游研究综述总结
        2.4.1 旅游碳排放测量核算问题值得深入
        2.4.2 旅游碳排放减排补偿问题值得深入
        2.4.3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问题值得深入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3.1 相关概念
        3.1.1 旅游消费剥离系数
        3.1.2 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增加值
        3.1.3 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碳排放
    3.2 相关理论
        3.2.1 低碳经济理论
        3.2.2 脱钩发展理论
        3.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4章 我国旅游碳排放总量核算及其演变特征
    4.1 研究设计
        4.1.1 旅游碳排放核算对象概况
        4.1.2 旅游碳排放核算范围界定
        4.1.3 旅游碳排放核算方法确定
        4.1.4 旅游碳排放核算数据来源
    4.2 我国旅游碳排放总量特征
        4.2.1 旅游碳排放总量时空分布
        4.2.2 旅游碳排放总量增长拐点
        4.2.3 旅游碳排放总量行业分布
    4.3 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分布
        4.3.1 旅游碳排放强度时空分布
        4.3.2 旅游碳排放强度行业分布
    4.4 我国旅游碳排放脱钩效应
        4.4.1 旅游碳排放脱钩指数时空分布
        4.4.2 旅游碳排放脱钩指数行业分布
第5章 我国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及其协整检验
    5.1 研究设计
        5.1.1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研究方法确定
        5.1.2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研究模型确定
        5.1.3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研究数据来源
    5.2 我国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协整检验
        5.2.1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协整关系检验
        5.2.2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误差模型修正
        5.2.3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因果关系检验
    5.3 我国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贡献效用
        5.3.1 经济规模因子贡献效用
        5.3.2 行业结构因子贡献效用
        5.3.3 能源效率因子贡献效用
        5.3.4 能源结构因子贡献效用
        5.3.5 接待人次因子贡献效用
第6章 我国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及其门槛效应
    6.1 研究设计
        6.1.1 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研究方法确定
        6.1.2 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研究模型确定
        6.1.3 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研究数据来源
    6.2 我国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分析
        6.2.1 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数据检验
        6.2.2 旅游碳排放能源绩效分布分析
        6.2.3 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6.2.4 旅游碳减排潜力影响因子分析
    6.3 我国旅游碳减排门槛效应分析
        6.3.1 经济规模因子节能减排门槛效应
        6.3.2 行业结构因子节能减排门槛效应
        6.3.3 能源效率因子节能减排门槛效应
        6.3.4 能源结构因子节能减排门槛效应
        6.3.5 技术进步因子节能减排门槛效应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旅游碳排放总量核算及其演变特征研究总结
        7.1.2 旅游碳排放影响因子及其协整检验研究总结
        7.1.3 旅游碳减排潜力测算及其门槛效应研究总结
    7.2 研究讨论
        7.2.1 旅游碳排放研究对象有待拓宽
        7.2.2 旅游碳排放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参考文献
附录 我国整体层面及其所辖地区层面旅游碳排放核算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公司治理模式再造研究——以信息对称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
    1. 传统模式的提出
    2. 传统模式的发展
    3. 传统模式的弊端
        (1) 对代理人的伤害
        (2) 对委托人的伤害
        (3) 对政府的伤害
        (4) 对市场经济的伤害
    4. 传统模式的症结
        (1) 委托代理间的非合作
        (2) 监督乏力
        (3) 信息不对称
三、基于信息对称的公司治理模式再造
    1. 信息对称的方案
        (1)九大机制
        第一,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四制。
        第二,对收入控制的三制。
        第三,对货币资金控制的两制。
        (2)一组数据库
        (3) 十种技术
        第一,内审核对的六种技术。
        第二,外审核对的四种技术。
        (4)五项操作
    2. 信息对称的功能
        (1) 摘掉经理人不忠不诚的帽子
        (2) 解除会计人做假账的猜疑
        (3) 破解审计人事后审计的传统
        (4) 再造公司治理模式
    3. 信息对称的前提
        (1) 全面引入ERP系统
        (2) 先进有效的定额管理
        (3) 内审必须独立
        (4) 代理人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

(6)零售业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假设的提出
三、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 样本数据
    (二) 研究方法
四、实证结果与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7)基于云计算的AG公司ERP构建方案及其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思路与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2.1 ERP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2.2 中小型企业ERP建设的相关研究
        2.2.1 中小型企业ERP市场应用水平现状
        2.2.2 中小型企业ERP项目特点
        2.2.3 中小企业ERP实施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
        2.2.4 中小型企业对ERP实施顾问的需求特点
    2.3 ERP实施方法论和实施策略
        2.3.1 ERP实施方法论
        2.3.2 ERP实施策略
    2.4 云计算及其在ERP构建中的应用
        2.4.1 云计算简介
        2.4.2 云计算对企业运算市场的潜在影响
        2.4.3 云计算在构建中小型企业ERP中的应用
第3章 AG公司现状、主要问题及分析
    3.1 AG公司概况
    3.2 AG公司现状
        3.2.1 组织结构
        3.2.2 主营业务及市场战略
        3.2.3 信息系统及IT能力
    3.3 AG公司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3.1 组织结构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3.3.2 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3.3.3 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4章 基于云计算的AG公司ERP构建方案
    4.1 AG公司ERP系统构建原则
    4.2 AG公司的ERP建设需求
        4.2.1 组织结构与管理方面的要求和改进
        4.2.2 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和改进
        4.2.3 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和改进
        4.2.4 信息系统整合方面的要求
    4.3 基于云计算的AG公司ERP系统构建方案的提出
        4.3.1 系统架构的提出
        4.3.2 组织结构与管理
        4.3.3 财务管理
        4.3.4 生产管理
        4.3.5 信息系统整合
第5章 AG公司ERP实施策略
    5.1 AG公司ERP实施方法
    5.2 AG公司ERP具体实施
    5.3 AG公司ERP项目过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8)巴陵石化公司ERP项目实施与企业文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ERP实施与企业文化问题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ERP与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2.1 ERP基本理论
    2.2 企业文化基本理论
    2.3 ERP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关系
第三章 巴陵石化公司ERP实施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
    3.1 中石化ERP项目实施情况
    3.2 巴陵石化公司ERP项目实施情况
    3.3 巴陵石化公司ERP项目实施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上的差距
第四章 巴陵石化公司围绕ERP的实施进行企业文化整合的策略建议
    4.1 将ERP的经营哲学融入到企业文化整合的规划方案之中
    4.2 整合建立系统化文化模块
    4.3 整合建立信息化文化模块
    4.4 整合建立制度文化模块
    4.5 整合建立数据文化模块
    4.6 整合建立安全文化模块
    4.7 整合建立责任文化模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电信行业ERP系统的需求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工作内容
    1.3 论文结构
2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ERP简介
    2.2 ERP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
        2.2.1 电信ERP的特殊性
        2.2.2 管理和业务流程重组
        2.2.3 电信运营商实施ERP的问题
    2.3 软件需求的定义
    2.4 传统的软件需求工程
        2.4.1 需求开发
        2.4.2 需求管理
        2.4.3 需求开发与需求管理的联系
    2.5 面向电信行业的ERP系统需求工程
3 第三章 面向电信行业ERP系统需求过程的二维结构
    3.1 TREP的时间组织
    3.2 TREP的内容组织
        3.2.1 角色
        3.2.2 活动
        3.2.3 制品
        3.2.4 工作流
4 第四章 TREP横轴的五个阶段
    4.1 初始阶段
    4.2 映射阶段
    4.3 界定阶段
    4.4 创建阶段
    4.5 详述阶段
5 第五章 TREP纵轴的五个核心工作流
    5.1 过程工作流-需求获取
        5.1.1 划分用户类并寻找用户代表
        5.1.2 需求的来源
        5.1.3 将需求归类
        5.1.4 寻找遗漏的需求
        5.1.5 使用用例来理解用户的需求
    5.2 过程工作流-需求分析
        5.2.1 分析需求的可行性
        5.2.2 设定需求优先级
        5.2.3 为需求建模
        5.2.4 考虑业务规则
        5.2.5 定义质量需求
        5.2.6 创建数据字典
    5.3 过程工作流-需求规格说明编写
        5.3.1 需求规格说明
        5.3.2 需求的标识
        5.3.3 处理不完整性
        5.3.4 编写原则
        5.3.5 需求规格说明模板
    5.4 过程工作流-需求确认
        5.4.1 需求文档评审
        5.4.2 测试需求
        5.4.3 定义验收标准
    5.5 支持工作流-需求管理
        5.5.1 变更控制
        5.5.2 版本控制
        5.5.3 状态跟踪
        5.5.4 需求跟踪
6 第六章TREP在网通ERP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6.1 网通ERP简介
    6.2 TREP在网通ERP项目中的应用
        6.2.1 初始阶段
        6.2.2 映射阶段
        6.2.3 界定阶段
        6.2.4 创建阶段
        6.2.5 详述阶段
    6.3 网通ERP系统建设需求工程经验总结
7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ERP问题症结何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道路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资本论》中蕴涵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J]. 王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在线教育症结何在?[J]. 乔恩·巴格利,肖俊洪. 中国远程教育, 2017(04)
  • [3]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D]. 孙崇飞.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4]我国旅游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减排门槛效应研究 ——基于30个省(市、区)2004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D]. 潘植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5]公司治理模式再造研究——以信息对称为视角[J]. 柴美群.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03)
  • [6]零售业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J]. 赵泉午,刘婷婷.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7]基于云计算的AG公司ERP构建方案及其实施策略研究[D]. 杜阔.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8]巴陵石化公司ERP项目实施与企业文化整合研究[D]. 凌妍安. 湘潭大学, 2008(S1)
  • [9]ERP实施风险防范[J]. 么秀杰,马军.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08)
  • [10]电信行业ERP系统的需求工程[D]. 叶晨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ERP问题的症结所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