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木和落叶松细根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白蜡木和落叶松细根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一、水曲柳落叶松细根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悦[1](2021)在《间伐对水曲柳和落叶松混交林细根形态、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间伐通过降低林分密度,释放林木生长空间,改善光照和土壤等环境条件,促进林木的生长。以往对不同间伐强度下保留木的平均生长状况关注较多,但同一间伐强度下保留木获得的相对生长空间大小并不一致,因而不同生长释放程度的保留木对间伐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已有研究发现,生长释放程度越大的保留木地上部分的生长量越大,然而细根作为获取土壤资源的主要器官,如何做出响应还不清楚。此外,伐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影响其周围土壤中细根的生长,但是不同生长释放程度下林木细根对伐桩如何做出响应了解较少。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49年生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不规则混交林为研究材料,于2018年采用50%株数强度伐除落叶松,于2019-2020年连续2个生长季,研究了 3种生长释放梯度(弱度:Ⅰ,中度:Ⅱ,强度:Ⅲ)下水曲柳对象木的细根(直径≤2 mm)形态(划分为1级根、2级根和运输根根群,0-10 cm 土层)、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特征(未划分根群,0-30 cm 土层),并对伐桩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揭示间伐后生长释放梯度(Ⅰ~Ⅲ)和伐桩有无对林木细根资源获取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水曲柳细根形态特征受生长释放梯度的影响显着,生长释放梯度越大,各根群细根直径和组织密度越小,而比根长越大。与间伐后第一年(2019年)相比,间伐后第二年(2020年)3种生长释放梯度的水曲柳各根群细根直径均减小、组织密度均增加,但比根长仅在中度释放下降低,而在弱度和强度释放下均普遍增加。细根形态特征在不同生长释放梯度间的显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吸收根(1级根、2级根)上。虽然3种生长释放梯度的水曲柳细根形态特征在有无伐桩间的差异均不显着,但伐桩的存在对细根形态特征在年际间的变化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生长释放梯度有关。与间伐后第一年相比,间伐后第二年无伐桩条件下,3种生长释放梯度的水曲柳各根群细根直径均减小,但强度释放下细根直径响应更强烈,各根群直径均显着减小,而有伐桩条件下却是在弱度释放下吸收根显着变细,而中度和强度释放下的运输根直径均增粗;就比根长而言,强度释放下细根受伐桩的影响显着,各根群细根比根长在无伐桩条件下均增加,而有伐桩条件下均降低;对组织密度来说,有无伐桩间各生长释放梯度的吸收根组织密度均增加,但无伐桩条件下的年际变化均不显着,而在有伐桩条件下普遍达到显着水平。(2)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在生长释放梯度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土层中均是弱度释放下的细根生物量最大,并且在土壤表层(0-10 cm)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间伐后第二年,随生长释放梯度增加,水曲柳0-30 cm总土层细根生物量分配到土壤表层的比例降低(69.7%、64.2%、61.4%),分配到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比例升高(26.0%、31.1%、34.1%),而分配到土壤底层(20-30 cm)的比例相差不大(4.1%、5.0%、4.5%)。与间伐后第一年相比,间伐后第二年3种生长释放梯度各土层中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占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总生物量的比例均增加,并且各土层中均是弱度释放下水曲柳占比最高(92.4%、80.4%、67.7%)。伐桩的存在对水曲柳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与生长释放梯度有关。与无伐桩条件下相比,伐桩影响下弱度释放下水曲柳土壤表层的细根生物量更高,中度和强度释放下土壤亚表层和底层的细根生物量更低。因而伐桩存在条件下,各土层中细根生物量在生长释放梯度间均存在显着的差异。此外,与无伐桩条件下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相比,伐桩影响下中度和强度释放下水曲柳0-30 cm总土层细根生物量分配土壤表层的比例更高,但弱度释放下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比例在有无伐桩间相差不大。与无伐桩条件下相比,伐桩存在条件下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占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总生物量的比例更低,各土层水曲柳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均表现出梯度间的差异更大。(3)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受生长释放梯度的影响,梯度间的细根根长密度的显着差异出现在土壤表层中,表现为弱度释放下具有最大的细根根长密度,与中度释放之间的差异显着。间伐后第二年,随生长释放梯度增加,0-30 cm总土层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分配到土壤表层的比例降低(75.0%、65.6%、63.8%),分配到土壤亚表层和底层的比例增加。与间伐后第一年相比,间伐后第二年3种生长释放梯度的各土层中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占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总根长密度的比例均增加,其中土壤表层和亚表层中均是弱度释放下最高,而底层中各释放梯度间相差不大。伐桩的存在对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的影响,与生长释放梯度有关。与无伐桩条件下相比,伐桩影响下弱度释放的水曲柳土壤表层的细根根长密度更高,与中度和强度释放间存在显着差异。与无伐桩条件下细根根长密度垂直分布比例相比,伐桩影响下,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分布到土壤表层的比例更高,但在梯度间相差不大。与无伐桩条件下相比,伐桩影响下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占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总根长密度的比例更低。总之,水曲柳细根形态特征、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在生长释放梯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伐桩的存在对细根形态特征、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影响与生长释放梯度有关,但是不同指标对伐桩的响应与生长释放梯度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关于间伐如何影响林木细根资源获取策略的理解,而且为水曲柳优质大径材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孙婧珏[2](2020)在《两种生境下15种木本植物叶和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文中认为植物和环境的关系历来是林学和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叶与细根是植物体地上和地下重要的营养器官,叶和细根与环境的关系广受关注。以往研究表明,叶的结构和功能性状随环境变化发生变异,细根也会发生相应的响应,但是具体的变异机制尚不清楚。此外,也不了解地上与地下结构和功能性状是如何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否随环境变化发生协同变异。因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和大庆嫩江沙地共有的15种常见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和细根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化学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揭示不同生境下木本植物叶和细根结构和功能的变异规律,明确哪些功能性状在地上地下的关联中起重要作用,阐明生境变化对功能性状间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的功能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异。在形态性状上,生长在沙地生境的木本植物普遍具有较小的比叶面积和较大的叶厚度。在解剖性状上,沙地生境的木本植物普遍具有较厚的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更高的栅海比和紧密度、以及更高的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在化学性状上,生长在次生林地生境的木本植物叶氮含量均值比在沙地生境下高出11.7%,两种生境下叶碳含量无明显差异,因而沙地生境下的木本植物具有更高的碳氮比,比次生林地生境下平均高出17.7%。叶的形态性状和解剖性状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且这种关联在沙地生境下更紧密,而化学性状则相对独立。叶功能性状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特异性,叶形态性状的可塑性最高,对环境变化最敏感。(2)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细根功能性状发生明显改变。沙地中的木本植物普遍选择直径加粗、比根长降低、组织密度变大的保守的生存策略,并具有更厚的皮层厚度,和较小的平均导管直径。两种生境下吸收根的中柱直径和最大导管直径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67%的树种在沙地生境的皮层厚度与中柱半径之比高于次生林地。细根的直径和组织密度随根序的提升而增加,比根长则随根序的升高而降低,且这种规律不受生境变化的影响。细根氮的含量随根序的升高而降低,碳含量则随根序的升高而增加,且这种规律在不同生境下保持一致。67%的树种在次生林地生境下具有更高的根氮含量,而细根碳含量在两种生境下无明显变化。木本植物根尖形态和解剖性状间联系紧密,而化学性状则相对独立。在所有细根性状中,形态性状可塑性最高,化学性状的可塑性最低。(3)叶和细根的水力性状气孔密度和一级根导管密度间存在正相关,且在沙地生境下达到显着水平。叶和细根平行的功能性状间大多不存在相关性,这说明叶和细根的性状相对独立,对资源获取和利用的策略有所不同。总之,两种生境下共有种的对比研究显示,木本植物叶和细根的性状可以从多个维度响应环境变化,其中形态性状的响应最敏感。除水力性状外,木本植物叶和细根的功能性状间普遍不存在关联。叶和细根在资源利用和获取方面表现出相对独立的变异。

王志保[3](2020)在《滨海吹填土植物细根特征及对土壤特性和树种多样性的响应》文中认为细根(φ≤2 mm)是植物地下生态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根功能性状不仅可以反映细根对胁迫环境的响应方式,而且作为连接植物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载体,间接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细根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细根适应环境的生态学机制以及建立细根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生态学联系。以往关于细根的研究主要分析植物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而细根功能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细根对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以及细根功能性状如何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等问题尚不清楚。据此,本研究以滨海吹填土(盐碱度高、养分贫瘠)上树高、胸径、冠幅和树龄基本一致的5种主要树种(女贞Ligustrum lucidum、旱柳Salix matsudana、乌桕Sapium sebifer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和7组不同丰富度水平的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分析方法,测定细根的形态、生物量、生产量、分解、周转等功能性状和土壤水分、温度、含水量、电导率、p H值、全氮、全磷、有机质等土壤指标。在物种水平上,分析主要树种细根形态、生物量、生产、分解、周转特征之间的差异,揭示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策略;同时采用室外盐分和养分梯度控制实验,分析主要树种细根特征在盐分和养分胁迫中的差异,揭示主要树种细根对土壤盐分和养分梯度的响应策略;在群落水平上,分析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细根的形态、生物量、生产、周转性状之间的差异,揭示影响细根功能特征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5种树种的细根形态特征(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差异显着(p<0.05)。其中,刺槐的直径最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最大,属资源获取型树种,弗吉尼亚栎的以上三项指标与之相反,属资源保存型树种。5种树种的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差异显着(p<0.05),细根生物量介于77.05-273.42 g·m-2,生产力介于17.80-166.00 g·m-2·a-1。其中,女贞的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最大,刺槐最小。5种树种具有不同的细根生物量分配策略,刺槐和弗吉尼亚栎属深根系树种,女贞、乌桕和旱柳属浅根系树种,其分别能够充分利用深层和浅层的土壤资源;同时不同树种通过扩大根系的水平觅食范围适应环境,其中刺槐根系的水平空间扩展范围最大,女贞和弗吉尼亚栎的根系水平分布范围最小。受环境因子和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5种树种的细根分解速率和周转率差异显着(p<0.05),其中,乌桕的分解速率最快(0.007 kg·kg-1·d-1),旱柳最慢(0.002 kg·kg-1·d-1);旱柳的周转率最快(1.05times·a-1),弗吉尼亚栎最慢(0.24 times·a-1)。(2)土壤盐分和养分梯度对植物细根特征的影响显着。在低盐区、中盐区和高盐区土壤中,随着土壤盐度的增加,5种树种的细根生物量减少,生产力降低,周转率减慢,细根组织的渗透压升高;同时细根的生长深度变浅,引起细根生态位分化,即生物量分配策略发生改变。细根通过增大直径、体积、表面积,减小总长度等构型特征来适应盐分胁迫的环境。不同施肥处理中,与对照相比,随着施入土壤中氮、磷质量的增加,细根平均生物量、长度、表面积、体积、根长密度、比根长、根表面积密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肥改变了细根获取土壤资源的策略,植物通过改变细根构型来提高土壤养分的获取能力。(3)随着群落中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各群落的细根形态(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未发生显着变化,即细根未通过形态可塑性对种间竞争作出响应;随着地上树种多样性的增加,细根对土壤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生长深度加深,出现细根生态位分化现象。由于细根资源利用策略和生态位分化的作用,导致群落的细根生物量增加,生产力增大,周转率加快。以此验证了互补效应对不同树种多样性群落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率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环境因子和细根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细根总生物量和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细根直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正相关(p<0.01),与土壤电导率呈负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0.01);细根周转率与物种丰富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呈正相关(p<0.05),与土壤电导率呈负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呈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物种丰富度、根系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显着影响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率。本文系统分析滨海吹填土不同树种和群落细根形态、生物量、生产力、分解和周转率的特征,深入研究细根特征对吹填土的适应策略以及对环境梯度的响应策略,揭示了影响细根生物量、生产、分解和周转特征的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地绿化树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制定盐碱地的绿化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薄慧娟[4](2020)在《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长年依赖进口大量木材,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满足木材需求的重要保障。杨树在我国种植面积达85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但生产力相对较低。毛白杨是我国乡土树种,生长期长,新的优良无性系不断培育成功。利用2007年种植的“十一五”至“十二五”河北威县毛白杨速生丰产林常规密度田间试验地,于2015~2017和2019年开展试验研究。首先进行4种无性系(S86、BT17、B331、1316)在7种种植密度(D22:2 m×2 m、D23:2 m×3 m、D33:3 m×3 m、D43:4 m×3 m、D44:4 m×4 m、D45:4 m×5 m和D46:4 m×6 m[行距×株距])下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关系的研究;进一步采用根序法、土钻法、网袋原位分解法等分别研究S86优良无性系在3种典型种植密度(D22、D43和D45)下的细根、叶片、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和叶枯落物分解等特征,明确密度调控下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构建杨树速生丰产林和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密度和无性系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密度D46下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最大,D23蓄积量最大;B331和S86无性系较BT17、1316表现良好。(2)S86无性系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受种植密度影响,并且上述指标在1~3级细根与>3级细根之间差异显着。密度D22的1~3级细根生物量、根长、直径、表面积、氮含量较高,D43和D45的>3级细根指标较高。(3)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受土壤养分因子、细根根序级别等因素影响,表现不一致。(4)种植密度显着影响S86无性系叶片性状。叶形态、养分含量均在密度D22下较小,而比叶重和化学计量比则较大;叶形态、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S86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所占比例为69%~79%。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受种植密度显着影响(速效钾除外)。(6)S86叶枯落物年质量残留率平均值为77%,养分残留率平均值为碳(26%)、氮(56%)、磷(31%);D22密度下叶枯落物的质量和养分残留率显着高于密度D43和D45,碳氮比排序为密度D22>D43>D45。研究揭示种植密度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现阶段在密度2 m×2 m下,林木个体生长资源受到限制,细根间的竞争较大,林地养分匮乏,叶枯落物归回周期较长,不利于后期林木生长,应适时进行间伐或水肥管理。

杨邵[5](2020)在《马尾松细根动态及其生物量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地下部分的研究,往往是各个层次研究的重点。但对地下部分根系的研究,尤其是细根的研究较地上部分相对薄弱。细根不仅是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汇”,也是土壤碳和养分的主要“源”,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而对细根动态(包括细根生物量、生产量、分布、周转、呼吸和分解等)的研究中,由于细根分类方法各具优缺点且难以统一,限制了对细根分解规律和机制的阐明;对森林生态系统细根生物量、产量和周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和北方森林,而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研究较少;同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根系生物量的测定数据较多,但与土壤呼吸同步测定的数据仍较少;且由于分离林木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方法的限制,减少干扰研究系统的同时,并准确测量和估算土壤呼吸中根系、细根和微生物的呼吸成为研究重点。因此对林木细根动态进行系统性研究,为更好的了解林木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反应,对营林措施的选择,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马尾松作为本土先锋树种,在中国亚热带有着广泛的分布。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中游,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而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面积最大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1)利用根袋法,探讨不同径级和不同序级的细根在360天分解期内细根的分解动态和养分释放率(C和N),研究分解速率与细根初始碳组分含量及细根初始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并对比根径法和根序法,对马尾松细根分解进行研究,探究两种分类方法在细根分解规律和养分释放动态上的异同点。(2)利用根钻法和动态气室法,探讨不同径级和不同土壤层中的细根随季节变化的生长规律,对影响马尾松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因子加以比较和讨论;并对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进行研究。(3)利用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相关性外推出根系呼吸及细根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等结果;进一步确定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微生物总数、菌群及土壤呼吸与林木参数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径级细根分解速率差异显着;不同径级的细根的分解速率与初始N浓度和酸不溶性物质(AUR)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在分解初期,细根的初始C:N比值在45.47到59.42之间,N元素呈现持续释放的状态,C:N比值逐渐下降,细根的初始C:N比值显着高于59.42时,N元素呈现持续富集的状态,C:N比值逐渐下降;在分解后期,不同径级的细根的C:N比值都逐渐减少并趋于37.37,随后C: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初始C:N比值在45.47到59.42之间的细根N元素呈现富集现象,而显着高于59.42的细根N元素呈现释放现象;不同径级细根的周转率随细根直径的增大而减小,0.00~0.45 mm细根的周转率分别是0.45~0.98 mm和0.98~2.00 mm细根周转率的1.35倍和2.16倍。与大径级细根相比,小径级细根的分解速率较慢,细根的年产量和周转率较快,向土壤中释放C、N元素的量较多,有利于土壤有机C循环和养分N循环;不同径级细根分解过程中,N的释放或富集发生在临界C:N比值;与大径级细根相比,小径级细根的初始N浓度较高和C质量较低,抑制细根的分解速率,细根的C质量和N质量共同作用于细根的异速分解。(2)两种分类方法,在细根分解过程中(0到240天),细根N,P,K,Ca和Mg浓度及C:N比值动态变化相似;而在第240到360天的分解过程中,细根组织营养元素浓度和C:N比值的动态变化相异;然而,不同的分类方法,得出的细根分解规律是一致的。(3)三个不同径级的细根生物量在0~10和10~20cm土层中的季节性变化显着。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湿度和细根生物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其中土壤温度和细根生物量对土壤呼吸具有促进作用,而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具有抑制作用。根系外推法分离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52.85%,微生物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11.34%;与同一地区,壕沟法的研究结果略有差异,但基本一致。通过对不同胸径马尾松水平方向和不同方位的根系生物量测定与对应的土壤呼吸建立起相关关系,用根系外推法分离根系呼吸具有可行性。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研究系统的干扰的前提下,估算得到土壤异氧呼吸。(4)夏季凋落物呼吸速率占土壤总呼吸的35.81%,细根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41.2%。马尾松林木胸径平方和离采样点距离的比值能够解释11.6~31.2%的土壤呼吸速率,与细根生物量能够解释15.3%~30.7%的土壤呼吸速率基本一致。土壤呼吸和微生物呼吸昼夜变化都呈单峰型。微生物拷贝数与土壤异养呼吸正相关,菌群变化是异养呼吸的驱动因素之一,物种多样性丰富度与异养呼吸正相关。总之,用调和后的径级法研究马尾松细根分解规律及其背后作用机制具有可行性。且不同径级或序级细根的异速分解,主要归结于细根组织C质量和N质量的共同作用。通过对不同胸径马尾松水平方向和不同方位的根系及细根生物量测定与对应的土壤呼吸建立起相关关系,用根系外推法分离根系及细根呼吸具有可行性。通过林木参数与土壤呼吸建立关系,并分离和估算细根呼吸,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孙旭东[6](2020)在《林分密度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林分密度是森林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调控着森林土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规律还不清楚,因此,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杂种落叶松(Larixolgensis×L.kaempferi,落叶松)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文以不同密度的19年生水曲柳人工林和1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以及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密度林分凋落物和根系的碳输入变化,以及土壤呼吸导致的碳输出变化。同时,通过对不同密度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添加硝酸铵和纤维素进行室内培养实验,深入分析了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各土层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重组分有机碳储量在二林分各土层中均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轻组分有机碳储量在水曲柳人工林表层土壤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底层土壤不随林分密度变化而改变;而在落叶松人工林则表现为在表层土壤不随林分密度变化而改变,在底层土壤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主要由重组分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导致,其增加量分别在土壤表层、中间层和底层占各层次总碳储量的变化的76.64%-99.83%、91.53%-125.98%以及94.11%-98.20%,而轻组分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各层次占比较小。(2)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不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变化,而凋落物年产量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大。水曲柳的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落叶松凋落物,水曲柳凋落物年质量损失和年碳损失约为70%,而落叶松凋落物则约为30%。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水曲柳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的碳输入显着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增加幅度较小。在地下部分,水曲柳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不同密度林分没有明显差异;落叶松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所以,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来自根系的碳输入显着增加而在水曲柳人工林增加幅度较小。因此,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碳输入均增加,其中在水曲柳人工林主要由凋落物碳输入增加导致,而在落叶松人工林主要由根系碳输入增加导致。(3)水曲柳人工林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在二林分中,土壤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不显着,而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湿度和温度在不同密度林分间均无显着差异。同时,由于土壤的自养呼吸在水曲柳人工林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变化较小,在落叶松人工林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因而水曲柳人工林的土壤的异养呼吸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异养呼吸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水曲柳人工林,土壤碳库的碳输出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碳输出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4)在室内培养试验中,各土层添加的纤维素分解量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各土层土壤来源的CO2累积释放速率在对照处理以及添加纤维素处理中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表层土壤有机碳累积的激发效应强度没有发生显着改变,中间层和底层土壤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硝酸铵的添加对各土层参与碳、氮和磷循环胞外酶的活性影响不大。而纤维素的添加在表层土壤刺激了参与碳、氮和磷循环胞外酶的活性,在底层土壤影响不大,而且纤维素对表层土壤参与碳循环胞外酶的刺激作用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因此,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影响可能是由于高密度林分土壤的为生物活性受到更强烈的抑制。在较高的林分密度下,植物可能会向土壤中输入更多的微生物抑制物质,从而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高密度林分的土壤碳输出,同时也让输入的有机碳更多的保留在土壤中而不是被微生物消耗,进而导致土壤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

胡启立[7](2019)在《太行山南麓荆条对土壤养分异质性适应特征》文中认为本研究采取野外采样调查和田间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南麓地区荆条灌木(Vitex negundo L.var.)在不同生长阶段适应土壤养分异质性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了太行山野外土壤养分异质性差异程度,并且对荆条根部养分特征、根系特征、光合指标和叶片酶活性指标进行分析,以此探究不同龄级荆条在土壤养分异质性空间中的适应特征。通过田间盆栽试验对野外荆条适应土壤养分异质性特征进行验证,以及通过氮磷不同组合模式对荆条根部土壤进行添加,进一步探索荆条对不同类型养分斑块的适应策略。主要有以下结论:(1)太行山南麓地区土壤养分异质性巨大,异质性程度表现为裸露地>荆条冠幅内垂直土层>荆条冠幅内土壤表层。荆条根部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间表现为表层土>中层土>底层土。有机质含量最高值出现在龄级4中,氮磷含量最高值出现在龄级2和龄级3中。(2)荆条根部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和根系特征指标(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大量的荆条根系聚集在土壤表层。荆条叶片光合指标(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总体呈现中间龄级高、两侧龄级低的特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荆条中间龄级活性较高,丙二醛(MDA)含量呈现中间龄级低、两侧龄级高的特点。(3)在盆栽验证实验中,氮磷同施处理长势最好;施氮在株高、基径、叶厚度方面生长状况好于施磷处理;施磷处理在叶面积和叶片数指标上优于施氮处理。在时间因素上表现为以90天为分界点,90天之前各生长指标增长较快;90天之后各指标生长速度放缓。(4)氮磷同施处理在各光合指标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施氮处理光合指标普遍高于施磷处理;施磷处理对荆条光合指标的作用时期晚于施氮处理,截止到收获日期,施磷处理在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指标上超越施氮处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培育时间而升高,在120天增长趋于平缓;丙二醛含量随着育苗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施氮处理和氮磷同施处理对荆条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显着。(5)盆栽实验中,氮磷同施处理根系指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施氮处理比施磷处理更能够提高根系生物量和根体积密度,施磷处理能够更好地促进根长的增生;空白处理的荆条各根系指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

詹龙飞[8](2019)在《不同密度和配置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及碳氮含量》文中认为林分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调控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生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4种不同密度及植株配置(株距×行距分别为3 m×8m、5 m×5 m、6 m×6 m、4.5 m×8 m)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对细根生物量、细根形态和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分析杨树细根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季节动态,探讨杨树人工林地下细根生长对林分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的响应规律,这对于优化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四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林分(3 m×8 m、5 m×5 m、4.5 m×8 m、6 m×6 m)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显着递减趋势;而比根长则在表层(0-10 cm)土壤和深层(40-50 cm)土壤中较高,但在中层土壤中较小。低密度林分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要显着高于高密度林分,且主要在表层细根有所体现。在低密度林分条件下,土壤表层的根表面积密度显着高于高密度林分,但是在中下层6 m×6 m和3 m×8 m林分细根比表面积和根表面积密度显着较高。表层细根碳含量显着较大;不同径级细根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存在差异,呈现:随着径级升高,细根碳含量及碳氮比逐渐升高,氮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林分密度对细根碳氮含量分布影响显着,在10-20 cm土层细根碳含量4.5 m×8 m林分显着小于其它三种林分。(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密度和配置林分对细根生物量分布影响不一致。长方形配置(3 m×8 m和4.5 m×8 m)的林分细根生物量与取样距离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正方形配置(5 m×5 m和6 m×6 m)的林分细根生物量与取样距离相关性不显着。比表面积与取样距离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根长密度、比根长及根表面积密度与取样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各密度林分细根碳含量水平分布呈现:随距树干距离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水平位置0.5 m、1 m处细根碳含量、1 m和1.5 m处细根氮含量以及1.5 m处细根碳氮比均为低密度林分显着较高。(3)长方形配置林分,株距方向上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及比表面积总是显着低于行距方向,株距中点位置的细根生物量和比根长总是高于临近根桩位置,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比表面积无显着差异。密度经营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的空间分布具有显着影响,更多体现在表层细根(0-10 cm)和小直径细根(<0.5mm),长方形植株配置方式直接影响到细根的水平分布,对细根生物量和形态产生显着影响。(4)杨树细根生物量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不同密度林分细根生物量呈现单峰型季节变化,峰值在5月;细根比根长及根长密度季节动态与生物量基本一致,而不同林分密度细根比表面积和根表面积密度差异明显,3 m×8 m和4.5 m×8 m林分细根比表面积峰值在9月,而5 m×5 m和6 m×6 m林分峰值在5月;3 m×8 m和4.5 m×8 m林分细根根表面积密度呈双峰型,峰值在5月和9月,5 m×5 m和6 m×6 m林分是单峰型,峰值在5月。

李相君[9](2019)在《目标树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形态、生物量及碳氮分布格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防护林和用材树种。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林,但人工纯林在发展过程中伴随有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目标树经营模式不同于常规的营林措施,其更强调森林的自然恢复力。采用目标树经营后,林地内土壤养分环境发生变化,目标树地上部分表现出更加快速的生长优势。细根作为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是联系树木和土壤空间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分配的关键一环,地上部分的生长状况可以从地下根序各指标的变化得到解释。本研究选取位于四川华蓥市低山区35a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对林分开展目标树经营试验,伐除样地内的干扰树和竞争木,目标树经营强度为150株/hm2。经营3a后,采用角度为15°的扇形采样法采集目标树与非目标树细根,运用Fitter河流分支法将细根分为1-5级,探索其细根形态特征及生物量的差异;根据细根不同功能模块划分成低级根(1-3级)和高级根(4、5级根),研究其碳氮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细根形态特征方面,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的马尾松细根各根序直径均表现为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增加,不同根序之间差异显着(P<0.05),且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比表面积均随着根序的上升而降低;目标树与非目标树的细根各根序直径大小无显着差异,但目标树的比根长、根长密度、比表面积均大于非目标树;在水平分布上,随着与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加,1-5级细根直径无显着变化,比根长、根长密度、比表面积在0-0.5m、0.5-1m、1-1.5m明显增加,其中目标树在1-1.5m和1.5-2m无显着性差异,而非目标树则表现为1.5-2m<1-1.5m,这是目标树较大的生长空间所致,在细根层面上表现为具有更强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土层细根形态特征的研究显示,林分内马尾松细根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比表面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直径大小变化不显着。(2)在细根生物量方面,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的马尾松细根细根生物量都变现为随着根序上升而增加,目标树的细根生物量显着大于非目标树。在水平方向上,目标树与非目标树细根生物量在0-0.5m、0.5-1m、1-1.5m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目标树1-1.5m与1.5-2m无显着差异而非目标树差异显着(P<0.05),说明目标树地下根系在远树基端依然有较多的细根分布,使得林木地上部分的生长较非目标树更有优势。目标树与非目标树1-5级细根生物量在0-10cm土层均高于10-20cm,1-3级根差异更为显着,说明在目标树土壤表层分布有更多更细的根。(3)在C、N含量方面,细根碳含量在水平距离上的差异并不显着,1-3级细根C含量与4、5级根无明显差异。目标树细根C含量显着高于非目标树(P<0.05),细根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尤为显着,0-10cm土层的细根C含量显着高于10-20cm(P<0.05);细根N含量在低级根与高级根间的差异极为显着(P<0.05),表现为低级根>高级根;目标树细根N含量显着高于非目标树,不同土层间的N含量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土的N含量高于更深层次的土壤。目标树经营的模式改变了土壤资源的分配模式,细根形态特征和生物量表现出异质性变化,同时细根C、N含量也快速响应土壤环境的变化。综上所述,目标树经营措施能显着影响地下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加了目标树细根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效率,表现为地上部分更优的生长状况,这对于林分内马尾松人工林大径材的培育有着重大意义;同时目标树经营也增加了目标树细根的固碳能力,对于森林“固碳”“增汇”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王亚楠[10](2019)在《6个温带树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是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分配和理解资源吸收策略的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忽略了细根内在的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影响了对细根生物量周转和养分吸收的准确估计。基于功能划分的方法,细根根群可区分为吸收根(absorptive fine roots)和运输根(transport fine roots)2个库,前者主要由皮层完整的低级根组成(如1-3级根,根尖定义为1级根),后者主要由皮层解体或消失的高级根组成。吸收根的组成(数量比例)不仅在树种和立地条件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树种的不根序中也具有显着差异,这将影响对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的估算。然而,关于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目前仍缺乏了解。为此,本文以东北地区6个温带常见树种人工纯林为实验材料,包括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兴安落叶松(Larix gwelinii)、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于2017年5、7、9月进行取样,对0-10 cm 土层中的1-5级根的解剖和形态特征、生物量和根长密度进行了分析,同期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主要目的是:(1)揭示不同树种各根序中吸收根的数量比例和季节变化;(2)明确6树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3)阐明影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的主要土壤因子和根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6树种1-5级细根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特征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规律。从春季到秋季,各根序细根直径、组织密度和分支比(1级根与2级根的数量比)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比根长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随着季节的推移先下降后增加。不同根序解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1-4级细根皮层厚度和中柱直径随着季节推移先增加后下降。但是,6树种皮层厚度与中柱半径比例的季节动态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趋势。随着根序的增加,6树种均表现出直径和中柱直径增加,皮层厚度和比根长下降,组织密度升高的趋势。6树种1-3级根直径最粗的树种为黄波罗(0.56±0.01-1.59±0.04 mm),1-5级根中比根长最小的为红松(25.31±0.58-8.78±0.56 gm-1),1-5级根组织密度最小的为黄波罗(0.17±0.01-0.29±0.01 g cm-3)。整体上看,3个阔叶树树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的比根长要大于3个针叶树树种(落叶松、云杉、红松),阔叶树的组织密度要小于针叶树,而分支比要大于针叶树。(2)吸收根数量比例的季节变化比较稳定。各树种的1级根均为吸收根,而5级根皮层均消失或严重解体,为运输根,二者的数量比例不存在季节动态;而6树种2-4级根吸收根的数量比例均为7月份最高(38%-75%);除少数树种的个别根序外,9月份吸收根的数量比例(33%-65%)均表现出高于5月份的趋势(29%-64%)。随着根序的增加,各树种吸收根数量比例则普遍下降。平均来讲,在整个生长季内,6树种吸收根数量比例随着根序的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级根100%(所有树种相同),2级:68%(黄波罗)-58%(云杉),3级:58%(黄波罗)-45%(云杉),4级:33%(黄波罗)-23%(云杉),5级根0(所有树种相同)。(3)6树种吸收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但与具体的根序有关。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先降低后增加、单调增加和单调降低等4种模式,但是具体的模式与考察的树种和根序有关,这反映了吸收根数量比例和根生物量的双重影响。此外,吸收根在各级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中所占比例的季节动态表现出种的特异性。前4级根吸收根的生物量和根长密度求和在种间差异较大,不考虑季节差异,总吸收根生物量以水曲柳最高(66.7±4.6g m-2),红松最低(13.7±6.2g m-2),总吸收根根长密度水曲柳最高(5544±530m m-2),红松最低(192±93mm-2)。(4)根系特征和土壤因子对不同根序吸收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季节动态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与具体的根序有关。根系形态特征对吸收根生物量和吸收根根长密度有显着的影响(除3级根的吸收根生物量外),土壤的全效养分(全氮、全碳和碳氮比)仅对1级根吸收根生物量和吸收根根长密度有显着的影响影响吸收根数量比例季节动态的因子在根序间存在差异,2级根中吸收根比例受直径土壤硝态氮的显着影响,而4级根中吸收根比例则受根组织密度显着影响。总之,6树种各根序吸收根数量比例存在明显且一致的季节动态。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也存在较大的季节变化,但各根序趋势并不一致。吸收根的数量比例、吸收根生物量及其比例、根长密度及其比例的季节变化与根系特征和土壤因子有关,但是不同根序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

二、水曲柳落叶松细根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曲柳落叶松细根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间伐对水曲柳和落叶松混交林细根形态、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2.2 间伐对林木细根的影响
        1.2.3 伐桩对细根生长的影响
    1.3 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林分概况
    2.3 生长释放梯度的划分
    2.4 根系和土壤样品的获取
    2.5 细根形态特征的测定
        2.5.1 土壤表层细根形态指标的测定
        2.5.2 土壤亚表层和底层细根形态指标的测定
    2.6 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确定
        2.6.1 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确定
        2.6.2 土壤亚表层和底层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确定
    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曲柳细根形态特征对生长释放和伐桩的响应
        3.1.1 水曲柳细根形态特征对生长释放梯度的响应
        3.1.2 水曲柳细根形态特征对伐桩的响应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对生长释放和伐桩的响应
        3.2.1 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对生长释放梯度响应
        3.2.2 水曲柳细根生物量对伐桩的响应
        3.2.3 讨论
        3.2.4 小结
    3.3 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对生长释放和伐桩的响应
        3.3.1 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对生长释放梯度响应
        3.3.2 水曲柳细根根长密度对伐桩的响应
        3.3.3 讨论
        3.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两种生境下15种木本植物叶和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功能性状的定义与分类
    1.3 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
        1.3.1 叶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3.2 细根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3.3 植物功能性状间的联系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叶片和根系样品采集
        2.2.2 叶片和根系形态性状测定
        2.2.3 叶片和根系解剖性状测定
        2.2.4 叶片和根系化学性状测定
        2.2.5 可塑性指数测定
        2.2.6 数据分析
3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差异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形态性状的差异
        3.3.2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解剖性状的差异
        3.3.3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化学性状的差异
        3.3.4 木本植物叶各功能性状间的联系
        3.3.5 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可塑性
    3.4 讨论
        3.4.1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形态性状的差异
        3.4.2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解剖性状的差异
        3.4.3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叶化学性状的差异
        3.4.4 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间的联系
        3.4.5 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可塑性
    3.5 本章小结
4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细根形态性状的差异
        4.3.2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根尖解剖性状的差异
        4.3.3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细根化学性状的差异
        4.3.4 木本植物根尖各功能性状间的联系
        4.3.5 木本植物根尖功能性状可塑性
    4.4 讨论
        4.4.1 两种生境下木本植物细根性状的变异
        4.4.2 木本植物根尖各功能性状间的联系
    4.5 本章小结
5 叶和细根功能性状的联系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3.1 叶和细根形态性状之间的联系
        5.3.2 叶和1级根解剖性状之间的联系
        5.3.3 叶和细根化学性状之间的联系
    5.4 讨论
        5.4.1 叶和细根水力性状间的联系
        5.4.2 叶和细根性状不一定关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滨海吹填土植物细根特征及对土壤特性和树种多样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细根划分
        1.2.2 细根特征与生态适应
        1.2.3 细根特征与生物多样性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物种及样地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2.2.2 细根样品处理方法
        2.2.3 细根指标计算方法
        2.2.4 细根生长量测定方法
        2.2.5 细根分解及周转测定方法
        2.2.6 细根消弱系数β
        2.2.7 细根盐度测定方法
        2.2.8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
        2.2.9 土壤电导率及温度测定方法
        2.2.10 土壤pH测定方法
        2.2.11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2.2.12 土壤全氮测定方法
        2.2.13 土壤全磷测定方法
        2.2.1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树种细根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树种的细根形态特征
        3.2.2 不同树种的细根生物量时空分布
        3.2.3 不同树种的细根生产力和周转率
        3.2.4 不同树种的细根分解
        3.2.5 不同树种样地内土壤性质的分布特征
        3.2.6 细根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
        3.3.1 主要树种细根形态特征差异
        3.3.2 主要树种细根生物量的差异
        3.3.3 主要树种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差异
        3.3.4 主要树种细根分解差异
        3.3.5 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壤盐度和养分梯度对植物细根特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形态特征
        4.2.2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生物量分布
        4.2.3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生产力和周转率
        4.2.4 不同土壤盐度下细根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4.2.6 不同施肥处理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土壤盐度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4.3.2 土壤盐分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4.3.3 土壤盐分对细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3.4 施肥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4.3.5 施肥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4.3.6 滨海吹填土人工林的科学施肥
    4.4 小结
第五章 树种多样性对植物细根特征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细根形态特征
        5.2.2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细根生物量时空分布
        5.2.3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细根生产和周转
        5.2.4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内土壤性质的分布特征
        5.2.5 不同物种丰富度群落细根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3 讨论
        5.3.1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5.3.2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总生物量的影响
        5.3.3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5.3.4 树种多样性对细根生产力和周转率的影响
        5.3.5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细根特征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和建议
        6.1.1 主要结论
        6.1.2 滨海吹填土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建议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实验地不同植物根系图
附图2 不同土壤盐度中植物根系图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养分循环
        1.2.2 杨树特性
        1.2.3 毛白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因子
        1.2.4 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2.5 细根研究进展
        1.2.6 细根与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7 叶片研究进展
        1.2.8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9 枯落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特征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结果与分析
        3.6.3 小结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蓄积量的影响
    4.2 不同种植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4.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4.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
        5.1.2 细根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5.1.3 细根与土壤之间定性、定量关系
        5.1.4 叶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方式
        5.1.5 种植密度影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
        5.1.6 不同种植密度下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2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马尾松细根动态及其生物量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细根的定义
        1.2.2 细根分解
        1.2.3 细根生物量
        1.2.4 细根生产和周转
        1.2.5 土壤呼吸
        1.2.6 土壤呼吸的组分区分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马尾松细根分解特征及养分元素动态变化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样地设置
        2.2.3 材料和方法
        2.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细根初始N浓度含量和C:N
        2.3.2 细根分解速率和N元素残留率
        2.3.3 细根分解速率与初始N浓度含量、AUR组分含量的线性关系
        2.3.4 马尾松细根分解过程中根径分类法和根序分类法的比较
    2.4 讨论
        2.4.1 马尾松细根异速分解规律及影响因素
        2.4.2 两种细根分类方法在细根分解过程中的比较
    2.5 小结
3 细根生物量、生产和周转及其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地设置
        3.2.3 材料和方法
        3.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不同土层的温、湿度
        3.3.2 不同土层中的马尾松细根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
        3.3.3 不同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季节性差异
        3.3.4 相同土层细根生物量季节性差异
        3.3.5 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土层随季节变化的所占总增长量的百分比
        3.3.6 不同径级细根年均生物量、年生产量和周转率
        3.3.7 生物量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
        3.4.1 不同土层中的细根生物量
        3.4.2 不同径级细根年均生物量、年生产量和周转率
        3.4.3 土壤温度和湿度条件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3.4.4 土壤有效性N与细根周转率及生物量的相关性
        3.4.5 土壤有机碳与细根周转率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
    3.5 小结
4 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呼吸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样地设置
        4.2.3 材料和方法
        4.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呼吸、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
        4.3.2 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的相互关系
        4.3.3 两种处理下的土壤呼吸Q10值的比较
        4.3.4 土壤呼吸年均碳累积释放量和地上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
        4.3.5 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效氮和土壤碳氮比的季节性变化
        4.3.6 土壤呼吸与各土层细根生物量的关系
        4.3.7 土壤呼吸与各径级细根生物量的关系
        4.3.8 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
        4.3.9 土壤呼吸与细根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的逐步回归
    4.4 讨论
        4.4.1 凋落物层呼吸及影响因素
        4.4.2 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碳、有效氮和碳氮比的季节性变化
        4.4.3 土壤呼吸与细根生物量年际变化及相关性
    4.5 小结
5 土壤呼吸与根系呼吸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样地设置
        5.2.3 材料和方法
        5.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3 结果和分析
        5.3.1 不同胸径马尾松水平方向和不同方位的根系生物量比较
        5.3.2 不同胸径和不同方位马尾松细根生物量
        5.3.3 土壤呼吸与根系及细根生物量的关系
        5.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5.3.5 土壤微生物荧光定量检测
        5.3.6 细根生物量和土壤呼吸与林木生长参数的关系
    5.4 讨论
        5.4.1 不同胸径马尾松水平方向和不同方位的根系生物量
        5.4.2 细根生物量与林木生长参数的关系
        5.4.3 土壤呼吸及异养呼吸的日变化
        5.4.4 根系与细根呼吸
        5.4.5 微生物拷贝数与异养呼吸相关性
        5.4.6 微生物群落与异养呼吸
    5.5 小结
6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林分密度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土壤碳输入和碳输出的影响因素
        1.1.1 土壤碳输入的影响因素
        1.1.2 土壤碳输出的影响因素
    1.2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1.2.1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
        1.2.2 影响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因素
        1.2.3 土壤中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3 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1.3.1 林分密度对土壤碳输入的影响
        1.3.2 林分密度对土壤碳输出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研究林分概况与样地设置
        2.2.1 研究林分概况
        2.2.2 样地设置和样品采集
3 不同密度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碳储量估算
        3.1.2 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
        3.1.3 微生物量碳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碳储量变化
        3.2.2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3.2.3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
        3.2.4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浓度
        3.2.5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机碳指标的PCA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密度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输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凋落物的年产量估算
        4.1.2 凋落物分解试验
        4.1.3 细根生物量测定
        4.1.4 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的测定
        4.1.5 土壤中有效氮浓度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凋落物年产量、分解速率及年分解量
        4.2.2 不同密度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效氮浓度
        4.2.4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细根总的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
        4.2.5 不同密度林分各土层中的细根生物量
        4.2.6 不同密度林分各土层中的细根根长密度
        4.2.7 不同密度林分各土层中的细根根表面积密度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密度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输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土壤呼吸的测定
        5.1.2 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密度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
        5.2.2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湿度和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5.2.3 土壤碳输出指标与输入指标的PCA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培养试验设置
        6.1.2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
        6.1.3 土壤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6.1.4 被标记的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
        6.1.5 ~(14)C-CO_2的测定及激发效应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密度林分预培养土壤基本性质
        6.2.2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培养过程中CO_2的释放及激发效应
        6.2.3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指标与土壤基本性质的PCA分析
        6.2.4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胞外酶活性
        6.2.5 土壤中胞外酶活性与土壤基本性质的PCA分析
        6.2.6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培养结束后~(14)C的分配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太行山南麓荆条对土壤养分异质性适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关于土壤养分异质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国内关于土壤养分异质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土壤养分异质代表性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 荆条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图
    2.4 野外研究方法
        2.4.1 野外调查试验设计
        2.4.2 土样、根系的采集与保存
        2.4.3 野外叶片采集与保存
        2.4.4 野外光合指标的测定
    2.5 田间研究方法
        2.5.1 田间盆栽试验设计
        2.5.2 荆条生长指标的测定
        2.5.3 光合特征指标的测定
        2.5.4 荆条叶片采集
        2.5.5 叶片酶活性测定
        2.5.6 根系收获与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养分异质性分析
    3.2 荆条与异质性土壤环境关系分析
        3.2.1 荆条根部养分特征
        3.2.2 野外试验荆条根部养分的异质性分析
        3.2.3 荆条细根特征分析
        3.2.4 野外试验荆条根系Kriging插值图
        3.2.5 土壤养分和根系特征相关性分析
        3.2.6 荆条根部土壤理化和细根结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2.7 荆条光合特征分析
        3.2.8 荆条叶片酶活性特征分析
        3.2.9 荆条根部土壤养分元素和叶片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田间荆条盆栽试验
        3.3.1 田间盆栽荆条生长指标
        3.3.2 田间荆条幼苗光合特征
        3.3.3 田间荆条幼苗叶片酶活性特征
        3.3.4 荆条叶片光合特征和酶活性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3.5 田间荆条育苗根系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根系在土壤养分异质性空间中的“觅食行为”
        4.2.2 土壤养分异质性对荆条生长指标的影响
        4.2.3 土壤养分异质性对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
        4.2.4 土壤养分异质性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8)不同密度和配置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及碳氮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细根生物量的研究
        1.2.2 细根形态的研究
        1.2.3 细根碳氮的研究
        1.2.4 细根生物量及形态季节动态的研究
        1.2.5 细根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细根采集与分析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不同密度及株行距配置的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
    3.1 不同密度和配置下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
    3.2 不同密度和植株配置下,细根生物量水平分布规律
    3.3 密度3 m×8 m林分株距与行距生物量对比
    3.4 不同林分密度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
    3.5 讨论
        3.5.1 不同密度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3.5.2 不同密度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水平分布的影响
        3.5.3 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
第四章 不同密度及株行距配置的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特征的空间分布
    4.1 不同密度和配置下细根形态特征垂直分布规律
    4.2 不同密度和配置下细根形态特征水平分布规律
    4.3 密度3 m×8 m林分株距与行距方向上细根形态特征对比
    4.4 不同林分密度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季节动态
    4.5 讨论
        4.5.1 不同密度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垂直分布的影响
        4.5.2 不同密度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形态水平分布的影响
        4.5.3 细根形态季节动态
第五章 不同密度及株行距配置的杨树人工林细根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
    5.1 不同密度和配置下细根碳氮含量垂直分布规律
    5.2 不同密度和配置下细根碳氮含量水平分布规律
    5.3 讨论
        5.3.1 不同密度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5.3.2 不同密度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碳氮含量水平分布的影响
        5.3.3 径级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碳氮含量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9)目标树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形态、生物量及碳氮分布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目标树经营研究进展
    1.2 细根概述
        1.2.1 细根形态特征研究
        1.2.2 细根生物量研究
    1.3 细根C、N含量
        1.3.1 细根碳含量与森林碳储量
        1.3.2 细根N含量与森林氮含量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设置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1 土壤采集与理化性质的测定
        2.2.2.2 目标树与非目标树细根样品采集
        2.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细根形态、生物量
        3.1.1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细根形态
        3.1.1.1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不同根序直径
        3.1.1.2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不同根序比根长
        3.1.1.3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不同根序根长密度
        3.1.1.4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不同根序比表面积
        3.1.2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细根生物量
    3.2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非目标树细根形态、生物量
        3.2.1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非目标树细根形态
        3.2.1.1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非目标树不同根序直径
        3.2.1.2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非目标树不同根序比根长
        3.2.1.3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非目标树不同根序根长密度
        3.2.1.4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非目标树不同根序比表面积
        3.2.2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非目标树细根生物量
    3.3 目标树与非目标树细根碳、氮含量
    3.4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与非目标树土壤理化性质
    3.5 细根形态特征、生物量及碳氮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目标树经营下马尾松细根形态特征
        4.1.1 目标树经营下目标树与非目标树水平方向上的细根形态特征
        4.1.2 目标树经营下目标树与非目标树不同土层的细根形态特征
    4.2 目标树经营模式马尾松细根生物量
        4.2.1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与非目标树细根生物量水平分布
        4.2.2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目标树与非目标树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
    4.3 目标树经营模式下马尾松细根碳氮含量
    4.4 细根形态特征、碳氮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6个温带树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细根和吸收根的概念
        1.2.2 树种和环境条件对吸收根组成(数量比例)的影响
        1.2.3 吸收根和细根的形态与结构特征
        1.2.4 吸收根和细根的解剖结构研究进展
        1.2.5 吸收根和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研究进展
    1.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根系样品采集
    2.3 吸收根特征和生物量的确定
        2.3.1 吸收根比例的确定
        2.3.2 吸收根形态和结构特征的测定
        2.3.3 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估计
        2.3.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吸收根和细根形态、结构和解剖特征的季节动态
        3.1.1 吸收根和细根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季节动态
        3.1.2 吸收根解剖特征的季节动态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
        3.2.1 吸收根数量比例的季节动态
        3.2.2 各根序吸收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
        3.2.3 各根序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比例的季节动态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吸收根数量比例、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的影响因子
        3.3.1 吸收根数量比例季节动态的影响因子
        3.3.2 吸收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的影响因子
        3.3.3 各根序吸收根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比例季节动态的影响因子
        3.3.4 讨论
        3.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水曲柳落叶松细根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间伐对水曲柳和落叶松混交林细根形态、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影响[D]. 刘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两种生境下15种木本植物叶和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D]. 孙婧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滨海吹填土植物细根特征及对土壤特性和树种多样性的响应[D]. 王志保.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4]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D]. 薄慧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马尾松细根动态及其生物量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研究[D]. 杨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6]林分密度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D]. 孙旭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太行山南麓荆条对土壤养分异质性适应特征[D]. 胡启立.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不同密度和配置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及碳氮含量[D]. 詹龙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9]目标树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形态、生物量及碳氮分布格局的影响[D]. 李相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10]6个温带树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研究[D]. 王亚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白蜡木和落叶松细根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