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一、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治疗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程萍,杨艳风,刘亚,孟浩[1](2020)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取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与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确诊并收治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120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羊膜组和对照组,进行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病例为羊膜组60例(60眼),进行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病例为对照组60例(60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裸眼视力低于羊膜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膜组角膜散光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的拆线时间和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均明显长于羊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比羊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vs 1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相较于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更佳。

丁新如[2](2020)在《IL-6、COX-2在不同分期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翼状胬肉是一种具有肿瘤样特征、不仅影响美观、又能导致视力障碍的一种常见眼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多样,手术后复发率高。发病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很多,炎症因子的刺激是重要因素之一。已有大量研究发现重要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及促炎因子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机体的多种炎症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国内外有大量研究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有关,IL-6、COX-2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在翼状胬肉患者颞上方球结膜中的表达情况及IL-6、COX-2两者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相关性未见报道。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蛋白方法检测并分析不同分期翼状胬肉组织及翼状胬肉患者颞上方球结膜中IL-6、COX-2的表达水平及IL-6、COX-2两者的相关性,探讨IL-6和COX-2在翼状胬肉发生、进展和复发中可能存在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开发抑制翼状胬肉进展及复发的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的患者21例共26眼,初发静止期10例10眼(B组)、初发进展期8例10眼(C组),复发6例6眼(D组)。选取同时期进行翼状胬肉手术的术眼的颞上方球结膜10眼作为对照组(A组)。收集各组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标本中的IL-6、COX-2表达水平,并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分析A、B、C、D四组的组织中IL-6、COX-2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初发期、进展期及复发翼状胬肉与颞上方球结膜分别进行比较,IL-6、COX-2在初发期、进展期及复发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颞上方球结膜(P<0.01);进展期及复发翼状胬肉与初发期胬肉分别进行比较情况,IL-6、COX-2在进展期及复发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初发静止期(P<0.01);Western-blot蛋白检测结果进展期与复发翼状胬肉比较,复发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进展组(P<0.01);IL-6、COX-2两者在翼状胬肉患者术眼颞上方及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942,P<0.01)。结论(1)翼状胬肉组织中IL-6、COX-2表达明显升高,两者在进展期和复发的翼状胬肉中表达均更高,提示IL-6、COX-2两因子可能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促进了翼状胬肉进展与复发。(2)IL-6、COX-2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性。(3)IL-6、COX-2在翼状胬肉患者颞上方球结膜中有少量表达。

彭菲[3](2020)在《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与术后干预舒适度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翼状胬肉手术方式与术后干预舒适度及治疗效果,为临床上选择适合的翼状胬肉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于本院就诊并确诊为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A、B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根据不同术后干预的方式,将A、B组分别随机分为A1、A2及B1、B2组,其中A1、B1组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拆除),A2、B2组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佩戴1周)。各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3天、5天及14天,对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四项指标评分以评估术后舒适度,在裂隙灯下观察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的修复情况,以及观察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程度等眼部体征并进行评分,术后3个月观察并计算术后复发率。结果:纳入本实验并完成随访的病例共71例(98眼),其中男性37例54眼,女性34例44眼。A1组22例28眼(男性12例16眼,女性10例12眼),A2组18例30眼(男性8例16眼,女性10例14眼),B1组16例19眼(男性11例13眼,女性5例6眼),B2组15例21眼(男性6例9眼,女性9例12眼),各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1.各组患者在术后早期(术后1、3、5d)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4d视力逐渐恢复,术后3m视力已基本稳定。A1组VS A2组、B1组VS B2组术后1d、3d、5d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相同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干预下,角膜接触镜组视力在早期优于绷带包扎组。2.各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A1组为(6.04±0.962)天,A2组为(4.50±0.630)天;B1组为(6.89±0.994)天,B2组为(4.52±1.030)天。其中在相同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干预(A1组VS A2组、B1组VS B2组)比较下,两组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组(A2组、B2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小于绷带包扎组(A1组、A2组)。3.各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价: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组在术后1天及3天的舒适度均优于包扎组;相同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干预措施在术后第1天主要表现为畏光、疼痛程度不同,术后第3天主要表现为流泪程度不同。各组不适症状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至术后2周基本消失。4.结膜体征:术后第3天B2组结膜水肿评分较A2组患者低(P<0.05),余下各组术后结膜充血及水肿程度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游离结膜瓣取材部位结膜上皮修复时间B1组为(3.79±0.976)天,B2组为(3.33±0.796)天,两组取材部位(颞上方)结膜修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发生感染、巩膜溶解、角膜溶解等并发症。6.术后复发率:四组术后3月除A1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57%),其余三组术后3月均无复发,各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组VS A2组为P=0.296、A1组VS B1组为P=0.405)。(A1组+B1组)与(A2组+B2组)总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翼状胬肉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可以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减轻结膜水肿,改善患者早期的舒适度及视力,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后干预措施。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位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后复发率低。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佩戴角膜接触镜是值得推荐的翼状胬肉治疗手段。

徐丽娟[4](2020)在《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首先在新西兰白兔眼中构建结膜纤维血管组织模型并进行鉴定,然后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吡柔比星(THP)对新西兰白兔结膜的抗纤维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择3只健康新西兰白兔作为未手术对照组,另外9只新西兰白兔采用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构建结膜纤维血管组织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月﹑2月和3月将模型与对照组﹑人原发翼状胬肉及人复发翼状胬肉进行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特征(Vimentin,α-SMA,TGF-β1/2及collagen-I表达量)的比较,评估该模型应用于后续药物实验的可能性,并选择合适的造模时间节点。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阳性对照药物。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首先用组织块法在体外培养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abbit conjunctiva fibroblasts,RCF),并用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imentin进行鉴定。将RCF用THP或MMC作用5分钟后洗脱,继续培养细胞24小时(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及Ad-m Cherry-GFP-LC3B转染试验)或48小时(其他细胞实验)。在观察时间点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死亡细胞,用WB检测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这一部分实验探讨THP对RCF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筛选出THP对RCF的有效作用浓度以应用于下一步动物实验。同时,我们观察了THP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 epithelial cells,HCECs)后细胞形态﹑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第三部分实验中我们首先选择了9只健康新西兰白兔行双眼构建结膜纤维血管模型。造模成功后行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根据术中联合用药不同分为4组:DMEM组(阴性对照组),不同浓度THP组(组2,组3),MMC组(组4,阳性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复发情况及副作用,评估THP对预防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个月后,获取手术部位结膜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cleaved caspase 3和LC3B),评估THP对结膜组织结构完整性﹑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之后我们采用C57BL/6小鼠进一步评估了THP对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损害:选择3只作为未手术组(组1),另外12只双眼角膜去上皮后用药物作用5分钟后洗脱,根据不同的药物分4组:DMEM组(阴性对照组,组2),不同浓度THP组(组3,组4),MMC组(组5,阳性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间角膜上皮愈合情况;1周后获取小鼠眼球﹑心脏﹑肝脏及肾脏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评估药物对上述组织的毒性损害。结果:本研究中所有造模的新西兰白兔眼中均形成了结膜纤维血管组织,该模型与人复发胬肉具有相似的以下特征:三角形外观,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及上皮下新生血管形成,其中3个月模型相似度最高,因此被选择应用于后续药物的动物实验研究。在细胞水平,THP和MMC均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RCF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其中THP对RCF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1 mg/m L,为MMC的1/20(IC50=0.2 mg/m L)。0.005 mg/m L THP通过上调Beclin 1,Atg 5/12复合体及LC3B激活了RCF自噬通路,而0.01 mg/m L THP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路诱导RCF发生凋亡,并且以早期凋亡为主。THP和MMC均抑制HCECs增殖,诱导细胞凋亡,0.005和0.01 mg/m L THP诱导HCECs早期凋亡为主,而0.2 mg/m L MMC诱导细胞晚期凋亡为主,3组药物均将HCECs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在动物实验中,0.005 mg/m L THP及0.01 mg/m L THP均与0.2 mg/m L MMC相似,未观察到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而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44.4%(4/9)。0.005 mg/m L THP组未观察到明显副作用;但0.01 mg/m L THP组观察到2例(2/3)角膜混浊,1例(1/3)巩膜溶解;0.2 mg/m L MMC组观察到1例(1/3)角膜上皮延迟愈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0.005 mg/m L THP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结膜组织中出现显着增多的自噬细胞;而0.01 mg/m L THP组与0.2mg/m L MMC组胶原纤维排列稀疏,均在结膜组织中出现明显增多的凋亡细胞。在小鼠角膜损伤愈合过程中,0.005 mg/m L THP术后第一天愈合面积显着小于对照组,术后第二天完全愈合;0.01 mg/m L THP及0.2 mg/m L MMC术后1-4天愈合面积显着小于对照组,术后6-7天达到完全愈合。三组药物均未破坏角膜结构,但是0.01 mg/m L THP和0.2 mg/m L MMC组角膜基质中观察到了多形核细胞;三组药物均未对心脏﹑肝脏及肾脏产生毒性损害。结论:通过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可以在新西兰白兔结膜中诱导形成纤维血管组织,该模型与人复发胬肉相似,未来可能可以应用于眼表纤维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THP表现出对RCF的抗纤维潜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路;0.005 mg/m L THP可能具有有效且安全地预防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的作用。

琚晓君[5](2018)在《高频电刀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高频电刀运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从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当中抽取65(108例眼)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54例眼)和对照组(35例54例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观察组采用高频电刀用于翼状胬肉组织的切割,对照组眼科手术剪用于翼状胬肉组织的切割。术后随访3到18个月,观察两组术中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疼痛、异物感、并发症以及复发。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时间为55.94±36.09(s),对照组术中出血时间为214.09±89.21(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507.39±104.88(s),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45.11±152.16(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疼痛指数为1.87±1.00,对照组术中疼痛指数为1.63±0.84,P值>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d疼痛指数为1.03土0.81,对照组术后1d疼痛指数为1.83±0.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随访3到18个月,观察组随访人群有3例出现干眼症状,对照组有6例出现干眼症状,两组人群均无胬肉复发,P值>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电刀运用于翼状胬肉手术翼状胬肉的切除能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减少手术出血时间及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华,王立新[6](2017)在《保留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切除术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保留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8月翼状胬肉患者80例(124只眼)。在显微镜下采用保留角膜缘干细胞手术方法切除翼状胬肉及变性的结膜组织。结果按上述手术方法 8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24个月,116眼痊愈。角膜光滑无新生血管,内眦结膜平整,无充血隆起,无粘连。复发8眼,复发率6.45%。结论保留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眼科常见的翼状胬肉疾病手术方法简便,损伤小,复发率低,效果良好。

徐朝阳,刘光辉,潘铭东,柯小清[7](2017)在《翼状胬肉术前评分在研究生眼科显微技术培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采用术前评分的方法选择翼状胬肉病例作为研究生眼科显微技术培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根据年龄、病变分期、类型(初发或复发)、长度及宽度等因素对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术前评分。将总分为57分的翼状胬肉患者58例(61眼)随机分成A、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转位术,A组30例(32眼)由有良好临床显微手术经验的住院医师和上级医师共同完成,B组28例(29眼)由规培研究生和A组的同一上级医师共同完成。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5.16±2.89)min、(33.38±3.62)min,A组短于B组(Z=-6.324,P=0.000)。A、B两组患者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5.16±1.32)d、(5.28±1.49)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9,P=0.735)。A组有2眼复发,复发率为6.25%;B组有2眼复发,复发率为6.9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19)。结论:从个体化出发,采用术前评分的方法选择适合的研究生参与翼状胬肉病例的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复发率低,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

孙亚杰[8](2017)在《临床常用药物对体外培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抑制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检测地塞米松(DXM)、干扰素α-2b(IFN-α2b)、丝裂霉素(MMC)、5氟尿嘧啶(5-FU)、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FK-506)这六种临床常用药物对体外培养人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RHPFs)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2.观察半数抑制浓度条件下地塞米松(DXM)、干扰素α-2b(IFN-α2b)、丝裂霉素(MMC)、5氟尿嘧啶(5-FU)、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FK-506)对体外培养的人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1.实验第一部分:于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收集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切除组织标本7例7眼,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常规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2.实验第二部分:加药48h后CCK-8比色法检测六种药物对RHPFs的生长抑制率,未添加药物的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3.实验第三部分:流式细胞仪检测RHPFs在六种药物IC50作用48h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RHPFs在六种药物IC50作用48h后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变化。结果1.培养的细胞为长梭形,旋涡状排列,细胞中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角蛋白无表达。2.CCK-8检测结果计算出DXM、IFNα-2b、MMC、5-FU、CSA、FK-506对RHPFs的IC50分别为3.5×103mg/L、6.1×102mg/L、3.2×10-1mg/L、2.2×101mg/L、6.3×101mg/L、6.0×101mg/L。3.(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RHPFs在六种药物IC50剂量下分别作用48h后,IFNα-2b组、Cs A组、MMC组、FK506组、DXM组和5-FU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35.00±3.21)%、(30.37±1.67)%、(26.11±0.75)%、(22.01±0.07)%、(20.95±1.68)%和(19.85±0.52)%,与对照组的(11.38±2.18)%比较细胞凋亡比例均明显升高,诱导细胞凋亡能力由强到弱的药物依次为IFN、CSA、MMC、FK-506、DXM、5-FU,其中FK-506、DXM、5-FU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G0/G1期、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分比为(85.64±2.62)%、(5.29±1.56)%和(2.73±2.66)%,各药物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升高,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和G2/M期,对细胞整个周期阻滞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MMC、CSA、5-FU、DXM、IFN、FK-506,其中CSA和5-FU、5-FU和DXM、IFN和FK-50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SP法结果显示对照组、FK506组、DXM组、5-FU组、IFN-α2b组、Cs A组和MMC组细胞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0±2.00)%、(82.67±5.04)%、(80.00±2.78)%、(64.00±6.55)%、(38.00±3.00)%,(32.00±4.36)%和(29.67±3.0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95,P<0.01),各药物组细胞中PCNA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NA阳性表达率下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MMC、CSA、IFN、5-FU、DXM、FK-506,其中CSA、IFN、MM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XM、FK-5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XM、IFN-α2b、MMC、5-FU、CSA、FK-506对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存在抑制作用,并且促进其凋亡,其中MMC和CSA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其增殖的作用最为显着。

罗布次仁,洛松群措[9](2016)在《西藏地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组织移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在西藏高原地区(海拔在3 000 m以上),由于紫外线照射及风沙、气候干燥等原因引起结膜慢性炎性反应可能使角膜缘上皮组织受损而发病率高。手术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其中术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手术治疗必须达到3个主要的目的(1)应安全地将胬肉切除干净。(2)达到良好光学效果。(3)

谭玲玲[10](2012)在《滇西地区翼状胬肉分布特点及证型/年龄/性别相关性和复发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对滇西地区翼状胬肉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分析,反映了滇西地区翼状胬肉的分布情况,为滇西地区防治翼状胬肉做基础,并试图针对滇西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等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方法根据翼状胬肉的临床路径标准,采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云南省楚雄复明眼科医院的翼状胬肉住院病人一共176例,观察其证型、性别、年龄、眼别及术后情况。用SPSS13.0软件分析不同眼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翼状胬肉患者的构成情况,以及它们的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异性。按翼状胬肉的中医证型标准将其分为心肺风热、脾胃实热、阴虚火旺等三种证型,用SPSS13.0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证型患者的构成情况以及它们的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异。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予以对症的中药治疗,心肺风热型采用用栀子胜奇散加减治疗,脾胃实热型用泄热除脾饮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型采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患眼局部滴复方熊胆滴眼液每日三次,复方鱼腥草滴眼液每日三次。眼局部用药3日后,根据翼状胬肉的临床路径标准给予治疗,由楚雄复明眼科医院同一名主治医师行患眼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术后予妥布霉素眼液滴眼,观察一周出院。出院后3日、7日、1月、3月复查,观察角膜上皮水肿与否、角膜缘干细胞生长是否良好、翼状胬肉是否复发。计算滇西地区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分析与其发病情况及复发相关的因素,并针对滇西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等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结果与讨论通过对176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的观察分析,结果发现:此次研究的176名翼状胬肉患者中,单眼构成比>双眼构成比,女性构成比>男性构成比,年龄分布主要在51-70岁之间,其次是31-50岁,然后是7l岁以上的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的患者相对较少;三种证型之问的比较中,心肺风热型和脾胃实热型构成比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肺风热和阴虚火旺以及脾胃实热和阴虚火旺型的构成比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三个证型中性别的构成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证型、性别、年龄段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滇西地区胬肉患者单眼构成比大于双眼构成比,女性构成比大于男性构成比,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其中,心肺风热型患者和脾胃实热型患者构成比均比阴虚火旺型患者少。2滇西地区胬肉患者不同证型、眼别、性别、年龄段之间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也无线性关系。这为以后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3滇西地区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风沙大、气候干燥,长期居住于滇西地区的人们,尤其是户外工作者易患翼状胬肉,应予以足够重视。4滇西地区翼状胬肉复发的情况。178例患者中,复发5例,复发率为2.8%,提示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于术有优越性,可以在低纬度高海拔、强紫外线的滇西地区广泛开展。

二、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治疗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治疗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材料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恢复情况对比
    2.2 术后拆线时间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4 术后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2)IL-6、COX-2在不同分期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与术后干预舒适度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用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在新西兰白兔眼中建立结膜纤维血管模型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动物实验
        2.4 人翼状胬肉标本的采集
        2.5 制备石蜡切片
        2.6 HE染色
        2.7 免疫组化染色
        2.8 免疫荧光
        2.9 阅片与数据分析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成功地诱导了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conjunctival fibro-vascular tissue[CFVT])形成
        3.2 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具有与人复发胬肉相似的组织化学特征
        3.3 术后观察
    4 讨论
第二部分 吡柔比星诱导体外培养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凋亡和自噬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组织块法成功培养出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
        3.2 THP抑制RCF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3.3 THP对 RCF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THP诱导RCF死亡,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
        3.5 THP诱导RCF自噬
        3.6 THP抑制HCECs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
    4 讨论
第三部分 吡柔比星预防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动物实验
        2.4 制备石蜡切片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化染色
        2.7 阅片分析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THP减少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
        3.2 THP诱导兔结膜发生自噬和凋亡
        3.3 0.005 mg/mL THP未损伤手术周围角膜缘干细胞
        3.4 THP对 C57BL/6 小鼠角膜上皮愈合功能的影响
        3.5 THP对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评估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膜术后纤维化机制及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高频电刀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1.2 翼状胬肉的治疗进展
    1.3 高频电刀的应用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人群选择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治疗过程
        2.3.1 诊断
        2.3.2 术前准备
        2.3.3 手术器械及药品
        2.3.4 手术方法
        2.3.5 术后处理
        2.3.6 疗效标准
    2.4 临床观察(表4)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年龄
    3.2. 性别
    3.3. 术前眼部情况
    3.4.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时间(表5)
        3.4.1. 手术时间
        3.4.2. 出血时间
    3.5. 术中及术后疼痛指数(表6)
    3.6. 复发及并发症(表7)
4 案例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案例4
5 讨论
    5.1. 疼痛程度
    5.2. 出血时间及手术时间
    5.3. 相关并发症及复发
6 结论
7 本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保留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切除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7)翼状胬肉术前评分在研究生眼科显微技术培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疗效观察
    1.5 疗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创面修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
    2.4 并发症
3 讨论

(8)临床常用药物对体外培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抑制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翼状胬肉动物模型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滇西地区翼状胬肉分布特点及证型/年龄/性别相关性和复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翼状胬肉的研究进展
    1.1 翼状胬肉的中医进展
        1.1.1 翼状胬肉的诱因
        1.1.2 翼状胬肉的症状
        1.1.3 翼状胬肉的中医证型以及治疗
        1.1.4 翼状胬肉的中医外治方法
    1.2 翼状胬肉的西医进展
        1.2.1 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
        1.2.2 翼状胬肉的临床症状
        1.2.3 翼状胬肉的病理特点
        1.2.4 翼状胬肉的炎症因子分析
        1.2.5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
        1.2.6 翼状胬肉的复发性以及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
2 研究区域的概况
    2.1 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
    2.2 气候及环境因素
    2.3 研究区域社会环境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翼状胬肉病例的获取
        4.1.1 病例指征
        4.1.2 病例获取
    4.2 翼状胬肉病人的眼别、性别、年龄段构成比分析
        4.2.1 单因素的构成比分析
        4.2.2 多因素构成比相关性分析
        4.2.3 小结
    4.3 翼状胬肉中医证型分析
        4.3.1 中医证型标准
        4.3.2 单因素构成比分析
        4.3.3 多因素构成比分析
        4.3.4 小结
    4.4 翼状胬肉的中医治疗
    4.5 西医治疗
        4.5.1 基础治疗
        4.5.2 手术治疗
        4.5.3 复查
    4.6 翼状胬肉的复发性分析
5 结果及分析
    5.1 研究结果
    5.2 滇西地区翼状胬肉发病情况及就诊与治疗现状
    5.3 滇西地区翼状胬肉复发性现状
6 预防与治疗
讨论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治疗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对照研究[J]. 程萍,杨艳风,刘亚,孟浩.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20(05)
  • [2]IL-6、COX-2在不同分期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丁新如.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3]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与术后干预舒适度及疗效评价[D]. 彭菲. 南华大学, 2020(01)
  • [4]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D]. 徐丽娟. 浙江大学, 2020(01)
  • [5]高频电刀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D]. 琚晓君. 厦门大学, 2018(07)
  • [6]保留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切除术临床观察[J]. 王华,王立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25)
  • [7]翼状胬肉术前评分在研究生眼科显微技术培养中的应用[J]. 徐朝阳,刘光辉,潘铭东,柯小清.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7(10)
  • [8]临床常用药物对体外培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抑制效果的比较[D]. 孙亚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9]西藏地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组织移植的临床观察[J]. 罗布次仁,洛松群措. 中华眼科杂志, 2016(09)
  • [10]滇西地区翼状胬肉分布特点及证型/年龄/性别相关性和复发性研究[D]. 谭玲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高原地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