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北欧的福利经济体系

1990年代北欧的福利经济体系

一、90年代北欧的福利经济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江颖斐[1](2021)在《高福利北欧国家:无须养儿防老》文中提出北欧国家的社会共识是:养老问题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养儿防老,无论在制度上、伦理观念上,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被宣告无效。根据最新的联合国人口报告,202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5%,65岁以上人口占比9.3%。而欧洲的老龄人口占比,几乎是全球平均比例的两倍。按照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

闫恒瑜[2](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童津贴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儿童的福利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福利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中国从古代时期就相当重视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朴素的儿童福利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今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政府和社会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服务,中国儿童福利工作正在逐渐迈向法制化、组织化和专业化道路。时代在进步,家庭功能和结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环境的转变等,都对儿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一方面儿童的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战略性问题,同时他们也成为了社会变迁和家庭解体的牺牲者。不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如问题少年、孤残儿童、贫困儿童,还是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儿童,都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服务。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为改变这一情况,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随后几年婴儿出生率远低于预期,儿童人口数量并未出现预期的爆发性增长态势。究其根本,儿童养育成本过高、夫妻无时间精力监护、儿童福利制度缺位等问题是导致符合条件的夫妻放弃二孩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定让全体家庭和儿童共同受益的儿童津贴政策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国家责任论,儿童需求理论,福利多元理论以及福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现有的儿童津贴政策进行分类梳理,调查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及昆明市普通家庭儿童津贴需求,发现针对普通儿童的津贴政策供给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当前实施的儿童津贴政策存在制度设计不完善,津贴水平低,实施方式不灵活,缺乏社会支持等问题。笔者在分析了当前普通家庭养育子女面临的经济水平、儿童社会服务、家长工作压力等影响因素后结合国外实施的各项儿童津贴政策经验提出政府应创新儿童津贴制度顶层设计;提高津贴标准;扩大儿童津贴政策覆盖面;推行专项二胎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建议。旨在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快中国儿童津贴事业的进展,也为以后的儿童福利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引发深入思考。

胡茜茜[3](2020)在《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芬兰左翼联盟成立于1990年,由传统的芬兰共产党和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芬兰人民民主联盟合并而成,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左翼联盟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作为新激进左翼政党,芬兰左翼联盟具有红绿政党的特征,将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政治新议题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从成立至今党一直不断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其道路是曲折的,经历过内部的争论与选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党内争论下,左翼联盟坚持新激进左翼道路,开展群众运动、参加议会选举、在党内不断探索与改革,在国内获得了一定的选举支持率,并数次进入议会参与联合政府。芬兰左翼联盟在探索道路上的困难和成就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为主线,在梳理芬兰左翼联盟的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选择,通过分析党的思想理论、具体政策主张和一系列实践活动,着重研究左翼联盟的选举表现和政府参与,来阐释左翼联盟的探索之路。芬兰左翼联盟在其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党内外和国内外变化,在党内发展团结反对分裂、联合中左翼,在国内积极展开议会斗争、发展群众运动,在国际上坚持左翼联合,这些具体实践都使得左翼联盟能在芬兰选举中取得较为稳定的选举支持率,但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左翼联盟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与挑战。

王月菊[4](2020)在《中国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同时也是最模糊的当代范式之一。持续什么与发展什么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追问与人—地关系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和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类福祉,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对人类福祉也具有重大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剧烈扰动,已经引发了人类世这个新的地质时代的争论。目前在全球范围对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不仅危害环境状况、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等,而且有害于人类健康和今世后代的福祉。以往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多集中在对客观福祉的度量上,较少关注微观个体的主观福祉。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福利地理学、福利三角、复杂系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从人类福祉的视角切入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提出可持续福祉这一新的概念,首先在微观尺度上构建了主观可持续福祉的“双核”(福祉状态和福祉环境)模型框架,提出了主观可持续福祉的“钻石”评价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截面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居民主观可持续福祉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此,采用“自下而上”的分层加权法,将微观尺度的主观可持续福祉进行宏观集成,获得宏观尺度的主观可持续福祉状态和福祉环境的水平值。通过构建绿色人类发展指数对客观可持续福祉进行度量。然后在宏观尺度上对主观和客观可持续福祉的时间变化速率和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利用网络DEA对中国25个地区的可持续福祉效率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微观尺度上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对主观可持续福祉状态水平的贡献最大,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保障对主观可持续福祉环境水平的贡献最大;从福祉状态和福祉环境的纵向变化来看,两者均存在马太效应。就影响因素而言,在个体特征层面,已婚和未婚人口之间、城乡人口之间的福祉状态水平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之间的福祉环境水平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收入的增加会对福祉状态水平产生负向影响,却对福祉环境水平产生微弱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变化会对福祉状态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在宏观尺度上,2012-2018年间中国25个地区的主观可持续福祉状态的评价水平整体上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但可持续福祉环境的评价水平却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主观可持续福祉的空间分布具有离散型特征,福祉环境的空间差异大于福祉状态。客观可持续福祉的空间格局从2012年的东、中、西差异格局开始转换成2018年的南北差异。通过对主观和客观可持续福祉的对比发现,主观与客观可持续福祉之间在宏观上存在错位现象,即客观可持续福祉水平高的地区,其主观可持续福祉较低,主观和客观可持续福祉之间在宏观尺度上表现出一种权衡关系(Trade-off),可持续福祉的客观表现和主观感知之间还未出现协同关系。中国25个地区的可持续福祉效率值总体上水平不高且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分布具有离散化特点,空间重心逐步由西向东移动。

李洋[5](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陈肖舒[6](2017)在《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文中认为回顾过往,福利从最初对贫困者的救济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的内容很宽泛,直接涉及国民基本权益、惠及广大民众的福祉,构成了绝大多数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西方福利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效用和功用理论为基础探讨并研究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是对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出现问题的矫正,更是在市场经济中的应对所发生社会风险与社会问题出现的积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以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为指导的福利国家危机频频发生。如何摆脱危机,走出理论与现实的困境,引起了人们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再度探讨。纵观历史,从庇古主张的以社会财富增加来实现国民福利增加的旧福利经济理论,到以帕累托、萨缪尔森、西托夫斯基等所提倡的效率优先来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的新福利经济理论,及阿罗和阿马蒂亚·森所强调的社会选择和能力中心观的后福利经济理论,西方福利经济理论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变迁,但仍然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庸俗圈套;虽然福利经济理论把公平和效率作为增进和衡量社会福利增加的标尺和手段,但碍于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忽略初次分配和其制度本身的私有制属性,致使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走出困境。通过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所面临困境的思考,从制度、分配方式等角度来剖析其困境的根源时,不难发现,其理论终究不过是为了帮助和维护资产阶级的学说的修正主义,让其真正走出困境是不可能实现的。而马克思福利经济思想从公有制的角度出发,站在广大无产阶级和群众观点的立场上思考如何使人类在社会的发展中来通过自身的劳动来享有相应福利的保障,可以说从本质上超越了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上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和推动社会进步、建立福利国家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建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中国已经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新起点上,呈现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状态。对于新起点上的社会福利的改革和完善无疑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作用。本着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扬弃,以此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进行反思与借鉴,进而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福利进行多元化的建设。首先,坚持社会福利建设的政府主导原则,提高制度运行的效能;其次,完善社会福利建设的制度支撑体系,创造良好的经济竞争环境和保持社会的稳定;最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多元发展模式,现阶段单一的、静态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在多元的、动态的模式下才能够有效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框架,从而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水平。

陶芸[7](2017)在《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方世界,在经济上属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长期向中国学习,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深受中国影响;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在不断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西方烙印。二战以后,日本在“西化”的过程中建立了现代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法律制度。日本曾被称为世界上最长寿和最安定的国家,这得益于其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调整期,“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重点抓好养老和医疗两大领域,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因此,日本福利经济思想中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建设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和日本都通过经济上的后发优势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但是在成功的背后,日本以“唯GDP主义”思想为指导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90年代以后更是由于经济泡沫崩溃而长期面临着经济低迷、复苏乏力的经济困境;同时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高龄少子化使得劳动力人口减少等诸多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顽疾。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在经济建设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使得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日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和隐患。因此,通过研究日本的福利经济思想,全面了解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实、反思问题、吸取教训,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本文采用总论-分论-结论的研究体系,在总论中详细的论述了日本福利经济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背景和福利制度背景,并对福利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从近代以前的慈善救济思想、日本的文化传统、西方社会哲学和福利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然后论述了日本福利经济思想从近代、现代到当代的完整发展轨迹。分论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本文将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发展分为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战后重建到20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论述各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社会状况、福利制度建设状况和福利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选择了福田德三、河上肇、大河内一男、孝桥正一、冈村重夫、都留重人、丸尾直美、橘木俊诏、盐野谷佑一、広井良典等人物的福利经济思想作为代表,从生存权的社会政策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济贫观、对社会事业和社会政策的认识、公害政治经济学的福利观、福利混合系统论、高龄人口福利改革、企业内福利改革、福利国家经济伦理思想、“创造型福利社会”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认识不是局限于了解几个代表人物的福利思想,而是通过这些思想的分析,找出其中值得我国借鉴的价值和吸取的教训。因此文章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一方面通过分析日本福利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笔者肯定了国家政治、劳动运动和专家学者对福利制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总结了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特点,从日本的“西化”传统、近代以来的“国家主义”传统和“家社会”理念等方面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并比较了日本福利经济思想和欧美国家福利经济思想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既分析了日本福利经济思想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立法和解决国家福利制度的现实问题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日本福利经济思想本身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基于这些分析,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福利保障建设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对运用“自立、自助、自强”理念转变社会保障改革思路、借鉴日本思路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正视“环境、福利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的主张。

李旭东[8](2013)在《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欧美主权债务危机风波不断,以“小猪五国”(PIIGS)为代表的南欧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导致金融体系动荡,欧洲经济持续衰退。美国长期奉行的赤字财政政策导致债务规模屡破上限,世界最大债务人——美国其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凸显。另一方面,自2010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也逐步暴露,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财税体制的弊端;现实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政府采用超强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虽然我国财政状况总体稳健,但不容忽视的是从债务总规模、债务率以及存量结构等方面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有较多潜在风险,如不及早治理、有效规范,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本文对南欧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这一“前车之鉴”从爆发和演进过程、历史与对比、自身与外部原因、救助与最终解决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的是给我国公共债务管理等方面提出可操作、可借鉴的政策建议。2008年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和引爆点,本文首先基于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对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似”与“不似”进行了解析,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演进及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审视。以史为鉴,以期给我们更深刻、更宽阔的视角。本文随后对近几十年历史上较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基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给出了一个对比分析框架。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债务危机前景和结局是论文分析的重点。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公共财政的失衡,表现为公共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出现差额。南欧各国采取了超前、透支的高福利制度政策,而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和产业结构失衡也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南欧各国自身经济、制度层面的缺陷是公共财政失衡、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除南欧国家自身原因以外,欧元区的成立开启了新的时代,在经历最初“蜜月期”的高增长后,欧元区统一货币与分散财政的天然缺陷与内在痼疾凸显,货币联盟放大了南欧成员国的财政失衡,货币主权的丧失使其只能滥用财政政策手段解决经济失衡问题,最终酿成债务危机的祸根。本文在分析南欧经济体制自身缺陷时,从财政赤字与税收和公共债务的关系角度,特别对南欧和北欧经济制度和福利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了再思考,以探究同样作为欧盟成员国以及实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为何南欧国家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而北欧国家却安然无恙,高福利制度到底是否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元消亡、欧元区崩溃,甚至欧盟解体成为热议话题,欧元区这一带有“天然缺陷”的理想主义实验最终将走向哪里,这场旷日持久的主权债务危机结局如何,不仅关系着欧元的命运,更对未来全球区域经济、货币一体化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本文对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欧洲稳定机制的长期有效性、财政联盟成立的可能性、财政紧缩政策的真正作用,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欧元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有较多潜在风险,且前景不容乐观,地方政府债务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等问题将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提醒我们,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福利的增长、债务管理和金融改革等多方面设计一揽子方案,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甚至国家信用风险。

吕薇洲[9](2012)在《“北欧福利国家及其批判”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曾一度以高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以及广泛的社会保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备受世界各国推崇的"北欧福利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遭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批判。国内外对其局限与困境、危机和变革给予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论析对于全面认识北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实行的福利国家政策,深入了解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局限性,厘清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了信心,转而盲目崇尚北欧社会民主党推行的"北欧福利国家",在这一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北欧福利国家"以及国内外各界对之所做的批判进行深入剖析,对于从根本上澄清各种错误观点,消除各种模糊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陈昱阳[10](2011)在《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农村老龄化面临的三方面问题: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新的问题和需求,政府对农村老龄福利投入不足,相关政策制度存在局限和缺失。研究思路是:以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为主线研究我国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措施。分析人口老龄化的格局、成因和影响因素,研究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从福利公平视角实证评价现有农村社会政策,在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基础上提出改革现有社会政策制度的架构。第1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技术难点、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第2部分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从人口结构变化、家庭变迁、统计误差以及政策准备等方面对研究前提作出概要说明,对本研究重点探讨的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老龄福利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福利经济学与老龄福利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及实践模式。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福利经济学、消费理论、凯恩斯积极政府理论等为西方国家克服市场经济缺陷提供了理论支持,全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文献部分同时梳理国内农村老龄化有关研究,发现本领域的研究相当匮乏,少有的研究中主要结论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转移,一些村庄出现了‘凋敝化’趋势,现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削弱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第3部分研究全球人口老龄化态势、我国农村老龄化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一是,从全球视角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形势,主要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等研究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总量和年龄构成上的差异。二是,从出生水平、预期寿命、人口迁移等成因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呈现“反规律”和“脱节”现象,老龄化问题独特而严峻,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三是,以时间维度和城乡对比为重点,为农村巨大的社会福利需求提供人口数据基础。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工程提供的数据,研究发现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倒置是我国老龄化的典型特征。目前农村老龄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农村老龄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老龄人口抚养比农村是城市的2.8倍,老龄化速度农村比城市早12年,农村2028年进入重度老龄化时期,每3位农民中就有1名老年人,比城市提早整整20年。未来,农村老龄化将经历2011—2020年的快速发展,2021—2033年的高速攀升,2034—2060年持续高位运行。四是,从老龄化经济支持视角研究发现:计划生育、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转移等导致人口分布规律被打破,造成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事业落后的农村和部分中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更高、压力更大,农村老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且人口流动加深了这种不平衡。这些问题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和自我供养,80%的农村老年人全年收入仅够食品支出,约三分之一的农村老年人无配偶,.女性老年人丧偶比例近4成,家庭户规模日益缩小,独居和失能老年人规模庞大,空巢老年人超过40%,身体差的高龄老年人达六成多,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近八成,无收入的高龄老年人近八成,农村地区老年人自杀现象增多。第4部分研究农村老龄化与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投入、劳动生产效率、家庭经营组织能力、养老挤出效应、促进土地流转、产业结构升级等的负面或积极作用,论证了必须对农村养老进行外部补贴的原因。本部分根据索洛增长模型,运用科布-道格拉斯函数等建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关系模型,定量测度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产出的特征事实并分析相关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78—200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2002年以后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升高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产生显着负作用,尤其2003年以来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度和贡献率均为负值,据测算,2011-2025年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转移将使得农业劳动力投入每年减少约1.54个百分点,对农业产出增长率下拉0.77个百分点,我国农业产出将在2026年左右出现零增长。以上述定量分析和测算为基础,从农业经济支持农民养老角度看待老龄福利问题,预测了农村老龄人口经济密度将从2023年开始增大,证明了必须对农村养老进行外部补贴,否则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水平将从2023年左右开始下降。第5部分回顾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历史,梳理了现有农村社会福利相关政策,以社会公平视角从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节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等宏观层面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实证研究。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国城乡老龄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2006年中国城乡老龄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和农村老龄问题7省调研报告,从收入水平、收入分布、来源结构等视角对农村老年人家庭供养、自养以及社会养老进行了初步分析。实证研究表明,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来自于收入再分配政策,其再分配调节作用约为1.48%;当今发达国家的财政基本上都属于所谓的“福利型”财政,支出结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支出重、经济性支出轻”的特征,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50%。我国近年虽增加了社保支出,但2009年这一比重仅为10%,其中用于社会福利和抚恤方面的资金仅占所有福利保障资金的17%,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的资金比例远低于城乡人口比例,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挥负效应;现有社会政策明显存在交叉重复和空白,政策缺乏普惠效果。此外,被寄予厚望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存在着全国基金结余总量不断攀升,农村资金不断流入城市,有学者认为事实上形成了对农民的再次剥夺等问题。本部分还在微观层面,“解剖”安徽省金坝村的村庄实例,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政策措施加以验证。第6部分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概括分析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养老保障政策制度,分析了美、日社会保险危机和我国社保“空帐”与缺口问题,对多层次社会福利体系及非缴费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加以介绍和评述。西方实践可划分三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德国和其他西欧大陆国家为代表的体现社会合作和互助的福利经济制度、以北欧模式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式社会福利制度。国际启示是,注重社会保险金融功能而忽视福利功能的国家正在遭遇危机,比如美国、日本、智利、阿根廷等。比较而言,中国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属现收现付,基金实际未能发挥积累作用,筹集的资金还不能满足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支付需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尚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整体统筹范围,未来缺口和财政负担巨大。此外,中国现有社会保险制度不具备福利功能,实际上在再分配环节上再次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未来养老保障等应该消除城乡差异,逐步过渡到“个人和家庭为主+国家和集体福利”的新阶段。第7部分提出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的框架设计。分析构建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的必要性,阐述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内涵、结构关系和当前重点,提出了建设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建设路径,对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下的老龄经济供养制度进行了分层设计,提出建立农村高龄老人福利金直补制度、免除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合”缴费等政策建议并测算。社会福利体系实质是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社会政策(制度),用以界定社会资源与生产关系(地位及权力)的再分配,且这种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在制度上紧密结合,更强调促进经济的积极作用与平等共享。社会福利体系是制度安排、政府投入、政策效果(再分配效果与经济发展效果)三者互动作用的有机整体。构建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是有效应对农村老龄化的重要切入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有之意,是对我国现有社会政策的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基于不同历史阶段和国情,符合社会基本价值取向,以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实物和服务帮助,包括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最低生活保障、国民最低实际收入等内容,应普遍覆盖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和农村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国民。

二、90年代北欧的福利经济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0年代北欧的福利经济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高福利北欧国家:无须养儿防老(论文提纲范文)

养老金与退休制度
多元主体的引入
居家养老的回归
先进科技的助力

(2)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童津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儿童津贴的研究动态
        二、国外儿童津贴的研究动态
        三、总结与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全面二孩政策
        二、儿童福利
        三、儿童津贴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国家责任论
        二、儿童需求理论
        三、福利多元理论
        四、福利经济理论
第三章 我国儿童津贴政策现状
    第一节 儿童津贴的内容
        一、分类划分
        二、对象标准
    第二节 现行儿童津贴政策
        一、普通儿童津贴政策
        二、孤儿津贴政策
        三、残疾儿童津贴政策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五、“全面二孩”配套政策
    第三节 儿童津贴的实施方式
        一、儿童津贴政策中现金发放形式
        二、儿童津贴政策中实物发放与服务类形式
第四章 部分城市“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普通儿童津贴政策需求状况调查
    第一节 调研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选择与实施
    第二节 部分城市普通儿童津贴需求现状
        一、样本情况介绍
        二、“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出生率
        三、昆明市与呼伦贝尔市普通儿童津贴需求情况分析
    第三节 调研结果总结与分析
        一、二孩出生率影响因素分析
        二、儿童津贴政策对二孩出生率影响分析
第五章 现行儿童津贴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制度设计不完善
        一、内容不完善
        二、组织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儿童津贴水平较低
        一、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二、低于家庭与社会的实际客观需求
        三、低于其他国家的津贴水平
    第三节 儿童津贴政策缺乏灵活性
        一、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二、儿童津贴政策模式单一
    第四节 儿童津贴政策缺乏社会支持
        一、政府部门责任不明确
        二、社会力量动员不足
第六章 完善我国儿童津贴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国外儿童津贴政策及经验借鉴
        一、美国儿童津贴政策
        二、英国儿童津贴政策
        三、日本儿童津贴政策
        四、三国儿童津贴政策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完善儿童津贴政策建议
        一、创新儿童津贴制度的顶层设计
        二、提高儿童津贴标准,强化保障监督机制
        三、适度普惠原则,扩大儿童津贴覆盖面
        四、推动二孩津贴政策发展,注重政策需求与供给
        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六、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津贴型服务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芬兰左翼联盟的历史与基本情况简述
    (一) 历史
        1、芬兰左翼联盟的前身:芬兰共产党和人民民主联盟时期
        2、芬兰左翼联盟的成立-2007年:党的探索时期
        3、2007年第五届党代会召开-今:党的稳定发展时期
    (二) 党的基本情况
        1、党的宗旨与原则
        2、党的成员资格
        3、党的组织机构与经济来源
        4、党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力
二、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选择
    (一) 欧洲新激进左翼
        1、欧洲新激进左翼的概念
        2、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特点
    (二) 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思想理论
        1、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2、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三、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政策主张
    (一) 政治纲领主张
        1、维护工人权利,维持劳工运动的传统
        2、女权主义,建立广泛平等的社会
        3、直接民主,增加公民的真正决策权
    (二) 经济政策主张
        1、反对金融资本主义,促进经济政策民主化
        2、促进充分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适应技术变化,完善福利国家税收制度
    (三) 社会保障主张
        1、促进教育公平
        2、提供卫生服务,加强医疗援助
        3、保障住房,缓解交通压力
        4、改革福利制度,促进平等的实现
    (四) 环境问题主张
        1、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
        2、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 国际问题主张
        1、反对北约军事联盟,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际和平
        2、改革欧盟以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开放的国际组织,促进全球民主
四、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实践活动
    (一) 积极参与议会选举活动
        1、芬兰议会
        2、芬兰左翼联盟在议会选举中的成就与思考
    (二) 左翼联盟在议会外的实践活动
        1、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广泛联系群众
        2、积极参与左翼国际联合
五、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挑战与启示
    (一) 芬兰左翼联盟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1、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
        2、北欧政党政治的中间化、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
    (二) 对芬兰左翼联盟新激进左翼道路的几点思考
        1、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加强左翼团结
        2、立足国内实际、明确自身定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框架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世——人类永续发展是否可能
        1.1.2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新型人地关系
        1.1.3 可持续发展关乎人类福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及述评
        2.1.1 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
        2.1.2 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2.1.3 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
        2.1.4 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可持续生活方式
        2.2.3 空间和地方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福祉概念框架
    3.1 可持续发展与福祉的内涵及关系
        3.1.1 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内涵
        3.1.2 福祉与福利关系辨析
        3.1.3 可持续发展与福祉的关系
    3.2 可持续福祉概念框架
        3.2.1 基本概念及原理
        3.2.2 可持续福祉的构成要素
    3.3 小结
第四章 微观可持续福祉的评价
    4.1 评估框架
        4.1.1 目标和范围界定
        4.1.2 评价指标
        4.1.3 评价模型
        4.1.4 数据说明
    4.2 主观可持续福祉的截面分析
        4.2.1 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结果分析
    4.3 主观可持续福祉的纵向分析
        4.3.1 主观可持续福祉的纵向变化
        4.3.2 资本变化对纵向变化的影响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宏观可持续福祉的时空变化与效率分析
    5.1 主观可持续福祉的时空变化
        5.1.1 微观向宏观集成方法
        5.1.2 主观可持续福祉状态的时空变化
    5.2 客观可持续福祉的时空变化
        5.2.1 客观可持续福祉衡量方法
        5.2.2 客观可持续福祉(GHDI)的时空变化
        5.2.3 主观与客观可持续福祉的对比分析
    5.3 可持续福祉效率及其时空变化
        5.3.1 可持续福祉效率评价模型
        5.3.2 可持续福祉效率时空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溯源
    2.1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福利经济思想
        2.1.1 斯密福利自由竞争思想
        2.1.2 马尔萨斯贫困救济思想
    2.2 功利主义哲学家的福利经济思想
        2.2.1 边沁福利最大化思想
        2.2.2 穆勒福利正义思想
    2.3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福利经济思想
        2.3.1 维塞尔社会财富分配思想
        2.3.2 马歇尔社会福利增进思想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嬗变
    3.1 旧福利经济理论时期(1920-1939)
        3.1.1 国家干预与经济福利
        3.1.2 国民财产转移与经济福利
        3.1.3 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福利
    3.2 新福利经济理论时期(1939-1950)
        3.2.1 经济福利中的生产交换适度原则
        3.2.2 经济福利中的效率补偿原则
        3.2.3 经济福利中的社会福利函数效用
    3.3 后福利经济理论时期(1950-至今)
        3.3.1 社会选择偏好与经济福利
        3.3.2 经济福利中的次优竞争原则
        3.3.3 经济福利中的能力中心意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无法摆脱的困境
    4.1 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本质
        4.1.1 正义与权利之困
        4.1.2 效用与生产力之困
    4.2 无法克服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的利益格局
        4.2.1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之困
        4.2.2 高福利与隐形剥削之困
    4.3 无法克服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绝对规律
        4.3.1 公平与效率之困
        4.3.2 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之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实践考量
    5.1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中的典型福利国家
        5.1.1 多元化的英国福利模式
        5.1.2 国家化的瑞典福利模式
        5.1.3 市场化的美国福利模式
    5.2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积极成效
        5.2.1 通过国家干预手段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发展
        5.2.2 通过税收作为再分配工具来调节社会福利
        5.2.3 通过公平与效率来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5.3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消极影响
        5.3.1 社会福利受益不公导致社会生产效率低下
        5.3.2 社会福利负担过重导致社会冲突不断加剧
        5.3.3 忽视分配方式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马克思福利经济思想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6.1 马克思福利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6.1.1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中的福利伦理思想
        6.1.2 所有制决定分配理论中的福利经济思想
        6.1.3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中的福利平等思想
    6.2 从马克思福利经济思想视角批判与反思西方福利经济理论
        6.2.1 马克思福利经济思想与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本质的超越
        6.2.2 马克思福利经济思想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主张的超越
        6.2.3 马克思福利经济思想对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实践途径的超越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启示
    7.1 坚持社会福利建设的基本遵循原则
        7.1.1 社会福利建设的政府主导原则
        7.1.2 社会福利建设的适度渐进原则
        7.1.3 社会福利建设的权责一致原则
        7.1.4 社会福利建设的公平与效率间协调原则
    7.2 完善社会福利建设的制度支撑体系
        7.2.1 巩固社会福利建设的政府调控体系
        7.2.2 健全社会福利建设的资金供给体系
        7.2.3 促进社会福利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
        7.2.4 实施社会福利建设的法制监督体系
    7.3 构造社会福利建设的多元发展模式
        7.3.1 搭建从“国家责任”到“共同责任”的社会福利模式
        7.3.2 转变从“静态福利”到“动态福利”的社会福利模式
        7.3.3 注重从“公平分配”到“机会共享”的社会福利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7)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价值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体系、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体系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轨迹
    第一节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思想背景
        四、社会福利制度背景
    第二节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日本的慈善救济传统和文化传统
        二、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和福利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节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日本早期的福利经济思想
        二、战后重建到全面福利国家建成期的福利经济思想
        三、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章 日本早期的福利经济思想
    第一节 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发展状况
        一、发展状况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第二节 福田德三的福利经济思想
        一、生存权的社会政策
        二、福利经济思想
    第三节 河上肇的福利经济思想
        一、贫困的认识及原因分析
        二、贫困的解决对策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治贫观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四章 战后重建至福利国家建成期的福利经济思想
    第一节 战后重建至福利国家建成期福利经济思想的发展状况
        一、经济社会背景
        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状况
        三、福利经济思想研究现状及代表人物
    第二节 大河内一男及其后继者的福利经济思想
        一、大河内一男的福利经济思想
        二、孝桥正一的社会事业理论
        三、冈村重夫的固有论
    第三节 都留重人的福利经济思想
        一、从“素材面”和“体制面”寻求新政治经济学
        二、福利与GNP
        三、公害的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丸尾直美的福利经济思想
        一、社会福利的展开
        二、企业福利的展开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发展状况
        一、经济社会背景
        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状况
        三、福利经济思想研究现状及代表人物
    第二节 橘木俊诏的企业福利经济思想
        一、“格差社会”的状况及形成的原因
        二、企业福利的问题点
        三、基于“普遍主义”的企业福利终结观
    第三节 盐野谷祜一的福利经济思想
        一、福利国家构筑的伦理基础
        二、福利国家的伦理目标
        三、积极的社会保障的构建
        四、关于盐野谷祜一福利思想的讨论
    第四节 広井良典的福利经济思想
        一、常态社会理念
        二、福利、经济、环境政策的大融合
        三、“创造的福利社会”建设的三个要点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六章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福利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一、战后日本政治对福利国家建设的作用
        二、劳动运动对福利国家建设的作用
        三、日本专家学者对福利国家建设的作用
    第二节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特点
        二、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三、日本福利经济思想与西方福利经济思想的比较
    第三节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积极价值
        二、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第四节 日本福利经济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一、运用“自立、自助、自强”理念转变社会保障改革思路
        二、借鉴日本思路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正视“环境、福利和经济”的关系
        四、重视福利提供的适度性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西方经济学公债理论
        1.2.2 国债持续性与通货膨胀
        1.2.3 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
    1.3 逻辑框架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创新与研究方向
        1.4.1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2 未来研究方向
2 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与影响
    2.1 美国次贷危机
        2.1.1 流动性过剩为次贷危机埋祸根
        2.1.2 房地产市场调整引爆次贷危机
        2.1.3 蝴蝶效应引致全球股市大调整
        2.1.4 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2.2 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
        2.2.1 希腊危机成为漩涡中心
        2.2.2 危机蔓延至其他小猪五国
        2.2.3 金融经济发生连锁反应
    2.3 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的救助
        2.3.1 对希腊的救助
        2.3.2 对爱尔兰的救助
        2.3.3 对葡萄牙的救助
3 主权债务危机的国际比较
    3.1 新兴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危机
        3.1.1 拉美主权债务危机
        3.1.2 其他新兴国家债务危机
    3.2 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
        3.2.1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风险
        3.2.2 日本政府债务风险
        3.2.3 其他发达国家债务风险
    3.3 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的总结与对比
        3.3.1 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3.3.2 与发达国家债务趋势比较
4 南欧经济体制与结构痼疾
    4.1 财政赤字、税收和公共债务
        4.1.1 政府支出暂时与永久增加
        4.1.2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再讨论
    4.2 产业结构失衡和经济空心化
        4.2.1 南欧诸国经济体制
        4.2.2 房地产泡沫推波助澜
    4.3 高福利下的财政支出刚性
        4.3.1 南欧的高福利制度
        4.3.2 北欧的高福利制度
        4.3.3 福利、税收与债务
5 南欧加入欧元区的影响分析
    5.1 丁伯根原则与蒙代尔有效市场
        5.1.1 多目标多工具与丁伯根原则
        5.1.2 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5.1.3 不同汇率制与财政预算赤字
    5.2 最优货币区单一货币的反思
        5.2.1 “单一货币”的天然缺陷
        5.2.2 财政政策约束过度僵化
        5.2.3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反思
    5.3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5.3.1 欧洲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
        5.3.2 对欧洲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讨论
    5.4 欧盟救助政策的反思
        5.4.1 欧洲稳定机制
        5.4.2 欧洲共同债券构想
        5.4.3 欧盟财政紧缩政策
        5.4.4 欧元区的财政联盟
    5.5 欧债危机的结局分析
        5.5.1 欧元区解体的途经
        5.5.2 欧元区解体的壁垒
6 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
    6.1 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6.1.1 推动需求结构调整
        6.1.2 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6.1.3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启示
    6.2 实现有福利、可持续增长
    6.3 加强公共部门债务管理和金融自由化
        6.3.1 地方政府债务掣肘经济
        6.3.2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6.3.3 推动金融自由化
7 全文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框架与结构
    1.6 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1.6.1 主要难点
        1.6.2 创新点和特色
        1.6.3 不足之处
2. 问题背景与文献述评
    2.1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背景
        2.1.1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
        2.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低估
        2.1.3 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增加
        2.1.4 我国人口老龄问题核心是农村人口老龄问题
        2.1.5 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凸显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1.6 我国逐步具备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
    2.2 概念界定
        2.2.1 老龄人口(ageing population)与农村老龄人口
        2.2.2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
        2.2.3 老龄人口经济供养(ageing ecnonmic support)
        2.2.4 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与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2.2.5 老龄福利(aged welfare)
        2.2.6 社会津贴与老龄津贴(social allowance&aged allowance)
    2.3 文献述评
        2.3.1 福利经济学
        2.3.2 消费理论与积极政府理论
        2.3.3 国内有关应用研究
3. 全球老龄化与中国农村情况
    3.1 世界人口发展与老龄化态势
        3.1.1 世界人口发展形势
        3.1.2 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
        3.1.3 新兴经济体人口变迁
    3.2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
        3.2.1 主要因素
        3.2.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作用
        3.2.3 统计口径的影响
    3.3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总体情况
        3.3.1 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总体规模已超过1亿
        3.3.2 农村按户籍计算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5%
        3.3.3 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实际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
        3.3.4 农村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3.4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3.4.1 老龄化指数不断攀升
        3.4.2 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
        3.4.3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比重持续升高
        3.4.4 农村老年规模将在2034年达1.67亿峰值
        3.4.5 农村老龄化2035年前是快速发展时期
        3.4.6 农村2030年后高龄化开始提速
        3.4.7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阶段特征
    3.5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分布情况
        3.5.1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3.5.2 农村人口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
        3.5.3 农村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6 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概况
        3.6.1 约三分之一的农村老年人无配偶
        3.6.2 女性老年人丧偶比例近4成
        3.6.3 农村独居和失能老人规模庞大
        3.6.4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较差
        3.6.5 农村老年人主要患的慢性病
        3.6.6 部分农村老年人患病后未能及时就医治疗
        3.6.7 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自杀现象增多
4.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
    4.1 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4.1.1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即将进入下降通道
        4.1.2 老龄化和人口流动使农村劳动力日趋老化
    4.2 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方式
        4.2.1 老龄化引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影响经济增长
        4.2.2 农村劳动力老化将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4.2.3 老龄化弱化了家庭生产单位的经济组织功能
        4.2.4 社会福利保障需求增加将挤压农业生产投入
        4.2.5 老龄化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
        4.2.6 老龄化将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4.3 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理论概述
    4.4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要素
        4.4.1 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因素
        4.4.2 资本因素
        4.4.3 劳动力因素
    4.5 计量分析
        4.5.1 基本分析方法
        4.5.2 数据生成
        4.5.3 回归分析
        4.5.4 老龄化对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影响
    4.6 人口老龄化与农业产出的相互作用
        4.6.1 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产出的计量结果
        4.6.2 农业产出减少对农村老龄问题的影响
        4.6.3 定量分析结论
5. 中国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及问题
    5.1 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历史变迁
        5.1.1 1949—1955年农村家庭为主(土地供养)+国家、集体救助
        5.1.2 1956—1983年农村集体为主+国家救助
    5.2 我国现有农村社会福利相关政策
        5.2.1 社会保险
        5.2.2 社会救助
        5.2.3 社会福利(狭义)
        5.2.4 优抚安置
        5.2.5 社会互助和家庭供养
    5.3 我国农村社会福利现状
        5.3.1 总体进展
        5.3.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5.3.3 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社会福利比重偏低
        5.3.4 有关政策使得农民增收4.9%,缩小城乡差距1.48%
    5.4 现有政策及其试点问题
        5.4.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仍需不断完善
        5.4.2 部分县乡财政困难、村(社)养老作用弱化
        5.4.3 农村养老保险应避免对农民的再次剥夺
        5.4.4 农村各种养老保险制度未形成合力
        5.4.5 有关制度管理不规范
    5.5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5.5.1 城市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现状
        5.5.2 80%农村老年人收入仅够食品支出
        5.5.3 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基本状况
        5.5.4 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取决于自身和家庭收入
        5.5.5 农村老年人供养主要依靠家庭成员
        5.5.6 农村老年人收入差异大
        5.5.7 农村社会养老支持情况
    5.6 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的突出问题
        5.6.1 家庭不堪重负
        5.6.2 老年人生活水平与健康状况堪忧
        5.6.3 农村留守老年人问题突出、
    5.7 一个村庄实例:金坝现象
        5.7.1 金坝村基本情况
        5.7.2 金坝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群体性留守老人
        5.7.3 与儿女分居达48.5%,4成老人熬日子
        5.7.4 有关政策难落实,无力实施新农保
        5.7.5 农村老龄工作薄弱,基本放任自流
6. 国际经验与我国制度展望
    6.1 发达国家老龄福利实践
        6.1.1 德国老龄福利
        6.1.2 英国老龄福利政策
        6.1.3 瑞典老龄福利模式
        6.1.4 美国社会保险制度
        6.1.5 日本养老年金制度
        6.1.6 韩国养老保险
        6.1.7 新加坡老龄福利政策
    6.2 发展中国家老龄福利实践
        6.2.1 智利养老保险私营化
        6.2.2 巴西的养老保险政策
        6.2.3 阿根廷的养老年金制度
        6.2.4 印度的社会保险
    6.3 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老龄福利
        6.3.1 西方福利模式总结
        6.3.2 各国相关政策法规
    6.4 社会保险制度危机
        6.4.1 美国社会保险面临支付危机
        6.4.2 发达国家社保问题正在暴露
    6.5 中国养老金缺口与国际启示
        6.5.1 我国社会保险运转风险
        6.5.2 福利经济理论的启示
        6.5.3 社会福利是发展了的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
    6.6 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国际新经验
        6.6.1 多层次社会福利制度被普遍关注
        6.6.2 非缴费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受到重视
    6.7 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展望
7. 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的框架设计
    7.1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的必要性
        7.1.1 应对农村老龄化的重要切入点
        7.1.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有之意
        7.1.3 是我国社会政策制度的发展方向
        7.1.4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7.2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内涵和阶段特征
        7.2.1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内涵
        7.2.2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现状
    7.3 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原则
        7.3.1 公平原则
        7.3.2 效率原则
        7.3.3 政府主责原则
        7.3.4 立足国情原则
        7.3.5 兼顾差异原则
        7.3.6 福利改善原则
        7.3.7 社会融合原则
    7.4 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福利体系
        7.4.1 现阶段建设重点在农村,关键是补偿农民
        7.4.2 建设福利体系应对农村老龄化的三阶段目标
        7.4.3 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老龄经济供养制度
        7.4.4 建设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的战略措施
    7.5 当前政策设计
        7.5.1 建立农村高龄老人福利金直补制度
        7.5.2 确保农村失能老人基本生活
        7.5.3 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7.5.4 推进多种养老护理方式
        7.5.5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7.5.6 高度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7.6 当前建设路径
        7.6.1 政府主导
        7.6.2 衔接现有政策
        7.6.3 分区域推进统筹
        7.6.4 进一步整合完善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90年代北欧的福利经济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福利北欧国家:无须养儿防老[J]. 江颖斐. 看世界, 2021(10)
  • [2]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童津贴政策研究[D]. 闫恒瑜.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芬兰左翼联盟的新激进左翼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D]. 胡茜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国可持续福祉的多尺度评价研究[D]. 王月菊. 兰州大学, 2020(12)
  • [5]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D]. 陈肖舒. 吉林大学, 2017(03)
  • [7]日本福利经济思想研究[D]. 陶芸. 武汉大学, 2017(07)
  • [8]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研究[D]. 李旭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9]“北欧福利国家及其批判”论析[J]. 吕薇洲. 政治学研究, 2012(02)
  • [10]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D]. 陈昱阳.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1990年代北欧的福利经济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