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一、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许涛[1](2021)在《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文中指出创新和劳动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培养创新型劳动者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培育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劳动塑造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劳动教育要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第二课堂、学生自我管理、家庭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业职业发展中,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赵利曼,张健龙[2](2021)在《以教育创新的全球经验优化我国本土实践》文中提出全球所面临的挑战对教育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非营利民间组织、高科技产业等均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教育创新的蓬勃发展。但全球范围内教育创新仍存在重视表象、忽视实质,忽视教育创新的公平性,低估教师在创新中的作用,忽视教育创新的证据基础等一系列问题。以教育创新的全球经验反观我国教育创新实践可以发现,我国在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实践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优秀教育创新成果,但全球教育创新中的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立足国内外教育创新现实,教育领导者应以全球经验为参考,以未来为目标,以公平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为成功的教育创新创造条件:避免短期的、疾风骤雨式的变革浪潮,为地方课程的蓬勃发展创设保护空间,优先推动教育评价领域的创新,有意识地关注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发展优秀的教育创新案例。

叶忠海[3](2021)在《构建全球人才高地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阐明人才高地基础上,论述了全球人才高地的意涵和特征,尤其对全球人才高地的核心要素——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作了系统的阐述。同时,论述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性质和特点,以及与全球人才高地构建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特别在当今世界,中美之间崛起与反崛起之间竞争与对抗为中心的大变局背景下尤为如此,全球人才高地构建对大学后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文最后就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作了战略思考,提出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开发为主旋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高质量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中国构建全球人才高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付淑敏,孙元[4](2021)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资源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大思政四维平台,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高校构建"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依据。

朱永新[5](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何文波[6](2021)在《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讨如何构建医学创新平台,完善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徐弛,黄冕[7](2021)在《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研究的动态、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为梳理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的发展脉络,研究借用CiteSpace对CNKI收录的723篇教育制度创新研究文章进行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数量、作者构成、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维度来分析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的发展动态、热点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发文作者来看,关注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者基数众多,但深耕该领域研究的作者较少,未能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从发文机构来分析,研究机构间头部效应明显,研究机构间缺乏关联性,学术交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创新的概念阐述、动力机制、创新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呈现出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范围逐渐拓宽、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此,作者提出做好理论研究深耕,把握制度创新规律,注重实证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议。

杨启光[8](2021)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教育集群建设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教育在其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的作用。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发展需要创造新的政策工具。努力培育与建设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使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有影响力的新型网络组织,是推动我国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创新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将为推动长三角区域政府、产业、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联动与融通发展提供动力,还将极大增强我国长三角区域教育的创新能量与国际竞争力。研究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的理论依据、现实条件、发展目标、建设内容与政府政策创新,是建设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战略的重要基础。

管恩浩,刁景华,龚和亚[9](2021)在《从传承到卓越:STEM教育发展的多元、科层与嬗变》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层探究STEM教育的发展演进道路,生成全体系途径与可持续创新教育发展范式,文章通过思辨STEM教育发展过程的性质,分析其产生社会效应的机理,同时在时间与空间视阈,讨论STEM教育在以要素主义、结构范式与成果导向的创新教育时代的不同作用效果。发现STEM教育突出跨学科融合优势,强调科学创意培养,重视学术精神与人文关怀,经历了从单维到多元的使命转变、从整合到科层的动力转换、从传承到嬗变的范式转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内聚性。STEM教育演进中的多元、科层与嬗变表明创新教育发展的体系、途径与范式具有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实现学科融合的作用与价值。

郑钰,黄日暖[10](2021)在《守正创新,示范先行——记深圳市龙华区首届教育示范先行创新成果展》文中研究指明近期,深圳市龙华区首届教育示范先行创新成果展在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高中部举行。此次展出的是龙华教育遴选出的76个创新项目,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各个学段,包括科创教育、生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学校治理,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品牌发展等方方面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创新项目可以简单划分为课程教学创新与综合实践创新两大类。

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
    (一)创新精神在劳动中塑造形成
    (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锤炼获得
二、创新素质培养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劳动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二)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劳动教育途径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精神培育
    (二)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及创新思维培养
    (三)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及创新能力提升
    (四)劳动教育融入学生自我管理及创新人格塑造
    (五)劳动教育融入家庭养成教育及创新意识形成
    (六)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及创新氛围营造
    (七)劳动教育融入学业职业发展及创新发展促进
四、结语

(2)以教育创新的全球经验优化我国本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创新的全球进展
二、全球范围内教育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表象,忽视实质
    (二)忽视教育创新的公平性
    (三)低估教师在创新中的作用
    (四)忽视教育创新的证据基础
三、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
    (一)课程结构上的创新
    (二)教学实践上的创新
    (三)教育评价中的创新
四、教育领导者要为成功的教育创新创造条件
    (一)避免短期的、疾风骤雨式的变革浪潮
    (二)为地方课程的蓬勃发展创设保护空间
    (三)优先推动教育评价领域的创新
    (四)有意识地关注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发展优秀的教育创新案例

(3)构建全球人才高地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人才高地的基本内涵和标志
    (一)人才高地和全球人才高地的概念
    (二) 全球人才高地的基本要素和标志
        第一,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集聚度高。
        第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辐射度高。
        第三,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开发开放度高。
        第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创新贡献度高。
        第五,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价值实现度高。
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构架
    (二)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特点、性质及内涵
    (三)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三、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加大人才创新能力开发的力度
        1.渗透式。
        2.科研指导式。
        3.专门式。
        4.实践式。
        5.开放式。
    (二) 加大大学后继续教育改革的外向度,进一步加快大学后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
    (三) 创新育人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开发
    (四) 强化大学后继续教育队伍建设的力度,加快队伍素质的转化度

(4)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
    (一)育人目标互利共生
    (二)教育内容紧密结合
    (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大思政四维平台
    (三)依托产业学院,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三、结语

(5)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师生共写随笔
    (三)聆听窗外声音
    (四)培养卓越口才
    (五)构筑理想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七)推进每月一事
    (八)缔造完美教室
    (九)研发卓越课程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3. 新德育课程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5. 特色教育课程
    (十)家校合作共育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6)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完善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重要性
    1.1 是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1.2 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1.3 是满足医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主要途径
2 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的现状
    2.1 缺乏医学专业创新项目扶持政策
    2.2 医学专业创新教育机制不健全
    2.3 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融合机制缺失
    2.4 医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与实现途径
    3.1 推进医学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
    3.2 深化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
    3.3 构建医学专业创新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机制
    3.4 完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

(7)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研究的动态、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 教育制度创新研究的基本情况
    2.1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2.2 研究文献的机构分布
    2.3 研究文献作者分析
3 教育制度创新的知识图谱分析
    3.1 教育制度创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3.2 教育制度创新研究时区图谱
4 教育制度创新研究的热点主题
    4.1 教育制度创新的概念阐述
    4.2 教育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
    4.3 教育制度创新的模式
    4.4 教育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
5 研究述评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与建议
        第一,做好理论研究深耕,把握制度创新规律。
        第二,注重实证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8)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教育集群建设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集群与教育集群的理论依据
    (一)集群概念的理解
    (二)教育集群概念的内涵
    (三)教育集群的特点
        1.以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为目标
        2.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为主要形式
        3.体现区域教育一体化自身发展内在逻辑
三、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的建设战略框架
    (一)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建设的条件
        1.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实施
        2.区域产业、科技与人才资源共享的需要
        3.区域教育合作治理体系优化的内在要求
        4.区域高等教育具有建立互认共享的基础
    (二)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建设的目标
    (三)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建设的类型
        1.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集群
        2.中等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集群
        3.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集群
        4.终身教育集群
    (四)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建设的内容
        1.长三角区域传统教育集群框架
        2.长三角区域现代教育集群框架
四、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建设战略的政策创新
    (一)制定区域教育集群具体发展战略
    (二)建立区域教育集群建设组织结构
        1.跨区域教育行政协调委员会。
        2.教育专业咨询委员会。
        3.区域教育集群的研究机构。
    (三)启动区域教育创新集群专项计划
    (四)建立G60长三角区域教育集群试验区
    (五)实施区域高校学科与国际教育集群计划

(9)从传承到卓越:STEM教育发展的多元、科层与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单维”到“多元”:STEM教育发展中的使命转变
    1. 国际竞争刺激创新教育新需求
    2. 产业升级引领创新教育新导向
    3. 学科融合拓展创新教育新形式
二、从“整合”到“科层”:STEM教育构建中的动力转换
    1.“整合”:外力推动STEM教育的传统动力
    2.“科层”:内力促进STEM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从“传承”到“嬗变”:STEM教育的范式转型
    1.“传承”:STEM教育初期建构的选择
    2.“嬗变”:STEM教育后期发展的导向
四、STEM教育的多元、科层与嬗变的启示
    1. 以复兴使命为根本,培育新时代STEM体系
    2. 以集中组织为动力,生成全体系STEM途径
    3. 以发展趋势为主导,构建可持续STEM范式

(10)守正创新,示范先行——记深圳市龙华区首届教育示范先行创新成果展(论文提纲范文)

课程教学创新
综合实践创新
观察:一次守正创新的示范成果展

四、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J]. 许涛.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1(06)
  • [2]以教育创新的全球经验优化我国本土实践[J]. 赵利曼,张健龙.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2)
  • [3]构建全球人才高地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J]. 叶忠海.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1(05)
  • [4]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 付淑敏,孙元.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1(05)
  • [5]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6]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机制研究[J]. 何文波. 卫生职业教育, 2021(18)
  • [7]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研究的动态、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徐弛,黄冕.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5)
  • [8]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教育集群建设战略研究[J]. 杨启光. 学术界, 2021(09)
  • [9]从传承到卓越:STEM教育发展的多元、科层与嬗变[J]. 管恩浩,刁景华,龚和亚.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18)
  • [10]守正创新,示范先行——记深圳市龙华区首届教育示范先行创新成果展[J]. 郑钰,黄日暖.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1(09)

标签:;  ;  ;  ;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