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万鹏[1](2021)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篮球进攻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梁益铖[3](2021)在《“5E”教学模式在高中短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E”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拥有5个具体的学习环节,分别为参与、探究、解释、深加工和评价,旨在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技术的自主构建能力。本研究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短跑教学之中,探讨其实际教学效果,以促进高中短跑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进一步丰富“5E”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运用“5E”教学模式进行高中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经验,也为高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对“5E”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进行总结与研究,清晰了“5E”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各环节的实施要点。然后归纳国内外“5E”教学模式在体育与各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分析出“5E”教学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以“5E”教学模式在高中短跑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方向。同时结合高中短跑教学的实际,确定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测试项目与评价指标,设计并实施“5E”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短跑教学对照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5E”教学模式在高中短跑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效果。研究得出“5E”教学模式在高中短跑教学中具备有效性,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短跑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短跑运动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发展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在高中短跑教学中,“5E”教学模式相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学习短跑技术,发展起跑后的加速能力,培养体育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上都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得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在学生未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将“5E”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运用;二是应将5个“E”作为指导课堂设计与实施的思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调整环节设计;三是建议将“5E”教学模式推广应用于部分较为枯燥或缺乏合作学习的运动项目之中。

王雅冬[4](2021)在《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新兴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应运而生并在教育行业开始被应用。OMO模式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契机。本研究以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借助OMO模式,将混合式教学应用到高校体育舞蹈课堂当中,构建出体育舞蹈课程的混合教学新模式,即在保留传统体育舞蹈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结合互联网学习的优势,以改善体育舞蹈课堂的教学效果,完善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19级体育舞蹈表演系专业学生进行了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通过前期查阅相关文献,对学习者特征、学习目标、学习环境进行分析,设计出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混合式教学活动方案,分别对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中面授教学和课后线上巩固三部分详细规划安排,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此模式对于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实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课程合理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意义。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将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效果较好,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将线下面授课堂教学与线上平台教学优势互补,对于因材施教有着更为显着的优势,有效地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三,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将课程分为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中面授教学和课后线上巩固三个部分,不会将学习只局限于实体课堂上,用线上资源弥补了线下面授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率。第四,基于OMO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加强舞伴之间的配合与沟通交流。第五,教师和学生均对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混合式教学模式保持积极态度,对其教学效果持肯定意见,且该模式在其他运动技能导向型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出建议如下:第一,学习者应快速适应网络应用于教学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抓住契机提升自我,不断改变自身劣势,转变学习理念和方式,培养目标导向型思维,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环境。第二,授课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混合式教学大环境,还应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升级,不仅熟练掌握各学科理论与技能,灵活运用该模式下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第三,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活动管理时,应重视影响该模式发展的因素,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技术支持的教育策略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

苗雨[5](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互换,能够提升课堂效果。然而课堂上的教与学,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便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将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进行设计研究。课程宏观层面:首先是分析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发现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次进行课程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本研究对篮球课程和大学生体育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其影响深度学习的因素,以便于更好的对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最后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的设计,以达到“助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发学生观点的碰撞;实现不同时空的有效链接;保证评价功能实现”的目的。课堂微观层面:运用“逆向教学设计”、“追问式教学”等设计策略,结合课前自我理解、课中分享理解和课后反思理解,使学生围绕追问问题进行思考,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对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1、实验前三个班在身体素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并达到了可以做实验的要求。2、实验后三个班身体素质方面均有显着差异,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方面均有显着差异,深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显着差异,自主能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前后实验1班在身体素质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50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1000米、坐位体前屈四个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在十字变向跑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在身体素质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1班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60s罚球、V字型上篮两个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在全场运传球、教学比赛两个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1班在深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三个水平上有显着性差异,在并联结构水平、抽象拓展结构水平两个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在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两个水平上有显着性差异,在多点结构水平、并联结构水平、抽象拓展结构水平三个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实验1班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实验2班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班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认为: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学效果不太显着,达不到有显着性差异的水平;2、翻转课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好一些;3、教学效果最显着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理解水平和认知水平,即能够实现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目的。

刘静[6](2021)在《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休闲体育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期,国家和社会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有氧健身操作为大众喜欢的健身方式,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载体,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有氧健身操教学、训练和指导。而现阶段,休闲体育专业传统的有氧健身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媒介提升教学水平。因此,本研究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全面、有效地提高有氧健身操教学效率和质量,并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促进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综合能力,具备休闲体育项目指导和有氧健身操教学组织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能够在休闲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教育机构从事有关有氧健身操技术指导和参与休闲体育市场服务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教学实践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结合超星学习通APP平台,进行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践,并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行有氧健身操教学方法的更新,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参与实践练习的积极学习体验是有氧健身操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2、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与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成为有氧健身操教法的主体。3、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平台,对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18周的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实践,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的方式,在超星学习通APP、微信交流群、课堂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评价,得出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促进作用。对比2017级和2018级本课程学生的期末成绩,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4、问卷调查得出2018级学生对本学期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对提高学生学习态度有积极影响,促使学生期望在其它体育术科教学中也运用混合式教学方式。5、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使教师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纠错、指导与交流时间,学生有更多练习时间,对重难点的突破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为有利。此外,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问题讨论与作业提交,使教学反馈变得及时,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建议:1、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是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设计时要优化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和控制教学内容难度与课后作业量。并且还要从有氧健身操的运动生理性、科学健身性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综合考虑,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和改进相应的评价体系,使实施效果最大化。2、鼓励教师深入探究,采用多样化的课堂研讨与成果验收方式,以此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任务,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制作优质的教学视频,满足学生的探究和好奇心。3、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和及时的反馈,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推动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4、根据术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操性特点,建议对术科教师进行相关运动项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并在后续研究中逐渐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罗小慧[7](2021)在《“抛锚式教学”在高校散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认为2021年2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出炉,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德育人的原则,加强教学育人的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教育政策,指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坚持推进教育改革的原则,紧扣教育改革主线,强化学生中心,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随着教育部对学校教育改革要求的推进,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学科发展的教育模式,体育学科也在探索符合本学科发展的教育模式,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散打技术动作学习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散打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为深入研究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学生学习状况,确保本次实验的研究成果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及对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对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航空系无人机2003班与无人机2004班进行教学研究,其研究分别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高与体重)、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基本技术、靶法技术、实战技术)、裁判理论知识、心理因素五个方面进行“抛锚式教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抛锚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成绩提高都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实验班采用的“抛锚式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采用的“传统式教学”。如:(1)在身体素质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的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5秒拳法与15秒腿法的P值<0.05,两个班级的差异性很明显。“抛锚式教学”使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2)在专项技术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的拳法、腿法与实战技术的P值<0.05,两个班级的差异性很明显,因为实验教学以“抛锚式教学”为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而老师以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主动的合作探究学习,对教学内容的快速理解而快速得到答案。(3)在心理因素方面: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习兴趣与合作学习方面的P值小于0.05,两个班级在学习兴趣与合作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很明显,因为“抛锚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散打项目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心理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彼此间对散打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抛锚式教学”在散打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参考价值。

刘达[8](2021)在《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对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实现体育兴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抽取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初一年级64人,其中男、女生分别为32人,分为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女生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6人,采用PBL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18周篮球体育教学,探究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实用性。研究认为:1、在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身体素质方面,利用SPSS26.0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的P值分别为:0.714、0.966、0.329,实验组与对照组女生的P值分别为:0.218、0.977、0.947,P值均>0.05,身体素质指标在教学实验后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PBL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别。可能是因教学周期短,青春发育期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等原因所导致。2、在篮球绕杆运球、三步上篮和定点投篮等技能方面,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值分别为:0.047、0.037和0.012,女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值分别为:0.025、0.018和0.0026,男、女三项篮球技能P值均<0.05,表明实验组篮球技能提升水平高于对照组,PBL教学模式更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篮球技能水平。3、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生的消极兴趣、积极兴趣、运动参与程度、自主与探究学习、体育关注度、对体育的认识等体育学习兴趣的六个不同维度对比,P值均<0.05,表明PBL教学模式在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体育的消极兴趣,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和关注度,增强学生对篮球练习的积极兴趣、参与程度及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在沟通与合作能力指标P值为0.010,P<0.05,成绩呈现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成绩要好于对照组,表明PBL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PBL教学模式环节中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能有效的锻炼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实验组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增强。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值为0.027,P<0.05,表明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可获得更好的成效,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实验组学生更善于通过自身思考解决问题,而对照组学生更多是通过模仿教师去完成学习。

郝伟可[9](2021)在《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把学习革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的新形态,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这种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贡献一些力量。MOOC是2008年推出的在线课程教育,但存在弊端。在MOOC的基础上,2013年又推出SPOC的新型在线课程教育。而完全的线上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及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于部分课程的教授和学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于是,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以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选取咸阳师范学院6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实现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为武术教学工作关于SPOC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无论是在技能考核部分,还是理论考试部分,都比对照组的成绩好。表明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武术教学,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显着的效果。(2)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新型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态度和自主探究能力。(3)大多数同学均认可该教学模式,并希望该教学模式能够正式投入应用。(4)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线上进行预习和复习,线下进行面对面练习,更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姚佳云[10](2020)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项目驱动式教学因其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系统性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迅速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项目驱动式教学引入《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对比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主观学习满意度方面的区别,为该课程教学中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参考,使学生体验深度学习,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研究方法:通过对《运动生理学》教材的分析发现,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既承接前面所学的物质能量代谢内容又为之后的运动机能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该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该章节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梳理,界定了相关的概念,指出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应用的意义;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目前《运动生理学》课程在体育教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尚待完善的方面并对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通过教学实验法,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详细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主要包括:项目准备、项目提出、学习情境构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以及成绩评定。本研究以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为教学实验章节,构建以项目为主线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进行该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1)根据教师的访谈结果得知,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缺少量化的指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2)根据《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得知:在课堂活动的评价方面,学生希望老师改进授课风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的学习氛围不仅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而且知识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学生渴望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认为《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运动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一般,学生在上课时感觉内容抽象、难理解;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可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在课堂表现情况方面,可以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手段督促学生尽早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存在上课时走神的现象;缺乏学习动力、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的难易程度是造成学生上课走神的重要原因。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方面,参与过课堂小组合作的学生普遍肯定了小组合作对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在未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安排小组合作。(3)根据教学实践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量表得知: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四个维度和总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的评价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两个维度均存在差异(P<0.05),在学习动机和总分这两个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在计划和实施这个维度不存在差异(P≥0.05)。(4)根据学生对教学法的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得知:实验组在学习的总体满意度、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团队意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理论学习满意度不存在差异(P≥0.05),其余八项指标满意度均存在差异(P<0.05)。(5)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成绩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当中的应用提高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3)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主观满意度较高,积极地评价了该教学方法在《运动生理学》中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的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拓宽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培养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3)“5E”教学模式在高中短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教学模式
    2.2 “5E”教学模式
        2.2.1 “5E”教学模式由来
        2.2.2 “5E教学模式”基本操作程序
        2.2.3 “5E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3 “5E”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5E”教学模式国外研究概况
        2.3.2 “5E”教学模式国内研究概况
        2.3.3 “5E”教学模式在体育学科的研究现状
        2.3.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实验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各项实验指标数据对比分析
        4.1.1 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1.2 学生短跑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4.1.3 学生短跑运动能力的对比分析
        4.1.4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4.1.5 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4.2 “5E”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4.2.1 “5E”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4.2.2 “5E”教学模式对学生短跑技术水平的影响分析
        4.2.3 “5E”教学模式对学生短跑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4.2.4 “5E”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4.2.5 “5E”教学模式对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影响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录 C 《高中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自评量表》
附录 D 大连十二中学生短跑技评标准
附录 E 教学实验计划内容
附录 F 实验组示范教案
附录 G 对照组示范教案
致谢

(4)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日益完善
        1.1.2 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1.1.3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OMO模式
        2.1.2 混合式教学
        2.1.3 体育舞蹈课程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2.1 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2.2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
        2.2.3 国内关于体育舞蹈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2.2.4 国外对混合式教学研究
    2.3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3.3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实验研究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4.1 前端分析
        4.1.1 学习者分析
        4.1.2 学习目标分析
        4.1.3 学习内容分析
        4.1.4 学习环境分析
    4.2 线上线下教学目标设计
    4.3 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设计
        4.3.1 教学资源
        4.3.2 内容选取
    4.4 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4.4.1 线上线下教学准备
        4.4.2 线上平台活动
        4.4.3 线下课堂教学——课中
    4.5 线上教学评价设计
    4.6 线下教学评价设计
        4.6.1 过程性评价
        4.6.2 终结性评价
5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
    5.1 教学准备阶段
        5.1.1 《体育舞蹈》课程分析
        5.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5.1.3 教学内容分析
        5.1.4 教学环境分析
    5.2 教学实施阶段
        5.2.1 教学准备
        5.2.2 教学过程
    5.3 教学评价阶段
6 教学实施结果分析
    6.1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教学特点分析
        6.1.1 学生学习自主化
        6.1.2 建立动态、即时、直观的学情分析
        6.1.3 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高度联结
        6.1.4 构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6.2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结果分析
    6.3 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教学反馈
        6.3.1 学生评价反馈
        6.3.2 教师评价反馈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相关策的要求
        1.1.2 我国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亟待提升
        1.1.3 当代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
        1.1.4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基于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4.3 基于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1.4.4 基于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的设计与实施
    3.1 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
        3.1.1 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被忽视
        3.1.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3.1.3 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问题
    3.2 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3.2.1 追问式教学原则、设计特征
        3.2.2 逆向教学设计原则、设计特征
        3.2.3 促进深度学习的其他策略
    3.3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设计前期分析
        3.3.1 学习者分析
        3.3.2 课程分析
    3.4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课程设计
        3.4.1 构建学生能够达到的深度预期教学目标
        3.4.2 选取合适的深度教学内容
        3.4.3 设计追求理解的深度教学环境
        3.4.4 确定关注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3.5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5.1 课前自我理解,认识初步成型
        3.5.2 课中分享理解,矫正认知偏差
        3.5.3 课后反思理解,元认知能力的训练
    3.6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实例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分析
        4.1.2 实验前各班学生各项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4.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
        4.2.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4.2.2 实验后各班学生各项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测试成绩分析
        4.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3.2 实验前后各班学生各项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成绩对比分析
        4.3.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4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5.1.2 能够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与技战术应用能力水平
        5.1.3 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5.1.4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5.2 建议
        5.2.1 开发深度学习程序
        5.2.2 增加研究对象
        5.2.3 进一步验证并完善教学设计
        5.2.4 建议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1.1.2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1.3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1.1.4 有氧健身操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有氧健身操
        2.1.2 混合式教学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混合式教学理论
        2.2.2 关于混合式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
        2.2.3 关于混合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2.4 关于“互联网+”时代诸多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
        2.2.5 关于有氧健身操及难美项目教学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教学实践法
        3.2.5 观察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混合式教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1.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4.2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教学特点分析
        4.2.1 注重实践性教学
        4.2.2 教学内容丰富,练习的可变性强
    4.3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教学手段单一
        4.3.2 课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与交流少
        4.3.3 忽略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差异,学习资源单一
        4.3.4 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4.4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4.4.1 国家政策给予支持与倡导
        4.4.2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4.4.3 增加师生互动、交流与练习时间的需要
        4.4.4 满足特殊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
    4.5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设计
        4.5.1 混合式教学设计原则
        4.5.2 混合式教学平台设计
        4.5.3 混合式教学目标设计
        4.5.4 混合式教学内容设计
        4.5.5 混合式教学方法手段设计
        4.5.6 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交互设计
        4.5.7 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
    4.6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分析
        4.6.1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实践对象分析
        4.6.2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准备
        4.6.3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实践流程
        4.6.4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评价
        4.6.5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学生基础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二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
    附件三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专家信息表
    附件四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专家访谈提纲(一)
    附件五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专家访谈提纲(二)
    附件六 《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生基础情况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件七《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件八 有氧健身操课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附件九

(7)“抛锚式教学”在高校散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起
        1.1.1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1.2 教学模式选择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关于“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2.1.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2.1.3 关于“建构主义”概念的界定
        2.1.4 关于“抛锚式教学”概念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抛锚式教学在体育学科中的研究
        2.2.2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中的研究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对比分析法
4 实验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对象
    4.4 实验时间与地点
    4.5 实验器材
    4.6 实验设计思路
    4.7 实验条件控制
    4.8 实验过程
        4.8.1 实验前测试项目与方法
        4.8.2 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设计
        4.8.3 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散打课中的比较
        4.8.4 实验后测试项目及方法
5 分析与讨论
    5.1 实验前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差异性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散打专项技术差异性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裁判理论知识差异性分析
        5.1.5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因素差异性分析
    5.2 实验后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
        5.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散打专项技术差异性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裁判理论知识差异性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因素差异性分析
    5.3 实验班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5.3.1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
        5.3.2 实验班实验前后散打专项技术差异性分析
        5.3.3 实验班实验前后裁判理论知识差异性分析
        5.3.4 实验班实验前后心理因素差异性分析
    5.4 对照班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差异性分析
        5.4.1 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
        5.4.2 对照班实验前后散打专项技术差异性分析
        5.4.3 对照班实验前后裁判理论知识差异性分析
        5.4.4 对照班实验前后心理因素差异性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 附录
    附录A(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高校学生问卷)
    附录C(高校学生问卷)
    附录D(对照班教案)
    附录E(实验班组教案)

(8)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深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1.1.2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1.3 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园篮球推进试点工作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PBL教学模式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和理论基础
        1.4.2 PBL教学模式在国内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综述
        1.4.3 PBL教学模式在国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实验前对比分析
        3.1.1 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3.1.2 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3.1.3 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篮球水平测试结果
        3.1.4 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体育学习兴趣情况调查结果
        3.1.5 实验组和对照组沟通与合作能力调查结果
        3.1.6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调查结果
        3.1.7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测小结
    3.2 教学实验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2.1 PBL教学模式对男、女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3.2.2 PBL教学模式对男、女篮球技能水平影响分析
        3.2.3 PBL教学模式对男、女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分析
        3.2.4 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影响分析
        3.2.5 PBL教学模式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影响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
    附件3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
    附件4 初中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量表
    附件5 初中生沟通与合作能力量表
    附件6 篮球专项技能考核
    附件7 实验组教案

(9)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1.1.2 武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1.1.3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POC的定义
        2.1.2 翻转课堂的定义
        2.1.3 MOOC、SPOC、微课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SPOC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 基于SPOC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
        2.2.4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掌握学习理论
        2.3.3 混合式学习理论
        2.3.4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教学实验法
    3.3 技术路线
4 课程设计与实施
    4.1 设计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开放性原则
        4.1.3 互动性原则
        4.1.4 针对性原则
    4.2 SPOC课程设计前端分析
        4.2.1 教学对象分析
        4.2.2 教学内容分析
        4.2.3 教学目标分析
        4.2.4 学习环境分析
    4.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程设计
        4.3.1 课程章节
        4.3.2 课程资料
        4.3.3 课程通知以及作业
        4.3.4 课程考试以及统计
        4.3.5 活动区
    4.4 SPOC课堂教学评价
        4.4.1 形成性评价
        4.4.2 总结性评价
    4.5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
        4.5.1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
        4.5.2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中纠错
        4.5.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
    4.6 传统武术课教学实施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两种教学模式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对比分析
    5.2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前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5.3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技术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5.5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课程效果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6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5.6.1 优点
        5.6.2 存在的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研究
        2.1.1 项目驱动式教学定义
        2.1.2 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2.1 建构主义
        2.1.2.2 实用主义
        2.1.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1.3 项目驱动式教学与课程结合的现状
    2.2 《运动生理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2.3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特点
    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特点
    2.5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原因
    2.6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意义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3.3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4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 教学实验法
        3.2.4.1 实验目的
        3.2.4.2 实验控制
        3.2.4.3 对照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4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5 实验组课前准备
        3.2.4.6 实验组项目驱动问题的提出
        3.2.4.7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8 实验课受试者基本情况
        3.2.4.9 对照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10 实验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4 研究结果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4.1.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2.1 个人基本信息
        4.1.2.2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
        4.1.2.3 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4.1.2.4 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
    4.3 《运动生理学》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分析
        4.3.1 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4.3.1.1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1.2 实验组实验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4.3.1.3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2 对照组、实验组主观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3.3 对照组、实验组卷面成绩结果分析
        4.3.4 实验组项目小组互评结果分析
        4.3.5 实验组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4.3.6 实验组教师评价量表结果
        4.3.7 实验课实验数据统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四、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篮球进攻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万鹏.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5E”教学模式在高中短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梁益铖.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OMO模式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D]. 王雅冬.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苗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休闲体育专业有氧健身操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 刘静.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7]“抛锚式教学”在高校散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D]. 罗小慧.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达.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9]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郝伟可.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10]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D]. 姚佳云.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