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寒区黑鱼苗繁育技术

内陆寒区黑鱼苗繁育技术

一、内陆寒冷地区乌鳢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泽[1](2021)在《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文中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繁杂多样,技术要求各异,关键环节多元,知识单元离散,信息孤岛林立,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撑。而移动手机端系统用户海量,携带方便,且功能强大、应用灵活,是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功能实现与应用的优质平台。本文针对稻田综合种养移动手机端决策支持系统缺乏的问题,运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原理与方法以及水稻栽培技术和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技术等,选用XML和Java语言与Spring、SpringMVC、Mybatis 等框架以及 Android Studio、Intellij IDEA 等开发工具,研发了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V1.0,实现了移动端与服务器端数据同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了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建立了覆盖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籼粳稻品种、水稻和水产畜禽动物病虫害防治等数据库与知识库,丰富了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内容体系,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学习和查询检索的共享资源平台。(2)根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与水稻群体质量和精确定量栽培、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水质规范等相关知识,结合稻田综合种养实际,分别构建了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计算机模型,为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创造条件。(3)运用Android Studio开发平台,以XML和Java语言完成前后端编码,研发出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集成了 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介绍与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精准决策支持功能,且移动端软件界面小巧、功能完备、易于使用、移植性强,是稻田综合种养从业人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的信息化新平台。

照日格图,斯日古楞,王瑞芳,王俊[2](2017)在《乌梁素海乌鳢养殖现状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乌醴是内蒙古乌梁素海成功引种的主要经济鱼类,目前乌梁素海及其周边乡镇的乌鳢养殖规模已达到75×104m2左右,年产商品乌鳢1 172t,年产值2 109.6万元,已形成以乌梁素海为中心,以环湖乡镇为半径的乌鳢养殖圈,这使得乌梁素海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乌鳢养殖基地。近年来由于乌梁素海乌鳢养殖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水质状况转好,再加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使得乌梁素海养殖的乌鳢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乌梁素海乌鳢养殖在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邵俭[3](2016)在《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高原土着鱼类渔业资源量锐减,一些高原土着鱼类已濒危或绝迹。保护和恢复高原土着鱼类资源极为迫切,而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及增殖放流等技术手段成为保护和恢复其资源的重要途径。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和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sis Li)四种高原土着鱼类为我国所特有,具有显着的地区代表性和进化特性。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在西藏、陕西地区取得四种高原土着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了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内容的相关研究,包括饵料选择和研发、投喂模式、饲养箱选择、病害防治、生殖繁育、亲缘关系鉴定和分子标记放流等方面,优化和创新了上述四种高原土着鱼类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为增殖放流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和恢复四种高原土着鱼类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用卤虫无节幼体、专用仔鱼料(自配)和鳗鱼仔鱼料三种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和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开展了投喂试验。尖裸鲤仔鱼初始全长为13.29±0.52 mm,异齿裂腹鱼仔鱼初始全长为12.29±0.44 mm,拉萨裂腹鱼仔鱼初始全长为15.81±0.50 mm,三种仔鱼的实验周期分别为25 d,25 d,15 d。专用仔鱼料组异齿裂腹鱼仔鱼和拉萨裂腹鱼仔鱼,平均全长、全长增加倍数以及存活率均高于鳗鱼仔鱼料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并存在显着差异(P<0.05);投喂专用仔鱼料的尖裸鲤仔鱼平均全长和全长增长倍数高于鳗鱼仔鱼料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但存活率较卤虫无节幼体组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种西藏鱼类苗种培育过程,尖裸鲤可用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配合饲料(专用仔鱼料)混合饲养;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可用卤虫无节幼体开口后,选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2.分别用天然饵料、生物饵料、配合饵料和混合饵料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sis Li)仔稚鱼进行65 d投喂试验。配合饲料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高,分别为0.99%和487.82%,天然饵料组存活率最高81.67%。生物饵料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最低,分别为0.6028%,133.07%和40%,与配合饲料组和天然饵料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混合饲料组差异不显着(p>0.05)。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对活饵料和动物性饵料表现出明显偏好性,天然饵料组在试验期间生长效果较好,并具有稳定的存活率;而生物饵料组仅在仔鱼阶段具有良好的生长效果和存活率。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培育过程可进行分阶段联合投喂方式,第一阶段为开口期至30日龄生物饵料投喂阶段:投喂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第二阶段为30日龄60日龄天然饵料和生物饵料投喂阶段:投喂水蚯蚓和卤虫无节幼体,并逐步减少卤虫无节幼体投喂比例;第三阶段60日龄后“食性驯化”阶段:投喂天然饵料和配合饲料,逐步减少天然饵料投喂比例直至鱼苗摄食配合饲料明显后,再完全转投配合饲料完成人工驯食。这种投喂方式可大幅提高高原土着鱼类苗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3.选取人工养殖技术较成熟的拉萨裂腹鱼为代表种开展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水温为12℃时,拉萨裂腹鱼仔鱼初次摄食为破膜后第6d。128日龄(dah,daysafterhatching),饥饿组和投喂组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无显着差异(p>0.05)。117dah,饥饿组和投喂组拉萨裂腹鱼仔鱼都处于正常发育,形态学参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17dah后饥饿组出现负增长。投喂组高死亡期出现在712dah,而饥饿组高死亡期则出现在2933dah。饱食拉萨裂腹鱼仔鱼阶段的全长与日龄、体重与日龄,全长与体重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lt=0.2344d+10.922(r2=0.9828,n=15);wb=0.0117e0.0251d(r2=0.8582,n=15);wb=0.0003lt1.5715(r2=0.8793,n=15)。拉萨裂腹鱼仔鱼的不可逆点为30dah,最佳投喂时间为1213dah。拉萨裂腹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力,这可能是适应严寒、食物匮乏的高原水环境长期进化的结果。4.选取高原地区常用的三种饲养箱容器:圆形塑料盆、水族箱和水泥池,对已能规模化繁育的异齿裂腹鱼进行25d饲养效果对比试验。试验期间,试验用水取自拉萨河曲水县茶巴郎河段,经过滤沉淀曝气,并保证稳定的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t,℃),光照等外界环境因子。水泥池组绝对生长率(absolutelygrowthrate,agr)为16.72±0.035%,特定生长率(specificgrowthrate,sgr)为1.25±0.0024%,均高于圆形塑料盆组和水族箱组。圆形塑料盆组特定生长率(sgr)与其余两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绝对生长率(agr)差异不显着(p>0.05)。圆形塑料盆组存活率为62.67±5.508%,水族箱组存活率为91.33±7.234%。试验期间,水族箱组无明显死亡高峰期,25d累计死亡率为8.67%;圆形塑料盆组存在死亡高峰期(2025d),5d累计死亡率为26.66%。相同投养密度下,水泥池中异齿裂腹鱼仔鱼的具有明显集群效应,摄食明显并具抢食行为,生长速度快,存活率稳定,整体效果好。5.高原土着鱼类病害防治研究基本空白,而鱼类病害已成为制约高原土着鱼类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减少高原土着鱼类养殖过程中病害造成的损失,分别对两种裂腹鱼仔鱼进行不同铜离子浓度下暴露264h的亚急性毒性静态试验。同时探讨了两种裂腹鱼作为指示生物载体评估高原地区水生态系统和环境中重金属铜污染潜在风险的可行性。异齿裂腹鱼仔鱼初始体重和全长分别为14.79±0.63mg和12.93±0.81mm;拉萨裂腹鱼仔鱼初始体重和全长分别为17.89±0.31mg和13.53±0.45mm。在3.2mg/l浓度组中,两种仔鱼刚暴露时,无规则地快速游动,均表现急躁、不安,游泳速度明显加快,并不断地自水底至水面来回重复游动。4h时反应迟钝,平躺在容器底部,用玻璃棒进行刺激后急速地呈螺旋游动后又落入底部。暴露8h后,用玻璃棒刺激无明显反应,个别仔鱼鳃盖伴有微弱地张合运动,处于濒死状态;鱼体表现为弯曲变形,卵黄囊凸起、个别卵黄囊与鱼体分离,体表变白,出现蓝色晶体包裹的囊肿结节。随着暴露的毒性浓度降低,形态特征趋于正常、回避行为减弱。鱼类暴露在重金属环境时会大量分泌黏液,且鳍运动显着增加。随着暴露时间和浓度增长,两种裂腹鱼仔鱼的死亡率都明显升高。拉萨裂腹鱼仔鱼和异齿裂腹鱼仔鱼96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28mg/l和0.31mg/l;异齿裂腹鱼仔鱼的安全浓度值为0.21mg/l,显着高于拉萨裂腹鱼仔鱼的0.05mg/l(p<0.05)。两种裂腹鱼仔鱼对重金属铜都表现敏感,裂腹鱼类苗种病害防治中慎用含铜药物,这两种裂腹鱼适宜于作为重金属铜污染的指示生物载体。6.以濒危鱼类秦岭细鳞鲑为研究主体,采集人工注射催产激素后的秦岭细鳞鲑精液进行精子超微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发现秦岭细鳞鲑精子具有不对称性分布的侧鳍结构特性。精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精子由头部、中部及尾部组成;精子全长36.11±2.84μm,头部长2.78±0.31μm,头部前端和后端的宽度分别为2.20±0.42μm和2.55±0.53μm。尾部长32.9±3.31μm;头部呈卵圆形,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组成。秦岭细鳞鲑精子缺少顶体结构这一特征是与卵细胞透明带上的受精孔协同进化的结果,这与卵细胞受精孔存在的现象相关,表现为适应性进化。精子中部由1个不规则的圆球状线粒体及袖套结构组成;线粒体直径为0.65±0.14μm;尾部呈细长型,并由一个过渡区域分为前端和末端,尾部内部主要由轴丝组成,轴丝呈现为典型的“9+2”结构,外部有不对称性分布的侧鳍结构,属于硬骨鱼类中的“Type I”类型。尾部不对称分布的侧鳍结构可能具有增加尾部鞭毛与水环境中的摩擦力和促进鞭毛运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精子运动有效性,使精子完成受精作用的机率升高。秦岭细鳞鲑精子具有原始生殖特性,并完全适宜于体外受精。7.利用9对多态性高且能稳定扩增的微卫星标记对濒危鱼类秦岭细鳞鲑进行亲子关系鉴定和试剂盒开发。在双亲未知时,单个微卫星标记鉴别子代与双亲关系排除率的范围为23.6%45.1%,9个位点累计排除率为98.48%;假设双亲一方已知时,单个微卫星标记鉴别子代与双亲关系排除率的范围为25.9%52.4%,9个位点累计排除率为98.94%。在172尾子代个体中有15尾不能确定其亲本来源,其余均能准确找到其亲本,亲子鉴定实际成功率为91.28%。9对微卫星标记用于建立秦岭细鳞鲑亲子鉴定技术是可行的,开发的亲子鉴定试剂盒能快速有效地进行亲子关系鉴定,避免秦岭细鳞鲑人繁中的近亲繁殖问题而提高人繁效率,并代替物理标记用于增殖标记放流后评价,实现物种的遗传保护和资源量评估。

周爱国[4](2016)在《白甲乌鳢种质分析、白化特征机理及其热休克蛋白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珍稀的白甲乌鳢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形态学、生物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白甲乌鳢和乌鳢进行了比较研究,综合探讨了其分类归属、皮肤白化特征机理及其引种养殖过程中的抗应激能力等问题。1,基于形态学方法的部分鳢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章运用传统形态度量法与框架法对5种鳢89个个体的11个可数和29个可量性状进行了测量。主成分分析显示所有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8.928%。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白甲乌鳢和乌鳢重叠最大。聚类分析显示各种间可完全区分,其中白甲乌鳢和乌鳢亲缘关系最近。通过X射线摄影发现白甲乌鳢和乌鳢形态结果较为相似。由此可知,白甲乌鳢和乌鳢较为相近,无明显区别,杂交鳢也偏向于父本乌鳢。2,基于毛细管电泳的AFLP标记技术探讨部分鳢属鱼类亲缘关系本章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了8种鳢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共筛选出10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扩增总条带范围为114-206,一致性条带为0-12,多态性条带为114-196。聚类结果显示,依相似系数0.58的水平,乌鳢、白甲乌鳢、杂交鳢和斑鳢聚为一支,且乌鳢和白甲乌鳢的亲缘关系最近,月鳢和带鳢聚为一支,而线鳢和小盾鳢分别单独聚为一支。该技术能有效区分鳢属鱼类的亲缘关系,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分子佐证材料。3.基于白甲乌鳢线粒体DNA全序列及其12s RNA、Cytb和CO1基因与D-Loop控制区序列的鳢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章首先测定了白甲乌鳢线粒体DNA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6558bp,与乌鳢一致。利用MEGA6.0软件构建鳢科鱼类的遗传距离,其中白甲乌鳢和乌鳢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采用NJ、ME和ML法分别构建分子系统树,其中白甲乌鳢、乌鳢和乌斑杂交鳢单独聚为一支。同时比较分析了其12s rRNA、Cytb和CO1基因及其D-Loop控制区序列,白甲乌鳢和乌鳢单倍型序列之间的最大遗传距离均小于0.010,分别为0.006、0.002、0.002和0.004;分子系统树显示它们所有单倍型均单独聚为一支,且交叉排列,进一步得出白甲乌鳢应作为乌鳢白化变异种的结论。4,白甲乌鳢与乌鳢基本营养成分、皮肤黑色素含量及其组织学分析选取同一养殖水域的白甲乌鳢和乌鳢。分析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发现白甲乌鳢较乌鳢有更高的食用营养价值,同时测定其皮肤黑色素含量显着低于乌鳢。光学显微镜观察白甲乌鳢与乌鳢鳞片和皮肤黑色素细胞在分布、密度、形态、大小和生长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h&e和黑色素染色技术比较观察皮肤显微结构发现白甲乌鳢皮肤色素层趋于退化,且无明显黑色素细胞分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比分析皮肤超微结构发现白甲乌鳢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体密度较小,排列混乱,呈现多种形状,真皮层的各层细胞排列不规则,无层次性。可见,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沉积的缺乏、黑色素体密度较小等是导致白甲乌鳢皮肤白化现象的组织学原因。5,白甲乌鳢酪氨酸酶(ty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克隆了白甲乌鳢和乌鳢tyr基因cdna全长,两者序列一致。同源比对发现,与硬骨鱼类相似性较高,而与细菌类相似度较低。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yr基因在白甲乌鳢和乌鳢9大组织(皮肤、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脾脏、肾脏、鳃和肠道)中均有表达。其中,白甲乌鳢眼睛组织表达量最高,而乌鳢皮肤组织的表达量最高。对比相同组织发现,乌鳢皮肤组织tyr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高于白甲乌鳢(18.66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亚细胞定位于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质膜等部位,与预测结果一致。可见,tyr基因可能作为参与乌鳢皮肤黑色素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调节的重要因子,其低表达是皮肤出现白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6,白甲乌鳢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克隆了白甲乌鳢和乌鳢mitf基因cdna全长,两者序列一致。同源比对发现,与硬骨鱼类相似性较高,而与昆虫类相似性较低。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tf基因在白甲乌鳢心脏组织表达量最高,而在乌鳢肌肉组织表达量最高。对比相同组织发现,乌鳢皮肤mitf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高于白甲乌鳢(8.77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亚细胞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与预测结果一致。可见,mitf基因可能作为参与白甲乌鳢皮肤体色调控,其低表达可能与皮肤出现白化特征密切相关。7,白甲乌鳢sox1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克隆了白甲乌鳢和乌鳢sox10基因cdna全长,两者序列一致。同源比对发现,与硬骨鱼类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似性较低。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ox10基因在白甲乌鳢眼睛组织的表达量最高,而在乌鳢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对比相同组织发现,乌鳢皮肤sox10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高于白甲乌鳢(14.44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亚细胞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与预测结果一致。可见,sox10基因可能参与白甲乌鳢体色调节,其低表达是皮肤出现白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8,白甲乌鳢hsp6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克隆了白甲乌鳢hsp60基因cdna和基因组dna全长,符合hsp60基因家族的特征。同源比对发现,与硬骨鱼类相似性极高,而与细菌类的相似性较低。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正常对照组(0h)HSP60基因的表达存在显着组织特异性。相比于常温处理组(26℃),经热处理(37℃)后的白甲乌鳢脑、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HSP60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着的升高,而低温处理组(8.5℃)除脑组织表现出极显着性降低外,其他组织均无显着差异。注射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菌株NO.DL1476)不同时间(0-,6-,12-,24-,36-,48-,72h)后的HSP60基因在白甲乌鳢大脑、脾脏和肾脏组织中不同时间均出现极显着的升高;在肝脏中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可见,HSP60基因在应对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维持机体稳态、保证正常生命活动起到重要调节作用。9,白甲乌鳢HSP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克隆了白甲乌鳢HSP70基因cDNA和基因组DNA全长,符合HSP70基因家族的特征。同源比对发现,与所用物种相似性均很高。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正常对照组四大组织的表达存在高度特异性。相比于常温处理组,热处理后的四大组织HSP70基因均表现出极显着的升高,而低温处理组均无显着差异。经过注射迟缓爱德华氏菌不同时间后的四大组织均出现极显着的升高。结果说明HSP70基因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及保护其致病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10,白甲乌鳢HSP9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克隆了白甲乌鳢HSP90基因cDNA和基因组DNA全长,符合HSP90基因家族的特征。同源比对发现,与硬骨鱼纲的鱼类相似性很高,而与细菌类相似性较低。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正常对照组四大组织存在特异性表达。相比于常温处理组,热处理后的四大组织HSP90基因均表现极显着升高,而低温处理组均无显着性差异。经过迟缓爱德华氏菌注射不同时间后的四大组织均出现了极显着的升高,在肝脏组织中一直呈现高表达。可见,HSP90基因能够有效的应对热应激和病原菌感染,对正常生命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彭琛[5](2014)在《常州市“现代城市渔业”的发展方向与新北区渔业发展规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借鉴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经验和水产养殖规划理论,针对水产业发展和规划中所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现代城市渔业发展的基本功能和原则主要为:水产品供给保障与水产品安全保障功能、生态协调功能与环境保护原则、现代科技渔业的示范先导性与养殖盈利能力提升的创新发展功能、休闲渔业发展与科普教育功能等几方面。围绕上述方面,全面调查了常州市渔业发展的现状,在分析常州市水产养殖业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市场供需的基础上,提出了常州市现代城市渔业的发展方向是:做大做强以名特优新品种为主的主导产业,以四大家鱼等常规产品为主的传统产业应当稳中有降,积极开发以生态景观、休闲旅游和精品设施渔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常州市新北区渔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调研,根据常州市渔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提出了新北区渔业发展规划为:实行一区、二带的养殖区域布局,围绕长江特色渔业经济带、特种水产养殖品牌区、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区、休闲观光渔业产业区四个功能区域开展建设,同时还明确了应积极实施的渔业良种繁育工程、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综合性渔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程、渔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渔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示范工程、休闲渔业工程、渔业生产平安工程等现代渔业工程建设项目,对促进常州市新北区现代城市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探讨性,对开展其他相同类型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由志欣[6](2014)在《西藏拟溞高密度培养的技术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适合北方较低的水温条件,而大多数海产鱼、虾类育苗期间水温较低,合理开发这一独特的生物资源有望克服部分喜暖性浮游生物的应用局限性,为北方海水养殖业增添一种高效理想的活饵料,研究优化西藏拟溞种群生态的培养条件,对合理利用这种独特的饵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探讨西藏拟溞最优化培养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饥饿时间对西藏拟溞种群补偿生长效应的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连续饥饿(t=1d、3d、5d、7d、9d、11d)、间断饥饿(t=0.5d、1d、1.5d、2d)对西藏拟溞种群生殖参数、体长及心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1d及间断饥饿0.5d后,西藏拟溞的产幼前发育期最短,均为16.3±0.82d,内禀增长率(rm)、总生殖量及平均寿命最大,分别为0.136±0.003d-1、0.133±0.005d-1,426.3±8.04ind.、412.3±11.06ind.,54.5±1.60d、54.3±1.47d,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体长和心搏率分别为2.521mm、184次/min,均接近正常值,表现具有补偿生长能力;饥饿3、5d及间断饥饿1d后,rm分别为0.118、0.117和0.077d-1,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但尚能维持种群正常生长,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饥饿超过7d及间断饥饿超过1.5d的处理组,寿命、体长及心搏率大幅下降,与各组差异显着(P<0.05),已不能恢复正常代谢水平,丧失补偿生长能力。2.海水高密度培养西藏拟溞的种群动态及生产量应用现有实验装置对枝角类西藏拟溞大量培养的研究表明:由于生存的环境有限,在培养的过程中,西藏拟溞种群的密度不是无限增长的。对西藏拟溞在稀释海水(S=18~20)中规模化培养的技术工艺参数的研究,包括起始放养密度、充纯氧和日采收率三个方面。结果表明,起始放养密度对西藏拟溞种群增长和日产量影响显着(P<0.05),不同起始放养密度(200、550、900和1250个/L)培养试验中,放养密度为1250个/L时,培养第33天种群密度达最高,为9500±550.73个/L,平均日产量为125.00±8.35g·m-3·d-1;充纯氧与充空气比较看,充纯氧能显着提高种群密度和日产量,放养密度为1250个/L、充纯氧试验中西藏拟溞种群密度最高达11600±560.45个/L,平均日产量为156.82±8.49g·m-3·d-1;采收率对西藏拟溞的种群增长和日产量也具有显着影响,采收率为20%最佳,放养密度为1250个/L日采收率为20%的试验中,西藏拟溞种群密度最高为12900±995.04个/L,平均日产量为176.52±15.08g·m-3·d-1。3.环境因子对休眠卵的诱导及萌发影响研究了起始密度(0.1、0.3、0.6、1.0、1.5ind./ml)、变温和性比(白天16、12、8℃,夜间8、6、4℃,雌雄比6:0、5:1、4:2、3:3)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群起始密度为0.6ind./ml时,休眠卵形成数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而降温对西藏拟溞的产幼数量、休眠卵数量、雄体数量均有影响,在性比为4:2时,休眠卵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对不同盐度、光照周期、温度、食物种类及保存方式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在8~20时,其萌发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低盐度条件下(S=12~16)最适宜休眠卵萌发,光照是萌发的必要条件,黑暗条件下休眠卵均未萌发,光照周期为12L:12D时,萌发率最高,在12℃~20℃时萌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在20℃时萌发率最高,以角毛藻为食物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率影响显着,湿法-20℃较-4℃保存的休眠卵萌发率高,且开始萌发时间也最短。

陈福艳[7](2013)在《卵形鲳鲹细菌性病害快速诊断与防治初探》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卵形鲳鲹的养殖逐渐出现抗病能力下降,病害发生频繁等问题,病害问题成为制约该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了解广西养殖卵形鲳鲹病害发生情况及提高病害防治能力,开展几方面的研究并得出结果如下:1.2012年对广西沿海卵形鲳鲹养殖区进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发生细菌病、寄生虫病、神经坏死病毒病和肝胆综合症,共分离保种7种共18株菌,其中创伤弧菌5株、哈氏弧菌4株、海豚链球菌3株、副溶血弧菌2株、费尼斯弧菌1株、巴西弧菌1株、美人发光杆菌2株;研究了卵形鲳鲹临床病害(细菌性肠炎、赤皮、寄生虫病和肝胆综合症等)的防治方法,具有临床应用意义。2.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中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建立创伤弧菌和哈氏弧菌的双重PCR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根据创伤弧菌GenBank数据库中的特异性基因溶细胞毒素序列设计引物,哈氏弧菌根据tox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两对引物大小分别为128bp和211bp,可检测创伤弧菌最低浓度为12cfu/m1、哈氏弧菌最低浓度为18cfu/m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快速、省时和省力的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性。3.通过8种药物对卵形鲳鲹稚鱼的毒性试验,表明各种药物安全浓度分别为:高锰酸钾为0.5mg/L、癸甲溴铵复合戊二醛为12.64mg/L、聚维酮碘为38.64mg/L、二溴海因为4.59mg/L、二氧化氯为21.77mg/L、伊维菌素为5.01mg/L、氯氰菊酯为0.044mg/L、伊维菌素和印楝提取物为2.06mg/L。鉴于几种药物对卵形鲳鲹的敏感性及毒性作用大小,建议卵形鲳鲹选择聚维酮碘、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癸甲溴铵复合戊二醛、伊维菌素及伊维菌素和印楝提取物作为病害防治用药,而慎用氯氰菊酯和高猛酸钾。

牟振波,刘洋,徐革锋,李永发[8](2011)在《细鳞鱼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室内控温水族箱中设6℃、11℃、16℃和21℃四个水温组,饲养7周,研究了初始体重为1.72±0.24g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结果表明,16℃时细鳞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E)和摄食率(FI)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些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为SGR=(-2.601)+(0.887)T+(-0.027)T2;摄食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为FI=(0.111)+(0.292)T+(-0.009)T2(P<0.01,R=0.990);食物转化率水温的回归方程为FCE=(52.828)+(11.951)T+(-0.393)T2。细鳞鱼在11~21℃都可以摄食生长,最适水温为15.20℃~16.43℃。

朱林,李应森,冯晓宇,郭水荣,谢楠,朱树人[9](2011)在《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文中研究表明就近几年乌鳢养殖、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我国乌鳢养殖和育苗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乌鳢人工养殖及育苗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孙存军[10](2011)在《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持续56d。得出如下结果:1.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的影响饵料鱼组摄食率高于饲料组,投喂频率2次/d组摄食率高于1次/d。4个处理组干重摄食率大小为F1<A1<F2<A2,饵料类型对干重摄食率的影响不显着,投喂频率对干重摄食率的影响显着。2.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饵料利用的影响各处理组饵料系数大小为:A1<A2<F2<Fl。其中A1和A2差异不显着,饵料类型对饵料系数的影响显着,饵料鱼组饵料系数显着高于人工配合饲料组。各组干重饵料系数大小依次为:F1>A1>F2>A2。其中1次/d组鳃幼鱼的干重饵料系数均大于2次/d组,饵料鱼组干重饵料系数也均大于人工配合饲料组,除F1组显着大于其他三组外,各组差异不显着。各组蛋白质转化效率大小为:F1<F2<A1<A2.其中,饵料类型对蛋白质效率影响显着,饵料鱼组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人工配合饲料组,投喂频率对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着。3.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期间鳡幼鱼体重:A2>F2>A1>F1。0-56d, F1、F2和A1体重增长一直加快,A2在0-42d体重增长加快,而43-56d减慢。0d-14d、14d-28d时,各组SGR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且A2>F2>A1>F1。28d-42d时, F2与A2没有显着差异,42d-56d时,F1和F2的SGR均显着高于A1和A2。实验结束时,A2组终末体重最大,F1组最小。投喂频率相同时,饲料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均极显着高于饵料鱼组(P<0.01),存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饵料条件下,投喂频率由1次/d增至2次/d,鳡幼鱼各项生长指标均极显着提高(P<0.01),存活率显着提高(P<0.05),肥满度无显着变化(P>0.05)。饵料和投喂频率对各项指标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4.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鳃幼鱼肌肉成分的影响F2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水分含量最低。投喂频率相同时,饲料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极显着低于饵料鱼组(P<0.01),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饵料条件下,2次/d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着高于1次/d组(P<0.01),粗灰分含量显着升高(P<0.05),水分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饵料和投喂频率对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极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对粗灰分含量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5.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鳃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各处理组肠道蛋白酶活力均显着高于肝脏(P<0.05)。其中,肠道的蛋白酶活力:饵料鱼组显着高于饲料组(P<0.05),F1显着高于F2,A2显着高于A1。肝胰脏的蛋白酶活力:F2显着高于另外三组(P<0.05),F1、A1和A2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饵料鱼组的肠道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肝胰脏(P<0.05)。肠道的脂肪酶活力:F1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F2、A1和A2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A1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F1、F2和A2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F1、F2和A2的肠道淀粉酶活力显着高于肝胰脏(P<0.05)。其中,肠道的淀粉酶活力:饵料鱼组显着高于饲料组(P<0.05)。肝胰脏的淀粉酶活力: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根据干重摄食率、干重饵料系数、蛋白质转化效率、特定生长率及肌肉成分等指标综合判定:A2组为较好的饵料与投喂频率组合。

二、内陆寒冷地区乌鳢苗种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陆寒冷地区乌鳢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
        2.2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2.3 Android端手机APP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0 前言
    1 系统可行性分析
        1.1 技术可行性
        1.2 经济可行性
        1.3 社会可行性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系统设计目标
    4 系统关键技术
        4.1 Material Design界面设计
        4.2 Android四大组件
        4.3 数据持久化技术
        4.4 Volley框架
        4.5 Maven工具
        4.6 MySQL数据库
        4.7 三层架构
    5 小结与讨论
        5.1 小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的研发
    0 前言
    1 数据库的研发
        1.1 数据库建表
        1.2 数据存储
    2 知识库的研发
        2.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知识库
        2.2 水稻品种知识库
        2.3 病虫害防治知识库
    3 模型库的研发
        3.1 水稻基本苗计算决策模型的构建
        3.2 水稻精确施肥决策模型的构建
        3.3 饲料投喂决策模型的构建
        3.4 适宜水质决策模型的构建
        3.5 其它决策模型的构建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ndroid端手机APP功能设计与实现
    0 前言
    1 系统开发方法与功能
        1.1 系统开发环境
        1.2 页面设计常用组件
    2 系统程序实现与功能应用
        2.1 注册
        2.2 登录
        2.3 页面功能程序实现
        2.4 功能应用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乌梁素海乌鳢养殖现状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乌鳢池塘养殖现状及其经济效益
    2.2 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乌鳢池塘养殖的生态效益
    2.3 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乌鳢池塘养殖的社会效益
3 结论

(3)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高原地区渔业资源
        1.1 简介
        1.2 青藏高原地区渔业资源
        1.3 秦岭山脉地区渔业资源
        1.4 四种高原土着鱼类研究进展
        1.4.1 三种西藏土着鱼类研究进展
        1.4.1.1 尖裸鲤简介及研究概况
        1.4.1.2 拉萨裂腹鱼简介及研究概况
        1.4.1.3 异齿裂腹鱼简介及研究概况
        1.4.2 秦岭细鳞鲑研究进展
        1.4.2.1 秦岭细鳞鲑简介
        1.4.2.2 秦岭细鳞鲑研究概况
    2 鱼类养殖生物学
        2.1 简介
        2.2 饵料
        2.3 摄食与生长
        2.4 饲养环境
        2.5 鱼类病害防治
        2.6 珍稀濒危鱼类养殖管理概况
    3 鱼类保护技术研究概况
    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
        2.2 饵料选择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测量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饵料对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存活的影响
    4 讨论
        4.1 饵料的适口性和可得性
        4.2 三种西藏土着鱼类仔鱼的人工驯化特性
第三章 不同饵料对秦岭细鳞鲑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及饵料
        2.2 饲养条件及管理
        2.3 数据采集及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饵料对秦岭细鳞鲑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饵料对秦岭细鳞鲑仔稚鱼成活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饲养条件
        2.2 试验Ⅰ: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仔鱼摄食和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2.3 试验Ⅱ: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仔鱼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摄食率与不可逆点确定
        3.2 生长和发育
        3.3 死亡情况
    4 讨论
        4.1 拉萨裂腹鱼仔鱼对饥饿胁迫的适应性
        4.2 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形态特征及存活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数据测量和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存活的影响
    4 讨论
        4.1 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4.2 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存活的影响
        4.3 不同养殖条件对西藏地区土着鱼类仔鱼培育探讨
第六章 Cu~(2+)制剂对两种高原土着鱼类仔鱼的毒性效应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Cu~(2+)制剂对两种仔鱼行为和体征的影响
        3.2 Cu~(2+)制剂对两种仔鱼存活的影响
        3.3 半数致死浓度(LC_(50))和安全浓度(SC)的确定
    4 讨论
第七章 秦岭细鳞鲑精子生殖细胞超微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扫描电镜样本制备
        2.3 透射电镜样本制备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
        3.1 形态指标测量
        3.2 形态特征
        3.3 超微结构示意图
    4 讨论
第八章 秦岭细鳞鲑SSR荧光标记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及试剂盒的开发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及试剂仪器
        2.2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2.3 PCR扩增及检测
        2.4 荧光引物合成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筛选的微卫星标记特征
        3.2 荧光标记微卫星亲子鉴定结果
        3.3 秦岭细鳞鲑亲子鉴定试剂盒
    4 讨论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1 前言
    2 饵料因素对四种高原土着鱼类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 饥饿胁迫对拉萨裂腹鱼摄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4 饲养箱类型对异齿裂腹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5 两种裂腹鱼病害防治及指示生物监测可行性分析
    6 精子生殖细胞形态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方式选择
    7 人工繁育效果评估和增殖放流分子标记开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白甲乌鳢种质分析、白化特征机理及其热休克蛋白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鳢的简介
    2 鱼类种质分析
        2.1 种质分析方法
    3 鱼类白化研究进展
        3.1 鱼类体色遗传
        3.2 黑色素沉积的缺乏是鱼类白化的表征现象
        3.3 白化分子机理研究
    4 鱼类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4.1 热休克蛋白分类
        4.2 热休克蛋白分布
        4.3 热休克蛋白的分子结构
        4.4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4.5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形态学方法的部分鳢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参数测量
        1.1.3 数据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可数性状特征分析
        1.2.2 可量性状分析
        1.2.3 主成分分析
        1.2.4 判别分析
        1.2.5 5种鳢X射线成像分析
    1.3 讨论
        1.3.1 形态学标记应用
        1.3.2 不同鳢属鱼类群体间亲缘关系
        1.3.3 不同鳢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差异与其栖息地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AFLP标记技术探讨8种鳢属鱼类亲缘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DNA的检测结果
        2.2.2 AFLP引物组合的扩增结果
        2.2.3 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AFLP-毛细管电泳鉴别技术分析
        2.3.2 8种鳢属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3 8种鳢属鱼类的聚类分析
第三章 基于mt DNA全序列及其部分基因和D-Loop序列系统发育关系
    3.1 基于白甲乌鳢线粒体DNA全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2 实验结果
        3.1.3 讨论
    3.2 基于12s rRNA,Cytb和COI基因及D-Loop序列的鳢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第四章 白甲乌鳢与乌鳢营养成分、皮肤黑色素含量及其组织学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白甲乌鳢和乌鳢肌肉基本营养成分的比较
        4.2.2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黑色素含量的比较
        4.2.3 白甲乌鳢和乌鳢鳞片和皮肤黑色素细胞初步观察
        4.2.4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显微结构比较观察
        4.2.5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超微结构的比较观察
    4.3 讨论
        4.3.1 白甲乌鳢和乌鳢肌肉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分析
        4.3.2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黑色素细胞的比较分析
        4.3.3 白甲乌鳢和乌鳢皮肤显微和超微结构比较分析
第五章 白甲乌鳢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白甲乌鳢TYR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5.2.2 白甲乌鳢TY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5.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5.2.4 白甲乌鳢TYR基因组结构分析
        5.2.5 白甲乌鳢和乌鳢TYR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3 讨论
        5.3.1 白甲乌鳢TYR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定位和同源性分析
        5.3.2 白甲乌鳢TYR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第六章 白甲乌鳢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
        6.2.1 白甲乌鳢MITF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6.2.2 白甲乌鳢MITF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6.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6.2.4 白甲乌鳢基因组结构分析
        6.2.5 白甲乌鳢和乌鳢MITF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6.3 讨论
        6.3.1 白甲乌鳢MITF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定位和同源性分析
        6.3.2 白甲乌鳢MITF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第七章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
        7.2.1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7.2.2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7.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7.2.4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组结构分析
        7.2.5 白甲乌鳢和乌鳢SOX1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7.3 讨论
        7.3.1 白甲乌鳢SOX1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定位和同源性分析
        7.3.2 白甲乌鳢SOX1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第八章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8.1 材料与方法
        8.1.1 实验材料
        8.1.2 实验方法
    8.2 实验结果
        8.2.1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8.2.2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8.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8.2.4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组结构分析
        8.2.5 白甲乌鳢HSP6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8.3 讨论
        8.3.1 白甲乌鳢HSP6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8.3.2 白甲乌鳢HSP6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第九章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9.1 材料与方法
        9.1.1 实验材料
        9.1.2 实验方法
    9.2 实验结果
        9.2.1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9.2.2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9.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9.2.4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组结构分析
        9.2.5 白甲乌鳢HSP7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白甲乌鳢HSP7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9.3.2 白甲乌鳢HSP7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第十章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实验材料
        10.1.2 实验方法
    10.2 实验结果
        10.2.1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的c 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10.2.2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域预测
        10.2.3 同源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10.2.4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组结构分析
        10.2.5 白甲乌鳢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分析
    10.3 讨论
        10.3.1 白甲乌鳢HSP90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10.3.2 白甲乌鳢HSP90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 文献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附录B:
附录C:

(5)常州市“现代城市渔业”的发展方向与新北区渔业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水产养殖发展情况
        1.1 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1.2 渔业生产基本功能
    2 水产养殖规划的实施现状
        2.1 水产养殖规划类别
        2.2 水产养殖规划存在问题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前言
第一部分 常州市渔业概况与渔业发展方向分析
    1 渔业生产概况
        1.1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1.2 渔业生产现状
    2 渔业发展方向分析
        2.1 发展思路和目标
        2.2 区域布局分析
        2.3 发展重点分析
    3 结论
第二部分 常州新北区的渔业发展规划与分析
    1 渔业发展现状
        1.1 水域滩涂资源
        1.2 水文气候条件
        1.3 水生生物资源
        1.4 水产现状及前景展望
    2 渔业发展规划
        2.1 养殖水域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2.2 水产养殖区域布局与功能规划
        2.3 发展重点分析
        2.4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西藏拟溞高密度培养的技术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西藏拟溞的生物学研究
    1.2 西藏拟溞的营养价值
    1.3 西藏拟溞培养的重要环节
    1.4 本试验中饵料及西藏拟溞的培养装置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饥饿时间对西藏拟溞补偿生长效应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条件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连续饥饿对西藏拟溞种群生长参数的影响
        2.2.2 连续饥饿对西藏拟溞体长和心搏率的影响
        2.2.3 间断饥饿对西藏拟溞种群生长参数的影响
        2.2.4 间断饥饿对西藏拟溞体长和心搏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西藏拟溞对饥饿时间的耐受性
        2.3.2 西藏拟溞的补偿生长效应
第三章 西藏拟溞及混合饵料的初级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西藏拟溞高密度培养及相关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计数方法
        4.1.4 生物量(平均湿重)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放养密度下西藏拟溞的种群动态及生产量
        4.2.2 培养条件改进后充纯氧下西藏拟溞的种群增长潜力
        4.2.3 培养条件改进后日采收率对西藏拟溞培养效果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放养密度下西藏拟溞种群增长潜力
        4.3.2 充纯氧及不同日采收率条件下西藏拟溞的种群增长潜力
        4.3.3 西藏拟溞作为活生物饵料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 种群密度、降温性比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诱导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种群增长率的计算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种群密度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诱导的影响
        5.2.2 降温和性比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诱导的影响
    5.3 讨论
        5.3.1 起始密度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诱导的影响
        5.3.2 降温和性比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诱导的影响
第六章 环境条件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休眠卵萌发率的计算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盐度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的影响
        6.2.2 光照周期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的影响
        6.2.3 温度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的影响
        6.2.4 食物种类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的影响
        6.2.5 保存方法对西藏拟溞休眠卵萌发的影响
    6.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卵形鲳鲹细菌性病害快速诊断与防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卵形鲳鲹的生物学特性
    1.2 海水鱼类细菌性病原研究进展
        1.2.1 创伤弧菌
        1.2.2 哈氏弧菌
        1.2.3 海豚链球菌
        1.2.4 副溶血弧菌
        1.2.5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
        1.2.6 嗜麦芽假单胞菌
        1.2.7 诺卡氏菌
    1.3 卵形鲳鲹病害研究进展
        1.3.1 细菌性疾病
        1.3.2 寄生虫病
        1.3.3 神经坏死病毒病
        1.3.4 肝胆综合症
    1.4 海水养殖殖鱼类细菌性病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1 传统检测技术
        1.4.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4.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卵形鲳鲹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性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主要试剂
        2.1.1.2 主要工具及仪器
        2.1.1.3 病原及试验鱼
        2.1.2 方法
        2.1.2.1 病害调查方法
        2.1.2.2 病原菌分离
        2.1.2.3 细菌人工感染试验
        2.1.2.4 生化鉴定
        2.1.2.5 药物敏感试验
        2.1.2.6 细菌分子鉴定
    2.2 结果
        2.2.1 病害流行情况
        2.2.2 病害防治
        2.2.3 病鱼的特征及病原菌的分离
        2.2.4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2.2.5 药敏纸片试验结果
        2.2.6 生化试验结果
        2.2.7 细菌16S rRNA基因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创伤弧菌和哈氏弧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双重PCR检测创伤弧菌和哈氏弧菌的特异性
        3.2.2 双重PCR检测创伤弧菌和哈氏弧菌的敏感性
        3.2.3 临床样品的双重PCR检测效果
    3.3 讨论
第四章 8种水产常用药物对卵形鲳鲹稚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鱼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条件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试验鱼的中毒症状
        4.2.2 8种药物对试验鱼的毒性
        4.2.3 8种药物对试验鱼的安全性
    4.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论文发表说明
个人简历
参加学术会议

(8)细鳞鱼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鱼及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细鳞鱼的最适摄食、生长温度
    2.2 食物转化率
3 讨论

(9)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鳢人工养殖技术
    1.1 乌鳢单养
    1.2 乌鳢混养
2 乌鳢繁殖及人工育苗
    2.1 亲鱼的选留与培育
    2.2 人工繁殖
        2.2.1 产卵池的准备
        2.2.2 人工催产
        2.2.3 亲鱼的配对与产卵
    2.3 受精卵的孵化
    2.4 鱼苗培育
3 乌鳢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0)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鳡的研究概况
        1.1.1 鳡的生物学特征
        1.1.2 鳡的人工养殖状况
    1.2 网箱养殖现状
        1.2.1 国外网箱养殖概况
        1.2.2 我国网箱养殖概况
        1.2.3 网箱类型
        1.2.4 网箱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3 投喂频率对鱼类摄食、生长、生化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
        1.3.1 投喂频率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1.3.2 投喂频率对饵料转化率的影响
        1.3.3 投喂频率对水生动物生长分化的影响
        1.3.4 投喂频率对水生动物生化成分的影响
        1.3.5 投喂频率对水生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1.4 饵料类型对水生生物生长、生化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
        1.4.1 饵料鱼的局限性
        1.4.2 饵料类型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
        1.4.3 饵料类型对水产动物生化组成的影响
        1.4.4 饵料类型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消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的影响
        3.1.1 不同取样时间各处理组鳡幼鱼摄食率的变化趋势
        3.1.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率的影响
        3.1.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干重摄食率的影响
    3.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饵料利用的影响
        3.2.1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饵料系数的影响
        3.2.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干重饵料系数的影响
        3.2.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蛋白质转化效率的影响
    3.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的影响
        3.3.1 饵料类型及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各处理组鳡幼鱼的生长趋势
    3.4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肌肉成分的影响
    3.5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5.1 各处理组肠道及肝胰脏蛋白酶活力
        3.5.2 各处理组肠道及肝胰脏脂肪酶活力
        3.5.3 各处理组肠道及肝胰脏淀粉酶活力
4 讨论
    4.1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的影响
    4.2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的影响
    4.3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肌肉成分的影响
    4.4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陆寒冷地区乌鳢苗种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D]. 陈泽. 扬州大学, 2021
  • [2]乌梁素海乌鳢养殖现状及效益分析[J]. 照日格图,斯日古楞,王瑞芳,王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3]四种高原土着鱼类养殖生物学研究[D]. 邵俭.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4]白甲乌鳢种质分析、白化特征机理及其热休克蛋白基因的研究[D]. 周爱国.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2)
  • [5]常州市“现代城市渔业”的发展方向与新北区渔业发展规划[D]. 彭琛. 苏州大学, 2014(05)
  • [6]西藏拟溞高密度培养的技术工艺优化研究[D]. 由志欣. 大连海洋大学, 2014(08)
  • [7]卵形鲳鲹细菌性病害快速诊断与防治初探[D]. 陈福艳. 广西大学, 2013(03)
  • [8]细鳞鱼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的研究[J]. 牟振波,刘洋,徐革锋,李永发. 水产学杂志, 2011(04)
  • [9]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J]. 朱林,李应森,冯晓宇,郭水荣,谢楠,朱树人.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3)
  • [10]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生长、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D]. 孙存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内陆寒区黑鱼苗繁育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