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人工饲养技术

蚕人工饲养技术

一、天蚕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雨[1](2020)在《鳞翅目昆虫中肠和中肠内容物的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昆虫中肠是吸收养分和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栖息着大量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的结构、数量比和种类与昆虫生长发育、抗药性、免疫反应等密切相关,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中,有的以中肠(围食膜外部)作为试验材料,有的则以中肠内容物(围食膜内部)作为试验材料。这种选用中肠或中肠内容物作为试验材料的前提假设是这二者拥有相似的肠道微生物。但是昆虫中肠与中肠内容物是否具有相似的肠道微生物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以两种鳞翅目昆虫包括大蚕蛾科的柞蚕(Antheraea pernyi)和蚕蛾科的桑蚕(Bombyx mori)为试验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方法,对昆虫中肠与中肠内容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本论文也利用柞蚕属的柞蚕(A.pernyi)和天蚕(A.yamamai)均可取食壳斗科的柞树(Quercus wutaishanica)和杨柳科的蒿柳(Salix viminalis)的特性,检测了蚕种、饲料和饲养季节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鳞翅目昆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复杂性提供了信息。具体结果如下:1.柞蚕中肠细菌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高于中肠内容物。根据柞蚕3个中肠和2个中肠内容物菌群的测序数据,结果表明中肠共检测到10个门、68个属的细菌;中肠内容物共检测到5个门、20个属的细菌;其中5个门、17个属的细菌为中肠和中肠内容物所共有。柞蚕中肠细菌菌群的组分和丰度在数值上均高于中肠内容物。2.桑蚕中肠细菌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中肠内容物。为了验证柞蚕中的研究发现,本论文进一步进行了桑蚕6个中肠和6个中肠内容物菌群的测序。桑蚕中肠共检测到30个门、465个属的细菌,而中肠内容物仅检测到22个门、344个属的细菌,有21个门、254个属的细菌为中肠和中肠内容物所共有。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的箱图分析、非参数的多元统计检验(ANOSIM)均在统计学意义上支持桑蚕中肠的细菌组成和多样性显着高于中肠内容物。3.蚕种、饲料和饲养季节显着影响着昆虫肠道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在同一环境下,以蒿柳饲养的柞蚕和天蚕,结果表明柞蚕和天蚕两个蚕种的肠道菌群各菌属丰度占比有所差异,两个蚕种也各有其特定细菌菌群。以同一卵圈的柞蚕为试验材料,分别以辽东栎和蒿柳饲养,结果表明不同饲料能够影响昆虫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蒿柳饲养的柞蚕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更加丰富以辽东栎饲养的春秋两季柞蚕为试验材料,获得了3个春季柞蚕和4个秋季柞蚕的中肠菌群测序数据。秋季柞蚕共检测到22个门、573个属的细菌,而春季检测到17个门、162个属的细菌。秋柞蚕细菌种类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大于春柞蚕。

王海燕[2](2020)在《饲料中添加天蚕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是水产养殖业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养殖模式,而这种养殖模式造成了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动物容易感染疾病,生长缓慢。本研究以镇海林蛙(Rana zhenhainesis)蝌蚪为实验对象,在食用饲料配方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天蚕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旨在:(1)饲料天蚕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性能的影响;(2)比较不同浓度天蚕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天蚕素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探讨了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天蚕素对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蝌蚪生长性能和酶活的影响。随机选取镇海林蛙蝌蚪(Gosner2627)500只,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每个重复20尾),分别喂添加0、1.0、2.0、4.0和8.0 mg/g天蚕素的试验饲料。结果表明:(1)天蚕素浓度与镇海林蛙蝌蚪的发育历期呈显着的负相关,与镇海林蛙蝌蚪体长相关不显着;(2)变态成功率为94.6%,组间差异不显着,与天蚕素的浓度相关不显着;(3)天蚕素浓度与镇海林蛙蝌蚪变态时间、变态幼蛙体长和体重均呈显着的正相关;(4)天蚕素浓度与镇海林蛙变态幼蛙的跳跃距离相关不显着;(5)天蚕素浓度与镇海林蛙变态幼蛙大腿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呈显着的负相关。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范围浓度内,添加8mg/g天蚕素降低镇海林蛙的发育速度,延长了变态时间,同时增加了变态个体的大小,从而提高幼蛙的适合度。2.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蝌蚪生长性能和酶活的影响。将镇海林蛙蝌蚪(Gosner2526)288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组24尾蝌蚪。各组分别添加0、50、500和1200 mg/kgβ-胡萝卜素,直至镇海林蛙蝌蚪变态发育完全。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组间蝌蚪发育中期的体重、体长和尾长差异不显着,而蝌蚪中期发育的历期差异显着,对照组中期发育的历期显着快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2)不同处理组间蝌蚪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着,对照组的变态时间显着短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而β-胡萝卜素处理组随着浓度的增加,变态时间缩短。(3)不同处理组间幼蛙体长、头长、前臂及手长和后肢长差异显着,但幼蛙重量差异不显着。(4)不同处理组间幼蛙平均跳跃距离差异显着,50和500 mg/kgβ-胡萝卜素处理组幼蛙平均跳跃距离显着大于1200mg/kgβ-胡萝卜素处理组和对照组。(5)幼蛙肝脏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组间差异显着,50 mg/kgβ-胡萝卜素处理组CAT活力显着大于其他处理组,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T-SOD)活力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在本实验范围浓度内,饲料中添加500 mg/kgβ-胡萝卜素试验组,可以显着减缓镇海林蛙蝌蚪的早期发育,延长变态时间,形成较大的幼蛙个体,积累能量较多,运动性能显着增强,增加幼蛙个体的适合度。3.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对于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性能和酶活的影响。将镇海林蛙蝌蚪(Gosner2526)288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组24尾蝌蚪。各组分别添加0、50、500和1200 mg/kg维生素E,直至镇海林蛙蝌蚪变态发育完全。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组间蝌蚪发育中期的发育历期、体重、体长和尾长差异不显着。(2)不同处理组间蝌蚪的变态率差异显着,添加5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变态率显着大于500和120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变态时间均差异不显着。(3)不同处理组间镇海林蛙幼蛙头长差异显着,对照组个体均显着小于维生素E处理组,但维生素E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5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个体的前臂及手长显着大于对照组;后肢长和重量差异组间差异显着,50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个体均显着大于5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其他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但幼蛙体长和平均跳跃距离组间差异不显着。(4)不同处理组间幼蛙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过氧化物酶(CAT)活力差异不显着,但丙二醛含量(MDA)差异显着,5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和对照组的MDA含量显着低于500和120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500 mg/kg维生素E处理组MDA含量最高。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饲料中添加50 mg/kg维生素E试验组,显着增加头长和前臂及手长,同时降低肝脏的MDA含量,增强抗氧化能力。

曲文波,马晓岚[3](2017)在《黑龙江省野生天蚕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天蚕(Antheraea Yamamai)属一化性大型泌丝经济昆虫,是世界上珍稀野生昆虫。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鳞翅目天蚕蛾科。黑龙江省天蚕资源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一带的宁安、穆棱、东宁、鸡西、鸡东、林口、密山、宝清、勃利、桦南等市县,蕴藏量居国内和世界之首。

李树英[4](2014)在《野蚕系列之一——天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蚕是已经得到人们开发利用的又一种绢丝昆虫,学名Antheraea yamamai%Guenrin Meneville,染色体2n=62。在日本被称为柞蚕。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天蚕茧丝由于具有天然的宝石绿色泽,强力和伸度又显着优于家蚕丝,不需染色就可织出华美轻柔的织物,加之数量稀少,故天蚕丝价格昂贵。据记载,我国的安徽省在公元637年就有搜集、利用天蚕茧的历史。日本开发利用天蚕的历史距今也已有1 100多年。19世纪80年代,在日本长野县南

吕校华,刘云华,陈水扬,戴劲[5](2013)在《南岭天蚕气象条件及饲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岭天蚕是以栎树叶为食的珍稀绢丝昆虫,由于天蚕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养殖,受到气候和饲料因素的影响,其幼虫生长发育不齐,作茧和化蛹也不齐,因此在制种期成虫羽化时间差异大。20082009年在湖南省绥宁县开展天蚕农业气候生态及饲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天蚕生长的适合温度是随着蚕龄而变化的,饲养时要先在室内再放室外。冷空气活动,特别是寒潮的影响以及暴雨的侵入给天蚕的生长带来极大的影响,使天蚕的成活率大大降低。天蚕生长的适宜海拔高度大约在500800 m。

陈标新,唐曼琳,刘卫平,曹成书,吴重池[6](2012)在《南岭天蚕生态气候适应性及人工养殖技术》文中提出在海拔300、400、500、600、700、800、900 m等7个不同高度上建立气象天蚕养饲基地,研究了南岭天蚕的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南岭天蚕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7.0~25.0℃,最适宜温度为22℃,适宜相对湿度60%~70%;最适宜海拔高度在500~800 m之间。南岭天蚕养殖的关键技术如下:3月底4月初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初日后,栎树萌动开苞时即孵化;小蚕(1~3龄)采取人工增温至26~24℃室内养饲;大蚕(4~5龄)以野外大棚或网罩林养为佳。

杜占军,陈凤林,王建业[7](2012)在《野蚕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对我国鳞翅目大蚕蛾科的柞蚕、天蚕、蓖麻蚕、栗蚕、樗蚕、柳蚕、透目大蚕、樟蚕、乌桕大蚕等有人工利用研究历史的野蚕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综合描述,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野蚕资源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从蚕业研究工作角度提出了在当前野蚕资源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钟健[8](2011)在《琥珀蚕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琥珀蚕(Antheraea assamensi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柞蚕属(Antheraea)昆虫,利用其茧缫制的琥珀蚕丝,具有金黄色光泽,产量少,价格极其昂贵,现今只有印度从事琥珀蚕丝的研究及生产工作。我国有发现琥珀蚕资源的记载,但尚无对其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报道。本课题在野外成功引进琥珀蚕资源,进行人工养殖,通过对琥珀蚕各虫态长期连续性的观察研究,较为系统的总结了琥珀蚕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人工饲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琥珀蚕在云南西双版纳生活在海拔范围550~1200米,喜高温多湿。1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成虫首次出现在3月上中旬,3月下旬到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第一、二、三代生命周期约70~90天,其中卵期10天左右,幼虫期25-30天,蛹期22天,成虫10天。第二代幼虫出现在6~7月,到7月底8月初开始化蛾产卵,第三代成虫出现在9月中旬到10月初;第四代幼虫出现10、11月,经过30-40天的幼虫期,开始吐丝结茧,化蛹后滞抑越冬,蛹期有130~160天,到翌年3月中旬才羽化。2.琥珀蚕幼虫的外形与柞蚕属其他昆虫极为相似,幼虫头壳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1.3~1.4)成几何数增长。幼虫野性强,喜爬散,腹尾足抓附力极强,有吃卵壳吃旧皮饮水等习性。幼虫喜食天竺桂、黄心树、假柿木姜子等樟科植物,经过4眠5个龄期约25天变老熟,缠绕2-4片叶片吐丝结茧,其茧呈浅黄色,长椭圆形,有茧柄,茧的外层有明显的叶痕。3.试验比较了天竺桂和假柿木姜子两种植物作为琥珀蚕幼虫饲料的饲养效果,琥珀蚕幼虫均能食天竺桂叶和假柿木姜子叶,其龄期基本相同,发育较快的约24~25天,平均约28天。但两种饲料同时存在时,100%的幼虫趋向取食天竺桂叶饲料。4.试验观察结果表明,琥珀蚕幼虫在温度25~32℃、湿度70~85%时活动较为频繁,取食多,生长发育快。饲养表明,琥珀蚕幼虫抗病性较弱,普通的细菌病都可能造成大量损失甚至全军覆灭。抗逆性不好,对生存环境要求高,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够,或者叶质差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幼虫难以完成其正常的世代周期。5.琥珀蚕成虫为雌雄二型,雄蛾锈红色,翅展125~140mm,雌蛾棕黄色,翅型钝圆宽大,翅展和体型更大。前翅眼斑呈桔红色,中央无任何透明区域。后翅眼斑1/3区域为月形黑斑,2/3区域为桔红色斑,两区域交界中央有一条狭小的透明细缝,雌雄蛾的眼斑相同。6.本课题对琥珀蚕的人工驯养技术做了较系统的探索研究,从卵面消毒、环境消毒、枝条保鲜技术、饲养容器、饲养方法进行了摸索和创新,人工饲养琥珀蚕的关键是做好消毒防病和饲料植物枝叶的保鲜工作。将枝条插入插枝管保鲜,6~7枝组成一蔟放进小盆,再放到大型饲养箱中饲养,这样枝条可以保鲜5~7天,对幼虫干扰少,换枝条、除沙及清理、消毒工作较易。根据试验结论和饲养过程,总结提出了一套饲养琥珀蚕幼虫的方法和关键技术。

谢忠秋,侯印刚,陈连忠[9](2011)在《饲养天蚕温度与幼虫生长发育的研究》文中认为采用20℃、25℃和30℃,稚蚕13龄期,相对湿度70%,大蚕45龄期,相对湿度75%,饲养天蚕幼虫,探讨天蚕幼虫在不同温度下的食叶量、消化量以及消化率,对天蚕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茧质等方面进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25℃区的各项指标优于30℃区和20℃区。5龄期叶丝转化率,雌、雄平均茧层率25℃区8.0%>30℃区7.5%>20℃区6.7%。可确认适宜的饲养温度:13龄的稚蚕为25℃28℃,湿度70%;45龄的大蚕为22℃24℃,湿度为75%。

杜占军,杨桂梅,陈凤林,王建业,仝振祥[10](2011)在《分布在辽宁省的11种野蚕资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近几年在辽宁省各地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辽宁省分布的野蚕资源除柞蚕以外,还有天蚕、栗蚕、樗蚕、透目大蚕、柳蚕、樟蚕、蓖麻蚕、合目大蚕、胡桃大蚕、曲线透目大蚕、丁目大蚕等11种野蚕,这11种野蚕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的泌丝昆虫。概述11种野蚕在辽宁省的分布、取食植物、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现状,为野蚕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二、天蚕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蚕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鳞翅目昆虫中肠和中肠内容物的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昆虫肠道的基本结构
        1.1.1 鳞翅目昆虫的肠道结构
        1.1.2 昆虫中肠围食膜的构造和功能
    1.2 昆虫肠道菌群的功能研究
        1.2.1 肠道菌群参与代谢
        1.2.2 肠道菌群具有定殖能力
        1.2.3 肠道微生物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昆虫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1.3.1 食物来源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3.2 宿主品种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3.3 不同发育时期影响肠道菌群
        1.3.4 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柞蚕中肠和中肠内容物的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与样品制备
        2.1.2 总DNA抽提、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1.3 序列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序数据与注释概况
        2.2.2 柞蚕中肠和中肠内容物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2.2.3 柞蚕中肠与中肠内容物的菌群结构
    2.3 讨论
第三章 桑蚕中肠和中肠内容物的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与样品制备
        3.1.2 总DNA抽提、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与注释概况
        3.2.2 桑蚕中肠和中肠内容物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3.2.3 桑蚕中肠与中肠内容物的菌群结构
    3.3 讨论
第四章 蚕种、饲料、季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与样品制备
        4.1.2 DNA提取、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与注释概况
        4.2.2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4.2.3 辽东栎饲养的柞蚕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2.4 蒿柳饲养的柞蚕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2.5 蒿柳饲养的天蚕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2.6 不同蚕种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
        4.2.7 不同饲料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
        4.2.8 不同季节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
    4.3 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2)饲料中添加天蚕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抗菌肽
        1.1 抗菌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1.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1.3 临床医药方面
        1.4 农业生产方面应用
    2 β-胡萝卜素
        2.1 β-胡萝卜素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2.2 类胡萝卜素吸收机制
        2.3 农业生产方面应用
    3 维生素E
        3.1 维生素E的生物学功能
        3.2 维生素E吸收机制
        3.3 维生素E在生产方面应用
    4 镇海林蛙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饲料中添加天蚕素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镇海林蛙蝌蚪形态测定
        1.4 镇海林蛙幼蛙形态与运动能力的测定
        1.5 SOD酶活力的测定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蚕素对镇海林蛙蝌蚪中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天蚕素对镇海林蛙蝌蚪变态时间与个体大小及跳跃能力的影响
        2.3 天蚕素对镇海林蛙变态后幼蛙超氧化物歧化酶活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计
        1.3 镇海林蛙蝌蚪和幼蛙形态测定
        1.4 镇海林蛙幼蛙跳跃距离的测定
        1.5 幼蛙肝脏酶活测定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蝌蚪中期历期和形态的影响
        2.2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指标的影响
        2.3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幼蛙形态和运动的影响
        2.4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幼蛙肝脏酶活的影响
        3 讨论
        3.1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蝌蚪中期历期和形态的影响
        3.2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指标的影响
        3.3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幼蛙运动性能的影响
        3.4 β-胡萝卜素对镇海林蛙幼蛙肝脏酶活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计
        1.3 镇海林蛙蝌蚪和幼蛙形态测定
        1.4 镇海林蛙幼蛙跳跃距离的测定
        1.5 镇海林蛙幼蛙肝脏的酶活测定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蝌蚪中期历期和形态的影响
        2.2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指标的影响
        2.3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幼蛙形态和运动的影响
        2.4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幼蛙肝脏酶活的影响
        3 讨论
        3.1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蝌蚪中期的发育历期和形态的影响
        3.2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指标的影响
        3.3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幼蛙形态和运动的影响
        3.4 维生素E对镇海林蛙幼蛙肝脏酶活的影响
        4 结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教育背景
    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4)野蚕系列之一——天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蚕在我国的历史记载和地理分布
    1.1 历史记载
    1.2 地理分布
2 天蚕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3 天蚕的饲料植物
4 天蚕茧的生产技术
    4.1 制种
    4.2 天蚕饲养
    4.3 天蚕病虫害
    4.4 天蚕结茧
    4.5 天蚕茧采收
    4.6 天蚕茧缫丝
5 天蚕的应用
    5.1 天蚕丝的利用
    5.2 天蚕蛹的利用

(5)南岭天蚕气象条件及饲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天蚕与气象条件
    2.1 蚕卵孵化与气象条件[4]
    2.2 幼蚕 (小蚕) 生长与气象条件
    2.3 大蚕饲养与气象条件
3 气象因素对天蚕饲养的影响
4 小结

(6)南岭天蚕生态气候适应性及人工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研究内容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蚕饲养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1.1 温度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 湿度、光照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南岭天蚕饲养技术
        2.2.1 食料准备
        2.2.2 催青和收蚁
        2.2.3 室内饲育
        2.2.4 大蚕的大棚养殖
3 小结

(7)野蚕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野蚕研究利用现状
    1.1 柞蚕
    1.2 天蚕
    1.3 蓖麻蚕
    1.4 栗蚕
    1.5 樗蚕
    1.6 柳蚕
    1.7 透目大蚕
    1.8 樟蚕
    1.9 乌桕大蚕
    1.10 其他野蚕
2 野蚕资源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野蚕分类不规范, 名称不统一
    2.2 野蚕资源的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野蚕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 野蚕资源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利用方向
    3.1 野蚕资源的普查和整理
    3.2 开展各种野蚕资源保护技术研究
    3.3 探索研究野蚕远缘杂交的可能性

(8)琥珀蚕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3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1.2 文献综述
        1.2.1 绢丝昆虫及野蚕定义
        1.2.2 大蚕蛾科昆虫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2.3 野蚕的进化关系
        1.2.4 柞蚕属分类及概况
        1.2.5 世界野蚕发展利用现状
        1.2.6 野蚕人工饲养研究进展
        1.2.7 野蚕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1.2.8 琥珀蚕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琥珀蚕的形态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及寄主植物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卵
        2.2.2 幼虫
        2.2.3 茧和蛹
        2.2.4 成虫
    2.3 讨论
        2.3.1 琥珀蚕的分类鉴定
        2.3.2 对中国琥珀蚕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三章 琥珀蚕的生物学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及寄主植物
        3.1.2 试验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活环境与资源收集
        3.2.2 琥珀蚕的生活史
        3.2.3 琥珀蚕的行为及习性
        3.2.4 环境因子对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野蚕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方法
        3.3.2 幼虫的生命历期、世代及化性
第四章 琥珀蚕的人工饲养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及寄主植物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卵面消毒
        4.2.2 孵化温湿度处理
        4.2.3 室外保护网放养
        4.2.4 室内饲养对寄主植物的比较
        4.2.5 室内饲养
        4.2.6 琥珀蚕的人工制种
    4.3 琥珀蚕人工饲养之关键技术
        4.3.1 卵面消毒及孵化温湿度
        4.3.2 室外放养
        4.3.3 室内饲养
    4.4 讨论
        4.4.1 琥珀蚕室内饲养优点
        4.4.2 室内饲养的不足
        4.4.3 饲料枝条的保鲜技术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饲养天蚕温度与幼虫生长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甲醛消毒液的配制
        1.2.2 饲养室内消毒
        1.2.3 甲醛卵面消毒的方法
        1.2.4 试验设计
        1.2.5 饲养方法
        1.2.6 饲料树种
        1.2.7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1~3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 龄期经过
        2.1.2 食叶量及消化率
        2.1.3 眠期体重
        2.1.4 饲养温度
    2.2 对4~5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龄期经过
        2.2.2 幼虫食叶
    2.3 对茧质及叶丝转化率的影响
        2.3.1 收蚁结茧
        2.3.2 眠期体重
        2.3.3 茧质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3.1 饲养温度
    3.2 茧质情况

(10)分布在辽宁省的11种野蚕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蚕
    1.1 生物学特性
    1.2 分布
    1.3 取食植物
    1.4 开发利用
2 栗蚕
    2.1 生物学特性
    2.2 分布
    2.3 取食植物
    2.4 开发利用
3 樗蚕
    3.1 生物学特性
    3.2 分布
    3.3 取食植物
    3.4 开发利用
4 透目大蚕
    4.1 生物学特性
    4.2 分布
    4.3 取食植物
    4.4 开发利用
5 柳蚕
    5.1 生物学特性
    5.2 分布
    5.3 取食植物
    5.4 开发利用
6 樟蚕
    6.1 生物学特性
    6.2 分布
    6.3 取食植物
    6.4 开发利用
7 蓖麻蚕
    7.1 生物学特性
    7.2 分布
    7.3 取食植物
    7.4 开发利用
8 合目大蚕
    8.1 生物学特性
    8.2 分布
    8.3 取食植物
    8.4 开发利用
9 胡桃大蚕
    9.1 生物学特性
    9.2 分布
    9.3 取食植物
    9.4 开发利用
10 曲线透目大蚕
    10.1 生物学特性
    10.2 分布
    10.3 取食植物
    10.4 开发利用
11 丁目大蚕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分布
    11.3 取食植物
    11.4 开发利用

四、天蚕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鳞翅目昆虫中肠和中肠内容物的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比较[D]. 张静雨.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饲料中添加天蚕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D]. 王海燕.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3]黑龙江省野生天蚕的发展[J]. 曲文波,马晓岚. 现代化农业, 2017(10)
  • [4]野蚕系列之一——天蚕[J]. 李树英. 中国蚕业, 2014(01)
  • [5]南岭天蚕气象条件及饲养技术研究[J]. 吕校华,刘云华,陈水扬,戴劲.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5)
  • [6]南岭天蚕生态气候适应性及人工养殖技术[J]. 陈标新,唐曼琳,刘卫平,曹成书,吴重池. 湖南农业科学, 2012(15)
  • [7]野蚕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 杜占军,陈凤林,王建业. 辽宁农业科学, 2012(03)
  • [8]琥珀蚕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关键技术研究[D]. 钟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9]饲养天蚕温度与幼虫生长发育的研究[J]. 谢忠秋,侯印刚,陈连忠. 特产研究, 2011(03)
  • [10]分布在辽宁省的11种野蚕资源[J]. 杜占军,杨桂梅,陈凤林,王建业,仝振祥. 蚕业科学, 2011(04)

标签:;  ;  ;  

蚕人工饲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