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一、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论文文献综述)

韩菲[1](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我国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特别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了居民的致病和致死风险。因此,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2018年起,环保税法开始实施,其能否在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和大气环境风险递增的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出发,在详细考察了当前全球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环保税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围绕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环保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提出了完善建议和优化路径。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1)分别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区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数据,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我国环保税法的PM2.5减排效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对全国和31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及本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均产生了减排效应。第二,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减排效应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且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的PM2.5年均浓度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保税法对各地工业类PM2.5排放总量减排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第三,环保税法对我国大陆各省PM2.5的减排效应与各省PM2.5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环保税法的减排效应也较好;反之,则较差。(2)采用了贝叶斯LASSO回归模型对环保税法PM2.5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大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择的10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减排效应,即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TOV-GDP)是负相关影响因素,城镇化率(UR)、大气污染的环保税税率(TRAP)、地方环保税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和地形起伏度(RA)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而有6个变量被认为显着影响了环保税法对地区工业PM2.5排放总量的减排效应,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是负相关影响因素,第二产业比例(PSI)、环保税税率(TRAP)、环保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ETR-GDP)、地形起伏度(RA)和植被覆盖度(VC)等是正相关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量化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率。(3)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所以本地地面站点监测的PM2.5浓度是各个地区排放出的PM2.5污染物经过区域空气流通后导致的最终观测结果,因而在前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测度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程度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计算了2018-2019年我国省级区域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数,结果显示:环保税法对PM2.5污染的减排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性,且不同省份空间溢出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其次,本文从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对工业污染企业外迁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1)本文以2013—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熵值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程度综合指标,并在控制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等五个经济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时空层次岭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并比较了这两种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影响效应的强弱。结果显示:第一,在考虑并控制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基础上,2013-2017年排污费制度和2018-2019年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第二,通过比较排污费率和环保税率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回归系数大小可知,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强于排污费制度的影响效应。(2)本文以2018—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根据本地区环保税税率与周边地区环保税税率的关系,将31个省区分为“税率高地”和“税率洼地”两类区域,并在剔除了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污染工业外迁混杂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带有空间滞后项的贝叶斯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环保税法对“税率高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出效应,对“税率洼地”省区的污染工业是否具有迁入效应。结果显示:第一,环保税法的实施对于本地污染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本地环保税率与周边省区环保税税率的不同确实会促使污染工业企业向环保税率低的地区迁移,即“税率高地”向周边迁出,周边向“税率洼地”迁入;第三,“税率洼地”环保税税率的提高,会对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高污染工业企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第四,“税率高地”地区的环保税率对本地高污染工业还未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环保税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存在税率设置不够清晰明确、缺乏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监测机制、环保税收益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而,本文建议(1)在设计环保税的计算规则时,需综合考虑污染的社会成本、治理成本,特别是不同主体的污染治理或防范成本,区分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计税办法。(2)在征管体制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税务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以加强污染排放量监测工作,并加强对监测主体的资源支持和责任约束。(3)在收益分配和使用方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权分配收益并专门用于环保支出。此外,应当将环保税的征管裁量权主要赋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适当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刘洋[2](2021)在《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荆州经开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工业行业是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虽然近年来工业行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工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地区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在我国绿色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如何实现工业园区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的问题,以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园区2016-2019年经济、能源和环境三方面的统计数据,构建了园区整体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园区3E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以分析园区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园区3E系统的协调度虽然呈现逐年利好的趋势,从2016年的0.47提高到2019年的0.56,但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园区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园区污染防治目标,寻求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途径,本文根据两位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将园区重污染行业进行分类,并对园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之后搭建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型,以确定园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根据系统优化原则,借助情景分析方法,以2019年为基准年,2025年为目标年,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园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防治目标,设置了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并预测园区在不同情景下的经济发展、水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各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通过对园区10个重污染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并结合相应的清洁生产措施,可在保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9.63%的情况下,既实现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6%,单位产值水耗降低30%的目标,又满足园区污染物减排的要求。因此,园区必须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污染防治和“双控”的目标。

宋沂邈[3](2021)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相关要点,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该目标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动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应从防控污染物排放入手,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一方面应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引导污染物以自然消纳的方式进行合理传导。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效率和绿色生产力水平的内在统一。基于上述背景,会计界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方法以辅助环境监管,并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研究环境会计,对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及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围绕环境会计信息计量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研究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制度背景。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对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都是以投入产出关系为逻辑,对各自目标达成与否进行评价。二者关于产出目标的不同,是造成环境会计要素分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不适应性的本质原因。因此,本研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立足环境管制,对环境会计的信息计量及应用体系进行设计,以提高环境会计与环境管制的适应性。第二,基于投入产出关系,从实物、价值和综合三个维度构建环境会计要素内容。在实物维度,企业内部存在当期消耗等于当期产出的投入产出关系。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将实物维度要素划分为消耗要素、产品要素、正产出要素和负产出要素;将价值维度要素划分为投入要素、产出要素、消耗要素和权益要素;对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进行再分类,构造环境增益(减益)要素和环境综合要素。环境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完善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极大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效解决了面向环境管制的环境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构思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计量方法。针对实物计量属性,基于真实性原则,采用实物盘存法计量消耗要素,继而基于重要性原则,依据投入产出关系,用消耗要素、产出要素推算负产出要素。针对价值计量属性,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分别设计消耗要素、产出要素和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模型。针对能值计量属性,采用能值分析法对实物维度要素进行能值转化,继而根据定义设计环境增益(减益)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及环境综合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三个维度的要素计量方法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突破了环境会计要素的非货币计量瓶颈,提高了环境信息的质量。第四,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内容,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划分为政府环境管制部门和社会公众。基于环境管制全生命周期评价需求,构建环境信息披露准入模式、管控模式和管制退出模式。在三种模式下分别设计向政府环境管制部门的管制包专递内容,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公开信息披露内容。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模式下的信息披露内容设计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对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针对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应用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提供政策建议。针对环境准入环节,建议对预计负产出总量和预计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者不可准入。针对运行管控环节,首先建议对运行期内负产出总量以及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继而建议在上述要求达标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环境退出环节,建议以重点管控元素是否实现彻底消纳作为环境退出的判定依据,直至消纳完毕方可退出。以十三家发电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环节下的环境评价方法展开应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以实物要素为基础、价值要素为补充、综合要素为协调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体系,并配套设计要素计量方法与信息披露方法,最终为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利用上述信息进行评价提供政策建议。

柴剑雪[4](2021)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压力,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保护生态承载力是一项重要工作。为应对环境问题,我国正从推进清洁取暖、发展非化石能源等方面优化能源结构,电力在能源体系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清洁高效发电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电源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煤电为主导的电源结构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规模加速扩大,但过度地开发清洁能源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所以能源开发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电源结构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因素。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对电源建设的支持和容纳能力不同,所以电源结构优化时应考虑区域差异化因素。因此,本文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因素和区域差异化因素,研究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和分析了生态承载力和电源结构优化相关理论。首先,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特性和量化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分析了电源结构优化考虑生态承载力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生态承载力对电源结构优化提出的要求。其次,从发电规模和发电资源潜力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电源结构发展现状。然后,梳理了传统电源结构规划和可持续电源结构规划的目标和内容,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电源结构优化方法。最后,对本文的生态承载力和电源结构优化的研究边界进行了界定,为本文后续章节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2)研究了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主要分析了我国三种主要的清洁能源,即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对于水电,首先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水电替代火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然后,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要素构建了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多情景的系统动力学模拟和耦合协调度评估,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比较研究结论与当前政策,验证了影响分析的合理性。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风电和光伏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作为电源结构优化模型构建的前期基础。(3)构建了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单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各类发电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正负影响同时纳入模型,以发电系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对影响最小为目标优化电源结构。首先,界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并构建了优化框架。然后,结合生态承载力要素分析和量化方法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纳入了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因素,约束条件中体现了包括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承载力在内的综合承载力因素。最后,通过多情景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得出不同资源和环境发展目标下的电源发展路径。(4)构建了生态经济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单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将碳交易因素纳入模型,以发电系统总成本对地区经济的相对压力最小为目标优化电源结构。首先,界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并构建了优化框架。然后,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纳入了生态经济承载力因素,约束条件中体现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承载力因素。最后,通过多情景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得出不同碳交易价格下电源结构应如何倾斜,并进一步研究了碳交易价格通过影响电源结构进而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不同资源和环境要求下的碳交易价格制定提供依据。(5)构建了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单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纳入各类发电对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和碳交易因素,以发电系统对自然资源、环境和地区经济的相对压力最小为目标优化电源结构。首先,界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并构建了优化框架。然后,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经分析,对于社会技术承载力,模型只考虑其对电源结构的单向影响,所以目标函数中纳入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承载力因素,约束条件中体现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承载力因素。最后,通过多情景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得出不同自然和经济发展目标下电源的发展路径。(6)构建了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跨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以两个区域的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各类发电对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和碳交易因素,以发电系统对两地区整体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相对压力最小、输电成本最小为目标,协同优化两地区电源结构,以提高两地区整体的生态承载力。首先,确定了问题的研究边界和优化框架。然后,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在单区域优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电力跨省跨区输送因素,加入输电成本目标;以单区域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为基础设置跨区域约束条件,保证满足两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等约束。最后,进行了多情景实证分析,将两地区跨区域协同优化结果与各自单区域优化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多区域的电源统筹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吴剑[5](2021)在《中国生物质燃烧常规污染物和关键组分排放清单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质燃烧是中国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仍然存在若干不足。排放清单构建过程中,排放因子受采样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全代表不同区域的真实排放,颗粒物组分排放因子十分匮乏。活动水平数据的不足或缺失进一步限制了长时间序列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排放清单,基于排放量化而开展的区域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危害等研究也受到制约。针对现有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不足,本研究在生物质燃烧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典型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包括长时间序列排放清单、典型源类排放清单和关键组分排放清单等。基于构建的排放清单系统评估了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高值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同时,将排放清单应用于源识别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中。本研究填补了我国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的研究空白,并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防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卫星数据反演、实地调查和生物量估算等方法改进了生物质燃烧活动水平数据。融合过火面积数据比单一卫星数据在空间排放变化上结果更准确。火辐射功率数据消除了排放参数对排放计算的影响。通过实地调研和生物量的更新补充了秸秆焚烧比例和森林生物量等活动水平数据。同时,基于实验室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实测了不同地区民用生物质燃烧典型源类和关键组分的排放因子,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生物质类型的燃烧排放状况。将上述各类数据用于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中,构建了中国2003~2014年生物质燃烧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清单、生物质燃烧左旋葡聚糖排放清单、民用生物质燃烧PM2.5中重金属的排放清单和民用玉米棒燃烧排放清单,提高了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基于2003~2014年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发生了明显的高值转移。全年的高值排放在空间上由四川盆地向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转移。四川盆地的薪柴燃烧和民用秸秆燃烧排放量分别下降47%和14%。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露天秸秆燃烧排放量分别增加52%和231%。东北平原的民用秸秆燃烧排放量增加了62%。时间上,生物质燃烧排放高值逐渐由采暖季节向玉米收获季节转移。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和商业能源消耗水平都是生物质燃烧排放变化的关键驱动力。生物质燃烧排放将在东北平原持续恶化并在华北平原进一步缓解。(3)结合2014年生物质燃烧和非生物质燃烧源的左旋葡聚糖排放清单,发现来自于生物质燃烧的左旋葡聚糖排放仅占到总排放量的73.5%。固体垃圾燃烧(9.7%)、烟花爆竹燃烧(9.6%)、肉类烹饪(5.4%)、民用燃煤燃烧(1.5%)、祭祀用品燃烧(0.2%)和工业燃煤燃烧(0.1%)等非生物质燃烧源排放占排放总量的26.5%。空间上,非生物质燃烧源在生物质燃烧高排放区也存在着广泛且分散的高排放强度值。时间上,来自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左旋葡聚糖低于月排放总量的82%。当左旋葡聚糖仅假设来自于生物质燃烧时,本地生物质燃烧的源贡献被高估了4.28%~369%。2014~2018年,中国左旋葡聚糖排放总量由145.7千吨降低至80.9千吨。生物质燃烧对左旋葡聚糖排放的贡献可能会降低至总排放量的63.9%。前人的研究显着高估了生物质燃烧源在源分配中的贡献。左旋葡聚糖不适用作为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单一示踪物。(4)基于2014年民用生物质燃烧PM2.5中重金属的排放清单、GEOs-Chem模型和空间风险商模型评估了民用生物质燃烧PM2.5中有毒有害重金属排放的空间健康风险。中国民用生物质燃烧PM2.5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引起的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分别为0~2.8×10-2和0~1.5×10-2,低于可接受的水平(HI≤1)。山西,河北,北京和河南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空间高致癌风险(1×10-6~2.7×10-6),最高可达可接受水平(≤1×10-6)的2.7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于连超[6](2020)在《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生猪养殖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密集型投入,虽然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但是利润水平普遍较低,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可见,中国生猪养殖业迫切需要进行动力转型和绿色转型,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新型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导向,推进绿色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推进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关注。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环境规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猪养殖业的污染排放,但是会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生猪养殖业的生产效率,整体上看环境规制会抑制生猪养殖业绿色经济增长。根据波特假说理论,环境规制不仅有助于促进生猪养殖业的污染减排,更有助于促进生猪养殖业的效率提升,整体上看环境规制会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经济增长。现有文献对工业环境规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工业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抑制污染排放,但对于是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持有不同的观点。与工业不同,生猪养殖业的生产经营存在明显的小规模和周期性特征,环境污染为面源污染,表现出分散性、隐蔽性、不易监测性等特征,因此现有文献关于工业环境规制的理论与证据难以适用于生猪养殖业。为此,本研究系统全面地探讨了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提出,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的目标、意义、思路、内容、方法和资料,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借鉴绿色经济增长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梳理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对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政策和环境规制进行概念界定与概念辨析,梳理环境规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演化,构建环境规制影响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分析生猪养殖业成本收益、环境污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的现状和问题,运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空间计量方法考察整体层面的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及影响的空间效应,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具体层面的禁养区工具、环评审批工具、环境税收工具、排污许可工具四种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及影响的异质性。第四部分是结论与政策研究,归纳总结研究结论,从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的角度提出推进生猪养殖业绿色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水平较低、增长动力不足和增长差异明显,而环境规制的针对性、激励性和灵活性均存在不足,致使环境规制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和不匹配。首先,生猪养殖业的成本与收益均在波动性上升,但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次,生猪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正在加速积累,但近些年环境污染的积累速度有所下降。再次,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较低,增长动力在于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的贡献相对有限,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后,生猪养殖业环境规制处在改革进程中,存在针对性不足、激励性不足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可见,环境规制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和不匹配,亟待优化环境规制工具以更好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经济增长。(2)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增长实现的,绿色技术效率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首先,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显着为正,说明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次,将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效率的回归系数为正且不显着,但对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回归系数显着为正,可见环境规制强度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增长来促进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能通过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增长来促进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首先,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强度的莫兰指数均显着为正,说明环境规制强度和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生产率存在显着的空间正相关性。其次,空间滞后因变量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显着为正,说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即本地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显着地促进邻近地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后,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自回归系数显着为正,说明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即本地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可以显着地促进邻近地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4)禁养区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对有限,且存在异质性。首先,禁养区工具能够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次,禁养区工具能够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进步增长,但不能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效率增长,可见禁养区工具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增长来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后,与北方地区相比,禁养区工具对南方地区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与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禁养区工具对规模化程度较低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5)环评审批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对有限,且存在异质性。首先,环评审批工具能够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次,环评审批工具可以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进步增长,但不能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效率增长,说明环评审批工具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增长来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后,与环境分权程度较低的地区相比,环评审批工具对环境分权程度较高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与财政分权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环评审批工具对财政分权程度较低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6)环境税收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相对较强,且存在异质性。首先,环境税收工具能够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次,环境税收工具不仅可以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进步增长,还可以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效率增长,说明环境税收工具能够同时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增长和绿色技术效率增长来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后,与市场环境较差的地区相比,环境税收工具对市场环境较好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与资本存量较低的地区相比,环境税收工具对资本存量较高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7)排污许可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相对较强,且存在异质性。首先,排污许可工具能够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次,排污许可工具不仅可以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进步增长,还可以显着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技术效率增长,说明排污许可工具能够同时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增长和绿色技术效率增长来促进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后,排污许可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仅在市场环境较好的地区中显着,在市场环境较差的地区中并不显着;与环境分权程度较低的地区相比,排污许可工具对环境分权程度较高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着。综上所述,整体层面的环境规制强度和具体层面的四种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均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生猪养殖业的绿色经济增长,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优化环境规制工具:(1)合理运用环境规制的组合工具,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现实情况,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组合工具。(2)构建地区间环境规制的联动机制,通过建立环境规制的试点机制和协同机制,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环境规制的联动。(3)持续优化禁养区工具,需要合理划定禁养区的范围,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业现实情况来实施禁养区工具。(4)逐步调整环评审批工具,需要逐步提高环评审批的范围,利用环境分权机制和财政集权机制来提高环评审批工具的灵活性。(5)有序推进环境税收工具,实施渐进递增的环境税税率,配合市场化建设和资本投资来提高环境税收工具的激励作用。(6)加速完善排污许可工具,建立健全排污许可的交易机制,利用市场化建设和环境分权机制来提高排污许可工具的激励作用。

赵秋月[7](2020)在《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已经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公众健康等造成巨大影响,引起媒体及公众的普遍关注。随着“蓝天保卫战”、“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一系列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制定,关注的重点围绕这些政策措施是否能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预期而开展,这也主要依赖于空气质量模型在建立合适的源排放-空气质量响应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现有模型普遍存在运算周期长、拟合速度慢、排放清单模拟性能不高等问题,难以为管理者提供快速的决策响应支持;另一方面,如何避免“一刀切”,通过模型的改进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多区域、差异化管控措施快速评估的技术方法,使政策措施的制定能够尽可能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大气环境管理决策开发快速响应支持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开发了基于多项式函数回归方法(pf-ERSM)的响应曲面模型,建立了污染物减排与PM2.5浓度的快速响应关系,基于该方法对江苏省不同减排措施下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进行了评估应用,探讨了使用响应曲面模型拟合臭氧浓度的可行性及控制策略,为提升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1)构建并校验了大气污染防治曲面响应模型。提出利用多项式函数回归方法(pf-ERSM)建立污染物减排与浓度的响应关系,基于海量CMAQ仿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推演机制,搭建了快速响应曲面模型,与传统RSM相比,大幅降低了控制情景的数量,同时由于改进了拟合算法,使得拟合速度更快,并且考虑了PM2.5一次排放的线性贡献。外部验证情景的CMAQ模拟结果与RSM拟合结果的所有误差相关参数均在1%以下,整体拟合预测效果较好,表明RSM拟合结果与CMAQ模型直接模拟相近,响应曲面模型能够快速得到可靠的PM2.5减排方案管控效果,可满足快速模拟多个区域同时对SO2、NOX、NH3、VOCs、一次PM2.5等多种污染物实施不同程度减排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的预测要求。(2)阐明了在模型中纳入区域外源影响对于评估实际减排效果的意义。将基准情景中区域以外的所有区域排放控制“置零”进行CMAQ模式模拟、将区域内排放“置零”进行RSM模型拟合,发现采用“置零法”区分的内外源单独模拟结果之和(叠加法)与基准情景模拟结果符合较好;叠加外源影响后区域内PM2.5浓度有较大下降幅度,更符合实际减排预期。利用叠加法来整合外源和内源减排影响时误差较小,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3)剖析了优化提升排放清单分辨率对于提高模型模拟精度的重要性。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2017年江苏省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对排放清单VOCs物种谱进行了优化再分配,对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及移动源、面源排放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校正,使得模式模拟性能得到优化提升。利用CMAQ模型进行模拟验证也表明,该清单在4个典型月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日浓度的标准差与平均误差接近,表明日误差变动范围较小,模式模拟稳定,排放清单以及模拟系统可靠。(4)利用快速响应曲面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管控措施情景下的空气质量目标可达性。基于国家和江苏省“十三五”减排考核要求的基础控制情景下,模拟显示全省PM2.5年均浓度将下降11.1%,下降幅度最高的区域为无锡与常州12.1%,下降幅度最小的区域为连云港10%;各污染物均衡管控情景下,对所有研究区域的减排比例上浮5%、10%、20%后,全省平均PM2.5浓度下降幅度达到14.0%、16.8%和22.8%,两种情景均不能满足空气质量改善要求。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外源达标情景下,江苏省2020年PM2.5下降幅度相比2015年可达到28.9%,能够满足约束性考核目标要求,指导减排实践。

张晶杰[8](2020)在《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发展一直以煤炭为主,中国电力发展以煤电为主。几十年来煤炭和煤电承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的重任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任。一方面,以煤为主的能源电力结构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其中煤电污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典型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和以细颗粒物(包括在环境中转化的二次污染物)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另一方面,煤炭具有高碳化石能源的本质属性,在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煤炭和煤电发展如何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好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改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环保和节能法规、政策,在电力发展领域,不断出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环境经济新政策、新举措,以满足电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接近到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如何在新时代,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要求,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是能源环境经济领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发展对电力行业的要求,针对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和碳减排问题,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辅助以模型工具,分析适用的经济政策工具,构建新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框架,并重点分析碳交易和环保电价政策的机制和成本效益影响,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第一,研究了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燃煤发电行业是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点领域,政策内涵和实施效果对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能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分析对中国燃煤发电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包括能源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环境“3E”平衡理论、能源发展的约束性理论,以及科斯定理、庇古定理;分析了中国煤电发展中的环境经济理论依据,提出了新时代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第二,研究了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国际经验。工业化完成国家面对工业化生产相伴而来的环境问题,都积极采取环境经济政策,根据主要污染物类型、影响程度、范围和特点、持续时间等方面因地因城因时施策,表现出了良好的政策弹性和灵活性。国外不同时期的环境经济政策重点和内容也不同。本文分析了环境税(费)、许可证、补贴政策,并对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了重点进行分析。第三,评析了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污染物控制的经济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价格政策(电价补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燃煤电厂相关经济政策,梳理了历史脉络和机理,初步提出了政策优化的思路。第四,提出了新时期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分析新时代对能源电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煤电在能源电力转型中的定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中需要取消、完善、增加的政策工具。第五,分析了碳交易与环保电价这两项重点政策对煤电企业的影响,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燃煤电厂在不同地区、不同容量机组、不同利用小时数等因素下污染物控制成本水平和电力转型背景下影响环保电价敏感性因素,为在新时代继续完善这一重要机制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可操作的建议。第六,在结论中指出新时代燃煤电厂环境经济政策应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重视燃煤发电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成效显着,高水平清洁化的燃煤发电环境政策需要改革,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建议一是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与电力转型发展新形势和要求相结合,二是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四是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巫玉杞[9](2020)在《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建立与清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研究污染形成机制和空气质量管理的基础数据,其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排放清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完善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体系,已有的清单评估方法研究都仅针对影响清单质量的某一种或几种因素进行分析,而无法全面评估排放清单质量。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是清单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缺乏输入参数不确定性信息阻碍了定量分析的应用。为此,本研究在广泛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了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并结合专家判断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了验证该评估体系的可行性,本研究将其应用到广东省2017年区域排放清单的质量评估中,从数据质量、排放总量、排放源贡献、空间分布、定量不确定性分析和清单校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找到影响排放清单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排放清单未来的改进提出建议。此外,在广泛收集排放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源分类的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为清单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构建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自上而下分为4个层级,涵盖数据来源及质量、清单精细程度、清单结果合理性和报告规范性4项评估内容,16项一级评估指标和35项二级评估指标。数据质量重点评估数据来源可靠性及数据代表性;精细程度重点评价估算方法、源分类、时空分辨率细化程度及点源化率等;清单结果的合理性主要从总量、源结构、时空特征及不确定性分析结果综合衡量;报告规范性则是对清单编制工作、报告组分完整性及文档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2)通过收集的35453个基于实际测试或其他权威来源的排放因子,构建了包含478条排放因子不确定性信息的数据集。总体上颗粒物和VOCs排放因子不确定性较大。非道路移动源、扬尘源和工艺过程源的颗粒物排放因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溶剂使用源和工艺过程源的VOCs排放因子不确定性均较高。因此未来应针对颗粒物和VOCs排放,尤其是不确定性较大的排放源开展更多实测研究,以降低其排放因子不确定性。(3)基于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对区域清单进行定量不确定性分析,其SO2、NOx、CO、PM10、PM2.5、BC、OC、VOCs 和 NH3 的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17%~20%、-25%~28%、-30%~39%、-45%~60%、-43%~62%、-53%~116%、-54%~160%、-34%~50%和-50%~86%。由于估算方法的优化及本地化参数的应用,清单不确定性与2012年的结果相比有所降低。利用敏感性分析法研究各排放源对污染物排放不确定性的影响,发现移动源、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等对排放清单整体不确定性影响较大。(4)利用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广东省2017年区域排放清单的评估得分为A=0.83,说明该排放清单整体质量良好,其编制工作过程较规范,数据来源较可靠,清单精细程度适中,其结果能够较为准确描述该区域污染物排放特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可优化。利用评估体系从上而下逐层分析发现主要是排放因子及相关参数的数据质量影响得分,因此建议未来应对企业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效率进行本地调研,同时制定相应的采样标准和测试规范,并量化实测排放因子不确定性,以提高排放因子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本研究构建国内首个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成功实现对广东省区域排放清单质量的综合评估,同时也为排放清单质量综合评估提供了参考和思路。此外,构建的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不仅为定量不确定性分析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也指导了未来重点排放源测试。

柴发合[10](2020)在《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基础上,展望提出新时期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四个阶段。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下,在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着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二、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环境税的产生
        1.2.2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
        1.2.3 环境税的效应研究
        1.2.4 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1.2.5 我国环保税法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1.5 创新点
第2章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大气污染规制
        2.1.2 环保税
        2.1.3 环保税法的效应
    2.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理论基础
        2.2.1 大气污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大气污染导致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
        2.2.3 大气污染外部性问题的矫正——庇古税与科斯定理
        2.2.4 庇古税规制大气污染的目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
    2.3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作用机理
        2.3.1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
        2.3.2 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问题
    3.1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3.1.1 全球大气污染的趋势和现状
        3.1.2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3.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3.2 大气污染规制的现状
        3.2.1 大气污染规制的国际现状
        3.2.2 大气污染规制的中国现状
    3.3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困境
        3.3.1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现状
        3.3.2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困境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
    4.1 环保税法对PM_(2.5)的减排效应——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估计结果
        4.1.3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结果与讨论
    4.2 环保税法的PM_(2.5)减排效应—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
        4.2.1 研究方法
        4.2.2 2018、2019 年省级工业类PM_(2.5)排放清单数据估计结果
        4.2.3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估计结果
        4.2.4 基于PM_(2.5)排放清单数据的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结果与讨论
    4.3 环保税法对PM_(2.5)污染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4.3.1 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指标构建
        4.3.2 中国省区环保税法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环保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效应研究
    5.1 环保税法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1.2 计量模型及变量说明
        5.1.3 基准回归结果
        5.1.4 稳健性检验
        5.1.5 机制检验
        5.1.6 结果与讨论
    5.2 环保税法对企业迁移的影响效应
        5.2.1 理论假设
        5.2.2 实证过程
        5.2.3 贝叶斯回归结果
        5.2.4 安慰剂检验
        5.2.5 机制检验
        5.2.6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环保税法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
        6.1.2 环保税法经济效应的研究结果
    6.2 对策建议
        6.2.1 计税方法合理化设置
        6.2.2 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机制的完善建议
        6.2.3 收益分配和使用机制的优化路径
        6.2.4 环保税法与其他大气污染规制的配合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致谢

(2)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荆州经开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绿色发展理念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工业园区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综述结论
    1.4 研究目标、方法、技术路线以及预期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4.3 技术路线
        1.4.4 预期创新点
第2章 荆州经开区概况及发展协调度评价
    2.1 荆州经开区概况
        2.1.1 区位条件
        2.1.2 发展历程
        2.1.3 经济发展现状
        2.1.4 能源消耗现状
        2.1.5 环境污染现状
        2.1.6 经开区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2.2 园区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
        2.2.1 园区协调发展内涵
        2.2.2 园区3E系统协调度分级
    2.3 园区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构建原则
        2.3.2 指标体系选取
        2.3.3 指标数据来源
        2.3.4 数据处理
    2.4 园区3E系统发展协调度评价
    2.5 园区3E系统协调度评价结果
        2.5.1 经济-能源系统协调度
        2.5.2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
        2.5.3 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度
        2.5.4 3E系统整体协调度
第3章 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型
    3.1 产业结构调整含义及必要性
        3.1.1 产业结构调整含义
        3.1.2 园区产业结构现状与挑战
        3.1.3 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分析
    3.2 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的搭建
        3.2.1 模型系统边界及时间跨度
        3.2.2 模型约束条件
        3.2.3 模型基本框架
    3.3 模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3.1 主要参数
        3.3.2 数据来源
        3.3.3 主要参数核算方法
第4章 园区绿色转型发展路径情景分析
    4.1 情景设置思路
    4.2 情景分析技术路线
    4.3 情景分析模型求解
    4.4 情景分析基本结论
        4.4.1 基准情景
        4.4.2 工业结构调整情景
        4.4.3 清洁生产情景
        4.4.4 可持续发展情景
    4.5 产业结构调整最优路径下3E系统预期绩效
        4.5.1 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
        4.5.2 污染物排放
        4.5.3 工业综合能耗和新鲜水耗
    4.6 园区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措施
        4.6.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6.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6.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技术路线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2.1.1 管制经济学理论
        2.1.2 环境会计目标相关理论
        2.1.3 物质不灭理论
        2.1.4 劳动价值理论
        2.1.5 效用价值理论
        2.1.6 能值理论
    2.2 环境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2.2.1 环境会计目标
        2.2.2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2.2.3 环境会计要素内容
        2.2.4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2.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2.6 环境绩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现状
        3.1.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
        3.1.2 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分析
    3.2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与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
        3.2.1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2.2 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实例分析
    3.3 环境管制目标下环境信息供需不适应性分析
        3.3.1 环境会计要素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2 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3 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4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1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逻辑分析
    4.2 立足环境管制的环境会计目标构思
        4.2.1 环境会计总体目标
        4.2.2 环境会计具体目标
    4.3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3.1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的信息质量特征
        4.3.2 实物维度要素设计基本假设
        4.3.3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4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1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基本假设
        4.5.2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5.1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5.2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2.1 实物维度要素内容
        5.2.2 基于实物盘存制的消耗要素计量方法
        5.2.3 基于投入产出守恒的负产出要素计量方法
    5.3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3.1 投入要素赋值方法
        5.3.2 消耗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3.3 产出要素的值计量方法
        5.3.4 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4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4.1 能值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4.2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5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应用案例
        5.5.1 案例背景
        5.5.2 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3 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4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1 环境管制强度与物质流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3 变量设计
        6.1.4 实证模型设置
        6.1.5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6.1.6 稳健性检验
        6.1.7 结论与启示
    6.2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设计
    6.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1 准入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2 运行管控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3 管制退出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4 基于运行管控模式的燃煤电厂环境信息披露案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评价政策建议
    7.1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准入评价政策建议
        7.1.1 环境准入评价思路
        7.1.2 环境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投入产出的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建议
        7.2.1 运行管控评价设计思路
        7.2.2 运行管控评价指标体系
        7.2.3 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应用案例
    7.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退出评价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1.2.2 主要类型发电的生态影响研究现状
        1.2.3 电源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
        2.1.1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2.1.2 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2.1.3 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
    2.2 我国电源结构发展现状
        2.2.1 主要类型电源的发电规模分析
        2.2.2 主要类型电源的发电资源潜力分析
    2.3 电源结构规划模型
        2.3.1 传统电源结构规划
        2.3.2 可持续电源结构规划
        2.3.3 电源结构规划优化方法
    2.4 本文生态承载力和电源结构优化的研究边界
        2.4.1 本文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2.4.2 本文生态承载力在电源结构优化中的体现形式
        2.4.3 本文电源结构优化系统构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火电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3.1 水电替代火电的生态承载力影响分析
        3.1.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电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3.1.2 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3.1.3 实证分析
    3.2 风电替代火电的生态承载力影响分析
        3.2.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风电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3.2.2 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3.2.3 实证分析
    3.3 光伏发电替代火电的生态承载力影响分析
        3.3.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光伏发电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3.3.2 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3.3.3 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4.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4.1.1 问题描述
        4.1.2 优化思路
    4.2 模型构建
        4.2.1 假设条件
        4.2.2 符号说明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3 模型求解
        4.3.1 多目标问题处理方法
        4.3.2 模型求解算法
    4.4 实证分析
        4.4.1 基础数据
        4.4.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经济承载力目标下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5.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5.1.1 问题描述
        5.1.2 优化思路
    5.2 模型构建
        5.2.1 假设条件
        5.2.2 符号说明
        5.2.3 目标函数
        5.2.4 约束条件
        5.2.5 模型求解
    5.3 实证分析
        5.3.1 基础数据
        5.3.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单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6.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6.1.1 问题描述
        6.1.2 优化思路
    6.2 模型构建
        6.2.1 假设条件
        6.2.2 目标函数
        6.2.3 约束条件
        6.2.4 模型求解
    6.3 实证分析
        6.3.1 基础数据
        6.3.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跨区域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7.1 问题描述和优化思路
        7.1.1 问题描述
        7.1.2 优化思路
    7.2 模型构建
        7.2.1 假设条件
        7.2.2 符号说明
        7.2.3 目标函数
        7.2.4 约束条件
        7.2.5 模型求解
    7.3 实证分析
        7.3.1 基础数据
        7.3.2 电源结构优化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生物质燃烧常规污染物和关键组分排放清单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危害
        1.1.2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质燃烧排放因子数据的研究现状
        1.2.2 生物质燃烧活动水平数据的研究现状
        1.2.3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
    2.1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构建方法
        2.1.1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
        2.1.2 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2.1.3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配
        2.1.4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2.2 生物质燃烧排放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
        2.2.1 卫星数据的反演
        2.2.2 森林生物量数据的更新
        2.2.3 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实地调研
    2.3 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因子的测试
        2.3.1 生物质样品的采集
        2.3.2 生物质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2.3.3 质量控制
        2.3.4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因子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生物质燃烧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清单
    3.1 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因子
    3.2 2003~2014 年中国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
        3.2.1 全国和不同区域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量
        3.2.2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年变化
    3.3 与现有排放清单的对比分析
    3.4 排放清单不确定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高值演变和驱动因素
    4.1 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高值演变特征
        4.1.1 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
        4.1.2 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高值转移
        4.1.3 基于融合卫星数据的高值演变的可靠性
    4.2 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高值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4.2.1 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4.2.2 生物质燃烧排放高值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和政策启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生物质燃烧典型源类与关键组分排放清单
    5.1 中国生物质燃烧左旋葡聚糖排放清单
        5.1.1 生物质燃烧左旋葡聚糖排放因子
        5.1.2 全国和不同区域生物质燃烧左旋葡聚糖排放量
        5.1.3 生物质燃烧左旋葡聚糖排放的时空分布
    5.2 中国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的排放清单
        5.2.1 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的排放因子
        5.2.2 全国和不同区域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排放量
        5.2.3 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市级排放量
        5.2.4 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排放的时空分布
        5.2.5 与其它源类排放的对比
        5.2.6 排放清单不确定分析
    5.3 中国民用玉米棒燃烧排放清单
        5.3.1 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因子
        5.3.2 OC、EC和水溶性离子排放因子
        5.3.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因子
        5.3.4 全国和不同区域民用玉米棒燃烧排放量
        5.3.5 民用玉米棒燃烧排放的空间分布
        5.3.6 民用玉米棒燃烧和秸秆燃烧排放的对比分析
        5.3.7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左旋葡聚糖作为生物质燃烧排放示踪物的适用性
    6.1 中国非生物质燃烧源左旋葡聚糖排放清单
        6.1.1 非生物质燃烧源左旋葡聚糖排放量的估算
        6.1.2 非生物质燃烧源左旋葡聚糖排放的时空分配
        6.1.3 非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活动水平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6.1.4 非生物质燃烧源左旋葡聚糖排放因子
    6.2 生物质与非生物质燃烧源左旋葡聚糖排放对比
        6.2.1 生物质与非生物质燃烧源左旋葡聚糖的排放贡献
        6.2.2 排放清单不确定分析
        6.2.3 生物质与非生物质燃烧源左旋葡聚糖排放的时空分布对比
    6.3 左旋葡聚糖示踪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可靠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估
    7.1 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的空气质量浓度模拟
        7.1.1 GEOS-Chem模型
        7.1.2 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的空气质量浓度
    7.2 民用生物质燃烧PM_(2.5)中重金属的空间健康风险评估
        7.2.1 空间风险商模型
        7.2.2 全国冬季PM_(2.5)有毒有害重金属的空间健康风险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经济增长理论
        2.1.2 市场失灵理论
        2.1.3 政府规制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环境规制的文献综述
        2.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2.2.3 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2.2.4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规制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框架
    3.1 概念界定与概念辨析
        3.1.1 传统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3.1.2 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制
    3.2 环境规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演化
        3.2.1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演化
        3.2.2 环境规制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理论演化
        3.2.3 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演化
    3.3 环境规制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关系
        3.3.1 环境规制强度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关系
        3.3.2 禁养区工具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关系
        3.3.3 环评审批工具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关系
        3.3.4 环境税收工具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关系
        3.3.5 排污许可工具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与问题
    4.1 生猪养殖业成本收益的现状
        4.1.1 生猪养殖业的成本分析
        4.1.2 生猪养殖业的收益分析
        4.1.3 生猪养殖业的利润分析
    4.2 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4.2.1 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的核算方法
        4.2.2 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产生量分析
        4.2.3 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的排放量分析
    4.3 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
        4.3.1 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方法
        4.3.2 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析
    4.4 生猪养殖业环境规制的现状
        4.4.1 生猪养殖业环境规制的政策演变
        4.4.2 生猪养殖业环境规制的基本类型
        4.4.3 生猪养殖业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对比分析
    4.5 环境规制与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
        4.5.1 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分析
        4.5.2 生猪养殖业环境规制的问题分析
        4.5.3 环境规制驱动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1.2 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效应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2.2 变量定义
    5.3 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5.4 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5.4.1 绿色技术效率机制
        5.4.2 绿色技术进步机制
    5.5 环境规制强度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效应
        5.5.1 空间相关性检验
        5.5.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选择
        5.5.3 空间效应的估计结果与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禁养区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定义
        6.2.3 平行趋势检验
    6.3 禁养区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6.4 禁养区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6.4.1 绿色技术效率机制
        6.4.2 绿色技术进步机制
    6.5 禁养区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
        6.5.1 地理区域的异质性
        6.5.2 经营规模的异质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环评审批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定义
        7.2.3 平行趋势检验
    7.3 环评审批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7.4 环评审批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7.4.1 绿色技术效率机制
        7.4.2 绿色技术进步机制
    7.5 环评审批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
        7.5.1 环境分权的异质性
        7.5.2 财政分权的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环境税收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8.2.1 模型构建
        8.2.2 变量定义
        8.2.3 平行趋势检验
    8.3 环境税收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8.4 环境税收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8.4.1 绿色技术效率机制
        8.4.2 绿色技术进步机制
    8.5 环境税收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
        8.5.1 市场环境的异质性
        8.5.2 资本存量的异质性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排污许可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9.2.1 模型构建
        9.2.2 变量定义
        9.2.3 平行趋势检验
    9.3 排污许可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9.4 排污许可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9.4.1 绿色技术效率机制
        9.4.2 绿色技术进步机制
    9.5 排污许可工具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
        9.5.1 市场环境的异质性
        9.5.2 环境分权的异质性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合理运用环境规制的组合工具
        10.2.2 建立健全环境规制的联动机制
        10.2.3 持续优化禁养区工具
        10.2.4 逐步调整环评审批工具
        10.2.5 有序推进环境税收工具
        10.2.6 加速完善排污许可工具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空气质量模型研究进展
        1.2.2 排放清单研究进展
        1.2.3 大气污染控制政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大气污染现状的模拟与验证
    2.1 大气污染排放特征
        2.1.1 工业点源清单建立方法
        2.1.2 移动源清单建立方法
        2.1.3 生活源及其他源计算方法
        2.1.4 排放清单初步结果分析
    2.2 排放清单模拟性能的优化提升
        2.2.1 排放清单的VOCs物种分配
        2.2.2 排放清单空间分布校正
    2.3 源排放-空气质量响应关系模拟验证
        2.3.1 空气质量模拟系统的设置
        2.3.2 基于CMAQ模型的本地化清单模拟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气污染物浓度快速响应曲面模型构建
    3.1 研究方法
        3.1.1 控制因子设计
        3.1.2 控制矩阵设计
        3.1.3 建模方法
        3.1.4 结果校验
    3.2 江苏省大气污染快速响应曲面模型构建
        3.2.1 响应曲面模型参数设计
        3.2.2 pf-ERSM响应曲面本地化建模
        3.2.3 响应曲面拟合结果验证
    3.3 各类前体污染物减排对PM_(2.5)浓度的敏感性分析
    3.4 内外源减排影响模拟研究
        3.4.1 外源减排贡献
        3.4.2 内源排放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响应曲面模型在江苏省大气污染减排措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4.1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情景与控制措施
        4.1.1 管控措施设计
        4.1.2 控制情景设计
        4.1.3 控制情景减排量核算
    4.2 响应曲面快速模拟预测结果
        4.2.1 差异化控制措施的减排效果评估
        4.2.2 其他管控情景的减排效果对比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响应曲面模拟的臭氧控制策略研究
    5.1 研究区域臭氧污染现状
    5.2 NO_x与 VOCs减排对臭氧浓度的敏感性分析
    5.3 臭氧控制策略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8)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综述及评价
        1.2.1 概念界定
        1.2.2 环境经济政策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1.2.3 电力相关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进展
        1.2.4 对文献综述的评价
    1.3 论文框架与内容
        1.3.1 总体思路及内容框架
        1.3.2 各章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能源-经济-环境政策理论分析
    2.1 能源经济环境平衡理论
        2.1.1 能源经济理论
        2.1.2 “3E”平衡理论
        2.1.3 约束性理论
    2.2 环境经济政策理论
        2.2.1 对庇古税基本内涵的理解
        2.2.2 对科斯定理基本内涵的理解
    2.3 中国煤电发展环境经济政策理论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经济政策在国际上的应用
    3.1 美国
        3.1.1 清洁空气市场计划
        3.1.2 碳排放权交易
    3.2 欧洲
        3.2.1 大气污染物管理
        3.2.2 碳减排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评析
    4.1 政策框架的形成及特点
    4.2 几项重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分析
        4.2.1 排污费与环境税
        4.2.2 环保电价
        4.2.3 排污权交易
        4.2.4 排污权有偿使用
        4.2.5 排污许可
    4.3 碳减排政策分析
        4.3.1 电价调节政策
        4.3.2 碳排放权交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构建
    5.1 新时代背景下的电力环境经济政策趋势
        5.1.1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政府的作用
        5.1.2 “3E”平衡点向低碳侧移动
    5.2 新时代对能源电力转型的基本要求和难点
        5.2.1 新能源体系对电力转型的要求
    5.3
        5.3.2 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
        5.3.3 新时代环境政策的框架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煤电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分析评估
    6.1 碳交易对煤电发展的影响分析
        6.1.1 碳交易对不同的发电主体影响机制分析
        6.1.2 碳交易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效益影响分析
    6.2 燃煤发电企业环保电价成本效益分析
        6.2.1 燃煤发电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发展分析
        6.2.2 不分地区脱硫、脱硝、除尘成本结构分析
        6.2.3 各区域平均成本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煤电将继续为能源电力在中短期的低碳转型发挥支撑作用
        7.1.2 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燃煤发电领域成效显着
        7.1.3 要针对新时代特点完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
        7.1.4 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改革以适应环保技术进步和环保管理改革要求
        7.1.5 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
    7.2 主要政策建议
        7.2.1 积极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改革
        7.2.2 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
        7.2.3 构建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
        7.2.4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7.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建立与清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进展
        1.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评估研究现状
        1.2.3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4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校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方法体系建立
    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选取
        2.1.1 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与原则
        2.1.2 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方法建立
        2.2.1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排放清单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2.2.2 排放清单质量综合评估模型
        2.2.4 排放清单质量等级评估与结果分析
    2.3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合理性评估方法
        2.3.1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2.3.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合理性其他评估方法
    2.4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分析与数据集构建
        2.4.1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的构建原则
        2.4.2 排放因子数据来源
        2.4.3 排放因子数据预处理与分析
        2.4.4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源分类的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构建
    3.1 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总体情况
    3.2 固定燃烧源
        3.2.1 电厂
        3.2.2 工业燃烧源
        3.2.3 民用源
    3.3 道路移动源
    3.4 非道路移动源
    3.5 工艺过程源
    3.6 溶剂使用源
    3.7 扬尘源
    3.8 生物质燃烧源
    3.9 农业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排放清单不确定性量化与校验研究
    4.1 区域人为源污染物排放清单概况
        4.1.1 区域排放清单排放源分类分析
        4.1.2 区域排放清单结果及排放源贡献结构分析
        4.1.3 区域排放清单的空间分布特征
        4.1.4 区域排放清单点源化率分析
    4.2 区域排放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
    4.3 排放清单关键不确定性源识别及分析
        4.3.1 道路移动源
        4.3.2 非道路移动源
        4.3.3 工艺过程源
        4.3.4 溶剂使用源
        4.3.5 扬尘源
        4.3.6 生物质燃烧源
    4.4 区域排放清单校验
        4.4.1 排放清单横向比较
        4.4.2 排放清单趋势分析
        4.4.3 空气质量监测浓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质量评估体系应用研究
    5.1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
        5.1.1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
        5.1.2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的赋值
        5.1.3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指标权重
        5.1.4 区域排放清单质量评估结果量化
    5.2 区域排放清单评估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及质量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附录2 清单精细程度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附录3 清单结果合理性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附录4 报告规范性的评估指标及标准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
2 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
3 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
4 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
5 展望未来,久久为功才能蓝天永驻
    5.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5.2 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
    5.3 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
    5.4 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着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5.5 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
    5.6 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四、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保护税法规制大气污染的效应研究[D]. 韩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荆州经开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D]. 刘洋.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D]. 宋沂邈.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研究[D]. 柴剑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中国生物质燃烧常规污染物和关键组分排放清单构建及应用研究[D]. 吴剑.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6]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于连超. 西南大学, 2020(05)
  • [7]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赵秋月. 南京大学, 2020(09)
  • [8]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 张晶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数据集建立与清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巫玉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J]. 柴发合.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03)

标签:;  ;  ;  ;  ;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