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与东方鸵鸟的选育与原位杂交

普通小麦与东方鸵鸟的选育与原位杂交

一、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与原位杂交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于军伟[1](2021)在《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ES-13、ES-14和ES-24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文中认为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可以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品种中。这是创造小麦新的变异类型、扩宽小麦遗传基础、丰富亲本遗传多样性、创新小麦育种资源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技术、形态学调查以及条锈病抗病鉴定等方法对三个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ES-13、ES-14和ES-24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的综合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ES-24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ES-24是以普通小麦品种阿勃的缺体系为母本,八倍体小偃麦远中4为父本杂交后连续自交得到的。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ES-24有44条染色体,其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且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可均等分离,表明其可以稳定遗传。原位杂交结果表明,ES-24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对来自中间偃麦草的St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分子表明,该外源染色体属于中间偃麦草的7St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表明,ES-24中含有42条与中国春标准核型相一致的染色体,并得到了7St染色体的FISH核型。ES-24在穗型、小穗数和芒性等性状方面与亲本阿勃无显着差异,它的穗长略短于阿勃,但株高相比双亲显着降低。条锈病抗性鉴定表明,ES-24在成株期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综上结果表明,ES-24是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7St二体异附加系,可以作为小麦抗病育种中的潜在中间材料。(2)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ES-14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ES-14是以普通小麦品种阿勃的缺体系为母本,八倍体小偃麦远中2为父本杂交后连续自交得到的。通过细胞学观察表明ES-14含有42条染色体,其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且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可均等分离,可以稳定遗传。原位杂交鉴定结果表明,ES-14携带2条中间偃麦草的St染色体,但缺少1对3D染色体。EST和PLUG分子标记进一步验证了该外源染色体属于中间偃麦草的3St染色体。农艺性状方面,ES-14在穗型、小穗数和芒性等性状方面与亲本阿勃无显着差异,但株高显着低于双亲。条锈病抗性鉴定表明,ES-14在成株期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综上结果表明,ES-14是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3 St(3D)二体异代换系,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改良中可作为中间材料。(3)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代换系ES-1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ES-13是以普通小麦品种阿勃缺体系为母本,八倍体小偃麦远中2为父本杂交后连续自交得到的。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ES-13有44条染色体,其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且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可均等分离,表明其可以稳定遗传。原位杂交结果表明,ES-13含有40条普通小麦染色体,缺少一对3D染色体,但携带了4条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结合EST和PLUG分子标记分析结果,确定了ES-13所携带的两对外源染色体一对属于中间偃麦草3St染色体,另一对属于中间偃麦草5St染色体。ES-13在穗型、小穗数和芒性等性状方面与亲本阿勃无显着差异,但株高较双亲矮,穗长比母本阿勃长,但籽粒较小呈深褐色。条锈病抗性鉴定表明,ES-13在成株期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综上,ES-13是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3 St(3D)-5St附加代换系,可以作为小麦抗病育种中的潜在中间材料。

徐勤省[2](2021)在《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文中指出黑麦、滨麦草等近缘植物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利用黑麦和滨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培育的异源双二倍体材料,不仅具有亲本抗多种病害以及耐逆境胁迫等能力,而且能够克服小麦与近缘植物直接杂交的不亲和性、杂种不育等障碍,是将近缘植物优异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继续创制培育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的基础材料。明确这些异源双二倍体的性状特点和遗传组成,有利于促进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进一步利用。本研究对实验室培育的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滨麦等材料的抗病性、耐盐性及农艺性状特点进行了鉴定,同时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遗传组成和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分析。获得结果如下:1、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六倍体、八倍体小黑麦材料普遍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八倍体小滨麦及其后代材料均高抗条锈病,但高感白粉病。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六倍体小黑麦材料对高盐胁迫反应不同,筛选鉴定出L20190109等耐盐能力较好的材料;高盐胁迫时对八倍体小滨麦幼苗植株的地上部影响较大,中度盐胁迫对其根系有一定促进作用。2、以黑麦基因组DNA为探针,对实验室创制的36份六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所鉴定的35份材料含有来自黑麦的14条外源染色体,1份材料含有12条外源黑麦染色体;同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套和黑麦为混合探针,对36份六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鉴定,构建其FISH核型,比较发现,4份材料染色体组成有较大变异,如2D染色体代换2R染色体、6D染色体取代6A染色体,此外小黑麦材料的A基组的2A、5A、6A和7A染色体,B基组2B和7B染色体发生较大程度的结构变异。3、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对18份八倍体小滨麦自交后代材料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发现材料中2n=56条染色体的材料有6份,9份材料含有14条外源染色体,14份材料染色体组成变化较大;结合寡核苷酸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八倍体小滨麦后代材料染色体组成较为复杂,9份材料相比八倍体材料丢失2-11条数量不等的外源染色体。小滨麦材料遗传组成的鉴定,为其进一步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王高斌[3](2021)在《抗秆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的筛选与鉴定》文中指出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 St或EeEeEbEbSt St)是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广泛的近缘物种之一,对秆锈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等病害具有良好抗性。本研究对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224-1及其与中国春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抗病性鉴定以及分子标记分析,明确了224-1染色体构成,并筛选出7份抗秆锈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为小麦抗秆锈病育种奠定了重要的种质基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224-1进行细胞学、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发现:224-1是小麦-中间偃麦草6St-6JS(6B)双体异代换系;与亲本晋太170的FISH核型相比,224-1中5A、3B、2D和6D等染色体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异;苗期接种美国秆锈菌生理小种RKQQ后,224-1表现高抗;筛选获得了源于第六部分同源群的TNAC1674和TNAC1711等4个PLUG标记,CINAU1499、CINAU1500和CINAU1503等15个IT标记,可以在224-1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特异带,说明其中的外源染色体源于第六部分同源群,建立了19个6St-6JS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2.对170份224-1与中国春的F2后代进行细胞学、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分析,从中鉴定出7份小麦-中间偃麦草杂合易位系,其中224F-52为7DS·6JS易位系,224F-118和224F-154为6BL·6St易位系,224F-126和224F-158为6BS·6JS易位系,224F-144为2DS·6JS易位系,224F-148为Th-6BS·6BL易位系(Th表示小片段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暂未确定其染色体组),获得易位系概率为4.1%;苗期秆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这7份易位系均近免疫中国小麦秆锈菌34MKGQM和21C3CTHSM的混合菌种;分子检测结果显示,19个特异标记中有17个、3个、13个、18个、8个、10个和10个标记可以分别用于鉴定上述7份小麦-中间偃麦草杂合易位系。3.在对杂交分离群体鉴定过程中发现,224F-136和224F-119的染色体数均为43,前者是携带1对中间偃麦草6St-6JS染色体、缺失1条6B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后者是小麦-中间偃麦草6St-6JS单体异附加系;224F-66的染色体数为42,是缺失1条6B染色体的小麦-中间偃麦草6St-6JS单端体异代换系;用当前中国小麦秆锈菌流行小种34MKGQM和21C3CTHSM的混合菌种对224F-66、224F-119和224F-136进行秆锈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这3份材料均近免疫小麦秆锈病。

王艳珍[4](2021)在《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特异标记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小麦远缘杂交是通过导入外源物质来增加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达到定向遗传改良的目的。本研究对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部分衍生后代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筛选出了一系列稳定遗传、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的衍生材料,以期为小麦遗传育种工作提供重要中间材料与遗传资源。其次,本研究开发了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分子标记,加快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的检测,同时为挖掘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优异基因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核型及与其他种属的亲缘关系做了初步分析。利用传统的细胞学方法,通过计算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0条染色体各自的相对长度系数、着丝粒指数、臂比等指标可得出结论,本试验中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共包含35对染色体,其中,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7对(7sm),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8对(28m),有6对染色体具随体(6sat)。因此,可推测出本研究中所用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x=70=56m(8sat)+14sm(4sat),属于“2B”类型。同时,利用本实验室现有的879对SSR引物和EST引物扩增筛选到了156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其中包括42个SSR标记,114个EST标记,这些分子标记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有249对引物可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和拟鹅观草中都扩增出相同大小的条带,有52对引物可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华山新麦草和滨麦中扩增出相同条带。故推测,本试验中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拟鹅观草和中间偃麦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华山新麦草和滨麦的亲缘关系较远。(2)采用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从228个衍生后代中筛选鉴定出9个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并将其命名为CA51、CA52、CA53、CA61、CA62、CA63、CA64、CB14和CB16。细胞学结果表明,9个部分双二倍体都含有56条染色体且在减数分裂第一次中期形成28个二价体,表明它们在细胞学上具有高度稳定性。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CA51、CA52、CA53和CA63中包含40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6条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CA61、CA62、CA64和CB14中含有42条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和14条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而CB16携带了12条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同时,在CA61和CB16中发现了来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构建了9个部分双二倍体的FISH核型,并发现普通小麦1B、4B、6B和5A染色体上有明显的信号变异。分子标记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这些部分双二倍体不同于已报道的八倍体小偃麦。抗病性鉴定表明,9个部分双二倍体中有8个在成株期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都有较强的抗性。此外,9个部分双二倍体在籽粒大小、品质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小麦亲本,为小麦远缘杂交提供了优质的桥梁材料。(3)本试验鉴定了7个稳定的异代换系,其中包括3个二体异代换系(CH10A5,CH114-B4,CH18122)和4个双重异代换系(CH18035,CH18050,CH18113,CH18130)。7个异代换系的根尖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花粉母细胞构型均为2n=21II,田间表型偏向与普通小麦。其中CH10A5为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1JS(1D)二体异代换系,田间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CH114-B4是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J(7B)二体异代换系,成株期对条锈病和赤霉病表现为高抗,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CH18122是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4JS(4D)二体异代换系,表现为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4个双重异代换系中,CH18035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1JS)+2T.p(6JS)(T.a代表普通小麦染色体,T.p代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成株期高感条锈病和白粉病;CH18050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2J)+2T.p(7J),成株期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CH18113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1JS)+2T.p(6J),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CH18130可能的染色体组成为2n=42=38T.a+2T.p(2J)+2T.p(4JS),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为高抗。此外,7个异代换系在籽粒粗蛋白含量、面筋含量及淀粉含量方面均比普通小麦亲本7182有所提高,可用作小麦遗传改良的中间材料。(4)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从二体异代换系CH10A5、普通小麦7182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分别获得11,931,086、10,383,011和9,871,061条reads,平均Q30为90.34%,平均GC含量为46.55%,最终得到的SLAF标签数分别为467,788、157,996、500,27。基于有参部分,通过BWA比对,共得到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64,364个多态性SNP位点,注释到25903个差异基因,并通过在功能数据库比对,挖掘了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响应逆境胁迫和籽粒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无参序列分析,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18,971条unmapped SLAFs中挑选1,096条序列设计引物,经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共得到了859个特异标记,其开发效率达到78.38%。为开发部分同源群特异标记,针对1JS染色体上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相似度≥95%的序列设计引物,从957对引物中筛选到507个可作为1JS染色体特异的STS标记。为进一步检测这些标记的多态性和实用性,同时对多个小麦近缘种属了进行了扩增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标记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49个)、百萨偃麦草(38个)、二倍体长穗偃麦草(45个)、拟鹅观草(89个)、中间偃麦草(57个)均产生多态性;此外,在滨麦、华山新麦草、黑麦、卵穗山羊草、乌拉尔图小麦和粗山羊草中分别筛选出70个、51个、67个、54个、17个和43个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小麦及其近缘种特异分子标记的数目,初步推测出麦类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本研究也得到了部分基因组特异性标记,其中包括St基因组特异标记21个,E基因组特异标记21个,Ee基因组特异标记15个和Eb基因组特异标记6个,为后续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的检测及染色体重排奠定理论基础。

李家创[5](2021)在《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2x=14,Ns Ns)是来自禾本科(Poaceae)、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 Necski)的一种多年生二倍体异花授粉植物,因其具有早熟、抗多种小麦病害(锈病、白粉、赤霉、全蚀)、耐寒抗旱、耐盐碱、矮秆、分蘖多等优良特性,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改良的宝贵遗传资源。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和染色体工程的方法创制而成的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则是快速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最重要的中间材料。本研究利用七倍体杂种H8911(2n=49,AABBDDNs)和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Trs-372(2n=28,AABB)杂交后产生的子代,经连续自交6-7代后从中筛选出5个衍生后代:DH5、DH88、DH66、TR77、DH109,综合采用细胞学观察、原位杂交技术(GISH和Mc-FISH)、分子标记技术(EST-STS、SSR、SCAR和SNP芯片)等方法,结合田间性状调查,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核型的初步分析:对研究材料的外源亲本—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组进行了初步的核型分析,推测其核型公式为2n=2x=14=12m(4sat)+2sm,Stebbins核型为2A型,平均臂比为1.4,在属内居于较高的水平,但其在植物界进化水平偏低。(2)细胞学观察表明DH5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Ti=21Ⅱ+Ti(Ti指小片段染色体);GISH分析显示DH5含有一个小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片段,该片段无法在减数分裂阶段与小麦染色体配对,只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传递率约为1/2;FISH实验表明DH5是一个2A缺体2B四体;分子标记结果表明DH5中附加的外源小片段来自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的短臂;利用标记转化法开发了8对可以用于检测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的SCAR标记。农艺性状调查表明DH5株高较低,对条锈病有较高抗性,外源染色体小片段的有无对农艺性状影响不大。(3)细胞学观察表明DH88的染色体组型为2n=44=22Ⅱ;GISH分析显示其含有一对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片段,这对外源染色体片段可以正常配对并传递给子代。EST-STS分子标记表明DH88所附加的一对染色体片段来自华山新麦草6Ns染色体。DH88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可能是由于华山新麦草6Ns染色体的抗病基因进入导致。(4)细胞学观察DH66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21Ⅱ;GISH实验显示DH66中有一对小麦染色体被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所替代,这对外源染色体可以正常联会配对并传递到子代中;Mc-FISH实验结果表明DH66缺失了其一对5D染色体。分子标记表明DH66获得了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而失去了小麦5D染色体;DH66的小麦15K SNP芯片结果也在5D染色体的位置上出现了和华山新麦草相似度高和小麦亲本7182相似度低的交叉峰,综合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以得知DH66中一对5D染色体被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所代换。DH66株高较低,在成株期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籽粒品质较好,可以作为抗条锈病和优质小麦育种的重要材料。(5)有丝分裂分析表明TR77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21Ⅱ,其中有一对染色体超过1/2的部分被外源染色体所替代。减数分裂过程中外源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并传递给子代,表明TR77是一个细胞遗传学稳定的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分子标记和Mc-FISH分析显示在TR77中形成了5DL-3DS·3DL染色体和3DS-Ns L·Ns S染色体,因此TR77是一个包含了双重易位的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材料。对TR77的小麦15K SNP芯片分析推断出易位发生在5D染色体物理位置的202.3Mb和213.1Mb处,靠近着丝粒。TR77具有圆锥状的穗型且无芒,其穗子较长,穗粒数多,株高较高,在全生育期对白粉病表现高抗,可作为研究小麦和其近缘属种间多重易位和抗白粉病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6)衍生系DH109和衍生系DM131的异同性分析:DH109从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中筛选而来,DM131从小麦—滨麦衍生后代中筛选获得。通过分子细胞遗传鉴定确认两个衍生系都为3Ns(3D)二体异代换系材料,但是DH109为小麦—华山新麦草3Ns(3D)二体异代换系,DM131为小麦—滨麦3Ns(3D)二体异代换系。两个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和GISH结果较为相似,均是稳定的衍生系材料。但是,两者的STS和SCAR标记共用性不高,外源染色体的FISH核型图完全不同。农艺性状上,两者都轻微感条锈病,苗期都高抗白粉病;对于赤霉病,DH109表现为高抗而DM131表现为高感。形态学特征上,DH109的籽粒较大,而DM131的穗子更长、穗粒数和分蘖数较多;两个材料的籽粒品质特征介于两个小麦亲本之间。综上,华山新麦草3Ns染色体和滨麦3Ns染色体对小麦的性状改变差异明显。这两个衍生系可以用于小麦抗白粉、抗赤霉病育种以及新麦草属和赖草属中Ns染色体的差异化比较。华山新麦草核型图的绘制为进一步了解这一外缘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五个衍生后代的鉴定丰富了小麦的遗传种质库,对于抗病、高产和优质小麦育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不同属Ns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差异比较对研究小麦近缘属种的亲缘和进化关系提供了依据。

韩静[6](2021)在《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文中认为由布氏白粉菌(Bgt,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而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广大麦区常见的重要病害,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良。挖掘白粉病抗性新基因,培育和种植具白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本课题组通过染色体工程和远缘杂交等方式创制了一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材料,经过初步的白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5个抗性材料,其中编号为H5-5-4-2-2-2和H3-5-9-3-1-4的衍生后代材料对白粉病抗性表现优异。以这两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法确定H5-5-4-2-2-2和H3-5-9-3-1-4的遗传构成,明确有无外源染色体片段的导入,并对外源染色体和外源基因进行初步的归属和定位分析;构建了H3-5-9-3-1-4×铭贤169的F2分离群体及F2:3群体,采用BSA法建立感病池和抗病池,进行SSR分子标记筛选和660K SNP芯片扫描,根据筛选结果利用连锁分子标记对H3-5-9-3-1-4的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本试验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白粉菌株E09对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材料、华山新麦草及其小麦亲本7182、感病对照铭贤169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显示H5-5-4-2-2-2和H3-5-9-3-1-4与其野生亲本华山新麦草在两个时期所呈现的白粉病抗性相似,均免疫或高抗白粉病菌,而H18-1-3-1-6-2和H30-4-4-1-6-2则表现为苗期中感白粉病而成株期高抗,H30-2-3-1-1则表现为苗期高感而成株期中感白粉病。2.通过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H5-5-4-2-2-2和H3-5-9-3-1-4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H5-5-4-2-2-2含有一对华山新麦草外源染色体和42条小麦染色体,并经EST-STS分子标记分析,表明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第一同源群有部分同源群关系,确定H5-5-4-2-2-2为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附加系;H3-5-9-3-1-4的根尖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GISH鉴定并未观察到明显的荧光杂交信号,其原因可能是导入外源片段过小;结合SSR标记分析及抗病鉴定结果,推测H3-5-9-3-1-4为小麦-华山新麦草渐渗系。3.利用白粉菌株E09对H3-5-9-3-1-4×铭贤169的F1、F2群体及其F2:3家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其F1所有单株均免疫白粉病,F2群体以及F2:3家系发生性状分离,其抗、感分离比均符合3:1的理论比值,而F2:3家系中纯合抗病、杂合抗病与感病的比例符合1:2:1,推测渐渗系H3-5-9-3-1-4中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并暂命名为Pm H3-5-9-3-1-4。4.通过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构建抗感池,进行SSR标记筛选及660K SNP芯片扫描。以SSR标记初步筛选抗、感病亲本和抗、感病池间的差异多态性,发现3A染色体上的Xbarc321具有显着多态性;根据660K SNP扫描结果,共检测到了1616个多态性SNP标记,其中3A染色体上存在较多的差异位点,达284个,并且多数富集于3AS的5-20c M区段内。5.根据目标区域选择合成SSR引物进行连锁分析,筛选到标记Xbarc310和Xbarc321与Pm H3-5-9-3-1-4紧密连锁,连锁顺序为Xbarc310-Pm H3-5-9-3-1-4-Xbarc321,连锁距离分别为7.5c M、3.2c M。因此Pm H3-5-9-3-1-4可能是一个3AS上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肖亚娟[7](2020)在《小麦—偃麦草衍生系的农艺性状及分子标记检测》文中指出小麦近缘植物的来源和品种丰富多样,含有许多有益的基因。其中,偃麦草耐寒、抗旱和耐盐碱,抗白粉病、黄矮病、锈病等多种病害,是目前小麦育种中利用非常广泛的近缘植物。将偃麦草的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的报告,可是,偃麦草的优异基因丰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完全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利用来源不同的偃麦草与不同的小麦亲本杂交,可以发掘出更多的偃麦草的优异基因或者已知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发掘和利用偃麦草的优良基因,并将其导入到小麦,为小麦育种改良提供重要材料和信息。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的方法,对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和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材料进行分析,揭示这些材料的遗传特性,为偃麦草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资源。结果如下:1.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的农艺性状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有效分蘖: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32.4%,材料中499的有效分蘖最多,平均值为19.6;小穗数:变异幅度最小,变异系数11.7%,材料中199-200的平均小穗数最的多,为26.2;株高:变异系数为13.3%,材料中483的平均株高最高达到131.2cm,最低的是材料中526,为73.2cm;穗长:变异系数16.7%,材料中199-200的平均穗长最高,为21.2cm,最低是材料中479;所有材料的千粒重变异系数为17.9%,变幅20.637.8,其中中209的千粒重最高(37.8g)。结实率统计表明,所有材料的结实率变幅20.6%42.0%,中497的平均结实率最高。2.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的染色体数与GISH分析:制片观察结果表明,有5个材料(中209、中213、中515、中526、中199-200)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占总体29.4%;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54的材料有2个(中479和中481),2n=55的材料也有2个(中485和中499),占材料总数的11.8%;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56的材料有8个(中483、中487、中489、中493、中495、中497、中201和中193-194),占材料总数的47.1%。对2n=42的材料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2n=42的材料(中209、中213、中515、中526、中199-200)都是分别含有40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确定其为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3.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的分子标记检测分析:标记barc169,gwm135,gwm157,gwm608,gwm642,wmc144,wmc27在被鉴定的17个衍生材料中都含有中间偃麦草特异条带,说明这些材料都含有中间偃麦草遗传物质。其中5个代换系在含有中间偃麦草特异性条带标记中发现,定位于小麦5B染色体上的标记最多,说明这5个材料含有中间偃麦草特异标记,5个代换系中均有2条染色体被代换,很可能是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了小麦中5B染色体。4.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衍生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分子细胞学分析:根据田间性状测量的结果表明:CS的株高最高达到124.6cm,其次是科育818、兰考矮早八、普偃58,最低的是矮抗58;在穗数方面,CS最多,平均值到达22.4,其它的依次是矮抗58、科育818、兰考矮早八和普偃58;穗长方面,兰考矮早八的最长,平均值达到11.6cm,其次是科育818;在穗粒数方面,CS的穗粒数最多,平均值是55.2,普偃58的最少,平均值是47.6。采用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计数方法,知道了普偃58的染色体数目是2n=42,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表明普偃58的染色体有40条染色体来自于小麦,有2条染色体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它是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代换系;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表明了被代换的2条染色体可能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第五同源群。

罗小军[8](2020)在《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的分子细胞学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6x=42)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也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于在育种过程中长期的品种间杂交和人工定向选择,使小麦的遗传背景逐渐狭窄,遗传变异越来越小,产量、品质的提高及抗病、抗逆性的改良受到限制。小麦的近缘植物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具有优质、抗寒、抗旱、抗病等优良性状,是小麦品种改良的三级基因源。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技术将中间偃麦草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背景中,创制出能够改良小麦品质、抗病、抗逆性等的种质资源,对小麦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以部分双二倍体为桥梁亲本与小麦进行亚远缘杂交获得的82份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材料及其亲本普通小麦晋太170、部分双二倍体TAI7047、中间偃麦草进行了条锈、白粉病抗性鉴定;利用分子细胞学方法对兼抗白粉、条锈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材料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观察、多聚核苷酸探针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以及根据中间偃麦草Contig序列开发的160个第六同源群特异STS标记进行的分子标记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对82份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材料进行了条锈、白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抗条锈病材料27份,抗白粉病材料18份,兼抗条锈、白粉2种病害的材料10份;其野生亲本部分双二倍体TAI7047和中间偃麦草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为免疫,小麦亲本晋太170对2种病害均表现为感病,推断这些小偃麦新品系对条锈菌小种CYR32、CYR33、CYR34和白粉菌E09菌株的抗性均来源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2)采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方法对10份兼抗条锈、白粉病的小偃麦新品系进行了染色体数目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0份材料中,中期染色体数目为42条的有8份,染色体数目为41条的有1份,染色体数目为44条的有1份,从8份染色体数目为42条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材料中筛选出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新品系CH357。(3)兼抗条锈、白粉病的小偃麦新品系CH357含有42条染色体,以寡核苷酸序列探针Oligo-pSc119.2和Oligo-pTa535.1进行的ND-FISH(非变性FISH)结果表明,CH357的42条染色体中仅有40条与其亲本晋太170一致;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的FISH比较表明,CH357缺失了一对小麦6B染色体,另2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与带型一致,表明其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与TAI7047和中间偃麦草的FISH核型对比后发现,CH357中的1对非小麦染色体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6JS染色体。(4)利用实验室开发的160个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STS标记对中间偃麦草、TAI7047、CH357、晋太170和中国春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可在CH357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特异条带的标记数目为10个,其中8个位于Group6-Chr1染色体,2个位于Group6-Chr2染色体,结合CH357的mcFISH结果推测Group6-Chr1为中间偃麦草的6JS染色体。综上所述,CH357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6JS/6B代换系,兼抗小麦条锈、白粉2种病害,其抗性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6JS染色体,可作一个新的种质资源对小麦条锈和白粉病抗性进行遗传改良。筛选出的8个中间偃麦草6JS染色体STS特异分子标记为检测中间偃麦草6JS染色体或片段提供较为经济和方便的手段。

孙振仓[9](2020)在《小偃麦异附加系Line15诱变后代的原位杂交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St或EeEeEbEbStSt)是小麦亚族中的多年生野生种,耐旱、抗寒、耐盐碱,对小麦“三锈”、白粉病等病害具有良好抗性,是国内外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较多的野生亲本材料。本实验室在普通小麦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中创制了对白粉病近免疫的小偃麦异附加系Line15,并对其进行了诱变处理,获得了M3代。本研究在明确农艺性状特点、白粉病抗性的基础上,综合利用GISH和F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明确其染色体组成,筛选优异的变异体,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以[AFA-3、AFA-4、pAs1-1、pAs1-3、pAs1-4、pAs1-6、pSc119.2-1、(GAA)10]为探针对Line15进行FISH鉴定,结果显示Line15含有小麦全套染色体和1对中间偃麦草J基组染色体;与亲本烟农15相比,小麦染色体3A、1D、2D、4D、5D均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异。利用175对IT引物对烟农15、中间偃麦草、Line15进行多态性扩增,筛选出12个源于第二部分同源群的特异IT标记,可以在Line15中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特异带,说明Line15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为2J。2.田间主要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B18502-1-2、B18502-3-1在株高、穗长、穗粒数方面较Line15均明显提高。B18470-5、B18470-6综合性状较好,大穗多实,每穗小穗数多,B18470-6穗粒数高达96粒。3.白粉病抗性鉴定。B18464-4、B18467-1-8、B18470-5、B18470-6、B18482-2、B18497-1-1、B18497-1-2、B18502-1-2、B18502-3-1、B18490-1-3苗期对强毒力菌株E20表现高抗,在成株期均表现近免疫。4.异代换系的原位杂交鉴定。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以烟农15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GISH分析,发现B18497-1-1、B18502-1-2、B18502-3-1均含有40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中间偃麦草2J染色体;B18497-1-2含有41条小麦染色体和2条中间偃麦草2J染色体。进行FISH鉴定并与Line15对比,发现B18497-1-1、B18502-1-2、B18502-3-1为携带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缺失1对2D染色体的2J(2D)双体异代换系,B18497-1-2为携带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缺失1条2D染色体的附加代换系;B18497-1-1的7A、1B、2B、6B、7B,B18502-1-2的1A、2A、7A、2B、3B,B18502-3-1的7A、1B、2B、6B、4D,B18497-1-2的1A、2A、7A、4D等染色体具有不同的FISH带型变化,说明存在不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因此是不同的异代换系。5.异附加系的原位杂交鉴定。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以烟农15基因组DNA作封阻对B18490-1-3进行GISH分析,发现其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1条中间偃麦草2J染色体端体,为单端体异附加系。进一步进行FISH鉴定,并与Line15对比,发现其3A、4A、7A、4B、6B、7B等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6.渐渗系的原位杂交鉴定。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以烟农15基因组DNA作封阻,对B18482-2、B18470-5、B18470-6等3份小偃麦种质进行GISH鉴定,均未检测到中间偃麦草遗传物质,结合农艺性状变化判断其为小偃麦渐渗系。通过FISH鉴定发现,B18482-2的1A、5A、1B、4B、7B,B18470-5的1A、2A、7A、5B、7B、1D、2D,B18470-6的5A、6A、7A、2B、5B、1D、2D、4D染色体的带型与其亲本相比均发生了变化,说明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丰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此外,上述3个渐渗系之间也存在FISH带型差异,导致农艺性状不同,因此是不同的小偃麦渐渗系。7.其他结构变异体。B18467-1-8、B18464-4小穗数和穗粒数多,B18467-1-8植株较矮,籽粒饱满,而B18464-4植株较高,籽粒干瘪。利用GISH均未检测到外源染色体/片段,通过FISH发现两者均存在染色体缺失、断裂重接现象。B18467-1-8的5B、6B染色体片段缺失,B18464-4的3A、4A染色体缺失,增加2个D基组染色体片段。

杨婷[10](2019)在《小黑麦与小冰麦衍生新种质染色体的FISH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小黑麦CT775/81×小冰麦PSR3628的BC1F3和BC1F4株系中外源黑麦和冰草染色体的数目、存在形式及结构特点,探索它们染色体的遗传组成,本试验进行了表型和顺序GISH-FISH分析,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分别利用基因组DNA标记的探针与pAs1(红)和pSc119.2(绿)探针对小黑麦CT775/81(母本)和小冰麦PSR3628(父本)染色体进行了顺序GISH-FISH分析,建立了它们的FISH核型。小黑麦CT775/81含有42条染色体,其中14条黑麦染色体,染色体组成为AABBRR,是一个稳定遗传的六倍体小黑麦材料。pSc119.2探针在小麦B组和黑麦R组染色体有丰富的杂交信号,尤其是R组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最为清楚;而探针pAs1在小麦A组染色体上有较多的杂交信号,能将小黑麦CT775/81的染色体一一辨别。小冰麦PSR3628是源于普通小麦与冰草远缘杂交,含有56条染色体,为八倍体小冰麦,其中具有9对来自冰草的整条染色体。将小黑麦CT775/81和小冰麦PSR3628的FISH信号与中国春小麦等对比发现,它们染色体上的pAs1和pSc119.2信号都有所差别,可能是由于外源染色体的渗入,从而导致小麦A、B、D组等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小黑麦CT775/81×小冰麦PSR3628的BC1F3和BC1F4株系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从而准确地识别衍生系(A1群体)的染色体组成,分析外源黑麦和冰麦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及传递特点,将A1衍生系分为4种类型,分别命名为衍生系I、II、III和IV。衍生系I包括42份含有一条或一对2RS/2AgL易位染色体的易位系种质,如A1-25、A1-41等株系,其染色体组成为2n=42=AB+1213IR+12I2RS/2AgL。衍生系II包括22份分别含有3D、5D、6D、7D染色体的异代换系或异附加系种质,如A1-34株系(5D二体异附加系)。衍生系III包括9份分别为冰草1Ag、3Ag、4Ag染色体的异附加系种质,如A1-45株系(3Ag单体异附加系)。衍生系IV包括9份含有D组染色体和冰草染色体的多重异附加系种质,如A1-14株系(II7D+I1Ag多重异附加系)。通过表型性状调查,明确了小黑麦×小冰麦的BC1F3和BC1F4株系的主要表型性状和分离特点。结果显示,A1-7、A1-13、A1-62等株系的穗粒数有超亲优势。A1衍生系均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免疫,对小麦的叶/条锈病都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对赤霉病免疫的株系有A1-4、A1-40、A1-67,其余株系多表现为高抗,只有3个株系表现为感病。在两世代中稳定抗穗发芽的株系有A1-4、A1-13、A1-14、A1-17、A1-40、A1-47、A1-62、A1-67、A1-75、A1-81、A1-92等。BC1F3和BC1F4株系株高在91.17 cm181.1 cm,绝大部分株系的株高在两亲本株高之间(110cm140 cm),变异系数为13.46%。通过秩和比统计方法对BC1F3和BC1F4株系的主要表型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表现较好的是A1-1、A-16、A-17、A-41、A-71和A-72株系。综上所述,本试验初步分析了小黑麦×小冰麦的BC1F3和BC1F4株系的染色体遗传组成,了解了它们的主要表型特点,有利于拓宽小麦遗传背景,为小麦遗传学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种质。

二、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与原位杂交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与原位杂交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ES-13、ES-14和ES-24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近缘物种与小麦遗传改良
        1.1.1 小麦育种研究现状
        1.1.2 小麦近缘种属
        1.1.3 小麦远缘杂交
        1.1.4 条锈病的研究进展
    1.2 中间偃麦草及偃麦草属
        1.2.1 中间偃麦草简介
        1.2.2 偃麦草属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3 偃麦草属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 小麦背景下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
        1.3.1 形态学标记
        1.3.2 细胞学标记
        1.3.3 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
        1.3.4 分子标记
        1.3.5 生化标记鉴定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ES-24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细胞学鉴定
        2.2.2 原位杂交鉴定
        2.2.3 分子标记分析
        2.2.4 农艺性状调查和条锈病抗性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ES-14 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细胞学鉴定
        3.2.2 原位杂交鉴定
        3.2.3 分子标记分析
        3.2.4 农艺性状调查和条锈病抗性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代换系ES-13 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细胞学鉴定
        4.2.2 原位杂交鉴定
        4.2.3 分子标记分析
        4.2.4 农艺性状调查和条锈病抗性鉴定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远缘杂交与小麦遗传改良
        1.1.1 小麦近缘植物的优异基因
        1.1.2 双二倍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1.3 异染色体系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1.3.1 异附加系
        1.1.3.2 异代换系
        1.1.3.3 易位系
        1.1.4 远缘杂交后代材料的鉴定
        1.1.4.1 细胞学鉴定
        1.1.4.2 原位杂交鉴定
        1.1.4.3 分子标记鉴定
    1.2 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2.1 黑麦的植物学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1.2.2 黑麦的地理分布
        1.2.3 小黑麦的研究进展
        1.2.4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
    1.3 滨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1 滨麦草的植物学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1.3.2 滨麦草地理分布
        1.3.3 小滨麦的创制及利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地点
    2.4 实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调查
        2.4.2 白粉病抗性鉴定
        2.4.3 耐盐性鉴定
        2.4.4 根尖细胞学(RTC)鉴定
        2.4.5 DNA提取
        2.4.5.1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2.4.5.2 DNA提取相关试剂的配制
        2.4.6 基因组原位杂交
        2.4.6.1 染色体制片
        2.4.6.2 探针配制
        2.4.6.3 杂交
        2.4.6.4 信号检测
        2.4.7 荧光原位杂交
        2.4.7.1 染色体制片
        2.4.7.2 探针标记
        2.4.7.3 杂交及信号检测
        2.4.8 原位杂交相关试剂的配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黑麦种质系的筛选和鉴定
        3.1.1 小黑麦的性状表现
        3.1.2 小黑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
        3.1.3 小黑麦的耐盐性鉴定
        3.1.4 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3.1.4.1 六倍体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3.1.4.2 八倍体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3.2 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
        3.2.1 小滨麦的性状表现
        3.2.2 小滨麦白粉病鉴定
        3.2.3 小滨麦苗期耐盐性鉴定
        3.2.4 小滨麦种质系的细胞学鉴定
4 讨论
    4.1 异源双二倍体的利用价值
    4.2 异源双二倍体中外源物质的检测技术
    4.3 小黑麦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变异
    4.4 小滨麦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变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抗秆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种质资源
    1.2 近缘物种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 中间偃麦草的主要性状及染色体组成
        1.3.1 中间偃麦草的主要性状特点
        1.3.2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成
    1.4 小麦-中间偃麦草远缘杂交种质创制
        1.4.1 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二倍体
        1.4.2 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
        1.4.3 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
        1.4.4 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
    1.5 小麦秆锈病及抗秆锈基因
    1.6 小麦背景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
        1.6.1 形态学方法
        1.6.2 细胞学方法
        1.6.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方法
        2.3.1 根尖处理及染色体制片
        2.3.2 基因组原位杂交
        2.3.3 荧光原位杂交
        2.3.4 秆锈病抗性鉴定
        2.3.5 基因组DNA提取
        2.3.6 分子标记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224-1 的鉴定
        3.1.1 原位杂交鉴定
        3.1.2 秆锈病抗性鉴定
        3.1.3 分子标记鉴定
    3.2 224-1/中国春杂交后代F_2易位系的鉴定
        3.2.1 原位杂交鉴定
        3.2.2 秆锈病抗性鉴定
        3.2.3 分子标记鉴定
    3.3 224-1/中国春杂交后代F_2非易位系的鉴定
        3.3.1 原位杂交鉴定
        3.3.2 秆锈病抗性鉴定
4 讨论
    4.1 小麦-中间偃麦草新易位系的创制
    4.2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特异新标记的建立
    4.3 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中的抗秆锈病新基因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4)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特异标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1.1.1 小麦族分类
        1.1.2 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1.2 小麦远缘杂交研究
        1.2.1 小麦远缘杂交特性
        1.2.2 外源遗传物质的转移
        1.2.3 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1.2.4 染色体工程育种进展
    1.3 偃麦草属研究进展
        1.3.1 偃麦草属系统分类研究
        1.3.2 偃麦草属染色体组成及同源性分析
        1.3.3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4 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对小麦的影响
        1.4.1 染色体结构变异
        1.4.2 基因表达变化
    1.5 基于测序技术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1.5.1 基因组
        1.5.2 转录组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核型及亲缘关系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2.1.2 染色体组型计算及判定原则
        2.1.3 多态性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型分析
        2.2.2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亲缘关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9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3.1 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3.1.2 细胞统计学分析
        3.1.3 原位杂交鉴定
        3.1.4 农艺性状调查及谷物含量分析
        3.1.5 抗病性评估
        3.1.6 分子标记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部分双二倍体的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3.2.2 部分双二倍体的原位杂交鉴定
        3.2.3 部分双二倍体的分子标记鉴定
        3.2.4 部分双二倍体的抗病性调查
        3.2.5 部分双二倍体的谷物相关品质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7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细胞统计学分析
        4.1.3 原位杂交鉴定
        4.1.4 农艺性状调查及谷物含量分析
        4.1.5 抗病性评估
        4.1.6 分子标记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3个二体异代换系的鉴定
        4.2.2 4个双重异代换系的鉴定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SLAF-seq的十倍长穗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5.1 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流程
        5.1.3 分析方案
        5.1.4 特异分子标记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物信息学结果展示
        5.2.2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注释分析
        5.2.3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特异标记开发及应用
        5.2.4 1J~S染色体标记开发和应用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的小麦育种
        1.1.1 小麦育种历程
        1.1.2 育种取得的主要进展
        1.1.3 我国小麦育种面临的问题
    1.2 小麦远缘杂交进展
        1.2.1 小麦的近缘属种
        1.2.2 小麦远缘杂交的亲和性
        1.2.3 外源物质向小麦中的转移方式
        1.2.4 小麦中外源物质的检测
        1.2.5 远缘杂交在小麦改良中的作用
    1.3 华山新麦草研究进展
        1.3.1 新麦草属介绍
        1.3.2 华山新麦草的利用价值
        1.3.3 华山新麦草的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根尖材料的获得与处理
        2.1.3 根尖染色体制片
        2.1.4 核型分析及染色体模式图的绘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图分析
        2.2.2 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核型模式图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5和DH88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细胞学观察
        3.1.3 植物基因组总DNA的获得
        3.1.4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3.1.5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3.1.6 分子标记分析
        3.1.7 来自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条带的分析和SCAR标记开发
        3.1.8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H5和DH88的细胞学观察
        3.2.2 DH5和DH88的GISH鉴定
        3.2.3 DH5和DH88的FISH鉴定
        3.2.4 DH5和DH88的EST-STS分子标记分析
        3.2.5 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开发与验证
        3.2.6 DH5和DH88的农艺性状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66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细胞学观察
        4.1.3 顺序FISH/GISH技术
        4.1.4 小麦15K SNP芯片分析
        4.1.5 分子标记(EST-STS、SSR和 SCAR)分析
        4.1.6 农艺性状调查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H66的细胞学观察
        4.2.2 DH66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4.2.3 DH66的15K SNP芯片分析
        4.2.4 DH66的分子标记分析
        4.2.5 DH66的农艺性状评价
    4.3 讨论
第五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TR77分子细胞遗传学的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细胞学观察
        5.1.3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
        5.1.4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5.1.5 小麦15K SNP育种芯片
        5.1.6 分子标记分析
        5.1.7 农艺性状调查
    5.2 结果与分析
        5.2.1 TR77的细胞学观察
        5.2.2 TR77的分子标记分析
        5.2.3 TR77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5.2.4 TR77的SNP芯片分析
        5.2.5 TR77的田间表型和白粉病抗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109和小麦—滨麦后代DM131 之间的异同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细胞学观察
        6.1.3 分子标记分析
        6.1.4 顺序FISH/GISH分析
        6.1.5 小麦55K SNP育种芯片
        6.1.6 抗病性及农艺性状调查
    6.2 结果与分析
        6.2.1 DH109和DM131的细胞学观察
        6.2.2 DH109和DM131的GISH分析
        6.2.3 DH109和DM131的分子标记分析
        6.2.5 DH109和DM131的55K SNP芯片分析
        6.2.6 DH109和DM131的抗病性分析和农艺性状差异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2 华山新麦草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2.1 华山新麦草简介
        1.2.2 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创制与发展
        1.2.3 外源Ns染色体的检测
    1.3 小麦白粉病的研究进展
        1.3.1 小麦白粉病菌
        1.3.2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和危害
        1.3.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1.4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现状
        1.4.1 基因的抗性类型
        1.4.2 抗性基因的来源
        1.4.3 已正式命名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
        1.4.4 Pm基因的染色体分布
    1.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的方法研究
        1.5.1 DNA分子标记在Pm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5.2 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全基因组DNA提取
        2.1.4 根尖的制备
        2.1.5 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2.1.6 基因组原位杂交
        2.1.7 STS/SSR标记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抗性评价
        2.2.2 抗病衍生系的细胞学观察
        2.2.3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
        2.2.4 EST-STS/SSR分子标记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抗白粉病小麦-华山新麦草渐渗系H3-5-9-3-1-4 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遗传群体的构建
        3.1.3 遗传群体的白粉病抗性鉴定
        3.1.4 F_2群体基因组DNA提取
        3.1.5 BSA法构建抗、感池与SNP芯片扫描
        3.1.6 660K SNP芯片数据分析
        3.1.7 SSR标记连锁分析
        3.1.8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3.2.2 SSR分子标记筛选
        3.2.3 小麦660K SNP结果分析
        3.2.4 H3-5-9-3-1-4 的抗性基因的SSR连锁分析
        3.2.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小麦—偃麦草衍生系的农艺性状及分子标记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生产和育种进展
    1.2 小麦近缘属物种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3 偃麦草种质的研究和利用
    1.4 中间偃麦草研究概况
        1.4.1 中间偃麦草植物学分类
        1.4.2 中间偃麦草地理分布
        1.4.3 中间偃麦草生物学特性
        1.4.4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构成研究
    1.5 长穗偃麦草研究概况
    1.6 偃麦草中优良基因向小麦转移
        1.6.1 抗锈病基因向小麦中转移
        1.6.2 抗黄矮病基因向小麦中转移
        1.6.3 抗条斑病基因向小麦中转移
        1.6.4 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中转移
        1.6.5 其他优良基因向小麦中转移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试验设计
        1.8.1 技术路线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细胞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主要农艺性状
        2.2.2 根尖体细胞染色体统计
        2.2.3 基因组原位杂交
    2.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分子标记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5个代换系SSR结果分析
        3.2.2 其它12 个材料SSR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长穗偃麦草衍生材料的农艺形状和分子细胞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农艺性状
        4.2.2 细胞学分析
        4.2.3 分子标记检测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的分子细胞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小麦白粉病、条锈病概况
        1.1.1 小麦白粉病概况
        1.1.2 小麦条锈病概况
    1.2 偃麦草属的生物学分类
    1.3 偃麦草生物特性以及染色体组成
        1.3.1 中间偃麦草的生物特性及染色体组成
        1.3.2 长穗偃麦草的生物特性及染色体组成
    1.4 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的应用
        1.4.1 小麦与偃麦草属中间材料的创制
        1.4.2 易位系的创制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1.4.3 代换系的创制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1.4.4 偃麦草抗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及利用
    1.5 细胞学鉴定
    1.6 荧光原位杂交
    1.7 分子标记
    1.8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路线
        1.8.1 研究目的意义
        1.8.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小麦抗病性鉴定
        2.3.1 小麦抗白粉病鉴定
        2.3.2 小麦抗条锈病鉴定
    2.4 细胞学鉴定
    2.5 荧光原位杂交
        2.5.1 荧光原位杂交的探针
        2.5.2 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2.6 分子标记
        2.6.1 基因组DNA提取
        2.6.2 基因组DNA浓度的测定
        2.6.3 PCR扩增
        2.6.4 非变性聚丙酰胺凝胶电泳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分析
        3.1.1 抗条锈病鉴定分析
        3.1.2 抗白粉病鉴定分析
    3.2 10份兼抗白粉病、条锈病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3.3 CH357的FISH鉴定
    3.4 中间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鉴定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抗病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4.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
        4.1.3 中间偃麦草第六同源群特异STS分子标记应用
    4.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以及联系方式

(9)小偃麦异附加系Line15诱变后代的原位杂交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种质资源
    1.2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成及应用
    1.3 小偃麦异附加系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4 诱变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5 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下外源物质的鉴定
        1.5.1 形态学鉴定
        1.5.2 生物化学鉴定
        1.5.3 细胞学鉴定
        1.5.4 分子标记鉴定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地点
    2.4 试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调查
        2.4.2 白粉病抗性鉴定
        2.4.3 细胞学鉴定
        2.4.4 原位杂交鉴定
        2.4.5 分子标记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Line15的FISH鉴定及IT特异标记筛选
    3.2 Zebularine诱变后代的鉴定
        3.2.1 农艺性状
        3.2.2 白粉病抗性鉴定
        3.2.3 原位杂交鉴定
    3.3 ~(60)Co-γ辐射诱变后代鉴定
        3.3.1 农艺性状
        3.3.2 白粉病抗性鉴定
        3.3.3 原位杂交结果
4 讨论
    4.1 本研究中鉴定方法的应用
    4.2 小偃麦种质系的应用价值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小黑麦与小冰麦衍生新种质染色体的FISH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对小麦改良的意义
        1.1.1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基因源
        1.1.2 小麦-黑麦属间杂交概况
        1.1.3 小麦-冰草属间杂交概况
    1.2 小麦三属杂种的创建及研究现状
        1.2.1 小麦三属杂种异附加系
        1.2.2 小麦三属杂种异代换系
        1.2.3 小麦三属杂种易位系
        1.2.4 小麦三属杂种的研究现状
    1.3 小麦背景下外源染色体的检测
        1.3.1 形态学检测
        1.3.2 细胞学检测
        1.3.3 生化标记检测
        1.3.4 分子标记检测
    1.4 小麦近缘属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目的
        1.5.2 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常用溶液与试剂
    2.2 方法
        2.2.1 染色体制片
        2.2.2 荧光原位杂交
        2.2.3 基因组原位杂交
        2.2.4 主要表型性状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3.1.1 母本CT775/81小黑麦的顺序GISH-FISH鉴定
        3.1.2 父本PSR3628小冰麦的顺序GISH-FISH鉴定
    3.2 BC_1F_3和BC_1F_4株系染色体的顺序GISH-FISH分析
        3.2.1 衍生系Ⅰ染色体的顺序GISH-FISH分析
        3.2.2 衍生系Ⅱ染色体的顺序GISH-FISH分析
        3.2.3 衍生系Ⅲ染色体的序GISH-FISH分析
        3.2.4 衍生系Ⅳ染色体的顺序GISH-FISH分析
        3.2.5 BC_1F_3和BC_1F_4株系染色体组成分析
        3.2.6 BC_1F_3和BC_1F_4株系染色体组成分类
        3.2.7 BC_1F_3和BC_1F_4株系染色体数目分析
    3.3 BC_1F_3和BC_1F_4株系的表型分析
        3.3.1 亲本的表型分析
        3.3.2 BC_1F_3和BC_1F_4株系的表型分析
        3.3.3 BC_1F_3和BC_1F_4株系表型综合评价
        3.3.4 BC_1F_3和BC_1F_4株系表型变异系数分析
        3.3.5 BC_1F_3和BC_1F_4株系的抗性鉴定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衍生系染色体组成的鉴定
    4.2 黑麦、冰草染色体在小黑麦与小冰麦回交后代中的分布
    4.3 三属杂种的应用价值
    4.4 论文创新与不足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加科研项目

四、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选育与原位杂交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ES-13、ES-14和ES-24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于军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D]. 徐勤省.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抗秆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的筛选与鉴定[D]. 王高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特异标记开发[D]. 王艳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D]. 李家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D]. 韩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小麦—偃麦草衍生系的农艺性状及分子标记检测[D]. 肖亚娟.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
  • [8]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的分子细胞学鉴定[D]. 罗小军. 山西大学, 2020(01)
  • [9]小偃麦异附加系Line15诱变后代的原位杂交鉴定[D]. 孙振仓.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10]小黑麦与小冰麦衍生新种质染色体的FISH分析[D]. 杨婷. 贵州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普通小麦与东方鸵鸟的选育与原位杂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