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力》2002年总目录

《现代电力》2002年总目录

一、《现代电力》2002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1](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陈益芳[2](2020)在《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多目标优化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综合能源系统以多能耦合、协调互补的特点成为解决我国能源发展困境的新思路。未来,我国能源系统将朝着经济、高效、安全方向发展,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将多种能源耦合联动在一起,实现了能源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成为我国能源电力系统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是综合能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未来该系统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经济问题。对于社会、客户和投资者来说,设计一个运行可靠、可持续性强、碳排放水平低、最低投资成本相结合的高效运行模式和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综合能源系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客户的投资和用能需求,制定出满足客户投资约束、并符合未来社会、经济、环境要求的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方案是当前综合能源项目开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多种能源的协调互补,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进行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容量规划,可以促进当地对可再生能源的吸收,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综合能源的利用率。首先,从能源生产设备、能源转换设备、能源存储设备三个方面研究综合能源系统中不同设备的能量生产和转化关系,分析不同设备的耦合特性和互补特性,从而建立不同设备的能量生产出力模型,描绘不同设备的能量转换过程;进而从规划层和运行层两个角度建立综合能源系统双层优化规划模型的框架结构,建立了考虑设备投资约束的两级优化模型,并基于智能算法求解所建立的规划模型;随后从经济、环境、能源、安全等四个角度建立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AHP-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论文对某示范综合能源系统进行了实例研究,采用项目数据,设计了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案,并进行了综合评价。仿真结果证明,本文模型能考虑综合能源系统多方面需求进行设备优化配置,为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解嘉彬[3](2020)在《新电改背景下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文中认为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保障作用。电价作为电能商品的价格,通常在反映其价值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为此世界各国的电力行业都处于政府严格监管范围,我国电价同样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手段,呈现极强的政策管制属性。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明确提出“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路径,而输配电价作为整个电力产业价格链条的中间环节,自然成为新电改进程的核心与研究重点。目前我国尚处于输配电价改革初期,虽然初步建立了省级电网输配电定价机制,将电网企业的收益模式由购销价差逐步转变至“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但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政策性电价交叉补贴等问题依然没有妥善解决;单纯核定的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已无法满足电力市场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研究构建合理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模型,促进电力市场有序发展,成为电力行业内外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根据国际主流国家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输配电价改革实际,开展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依据输配电成本分摊及定价的相关理论,以“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输配电准许收入核定方式为基础,按照我国电压等级的划分维度,采用“先功能化归集准许收入,再根据电能传输路径分电压等级逐级传导”的方式,构建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模型。最后通过选取S省2016-2018年电量、成本、收入等信息为样本,对电价模型进行实例验证。本文以我国输配电价改革相关政策规则为基础,结合电网企业现行财务核算及电能统计模式,构建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相对合理可行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模型,为政府监管部门科学合理完善输配电定价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汤丽[4](2020)在《融资约束视角下上市公司营收增速变化动因及管理 ——以ST猛狮为例》文中认为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除非金融类上市企业外,有75%的非金融类上市企业认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融资约束。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普遍受到融资能力制约。我国新能源行业作为新兴产业、风险性产业,受到国家大力鼓励发展,依赖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行业增速迅猛。同时也伴随着近年来国家去杠杆、金融机构的持续抽贷断贷和新能源行业补贴政策回落甚至消失的逐步推行使得新能源行业资金断裂事件频发,引发人们的广泛担忧。基于此,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从融资约束视角下探索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变化动因,以及管理层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的管理过程。ST猛狮在2015~2017年间业绩暴涨,营业收入增长率高达269.37%,被称为新能源产业的一匹黑马,而随着而来的是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的断崖式下跌以及连续两年的净亏损。基于ST猛狮从“黑马”到“黑洞”的典型现象,本文选取ST猛狮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如何维持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研究,以及实证研究不同体制企业受到融资约束制约情况极其融资约束程度的测度,缺少从融资约束视角对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变化动因的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选择ST猛狮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融资约束视角分析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变化动因,进而分析管理层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过程。研究发现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借助债务融资透支实现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不可维持。由于外部融资需求上升、宏观调控、财务、还款压力、内源融资的不足,企业受到融资约束制约无法继续支撑高速增长。管理层进而通过补充融资进行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的管理,发现股权融资无法短期迅速提供资金支持,并且仅能在有限年度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债务融资进一步恶化资本结构,均无法支撑营业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管理层主动剥离亏损业务降低增速以避免。本文创新性在于运用案例研究法,从充分和必要两个条件出发,以高速增长阶段融资透支作为充分条件,以融资受限作为必要条件证明融资约束确实会通过影响资产增量进而制约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这一财务原理,从融资约束视角为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变化动因提供新的机理解释。进而模拟资产负债率变化过程,分析管理层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的管理过程。区别于传统讨论如何维持可持续增长率的角度,本文从融资约束萌芽期以及凸显期着手,提出协调融资能力和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的解释机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运用单案例研究法揭示企业透支融资能力的高速增长不可维持,融资约束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幅下跌的变化动因这一财务原理,提炼企业管理层管理营业收入速度的管理过程。实践意义在于提醒企业关注融资透支支撑高速发展对企业带来的两面性,为其他上市公司权衡决策提供参照的范例,更好地促进市场繁荣。

陈然[5](2020)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Z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市场格局;同时,随着电网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电网工程资产总额及种类不断扩张,行业整体面临着新一轮的资产管理要求。资产绩效评价是促进资产管理不断优化的关键内容,是推动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监督评测工具。因此,新形势下,完善针对电网工程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近年来,国网已逐步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并开始推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评价工作。但现阶段,国网层面统一的评价体系无法完全适用于各省市级公司实际,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指导意义有限。对此,本文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Z电网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因地制宜构建了具有实操性的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资产管理及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现状进行体系化的梳理,概述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并对电网工程资产管理及其绩效评价进行了详尽阐述,为全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接下来,以国家电网Z省级公司为研究对象,全面介绍了其所处的特殊自然与经济社会环境,分析了公司目前资产绩效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安全、效能和成本三大维度,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结合Z电网自身特点,初步构建Z电网公司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备选库。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评分法,从30多项备选指标中筛选确定了Z公司工程资产绩效评价关键指标,并运用极值法和熵值法等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权,最终构建出能够充分反映Z电网公司发展战略、适应公司特有情况的电网工程资产绩效评价模型。基于Z电网下属6家地市级供电分公司2016-2018三年的指标数据,运用本文所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指标结果合理反映出当前各分公司电网工程资产管理情况。基于绩效评价结果,横向对比分公司资产管理表现,识别对象公司在资产效能提升及成本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纵向对比分公司三年来的绩效评价结果,刻画其资产变化趋势,提出未来发展对策。本文资产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效能和成本三大维度入手,针对性地弥补了Z电网公司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为Z公司及其下属供电分公司提供了资产管理工作建议,具有较强实操性。此外,评价模型对我国其他电网企业改进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提升资产管理成效亦提供了有益借鉴。

张焱[6](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陈勇[7](2020)在《SX公司财务诊断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内新能源发电行业都将在“十三五”期间迎来新的增长,与大规模发展良机。有机遇就有挑战,目前,新能源发电企业在少数地区依旧出现了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电价市场化交易等举措造成电力企业收入利润均下降。另外新能源发电企业补贴电价占比较大,严重依赖财政补贴,而国家财政补贴资金已经出现很大缺口。因此,新能源电企将面临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收入利润下降的严峻形势。在装机容量不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为使企业更好的持续发展,新能源电力企业的财务诊断成为必然。本文针对新能源发电企业财务诊断与管理建议进行研究,选取SX公司作为案例企业,对于当前SX公司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财务诊断理论,针对SX公司财务指标进行纵向、横向分析,总结归纳了当前SX公司财务诊断层面存在的问题,即当前SX公司盈利、发展能力相对较好,短期偿债能力优于同行业水平,业务布局与战略发展相互适应;另外同行业横向比较,分析认为:当前SX公司长期偿债能力欠佳、营运成本控制能力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财务诊断等相关理论,理论结合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建议,主要涉及到营运能力提升、偿债能力提升以及营运成本控制三个层面的改进建议。为SX公司财务诊断优化提供思路,为我国传统实体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的思路。

王西陵[8](2020)在《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研究(1906-1949)》文中指出芜湖明远电气公司是安徽省第一家民营电力公司,也是芜湖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工业。芜湖明远电气公司于1906年成立,发展经营贯穿了整个民国历史。芜湖1877年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商业基础,芜湖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在良好的工商业环境下,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得以创立。芜湖明远公司的经营影响着芜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制于芜湖城市工商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发展历程充满艰辛。初创时期就陷入了管理权争斗和财务方面窘迫的困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逐步走向正轨,并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达到巅峰。抗日战争期间芜湖明远电气公司被日军侵占,被改为华中水电株式会社芜湖营业所,中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政治、经济多方面的不利因素,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恢复和发展再次陷入困境。一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芜湖,才挽救了泥潭之中的芜湖明远电气公司。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由徽州商人创办,一开始大多沿用传统商业模式运营。随着经营中问题的显现,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及时升级调整。一方面大胆引进优秀电力人才,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多次增股筹集发展资金,根据电力市场情况升级发电、供电设备。经营管理方式、内容的调整对于其一直能得以生存并取得一定收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芜湖明远电气公司所遇到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上的难题,也是近代中国复杂历史环境下工业发展都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通过对于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挖掘,研究以芜湖明远电气公司所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在近代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并分析其在芜湖近代城市化中的角色。为现代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杨帆[9](2019)在《基于Site-specific LCA的造纸废水处理的环境负荷与方法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废水是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其处理亦伴随着一定的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缩写LCA)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环境负荷研究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荷。在已有的基于LCA的工业废水处理环境负荷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为实验室阶段的工艺装置,所采用的LCA方法多数为“地方泛化”方法,即可被用于世界各地与各行各业的LCA方法。然而,只有依托于实际运行中的工业废水处理厂,且能够充分考虑到工业废水处理所具备的强烈的地方特性(保护地方水体),相关的LCA分析才能得出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评估结果和优化策略。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地方特性而开发出的LCA方法(又称Site-specific LCA),以黑龙江省某造纸厂污水处理站为研究对象,进行造纸厂污水处理站环境负荷研究。本研究首先选取了酸化、富营养化、生态毒性、人体毒性、非生物资源消耗、臭氧损耗、化石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共8个环境目录,对研究对象运行一年所产生的环境负荷进行了特征化计算(采用CML法)。研究结果表明:因电耗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在8个环境目录下均为最大值。其中,在酸化环境目录下,电耗占83.73%;在富营养化目录下,电耗占94.77%;在水体生态毒性目录下,电耗占93.37%;在人体毒性目录下,电耗占87.43%;在非生物资源消耗目录下,电耗占81.97%;在化石资源消耗目录下,电耗占76.25%;在气候变化目录下,电耗占84.80%;在臭氧损耗环境目录下,电耗占43.64%。基于Site-specific LCA方法中专门为中国背景而开发的标准化因子和加权方法,针对上述所得的特征化结果,本研究进行了地方化的表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ite-specific LCA方法所得结果,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工业废水对地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水污染物(以COD为主)的贡献度,在Site-specific LCA方法所得结果中占比为54.85%-95.42%,均高于在国际通用LCA方法所得结果中的占比(10.62%-25.54%)。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了基于Site-specific LCA方法所开发出的地方化生态效率分析手段,分析了研究对象在以当前的标准运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率(高于其他场景50%),表明基于Site-specific LCA所得结果进行工艺的优化设计是可行的。通过分析优化后的LCA结果,当前的污泥焚烧处理将产生严重的环境危害,因此优化污泥处理方案为污泥63.7%用于农业堆肥和37.3%用于沼气发酵,生产的沼气(0.11 m3沼气/m3处理水)可转化为0.68 kWh/m3的电能,足以满足污水处理站的全部用电需求。

陈艳君[10](2018)在《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悠久的社会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为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奠定了历史基础。清末民国时期,人地矛盾造成的生存压力及政府的提倡推动了皖南手工业在传统基础上向近代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考察技术转型、组织形式的近代化、结构变革、转型的特征、有限突破,客观总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力图复原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图景,为皖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皖南手工业的技术转型主要包含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两个方面。手工业由经验型技术向科学型技术转型的技术科学化不仅表现为手工业文本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本中科技含量的增加方面,尤其以制茶业、纺织业和文房四宝业最为显着。随着手工业技术逐渐由经验型上升为科学理论型,其技术传承方式和操作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为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和生产设备的革新。新式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不断细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的革新以安庆土布业的生产工具改良、芜湖碾米业的新式动力设备引进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最为引人注目。生产工具的改良、新式动力机器的引进以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使皖南手工业在生产力形态上与传统手工业区别开来。皖南手工业的组织形式转型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形式和行业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以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场以及合作制最为突出。家庭手工业在近代皖南尤其是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坊、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行业分布广泛,大多规模较小,小本经营,内部分工明确,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在合作制手工业方面,祁门茶叶合作社是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在实际业务的进行过程中过多注重“运”、“销”环节,对“产”、“制”环节的关注明显不足,银行和洋商趁机取巧图利,成为最终受益者,忽视了最底层的茶农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改良茶叶品质,更不可能复兴红茶。在手工业行业组织形式方面,传统行会逐渐被新兴同业公会及工会代替。在劳资纠纷中,代表雇主的同业公会与代表雇工的工会的团体谈判,大多能达成团体协议。即便不能达成一致,在第三方的调处下,也能减少对抗,促进纠纷解决,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但同业公会及工会处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中,只是披上了新式行业组织的外衣,传统行业组织的积习依然存在。在洋货以及国产机制品的冲击下,皖南手工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行业结构变革加剧。首先,纺纱业、染料业、炼钢业、制丝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渐衰落。其次,机器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具有局部性和复杂性,织布业、榨油业、造纸业、制烟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守住部分市场份额而继续艰难发展;铁、铜、锡器制造业,竹木加工业,砖瓦业,石业,陶瓷业等传统行业未受到机器工业的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徽墨业、宣纸业、舒簟业及罗经业等传统特色行业在时代的变迁中勉力维持。再次,皖南手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以祁红为代表的出口型手工业深受国际市场主导和影响;针织、铅石印刷、皂烛、火柴、化妆品等新兴行业从国外引进后与皖南实际相结合而改用手工生产。因此,除少数传统行业走向衰落,近代皖南手工业还是有所发展的,一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及产品品种等进行了改良和革新,不断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出现了某些近代因素。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彰显出总体发展迟缓及不平衡的特征。首先,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在技术科学化、技术传承方式、技术操作方式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苏南地区,苏南在文本数量及科技含量、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机器化或半机器化的规模及程度等方面相对于皖南占据优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力量的推动、基础电力工业的支持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其次,具体到皖南区域内部,鲜明地显现出转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域和行业上,也表现在生产者身份的主体化与技术的边缘化、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等方面。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功能的拓展,即手工业对农业的较强的后向联系效应及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但皖南手工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包括交逼而来的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暴敛、商业资本的压榨等多方盘剥,管理主体及生产主体的观念制约,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导致的教育不振。由于众多障碍性因素的掣肘,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取得的突破十分有限。

二、《现代电力》2002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电力》2002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多目标优化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1.2.2 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综合能源系统物理设备建模
    2.1 能量生产设备物理模型
        2.1.1 风力发电模型
        2.1.2 光伏发电模型
        2.1.3 燃气轮机出力模型
        2.1.4 燃气锅炉出力模型
    2.2 能量转换设备物理模型
        2.2.1 吸收式制冷机出力模型
        2.2.2 电制冷机出力模型
    2.3 储能电池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投资约束下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规划模型
    3.1 综合能源系统双层优化规划模型框架
    3.2 规划层优化求解模型构建
    3.3 运行层优化求解模型构建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模型求解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案多维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1 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2.2 综合评价方法
        4.2.3 评价方法选择
    4.3 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案评价流程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4.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4.3.3 基于组合法的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4.3.4 基于AHP-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及评价案例分析
    5.1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基础场景
    5.2 投资约束下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案生成
        5.2.1 无约束下规划方案结果生成
        5.2.2 投资约束对规划结果的影响分析
        5.2.3 外部因素对规划结果的影响分析
    5.3 规划方案多维度综合评价分析
        5.3.1 主观权重计算
        5.3.2 客观权重计算
        5.3.3 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3)新电改背景下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本文的创新点
        1.2.3 技术路线图
2 输配电定价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2.1 输配电价的功能与特点
        2.1.1 输配电价的功能
        2.1.2 输配电价的特点
        2.1.3 输配电定价的基本原则
    2.2 输配电价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商品价格理论
        2.2.2 管制经济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输配电定价方法
        2.3.1 输配电成本的分摊方法
        2.3.2 输配电成本分摊方法比对分析
    2.4 输配电价的管制方式研究
        2.4.1 投资回报率管制
        2.4.2 价格上限管制
        2.4.3 收入上限管制
        2.4.4 管制方式比对分析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国外研究综述
        2.5.2 国内研究综述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输配电价的发展历程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电力价格改革的发展阶段
    3.2 我国电力价格体系现状
        3.2.1 上网电价
        3.2.2 输配电价
        3.2.3 销售电价
    3.3 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概况
        3.3.1 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进展情况
        3.3.2 改革后输配电价执行情况
        3.3.3 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取得的成效
    3.4 新电改对输配电定价机制的影响分析
        3.4.1 新电改对输配电价定价机制的影响
        3.4.2 当前我国输配电价体系尚存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准许收入功能化归集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方法研究
    4.1 输配电定价目标
    4.2 传统购销价差模式下的输配电价
    4.3 输配电价改革后我国省级电网输配电准许收入的核定
        4.3.1 准许成本
        4.3.2 合理收益
        4.3.3 税金
        4.3.4 平均输配电价水平
    4.4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4.4.1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现状
        4.4.2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存在的困难
    4.5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方法研究
        4.5.1 基于功能化归集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准许收入
        4.5.2 基于准许收入逐级传导的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
    4.6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方法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测算——以S省电网企业为例
    5.1 S省电力价格现状及分析
        5.1.1 S省电力价格现状
        5.1.2 S省电力价格水平情况分析
    5.2 S省输配电准许收入测算
        5.2.1 输配电准许成本核定
        5.2.2 输配电准许收益核定
        5.2.3 税金及附加的测算
        5.2.4 输配电准许收入的核定
    5.3 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准许收入归集
        5.3.1 分电压等级资产与折旧的归集
        5.3.2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成本的分摊与归集
        5.3.3 分电压等级准许收益与税金的分摊归集
    5.4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测算
        5.4.1 输配电准许收入逐级传导
        5.4.2 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测算
    5.5 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评价
    5.6 S省输配电价改革的有关建议
        5.6.1 关于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核定与实施
        5.6.2 关于S省电网企业适应改革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融资约束视角下上市公司营收增速变化动因及管理 ——以ST猛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本文创新
        1.2.1 研究意义
        1.2.2 本文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写作的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营收增速相关研究
        2.1.2 融资约束相关研究
        2.1.3 融资约束与营收速度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信号传递理论
        2.2.4 优序融资理论
3 案例概括
    3.1 ST猛狮的经营战略
    3.2 ST猛狮的业务布局
    3.3 ST猛狮的商业模式
    3.4 营收增速变动过程
4 高速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4.1 营业收入决定融资需求
    4.2 ST猛狮融资现状分析
    4.3 银行借款支撑高速增长
5 高速增长阶段能否维持
    5.1 高速增长不可维持
    5.2 行业是否有增长空间
        5.2.1 国家政策分析
        5.2.2 市场需求分析
    5.3 高速增长下融资能力是否透支
        5.3.1 资产增速无法匹配增长需求
        5.3.2 实际增长率远超可持续增长率
        5.3.3 企业营运资金匮乏
        5.3.4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足
        5.3.5 短期借款长期化使用
6 融资约束是否制约营收增速
    6.1 新能源市场需求是否萎缩
    6.2 ST猛狮经营能力是否弱化
        6.2.1 公司业务能力分析
        6.2.2 管理层决策分析
    6.3 其他可能占用资金情形
    6.4 融资约束是否制约增速
        6.4.1 融资能力决定营业收入
        6.4.2 融资需求分析
        6.4.3 宏观调控政策
        6.4.4 还款能力分析
        6.4.5 内源融资受限
        6.4.6 融资约束测度
7 管理层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过程
    7.1 补充股权融资不能恢复持续高速增长
    7.2 补充债务融资进一步恶化资本结构
    7.3 管理层主动降低增速
8 结论与建议
    8.1 营收增速变化动因及管理
        8.1.1 案例总结
        8.1.2 营收增速管理思路
        8.1.3 案例建议
    8.2 对新能源企业的实践启示
        8.2.1 融资约束萌芽期
        8.2.2 融资约束凸显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Z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理论
    2.1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相关理论
        2.1.1 电网工程资产的定义和特点
        2.1.2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2.1.3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4 电网工程资产实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2.2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体系
        2.2.1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2.2.2 安全、效能、成本管理目标
        2.2.3 国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践
        2.2.4 国内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践
        2.2.5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
    2.3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2.3.1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2.3.2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
        2.3.3 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3.4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2.3.5 关键绩效指标评价
3 Z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3.1 Z电网公司所处区域环境
        3.1.1 区域自然区位条件
        3.1.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3.2 Z电网公司发展现状
    3.3 国家电网及Z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现状
    3.4 Z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问题及分析
        3.4.1 评价指标体系未充分反映公司战略
        3.4.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不平衡
        3.4.3 不重视电网工程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评估
        3.4.4 绩效评价计分方式主观性较强
4 Z公司电网工程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和方法
        4.1.1 构建思路
        4.1.2 方法选取
    4.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2.1 指标体系设计要求
        4.2.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3 Z公司电网工程资产绩效评价备选指标
        4.2.4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
        4.2.5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4.2.6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4.3 绩效指标标准化处理
        4.3.1 指标一致化处理
        4.3.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 绩效指标的赋权
        4.4.1 绩效指标赋权的方法
        4.4.2 熵值法确定权重
5 Z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1 F分公司简介
    5.2 Z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5.2.1 数据选取
        5.2.2 指标性质
        5.2.3 数据处理
        5.2.4 指标赋权
    5.3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1 绩效评价结果计算
        5.3.2 安全目标维度分析
        5.3.3 效能目标维度分析
        5.3.4 成本目标维度分析
        5.3.5 综合绩效分析
    5.4 Z电网F公司电网工程资产绩效提升对策与建议
        5.4.1 安全层面
        5.4.2 效能层面
        5.4.3 成本层面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Z 电网公司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选取调查问卷
附录 B 2016-2017 年 Z 电网市级供电分公司无量纲化指标数值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能源
        2.1.2 产业政策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规制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3.1.2 中国核电产业
        3.1.3 中国风电产业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3.3.1 财政政策
        3.3.2 税收优惠政策
        3.3.3 电价补贴政策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4.1 美国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2 日本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3 德国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4.4.1 加强立法工作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5.1 相关概念
        5.1.1 动力机制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6.2 模型与数据
        6.2.1 面板数据模型
        6.2.2 变量定义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实证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6.4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7.1 相关研究回顾
        7.1.1 国外研究
        7.1.2 国内研究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4.1 基本情况
        7.4.2 调查问题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8.1 理论基础
        8.1.1 经济增长理论
        8.1.2 增长极限理论
        8.1.3 峰值理论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2 文献研究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8.3.1 指标的选取
        8.3.2 模型的选择
        8.3.3 实证分析
        8.3.4 研究结论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8.4.2 模型分析
        8.4.3 研究结论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SX公司财务诊断分析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财务诊断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财务诊断内涵
        2.1.2 财务诊断分类
    2.2 企业财务诊断的分析
        2.2.1 财务诊断的基本内容
        2.2.2 财务诊断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SX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SX公司发展概况
        3.1.1 SX公司简介
        3.1.2 SX公司发展现状概述
    3.2 SX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SX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3.3.3 潜在新竞争者
        3.3.4 替代品威胁
        3.3.5 企业间竞争
第四章 SX公司财务现状分析及诊断
    4.1 SX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4.1.1 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4.1.2 利润表结构分析
        4.1.3 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4.2 SX公司财务指标诊断
        4.2.1 SX公司财务指标纵向分析
        4.2.2 新能源发电同行业财务指标横向分析
第五章 SX公司环境分析及财务诊断管理研究
    5.1 基于SWOT分析的SX公司财务战略导向
        5.1.1 优势分析S
        5.1.2 劣势分析W
        5.1.3 威胁分析T
        5.1.4 机遇分析O
        5.1.5 SX公司的财务战略导向
    5.2 SX公司财务诊断结果与评价
        5.2.1 SX公司财务管理优势评价
        5.2.2 SX公司财务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5.3 SX公司财务问题的改进
        5.3.1 SX公司营运能力提升
        5.3.2 SX公司偿债能力提升
        5.3.3 SX公司营运成本控制改进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研究(190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沿革
    第一节 芜湖明远电灯公司的筹办兴起
    第二节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沦陷时期及战后的明远电气公司
第二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电力业务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用电业务
    第三节 用电管理
第三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管理制度
    第一节 领导体制与机构
    第二节 技术管理制度
    第三节 财务管理制度
第四章 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发展特色
    第一节 曲折中求发展
    第二节 内部管理权斗争复杂
    第三节 与芜湖近代城市发展荣辱与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Site-specific LCA的造纸废水处理的环境负荷与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废水管理
        1.1.2 生命周期评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 Site-specific LCA方法的研究进展(标准化与加权)
        1.2.3 生命周期评价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进展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1 造纸厂工业废水处理案例
    2.2 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流程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2.2 清单分析
        2.2.3 影响分析
        2.2.4 结果解释
    2.3 地方化环境生态效率分析
        2.3.1 生态效率指标的基本方案
        2.3.2 基于Site-specific LCA的地方化生态效率指标的扩展框架
第3章 造纸废水处理环境负荷研究
    3.1 引言
    3.2 造纸废水处理厂年总能耗、物耗环境负荷分析
        3.2.1 酸化年环境影响值
        3.2.2 富营养化年环境影响值
        3.2.3 水体生态毒性年环境影响值
        3.2.4 人体毒性年环境影响值
        3.2.5 非生物资源消耗年环境影响值
        3.2.6 臭氧损耗年环境影响值
        3.2.7 化石资源消耗年环境影响值
        3.2.8 气候变化年环境影响值
    3.3 造纸废水处理厂分阶段环境负荷分析
        3.3.1 造成环境影响的关键阶段
        3.3.2 造成环境影响的关键物质
    3.4 各环境影响目录背景物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ITE-SPECIFICLCA的标准化和加权方法处理造纸废水厂特征化结果
    4.1 引言
    4.2 不同标准化方法下的造纸厂废水LCA结果对比
    4.3 不同加权方法下的造纸厂废水LCA结果对比
        4.3.1 总环境影响对比及贡献性分析
        4.3.2 国家通用LCA方法的结果分析
        4.3.3 Site-specific LCA方法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ITE-SPECIFICLCA的环境生态效率分析及造纸厂废水处理优化方法探讨
    5.1 引言
    5.2 造纸废水处理的环境生态效率结果分析
        5.2.1 应用一维水质模型进行环境生态效率分析结果
        5.2.2 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进行环境生态效率分析结果
    5.3 基于LCA结果的造纸废水处理优化方案探讨
        5.3.1 优化方案的提出
        5.3.2 优化方案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
    第一节 历史地理概况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地理资源概况
        三、商品经济概况
    第二节 前近代皖南手工业概况
        一、制茶业
        二、纺织业
        三、文房四宝业
        四、其他行业
    第三节 驱动因素
        一、人地矛盾与生存压力
        二、地方政府的提倡
    小结
第二章 技术转型
    第一节 技术的科学化
        一、手工业文本的增长
        二、制茶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三、纺织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四、文房四宝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第二节 技术传承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学徒制概况
        二、实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私立静仁职业学校个案研究
    第三节 生产设备的革新
        一、传统生产工具的改良
        二、新式动力设备的引进
        三、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小结
第三章 组织形式的近代化
    第一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一、家庭手工业
        二、作坊、工场手工业
        三、合作制手工业——以祁门茶叶合作社为中心
    第二节 行业组织的演变
        一、行会
        二、同业公会
        三、工会
    小结
第四章 结构变革
    第一节 机器工业冲击下逐渐衰落的行业
        一、纺纱业
        二、染料业
        三、炼钢业
        四、制丝业
    第二节 被侵占部分市场而继续发展的行业
        一、织布业
        二、榨油业
        三、造纸业
        四、制烟业
    第三节 未受到机器工业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的行业
        一、概况
        二、铁、铜、锡器制造业
        三、竹木加工业
        四、砖瓦业
        五、陶瓷业
    第四节 勉力维持的传统特色行业
        一、徽墨业
        二、宣纸业
        三、舒簟业
        四、罗经业
    第五节 国际市场影响下的出口型手工业——以祁红为对象的考察
    第六节 新兴手工业
        一、针织业
        二、铅石印刷业
        三、皂烛业
        四、火柴业
        五、化妆品业
    小结
第五章 近代转型的特征
    第一节 转型的迟缓——基于皖南与苏南的比较
        一、差距之比较分析
        二、原因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 近代转型的不平衡
        一、地域的不平衡
        二、行业的不平衡
        三、生产者身份主体化与技术边缘化
        四、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有限突破与多重障碍
    第一节 手工业功能的拓展
        一、后向联系农业
        二、满足多元消费
    第二节 多重障碍
        一、天灾人祸
        二、多方盘剥
        三、观念制约
        四、教育不振
    小结
余论
    一、手工业近代转型的最大瓶颈
    二、近代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四、《现代电力》2002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2]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多目标优化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D]. 陈益芳. 浙江大学, 2020(02)
  • [3]新电改背景下S省分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研究[D]. 解嘉彬.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融资约束视角下上市公司营收增速变化动因及管理 ——以ST猛狮为例[D]. 汤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Z电网工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D]. 陈然.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SX公司财务诊断分析与管理研究[D]. 陈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芜湖明远电气公司研究(1906-1949)[D]. 王西陵.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基于Site-specific LCA的造纸废水处理的环境负荷与方法优化研究[D]. 杨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D]. 陈艳君.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现代电力》2002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