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心脏和呼吸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

7例心脏和呼吸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

一、7例心跳呼吸骤停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陈双婵[1](2021)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管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管理。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急诊科危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全程转运所需时间及转运途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护理后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转运时间及转运途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实施院内安全转运护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改善患者病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吴小娟,邹素华,黄媛媛,陈苗妙[2](2021)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急诊科收治的90例心肺复苏患者,并拟定于2018年2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将优化前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急诊护理措施,优化后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流程的时间消耗情况、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接诊时间为(2.12±0.12)min,胸外按压时间耗时(1.65±0.17)min,心电图检查耗时(1.18±0.19)min,建立静脉通路耗时(3.16±0.29)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4.00%(37例),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50.00%(20例),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6.00%(1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0%(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7/4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有效减少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所需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可改善急诊预后,值得进行推广。

章艳,蔡俊伟,叶良凤[3](2020)在《全程优化护理对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对提升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急诊科接诊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75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性护理,n=38)及观察组(针对性护理,n=37)。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心律恢复用时、自主循环恢复用时以及自主呼吸恢复用时。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1.08%,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55.26%(P <0.05);观察组抢救时间(15.32±1.72)min,低于对照组的(20.54±3.58)min(P <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8.92%,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4.75%(P <0.05)。观察组心律恢复用时、自主循环恢复用时以及自主呼吸恢复用时分别为(2.64±0.58)min、(56.54±6.58)min及(51.24±6.94)min,均低于对照组对应(5.24±1.02)min、(91.56±8.54)min及(122.64±10.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81.58%(P <0.05)。结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工作中实施全程优化护理,效果显着,可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缩短抢救时间,极大提升抢救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且患者家属对整体护理干预服务满意,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杨松林,王林军,叶圣明[4](2020)在《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进行急救的12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n=60)和乙组(n=60)。使用徒手心肺复苏术对甲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乙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急救成功及生存情况。结果:急救后,乙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慢于甲组患者,P<0.05;乙组患者的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急救的成功率及生存率均高于甲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较高,可显着改善其生命体征,提高其生存率。

王明明[5](2020)在《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行PCI术的STEMI患者门球时间(DTB)延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寻DTB延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缩短延误时间提供临床参考依据。2.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ACS的管理方案,初步验证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对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3.从二级预防角度出发,提高民众自护自救能力,为缩短STEMI患者症状出现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缩短DTB时间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1.针对STEMI患者救治延误时间进行相关因素分析选取2017年112月于镇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就诊的STEMI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10年中国《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确诊为STEMI的患者;(2)年龄≥18岁;(3)急诊行PCI术。排除标准:(1)死亡或行心肺复苏的患者;(2)PCI术未成功开通血管的患者;(3)资料记录不全的患者。最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1例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收集(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方式、入院时间、是否绕行急诊,入院时意识、心率、呼吸、血压、Killip分级、症状出现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入院-首次心电图时间、入院-抽血时间、门-药时间、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时间、DTB时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DTB时间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2.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根据上述本地区2017年STEMI患者DTB延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针对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从家庭、社区、医院三方面进行改善,优化救治流程,制定能够缩短DTB时间的治疗护理措施,同时参照2015年中国ACS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及2018年中国高龄老年(≥75岁)ACS患者规范化诊疗及相关文献,初步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方案。3.“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的应用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某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就诊并曾接受过社区或医院培训教育的STEMI患者82例,根据纳排标准纳入63例STEMI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协同化救治方案进行救治护理。选取2018年16月在某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就诊的STEMI患者83例,根据纳排标准纳入61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方案进行救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入院-首次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院-抽血时间、门药时间、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时间、DTB时间、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院内病死率、住院天数、住院总医疗费用、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以及STEMI患者接受PCI比例。结果1.STEMI患者救治时间延误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62例STEMI患者中有121例患者行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DTB>90min者30例,占24.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入院方式、症状出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门药时间、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8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入院方式、首次心电图-决定PCI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4项因素是STEMI患者DTB>90min的独立危险因素。2.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通过筛查研究区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人群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以家庭为单位,给予线上线下多途径多形式个性化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社区与急救中心、与胸痛中心之间的互联网信息传输技术及转诊流程;优化医院胸痛病人急诊预检分诊流程、胸痛病人抢救护理流程等,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3.“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的应用研究(1)对照组接受PCI比例为73.49%,干预组接受PCI比例为76.83%;对照组7例患者死亡,院内病死率为8.43%,干预组2例患者死亡,院内病死率为2.44%,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4例行急诊PCI术的研究对象中,对照组与干预组在入院方式、症状出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入院-首次心电图时间、决定PCI-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启动导管室时间、DTB时间、症状出现-球囊扩张时间、经急诊救治时间、住院天数、住院医疗总费用10个变量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0 d内对照组有10例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为12.05%,干预组30 d内有3例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为3.66%,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方案,以本地区STEMI患者救治延误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为出发点,结合最新指南及文献构建而成,努力减少患者因素及医务人员因素的延误时间。该方案以专科护士早期筛查为起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及技能教育,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社区及医院间转诊、转运、绕行急诊、预检分诊、抢救配合等多个环节流程,充分发挥专科护士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家庭成员的积极性,使STEMI患者能得到最及时、最优化的治疗。初步应用该方案后结果显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救治模式,可以缩短STEMI患者DTB时间、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降低平均住院日数,减少住院费用,降低30 d内非计划全因再入院率。同时为区域内ACS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等二级预防,提升民众对疾病知识知晓率,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

刘晁含[6](2020)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荆州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为对象,以循证为基础,引入清单的理念,将转运重点信息、易漏环节归纳形成统一标准,以书面形式落实检查转运重点和关键内容,形成高效、简单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并运用于临床,缩短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时间,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方法:1.查阅国内外危重患者转运的相关文献与危重症相关学科专家建议,并结合荆州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的意见,自行设计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2.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6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依照医院急诊科实际情况,纳入标准为: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在满足MEWS评分≥5分的条件下,或出现以下情况:①休克;②严重骨折,多发伤;③心脑血管意外,心绞痛,剧烈胸痛;④脏器衰竭;⑤气道梗阻;⑥大出血;⑦急性中毒;⑧外科急腹症;排除标准:①精神症状未控制的危重患者;②转运途中意外死亡的危重患者。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由急诊科转出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由急诊科转出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所需要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时间的比较:①实验组急诊科到大内科楼及大外科楼的转运时间(7.050±2.385、9.200±5.1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时间(10.375±5.314、17.025±14.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中急诊科到导管室的时间(2.000±2.445)低于对照组的转运时间(7.750±5.7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①实验组中总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3.75%)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总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实验组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1.25%)明显低于对照组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高危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实验组中高危险事件的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高危险事件(1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循证为基础,将清单的理念运用到危重患者转运中形成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的转运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章玉兰,滕丽君[7](2019)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87例,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n=43)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n=44)联合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在心肺复苏成功所需时间、恢复自主循环时间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方面的差异;比较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比率、呼吸机使用时长、ICU住院时长及总住院时长差异。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所需时间、恢复自主循环时间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1.4%)显着低于对照组(30.2%)(P<0.05);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长、ICU住院时长及总住院时长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急救干预的过程中联合应用针对性护理,可显着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长及总住院时长。

涂加园[8](2019)在《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了解国内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救治护理现状,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积极防治低体温,同时为研制风险评估量表辅助其识别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2.研制应用于院前及入院后3h的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并验证其信效度,以便于辅助临床低体温的识别和预测,以期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及结局。研究方法:1.采取分层抽样与便利抽样结合的方法对全国8个省42家医院进行抽样,采用自制急诊科创伤后患者低体温救治护理现状调查表对23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目前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评估、监测、复温情况。2.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初始量表,并运用优序图法确定各条目赋值。3.为使量表更加客观、合理、科学,进行临床预测试,收集91名创伤患者的资料,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决断值、因子分析法、Cronbach’s Alpha系数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最终量表。量表的效度评价选用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信度评价选用Cronbach’s Alpha系数。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中,230名医护人员中,分别有29.13%、17.39%的医护人员提到对患者进行ISS量表、RTS量表的评分;39.57%的医护人员会测量创伤患者的耳温,5.22%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测量频率,14.78%的医护人员会对血压<90mmHg的患者进行体温的监测;分别有13.48%、6.96%、25.22%的医护人员会使用升温毯、电热毯、加温输液给创伤后低体温患者进行复温;是否成立创伤中心在创伤后低体温评估测量、主动复温措施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初始量表包含17个条目。两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分别为100%、95%,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225、0.837,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35、0.626,显着性检验结果P<0.01。3.最终量表包含1 1个条目,Pearson相关系数法删除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的5个条目,分别为年龄、既往病史、衣物潮湿状态、麻醉、院前插管;决断值法删除未达到显着检验的6个条目,分别为年龄、既往病史、衣物潮湿状态、麻醉、转运过程中保暖用具的使用、院前插管。4.最终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17,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573.959,P<0.01,适合做因子分析,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出2个公因子,分别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8.171%。各条目在其所属公因子的负荷值为0.535-0.877之间,0个条目在多个因子上载荷大于0.4或在一个因子上载荷<0.4,100%的条目最大负荷数>0.5。两轮函询专家均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纳入,专家意见也基本趋于一致,可认为本量表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效标相关系数为0.804,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24,95%的置信区间为0.866-0.982,P<0.01,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5。研究结论:1.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的评估、监测、复温情况均不容乐观,建议管理者积极引进有效的设备运用于临床,积极防治低体温。同时有必要研制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评估,辅助低体温的监测,以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目标。2.本研究研制的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临床以辅助低体温的识别和预测,以期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及结局。

闻亚军,王娟,梅云霞,王晓凤[9](2014)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抢救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初步心肺复苏成功的9例,最终康复出院的6例。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是最危急的临床状态,必须分秒必争。早期发现、快速准确地判断和CPR的及时正确抢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高效的团队协作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时效性。

何曾娥[10](2013)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本院6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主要包括畅通呼吸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动态病情观察、应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认为急诊心肺复苏和有效护理应完全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有效的复苏,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二、7例心跳呼吸骤停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例心跳呼吸骤停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开放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绿色通道
        1.2.2 建立专门的抢救小组
        1.2.3 制定护理目标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耗时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全程优化护理对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抢救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4)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急救成功情况及生存情况
    2.2 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
3 讨论

(5)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概述
        1.1.2 文献回顾
        1.1.3 文献述评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STEMI患者救治延误时间相关因素分析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
        2.3.1 建立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团队
        2.3.2 实施线上线下健康教育,缩短患者因素延误时间
        2.3.3 前移急救措施,缩短院前急救延误时间
        2.3.4 完善信息化急诊预检分诊,缩短分诊延误时间
        2.3.5 完善STEMI患者抢救护理流程,缩短抢救延误时间
    2.4 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的应用研究
        2.4.1 研究类型
        2.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4.3 评价指标
        2.4.4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2.4.5 研究质量控制
        2.4.6 伦理学原则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STEMI患者救治时间延误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1.1 STEMI患者发病基本特征
        3.1.2 STEMI患者DTB时间分布
        3.1.3 影响STEMI患者DTB时间延迟的单因素分析
        3.1.4 影响STEMI患者DTB时间延迟的多因素分析
    3.2 应用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的研究结果
        3.2.1 研究对象接受PCI比例的比较
        3.2.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3.2.3 研究对象急诊救治时间比较
        3.2.4 研究对象救治效果比较
        3.2.5 研究对象结局指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STEMI患者救治时间延误的相关因素讨论
        4.1.1 STEMI患者DTB时间分布情况
90min的独立危险因素'>4.1.2 STEMI患者DTB>90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4.2 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讨论
    4.3 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对STEMI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4.3.1 STEMI患者的发病特征
        4.3.2 对STEMI患者急诊救治时间的影响
        4.3.3 对STEMI患者救治结果的影响
        4.3.4 对STEMI患者救治结局的影响
    4.4 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方案的应用价值
    4.5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5.1 研究的创新性
        4.5.2 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6)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研究对象
    3.3 质量控制
    3.4 技术路线
第4章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编制与应用
    4.1 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认知及现状调查
    4.2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最佳证据总结
    4.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编制
    4.4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临床应用
第5章 结果
    5.1 患者及医护人员一般资料
    5.2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清单优化前后的转运时间比较
    5.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清单优化前后的不良事件比较
第6章 讨论
    6.1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优势
    6.2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对转运时间的影响
    6.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对不良事件的影响
    6.4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6.5 结论
    6.6 展望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转运交接清单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所需时间、恢复自主循环时间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长、ICU住院时长及总住院时长比较
    2.3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8)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概念
    2. 流行病学
    3. 研究背景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院内评估处置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1.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
        1.1 人口学因素
        1.2 创伤相关因素
        1.3 急救现场因素
        1.4 医源性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低体温评估工具
        2.1 客观判断量表-瑞士低温分期模型
        2.2 主观判断量表-冷不适量表
    3. 小结
第四章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条目的初步编制
    1. 成立课题小组
    2. 量表条目池形成
        2.1 文献分析法
        2.2 头脑风暴
    3. 德尔菲专家函询
        3.1 拟订专家函询问卷
        3.2 选择函询专家
        3.3 实施专家函询
        3.4 条目筛选标准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专家基本情况
        4.2 专家积极系数
        4.3 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5 专家函询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五章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条目的再筛选及信效度检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样本量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结果
        3.2 效度检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急诊科创伤后患者低体温救治护理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附录三: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附录四: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初始量表
    附录五: 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

(9)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急救与护理
    2.1 初步评估, 准确判断:
    2.2 急救措施:
    2.3 快速有效地建立给药途径:
    2.4 行多功能监护,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2.5 加强复苏过程中病情的动态观察:
    2.6 应急护理:
    2.7 心理护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快速评估, 准确判断, 抢救及时:
    4.2 复苏的顺序是“A-B-C”还是C-A-B”值得探讨:
    4.3 复苏的动作到位:
    4.4 高效的团队合作:
    4.5 急救水平参差不齐:

(10)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急救护理
    2.1 畅通呼吸道
    2.2 胸外心脏按压
    2.3 口对口 (或口对鼻) 人工呼吸
    2.4 动态病情观察
    2.5 应急护理
    2.6 心理护理
    2.7 健康指导
3 讨论
4 小结

四、7例心跳呼吸骤停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管理[J]. 陈双婵. 中国社区医师, 2021(33)
  • [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J]. 吴小娟,邹素华,黄媛媛,陈苗妙. 中国现代医生, 2021(12)
  • [3]全程优化护理对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章艳,蔡俊伟,叶良凤.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1)
  • [4]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探讨[J]. 杨松林,王林军,叶圣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8)
  • [5]家庭-社区-医院协同化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研究[D]. 王明明. 江苏大学, 2020(02)
  • [6]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设计与应用[D]. 刘晁含. 长江大学, 2020(04)
  • [7]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章玉兰,滕丽君. 中国现代医生, 2019(31)
  • [8]创伤后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D]. 涂加园. 南京大学, 2019(07)
  • [9]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 闻亚军,王娟,梅云霞,王晓凤. 吉林医学, 2014(08)
  • [10]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J]. 何曾娥.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04)

标签:;  ;  ;  ;  

7例心脏和呼吸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