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东方田鼠G显带核型研究

人工繁育东方田鼠G显带核型研究

一、人工繁殖的东方田鼠G带核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淑娟,孙平,庞有志,刘喜可,许艳利,訾营磊,徐国旗[1](2012)在《经营田鼠染色体核型与G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骨髓法制备经营田鼠染色体标本片,并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营田鼠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雄性染色体核型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配型性染色体XY组成,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同配型性染色体XX组成。1~9号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包括Y染色体),10号为近端着丝粒(st)染色体,11~18号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包括X色体)。19对染色体共分布有370条G带(雄性365条),其中深带190条,浅带180条。因此,经营田鼠的染色体数目、G带具有明显种的特征,与其他鼠类不同。

姜宪环[2](2012)在《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Y染色体部分序列的测定及分析》文中提出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属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田鼠属,主要分布在我国,以及和我国接壤的俄罗斯、朝鲜、蒙古等某些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方田鼠在洞庭湖区暴发成灾,不仅对当地的农林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迁移时还经常引发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等病疫。同时,东方田鼠还是重要的实验动物资源,我国学者现已利用东方田鼠构建出抗血吸虫病、糖尿病和卵巢癌等多种模型。对东方田鼠的生态防控以及作为实验动物的资源利用,都需要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先行研究。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序列是研究物种母系和父系遗传进化史的有效工具。田鼠属包含60多个物种,进化速度非常快,是研究系统进化的好材料。近年来,研究者们根据mtDNA序列研究田鼠系统进化关系,并已测出田鼠属Microtus kikuchii和Microtus levis的mtDNA基因组全序列。父系遗传结构仅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而在其他哺乳动物中研究很少。本课题采用长片段PCR(LA-PCR)和PCR引物步移测序等方法,首次测得了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Y染色体序列,主要结果如下:1.东方田鼠长江亚种线粒体基因组为双链环状分子,序列总长为16310bp, GenBank登录号为JF261175;包含了与其他脊椎动物一致的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CR)。其基因组组成有很强的AT偏向性,全线粒体序列H-链的碱基百分含量为:A%(32.6)>C%(27.7)>T%(26.2)> G%(13.4), A+T%(58.8)>G+C%(41.1)。2.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tDNA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最常用的起始密码子是ATG (COX1、COX2、ATP8、ATP6、COX3、ND4L、ND4、ND6、Cytb基因),其次是ATT(ND3和ND5)。ND1和ND2基因比较特殊,起始密码子分别是GTG和ATA。COX1, COX2, ATPase8, ATPase6, ND3, ND4L, ND5和Cytb基因的终止密码子是TAA; ND2和ND6基因的终止密码子是TAG;另外,COX3和ND4以不完整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3.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tDNA的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可以折叠成标准的三叶草二级结构;tRNAser(AGY)仅有59bp,二级结构缺少DHU环,这种tRNA结构在其他啮齿类动物中也很常见。4.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tDNA控制区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两个终止序列区(ETAS-1和ETAS-2)、中央保守区(Central Domain)和保守序列区(CSB-1)。但与已报道的两个田鼠种一样均没有发现CSB-2和CSB-3。5.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tDNA的L-链复制起始区(OL)长度为35bp,可以形成茎环结构,与Microtus kikuchii和Microtus levis比较发现,其长茎以及相邻的序列十分保守。这3种田鼠的长茎相邻的保守序列为5’-TAAGG-3’,而其他哺乳动物为5’-GCCGG-3’。6.16种啮齿类动物线粒体DNA H-链的12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ML法和Bayesian法系统进化树表明,东方田鼠属于田鼠属的亚洲谱系。田鼠属5个种(18条序列)线粒体DNA Cytb基因序列的ML法系统进化树表明,东方田鼠与Microtus. middendorfii组成姐妹群。7.首次测得了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指名亚种Y染色体上的7300bp序列,比对这两个亚种的序列后发现4个SNPs位点。本论文测出了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Y染色体上部分序列,这将为我国东方田鼠的母系和父系遗传结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提出了一种新的获得Y染色体序列的策略。

黄利红[3](2008)在《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遗传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e japonicum)雄虫生殖细胞减数分裂(meiotic mitosis)时期的染色体(chromosome)和体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探索血吸虫染色体C带和G带制备方法,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C带、G带带型特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丰富对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结构组成的认识,为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染色体和血吸虫基因组工程提供基础。方法向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腹腔注射秋水仙素,4-6h小时后处死小鼠,收集成虫,快速切下多条雄虫睾丸部分,经剪碎、胰酶消化、低渗、固定后,气干法制片,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按上述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体细胞染色体,部分染色体标本Giemsa染色、观察、拍照,部分染色体标本室温放置后依次用HCl溶液、饱和氢氧化钡溶液、2×SSC溶液处理,Giemsa染色,观察C带;另一部分染色体标本用低浓度胰酶溶液处理,Giemsa染色,观察G带;将分裂好、分散好的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标本在显微镜下做好标记,置于离子溅射仪中喷金,日立S-4700型扫描电镜观察,摄影。结果(1)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为8条,根据Levan标准,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染色体可分为3组加上性染色体,其中m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2对,Sm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3对,St组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为2对,性染色体为1对,核型公式为n = 2m+ 3Sm + 2St +性染色体。(2)日本血吸虫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为16条,核型公式为2n= 4m +6Sm + 4St + 2性染色体,与生殖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相符。C带特征为:每条染色体都有着丝粒带,除此之外,No.1号长、短臂上各有一条末端带;No.2号短臂上有一条中间带;No.3号长、短臂上各有一条中间带;No.4号长臂上有两条中间带;No.5号长臂上有一条中间带;No.6号长臂上有一条末端带;No.7号短臂上有一条中间带;Z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条中间带;W染色体短臂上一条中间带,长臂上有两条中间带,其核型公式为2n= 5CI+ + 4CI+ + 3CI + 2CT +2CT+。G带特征为:No.1号染色体长、短臂上各有1条显带;No.2号染色体短臂1条显带,长臂2条显带;No.34号染色体短臂1条显带,长臂4条显带;No.57号染色体短臂1条显带,长臂2条显带;No.8号染色体短臂2条显带,长臂4条显带。(3)血吸虫染色体标本直接用离子溅射仪镀膜后扫描电镜观察,不用胰酶处理的染色体表面光滑,未见螺旋状结构,而用胰酶处理过的染色体标本,表面可见螺旋状结构。结论本研究方法可成功制备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体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获得了较理想的染色体核型图像和C带、G带带型;染色体标本直接喷金法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染色体结构。

庞承义[4](2007)在《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生殖生理的初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性染色体的进化一直是细胞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棕色田鼠的性染色体具有特殊性,属于XX·XO/XY类型,其中XO类型的个体属于雌性,并且可能是可孕、可育个体;此外,XX和XO的比例大概在1:1左右,并且XX个体中的两条X染色体的性质也不一致。因此本论文以棕色田鼠为实验动物通过染色体制备以鉴别XO和XX雌体,运用不同的生物学方法分别研究了棕色田鼠中XO雌性个体和XX雌性个体之间的行为差别、主要生殖器官外形特征以及组织结构、雌激素受体β(ERβ)水平在主要生殖器官内的分布水平以及其雌性后代的核型。通过对比以探讨棕色田鼠XO雌体与XX雌体之间的关系;比较XO雌体和XX雌体之间的进化地位;可以丰富性染色体进化和XO雌性可育的内容,为治疗人类Turner综合征提供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1、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社会行为学比较:选取健康、性成熟、处于发情间期的雌性个体作为实验鼠,选取陌生、健康、性成熟的雄性为对照鼠,行为实验后利用染色体制备技术鉴定XO和XX雌体。通过对棕色田鼠XX雌体和XO雌体各组实验的观察,经统计分析发现:XX雌体和XO雌体在遭遇陌生雄性时,在嗅体、嗅鼻、嗅外阴、追赶、逃离、攻击、自饰、嗅底物、接近、注视、防御等社会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但是在聚团和运动的发生频次上却有显着差异(p<0.05),且聚团的持续时间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差异(p<0.05),相较于XO雌体,XX雌体在和雄性的聚团频次和聚团时间上明显较少,运动频次则较多。在遭遇陌生雄性时,XX雌体和XO雌体都运动了较多的时间,同时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接近和攻击雄性,还有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以较多的频次进行嗅鼻、嗅体、嗅外阴等社会探究行为。2、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主要生殖器官的组织学比较:从外形看,XO和XX雌体无毛色差异,年龄较小的时为灰色,较大时时呈现出淡咖啡色。所有的雌性个体有三个开口:外阴口、尿道口和肛门口。XO和XX两类雌体不仅外形上没有直观上的体征差异,三个体外开口的表现的也较为一致,在发情间期从外观上看比较隐蔽。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内生殖器无形态差异。两者活体解剖的卵巢都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色泽呈淡白色。子宫大小相近,外形相似,均为鼠类所特有的人字形子宫,色泽一般为浅粉色。石蜡切片研究表明:两类雌体卵巢组织结构无差异,卵巢表面覆盖有单层扁平或单层立方上皮,外周大部分为皮质,中央为髓质。皮质内含有黄体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等,髓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XO雌体和XX雌体子宫的组织结构也无差异,子宫壁从内向外都分为内膜、肌膜和外膜三部分,在形态结构上没有任何差异。在发情间期,XX雌体卵巢切片内所观察的卵泡平均约为26.3636个,XO雌体卵巢切片内约为24.1111个。两者的黄体和各级卵泡的数量没有显着差异3、雌激素受体β(ERβ)在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主要生殖器官内分布水平的比较:选取健康、性成熟、处于发情间期的雌性个体作为实验鼠,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实验结果发现:ERβ在XO雌体卵巢中的阳性反应较强,在XX卵巢中的阳性反应较弱,经统计处理,ERβ的灰度值差异在两者之间的差异极其显着(P<0.01)。ERβ在XO雌体子宫中的阳性反应较之于在XX子宫中的阳性反应也较强,但是经统计处理,ERβ的灰度值差异在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ERβ在XO雌体和XX雌体的卵巢中的阳性反映同时比在子宫中阳性反映强。4、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雌性后代的比率以及分析:16只F1代中的XX雌体中共生育38只雌性后代,其中XX雌体23只,XO雌体15只。20只XO雌体共生育57只雌性后代,其中XX雌体31只,XO雌体26只。XX雌体F2代XX的出生率为1.4375±.1819;XX雌体F2代XO的出生率为0.9375±.1106;XO雌体F2代XX的出生率为1.5500±.1535;XO雌体F2代XO的出生率为1.3000±.1469;经SPSS分析,结果显示:F1XX—F2XXvsF1XO—F2XX和F1XX—F2XOvsF1XO—F2XO两组之间的后代比率都没有显着差异。

庞承义,邰发道[5](2006)在《中国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括总结了国内已报道的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显带技术的概况以及最新进展,阐述了核型差异的产生原因.最后介绍了新技术在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李小红,阎玉涛,刘述先[6](2005)在《东方田鼠及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特性》文中研究表明

倪丽菊[7](2004)在《四类东方田鼠的部分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染色体、同工酶及蛋白、DNA三个方面研究了来自湖南、宁夏和黑龙江三地的四类东方田鼠的遗传特性和亲缘关系,旨在为进一步明确我国东方田鼠的亚种分类提供遗传学依据。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对四类东方田鼠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湖南东方田鼠的核型为2n=52=12(m+sm)+38(t+st)+XY(m,t);宁夏东方田鼠的核型为2n=52=10(m+sm)+40(t+st)+XY(m,t);黑龙江大体型东方田鼠的核型为2n=40=18(m+sm)+20(t+st)+XY(t,t);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的核型为2n=40=16(m+sm)+22(t+st)+XY(m,t)。 应用乙酸纤维素膜电泳法分析了四类东方田鼠的10种同工酶及蛋白,并观察了它们在这些生化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分布特征以研究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四类东方田鼠在所观察的10个生化位点上,大部分都存在着多态性现象;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与其它三类东方田鼠的电泳结果差异较大,在Es-1、Hbb、Gpi-1、Akp-1、Trf、Ce-2六个位点土都存在其所特有的等位基因,其中Es-1、Hbb和Gpi-1三位点上它的基因型与其它三类鼠完全不同;湖南、宁夏和黑龙江大体型东方田鼠三者间的遗传距离在0.0633~0.2107之间,而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与其它三类鼠的遗传距离在0.7068~0.8953之间。四类东方田鼠的UPGMA聚类分析图显示:湖南、宁夏和黑龙江大体型东方田鼠聚为一类(湖南鼠与宁夏鼠首先相聚,再与黑龙江大体型东方田鼠相聚),亲缘关系相对较近;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单独为一类,与其它三类鼠的亲缘关系均相对较远。 采用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四类东方田鼠的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乳酸脱氢酶(LDH)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田鼠的肝EST同工酶活性较强,有着丰富的多态性,四类鼠在Ⅰ区较相近,在Ⅲ区和Ⅳ区差异都较大,在Ⅱ区湖南、宁夏和黑龙江大体型东方田鼠较为相似而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与它们差别较大。(2)四类东方田鼠的肝MDH同工酶变异不大,MDHm都在同一泳动线上且酶活性相似,而MDHs虽然泳动速度都一致但宁夏鼠的酶活性较其它三类鼠弱。(3)四类东方田鼠的肝脏中都只含LDH5;肾脏中,除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缺乏LDH4和LDH5外,其余三类东方田鼠都含五种LDH同工酶。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析了四类东方田鼠的基因组DNA。RAPD的分析结果表明:四类东方田鼠各类群内个体间的相似性都较高,湖南、宁夏、黑龙江四种群东方田鼠的遗传特性研究大体型东方田鼠以及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的类群内平均带纹相似系数(ABS)分别为0.9287士0.0436、0.9223士0.0533、0.9515士0.0289、0.8900士0.0328:湖南、宁夏和黑龙江大体型东方田鼠三类鼠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都达0.9以上,遗传距离都小于0.1,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与其它三类鼠的相似性较低,遗传相似系数在0.6762-0.7203之间,遗传距离在0.3281一0、3913之间;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图显示湖南、宁夏和黑龙江大体型东方田鼠聚为一类,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单独为一类;引物52022可以作为区分黑龙江小体型东方田鼠与其它三类东方田鼠的标记引物,其扩增出的两个特异性DNA片段可以初步作为区分它们的DNA标记。

俞远京,苏志杰,周智君,彭兴华,马亚东[8](2004)在《野生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的实践与理论探讨》文中提出通过对野生动物进行实验动物化培育,是开发和培育实验动物的策略之一,特别我国是一个野生动物非常丰富的资源大国,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98年开始我们对野生东方田鼠进行了实验动物化的工作,在这一工作的实践中,遇见了许多理论问题,诸如小种群问题、生境与动物的适应性问题、种群与性状问题、种质资源保存问题以及人兽共患病问题等。本文试图阐述这些相关理论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

俞远京,胡维新,王勇,苏志杰,易新元,彭兴华[9](2003)在《野生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及种质资源保护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东方田鼠是我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野生动物资源 ,我们从 1998年开始经历五年对它从生态学、动物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的系列研究。不但进一步证实了它的抗日本血吸虫生物学特性 ,而且初步探讨了抗日本血吸虫的机理 ,成功地培育了封闭群东方田鼠 ,摸索了对它进行遗传监测的可能方法 ,对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宁夏指名亚种基因组采用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 ,分析和比较了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 ,显示它们的基因组DNA明显分为两大组别 ;此外 ,发现了新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开拓了应用领域。本文还从理论上论述了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和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策略 ,为今后工作提出了方向

倪丽菊,高诚,谢建云[10](2003)在《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东方田鼠在实验动物化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地努力 ,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就我国在东方田鼠分类、分布、形态、生态、实验室营养和环境、部分生物学特性、遗传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阐述 ,同时 ,提出了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二、人工繁殖的东方田鼠G带核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繁殖的东方田鼠G带核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营田鼠染色体核型与G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染色体标本片的制备
    1.4 染色体G带处理
    1.5 染色体核型判定
2 结果
    2.1 经营田鼠二倍体 (2n) 细胞染色体数目
    2.2 经营田鼠的染色体核型
    2.3 经营田鼠的染色体G带带型
3 讨论
    3.1 关于经营田鼠染色体核型
    3.2 关于经营田鼠染色体G带

(2)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Y染色体部分序列的测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东方田鼠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1.1.2 东方田鼠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1.3 田鼠属的系统发生研究现状
    1.2 研究策略
        1.2.1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获得的策略
        1.2.2 Y染色体部分序列的测序策略
    1.3 研究意义
        1.3.1 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研究
        1.3.2 东方田鼠是我国重要的实验动物资源
        1.3.3 东方田鼠的生态防治
    1.4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溶液配制方法
        2.2.4 实验计算机软件
    2.3 实验方法
        2.3.1 东方田鼠DNA抽提及保存
        2.3.2 线粒体体基因组和Y染色体部分序列测序引物设计
        2.3.3 Y染色体部分序列测序引物设计
        2.3.4 PCR和LA-PCR
        2.3.5 mtDNA基因组的序列的拼接、注释与分析
        2.3.6 利用mtDNA的系统进化分析
第三章 结果及讨论
    3.1 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tDNA基因组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3.1.1 东方田鼠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3.1.2 PCR和LA-PCR结果
        3.1.3 东方田鼠长江亚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结构
        3.1.4 线粒体基因组酶切图谱分析
        3.1.5 遗传进化分析
    3.2 Y染色体SNP挖掘结果与讨论
        3.2.1 Y染色体SNP挖掘结果
        3.2.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3)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遗传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日本血吸虫精细胞减数分裂核型及G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日本血吸虫体细胞有丝分裂核型及C 带、G 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扫描电镜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综述 日本血吸虫种群的遗传标志研究进展
缩写词表
致谢

(4)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生殖生理的初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绪论
    第一节 哺乳动物中的XO雌体
    第二节 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研究
    第三节 中国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棕色田鼠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生殖生理的初步比较研究
    第一节 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社会行为比较
    第二节 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主要生殖器官的组织学比较
    第三节 雌激素受体β(ERβ)在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主要生殖器官内分布水平的比较
    第四节 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雌性后代的比率以及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版
图版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四类东方田鼠的部分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东方田鼠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二章 东方田鼠的染色体研究
    第三章 东方田鼠的同王酶及蛋白研究
        第一节 东方田鼠的同工酶及异构蛋白生化基因位点分析
        第二节 东方田鼠的酯酶、苹果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研究
    第四章 东方田鼠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结论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四、人工繁殖的东方田鼠G带核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营田鼠染色体核型与G带分析[J]. 赵淑娟,孙平,庞有志,刘喜可,许艳利,訾营磊,徐国旗. 中国兽医学报, 2012(09)
  • [2]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及Y染色体部分序列的测定及分析[D]. 姜宪环. 东华大学, 2012(07)
  • [3]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遗传特性的研究[D]. 黄利红. 苏州大学, 2008(11)
  • [4]棕色田鼠XO雌体和XX雌体生殖生理的初步比较研究[D]. 庞承义.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5]中国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研究进展[J]. 庞承义,邰发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 [6]东方田鼠及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特性[J]. 李小红,阎玉涛,刘述先.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5(02)
  • [7]四类东方田鼠的部分遗传特性研究[D]. 倪丽菊.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3)
  • [8]野生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的实践与理论探讨[A]. 俞远京,苏志杰,周智君,彭兴华,马亚东.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 [9]野生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及种质资源保护的初步研究[J]. 俞远京,胡维新,王勇,苏志杰,易新元,彭兴华.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3(S1)
  • [10]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J]. 倪丽菊,高诚,谢建云.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3(S1)

标签:;  ;  ;  ;  ;  

人工繁育东方田鼠G显带核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