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氯消毒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饮用水氯消毒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一、饮用水氯消毒的危害和控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石艳槟[1](2021)在《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卫生状况,探讨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消除城市二次供水水质问题,提高二次供水质量,保障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吉林省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工作方案》和《吉林省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工作技术规范》,收集2016~2019年吉林省9个市、自治州的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数据,由吉林省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并经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危害因素预防控制所最终审核和汇总。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水质各项指标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不同年份、不同水源类型、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水质情况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分别为83.78%、83.29%、90.04%、88.96%,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8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江河、湖泊、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未消毒的合格率高于消毒处理(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2.07%、95.65%、96.89%、96.82%,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2018年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表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湖泊、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未消毒的合格率高于消毒处理(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6.81%、98.99%、97.91%、99.60%,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深井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未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4.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7.61%、97.90%、98.89%、99.13%,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江河、深井、水库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江河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结论: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呈上升趋势。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浑浊度、锰和耗氧量,四年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3.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氟化物和硝酸盐,四年间毒理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4.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四年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陈圣哲[2](2020)在《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出水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的问题,研究解析了水厂亚硝酸盐来源,考察了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的效能,分析了不同氧化剂种类以及各类氧化剂投加量、p H、氧化时间,温度和氨氮浓度,COD等因素对亚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对国内外饮用水厂亚硝酸盐污染危害、现状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随后以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验对该水厂提供的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硝酸盐浓度、氨氮浓度、余氯浓度进行测定。为了降低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的氧化剂投加量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最终确定最佳氧化剂投加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氯的最佳投加量为6 mg/L,其它氧化剂的最佳投加量均在2~3mg/L。研究结果对水厂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去除有一定的理论与数据支撑,对于自来水厂制定亚硝酸盐去除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实验确定了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原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是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该水厂亚硝酸盐主要是由于长距离管网输送过程中导致氧化剂液氯消耗,使得管道末端余氯浓度不足,从而使得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去除不完全。(2)通过氯,二氧化氯,高锰酸钾以及氯和高锰酸钾联用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研究发现,氯的最佳投加量为6 mg/L,其它氧化剂的最佳投加量都在2~3 mg/L,通过对比,组合工艺氯加高锰酸钾为最优氧化方式。(3)10~37℃是适宜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温度,当水温在20~30℃时,硝化细菌也有较好的活性,亚硝化反应形成的亚硝酸盐能够被硝化细菌完全氧化成硝酸盐,若水温<20℃或水温>30℃时,此时亚硝化细菌的活性强于硝化细菌,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中积累。(4)通过对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进行调研发现,自来水的p H值取值范围为7.54~8.48,而在这个PH范围内亚硝化细菌的活性也是强于硝化细菌的,有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5)实验发现伴随着氧化反应时间的延长,各种氧化剂对亚硝酸盐的氧化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氯和二氧化氯这两种氧化剂单独使用随氧化时间的延长对亚硝酸盐的氧化去除效果提升并不明显,高锰酸钾对亚硝酸盐的氧化效果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氧化时间1 h后较刚开始的0.5 h内的去除率提高显着;这主要是由于氯和二氧化氯这两种氧化剂氧化性强,在水中反应十分迅速,在氧化反应开始的前0.5h内就能将水中大部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通过分析上述试验结果得知,烟台开发区第二水厂出水亚硝酸盐含量偏高主要存在于管网中,原因在于管网水中余氯浓度不足以及目前的消毒工艺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通过比对不同氧化工艺对亚硝酸盐的去除效能,可以考虑采用氯加高锰酸钾的组合工艺,不但比单一使用氯这一种消毒剂去除亚硝酸盐效果好,而且大大减少了消毒副产物,提升了自来水的口感,试验还分析了氧化剂去除亚硝酸盐的合适温度,PH以及反应时间。

李雄[3](2020)在《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的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二次供水设施的广泛使用有效缓解了高层建筑供—用水矛盾,已成为城镇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二次供水设施处极易发生二次污染,对用户的饮水安全有潜在的威胁。二次供水水质变差主要包括供水系统末端余氯损耗严重,水箱内发生二次污染,水力停留时间过长等原因。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消毒剂,并结合二次供水系统的特点构建一种基于增量式PID控制的二次供水水箱加氯消毒系统,系统通过离散化控制实现周期性地反馈调节次氯酸钠的投加量,最终达到稳定控制水中余氯的目的。系统采用多管路投加的方式,以水箱的进水口为主要投加点,根据进水量大小采用按比例投加的方式进行加氯;以水箱出口处为辅助投加点,当水箱出口处水中余氯浓度偏低时,按照模糊控制进行补加氯。在系统进行加氯的过程中,不断检测、分析水箱出水端的余氯浓度,周期性的反馈调节加氯量。本系统主要解决目前二次供水系统普遍存在的水质问题,尤其是供水末端水中自由性余氯不足的问题。将研发的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及配套的系统应用于西北某市的二次供水设施,分别进行加氯消毒和余氯补加试验研究,从而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余氯控制效果进行优化和完善。主要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进行加氯消毒的过程中,应将余氯浓度作为主要控制指标,保证用户龙头水余氯基本达标。将浊度作为一般性控制指标,要求加氯后水的浊度不发生异常。(2)用户的用水模式是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余氯浓度突变)的最主要原因。分析用户的用水模式,根据其用水特点制定相应的投加模式可以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3)针对用水对加氯效果的影响进行相关优化后,系统具有较强鲁棒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将水箱出口处水中余氯浓度控制在0.13 mg/L左右,用户龙头水余氯达标率在95%以上。(4)以一个投加周期内水箱的补水量作为投加周期控制的依据可以加快系统反应的速度。针对投加周期的控制进行相关优化,可以缩短反馈调节的周期,减少系统反应的惰性。将水箱出口处水中余氯浓度控制在0.10 mg/L左右,用户龙头水余氯达标率在96%以上。(5)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余氯控制进行优化后,基于该系统的余氯补加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类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二次供水系统。对目前城市供水管网末端等区域遭到破坏的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为用户的龙头水提供一定的水质保障效果。

李王红[4](2020)在《室内游泳池氯胺暴露特征及锻炼对策研究 ——以太原市某室内游泳池为例》文中认为目的:氯基消毒剂是游泳馆常用的消毒剂,通常用于杀死游泳池中的微生物,然而氯基消毒剂还可以与人体释放的有机或无机含氮化合物结合形成氯胺(CAMs)。CAMs不仅本身对人体有害,还参与其他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产生更强的危害性,对人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本文通过检测太原市某室内游泳馆秋季、夏季水样中的氯胺(CAMs)、游离氯(FCl)和氨氮(AN)的浓度在不同时间及位置的变化,以分析CAMs、FCl、AN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游泳者合理的锻炼时间和地点提供依据;通过分析CAMs、FCl、AN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游泳馆水质健康提供有效的处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通过采集太原市某室内游泳馆秋季、夏季的游泳池水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游泳池中不同时间(季节、24h)及不同位置(浅水区、深水区)的CAMs、FCl、AN的含量浓度,并记录池水pH,室温(T),相对空气湿度(H),游泳者累计人数(P)等环境因子。运用R、Origin、SPSS、GraphPad等软件来确定CAMs、FCl、AN的时空暴露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秋季测定的8个浅水区样中pH值超标3次,H值超标4次;8个深水区样中pH值超标2次,H值超标4次;无论深、浅水区T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夏季测定的22个浅水区样中pH值超标3次;22个深水区样中pH值、T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无论深、浅水区H值均超标。(2)秋季测定的CAMs浓度变化范围为0-1.474mg/l,FCl为0.279-6.195 mg/l,AN为0.011-0.246 mg/l,上午深水区的CAMs含量显着高于下午深水区(p<0.05);夏季测定的FCl值范围为0.027-0.379 mg/l,CAMs值为0-0.224mg/l,AN值为0.075-1.22mg/l,上午深水区的FCl含量显着高于下午深水区(p<0.05),在夏季的四个时间点上,无论深、浅水区,晚上、下午的CAMs含量都显着高于早上(p<0.05)。(3)秋季测得CAMs值与FCl值呈负相关;AN值与pH值呈负相关;FCl值与H值、pH值呈正相关;CAMs值与AN值之间并未表现出相关。夏季测得FCl值与AN值、CAMs值、P值呈负相关;CAMs值与H值、P值呈正相关;CAMs值与AN值之间并未表现出相关。结论:(1)CAMs值在上午与下午存在差异性,秋季上午的CAMs值高于下午,而夏季则上午的CAMs值低于下午,因此,在室内游泳馆锻炼时,秋季最宜选择下午,夏季最宜选择上午,这样可以有效避开CAMs的高峰期,保障游泳者的身体健康。(2)CAMs值与FCl值呈负相关,与H值、P值呈正相关,建议游泳馆采用折点加氯的消毒方法,维持水中一定的消毒剂浓度;或改善游泳馆的通风除湿能力将湿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减少CAMs的产生。

杨启泽[5](2020)在《珠三角某市饮用水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饮用水工艺中消毒剂的使用会生成具有健康风险的DBPs。I-DBPs因比Cl/Br-DBPs更具毒性而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我国饮用水标准中仅对部分Cl/Br-DBPs有限制,因此对I-DBPs的普查和生成风险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本论文对珠三角某市50个管网末梢水对碘含量、碘形态和消毒副产物的含量进行调查,揭示因消毒副产物产生的健康风险;以A水库为例,采用氯和氯胺两种消毒方式探究I-THMs生成的影响因子;通过模拟日常烹饪过程评估了人们在饮食中I-THMs的暴露水平。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50个管网末梢水的碘含量在42.37~50.05μg/L之间,中位数为46.40μg/L。水源水中碘形态以I-为主,管网水以OI为主,符合GB16005-2009《碘缺乏病病区划分》碘缺乏病中等病区判定。三卤甲烷的总量在19.85~56.82μg/L之间,中位数为31.25μg/L,符合我国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卤乙酸的含量在18.87~74.44μg/L之间,中位数为46.80μg/L,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二氯乙酸<50μg/L、三氯乙酸<100μg/L的标准。碘代三卤甲烷的含量在3.25~10.73μg/L之间,中位数为6.52μg/L,CHCl2I为主要产物。I-THMs与c(I-)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而Cl/Br-THMs和HAAs与TOC和UV254有比较好的正相关性。管网末梢水各消毒副产物致癌风险在2.00×10-8~7.82×10-5/a之间,通过饮用水摄入造成的健康风险总值为5.55×10-4/a。饮用水中THMs通过饮水途径致癌风险均值在美国环保局可接受的风险之内。以A水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的条件氯消毒和氯胺消毒工艺I-THMs的生成特征。使用氯和氯胺消毒所生成的I-DBPs种类不一样,并且氯胺消毒产生的I-DBPs比氯的多。两种消毒方式下,过量的碘离子浓度都有利于CHI3的生成。两种消毒方式生成的I-THMs随p H的增加而增加,p H对氯胺消毒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于Cl/Br-THMs,氯消毒比氯胺消毒生成的更多,氯胺消毒的情况下,随着碘离子浓度的增加,Cl/Br-THMs的生成量逐渐减少。说明氯胺消毒可以有效降低Cl/Br-THMs的生成,但考虑氯胺消毒会产生更多的I-THMs,所以水厂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慎重。通过模拟烹饪过程评估日常饮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随着加入食盐浓度的升高,I-THMs生成量增加,Cl/Br-THMs生成量减少。I/Cl/Br-THMs浓度均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I-THMs的生成量降低,Cl/Br-THMs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峰值在70℃。含有KIO3的食盐比含有KI的食盐生成的DBPs更少,应严格控制食盐的加入量和种类。I-THMs的生成量随着茶叶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茶浓度的升高而升高,I-THMs的生成种类在加入茶叶后由多种类变成CHI3单种类。使用普通玻璃杯、传统茶壶和保温杯的茶浸液中保温杯中的I-THMs的浓度最高。泡茶时不要使用保温杯,在开放高温的环境下进行,这样能够减少因加入茶叶所增加的I-THMs的浓度。

赵福祥[6](2019)在《中小水厂氯系消毒剂副产物现状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饮用水消毒过程中,消毒剂与水中残留的有机物反应可生成具有“三致”作用的消毒副产物(DBPs)。为妥善控制我国中小水厂DBPs超标风险,本文基于对全国100余座中小水厂的调研,分析总结了调研所发现问题,结合实验研究,提出了改进对策。对我国重点流域和典型地区的中小水厂进行调研,并对出厂水中DBPs的生成情况和超标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水厂DBPs生成水平受原水有机物含量的影响较大。其中,氯消毒水厂生成DBPs浓度较高的是淮河和珠江流域及华南和西南地区,DBPs中三氯甲烷、三氯乙醛和三氯乙酸存在超标现象;二氧化氯消毒水厂存在亚氯酸盐和氯酸盐超标风险,亚氯酸盐、氯酸盐生成浓度较高的是珠江、长江和淮河流域及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为应对我国中小水厂DBPs超标风险,本研究提出了增设预氧化处理工艺及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的改进对策,并考察了其对DBPs的控制效果。其中,强化常规处理工艺通过对混凝和过滤运行参数的优化,对三卤甲烷、卤乙酸和三氯乙醛的控制效果提高了45.4%、38.2%和31.7%。对比了高锰酸钾、臭氧和过氧化氢等预氧化方式对DBPs的控制效果,发现高锰酸钾预氧化与强化常规处理工艺联用时,对三卤甲烷、卤乙酸和三氯乙醛控制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62.3%、61.0%和45.8%。基于对采用强化常规处理及预氧化处理工艺改造的中小水厂的考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改进对策在实际水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进行技术改造的水厂可以有效解决出厂水DBPs超标问题。A水厂出厂水中的三卤甲烷、三氯乙醛、二氯乙酸及三氯乙酸生成水平降低了28.2%、50.0%、11.1%和36.4%,D水厂出厂水中的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生成水平降低了16.2%和21.1%。

韩慧[7](2019)在《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近几年,徐州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供水能力却面临短缺的局面,增加城市供水量是目前比较迫切的需求。由于近些年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使用过量,己经不能再作为徐州城市主要的城区供水饮用水源,徐州市各级供水部门应改变严重依赖地下水的现状,将城市地表水水源作为徐州城市城区供水主要饮用水源,增加城市地表水水源供应量,解决徐州城市城区缺水,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徐州市供水环境的调查,分析了徐州市供水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水源结构不够理想,应适当减少城市供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增加其对地表水的综合利用率;二是鉴于地下水的逐渐压采,城市地表水厂紧缺,应该着重发展地面水厂;三是随着污染状况的加剧和污染物的复杂化,对水厂净水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对徐州市供水环境的分析,结合徐州市的地表水水资源环境,经过城市需水量预测,分析出徐州市近期145万m3/d,远期185万m3/d的城市需水量。2)通过对徐州市水资源的分析,确定了应加大对骆马湖的开发利用的思路。综合城市总得供水需求和城市水源地的供水能力,设计了新建地面水厂30万m3/d的生产规模。3)通过对骆马湖原水水质的分析,以及各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新建地面水厂净水工艺:原水→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4)针对现阶段的供水保障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整理出徐州市区新建供水工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建设思路,可为徐州市区以后的供水工程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提高城市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范长香[8](2019)在《净水过程中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去除研究》文中指出饮用水的安全性关系到人类健康生存,目前净水厂通常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方式,二氧化氯具有价格低廉、处理效果好的优点。但是,二氧化氯消毒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产物,已知的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有几十种。本文分析了常见的消毒副产物及其危害,并研究了消毒副产物的检验、去除和控制方法,以提升我国饮用水质量,保障饮水安全。

陈嘉都[9](2019)在《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2-溴乙酰胺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毒是饮用水处理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饮用水杀菌消毒的同时也会生成一系列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DBPs),因此开展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试验以甲基叔丁基醚(MTBE)为萃取剂,1,2-二溴丙烷为内标物,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LLE-GC)的方法检测消毒副产物2-溴乙酰胺(MBAcAm)。研究并分析了粉末活性炭(PAC)吸附技术、高铁酸钾(K2FeO4)氧化技术和铁/铜(Fe/Cu)催化还原技术对消毒副产物MBAcAm的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去除机理和动力学规律。试验中MBAcAm的加标回收率为98.65%101.60%,相对标准偏差为1.20%3.82%,最小检测限小于1.79μg/L,表明该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试验表明:PAC的吸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快速吸附期(020 min)、慢速吸附期(20180 min)和动态平衡期(180300 min),PAC的吸附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MBAcAm的去除率随PAC投加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在初始浓度为50μg/L、pH为7、温度为25℃的条件下,当PAC投加量为0.010.06 g时,MBAcAm去除量增加较为显着;当PAC投加量增大到0.06 g之后,MBAcAm的去除率变化不明显。PAC对MBAcAm的吸附量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而MBAcAm的去除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基本保持下降的趋势。pH的增大、温度的升高会提高PAC的吸附效果,有利于MBAcAm的去除。PAC吸附MBAcAm的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高铁酸钾对MBAcAm的去除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在初始浓度为50μg/L、pH为7、温度为25℃、高铁酸钾投加量为0.004 g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时的去除量已基本饱和,去除率基本稳定不变。MBAcAm的去除率随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pH对高铁酸钾的降解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酸性、碱性过强都不利于高铁酸钾对MBAcAm的去除,而在pH为6时的去除效果最佳。温度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铁酸钾对MBAcAm的降解能力,但促进作用有限,MBAcAm的去除率增加不大。高铁酸钾降解MBAcAm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单质铁去除MBAcAm的效果一般,在初始浓度为50μg/L、pH为7、温度为25℃的条件下,反应180 min时的去除率为53.29%,而铜粉的加入会明显增强MBAcAm的去除效果,MBAcAm的去除率可以提高至83.08%。Fe/Cu混合物的投加量对MBAcAm的去除效果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在初始浓度为50μg/L、pH为7、温度为25℃、质量比为10的条件下,当Fe/Cu混合物的投加量为210g/L时,随投加量的增加,MBAcAm的去除率有明显的增大;当Fe/Cu投加量增加至10 g/L后,MBAcAm的去除率变化较小。提高温度有助于Fe/Cu混合物去除溶液中的MBAcAm,温度越高,MBAcAm的去除率就越大。随MBAcAm初始浓度的增大,其去除率大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初始浓度达到80μg/L后,去除率提高的幅度不明显。Fe/Cu催化还原技术去除MBAcAm的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

方超[10](2019)在《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州市的水资源分布具有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和降水量与城市区域不匹配这几个主要特点,是一个典型性水质型缺水的城市。如何针对台州市水资源环境和特点,高效、安全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整个台州水务工作者都在密切关注的问题。消毒过程作为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持续性灭活致病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功能,是水质安全的核心工艺。但是氯消毒工艺中伴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被发现对人体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必须得到控制。本文通过收集台州市各大、中型水厂基础资料和工艺流程,对几种消毒剂进行全面的对比,确定了以次氯酸钠替代液氯作为新消毒系统的方案,搭建了相应的投加系统,确定了消毒剂的用量和投加方式,以提高消毒效果和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针对台州市某中型水厂的现状,通过采集两年同期4个月的出厂水样数据并检测,将化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余氯、浊度等常规水质指标,改造后均有小幅度的改善,余氯提高了 5.7%,浊度降低了 8.2%。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这两个氯消毒副产物的代表性指标,在经过改造后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三氯甲烷降低了 43.3%,四氯化碳降低了 22%,说明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可以有效地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通过对两种消毒方式的成本对比分析,改造前使用液氯消毒的每吨水消毒成本为0.016234元,改造后使用次氯酸钠消毒的每吨水消毒成本为0.015961元,相比减少了 1.68%。按日供水7.5万吨计算,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比使用液氯消毒年综合成本减少7464.64元。改造之后,消毒副产物得到控制、运行维护得到简化、生产安全性得到提高,成本还有所减少,优点比较突出。总而言之,进行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能减少综合成本的支出,还能够有效控制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极大地保障了饮用水安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适合中小型水厂参考应用。

二、饮用水氯消毒的危害和控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用水氯消毒的危害和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饮用水安全与人体健康
        1.1.1 饮用水卫生现状
        1.1.2 饮用水供给方式及其安全隐患
        1.1.3 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2.1 国外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2.2 国内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2.3 吉林省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3 饮用水水质监测的意义
    1.4 改善饮用水卫生的措施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信息
        2.2.1 监测对象
        2.2.2 监测项目
        2.2.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源类型
        2.2.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消毒方式
    2.3 评价标准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1 2016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2 2017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3 2018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4 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分析
        3.2.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3.2.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监测结果
        3.2.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监测结果
        3.2.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情况
    4.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情况
    4.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情况
    4.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
    4.5 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概述
        1.1.2 自来水厂亚硝酸盐污染现状
        1.1.3 自来水厂亚硝酸盐污染危害
    1.2 国内外处理水中亚硝酸盐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生化法
        1.2.3 化学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药品与设计
    2.3 分析方法
        2.3.1 亚硝酸盐浓度测定
        2.3.2 硝酸盐浓度测定
        2.3.3 氨氮浓度测定
        2.3.4 余氯浓度测定
第3章 水厂亚硝酸盐污染来源与现状
    3.1 水厂运行现状
    3.2 工艺各阶段亚硝酸盐的产生与转化分析
    3.3 水厂亚硝酸盐浓度
    3.4 水厂亚硝酸盐来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氧化工艺去除水中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
    4.1 氧化剂投加量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2 其他氧化剂对亚硝酸盐的去除
    4.3 氧化时间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4 温度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5 pH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6 氨氮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7 COD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8 余氯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9 DO对亚硝酸盐去除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质安全的重要性
        1.1.2 二次供水的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反馈加氯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概要设计
        2.1.1 二次供水系统运行特点
        2.1.2 次氯酸钠衰减规律探究
        2.1.3 系统设计思路
    2.2 加氯系统的构建
        2.2.1 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2.2.2 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2.2.3 比例控制的前馈投加
        2.2.4 增量式的反馈调节
        2.2.5 模糊控制的余氯补加
    2.3 余氯控制的方式
        2.3.1 余氯控制的特点
        2.3.2 离散化控制
        2.3.3 复合环控制
    2.4 水质在线监测
    2.5 本章小结
3 余氯补加装置开发
    3.1 功能模块设计
        3.1.1 加氯模块
        3.1.2 检测模块
        3.1.3 通信模块
    3.2 算法设计及编程
        3.2.1 算法设计
        3.2.2 系统编程
    3.3 交互设计
        3.3.1 画面设计
        3.3.2 软件组态
    3.4 设备组装
        3.4.1 设备构造
        3.4.2 材料清单
    3.5 本章小结
4 加氯消毒试验及系统稳定性研究
    4.1 加氯消毒试验
        4.1.1 二次供水设施选取
        4.1.2 加氯系统的布置
        4.1.3 药剂投加量确定
        4.1.4 消毒效果分析
    4.2 系统运行稳定性优化
        4.2.1 小区用水特点
        4.2.2 投加模式制定
    4.3 系统稳定性优化效果
        4.3.1 水箱出口处余氯稳定性
        4.3.2 用户龙头水余氯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5 补加氯试验及余氯控制优化
    5.1 补加氯试验
        5.1.1 试验水质及供水情况
        5.1.2 供水系统的特点
        5.1.3 加氯系统的布置
        5.1.4 补加量的确定
    5.2 供-用水模式分析
        5.2.1 供水情况
        5.2.2 用水情况
        5.2.3 用水日变化曲线
    5.3 余氯控制效果及优化
        5.3.1 水箱出口处余氯控制
        5.3.2 用户龙头水余氯控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4)室内游泳池氯胺暴露特征及锻炼对策研究 ——以太原市某室内游泳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游泳馆消毒技术现状
        2.1.1 氯基消毒剂
        2.1.2 溴基消毒剂
        2.1.3 臭氧消毒
        2.1.4 紫外线消毒
    2.2 氯胺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2.2.1 无机氯胺
        2.2.2 有机氯胺
    2.3 氯胺对游泳馆其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的影响
        2.3.1 卤代乙腈(DCAN)
        2.3.2 N-亚硝基二甲胺(NDMA)
3 材料和方法
    3.1 游泳馆水质采样
    3.2 检测方法与仪器
    3.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秋季、夏季室内游泳馆的环境因子
    4.2 秋季、夏季室内游泳馆FCl、AN、CAMs的时空暴露特征
    4.3 秋季、夏季室内游泳馆CAMs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 讨论
    5.1 秋季、夏季室内游泳馆的环境因子对人体的影响
    5.2 秋季、夏季室内游泳馆FCl、AN、CAMs的时空暴露特征分析
    5.3 秋季、夏季室内游泳馆CAMs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珠三角某市饮用水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概述
    1.2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
    1.3 消毒副产物
    1.4 碘代消毒副产物
        1.4.1 产生的原因
        1.4.2 生成机理
        1.4.3 影响碘代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
    1.5 碘代类消毒副产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1.5.1 含碳类碘代消毒副产物
        1.5.2 含氮类碘代消毒副产物
    1.6 碘代类消毒副产物的检测
    1.7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剂
    2.2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2.1 碘形态分析样品预处理
        2.2.2 THMs(Cl/Br-THMs),HAAs和 I-THMs的预处理
        2.2.3 GC-ECD分析测试条件
    2.3 水质检测指标及方法
        2.3.1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2.3.2 消毒剂的配制
第三章 珠三角某市管网末梢水消毒副产物分析
    3.1 饮用水中碘含量以及碘形态的分布
    3.2 管网末梢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含量
    3.3 碘离子含量与DBPs的关系
    3.4 TOC与 DBPs的关系
    3.5 UV254与DBPs的关系
    3.6 健康风险评估
    3.7 小结
第四章 水源水碘代消毒副产物影响因素探究
    4.1 氯消毒对I-THMs的影响
        4.1.1 氯化时间对THMs的影响
        4.1.2 投氯量(Cl/TOC)对I-THMs的影响
        4.1.3 碘离子含量对I-THMs的影响
        4.1.4 p H对 I-THMs生成的影响
    4.2 氯胺消毒对I-THMs的影响
        4.2.1 氯胺消毒时间对I-THMs的影响
        4.2.2 氯和氨投加顺序对I-THMs生成的影响
        4.2.3 氯胺比对I-THMs生成的影响
        4.2.4 碘离子含量对I-THMs的影响
        4.2.5 p H对 I-THMs生成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饮食条件对I-THMs生成的影响
    5.1 食盐浓度对THMs生成的影响
        5.1.1 I-THMs
        5.1.2 Cl/Br-THMs
    5.2 加热温度对DBPs生成的影响
        5.2.1 I-THMs
        5.2.2 Cl/Br-THMs
    5.3 葡萄糖浓度对I-THMs生成的影响
    5.4 茶叶对I-THMs的影响
        5.4.1 浸泡时间对I-THMs的影响
        5.4.2 茶浓度对I-THMs的影响
        5.4.3 茶容器对I-THMs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6)中小水厂氯系消毒剂副产物现状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消毒及消毒副产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饮用水消毒及消毒副产物
        1.2.2 消毒副产物
        1.2.3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
        1.2.4 消毒副产物生成水平
    1.3 消毒副产物控制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常规处理工艺强化研究
        1.3.2 预氧化处理工艺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调研方法
        2.2.1 调研样本选择
        2.2.2 调研内容
        2.2.3 样品采集及运输
        2.2.4 调研数据分析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强化混凝实验
        2.3.2 强化过滤实验
        2.3.3 预氧化实验
    2.4 检测方法
        2.4.1 三卤甲烷和三氯乙醛
        2.4.2 卤乙酸
        2.4.3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2.4.4 其它指标
第3章 中小水厂消毒工艺现状问题研究
    3.1 氯消毒副产物浓度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3.1.1 消毒副产物浓度分布特征
        3.1.2 消毒副产物风险等级评估
        3.1.3 消毒副产物健康风险评估
    3.2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浓度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3.2.1 消毒副产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3.2.2 消毒副产物风险等级评估
    3.3 氯和二氧化氯消毒水厂综合超标情况对比
    3.4 消毒副产物生成影响因素
        3.4.1 氯消毒副产物生成影响因素
        3.4.2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生成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毒副产物控制实验研究
    4.1 强化常规处理工艺
        4.1.1 强化混凝工艺
        4.1.2 强化过滤工艺
        4.1.3 强化混凝-过滤工艺
    4.2 预氧化处理工艺
        4.2.1 高锰酸钾预氧化处理
        4.2.2 臭氧预氧化处理
        4.2.3 过氧化氢预氧化处理
        4.2.4 预氧化方式比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小水厂消毒副产物控制应用研究
    5.1 氯消毒副产物控制工程
        5.1.1 A水厂
        5.1.2 B水厂
    5.2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控制工程
        5.2.1 C水厂
        5.2.2 D水厂
        5.2.3 E水厂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1.2.1 国内研究和现状
        1.2.2 国外研究和现状
        1.2.3 国外先进供水规划借鉴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徐州市供水现状分析
    2.1 区域概况
    2.2 供水工程现状分析
        2.2.1 城市水源
        2.2.2 水厂情况
        2.2.3 制水工艺
        2.2.4 存在问题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城市供水需水量预测
    3.1 需水量预测的意义
    3.2 需水量预测方法
    3.3 需水量预测
        3.3.1 需水量预测范围及预测年限
        3.3.2 供水普及率及供水人口
        3.3.3 综合生活用水比例相关法
        3.3.4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3.3.5 需水量预测结果
    3.4 徐州市区供水规模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徐州市区供水水源结构探讨
    4.1 徐州市区水源结构分析
    4.2 徐州市区水源分析
        4.2.1 水源地选择原则
        4.2.2 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4.2.3 水源地水量分析
    4.3 水源结构调整方案
第五章 徐州市区地面水厂净水工艺探讨
    5.1 原水水质与出水水质分析
    5.2 主要净水工艺及其特点分析
    5.3 净水工艺比选
        5.3.1 常规处理方式比选
        5.3.2 净水构筑物比选
        5.3.3 深度处理方案比选
        5.3.4 净水药剂和消毒方式
    5.4 净水工艺确定
第六章 徐州市区供水安全保障措施探讨
    6.1 水源地保护
    6.2 应急供水保障
        6.2.1 应急供水调度预案
        6.2.2 应急供水保障措施
    6.3 供水预警应急机制
    6.4 永质安全保障
        6.4.1 水质监测保障系统
        6.4.2 水质检测体系建设
        6.4.3 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净水过程中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饮用水消毒现状
2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及危害
    2.1 无机副产物的产生及危害
    2.2 有机副产物的产生及危害
3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的检验方法
    3.1 碘量法
    3.2 离子色谱法
    3.3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4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方法
    4.1 无机副产物的去除
    4.2 有机副产物的去除
5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方法
6 结论

(9)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2-溴乙酰胺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饮用水消毒方法
        1.2.1 物理消毒法
        1.2.2 化学消毒法
        1.2.3 联合消毒法
    1.3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
        1.3.1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1.3.2 消毒副产物的危害
        1.3.3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1.3.4 饮用水水质指标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和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溶液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粉末活性炭吸附MBAcAm试验方法
        2.3.2 高铁酸钾去除MBAcAm试验方法
        2.3.3 Fe/Cu催化还原技术去除MBAcAm试验方法
    2.4 MBAcAm的分析方法
        2.4.1 MBAcAm分析方法的建立
        2.4.2 分析条件
        2.4.3 标准曲线
        2.4.4 样品色谱图
        2.4.5 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第三章 粉末活性炭吸附MBAcAm的试验研究
    3.1 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 PAC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 MBAcAm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5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6 PAC吸附等温线
    3.7 动力学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酸钾去除MBAcAm的试验研究
    4.1 反应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高铁酸钾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Cu催化还原技术去除MBAcAm的试验研究
    5.1 Fe/Cu质量比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2 Fe/Cu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MBAcAm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台州市水资源的概况与特点
        1.1.1 台州市水资源概况
        1.1.2 台州市水资源的特点
        1.1.3 台州市的水质现状
        1.1.4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2 台州市给水处理现状
        1.2.1 台州市常见水处理工艺
        1.2.2 台州市的主要水厂
    1.3 消毒工艺
        1.3.1 综述
        1.3.2 消毒的作用机理
        1.3.3 消毒的影响因素
        1.3.4 常见的消毒工艺
    1.4 国内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现状
        1.4.1 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4.2 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
        1.4.3 氯消毒副产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器材与方法
    2.1 采样方法
    2.2 分析方法
    2.3 试验仪器与药剂
第三章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的评价
    3.1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改造方案
        3.1.1 几种氯消毒剂的效果对比
        3.1.2 次氯酸钠的基本性质
        3.1.3 次氯酸钠消毒原理
        3.1.4 次氯酸钠投加方案的确定
        3.1.5 次氯酸钠储存方案的确定
        3.1.6 消毒系统改造总体方案
    3.2 改造前后主要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3.2.1 余氯
        3.2.2 浊度
        3.2.3 三氯甲烷
        3.2.4 四氯化碳
        3.2.5 常规指标平均值对比
        3.2.6 消毒系统改造技术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前后运行成本分析
    4.1 消毒系统成本的计算方法
    4.2 液氯消毒成本计算
    4.3 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成本
    4.4 改造前后成本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饮用水氯消毒的危害和控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石艳槟.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不同氧化工艺去除亚硝酸盐效能对比研究[D]. 陈圣哲.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3]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的研发与应用[D]. 李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室内游泳池氯胺暴露特征及锻炼对策研究 ——以太原市某室内游泳池为例[D]. 李王红. 山西大学, 2020(01)
  • [5]珠三角某市饮用水碘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制探究[D]. 杨启泽. 深圳大学, 2020(10)
  • [6]中小水厂氯系消毒剂副产物现状及控制方法研究[D]. 赵福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D]. 韩慧. 扬州大学, 2019(06)
  • [8]净水过程中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去除研究[J]. 范长香.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11)
  • [9]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2-溴乙酰胺的控制技术研究[D]. 陈嘉都.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10]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D]. 方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饮用水氯消毒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