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系统中沸石 FAU 的微波直接加热

开放系统中沸石 FAU 的微波直接加热

一、The Microwave Direct Heating of Zeolite FAU in an Open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阳[1](2019)在《赤峰地区煤矸石合成X型沸石及其对铜、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产煤大国,堆积大量的煤矸石。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料,其主要成分为硅和铝的氧化物,可作为合成X型沸石的原料。利用沸石的吸附性能处理洗煤等过程中产生重金属离子,实现以废治废。本实验以内蒙古赤峰地区煤矸石为原料,采用碱融熔-水热法合成X型沸石,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利用XRD、SEM、FT-IR、BET等表征对X型沸石的结构、形貌及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了X型沸石对Cu2+、Hg2+的适宜吸附条件及吸附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赤峰地区煤矸石合成X型沸石的最佳制备流程:取3.0 g煤矸石调节钠硅比n(Na2O):n(SiO2)为1.8;在700℃下焙烧2.0 h,再调节硅铝比n(SiO2):n(Al2O3)为2.8、碱度比n(H2O):n(Na2O)为28;在50°C下搅拌2.0 h,取上清液置于反应釜中,在真空干燥箱中100℃下晶化8.0 h;冷却室温后离心抽滤、水洗至中性,在100°C中干燥制得X型沸石。(2)通过对X型沸石表征,根据XRD、SEM、FI-IR、EDS测定的数据显示,在最优的制备条件下合成的X型沸石度较高、晶型完整、颗粒大小均匀,呈棱角分明的八面体结构;BET的结果显示:合成的X型沸石孔径均一,其比表面积约为355 m2/g,最可几孔径为3.80 nm,为介孔材料。(3)X型沸石对Cu2+离子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在投加量为0.1 g X型沸石中,加入初始浓度为300 mg/L含Cu2+离子的溶液,调节初始pH值为6.0,在225 r/min下振荡120 min;其达到最大吸附量和去除率分别为149 mg/g、99.1%。(4)X型沸石对Hg2+离子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在投加量为0.1 g X型沸石中,加入初始浓度为200 mg/L含Hg2+离子的溶液,调节初始pH值为5.0,在200 r/min下振荡120 min;其达到最大吸附量和去除率分别为97.4 mg/g、97.4%。(5)X型沸石对Cu2+、Hg2+离子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X型沸石对Cu2+、Hg2+离子的吸附速率均较快,吸附时间达到120 min后均达到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相关系数均接近1(R2>0.9990),拟合得出的饱和吸附量与实验所得结果高度接近,说明X型沸石对Cu2+、Hg2+的吸附速率可能受化学吸附影响。通过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说明X型沸石到的吸附速率受颗粒内扩散影响,但非唯一速率控制因素。(6)X型沸石对Cu2+、Hg2+离子吸附等温实验表明:Langmuir模型中对Cu2+、Hg2+离子吸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2,说明Langmuir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可以更好地描述X型沸石对Cu2+、Hg2+离子的吸附行为是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对Cu2+、Hg2+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0 mg/g和100 mg/g,RL范围分别是0.08750.00560和0.01720.219,说明X型沸石对Cu2+、Hg2+离子的吸附较容易进行。(7)再生实验表明:选择0.1 mol/L HCl的再生剂,再生时间为90 min,吸附Cu2+、Hg2+饱和的X型沸石至少可以再生3次和1次,且再生率均在80.0%以上。(8)煤矸石与合成X型沸石对Cu2+、Hg2+离子的吸附性进行比较。结果可知:X型沸石对Cu2+、Hg2+离子的吸附量约为煤矸石的4.0倍,说明合成的X型沸石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张金露[2](2018)在《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亚临界水热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广泛应用,垃圾经焚烧处理后飞灰产生量逐年递增。因飞灰中含有高浸出浓度的重金属以及高毒性难降解的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二恶英类物质(PCDD/Fs),飞灰被列入我国《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18)。如何安全有效地无害化处理垃圾焚烧飞灰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环境及社会问题。本实验依托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CSTC2017jcyjAX0035)开展了亚临界水热条件下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PAHs、PCBs)的无害化综合实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飞灰中玻璃相含量高且具有较强活性,但炉排炉+半干法烟气处理技术得到的飞灰中硅和铝含量低、钙含量高的特点,本文通过混合添加10%和30%的1:1(质量比)的粉煤灰和硅藻土和晶种作为硅铝调理剂调节体系钙硅铝比,并结合碱性亚临界水热条件探究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定和PCBs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混合添加硅铝调理剂后合成了雪硅钙石、加藤石等对重金属和有机物具有吸附稳定效果的硅铝酸盐类沸石晶体物质。水热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的Pb、Zn、Cu、Cr、Cd等五种重金属浸出毒性均显着降低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值以下,通过反应后液相中重金属的浓度测试发现混合添加硅铝调理剂和晶种能有效抑制重金属在水热过程中向液相中的迁移。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中PCBs的含量及毒性当量均呈现大幅度下降。对水热工艺实验参数研究发现,混合硅铝添加剂量为30%、温度为200℃和添加3%晶种时,重金属浸出浓度和PCBs的毒性均降至最低,Cu、Pb、Zn、Cr、Cd等5种重金属分别降低至0.08mg/L、0.27 mg/L、0.25 mg/L、0.35 mg/L和0.03mg/L,较原始飞灰降低了76.2%98%,PCBs毒性当量降低至4.33×10-6μg-TEQ/Kg,较原始飞灰降低99.9%。(2)对碱性亚临界水热条件下通过混合添加纯的硅源和铝源来调节体系中的元素比例的研究结果表明,体系中Ca/(Si+Al)和Al/(Si+Al)比值均影响着体系中沸石的合成种类,并间接影响重金属的稳定和PAHs的吸附降解。在高钙比值下水热产物中的晶体相以加藤石为主;高铝比值下水热残渣中的晶体相则以方沸石和加藤石为主。经水热反应后,固相反应产物中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均降低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以下,同时能有效抑制重金属向水热液相中的转移。固相水热产物中PAHs的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结合固相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向液相中转移的重金属浓度可知,在Ca/(Si+Al)和Al/(Si+Al)比值分别为1.10和0.17时重金属稳定效果达到最佳,这可能与与在此比值下合成的雪硅钙石具有较强的出峰强度和较高纯度有关。此时PAHs的含量及毒性当量也分别降低了77%和67%,这表明较好的雪硅钙石合成条件有助于PAHs的降解,这可能是由于雪硅钙石具有相对较好的吸附效果,将少部分PAHs吸附在雪硅钙石晶格中;同时雪硅钙石合成效果的加强增加了重金属负载型雪硅钙石催化剂量从而体系中的PAHs降解量增加。(3)通过研究亚临界水热氧化技术对飞灰中PAHs的氧化降解规律及重金属稳定迁移特性的结果发现:经过采用30%H2O2为氧化剂氧化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中的PAHs含量及毒性当量均有效降低。由于在水热过程中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体系中剩余PAHs与飞灰结合紧密,较难反应,因此随着氧化剂浓度增加PAHs的总量及毒性当量的降解幅度放缓。水热温度的上升促进PAHs降解反应的进行。在反应温度为200℃和氧化剂浓度为1mol/L时PAHs的总量及毒性当量均降至最低,分别降低86.5%和93%。另外,水热产物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均有所降低,且低于危险废物浸出标准,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重金属向液相中的转移。在经氧化反应后固相水热产物中并未出现明显的硅铝酸盐晶相的合成,因此对重金属的吸附稳定效果相对较弱,这与体系中Ca、Si和Al比例的失调有关。本研究探讨了多种亚临界水热工艺下重金属的稳定与有机物的降解效果,水热反应均可降低水热产物重金属浸出浓度,并抑制重金属向液相中的转移,同时可有效降解飞灰中的PCBs或PAHs物质降低其含量及毒性。本研究可为亚临界水热稳定飞灰中的重金属和降解持久性有机物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持。

石德智,张金露,张超,李鹏飞,袁荣焕[3](2016)在《粉煤灰水热法合成沸石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粉煤灰作为燃煤电厂排放的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必然的趋势,粉煤灰合成沸石是其高值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之一。阐述了粉煤灰碱性水热法合成沸石的机理,体系中硅铝酸盐凝胶的形成是决定因素,且硅铝酸盐晶体形成经历了诱导期、成核期、晶体生长期3个时期。综述了传统一步水热法、二步水热法、微波辅助加热法、碱熔融-水热法、晶种诱导合成法、逐步升温法和渗析-水热法等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原料组成、外加碱激发剂、反应时间和温度、液固比、特殊添加剂、反应器种类等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总结,并对粉煤灰水热合成沸石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鹏飞[4](2016)在《硅铝调控与晶种添加对水热法稳定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快速增长,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焚烧飞灰。飞灰因含有重金属、二恶英等污染物,被国家列为危险废弃物,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定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的重金属稳定化方法存在二次污染高、设备昂贵、能耗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依托重庆市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CSTC2014jcyjA20015),开展了针对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稳定化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炉排炉飞灰硅铝含量较低的特点,采用粉煤灰、膨润土、高岭土为硅铝调理剂,开展了硅铝添加下水热稳定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飞灰水热处理中添加粉煤灰、膨润土、高岭土均合成了雪硅钙石等对重金属具有稳定效果的沸石类晶体。水热条件下分别添加三种硅铝调理剂使飞灰水热产物重金属浸出毒性显着降低,远远低于危废鉴别标准,并可以抑制水热反应过程中Pb、Zn向液相中的转移,但三种调理剂在水热条件下稳定飞灰中重金属的效果没有显着差异。同时发现高温有利于雪硅钙石的合成,但会导致Pb、Zn等重金属向水热反应液相中的转移量增大。此外修正的BCR多步连续提取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热产物中重金属Pb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化。(2)采用水热法合成雪硅钙石晶体并对其重金属吸附能力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二氧化硅,氢氧化铝,碳酸钙,氢氧化钠,去离子水为原料,在150℃下成功合成了雪硅钙石晶体,且反应时间为8d时雪硅石晶体纯度较高。雪硅钙石晶体对Pb2+、Zn2+、Cu2+、Cd2+、Cr3+吸附量分别达到了141.41mg/g、59.75 mg/g、43.09mg/g、46.08mg/g、20.10mg/g,同时浸出毒性测试结果表明被吸附后的重金属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当重金属溶液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时,雪硅钙石对Cd2+吸附量显着下降。(3)进一步开展了硅铝添加及晶种诱导下水热稳定飞灰重金属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飞灰水热处理中混合添加15%粉煤灰和15%硅藻土作为硅铝调理剂,200℃下雪硅钙石的生成量明显高于单一添加30%的粉煤灰,并且明显抑制了水钙铝榴石的生成,这表明混合添加粉煤灰和硅藻土时反应体系中的元素组成更适合雪硅钙石的生成;在反应体系中加入3%的雪硅钙石晶种后,200℃下雪硅钙石的出峰时间提前6个小时;150℃下添加3%雪硅钙石晶种成功诱导合成了雪硅钙石,并抑制了水铝钙石的生成,这表明晶种添加可以加速雪硅钙石的生成,并能提高对原料的适应性,还可以抑制杂晶的生成。晶种的添加显着降低了水热产物中重金属Pb和Zn的浸出浓度,并可以显着加速飞灰中Pb和Zn的稳定。总之,在水热法稳定飞灰重金属的过程中,采用硅铝添加和晶种诱导可以显着提高飞灰重金属的稳定效果,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达到了提高稳定效果、降低能耗的目的,具有工业化应用的前景。

叶青[5](2012)在《改性多孔材料常温下吸附分离密闭空间二氧化碳》文中指出在密闭空间中,如载人航天飞行器、空间站和潜艇等,CO2去除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浓度过高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密闭空间中CO2去除技术首先要求高效、稳定和安全,其次是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寿命长,以及操作和维护简便。本论文围绕上述目标,基于吸附法效率高、可再生、低能耗和工艺相对简单等优势,选用新型多孔材料SBA-16和碳纳米管(CNTs)为载体、富氨基材料为改性剂开发制备新型CO2吸附剂。通过表面分析和性能测试对所合成吸附剂进行优选,并在模拟密闭空间条件下对优选出的固体胺吸附剂进行性能研究,并设计比较最佳脱附工艺,为实际应用奠定理论研究基础。得到以下一些结论:以多孔材料SBA-16、NTs为载体,四乙烯五胺(TEPA)、三乙烯四胺(TETA)为氨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合成新型CO2吸附剂。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剂通过浸渍改性后均保持了原有主孔道结构。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孔径随着TETA或TEPA浸渍量的增加而减小。改性后SBA-16和CNTs吸附剂的CO2吸附量随着TETA或TEPA浸渍量的升高而增加,并存在最佳浸渍量,均为30wt%左右。改性后SBA-16和CNTs吸附剂的C02吸附量随着吸附温度(288-308K)的升高而增大,在308K时,样品CTP-30和CTT-30表现出较高的吸附容量,分别为3.37mmol·g-1和2.65mmol·g-1。经过5次的吸附脱附循环再生,改性后SBA-16和CNTs吸附剂均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吸附性能。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表明,在实际密闭空间温度范围内(283-313K),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CTP-30的CO2动态吸附量从2.52mmol·g-1升至3.56mmol·g-1,其吸附C02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在283~313K之间,CTP-30的化学吸附量qec占吸附量q的比例达到74%以上。CTP-30对CO2的吸附等温线(283~313K)属于Ⅰ型吸附等温线。利用Langmuir方程模拟实验所得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其平均等量吸附热为32.68kJ·mol-1气体中一定量水分的存在能提高CTP-30的CO2吸附量。在298K时,随着混合气体中水汽含量由0%升至2%,吸附量由2.97mmol·g-1增加到3.87mmol·g-1。但随着水汽含量继续增加到7%,吸附量逐渐下降,基本保持在2.67mmol·g-1。采用半吸附时间作为衡量手段,考察改性CNTs在密闭空间环境下对低浓度CO2的吸附动力学。在模拟密闭空间环境空气条件下,CTP-30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再生稳定性。经过20次的循环吸附脱附实验后,CO2的吸附容量有所下降,但吸附容量仍维持在3.68mmol·g-1以上。利用失活动力学模型对CTP-30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CO2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证明,模拟曲线与实验结果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CTP-30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脱附再生性能。TPD实验结果发现CTP-30存在两个明显的强弱脱附峰,其脱附温度分别为313K和358K。采用真空加热耦合脱附技术后,CTP-30可以在较低温度下(353K)实现脱附,脱附效率达到95%以上。而在5kPa压力,373K温度的脱附条件下实验所得初始最高脱附速率明显高于其它条件下的脱附速率,达到了0.7mmol·min-1,且在15min内达到基本完全脱附。根据实验结果,设计空间站小型改性碳纳米管两床式CO2清除概念装置,要求吸附脱附过程同时交替进行,单位操作时间为30min。吸附床层总容积为0.06m3,装置的处理量为0.3m3·h-1,最低耗能约为22.9kWh·kg-1CO2,可支持空间站内10名宇航员同时工作,同时将密闭舱室CO2浓度控制在03%以下。本研究对烟气中CO2的捕集也有借鉴意义。

孟令霞[6](2009)在《俄语术语的称名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多维角度研究术语的称名问题,全面介绍了俄语术语称名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术语称名的本质特点,对术语称名的理据性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俄语术语和国际术语的称名方法,探索和归纳了术语称名的主要构成模式,揭示了术语称名的发展趋势。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术语称名学研究的概况,探讨了语言称名和术语称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对术语称名的主要原则进行了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术语和术语称名的本质进行了阐述,客观地指出了术语称名过程中主要特征的选择以及术语称名阶段性等问题,揭示了术语称名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第三章探讨了术语称名的理据性问题,分析了内部形式在实现术语理据性中的作用以及术语理据性的创建阶段,指出了理据术语的常见类型;第四章从术语称名的语义、形态、句法等方面阐述了俄语术语词和术语词组的称名手段,用大量实例阐明了术语称名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第五章主要阐述了国际术语词的特点并用具体实例分析了国际术语词的形成,指出了术语称名手段的发展趋势。

袁冰[7](2006)在《沸石分子筛催化芳环化合物的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芳酮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是合成芳酮类化合物的最重要方法。目前,工业上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制备芳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催化剂仍然是金属氯化物等均相酸催化剂,这类催化剂的大规模应用带来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越来越不能被环境友好的化学工业发展大趋势所容忍。因此,开发针对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新型催化工艺,实现芳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产物的工业应用价值为出发点,以H型沸石分子筛为催化剂,研究了三类芳酮的绿色化合成工艺。 分别采用AlCl3和HZ-1沸石催化了β-甲基萘的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合成了2,6-萘二甲酸的前体2-甲基-6-酰基萘。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技术对反应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沸石分子筛、萘环底物、酰化试剂、溶剂的种类等因素对酰化反应的影响,选定HZ-1沸石作为催化剂,丁酸酐作为酰化试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β-甲基萘的酰化反应合成2-甲基-6-丁酰基萘。HZ-1沸石催化β-甲基萘的丁酰化反应副反应少,产品分离容易,2,6-位和2,7-位酰化产物异构体的熔点差异较大,便于工业上实现分离提纯。 研究了HZ-1沸石分子筛的焙烧温度、离子交换次数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并通过NH3-TPD、XRD、吡啶-IR、XRF等手段表征了制备条件对HZ-1沸石的硅铝比、结晶度及酸性质的影响,说明了催化性能随制备条件变化的原因。550℃焙烧的四次交换HZ-1沸石分子筛(HZ-1-4)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用量、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β-甲基萘催化丁酰化反应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反应中没有二酰化产物生成,也没有β-甲基萘的异构化以及歧化等副反应发生,反应产物仅为单丁酰化的各种异构体,以2,6-和2,7-位异构体为主。丁酸酐的转化率可达77.3%,2-甲基-6-丁酰基萘的选择性为53.1%。回收再用的HZ-1-4沸石的催化活性有较大幅度下降,经程序升温焙烧再生后,催化活性基本得以恢复。 考察了2%浸渍量的碱土金属、稀土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后的HZ-1-4沸石对β-甲基萘的丁酰化反应的催化性能。改性后的HZ-1-4沸石催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选择性有所提高。综合考虑目标产物的收率和成本能耗问题,未改性的HZ-1-4沸石为β-甲基萘的丁酰化反应的最佳催化剂。 系统的研究了沸石分子筛催化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芳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化反应。分别考察了HZ-1和HZ-2沸石催化剂对不同的苯环、萘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化性能,发现在

祁晓岚[8](2001)在《十二员环沸石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员环结构的β沸石和丝光沸石有极为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迫切需要大幅度地改善现有分子筛合成技术,降低合成成本。但十二员环沸石化学研究相对工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缺少系统的热力学成相研究和晶化动力学研究,特别是晶化机理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十二员环沸石合成突破性新工艺的发展。本文对含氟碱性介质中十二元环沸石合成机理,尤其β沸石、高硅丝光沸石和骨架含稀土丝光沸石的合成规律及物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两个典型反应检测了它们的催化性能。 对含氟-TEA复合模板剂体系β沸石晶化机制进行了FT-IR、MASNMR、XRD、DTG、SEM等物理技术表征跟踪和元素分析检测,发现所研究的体系中,F-离子在晶化诱导期促进TEA物种进入固相,参与β沸石成核,起结构导向成核作用;诱导期进入固相的TEA物种和与F·离子结合的四配位铝相互作用而稳定了β沸石骨架;诱导期硅和铝都在F·离子参与下由四配位非骨架形式转化为有序的四配位骨架形式,进入固相的TEA物种随着成核部分转变为补偿沸石骨架铝电荷的阳离子,部分起填孔作用;晶化过程固相硅铝比变化与XRD相分析变化都表明诱导期向生长期的转折处存在过渡态,晶化遵循液相转变机理。依据这些结果,提出一个含氟-TEA复合模板剂体系中氟离子结构导向β沸石晶化的模型: ⑦+F-+ttjD+N-TEA++oH·—+TEA+…,{F·—d+Ro—OF!;’—“…..F…。OE-ox+,,…—xtF+‘TEA4%,…—,—.OH-。—F+ 成核过渡态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o’o:q 一一一一一7EA一hi一Q—SI—QE+F OH O- 按照所述含氟-hA复合模板剂体系F”结构导向十H元环e沸石晶化机理,分别以硅溶胶和水玻璃为硅源实现了宽硅铝比范围(硅溶胶为20叱0,水玻璃为20~400)合成纳米p沸石,首次提出了结构导向控制晶粒成核原理的合成纳米尺寸沸石新方法。 在研究并发现含氟-TEA体系合成纳米p沸石过程中投料硅铝比与产物硅铝比之间和与硅进入沸石骨架效率之间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合成出接近p沸石理论硅铝比下限值14的富铝纳米8沸石,提供了合成富铝纳米a沸石新方法。 研究并总结了硅溶胶和水玻璃分别作硅源的含氟1EA复合模板剂体系p沸石相区规律和生成纳米尺寸规律,在此基础上,合理调配体系的 F-侣。摩尔比与碱度,可以在 TEAOH/SIO。摩尔比 0.04条件下合成出纳米尺寸p沸石,将目前这一领域最优结果 TEAOH/SIO。比0刀9缩减一半,为将p沸石的工业生产成本突破性降低到USY分子筛水平提供了依据,科学上则进一步推动了实现理论指出的无胺合成S沸石的应用基础研究。 在含氟体系氟离子结构导向晶化机理指导下,系统研究了无胺条件下氟离子结构导向生成十二元环的丝光沸石成相区及影响因素,发现氟离子在含氟无胺体系是合成丝光沸石的结构导向剂,晶化遵循液相转变机理,丝光沸石相区显着扩大,十元环结构沸石相区消失,在丝光沸石生成相区可以实现产品硅铝比 15~75任意调节的丝光沸石合成。首次研究开发出水玻璃为原料无胺合成高硅丝光沸石工艺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试生产,使丝光沸石的生产成本降至常规合成硅酸铝分子筛的水平。 应用含氟体系丝光沸石液相转化机理和 F-离子对MOR结构沸石的结构导向作用,首次合成出骨架含稀土杂原子的丝光沸石,其化学 互I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组成的氧化物摩尔比范围为: xRE刀3·y N*2O·A12O3’ZSIOZ其中,x= 0*l~5*,y=0*05~16.0,z=5~300。RE代表稀土元素。 研究了Ce和La代表的稀土杂原子丝光沸石生成相区,发现稀土丝光沸石成相区很宽,投料硅铝比影响很大,投料硅铝比超过20生成丝光沸石纯相;高硅铝比和较低碱度条件下生成丝光沸石和a-石英混晶。对所合成的 Ce和 La丝光沸石进行 Xlll3JR,尤其’℃ MASNMR谱表征和化学反应鉴定,证明所研究体系合成的含稀土丝光沸石是稀土进入沸石骨架的稀土杂原子丝光沸石。为了进一步鉴知稀土元素在沸石骨架中键合和考察这类新催化材料的催化氧化行为,研究了稀土杂原子的钵丝光沸石(Ce-M)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性能,发现其氧化活性与沸石中稀土含量成正比。催化氧化反应证明Ce-M中的Ce不是离子型,而是构成了a-O-Ce键进入了分子筛骨架,成为过氧化氢氧化羟基化反应的活性中心。对Ce-M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工艺条件作了较详细研究,发现70℃,常压,Ce-M沸石/苯酚质量比 5%,水作溶齐,n苯酚)/。。(H0,)摩尔比为 2和反应时间 5小时适宜反应条件下,苯酚转化率与TS刁 相当,苯h酚选择性和收率优于TS刁,焦抽主成量少。在有机物缓和部分氧化方向展现出应用前景。 本文还检验了6沸石、丝光沸石和e-丝光沸石混晶的酸催化性能,进行了甲醇脱

二、The Microwave Direct Heating of Zeolite FAU in an Open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Microwave Direct Heating of Zeolite FAU in an Open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赤峰地区煤矸石合成X型沸石及其对铜、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煤矸石的研究现状
        1.2.1 煤矸石的来源及性质
        1.2.2 煤矸石的危害
        1.2.3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
    1.3 沸石的综述
        1.3.1 沸石的结构与特性
        1.3.2 沸石的合成方法
        1.3.3 沸石的主要应用领域与发展
    1.4 重金属离子污染综述
        1.4.1 重金属污染现状
        1.4.2 重金属的危害
        1.4.3 重金属污染处理方法
        1.4.4 水体中铜、汞处理现状
    1.5 研究意义、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煤矸石的采集及预处理
        2.1.2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分析
    2.2 实验仪器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技术路线图
    2.4 实验方法
        2.4.1 X型沸石的制备
        2.4.2 X型沸石的表征
        2.4.3 对铜、汞离子的吸附试验
        2.4.4 标准曲线的测定
        2.4.5 X型沸石的再生
第三章:X型沸石的制备及其表征
    3.1 引言
    3.2 煤矸石合成X型沸石条件优化
        3.2.1 焙烧温度优化
        3.2.2 焙烧时间优化
        3.2.3 钠硅比优化
        3.2.4 硅铝比优化
        3.2.5 碱度比优化
        3.2.6 晶化时间优化
        3.2.7 晶化温度优化
    3.3 煤矸石表征分析
        3.3.1 煤矸石XRD分析
        3.3.2 煤矸石TG-DSC分析
        3.3.3 煤矸石SEM分析
    3.4 合成X型沸石的表征分析
        3.4.1 X型沸石XRD分析
        3.4.2 X型沸石SEM分析
        3.4.3 X型沸石EDS能谱分析
        3.4.4 X型沸石红外光谱分析
        3.4.5 X型沸石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型沸石对铜、汞离子的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X型沸石对Cu~(2+)、Hg~(2+)的吸附研究
        4.3.1 X型沸石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4.3.2 溶液初始浓度对X型沸石吸附的影响
        4.3.3 溶液初始pH对 X型沸石吸附的影响
        4.3.4 溶液振荡频率对X型沸石吸附的影响
        4.3.5 溶液振荡时间对X型沸石吸附的影响
    4.4 X型沸石对Cu~(2+)、Hg~(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1 吸附动力学实验
        4.4.2 吸附动力学曲线
        4.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4.4.4 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
    4.5 X型沸石对Cu~(2+)、Hg~(2+)的吸附等温研究
        4.5.1 吸附等温实验
        4.5.2 吸附等温曲线
        4.5.3 吸附等温模型
        4.5.4 吸附等温线拟合
    4.6 吸附前后的能谱分析
    4.7 X型沸石的再生实验研究
        4.7.1 X型沸石吸附剂再生剂的优化
        4.7.2 X型沸石吸附剂再生时间的优化
        4.7.3 X型沸石吸附剂再生次数
    4.8 煤矸石与X型沸石吸附性能比较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建议
        5.2.1 实验展望
        5.2.2 实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亚临界水热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产生现状
        1.1.1 我国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1.1.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产生及变化趋势
    1.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理化性质
        1.2.1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基础特性
        1.2.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重金属污染特征
        1.2.3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
        1.2.4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多氯联苯(PCBs)污染特征
    1.3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技术
        1.3.1 分离萃取技术
        1.3.2 固化/稳定化技术
        1.3.3 热处理技术
    1.4 亚临界水热技术处理焚烧飞灰的研究进展
        1.4.1 物料元素比例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1.4.2 工艺参数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1.4.3 添加晶种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1.4.4 氧化剂种类及含量对飞灰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技术路线图
2 混合添加外源硅铝调理剂对飞灰中PCBs和重金属的无害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混合添加硅铝源无害化飞灰中重金属和PCBs实验方案
        2.2.3 飞灰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2.4 重金属总量分析
        2.2.5 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
        2.2.6 飞灰中PCBs的预处理及分析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飞灰及硅铝添加剂的化学及矿物组成
        2.3.2 飞灰及硅铝添加剂中重金属及PCBs污染特性
        2.3.3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的水热产物晶体特征分析
        2.3.4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水热产物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
        2.3.5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重金属向体系液相的迁移特性
        2.3.6 晶种诱导与混合调理剂添加下PCBs的降解规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纯硅铝调理剂混合添加对飞灰中重金属和PAHs的无害化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混合添加外源纯硅铝源无害化飞灰中重金属和PAHs实验方案
        3.2.3 分析测试方法
        3.2.4 飞灰中PAHs预处理及分析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始飞灰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
        3.3.2 原始飞灰中重金属及PAHs污染水平
        3.3.3 不同硅铝添加比例下固相产物的晶体特征分析
        3.3.4 硅铝添加比例对产物重金属浸出浓度及水热液相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3.3.5 硅铝添加比例对飞灰PAHs的降解规律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氧化工艺对飞灰中PAHs和重金属的无害化效果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亚临界水氧化工艺无害化飞灰中重金属和PAHs实验方案
        4.2.3 分析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热氧化对飞灰中PAHs降解的影响
        4.3.2 氧化工艺下水热产物晶相结构特征
        4.3.3 水热氧化对固相产物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4.3.4 氧化工艺下重金属向液相的迁移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下一阶段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申请或授权的专利

(3)粉煤灰水热法合成沸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沸石的水热合成机理
2 水热合成沸石的方法
    2.1 一步水热法
    2.2 两步水热法
    2.3 碱熔融-水热法
    2.4 微波辅助水热法
    2.5 晶种诱导水热法
    2.6 逐步升温法和渗析-水热法
3 水热合成沸石的影响因素
    3.1 原料组成
    3.2 外加碱性激发剂
    3.3 反应时间和温度
    3.4 液固比
    3.5 特殊添加剂
    3.6 反应器种类
4 结论与展望

(4)硅铝调控与晶种添加对水热法稳定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现状
        1.1.2 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与富集
        1.1.3 焚烧飞灰的重金属污染特征
    1.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处置方法
        1.2.1 提取和分离法
        1.2.2 化学/固化稳定法
        1.2.3 热处理法
    1.3 水热法处理焚烧飞灰无害化技术
        1.3.1 飞灰水热改性技术
        1.3.2 飞灰重金属水热萃取技术
        1.3.3 飞灰中重金属的水热法控制技术
    1.4 飞灰水热法合成沸石稳定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1.4.1 水热反应原料的元素组成对产物的影响
        1.4.2 水热工艺参数对产物的影响
        1.4.3 投加晶种对水热过程及产物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外源硅铝调理剂对水热稳定飞灰重金属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2.3 水热体系外加硅铝稳定飞灰重金属实验方案
        2.2.4 重金属含量分析
        2.2.5 修正的BCR多级连续提取法
        2.2.6 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飞灰与硅铝调理剂的理化特征与物相组成分析
        2.3.2 飞灰及硅铝调理剂中的重金属分析
        2.3.3 硅铝添加量对水热反应产物晶体特征的影响
        2.3.4 硅铝添调理剂种类和反应温度对水热产物晶相特征的影响
        2.3.5 硅铝添加量对水热反应产物的形貌特征的影响
        2.3.6 水热过程中重金属向液相中的迁移特征
        2.3.7 硅铝调理剂对水热反应产物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2.3.8 硅铝调理剂的添加量对水热反应产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雪硅钙石晶体的水热合成及重金属吸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晶体合成原料
        3.2.2 雪硅钙石晶体的合成实验方法
        3.2.3 晶体物相与形貌分析
        3.2.4 雪硅钙石晶体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热反应时间对雪硅钙石晶体形成的影响
        3.3.2 雪硅钙石晶体的形貌特征分析
        3.3.3 雪硅钙石晶体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晶种诱导水热合成雪硅钙石稳定飞灰中重金属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雪硅钙石晶种的选择
        4.2.2 硅藻土的基本理化性质
        4.2.3 投加雪硅钙石晶种加速水热反应稳定重金属的实验方案
        4.2.4 分析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混合硅铝调理剂添加下水热产物的晶体特征分析
        4.3.2 不同温度下晶种诱导对水热产物的晶体特征的影响
        4.3.3 晶种添加下重金属向水热体系液相的迁移特征
        4.3.4 晶种添加下水热产物中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下一阶段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申请或授权的专利

(5)改性多孔材料常温下吸附分离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基础及论文选题背景
2 密闭空间CO_2去除研究进展
    2.1 密闭空间中CO_2危害
    2.2 密闭空间CO_2分离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2.2.1 金属化合物吸收法
        2.2.2 胺吸收法
        2.2.3 分子筛吸附法
        2.2.4 膜分离法
        2.2.5 生物法
        2.2.6 固体胺吸附法
        2.2.7 其它方法
        2.2.8 几种分离技术比较
    2.3 CO_2转化利用
3 固体胺吸附分离CO_2研究现状
    3.1 吸附分离基本原理
    3.2 吸附作用分类
    3.3 变温吸附法
    3.4 变压吸附法
    3.5 CO2吸附剂
        3.5.1 沸石分子筛
        3.5.2 活性炭
        3.5.3 金属氧化物类
        3.5.4 类水滑石类化合物
        3.5.5 表面改性多孔材料
    3.6 研究目的、研究路线和主要内容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路线
        3.6.3 主要内容
4 实验方法和内容
    4.1 仪器设备
    4.2 实验材料
    4.3 吸附剂制备
        4.3.1 改性SBA-16吸附剂制备
        4.3.2 改性CNTs吸附剂制备
    4.4 吸附剂表征方法
        4.4.1 电子显微镜
        4.4.2 低温N2吸附脱附
        4.4.3 XRD分析
        4.4.4 热重分析
        4.4.5 元素分析
        4.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4.7 拉曼光谱
        4.4.8 程序升温脱附
    4.5 CO2吸附实验
        4.5.1 动态吸附量计算
        4.5.2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4.6 CO2再生脱附实验
5 密闭空间条件下氨基改性多孔材料吸附CO_2
    5.1 引言
    5.2 前期研究成果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BA-16性质分析
        5.3.2 CNTs性质分析
        5.3.3 与其他TEPA、TETA改性多孔材料吸附C02 吸附容量比较
    5.4 小结
6 改性碳纳米管动态吸附密闭空间CO_2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表征结果分析
        6.2.2 CO2动态吸附容量
        6.2.3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6.2.4 C02等温吸附线和吸附热
        6.2.5 水分存在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6.2.6 吸附动力学机制
        6.2.7 模拟密闭空间条件下CTP-30循环吸附/脱附再生稳定性
        6.2.8 吸附穿透曲线研究
    6.3 小结
7 C02脱附工艺研究及设想
    7.1 引言
    7.2 结果与讨论
        7.2.1 TPD实验
        7.2.2 真空脱附实验
    7.3 吸附脱附工艺概念设计
        7.3.1 流程设计
        7.3.2 概念工艺设计
    7.4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6)俄语术语的称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研究对象及目的
    三、本课题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四、本课题新意
    五、本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术语称名研究概观
    第一节术语称名研究的缘起
        一、语言称名理论概述
        二、术语称名理论概述
    第二节 基本概念阐释
        一、称名的概念
        二、称名学的概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对术语称名本质的认识
    第一节 术语的本质
        一、术语的定义
        二、术语和普通词
        三、术语与概念
        四、术语的系统性
    第二节 术语称名的本质
        一、术语的称名性特征
        二、术语称名的特点
    第三节 术语称名主要特征的选择
        一、术语称名概念的区别性特征
        二、术语称名主要特征的选择依据
    第四节 术语称名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一、术语形成的“自然”阶段
        二、术语形成的“系统”阶段
    第五节 术语称名的主要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二、单义性原则
        三、理据性原则
        四、定义性原则
        五、简明性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语术语称名的理据性
    第一节 理据性与内部形式
        一、理据性的定义
        二、内部形式的定义
        三、内部形式的特点
        四、内部形式的类型
    第二节 术语的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
        一、语言的形式与内容
        二、术语的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内部形式在实现术语理据性中的作用
        一、内部形式是实现术语理据性的中介
        二、内部形式指出术语在术语系统中的位置
        三、内部形式对词的情感色彩的影响
        四、术语的创造借助内部形式
    第四节 术语理据性的特点、类型及创建阶段
        一、术语理据性的特点
        二、术语理据性的类型
        三、术语理据性的创建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术语的称名方法
    第一节 俄语术语构成中的术语元素
        一、术语元素的定义
        二、术语元素的构成
        三、术语元素的特点
    第二节 俄语术语类型与术语构词模式
        一、术语的类型
        二、术语构词模式的类型
        三、术语构词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俄语术语称名的语义手段
        一、普通词的术语化
        二、隐喻术语
        三、转喻术语
    第四节 术语称名的形态手段
        一、后缀法
        二、前缀法
        三、前缀-后缀法
        四、形容词的名词化
        五、缩略法
    第五节 俄语术语称名的句法手段
        一、俄语术语词组的类型
        二、俄语术语词组的特点
        三、常见术语词组的称名模式
    第六节 俄语术语称名的其他手段
        一、专有名词充当术语
        二、符号成为术语的组成部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术语的称名方法
    第一节 术语称名的借用手段
        一、借用术语产生的原因
        二、借用术语的类型
        三、借用术语的特点
    第二节 术语称名的仿造手段
        一、仿造术语产生的原因
        二、仿造术语的分类
        三、仿造术语的特点
    第三节 术语的国际化
        一、专业科学知识的国际化
        二、国际术语的定义
        三、国际术语的类型
        四、国际术语的产生途径
    第四节 国际术语称名手段的形成
        一、定义术语的形成
        二、混合术语的创建
        三、国际元素术语的形成
    第五节 俄语术语称名手段的发展
        一、俄语术语构词系统的发展
        二、俄语术语构成手段的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术语汉译
主要人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7)沸石分子筛催化芳环化合物的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1.1 三氟甲磺酸盐类催化剂
        1.1.2 金属或非金属类催化剂
        1.1.3 杂多酸类催化剂
        1.1.4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1.1.5 大孔树脂催化剂
        1.1.6 离子液体催化剂
        1.1.7 沸石分子筛催化剂
    1.2 沸石分子筛催化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研究概况
        1.2.1 苯、萘以及轻度活化芳环的酰化
        1.2.2 高度活化芳环的酰化
        1.2.3 杂环芳香化合物的酰化反应
    1.3 小结
    1.4 本文合成的芳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及合成技术进展
        1.4.1 2-甲基-6-酰基萘的合成及应用
        1.4.2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1.4.3 2-烷基蒽醌的应用及合成技术进展
    1.5 常用几种沸石分子筛的组成、结构、改性及表征
        1.5.1 β沸石分子筛
        1.5.2 Y及USY型沸石分子筛
        1.5.3 光(M)沸石分子筛
        1.5.4 HZSM-5沸石分子筛
        1.5.5 沸石分子筛的改性
        1.5.6 沸石分子筛的表征方法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沸石分子筛催化β-甲基萘的酰基化反应的研究
    2.1 AlCl_3催化β-甲基萘的酰基化反应的研究
        2.1.1 AlCl_3催化合成2-甲基-6-乙酰(丙酰,丁酰)基萘
        2.1.2 AlCl_3催化酰化产物的气相与气-质联用分析
        2.1.3 2-甲基-6-乙酰基萘的结构表征
        2.1.4 2-甲基-6-丁酰基萘及2-甲基-7-丁酰基萘的表征和化学位移归属
    2.2 沸石分子筛催化β-甲基萘酰基化反应的研究
        2.2.1 不同沸石分子筛催化β-甲基萘的乙酰化反应
        2.2.2 HZ-1沸石催化不同取代基萘环化合物的乙酰化反应
        2.2.3 不同酰化试剂对HZ-1沸石催化β-甲基萘的酰化反应的影响
        2.2.4 溶剂对HZ-1沸石催化β-甲基萘的酰化反应的影响
    2.3 HZ-1沸石制备条件对β-甲基萘丁酰化反应的影响
        2.3.1 HZ-1沸石的焙烧温度对β-甲基萘的丁酰化反应的影响
        2.3.2 HZ-1沸石的离子交换次数对β-甲基萘的丁酰化反应的影响
    2.4 HZ-1-4沸石催化β-甲基萘丁酰化的反应条件优化
        2.4.1 催化剂用量对酰化反应的影响
        2.4.2 反应原料配比对催化酰化反应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催化酰化反应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催化酰化反应的影响
    2.5 催化剂的回收再用及再生性能的考察
    2.6 改性HZ-1-4沸石催化β-甲基萘丁酰化反应的研究
    2.7 沸石分子筛催化β-甲基萘的Friedel-Crafts丁酰化反应的机理探讨
    2.8 沸石分子筛催化β-甲基萘的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于酰基化反应的比较
    2.9 本章小结
    2.10 实验部分
        2.10.1 主要试剂
        2.10.2 实验仪器
        2.10.3 反应产品分析测试条件
        2.10.4 AlCl_3催化合成2-甲基-6-乙酰(丙酰,丁酰)基萘及其分离提纯
        2.10.5 沸石分子筛的制备和表征
        2.10.6 沸石分子筛催化β-甲基萘的酰基化反应
        2.10.7 催化剂的回收再用以及再生
        2.10.8 HZ-1沸石催化丁酰化反应评价指标
第三章 沸石分子筛催化芳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化反应的研究
    3.1 沸石分子筛催化苯甲醚的苯甲酰化反应的研究
        3.1.1 苯甲醚的苯甲酰基化反应
        3.1.2 苯甲醚的苯甲酰化反应催化剂的筛选
        3.1.3 HZ-2沸石分子筛催化苯甲醚的苯甲酰化反应的研究
        3.1.4 HZ-1沸石分子筛催化苯甲醚的苯甲酰化反应的性能研究
        3.1.5 苯甲醚的苯甲酰化反应结果的分析及产物分离提纯和表征
    3.2 沸石分子筛催化不同取代基芳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基化反应研究
        3.2.1 HZ-1-4沸石对不同取代基苯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化反应的催化
        3.2.2 HZ-1-4沸石对不同取代基萘环化合物苯甲酰基化反应的催化
        3.2.3 HZ-2-4沸石对不同取代基苯环化合物苯甲酰化反应的催化
        3.2.4 HZ-2-4沸石对不同取代基萘环化合物苯甲酰化反应的催化
    3.3 沸石分子筛催化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3.3.1 4-甲基二苯甲酮的分子筛催化合成及其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2-萘基苯基甲酮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4-氯二苯甲酮的分子筛催化合成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3.3.4 二苯甲酮的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3.3.5 沸石催化不同活化程度芳环化合物苯甲酰化反应优化条件的比较
    3.4 沸石分子筛催化芳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化反应的机理讨论
    3.5 HZ-1-4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4-甲基二苯甲酮的放大实验
    3.6 本章小结
    3.7 实验部分
        3.7.1 药品和试剂
        3.7.2 实验仪器
        3.7.3 反应产品分析测试条件
        3.7.4 沸石分子筛的制备和表征
        3.7.5 沸石分子筛催化芳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化反应
        3.7.6 催化剂的回收再生以及再生
        3.7.7 沸石催化芳环化合物的苯甲酰基化反应评价指标
第四章 沸石分子筛催化一步法合成2-甲基蒽醌和蒽醌的探索研究
    4.1 液相条件下沸石分子筛催化一步苯酐法合成2-甲基蒽醌
    4.2 HMS沸石催化一步苯酐法合成蒽醌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主要药品和试剂
        4.4.2 催化反应分析测试条件
        4.4.3 沸石分子筛的制备
        4.4.4 沸石分子筛催化甲苯(苯)与苯酐反应一步合成2-甲基蒽醌(蒽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8)十二员环沸石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β沸石合成与表征的研究进展
        2.1.1 β沸石的结构特征
        2.1.2 β沸石的酸性特征
        2.1.3 β沸石的合成
        2.1.4 展望
    2.2 丝光沸石合成与表征的研究进展
        2.2.1 丝光沸石结构
        2.2.2 丝光沸石的酸性特征
        2.2.3 丝光沸石的合成
        2.2.4 展望
3 含氟-TEA复合模板剂体系合成β沸石晶化机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合成β沸石的晶化曲线
    3.4 FT-IR跟踪β沸石晶化过程
    3.5 XRD跟踪β沸石晶化过程研究
    3.6 β沸石晶化过程取样的SEM结果
    3.7 β沸石晶化过程的核磁共振研究
        3.7.1 ~(29)Si MAS NMR研究
        3.7.2 ~(27)Al MAS NMR研究
    3.8 β沸石晶化过程热分析跟踪
    3.9 β沸石晶化过程取样元素分析结果
    3.10 结晶过渡态与晶化机理
    3.11 小结
4 含氟-TEA复合模板剂体系合成纳米β沸石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硅溶胶作硅源合成纳米β沸石
        4.3.1 纳米β沸石的合成
        4.3.2 投料硅铝比对合成的影响
        4.3.3 不同铝源对硅溶胶合成纳米β沸石的影响
        4.3.3.1 硫酸铝作铝源的影响
        4.3.3.2 拟薄水铝石作铝源的影响
        4.3.3.3 铝酸钠作铝源的影响
    4.4 水玻璃作硅源合成纳米β沸石
        4.4.1 硅源对β沸石合成的影响
        4.4.2 水玻璃作硅源合成纳米β沸石
        4.4.3 纳米β沸石的晶化相区
        4.4.4 模板剂用量对纳米β沸石晶化的影响
        4.4.5 硅铝比对纳米β沸石晶化的影响
        4.4.6 碱度对β沸石晶化的影响
    4.5 小结
5 高硅丝光沸石的无胺法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高硅丝光沸石的合成
    5.4 丝光沸石的生成相区
    5.5 影响高硅丝光沸石合成的因素
        5.5.1 氟化物对高硅丝光沸石合成的影响
        5.5.2 硅铝比对高硅丝光沸石合成的影响
        5.5.3 晶化时间对高硅丝光沸石合成的影响
        5.5.4 体系碱度对高硅丝光沸石合成的影响
    5.6 高硅丝光沸石的表征
        5.6.1 相结构鉴定
        5.6.2 晶粒形貌
        5.6.3 骨架振动红外光谱
        5.6.4 核磁共振谱
    5.7 高硅丝光沸石的工业放大
    5.8 小结
6 含稀土丝光沸石的无胺法合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稀土杂原子丝光沸石的合成
        6.3.2 含稀土丝光沸石的表征
        6.3.2.1 含稀土丝光沸石的XRD谱
        6.3.2.2 含稀土丝光沸石的骨架IR谱
        6.3.2.3 含稀土丝光沸石的核磁共振谱
        6.3.2.4 氧化反应化学鉴定
        6.3.2.5 含稀土丝光沸石的形貌
        6.3.3 合成条件对含稀土杂原子丝光沸石合成的影响
    6.4 小结
7 含稀土丝光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催化材料对苯酚羟基化反应的活性
        7.3.2 含镧与含铈稀土丝光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性能比较
        7.3.3 反应温度对稀土丝光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影响
        7.3.4 反应时间对稀土丝光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影响
        7.3.5 催化剂用量对稀土丝光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影响
        7.3.6 反应介质对稀土丝光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影响
        7.3.7 过氧化氢用量对稀土丝光沸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影响
    7.4 展望
    7.5 小结
8 沸石催化甲醇脱水制二甲醚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沸石类型的影响
        8.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8.3.3 空速对反应的影响
        8.3.4 催化剂的寿命
    8.4 小结
9 结论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已申请专利目录

四、The Microwave Direct Heating of Zeolite FAU in an Open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赤峰地区煤矸石合成X型沸石及其对铜、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 王思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2]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亚临界水热控制技术研究[D]. 张金露. 重庆大学, 2018(04)
  • [3]粉煤灰水热法合成沸石的研究进展[J]. 石德智,张金露,张超,李鹏飞,袁荣焕.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03)
  • [4]硅铝调控与晶种添加对水热法稳定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影响研究[D]. 李鹏飞. 重庆大学, 2016(03)
  • [5]改性多孔材料常温下吸附分离密闭空间二氧化碳[D]. 叶青. 浙江大学, 2012(06)
  • [6]俄语术语的称名学研究[D]. 孟令霞. 黑龙江大学, 2009(12)
  • [7]沸石分子筛催化芳环化合物的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研究[D]. 袁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8]十二员环沸石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 祁晓岚.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2001(01)

标签:;  ;  ;  ;  ;  

开放系统中沸石 FAU 的微波直接加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