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大理州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对大理州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贺珊[1](2020)在《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农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农畜产品消费的所占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畜禽养殖业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我国畜牧业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规模化畜牧业的比重逐年提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峻。2016年农业部提出了“南猪北养”这一措施,积极的推动生猪生产转移至环境容量比较大的地区,例如东北等地区。然而东北地区也不能无限制的发展畜牧业,因此,深入探讨畜禽养殖的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科学的规划区域畜禽养殖业,促使畜禽养殖业能够和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对其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辽宁省在《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中被列为潜力发展地区,在我省25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中昌图居于首位。2018年昌图县畜牧业产值约占铁岭市畜牧业产值44.7%,同时昌图也是全国第二大养殖大县,是我省畜禽养殖业重点发展地区。因此,本文以昌图县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1)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并咨询十九位畜牧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管理等方面专家的建议,本文选取二十五个对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产生影响的指标。依据相关性分析,将其中有着较强关联的三个指标予以剔除,进一步架构出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就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具体划分为社会发展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资源供给子系统以及畜禽养殖子系统,包含的指标一共有二十二个。(2)基于昌图县2010年到2019年的指标数据,在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的时候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采用极值法进一步量化评价指标,再通过加权求和测算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2016年是近十年来的最高值为0.7673,2011年则是最低值0.605,分析得出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对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程度的影响。(3)在分析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时候,采用的是系统动力学法,利用Vensim软件进一步制作存量流量图和因果回路图,将其作为建立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的仿真模式主要包含5种,即现状延续型、畜禽优先型、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以及协调发展型,通过对五种方案进行模拟测量,进一步模拟出来2020年到2030年的昌图县的畜禽养殖的具体的环境承载力的走势。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协调发展型是昌图县畜禽养殖业的理想发展模式,并预测该模式下2030年昌图县最大养殖量为297.2万生猪当量。最后,和仿真的结果相互结合,从畜禽养殖、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四个方面,为昌图县的畜禽养殖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

何芸[2](2020)在《洱海保护的行政措施专题研究》文中提出洱海,全湖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内,是大理白州人民的母亲湖。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洱海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洱海入湖污染物大幅增加,洱海水环境承载压力加大。自此,为治理洱海水污染,地方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湖等行政措施,洱海水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以大理市双廊镇为代表的滨海客栈式新生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流域内采石、挖沙等非煤矿山的过渡开发及以大蒜等“大水大肥”农作物的粗放种植等,洱海水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为进一步有效遏制洱海水体污染,高效实现流域管控,地方政府在洱海流域内实施了关闭非煤矿山、禁止种养殖及施用农药化肥等行政措施。在此类行政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反映出了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关系。本文将以专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围绕合法性、合理性等行政法基本原则,重点对2017年至2019年地方政府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8类洱海保护的行政措施进行归纳和法律分析,并借鉴国外湖泊保护的法律实践,对完善地方政府洱海保护的行政措施提出合理的意见,以希能促进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白杰[3](2020)在《基于共生理论下的矿坑花园景观设计》文中提出大理龙门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田园综合体旅游发展的号召,在龙门乡打造田园综合体旅游项目,而矿坑废弃地处于龙门乡田园综合体旅游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域,龙门矿坑由于前期的过度开采导致当地的生态严重破坏且与当地良好的田园农业风光发生冲突,为了提升龙门乡的旅游发展,煤矿废弃地的开发与全方位的共生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对于煤矿废弃地的治理基本釆用生态恢复为主,多数依靠简单的种植绿色植被或某些树木,然后辅以相关的自然景观与科技力量,使矿山能够和谐的融入自然环境。这种恢复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煤矿废弃地本身的特色和内涵没有得到良好体现,忽略了促进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改善的作用。因此,提出共生理念来指导修复煤矿废弃地景观,实现煤矿废弃地遗址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景观修复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首先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修复设计相关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依托共生理论、生态修复理论等,阐述了煤矿废弃地修复设计的背景,对国内外景区相关经验进行分析和比较;其次,论文以上海辰山植物园公园、深坑酒店等为例,探讨了矿山废弃地的景观修复设计的方法论、设计手法和生态技术等;从景观设计角度,注重人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模式,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势和资源,突出场地及文化地形特征,最终设计出龙门乡矿坑花园景观设计方案。最后,论文对龙门乡煤矿废弃地的景观修复规划和设计进行总结,提出龙门乡煤矿废弃地的景观修复中的不足和展望,为后续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提供启发。

王思迪,张焱[4](2019)在《大理乳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大理州传统优势产业的乳业承担着稳定经济发展大局,促进农民收入,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任务。首先对大理州乳业的现实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然后分析了当前制约大理州乳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现状和问题的探讨,试图从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府支持力度、提升奶农环保意识、加强销售终端建设六个方面提出促进大理州乳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钟绍卓[5](2019)在《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口膨胀、城市化加速和气候变化,水体污染和水环境破坏问题日渐严峻,水资源危机在全球蔓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尤其是应对以流域为地域单元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谋划绿富双赢的有效途径备受各界关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各地开展了诸多实践探索。但现阶段的流域生态补偿多停留在水质考核层面,忽略了流域整体生态系统对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缺乏系统观和灵活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生态功能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紧迫且生态补偿机制薄弱的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洱海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学视角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首先,运用能值理论重新定位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认知不同水体的自然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效用;其次,借助能值理论评估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趋势,从子系统与母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中识别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集成能值理论、InVEST模型和GIS技术摸清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历史探究和现状分析,提出以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的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洱海流域当下的水质抢救行动相辅相成,促进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洱海流域天然水体、工程水体和污染水体的能值货币价值分别为0.65元/m3、4.27元/m3和2.85元/m3。由此得出洱海流域自来水价值为4.92元/m3,污水处理价格为2.85元/m3。这普遍高于洱海流域现行的水资源费起征收费标准。(2)2000-2015年间,洱海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负荷也急速增大。为克服传统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ESI无法有效运用于小尺度区域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考虑水资源贡献的流域能值可持续指标ESIW,评估结果表明洱海流域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其原因归结于工业子系统的水泥行业和车辆装配制造行业、农业子系统的化肥施用、工业和农业子系统的能源消耗导致的流域不可更新资源过度使用,以及水资源的过量和低效利用。(3)本研究将洱海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三类9种,即供给服务中的供水服务、提供食物服务和提供原材料服务,调节服务中的固碳服务、气候调节服务、水源涵养服务、水质净化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以及文化服务中的娱乐服务。2000-2015年间,洱海流域总的生态系统服务增多。这主要源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的高速增幅大于调节服务的下降幅度。洱海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土地利用与覆盖情况和社会经济变化导致了调节服务的衰退,预警生态系统的破坏。(4)洱海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应以流域所在地各级政府为主,同时将流域内的水泥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高耗水企业及居民、游客纳入补偿主体范畴;补偿客体主要为拟定并监管执行补偿政策的当地政府、配合政府调控采取生态保护行为的企业、农户和居民,以及因生态治理而利益受损的集体或个体。根据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本研究建议以2000年为基准,对后续增加的调节服务进行补偿,核算的补偿标准为61.84亿元,并给出了不同土地类型的补偿标准。鉴于当地尚未有相关详细的生态补偿标准,本研究可为当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具体拟定提供参考。此外,研究建议洱海流域的生态补偿方式应以政府补偿为主导,辅以市场补偿的调节作用,通过经济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等多种方式实现生态补偿的目的。(5)为实现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建议从优化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严格把控污染治理3方面恢复并维护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同时,还需从流域经济转型、技术革新和社会建设等方面一起努力,早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能值转换率的地域差异问题和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的全面性问题等等,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总的说来,本研究丰富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探索,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周明利[6](2018)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农业中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达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在新型城镇的依托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进行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尽快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同时在产业融合方式、产业融合主体、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部署。大理州于2016年11月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着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以此来推进大理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产融合”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融合主体,第二产业工业为经济支撑,第三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多层次发展形式。“三产融合”发展应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相应期间和市场发展到相应程度后,不同产业间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自发形成的结果。文章认为,农村“三产融合”的条件是培育大理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大理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冯洋洋[7](2018)在《大理民宿客栈管理法制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模式和旅游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团队旅游形态和观光旅游模式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休闲旅游开始获得游客的青睐,这种新的旅游模式不但可以使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还可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旅游模式和旅游形态的转变,影响住宿业形态的转变。游客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不止带来了旅游形态的转变,也带来了住宿需求的多元化,游客对于住宿的需求也早已不只是可以睡觉、洗澡和吃饭那么简单。以星级酒店为首的传统标准住宿形态已难以完全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非标准化住宿便应运而生。我国民宿客栈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短短30年时间,民宿客栈爆发式的增长,给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而大理作为国内最早民宿客栈起源地之一,受此次“洱海保护七大行动”的影响,为民宿客栈的管理与规范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本课题便在此背景下展开。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国内外学者在民宿客栈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下文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借鉴,随后,通过运用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课题接着对国内民宿客栈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与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民宿客栈行业管理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对大理民宿客栈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详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大理民宿客栈行业在法制化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通过结合大理作为民族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等实际情况,从而提出大理民宿客栈法制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大理民宿客栈法制化管理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出大理民宿客栈市场法制化管理的思路和措施,从而在“洱海治理”的背景下为大理民宿客栈行业的法制化管理提供思路,并为其他民族地区民宿客栈法制化管理进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国家在整个民宿客栈领域管理上的法制化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史雅娟[8](2018)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洱海流域空间发展特征及格局》文中指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和主攻方向,现今人类文明正逐步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基本状态。实际上人类活动总是基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基础,地表空间供给有限而人类需求无限,空间稀缺性成为了一种必然的人地关系表征,未来要实现人类活动与地表空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本文尝试以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从生态文明视野介入流域空间开发研究,意欲为洱海流域空间优化提供实践依据、为空间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进展和思路。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和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现实矛盾,提出了本文的问题源。通过文献学习,厘清了当前国内外有关空间开发研究的重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综合研究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思路。第二章为生态文明与空间发展。本章是支撑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人地关系解读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审视空间发展,梳理了人类活动主要类型与人类活动空间基础,并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引申出国土开发的空间结构,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解读。第三章为洱海流域空间发展特征。基于生产功能分析,洱海流域农业、工业、旅游业分布集中,第一产业发展薄弱而二三产业发展略有优势,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乡镇农业生态化水平较高。基于生活功能分析,洱海流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略低于大理州、云南省,城镇化空间结构呈“中心主导、极点支撑”的格局,近年来乡村生活方式逐步转变、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基于生态空间分析,洱海流域生态空间呈楔形模式,不同乡镇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差异较大。第四章为洱海流域空间开发格局。基于人类活动类型和“三生”功能特征分析,以乡镇为单元将生产空间划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工业-服务业生产空间和旅游生产空间,分别呈“多核联动”、“一核主导”、“双核鼎立”空间结构;将生活空间划分为城镇生活空间和乡村生活空间,分别呈“一主一副”、“多中心”空间结构;将生态空间划分为城镇型生态空间、自然型生态空间和资源型生态空间,分别呈“一主一副”、“多中心”、“一核主导、多点支撑”空间结构。第五章为洱海流域空间优化策略。认为空间稀缺性是空间开发的动力,空间异质性是空间开发的基础,空间结构是空间开发的关键,政策调控是空间开发的保障。从目标导向、功能定位、优化方向三个层面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提出优化路径。第六章为结语。在总结本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寄予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研究。一是对“三生”空间分布进行动态变化研究,二是以用地类型作为空间分析单元进行空间格局分析。

冯宇彤[9](2017)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民族地区禀赋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抓住创新机遇的能力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由于农业在这一地区的基础性产业地位,能否充分利用“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创新发展机遇,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不同民族地区或民族群体利用这一机遇的能力都是存在差异性的。本研究以大理州各民族区域的产业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分析各民族区域间的产业实施能力差异并探究导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各主要民族(汉、白、彝、回、傈僳)生产生活所聚集的区域。本论文主要是采用大理州统计年鉴与田野调研的资料整理出各民族区域互联网基础与特色农业现阶段状况的数据。按照“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各种基础条件的指标分类,通过直观的统计分析来描述五大主要民族生产生活区域的产业能力现状与差异。最后结合民族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五大主要民族所在区域的产业实施能力差异的形成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同民族区域内,“互联网+”特色农业实施能力通常是以汉、白、回三个民族的聚居区为优,而彝、傈僳族较弱。因此,为实现各民族团结进步,大理州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政策重点应当着眼于提高相关能力较弱地区或民族的相关针对指标,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

郭帅[10](2017)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扶贫开发机制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减少和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做好扶贫开发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消除贫困成为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更要清醒看到,我国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的冲刺时期。由于自然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成了贫困地区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加强和改善,但是受自然灾害、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返贫压力仍然较大。少数民族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贫困问题的的核心,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也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备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大理白族自治州(简称“大理州”)作为云南省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贫困地区,是云南省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大理州通过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与社会参与等举措,在完善扶贫开发的实践上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深入扎实推进大理州扶贫开发,对于全力促进云南省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大理州为调研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围绕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讨。首先,从贫困类型、贫困特征、扶贫开发机制、扶贫开发路径等方面分析梳理了大理州的贫困现状和相关的扶贫实践,并对大理州扶贫开发的实践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其次,对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进行综合评估,深入分析了大理州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与不足。最后,基于对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完善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基本路径。以期为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机制,消除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对大理州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理州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环境承载力相关方面的研究
        1.2.2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相关方面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
    2.3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预测研究
第三章 昌图县及其畜牧业发展概况
    3.1 昌图县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资源概况
        3.1.3 社会发展概况
    3.2 昌图县畜牧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概况
        3.2.1 畜牧业结构布局
        3.2.2 畜牧业发展概况
第四章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4.2.1 畜禽养殖评价指标
        4.2.2 资源供给评价指标
        4.2.3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4.2.4 社会发展评价指标
        4.2.5 指标数据获取
    4.3 建立指标体系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
    5.1 层次分析法
        5.1.1 确定指标权重
        5.1.2 无量纲化处理
        5.1.3 承载力计算
    5.2 确定指标权重
        5.2.1 准则层权重计算
        5.2.2 指标层权重计算
        5.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3 无量纲化处理
    5.4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预测研究
    6.1 系统动力学
        6.1.1 建模与原理
        6.1.2 建模步骤
        6.1.3 模拟与分析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1 明确建模目的
        6.2.2 确定系统边界
        6.2.3 因果回路图绘制
        6.2.4 存量流量图绘制
        6.2.5 构建方程
        6.2.6 模型检验
    6.3 模拟分析
        6.3.1 情景设定
        6.3.2 情景分析
    6.4 主要评价指标预测值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与措施
        7.2.1 因地制宜,农牧结合
        7.2.2 实行宜林闲置地整治和退耕、退塘还林
        7.2.3 科学饲养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7.2.4 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类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洱海保护的行政措施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行政法基本原则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行政法基本原则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行政法基本原则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律与政策
    一、我国湖泊污染情况概述
    二、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三、我国湖泊保护的行政监管
        (一)完善水环境标准体系,划定全国水资源生态保护红线
        (二)强化水资源的监测统计和执法监督
        (三)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第二章 洱海抢救性保护中的行政措施
    一、洱海的价值与水污染情况
        (一)洱海的价值
        (二)洱海的水污染情况
    二、洱海抢救性保护和治理效果
        (一)2015年以前的水污染治理概况
        (二)2015年起洱海开启抢救性保护
    三、洱海保护的行政措施
        (一)洱海保护行政措施的整体情况
        (二)控制和减少工业污染的行政措施
        (三)控制和减少生活污染的行政措施
        (四)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行政措施
    四、洱海保护行政措施的类型化分析
        (一)行政法律行为
        (二)行政事实行为
第三章 洱海保护行政措施的法律分析
    一、洱海保护的地方性法律依据
        (一)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二)新修订的《苍山保护管理条例》
    二、洱海保护行政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分析
        (一)行政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分析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分析
    三、综合评价
        (一)洱海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尚未健全洱海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长效机制
        (三)未充分坚持公众参与原则
第四章 完善洱海保护行政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湖泊保护的法律与行政监管经验
        (一)以立法明确湖泊保护中的行政监管职责
        (二)湖泊保护中积极的公众参与
        (三)健全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二、规范洱海保护行政措施的具体建议
        (一)坚持依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等基本原则
        (二)坚持保护优先和科学规划原则
        (三)坚持公众参与原则
        (四)建立健全洱海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
    三、洱海保护行动对我国湖泊保护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共生理论下的矿坑花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选点与价值
        1.3.1 研究选点
        1.3.2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理论
        2.1.1 共生理论
        2.1.2 生态恢复理论
        2.1.3 景观美学理论
        2.1.4 旅游发展规划理论
    2.2 矿坑景观设计价值
        2.2.1 社会经济价值
        2.2.2 历史文化价值
        2.2.3 环境教育价值
        2.2.4 美学价值
    2.3 矿坑景观设计原则
        2.3.1 系统整体性原则
        2.3.2 生态优先原则
        2.3.3 资源与安全并重的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背景及前期分析
    3.1 地理区位条件
        3.1.1 地理区位
        3.1.2 交通区位
        3.1.3 旅游区位
    3.2 场地环境分析
        3.2.1 场地现状
        3.2.2 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3.2.3 土壤分析
        3.2.4 矿坑修复发展史
        3.2.5 场地问题
        3.2.6 高程分析
        3.2.7 坡度分析
        3.2.8 坡向分析
        3.2.9 水系分析
    3.3 自然环境
        3.3.1 矿坑周边地形地貌
        3.3.2 水文水系
        3.3.3 气候分析
    3.4 社会文化状况
        3.4.1 民族文化
        3.4.2 饮食文化
        3.4.3 古道文化
    3.5 经济结构
        3.5.1 经济状况
        3.5.2 特色产业
    3.6 旅游市场分析
        3.6.1 旅游市场现状
        3.6.2 旅游市场结构
        3.6.3 旅游市场潜力
        3.6.4 旅游市场定位
        3.6.5 旅游市场预测
    3.7 项目定位及发展战略
        3.7.1 SWOT分析
        3.7.2 国外案例分析
        3.7.3 国内案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坑花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设计依据
        4.1.1 法律法规
        4.1.2 标准规范
        4.1.3 相关规划
    4.2 总体设计
        4.2.1 设计定位
        4.2.2 设计理念
        4.2.3 设计草图
        4.2.4 功能分区
        4.2.5 总平面图
        4.2.6 场地结构
    4.3 专项设计
        4.3.1 道路设计
        4.3.2 竖向设计
        4.3.3 视线分析
        4.3.4 经济技术指标
        4.3.5 排水规划
        4.3.6 电力电信规划
        4.3.7 公共服务设施
        4.3.8 导视系统设计
        4.3.9 服务设施意向
        4.3.10 植物配置
        4.3.11 生态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坑花园景观设计扩初设计
    5.1 主入口广场设计
    5.2 主入口扩初设计
        5.2.1 主入口施工平面
        5.2.2 主入口种植池设计
        5.2.3 主入口大门设计
    5.3 矿坑花园区设计
    5.4 矿坑花园区扩初设计
        5.4.1 矿坑花园空间体验
        5.4.2 矿坑花园剖面图
    5.5 山地密林区设计
    5.6 山地密林区扩初设计
        5.6.1 祈雨亭施工平面图
        5.6.2 祈雨亭构造图
        5.6.3 相思湾张拉膜亭构造图
        5.6.4 飞鸟栈道视图
    5.7 民族广场设计
    5.8 民族广场扩初设计
        5.8.1 民族广场材质平面设计
        5.8.2 民族广场结构图
    5.9 总体鸟瞰图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设计总结
    6.2 设计不足与展望
        6.2.1 设计不足
        6.2.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专题研究
附录B:基于Auto CAD地形图
附录C:基于Arc GIS遥感数据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4)大理乳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理乳业发展现状
    1.1 乳牛数量和牛奶产量不断增长
    1.2 奶牛养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3 奶牛品种质量进一步优化
    1.4 奶牛的饲养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1.5 奶牛规模养殖有较大发展
2 大理州乳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奶牛养殖风险较大
    2.2 牛奶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2.3 奶农养殖不恰当,科学喂养水平低
    2.4 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滞后,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2.5 奶农资金短缺无法扩大养殖规模
    2.6 奶牛养殖环保压力巨大
    2.7 奶制品销售路径狭窄
3 大理乳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快建立健全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3.2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乳业加工工业的发展
    3.3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奶源基地
    3.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3.5 提升奶农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力度
    3.6 加强销售终端建设

(5)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危机
        1.1.2 流域生态补偿进程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水资源价值
        2.1.1 水资源概念和属性
        2.1.2 水资源价值内涵及研究进展
    2.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2.1 基本概念
        2.2.2 基础理论
        2.2.3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2.3 能值理论
        2.3.1 基本理论
        2.3.2 研究进展
    2.4 InVEST方法
        2.4.1 方法介绍
        2.4.2 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洱海流域概况及水资源价值核算
    3.1 洱海流域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3 生态环境状况
        3.1.4 生态补偿现状
    3.2 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
        3.2.1 水体分类
        3.2.2 水资源价值核算
        3.2.3 分析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洱海流域可持续性评估
    4.1 子系统划分
    4.2 流域可持续性评估
        4.2.1 数据来源
        4.2.2 流域可持续性评估
    4.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3.1 子系统分析
        4.3.2 水资源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5.1 生态系统服务类别
        5.1.1 供水服务
        5.1.2 提供食物服务
        5.1.3 提供原材料服务
        5.1.4 固碳服务
        5.1.5 气候调节服务
        5.1.6 水源涵养服务
        5.1.7 水质净化服务
        5.1.8 土壤保持服务
        5.1.9 娱乐服务
    5.2 生态系统服务核算
        5.2.1 时间变化趋势
        5.2.2 空间变化趋势
    5.3 影响因素分析
        5.3.1 自然地理
        5.3.2 土地利用与覆盖
        5.3.3 社会经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6.1 补偿原则
    6.2 补偿目标
    6.3 补偿主客体
        6.3.1 补偿主体
        6.3.2 补偿客体
    6.4 补偿标准
        6.4.1 生态系统服务能值货币价值
        6.4.2 调节服务
    6.5 补偿方式
        6.5.1 经济补偿
        6.5.2 政策补偿
        6.5.3 产业补偿
        6.5.4 技术和智力补偿
    6.6 经费来源
        6.6.1 财政转移支付
        6.6.2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6.6.3 税收与收费
        6.6.4 其他来源
    6.7 激励与处罚机制
    6.8 监测与评估
    6.9 保障机制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坚持生态先行
        7.1.1 优化空间布局重塑生态系统
        7.1.2 开展生态补偿促力生态建设
        7.1.3 严控治污攻坚坚持生态保护
    7.2 加速经济转型
        7.2.1 发展生态农业遏制面源污染
        7.2.2 调整产业结构倒逼经济转型
        7.2.3 推进生态旅游扭转消费景点
    7.3 重视技术革新
    7.4 强化社会建设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与不足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研究现状
        (二)国内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方法、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二、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
        (二)价值链理论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章 :大理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大理州三产发展的总体现状
        (一)第一产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二)第二产业经济企稳回升
        (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二、现阶段大理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果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二)现代农业庄园的发展情况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四)培育了农村发展新业态
    三、农村地区三产价值链发展现状
第四章 :大理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二、利益联结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一)本地部分经营主体的示范性不足
        (二)简单的把利益联结机制狭隘理解为对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
    三、部门合作机制不健全
        (一)协调启动与协调机构设置的随意性
        (二)协调过程的随意性
    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能力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政府扶持、引导的力度不够
        (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三)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
        (四)信息服务的渠道与平台缺乏,管理分散
        (五)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接受群体基础素质差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不足
        (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包袱重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教育、文娱、法律的缺失
    五、融资问题突出,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能力有待提升
第五章 :大理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遵循产业融合的基本规律,认清产业融合的定位
        (一)科学规划,明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
        (二)深入研究,突出产业链关键节点
        (三)发挥优势,构建产业链支撑载体
        (四)创新产业方式,确保产业链发展取得成效
        (五)优化环境,营造产业融合良好环境
    二、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一)纵向延伸,优化和健全农业产业链条
        (二)横向拓展,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
        (三)深度融合,提高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完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
        (一)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方向
        (二)坚持提能增收并重
        (三)拓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思路
        (四)优先重视利益联结机制的稳定性
        (五)完善制度环境,维护农户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农村地区三次产业融合的效能
        (一)加快部门间协调制度的建设
        (二)科学规划,制定合理政策
    五、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的内在动力
        (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三)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动力
        (四)加大产学研一体化与推广人才培育体系
    六、强化财税金融服务,破解三产融合资金紧缺难题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二)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四)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图书类
    (2)期刊类
    (3)报纸类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大理民宿客栈管理法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非标准化住宿已经成为旅游住宿的新趋势
        (二)民宿客栈业已经成为旅游住宿的新业态
        (三)民宿客栈爆发式的增长,给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四)大理“环洱海整治”为民宿客栈的管理与规范提出了新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民宿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民宿研究文献综述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非标准化住宿
        (二)民宿
        (三)客栈
        (四)民宿与客栈之异同
    二、理论基础
        (一)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民宿客栈管理的特点
    一、国内民宿客栈行业管理的特点
        (一)行业管理以政策导向为主
        (二)行业管理的专门性法律规定滞后
        (三)行业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公权力
    二、现行民宿客栈行业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导致多头管理
        (二)法规滞后导致行业准入机制缺失
        (三)管理主体单一导致行业协会的作用淡化
    三、海外民宿客栈行业管理的特点
        (一)台湾民宿客栈管理特点
        (二)日本民宿客栈管理特点分析
第四章 大理民宿客栈行业管理特点分析及主要问题
    一、大理民宿客栈行业概况
        (一)发展历程
        (二)行业规模
        (三)主要类型
    二、行业特点分析
        (一)行业发展速度过快
        (二)主要依托热点景区分布
        (三)发展过热与发展不足现象同时存在
        (四)经营产权以租赁为主
        (五)环保问题更为突出
    三、管理特点分析
        (一)专门性管理规范缺失
        (二)现有的规范性文件为行业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三)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四、大理民宿客栈行业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有法可依”方面的问题
        (二)“有法必依”方面的问题
        (三)“执法必严”方面的问题
        (四)“违法必究”方面的问题
第五章 大理民宿客栈法制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大理民宿法制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推动非标准住宿标准化进程,逐步提升民宿客栈行业管理标准
        (二)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本,监管与引导双管齐下
        (三)建立健全行业促进机制,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大理民宿客栈法制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行业法制化管理体制
        (二)完善行业经营法制化管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洱海流域空间发展特征及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及数据说明
        1.5.1 研究区域概况
        1.5.2 数据说明
2 生态文明与空间发展
    2.1 生态文明的地理透视
        2.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2.1.2 生态文明的地理意义
    2.2 人类活动的区位需求
        2.2.1 人类活动的主要类型
        2.2.2 人类活动的空间基础
    2.3 国土开发的空间结构
        2.3.1 生产空间
        2.3.2 生活空间
        2.3.3 生态空间
    2.4 本章小结
3 洱海流域空间发展特征
    3.1 基于生产功能的分析
        3.1.1 格局—集中度分析
        3.1.2 结构—区位熵分析
        3.1.3 方式—绿色化分析
    3.2 基于生活功能的分析
        3.2.1 人口城镇化分析
        3.2.2 城镇区域化分析
        3.2.3 乡村生态化分析
    3.3 基于生态功能的分析
        3.3.1 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3.3.2 生态空间功能分析
        3.3.3 生态空间价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洱海流域空间开发格局
    4.1 生产空间
        4.1.1 生产空间分类
        4.1.2 生产空间分布
        4.1.3 生产空间结构
    4.2 生活空间
        4.2.1 生活空间分类
        4.2.2 生活空间分布
        4.2.3 生活空间结构
    4.3 生态空间
        4.3.1 生态空间分类
        4.3.2 生态空间分布
        4.3.3 生态空间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洱海流域空间优化策略
    5.1 空间开发的影响因素
        5.1.1 空间稀缺性是空间开发的动力
        5.1.2 空间异质性是空间开发的基础
        5.1.3 空间结构是空间开发的关键
        5.1.4 政策调控是空间开发的保障
    5.2 空间优化的路径选择
        5.2.1 目标导向
        5.2.2 功能定位
        5.2.3 优化方向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理白族自治州“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民族地区禀赋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
        (一)关于“互联网+”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民族差异的研究现状
        (四)总结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概念与主要测度指标
        (一)“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概念
        (二)“互联网+”特色农业的主要测度指标
    五、大理州及其民族区域基本情况
        (一)全州概况
        (二)民族区域
第二章 大理州“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民族区域禀赋现状
    一、大理市
    二、西北区
        (一)云龙县
        (二)洱源县
        (三)剑川县
    三、东北区
        (一)宾川县
        (二)鹤庆县
    四、西南区
        (一)漾濞彝族自治县
        (二)永平县
    五、东南区
        (一)祥云县
        (二)巍山县
        (三)弥渡县
        (四)南涧县
    六、田野调研样本区域现状
第三章 大理州“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民族区域禀赋差异
    一、各县市民族区域禀赋差异分析
        (一)大理市
        (二)西北区
        (三)东北区
        (四)西南区
        (五)东南区
    二、大理州“互联网+”特色农业禀赋差异分析
第四章 大理州“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民族区域禀赋差异成因
    一、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交通情况
    二、民族经济环境
        (一)自我发展能力
        (二)城镇化建设
    三、历史环境
        (一)汉族
        (二)白族
        (三)彝族
        (四)回族
        (五)傈僳族
    四、本文发现
第五章 大理州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政策含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
    二、精准扶贫
    三、民族团结进步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大理白族自治州扶贫开发机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贫困成因的研究
        (二)关于扶贫开发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扶贫开发其他方面的研究
        (四)民族地区扶贫机制方面的简述
        (五)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扶贫开发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解释
        (一)贫困与反贫困
        (二)贫困标准
        (三)扶贫与扶贫开发
        (四)扶贫开发机制
    二、相关理论
        (一)大推进理论
        (二)不平衡增长扶贫开发理论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四)综合扶贫开发理论
第三章 大理州贫困现状概述
    一、大理州概况
    二、大理州贫困状况
        (一)大理州经济所处现阶段的简析
        (二)大理州的扶贫政策回顾
    三、大理州贫困特征
        (一)贫困的地域特征
        (二)贫困的返贫特征
        (三)贫困的民族文化特征
    四、大理州贫困人口的致贫成因
        (一)自然环境脆弱、资源匮乏
        (二)发展能力和文化不足
        (三)思想上脱贫动力不足
        (四)市场冲击致贫
第四章 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综合评估
    一、大理州实施扶贫开发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双廊镇五星村的脱贫经验分析
        (二)祥云县的脱贫经验分析
        (三)洱源县的脱贫经验分析
    二、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实施成效
        (一)“两户合一”“两线合一”工作机制
        (二)“挂包帮”干部驻村帮扶机制
        (三)企业助力产业发展机制
        (四)互助资金支持产业机制
        (五)金融服务机制
        (六)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机制
        (七)“搬、改、兜”安居工程机制
        (八)医疗保险保障机制
    三、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现实困境
        (一)贫困户参与脱贫机制
        (二) 贫困瞄准机制不合理
        (三)产业扶贫机制带动乏力
        (四)监管机制不完善
        (五)社会参与机制机制不健全
        (六)贫困人口增收机制不稳定
    四、完善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重大意义
    五、大理州扶贫开发机制的创新
        (一)完善贫困户参与机制,推动自主脱贫
        (二)完善评估认定机制,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
        (三)完善产业帮扶机制,做到精准真扶贫
        (四)强化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保障扶贫项目顺利实施
        (五)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做到精准社会帮扶
        (六)提高贫困人口增收机制,建立精准管理机制
        (七)扶贫开发机制的创新路径
第五章 大理州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一、大理州的产业扶贫路径
        (一)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扶贫
        (二)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
        (三)旅游产业扶贫的推广
        (四)贫困村跨界统筹联动扶贫
    二、大理州的文化扶贫路径
        (一)政策帮扶
        (二)资金帮扶
        (三)培训帮扶
        (四)网络教育帮扶
    三、大理州的财政扶贫路径
        (一)财政+改革
        (二)财政+引资
        (三)财政+金融
        (四)财政+PPP
        (五)财政+农户
        (六)财政+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四、对大理州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D]. 贺珊.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2]洱海保护的行政措施专题研究[D]. 何芸.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共生理论下的矿坑花园景观设计[D]. 白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大理乳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 王思迪,张焱. 科技和产业, 2019(12)
  • [5]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钟绍卓.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D]. 周明利. 大理大学, 2018(01)
  • [7]大理民宿客栈管理法制化研究[D]. 冯洋洋. 大理大学, 2018(12)
  • [8]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洱海流域空间发展特征及格局[D]. 史雅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大理白族自治州“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民族地区禀赋差异研究[D]. 冯宇彤. 大理大学, 2017(02)
  • [10]大理白族自治州扶贫开发机制与路径研究[D]. 郭帅. 大理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大理州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