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深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腮腺深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一、腮腺深部肿瘤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冯奕思,李伟,戴春富[1](2021)在《颞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颞骨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率低、但具有较强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缺乏国际公认的临床分期和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由于颞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故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CT和MRI增强)对明确肿瘤部位、范围及性质至关重要。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 手术尽可能取得安全切缘。早期患者应行颞骨侧切除+腮腺浅叶切除, 晚期患者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需要辅助放化疗以期获得较好的预后。

李亚纯[2](2021)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在临床及CT影像中的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腮腺的良性肿瘤有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瘤等,由于基底细胞腺瘤发病率较低,目前国内有关的研究较少,通过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将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术前进行鉴别,有助于把握好合适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研究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1月~2021年1月经术后病理分别证实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表现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肿物多发性、触诊肿物质地以及活动度等六个方面,影像学表现包括CT上肿物最大直径、增强时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具有多灶性、肿物位置(浅叶或深叶)、是否合并囊性变以及边界是否清楚等六个方面。研究结果:临床特征方面: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在性别、年龄、病程、肿物多发性、触诊肿物活动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触诊肿物质地方面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病程、触诊肿物活动度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肿物多发性、触诊肿物质地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方面: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在肿物最大直径、增强时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具有多灶性、边界是否清楚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物的位置、是否合并囊性变等方面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肿物最大直径、是否合并囊性变、边界是否清楚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增强时密度是否均匀、肿物的位置、是否具有多灶性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为单侧发病,在增强CT上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很少表现出多灶性,深浅叶均可发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相比,前者触诊多质韧,而后者触诊多质硬,从CT上看基底细胞腺瘤位于深叶以及发生囊性变的比例较多形性腺瘤高,而多形性腺瘤多位于浅叶,几乎不合并囊性变。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乳头状囊腺瘤相比,前者触诊多质韧,而后者触诊多质软,从CT上看基底细胞腺瘤很少表现为多灶性,且多强化不均匀,位于深叶者比例较淋巴乳头状囊腺瘤高,而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表现出多灶性比例较前者高。

杨茸蕊[3](2021)在《颈阔肌推进皮瓣在头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 的]:探讨颈阔肌推进皮瓣修复头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为临床实践运用提供参考。[方 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头面部软组织病损切除术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颈阔肌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其中男、女性患者各4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51.5岁,头面部病损类型有鳞状细胞癌5例,基底细胞癌2例,瘢痕1例。病变部位的分布:颞部2例、颊部4例、耳部3例、下颌部1例,病损部位最低位于双侧下颌部,最高位于右额部眉尾上3cm。病损均被完整、彻底地手术切除,根据软组织缺损位置及大小,设计相应的颈阔肌推进皮瓣转移修复,术中缺损面积最小为6.0*4.0 cm,最大为10.0*9.0cm。术后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情况,7-10天拆线。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调查皮瓣成活情况,有无瘢痕增生、头面部器官明显牵拉移位、畸形、功能障碍以及患者和家属满意度等。[结 果]:8例患者中,6例患者颈阔肌推进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修复后创面未完全愈合,1例失访。移植后皮瓣成活率高,术后无明显瘢痕增生,头面部受区外形良好,无明显组织、器官牵拉移位、畸形及功能障碍,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不良并发症少,总体满意度100%。[结 论]:颈阔肌推进皮瓣修复头面部软组织缺损后移植皮瓣成活率高,可修复面积大,最远修复部位可至眉弓平面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和家属满意程度高,是一种较好的头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阴旭斌,杨彬,苏明,韩正学[4](2021)在《颌下腺瓣修复腮腺深叶肿物切除后缺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采用颌下腺瓣转移修复腮腺深叶巨大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并与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患者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颌下入路组和腮腺入路组,每组22例。腮腺入路组采用改良Blair切口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肿瘤切除术后间隙区,颌下入路组采用经颌下入路联合颌下腺皮瓣填塞肿瘤切除术后间隙区。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面神经等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颅面部均无明显畸形。颌下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1±57)min、(394±127)ml,与腮腺入路组的(282±37)min、(763±205)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颌下入路组面神经损伤4.5%(1/22)、Frey综合征4.5%(1/22)、术后口干的发生率13.6%(3/22),未发现深部创口感染、皮瓣坏死病例;腮腺入路组面神经损伤13.6%(3/22),术后深部创口感染13.6%(3/22),皮瓣坏死发生率4.5%(1/22),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颌下入路联合颌下腺瓣修复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后缺损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好。

冯铁军,谢宇,林雅琪,龚薇,孟子璐,王玉栋[5](2021)在《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效果的系统评价,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检索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在2021年1月以前发表的所有文章。对文章进行筛选及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文章,4篇RCT研究,共53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切口长度[加权平均差(WMD)=-5.73;95%CI:-6.84~-4.62]、术中预估出血量(WMD=-34.50;95%CI:-49.09~-19.91)、术后引流量(WMD=-21.72;95%CI:-29.31~-14.12)、切口满意度(WMD=2.23;95%CI:1.11~3.34)、短暂性面瘫(OR=0.37;95%CI:0.17~0.78)腔镜组优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涎瘘、Frey综合征以及肿瘤复发,两组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镜下良性腮腺肿瘤切除在切口长度、术中预估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满意度、短暂性面瘫方面优于传统组,但是在手术时间、唾液腺、Frey综合征以及肿瘤复发,两组手术差异不明显。因此腔镜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优于传统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

周宇翔[6](2021)在《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模拟经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行腮腺手术,对手术过程中遇到的解剖结构进行阐述及相关解剖数据进行测量,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及重要解剖标志在腮腺区的走形及毗邻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开展耳后沟入路腮腺相关手术提供解剖数据,以及探索内镜下腮腺浅叶、深叶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是否可行,可能损伤的结构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材料:冰鲜标本10具(共20侧,含颈部),经颈总动脉红色乳胶灌注、颈内静脉蓝色乳胶灌注,标本无明显皮肤破损,无头颈部手术史,无放疗史,成人标本,所有标本均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提供。实验仪器及设备:使用STORZ超高清(高清)内镜、冷光源系统,以及康基腹腔镜手术器械,包括打结钳、吸引器、电极电凝钩、单极分离钳、单极抓钳,长电刀、撑开器等。方法:1.通过对10具(共20侧)新鲜冰冻成人标本模拟内镜辅助下经耳后沟入路行腮腺浅叶、深叶、面神经解剖等手术操作,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及重要解剖标志。2.解剖步骤:1、固定尸头(含头颈部);2、直视下取耳后沟切口,长约3-5cm,下缘不超过耳垂根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建立手术空间。3、内镜辅助下在颈深筋膜浅层及中层之前分离,牵开器向下向前拉起建立操作空间,暴露术区,分离并保护面神经及各分支,解离腮腺组织,数字采集系统数据保存,沿原切口扩大并并完整暴露面神经等解剖标志,数据测量。3.统计学方法:所有的解剖结构的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以((?)±s)mm表示。结果:耳大神经经胸锁乳突肌穿出点至下颌角的距离(47.5±1.2)mm;乳突尖至面神经分支点的距离(20.2±2.5)mm;耳大神经分支点至下颌角距离(29.4±1.8)mm;耳大神经分支点到耳垂根部的距离(22.7±1.7)mm;颞下颌关节下缘至面神经分支点距离(19.5±1.5)mm。结论:通过模拟内镜手术,研究表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行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的可行性较高,内镜的放大作用及照明等作用,术中可较好的识别并保护面神经,可顺利解剖面神经及各分支,且耳后沟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涉及深叶的腮腺肿瘤酌情开展内镜手术,行腮腺深叶解剖时面神经及各分支干扰手术操作,明显影响手术的操作进程,术中需牵拉面神经及分支,对于面神经的机械刺激等较大,认为内镜下深叶肿瘤手术应慎重选择;经过模拟10具标本内镜手术,可大致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但术中无血有利于手术操作及改善视野,无法评估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等情况;术中探查可见耳大神经与颈外静脉呈平行关系、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的下方。

阿力布江·依明江[7](2021)在《医用放大镜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采用医用放大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自治区人民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所有符合要求需要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术的患者共94例,其中放大镜组65例,肉眼组29例。除放大镜组佩戴医用放大镜,肉眼组肉眼手术外其余处理均相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定期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放大镜组较肉眼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涎瘘、耳大神经损伤、味觉出汗综合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放大镜辅助下行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手术时间短,出血较少,减少术后患者面神经反应,符合微创外科原则,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王凌月[8](2021)在《111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探讨其术后并发症与术中、术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收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的111例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8月~2020年7月收治入院并完成手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病历信息,并通过随访收集这些患者发生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复发、耳垂麻木等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中、手术后的各个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收集的111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中,78(70.3%)例为多形性腺瘤,23(20.7%)例为沃辛瘤,10(9.0%)例为基底细胞腺瘤。其中,男性57(51.4%)例,女性54(48.6%)例;平均年龄为47.15±15.631岁(年龄范围为11~80岁);肿瘤平均直径为2.130±0.7549cm(直径范围为0.5~4.5cm)。平均手术时间为60(50~80)min(时间范围为25~23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10~20)ml(出血量范围为3~60ml);平均切口长度为6(5,8)cm(切口长度范围为2~12cm)。男性和女性患者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患者肿瘤直径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和患者年龄无明显线性相关(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分别为:面瘫(20.7%)、涎瘘(9.1%)、Frey综合征(2.7%)、复发(0%)、腮腺分泌功能减退(15.3%)、耳垂麻木(43.9%)。SP组面瘫、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发生情况明显高于PSP组(P<0.05),而SP组腮腺分泌功能明显低于PSP组(P<0.05);两组在涎瘘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例出现面瘫,随访半年后,面瘫症状全部好转。术后10例发生涎瘘症状,经过十字绷带加压1-2周后,涎瘘症状均消失。有27例患者术后耳周感觉有异常。随访半年以上,症状均明显好转。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随访时间范围为0.5~2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症状。S形切口组涎瘘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改良切口组(P<0.05)。S形切口组面瘫发生情况明显高于改良切口组(P<0.05)。肿瘤直径≥2cm组面瘫发生情况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cm组(P<0.05)。面神经顺行解剖组面瘫发生情况明显低于逆行组(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SP组发生面瘫的危险性是PSP组的14.622倍(P<0.05);S形切口组发生面瘫的危险性是改良切口组的13.178倍(P<0.05);肿瘤直径大(OR=32.166)是发生面瘫的危险因素(P<0.05)。改良切口组涎瘘的危险性是S形切口组的10.761倍(P<0.05)。SP组发生Frey综合征的危险性是PSP组的16.000倍(P<0.05)。SP组发生耳周麻木的危险性是PSP组的3.850倍(P<0.05)。结论: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中,建议外科医师尽量减少手术范围,顺行法(主干法)解剖面神经,仔细解剖耳大神经,尽量保存腮腺咬肌筋膜,保留腮腺导管,术中对腺体残端行严密缝扎,术后常规绷带加压包扎,同时行负压引流。本研究证明上述方法能使患区术后并发症减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国昊,黄明伟,郑磊,吕晓鸣,伍文杰,张益,张建国[9](2021)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在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和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用于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的精确性、适形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头颈深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基于CT图像设计插植针和粒子位置。根据治疗计划构建数字化定位模型将计划的插植针位置精准导入至手术导航系统,并根据患者面部外形轮廓和插植针位置方向设计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模板核准就位,在导航系统的可视化针道、实时插植针位置和模板导向孔共同引导下进行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检查验证插植针与粒子的位置,并计算实际靶区剂量分布,观察术中及术后是否出现血肿、疼痛、感染、穿刺点不愈合、肿瘤细胞种植等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均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完成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实时可视化引导效果佳,插植针、粒子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数目相符,空间分布均匀。术后剂量验证D90范围为83.7~131.0 Gy,平均107.5 Gy;V100范围为89.6%~99.3%,平均94.6%;V150范围为40.2%~58.9%,平均47.8%。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将手术导航系统与3D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结合共同引导插植针穿刺和125I粒子植入,提高了近距离放疗的精确性和适形性,在头颈部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深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邹虎威[10](2020)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头颈肿瘤的3%。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随着人们对腮腺肿瘤病理特点了解的深入以及经验的积累,腮腺肿瘤切除的术式经历了由剜除术到腺叶切除术再到部分腮腺切除术的发展过程。部分腮腺切除术是功能性外科发展的产物,其保留了部分腮腺腺体,但是这在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涎瘘率增高的问题。腮腺术后涎瘘的病因在于术中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时,同时切断了腮腺的导管系统,并造成其断端在术区的直接暴露,残存腺体分泌的唾液可从破裂的导管漏入术区,唾液潴留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涎瘘。为预防涎瘘,在分离腮腺组织时,需对腮腺分支导管仔细甄别并结扎,在完成肿瘤切除之后,还需要对腮腺残端严密缝扎,术后通常配合绷带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辅助手段。但因为腮腺各级分支导管过于细小、众多,且没有显着颜色,术中难以完全识别;缝扎腮腺残端时又出于对面神经的保护而投鼠忌器,难免遗漏部分腮腺分支导管,导致涎瘘发生。如何有效识别并结扎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是降低涎瘘率的关键,而对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是临床预防涎瘘的关键痛点。亚甲蓝是临床常用的染色剂,其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1950年代,当时使用的亚甲蓝染色技术通过术前自导管口注入亚甲蓝,使腮腺腺体蓝染,因肿瘤和面神经不蓝染,从而起到便于识别肿瘤和面神经的作用,但该技术造成整个腮腺术区蓝染,反而不利于发现腮腺导管瘘。将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来实现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是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此前未见报道,此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是对传统分支导管结扎技术和腮腺残端缝扎技术的有效补充。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区口腔颌面外科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101例病例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法、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术后涎瘘、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情况。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将临床诊断为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亚甲蓝组和传统组。两组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亚甲蓝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于腮腺导管口注入稀释的亚甲蓝,根据亚甲蓝在腮腺术区流出的位置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后,再行腮腺残端缝扎;传统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直接行腮腺残端缝扎。两组患者都行组织补片植入,并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引流量低于20mL时拔除负压引流管,并行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一周拆线,并再次加压包扎一周。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一周、两周、三周,每次随访均检查患者涎瘘、面瘫等并发症情况。结果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101例病例中,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者38例(亚甲蓝组),仅应用传统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者63例(传统组)。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7.89%,低于传统组(20.63%,P=0.156)。亚甲蓝组术后面瘫率10.53%,高于传统组(9.52%,P=1.000)。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35分钟,四分位距33,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5分钟,四分位距50,P<0.001)。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患侧、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在腮腺术后是否涎瘘或面瘫的患者间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共纳入患者245例,其中亚甲蓝组122例,传统组123例。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4.92%,显着低于传统组(12.20%,P=0.042)。亚甲蓝组术后暂时性面瘫率13.93%,高于传统组(11.38%,P=0.548)。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113分钟,四分位距44,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0分钟,四分位距40,P=0.002)。涎瘘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8岁,四分位距26,显着低于无涎瘘患者(中位数53,四分位距19,P=0.037)。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0cm,四分位距2.0,显着大于无暂时性面瘫患者(中位数2.5,四分位距1.3,P=0.015)。结论1.使用亚甲蓝示踪技术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能显着降低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在腮腺手术中有推广价值。2.亚甲蓝示踪技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3.年龄是腮腺术后涎瘘的相关风险因素,低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涎瘘。4.肿瘤大小是腮腺术后暂时性面瘫的相关风险因素,肿瘤越大越容易发生术后面瘫。

二、腮腺深部肿瘤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腮腺深部肿瘤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在临床及CT影像中的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概况
    2.2 腮腺与腮腺肿瘤
        2.2.1 腮腺
        2.2.2 腮腺肿瘤
    2.3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
        2.3.1 临床表现
        2.3.2 组织病理学
        2.3.3 影像学特征
    2.4 鉴别诊断
        2.4.1 多形性腺瘤(PA)
        2.4.2 淋巴乳头状囊腺瘤(WT)
        2.4.3 基底细胞腺癌(BCAC)
        2.4.4 腺样囊性癌
    2.5 治疗
    2.6 预后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表现
        3.1.1 调查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资料对比分析内容
        3.1.5 统计学分析处理
    3.2 CT影像学表现
        3.2.1 调查对象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资料对比分析内容
        3.2.5 统计学分析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临床特征方面的比较
        4.1.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性别上的对比
        4.1.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年龄上的对比
        4.1.3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病程上的对比
        4.1.4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多发性上的对比
        4.1.5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肿物质地上的对比
        4.1.6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肿物活动度上的对比
    4.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CT影像学方面的对比
        4.2.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最大直径上的对比
        4.2.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进行增强CT扫描时密度是否均匀上的对比
        4.2.3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是否具有多灶性上的对比
        4.2.4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腮腺位置(深叶、浅叶)上的对比
        4.2.5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是否存在囊性变上的对比
        4.2.6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边界是否清楚上的对比
第5章 讨论
    5.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临床表现方面的比较分析
    5.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CT影像方面的比较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颈阔肌推进皮瓣在头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疗效评价
    4 结果
    5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 头面部软组织缺损手术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颌下腺瓣修复腮腺深叶肿物切除后缺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评价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2.临床疗效
    3.并发症
讨论

(5)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meta分析结果
        2.3.1 肿瘤直径
        2.3.2 手术时间
        2.3.3 切口长度
        2.3.4 术中预估出血量
        2.3.5 术后引流量
    2.4 术后并发症meta分析
        2.4.1 暂时性面瘫
        2.4.2 涎瘘
        2.4.3 Frey综合征
        2.4.4 肿瘤复发
3 讨论

(6)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医用放大镜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3 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技术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111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术中、术后治疗因素
        2.3 术后并发症判别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2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3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4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5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6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7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8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腮腺术后涎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四、腮腺深部肿瘤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颞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 冯奕思,李伟,戴春富.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8)
  • [2]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在临床及CT影像中的特点分析[D]. 李亚纯. 吉林大学, 2021(01)
  • [3]颈阔肌推进皮瓣在头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 杨茸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颌下腺瓣修复腮腺深叶肿物切除后缺损的临床观察[J]. 阴旭斌,杨彬,苏明,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2021(02)
  • [5]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J]. 冯铁军,谢宇,林雅琪,龚薇,孟子璐,王玉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1(03)
  • [6]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D]. 周宇翔.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7]医用放大镜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D]. 阿力布江·依明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111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回顾性研究[D]. 王凌月. 皖南医学院, 2021
  • [9]数字化外科技术在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中的应用[J]. 张国昊,黄明伟,郑磊,吕晓鸣,伍文杰,张益,张建国.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01)
  • [10]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邹虎威. 山东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腮腺深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