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与米切尔蹦床540度前空翻两周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黄健与米切尔蹦床540度前空翻两周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一、黄健、米切尔蹦床屈体前空翻两周同时转体540度部分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俊雄[1](2018)在《蹦床运动员着网起跳动作膝关节活动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FAB惯性动作捕捉系统,选取江苏省蹦床队优秀运动员孙子瑄、刘佳霖和文杰3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蹦床运动员着网起跳动作中膝关节活动度变化,判断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对运动员着网起跳动作乃至于整个动作的影响,找出蹦床运动员着网起跳过程中膝关节运动角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观察蹦床运动员着网起跳中膝关节角度的变化特点,对教练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改善运动员的着网起跳技术以及运动员的伤病防治有着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毛一玲[2](2015)在《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力学模拟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蹦床运动是一种技巧类体育项目,最初起源于中世纪杂技演员的表演节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首次被接纳为奥运比赛项目。我国于1998年才正式开展蹦床运动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蹦床运动项目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我国奥运会优势项目之一。但要进一步稳定提高蹦床运动技术和成绩,则亟待科学化的训练和技术优化。这就需要建立三维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力学分析模型与仿真系统,以三维方式逼真模拟、设计、分析蹦床运动技术动作,并将模拟结果与运动员训练视频同步对比,为定量认识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运动机理、提高运动员成绩方法提高指导。同时,可详细了解运动员在蹦床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分关节、肌肉的受力情况,为预防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受伤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力学分析模型,以分析人体在蹦床上跳跃过程中尤其是与蹦床网面接触瞬间的运动特征与受力状态,进而探明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为此,首先对蹦床器械的力学特性进行测试与模拟,然后对人体-蹦床运动系统模拟中的关键环节—足底与网面接触瞬间的动态应力分布进行实验研究,再利用视频解析软件分析了优秀蹦床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轨迹,进而利用生物动力学软件LifeMOD软件建立三维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力学模型,进行优秀蹦床运动员比赛过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完成的工作与主要成果包括:1.基于蹦床器械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建立了可模拟蹦床网面中心区域力学特征的蹦床器械ADAMS动力学模型。与其它运动项目不同的是,蹦床器械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是不确定的。无论是美国国家标准(ASTM F381-14)还是英国国家标准(BS EN 13219:2008)都只对蹦床的框架尺寸、网面尺寸、弹簧尺寸个数等有详细规定,但是对网面中心区域的力学特性参数并无规定。本文对蹦床网面中心区域和弹簧的力学性能进行了静力测试,获得蹦床网面中心区域的荷载-位移变化规律,然后通过软件ADAMS建立了蹦床器械的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网面中心区域的荷载-位移变化规律,为建立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奠定了基础。2.实测分析了两名蹦床运动员在跳跃过程中足底和蹦床网面接触时的动态应力分布规律。以江苏省蹦床队的两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利用穿戴式足底压力鞋垫,测量了运动员在蹦床网面跳跃过程中足底与网面接触瞬间的动应力分布与变化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运动员跳跃高度分别为15cm、28cm时,足底应力分别是其重力的4.45和4.96倍。同时发现,足跟处所受压强值占整个足底压强的50%。因此在蹦床比赛和训练中,应关注脚跟的受力以避免骨折和扭伤。3.用三维视频分析法采集和分析获得运动员在蹦床比赛中的运动轨迹。通过用影像解析软件ARIEL对“广元建设杯”2013年全国蹦床冠军赛中运动员跳跃轨迹进行解析分析,识别出参赛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主要运动特征量,包括腾空高度的最高值以及达到最高值的时间等。对获得冠军的运动员董栋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后续的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分析奠定了基础。4.建立了三维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模型进行了冠军董栋在比赛过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该运动员在蹦床上跳跃过程中各部分关节、肌肉等人体组织的受力状态。通过生物动力学软件LifeMOD建立了董栋的三维人体模型,导入蹦床器械模型和之前实测解析获得的董栋运动轨迹。再经过反向动力学分析与正向动力学分析之后运行人体-蹦床运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到了董栋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蹦床比赛过程中董栋下肢关节中的膝关节受力最大、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受扭矩较大。在下肢肌肉中,股四头肌群、股二头肌、比目鱼肌比较活跃。本文建立的三维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可在采集相关运动员在比赛与训练过程的运动轨迹的基础上,进行其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为相关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和优化技术动作、提高比赛成绩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

许金富[3](2014)在《蹦床男子优秀运动员“803<”动作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运动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蹦床男子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803<”完整动作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803<”动作起跳技术和空中技术的指标参数,并对两组受试者的指标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就是要找出差距,获得具有显着性差异的指标,构建优秀蹦床运动员“803<"动作的标准参数模型。为我国男子蹦床的训练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为今后的训练手段及方法提供参考意见,使更加训练科学化,缩小一般运动员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我国男子蹦床的整体水平。本文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803<”动作各个时段的优秀运动员各指标均数模型。2、在起跳技术阶段,一般运动员肩、髋、膝关节角度过大,导致入网角较小,损失了重心垂直速度,不利于压网;在压网最低点瞬间一般运动员的肩、髋、膝、踝关节角度都相对较小,没有把握好最佳蹬伸时刻的时机,不利于蹬伸压网。导致压网深度没有优秀运动员理想。3、在空中技术阶段,两组运动员均存在为了尽早完成转体,在此刻借助空翻的动力提前进行幅度不同的转体动作,影响了动作的美观性;在转体过程中阶段,一般运动员没能保持住展体时的身体姿态,出现屈髋现象;在下落阶段,部分运动员在身体纵轴还没降到水平线以下就开始提前进行屈髋。

潘玲[4](2012)在《竞技蹦床难度动作的发展及自选套路编排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录像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67-2011年蹦床世界锦标赛、2008年奥运会、2011年全国冠军赛男女网上个人比赛中运动员成套动作的难度动作和动作编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难度动作在各个成套动作中的动作数量、动作类别、难度价值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展趋势和创新特点。以全面认识优秀竞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难度动作及其成套动作的编排情况,分析我国优秀竞技蹦床运动员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的优势和不足,为全面促进我国竞技蹦床运动员整体运动技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难度动作发展历程蹦床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历史意义,根据录像统计数据的归纳分析,可将难度动作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表演与推广阶段(1948-1959年);国际化发展阶段(1960-1999年);奥运引领性大发展阶段(2000-至今)。(2)难度动作的发展按照空翻周数划分为:非空翻、一周类和两周类空翻混合阶段(男子1948-1969年、女子1948-1976年);两周类空翻阶段(男子1970-1987年、女子1980-1992年);两周类和三周类空翻混合阶段(男子1988-2011年、女子1994-2011年)。按转体度数分为:转体180°、360°、540°、720°、900°、1080°、1440°等动作。按照身体姿势的不同统计86套动作中团身、屈体、直体动作数量对比分析,以团身和屈体为主的阶段(男子1967-1988年、女子1967-1992年);以屈体和直体为主的阶段(男子1990-至今、女子1994-至今)。(3)难度动作中的典型动作通过86套动作的典型套路动作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常见的动作类型和发展趋势,蹦床运动各种常见的难度动作从低难度到高难度,全面的进行统计,男子两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803<(39)、811<(38)、813o(32)、813<(32)、833/(30)、821<(24)、801<(22)、8110(17)、803o(13)、813o(11)、823<(10)、801o(9)、821o(7)、800o(5)、805<(4)、815<(2);三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12001<(36)、12001o(29)、12101o(29)、12003<(4)、12101<(2)、12201(1)。女子动作两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801<(39)、803<(37)、811o(32)、800<(27)、811<(25)、803o(24)、822/(19)、8000(18)、801o(18)、822o(9)、813o(9)、833/(9);三周类空翻动作主要有12001o(18)、12001<(17)。在编排中合理使用难度动作,恰当的选择能够使运动员在整套动作的得分中占很大优势。(4)成套动作编排的理论依据根据蹦床规则对比赛中难度动作的要求进行编排;竞技蹦床成套动作的美学特征;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运动员的安全保障。(5)动作编排的创新框架蹦床动作由空翻方向、身体姿势、空翻周数、转体度数、转体阶段、触网部位六个因素组成并决定一个动作。这些因素自身的数量可以改变并能够产生新单个蹦床难度动作,根据比赛需要进行选择难度适合的动作,且运动员能够形成自己的套路模式,进行成套动作中某一类位次动作的替换,使运动员在创新中提高动作质量。(6)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原则与创新方法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原则包括动作编排的统一性与个体性;动作编排的均衡性与独创性。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方法包括逆向编排法;潮流与个性编排法;成绩效益最大化编排法。

刘华[5](2012)在《优秀竞技蹦床运动员自选动作中断的技术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竞技蹦床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在我国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虽然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在世界蹦床各大赛事上已经独占鳌头,同体操、跳水一样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从2005年第26届世界蹦床锦标赛开始,我国蹦床运动步入世界领先行列,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包揽了男女网上个人两块金牌,发展到今天已经一跃成为世界蹦床强国。本研究主要结合国际体操联合会关于蹦床的竞赛规则,对优秀蹦床运动员自选动作中断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动作中断的原因,目的为减少蹦床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训练中出现动作中断这一现象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进而为我国蹦床项目再铸辉煌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以2007年----2011年优秀竞技蹦床运动员自选动作中断的技术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蹦床运动员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技术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从动作中断出现的位置看,出现动作中断比例最高是第3个动作,占整个中断动作数量的15.38%,其次是第2和第8个,占整个中断动作数量的14.28%,再次第4和第10个动作占整个中断动作的13.19%和12.09%,第5个动作出现中断比例为10.99%,而第6个和第9个动作出现动作中断比例都低于10%,第1个动作没有出现动作中断:②从出现中断动作的身体姿态上来讲:其中以屈体为身体姿态出现动作中断的比例最高,占整个动作中断比例的36.36%,而以直体和团身为身体姿态出现动作中断的比例基本相近,分别为32.47%和31.17%;③从出现成套动作中断类型上讲:首先是动作方向上,向前中断动作数量为35套,以两周动作出现中断比例最大占68.57%,其中从转体度数上看中断动作的数量中转体180°较转体540°多;其次是向后巾断动作数量为42套,其中出现动作中断比例最高的是两周转体720°占42.86%;最后在转体阶段上,早转动作出现动作中断主要集中于转体360°和720°上,而晚转动作出现动作中断则集中于转体180°上,不管是两周还是三周动作都是如此:④动作中断难度值主要集中在1.6分的难度上,比如:813/、822/等动作(2)蹦床运动员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原因,主要从个体和总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个体方面主要是针对个别动作或相同类型的动作出现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下从造成动作中断的总体原因看:①运动员在完成自选成套动作时动作位移太大;②运动员完成自选成套动作时获取的动作高度不够,而且成套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高度不均衡;③运动员完成动作时身体控制能力差。(3)减少运动员自选动作中断的对策与建议:①注意加强基础动作的训练;②加强运动员对于单个动作难度与成套动作难度的熟练与掌握;③注意规范和控制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身体姿态;④注意运动员动作高度的专门训练;⑤注意动作技术特点中“稳”、“准”的训练;⑥运动员注意提高自身完成成套动作的能力;⑦运动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动作技术和加强动作难度练习。

陈志军[6](2012)在《蹦床网上男子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蹦床项目中男子和女子单人两个小项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鉴于这个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近50年之久,而我国却于1997年开展的运动项目,至今才15的发展历程,其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和动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明细和完善。动作的起跳技术既是一个动作要完成基础,它决定了动作的完成质量和动作技术的运用,因而起跳技术更显得关键。两周类空翻动作是蹦床的基本难度动作,本文针对蹦床男子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这一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对身体各个关节的角度,身体重心位移和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概述男子网上两周空翻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供从事蹦床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和借阅。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发、高速摄影法、录像解析法,以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蹦床队5名男子运动健将,所完成的两周类向前、向后的团身、屈体、直体空翻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美国艾里尔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APAS对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蹦床队5名男子运动健将网上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进行的分析和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结论1.向前两周类空翻团身和屈体的起跳技术在入网角和离网角角度上无显着差异。2.向后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主要区别于入网角和离网角角度上,团身和屈体身体运动特征没有显着差异,二者与直体都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入网角离网角角度上,前者的入网角和离网角都小于后者的角度。3.在做两周空翻转体时,转体周数的多少对起跳技术的入网和离网角角度选择上影响无显着变化。转体周数增加时,压网深度增加。建议1.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或练习向前两周空翻不同动作时(直体除外),入网和离网的角度可以不作区分。2.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做向后两周空翻训练时,团身和屈体空翻动作可放在一起训练,做直体动作训练时,要注意其在入网角和离网角的区分。3.教练员多做腿部力量训练,增加压网时蹬伸的力度和加大压网深度,为三周及以上的多周空翻和转体打好基础。

李广凯[7](2012)在《蹦床运动员周馨怡网上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2009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评分新规则增加了整套动作的“高度分”,腾空高度与蹦床运动员的起跳技术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本研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蹦床运动员的起跳技术动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运用高速数码摄像机对运动员动作进行拍摄,然后导入Ariel三维影像解析系统中,进行运动学分析。将Ariel三维影像解析系统与LifeMOD软件第一次进行联合应用,对最后一次预跳运用LifeMOD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基于蹦床网面实际参数的基础上的蹦床运动员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利用Ariel三维影像解析系统获取了蹦床运动员最后一次预跳和811团动作前起跳动作技术的运动学数据分析,周馨怡在做811团动作前起跳时,压网时重心的偏移距离有点大,过早地进行了蹬伸,没有经历压网缓冲阶段,在起跳的离网阶段,重心的水平速度过大;运用LifeMOD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蹦床运动员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三维影像解析系统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初步分析了蹦床运动员起跳时的肌肉力。结论:周馨怡的身体姿势,压网的重心的转移,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蹦床运动员的起跳动作进行了模拟,建立蹦床运动员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通过研究分析,模型具有可靠性,为研究蹦床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伟峰[8](2011)在《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为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成套动作难度评价标准如下:男子规定动作的成套动作难度值需要达到3.2及以上的分值为优秀;女子规定动作的成套动作难度值需要达到3.0及以上的分值为优秀。男子自选动作的成套动作难度值需要达到17.2及以上的分值为优秀;女子自选动作的成套动作难度值需要达到15.0及以上的分值为优秀。(2)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成套动作飞行时问的评价标准如下:男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的飞行时间达到18.41秒及以上为优秀;女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的飞行时间达到16.47秒及以上为优秀。男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的飞行时间达到16.85秒及以上为优秀;女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的飞行时问达到15.60秒为优秀。(3)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高度一致性扣分评价标准如下:男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高度一致性扣分控制在0分,也就是说成套动作高度保持一致;女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高度一致性扣分应控制在0-0.1分。男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高度一致性扣分控制在0-0.1分,也就是说成套动作高度不损失,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女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高度一致性扣分应控制在0-0.2分。(4)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成套动作位移扣分的评价标准如下:男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位移扣分控制在0-0.2分为优秀;女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位移扣分控制在0-0.2分为优秀。男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位移扣分控制在0-0.3分为基本达到标准;女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位移扣分在0-0.4分为基本达到标准。(5)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成套动作中断套数评价标准如下:男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中断控制在0套,也就是说运动员每套规定动作都要达到100%的成功率;女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中断控制在0套,也就是说,女子运动员的规定动作套要达到100%的成功率。男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中断应越少越好,也就是说男子自选动作的成功率达到90%为优秀;女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中断套数应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女子自选动作的成功率达到90%为优秀。(6)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成套动作开腿技术扣分评价标准如下:男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开腿技术扣分控制在0.1分以下为基本优秀;女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开腿技术扣分控制在0.3分以下为基本优秀。男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开腿技术扣分控制在0.2-0.3分为优秀;女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开腿技术动作扣分控制在0.4-0.5分为优秀。(7)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保持直体位置扣分评价标准如下:男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保持直体位置扣分控制在0.2分以下为优秀;女子规定动作成套动作保持直体位置扣分控制在0.3分以下为优秀。男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保持直体位置扣分控制在0.7分以下为优秀;女子自选动作成套动作扣分控制在0.9分以下为优秀。建议:(1)在深刻认识蹦床本质的基础上,明确蹦床赛前训练的核心,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指引训练向正确的方向前进。(2)建立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只是赛前训练评价的一部分,下一步需要研究并建立赛前训练机能评价指标体系、赛前训练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赛前训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赛前训练运动损伤评价指标体系。

王海[9](2009)在《蹦床运动屈体两周早转后空翻动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1998年初正式建立国家蹦床队以来在短短的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女双双摘得金牌,蹦床运动的科研水平也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是目前对单个动作各技术个环节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定量研究为数不多,故本课题主要是对蹦床运动两周屈体早转后空翻动作各个环节运动学参数与动作质量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蹦床运动两周屈体后空翻转体720°(1+3)及相关动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我国蹦床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4.1屈体两周后空翻转体720°(1+3),入网时身体各关节保持一定角度压网,最佳入网角度87°-88°,在最佳蹬伸时刻(垂直加速度为0)开始蹬伸,采用全脚掌压网,入网角过小和蹬伸过早是造成压网不充分的主要原因。4.2屈体两周后空翻转体720°(1+3),离网时要以适宜的离网角(27°-31°)起跳,带臂要对称、头部要梗直、向前上方挺髋拱膝,要避免出现起跳网上转体。4.3屈体两周后空翻转体720°(1+3),屈体姿势形成是在第一个180°转体后,当翻转360°时身体迅速打开,当展体结束时腾空高度接近最高高度,随后翻转和转体同时进行转体的速度比翻转的速度快,第一个转体180°动量距来自双臂急剧摆动产生,后面540°转体动量距主要是靠髋关节的屈伸产生,且均属非惯性动量矩。4.4出现水平位移主要和运动员自身的身体控制能力、空间方位感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需要运动员在不断的练习中改进。4.5Ⅰ、Ⅱ、Ⅲ、Ⅳ屈体两周后空翻转体720°(1+3),整体用时差别不大,各个阶段用时占总时间百分比来看Ⅰ、Ⅱ比较合理,整体效果较好。

冯本余[10](2007)在《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相关的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实践以及国家蹦床队队员和部分省市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观察、调查、逻辑分析、测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性蹦床运动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人体在蹦床器械上,按照规则的要求,连续完成10个翻转动作,以难度和美感为评价标准的运动项目。2.经研究将蹦床运动专项体能定义为:蹦床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条件下完成成套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项运动能力,是发展和完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员成套动作质量和难度的基础。依据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专项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3.科学的理论原理是实现体能训练科学化的基础,采用不同的体能训练理论作指导,并根据此理论设计的训练计划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就会给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体能结构。体能训练的生物学基础、蹦床运动的技术特征与肌肉工作特征、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蹦床运动与力学原理、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原则等构成了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原理。4.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是实现体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满足技术训练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包括运动科学原理、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及综合体能训练。一般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体能恢复的训练方法、身体健康维持与促进的方法及形态美训练的方法构成了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方法体系。5.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能否科学评价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运用专家筛选、统计学因子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蹦床运动的训练规律和竞赛特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6项蹦床运动成套动作体能评价指标和20项专项体能评价指标。在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6.运用测量与评价的原理建立了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体能和专项体能水平评价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标准。7.利用Microsoft公司推出的Visual FoxPro6.0编程软件开发、研制出《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计算机评价软件》。

二、黄健、米切尔蹦床屈体前空翻两周同时转体540度部分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健、米切尔蹦床屈体前空翻两周同时转体540度部分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蹦床运动员着网起跳动作膝关节活动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着网起跳的相关研究
    1.2 测量分析膝关节的相关研究
2 FAB无线动作捕捉系统介绍
    2.1 系统介绍
    2.2 系统应用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3.1 提高运动员着网起跳技术水平
    3.2 伤病预防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实验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逻辑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蹦床着网起跳的运动特征
    5.2 蹦床起跳的阶段划分
    5.3 着网起跳动作过程中的膝关节角度变化
        5.3.1 膝关节后屈角度指标分析
        5.3.2 膝关节内、外旋角度指标分析
        5.3.3 膝关节屈伸、旋转联动性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2)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力学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蹦床运动研究现状
    1.3 蹦床运动分析
        1.3.1 蹦床网上起跳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1.3.2 各阶段力学和运动学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蹦床器械的力学性能测试与ADAMS模拟
    2.1 蹦床网面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
        2.1.1 蹦床结构弹簧刚度的测量
        2.1.2 蹦床网面柔度实验
    2.2 基于ADAMS建立蹦床器械动力学模型
        2.2.1 基于ANSYS蹦床网面的模拟
        2.2.2 基于ADAMS的蹦床建模
        2.2.3 蹦床模型的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体足底-蹦床接触动应力实验研究
    3.1 足底应力的研究方法
        3.1.1 足底测量技术
        3.1.2 Pedar-x应力鞋垫
    3.2 运动员触网足底动应力实验
        3.2.1 实验对象与实验装置
        3.2.2 实验过程
    3.3 实验数据处理
        3.3.1 实验数据
        3.3.2 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视频的人体运动轨迹识别
    4.1 基于视频的人体运动轨迹识别方法概述
    4.2 基于APAS三维视频人体运动轨迹识别
        4.2.1 研究对象与设备
        4.2.2 运动员跳跃轨迹图像采集
        4.2.3 运动员跳跃轨迹数据采集
    4.3 跳跃高度和压网深度统计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模拟与仿真分析
    5.1 人体模型仿真综述
    5.2 人体多刚体建模与分析
        5.2.1 生物动力学软件LifeMOD简介
        5.2.2 建立人体骨骼模型
        5.2.3 建立关节
        5.2.4 添加肌肉组织
        5.2.5 添加运动副
        5.2.6 添加蹦床模型
        5.2.7 建立接触
        5.2.8 正反向动力学运动
    5.3 运动学仿真与分析
        5.3.1 重心位置分析
        5.3.2 运动员脚底位置分析
        5.3.3 运动员下肢关节角度分析
    5.4 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5.4.1 运动员与网面接触力
        5.4.2 运动员下肢关节力
        5.4.3 运动员下肢肌肉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蹦床男子优秀运动员“803<”动作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蹦床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2.2 蹦床技术的研究
        1.2.3 总结
第2章 研究方案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1.1 测试设想
        2.1.2 测试对象的选取
        2.1.3 测试地点、时间
        2.1.4 测试步骤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运动学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3 论文完成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触网瞬间技术分析
        3.1.2 压网最低点瞬间技术分析
        3.1.3 离网瞬间技术分析
        3.2.1 屈体姿势形成瞬间技术分析
        3.2.2 第一周空翻完成瞬间、展体完成瞬间技术分析
        3.2.3 腾空最高点瞬间技术分析
        3.2.4 转体180°完成瞬间技术分析
        3.2.5 转体360°和转体540°完成瞬间技术分析
        3.5.1 位移分析
        3.5.2 用时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竞技蹦床难度动作的发展及自选套路编排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单个难度动作的技术分析
        2.1.2 难度动作中转体技术对成套动作编排相关性的分析研究
    2.2 国内研究动态
        2.2.1 蹦床项目的属性和特点
        2.2.2 难度动作发展
        2.2.3 规则对蹦床成套动作发展的导向性作用
        2.2.4 成套动作的编排特征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蹦床的相关理论
        3.1.2 自选套路中难度动作和成套动作编排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淡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录像统计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蹦床运动的发展历程
        4.1.1 表演与推广阶段(1948-1959年)
        4.1.2 国际化发展阶段(1960-1999年)
        4.1.3 奥运引领性大发展阶段(2000-至今)
    4.2 难度动作的发展
        4.2.1 难度动作以空翻周数为特征阶段划分
        4.2.2 难度动作以转体度数为特征阶段划分
        4.2.3 难度动作以身体姿势为特征阶段划分
        4.2.4 难度动作中的典型动作
        4.2.5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自选成套中的难度分值对比
    4.3 成套动作编排的理论依据
        4.3.1 竞技蹦床评分规则对编排中难度动作的要求
        4.3.2 竞技蹦床成套动作编排体现的美学特征
        4.3.3 运动员的个体特点
        4.3.4 运动员的安全保障
    4.4 蹦床成套动作的编排创新
        4.4.1 成套动作编排创新趋势探究
        4.4.2 典型整套动作中难度动作创新编排
        4.4.3 单个难度动作在编排中创新
        4.4.4 成套动作编排创新原则
        4.4.5 动作编排的创新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优秀竞技蹦床运动员自选动作中断的技术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动态
        2.1.1 我国蹦床的发展现状
        2.1.2 专家学者关于蹦床运动技术方面的研究分析
    2.2 国外研究动态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视频分析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3 相关名词的界定
        3.3.1 自选动作
        3.3.2 动作中断
    3.4 完成论文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统计与分析
    4.2 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技术特征
        4.2.1 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数量特征
        4.2.2 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身体姿态特征
        4.2.3 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动作类型特征
        4.2.4 中断动作的难度价值分析
    4.3 蹦床运动员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原因
        4.3.1 个体动作中断技术原因
        4.3.2 总体动作中断的技术原因
    4.4 对策与建议
        4.4.1 应注意加强基础动作的训练
        4.4.2 运动员注意单个动作难度、动作之间及成套动作中难度的协调发展
        4.4.3 应注意规范和控制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身体姿态
        4.4.4 注意加强运动员动作高度的专门训练
        4.4.5 注意成套动作中“稳”、“准”的训练
        4.4.6 注意单个动作技术和成套动作技术的配合训练
        4.4.7 运动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动作技术和加强动作难度的练习
5 结论
    5.1 蹦床运动员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特征
    5.2 蹦床运动员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原
    5.3 减少运动员自选成套动作中断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蹦床网上男子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蹦床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2.2 蹦床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和开展现状
        1.2.3 我国蹦床理论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高速三维摄影法
        2.2.4 录像解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概念的界定
        3.1.1 垂直起跳技术的概念
        3.1.2 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的概念
    3.2 蹦床向前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的分析
        3.2.1 向前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入网瞬时身体各部位的角度分析
        3.2.2 向前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压网最低点时身体各部位的角度分析
        3.2.3 向前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离网瞬时身体各部位的角度与翻转分析#13
    3.3 蹦床向后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的分析
        3.3.1 向后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入网瞬时身体各部位的角度分析
        3.3.2 向后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压网最低点时身体各部位的角度分析
        3.3.3 向后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离网瞬时身体各部位的角度与翻转分析#22
    3.4 向前、向后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压网阶段身体各部位的变换分析
        3.4.1 向前两周起跳技术压网阶段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分析
        3.4.2 向后两周起跳技术压网阶段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蹦床运动员周馨怡网上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蹦床运动简介
    2.2 蹦床运动的起跳技术研究
    2.3 蹦床运动网上起跳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2.4 人体多刚体动力学建模软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设备
    3.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学数据分析
    4.2 仿真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赛前训练的概念
        1.2.2 蹦床运动赛前训练的研究
        1.2.3 其它项目赛前训练评价的研究
        1.2.4 蹦床技术评价相关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录像统计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相关概念
        3.1.1 蹦床运动赛前训练的定义
        3.1.2 蹦床运动赛前训练的时间
    3.2 评价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技术指标的内容
        3.2.1 难度
        3.2.2 成套动作完成的飞行时间
        3.2.3 高度一致性
        3.2.4 位移
        3.2.5 成套动作的成功率
        3.2.6 开腿技术测验分值
        3.2.7 保持直体位置测验分值
    3.3 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3.3.1 技术指标评价的原则
        3.3.2 技术评价指标的筛选
        3.3.3 技术评价指标的标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蹦床运动屈体两周早转后空翻动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对象的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蹦床运动的研究
        1.2.2 国内蹦床运动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
    2.3 论文完成的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蹦床运动屈体两周早转后空翻概述
        3.1.1 蹦床运动屈体两周早转后空翻动作的概念
        3.1.2 蹦床运动屈体两周早转后空翻动作的分类
        3.1.3 蹦床运动屈体两周早转后空翻动作技术结构
    3.2 蹦床运动屈体两周后空翻转体720°(1+3)起跳技术分析
        3.2.1 压网技术分析
        3.2.2 起网技术分析
    3.3 蹦床运动屈体两周后空翻转体720°(1+3)空中技术分析
        3.3.1 屈体姿势形成瞬间、展体瞬间、展体结束、最高点技术分析
        3.3.2 转体180°、360°、540°、720°瞬间技术分析
        3.3.3 翻转和转体技术综合分析
        3.3.4 下落技术
    3.4 位移
    3.5 用时
4.结论
5.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能在体操类项目中受到高度重视
        1.1.2 重视体能训练是蹦床运动的制胜规律之一
        1.1.3 强化专项体能是适应蹦床运动难度不断发展的需要
        1.1.4 发展专项体能是提高高水平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途经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蹦床运动的研究
        2.1.1 蹦床起跳技术和动力学分析
        2.1.2 蹦床动作转体技术及转体的机制和原理
        2.1.3 单个动作技术分析
        2.1.4 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
    2.2 国内蹦床运动的研究
        2.2.1 蹦床运动本质及制胜规律
        2.2.2 蹦床运动动作编排与技术
        2.2.3 蹦床运动与战术
        2.2.4 蹦床运动与心理
        2.2.5 蹦床运动与体能
    2.3 同类项群相关的体能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
        3.2.3 测试与调查法
        3.2.4 观察法
        3.2.5 录像解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3.3 论文完成的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相关概念研究
        4.1.1 定义的步骤与规则
        4.1.2 蹦床运动
        4.1.3 蹦床运动专项体能相关的概念
        4.1.4 高水平蹦床运动员的界定
        4.1.5 小结
    4.2 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原理
        4.2.1 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生物学基础
        4.2.2 现代蹦床运动的技术特征与肌肉工作特征
        4.2.3 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4.2.4 蹦床运动与力学原理
        4.2.5 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原则
        4.2.6 小结
    4.3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体系
        4.3.1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4.3.2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体系
        4.3.3 对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新探索
        4.3.4 小结
    4.4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体系
        4.4.1 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4.4.2 体能评价指标的筛选
        4.4.3 各体能指标的权重
        4.4.4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模型
        4.4.5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体能结构模型
        4.4.6 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的评价标准
        4.4.7 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体能指标的评价标准
        4.4.8 小结
    4.5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综合评价与诊断软件系统的研制
        4.5.1 研制的目的
        4.5.2 系统的功能
        4.5.3 编程语言的选择
        4.5.4 系统结构图
        4.5.5 数据流程图
        4.5.6 数据库设计
        4.5.7 系统功能模块
        4.5.8 系统运行举例
        4.5.9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黄健、米切尔蹦床屈体前空翻两周同时转体540度部分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蹦床运动员着网起跳动作膝关节活动度的研究[J]. 胡俊雄. 当代体育科技, 2018(26)
  • [2]人体—蹦床运动系统的力学模拟与分析[D]. 毛一玲. 东南大学, 2015(08)
  • [3]蹦床男子优秀运动员“803<”动作运动学分析[D]. 许金富.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4]竞技蹦床难度动作的发展及自选套路编排创新研究[D]. 潘玲. 山西大学, 2012(11)
  • [5]优秀竞技蹦床运动员自选动作中断的技术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D]. 刘华. 山西大学, 2012(10)
  • [6]蹦床网上男子两周类空翻起跳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D]. 陈志军. 西安体育学院, 2012(10)
  • [7]蹦床运动员周馨怡网上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D]. 李广凯. 南京体育学院, 2012(06)
  • [8]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赛前训练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王伟峰. 山西大学, 2011(06)
  • [9]蹦床运动屈体两周早转后空翻动作技术研究[D]. 王海.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 [10]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D]. 冯本余.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1)

标签:;  ;  ;  

黄健与米切尔蹦床540度前空翻两周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