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问卷调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问卷调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一、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调查问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高晔[1](2020)在《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紧密围绕课程知识传播这一研究对象,本文所指的课程知识是指纳入课程中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课程论探讨的对象。以教育学、传播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状况,并根据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趋势,系统化地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互联网时代加强课程知识传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其次,系统回顾和梳理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与课程知识传播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出关于国内外研究的述评。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从而为开展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铺垫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一是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论文的课程知识是课程论的探讨对象,课程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通过分析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对课程知识的影响,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影响主要有:互联网促进课程知识的共享,同时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更加的多元。二是探究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论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个案考察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过程及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人际传播,诸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与老师或学生交流课程知识的相关问题可以极高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是以组织为单位的有纪律规范和组织保障实施的传播,其影响是组织内成员可以更好地共享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如慕课等平台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课程知识更好的走向共享。三是阐述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梳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现实环境,得出在互联网时代引领下,内蒙古师范大学不断深化转型发展理念,不断鼓励各类新媒介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微信、电子邮件)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学校官方网站、电子资源数据库)与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网络课程、微博等)日渐成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新型手段。四是分析课程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从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三种类型的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得出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中获取动力不足;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不益于课程知识的共享;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存在互动性不足以及学习效果甚微等诸多问题。五是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趋势,指出要想完善课程知识传播机制与解决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学校层面,应该积极推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还应该对学生展开培训,设置媒介素养课程。在教师层面,教师应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培养自己与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型手段交流课程知识的路径方法。在学生层面,应该引导与监督学生学会利用各类移动终端来获取课程知识。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让课程知识得以实现更好的传播以及为其他学校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为我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

刘文俊[2](2017)在《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信息服务,都属于双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①。这类信息服务具有明显的双边平台特征:一边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另外一边为第三方商家②提供服务。例如淘宝、Facebook、美团外卖都是典型的双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平台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去一些经典的单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例如影音播放器,也变成了双边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平台:一边为消费者提供视频播放服务,一边为第三方商家推送广告。发生同样变化的,还有杀毒软件。在单边市场环境下,信息服务提供商向消费者销售优质的信息服务;在双边市场环境下,信息服务提供商向大部分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向另外一边的第三方商家收取费用。近年来,在国内外大量的消费者信息服务使用行为相关研究中,不少研究选用的信息服务,本身就是双边市场信息服务(平台)④,例如团购、移动支付等,但是这些研究均未提及“双边市场环境特征”对消费者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的影响。全球众多学者,都明确指出双边市场环境中的消费者行为和单边市场环境中的消费者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⑤⑥⑦,然而,目前暂时没有相关研究梳理这些区别,并分析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展开了“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本研究属于“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领域研究,分析逻辑涉及“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延伸理论(母产品→延伸品),“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中的技术接受与持续使用理论(接受→持续使用)。品牌延伸理论是从宏观上进行描述,技术接受与持续使用理论是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两个理论的逻辑进行交叉混合后,变成“母产品接受→母产品持续使用→延伸品接受→延伸品持续使用”四个阶段①。在阶段一,母产品②接受研究中: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模型”。该模型在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TAM)基础上,引入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中的关键因素——任务技术匹配,作为有用性感知的前因,并考虑了双边市场环境因素:交叉网络外部性③,消费者多平台持有④,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验证了“双边市场环境因素”对“消费者信息服务平台使用意愿”有显着的影响,增强了单边市场情景下的经典技术接受理论在双边市场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在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意愿的直接前因中,交叉流行性感知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显着为正;竞争品满意度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显着为负。在各因素内部关系的分析中,交叉流行性感知对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需求技术匹配等变量的影响均显着为正。竞争品满意度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显着为负。在阶段二,母产品持续使用研究中:放宽了单边市场环境下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中,“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正面情感”这个前提假设。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模型”。该模型用资源基础理论(RBT)中的“不可替代性”概念,代替了“满意度”。同时,定义了本研究中“不可替代性感知”这一概念的两层含义:来源于创新扩散理论(IDT)中的“局部相对优势”,以及根据双边市场环境特征推导出的“不存在明显劣势”。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新构建的模型,用“不可替代性感知”代替了满意度,未对消费者的使用态度做任何前提假设,更符合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情景⑤。研究发现:有用性感知和不可替代性感知是消费者持续使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直接前因。易用性感知在有用性感知影响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不可替代性感知共同组成了消费者持续使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促进因素。而竞争品满意度显着负向影响消费者不可替代性感知,同时也显着负向影响消费者的持续使用意愿,竞争品满意度是消费者持续使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阻碍因素。在阶段三,延伸品①接受研究中:研究了消费者在“负面情感”下,对延伸品的妥协接受行为,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模型”。该模型针对经典的技术接受理论未覆盖到的“负面情感”情景,以“打扰/捆绑——抵抗——妥协”为研究主线,结合捆绑销售理论,进行构建。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商的营销策略——捆绑,对消费者使用行为的影响。与经典的“研究消费者’利得’来考察消费者的接受行为”不一样,本研究从消费者“利失”的角度来考察消费者的妥协接受行为。研究发现:消费者妥协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促进因素来源于抵抗成本,阻碍因素来源于抵抗意愿。抵抗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抵抗“延伸品”的成本与放弃使用“母产品”的成本。而抵抗意愿的前因主要来自厌恶感知和风险感知。抵抗成本、风险感知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厌恶感知,竞争品满意度显着负向影响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在阶段四,延伸品持续使用研究中:研究了纯粹被金钱补贴吸引而来的消费者,当停止金钱补贴时,继续使用该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原因。本研究根据态度转变理论、效价理论,结合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提出了“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模型”,并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本阶段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了消费者获利感知减少情景下的持续使用行为,帮助互联网企业寻找停止经济补贴而不流失消费者的方法。研究发现: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意愿主要来源于认同感知和维持现状偏好。认同感知受到了获利感知的正向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竞争品绩效的负向影响。获利感知可以降低竞争品绩效,认同感知可以强化消费者的维持现状偏好。

曾智[3](2016)在《中医隐性知识传承 ——基于师徒授受的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知识被誉为“人类从愚昧向文明不断迈进的桥梁”,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知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成果。在人类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人们很早就已经发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我们所能清晰表达的知识以外还存在另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但在传统认知论看来,这种知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因此,它被“知识王国”长期流放在外。直到20世纪中叶,英国着名学者波兰尼(M.Polanyi)在对科学知识的性质进行分析时提出并构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理论,并指出,“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tell”“All knowledge exists the tacit dimension”(即:我们所知道的总比我们所能言说的多。所有知识都存在着隐性维度)。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传统认知论和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观的一种挑战,由此也引发了现代认知论上一场根本性变革。在随后半个多世纪以来,隐性知识理论得到了国际社会科学界的广泛认同和深入研究。“意会”是构成中医知识的重要因素,隐性知识是中医学的主要存在形式。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不仅是对西方科学主义强调完全明述知识(the ideal of wholly explicit knowledge)这一论断的颠覆和反思,也为中医学提供了认知论的指导。因此,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师徒授受模式的中医隐性知识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长期以来,学者们喜欢借鉴弗洛伊德在分析人格结构观时所提出的“冰山模型”来对人类个体知识的结构进行分析。因此,这一模型也被用来分析中医个体知识的结构框架。本研究提出了“新冰山模型”,旨在还原到“冰山模型”的最先提出者弗洛伊德的理论模型,并将知识管理和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加以结合。“新冰山模型”的构建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知中医个体知识的框架结构。通过对中医隐性知识形成的缘由进行分析,并从中医医家对中医知识的认知出发,本研究对中医隐性知识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整理分析。同时,基于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类型分析的结果,结合与中医药领域名老中医进行深入访谈所获信息,本研究对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进行了科学的构建。在实证研究中,该结构模型与被调查专家的观点高度吻合。“师徒制”是实现隐性知识有效传播的桥梁。从师徒制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师徒制为人类知识(特别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与转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师徒制始终是中医隐性知识有效转移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从要素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师徒授受模式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型,本研究对中医师徒制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6个要素中一共包含23个特性因素对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绩效或者说效果产生影响。对有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估,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师傅的传承意愿、师徒关系等因素排名前10位。本研究还从“复合主体论”的角度对师徒授受模式下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构建了测验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然后,充分收集文献资料和与名老中医药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对所要研究的9个因素编制了测验项目;再然后,通过预测过程,对测验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鉴定。最后,按照分层比例抽样的方式在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湖北和广东等6各省(市)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回收238份有效问卷,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和AM0S7.0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发现:(1)在师徒授受模式下,影响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各因素与中医隐性知识转移效果之间都存在极显着相关,且所有的相关关系都为正相关;(2)对于师傅而言,师傅的人格魅力与徒弟的接收意愿之间存在极其显着相关;(3)对于徒弟而言,徒弟的中医信念与其学习态度、悟性水平和接收意愿都存在显着相关;(4)就师徒关系而言,师徒关系与师傅的传承意愿和徒弟的接收意愿、学习态度都存在显着关系。从“要素论”和“复合主体论”的理论框架出发,本研究认为提升中医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策略主要有:(1)坚持师承模式是把握中医个体隐性知识传承的捷径(2)改善组织环境,提升师傅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意愿(3)增强师徒关系,提升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

郭伟[4](2011)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环境发展的变幻莫测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导入竞争情报、构建竞争情报系统,关注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效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呈现许多显着特点,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正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机遇和挑战,这使得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系统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针对互联网的具体环境,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新特点,并构建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整体模型,即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由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组成。接着从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两个方面较为详细阐述了其设计思路及建设方案,其中重点阐述了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的系统构成、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探讨了竞争情报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过程,并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的设计思路。最后,为了检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本文围绕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评价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评价模型,并针对某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在于可以明确如何对企业理性地导入竞争情报,有效的引导与协调竞争情报系统的实施。对于专门化的服务机构和商业化的公司,当他们在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竞争情报系统时,希望本文能够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及系统构建模型。最后本文亦能为当前学术界有关竞争情报理论水平的深化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与依据。

宋文丰[5](2011)在《基于WebGIS西部地区HIV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发“基于WebGIS西部地区HIV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将WebGIS技术应用到艾滋病暴露前用药以及艾滋病管理中,综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充分展示这些数据的空间信息,使研究者更直观的从整体上掌握和管理药物使用情况和相关反应,建立一个多方位的提醒系统,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并且为受试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方法: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四省市(重庆、广西、四川和新疆)的男男性行为者(man who has sex with man, MSM)、失足妇女(commercial sex workers,CSW)和HIV感染者配偶进行调查,了解他们获得HIV/AIDS知识的途径,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HIV/AIDS相关知识,希望通过什么的途径来获得预防和治疗HIV/AIDS相关药物的信息等方面的信息。使用SQL2000和VS2008建立“西部地区HIV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百度地图API将百度地图嵌入到系统中,对受试者的基本信息、体检资料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通过该系统中的问卷管理系统向前台用户发布相关的调查问卷,收集相关的信息;通过该系统中的短信和邮件提醒系统对受试者进行拿药和服药提醒;通过系统中的交流平台向前台用户提供一个与相关专业人士(后台用户)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地图功能,向前台用户提供一个检索和定位等功能;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向大众发布HIV/AIDS的知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内容。结果:调查结果显示,MSM被调查者喜欢通过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来获得HIV/AIDS的相关知识,他们也更希望通过这两种手段来获得关于HIV/AIDS的知识和关于暴露前预防HIV/AIDS的药物信息。但同时我们也发现,MSM被调查者们也偏好通过网络来寻找性伴侣,并且通过网络来寻找性伴侣的频率较高,性伴数较多。在CSW被调查者中网络并不是她们的首要选择,但是不管是目前她们获得HIV/AIDS知识的途径或是希望获得HIV/AIDS知识的途径中,网络也是她们的主要选择之一。所以网络在HIV/AIDS的预防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通过SQL2000和VS2008初步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西部地区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信息采集与跟新、查询、SQL查询、信息的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可以通过该系统向用户发送短信和邮件提醒,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发布相关的信息。结论:对于MSM被调查者来说,网络是他们彼此联系和沟通最有效的方式,更是他们获得HIV/AIDS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而目前开展比较多的传统的同伴教育和宣传资料并不是他们的主要选择方式,网络的健康教育开展却不是很好;对于CSW被调查者来说,虽然网络不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但是也是他们的主要选择之一,因此开展相关的网络宣传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开发该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并且具有方便经济等优点,能够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卢燕秋[6](2010)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情报战也愈演愈烈,网络已经成为主战场。然而,国内企业对竞争情报不够重视,网络反竞争情报意识更是淡薄。面对跨国公司为首的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引入企业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单元模型,对网络环境下企业自身存在的竞争情报脆弱点以及面临的竞争对手情报活动威胁进行分析,并从宏观层面上阐述了网络反竞争情报的整个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对企业实体(Intranet)、商务通道(Extranet)和信息暴露区(Internet)的关键信息由内而外进行逐层保护,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公开与情报保护的博弈均衡。

王瑾[7](2007)在《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日益临近,中国的建筑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国也会对中国建筑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外着名建筑企业包括一些设计咨询公司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步伐,中国建筑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开放的国际建筑市场和高速发展的国内建筑市场为我国的建筑企业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筑企业必须加快提高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而一个企业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具备市场竞争的所有资源,因此我国建筑企业逐渐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合的重要性,在发展自主核心能力的同时利用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集群作战的方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市场竞争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可以说供应链管理适应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需求,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将市场营销管理的中心将从以往注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量的管理,营销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本文将建设供应链概念引入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建立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市场营销框架,并对其实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从两个层面界定了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分析了建设供应链所具有的特征,进而构建了建设供应链的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理论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影响,结合当前市场营销的前沿理论,针对建筑业市场营销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以关系、成本、服务、品牌为四要素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模式。2.对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市场分析到市场定位,从市场部署到营销策略,以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并结合已建立的市场营销模式详细分析了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资源整合模型,分析了建筑企业在关系资源、人力资源及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市场营销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支持。3.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的成效已不仅仅关注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合作关系等非财务绩效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模型,并形成三个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具体的量化方法进行详细研究。4.对我国建筑企业的领军企业——中建总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以印证论文的研究内容。经过研究不难发现,中建总公司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善于站在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市场运作,将供应链横纵联合、资源集成的理念运用于市场经营,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建总公司。由此可见,这种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使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有利于形成我国建筑企业良性的竞合格局,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使我国建筑企业从容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

王硕[8](2007)在《电子商务概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将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电子商务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实现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电子商务的社会与法律环境要求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与对策等。为了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谈判、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本文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第二篇为实务篇,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的业务过程,包括网络营销、交易谈判、支付、订单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第三篇为技术与环境篇,阐述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要求、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本文积极吸取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精选多个案例,并对其得失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案例选择上,以本土案例为主,并尽可能选自不同的领域。(2)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在内容选取时,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与自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之中,力争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3)注重学科融合。电子商务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注重将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理解交易过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李如仁[9](2007)在《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科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多学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解决地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但GIS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鲜有涉猎。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GIS不应仅被视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已,它的发展和其它的科技一样,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GIS与社会的研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人们民主参政的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非常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希望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参与和知情权,并参与决策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PGIS)应运而生。PPGIS是由社会学、规划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社会科学和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的边缘科学,是社会行为和技术在某一个具体地理空间上的集成。它以过程为导向,以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通过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公众参与,体现政府、社会团体、领域专家和个人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其应用范围涉及所有的社会公共事务,目的是提升社会民主、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美国商务部资助的一个PPGIS应用项目——Webpolis(一个在线社区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组织实施为例,首先探讨了PPGIS的相关理论,创建了PPGIS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总结了PPGIS的相关技术;然后介绍了PPGIS的组织实施方法,首次提出了异步组织化参与的理念;接着详细阐述了WebPolis的系统设计、功能实现和关键技术,并讨论了Web和GIS在该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辅助公众参与社区的规划;最后指出了PPGIS在实践和伦理方面遇到的挑战。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PPGIS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提出在国内还是首次。PPGIS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涉及到的社会科学包括规划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与法律、经济学等等,涉及到的自然科学包括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工程学等;(2)详细阐述了一个实用的PPGIS应用系统——WebPolis(一种在线社区决策支持系统)的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知识库、共识构建程序组件(CBA)和决策支持工具箱是WebPolis的三项创新技术;(3)分析了传统组织方法的不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异步组织化参与的思想,同时提出了参与方式的比较标准,对不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4)提出了PPGIS在实践和伦理上遇到的挑战,包括影响了社区生活、信息边缘化、公共信息的访问和隐私、轻视规划决策、公众范围界定的模糊性等。

崔树银[10](2007)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流程变革研究》文中认为流程变革由来已久,开始于18世纪晚期的工业革命已经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生产流程的组织问题。19世纪早期享利·福特创造的生产流程实现了让美国中产阶级拥有小汽车的梦想,享利·福特的成功被奉为流程变革的经典。20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管理第三次革命”的流程再造风靡全球,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实施流程再造,以期获得绩效的显着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期,Internet、E-mail和Web的出现引起了企业的极大兴趣,作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一种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企业的销售方式和服务方式,而且改变了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因而对传统企业的业务流程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本文主要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的流程变革问题,研究内容可以用传统企业+电子商务+流程变革来表示,也就是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本文在波特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价值链模型,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讨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模型则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分为四个层次,用以说明电子商务应用处于不同层次,电子商务对业务流程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上海市相关企业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状况以及电子商务对企业流程带来的冲击。 2.本文基于前人对流程再造的研究和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实践,探讨了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内涵、特点以及内容,提出了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模型。该模型按照变革的过程,将电子商务流程变革分为战略规划、流程分析、流程设计和变革评估四个阶段。 3.流程再造以其高失败率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缺少战略规划是其失败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战略规划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战略规划过程模型以及战略规划的关键成功因素,并就知识管理在战略规划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4.流程分析是流程设计的前提,流程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当前业务流程建模(As-is Modeling)和目标业务流程建模(To-be Modeling)来实现的。本文对流程建模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运用IDEFO的建模方法描述了建筑项目工程

二、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调查问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调查问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课程知识的研究
        2.国内外传播学的发展研究
        3.课程与传播的关系研究
        4.课程知识与传播机制的关系研究
        5.国内外研究述评
        6.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进程
    (六)可行性和创新性
        1.可行性
        2.创新性
一、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
    (一)课程知识及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1.课程知识的含义
        2.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影响
        1.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主要类型
        1.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
        2.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
        3.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
    (四)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从专享走向共享
        1.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影响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影响
        3.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
    (一)互联网技术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发展阶段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反思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运用状况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运用状况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运用状况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反思
四、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获取动力不足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互动性不足
    (四)课程知识传播过程问题的反思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问题的应对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问题的消解
    (四)协调处理好三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结语:让课程知识走向共享
    (一)研究结果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双边市场相关文献
        2.1.1 双边市场的概念
        2.1.2 双边市场的分类
        2.1.3 双边市场的环境特征
    2.2 消费者信息服务使用行为相关文献
        2.2.1 消费者信息服务接受行为相关研究
        2.2.2 消费者信息服务持续使用行为相关研究
        2.2.3 双边市场中消费者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
    2.3 消费者延伸品使用行为相关文献
        2.3.1 基于品牌延伸相关研究
        2.3.2 基于捆绑销售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现状评述
        2.4.1 研究的主要进展
        2.4.2 有待解决的问题
3.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3.1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研究框架
        3.1.1 消费者接受行为理论模型
        3.1.2 消费者接受行为理论基础
    3.2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框架
        3.2.1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模型
        3.2.2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基础
    3.3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研究框架
        3.3.1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理论模型
        3.3.2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理论基础
    3.4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框架
        3.4.1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模型
        3.4.2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基础
    3.5 总体理论模型
        3.5.1 总体理论模型的构建
        3.5.2 总体理论模型的验证思路
4.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研究
    4.1 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与假设
        4.1.1 服务质量
        4.1.2 外部环境
        4.1.3 风险与风险感知
        4.1.4 使用成本感知
    4.2 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变量测量
        4.2.3 问卷前测
        4.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4.3 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4.3.1 测量模型检验
        4.3.2 结构模型检验
    4.4 消费者接受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4.4.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4.4.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5.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5.1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模型与假设
        5.1.1 外部环境
        5.1.2 服务质量
    5.2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测量
        5.2.3 问卷前测
        5.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3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5.3.1 测量模型检验
        5.3.2 结构模型检验
        5.3.3 调节效应检验
        5.3.4 中介效应检验
        5.3.5 数据分析小结
    5.4 消费者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5.4.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5.4.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6.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研究
    6.1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模型与假设
        6.1.1 打扰
        6.1.2 捆绑
        6.1.3 抵抗
        6.1.4 妥协接受
    6.2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6.2.1 问卷设计
        6.2.2 变量测量
        6.2.3 问卷前测
        6.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6.3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6.3.1 测量模型检验
        6.3.2 结构模型检验
    6.4 消费者妥协接受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6.4.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6.4.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7. 消费者双边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7.1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的扎根研究设计
        7.1.1 开放式问卷设计
        7.1.2 扎根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7.2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的扎根模型构建
        7.2.1 范畴的提炼
        7.2.2 主范畴的提炼
        7.2.3 扎根模型构建
    7.3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扎根模型的概念解释
    7.4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7.4.1 问卷设计
        7.4.2 变量测量
        7.4.3 问卷前测
        7.4.4 实证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7.5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模型的实证数据分析
        7.5.1 测量模型检验
        7.5.2 结构模型检验
    7.6 消费者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结论及讨论
        7.6.1 结论分析与管理启示
        7.6.2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贡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接受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3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妥协接受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内在化持续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医隐性知识传承 ——基于师徒授受的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
        1.1 由技入道:中国传统技艺传承的必由之路
        1.2 道:形而上的“可意会,难以言说”
        1.3 中医:医者,意也
        1.4 隐性知识管理:在我国多个领域“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概念界定
        3.1 隐性知识
        3.2 中医隐性知识
        3.3 中医师徒制
    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的切入点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的基本框架
        4.4 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构
    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隐性知识的理论研究
    1 从三个实例看传统知识观的危机
    2 隐性知识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2.1 隐性知识的含义及其特征
        2.2 隐性知识的分类
        2.3 隐性知识的维度与测评研究
        2.4 隐性知识的转化与转移
第3章 中医隐性知识的理论分析
    1 医者意也:作为个体隐性知识的中医学
        1.1 中医知识的类型划分与框架结构
        1.2 中医隐性知识的含义与特征分析
    2 中医隐性知识形成的缘由分析
        2.1 中医隐性知识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投影
        2.2 中医隐性知识的形成是“内证”文化的体现
    3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获取途径分析——基于“国医大师”成才规律的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国医大师”成才之路的探寻
        3.3 “大医精诚”之路对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启示
第4章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结构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1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类型及结构维度分析
        1.1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类型分析
        1.2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分析
    2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2.4 结论
第5章 基于师徒制的中医隐性知识传承及模型分析
    1 师徒制: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
        1.1 传统“师徒制”的历史回眸
        1.2 师徒制是实现隐性知识有效传播与共享的桥梁
    2 属于“隐性知识”范畴的中医学与“师徒制”
        2.1 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与师徒授受的“师徒制”
        2.2 现代师徒关系的异化对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的影响
    3 基于师徒制的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型分析
        3.1 师徒制模式下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回顾
        3.2 师徒制下中医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的研究
第6章 中医师徒制中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 影响因素重要性的描述性研究
        1.1 研究方法与调查取样
        1.2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 基于“复合主体论”的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影响研究
        2.1 师徒授受模式中“复合主体论”的探讨
        2.2 研究假设
        2.3 调查问卷及量表设计
        2.4 测量的实施
        2.5 模型验证研究
第7章 研究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1.1 基于“tacit knowledge”译法的理论研究
        1.2 “新冰山模型”的提出及中医隐性知识的含义与特征
        1.3 构建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
        1.4 中医隐性知识转移与师徒授受模式的关系研究
        1.5 “复合主体论”指导下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 提升中医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对策
        2.1 坚持师承模式是把握中医个体隐性知识传承的捷径
        2.2 改善组织环境,提升师傅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意愿
        2.3 增强师徒关系,提升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
    3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工具
附录2 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4)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竞争情报研究现状
        1.2.2 国内竞争情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竞争情报概述
        2.1.1 竞争情报的科学含义
        2.1.2 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
        2.1.3 竞争情报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2 竞争情报系统概述
        2.2.1 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
        2.2.2 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
    2.3 互联网环境下竞争情报的特点
        2.3.1 竞争情报的变化
        2.3.2 竞争情报工作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
    3.1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要素
    3.2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原则
    3.3 建设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步骤
    3.4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整体模型
        3.4.1 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
        3.4.2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3.5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平台建设
    3.6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技术支持
        3.6.1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3.6.2 系统开发语言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管理子系统
    4.1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收集子系统
        4.1.1 系统框架
        4.1.2 需求分析
        4.1.3 系统设计思路
    4.2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库子系统
        4.2.1 系统建设的方案选择
        4.2.2 异构数据库系统的集成
        4.2.3 企业竞争情报数据仓库的设计
    4.3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
        4.3.1 系统基本功能
        4.3.2 系统功能模块
        4.3.3 系统设计思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5.1 系统框架和功能
    5.2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5.2.1 波士顿矩阵
        5.2.2 SWOT分析
        5.2.3 定标比超分析法
    5.3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设计
        5.3.1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实现数据挖掘的关键
        5.3.2 基于投影寻踪理论的情报聚类算法
        5.3.3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的工作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实用性评价
    6.1 实用性评价的实施过程
    6.2 实用性评价原则
    6.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
        6.3.1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6.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6.3.3 评价指标的解释
        6.3.4 评价方法的选取
        6.3.5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6.3.6 评价等级集的确立
        6.3.7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6.3.8 综合评价
    6.4 实证分析
        6.4.1 企业相关情况介绍
        6.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6.4.3 指标权重的确立
        6.4.4 评价等级集的确立
        6.4.5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立
        6.4.6 计算结果
        6.4.7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详细摘要

(5)基于WebGIS西部地区HIV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西部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减少HIV 新发感染的可行性研究基线调查情况
第二部分 基于WebGIS 西部地区HIV 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第一节 后台用户的需求分析
    第二节 前台用户的需求分析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WebGIS 西部地区HIV 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网民概况
    第二节 被调查者使用网络的可行性分析
    小结
第四部分 WebGIS 的介绍和实现技术
    第一节 WebGIS 的一般介绍
    第二节 WebGIS 的设计与开发
    第三节 API 和百度地图API 简介
第五部分 基于WebGIS 西部地区HIV 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第一节 系统结构设计
    第二节 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电子地图功能核心类API
第六部分 基于WebGIS 西部地区HIV 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第一节 系统的前台
    第二节 系统的后台介绍
第七部分 基于WebGIS 西部地区HIV 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服务器及网络环境安全
    第三节 应用程序技术架构安全
    第四节 应用程序安全
全文总结
    本次研究的创新
    本次研究的不足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本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概述
    2.1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相关概念及关系
        2.1.1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
        2.1.2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
        2.1.3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与竞争情报关系
        2.1.4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与网络信息安全关系
    2.2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特点
    2.3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必要性与紧迫性
第3章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脆弱点及威胁分析
    3.1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脆弱点分析
        3.1.1 企业信息暴露区(Internet)竞争情报脆弱点分析
        3.1.2 企业商务通道(Extranet)竞争情报脆弱点分析
        3.1.3 企业实体(Intranet)竞争情报脆弱点分析
    3.2 网络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情报活动威胁分析
        3.2.1 信息暴露区(Internet)面临的竞争对手情报活动威胁分析
        3.2.2 商务通道(Extranet)面临的竞争对手情报活动威胁分析
        3.2.3 企业实体(Intranet)面临的竞争对手情报活动威胁分析
第4章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工作流程
    4.1 网络环境下企业关键信息识别
        4.1.1 从自身视角识别企业关键信息
        4.1.2 从竞争对手视角识别企业关键信息
    4.2 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脆弱点发现
    4.3 网络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情报活动威胁发现
    4.4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策略制定和实施
        4.4.1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策略制定
        4.4.2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策略实施
    4.5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工作反馈与改进
第5章 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构建
    5.1 企业实体(Intranet)反竞争情报实现
        5.1.1 企业实体(Intranet)反竞争情报管理
        5.1.2 企业实体(Intranet)反竞争情报技术
        5.1.3 企业实体(Intranet)反竞争情报法律建设
        5.1.4 企业实体(Intranet)反竞争情报文化建设
    5.2 企业商务通道(Extranet)反竞争情报实现
        5.2.1 企业商务通道(Extranet)反竞争情报管理
        5.2.2 企业商务通道(Extranet)反竞争情报技术
    5.3 企业信息暴露区(Internet)反竞争情报实现
        5.3.1 企业信息暴露区(Internet)反竞争情报管理
        5.3.2 企业信息暴露区(Internet)反竞争情报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7)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逻辑框架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第2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2.1 建设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构建
        2.1.1 供应链管理的简介
        2.1.2 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2.1.3 建设供应链框架结构
    2.2 传统建筑业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2.2.1 传统建筑市场营销程序
        2.2.2 传统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2.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2.3.1 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分析
        2.3.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框架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策略
    3.1 建筑企业市场细分及营销战略部署
        3.1.1 建筑企业的市场细分
        3.1.2 评价细分建筑市场
        3.1.3 目标市场的选择
        3.1.4 市场营销战略部署
    3.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关系营销策略
        3.2.1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体系
        3.2.2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策略
    3.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服务延伸策略
        3.3.1 以高端项目提升总承包能力
        3.3.2 以专业技术提高服务能力
        3.3.3 以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3.4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品牌营销策略
        3.4.1 建筑企业建筑品牌的建立
        3.4.2 建筑企业品牌营销的实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
    4.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架构
        4.1.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4.1.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资源整合模型
        4.1.3 基于资源整合的市场营销过程
    4.2 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管理
        4.2.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战略合作关系模型
        4.2.2 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4.2.3 合作关系管理
    4.3 营销团队建设
        4.3.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人力资源整合
        4.3.2 营销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4.4 市场营销信息支撑平台的搭建
        4.4.1 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信息集成模式
        4.4.2 市场营销信息支撑平台构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
    5.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与设计
        5.1.1 传统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5.1.2 典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5.1.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5.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评价指标体系
        5.2.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5.2.2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量化
    5.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绩效评价计算方法
        5.3.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值
        5.3.2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的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6.1 中建总公司优劣势分析及市场定位与目标
        6.1.1 中建总公司简介
        6.1.2 中建总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6.1.3 中建总公司的劣势分析
        6.1.4 中建总公司市场定位及目标
    6.2 中建总公司市场部署及营销策略
        6.2.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中建总公司市场部署
        6.2.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6.3 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资源整合
        6.3.1 中建总公司内部资源整合
        6.3.2 中建总公司外部资源整合
    6.4 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绩效评价
        6.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2 原始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6.4.3 市场营销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电子商务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基础篇
    1 绪论
        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1.2 电子商务模型与机理
        1.3 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学问题思考
        1.4 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 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2.1 商务模式及电子商务模式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与应用
        2.3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2.4 基于易趣网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第二篇 实务篇
    第3章 网络营销
        3.1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
        3.2 网络消费者
        3.3 网络市场调研
        3.4 网络营销策略
        3.5 网络营销管理
    第4章 电子交易与支付
        4.1 贸易与电子贸易
        4.2 电子合同
        4.3 电子交易
        4.4 电子支付
    第5章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5.1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变革
        5.2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
        5.4 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第三篇 技术与环境篇
    第6章 电子商务基础技术
        6.1 网络技术
        6.2 EDI技术
        6.3 安全技术
        6.4 数据库技术
    第7章 电子商务实用开发技术
        7.1 前台(客户端)开发技术
        7.2 后台(服务器端)技术
        7.3 Web Service技术
    第8章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
        8.1 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8.2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
        8.3 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及推广
    第9章 电子商务营运社会管理机制
        9.1 管理制度的建立
        9.2 法律法规的建设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致谢

(9)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PPGIS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分析和总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2 PPGIS 的理论体系探讨
    2.1 PPGIS 的历史沿革
    2.2 PPGIS 的相关概念
        2.2.1 公众-Public
        2.2.2 参与-Participation
        2.2.3 公众参与-Pubilic Participation
        2.2.4 PPGIS 的定义
    2.3 PPGIS 的内涵和特征
    2.4 PPGIS 和GIS 的关系
    2.5 PPGIS 应用于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2.5.1 在社区中实践PPGIS
        2.5.2 “社区”的模糊度
        2.5.3 建立社区网络
    2.6 PPGIS 的理论体系
3 PPGIS 的技术体系
    3.1 WEBGIS 技术
        3.1.1 WebGIS 概述
        3.1.2 WebGIS 的体系结构
        3.1.3 WebGIS 的基本特征
        3.1.4 WebGIS 的实现技术
    3.2 分布式空间数据库技术
        3.2.1 分布式空间数据库概述
        3.2.2 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3.2.3 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结构
        3.2.4 数据库管理模式
    3.3 协同式空间决策技术
        3.3.1 基本概念
        3.3.2 CSDSS 的基本特征
        3.3.3 CSDSS 的主要技术
    3.4 空间信息WEB 服务
        3.4.1 Web 技术综述
        3.4.2 Web 信息服务
        3.4.3 Web 服务模型
        3.4.4 空间信息Web 服务
    3.5 虚拟现实技术
        3.5.1 概念介绍
        3.5.2 虚拟现实技术及开发工具
    3.6 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技术
        3.6.1 PPGIS 中人机交互界面
        3.6.2 多媒体技术
    3.7 知识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3.7.1 知识库
        3.7.2 数据挖掘
4 PPGIS 的组织与实施
    4.1 异步组织化参与方法的机遇和挑战
        4.1.1 支持群体组织过程的五种方法
        4.1.2 评议群体过程:从同步到异步
        4.1.3 组织化参与:从有意义到赋权
        4.1.4 作为对话的参与
        4.1.5 参与的创建
    4.2 支持组织化参与的五种方法比较
        4.2.1 决定参与
        4.2.2 组织变化参与
        4.2.3 参与方法比较的标准
        4.2.4 特殊性和相似性
    4.3 PPGIS 组织化参与的未来
5 PPGIS 的案例研究——WEBPOLIS
    5.1 概述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设计的原则
        5.2.2 系统总体设计
        5.2.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5.2.4 软硬件设计
        5.2.5 基础数据准备
        5.2.6 系统数据库组织与设计
        5.2.7 接口和网络安全设计
    5.3 功能组件
        5.3.1 用户组件
        5.3.2 社区参与组件
        5.3.3 地理信息系统组件
        5.3.4 规划与经济模型组件
        5.3.5 共识构建程序组件(CBA)
        5.3.6 知识与专家组件
    5.4 主要应用模块
        5.4.1 网上土地选址应用模块(OLSA)
        5.4.2 共识构建应用模块(CBA)
        5.4.3 经济发展方案模型创建模块
        5.4.4 贷款/资助搜索引擎
    5.5 主要创新
        5.5.1 知识库
        5.5.2 共识构建模块(CBA)
        5.5.3 WebPolis 经济发展决策支持工具箱
    5.6 案例研究
    5.7 结论
6 PPGIS 面临的挑战——实践与伦理问题
    6.1 影响了社区生活
    6.2 信息边缘化
    6.3 公共信息获取和隐私
    6.4 轻视规划决策
    6.5 公众范围界定的模糊性
    6.6 公众的思维偏好和冲突
    6.7 社会的不稳定
    6.8 分析与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0)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流程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2.1 流程变革的研究综述
        2.1.1 流程的含义
        2.1.2 流程变革的定义
        2.1.3 流程变革的方式
        2.1.4 流程变革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2.1.5 流程变革的影响因素
    2.2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研究综述
        2.2.1 电子商务概述
        2.2.2 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转型
        2.2.3 电子商务对企业流程的影响
        2.2.4 电子商务与流程再造
    2.3 流程变革理论的研究综述
        2.3.1 分工理论
        2.3.2 流程再造理论
        2.3.3 系统理论
        2.3.4 组织变革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商务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冲击
    3.1 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1.1 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
        3.1.2 电子商务带来的挑战
    3.2 电子商务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
        3.2.1 分析企业价值链的意义
        3.2.2 波特的价值链
        3.2.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价值链模型
    3.3 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模型
        3.3.1 展示阶段
        3.3.2 交流阶段
        3.3.3 交易阶段
        3.3.4 集成阶段
    3.4 我国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3.4.1 调查目的
        3.4.2 调查方法
        3.4.3 调查结果
        3.4.4 相关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模型构建
    4.1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内涵
    4.2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特点
    4.3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内容
        4.3.1 流程变革的广度和深度
        4.3.2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重点
    4.4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模型
        4.4.1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模型的来源
        4.4.2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模型的特点
        4.4.3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模型的构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战略规划
    5.1 战略规划的意义
    5.2 战略规划的过程分析
        5.2.1 战略规划的过程模型
        5.2.2 战略规划的关键成功要素
    5.3 战略规划中的知识管理
        5.3.1 战略规划需要知识管理
        5.3.2 知识的基本分类
        5.3.3 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5.3.4 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5.3.5 知识管理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5.3.6 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流程建模
    6.1 流程建模的目的和特点
        6.1.1 流程建模的目的
        6.1.2 流程建模的特点
    6.2 流程建模的程序
        6.2.1 当前流程建模的程序
        6.2.2 目标流程建模的程序
        6.2.3 流程建模过程中的主要方法
    6.3 流程建模的技术
        6.3.1 流程图
        6.3.2 IDEF
        6.3.3 Petri网
        6.3.4 角色活动图
        6.3.5 流程建模技术的比较
    6.4 基于IDEF0流程建模描述
        6.4.1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利益相关者
        6.4.2 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协调问题
        6.4.3 建筑项目管理中的电子商务平台
        6.4.4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流程描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流程设计
    7.1 企业价值网络的产生
        7.1.1 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
        7.1.2 企业价值网络形成的原因
    7.2 企业价值网络的构建
        7.2.1 企业价值网络的构成
        7.2.2 价值网络中的企业关系
        7.2.3 价值网络中的流程设计
    7.3 企业内部流程设计
        7.3.1 企业内部流程设计的方式
        7.3.2 企业内部流程设计的网络基础
        7.3.3 企业内部网的建设
    7.4 跨企业(B2B)流程设计
        7.4.1 集成的供应链
        7.4.2 跨企业流程设计的方式
        7.4.3 跨企业流程设计的网络基础
    7.5 B2C流程设计
        7.5.1 B2C电子商务活动
        7.5.2 B2C流程设计的方式
        7.5.3 B2C流程设计的网络基础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投资收益分析
    8.1 投资收益分析的必要性及特点
        8.1.1 投资收益分析存在的问题
        8.1.2 投资收益分析的作用
        8.1.3 投资收益分析的特点
    8.2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投资分析
        8.2.1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投资构成
        8.2.2 不同变革层次的投资分析
    8.3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收益分析
        8.3.1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收益构成
        8.3.2 不同变革层次的收益分析
    8.4 投资收益分析的方法
        8.4.1 基于活动的成本计算法
        8.4.2 价值链分析法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成功因素分析
    9.1 研究目的
    9.2 研究方法
        9.2.1 个案选择
        9.2.2 资料收集
        9.2.3 个案背景
    9.3 成功因素分析
        9.3.1 战略规划
        9.3.2 流程以及信息系统的集成
        9.3.3 合作关系
        9.3.4 变革管理
        9.3.5 知识管理
    9.4 研究结果
        9.4.1 变革结果与评估
        9.4.2 启示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附录 A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表格清单
附录 C 插图清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调查问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D]. 高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双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行为研究[D]. 刘文俊. 武汉大学, 2017(06)
  • [3]中医隐性知识传承 ——基于师徒授受的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 曾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D]. 郭伟. 江苏科技大学, 2011(11)
  • [5]基于WebGIS西部地区HIV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的信息管理系统[D]. 宋文丰.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6]网络环境下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D]. 卢燕秋. 苏州大学, 2010(01)
  • [7]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D]. 王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8]电子商务概论[D]. 王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9]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 李如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06)
  • [10]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企业流程变革研究[D]. 崔树银. 同济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问卷调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