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中药冲剂的研究

单味中药冲剂的研究

一、对单味中药颗粒剂的研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悦[1](2020)在《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疗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比较同等剂量的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就诊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馆、急诊门诊的初诊、年龄在18-65岁的痰热咳嗽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随机分组法将80例受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清金止嗽方免煎剂(每日1剂,1日3次,1次1袋,150ml开水冲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清金止嗽方传统汤剂(煎药机煎药,每剂煎3袋,150ml/袋,每日1剂,1日3次,1次1袋)治疗,7天为1个疗程,用药1个疗程。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和安全性指标,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发现P均<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发现,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存在差异性;结合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94.12%)明显>治疗组(81.58%),可以得出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2.中医症状比较: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中医症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P均<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发现,对照组在治疗咳嗽、咯痰等主症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在治疗发热、口渴及大便秘结等次症方面,两组临床疗效相当。3.安全性指标比较:在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等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清金止嗽方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的临床效果优于免煎剂,二者均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王睿[2](2020)在《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1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要病因,也存在饮食、环境、免疫、药物因素的影响。当前本病尚不能治愈,治疗手段在控制症状缓解及预防癌前病变中有众多不足。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针对不同病因病证用药以缓解症状,是中医药在本病中的治疗优势。在中医的角度,上述病因均体现出胃阳受损的特征。前期研究揭示新安医学、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胃脘痛的病机、辨证及用药思路具有独特的思想:以通阳散结法为治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为主要组方特点,针对胃阳不振在胃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亦同样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本研究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阳不振”的病机理论,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在理论源流中发掘通阳散结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阐述胃阳不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机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新安王氏内科医案中有关胃阳不振胃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寻找通阳散结法的组方特点。进一步对此组方进行动物实验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的双方面验证。在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中,通过NF-κB/COX-2通路表达水平验证本法本方对CAG炎症活动的干预机制,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研究其对CAG癌变的干预机制;在临床疗效观察中,通过与温胃舒胶囊的临床对比研究判断本法本方对CAG临床症状、证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水平。为本法本方的进一步临床及药理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2方法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从已出版的《王仲奇医案—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王任之医案》以及王乐匋先生现存医案手稿选取符合中医胃痞和胃痛病诊断标准,证候符合胃阳不振特点的,有较完整的病史,舌脉象及病机分析,有完整的组方,用药剂量的医案纳入研究。采用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分析至三阶关联,总结出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的基本用药和组方特点,供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使用。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健康Wistar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每组12只。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由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研末配置生药液1ml·100g-1灌胃4周,对照组以温胃舒胶囊粉末配置生药液7.5mg·kg-11ml·100g-1灌胃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按等量生理盐水灌胃。NF-κB阻滞剂组给予EVP4593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Hedgehog阻滞剂组给予GDC-0449 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共4周。采用N-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联合夹尾刺激模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阳不振动物模型。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NF-κB、COX-2表达,RT-PCR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表达,判断NF-κB/COX-2通路变化水平。相同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 mRNA表达,判断Hedgehog通路变化水平。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符合中医胃痛和胃痞病,证候表现为胃阳不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五显着差异。观察组:予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水冲300ml早晚分2次服用。对照组给予温胃舒胶囊,一次1.2g,一日2次。给药前、给药1周、给药4周后对各组给药前后中医症状及症候积分评分,给药前、给药4周后进行胃肠病症状重叠与PRO量表评分进行对比,评价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中医症状/证候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情况。3结果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对于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对147例符合条件的医案组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三阶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半夏、瓜蒌、枳壳;半夏、瓜蒌、薤白;枳壳、瓜蒌、薤白等三组存在最强关联度,与其他药物组合存在显着差异。以此推断枳壳、瓜蒌、薤白、半夏等四药为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方的主药;综合其他核心药物和二阶关联规则,得出通阳散结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等药物组成。依据本方的组成和功效的相似度,判断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1)HE染色观察,空白组显示正常胃黏膜;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均呈现腺体萎缩和肠化,符合萎缩性胃炎表现;除空白组和NF-κB阻滞剂组,其他各组大鼠黏膜固有层存在活动性炎症表现,模型组程度重于其他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通阳散结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NF-κB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较高(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Hedgehog阻滞剂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Hedgehog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1)组内比较,给药1周及给药4周以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中医症状及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给药前(P<0.05);给药4周评分明显低于给药1周(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给药前,给药1周及给药4周与对照组相比主症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次症评分及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内比较,观察组和治疗组,给药4周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评分低于给药前(P<0.05);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消化不良和反流症状评分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结论(1)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针对胃阳不振的胃痞、胃痛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组成,为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2)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通过抑制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症活动水平。(3)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提高Shh、Ptch、Gli-1蛋白及mRNA的表达,激活Hedgehog通路,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状态及向胃癌的转变。(4)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候缓解,消化不良、反流症状的缓解水平优于温胃舒胶囊,对全身症状、心理情绪的缓解二者无显着差异。

林梦楠[3](2019)在《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制剂的现代应用对比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现代医学对祖国传统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颗粒制剂以其独特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对比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今后中药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聪聪[4](2019)在《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疹是一种具有强烈瘙痒和炎症性病变等临床特征的皮肤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其他炎症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以及哮喘的风险。目前西药外用治疗常用激素类软膏,口服常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西药虽有良好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中医药对湿疹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五白利湿颗粒作为院内制剂,临床用于治疗渗出性湿疹30余年,疗效确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显着的新药转化前景。因此本课题针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提取工艺优化、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等临床前研究,以期将其开发成疗效确切、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稳定性好的中药新药。第一章首先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批次五白利湿颗粒原药材饮片进行鉴定筛选,均符合药典规定。其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浸膏得率及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溶媒用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等因素,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提取次数进行考察,结合生产成本,最终确立最佳提取工艺为:处方药材12倍水提取2次,每次30min。第二章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质量标准提升,应用于其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首先采用HPLC法,使用YMC-Triart C18色谱柱,0.1%磷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并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100min 327nm;100-120min 210nm;柱温为30℃;进样量10ul;流速1m L/min。在该条件下,共显示15峰。通过与原材料比对,对15峰进行归属,指认2个色谱峰。分别是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其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值均小于3%。不同批次成品间相似度均大于0.97,保留时间RSD值小于1.6%。五白利湿颗粒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简便、有效、重复性好,可用于其制剂制备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另外本章还建立了以菊花、白术为基础的薄层鉴别。五白利湿颗粒的装量差异每10袋应不多于两袋超过5%,并不得有一袋大于10%。通过1号筛不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应大于85.0%,其堆密度应在0.39-0.47之间,休止角应小于46,溶解度良好,含水量不超过8%。在五白利湿颗粒加速稳定性考察过程中,性状稳定,装量差异、粒度、水分、微生物检测及含量测定均符合药典要求,为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章建立DNCB诱发豚鼠耳部湿疹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五白利湿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共6组。给药组连续用药12天,取双耳同位置等面积耳组织,用五位天平记录左右耳重量,计算肿胀度。其次将耳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建立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模型,分五组为空白对照组、阳性组、高中低五白利湿浸膏三个剂量组。连续给药10天测致痒阈。结果表明,五白利湿提取液中高剂量组能明显缓解皮肤硬肿、结痂等炎症症状,降低肿胀度,改善真皮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P<0.05)。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均可以显着提高豚鼠致痒阈(P<0.05),具有抗瘙痒能力。通过分析五白利湿浸膏的抗炎抗瘙痒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提升,并对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建立能够体现产品内在质量的符合现代中药发展要求的质量标准,从而为渗出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种中药新药,并为医院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提供方法借鉴。

宋洪丽[5](2019)在《益肾骨康方抑制骨癌痛的作用机制及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癌痛是晚期癌痛患者最常见的疼痛形式,主要由于肿瘤侵犯骨骼及神经,或瘤体压迫神经、病理性骨折及部分抗肿瘤治疗等原因所致,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骨癌痛的发生可能与肿瘤细胞和炎症细胞产生的致痛介质、破骨细胞的持续激活活化以及肿瘤扩张引起的神经压迫和损伤有关,其中脊髓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骨癌痛发病机制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临床主要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辅助放疗、化疗、热疗等手段联合治疗。由于西医治疗手段具有一定副作用,临床中很多癌痛患者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其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手段丰富,副作用小,安全有效,且能缓解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在治疗癌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益肾骨康方是导师冯利教授的专利处方,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已证实其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且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癌痛患者爆发痛次数,但其抑制骨癌痛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裸鼠肺癌骨转移模型中,益肾骨康方可以降低骨转移发生率,并且具有促进体外成骨的作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将益肾骨康方开发成中成药颗粒制剂,既可方便患者服用及携带,又有较好的质量控制。同时通过观察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揭示其抑制骨癌痛的分子机制,可为开发癌痛的新型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进行益肾骨康方的成药性研究,获得更科学更稳定,方便患者服用的剂型,为今后临床制剂的研究打下基础。2.通过观察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益肾骨康方抑制骨癌痛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药抗癌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方法(一)益肾骨康方的成药性研究:根据益肾骨康方组方药物有效成份分析,对药材吸水率进行考察,并以野黄芩苷转移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提取正交实验、对比实验、放大验证实验,确定其提取工艺;对辅料配比进行考察,确定成型工艺;采用薄层鉴别的方法进行药材质量鉴定,对制剂进行微生物度、重金属、砷剂、浸出物检测。(二)益肾骨康方抑制骨癌痛的机制研究:1.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并观察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选取体重为(200±20)g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造模组,采用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并通过腹水传代的方式,将得到的腹水瘤细胞种植到大鼠左后肢胫骨骨髓腔内,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通过影像学及行为学进行评估,待模型成功后(造模后第14天)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骨康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盐酸曲马多阳性对照组,每组各10只,药物干预14天。观察造模前及造模后第4、7、10、14、21、28天各组大鼠体重、机械性痛阈值、热痛阈值、双后肢负重差。观察模型组造模后第7、14、21、28天胫骨X线变化,并于造模后第28天,对各组大鼠胫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益肾骨康方对各组大鼠骨组织的影响。2.观察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及相关炎症分子的影响: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IL-1β、TNF-α、COX-2mRNA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p-p38MAPK蛋白含量;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各阳性蛋白的MOD值;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NF-α、IL-1β、COX-2、IL-6、PGE2炎症因子的含量。3.观察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胫骨中OPG、RANK、RANKL蛋白的表达情况,统计各阳性蛋白的MOD值。研究结果(一)益肾骨康方的成药性研究:根据益肾骨康方各药物有效成分的特点,采用水提工艺,经计算药材的吸水率为200%,以野黄芩苷的转移率为考察指标,并进行正交试验、对比实验、放大及验证试验,确定提取工艺为加水煎煮3次,三次加水量分别为10倍、8倍、8倍,每次煎煮1.5h。经制粒考察,确定底料为糊精与甘露醇(8:1)的混合物,底料和干膏的比例为1:2。所煎药夜经滤过、浓缩,采用一步制粒法即得。对处方药物进行薄层鉴定分析,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对所得颗粒剂进行微生物度、重金属、砷剂、浸出物检测,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二)益肾骨康方抑制骨癌痛的机制研究:1.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体重方面,造模后第28天,模型组大鼠体重低于假手术组(p<0.05),益肾骨康方各组及盐酸曲马多阳性药组体重均高于模型组(p<0.05);机械性痛阈值方面,各组大鼠在造模后第4天机械性痛阈值较造模前略降低,随后假手术组机械性痛阈值逐渐回升至正常,而造模各组继续降低,造模14天之后,模型组机械性痛阈值降低至9以下并逐渐趋于稳定。造模第21、28天,益肾骨康方各组及阳性药组大鼠机械性痛阈值高于模型组(p<0.05),且中剂量组与盐酸曲马多阳性药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热痛阈值方面,造模后第4天各组大鼠热痛阈值略有下降,之后假手术组热痛阈值逐渐恢复至正常,而造模各组热痛阈值继续降低。造模后第10天开始,造模各组大鼠热痛阈值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第14天之后,模型组大鼠热痛阈值稳定在5以下;造模后第21天及28天,中剂量组、阳性药组大鼠热痛阈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且中剂量组和盐酸曲马多阳性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后肢负重差方面,各组大鼠在造模后第4天双后肢负重差值较造模前略增大,10天后假手术组双后肢负重差值逐渐恢复正常,而造模各组负重差值逐渐增大。造模后第7天开始,造模各组大鼠后肢负重差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第21、28天,益肾骨康方各组及盐酸曲马多阳性药组负重差均小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第21天,中剂量、高剂量组负重差值显着低于盐酸曲马多阳性药组(p<0.05),造模后第28天,益肾骨康方各组均小于盐酸曲马多阳性药组(p<0.05);X线及HE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第14天术肢胫骨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并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各组大鼠胫骨HE染色可见模型组及阳性药组骨组织破坏严重,益肾骨康方各组较模型组及阳性药组轻,其中中剂量组骨破坏最轻。2.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炎症分子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TNF-α、COX-2、IL-1βmRNA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益肾骨康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TNF-α、COX-2mRNA含量(p<0.05),益肾骨康方各组均显着降低IL-1βmRNA含量(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p38MAPK、p-p38MAPK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益肾骨康方中剂量、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p38MAPK蛋白含量(p<0.05),益肾骨康方各组均可显着降低p-p38MAPK蛋白含量(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蛋白表达强于假手术组(p<0.05),益肾骨康方各组均可显着下调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蛋白表达(p<0.05),其中中剂量效果最好。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外周血TNF-α、IL-6、PGE2、IL-1β、COX-2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益肾骨康方各组可显着减低骨癌痛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6、PGE2含量(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IL-1β、COX-2含量(p<0.05)。3.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OPG蛋白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0.05),RANK、RANKL蛋白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骨康方各组均可显着上调骨癌痛模型大鼠胫骨OPG蛋白表达(p<0.05),下调RANKL表达(p<0.05),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RANK表达(p<0.05)。研究结论1.益肾骨康方颗粒制剂工艺路线明确,质量控制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2.益肾骨康方可有效抑制骨癌痛大鼠疼痛症状,减轻骨质破坏,其中中剂量组效果最好;3.益肾骨康方可能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及抑制相关炎症分子达到抑制骨癌痛的作用;4.益肾骨康方可能通过调控OPG/RANK/RANKL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减轻骨质破坏进而减轻骨癌痛。

高宠[6](2018)在《益髓颗粒剂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基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恶性克隆性血液病。该病发病过程缓慢,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在发病过程中,具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风险。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证候虚实并见,错综复杂。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临床多见疲乏无力、心悸气短、面色萎黄,或见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舌燥,皮肤瘀斑、瘀点,舌淡红,少苔,脉细等“气阴两虚、血瘀内阻”的症状。因此“气阴两虚,血瘀内阻”是贯穿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全程的主要病机,故临床可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的治疗原则。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现代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局。其中,DNA异常甲基化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既往的研究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高甲基化是导致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重要原因。尽管,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已得到认可,临床总反应率较常规治疗已明显提高,但在总生存时间上并无明显优势,而且还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课题组前期临床实践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益气养阴活血法组成的“益髓颗粒剂”治疗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和/或升高外周血象,并能改善和/或舒缓去甲基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此外,基础研究表明,益髓颗粒剂具有调节机体免疫、血清TGF-β及C-myc表达等综合作用。因此,课题组基于前期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提出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效应机制是否与去甲基化相关的科学假说。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以Wnt信号通路为主线,以SKM-1细胞皮下荷瘤裸鼠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潜在的效应机制,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研究依据。2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裸鼠皮下种植SKM-1细胞,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荷瘤裸鼠模型。以益髓颗粒剂为干预药物,设立不同实验组,观察药物干预后Wn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及蛋白变化,探讨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潜在效应机制。3方法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裸鼠皮下种植SKM-1细胞,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荷瘤裸鼠模型,并设立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益髓颗粒剂中剂量组、益髓颗粒剂低剂量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细胞免疫表型;分组后除模型组不予药物治疗外,阳性药物组按0.5mg/kg/天的剂量给予裸鼠腹腔注射地西他滨,连续给药5天;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均按0.2ml/10g/天体积药物灌胃干预14天。第15天实验结束后,脱颈处死裸鼠,剥离各组移植瘤,称重,计算抑瘤率和生存期;采用BSAS、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方法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4 结果4.1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流式细胞术免疫学分析结果:CD33+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90.3%,CD13+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53.1%,CD11b+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53.6%,CD4+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74.5%,HLA-DR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56.0%,该结果与人MDS细胞株SKM-1主要特性相符。4.2干预效果观察观测结果如下:①体重:益髓颗粒剂各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组与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肿瘤体积:益髓颗粒剂各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肿瘤抑制率:阳性药、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56.64%、50.691%、26.97%、23.78%。高剂量组、阳性药组瘤重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小鼠生存时间: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6.71d,生命延长率为45.2%,与模型组、阳性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3效应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如下:①BSAS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中剂量组的SFRP5基因平均甲基化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中剂量组SFRP5基因平均甲基化表达水平均低于益髓颗粒剂低剂量组(P<0.05)。②Real-time R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DNMT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低剂量组SFRP5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β-catenin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C-myc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CyclinD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剂量组DNMT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剂量组SFRP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Wnt3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抑制Wnt3a蛋白表达能力高于益髓颗粒剂低剂量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剂量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C-myc、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抑制C-myc、CyclinD1蛋白表达能力高于益髓颗粒剂中剂量组(P<0.05)。④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Wnt3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5结论该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裸鼠皮下种植SKM-1细胞,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荷瘤裸鼠模型,具有成瘤率高、动物存活时间长的特点,是探讨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机制研究理想模型工具。②益髓颗粒剂能抑制SKM-1细胞皮下移植瘤增殖,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③调控DNA甲基化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重要疗效机制。

殷佳,潘晔,蔡雪朦,高杉,于春泉[7](2017)在《中药传统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剂型的发展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汤、酒、茶、散、膏、丹、丸等剂型,近年来配方颗粒剂取得了迅速发展。通过对中药传统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价格因素、储存条件、便捷性、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剂型均具有优点和制约自身发展的劣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剂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槐红微[8](2017)在《苎麻根药材标准及配方颗粒的研究》文中认为苎麻根为荨麻科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清热,止血,安胎,解毒的作用。目前有关苎麻根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也没有切实有效的质量标准,严重制约该药材的推广和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是将单味中药加工提取,具有体积小,易于携带和保存,质量稳定可控等优点。本文旨在建立完善的药材和制剂标准,为全面、有效地控制苎麻根药材及配方颗粒的质量提供依据,探究其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1)药材标准的研究。对苎麻根药材的粉末特征进行研究,详细描述了苎麻根的主要显微特征。建立了苎麻根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药材粉末通过乙醇加热回流,浓缩滤液,过中性氧化铝柱,取70%乙醇洗脱液浓缩点板,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三氯甲烷-甲醇-环己烷(7:1:5)为展开剂,喷以三氯化铁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参照2015年《中国药典》四部通则对各检查项进行了规定: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8.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建立了苎麻根的药材标准,并收录于2016年版《河北省中药材标准》中。2)本实验建立了苎麻根的特征图谱,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该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本研究为苎麻根药材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3)配方颗粒的相关研究。对苎麻根配方颗粒的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工艺进行考察,以出膏率为指标确定了苎麻根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为,浸泡0.5小时,提取次数为两次,第一次加水量为12倍,第二次加水量为10倍,提取时间分别为1小时、0.5小时;浓缩方式为减压浓缩;干燥方式为喷雾干燥,添加糊精量为3%;制粒方法为干法制粒。进行中试放大试验,验证试验的可行性。将优选工艺结果与标准汤剂进行比较评价,验证优选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对中试样品进行检查项考察,确定水分和浸出物限度;并对粒度、溶化性、装量差异进行考察;建立苎麻根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王卓[9](2016)在《玉屏风散汤剂、复方及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比较及其血清药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评价玉屏风散中各单味药材的质量的方法2比较不同企业生产的黄芪、防风和白术配方颗粒的质量情况3以玉屏风散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汤剂、复方与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以此探究中药单煎混合与复方合煎在化学成分方面的异同,从而为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4初步探索玉屏风散在不同模型动物中的入血成分,推断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在现版药典及文献参考的基础上,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玉屏风散复方中各单味药的鉴别条件进行摸索,建立评价复方中单味药材质量的方法。2.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再结合特征图谱进行相似度的比较,来全面评价市场上不同企业生产的黄芪、防风和白术配方颗粒的质量情况。3.采用薄层色谱对玉屏风散汤剂、复方颗粒剂与配方颗粒剂进行定性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者的指标成分进行定量比较,并对其特征图谱进行三者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以及相似度的比较,通过上述三方面的评价,判断汤剂、复方及配方颗粒剂是否具有化学等效性;最后采用撤药分析法从薄层色谱、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三方面考察玉屏风不同配伍情况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并进行主要色谱峰的归属。4.采用环磷酰胺(4mg/100g)腹腔注射大鼠,每日一次,连续7天,制备免疫功能低下大鼠模型,建立玉屏风散大鼠灌胃后1h的模型组血清、正常组血清及空白组血清HPLC指纹图谱,通过体外复方药材指纹图谱、空白血清指纹图谱、正常组血清指纹图谱及免疫力低下模型组血清指纹图的比较,确定玉屏风的吸收入血成分。结果:1.研究最终建立了玉屏风散复方中各药材的tlc鉴别和hplc的条件。2.不同企业生产的黄芪、防风和白术配方颗粒在薄层鉴别、指标成分含量及特征图谱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广东一方生产的黄芪配方颗粒质量最好,以南宁培力生产的防风配方颗粒质量最好,以深圳三九生产的白术配方颗粒最好。3.与汤剂相比,复方颗粒剂和配方颗粒剂薄层差异不明显,但指标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与汤剂相比,颗粒剂的色谱峰数目有所下降,峰面积有升有降,相似度较差,而两种颗粒剂相似度较高;通过对玉屏风散不同配伍的研究,发现君药黄芪与臣药白术、佐药防风合煎后,其指标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均明显增加,与臣药白术合煎后指标成分芒柄花素的含量也明显增加。另外,对玉屏风散主要色谱进行归属发现,其色谱峰基本均来自各单味药材,仅有三个峰是合煎以后产生的新成分。4.正常动物与模型动物吸收入血成分差异较小,相似度较高,而与空白组动物的差异较大,玉屏风散中有5种成分以原型吸收入血。结论:1.所建立的单味药材鉴别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与《中国药典》2015版比较,黄芪新增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薄层鉴别和芒柄花素的含量测定,防风新增加了升麻素和亥茅酚苷的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白术新增了白术内酯Ⅰ的含量测定。2.各企业间同一品种药材的配方颗粒差异明显,质量良莠不齐,建立统一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迫在眉睫。3.针对不同指标成分而言,在中药配方颗粒、复方颗粒剂与汤剂中的含量变化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配伍,合煎能提高君药的三个主要指标成分,充分体现君臣佐使的中医处方理论机制,论证了汤剂与复方颗粒剂相比配方颗粒的优越性。4.入血成分可能是玉屏风散在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有待进一步的化学成分分析。

董自亮[10](2016)在《经典名方华盖散标准颗粒的研制及评价》文中指出经典名方华盖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麻黄、炒苦杏仁、炙甘草、陈皮、蜜桑白皮、赤茯苓、炒紫苏子等组成,具有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广泛用于现代临床感冒、咳嗽、哮病、喘证等肺系疾病。本文在保持原方、原剂量、原煎煮方法、原适应证的基础上,通过对华盖散标准颗粒进行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效学、安全性评价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示范性研究,研制出既符合中医用药规律、保持中药方剂特点,同时满足工业化生产、质量稳定可控的标准颗粒,同时为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合理性评价提供参考。基于原方医籍记载及文献考据,以多指标含量及指纹图谱的方法为评价指标对华盖散标准汤剂制备工艺参数进行量化,确定了日剂量标准汤剂制法:饮片粉碎成粗粉,取处方18.0 g,加水600 ml,煎煮至420 ml,趁热四层纱布滤过。建立了华盖散标准汤剂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采用液相-质谱联用(LC-MS)技术初步指认了 9个主要色谱峰,并进行了药材-制剂匹配与归属。建立了华盖散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模型、聚类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为汤剂及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采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标准汤剂中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和比较研究,初步指认了7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63%,归属分析结果显示挥发油的GC-MS TI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组方药材麻黄、苦杏仁、陈皮的贡献,为揭示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机理奠定基础。以标准汤剂为基础,对经典方华盖散的现代提取、浓缩、干燥及制剂等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最大限度保持与传统汤剂物质基础的等值性。以多指标成分含量及色谱指纹图谱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提取工艺进行等度优化,确定现代提取工艺为:处方加10倍、8倍、8倍水分别提取2 h、1h、0.5 h;确定了处方中挥发油包合最佳工艺:每ml挥发油加入8gβ-CD和60 ml水进行研磨,包合30 min,研磨液置冰箱中冷藏24 h,离心,抽滤,40℃干燥粉碎即得,并采用紫外法、红外光谱、气相色谱等进行了挥发油包合物的鉴定,证明β-CD与华盖散油可以形成稳定包合物;首次将纳滤浓缩工艺替代传统浓缩工艺,实现物质的等量传递,减少物料及有效成分的过程损失;以颗粒吸湿率为指标,采用D-Optional混料设计筛选处方辅料最佳配比:乳糖:糊精:可溶性淀粉=1:3:1;以颗粒成型率、休止角等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及Box-Behnken设计试验对华盖散标准颗粒一步制粒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制粒工艺为:浸膏相对密度1.138(60℃),进料速度47 r.min-1,进风温度75℃,物料温度60℃,风机频率35 Hz,雾化压力0.4 MPa。多批中试研究表明,确定制剂处方科学合理,工艺稳定可控,适宜工业化大生产。根据中药整体成份作用的特点,建立华盖散标准汤剂与标准颗粒的指纹图谱等值性评价方法,建立与处方安全性及有效性关联度高的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橙皮苷及迷迭香酸7个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通过夹角余弦法、相关系数法和等权比率相似度法对华盖散标准颗粒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进行评价,箱式图法比较其多指标成分含量的相近性,聚类分析表明指纹图谱的相似性不等同于成分含量的相近性,两者结合方可有效控制中药质量。按照国家药品标准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华盖散标准颗粒质量标准体系。参照《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本研究采用模拟市售包装条件的华盖散标准颗粒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六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及六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本品稳定性良好。本研究为华盖散标准颗粒的包装、贮运以及药品的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灌胃方式分别给予大鼠等生药剂量华盖散标准颗粒和标准汤剂,以该经典方君药中主要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为检测指标,对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盐酸麻黄碱在0.376~24.041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9,最低定量限LLOQ为0.376 μg·ml-1;盐酸伪麻黄碱在0.204~13.08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5,最低定量限LLOQ为0.204 μng·ml-1。通过Winnonlin药动学软件对华盖散标准颗粒和标准汤剂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拟合,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的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华盖散标准颗粒组和标准汤剂组的 AUC(0-t)、AUC(0-∞)、Cmax、Tmax、tl/2z、MRT(0-t)、MRT(0-∞)、AUC%Extrapobs、VzFobs及ClFobs等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华盖散标准颗粒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9.72%、101.04%,提示与标准汤剂比较,华盖散标准颗粒并未发生药效成分的药动学特征改变,可认为华盖散标准颗粒与标准汤剂为两种生物等效制剂。本文选择了能体现处方功能与主治的药效学指标试验,开展华盖散标准颗粒与标准汤剂的主要药效学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华盖散标准颗粒与标准汤剂均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延长豚鼠引喘潜伏期,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急性炎症肿胀,抑制大鼠琼脂肉芽慢性肿胀,增加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量以及减弱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迟发超敏反应等作用。华盖散标准颗粒保留了标准汤剂的功能与主治,显示其止咳、平喘、抗炎、祛痰及免疫调节等作用,试验证明了该标准颗粒与标准汤剂具有等效性。根据《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要求,开展了华盖散标准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单次灌胃给药华盖散标准颗粒LD50为54.309 g生药/kg,即约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剂量的211.2倍,揭示本品可以安全使用。本文按照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经典名方标准颗粒的研究”(编号:2013ZX09508-105)的总体部署与研究思路,以标准汤剂为基准,建立基于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的生物学方法及多指标化学成分结合指纹图谱的化学表征方法评价经典名方传承工艺的合理性,为起草“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颗粒”研究的技术规范和注册标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经典名方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新思路。

二、对单味中药颗粒剂的研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单味中药颗粒剂的研讨(论文提纲范文)

(1)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略词英汉对照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疗效判定
        1.4 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及观察时点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数据与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
    4 分析讨论
        4.1 中药历史沿革启示
        4.2 传统汤剂发展面临问题
        4.3 中药免煎剂兴起
        4.4 西医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认识
        4.5 中医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认识
        4.6 导师朱虹江教授对昆明地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观点
        4.7 清金止嗽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4.8 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附件1: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件2: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附件3: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件4:病例研究知情同意书
致谢

(2)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王氏内科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
    1 新安王氏内科胃痞/胃痛病的辨治特色—胃脘痛
        1.1 辨证重视胃的阴阳
        1.2 重视肝在胃病发生中的作用
    2 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病的数据挖掘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
第二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n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及分组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给药
        2.3 取材
        2.4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2.5 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胃组织 NF-κB、COX-2蛋白表达,以及Shh、Ptch、Gli-1蛋白表达
    3 结果
        3.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3.2 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COX-2蛋白表达
        3.3 Western Blot法检测Shh、Ptch、Gli-1蛋白表达
        3.4 RT-PCR法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3.5 RT-PCR法检测Shh、Ptch、Gli-1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第三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治疗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给药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中医症状及证候积分
        3.2 消化道重叠症状及临床疗效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
        5.2 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5.3 中医证候评价
        5.4 治疗前后基于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评分对比
讨论
    1 CAG胃阳虚理论的确立
        1.1 胃阳与脾阳理论的历史源流
        1.2 胃阳虚与脾阳虚的鉴别
        1.3 胃阳虚是CAG的主要证候特征
    2 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确立
        2.1 通阳散结法用治胃病的起源
        2.2 病机分析,从脏腑阴阳辨析通阳散结法
        2.3 创新发挥和药物的选取
    3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机制
        3.1 HE染色表现
        3.2 NF-κB/COX-2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抗炎机制
        3.3 Hedghog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抑癌机制
    4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临床疗效评价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1.发病机制认识
    2.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3.对中医药治疗CAG实验研究现状的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论着及参与课题情况

(3)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制剂的现代应用对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制剂的比较
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制剂优劣势的比较
讨论

(4)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五白利湿颗粒药材饮片鉴别及提取工艺优化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五白利湿颗粒药材饮片鉴别
        2.1.1 芦根薄层鉴别
        2.1.2 白花蛇舌草薄层鉴别
        2.1.3 茯苓薄层鉴别
        2.1.4 白术薄层鉴别
        2.1.5 白茅根薄层鉴别
        2.1.6 菊花薄层鉴别
        2.1.7 山楂炭薄层鉴别
        2.2 五白利湿颗粒提取工艺优化
        2.2.1 正交试验设计
        2.2.2 提取次数考察
        2.2.3 验证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原药材饮片
        3.2 薄层鉴别结果
        3.2.1 芦根薄层鉴别结果
        3.2.2 白花蛇舌草薄层鉴别结果
        3.2.3 茯苓薄层鉴别结果
        3.2.4 白术薄层鉴别结果
        3.2.5 白茅根薄层鉴别结果
        3.2.6 菊花薄层鉴别结果
        3.2.7 山楂炭薄层鉴别结果
        3.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3.3.1 正交实验结果
        3.3.2 提取次数考察结果
        3.3.3 验证试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耗材
        1.2 药物
        1.3 对照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五白利湿颗粒HPLC指纹图谱构建
        2.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2.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1.3 成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4 测定方法
        2.2 方法学研究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2.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2.3 方法学考察
        2.4 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2.4.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2 方法学考察
        2.5 成品与原料药材饮片及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
        2.5.1 成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2 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3 阴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 不同成品HLP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2.7 薄层色谱鉴别
        2.7.1 绿原酸薄层鉴别
        2.7.2 白术(苍术酮)薄层鉴别
        2.8 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种规定测定方法
        2.8.1 颗粒剂装量差异测定
        2.8.2 颗粒剂粒度测定
        2.8.3 颗粒剂堆密度测定(松密度)
        2.8.4 颗粒剂休止角测定
        2.8.5 颗粒剂溶解性测定
        2.8.6 颗粒剂水分测定
        2.8.7 微生物限度测定
        2.8.8 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2.9 颗粒剂加速稳定性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研究结果
        3.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3.1.2 柱温的选择
        3.1.3 色谱柱选择
        3.2 方法学考察结果
        3.2.1 精密度试验
        3.2.2 稳定性试验
        3.2.3 重现性试验
        3.2.4 中间精密度试验
        3.3 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3.3.1 绿原酸、木犀草苷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3.3.2 精密度试验结果
        3.3.3 重复性试验结果
        3.3.4 稳定性试验结果
        3.3.5 回收率试验结果
        3.4 成品与原料药材饮片及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3.4.1 成品与白茅根相关性考察结果
        3.4.2 成品与芦根相关性考察结果
        3.4.3 成品与白术相关性考察结果
        3.4.4 成品与茯苓相关性考察结果
        3.4.5 成品与菊花相关性考察结果
        3.4.6 成品与白花蛇舌草相关性考察结果
        3.4.7 成品与山楂炭相关性考察结果
        3.4.8 成品与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
        3.5 不同成品HLP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
        3.6 薄层鉴别结果
        3.6.1 菊花薄层鉴别
        3.6.2 白术薄层鉴别结果
        3.7 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种规定测定结果
        3.7.1 装量差异测定结果
        3.7.2 颗粒剂粒度测定结果
        3.7.3 颗粒剂堆密度测定结果(松密度)
        3.7.4 颗粒剂休止角测定结果
        3.7.5 颗粒剂溶解性测定结果
        3.7.6 颗粒剂水分测定结果
        3.7.7 颗粒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测定结果
        3.7.8 颗粒剂绿原酸与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结果
        3.8 颗粒剂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五白利湿复方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材料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DNCB诱发豚鼠耳部湿疹模型建立
        2.1.1 豚鼠皮损反应观察
        2.1.2 耳肿胀度检测
        2.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2.1.4 炎症病变评定
        2.2 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模型建立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皮损影响
        3.2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肿胀度的影响
        3.3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组织病理学影响
        3.4 五白利湿浸膏对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Th2型相关炎症因子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Ⅱ
附录Ⅲ 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5)益肾骨康方抑制骨癌痛的作用机制及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骨癌痛的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癌性疼痛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益肾骨康方的成药性研究
    引言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及结果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引言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通路的影响
    引言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益肾骨康方对骨癌痛模型大鼠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影响
    引言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性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益髓颗粒剂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DNA甲基化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髓颗粒剂对人MDS荷瘤裸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观察SKM-1细胞荷瘤裸鼠生存期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益髓颗粒剂对人MDS荷瘤裸鼠抑瘤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药传统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简介
    1.1 汤剂
    1.2 浸膏剂
    1.3 配方颗粒剂
2 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特点
    2.1 汤剂
    2.2 浸膏剂
    2.3 配方颗粒剂
3 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分析比较
    3.1 价格因素
    3.2 储存条件
    3.3 便捷性
    3.4 化学成分的量
    3.5 疗效
        3.5.1临床疗效
        3.5.2药效研究
    3.6 临床销售情况
4 结语

(8)苎麻根药材标准及配方颗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苎麻根药材的研究概况
        1.1.2 配方颗粒的研究概况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本课题创新点
第2章 苎麻根药材质量标准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2.2.3 实验试剂及规格
    2.3 原植物
    2.4 性状
    2.5 显微鉴别
        2.5.1 实验方法
        2.5.2 实验结果
    2.6 薄层鉴别
        2.6.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2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2.6.3 展开剂的选择
        2.6.4 耐用性试验
        2.6.5 薄层鉴别小结
    2.7 检查
        2.7.1 水分
        2.7.2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
    2.8 浸出物
    2.9 小结
    2.10 苎麻根特征图谱的建立
        2.10.1 仪器与试剂
        2.10.2 提取条件的优化
        2.10.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0.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0.5 色谱条件的优化
        2.10.6 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的确定
        2.10.7 方法学考察
    2.11 小结
第3章 配方颗粒制剂工艺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3.2.3 实验试剂及规格
    3.3 标准汤剂的研究
    3.4 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
        3.4.1 提取方法
        3.4.2 浸泡时间
        3.4.3 提取工艺的筛选
        3.4.4 工艺的验证
        3.4.5 提取工艺的结果
        3.4.6 选定药材
    3.5 浓缩工艺的优选
        3.5.1 浓缩工艺的研究
        3.5.2 浓缩工艺试验
    3.6 干燥工艺的优选
        3.6.1 干燥方法的比较
        3.6.2 辅料的筛选
    3.7 制粒工艺的研究
    3.8 中试放大
    3.9 小结
第4章 配方颗粒的质量研究
    4.1 前言
    4.2 性状
    4.3 薄层鉴别
    4.4 检查项
        4.4.1 粒度
        4.4.2 溶化性
        4.4.3 水分
    4.5 浸出物
    4.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玉屏风散汤剂、复方及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比较及其血清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处方来源
    2.处方组成及中医理论阐述
    3.处方中各药味成分及药理作用
    4.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屏风散中各单味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
    第一节 玉屏风散中各单味药材薄层方法的建立
        1.仪器与试药
        2.黄芪药材鉴别条件的优化
        3.防风药材TLC鉴别条件的优化
        4.白术药材TLC鉴别条件的优化
    第二节玉屏风散HPLC含测及指纹图谱条件的优化
        1.仪器与试药
        2.色谱条件的优化
        3.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4.方法学考察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不同企业生产的黄芪、防风和白术配方颗粒质量比较
    第一节 不同企业黄芪配方颗粒质量比较
        1.仪器与试药
        2.薄层色谱定性比较
        3.定量比较分析
        4.特征图谱分析
        5.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不同企业防风配方颗粒质量的比较
        1.仪器与试药
        2.薄层色谱定性比较
        3.定量比较分析
        4.特征图谱分析
        5.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不同企业白术配方颗粒的质量比较
        1.仪器与试药
        2.薄层色谱定性比较
        3.定量比较分析
        4.特征图谱分析
        5.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玉屏风散汤剂、复方及配方颗粒剂的比较
    第一节 薄层色谱定性比较
        1.仪器与试药
        2.各复方中黄芪化学成分的TLC比较
        3.各复方中防风化学成分TLC比较
        4.各复方中白术化学成分的TLC比较
        5.结果分析
    第二节 各复方特征成分的含量比较
        1.仪器与试药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各全方定量比较
        4.单味药材及不同配伍中7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5.结果分析
    第三节 特征图谱比较
        1.仪器与试药
        2.特征图谱的建立
        3.玉屏风汤剂、配方颗粒剂及复方颗粒剂特征图谱的相关性
        4.玉屏风汤剂、配方颗粒剂及复方颗粒剂特征图谱的比较
        5.主要色谱峰的鉴定与归属
        6.玉屏风散拆方对比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玉屏风散血清药化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语
    1.本文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经典名方华盖散标准颗粒的研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立题依据
    2 研究总体思路及意义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相关问题考证
    1 经典名方的筛选
    2 标准汤剂与标准颗粒的释义
    3 华盖散原方中饮片选用的刍议
第二章 华盖散标准汤剂制备及评价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华盖散标准汤剂煎煮规范化研究
        2.1 华盖散标准汤剂的煎煮
        2.2 出膏率的测定
        2.3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及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
        2.4 标准汤剂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的建立
        2.5 实验结果
        2.6 小结与讨论
    3 标准汤剂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3 小结与讨论
    4 华盖散标准汤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测定
        4.1 试验方法及结果
        4.2 小结与讨论
    5 基于LC-MS技术及化学计量学的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5.1 华盖散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LC-MS分析
        5.2 华盖散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
第三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提取工艺研究
    3 挥发油β-CD包合工艺研究
        3.1 β-CD包合工艺优化
        3.2 挥发油包合物的鉴定
        3.3 挥发油包合物稳定性试验
        3.4 结论与讨论
    4 浓缩工艺研究
        4.1 膜参数的测定
        4.2 药液前处理
        4.3 不同孔径纳滤膜对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影响
        4.4 不同压力对纳滤影响
        4.5 浓缩液与原药液色谱图比较
        4.6 小结与讨论
    5 干燥及成型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辅料用量及种类的确定
        5.3 辅料配比的优选
        5.4 一步制粒工艺优选
        5.5 制法
    6 工艺中试放大研究
    7 生产过程物质传递规律研究
        7.1 样品的采集
        7.2 检测指标的确定
        7.3 提取及浓缩阶段物质传递规律研究
        7.4 生产过程指纹图谱变化趋势
    8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质量规范化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名称、汉语拼音
    3 处方
    4 性状
    5 TLC鉴别
        5.1 麻黄的TLC鉴别
        5.2 苦杏仁的TLC鉴别
        5.3 陈皮的TLC鉴别
        5.4 紫苏子的TLC鉴别
        5.5 甘草的TLC鉴别
        5.6 小结与讨论
    6 检查
        6.1 制剂通则检查
        6.2 重金属检查
        6.3 砷盐检查
        6.4 铅、镉、砷、汞、铜测定
        6.5 微生物限度检查
        6.6 小结与讨论
    7 含量测定
        7.1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含量测定
        7.2 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
        7.3 甘草苷、橙皮苷、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7.4 甘草酸铵的含量测定
        7.5 多指标含量测定结果
        7.6 小结与讨论
    8 成品指纹图谱研究
        8.1 色谱条件
        8.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3 指纹图谱检测
        8.4 方法学考察
        8.5 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
        8.6 小结与讨论
    9 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含量用于华盖散标准颗粒的质量评价
        9.1 试验方法
        9.2 试验结果
        9.3 小结与讨论
    10 功能主治
    11 用法与用量
    12 规格
    13 贮藏
第五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初步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影响因素试验
    3 加速稳定性试验
    4 长期稳定性试验
    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1 试验材料
    2 SD大鼠血浆样品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HPLC测定方法研究
        2.1 液相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血浆样品的采集
        2.5 血浆样品的处理
        2.6 方法学考察
    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3.1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平均药—时曲线
        3.2 华盖散标准汤剂的平均药—时曲线
        3.3 华盖散标准颗粒与标准汤剂药动学参数比较研究
        3.4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4 小结与讨论
        4.1 分析方法的建立
        4.2 药代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药效学研究及安全性考察
    1 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与讨论
    2 安全性考察
        2.1 实验材料
        2.2 急性毒性试验
        2.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讨论与展望
    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综述
    1 经典名方华盖散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2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后置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承担科研项目

四、对单味中药颗粒剂的研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清金止嗽方免煎剂与传统汤剂治疗痰热咳嗽疗效比较研究[D]. 曹悦.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D]. 王睿.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
  • [3]中药汤剂和中药颗粒制剂的现代应用对比探究[J]. 林梦楠.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4)
  • [4]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D]. 朱聪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益肾骨康方抑制骨癌痛的作用机制及成药性研究[D]. 宋洪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6]益髓颗粒剂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基化研究[D]. 高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中药传统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比较[J]. 殷佳,潘晔,蔡雪朦,高杉,于春泉. 中草药, 2017(18)
  • [8]苎麻根药材标准及配方颗粒的研究[D]. 槐红微.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6)
  • [9]玉屏风散汤剂、复方及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比较及其血清药化的研究[D]. 王卓.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6(11)
  • [10]经典名方华盖散标准颗粒的研制及评价[D]. 董自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单味中药冲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