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引发的思考——兼论学生的锁定心理及其引导

学生作文引发的思考——兼论学生的锁定心理及其引导

一、由学生作文引起的思考──兼谈学生闭锁心理及其疏导(论文文献综述)

黄邵震[1](2014)在《美学观照下的高中随笔写作教学》文中指出本文选择了高中随笔写作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观照,指导师生双方以审美的眼光看待随笔写作,探究随笔作品的“美”。研究的出发点是写作理论和教学实际相悖的现状。在理论上,写作是对心灵自由而美好的抒写;但实际中,高中的随笔写作在学与教两个层面上,都明显地偏向于“功利”的应试目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选取了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中国传统美学的“性灵”学说来审视思考主客双方都存在着审美因素的高中随笔写作教学。并在此基础之上,以“美”为核心,建构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的新序列,生成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的新课型,开展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的新实验。最终达成在高中随笔写作教学中“美”战胜“功利”的目的。

张玲[2](2014)在《初中生写作厌倦心理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很多初中生对写作产生了厌倦心理,将写作视为苦差事,一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平时更是懒于动笔,写作态度消极,仿佛写作与他们的心理难以相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心理上和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对于写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由写生活”逐渐培养学生“有兴趣写”的习惯,做到写作课堂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奠定一定的写作基础,改变对写作的看法,端正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有意识地设置作文情境,为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创造良好的空间,从而唤醒写作阶段的心灵情绪。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拟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写出真情实感。利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增强其成就感,以激发写作动机。通过网络写作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种和谐、快乐、民主的氛围,培养写作热情。尊重学生主体性和独特性,了解学生对写作评价的心理期待。充分发挥作文评改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归因,调节学生对写作结果的认知评价,从而提升成就感,帮助学生消除厌倦心理。

庞妮[3](2011)在《沉默与表达:学生课堂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的沉默与表达行为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是沉默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在一些课堂上几乎看不到沉默的学生,沉默显得珍贵,学生开始呼吁“请给我保持沉默的权力”。教师如何在学生的沉默与表达中寻求平衡点成为学校和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这一教育现象,深入小学课堂对学生的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合文献分析法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的现状,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的影响因素。学生的积极表达是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课堂沉默也是课堂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课堂沉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是对研究问题的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的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论述和说明。第二部分:课堂场域下的学生行为。课堂是各种资本和权力的冲突和承载体,在课堂场域中,教师以行为规范和惩罚为依据,以身体为作用点,以话语为载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训,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行为标准。第三部分:学生课堂行为的现状描述与分析。在教师话语霸权下的课堂,学生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教师通过话语剥夺、有效控制和意识内化等手段控制着学生的话语权,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沉默的服从;学生话语权的被动赋予造成了学生表达自由性的严重缺失,出现了为了“迎合”教师而失真表达的现象;面对教师的种种限制,学生也会通过博弈、适度调整等手段进行权力的争取,课堂就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控制和反控制下进行的。第四部分: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从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一般可以把学生沉默类型分为无知型、无奈型、顾虑性、思考性、环境型和顺从型六种,从学生主体的意愿方面,可以把学生课堂表达分为进取型、配合性、表现型、畏惧型等六种。影响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交际风格、回应习惯、教学风格和师生关系;学生自身因素,包括学生自我观念、性别语言特点、学习风格、原有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课堂环境因素,主要指课堂气氛和班级规模;文化因素,包括面子意识、权威观念、谦让态度、求同思想和传统文化对沉默的认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着学生课堂的沉默与表达行为。第五部分:结语。尊重沉默,激励表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调适课堂规范,健全评价制度,在学生恰如其分的沉默与表达中演绎精彩课堂。

沈贵鹏[4](2003)在《心理教育活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教育是以增进学生心理成长为宗旨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它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发展性教育和幸福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活动,学生的心理成长植根于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相应的活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心理教育活动研究是一项直面现实的探索性研究,本项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以理论研究为辅。基本研究方法是:综合实践考察、案例研究、专题访谈和文本分析,等等。心理教育活动运作的基本依据是活动文本,现行心理教育活动文本在编制的视角、呈现的形态、文本的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特色,体现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及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活动文本的教育理论底蕴、活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深化。心理教育活动过程是物质的与精神的、认知的与情感的、行动的与反思的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过程,论文系统考察了情境、交往、自主、体验、行动等活动要素,在实践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心理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原理。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活动式、小组活动式和个别活动式。集体心理教育活动集中体现为专题性活动和融合性活动;小组心理教育活动主要表现为心理训练活动和心理矫正活动;个别心理教育活动则包括个别咨询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网络教育活动。三种活动形式共同构成心理教育活动体系。心理教育活动方法与评价也是论文着力探究的问题之一。心理教育方法主要有六大类,即:指导—内省式、过程—体验式、践履—训练式、角色—内化式、沟通—对话式、主体—自助式。心理教育活动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评价的新型评价方式,其发展趋势是:从认知性评价到综合性评价、从书面性评价到情境性评价、从定论式评价到对话式评价。

杨文龙[5](2000)在《由学生作文引起的思考──兼谈学生闭锁心理及其疏导》文中认为

二、由学生作文引起的思考──兼谈学生闭锁心理及其疏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学生作文引起的思考──兼谈学生闭锁心理及其疏导(论文提纲范文)

(1)美学观照下的高中随笔写作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一) 社会背景
        (二) 审美教育的要求
        (三) 功利化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阐释
        (一) 随笔
        (二) 高中随笔写作
        (三) 高中随笔写作教学
        (四) 美学的观照
    四、 文献综述
        (一) 中外美学研究
        (二) 我国语文学科美育研究现状
        (三) 我国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四) 综述
第一章 高中随笔写作的学与教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的理论支撑
        一、 一般写作教学理论简述
        二、 新课标“写作”相关部分解读
        三、 高中生身心特征
    第二节 高中生随笔写作
        一、 高中生随笔写作的理想状态
        二、 江苏省某四星高中随笔写作调查
        三、 高中生随笔写作现状及分析
    第三节 高中随笔写作教学
        一、 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的日常形态
        二、 部分学校和地区对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的新探索
        三、 现行高中随笔写作教学中美感的缺席
第二章 美学的理论观照
    第一节 用以观照的美学理论
        一、 席勒的“游戏冲动说”
        二、 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
        三、 中国传统美学的“性灵”学说
    第二节 高中随笔写作的客观审美因素
        一、 素材来源的纷呈之美
        二、 作品样式的独特之美
        三、 语言文字的灵动之美
    第三节 主体审美素养与高中随笔写作教学
        一、 教师审美素养与教学之美
        二、 学生审美素养与写作之美
        三、 审美的师生与课堂生成之美
第三章 美学观照下的高中随笔写作教学实践
    第一节 以“美”为核心建构高中随笔写作教学新序列
        一、 教材编写体例
        二、 阅读储备进程
        三、 日常形态规划
    第二节 审美的师生生成高中随笔写作教学新课型
        一、 审美观察课
        二、 审美表达课
        三、 审美鉴赏课
    第三节 美的随笔——高中随笔写作教学阶段实验
        一、 实验的设计
        二、 实验的实施
        三、 实验的总结
结语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后记

(2)初中生写作厌倦心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写作心理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写作心理研究现状
        一、写作心理理论的研究
        二、学生写作心理问题的研究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三、过程写作教学理论
第二章 初中生写作的厌倦心理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写作准备阶段学生的厌倦心理表现及原因
        一、写作态度消极
        二、写作热情丧失
        三、缺乏写作动机
    第二节 行文阶段学生的厌倦心理表现及原因
        一、自我封闭及原因
        二、写作造假及原因
        三、写作趋同化及原因
    第三节 评改阶段学生的厌倦心理表现及原因
        一、冷漠对待作文评价及原因
        二、不想互动交流及原因
第三章 正确引导学生消除写作厌倦心理的对策
    第一节 正确引导学生消除写作准备阶段的厌倦心理
        一、端正学生对写作的态度
        二、培养写作热情
        三、激发写作动机
        四、培养写作兴趣
    第二节 正确引导学生消除行文阶段的厌倦心理
        一、唤醒写作阶段的心灵情绪
        二、鼓励真情实感的写作
        三、鼓励写作交流
        四、尊重学生作文主体性和独特性
    第三节 正确引导学生消除评改阶段的厌倦心理
        一、了解学生对教师关于作文评价的心理期待
        二、调节学生的认知评价
        三、正确归因、提升成就感
        四、发挥作文评价的作用
        五、作文共享,相互交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沉默与表达:学生课堂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
    三、文献综述
        (一) 课堂沉默方面的研究
        (二) 课堂表达方面的研究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 课堂
        (二) 课堂行为
        (三) 课堂沉默
        (四) 课堂表达
        (五) 话语与话语权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过程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课堂场域与学生课堂行为
    一、课堂是一个什么样的场域
        (一) 各种权力和资本的冲突和承载体
        1. 权力的冲突
        2. 资本的争夺
        (二) 课堂场域里的惯习性行为:规训
        1. 行为规范和惩罚:规训的重要依据
        2. 身体:规训的作用点
        3. 话语:规训的载体
    二、课堂场域中的学生行为
        (一) 权力、资本较量下的学生行为
        (二) 规训中的学生行为
第二章 课堂沉默与表达:老师的精彩与学生的无奈
    一、沉默与表达:两种不容忽视的学生课堂行为
        (一) 教师话语霸权下的课堂: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1. 控制与沉默表达权
        (1) 话语剥夺
        (2) 有效控制
        (3) 意识内化
        2. 服从与课堂"失语"
        (1) 沉默的大多数
        (2) 被遗忘的群体
        (3) 无责任旁观者
        (二) 权力和资本冲突下的课堂:沉默要怎样去表达
        1. 表达权的被动赋予与自由性的缺失
        (1) 责任指定
        (2) 特殊照顾
        (3) 家长委托
        2. 迎合回答与"失真"表达
        (1) 真情实感的掩盖
        (2) 生活性的脱离
        (3) 评价语的缺失
    二、权利的争取:师生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一) 惩罚与表达机会的剥夺
        1. 机会剥夺
        2. 位置凸出
        3. 罚站
        4. 贴标签
        (二) 有声的沉默与无声的争取
        1. 博弈争取
        2. 极度默然
        3. 适度调整
        4. "过度"表现
    三、沉默与表达:教师规训下的自由选择
第三章 学生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类型
        (一) 无知型沉默
        (二) 无奈型沉默
        (三) 防御型沉默
        (四) 环境型沉默
        (五) 思考型沉默
        (六) 顺从型沉默
    二、学生课堂表达的类型
        (一) 进取型表达
        (二) 配合型表达
        (三) 表现型表达
        (四) 随意型表达
        (五) 畏惧型表达
        (六) 好胜型表达
    三、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教师因素
        1. 交际风格
        2. 回应习惯
        3. 指导程度
        4. 教师期待
        5. 师生关系
        (二) 学生自身因素
        1. 自我观念
        2. 性别语言特点
        3. 学习风格
        4. 原有知识水平
        5. 学习习惯
        (三) 课堂环境因素
        1. 课堂气氛
        2. 班级规模
        (四) 文化因素
        1. 面子意识
        2. 权威观念
        3. 谦让态度
        4. 求同思想
        5. 传统文化对沉默的认同
结语 在沉默与表达中演绎精彩课堂
    一、改变管理理念,唤醒学生互动激情
    二、调适课堂规范,让学生行为自觉自由
    三、健全评价制度,激励学生积极表达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心理教育活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心灵的呼唤
    二、 现状点击
        (一) 西方及我国台港地区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二)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三、 研究思路
        (一)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取向
        (二)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概念解读
    二、 心理教育的拓展性理解
        (一) 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
        (二) 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三) 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
第二章 心理教育活动
    一、 为什么要凸显心理教育活动
        (一) 理论上的诠释
        (二) 实践上的诠释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活动
        (一) 活动与活动课程
        (二) 心理教育活动的内涵与外延
    三、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问题
        (一)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的取向
        (二) 心理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三) 心理教育活动的内容设计
第三章 心理教育活动文本
    一、 心理教育活动的特性:从教材到文本的转换
    二、 心理教育活动文本的多元分析
        (一) 心理教育活动文本编制的视角
        (二) 心理教育活动文本呈现的形态
        (三) 心理教育活动文本的结构
        (四) 对现行心理教育活动文本的评价
    三、 关于心理教育活动文本编制的思考
        (一) 理论与实践专家的声音
        (二) 心理教育活动文本编制的几点要求
第四章 心理教育活动过程
    一、 心理发展的空间:情境考察
        (一) 心理教育活动的物质情境考察
        (二) 心理教育活动的综合情境考察
    二、 心理互动的进程:交往考察
        (一) 心理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的考察
        (二) 心理教育活动中生生交往的考察
    三、 心理建构的前提:自主考察
        (一) 活动设计的自主
        (二) 活动组织的自主
        (三) 活动交流的自主
        (四) 活动评价的自主
    四、 心理内化的基础:体验考察
        (一) 直接体验
        (二) 间接体验
        (三) 分享
        (四) 欣赏
    五、 心理成长的归宿:践履考察
        (一) 诱动式践履
        (二) 互动式践履
        (三) 自动式践履
第五章 集体心理教育活动
    一、 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内涵
        (一) 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界定
        (二) 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定位:心理指导
        (三) 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功能分析
    二、 专题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
        (一) 专题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认知为主体的活动
        (二) 专题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中的活动者
        (三) 专题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实践分析
    三、 融合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
        (一) 融合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内涵
        (二) 融合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
        (三) 融合性集体心理教育活动的实践分析
第六章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
    一、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内涵
        (一)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界定
        (二)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定位
        (三)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特色
    二、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 心理训练式
        (二) 心理矫正式
    三、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过程的实践考察
        (一) 准备
        (二) 运作
        (三) 结束
第七章 个别心理教育活动
    一、 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内涵
        (一) 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界定
        (二) 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类型
        (三) 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特色
    二、 个别咨询活动
        (一) 个别咨询活动的性质
        (二) 个别咨询活动的过程考察
        (三) 个别咨询活动的技术考察
    三、 自我教育活动
        (一) 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二) 自我教育的基本结构与策略
        (三) 自我教育活动的实践考察
    四、 网络心理教育活动
        (一) 网络社会与心理教育
        (二) 网络心理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形式
        (三) 网络心理教育活动的实践考察
第八章 心理教育活动的方式与评价
    一、 心理教育活动方式
        (一) 指导-内省式
        (二) 过程-体验式
        (三) 践履-训练式
        (四) 角色-内化式
        (五) 沟通-对话式
        (六) 主体-自助式
    二、 心理教育活动评价
        (一) 心理教育活动评价的内涵与特色
        (二) 心理教育活动评价的综合分析
        (三) 心理教育活动评价的实践考察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四、由学生作文引起的思考──兼谈学生闭锁心理及其疏导(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学观照下的高中随笔写作教学[D]. 黄邵震. 苏州大学, 2014(04)
  • [2]初中生写作厌倦心理及对策研究[D]. 张玲.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3]沉默与表达:学生课堂行为研究[D]. 庞妮.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4)
  • [4]心理教育活动论[D]. 沈贵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 [5]由学生作文引起的思考──兼谈学生闭锁心理及其疏导[J]. 杨文龙. 职教通讯, 2000(01)

标签:;  ;  ;  ;  ;  

学生作文引发的思考——兼论学生的锁定心理及其引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