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胜于隐”——孙子兵法与作曲策略

作曲“胜于隐”——孙子兵法与作曲策略

一、作文要“胜于无形”──孙子兵法与作文谋略例说(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1](2016)在《辛弃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辛弃疾现存散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史结合法和文本分析法。绪论部分指出,就辛弃疾散文的研究现状而言,现有的研究多围绕其散文的思想(基本限于军事与政治思想)展开。而有关辛弃疾散文艺术方面的成就研究,虽也有学者涉猎,但多集中于辛弃疾散文的名篇。故本文的意义在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辛弃疾散文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第一章论述的是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生平,以便了解,辛弃疾散文的独有特色。首先,辛弃疾散文的内容,以谈兵论政为主,这是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南宋王朝以割地、赔款、称臣的屈辱代价,换得宋金之间的短暂和平。辛弃疾成长于一个以儒家正统传家的仕宦家庭,祖父的耳提面命,在他心中种下了“忠君爱国、驱除夷狄”的种子。在这种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影响下,辛弃疾散文应运而生。其次,南宋政坛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建言献策蔚然成风的社会风气,为辛弃疾散文提供了生存土壤。第三,辛弃疾仕历多年,丰富的治理与改革社会基层的经验,使得他得以深入了解南宋社会。这成为其散文内容的重要来源。第二章探讨的是辛弃疾散文的理论与风格渊源,旨在厘清辛弃疾散文与前代散文之间的关系。辛弃疾散文的文学渊源分为三大类:其一为秦汉政论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儒家诸子倡导的“积极用世”的思想对辛弃疾影响至深;以《孟子》、《过秦论》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散文的务实风格及其议论之术,是辛弃疾散文的主要师法对象。其二为先秦散文中的兵家之书——《孙子兵法》,它是辛弃疾军事理论的重要来源。孙子的“形势”、“用间”等思想都在辛弃疾散文中有所体现。其三为北宋苏洵等人的政论文。辛弃疾与苏淘等人的散文,在内容上,都好谈兵;而在创作风格上,又都体现出了“为文言文”的特色。第三章围绕辛弃疾散文的思想展开研究。本章将辛弃疾散文的思想内涵分为“尊王攘夷”、“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欲取必予”的经济思想和“缓兵之战”的军事思想。在“尊王攘夷”思想的影响下,辛弃疾关心军政,执着地在文中呼吁抗战。而他一系列的军事与经济理念的提出,也是以这种思想为前提。辛弃疾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自然产生了“以民为本”、“实施仁政”的思想。因此,他才会在文中流露出关心百姓疾苦的感情。在经济上,辛弃疾在文中提出了改革赋税制度、货币制度的方案,既出于民生的立场,又保障了军政。在军事上,辛弃疾提出了“持久战”的建议。此外,他还提出了建造军事防御和建立官兵激励机制的主张。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辛弃疾散文的艺术特色。在文体上,辛弃疾散文表现出了骈散间用的特色,在整个行文过程中,既含有骈文的艺术因子,又不失散文的独有特质。在语言上,也是骈语、散语相结合,具有措词雅健的特色,无论是杂文还是奏议的语言,都表现出了刚健遒劲的特点。在结构上,辛弃疾散文有纲有目、条析详明。在立意上,辛弃疾散文恢弘远略,具有远见卓识。第五章探讨了辛弃疾散文的价值。辛弃疾散文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文学价值。辛弃疾的文章继承了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在立论、论据以及议论技巧上都“不泥古”。其二,社会价值。辛弃疾散文剀切赅备,关注现实。其散文以改造社会的精神,最为后世之人所称道。

金春岚[2](2013)在《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程式”的说法在古代是由来已久,其基本的意义为“法式”或者“特定的格式”。八股文从明初定形后,发展数百年,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也成为历代所批判的对象。本文所研究的八股文的“程式”基本意义为八股文篇章构成的“法式”与“格式”,包括篇章整体和局部的谋篇布局之法,八股文的程式结构核心是在于由上至下的统帅(确定主题的“篇”制约“章”、“章”制约“股”、“股”制约“句”、“句”制约“字”)及每个部分内部的语义、逻辑紧密勾连,至于如何统帅和勾连则因题、因人而异,以变化无穷,引人入胜为佳。因此本文以为程式之法应该由“审题命意”、“篇章句字”、“起承转合”之法构成。本文同样也将兼顾考察在八股文文献及评点中的“格”、“式”、“格式”、“程式”、“文法”(文法:“为文之法”,古代指文章局部遣词造句和整体的谋篇布局)、“技法”等许多的概念混用的状况,以尽可能合乎在八股文程式创作与批评的实际情况。虽然对于八股文的渊源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以八股文的“程式”结构为考察的起点,古文或者说文章学中“论”体是远源,近源则是律赋。八股文的“程式”应该被理解或者定位为古代发展至极致的一种篇章组织方式,是上千年文章学论述文结构的集大成者,虽限制颇多,但在文章的组织中仍不乏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认为此种程式对初学读或者写文章的人理清思路大有益处。在许多的八股文献中对“程式”也多有描述,如归有光《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武之望《举业卮言》、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等,表现了明清时期的文人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重视。而对八股文“程式”的分析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审题命意”、“篇章句字”和“起承转合”。一方面八股文强调行文间起承转合之机轴,重视义理的连贯性,可以说把古代文章学中“篇章之法”发扬到极致,而从立意到成篇、再到字句的斟酌和连贯的分析是文章学分析篇章之要领;另一方面从最初的审题命意到写作时的篇章句字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关系也是八股文写作时构思内容及基本步骤所在。此外,本文将把八股文的程式逻辑与西方的非形式论证逻辑进行对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希望可以以客观且全新的眼光来了解蕴含在八股文中的逻辑思想和理念,继而对其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特质有更深的理解。最后,本文以为八股文“程式”的应用意义在于其美学及教学法意义。此种“程式”结构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大都是通过立“意”来统领全局,在文章学上则篇章形式里的立意,各个局部的安排都在“意”的统摄下有机而非割裂地加以措置,有意味的形式经过多方面和长时期积淀,成为一定模式,为各种门类艺术所遵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美学的范式和要求。而八股文“程式”对现代篇章结构意义深远,也有助于语文作文的的教学。因为“蒙学”的作文教学看似为科举服务,但是实际却是基于汉字基本特征而进行的文字启蒙的教育,从“字”、“句”、“对”到“章”、“篇”,把握汉字、音韵、篇章结构的特点而进行的教育,而这也是研究八股文“程式”的现代意义所在。

毛德胜[3](2011)在《苏洵古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析苏洵古文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苏洵的古文观念,主要从以明道为宗、以经世为本、以通变为要、以自然为尚四个方面分析苏洵的古文创作主张,结合实际作品探讨苏洵的古文价值观,也为后文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为苏洵古文的文气,主要分析了苏洵的养气过程和其文气表现的不同风貌,从正气、奇气和逸气三个方面探究苏洵作品的文气构成。第三、四章为苏洵古文的技法,主要从立意、谋篇、布局、用笔、声调、修辞六个具体方面来研究苏洵古文在技法上的运用。其中立意分为正、高、远、奇四个方面,谋篇分为回环往复、双峰并峙、逐段排列、一气呵成四种类型;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种程式;用笔分为照应、虚实、抑扬、开合四种技巧;声调分为平仄和节奏两个部分;修辞分为比喻、用典、排比、对偶四种主要形式,六个方面共同显示了苏洵古文在技法运用上的特色。第五章为苏洵古文的风格,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从纵横驰骤、奇崛幽峭、简切通脱三个方面综合探讨苏洵古文风格的不同特征。第六章为苏洵古文的接受,从两宋、元明和清代三大块分析苏洵古文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梳理了不同时代文人学者对苏洵古文的接受与评价,也为全文的研究做一个佐证和总结。

彭昊[4](2010)在《曾国藩与道家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重要代表,也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思想言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鲜明特征。本文在从政、治军、处世、为文和养生五个方面,彰显曾国藩以道补儒的努力,揭示道家思想在曾国藩思想中的地位,分析曾国藩接受和践行道家思想对近代经世思潮形成的价值,发掘以道补儒对近代中国士大夫的意义。论文全面而具体地展示曾国藩在内圣和外王两个层面以道补儒的人生历程,指出他借鉴黄老道家兼容百家和经世致用的精神后,形成与黄老道家一致的思维方式。论文认为他不仅吸纳虚无、清静、无为、自化的道家思想以养心体道,追求心灵的虚静、恬淡与超越,而且从实用理性出发,自觉汲取道家思想,将之运用到为政、治军和处世等外王之道的实践中,弥补儒家理论的不足而获得成功。他的政治理想和执政实践,在儒家思想之外,涉猎黄老,也主张清静无为。他遵循知雄守雌和卑弱自持的策略处理与高层、同僚和士民的关系,在拒不北援、天京争功、谦下求才和处理曾左关系等方面,都表现出黄老道家色彩。他吸收道家论兵主阴主哀的战争观,灵活运用主柔守静的道家战略战术原则,此后逐渐占据战争中的主动权。基于持盈保泰的未雨绸缪,曾国藩在人生早期就形成了功成身退的道家式人生设计,一生中不时提及,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他功成后最终未能如愿身退。曾国藩的诗文创作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分别体现在对境界、风格、语言的追求和诗文欣赏中。此外,他注重养心养神,吸纳和践行了道家养生理论。从清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探求,清初王夫之等人已经采取援道入儒的方式批判理学;乾嘉古文经学家对道家的注解开启了以道家补救儒学空疏不足的学术融合历程;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危机,以魏源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推动了“以道经世”思潮的发展;不少理学家借鉴道家学说以调和儒道,旨归于经世致用;同时,湖湘地域文化中的崇道传统,也进一步强化曾国藩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在近代中国的经世思潮中,曾国藩发掘出道家思想的经世内涵和价值,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从个人思想体系来分析,曾国藩的思想体系的主要部分无疑为儒家,次要部分为道家,相对次要部分是墨家、法家、兵家和佛教等各家思想,这些思想都统一归向于匡时济世和安身立命的目的。儒家之外,道家思想成为曾国藩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其思想体系中,佛教的分量极轻,没有如苏轼等人一样执着于以佛补儒,他一生致力于以诸子补儒,特别是援道入儒,在内圣外王之中实践了以道补儒。从人生轨迹来追寻,曾国藩在汲汲于实现儒家人生理想时,不忘借助道家思想追求心灵自由,超越现实困境。早年曾国藩,在研习儒家经典之余也沉醉于道家典籍,京官时期的诗文风格就明显受到《庄子》的滋养,从此对《庄子》爱不释手,诗文创作中显示出不同于程朱理学的风格。曾国藩在领兵作战后的军政事务中,不时闪现出道家色彩。咸丰七年到八年这一年半时间的居家反省,他重新体悟了道家精蕴,认识到以道补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汲取黄老道家的智慧,主动改变以往做法,注重以柔弱胜刚强,自觉采用道家思想处理各种危机,结果受益匪浅,日益相信以道补儒的效果,于是在为政、处世、诗文、养生的理论与实践中融入更多的道家思想。攻克天京后,他更加遵循顺天安命和持盈保泰的道家信条,以豁达恬淡的心态面对功名生死。正因为他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所以他功成后未能身退逍遥,并且不惜蒙受诟辱,以换取弱国的和平局面,最终成为儒家褒扬的“三不朽”人物,体现出大多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文化抉择。

冀运鲁[5](2010)在《《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中国小说而言,文言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研究中国小说叙事传统,文言小说颇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叙述方式,因而立足中国文化本位探究文言小说的叙事特色对于建构中国叙事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化有着广泛的继承和借鉴,通过对这一文本的仔细分析来探讨中国小说叙事传统无疑具有很高的样本价值。本文的目标就在于通过《聊斋》叙事艺术之渊源的考察来探究《聊斋》在中国文学叙事坐标中的位置。《聊斋》叙事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传统叙事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蒲松龄秉承“转益多师”的精神,在广泛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叙事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民间叙事和史传文学为《聊斋》提供了叙事思维机制和基本叙述模式,而传统小说、古文、八股文、书画等艺术则为《聊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叙事技法。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探讨《聊斋》叙事艺术的民间渊源。民间文化是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来是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国的小说更是一开始就与民间文化分不开。《聊斋》虽为文人作品,但与民间叙事渊源极深。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民间文化是《聊斋》叙事的内核。《聊斋》不仅继承了民间果报叙事观念及其思维机制,而且还化用了民间叙事的时空观念和话语体式。在确定了叙事思维机制之后,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叙事框架来结构全文,而成熟的史传文叙事为《聊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这正是第二章要探讨的内容。《聊斋》叙事继承了《左传》、《史记》等史书谋篇布局、结构全文的方法。《聊斋》借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的叙事结构模式,《聊斋》故事虽不再如唐传奇那般冠以“某某传”或“某某记”,但是以人名命名的方式仍是对纪传体的继承。其叙述模式为:开篇首先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身世等,以人为中心、按照时间先后的自然时序贯穿和统领传主的经历,展开故事情节,以“传”的形式围绕传主展开叙事。第三章考察了《聊斋》对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借鉴吸收。作为小说,《聊斋》借鉴吸收前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聊斋》不仅从多个方面借鉴了历代笔记体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的叙事技法,同时也吸收了通俗小说叙事艺术的优长。第四章主要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聊斋》叙事艺术的渊源。蒲松龄从小接受古文熏染,对古文及八股文法是相当娴熟的,因而,《聊斋》中就不难见到古文语言体式及古文笔法的踪迹。同时,对八股文的代言笔法也有继承和借鉴。当然,作为一个伟大的开拓者,蒲氏绝不是照搬古文笔法来叙述《聊斋》故事的,其借鉴是在创新基础上进行的。小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常常从其他非文学门类汲取各种养分。这正是第五章所要探讨的话题。蒲松龄虽不是书画家,但是《聊斋》还是旁征博引,汲取了书法、绘画甚至兵法理论的养分。书法的顺逆、起结理论,绘画的成竹在胸、传神写意、颊上添毫、白描皴染等理论和技法都成为《聊斋》叙事艺术的源头活水。不仅书法、绘画等邻近艺术门类,就连兵学理论也常被小说家借用于小说叙事。民间叙事为《聊斋》提供了叙事思维机制,史传则为其提供了叙述框架,笔记体志怪和传奇小说、古文笔法、书画兵学理论丰富了其叙事技巧,这些已经足以让《聊斋》叙事曲折动人,然而,蒲松龄还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优美而深邃的意境。为了让做到这一点,蒲松龄采用了诗性叙述策略,使得小说获得了诗性品格和诗性意境。这是第六章主要探讨的内容。《聊斋》在中国叙事传统中的意义绝不只是简单的总结继承,《聊斋》在借鉴吸收这些艺术的优秀叙事手法的同时,还积极地开拓创新,融多种叙事手法于一身,从而在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叙事技巧、叙事意境、叙述人称、叙事时空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这些努力让《聊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把蒲氏送上短篇小说之王宝座的同时也让《聊斋》成为万口传颂的经典。更重要的是,随着它的广泛传播,《聊斋》的叙事艺术也为越来越多的小说所继承,可以说,《聊斋》是中国叙事传统中一块里程碑,它向上总结和承托着悠久的叙事传统,向下有着重要的开拓启发意义。

曹春茹[6](2010)在《朝鲜柳梦寅散文研究 ——兼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文中指出柳梦寅(1559-1623)是朝鲜朝中期着名的汉文学家,他有248篇散文保存至今,收入《於于集》,还有稗说体散文集《於于野谈》传世。从总体上看,柳梦寅的散文成就很高,又体现出“多元文化特征”,适合置于“比较文学”领域进行研究。柳梦寅生活的时代,朝鲜的性理学由鼎盛转向式微,新兴的实学思想逐渐萌生;国内党争激烈,女真、日本等外族屡次进犯;而朝鲜与中国的政治友善达到了高峰,在文化、文学方面,与中国的友好交流也空前频繁,唐宋古文及明代的复古文学思潮在朝鲜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很大影响。而此时朝鲜的作家们对诗歌的重视要超过散文,散文创作正处于骈体与散体并行的阶段。这种“多元文化语境”对柳梦寅‘的散文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其散文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柳梦寅有着自觉的创作意识,力图以创作实现“华国”和“不朽”。柳梦寅的文学思想也十分丰富并表现出“多元文化特征”。他借鉴和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诗缘情”“知人论世”等文学理论,但以此来评价本国创作时又表现出民族性。他还吸收了韩愈、柳宗元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旁推交通”等古文理论但又适当变通,形成了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多元的文化语境、自觉的创作意识和丰富的文学思想使得柳梦寅的散文既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散文不仅蕴含着传统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民本思想,还结合了朝鲜的时代特征,将传统儒家思想时代化、民族化,具体表现为新兴的实学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意识。柳梦寅散文深邃的思想蕴涵可以概括为“儒以忠孝节义·为尚”、“结民心以固邦本”、“援古酌今苏民活国之策”、“彼亦国也,此亦国也”、“友朋相聚,如篪如埙”、“所思在橘柚梅竹之乡’他的部分散文也表达了佛道思想。柳梦寅散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结构精巧缜密,或以一句为统帅结构全篇,或巧妙迂回、渐入主题,或前后照应;语言灵活多样,具体表现为用词准确、词汇丰富,句式灵活多变;比喻、对偶、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异彩纷呈,更具表现力;由于“文化氛围”和生存状态的改变,其散文艺术风格前后迥异,前期激昂、凌厉,体现出阳刚之美;后期平和、冲淡,体现出阴柔之美。在柳梦寅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文化”是尤其重要的一个文化语境层面。柳梦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深的造诣,他的文学创作也在中国文化的丰饶沃土中生长繁茂起来。所以,将柳梦寅的散文“解构”开来,我们既能看到先秦诸子散文长于类比说理、因事说理、寓言说理的特色,又能看到两汉散文《史记》、《汉书》在形式、思想、艺术上影响的痕迹。同时柳梦寅的散文还在文体、语言、思想等方面“用韩、柳文立模范”。而他最擅长引经据典、以古论今,所用典故也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各类文化典籍。这些正是柳梦寅散文“多元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柳梦寅是朝鲜朝中期散文创作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散文创作的贡献在于:超越了模仿阶段,“取诸心得”;努力改变朝鲜朝形式主义的文风,积极倡导散体古文;总结了散文创作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反映和促进了中朝的政治、文化交流。但柳梦寅的散文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排斥骈文、追求古文的态度过于偏激;排斥唐以后散文,否定欧阳修、苏轼的创作;过分宣扬伦理教化;一些散文还存在冗长、拖沓的不足等等。但这些瑕疵并不能掩盖其散文的卓越成就。

梁颖稚[7](2004)在《蒋冕《湘皋集》校注》文中研究表明蒋冕(1462—1 532),广西全州人。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两朝及嘉靖前期,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是全州有史以来朝中最高职务者。蒋冕是明代理学名臣,诗文传世不多,其作品《湘皋集》一直未能得到整理和研究,这对于我们把握明朝中期广西文坛面貌无疑是一个缺失。 本论文一方面对《湘皋集》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尽量减少讹误,最大限度地恢复作者创作时的原貌;标点、注释尽量准确、详尽;对文集中的疑难字词、典故、引语、史实等均作了较为详细、准确的注释和分析,以便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能理解其文意。 本论文另一方面也对蒋冕所处明朝中期的时代、文化环境和文坛状况作了简要的介绍,更对蒋冕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内容主旨、艺术特色尤其是传记类文章的文学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之上能对蒋冕的文学成就作出公允的评价,让读者对蒋冕及其《湘皋集》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将为推动广西特别是全州地方古籍整理工作,为弘扬广西优秀文化尽绵薄之力。

邱宏瑞[8](2000)在《作文要“胜于无形”──孙子兵法与作文谋略例说》文中研究说明

二、作文要“胜于无形”──孙子兵法与作文谋略例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文要“胜于无形”──孙子兵法与作文谋略例说(论文提纲范文)

(1)辛弃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辛弃疾散文背景论
    第一节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第二节 辛弃疾其人其事
第二章 辛弃疾散文渊源论
    第一节 先秦两汉散文的传承
    第二节 苏洵等人政论文的影响
第三章 辛弃疾散文思想论
    第一节 尊王攘夷
    第二节 以民为本
    第三节 欲取先予
    第四节 缓兵之战
第四章 辛弃疾散文艺术论
    第一节 立意:持论卓特
    第二节 结构:纲目兼备
    第三节 语言:措词雅健
    第四节 文体:骈散间用
第五章 辛弃疾散文价值论
    第一节 文学价值
    第二节 社会价值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由来之阐释
    0.2 研究对象之界定
    0.3 研究意义之确定
    0.4 研究现状之梳理
    0.5 研究思路之重建
    0.6 研究框架之布设
第一章 明清八股文“程式”溯源
    1.1 八股文“程式”起源的思考
    1.2 八股文“程式”形成
    1.3 八股文“程式”构成特点
    1.4 小结
第二章 明清八股文献中的“程式”研究
    2.1 归有光《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
    2.2 武之望《举业卮言》
    2.3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
    2.4 小结
第三章 明清八股文“程式”技法研究
    3.1 “审题命意”之法
    3.2 “篇章句字”之法
    3.3 “起承转合”之法
    3.4 八股文“程式”技法特点
    3.5 小结
第四章 明清八股“程式”逻辑与西方非形式论证逻辑对比研究
    4.1 对比研究之前的思考
    4.2 西方论证逻辑面面观
    4.3 八股文程式逻辑的探索
    4.4 程式化的八股“程式”逻辑与西方非形式逻辑论证对比
第五章 明清八股文“程式”的美学和现代意义
    5.1 八股文“程式”美学透视
    5.2 八股文“程式”的语篇研究意义
    5.3 八股文“程式”的现代语文教学意义
    5.4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苏洵古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苏洵的古文观念
    第一节 以明道为宗
        一、参乎权而归乎经
        二、权为仁义之穷而作
        三、以文行道
    第二节 以经世为本
        一、作文当期于有用
        二、上书皇帝建言献策
        三、开出治国之方
        四、提出御敌之术
    第三节 以通变为要
        一、通变是散文发展需要
        二、苏洵散文师古的过程
        三、苏洵自成一家的理念
    第四节 以自然为尚
        一、得乎吾心
        二、不得不为
第二章 苏洵古文的文气
    第一节 养气
        一、养气当知入门须正
        二、养气当求循序渐进
        三、养气当至充盈自发
    第二节 正气
        一、苏洵古文正气的来源
        二、苏洵古文正气的表现
    第三节 奇气
        一、苏洵古文奇气的涵养
        二、苏洵古文奇气的表现
    第四节 逸气
        一、苏洵古文逸气的形成缘由
        二、苏洵古文逸气的表现形态
第三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上)
    第一节 立意
        一、正
        二、高
        三、远
        四、奇
    第二节 谋篇
        一、回环往复
        二、逐段排列
        三、双峰并峙
        四、一气呵成
    第三节 布局
        一、起势
        二、承接
        三、转换
        四、收合
第四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下)
    第一节 用笔
        一、照应
        二、虚实
        三、抑扬
        四、开合
    第二节 声调
        一、声律
        二、节奏
    第三节 修辞
        一、譬喻
        二、用典
        三、排比
        四、对偶
第五章 苏洵古文的风格
    第一节 纵横驰骤
        一、引物托喻,反复致意
        二、宏词博辩,铺张扬厉
        三、疏朗跌宕,跳跃腾挪
    第二节 奇崛幽峭
        一、苦心经营,思致深刻
        二、笔力遒劲,骨格挺拔
        三、发言精警,不落凡俗
    第三节 简切通脱
        一、烦而不乱,肆而不流
        二、以小见大,举近知远
        三、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第六章 苏洵古文的接受
    第一节 两宋
        一、蜀中与天下
        二、王佐与纵横
        三、禁毁与尊崇
    第二节 元明
        一、逆境中的承传
        二、大家地位的确立
        三、作品的刊刻流播
    第三节 清代
        一、尚质派
        二、尚文派
结语
附录:苏洵古文系年
参考文献
后记

(4)曾国藩与道家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曾国藩去世后至20 世纪70 年代
        1.2.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新时期
    1.3 研究的结构和要点
        1.3.1 研究的结构安排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的重点
        1.3.4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曾国藩道家思想来源考述
    2.1 清代学术的内在嬗变
        2.1.1 理学批判者的援道入儒
        2.1.2 古文经学家的以道补儒
        2.1.3 今文经学家的道家经世
        2.1.4 理学家的调和儒道
    2.2 湖湘文化的崇道传统
    2.3 个人的生活经历
        2.3.1 家族的道教习俗
        2.3.2 治学的博览群经
        2.3.3 僚友的道家兴趣
第3章 曾国藩的从政之道与道家思想
    3.1 涉猎黄老清净为政
    3.2 知雄守雌卑弱自持
        3.2.1 与高层的交往
        3.2.2 与同僚的交往
        3.2.3 与士民的交往
    3.3 小结
第4章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与道家思想
    4.1 对道家战争观的吸收
        4.1.1 兵果不祥之器
        4.1.2 兵者阴事
        4.1.3 哀兵必胜
        4.1.4 除暴安民
    4.2 对道家战略战术的运用
        4.2.1 守柔曰强弱中伏强
        4.2.2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4.2.3 反客为主以退为进
        4.2.4 奇正互用雕剿游击
    4.3 小结
第5章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与道家思想
    5.1 顺天安命的人生态度
        5.1.1 勤劳而以恬淡出之
        5.1.2 等生死于昼夜信长短之有涯
    5.2 功成身退的人生设计
        5.2.1 道家功成身退人生设计的意义
        5.2.2 明岁泽九州功成返湫底
        5.2.3 十年苦忆钧天奏老大真怜未拂衣
        5.2.4 功成而终未身退的原因
    5.3 持盈保泰的人生智慧
        5.3.1 道家持盈保泰观
        5.3.2 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颠危
    5.4 小结
第6章 曾国藩的为文之道与道家思想
    6.1 境界:崇尚雄奇瑰玮
    6.2 风格:追求自然真切
    6.3 语言:力主诡谲恣肆
    6.4 欣赏:倡扬养性怡情
    6.5 小结
第7章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与道家思想
    7.1 致虚守静养神不药
    7.2 俭啬寡思惩忿窒欲
    7.3 顺乎自然淡食恬眠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5)《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回归中国叙事传统,建构中国独特的叙事理论体系
    二、《聊斋志异》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聊斋志异》之民间叙事渊源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与民间因果报应叙事观念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民间叙事时空和叙事话语
第二章 《聊斋志异》之史传叙事渊源
    第一节 叙事结构之史传渊源
    第二节 叙事人称和叙事立场之史传渊源
    第三节 叙事时空和叙事节奏之史传渊源
    第四节 《聊斋志异》的叙事干预
第三章 《聊斋志异》与传统小说叙事艺术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与笔记体志怪小说叙事艺术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传奇小说叙事艺术
    第三节 《聊斋志异》与通俗小说叙事艺术
第四章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与传统文章学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与古文文法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八股文代言笔法
第五章 《聊斋志异》叙事与书画兵法理论
    第一节 《聊斋志异》叙事与书画理论之渊源
    第二节 《聊斋志异》叙事与兵法理论之渊源
第六章 《聊斋志异》的诗性叙事
    第一节 《聊斋志异》的诗性思维与叙述策略
    第二节 《聊斋志异》叙事与诗词羼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朝鲜柳梦寅散文研究 ——兼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柳梦寅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一节 思想基础及对外政治、文化交流
        一、性理学由鼎盛到式微,实学萌生
        二、党争激烈、外敌屡犯
        三、与中国的政治、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第二节 唐宋古文和明代复古文学的广泛传播及影响
        一、唐宋古文的广泛传播及影响
        二、明代复古文学的东传及影响
    第三节 朝鲜朝中期的总体创作形势
        一、诗胜于文
        二、骈文与古文并行
第二章 柳梦寅的创作意识及文学思想
    第一节 "华国"、"不朽"的创作意识
        一、"华国"的创作意识
        二、"不朽"的创作意识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其民族性
        一、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借鉴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民族性
    第三节 对韩、柳古文理论的接受与变通
        一、文以明道
        二、不平则鸣
        三、旁推交通
第三章 柳梦寅散文的思想蕴涵
    第一节 "儒以忠孝节义为尚"
        一、柳梦寅的儒学渊源
        二、柳梦寅散文中的"忠孝节义"思想
    第二节 "结民心以固邦本"
        一、"国赢民赖"
        二、"哀我斯民"
        三、"安民务本"
    第三节 "援古酌今苏民活国之策"
        一、屯田减税
        二、扩大生产
        三、改革军政
        四、发展经贸
    第四节 "彼亦国也,此亦国也"
        一、对国家历史的关注和自豪
        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
        三、对本国人才的敬重和赞颂
        四、对国家独立的期待和努力
    第五节 "友朋相聚,如篪如埙"
        一、阐释对朋友及友情的认识和理解
        二、描写朋友之间的和谐和欢愉
        三、表达对远行朋友的安慰、劝勉和鼓励
    第六节 "所思在橘柚梅竹之乡"
        一、描绘自然风光
        二、憧憬田园生活
        三、领悟人生哲理
第四章 柳梦寅散文的创作艺术
    第一节 精巧缜密的结构艺术
        一、以一句为统帅结构全篇
        二、巧妙迂回、渐入主题
        三、前后照应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语言特色
        一、用词准确、词汇丰富
        二、句式灵活多变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
        一、绝妙的比喻
        二、凝练的对偶
        三、整齐的排比
        四、适当的夸张
        五、鲜明的对比
    第四节 前后迥异的艺术风格
        一、前期激昂、凌厉
        二、后期平和、冲淡
第五章 柳梦寅散文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第一节 吸收先秦两汉散文之精髓
        一、引用、化用先秦两汉散文中的名言
        二、吸取先秦散文长于说理的创作特色
        三、思想、形式上对《史记》、《汉书》的借鉴
        四、《安边三十二策》对先秦两汉兵法的借鉴
    第二节 "用韩、柳文立模范"
        一、反对骈文,倡导古文
        二、文体与韩、柳散文的关联
        三、思想内容与韩、柳散文的关联
        四、语言表达与韩、柳散文的关联
    第三节 援引中国文化典故
        一、援引中国文化典故的类型、方式
        二、援引中国文化典故的作用、效果
第六章 柳梦寅散文创作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柳梦寅散文创作的贡献
        一、超越了模仿阶段,"取诸心得"
        二、努力改变当时形式主义的文风
        三、总结了散文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四、反映和促进了中朝政治、文化交流
    第二节 柳梦寅散文创作的局限
        一、排斥骈文、追求古文的态度过于偏激
        二、排斥唐后散文,否定欧、苏的创作
        三、过分宣扬伦理教化
        四、部分散文冗长、拖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蒋冕《湘皋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蒋冕所处的明朝中期的时代背景、思想文化及文学状况综述
        (一) 明中期的时代背景简介
        (二) 明中期的社会哲学思潮情况简介
        (三) 明中期的文学思潮情况简介
    二、 蒋冕的家世与其生平
        (一) 蒋冕的家世
        1 家族
        2 父母兄弟
        3 婚姻
        4 居所
        5 蒋冕与丘濬的师生情
        (二) 蒋冕的生平
        1 入阁
        2 去职
        3 返乡
        三、 蒋冕诗文集版本情况
        四、 蒋冕的散文创作
        (一) 蒋冕散文作品的类型
        (二) 蒋冕散文作品的内容意旨
        1 上疏直谏,主题严正
        2 记人写事,情真意切
        3 知人论世,理深义远
        五、 从作品中看蒋冕的精神和思想
        (一) 正直清廉的精神
        (二) 秉承儒家的基本思想
        (三) 意识深处的道家思想
        (四) 文艺思想
        六、 蒋冕散文作品的艺术性
        (一)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二)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三) 行文错落有致,气势磅礴
        (四) 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其兼容并蓄
        (五) 语言简洁,质朴平正
        (六) 传记类散文的艺术特色
        1 细致地刻划人物的性格
        2 注重材料的提炼和选择,选取典型事件
        3 描写人物的技巧与方法多样
        4 语言骈散结合,古朴而少溢美之辞
        七、 蒋冕作品的得失定位
第二部分 凡例
第三部分 《湘皋集》校注(页码另编号)
    卷一 诏
        修省诏
        赐皇叔祖宁王宸濠诏
        赐皇叔曾祖唐王讨宸濠诏
        赐皇叔曾祖建安王讨宸濠诏
        赐各王府讨宸濠诏
    卷二 奏
        乞归省母奏
        辞升礼部尚书奏
        自陈乞休奏
        乞停止南海子游猎题本
        自劾不职,乞恩求退以消天变奏
        辞免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办事奏
        请亟回銮主行太皇太后丧礼题本
        乞取回刘允及停止张玉不差题本
        乞宽仁以御左右题本
        乞停止差官烧造题本
        同粱少师辞免恩命奏
        辞免加太子太傅兼武英殿大学士奏
        辞免加太子太傅第二奏
    卷三 奏
        再辞恩荫奏
        驾幸近郊,偕梁少师储追至昌平,请回銮题本
        请亟赐回銮题本
        再请回銮题本
        三请回銮题本
        銮回问安题本
        请慎重起居以安人心题本
        乞因灾异策免题本
        请回銮兼乞勿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调遣军马支给钱粮题本
        请重边防以备虏患题本
        乞严防虏患振旅还京题本
        请速赐回銮省牲题本
        请驾还京疏
        请停止无名赏赐揭帖
    卷四 奏
        请因虏寇出境,严紧速驾还京题本
        请勿堕虏计中揭帖
        请停止巡幸各处揭帖
        进缴敕谕题本
        请自今以后不事巡游,仍乞于至亲宗派中迎取伦序年行相应者一人,来京司香题本
        恳辞恩命奏
        自陈衰病乞休奏
        请追寝巡幸手敕旨意以安人心奏
        久病恳乞休致奏
        乞将该决重囚俱且监着题本
        请奏捷不必称“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字样揭帖
        请停止镇国公太师称号不往泰安州等处题本
    卷五 奏
        乞宥郎中黄巩等题本
        陈情乞休奏
        乞放归养病奏
        乞敕谕内免写亲征揭帖
        乞将兵部会奏亟发以释群疑揭帖
        乞免亲征揭帖
        请免亲征题本
        扈从至临清乞随便治病奏
        在徐州开具合行事件揭帖
        论郊礼不可行于留都旧坛题本
        请停止南京郊祀题本
        论南京郊坛不可妄议大祀题本
        请令刘锐改送内阁诰敕题本
        请保养圣躬,不必延访草泽揭帖
        乞押解宸濠到南京即日班师题本
        乞命将士预整归装,待押解宸濠到随即班师奏
    卷六 奏
        乞遵旧制廷试,仍乞郊祀在前奏
        请趁天气未甚炎暑旋跸奏
        乞因重囚反狱,亟处逆贼题本
        恭请回銮郊祀升纎殿试,并亟处逆贼等项揭帖
        跪行宫巷口大街,泣请回銮奏
        请旋跸京师然后议处宸濠罪犯揭帖
        再请回京议罪揭帖
        辞免加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改户部尚书奏
        时享不必遣官行礼揭帖
        乞将各处取来妇女尽数查放还家揭帖
        乞慎选随侍左右人员揭帖
        召见谢恩题本
        恭闻宣谕拜观宸翰题本
        请如多官议主祀题本
        乞革去武忠御马监并团营管事揭帖
    卷七 奏
        请法虞舜及汉光武以光圣孝题本
        请崇圣学题本
        封还御批揭帖
        新政自陈乞罢奏
        陈乞归田奏
        乞罢黜以谢天下奏
        附录: 科道奏请慰留题本
        恳乞退休奏
        请拆毁石经山祠庙题本
        乞将保安等寺通行拆毁揭贴
        再封还御批题奏
    卷八 奏
        请御经筵题本
        请仍命多官会议称号大礼题本
        乞守成法、恤人言,以光新政题本
        请止加上慈寿皇太后尊号并武宗皇后称号揭帖
        自陈乞罢奏
        请因吴廷举之愧,亟赐罢黜奏
        附: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
        以与吴廷举面论之言上陈,恳乞赐骸疏
        请留吴廷举照旧供事疏
        请仍俟大婚礼成,加上尊号题本
        请慎大礼以全圣德题本
        乞俯从群议,仍乞同赐罢黜题本
    卷九 奏
        请罢黜以正大礼疏
        乞慎典礼以回天意题本
        乞册文中不必以子自称题本
        乞于年月下不必称孝子字样题本
        辞封爵疏
        再辞封爵疏
        辞爵第三疏
        辞爵第四疏
        辞爵第五疏
        恳辞封爵疏
        谢赐书题本
    卷十 奏
        请讲学题本
        请慎重择地题本
        自陈求退疏
        乞罢机务放归田里疏
        谢恩题本
        谢遣官宣召题本
        请慎选左右停止斋醮题本
        请正统、本生礼宜有别题本
        请抑私恩以全大义题本
        召对平台后题本
    卷十一 奏
        请停止差官织造题本
        请停止差官织造第三次题本
        求退疏
        自陈失职求罢疏
        为后大宗疏
        辞免赏赐题本
    卷十二 奏对表解
        乞请昭圣皇太后不必传免命妇朝贺题本
        蒙垂问昨日进言之故揭贴
        谢遣官慰谕题本
        再辞赏题本
        议礼失职,恳求休退奏
        致仕后谢恩奏
        辞免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奏
        召见慰谕口对
        召见平台对
        代文武百官贺登极表
        经筵进《尚书》解
    卷十三 序
        送行人司副唐君仁夫使安南序
        送同年友黄君时济副宪云南序
        送学士张公归河东省母序
        《夏江别意图》诗序
        赠乐会令叶廷言序
        送吴克温归省祖母序
        送佥宪姚公提学广西序
        送夏廷重分教玉林序
        送王信夫司教义宁序
    卷十四 序
        《应天府乡试录》序
        《会试录》序
        庆侍御陈君受代还朝捧敕荣亲诗序
        贺总制军务、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阳明王公平寇序
        贺提督两广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省吾林公平寇序
        《广西通志》序
    卷十五 序
        蒋氏受姓之地及古今显名人物并吾宗所自出序
        蒋氏家谱序
        附: 凡例
        《琼台诗稿》序
        诗稿自序
        《发冢论》序
        《武学经传》序
    卷十六 序
        《金台别意图》诗序
        赠福建宪副余君诚之序
        送定安彭民望司教万庠序
        赠包君好问佥宪云南序
        送肇庆太守黄君伯望之任序
        送琼人李生分教万州学序
        送澄迈朱教谕序
        送贵池令陈廷理归治所序
        送李君思学归琼南序
        送陈仲信丞淮阴驿序
    卷十七 序
        送大参杨公谢政归四明序
        送地理黄生归剑江序
        送僧正某归湘山序
        庆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砺庵毛公寿诗序
        庆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石斋先生杨公寿诗序
        庆地官郎中雷公寿六十一序
        庆陈母唐孺人寿序
    卷十八 记
        浩然斋记
        小水十景图记
        府江三城记
        开建十八寨守御千户所记
        延桂楼记
        静学斋记
        广西贡院修拓记
        先世谱系记
    卷十九 记
        日新斋记
        白沙江广济桥记
        飞鸾桥修造记
        灌阳县迁学记
        拱极楼记
        赐闲堂记
        全州修学记
    卷二十 记书
        全州修学后记
        全州名宦乡贤祠记
        桂林武学记
        黄氏家庙记
        上琼台老先生第一书
        第二书
        第三书
        第四书
    卷二十一 书
        与友人俞振明书
        代人上某官书
        上外舅少保西轩先生陈公求赈济乡郡书
        附: 顾东桥宪使跋语
        与两广提督萧都宪书
        又与萧提督书
        又与萧提督书
        与屠巡按书
        与伍时泰宪使书
        与唐侍御书
        与王阳明都宪书
        与厚斋先生书
        又与厚斋先生书
        又与厚斋先生书
        与石侍御书
        与王阳明总制书
    卷二十二 颂赞志
        《大明一统志》颂
        滕氏考室颂
        琼台先生丘公小像赞
        仇武襄公歼逆赞
        海南周远指挥遗像赞
        同年程宗鲁乃尊像赞
        滕翁八十岁像赞
        靳母范大恭人像赞
        余读李商隐《虱赋》,有“就颜避跖”之叹;又读陆龟蒙《后虱赋》,有“守白守黑”之称,皆似未知虱者。用其辞,反其意作《虱赞》二首
        游龙岩志
        赐带志感
        经筵志喜
    卷二十三 考辨说录铭
        洮水考
        胡致堂流寓全州考
        乡先辈萧珪及窦衙翁、陈孟宾科第考
        附: 顾东桥宪使跋语
        蒋氏郡望辨
        先世同名辩
        陶澈斋墓称呼辩
        居室说
        录宏治间宫僚
        居庸关铭
        常山砚铭
    卷二十四 题跋
        恭题停止南京郊祀天地批答后
        跋《议大礼始末》后
        题项氏《绍先》诗册后
        跋揭文安公《全州学记》后
        跋邃庵杨公所藏朱子与包祥道手帖
        跋王文冕长史所藏魏文靖公手帖
        题《唐曹祠部诗集》后
        再题《曹祠部诗集》后
        跋《卫灵公观马图》
        跋吴兴墨竹
        跋先母虚墓碑后
        恭题貤赠先妻陈氏诰敕石刻后
    卷二十五 书后 神道碑
        书琼台先生挽罗都宪诗后
        读《朱子大全》集笔录书其后
        书《忠爱堂记》后
        书元张伯成《杜诗演义》后
        书《威信侯庙记》后
        读李山甫诗书后
        大明靖江安肃王神道碑铭
        大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致仕陈公神道碑铭
        大明故思明府同知赠奉政大夫陈公墓碑铭
    卷二十六 墓志铭
        明故镇守云南征南将军、太子太傅、黔国公赠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谥庄襄沐公墓志铭
        雪岑葛惟高墓志铭
        明故昭勇将军、掌旗手卫、都指挥佥事徐公墓志铭
        明故中宪大夫、广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廖公墓志铭
        封文林郎、四川道监察御史石公墓志铭
        明封太孺人陈氏墓志铭
        明故靖江王府左长史胡君墓志铭
        滕君景旸寿藏铭
    卷二十七 墓表
        处士滕公墓表
        袁府君墓表
        封主事卢公、安人江氏合墓表
        赠给事中孙公暨孺人徐氏墓表
        处士潘公暨其配张孺人合葬墓表
        封监察御史石公墓表
        亡姊滕孺人墓表
    卷二十八 墓记
        仁峰岭世墓记
        先曾祖妣赠一品夫人蒙氏墓记
        先祖考赠少傅府君墓记
        先考墓前牌扁石阴记
        先妣赠一品夫人郭氏墓记
        先母陈太孺人墓记
        先兄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致仕梅轩先生蒋公墓记
        亡弟质之墓志
        继妻封一品夫人陈氏墓记
        儿妇陈氏墓碣铭
    卷二十九 行状
        太学生丘君行状
    卷三十 行状 事略
        封通政使司左通政陈公行状
        先君行实
        先母封太孺人陈氏行状
        安人刘氏行状
        槐厅蒋氏先世事略
        叔母二节妇事略
        剿平贵州夷妇米鲁构乱事略
    卷三十一 祭文
        同年祭学士寅轩先生汪公文
        祭封编修张公文
        祭诰封左通政陈公文
        祭亚卿陈公文
        同年祭费老夫人文
        馆阁祭费老夫人文
        祭陈仲信文
        祭王应和大尹文
        代祭涯翁文正李公文
        众同年祭胡世荣文
        祭封少保、大学士杨公文
        祭刘仁徵文
        祭姻家文
        同年祭潘以正布政文
        少师石斋杨公继室喻夫人祭文
        祭戒轩靳公文
        祭南京光禄少卿唐仁夫文
    卷三十二 策问 随笔 辞 补遗
        岁贡生试教职策问
        拟科场试士策问
        县学生求免军丁策问
        应天府乡试策问
        会试策问
        拟殿试策问
        拟殿试策问
        诗误传作者姓名
        俗语有所本
        美人辞
        迎神辞
        送神辞
        湘云辞
        《琼台诗话》序
        又《琼台诗话》序
        《竹塘宗谱》序
第四部分 附录
    原序一 黄佐
    原序二 王宗沐
    原序三 吕调阳
    原序四 陈邦翱
    原序五 殷从俭
    新增序一 蒋肇
    少傅蒋公敬所墓志略 龙大有
    《明史.蒋冕传》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致谢
第七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作文要“胜于无形”──孙子兵法与作文谋略例说(论文参考文献)

  • [1]辛弃疾散文研究[D]. 陈瑶.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2]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D]. 金春岚.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 [3]苏洵古文研究[D]. 毛德胜.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4]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 彭昊. 湖南大学, 2010(07)
  • [5]《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 冀运鲁. 上海大学, 2010(01)
  • [6]朝鲜柳梦寅散文研究 ——兼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D]. 曹春茹.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7]蒋冕《湘皋集》校注[D]. 梁颖稚. 广西大学, 2004(04)
  • [8]作文要“胜于无形”──孙子兵法与作文谋略例说[J]. 邱宏瑞.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标签:;  ;  ;  ;  ;  

作曲“胜于隐”——孙子兵法与作曲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