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PTFE树脂的基本性能

第1讲 PTFE树脂的基本性能

一、第一讲 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基本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龙,纪晓寰,方彦雯,孙宾,王鸣义[1](2021)在《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PET聚酯的表面改性相对共混、共聚等改性手段灵活。不仅仅用于纤维成型过程,还可在织物、薄膜以及片材等加工过程实施,使最终产品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详细地介绍了PET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进展,包括纤维截面异形化技术、材料吸附涂层、化学蚀刻、接枝、光化学、等离子、离子溶液、超临界二氧化碳等新技术应用的进展;以及在亲水、改善染色、拒水、阻燃、气体阻隔、生物相容性、抗菌等功能性市场的开发和应用。以技术纺织品、聚酯瓶和聚酯薄膜为主的最终产品市场发展前景良好,PET表面改性技术为最终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极为有效作用。

谭相坤[2](2021)在《磺化侧苯基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膜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其工作温度低、能源清洁、占地面积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军事用电、微型发电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传统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存在的不足日益明显,如成本高、操作温度低等。磺化芳香聚合物作为新一代质子交换膜材料,成本更低,刚性芳环的结构可赋予膜材料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机械强度等,因此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使得磺化芳香聚合物膜有望代替传统的全氟磺酸膜,成为新一代质子交换膜。本文以侧链型磺化芳香聚合物在质子交换膜领域的应用为背景,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设计合成了含侧苯基的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PPENK-P)、磺化侧苯基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SPPENK-P),制备了SPPENK-P质子交换膜,并进行膜性能测试,研究了聚合物单体单元配比对SPPENK-P膜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4-(4-羟基苯基)-2,3-二氮杂萘-1-酮(DHPZ)、4-(3-苯基-4-羟基苯基)-2,3-二氮杂萘-1-酮(DHPZ-P)、2,6-二氯苯腈、4,4′-二氟二苯酮为原料,通过溶液缩聚反应,合成不同单体配比的PPENK-P。利用FT-IR和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进行了溶解性、特性黏度、热稳定性等测试。结果表明PPENK-P在25℃下即可溶解于常用溶剂之中;特性黏度均在0.99 d L/g以上;5%的热失重损失在470℃以上,综合性能良好。(2)通过直接磺化法,以浓硫酸为磺化剂,对PPENK-P进行磺化,首先探究了反应时间对磺化度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确定了反应时间,制备了一系列含苯磺酸侧基的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并对SPPENK-P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通过IEC测试结果,选取8 h作为磺化反应的时间,SPPENK-P的IEC值在0.99~1.55 mmol g-1,并且随着DHPZ-P单元的比例增加而增加,SPPENK-P可在室温下溶解于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等溶剂中,特性黏度均在1.60 d L/g以上,具有较高分子量,5%热失重温度在350~410℃之间,热稳定性良好。(3)通过溶液浇铸法,以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配制铸膜液,制备了一系列SPPENK-P质子交换膜,并进行了膜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SPPENK-P中DHPZ-P单元比例的增加,SPPENK-P膜的吸水率、溶胀率、质子传导率增加,而耐氧化性降低,SPPENK-P膜在25℃下的吸水率均在在8%以上,溶胀率最高为9.0%×3.6%,在芬顿试剂中的破裂时间均在17 h以上,95℃下的质子传导率最高可达9.59×10-2 S/cm。

何吉喆[3](2020)在《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腐蚀性能》文中认为金属腐蚀无处不在,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因此,金属防腐措施研究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金属表面的涂层防腐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本论文通过制备新型功能材料涂层开展防腐研究。在20#碳钢基底上,制备了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谱仪、热重分析仪、静态接触角测量仪、涂层测厚仪、纳米压痕仪、电化学阻抗谱、等效电路拟合等测试表征技术,研究了涂层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热稳定性、亲疏水性、涂层厚度、硬度、弹性模量和耐蚀性等,最终得到了较优的耐腐蚀涂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以20#碳钢材料为基底,经过磷化预处理后,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磷化碳钢上制备了膜厚为(13±2)μm的疏水聚四氟乙烯涂层。结果显示,普通磷化碳钢表面磷化颗粒尺寸比较粗大不均匀,而采用磁力搅拌的磷化碳钢表面磷化颗粒尺寸细小致密,结晶尺寸小于普通磷化的结晶尺寸。制得的磷化膜是由Zn3(PO4)2·4H2O、Zn2Fe(PO4)2·4H2O和Mn2Zn(PO4)2·4H2O三种物质组成,其中,Zn2Fe(PO4)2·4H2O为主要组分。聚四氟乙烯涂层的主要组分是聚四氟乙烯和少量的四氟乙烯。交流阻抗谱分析和等效电路拟合表明,涂覆聚四氟乙烯涂层的磷化碳钢样片在3.5 wt%Na Cl溶液中表现出较好的耐蚀性;但是,浸泡5天,涂层的防腐性能基本丧失。为制备出具有长期耐蚀性的防腐涂层,本论文以环氧大豆油为主要原料,四亚乙基五胺为固化剂,在20#碳钢基底表面上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结果显示,环氧豆油树脂涂层厚度在45μm~48μm之间。随着原料中环氧大豆油含量的增加,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硬度、弹性模量、耐水性和耐蚀性得到增强。电化学阻抗谱与拟合的等效电路分析表明,当四亚乙基五胺与环氧大豆油的摩尔比为2时,环氧大豆树脂涂层的涂层电阻Rc达8.22×1011Ω·cm2,电荷转移电阻Rct达1.32×1010Ω·cm2;在3.5 wt%Na Cl溶液中浸泡30天后,Rc为2.57×109Ω·cm2,Rct达3.17×109Ω·cm2,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长期防腐性能。上述研究为碳钢基底上耐腐蚀涂层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洪慎章[4](2019)在《压塑工艺及模具设计——上篇 塑料压制成型 第一讲 概论(二)》文中研究说明压塑与注塑采用不同类型的塑料,前者采用热固性塑料,后者采用热塑性塑料。压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科学,不仅随着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的提高,压塑成型设备的更新,成型工艺的成熟而改进,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造型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智能技术等在压塑成型加工领域渗透而发展。本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压制成型工艺及分类,压制件设计,压制模结构设计及其零件设计,压制成型设备,压制塑件质量控制及缺陷分析,压制成型模应用举例;压注成型原理及工艺过程,压注成型模具结构设计,压注成型压力的计算,压注成型设备的选择,压注塑件质量及缺陷分析,压注成型模应用举例。。

彭文昱[5](2019)在《硅橡胶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仿生表面的超疏水材料因其具有抗腐蚀、抗结冰、抗污和自清洁等优异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的微观粗糙结构和低表面的自由能,来设计及制备了具有简单而高效的超润湿材料。而时兴的硅橡胶基底以其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高弹性,将其制备成超疏水表面而应用到复合绝缘子,可以有效提高超疏水表面(超疏水表面是指水滴的静态接触角大于150°且滚动角小于10°)的耐磨性能,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本文从仿生的理念出发,制备出了两种具有特殊润湿性功能表面的硅橡胶涂层,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现有的Young模型、Wenzel模型、Cassie-Baxter模型以及Wenzel-Cassie过渡态模型等对其分形表面的接触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分型表面接触角公式,为硅橡胶超疏水涂层表面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以FXBW4-110/100型复合绝缘子上的硅橡胶为研究对象,在表面制备了超疏水HMDS-SiO2硅橡胶涂层和超疏水Mg(OH)2-STA硅橡胶功能化涂层。通过形成随机的微纳米级结构来改变表面的疏水性能。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来对磨损循环试验和抗弯曲试验后的接触角和滚动角的进行测量,进而研究涂层的机械稳定性。借助自制加载电压装置,对硅橡胶的抗高压性能进行了探索。初步探究了超疏水材料的抗结冰、耐高温、抗紫外和耐酸碱等性能。通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超疏水硅橡胶涂层的表面形貌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析。为了对表面形貌进行三维形貌表征,引入分形维数这一表征方式。对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的试样表面进行了图像重构,基于重构的基础上运用盒维数计算了超疏水涂层的分形维数,并对修饰剂硬脂酸为变量的试样进行了分形维数和接触角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计算得到在不同硬脂酸含量条件下分形维数数值均介于2与3之间,说明该表面是一个介于光洁的平面和规则长方体的复杂表面。在同一张SEM图的3个不同区域所求的分形维数数值近似相等,表明3个不同区域表面形貌的不规则程度具有一致性,更进一步说明所制备的超疏水功能表面具备分形特征。结果是超疏水Mg(OH)2-STA硅橡胶涂层的接触角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加。而所测定的超疏水功能表面的润湿性和表面分形维数有关,若分形维数越大,其表面越粗糙,接触角越大,水滴与涂层表面接触的面积百分比越小,表面形貌越复杂。

陈志锋[6](2018)在《基于聚硅氮烷锚固作用的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疏水表面,尤其是超疏水表面,具有优异的自清洁/易清洁、减阻、防污、抗生物粘附、抗腐蚀等特性,在建筑外墙、船舶、医疗器械、流体输送、厨卫洁具、材料保护等领域展示出了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疏水/超疏水表面的构筑与应用已成为功能表面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人们对自然界中具有疏水/超疏水性的生物表面的观察与研究发现,表面化学组成与表面粗糙结构是决定固体表面疏水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低表面能物质通常对构筑疏水表面是必不可少的,而表面的微纳尺度的粗糙结构则可进一步增强表面的疏水性,从而实现超疏水表面的构筑。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已经开拓了各种各样的制备疏水/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制备出了许多性能优异的疏水/超疏水功能表面。然而,在疏水/超疏水表面的构筑过程中,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即所使用的低表面能物质与基材的粘结力差,导致所构筑的疏水/超疏水涂层或表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针对这一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以具有优异的锚固作用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反应性有机聚硅氮烷OPSZ为锚固材料,以低表面能物质和改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表面修饰的功能组分,构筑具有疏水/超疏水性的聚硅氮烷基功能表面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所制备聚硅氮烷基的疏水/超疏水涂层的化学组成、形貌结构、表面浸润性及其耐久性、自清洁/易清洁、抗生物粘附等性能的表征与分析,建立表面化学组成-形貌结构-表面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聚硅氮烷涂层与基材表面的界面相互作用行为,揭示了聚硅氮烷在基材表面的锚固机理。从而为构建性能优异且稳定、持久的疏水/超疏水功能表面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果如下所述。1.分别基于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和聚加成反应设计与合成了两类不同的低表面能聚合物,即带羟基的含氟丙烯酸共聚物PDFHE和以异氰酸酯基-NCO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PDMS-NCO;以具有优异的锚固作用的有机聚硅氮烷OPSZ为涂覆材料的主体,分别以带羟基的含氟丙烯酸共聚物PDFHE和以异氰酸酯基-NCO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PDMS-NCO为低表面能修饰组分,通过浸渍-热处理法,分别在三种不同基材玻璃(Glass)、不锈钢片(SS)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表面构筑了一系列组成不同的OPSZ/PDFHE涂层和OPSZ/PDMS涂层,并对其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OPSZ/PDFHE和OPSZ/PDMS涂层与基材的附着力均达到0级,表现出优异的附着性能;OPSZ/PDFHE和OPSZ/PDMS涂层的表面硬度可分别达到4H和H;随着涂层材料中低表面能组分含量的增加,所制得的OPSZ/PDFHE和OPSZ/PDMS涂层表面的粗糙度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但其表面的水接触角WCA值的提高幅度均较小,分别稳定在107°?110°和105°?109°的范围内,且几乎与基材种类无关;以Glass为基材的OPSZ/PDFHE涂层和OPSZ/PDMS涂层在550 nm处的透光率T550与空白Glass基本相同,表现出优异的透光性;此外,OPSZ/PDFHE和OPSZ/PDMS涂层均具有优异的易清洁性能。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为试验菌株,对所制备的OPSZ/PDFHE和OPSZ/PDMS涂层表面进行细菌粘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Glass相比,在分别含有PDFHE和PDMS-NCO的涂层F-OPSZ-6@Glass和Si-OPSZ-6@Glass的表面,细菌粘附量均明显减少;并且在Si-OPSZ-6@Glass表面的细菌粘附量比在F-OPSZ-6@Glass表面的细菌粘附量更少,表现出了更优的抗细菌粘附特性。3.分别以用OPSZ和氟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F-SiO2 NPs制备的分散液为涂覆材料,通过层层交替喷涂法,在玻璃基材表面构筑了一系列含有不同OPSZ/F-SiO2双层数的多重涂层(OPSZ/F-SiO2)n(n=0.5,1,1.5,?,5);在此基础上,对所制备涂层表面的化学组成、微观形貌结构、浸润特性和透明性,以及其自清洁性能、机械与化学耐久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OPSZ/F-SiO2双层数的增加,所制备的多重涂层(OPSZ/F-SiO2)n(n=0.5,1,1.5,?,5)表面的粗糙度和WCA值呈现出波动增大的趋势;当OPSZ/F-SiO2双层数达到5时,涂层(OPSZ/F-SiO2)5呈半透明状,在波长550 nm处的透光率为39.4%;涂层表面呈现多层次的微纳复合结构,其WCA值高达到158.3°,滚动角SA低至3°,水滴在其表面的粘附力仅约为13μN,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特性;此外,所构筑的超疏水涂层(OPSZ/F-SiO2)5具有优异的自清洁性能和机械耐久性,特别是在经过40次砂纸磨损循环试验后,其表面WCA值仍能达到151.2°。4.分别以用OPSZ和PDMS修饰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SiO2 NPs制备的分散液为涂覆材料,通过层层交替喷涂法,在玻璃基材表面构筑了一系列含有不同OPSZ/Si-SiO2双层数的多重涂层(OPSZ/Si-SiO2)n@Glass(n=0.5,1,2,?,6);在此基础上,表征和分析了所制备涂层表面的化学组成、微观形貌结构、浸润特性和透明性,并通过实验评价了所制备超疏水涂层的机械与化学耐久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OPSZ/Si-SiO2双层数的增加,所制备的多重涂层(OPSZ/Si-SiO2)n@Glass(n=1,2,?,6)表面的粗糙度和WCA值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当OPSZ/Si-SiO2双层数达到6时,涂层(OPSZ/Si-SiO2)6@Glass呈半透明状,在波长550 nm处的透光率为43.1%;涂层表面呈现多层次的微纳复合结构,其WCA值可达到155.7°,SA低至6°,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特性;尤其重要的是,所制得的超疏水涂层(OPSZ/Si-SiO2)6@Glass具有优异的机械耐久性,特别是在经过46次砂纸磨损循环试验后,其表面WCA值仍能达到150.6°;此外,除了Glass基材外,在SS、PET无纺布和泡沫铜等基材表面构筑的(OPSZ/Si-SiO2)6涂层的表面WCA值均超过150°,表现出较好的基材普适性。5.以SS为基材,以带有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OPSZ为涂层材料,分别通过旋涂法和浸渍法,在SS表面构筑了超薄OPSZ涂层和厚OPSZ涂层;并对所制得的超薄OPSZ涂层和厚OPSZ涂层表面以及空白SS表面的化学组成进行表征与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S基材表面存在着Fe和Cr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这些氢氧化物可与OPSZ发生反应,在OPSZ涂层与SS基材的界面处生成Cr-O-Si和Fe-O-Si等共价键;这些共价键的形成使OPSZ分子能够牢固地锚固在SS表面,从而赋予了OPSZ涂层在SS表面优异的锚固作用。

梁栋[7](2018)在《高温高压节流阀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密封件是高温高压节流阀设计和制造的关键。工程实践中,一般的,影响密封有效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有:密封件类型、密封槽和密封件尺寸以及密封件所用的材料。本文研究点:应用现成的密封件类型(泛塞封)和尺寸,研究、试验、探索一种较为合适的工程材料,制成密封件并分析其密封性能和进行试验,并交付现场使用。本文研究的极限温度和压差条件是是120℃、105MPa,高温高压的工作条件对密封件材料的耐温度性和强度提出了高的要求,再结合预紧密封应力、摩擦系数和表面硬度等要求,最终选择了聚四氟乙烯材料及其10%、20%碳纤维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来进行研究分析。仿真是重要的辅助研发手段,三种材料具有明显的材料非线性特征,仿真软件中需要借助本构模型来定义它们的材料属性。本文通过单轴拉伸试验数据和Abaqus拟合功能确定了上述三种材料在各研究温度(20℃、60℃、90℃和120℃)的本构模型。能在120℃、105MPa条件下完成密封是本文研制的密封件所需满足的基本要求,但密封件在到达研究温度和压力条件之前会经历一段复杂的变形过程,密封件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破坏。所以,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密封件在密封过程中出现破坏的原因,再仿真密封过程。依据密封件Mises应力和等效压力的分布情况,分别指出了其在动、静密封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破坏的部位,并总结了静密封最易破坏部位的最大Mises应力、最小等效压力与温度、压力、材料之间的关系。接着研究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对密封件进行120℃、105MPa下的动、静密封仿真,对比了三种材料的密封件在动、静密封的有效接触应力和有效接触长度上的差异。随后,根据上述仿真结果得出10%碳纤维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是三种材料中最合适的密封件材料,并总结其构成的密封件密封性能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最后,制造10%碳纤维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密封件实物进行试验并通过质检,且安装在节流阀中应用于作业区的日常生产。

彭晓瑞[8](2017)在《等离子体改性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提高木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本文以聚乙烯膜和装饰薄木为原料,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改性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的制备工艺,分析了其卷曲变形影响因素和控制机制,优化了改性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饰面的相关工艺参数,为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改性聚乙烯膜(PE)制备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优化工艺:改性PE膜厚0.03 mm,热压压力1.0 MPa、温度150℃、时间120 s。该条件下其柔韧性优良,钢棒卷曲直径小至4 mm;剥离强度达0.51 MPa,但热压卷曲变形较明显。(2)不同条件等离子体改性处理装饰薄木表面性能:a)空气等离子体可明显改善装饰薄木的表面润湿性,且放电功率和等离子体处理速度对其影响显着。处理功率3 k W,处理速度3 m/min时,花梨、柚木和黑胡桃装饰薄木表面润湿性改善最显着,其表面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4.28%、26.05%和39.77%,自由能分别增加约77.27%、1.26倍和1.28倍,表面动态衰减速率常数K值分别提高了4.24倍、5.29倍和6.65倍;处理功率2 k W,处理速度4 m/min时,红栎和水曲柳表面接触角降幅最显着,分别为47.41%和37.31%,自由能增幅分别达59.09%和1倍以上,动态衰减速率常数K值分别提高了2.68倍和4.38倍。b)黑胡桃木、红栎、水曲柳、花梨等四种装饰薄木表面经等离子体改性后,表面C2键含量均明显增加,而柚木表面C2键含量从17.1%减少到10.5%,氧化反应薄弱。c)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可对装饰薄木表面产生物理刻蚀,增大表面粗糙度,且增幅与木材材性及微观构造有关。处理速度3 m/min时,柚木、黑胡桃和花梨装饰薄木粗糙度增幅均最大,分别约41.82%、54.4%,和45.63%。(3)等离子体改性制备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薄木优化工艺参数:热压压力0.6 MPa,温度120℃,时间150 s,等离子体处理速度4 m/min;花梨为热压压力0.6 MPa,温度120℃,时间120s,等离子体处理速度3 m/min。以此制备的聚乙烯膜增强装饰薄木柔韧性好,剥离强度可达0.5 k N/m以上,横向抗拉强度增加到4.1 MPa以上,浸渍剥离性能试验均可达到Ⅰ类胶试验要求。(4)等离子改性处理聚乙烯膜与花梨装饰薄木热压复合表界面胶合性能:a)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可分别降低花梨装饰薄木和聚乙烯膜的表面接触角,增加表面自由能。当处理功率3 k W、处理速度3 m/min时,两者表面润湿性改善均最显着,聚乙烯膜表面水和二碘甲烷接触角分别下降了36.96%和61.35%,自由能增加了74.42%,且受极性力影响显着,增幅约为色散力的10倍。b)等离子体处理可增加装饰薄木和聚乙烯膜表面活性,有利于胶合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聚乙烯膜经处理后的O元素含量比未处理时增加了达10.72倍,O/C量比增大了13.11倍,明显高于花梨装饰薄木表面氧化程度。c)等离子体处理可对聚乙烯膜表面形成有效刻蚀,降低塑膜初粘度和熔融温度,有利于实现聚乙烯膜与装饰薄木低温下的熔融热压胶合特性,使其热压温度降至116120℃间时,两者界面胶合特性良好,剥离强度达0.52 MPa,卷曲变形明显减小。(5)热压温度、聚乙烯膜与装饰薄木厚度及树种差异等因素对卷曲变形影响显着。热压温度越低,卷曲度越小;当装饰薄木0.2 mm与聚乙烯膜0.03 mm厚热压复合时,卷曲度相对最小;木材密度大,导管和其他细胞等组织致密的装饰薄木,其热压复合后卷曲度相对较小。提出采用降低热压温度联合凹凸模即时反向卷绕强制冷却法解决产品卷曲变形问题的方法。(6)热压温度和时间对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薄木表面胶合强度有显着影响,且热压压力和温度、热压温度和时间对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表面胶合强度交互影响显着。等离子体改性聚乙烯膜增强柔性红栎装饰薄木饰面优化工艺:热压温度130℃,热压时间3 min,热压压力1.0 MPa时,其表面胶合强度可达1.70 MPa。

王永乐[9](2016)在《电子废弃物中复杂体系贵金属的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电子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由此产生的电子废弃物越来越多。印刷电路板是各类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普遍含有金、银、钯等贵金属,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但是贵金属在印刷电路板中存在量较低,因此废电路板的预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测定废弃电路板中贵金属元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电路板的湿法预处理方法和ICP联用测定贵金属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是关于电路板整套的处理方法鲜有报道。因此本实验拟探索一种适用于电子废弃物中贵金属元素含量的准确测试方法,通过采样、预处理、分离富集、正交试验、评价不确定度等措施,并通过加标回收以及与不同检测仪器的对比分析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首先对印刷电路板进行物理前处理,加热脱焊后,人工拆解和分选,然后将分选出来的不同电子元件采用粉碎机破碎,破碎后的样品经国家标准筛网处理作为实验材料。(1)采样方法的对比:经四分法和直接取样法得到的样品消解之后,由分析测定结果确定通过四分法取样的样品测定贵金属的含量相对较高。(2)不同电子元件和不同粒径的样品贵金属含量的差异:选取芯片、插槽和基板破碎之后的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取30目—150目粒径的样品,经消解后,测定芯片的中金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插槽和基板中的,而且三种电子元件在取100目样品时,测定的贵金属含量达到最大值。其次对印刷电路板采用湿法冶金的化学前处理方法,本实验选取王水—氢氟酸体系、硫代硫酸钠法、碘化钾法三种消解工艺,设计正交试验,测试结果表明(1)王水用量25ml,氢氟酸用量7ml,双氧水用量3ml,反应温度160℃,消解时间2.5h为浸取金的最佳实验条件。(2)s2o32-的浓度为0.4mol/l,cuso4的浓度为0.2mol/l,氨水浓度为0.4mol/l,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4h为溶解金的最佳实验条件。(3)选择固液比1:8,碘化钾浓度0.2mol/l,次氯酸钠浓度8mol/l,反应温度50℃,为浸出金的最佳实验条件。对比三种工艺在金、钯的最佳浸取条件下,其中经王水加氢氟酸以及双氧水组合的工艺浸取效果较好,其测定金、钯含量分别为2.87g/kg和8.34g/kg,故选择王水组合浸取工艺溶解电路板基板。在测定分析方面,通过精密度和加标回收实验,计算两种分析测定仪器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rsdicp<3.4%、rsdaas<3.6%,回收率为96.5—102.6%和97.1—101.2%,说明两种方法准确度较高,而且重现性好,满足分析测定的要求。本实验中主要采用icp-aes法进行元素测定,选用icp-aes法测定的数据。文章最后对icp-aes法测定印刷电路板基板中金含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计算结果显示扩展不确定度为0.16g/kg,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即用icp-aes测定分析金含量结果准确度较高,值得参考。

朱聪聪[10](2013)在《玻璃纤维-PTFE建筑膜结构材料的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膜结构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材料,是继钢铁、水泥、木材和玻璃之后的第五种建筑材料,具有结构轻巧、透光节能、防火难燃、自由灵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场、展览中心、车站、机场大厅、娱乐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中。尤其是PTFE膜材由于基材的优异特性,具有突出的耐老化性和自洁性,并且抗紫外线能力强、难燃,适用于永久性建筑,具有其它建筑膜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对建筑膜材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PTFE膜材生产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技术水平低,大部分膜材还主要依靠进口,这严重制约了国内建筑膜材料及膜结构建筑的发展。基于此,本课题主要研究以超细玻璃纤维机织平纹织物为基布,经浸渍涂层整理,表面涂覆PTFE树脂而制成的PTFE膜材的生产工艺及其相关性能测试。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对玻纤纱线的影响,选取四个工艺参数做为因子设计L9(34)正交试验制取了 9种膜材,然后对膜材进行性能测试,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各种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最优的生产工艺参数。希望这些结论会对PTFE建筑膜材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首先,为了验证热处理及后续膜材加工时,基布经向加张力的办法是否可行,选取了温度和张力两个因素研究了热处理对玻纤纱线的影响,实验表明:玻纤纱线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其浸润剂残留量和拉伸强力均逐渐降低;随着所加张力的增加,其浸润剂残留量和强力逐渐升高。综合各种因素,得出基布经向加张力的办法完全可行。其次,选取PTFE固含量、烘焙温度、烧结温度及时间四个因素设计了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制取了九种方案下的膜材,并分析了各个方案的制备过程。再次,对制作出的九种膜材进行性能测试,包括膜材的克重、厚度、表面光洁度、拉伸及撕裂性能,基本符合产品要求,并比较了膜材在紫外光照射前后的颜色变化。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四个因素对各种性能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规律,并通过综合分析得出PTFE膜材的最优生产工艺。最后,总结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并指出了本课题的一些不足,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今后PTFE膜材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二、第一讲 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基本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讲 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基本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及应用
    1.1 民用纤维及织物
        1.1.1 纺丝油剂
        1.1.2 改善染色性能
        1.1.3 异形截面提高亲水、导湿性能
        1.1.4 抗菌、除臭整理
    1.2 技术纺织品
        1.2.1 涤纶工业丝的黏合活性
        1.2.2 拒水及耐磨整理
        1.2.3 蓬松填充物
        1.2.4 电磁屏蔽织物
        1.2.5 非织造布过滤
        1.2.6 超短纤维用于纸张
        1.2.7 人造血管
        1.2.8 医用抗菌整理
        1.2.9 织物阻燃整理
        1.2.1 0 膜分离
    1.3 非纤聚酯
        1.3.1 聚酯瓶表面阻隔性技术
        1.3.2 真空喷涂聚酯薄膜
        1.3.3 金属表面覆膜
        1.3.4 薄膜防雾处理
        1.3.5 薄膜的耐磨性和疏水性
2 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展望
    2.1 民用涤纶纤维及纺织品
    2.2 技术纺织品领域
    2.3 非纤聚酯
3 结语

(2)磺化侧苯基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膜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离子交换膜研究背景
        1.1.1 离子交换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1.2 离子交换膜的性能
    1.2 阳离子交换膜的应用
        1.2.1 作为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磺化侧苯基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的合成及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2 反应物的精制
        2.1.3 PPENK-P的合成
        2.1.4 SPPENK-P的合成
        2.1.5 PPENK-P和 SPPENK-P的结构表征
        2.1.6 PPENK-P和 SPPENK-P基本性能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PENK-P和 SPPENK-P的结构表征
        2.2.2 PPENK-P和 SPPENK-P的基本性能
    2.3 本章小结
3 磺化侧苯基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2 SPPENK-P膜的制备
        3.1.3 SPPENK-P膜的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PPENK-P膜的吸水率和溶胀率
        3.2.2 SPPENK-P膜的水接触角
        3.2.3 SPPENK-P膜的机械性能
        3.2.4 SPPENK-P膜的耐氧化性
        3.2.5 SPPENK-P膜的质子传导率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腐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属腐蚀与防护
        1.1.1 金属腐蚀危害与防护意义
        1.1.2 金属腐蚀的分类及机理
        1.1.3 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
    1.2 防腐涂料研究现状
        1.2.1 环氧树脂涂料
        1.2.2 聚氨酯涂料
        1.2.3 有机硅涂料
        1.2.4 氟碳涂料
        1.2.5 醇酸树脂涂料
        1.2.6 富锌涂料
        1.2.7 鳞片涂料
    1.3 PTFE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1.4 金属磷化前处理技术
    1.5 环氧大豆油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1.6 课题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涂层的制备
        2.3.1 碳钢基底前处理
        2.3.2 聚四氟乙烯涂层的制备
        2.3.3 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
    2.4 涂层的测试表征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4.2 X射线能谱仪(EDS)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5 纳米压痕测试
        2.4.6 静态接触角的测量(SCA)
        2.4.7 热重分析(TGA)
        2.4.8 涂层测厚
    2.5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2.5.1 电化学阻抗谱(EIS)
        2.5.2 等效电路拟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化碳钢上聚四氟乙烯涂层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涂层的制备
        3.2.3 涂层的表征方法
        3.2.4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3.3 涂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3.3.1 PTFE涂层的一般性能表征
        3.3.2 PTFE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氧豆油树脂涂层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涂层的制备
        4.2.3 涂层的表征方法
        4.2.4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4.3 涂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4.3.1 ESOR涂层的一般性能表征
        4.3.2 ESOR涂层的防腐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压塑工艺及模具设计——上篇 塑料压制成型 第一讲 概论(二)(论文提纲范文)

1.4压制模分类
    1.4.1按连接方式分类
    1.4.2按加料室形式分类
    1.4.3按分型面形式分类
    1.4.4按成型型腔数分类
1.5压制塑件的性能
    1.5.1电气性能
    1.5.2力学性能
    1.5.3耐热性及耐燃性
    1.5.4耐腐蚀性
    1.5.5收缩性
    1.5.6尺寸稳定性
1.6压制成型工艺的地位及应用

(5)硅橡胶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超疏水性表面的制备方法
    1.2 硅橡胶超疏水材料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基本理论
    2.1 表面自由能与浸润性
    2.2 微/纳米结构的理论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超疏水HMDS-SiO_2 硅橡胶涂层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3.1 试样材料和试样测量仪器介绍
    3.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和超疏水HMDS-SiO_2 硅橡胶涂层的制备
    3.3 涂层机械稳定性的测试
    3.4 涂层的酸碱和温度性能测试
    3.5 涂层表面的润湿性分析
    3.6 粉末的表征
    3.7 本章小结
4 超疏水Mg(OH)_2-STA硅橡胶涂层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应用
    4.1 试验装置
    4.2 花状结构的超疏水Mg(OH)_2-STA涂层的制备
    4.3 样品分析
    4.4 涂层的耐磨损和抗弯曲性能测试
    4.5 涂层的稳定性能测试
    4.6 涂层表面的润湿性和环境耐久性分析
    4.7 超疏水涂层的多功能性
    4.8 本章小结
5 超疏水涂层的分形表征
    5.1 分形维数
    5.2 超疏水Mg(OH)_2-STA硅橡胶涂层表面分形维数的计算
    5.3 试样的分形表征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聚硅氮烷锚固作用的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表面的浸润性及其理论基础
        1.1.1 固体表面浸润性的评价方法
        1.1.2 固体表面浸润性的理论模型
    1.2 低表面能物质构建的疏水表面的研究
        1.2.1 基于有机氟化合物的疏水表面
        1.2.2 基于有机硅化合物的疏水表面
        1.2.3 基于有机氟硅化合物的疏水表面
        1.2.4 以低表面能物质构建疏水表面的关键问题
    1.3 超疏水表面及其制备方法
        1.3.1 天然超疏水表面的研究
        1.3.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1.3.3 超疏水表面构建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具有锚固作用的“锚分子”的研究进展
        1.4.1 反应性硅烷偶联剂
        1.4.2 多巴及其衍生物
        1.4.3 其它具有锚固作用的“锚分子”
    1.5 聚硅氮烷及其锚固作用
        1.5.1 聚硅氮烷简介
        1.5.2 聚硅氮烷的合成方法
        1.5.3 聚硅氮烷的化学反应
        1.5.4 聚硅氮烷在涂层材料中的应用及其锚固作用
    1.6 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创新性
        1.6.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的目标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4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含氟聚合物修饰的有机聚硅氮烷基易清洁涂层的制备及其抗粘附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设备与仪器
        2.2.3 含氟丙烯酸共聚物Poly(DFMA-co-HEMA)的制备
        2.2.4 有机聚硅氮烷/含氟丙烯酸共聚物(OPSZ/PDFHE)涂层的制备
        2.2.5 产物的化学结构表征
        2.2.6 涂层的化学组成与形貌结构表征
        2.2.7 涂层的性质表征
        2.2.8 涂层的易清洁性能测试
        2.2.9 涂层的细菌粘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含氟丙烯酸共聚物PDFHE的结构鉴定
        2.3.2 OPSZ/PDFHE涂层的表面化学组成
        2.3.3 OPSZ/PDFHE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
        2.3.4 OPSZ/PDFHE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质
        2.3.5 OPSZ/PDFHE涂层的表面浸润性研究
        2.3.6 F-OPSZ-n@Glass涂层表面的透光性
        2.3.7 OPSZ/PDFHE涂层的表面易清洁性能的评价
        2.3.8 OPSZ/PDFHE涂层表面抗细菌粘附性能的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有机硅修饰的有机聚硅氮烷基易清洁涂层的制备及其抗粘附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设备与仪器
        3.2.3 异氰酸酯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PDMS-NCO的制备
        3.2.4 有机聚硅氮烷/聚二甲基硅氧烷(OPSZ/PDMS)涂层的制备
        3.2.5 产物的化学结构表征
        3.2.6 涂层的化学组成与形貌结构表征
        3.2.7 涂层的性质表征
        3.2.8 涂层易清洁性能测试
        3.2.9 涂层的细菌粘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异氰酸酯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NCO的结构鉴定
        3.3.2 OPSZ/PDMS涂层的表面化学组成
        3.3.3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3.3.4 OPSZ/PDMS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质
        3.3.5 OPSZ/PDMS涂层的表面浸湿性研究
        3.3.6 Si-OPSZ-n@Glass涂层表面的透光性
        3.3.7 OPSZ/PDMS涂层的表面易清洁性能的评价
        3.3.8 OPSZ/PDMS涂层表面抗细菌粘附性能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机聚硅氮烷锚固作用的耐用型超疏水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与仪器
        4.2.3 氟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F-SiO_2NPs)的制备
        4.2.4 OPSZ/F-SiO_2多重涂层的制备
        4.2.5 F-SiO2NPs的表征
        4.2.6 涂层表面的性能表征
        4.2.7 涂层自清洁性能测试
        4.2.8 涂层的耐久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SiO_2NPs的鉴定
        4.3.2 (OPSZ/F-SiO_2)_n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4.3.3 涂层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4.3.4 (OPSZ/F-SiO_2)_n涂层表面润湿性分析
        4.3.5 (OPSZ/F-SiO_2)_n涂层表面透光率分析
        4.3.6 (OPSZ/F-SiO_2)_5涂层的自清洁性能分析
        4.3.7 (OPSZ/F-SiO_2)_5涂层耐久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聚硅氮烷锚固作用的耐用型无氟超疏水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设备与仪器
        5.2.3 三乙氧基硅基封端的PDMS低聚物PDMS-Si(OEt)_3的制备
        5.2.4 PDMS低聚物修饰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SiO_2NP_s)的制备
        5.2.5 OPSZ/Si-SiO_2多重涂层的制备
        5.2.6 PDMS-Si(OEt)_3的化学结构表征
        5.2.7 Si-SiO_2NPs的化学结构表征
        5.2.8 涂层表面的性能表征
        5.2.9 涂层的耐久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DMS-Si(OEt)_3的化学结构鉴定
        5.3.2 Si-SiO_2NPs的鉴定
        5.3.3 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5.3.4 涂层的表面化学组成
        5.3.5 涂层的表面润湿性分析
        5.3.6 (OPSZ/Si-SiO_2)_6@Glass涂层表面的透光性
        5.3.7 (OPSZ/Si-SiO_2)_6@Glass涂层的耐久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有机聚硅氮烷的锚固作用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设备与仪器
        6.2.3 有机聚硅氮烷OPSZ涂层的制备
        6.2.4 OPSZ涂层表面的化学组成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涂层的表面化学组成
        6.3.2 OPSZ涂层与基材之间锚固作用的机理分析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高温高压节流阀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节流阀密封件
    2.1 密封机理
    2.2 泛塞封
    2.3 泛塞封的密封过程
    2.4 泛塞封的改进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节流阀密封件材料的选择
    3.1 温度要求
    3.2 强度要求
    3.3 摩擦系数要求
    3.4 刚度要求
    3.5 预紧密封力要求
    3.6 高低压密封要求
    3.7 记忆变形要求
    3.8 装配要求
    3.9 聚四氟乙烯
        3.9.1 聚四氟乙烯材料概述
        3.9.2 聚四氟乙烯的优缺点
    3.10 聚四氟乙烯的碳纤维改性材料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流阀密封件材料的本构模型
    4.1 超弹性体理论
    4.2 应变势能函数相关的基础术语
        4.2.1 工程应力与真实应力
        4.2.2 主伸长率
        4.2.3 应变不变量的定义
        4.2.4 体积比的定义
        4.2.5 应变势能的定义
    4.3 基于唯象论常见的本构模型
        4.3.1 多项式模型
        4.3.2 减缩多项式模型
    4.4 单轴拉伸状态下的模型形式
        4.4.1 N=1或2多项式模型的单轴拉伸方程
        4.4.2 Yeoh模型的单轴拉伸方程
    4.5 单轴试验
    4.6 确定本构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流阀密封件的Mises应力分析
    5.1 仿真概述
    5.2 密封件静密封Mises应力分析
    5.3 密封件静密封Pressure分析
    5.4 密封件动密封Mises应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流阀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分析
    6.1 预紧接触应力
    6.2 动、静密封内唇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6.3 动、静密封外唇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6.4 内外唇泄漏路径分析
    6.5 10%碳纤维改性四氟内唇密封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节流阀密封件的试验和现场应用
    7.1 密封工装检测
        7.1.1 密封检测工装
        7.1.2 工装气压检测试验
    7.2 节流阀检测
        7.2.1 节流阀气、水压检测试验
        7.2.2 检验报告
    7.3 现场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8)等离子体改性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柔性装饰薄木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柔性装饰薄木制备原材料及制备工艺
        1.2.2 纸衬底、无纺布衬底柔性装饰薄木研究进展
        1.2.3 塑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1.2.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改善木质材料表面胶合性能研究进展
        1.2.5 复合材料热压卷曲变形研究进展
        1.2.6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聚乙烯膜及其增强柔性装饰薄木制备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性能检测
        2.3.1 改性聚乙烯膜性能
        2.3.2 改性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装饰薄木性能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改性聚乙烯膜性能分析
        2.4.2 热压参数对改性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装饰薄木柔韧性的影响
        2.4.3 热压参数对改性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装饰薄木剥离强度的影响
        2.4.4 改性聚乙烯膜增强与无纺布增强红栎柔性装饰薄木性能对比
    2.5 小结
第三章 等离子体改性处理不同装饰薄木表面性能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性能检测
    3.3 结果分析
        3.3.1 表面接触角变化分析
        3.3.2 表面自由能变化分析
        3.3.3 表面动态润湿性能分析
        3.3.4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XPS)
        3.3.5 表面粗糙度分析
        3.3.6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SEM)
    3.4 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体改性制备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性能检测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工艺参数对等离子体改性制备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薄木剥离强度的影响
        4.3.2 工艺参数对等离子体改性制备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薄木横向抗拉强度的影响
        4.3.3 工艺参数对等离子体改性制备聚乙烯膜增强花梨柔性薄木剥离强度的影响
        4.3.4 工艺参数对等离子体改性制备聚乙烯膜增强花梨柔性薄木横向抗拉强度的影响
        4.3.5 优化工艺验证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改性制备聚乙烯膜增强花梨柔性装饰薄木的表界面胶合性能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等离子体处理对聚乙烯膜和花梨装饰薄木表面润湿性的协同影响
        5.3.2 等离子体处理对聚乙烯膜和花梨装饰薄木表面化学变化的协同影响
        5.3.3 等离子体处理聚乙烯膜与花梨装饰薄木表面及胶合界面微观形貌
        5.3.4 等离子体处理对聚乙烯膜增强花梨柔性装饰薄木剥离强度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卷曲变形特性与控制机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3 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卷曲度的检测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1 制备工艺对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装饰薄木卷曲变形的影响
        6.4.2 热压温度对聚乙烯膜增强红栎柔性装饰薄木卷曲变形的影响
        6.4.3 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热压复合卷曲变形有限元建模
        6.4.4 基于有限元模拟技术的卷曲变形影响因素与控制机制研究
    6.5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聚乙烯膜增强薄木热压贴面工艺优化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1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7.3.2 验证试验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电子废弃物中复杂体系贵金属的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子废弃物的特征
    1.3 贵金属的分离富集方法
        1.3.1 热处理技术
        1.3.2 湿法冶金处理
        1.3.3 萃取法
        1.3.4 生物冶金技术
        1.3.5 小结
    1.4 贵金属的定量分析方法
        1.4.1 滴定法
        1.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4.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4.4 原子发射光谱法
        1.4.5 电化学法
        1.4.6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1.5 目前国内外对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和不足
    1.6 不确定度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7.1 技术路线
        1.7.2 实验内容
第二章 废旧电路板预处理方法的对比
    2.1 印刷电路板材料组成
    2.2 物理前处理方法
        2.2.1 热裂解法处理
        2.2.2 机械法处理
    2.3 研究取样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不同部件以及不同粒径样品中贵金属含量的差异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3 实验方法
        2.4.4 实验结果
        2.4.5 小结
    2.5 电路板化学前处理方法
        2.5.1 王水浸取法
        2.5.2 硫代硫酸盐浸取贵金属
        2.5.3 碘化钾法浸取贵金属
        2.5.4 小结
第三章 ICP-AES法和AAS法测定结果的对比
    3.1 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
        3.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待测样品
        3.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AAS法测定金属元素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2 试验原理
        3.2.3 试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ICP-AES测定电子废弃物中金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4.1 试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仪器工作条件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学模型
    4.2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4.3 测量不确定度各分量计算
        4.3.1 样品质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3.2 标准溶液浓度值不确定度引起的输入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3.3 样品定容体积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3.4 测试不重复性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4.4 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4.5 扩展不确定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玻璃纤维-PTFE建筑膜结构材料的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TFE建筑膜材料概述
    1.2 PTFE建筑膜材的应用及特点
    1.3 PTFE建筑膜材的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玻璃纤维纱线热处理
    2.1 原料选择
    2.2 实验部分
    2.3 热处理对膜材纱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TFE建筑膜材的制备
    3.1 原料选择
    3.2 PTFE建筑膜材料的生产工艺
    3.3 实验部分
    3.4 膜材制备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FE建筑膜材的性能研究
    4.1 膜材厚度的测试与分析
    4.2 膜材克重的测试与分析
    4.3 膜材表面光洁度
    4.4 膜材外观颜色
    4.5 膜材拉伸性能
    4.6 膜材撕裂性能
    4.7 综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5.2 本课题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第一讲 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基本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J]. 于海龙,纪晓寰,方彦雯,孙宾,王鸣义. 聚酯工业, 2021(06)
  • [2]磺化侧苯基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膜材料的研究[D]. 谭相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聚四氟乙烯涂层和环氧豆油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腐蚀性能[D]. 何吉喆. 天津大学, 2020
  • [4]压塑工艺及模具设计——上篇 塑料压制成型 第一讲 概论(二)[J]. 洪慎章.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9(20)
  • [5]硅橡胶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彭文昱. 三峡大学, 2019
  • [6]基于聚硅氮烷锚固作用的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陈志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7]高温高压节流阀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分析与应用[D]. 梁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8]等离子体改性聚乙烯膜增强柔性装饰薄木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 彭晓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1)
  • [9]电子废弃物中复杂体系贵金属的分析方法研究[D]. 王永乐. 东华大学, 2016(02)
  • [10]玻璃纤维-PTFE建筑膜结构材料的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D]. 朱聪聪. 东华大学, 2013(03)

标签:;  ;  ;  

第1讲 PTFE树脂的基本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