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良的荣耀与梦想

双良的荣耀与梦想

一、双良的光荣与梦想(论文文献综述)

何美[1](2021)在《21世纪以来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发展和创新》文中指出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红色影视创作热潮涌动,《山海情》《觉醒年代》《绝密使命》《理想照耀中国》《中流击水》《大浪淘沙》《大决战》《功勋》《叛逆者》《悬崖之上》《1921》《革命者》《红船》等一批电视剧和电影播映。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狭义上指以党史事件、人物或场景以及党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广义上包括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迈入新时代的影片、电视剧、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等。

何文波[2](2021)在《接续奋斗 继往开来 新征程再铸辉煌——在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各位老领导、老专家、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同志们:百年路红船领航,钢铁人逐梦强国。今天我们在香山饭店隆重聚会,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继2019年我们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后,今天我们再次聚首香山,庆祝我们党的百年华诞。常逢家国盛事,又见新朋旧友,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今天我们行业的老中青几代钢铁人济济一堂,

姚文慧[3](2021)在《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为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深入发掘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山西红色故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每一个山西红色故事都体现了山西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彰显着山西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出山西人民身上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些山西红色故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山西红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学习山西红色故事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山西党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而促进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主要研究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山西红色故事进行整理,概括了山西红色故事的内容、特点和价值,论述了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探究目前山西红色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山西红色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的从基本保障、日常教育、课堂教学、教师队伍、自我教育五个方面提出了融入路径,真正发挥山西红色故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新时代,把山西红色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创新。

张咏婷[4](2021)在《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并多次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参观考察,反复强调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太行精神在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之际产生,由太行军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共同孕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积淀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新时代,太行精神依然坚定着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大学生作为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更需要从太行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意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将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具体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太行精神的相关内容。首先,从地理优势、人文传统、社会实践、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五个方面论述了太行精神的生成条件。其次,习近平同志2009年5月24日在山西考察时对太行精神的内涵作了新的概括,以此为基础,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太行精神的基本内涵。再次,指出太行精神永不过时,大寨精神、右玉精神是传承太行精神的精神延续,申纪兰、李保国是弘扬太行精神的时代楷模。第二部分,对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审视。首先,指出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行,太行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优势互补,并且有中北大学成功将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典型案例可供借鉴。其次,指出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内在需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是传承弘扬太行精神的时代需要。第三部分,对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太行精神融入的现实情况。其次,在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太行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太行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相对不易、高校弘扬太行精神载体建设不力、大学生学习太行精神能动性不足等困境。再次,对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太行精神具有地域局限性、大学生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削弱教育成效是其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改进育人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要以太行山红色资源为基础,扎实推动实践育人;要以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为关键,深入推进文化育人;要以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抓手,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陈伶浪[5](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党和政府授予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成绩的劳动者的一种崇高荣誉称号。劳模精神是通过劳模行为体现的,并通过劳模表彰得到承认,是劳模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瑞金就涌现了劳模表彰运动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劳模表彰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劳模表彰作为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为了群众的制度固定下来。一部我国劳模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振兴史。一代又一代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下,历经近90年的演化,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始终把其作为影响、带动和鼓舞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劳模座谈、考察调研、劳模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劳模精神无疑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挖掘、阐释这一“精神富矿”的内涵功能、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对于充分焕发亿万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迸发职工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再铸辉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劳模精神起源于何时?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何困境?新时代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这4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探析研究。首先追溯了劳模表彰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劳模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并创造性地将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嬗变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以前)、雏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形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完善期(新时代),同时针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特色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解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深刻含义以及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激励教育、示范引领、文化影响等功能作用,而后得出我国劳模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以及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新时代仍然是一个奋斗的时代,需要有劳模精神的力量、劳模精神的作用、劳模精神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钻劲建功新时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劳模精神的弘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述了社会认识偏差、社会功利化、多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有所弱化、工人阶级归属感有所淡化、劳模管理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劳模精神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明了全社会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最”劳动精神,坚持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自觉弘扬、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意见建议。

王子怡[6](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劳动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多元社会思潮对人们正确劳动观的冲击、劳动价值观的错位以及培育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新时代劳动的基本特点,在坚持历届党的领导集体劳动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精华,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新时代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包括劳动价值论、劳动精神论、劳动幸福论,还包括劳动和谐论、劳动创新论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新时代各个阶层的劳动提供理论指引,而且能够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劳动的氛围,同时也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王海亮[7](2019)在《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模是我国成千上万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模范群体。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劳模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肯定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思想观点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的相关观点为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内涵,具有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群众性、客观性与能动性、先进性与曲折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征,以及具有的导向与凝聚、教育与感召、激励与引领等强大功能;阐述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在萌芽期、雏形期和发展期分别体现出“革命型”、“老黄牛型”、“创新型”的时代特色。中国劳模精神的形成发展史就是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劳动人民的奋斗史,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史,是劳模群体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勤劳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史,为在新时代继承弘扬中国劳模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本文批判了针对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错误论调,分析了影响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和影响力下降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路径。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科学的思想价值理念,做好劳模精神的理论研究,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加强党和政府对劳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劳模自我提高的意识,让劳模进一步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以重大庆祝活动为契机,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动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将弘扬劳模精神纳入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时代洪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将弘扬劳模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培育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劳模文化产业等紧密结合、融合发展,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周晓瑾[8](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认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樊露露[9](2018)在《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文中指出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本刊编辑部[10](2013)在《五月,在路上》文中指出岁月总是在无声无息中消逝,记忆总是在岁月的印痕里铭记,希望总是在岁月的时空里延续。当时间定格在2013年5月1日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最光荣",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诠释着劳动自身最美的价值、塑造着亿万劳动者的美好形象。《先锋队》杂志的前身是《支部建设》和《正气》杂志,作为我省唯一公开发行的党建期刊,长期以来,本刊把宣传和弘扬劳动模范与时代先锋作为自己的不二法门,先后对申纪兰、郭凤莲、裴庆生、李双良、赵雪芳、亢龙田、王海潮、党素珍等的先锋模范事迹进行过专题宣传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二、双良的光荣与梦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良的光荣与梦想(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发展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21世纪以来党史题材影视创作历程
    1. 挖掘百年党史富矿
    2. 发展党的文艺事业
二、21世纪以来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经验
    1. 塑造历史人物典型
    2. 探索历史与艺术规律
    3. 建设影视人才队伍
三、党史题材影视创作从历史到未来

(2)接续奋斗 继往开来 新征程再铸辉煌——在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点感想:回首百年路,中国钢铁百炼成钢风华正茂
第二点感想:展望新征程,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使命必达

(3)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山西红色故事的相关概述
    2.1 红色故事的内涵和发生基础
        2.1.1 红色故事的内涵
        2.1.2 红色故事的发生基础
    2.2 山西红色故事的形成和内容
        2.2.1 山西红色故事的形成
        2.2.2 山西红色故事的内容
    2.3 山西红色故事的特征和价值
        2.3.1 山西红色故事的特征
        2.3.2 山西红色故事的价值
    2.4 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4.1 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2.4.2 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4.3 有利于推动学习山西红色文化和山西党史
        2.4.4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
        2.4.5 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5 小结
第3章 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3.1.1 山西红色故事走进高校课堂和校园
        3.1.2 高校开展到山西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3.1.3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3.2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社会媒体对山西红色故事宣传不足
        3.2.2 山西红色故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3.2.3 高校对山西红色故事的实践教学不足
        3.2.4 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故事学习主动性不高
    3.3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社会对山西红色故事教育资源挖掘不深
        3.3.2 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
        3.3.3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建设不完善
        3.3.4 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故事认知程度不高
    3.4 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4.1 加强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
        4.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4.1.2 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4.1.3 完善高校管理机制
    4.2 建强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
        4.2.1 壮大研究山西红色故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4.2.2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山西红色故事理论素养
        4.2.3 加大对相关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激励力度
    4.3 重视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
        4.3.1 用山西红色故事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
        4.3.2 加强课程思政对山西红色故事的运用
        4.3.3 创新利用山西红色故事的教学方式
    4.4 完善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育
        4.4.1 重视校园关于山西红色故事的文化建设
        4.4.2 积极围绕山西红色故事开展实践活动
        4.4.3 充分运用网络进行山西红色故事教育
    4.5 强化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
        4.5.1 提高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故事的理论认知
        4.5.2 增强大学生参与山西红色活动的实践能力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太行精神概述
    1.1 太行精神的生成条件
        1.1.1 地理优势:太行山区的独特环境
        1.1.2 人文传统: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
        1.1.3 社会实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1.4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1.1.5 群众基础:太行军民的万众一心
    1.2 太行精神的基本内涵
        1.2.1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
        1.2.2 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1.2.3 锤炼坚忍不拔的品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1.2.4 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3 太行精神的当代延续
        1.3.1 传承太行精神的精神延续
        1.3.2 弘扬太行精神的时代楷模
第二章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
    2.1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2.1.1 太行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
        2.1.2 太行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
        2.1.3 中北大学——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
    2.2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2.1 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内在需要
        2.2.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2.2.3 传承弘扬太行精神的时代需要
第三章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3.2.1 太行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相对不易
        3.2.2 高校弘扬太行精神载体建设不力
        3.2.3 大学生学习太行精神能动性不足
    3.3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成因
        3.3.1 太行精神具有地域局限性
        3.3.2 大学生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
        3.3.3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削弱教育成效
第四章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4.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4.1.1 讲好太行革命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4.1.2 用好太行文艺作品,创新教学方法
    4.2 以太行山红色资源为基础,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4.2.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
        4.2.2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4.3 以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为关键,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4.3.1 打造太行精神校园文化品牌
        4.3.2 举办太行精神革命纪念活动
        4.3.3 创建太行精神红色社团
    4.4 以构建网络思政平台为抓手,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4.4.1 充实太行精神网络教育资源
        4.4.2 创新太行精神网络传播方式
        4.4.3 加强太行精神网络传播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其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1.6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及经验启示
    2.1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
        2.1.1 新中国成立前——劳模精神内涵的萌芽期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精神内涵的雏形期
        2.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期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成形期
        2.1.5 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的完善期
    2.2 劳模精神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2.2.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2.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
        2.2.3 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
        2.2.4 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2.2.5 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
第3章 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弘扬意义
    3.1 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3.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3.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3.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2 劳模精神的功能作用
        3.2.1 劳模精神的激励教育功能
        3.2.2 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功能
        3.2.3 劳模精神的文化影响功能
    3.3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3.3.1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3.2 弘扬劳模精神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力保证
        3.3.3 弘扬劳模精神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第4章 劳模精神的理论诠释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模精神成因的理论基石
        4.1.1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4.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4.1.3 劳动创造价值
        4.1.4 劳动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4.2 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支撑
        4.2.1 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阶级力量
        4.2.2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4.2.3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和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4.2.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4.3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劳模精神发扬光大的理论指导
        4.3.1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4.3.2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
        4.3.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第5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
    5.1 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偏差
        5.1.1 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
        5.1.2 劳模精神缺乏民本性
        5.1.3 劳模精神缺乏普遍适用性
    5.2 影响劳模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
        5.2.1 弘扬劳模精神受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5.2.2 弘扬劳模精神受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5.2.3 弘扬劳模精神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5.3 弘扬劳模精神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5.3.1 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5.3.2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有所淡化
        5.3.3 劳模的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
        5.3.4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第6章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
        6.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6.1.3 坚持弘扬“四最”劳动精神
    6.2 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6.2.1 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6.2.2 注重提高新媒体的宣传效能
        6.2.3 注重加强劳模纪念场所建设
        6.2.4 注重创作劳模影视作品
    6.3 完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制度保障
        6.3.1 着力加强党对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领导
        6.3.2 着力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6.3.3 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6.3.4 着力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6.3.5 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6.4 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6.4.1 聚焦科学选树劳模
        6.4.2 聚焦加强劳模培养教育
        6.4.3 聚焦切实关心爱护劳模
        6.4.4 聚焦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尝试
2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
    2.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劳动思想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
3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3.1 多元社会思潮对新时代劳动观的冲击
    3.2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劳动价值观的错位
    3.3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4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4.1 劳动价值论
    4.2 劳动精神论
    4.3 劳动幸福论
    4.4 劳动和谐论
    4.5 劳动创新论
5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重大贡献
    5.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劳动观
    5.2 能够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5.3 促进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的氛围
    5.4 为新时代各个阶层的劳动提供思想指引
    5.5 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与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2.1.1 劳动创造价值
        2.1.2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2.1.5 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引导人
    2.2 中华民族相关传统美德为理论支撑
        2.2.1 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2.2 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
        2.2.3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
        2.3.1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
        2.3.2 重视劳动和劳动者创造
        2.3.3 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和教育群众相统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3.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
        3.1.1 爱岗敬业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基础
        3.1.2 争创一流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灵魂
        3.1.3 艰苦奋斗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本色
        3.1.4 勇于创新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核心
        3.1.5 淡泊名利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境界
        3.1.6 甘于奉献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底色
    3.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主要特征
        3.2.1 民族性与时代性
        3.2.2 政治性与群众性
        3.2.3 客观性与能动性
        3.2.4 先进性与曲折性
        3.2.5 实践性与发展性
    3.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功能
        3.3.1 国家政治层面的导向与凝聚功能
        3.3.2 社会治理层面的教育与感召功能
        3.3.3 个人发展层面的激励与引领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
    4.1 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期(20 世纪30—40 年代)
        4.1.1 劳模的产生发展:劳动英雄的树立与表彰
        4.1.2 “能手加英雄”: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
    4.2 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期(20 世纪50—70 年代)
        4.2.1 劳模队伍的壮大:九次劳模表彰的概况与特点
        4.2.2 “苦干加实干”: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
    4.3 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期(20 世纪80 年代—现今)
        4.3.1 劳模的与时俱进:劳模表彰的规范与灵活
        4.3.2 “科技加创新”: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
    4.4 中国劳模精神生成发展的经验启示
        4.4.1 党和国家的大力培育与倡导
        4.4.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塑造
        4.4.3 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践行
        4.4.4 社会团体的积极组织与倡导
        4.4.5 劳模群体的自我管理与提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现实审视
    5.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畴厘定
        5.1.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是“劳模”
        5.1.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围分析
        5.1.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界定原则
    5.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谬论批判
        5.2.1 劳模精神“无用论”与“失灵论”
        5.2.2 劳模精神“过时论”与“特例论”
        5.2.3 劳模精神“政治论”与“英雄论”
        5.2.4 劳模精神“固化论”与“泛化论”
        5.2.5 劳模精神“吃亏论”与“功利论”
    5.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与影响力弱化原因分析
        5.3.1 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理解不深
        5.3.2 部分当代中国劳模榜样意识不强
        5.3.3 劳模精神宣传做得不够足不够实
        5.3.4 劳动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中缺失
        5.3.5 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弘扬的路径
    6.1 统一思想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
        6.1.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
        6.1.3 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阐发
        6.1.4 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
        6.1.5 培植正确的价值取向
    6.2 优化服务让劳模更加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
        6.2.1 加强党对劳模工作的领导
        6.2.2 加强各级政府对劳模工作的支持
        6.2.3 加强群团组织对劳模工作的推动
        6.2.4 提升劳模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6.3 丰富载体使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
        6.3.1 在贯彻理论的实践中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2 以纪念庆祝活动为契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3 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4 发挥主流媒体的应有作用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4 统筹布局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旗帜
        6.4.1 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6.4.2 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6.4.3 融入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
        6.4.4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一、叙述者的声音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三、语言文字叙事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双良的光荣与梦想(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发展和创新[J]. 何美. 艺术广角, 2021(05)
  • [2]接续奋斗 继往开来 新征程再铸辉煌——在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 何文波. 冶金企业文化, 2021(04)
  • [3]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姚文慧.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太行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咏婷. 山西大学, 2021
  • [5]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陈伶浪. 吉林大学, 2020(03)
  • [6]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王子怡.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D]. 王海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8]《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9]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D]. 樊露露. 上海大学, 2018(02)
  • [10]五月,在路上[J]. 本刊编辑部. 先锋队, 2013(13)

标签:;  ;  ;  ;  ;  

双良的荣耀与梦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