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机逆变器

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机逆变器

一、用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动机变频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瑜祥[1](2019)在《机电耦合作用下风机轴系扭振及其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降耗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响应国家号召,并降低生产成本,许多电厂开始对引风机等辅机设备进行变频改造。但之前运行稳定的设备在改造后却频繁出现联轴器断裂、轴系损伤等故障,严重影响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介绍了集中质量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多自由度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以某1000MW配套引风机轴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集中质量模型并对其轴系扭振的固有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了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矢量变频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将变频改造后的电机-风机看作为机电耦合系统,建立了矢量变频调速系统耦联模型,开发了扭振动力特性计算分析软件。研究表明,变频系统中产生的各种谐波会造成电机输出扭矩的脉动,若此脉动频率与轴系扭振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时,便会引发谐波扭转共振;而当系统内电机参数与变频调速系统的参数匹配不当时,便会在变频调速系统内产生自激电流并进一步诱发整个机电耦合系统的自激失稳。以1000MW配套引风机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其升速过程中轴系扭转振动响应情况。通过对升速过程中转速、扭矩、电流等的综合分析发现,升速过程中出现的轴系传递扭矩大幅脉动情况分别是由谐波扭转共振和自激失稳问题造成的。为了抑制变频风机上发生的轴系大幅度扭转脉动问题,本文提出更换高弹性橡胶联轴器的技术方案,并设计了联轴器参数。应用无线应变法进行了联轴器改造前后传递扭矩的测试分析,改造前的测试数据发现了谐波共振与自激失稳现象,与计算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改造后风机启停过程中扭矩脉动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建立了引风机轴系的三维模型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计算发现,改造前轴系局部应力超过了扭转疲劳极限,造成轴系损伤;改造后满足轴系安全运行的需要。

张永康[2](2015)在《提高三电平矢量控制系统抗扰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大功率高性能交流传动一直是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性能可靠的传动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线的生产效能,也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重要保证。本课题在科技部20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以大功率三电平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该系统抗扰性能为主,从控制方法和干扰抑制角度入手,重点对三电平混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调制算法、线性自抗扰(LADRC)矢量控制、速度反馈干扰抑制与补偿和高性能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三电平混沌SVPWM技术,在传统三电平SVPWM算法的基础上,将Tent混沌特性应用于三电平脉宽调制技术中。通过功率器件固定开关频率的动态偏置,并将Tent混沌特性映射到该动态偏置的频率范围内,实现三电平混沌SVPWM,改善变频器输出电压中的谐波分布,有效抑制了谐波引起的系统扰动。建立三电平矢量控制状态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实现对转子电阻摄动、模型耦合项以及未知的负载变化的观测,并对以上干扰进行统一补偿,实现三电平矢量控制的自抗扰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算法相比,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抗扰性能。提出一种基于脉冲宽度预测的速度反馈机制,解决交流传动系统中速度传感器本体故障、线路异常或信号受到电磁干扰等不确定因素引起速度反馈振荡的问题。通过对速度检测环节建模,推导并创建传感器信号占空比及其失真度模型,根据实时采集的编码器脉冲宽度预测下一时刻传感器脉冲宽度范围,可有效辨识传感器故障和信号干扰。建立故障与干扰容忍度概念,通过选择合适的故障容忍度和干扰容忍度,将辨识结果和扩张状态观测器所得速度观测值结合,建立相应的速度反馈机制,达到抑制速度反馈干扰目的。基于大功率IGBT搭建的三电平逆变器主回路和基于高性能DSP与FPGA运算架构设计了三电平矢量控制实验平台和样机,给出硬件电路参数计算方法以及软件流程图,并在此平台上完成矢量控制系统的抗扰实验验证。

杨刚[3](2014)在《垂直升船机主提升系统同步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升船机是一种重要的过船建造物,与船闸相比,升船机具有缩短船舶通航时间、节约水资源等优点。垂直升船机提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承船厢的平稳运行,这就要求多台提升电机能够保持转速同步。目前在垂直升船机的同步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是将多电机通过机械轴相连,实现机械同步控制。而机械同步系统具有结构复杂、运行灵活性差、工程造价高等缺点,针对此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垂直升船机中机械同步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多台提升电机采用电同步控制方案。2.对多电机的电同步控制结构进行了研究,包括非耦合和耦合控制两种方式。通过分析对比各类同步控制结构,本文采用了偏差耦合控制作为系统同步控制结构。并且在偏差耦合的补偿模块上作了适当的改进,得到了改进型偏差耦合控制策略。3.对同步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PID在升船机这类非线性、参数时变的复杂系统中难以取得良好的同步控制性能,本文将智能算法引入到控制器的设计中,能够极大地改善控制效果。文中采用了两种智能PID控制算法:模糊PID及单神经元PID。4.在隔河岩升船机的控制系统基础上建立了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电同步控制的可行性,并对比了采用传统PID、模糊PID及单神经元PID三种算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同步性能。本文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垂直升船机主提升系统控制方案进行探索,为今后升船机提升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郝欣[4](2013)在《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发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共识,而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为依托,选择双馈型风力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仿真到实验的全面、深入研究。双馈电机的控制需要精确的转子速度和位置信号,传统的双馈调速风力发电机大多采用带速度位置编码器(码盘)的定子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技术,但是速度传感器的存在增加了成本,降低了系统可靠性,给系统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控制展开。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基本构成和运行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现有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现有控制策略的优缺点。特别是双馈电机(DFIG)在实际风场运行时,需要在发电和电动两种状态、四个象限下运行,而现有对双馈电机的很多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算法都是针对发电状态下进行研究,在电动状态下不能使用。本文提出的参考模型自适应的算法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得到了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可以总结如下:(1)简要介绍了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国内外风力发展的概况和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情况。列举了现有风力发电机组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分析了风力发电今后的发展的趋势。介绍了风力发电系统和风场运行的几种重要控制技术,如偏航变桨技术、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和低电压穿越技术。(2)分析了双馈电机(DFIG)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和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优势。根据兆瓦级双馈风力发电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将其运行情况分为启动状态、最大功率跟踪状态、额定功率状态(恒功率控制)和停机状态,对每种状态做了简单介绍。基于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现场的几种运行状态,介绍了双馈风机的控制时序。对现有的双馈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做了分析。(3)分别在三相静止A-B-C坐标系、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和两相旋转d-q坐标系下,对兆瓦级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双馈电机(DFIG)和变流器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了双馈风电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关系,详细介绍了风机在四种运行工况下的功率流向和转换关系。介绍了目前风电系统中常见变流器的矢量控制方法并对基于定子电压和定子磁链的两种风机变流器的矢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4)设计并搭建了110KW的双馈风力发电机模型对拖平台。实验平台由一台变频器控制的异步电机和一台双PWM变流器控制的双馈电机组成。双馈电机的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网侧控制器、机侧控制器和上位PC机。对实验平台的软硬件结构做了介绍,并对平台中的关键参数进行设计。(5)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传统编码器的缺点,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无速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对基于双馈电机定子电压或者电流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提出了改进,使之能适用于风场的实际运行。提出两种参考模型自适应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并采用不同的控制理论方法证明了其可行性和稳定性。该控制方法实现简单,辨识准确,而且能够适用于双馈风机的各种运行状态,实现了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的关键技术要求。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稳定性。

张国澎[5](2012)在《级联H桥整流及其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大功率无工频变压器级联式多电平变换器的级联整流级为研究对象,对单相、相整流级的建模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整流级各级联H桥直流侧电容电压的平衡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单相两H桥级联的调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调制的新型调制策略,较好的解决整流级各级联H桥的均压问题。同时实现了运行在单位功率因数下的整流级系统,各级联H桥负载不平衡程度的最大化。采用本文所提出的调制策略,对单相多H桥级联扩展,以及三相多H桥级联扩展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较完整的实现了级联整流级的控制。研制出了一台小功率的整流级试验平台,仿真和试验结果有力的证明了本文研究成果的止确性。

崔红[6](2012)在《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永磁电动机以其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密度大﹑转动惯量较小﹑动态响应较快等优点,在超高精密加工和高性能机械中应用越来越广。高速永磁电动机的转速可高达每分钟几万转甚至几十万转,绕组电流频率较高,由于高频高速的特点及其驱动高速电机变频器存在的谐波,由此带来的高速电机供电系统谐波大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高速永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性能,需要对如何减小高速电机供电系统的谐波,实现高速电机的闭环控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专用变频器与滤波器的设计,系统闭环控制策略以及转子位置和速度信号的检测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电流谐波对高速永磁电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具有特定谐波消除和可调开关模式功能逆变器的设计方法。当高速电机运行在不同的速度频段时,采用不同开关模式的逆变器,当高速电机运行在中低速域时,逆变器采用18脉冲开关模式,基于特定谐波消除技术选取开关角,使5次﹑7次等特定次数的谐波最小。建立了特定谐波消除单﹑双极性脉冲控制方式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消除5次﹑7次谐波的不同调制比与开关角的关系。高速电机高速运行时,逆变器采用6脉冲开关模式, 5次﹑7次等谐波通过特定谐波滤波器消除。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2)研究了使用通用PWM变频器时,采用在变频器输出端加二阶RLC滤波器或三阶LCL等滤波器来抑制高速电机供电系统谐波的方法。对于高速电机运行在高速域采用6脉冲开关模式逆变器时,提出了在变频器的输出端采用可调电感的自适应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对于不同结构滤波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与实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滤波方法的可行性。(3)提出了适合于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多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即在电机运行的中低速域,采用无传感器十八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而在高速域采用无传感器六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研究了实现两种控制模式间切换的方法,并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4)针对用普通转子位置传感器不适用高速电机转子位置检测,研究了一种光电式位置传感器,设计了其信号处理电路。并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5)搭建了以DSP TMS320F2812为控制核心的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10kW 12000r/min高速永磁电动机的多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张飞虎[7](2012)在《采煤机双SRM同步牵引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SRD)结构简单坚固、价格便宜、启动转矩大、启动电流小、四象限运行方便、“堵转”不烧电动机且节能,非常适合煤矿井下的采掘机械使用。为了将SRD应用到两台电动机同步运行的采煤机电牵引系统中,本文对由单片机控制的双开关磁阻电动机同步牵引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文以16位单片机80C196KC为控制核心,以两台380V/22kW的开关磁阻电动机为研究对象,对采煤机双SRM同步牵引系统的总体硬件电路结构、功率变换器、转子位置检测电路、相控信号输出、电流检测电路、电流斩波与过流保护电路、逻辑综合电路和故障检测电路等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合理地设计了主程序模块、起动控制模块、位置中断模块、控制算法模块、定时器中断模块以及故障检测和保护模块等软件程序,使两台开关磁阻电动机能够按照煤矿井下的特殊要求稳定运行。开关磁阻电牵引采煤机目前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其采用的双SRM同步牵引方式,由于其控制系统调整不准确,存在反馈偏差、电动机参数不完全一致等原因,致使两台电动机存在实际的功率偏差,经常出现单台电动机过载毁坏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重点对两台SR电动机同步运行的功率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交叉耦合控制算法与转速给定调节方法相结合的功率平衡控制方法,并建立了双SRM同步控制系统的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功率平衡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减小了双牵引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的差值,延长了牵引电动机的使用寿命。针对双开关磁阻电动机同步牵引系统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在模糊控制规则中提出了自调整与自寻优的方法,基于MATLAB的模糊逻辑工具箱设计了用于双SR电动机功率平衡调节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并通过SIMULINK仿真验证了模糊控制器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秦卓欣[8](2010)在《级联型高压变频器载波移相技术的仿真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变频器有理想的调速性能和明显的节能作用,其中级联型高压变频器凭借优良的技术和高可靠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朝着大容量、高性能、冗余设计可靠性等方面快速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高压变频器的多种拓扑结构和对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式,重点分析了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功率单元拓扑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介绍了高压变频器的多种控制策略,比较分析了多电平逆变器中基于载波的移幅调制和移相调制,研究了载波移相脉宽调制(SPWM)技术的基本原理。以6级功率单元级联为例,在MATLAB中建立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仿真模型,以载波移相SPWM技术作为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级联型高压变频器输出电压的阶梯数目远多于传统的两电平和三电平变频器,相电压达到13个电压等级,线电压达到25个电压等级,与理论分析一致,且其具有非常完美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谐波含量和总谐波失真率很小。6级功率单元级联时,高压变频器共有18个功率单元,需要36路脉冲,针对目前电机控制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最多只能提供16路脉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DSP和逻辑可编程门阵列(FPGA)相结合实现载波移相SPWM技术的方法,DSP进行SPWM脉冲的规则采样法计算,FPGA配合构造6级功率单元级联时需要的36路脉冲SPWM控制信号。基于6kV-900kW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研制项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且变频器输入谐波小、功率因数高、输出电压波形接近正弦波、变化率低、电平数符合式M=2N+1,同时,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故障时可持续降额运行,减少停机损失。为相关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张志[9](2010)在《多电平变换器脉宽调制及其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给电网注入了大量谐波及无功,造成了严重的电网“污染”,因此消除谐波污染并提高功率因数已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PWM整流器(VSR)具有功率因数高、电流畸变小、输出电压可调及能量可双向流动等优点,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多电平技术由于可以降低开关管的耐压值、减小器件电压应力、优化输出波形、提高系统功率等级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单相和三相多电平变流器拓扑脉宽调制方法(PWM)及其非线性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为其在中高压大功率场合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针对目前单相多电平逆变器大多采用载波调制方法,存在数字实现复杂,且不易对中点电位进行控制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实现了中点电位的精确控制,且易于DSP编程实现。以减少功率器件开关频率和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为控制目标,优化选择了输出电压矢量作用顺序,采用首发矢量为正(负)小矢量的五段式最优脉宽调制方法,提出了根据负载电流方向和直流侧两个电容电压的大小,调整正负小矢量的作用时间来精确控制电容中点电位的策略。将该调制方法拓展应用于级联H桥拓扑,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本文对三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矢量的简化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方法,使得矢量作用时间计算得到简化,且较好的解决了传统SVPWM直流侧电容电压存在低频振荡的问题,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将本文提出的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拓展应用于几种混合多电平拓扑结构。对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拓扑、单相3单元级联H桥拓扑、单DC两单元H桥拓扑和三相混合级联H桥拓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采用本文提出的单相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基于该调制方法,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拓扑可以结合不同开关器件的优点,充分发挥了开关速度较快和耐压值较高的器件的特性。而单DC两单元H桥拓扑直流侧仅需单个直流电源,减小了装置的体积。基于本文提出的脉宽调制方法,单相3单元级联H桥和三相混合级联H桥拓扑输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根据单相电压型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Euler-Lagrange数学模型,选取系统能量函数为Lyapunov函数,给出了其无源性控制方法的推导过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其稳定性。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能保持大范围稳定,且系统能具有较好的静动态性能。搭建了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实验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对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二极管箝位型不对称三电平和级联H桥两单元三电平三种单相整流器拓扑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对三种拓扑结构直流侧电容电压不平衡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且分别给出了其中点电位控制方法,并对三种拓扑进行了分析比较。选取系统的能量函数作为李亚普诺夫函数,对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拓扑推导出一种基于Lyapunov直接法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结合本文提出的单相三电平SVPWM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整流器系统全局大范围稳定性问题,实现了整流器高品质输出电压的快速调节和单位功率因数。将瞬时功率理论用于三相三电平PWM整流器闭环控制系统,结合无源性控制方法,直接应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对三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提出了一种新型无源性功率控制方法,能实现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系统具有固定的开关频率,对参数变化、外来摄动以及未建模误差有较强的鲁棒性,物理意义明确,系统能保持系统大范围稳定,且具有较好的静动态性能。最后,以TMS320F2812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一台二极管箝位型三相三电平小功率实验样机,并完成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大量的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王利华[10](2010)在《新钢钒冷轧厂轧机传动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交流变频调速传动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完全能和直流调速传动系统的相关性能媲美。在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中,无论是新建的还是通过改造,交流调速系统已经取代了直流调速系统,成为传动系统的主导力量。本论文正是源于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新钢钒公司冷轧厂(以下简称“新钢钒冷轧厂”)的一个技术改造项目,研究如何将该厂的轧机所使用的直流传动系统改造为交流变频传动系统。主要内容为:首先,对新钢钒冷轧厂的生产现状进行了说明。通过传动技术水平和电机测试报告两方面,分析了目前该厂的HC轧机(High Crown Control of Mill)所使用的直流传动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将直流传动系统改造为交流传动系统。其次,研究了交流调速技术所涉及到的同步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点,并对交流电动机相应的交流调速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了说明和对比分析。第三,根据新钢钒冷轧厂生产线的工艺参数要求,提出改造方案,包括电机选型、电机容量计算、速度控制方式选择以及相关辅助设施的分析及改造。最后,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

二、用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动机变频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动机变频器(论文提纲范文)

(1)机电耦合作用下风机轴系扭振及其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电耦合作用下风机轴系扭振研究
        1.2.2 联轴器对轴系扭振特性影响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风机轴系动力特性计算
    2.1 集中质量扭振固有特性计算
        2.1.1 集中质量模型模化方法
        2.1.2 多自由度系统运动方程
        2.1.3 扭振固有特性计算
    2.2 1000MW配套引风机轴系扭振固有特性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矢量变频调速系统轴系扭振分析
    3.1 矢量变频调速系统
        3.1.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3.1.2 矢量变频调速原理
    3.2 矢量变频调速系统仿真
        3.2.1 电气与机械模型
        3.2.2 系统仿真模块介绍
        3.2.3 矢量变频驱动机电耦合系统
    3.3 变频调速系统谐波扭转共振分析
        3.3.1 异步电机谐波
        3.3.2 矢量变频器谐波
        3.3.3 谐波转矩的影响
    3.4 变频调速系统自激失稳分析
        3.4.1 自激原理分析
        3.4.2 变频驱动电机自激分析
        3.4.3 自激区影响因素
    3.5 变频风机谐波共振与自激失稳分析
        3.5.1 机电耦合系统参数
        3.5.2 升速过程扭矩脉动计算
        3.5.3 谐波共振与自激失稳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频风机轴系扭振抑制技术研究
    4.1 电气源头抑制
        4.1.1 谐波共振抑制
        4.1.2 自激失稳抑制
    4.2 机械轴系改造
    4.3 弹性联轴器特性
        4.3.1 弹性联轴器刚度与阻尼
        4.3.2 弹性联轴器动力特性计算
    4.4 联轴器设计计算
        4.4.1 刚度、阻尼计算
        4.4.2 许用扭矩计算
        4.4.3 高弹性橡胶联轴器设计使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00MW配套引风机扭矩测试与疲劳寿命分析
    5.1 扭矩测试仪器及方法
    5.2 联轴器改造前测试分析
        5.2.1 测试数据与分析
        5.2.2 测试结论
    5.3 疲劳寿命分析
        5.3.1 风机轴三维模型
        5.3.2 疲劳寿命与S-N曲线
        5.3.3 联轴器改造前疲劳寿命计算分析
    5.4 联轴器改造后测试分析
        5.4.1 测试数据与分析
        5.4.2 测试结论
        5.4.3 联轴器改造后疲劳寿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提高三电平矢量控制系统抗扰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1.2 交流调速控制技术发展
    1.3 大功率变换器研究现状
        1.3.1 二极管钳位型的多电平变换器
        1.3.2 飞跨电容型的多电平变换器
        1.3.3 级联型的多电平变换器
    1.4 PWM控制技术发展
        1.4.1 阶梯波脉宽调制
        1.4.2 基于载波组的PWM技术
        1.4.3 多电平电压空间矢量调制
        1.4.4 载波相移PWM技术
    1.5 速度观测与滤波方法
        1.5.1 速度传感器信号滤波技术的发展
        1.5.2 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发展
    1.6 课题主要内容
2 三电平逆变器设计与SVPWM优化
    2.1 三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2.2 三电平SVPWM技术及谐波分析
        2.2.1 三电平SVPWM原理
        2.2.2 三电平SVPWM谐波分析
    2.3 基于三电平混沌SVPWM的谐波干扰抑制
        2.3.1 Tent混沌映射的分析
        2.3.2 三电平混沌SVPWM实现
    2.4 三电平混沌SVPWM仿真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LADRC的三电平矢量控制系统设计
    3.1 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3.2 自抗扰控制技术
        3.2.1 扩张状态观测器
        3.2.2 跟踪微分器
        3.2.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
    3.3 LADRC矢量控制系统设计
        3.3.1 d轴电流的一阶LADRC
        3.3.2 q轴电流的一阶LADRC
        3.3.3 转速一阶LADRC
        3.3.4 磁链的一阶LADRC
    3.4 系统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速度反馈抗干扰策略研究
    4.1 基于脉冲宽度预测的速度反馈干扰提取
        4.1.1 速度检测环节建模
        4.1.2 脉冲宽度预测
    4.2 基于MC-ESO的磁链与转速估计
    4.3 速度反馈扰动补偿机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装置软硬件设计与实验结果
    5.1 大功率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设计
        5.1.1 三相感应电机参数
        5.1.2 整流变压器估算
        5.1.3 功率器件IGBT选型
        5.1.4 直流母线电容的选取
        5.1.5 预充电电阻的选取
        5.1.6 整流逆变单元输入和输出电抗器的选择
        5.1.7 功率单元模块封装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1 控制器选型
        5.2.2 电源板
        5.2.3 保护板
        5.2.4 采样板
        5.2.5 脉冲板
        5.2.6 DA波形输出模块
        5.2.7 编码器反馈模块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矢量控制程序设计
        5.3.3 SVPWM实现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混沌三电平SPWM实验结果
        5.4.2 脉冲宽度预测实验结果
        5.4.3 速度反馈干扰补偿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垂直升船机主提升系统同步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升船机概述
    1.2 垂直升船机主提升系统研究现状
    1.3 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
    2.1 异步电机工作原理
    2.2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3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
        2.3.1 恒压频比控制
        2.3.2 转差频率控制
        2.3.3 矢量控制
        2.3.4 直接转矩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
    3.1 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概述
    3.2 单台电机的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3.3 多台电机同步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3.4 改进型偏差耦合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 PID 控制算法
    4.1 PID 控制算法
        4.1.1 位置式 PID
        4.1.2 增量式 PID
    4.2 模糊 PID 控制算法
        4.2.1 模糊控制
        4.2.2 模糊 PID 控制器
    4.3 单神经元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
        4.3.1 人工神经元
        4.3.2 单神经元 PID 控制器
        4.3.3 增益 K 自调整的单神经元 PID 控制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垂直升船机同步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5.1 单电机建模及仿真
        5.1.1 单套传动系统参数及模型
        5.1.2 模糊 PID 控制建模
        5.1.3 单神经元 PID 控制建模
        5.1.4 单电机仿真结果分析
    5.2 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2.1 多电机控制系统建模
        5.2.2 PID 控制仿真结果
        5.2.3 模糊 PID 控制仿真结果
        5.2.4 单神经元 PID 控制仿真结果
        5.2.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风力发电技术
        1.1.1 国内外风力发电概况
        1.1.2 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类型
        1.1.3 风力发电发展趋势
    1.2 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控制技术
        1.2.1 风力发电总控系统
        1.2.2 变桨、偏航控制技术
        1.2.3 低电压穿越技术
        1.2.4 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
    1.3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
    2.1 馈风力发电系统
        2.1.1 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控制原理
        2.1.2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种类
    2.2 馈风电系统控制时序
    2.3 双馈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馈电机的矢量控制
    3.1 双馈电机变流器
        3.1.1 双馈变流器的结构
        3.1.2 网侧变流器的数学模型
        3.1.3 变流器的坐标变换
        3.1.4 馈电机和变流器的功率关系
        3.1.5 双馈电机控制环的设计
    3.2 双馈电机的数学模型
    3.3 馈电机的矢量控制技术
        3.3.1 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的双馈电机矢量控制
        3.3.2 基于定子电压定向的双馈电机矢量控制
    3.4 小结
第四章 双馈发电系统的仿真与实验平台开发
    4.1 双馈风力发电仿真系统的建立
        4.1.1 网侧变流器的仿真模型
        4.1.2 馈电机的仿真模型
        4.1.3 经典双馈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4.1.4 风力发电机的仿真模型
    4.2 仿真示例分析
        4.2.1 网侧变流器的仿真示例
        4.2.2 定子磁链定向双馈发电系统的仿真
        4.2.3 定子电压定向双馈发电系统的仿真
    4.3 双馈风力发电实验平台的设计
        4.3.1 实验平台的组成
        4.3.2 实验平台的软件设计
    4.4 实验平台中关键部件的设计
        4.4.1 直流电容器的分析与设计
        4.4.2 网侧滤波器的设计
    4.5 实验平台的典型实验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直接检测量的无位置传感器双馈发电系统
    5.1 基于直接检测量的两种开环观测方法
        5.1.1 基于双馈电机的稳态方程的转速观测方法
        5.1.2 基于双馈电机不同坐标系的速度辨识方法
        5.1.3 开环方法的弱点与闭环方法的提出
    5.2 基于定子电流的无传感器闭环检测算法及其改进
        5.2.1 基于定子电流的无传感器闭环检测方法
        5.2.2 基于定子电流的无传感器闭环算法的改进与仿真验证
    5.3 基于定子电压的无位置传感器闭环检测算法及其改进
        5.3.1 基于定子电压的无传感器闭环检测方法
        5.3.2 基于定子电压的无传感器闭环算法的改进与仿真验证
        5.3.3 实验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6.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基本理论
    6.2 基于定子磁链的MRAS
    6.3 基于转子磁链的MRAS
        6.3.1 转子磁链的两个模型
        6.3.2 基于波波夫超稳定性的MRAS设计
        6.3.3 自适应律的获取与波波夫超稳定性验证
        6.3.4 基于转子磁场的MRAS控制系统
        6.3.5 仿真和实验验证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级联H桥整流及其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高压大功率多电平整流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发展现状
        1.2.2 多电平拓扑结构的研究
    1.3 H桥级联型变换器的研究现状与H桥级联整流存在的关键问题
        1.3.1 H桥级联型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2 H桥级联型整流级控制存在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级联整流级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2.1 级联整流级的工作原理
    2.2 单相级联整流级的建模与控制
        2.2.1 单相级联整流级的一般数学模型
        2.2.2 基于单相级联整流级一般数学模型的控制器设计
        2.2.3 级联整流级系统稳定运行的充要条件分析
    2.3 三相级联整流级的建模与控制
        2.3.1 三相级联整流级的数学建模
        2.3.2 三相级联整流级的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级联整流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的研究
    3.1 级联整流级电容电压不平衡的成因分析
    3.2 单相级联整流级的二维调制策略
        3.2.1 单相H桥级联拓扑的一维调制技术
        3.2.2 单相H桥级联拓扑的二维调制技术
        3.2.3 整流级二维调制策略调制轨迹选择与直流侧电容电压的相互关系
    3.3 基于二维调制的单相级联整流级电容电压平衡策略
        3.3.1 基于二维调制的直流侧电容电压快速平衡策略
        3.3.2 基于二维调制的直流侧电容电压超快速平衡策略
        3.3.3 基于两种调制轨迹平衡电容电压的本质分析
    3.4 基于两H桥级联整流系统稳定性分析
        3.4.1 整流系统运行的稳定工作区
        3.4.2 基于级联整流级稳定工作区的超快速平衡调制轨迹修正
    3.5 两H桥级联整流负载不平衡的限制性条件
    3.6 本章小结
4 级联整流级的扩展与优化
    4.1 级联整流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的控制结构
        4.1.1 级联整流级电容电压平衡集中式控制结构
        4.1.2 级联整流级电容电压平衡分散式控制结构
    4.2 单相级联整流级的多H桥级联扩展
        4.2.1 集中式控制结构多H桥级联扩展
        4.2.2 分散式控制结构多H桥级联扩展
        4.2.3 基于二维调制的级联整流级多H桥级联扩展与优化
        4.2.4 单相级联整流级多H桥扩展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级联整流级的三相扩展
        4.3.1 三相级联整流级相间电压平衡
        4.3.2 级联整流级三相扩展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级联整流级试验平台的研制与试验验证
    5.1 整体试验系统设计
        5.1.1 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总体结构
        5.1.2 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5.2 系统电路参数设计
        5.2.1 交流侧电感选择
        5.2.2 直流侧电容选择
        5.2.3 功率开关元件的选择与驱动
    5.3 功率版与采样电路设计
        5.3.1 功率板设计
        5.3.2 采样电路设计
    5.4 系统控制器设计
        5.4.1 控制器概述
        5.4.2 PWM单元整体设计概述
        5.4.3 时基模块设计(需添加各模块的测试波形)
        5.4.4 计数比较模块设计
        5.4.5 动作逻辑模块设计
        5.4.6 死区控制模块设计
        5.4.7 中断触发模块设计
        5.4.8 寄存器模块
    5.5 系统软件设计
        5.5.1 主程序设计
        5.5.2 AD采样程序设计
        5.5.3 整流级控制部分程序设计
        5.5.4 调制部分程序设计
        5.5.5 保护部分软件设计
    5.6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1 调制策略逆变试验
        5.6.2 级联整流级稳态运行整流试验
        5.6.3 不同平衡调制策略负载不平衡程度试验
        5.6.4 不同平衡调制策略的平衡速度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

(6)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的意义
    1.2 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关键问题
    1.3 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专用变频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电动机供电系统谐波抑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控制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转子位置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具有特定谐波消除和可调开关模式功能逆变器的研究
    2.1 电流谐波对高速永磁电机性能的影响
        2.1.1 电流谐波对定子损耗的影响
        2.1.2 电流谐波对转子损耗的影响
        2.1.3 电流谐波对转矩脉动的影响
    2.2 具有特定谐波消除和可调开关模式功能逆变器的设计与实验
        2.2.1 特定谐波消除PWM控制技术
        2.2.2 具有特定谐波消除和可调开关模式功能逆变器的设计方案
        2.2.3 具有特定谐波消除和可调开关模式功能逆变器的实验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调电感的自适应滤波器研究
    3.1 通用PWM变频器输出端不可调滤波器的研究
        3.1.1 采用通用PWM变频器谐波抑制的常用方法
        3.1.2 RLC二阶低通滤波器的应用
        3.1.3 LCL三阶滤波器的应用
    3.2 可调电感的自适应滤波器的设计
        3.2.1 可调电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2.2 可调电感的自适应滤波器的设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位置传感器多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4.1 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多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
        4.1.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
        4.1.2 无传感器六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
        4.1.3 无传感器十八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
        4.1.4 高速电机在中低、高速域间的模型切换
    4.2 高速电机的无传感器技术
        4.2.1 高速电机的转子磁极初始位置定位
        4.2.2 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无传感器估算方案
    4.3 无位置传感器多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仿真与实验研究
    4.4 采用光电式位置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电路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的研制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主电路设计
        5.1.2 控制电路设计
        5.1.3 隔离与驱动电路设计
        5.1.4 检测电路设计
        5.1.5 故障与保护电路设计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
        5.2.2 中断服务子程序
        5.2.3 转子位置初始化
        5.2.4 DSP芯片的定点算法及数据的标幺化处理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通用PWM变频器输出端加不可调滤波器的实验与分析
        5.3.2 可调电感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实验与分析
        5.3.3 无位置传感器多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的实验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采煤机双SRM同步牵引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牵引采煤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国外电牵引采煤机的应用及研究情况
        1.1.2 国内电牵引采煤机的应用及研究情况
        1.1.3 国内外电牵引采煤机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1.2 电牵引采煤机调速系统的分类与性能
        1.2.1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1.2.2 异步电动机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2.3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2 开关磁阻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
    2.1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组成及原理
    2.2 开关磁阻电动机基本方程
        2.2.1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基本电路方程
        2.2.2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机械方程
        2.2.3 开关磁阻电动机机电联系方程
    2.3 开关磁阻电动机非线性电感、磁链模型及简化方法
    2.4 牵引电动机的控制原理
        2.4.1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运行特性和控制方式
        2.4.2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起动运行
        2.4.3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四象限运行
    2.5 牵引调速系统的控制策略
        2.5.1 SRD 控制系统原理
        2.5.2 SRD 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功率变换器的设计
        3.1.1 常用的功率变换器的主电路形式
        3.1.2 功率主开关器件和二极管的选用
        3.1.3 双 SRM 同步牵引系统的功率变换器设计
    3.2 基于 80C196KC 单片机的控制器
        3.2.1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与转速的计算
        3.2.2 相控信号的输出
        3.2.3 电流检测电路
        3.2.4 电流斩波与过流保护电路
        3.2.5 逻辑综合电路
        3.2.6 故障检测电路
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的主要功能
    4.2 控制系统的主程序
    4.3 起动控制模块
    4.4 位置中断模块
    4.5 控制算法模块
    4.6 转速 PID 调节
    4.7 定时器中断模块
    4.8 故障检测和保护模块
5 采煤机双 SRM 牵引功率平衡系统设计
    5.1 多电动机同步控制的控制策略
        5.1.1 主令参考同步控制
        5.1.2 主从同步控制
        5.1.3 交叉耦合同步控制
    5.2 双 SRM 的功率平衡方案研究
        5.2.1 双 SRM 的功率平衡方案
        5.2.2 采煤机中现有功率平衡系统及其不足
        5.2.3 改进的功率平衡控制系统及其原理
    5.3 双 SRM 功率平衡控制系统仿真
        5.3.1 未考虑功率平衡控制的双 SRM 同步牵引系统仿真
        5.3.2 现有功率平衡控制的双 SRM 同步牵引系统仿真
        5.3.3 改进功率平衡控制的双 SRM 同步牵引系统仿真
    5.4 功率平衡调节器的优化设计
        5.4.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5.4.2 模糊控制器的特点
        5.4.3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5.4.4 基于 MATLAB 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5.4.5 加入模糊控制的功率平衡系统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级联型高压变频器载波移相技术的仿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高压变频器的现状及发展
        1.2.1 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
        1.2.2 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
    1.3 多电平变频器控制算法的现状
        1.3.1 阶梯波脉宽调制
        1.3.2 三角载波PWM
        1.3.3 空间矢量SVPWM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载波移相SPWM技术
    2.1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结构及原理
        2.1.1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拓扑结构
        2.1.2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2.2 脉宽调制SPWM控制技术
        2.2.1 SPWM技术的基本原理
        2.2.2 SPWM脉冲采样
    2.3 多载波SPWM控制技术
        2.3.1 载波移幅SPWM技术
        2.3.2 载波移相SPWM技术
    2.4 小结
第3章 级联型高压变频器载波移相技术的仿真分析
    3.1 载波移相SPWM技术的仿真模型
    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1 电压电流输出
        3.2.2 谐波分析
        3.2.3 直流电压利用率
        3.2.4 变频输出
        3.2.5 共模电压
    3.3 混合式控制方法仿真
        3.3.1 阶梯波控制方法
        3.3.2 混合式控制方法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载波移相SPWM技术的FPGA实现
    4.1 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4.1.1 DSP控制器
        4.1.2 FPGA控制电路
        4.1.3 底层驱动电路
    4.2 控制电路软件设计
        4.2.1 DSP主程序
        4.2.2 FPGA控制程序
        4.2.3 底层控制程序
    4.3 基于DSP和FPGA的载波移相SPWM技术的实现
        4.3.1 FPGA与VHDL
        4.3.2 多路脉冲原理设计
        4.3.3 多路脉冲程序设计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FPGA输出
        4.4.2 高压变频器低压模拟输出电压
        4.4.3 高压变频器带高压电机加载输出电流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多电平变换器脉宽调制及其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电平变换器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1.2.1 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1.2.2 多电平变换器的调制方法
        1.2.3 二极管箝位型拓扑中点电位平衡问题
    1.3 变换器非线性控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单相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2.2.1 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
        2.2.2 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2.2.3 数值仿真研究
    2.3 单相H桥级联型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2.3.1 级联H桥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
        2.3.2 单相级联H桥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2.3.3 数值仿真研究
    2.4 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虚拟矢量的简化三相三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三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基本原理
        3.2.1 三相三电平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主电路
        3.2.2 三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数学模型
    3.3 经典的多电平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3.3.1 基于αβ坐标系的三相三电平NPC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3.3.2 基于两电平空间矢量的三电平NPC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3.3.3 基于60 度坐标的三电平NPC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3.4 基于虚拟矢量的简化的三电平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3.4.1 参考电压矢量转换到第一扇区
        3.4.2 输出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
        3.4.3 最优输出电压矢量的作用顺序
        3.4.4 中点电位平衡控制
        3.4.5 仿真和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多电平拓扑及其调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及其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的研究
        4.2.1 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主电路
        4.2.2 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4.2.3 数值仿真研究
    4.3 单相级联型混合多电平逆变器及其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4.3.1 单相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主电路
        4.3.2 单相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4.3.3 单DC级联H桥三电平逆变器
        4.3.4 数值仿真研究
    4.4 三相混合级联多电平逆变器及其脉宽调制方法研究
        4.4.1 混合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主电路
        4.4.2 数值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相三电平逆变器无源性控制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无源性控制的单相三电平逆变器SVPWM方法研究
        5.2.1 单相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
        5.2.2 无源性控制基本理论
        5.2.3 单相三电平逆变器的PBC方法设计
    5.3 仿真和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相三电平整流器中点电位控制方法及李亚普诺夫直接法控制研究
    6.1 引言
    6.2 单相对称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双闭环控制控制研究
        6.2.1 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主电路
        6.2.2 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数学模型
        6.2.3 单相对称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双闭环控制
        6.2.4 数值仿真结果
    6.3 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研究
        6.3.1 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主电路
        6.3.2 单相不对称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数学模型
        6.3.3 中点电位平衡的控制
        6.3.4 数值仿真结果
    6.4 单相两单元级联型三电平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研究
        6.4.1 单相两单元级联型H桥三电平整流器主电路
        6.4.2 单相两单元级联型三电平整流器数学模型
        6.4.3 中点电位平衡的控制
        6.4.4 数值仿真研究
    6.5 基于李亚普诺夫直接法的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整流器控制研究
        6.5.1 基于李亚普诺夫直接法的控制策略推导
        6.5.2 数值仿真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相三电平整流器无源性功率控制
    7.1 引言
    7.2 三相三电平整流器数学模型
        7.2.1 三相三电平整流器主电路
        7.2.2 在静止坐标系abc下的数学模型
        7.2.3 在同步旋转坐标系dq下的数学模型
    7.3 三相三电平无源性功率控制
        7.3.1 PWM整流器直接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
        7.3.2 三相三电平PWM整流器无源性功率控制的设计
        7.3.3 数值仿真结果
    7.4 三相三电平整流器系统的硬件设计
        7.4.1 交流侧电感的设计
        7.4.2 直流侧电容的设计
        7.4.3 主电路参数的选取
        7.4.4 采样电路和驱动的设计
    7.5 三相三电平整流器的软件设计
    7.6 实验结果
    7.7 本章小结
结论
    1、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
    2、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钢钒冷轧厂轧机传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发展态势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生产线现状
    2.1 新钢钒冷轧厂概况
    2.2 HC 轧机及其特点
    2.3 新钢钒HC 冷轧机组
        2.3.1 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性能参数
        2.3.2 机组的主要特点
    2.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设想
第三章 交流调速技术
    3.1 交流电机分类
        3.1.1 异步电机
        3.1.2 同步电机
        3.1.3 同步电动机与异步电动机的区别
    3.2 同步交流电动机调速技术
        3.2.1 交-直-交变频器供电
        3.2.2 交-交变压变频器供电
    3.3 交-直-交变压变频调速控制原理
        3.3.1 矢量控制
        3.3.2 直接转矩控制
第四章 改造方案设计
    4.1 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要求
    4.2 电机容量计算
        4.2.1 生产运行方式改变对电机的影响
        4.2.2 对原始设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4.2.3 对已有试验数据的分析
        4.2.4 对现有整流电源的分析
        4.2.5 轧机的负荷要求
        4.2.6 电机容量的选定
    4.3 传动方案设计
        4.3.1 直流传动方案
        4.3.2 交流传动方案
    4.4 产量综合分析
        4.4.1 冷轧机组的速度制度
        4.4.2 产量计算
    4.5 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五章 方案分析及选择
    5.1 电气传动改造
        5.1.1 主传动电动机及变压器
        5.1.2 主传动变频调速装置
        5.1.3 方案比较
    5.2 电气工程改造方案
        5.2.1 电气设施
        5.2.2 其他工程
    5.3 投资估算
    5.4 调速方案选择
第六章 辅助设施改造方案
    6.1 供配电系统
        6.1.1 供配电系统现有概况
        6.1.2 供配电系统改造方案
    6.2 电气工程
    6.3 给排水系统改造
第七章 结论
    7.1 综述
    7.2 改造效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代表钢种和规格带钢的轧制图表
    附录二 电机部分运行调试曲线(Commisioning Trend)

四、用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动机变频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电耦合作用下风机轴系扭振及其抑制技术研究[D]. 王瑜祥. 东南大学, 2019(06)
  • [2]提高三电平矢量控制系统抗扰性能的研究[D]. 张永康.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3]垂直升船机主提升系统同步控制的研究[D]. 杨刚. 华侨大学, 2014(03)
  • [4]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D]. 郝欣.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5)
  • [5]级联H桥整流及其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的研究[D]. 张国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4)
  • [6]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技术研究[D]. 崔红. 沈阳工业大学, 2012(07)
  • [7]采煤机双SRM同步牵引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飞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 [8]级联型高压变频器载波移相技术的仿真与实现[D]. 秦卓欣. 湖南大学, 2010(03)
  • [9]多电平变换器脉宽调制及其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D]. 张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2)
  • [10]新钢钒冷轧厂轧机传动系统研究[D]. 王利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N87C196MH构成的交流电机逆变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