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观察

针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观察

一、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惠[1](2021)在《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调神通络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的疼痛、情绪与睡眠评分变化,评价调神通络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PHN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寻找一种有效的“心身同治”综合疗法。方法:本研究按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入组标准,共纳入60例病例,均来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PHN(气滞血瘀型)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调神通络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在临床治疗中,调神通络组脱落0例,实际完成30例;常规针刺组脱落1例,实际完成29例。两组均以口服西药(甲钴胺片0.5mg、Tid,维生素B1 10mg、Tid)和阿是穴刺络拔罐(疗程:qod,tiw,共2w)作为基础治疗。调神通络组予调神通络针刺法,取穴:精神情感区(双)、内关(双)、四关穴;常规针刺组予普通针刺法,取穴:夹脊穴(相应神经节段)、三阴交(双)、血海(双)。两组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疗程、2疗程、治疗后2周随访四个阶段进行指标观察,包括疼痛指标((1)视觉模拟评分VAS;(2)疼痛频次)、情绪指标((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观察患者疼痛、情绪、睡眠变化情况,并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即VAS评分)变化,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调神通络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前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各观察指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组内比较:两组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调神通络组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3)治疗后2周随访,调神通络组VAS、疼痛频次、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4)治疗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其中调神通络组总有效率90.0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2.41%,调神通络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后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1)调神通络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PHN(气滞血瘀型)均有效果,但调神通络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2)调神通络针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调节患者情绪、改善睡眠状态,且远期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杨一玲[2](2020)在《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原发疾病(带状疱疹)消除后病变部位仍存在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或者数年、乃至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0%的患者对传统止痛药物治疗反应差。已有的研究表明,(1)疼痛中枢敏化后的脑可塑性变化所诱发的疼痛记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所在;(2)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运动皮层兴奋性)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电针作为周围电刺激的一种形式,是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提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脑可塑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治疗作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通过检测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为人体大脑皮层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一种精确、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因此,在经过meta研究观察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的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应用了TMS的多种检测模式,观察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皮层兴奋性的特点、电针治疗P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兴奋性的变化,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HN的脑可塑性机制,为针灸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内容与方法本项研究中Meta研究在PROSPERO网站注册(注册编号:CRD42019121546),临床研究内容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伦理编号NO.Y2017-066-01,注册号NO.AMCTR-IOR-16000138)。具体分为三个内容:1.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检索内容:因应用TMS检测电针调节脑皮层兴奋性效应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搜索包括了电针在内的关于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人脑可塑性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具体检索词包括:electroacupuncture、periph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等。(2)检索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all Cochrane databases、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式使用OR、AND、NOT等连接运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较高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等,探索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志愿者的脑可塑性改变的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研究对象:基础研究已发现慢性长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诱发皮层可塑性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拟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精准无创的观察PHN患者的皮层可塑性变化。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0位PHN患者和18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2)研究方法:采用TMS单刺激模式分别测量PHN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双侧运动皮层的皮层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MEPs),静息运动阈值和活动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皮质静息期(silent period,SP)等;其次应用双脉冲TMS刺激模式检测不同刺激条件下大脑运动皮层的皮层内抑制和易化效应(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and/or 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SICI/SICF)的变化。(3)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症状与脑可塑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研究方案:对符合胸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2Hz电针以及假电针治疗,主穴为夹脊穴和阿是穴。每周完成3次治疗,隔日一次,6次/疗程,总计治疗8周(四个疗程),治疗完成后随访1个月。(2)评估内容: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疼痛评分,6个评估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次,治疗期内2周评估一次(共4次),随访期完成后1次。次要结局指标为简式疼痛量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三种维度量表评分、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评估,此外应用配对联合刺激技术(PAS)观察治疗前后PHN患者脑可塑性变化,具体指标包括运动阈值,诱发电位的评价波幅及PAS25所诱发的长时程可塑性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的波幅比变化,次要结局指标的评估分为3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完成后。(3)统计方法:针对以上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譬如次要指标分析时使用3个时点*2种治疗方法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探索不同治疗措施(电针、假针组)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检测时间)对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Meta分析部分最终纳入31项临床研究,所纳入文献皆符合疗效评定标准,基本遵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结果较为可靠;2.周围电刺激可对脑皮层可塑性产生影响[MD=0.41,95%CI(0.05,0.78),P=0.000],电刺激亦可对皮层内抑制效应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MD=1.53,95%CI(0.83,2.23),P=0.000];3.亚组分析研究显示,电激强度为阈上刺激[MD=0.36,95%CI(0.15,0.56),P=0.000],刺激频率小于30Hz[MD=0.34,95%CI(0.23,0.44),P=0.000],刺激时长30-120min[MD=0.27,95%CI(0.16,0.38),P=0.000]均可对脑可塑性产生影响。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PHN组患者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的静息运动阈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N组患者的双侧皮层的活动运动阈值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组比较,PHN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运动皮层静息期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健康组比较,70%的刺激强度下PHN患者的患侧支配区的运动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内易化效应(SIC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皮层兴奋性指标运动阈值,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和临床相关变量如病程、疼痛强度、疼痛频率进行相关性检验,SICI与PHN患者的每日疼痛频率具有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3244,P<0.05)。对侧皮层的RMT与PHN患者临床疼痛的相关变量如病程和疼痛强度以及疼痛频率无相关性,而皮层的SICI与病程和疼痛强度无相关性。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34例胸段PHN患者,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和PHN疼痛病史等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各观察指标基线评分比较,基线特征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与假针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四个疗程期间)电针组均可明显降低PHN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对简式疼痛量表(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量表评分发现,SF-MPQAS评分在电针组的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可改善PHN患者的PPI评分,电针组在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PHN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PHN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同治疗对压痛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PHN患者的压痛阈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干预措施对RMT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措施对MEPs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电针治疗可对PAS诱导的LTP效应产生影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LTP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电针对PAS25诱导的LTP效应可产生影响,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治疗期间皮层兴奋性指标LTP样可塑性改变和临床相关变量VAS的变化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相关分析发现随着LTP波幅比的减少,VAS评分也随之降低,有显着的相关性(R2=0.37,P=0.015<0.05)。结论:1.包括电针在内的外周电刺激可明显影响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与刺激强度(运动阈值以上)、刺激频率(不超过30Hz),治疗时长(30-120min)密切相关。2.PHN患者皮层内抑制减弱(去抑制),可能是PHN患者脑可塑性改变的特征之一。3.电针通过调节PHN的脑可塑性(抑制运动皮层长时程增强效应)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邓吉立[3](2019)在《二甲双胍协同针灸镇痛效应及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穴位局部注射二甲双胍对炎症性疼痛模型小鼠针灸镇痛的协同作用,并探究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方法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筛选基础热辐射痛阈值在10 s16 s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造模组给予小鼠右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20μL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造模后第4天测定小鼠右后足的热辐射痛阈,若痛阈值下降超过50%,则造模成功。造模后第4天,在小鼠右侧“足三里”处分别采用电针、艾灸、二甲双胍穴位注射、二甲双胍穴位注射+电针、二甲双胍穴位注射+艾灸进行干预;干预组小鼠于“足三里”穴位进行电针或艾灸干预30 min;镇痛效应测定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第4天(即干预前)、干预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采用PL-200热刺痛仪测定小鼠热辐射痛阈值;小鼠尾尖部取血后,用血糖仪检测其血糖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穴位局部AMPK mRNA表达;采用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技术检测穴位局部腺苷含量;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热辐射痛阈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4 mg二甲双胍穴位注射组小鼠痛阈显着提高,在3012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g二甲双胍组小鼠痛阈提高,在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空白组、模型组前后两次测量的血糖值并无明显差异(P>0.05);穴位注射组在二甲双胍注射后60 min的血糖值与干预前的血糖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口服组的血糖值在二甲双胍灌胃后60 min明显降低(P<0.05)。2.二甲双胍协同针灸对炎性痛模型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1)穴位注射二甲双胍对模型组小鼠进行干预后,热辐射痛阈值升高;电针对模型组小鼠干预后,痛阈值升高;二甲双胍注射后再给予电针干预,痛阈值较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注射或单独使用电针干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穴位注射二甲双胍对模型组小鼠进行干预后,痛阈值升高;艾灸对模型组小鼠干预后,痛阈值升高;二甲双胍注射后再给予艾灸干预,痛阈值较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注射或单独使用艾灸干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足三里穴位局部AMPK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的AMPK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CFA+met组、CFA+met+EA组、CFA+met+Moxi组小鼠穴位局部的AMPK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4.二甲双胍对穴位局部腺苷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模型加二甲双胍组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腺苷含量明显增加(P<0.05),但与模型组相比,模型加二甲双胍组小鼠在二甲双胍注射后,足三里穴位局部腺苷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4 mg剂量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有镇痛作用且较为安全。(2)二甲双胍可协同增强电针或艾灸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3)足三里穴位局部AMPK mRNA可能参与介导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足三里穴位局部AMPK mRNA可能参与介导二甲双胍与针灸的协同镇痛作用。(4)二甲双胍可能并非通过增加局部腺苷含量发挥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

季微[4](2019)在《针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针药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针药结合在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确定目前临床上针药结合的优势疗法。资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分为针药结合组30例,单纯西药组30例。针药组以口服中药汤剂(带状疱疹止痛汤)配合针灸为治疗方法,西药组采用加巴喷丁合维生素B1、甲钴胺片。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变化,评价疼痛疗效指数,睡眠效率。结果:通过VAS评分对两组进行疼痛评价后发现,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针药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镇痛效果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睡眠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且针药并举安全性高、副作用少,见效快,患者易接受、满意度高,在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优先选择考虑。

韩亚伟[5](2018)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疏肝调神针法和常规针刺对照治疗,观察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及其归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探索其实用性和效用性,为临床本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可靠凭证。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所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病房。将符合纳入要求的66名病患随机分组,治疗和对照每组各33例。治疗组取穴: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印堂,内关,太冲,阿是穴;对照组取穴:阿是穴和夹脊穴。1日1次,1周6次,休息1天,作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各项评分,观察其异同,评定综合疗效。结果:1.首次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及DL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及DLQI评分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将两个组经过诊治后的评分与各自治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VAS及DLQI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对比发现,两组评分结果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3.归纳两组综合疗效,治疗组33名患者中9例完全治愈,14例取得显着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0.9%;对照组33例病患有5名病愈,10名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75.8%。两组相比,治疗组综合各个方面比对照组获得的总体疗效更好(P<0.05)。结论:疏肝调神和常规治疗的针刺方法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皆有很好的功用效果,治疗组(疏肝调神法)在减轻病患疼痛症状和改进他们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明显比对照组优越。

莫金洁,乔赟[6](2016)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除出现沿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的疱疹外,神经痛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其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丰富,现将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刘保红,赵志恒,焦召华,李岩[7](2015)在《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春秋季节多发,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本病西医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之火针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火针疗法属于着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贺氏三通法"中的"温通法",用火针点刺放血治疗选穴少、易操作,可明显止痛,能阻断病情发展,缩短病程,疗效可靠。现将近年来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研究进展综

邵华儒[8](2014)在《针药异效互补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在原来皮疹区的皮下长期存在的剧烈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即祖国医学所说的“蛇丹愈后痛”。从带状疱疹移行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移行率平均为10%~20%[1]。目前,尽管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及时、积极采用中药、针灸治疗仍然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试图从针刺、中药异效互补、协同增效的角度实施综合治疗方案,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期验证针药并用、异效互补组方思路的正确性与使用方法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门诊和中医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依就诊时间与纳入顺序,将满足诊断和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三组进行治疗,每组均为20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及治疗前SF-MPQ评分等一般材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予以口服维生素B1、B6各20mg;甲钴胺500μg,日3次的基础治疗。针刺组采用深刺疼痛区域对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局部多针浅刺、围刺,并结合远端配穴:疱疹发于腰以上者配合谷、外关、曲池等,疱疹发于腰以下者配阳陵泉、丘墟、太冲等,针刺后刺络放血;中药组口服益气滋阴、化瘀通络的中药汤剂;针药组在针刺、刺络放血的同时口服益气滋阴的中药汤剂。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中药每天1付,连续治疗8周。对比观察三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SF-MPQ疼痛评分表的各项积分,并将收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具有确切疗效。三组治疗后PHN患者的疼痛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中:针药组优于针刺组与中药组(P<O.05),且针刺组优于中药组(P<O.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0%(18/20),优于针刺组的65%(13/20,P<O.05)及中药组的60%(12/20,P<O.05)。2.三组疗效通过统计学分析,通过三组患者在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得出:针药组与针刺组、中药组本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P<0.0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PRI、VAS、PPI积分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明针药组疗效优胜于针刺组和中药组。结论:从针刺、中药异效互补、协同增效的角度,即根据针、药的作用性质和作用环节的各自优势,应用针刺以通经活络、调畅局部气血,中药益气滋阴、扶助内部正气,实施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着,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中药治疗,从而验证了针药并用、异效互补组方思路的正确性与使用形式的可行性。

王丽华[9](2014)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随着中医药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广泛应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着,极大地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复发率。本文通过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针药并用及针刺治疗和理化治疗等几方面,阐述了近几年中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王建胜,陈春有[10](2013)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显着疗效,治疗方法各具特点,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特色。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带状疱疹是一种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发病原因是某些因素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于人体内的病毒被激活,而诱发本病,该病临床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集群疱疹,

二、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1.8 处理方案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分组
        2.2 穴位定位
        2.3 基础治疗
        2.4 治疗方案
        2.5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6 数据采集时间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评价
        3.2 临床资料评价
    4 疗效评定标准
    5 安全性评价
    6 依从性评价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临床资料分析
        3.1 疼痛评分比较
        3.2 情绪评分比较
        3.3 睡眠评分比较
    4 临床疗效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6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1.1 PHN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1.4 治疗现状
    2 传统医学对PHN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药治疗
        2.4 针灸治疗
    3 调神通络针法的阐释
        3.1 理论依据
        3.2 选穴依据
    4 基础治疗的选择依据
        4.1 基础用药的选择
        4.2 刺络拔罐的选择
    5 常规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6 对本研究临床疗效的探讨
        6.1 止痛疗效分析
        6.2 情绪改善情况分析
        6.3 睡眠改善情况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经典理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2.2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2.3 电针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3.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
        3.1 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基础研究
        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分期特点
        3.3 临床常用的皮层可塑性检测方法
        3.4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试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一 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
        1.3.1 检索内容
        1.3.2 检索策略
        1.3.4 文献补充整理
        1.3.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1.4 研究结果
        1.4.1 纳入文献结果
        1.4.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1.4.3 Meta分析结果
        1.4.4 偏倚风险评估
        1.4.5 发表偏倚
        1.5 小结
        1.6 问题和展望
    2. 研究内容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流程
        2.2.1 操作环境
        2.2.2 研究设备
        2.2.3 检测指标
        2.2.4 具体检测流程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研究结果
        2.5.1 一般资料比较
        2.5.2 应用单脉冲TMS检测的脑皮层兴奋性指标比较
        2.5.3 双脉冲TMS检测运动皮层内抑制/易化(SICI/ICF)
        2.5.4 皮层兴奋性指标和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检测
        2.6 小结
    3. 研究内容三 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计算
        3.2.2 随机化、分配隐藏和盲法
        3.2.3 研究流程
        3.2.4 治疗方案
        3.2.5 评价指标
        3.3 统计学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一般资料比较
        3.4.2 临床疗效评价
        3.4.3 针刺前后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
        3.4.4 相关性分析
        3.4.5 脱落病例分析
        3.4.6 不良发生情况汇总
        3.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部分
    1.针灸治疗PHN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选穴依据
        1.2 针刺方法
        1.3 针刺“调神”
    2.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2.1 周围神经电刺激诱发的皮层兴奋性改变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皮层兴奋性变化
        2.3 电针对PHN患者的脑可塑性影响
    3.结论
    4.创新点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二甲双胍协同针灸镇痛效应及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路线图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对炎性痛模型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协同针灸对炎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二甲双胍联合针灸使用对穴位局部AMPK 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四部分 二甲双胍对穴位局部嘌呤信号物质腺苷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针灸与药物联合使用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针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PSQI 表统计方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病例
        2.2 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初始评分数据分析
        3.3 治疗结果数据分析
    4 观察结果分析
        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4.2 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1.1 对PHN病名的认识
        1.2 对PHN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2.1 PHN的基本概况
        2.2 对PHN影响因素的认识
    3 疏肝调神针法的依据
    4 选穴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
2 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2.1 针药并用
    2.2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2.3 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
    2.4 针刺配合电针
    2.5 针刺配合艾灸
    2.6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
    2.7 针刺配合刮痧疗法
3 结语

(7)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火针治疗带状疱疹
2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
3小结

(8)针药异效互补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针药并用
4 针刺治疗和理化治疗
5 小结

(10)针刺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刺络拔罐
2 针药结合
3 火 针
4 毫针
5 电针
6 综合疗法
7 灸法
8 穴位注射
9 其 他

四、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张蒙惠.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D]. 杨一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二甲双胍协同针灸镇痛效应及其嘌呤信号相关机制研究[D]. 邓吉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4]针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季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D]. 韩亚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况[J]. 莫金洁,乔赟. 广西中医药, 2016(03)
  • [7]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刘保红,赵志恒,焦召华,李岩. 湖南中医杂志, 2015(10)
  • [8]针药异效互补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D]. 邵华儒.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9]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王丽华. 黑龙江医学, 2014(02)
  • [10]针刺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J]. 王建胜,陈春有. 陕西中医, 2013(08)

标签:;  ;  ;  ;  ;  

针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9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