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欣[1](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提出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谢学恒[2](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位居第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肺癌早期诊断困难,一旦确诊大多已为中晚期,预后极差。目前肺癌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但肺癌早期的手术治疗和肺癌晚期的化疗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强、抗癌谱广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但其引发的不良反应如肾毒性、肝毒性、耳毒性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故临床上多采用联合用药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由苦参和白土苓两味中药加工制成,用于癌症治疗效果显着、无明显不良反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反应,但两药联合抗肿瘤作用机制仍未得到充分阐明。此外,关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顺铂导致的肝肾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课题对复方苦参注射液和顺铂联合用药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探索,并初步探究了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顺铂导致的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复方苦参注射液组(CKI)、顺铂组(DDP)及联合组(CKI+DDP),每组10只。皮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并通过肿瘤重量、抑瘤率等指标检验联合用药的抑瘤效果。(2)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FN-γ的水平,以探究CKI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采用TUNEL染色检测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4)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匀浆中糖酵解途径限速酶乳酸脱氢酶(LDH)及己糖激酶(HK)活性、能量代谢最终产物三磷酸腺苷(ATP)及糖酵解作用最终产物乳酸(Lactate)含量,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糖酵解相关蛋白丙酮酸激酶M2型(PKM2)、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的表达。(5)采用HE染色法观测小鼠肝、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以探究CKI对DDP导致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上述研究发现:(1)小鼠一般情况:小鼠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7天后,右腋皮下可触及实体瘤块。小鼠进食情况、精神状态、反应灵敏度均不及接种前,皮毛出现光泽欠佳、脱落等现象。伴随小鼠生长,上述情况进一步变差;Control组小鼠情况最为严重,CKI组小鼠状态最佳,DDP组及CKI+DDP组小鼠状态相当,且介于CKI组与Control组之间。(2)对小鼠体重及有效体重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CKI组处死时小鼠体重及有效体重无显着性变化(P>0.05);DDP、CKI+DDP组小鼠处死时体重及有效体重均显着下降(P<0.001)。与DDP组相比,CKI+DDP组处死时小鼠体重及有效体重无显着性变化(P>0.05)。(3)对瘤重及抑瘤率的影响:CKI、DDP及CKI+DDP组的平均瘤重分别是(5.93±1.43)g、(3.55±0.68)g、(1.92±0.67)g,且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瘤重(P<0.01)。与DDP组相比,CKI+DDP组瘤重显着降低(P<0.05)。此外,CKI、DDP及CKI+DDP组抑瘤率分别为26.05%、55.68%、76.05%,据金氏公式计算得q值约为1.13,提示两药合用具有相加效应。(4)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CKI、DDP及CKI+DDP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4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对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Control、CKI、DDP及CKI+DDP组凋亡指数分别为24.43%、38.83%、53.73%、68.33%,CKI、DDP及CKI+DDP均可显着提升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P<0.001);与DDP组相比,CKI+DDP组凋亡指数显着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CKI、DDP单用对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CKI+DDP却可以显着上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P<0.001)。(7)对糖酵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CKI组HK、LDH活性无显着性变化(P>0.05);DDP及CKI+DDP组HK、LDH活性显着降低(P<0.01)。与DDP组相比,CKI+DDP组HK、LDH活性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8)对糖酵解相关产物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CKI、DDP及CKI+DDP组均可以显着下调小鼠肿瘤组织中ATP含量(P<0.001);与DDP组比,CKI+DDP对肿瘤组织中ATP含量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与Control组相比,各给药组乳酸含量均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与DDP组相比,CKI+DDP组ATP含量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9)对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CKI、DDP、CKI+DDP组PKM2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DDP组相比,CKI+DDP组PKM2蛋白表达量无显着性变化(P>0.05))。与Control组相比,CKI、DDP、CKI+DDP组PFKFB3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DDP组相比,CKI+DDP组PFKFB3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与Control组比,DDP组小鼠肝小叶内肝细胞有大量变性,出现大量坏死灶及嗜酸性小体,肝索排列非常不整齐,肝小叶内有大量炎症,重度坏死;CKI+DDP组肝细胞数量、肝索排列相对CKI组差,可见少量脂肪滴,小叶内肝细胞可见变性和点灶状坏死,有少量嗜酸性小体形成,肝周围部分可见少量炎性细胞。但CKI+DDP组整体病理损伤程度优于DDP组。(11)对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与Control组比,DDP组肾小球体积大小不一,小管上皮细胞排列不整齐,肾小管及肾小管-间质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较多颗粒、空泡样变性,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较多脱落,可见较多管型。而CKI+DDP肾小球体积大致正常,大小相对一致,小球内细胞较Control组增多,细胞外基质Control组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大致完整,小管上皮细胞排列大致整齐,肾小管及肾小管-间质间结构尚可,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颗粒、空泡样变性,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轻度脱落。管型少见。CKI+DDP组整体病理损伤情况优于DDP组。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强顺铂的抗肿瘤作用,两药联用具有相加效应;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对顺铂导致的肝、肾损伤有保护作用。两药联用可以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2)复方苦参注射液、顺铂及两药联合均可通过降低肿瘤组织中PKM2、PFKFB3蛋白的表达,HK、LDH活性及ATP含量进而抑制肿瘤的糖酵解作用;但两药联用与两药单用相比,在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作用上无增效作用。(3)复方苦参注射液、顺铂及两药联合均可显着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且两药联用与两药单用比具有增效作用。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顺铂单用对肿瘤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无影响,但两药联用可显着上调肿瘤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可以显着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升高有关;两药联用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上具有增效作用。

谢俊杰[3](2019)在《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氧化槐果碱是一种从苦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脱氢型苦参碱类生物碱。随着现代药理学对苦参碱类生物碱研究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有研究证实氧化槐果碱体外实验对结肠癌SW480细胞以及乳腺癌MCF-7细胞均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目前针对肝癌的治疗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的影响还没有研究报道。本实验以氧化槐果碱和SMMC-772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探究:1.氧化槐果碱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2.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具体的作用机制,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浓度梯度的氧化槐果碱处理SMMC-7721细胞和L-02细胞,药物作用细胞后培养48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2)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的氧化槐果碱对SMMC-7721细胞和L-02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出IC50后筛选出合适的药物浓度。(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氧化槐果碱对SMMC-7721和L-02细胞凋亡的影响。(4)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MMC-7721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STAT3、STAT5表达水平差异。结果:(1)肝癌细胞处理48h后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氧化槐果碱2,4,8mmol/L浓度不断上升,SMMC-772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有部分细胞发生皱缩和死亡。在16mmol/L浓度条件下,显微镜视野内肝癌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着减少,一定程度的细胞死亡。在32mmol/L浓度条件下,SMMC-7721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绝大多数细胞发生死亡。低浓度药物作用于L-02细胞时,与对照组相比,视野内细胞数量减少不明显,而在氧化槐果碱32mmol/L浓度条件下,L-02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细胞发生皱缩和死亡(2)CCK8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氧化槐果碱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且随着浓度的升高,OD值明显下降(P<0.05)。相同浓度的氧化槐果碱作用于L-02细胞时,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氧化槐果碱作用肝癌细胞的IC50为5.294。(3)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氧化槐果碱药物处理组(2,4,8,16mmol/L)作用SMMC-7721细胞48h后,16mmol/L氧化槐果碱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余4组凋亡率(P均<0.05);药物作用L-02细胞,与对照组相比,16mmol/L时凋亡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个浓度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当氧化槐果碱有效作用浓度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时,对正常肝细胞的凋亡也存在一定影响。(4)Western blot法结果能够显示,氧化槐果碱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而促进凋亡的Bax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氧化槐果碱药物处理组的STAT3、STAT5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下调STAT3、STAT5蛋白激酶表达,从而上调促凋亡Bax基因表达,下调抗凋亡Bcl-2基因表达有关。

贾伊娜[4](2019)在《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阿戈美拉汀(Agomelatine,AMT)对L02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2.观察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观察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的损伤作用给予不同浓度的阿戈美拉汀后,在不同时间点观察药物对L02肝细胞的损伤作用。(1)CCK-8检测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活力的影响。(2)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检测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2.探讨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的损伤作用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应激的关系(1)给予50μM的阿戈美拉汀后,在不同时间点观察,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p-AKT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BIP,p-IRE1α,ATF6,CHOP和p-eIF2α的变化。(2)给予不同浓度的阿戈美拉汀后,在24 h观察,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p-AKT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BIP,p-IRE1α,ATF6,CHOP和p-eIF2α的变化。(3)预孵育2.5,5,10 nM的PERK通路抑制剂ISRIB 1 h后,给予L02肝细胞50μM阿戈美拉汀24 h,CCK-8检测L02肝细胞活力。3.观察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预孵育0.5,1,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后,给予L02肝细胞50μM阿戈美拉汀24 h。(1)CCK-8检测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细胞活力的影响。(2)ALT和AST检测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细胞损伤程度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细胞凋亡的影响。(4)TUNEL染色检测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细胞凋亡的影响。4.探讨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与CHOP蛋白的关系(1)预孵育0.5,1,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后,给予L02肝细胞50μM的阿戈美拉汀24 h。Western blot检测BIP,p-IRE1α,ATF6,CHOP和p-AMPKα的变化。(2)细胞热迁移法检测氧化苦参碱对AKT蛋白的热稳定作用。(3)SURFLEXDOCK软件计算氧化苦参碱和AMPK蛋白的分子对接打分。(4)分别给予L02肝细胞1μM MG132,25μM CQ和50 nM BafA1 1 h。Western blot检测CHOP蛋白的变化。(5)预孵育0.5,1,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给予L02肝细胞50μM阿戈美拉汀之前,给予1μM MG132处理1 h。Western blot检测CHOP蛋白的变化。结果:1.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的损伤作用(1)CCK-8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予L02肝细胞高于100μM的阿戈美拉汀12 h,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给予L02肝细胞高于50μM的阿戈美拉汀24 h,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给予L02肝细胞高于10μM的阿戈美拉汀48 h,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2)ALT和AS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予L02肝细胞高于50μM的阿戈美拉汀24 h,ALT和AST的绝对值显着升高;给予L02肝细胞高于20μM的阿戈美拉汀48 h,ALT和AST的绝对值显着升高。(3)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给予L02肝细胞高于20μM的阿戈美拉汀24 h,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2.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的损伤作用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予L02肝细胞50μM浓度的阿戈美拉汀24 h,BIP,p-IRE1α,ATF6和CHOP蛋白显着升高,p-AKT蛋白显着降低,p-eIF2α蛋白无显着变化。(2)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予L02肝细胞高于50μM的阿戈美拉汀24 h,BIP,p-IRE1α,ATF6和CHOP蛋白显着升高,p-AKT蛋白显着降低,p-eIF2α蛋白无显着变化。(3)CCK-8结果表明,给予L02肝细胞2.5,5,10 nM的PERK通路抑制剂ISRIB,与阿戈美拉汀实验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无显着变化。3.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1)CCK-8结果表明,给予L02肝细胞0.5,1,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与模型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2)ALT和AST检测结果表明,给予L02肝细胞0.5,1,2μM的氧化苦参碱,与模型组相比,ALT和AST绝对值显着降低。(3)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给予L02肝细胞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与模型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4)TUNEL染色结果表明,给予L02肝细胞1,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与模型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4.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与CHOP蛋白的关系(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给予L02肝细胞1,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与模型组相比,只有CHOP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而BIP,p-IRE1α和ATF6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2)细胞热迁移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未能保持AKT蛋白的热稳定性。(3)SURFLEX-DOCK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和AMPK蛋白的结合力,远低于其激动剂A-769662和抑制剂PKA的结合力。(4)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G132可显着升高CHOP蛋白,而CQ和BafA1对CHOP蛋白没有影响。(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予2μM的氧化苦参碱18 h,CHOP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而MG132可逆转氧化苦参碱对CHOP蛋白水平的降低。结论:1.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有损伤作用。2.阿戈美拉汀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的IRE1α-CHOP和ATF6-CHOP通路诱导L02肝细胞损伤。3.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4.氧化苦参碱经由蛋白酶体途径降解CHOP蛋白,从而对阿戈美拉汀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张明发,沈雅琴[5](2018)在《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苦参碱对化学品、免疫和缺血再灌注性肝损伤均有肝脏保护作用,对体外分离的肝细胞、冷冻保存的肝细胞、放线菌素D/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也有保护作用。苦参碱是通过抗氧化、抗炎作用下调MCP-1表达和抑制MCP-1的活性,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通过上调孕烷X受体(PXR),从而诱导CYP3A4表达,产生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通过上调XIAP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并保护肝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产生保护作用。苦参碱还可通过下调Notch-RBP-Jκ-NF-κB和Wnt-1信号通路,抑制肝干细胞(卵圆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成熟肝细胞分化,有利于肝再生。综述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等方面文献资料,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张凯,董晓敏,王琦,汪晓娟[6](2018)在《常用中药肝毒性成分代谢与毒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产业的稳步发展,中医药逐步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可和信赖,中药在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的使用量逐步攀升,其研究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伴随的毒副作用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中药制剂服用不当所导致肝功能损害时有报道。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整理中药肝毒性机制,保障常用中药的临床安全有效。在查阅近几年来常见中药肝毒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代谢与分子方面深入分析常用中药肝毒性成分的毒理机制,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中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有益参考。

张明发,沈雅琴[7](2018)在《氧化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对化学品、免疫和缺血再灌注性肝损伤均有肝保护作用。氧化苦参碱是通过抗氧化、抗炎作用上调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下调TRL4/p38/JNK信号通路,促进Bcl-2表达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氧化苦参碱还可通过促进IL-27的分泌,抑制Th17细胞分化和IL-17A表达,以及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和IL-10表达,产生抗免疫性肝损伤作用。综述氧化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李凡[8](2018)在《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痛风(Gout)是一种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传统医药理论认为在内责之禀赋不足,过食膏粱厚味,在外责之风、寒、湿、热等外邪,多种病理产物瘀阻气血经脉,致关节红肿热痛,引起痛风。综上,中西医对痛风的认识均包含关节症状和体内代谢两方面,治疗亦针对这两方面进行。西药非留体类抗炎药、苯溴马隆、别嘌醇等抗痛风作用明确,但副反应较为严重。本文前期收集60余种复方、100余味中药均有显着治疗痛风病药效,功效涉及健脾利湿、行气活血、清热、祛风湿等。痛风的治疗及血尿酸的控制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可能引发一定安全问题。多名学者观察到部分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成分、有效组分或复方汤剂,可能引起肝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带来不良反应风险,如皂苷类成分中的柴胡皂苷D、三七总皂苷,生物碱类成分中的汉防己甲素、吴茱萸碱、苦参碱、秋水仙碱、槟榔碱等,以及莪术、诃子、乳香的水提部位,吴茱萸的挥发油、水提、醇提部位等等。常用中药穿山龙、莪术、防己、诃子、龙胆、苦参等均有实验研究表明其可能导致动物的肝脏损害。再如复方常用药柴胡,其常用方大柴胡汤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痛风病的治疗疗程长,多联合用药,引发肝损伤的成分多为中药的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更进一步加大了肝脏安全风险。因此开展对痛风治疗中药的肝损伤机制研究,能够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尽量杜绝安全风险,起到安全预警作用。因此,本研究以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为切入点,梳理其潜在肝损伤成分,发掘相关核心靶点、通路,探讨此类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作用机制,为痛风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为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目的:1.采用文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筛选用治痛风病的中药中的潜在肝损伤成分、核心靶点、关键通路,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2.基于筛选结果,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验证潜在肝损伤成分对核心靶点的作用,初步探讨用治痛风病的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作用机制,为防范此类中药的临床肝损伤作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结合生物学方法,围绕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中的潜在肝损伤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展开文献综述与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文献研究主要通过检索国内外研究文献,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研究现状、计算机模拟方法在中药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痛风治疗现状与中药的应用进展三方面内容,为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的肝损伤机制的初步探索、整体实验设计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 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的肝损伤成分、靶点、通路挖掘1.首先通过检索各数据库文献,汇总相关实验研究、临床试验报道、个案报道等,梳理用于痛风病治疗的单味及复方中药。在此基础上检索中药的肝损伤相关报道,经全文阅读后,剔除功效研究、复方或成药的肝损伤报道、与肝损伤无关的其他不良反应报道,汇总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的肝损伤表现及相关成分,筛选潜在肝损伤成分。2.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成分相关蛋白-蛋白互作网络、肝损伤相关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交互两种网络,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对靶点进行Pathway分析,构建“靶点-通路”网络图。对以上网络图进行拓扑学分析,挖掘核心靶点、关键通路。为后续实验提供物质基础及考察位点;3.基于潜在肝损伤成分、核心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方法,依据结合自由能对肝损伤成分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排序确定待考察的潜在肝损伤成分,同时观察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方式。通过第一章实验,获得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171种,待考察潜在肝损伤成分6种(薯蓣皂苷、黄芩苷、柴胡皂苷D、汉防己甲素、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核心靶点为p38α蛋白,关键通路为MAPK信号转导通路,为后续生物学实验提供研究基础。第二章 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探讨1.采用不同剂量潜在肝损伤成分干预人正常L-02肝细胞,筛选合适的给药浓度,观察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变化,考察p-p38α/p38α表达情况,初步探讨核心靶点p38α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抑制剂SB203580干预成分诱导后的L-02细胞,观察相关酶活力变化,考察p-p38α/p38α表达变化,反证核心靶点p38α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章实验结果表明,各潜在肝损伤成分可使细胞存活率下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升高,p-p38/p38表达升高;抑制剂SB203580可部分纠正以上过程。本部分实验验证了计算机模拟结果,初步阐释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中的潜在肝损伤成分通过活化核心靶点p38发挥作用的生物机制。研究结果:1.文献梳理用于痛风病治疗的复方69个,中药共171种。单味药发挥作用的中药7种,复方中发挥作用的中药134种,既有复方应用报道,又有单味应用报道的中药30种。功效方面,利水渗湿药20种,占自身中药数量的45.45%,消食药5种,占41.67%,祛风湿药19种,占39.58%,活血化瘀药18种,占34.62%,平肝息风药7种,占33.33%;在此基础上检索中药的肝损伤相关报道,共61236篇文献。全文阅读文献,剔除功效研究、复方或成药的肝损伤报道、与肝损伤无关的其他不良反应报道,共获得文献481篇,相关中药17种;收集同时具有药效及肝损伤报道的可疑成分,发掘潜在肝损伤成分32种。2.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度中心性、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筛选,挖掘到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的肝损伤重要靶点153个,核心靶点4个,即MAPK14(p38)、NOS2、PPARG、TF。依据度中心性排序,p38蛋白排名第一,同时经文献检索认为它与NOS2、PPARG、TNF互为上下游,且可能对其他靶点存在调控关系,是更为关键的靶点蛋白。同时p38蛋白不同亚型的分布有所不同,p38αα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表达,p38β主要分布于脑组织中,p38y主要分布于骨骼肌,p38δ主要分布于睾丸,胰腺,肾和小肠。因此后续实验重点考察p38α蛋白。根据p值筛选关键通路,涉及病毒、癌症、MAPK信号通路等。MAPK信号通路排序较为靠前,结合核心靶点筛选结果,以其为本研究的肝损伤关键通路。病毒、癌症相关通路与本研究目的不符,故后续不做讨论。3.采用分子对接方法,以p38蛋白为受体,以32种潜在肝损伤成分为配体进行半柔性对接,获得结合自由能打分及排序。后续重点考察得分排名前六的潜在肝损伤成分,即薯蓣皂苷、黄芩苷、柴胡皂苷D、汉防己甲素、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4.采用人正常L-02肝细胞,考察潜在肝损伤成分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薯蓣皂苷、黄芩苷、汉防己甲素、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可使细胞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同程度升高,薯蓣皂苷、黄芩苷、汉防己甲素、吴茱萸碱可使p-p38/p38表达升高;抑制剂SB203580干预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同程度降低,p-p38/p38表达有所降低。柴胡皂苷D诱导p-p38/p38变化不明显,可能存在其他机制。研究结论: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中的薯蓣皂苷、黄芩苷、柴胡皂苷D、汉防己甲素、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成分,可引起L-02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同程度升高,p-p38/p38表达增加;且p38蛋白抑制剂可部分纠正以上过程。提示抗痛风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活化p38蛋白导致肝细胞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邱涛涛[9](2018)在《卵黄抗体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毒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是一类由真菌寄生曲霉菌、黄曲霉菌等产毒菌株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食品和饲料中。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肝毒性、基因毒性和免疫毒性最强。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又称卵黄抗体,存在于经特定抗原免疫禽类的蛋黄中,与哺乳动物血清IgG具有相同特性,能与抗原特异性识别结合。已应用于婴幼儿食品和畜禽饲料中,抵抗病毒和细菌性疾病的侵害。另对IgY研究发现,IgY还可以有效识别大分子蛋白毒素如蛇毒、细菌外毒素等,起到降低毒素毒性的作用。目前,卵黄抗体对小分子毒素的降毒效应缺少基础研究。本研究首次探讨IgY对小分子毒素的降毒效应和其机制。以小分子真菌毒素AFB1为研究对象,小分子真菌毒素ZEN设为对照,合成半抗原后偶联成人工全抗原,免疫蛋鸡制备得到高纯度和特异性IgY。建立细胞染毒模型探讨抗AFB1-IgY对AFB1诱导细胞毒性、功能紊乱和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以及在其它细胞系中对AFB1诱导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同时建立体内AFB1诱导肝损伤模型和代谢实验,探讨抗AFB1-IgY降低AFB1诱发肝基因毒性和氧化损伤效应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总结如下:⑴制备出高纯度和特异性抗AFB1-IgY采用加成法AFB1与乙醇酸(GA)合成半抗原AFB1-GA,ZEN与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CMO)反应合成半抗原ZEN-CMO,再通过活泼酯法将AFB1-GA和ZEN-CMO半抗原与载体蛋白(BSA和OVA)偶联制备AFB1-GA-BSA和ZEN-CMO-BSA人工抗原,免疫蛋鸡,收集鸡蛋。采用酸性条件下水稀释法和微孔过滤提取蛋黄水溶液,结合盐析法和大分子沉淀法纯化IgY,获得高纯度IgY,纯度为94%。实验发现抗原不同,蛋黄中抗体活性随免疫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不尽相同,用AFB1-GA-BSA和ZEN-CMO-BSA免疫蛋鸡,均能产生IgY,但产生的活性和时间不同,AFB1-GA-BSA免疫蛋鸡产生IgY的抑制率较高,获得高活性IgY的时间相对较短。本实验中制备的抗AFB1-IgY对抗原AFB1的灵敏度较高,最低检测限LOD为0.06ng/mL,IC50为2.4ng/mL,检测线性范围为0.1332.8ng/mL,对AFB2、交叉反应率均低于5%,而AFG1和AFG2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1%,反应出抗AFB1-IgY对AFB1有很好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制备的抗ZEN-IgY对抗原ZEN的灵敏度表现相对较低,最低检测限LOD为9.27ng/mL,IC50为83.76ng/mL,检测线性范围为13.78508.85ng/mL,对玉米赤霉酮、α-玉米赤霉醇和β-玉米赤霉醇的交叉反应分别小于:85%,20%和20%;而对AFB1和赭曲霉毒素的交叉反应小于2%,反应出ZEN-IgY对ZEN有一定的识别和结合能力,但特异性较差。⑵体外抗AFB1-IgY对AFB1诱导细胞毒性、功能紊乱和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建立人正常肝细胞L-02体外染毒模型,研究抗AFB1-IgY对AFB1诱导细胞毒,功能紊乱(活性氧化产物和线粒体膜电位和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分别添加0.125μM、0.25μM和0.5μM抗AFB1-IgY与100μM AFB1于培养基中与L-02细胞孵育48h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凋亡数量下降、周期阻滞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得到缓解、活性氧化产物降低、DNA损伤改善。并且随着抗AFB1-IgY浓度的增加,相对AFB1处理组抑制凋亡蛋白BCL2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随之增加,而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随之降低,实验结果显示抗AFB1-IgY本身对细胞凋亡蛋白并没有调节作用,细胞的抗氧化蛋白CAT和SOD1的表达水平亦没有随着抗AFB1-IgY的增加活性增加。AFB1进入细胞终产物AFB1-DNA的浓度检测发现随着抗AFB1-IgY的添加,形成的AFB1-DNA加合物浓度逐步降低。综合以上实验结果:随着抗AFB1-IgY的添加,抗AFB1-IgY与AFB1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后形成蛋白大分子复合物,此复合物不能被细胞所吸收,AFB1进入细胞量减少,随之降低AFB1诱导的细胞毒性、功能紊乱和基因毒性。⑶其它细胞系中抗AFB1-IgY对AFB1诱导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基于AFB1主要靶器官肝脏、肠道和生殖系统,选取人肝癌细胞HepG2、人结肠癌细胞HTC-8和人孕早期滋养层细胞Swan 71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种细胞AFB1的染毒模型,进一步补充、丰富抗AFB1-IgY对AFB1诱导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数据。结果显示抗AFB1-IgY能降低AFB1对三种细胞存活率的抑制,及AFB1诱导HTC-8细胞的凋亡,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抗AFB1-IgY能降低AFB1抑制Swan 7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功能。以上结果表明,在其它细胞系中抗AFB1-IgY同样具备对AFB1诱导细胞毒性抑制能力,推测机体同时摄入抗AFB1-IgY和AFB1后,能降低AFB1对机体的肝毒性、生殖毒性及肠道损伤。⑷抗AFB1-IgY对AFB1诱导大鼠肝基因毒性和氧化损伤的预防作用为探讨抗AFB1-IgY对AFB1诱导大鼠肝基因毒性和氧化损伤抑制作用及机制。通过体外实验确定抗AFB1-IgY和AFB1体外结合比例,建立AFB1诱发大鼠肝损伤模型和AFB1代谢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抗AFB1-IgY是一种有效的营养保护剂,可以抑制AFB1诱发早期肝脏损伤生化标志物变化,但IgY并不是通过增加抗凋亡蛋白表达和抗氧化酶活性来实现对肝的保护。进一步AFB1在血液、尿液、肝脏和粪便的代谢产物研究发现中高剂量抗AFB1-IgY与AFB1共同处理大鼠后,AFB1-DNA加合物分别减少了43.3%和52.9%;AFB1-alb分别减少了10.5%和21.1%;AFB1-N7-gua分别减少了19.6%和34.4%,粪便中AFB1增加了约2倍,AFB1-DNA、AFB1-alb和FB1-N7-gua是AFB1诱导机体基因毒性的标志产物,结果证实抗AFB1-IgY是通过抑制AFB1的吸收起到基因毒性预防作用。实验结果证实抗AFB1-IgY能够识别并结合小分子毒素AFB1,形成非共价复合物,减少机体对AFB1吸收,降低小分子毒素AFB1对肝脏组织的基因毒性和氧化损伤。本研究首次为口服IgY抑制动物体内小分子毒素的摄取提供了实验依据。综上所述,抗AFB1-IgY对AFB1具有潜在的降毒作用。在体外实验中抗AFB1-IgY通过与AFB1的结合,减少了AFB1进入细胞所诱发的细胞毒性、细胞功能紊乱和基因毒性。在体内实验中抗AFB1-IgY通过与AFB1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减少胃肠道对AFB1的吸收,降低AFB1诱发肝基因毒性和氧化损伤。本研究增加了抗体新的应用途径,为脱除小分子毒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黄伟[10](2018)在《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基于中医药的临床用方经验和现代涨落效应理论,本学科曾提出中医复方进入体内后的多种微量成分共同作用于生物体而产生整体效应的观念,并提出复方作用可能存在“效阈浓度或极低浓度下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的假说。如果这些推测得到验证,将对包括中医方药效应在内的复杂生命现象的理解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极低浓度下的中药多种成分共存下的生物效应的普遍现象也会对包括中、西药在内的新药研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的:基于学科前期的工作基础,拟以葛根芩连汤方中4味中药所涉及的四种化学成分(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及其配伍作为该方成分配伍的表征,以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胰岛素抵抗(IR)机制的研究为背景,选择IR的重要靶器官/靶细胞—肝细胞(HepG2细胞)作为探查工具,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观察各单体成分不同浓度对该细胞IR模型的糖代谢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效阈下的极低浓度配伍的抗IR效应及机理,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低浓度下配伍的生物效应模式,为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极低浓度下的多成分配伍效应”的推测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为多成分配方极低浓度条件下的作用机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解。方法:(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 h后,弃掉原培养液,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9、10-8 10-7、10-6、10-5、10-4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培养液;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活力,得到各单体成分体外安全浓度范围。(2)HepG2 IR细胞模型复制的方法学考察: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吸弃培养液,换成无血清的培养基饥饿处理12h,吸弃培养液。正常组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加入新配制的含25mmol/L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9~1×10-5mol/L的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48h和72h。采用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GOD-POD)法,检测各浓度胰岛素对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筛选最佳胰岛素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根据筛选的条件,将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正常培养液培养24h、48h和72h,通过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考察细胞IR模型的稳定性。(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11~10-5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含有25mmol/L葡萄糖细胞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在药物处理24h后,通过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考察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不同浓度(10-6和10-5mol/L)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和二甲双胍(10-3mol/L)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细胞培养基;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处理24h。检测指标:1)细胞增殖活性和葡萄糖消耗量;2)糖利用:细胞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激酶(GCK)活性;3)糖异生: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4)糖摄取: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mRNA表达水平;5)相关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mRNA表达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GLUT2蛋白表达水平;6)能量代谢: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mRNA表达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a)、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叉头转录因子1(FOX0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蛋白表达水平。(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不同效阈浓度下的4种单体成分组合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单体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1/100、1/1000)的配伍4组以及二甲双胍(10-3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02培养箱中干预24h。检测指标: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4种单体成分1/100效阈浓度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A,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A+B,10-11+10-10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A+B+C,10 11+10-10+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二甲双胍(10-3mol/L)组共 7 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细胞PK、GCK和GLUT2活性。(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低浓度配方(1/100和1/10)的抗IR作用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100 低浓度配方(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1/10 低浓度配方(A+B+C+D,10-10+10-9+10-10+10-9mol/L)组、二甲双胍(10-3m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培养基中,放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1)糖异生:细胞 G6Pase、PEPCK mRNA 表达水平;2)糖摄取:细胞 GLUT2、InsR、PI3K、AKT mRNA表达和GLUT2、IRS1、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3)能量代谢:细胞SIRT1、SIRT3 mRNA 表达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FOX01 和 ACC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不同浓度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正常HepG2细胞增殖活力均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4种单体成分在10-9~10-5mol/L浓度区间体外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2)HepG2 IR细胞模型诱导的方法学考察:体外培养条件下,25mmol/L葡萄糖与10-6mol/L胰岛素联合诱导24h,可以成功复制出稳定可靠的体外HepG2IR模型,该模型可持续48h。(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对IR模型糖利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葛根素和小檗碱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8~10-5mol/L。(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以及二甲双胍狐对HepG2 IR模型细胞均显着提高葡萄糖消耗量(P<0.05或P<0.01或P<0.001),提高 PK 和 GCK 活性(P<0.05 或P<0.01 或 P<0.001),上调其 InsR、PI3K、AKT、GLUT2 mRNA(P<0.05 或P<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 P<0.01),下调其 G6Pase、PEPCKmRNA 表达水平(P<0.05 或P<0.01)。此外,葛根素、小檗碱以及二甲双胍还涉及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 mmRNA表达(P<0.05或P<0.01)和 AMPK、PGC-1 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4种单体成分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和1/100的配伍对HepG2 IR细胞模型的葡萄糖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2)对4种单体效阈浓度下1/100的几种不同组合配方(A、A+B、A+B+C、A+B+C+D)对HepG2 IR模型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K、GCK和GLUT2活性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4种单体复合组方(A+B+C+D)的效应最佳。(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低浓度配方均能显着上调模型细胞 InsR、PI3K、AKT、GLUT2 mRNA 表达(P<0.05 或 P<0.01 或 P<0.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 P<O.01),下调其 G6Pase、PEPCK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同时,还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mRNA表达(P<0.05 或P<0.01)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1)葛根素、黄岑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抗肝细胞IR的生物活性具有较宽的浓度区间,其中葛根素和小檗碱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为10-8~10-5mol/L/。(2)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的抗IR作用涉及改善糖摄取、糖利用功能、抑制糖异生等环节,涉及调控IRS1/PI3K/AKT/GLUT2信号通路;葛根素和小檗碱还涉及调控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提示单体成分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多靶点、多环节及多个通路。(3)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效阈下浓度(10-9~10-8mol/L)的10-2(10-10~10-11mol/L)的配伍仍具有一定抗IR活性,其中由4种单体配伍的全方作用最优,表明极低浓度下的各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4)极低浓度(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浓度)的4个单体配方的抗IR作用机制涉及改善糖摄取、糖代谢、能量代谢等环节及对IRS1/PI3K/AKT/GLUT2或/和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的调节,表明极低浓度条件下4种单体成分配方的降血糖作用涉及多个环节并有其一定分子基础。本课题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中药复方可能存在的多成分低浓度效应模式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再次证实效阈浓度下(微量)的多种单体配方具有显着的生物效应并有其确切的分子作用机制。该研究结果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存在“多成分极低浓度-效应”的模式,从新的视角揭示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2)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2.1 诱导细胞凋亡
        1.2.2 调控细胞自噬
        1.2.3 阻滞细胞周期
        1.2.4 调节ROS水平
        1.2.5 调节免疫功能
        1.2.6 调节能量代谢
        1.2.7 抑制DNA修复
        1.2.8 抑制肿瘤干细胞
        1.2.9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1.2.10 抑制肿瘤侵袭、转移
    1.3 顺铂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3.1 诱导细胞凋亡
        1.3.2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1.3.3 抑制肿瘤侵袭、转移
        1.3.4 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作用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抑瘤作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2.3.2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体重、有效体重及其变化的影响
        2.3.3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瘤重及抑瘤率的影响
        2.3.4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病理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2.3.5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CKI+DDP对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3.2 CKI+DDP对肿瘤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细胞糖酵解作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匀浆中糖酵解相关产物含量的影响
        4.3.2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匀浆中糖酵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3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肝肾损伤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5.3.2 CKI+DDP对lewis肺癌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实验设计思路
第二章 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和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传代培养
        2.2.3 细胞冻存
        2.2.4 细胞显微镜下形态学改变
        2.2.5 CCK-8 法检验氧化槐果碱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和肝细胞凋亡及通路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3.2.3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
    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4)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阿戈美拉汀对L02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急性化学品性肝损伤
    1.1 抗急性四氯化碳 (CCl4) 性肝损伤
    1.2 抗α-萘异硫氰酸酯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1.3 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2 抗免疫性肝损伤
3 抗缺血再肝脏性肝损伤
4 保护肝细胞
5 促进肝干细胞分化

(6)常用中药肝毒性成分代谢与毒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具肝毒性生物碱类成分的代谢与毒理机制研究
2 具肝毒性萜类成分的代谢与毒理机制研究
    2.1 雷公藤甲素 (triptolide)
    2.2 黄独素B (diosbulbin B)
    2.3 川楝素 (toosendanin)
    2.4 柴胡皂苷
3 具有肝毒性蒽醌类成分的代谢与毒理机制研究
4 具有肝毒性苯丙素类成分的代谢与毒理机制研究
5 中药肝损伤的防治策略
6 结语

(7)氧化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急性化学品性肝损伤
    1.1 抗急性四氯化碳 (CCl4) 性肝损伤
    1.2 抗苯巴比妥钠停用性肝细胞凋亡
    1.3 抗砷毒性肝细胞损伤
    1.4 抗过氧化氢 (H2O2) 性肝细胞损伤
    1.5 抗氨基半乳糖中毒性肝损伤
2 抗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3 抗缺血再灌注性肝损伤

(8)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研究进展
    综述二 计算机模拟方法在药物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三 痛风治疗现状与中药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的肝损伤成分、靶点、通路挖掘
        实验1 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肝损伤成分的核心靶点及关键通路挖掘
        实验2 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初步考察及筛选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探讨
        实验3 潜在肝损伤成分毒性作用及核心靶点验证
        实验4 抑制剂反证潜在肝损伤成分的作用机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9)卵黄抗体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毒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对照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AFB_1毒性机理及危害
        1.1.1 AFB_1污染情况及限量标准
        1.1.2 AFB_1毒性机理
        1.1.3 AFB_1对动物危害
    1.2 AFB_1脱除法
        1.2.1 物理脱除法
        1.2.2 化学脱除法
        1.2.3 生物方法脱除法
    1.3 卵黄抗体中和毒素研究
        1.3.1 IgY的形成和结构
        1.3.2 IgY提取与纯化
        1.3.3 IgY生物学优势
        1.3.4 IgY体内代谢活性
        1.3.5 IgY中和蛋白毒素研究
    1.4 口服卵黄抗体的应用
        1.4.1 促生长发育应用
        1.4.2 动物疾病控制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抗AFB_1和ZEN卵黄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试剂及用品
        2.1.2 常用试剂配制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动物
        2.1.5 饲料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AFB_1半抗原的衍生
        2.2.2 ZEN半抗原的衍生
        2.2.3 AFB_1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2.2.4 ZEN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2.2.5 免疫蛋鸡
        2.2.6 卵黄抗体的初步纯化
        2.2.7 冷冻干燥制备卵黄抗体粉
        2.2.8 卵黄抗体纯度鉴定
        2.2.9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
        2.2.10 建立标准曲线
        2.2.11 不同免疫期IgY结合抗原能力
        2.2.12 特异性检测
        2.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半抗原的鉴定
        2.3.2 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2.3.3 抗体纯度鉴定
        2.3.4 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2.3.5 不同免疫时期IgY抑制率
        2.3.6 特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细胞毒性、功能紊乱和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及用品
        3.1.2 常用试剂配制
        3.1.3 实验仪器
        3.1.4 细胞株
    3.2 实验方法
        3.2.1 L-02细胞培养
        3.2.2 MTT法检测AFB_1或抗AFB_1-IgY对L-02细胞的毒性
        3.2.3 抗AFB_1-IgY对AFB_1抑制L-02细胞存活影响检测
        3.2.4 细胞凋亡检测
        3.2.5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测定
        3.2.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
        3.2.7 细胞周期检测
        3.2.8 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核形态变化
        3.2.9 细胞DNA损伤检测
        3.2.10 AFB_1-DNA加合物测定
        3.2.11 Western blot测定氧化蛋白和凋亡蛋白表达水平
        3.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AFB_1-IgY或AFB_1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
        3.3.2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细胞毒性影响
        3.3.3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细胞功能紊乱影响
        3.3.4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细胞基因毒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其它细胞模型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试剂及用品
        4.1.2 常用试剂配制
        4.1.3 实验仪器
        4.1.4 细胞株
    4.2 实验方法
        4.2.1 HepG2人肝癌细胞培养
        4.2.2 HTC-8人结肠癌细胞培养
        4.2.3 Swan71人滋养层细胞培养
        4.2.4 MTT法检测抗AFB_1-IgY或AFB_1对三种细胞的毒性
        4.2.5 抗AFB_1-IgY对AFB_1抑制HepG2、HTC-8和Swan71细胞存活影响
        4.2.6 HTC-8细胞凋亡检测
        4.2.7 Transwell实验检测Swan7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
        4.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抗AFB_1-IgY或AFB_1对HepG2细胞毒性
        4.3.2 抗AFB_1-IgY或AFB_1对HTC-8细胞毒性
        4.3.3 抗AFB_1-IgY或AFB_1对Swan71细胞毒性
        4.3.4 抗AFB_1-IgY对AFB_1抑制HepG2细胞存活率影响
        4.3.5 抗AFB_1-IgY对AFB_1抑制HTC-8细胞存活率影响
        4.3.6 抗AFB_1-IgY对AFB_1抑制Swan71细胞存活率影响
        4.3.7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HTC-8细胞凋亡影响
        4.3.8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Swan7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大鼠肝基因毒性和氧化损伤抑制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实验试剂及用品
        5.1.2 常用试剂配制
        5.1.3 实验仪器
        5.1.4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卵黄抗体制备
        5.2.2 抗AFB_1-IgY与AFB_1体外结合反应
        5.2.3 肝损伤干预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5.2.4 肝组织病理学检验
        5.2.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测定
        5.2.6 肝组织一氧化氮的测定
        5.2.7 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测定
        5.2.8 Western blot测定抗氧化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2.9 抗AFB_1-IgY干预AFB_1代谢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5.2.10 粪便中AFB_1的定量测定
        5.2.11 AFB_1-N7-Gua,AFB_1-DNA和AFB_1-alb的定量测定
        5.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
        5.3.1 体外抗AFB_1-IgY与AFB_1结合作用
        5.3.2 大鼠存活及体重变化状况
        5.3.3 抗AFB_1-IgY对AFB_1诱导大鼠血清肝功能异常影响
        5.3.4 抗AFB_1-IgY对AFB_1诱发大鼠肝脂质氧化影响
        5.3.5 抗AFB_1-IgY对AFB_1诱发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影响
        5.3.6 抗AFB_1-IgY抑制AFB_1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和抗氧化蛋白变化
        5.3.7 抗AFB_1-IgY共同处理对大鼠粪便中AFB_1含量影响
        5.3.8 抗AFB_1-IgY共同处理对大鼠尿液中AFB_1代谢物含量影响
        5.3.9 抗AFB_1-IgY共同处理对大鼠血液中AFB_1-alb含量影响
        5.3.10 抗AFB_1-IgY共同处理对肝组织中AFB_1-DNA含量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AFB_1和ZEN半抗原鉴定图谱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剂配伍的现代研究
        1. 方剂药味配伍的研究
        2. 方剂成分配伍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葛根芩连汤防治糖尿病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1. 葛根芩连汤整方抗IR研究
        2. 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抗IR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肝脏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
        1. 肝脏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主要功能及地位
        2. 肝脏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紊乱机制
        3. 肝脏因子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4. 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5. 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研究
        6. 中医药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安全浓度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HepG2细胞体外胰岛素抵抗(IR)模型的建立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效应及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配伍抗IR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2]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D]. 谢学恒.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
  • [3]氧化槐果碱对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D]. 谢俊杰. 江苏大学, 2019(03)
  • [4]氧化苦参碱对阿戈美拉汀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贾伊娜.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5]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8(10)
  • [6]常用中药肝毒性成分代谢与毒理研究进展[J]. 张凯,董晓敏,王琦,汪晓娟. 中草药, 2018(22)
  • [7]氧化苦参碱抗急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8(11)
  • [8]用于痛风病治疗的中药潜在肝损伤成分的作用机制初探[D]. 李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卵黄抗体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毒效应及机制研究[D]. 邱涛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D]. 黄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