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介绍及AFLP分析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介绍及AFLP分析

一、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导入及AFLP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1](2020)在《小偃麦衍生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图位克隆》文中指出白粉病是全世界小麦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而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最为有效的方法。迄今已在小麦的19对染色体、61个位点上定位了85个抗病主效基因/等位基因,但仅有Pm3b、Pm8、Pm21、Pm60、Pm2a和Pm24等少数几个被图位或同源克隆。偃麦草属物种免疫或高抗小麦白粉、条锈、叶锈等多种病害,已成为小麦优良基因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的高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CH1357和CH006为实验材料,通过对抗性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明确了抗病基因的显隐性及数目,并利用分子标记对抗性基因进行了图位克隆或遗传定位;同时对目标基因连锁标记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与评价,为进一步解析小麦抗病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深入了解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以及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mCH1357的初步定位。小偃麦衍生品系CH1357对包括E09在内的27个白粉菌株表现为免疫或高抗,是一个优异抗源。通过对源于两个杂交组合“台长29/CH1357、绵阳11/CH1357”的F1、BC1及F2:3家系接种白粉菌株E09及其抗性遗传分析,发现CH1357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1357;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SSR标记,初步将PmCH1357定位于小麦5D染色体的短臂(5DS)。其侧翼连锁标记为Xcfd81和Xbwm8,在上述2个作图群体中,抗性基因与侧翼连锁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0 cM/11.3 cM、1.5 cM/8.9 cM。PmCH1357与5DS染色体上已报道的其他抗白粉病基因有不同的系谱和抗谱,可能是一个新抗源。2、连锁标记的选择效率评价。为评价PmCH1357连锁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有效性,在苗期接种E09进行抗性鉴定的同时,利用PmCH1357的8个连锁标记(Xcfd81、Xbwm20、Xbwm21、Xbwm25、Xmp510、Xbwm8、Xbwm9和Xgwm190)对感白粉病品种晋麦66与CH1357构建的341个F2:3家系进行检测,在该群体中发现,4个标记(Xcfd81、Xbwm20、Xbwm21和Xbwm25)的纯合抗病基因型与纯合抗病表现型的符合率均达到93%以上,可用于抗病育种中PmCH1357的标记选择;还发现使用多个标记组合可影响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性。如果使用基因的同侧标记组合会降低选择效率,而使用基因的两侧标记组合则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而且,使用标记组合Xcfd81+Xbwm8对PmCH1357进行选择的准确性会更高,获得的纯合抗病基因型植株会更多。3、PmCH1357的图位克隆。根据PmCH1357的初步定位结果,从F2代、F2:3代家系筛选抗性位点杂合的植株进行自交,产生了由2252个F3:4植株组成的精细定位群体。用此群体,将PmCH1357限制在一个526 kb的物理区间。该区间仅含有一个可能的候选基因TraesCS5D01G044600,编码典型的NBS-LRR抗病蛋白。研究发现,感亲TC29中感的等位基因序列与中国春相同;而抗亲CH1357中抗的等位基因序列与已克隆的Pm2a(前苏联小麦种质Ulka/8*CC)相同。而且,TC29的感病等位基因中,其外显子1含有一个7 bp的碱基缺失,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造成由Pm2a编码的由1277个氨基酸组成的NLR蛋白中缺少了856个氨基酸,从而丧失其抗病功能。对4个中国其他品种(系)的5DS上已报道的抗白粉基因或等位基因Pm2b、Pm2c、PmLX66及PmND399进行克隆及测序,发现它们含有相同的PmCH1357/Pm2a抗病等位基因。根据感病等位基因的7-bp缺失开发了PmCH1357的功能标记,并检测了495份来自中国、美国的品种(系)和农家种以及中国的微核心种质,发现仅有10份含有PmCH1357/Pm2a的抗病等位基因,因此,新开发的7-bp InDel诊断性功能标记可用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PmCH006的分子定位。对来自“台长29/CH006”组合的F1、BC1以及BC4F2:3家系接种E09,并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CH006的白粉病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006。利用iSelect 90K SNP芯片扫描抗病、感病池,发现与抗病表型相关联的SNP有22个,且其中的9个位于染色体臂2AL,故将PmCH006初步定位在2AL上。据此,利用中国春小麦2AL上相应的762-768 Mb序列区段开发了13个新的多态性标记,并用于检测由415个植株组成的BC4F2次级群体。结果将PmCH006定位在2AL上共显性标记Xsnp10的近端,其遗传距离为0.7 cM,对应于中国春2AL上762.318 Mb的附近。随后,在中国春2AL的761Mb-762 Mb序列区段又开发了4个与PmCH006连锁的多态性标记,并检测次级群体,最终将PmCH006限制在一个1.2 cM的遗传区间,相当于1 Mb的物理区间。PmCH006的两侧标记为SSR01/SSR04(远端)和2AL17(近端),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3 cM和0.9 cM。已有几个抗白粉基因或等位基因定位在2AL,但PmCH006与这些基因的遗传关系及其来源需要进一步研究。

段琼[2](2018)在《抗白粉病的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结构简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小麦白粉病是目前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黑麦6R染色体带有白粉病抗性基因,目前仍具有抗性。本研究在前期获得的抗白粉病黑麦6RL微小染色体附加系基础之上,利用ND-FISH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附加系中微小染色体的结构及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对6RL微小染色体附加系的辐射后代进行了大量的分子细胞学鉴定。同时对材料进行了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获得了以下结果:1、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1086对引物,从这些引物中,获得黑麦Kustro来源的6RL微小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19对。2、对其中16对标记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成功获得16条序列,这16条序列长度在200-464 bp之间。利用GrainGenes数据库中的BLAST工具,将这16条序列与黑麦基因组的Scaffold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有8条序列分别与数据库中已登录的5条黑麦6R Scaffolds序列有98%以上的相似度。3、这5条Scaffolds分别为Lo7v2scaffold453717 6R、Lo7v2scaffold4845826R、Lo7v2scaffold445202 6R、Lo7v2scaffold451612 6R和Lo7v2scaffold445253 6R。它们所含碱基序列长度分别为1879bp、954bp、47346bp、4446bp和17519bp。并且Lo7v2scaffold445202 6R、Lo7v2scaffold451612 6R和Lo7v2scaffold445253 6R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小麦功能基因序列(GenBank:CF133726.1,GR504306.1和HX057614.1)有较高的同源性。4、利用ND-FISH技术对6RL微小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及6RL微小染色体传递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6RL微小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间出现未正常配对、提早分离、落后的情况;在同一小麦背景的不同植株间,6RL微小染色体的传递频率、正常配对的频率也存在差异;并且在不同的小麦遗传背景中,6RL微小染色体的传递也存在差异。5、利用着丝粒探针Oligo-CCS1和Oligo-pAWRC.1对黑麦6RL微小染色体进行ND-FISH分析。结果发现在6RL微小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探针Oligo-CCS1和Oligo-pAWRC.1的信号均被检测到,表明微小染色体具有着丝粒结构。6、对含1对6RL微小染色体的植株14T-154的种子进行辐射,然后利用19对6RL微小染色体特异引物对辐射种子后代进行检测。在117个辐射后代植株中,有79个植株只有部分引物扩增出产物,表明这79个植株中的6RL微小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7、利用ND-FISH技术对这79个植株的1428个后代植株进行鉴定,检测到1个植株16T-7-1含有一个结构变异的6RL微小染色体。还检测到16T-379-1、16T-379-4、16T-379-6、16T-379-8、16T-379-9、16T-379-11、16T-379-13、16T-379-14、16T-380-2和16T-380-3共10个植株含有6D/6RL小片段易位染色体,这10个植株都高抗白粉病。小片段易位染色体中,6RL微小染色体被分为两个更小的片段,分别易位到6D染色体的短臂和长臂上。以上研究结果对黑麦6RL携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6RL微小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赵鹏宇[3](2017)在《两个小麦新种质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文中认为白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和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控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途径。抗白粉病基因的发掘对于小麦白粉病基因源的多样化和抗白粉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衍生的普通小麦种质N0308和N0324为对象,采用抗性鉴定、常规遗传分析和非整倍体分析的方法,对两个种质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小麦种质N0308和N0324分别来自于杂交组合野生二粒小麦G25×普通小麦品种陕253和杂交组合野生二粒小麦5055×陕253的后代。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白粉菌生理小种E09和陕西省白粉菌混合菌系的抗性鉴定结果为:N0308、N0324、G25和5055均表现高抗至免疫白粉病,而陕253表现高感白粉病。这表明野生二粒小麦G25和5055抗白粉病,二者的白粉病抗性已经分别转移至普通小麦种质N0308和N0324的遗传背景之中。2.苗期接种白粉菌生理小种E09进行鉴定,N0308与高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优225、陕160和阿勃杂交的F1代植株均表现高抗白粉病,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的分离比例3∶1;一套感白粉病普通小麦阿勃缺(单)体系与N0308杂交,F1代植株均表现高抗白粉病,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除组合阿勃5BM×N0308偏离期望比例3∶1外,其余组合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比例3∶1,表明N0308携带位于小麦5B染色体上的单显性抗白粉病基因。3.苗期接种白粉菌生理小种E09进行鉴定,N0324与高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优225、陕160和阿勃杂交的F1代植株均表现高感白粉病,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的分离比例1∶3;一套感白粉病普通小麦阿勃缺(单)体系与N0324杂交,F1代植株均表现高感白粉病,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除组合阿勃2BM×N0324偏离期望比例1∶3外,其余组合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比例1∶3,表明N0324携带位于小麦2B染色体上的单隐性抗白粉病基因。N0308和N0324可以做为抗白粉病亲本材料应用于小麦的抗白粉病育种;两个种质所携带的来自于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结果为进一步筛选与两个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耿妙苗[4](2017)在《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小麦白粉病(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生产安全。实践证明,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育抗病品种,而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是寻找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小麦穗部蜡质作为小麦与外界接触的最外层物质,能保护小麦免受紫外线和害虫的伤害,有研究证明蜡质与小麦的抗旱性有重要关系,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野生二粒小麦含有丰富的抗病资源和较多的变异类型,且易于与普通小麦杂交,对提高普通小麦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具有巨大的潜力。本研究拟利用野生二粒小麦与小麦杂交产生的渗入系作为研究材料,并利用Illumina 90k芯片和比较基因组学设计开发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遗传连锁图谱。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 90 k芯片开发了与抗白粉病基因MLIW30连锁的标记7个。并利用差异SNP与二穗短柄草、水稻和高粱进行共线性分析,利用比较基因组学,设计了9个多态性标记,将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定位于4AL上,距离基因最近的两个标记是XB1g2020.2和XB1g2000.2,遗传距离分别是0.1 cM和0.1 cM。此外,利用与抗白粉病基因MLIW30连锁的分子标记在来源于9个国家的36个小麦品系(种)中进行扩增,结果显示,XB1g2000.2和XB1g060.2在含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材料中扩增条带具有特异性。利用这两个标记将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导入到感白粉病小麦品种辽春10、薛早、87-1和摩洛哥中,提高了这些材料对白粉病的抗性。2.利用中国春拼接到染色体水平的序列开发多态性标记8个。将多态性标记的序列进行比对,其中7个标记位于Scaffold16041。随后,利用Scaffold16041的序列开发标记,得到5个与抗病基因MLIW30连锁的标记,将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定位到标记XG223和XG270之间,这两个标记的物理距离为491 kb,通过基因预测,这个区间内含有16个基因。3.通过BSR-seq,寻找到抗池和感池间差异SNP 58,199个。通过关联分析将基因定位到4A染色体207,429,679-215,805,806位置,这个区间长8.38 Mb,包含213个基因。抗、感池间存在SNP的基因有43个,有3个基因位于候选区段内,其中2个基因存在非同义突变,对应候选区段中的8和9号基因。4.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1A171和1A520含有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利用这两个渗入系分别与87-1、辽春10杂交构建了 562个和494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进行定位,其中距离基因最近的标记是Xgpw363,遗传距离分别是4.3 cM和0.9 cM。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目标区段与二穗短柄草的2号染色体、水稻的5号染色体和水稻的9号染色体存在良好的共线性。利用二穗短柄草和水稻的基因序列比对小麦的EST序列,设计开发了 17个与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连锁的EST-STS标记,将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定位到标记B2g4004.1和标记X05g1016.1之间,遗传区间分别为5 cM和1.8 cM。

汤文斌[5](2016)在《普通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D29的标记开发和抗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小麦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由于白粉菌生理小种多、变异快,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将其应用于育种工作中。PmD29是本实验室在普通小麦种质D29中鉴定到的一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位于染色体2AL末端Xhbg327~Xgdm93 6.0 cM的区间内。为了进一步提高PmD29遗传图谱标记密度,本研究利用中国春遗传图谱和已发表图谱上的标记信息、普通小麦及其祖先种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小麦与短柄草和水稻的共线性关系等策略开发标记,结合D29×扬麦158 F2初定位群体表型数据,将PmD29定位在Xwgrc865与Xwgrc883之间1.2 cM的区间内,与标记Xwgrc865和Xwgrc88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 cM和0.4 cM,为图位克隆和在育种中应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利用20个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对含有PmD29、Pm4a、Pm4b、Pm4c的扬麦158近等基因系进行抗谱分析,发现PmD29的抗谱不同于Pm4a、Pm4b和Pm4c,表明该基因是Pm4位点上一个新的抗白粉病等位基因。

何方[6](2014)在《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种质材料的筛选鉴定》文中指出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 (Host) Nevisk.=Syn. Thinopyrum ponticum (Podp.)Barkworth and D. R. Dewey)是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之一,具有生长繁茂、多花多实、抗多种小麦病害(三锈、白粉、赤霉、黄矮病等)、抗寒冷、耐盐碱、耐干旱、较耐湿、耐贫瘠以及高蛋白等优良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优异外源基因供体。本研究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不同杂种世代中偃麦草染色体的传递特点、主要细胞学及性状特点进行了分析;综合利用形态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等方法对选育的优异小偃麦种质材料进行了鉴定,对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以拟鹅观草总基因组DNA(St)作探针,对长穗偃麦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可以将长穗偃麦草根尖细胞染色体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利用覆盖普通小麦A、B、D基因组的4560对SSR引物和1200个RAPD引物,对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e)、比萨偃麦草(Eb)、拟鹅观草(St)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同二倍体供体种染色体组已有较大差异,Ee、Eb和St染色体组应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基本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组型公式应为StStEeEbEx。2.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等方法,分析长穗偃麦草和小麦杂种F1、F2、BC1F1、BC1F2、BC2F1等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组组成及构型,明确了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分离特点,以及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后代染色体及性状分离的影响。3.对在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种后代中选育的3个八倍体小偃麦(SN19、SN20和SN122)、11个小偃麦渐渗系山农87074-513、-526、-541、-551、-554、-555、-557、-565、-576、NX22、NX28和3个小偃麦易位系NX5、NX24、NX25进行了鉴定,明确了其主要性状和细胞学特点。4.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确定了19个小偃麦异染色体系的染色体构成特点。以拟鹅观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偃麦SN19染色体总数为54条,含12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SN20和SN122染色体总数均为56条,各含14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小偃693和小偃7430染色体总数也均为56条,但小偃693含16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小偃7430含12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外源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St+4"Ee、1"St+5"Ee+1"Eb、1"St+4"Ee+2"Eb、4"Ee+4"Eb和1"St+4"Ee+1"Eb。对NX5、NX24和NX25的原位杂交鉴定证明,它们均是小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片段均在小麦1BS染色体端部。以荧光绿标记的pAsl和德克萨斯红标记的pHvG38为探针,对11个小偃麦渐渗系(87074-513、-526、-541、-551、-554、-555、-557、-565、-576、NX22、NX28)和3个小偃麦易位系(NX5、NX24、NX25)的荧光原位杂交鉴定证明,14个小偃麦种质材料的部分染色体与普通小麦亲本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异。5.在对获得的稳定小偃麦种质SN0224进行细胞学和原位杂交鉴定的基础上,利用优选小群体方法,筛选获得3个与小偃麦易位系SN0224的抗白粉病基因PmSn0224紧密连锁的SSR标记(Barc212、Xwmc522和Xbarc1138),并将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小麦2A染色体上。

付冬梅[7](2013)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及抗性评价》文中提出小麦白粉病主要是由禾布氏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 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真菌性病害,是目前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因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导致我国小麦减产5-19%,病害发生严重时期减产达3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农业生产中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然而,由于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多,适应范围广、变异快,导致目前我国小麦生产面临抗源单一、抗病基因分布不合理和现有的有效抗性基因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小麦品(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结合抗性结果对小麦品(系)进行抗源改良,基因整合,以此推进我国小麦抗性品种的育种进程。本试验利用本实验室历年收集的80份小麦品(系),采用活体接种鉴定和离体叶断鉴定两种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与Pm2、Pm4、Pm13、Pm21、Pm30和Pm34共6个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8对分子标记引物对其进行抗性基因检测。本试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小麦品(系)的抗性鉴定:本试验采用两种小麦抗性鉴定方法(活体接种鉴定和离体叶段鉴定)对80份小麦品(系)进行抗性鉴定:由活体接种鉴定方法结果发现,80份供试材料中免疫(I)有3份(占3.75%)、高抗(HR)有18份(占22.5%)、中抗(MR)有23份(占28.75%)、中感(MS)有20份(占25%)、高感(HS)有16份(占20%);由离体叶段鉴定方法结果发现,在供试的80份小麦品(系)中,免疫(I)有11份(占13.75%)、高抗(HR)有25份(占31.25%)、中抗(MR)有23份(占28.75%)、中感(MS)有18份(占22.5%)、高感(HS)有3份(占3.75%)。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供试材料中大部分小麦品(系)属于中抗型。(2)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检测:本试验利用Pm2、Pm4、Pm13、Pm21、Pm30、Pm34共6个基因紧密连锁的8对引物,对80份小麦品(系)进行检测,试验结果发现,含Pm2基因有71份(占88.75%)、含Pm21基因有58份(7占2.5%)、含Pm30基因有78份(占97.5%)、含Pm34基因有77份(占95%),含有Pm4和Pm13基因小麦品(系)相对较少。此外,从试验研究表明,供试材料中大部分小麦品(系)同时携带有多个抗病基因,其中,同时含有4或5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系)较多,分别占到38.75%和30%,在本次试验中并未发现供试材料含有单个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系)。(3)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检测及抗性鉴定结果发现,供试的80份小麦品(系)中,由两种抗性鉴定方法均鉴定出为免疫(I)及高抗(HR)的小麦品(系)有14份,表现为中抗(MR)的小麦品(系)有24份,这部分抗性小麦品(系)多以多个抗白粉病基因聚合形式存在,其中以Pm2+Pml3+Pm21+Pm30+Pm34、Pm2+Pm13+pm30+Pm34、 Pm4+Pm21+Pm30+Pm34和Pm2+Pm4+Pml3+Pm21+Pm30+Pm34聚合形式存在的为主,同时也表明这四种抗性基因聚合形式下的抗性是最稳定和较好的;以Pn12+Pm30+Pm34聚合形式的抗性基因其抗性较差,抗性不稳定。由此可以发现,广谱存在的于小麦品(系)中的抗性基因Pm2、Pm30、Pm34,其抗性不稳定,且抗性已逐渐消失,而试验中Pm4、Pm13、Pm21抗性基因其抗性较稳定,这三个基因以多基因形式聚合时其体现出较好的抗性。

赵虎[8](2013)在《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文中提出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是由小麦白粉病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半矮秆品种的推广,氮肥施用量的增大,白粉病对小麦生产所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由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多,毒力变异快,导致许多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丧失,小麦白粉病在世界主要麦区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发掘新的抗病基因、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研究对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山农3895是组培后代中筛选出来的抗白粉病突变体,综合农艺性状良好,多年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对白粉病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利用高度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辉县红与山农3895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的分析结果表明,山农3895和山农3895/辉县红F1苗期和成株期对白粉病均表现为免疫,苗期F2群体的196个单株和成株期F2群体的539个单株抗感分离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结果证明,山农3895是一个全生育期高抗白粉病的种质系,其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L3895。2.利用2750对SSR、ETS-SSR和STS引物对两亲本进行筛选,有489对引物在山农3895和辉县红中扩增出多态性差异;进一步利用优选小群体对在亲本中得到的多态性引物进行筛选,其中CWM109、Xcnl113和SWE231等3个EST-SSR标记能扩增出特异性谱带;利用这3个标记在苗期和成株期F2群体中进行连锁分析,证明它们均与抗病基因PML3895紧密连锁,它们与该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2.6cM和2.8cM。根据已发表的分子标记图谱及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分析结果,将PML3895定位在6B染色体上。

徐金秋[9](2012)在《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文中提出滨麦草(Leymus mollis(Trin)Hara.JJNN2n=28)是小麦的野生亲缘物种,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抗性。利用滨麦与小麦杂交育成的八倍体小滨麦,可作为进一步转移滨麦草优良基因的桥梁亲本。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在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筛选出八个小滨麦种质系,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对其中的山农6343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对8个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693-1、0920-1、0695-2、0699-4、1815-4、0693-2、0696-6和6343进行了鉴定,明确了其主要性状和细胞学特点。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山农0920-1、0695-2、0696-6、1815-4和6343的染色体构成进行了分析,推测山农0920-1、0695-2、0696-6和1815-4可能为含滨麦草遗传物质的渐渗系或小片段易位系,明确山农6343为滨麦草小片段易位系。这些小滨麦种质系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对小麦条锈病或白粉病良好的抗性,或大穗多实,高千粒重等优良特点,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2.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暂将其命名为PmSn6343(t)。利用1980对SSR、EST-SSR和STS引物在山农6343的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有403对基因组SSR引物可在亲本间揭示多态性差异。进一步利用山农6343×辉县红F2分离群体筛选到特异标记Xwmc658和Barc122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Xwmc658和Barc122与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4cM和5.4cM,采用F2:3家系验证了两个标记的可靠性。将抗白粉病基因PmSn6343定位在染色体2AL上。3.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条锈病抗性是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暂将其表示为YrSn6343。利用在亲本间筛选到403对多态性引物和山农6343×辉县红F2分离群体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筛选到特异标记Wmc313和gwm350与抗条锈病基因连锁,Wmc313和gwm350与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cM和15.9cM,采用F2:3家系验证了两个标记的可靠性。将抗条锈病基因YrSn6343定位在染色体4AL上。

王丹[10](2011)在《一个小麦抗白粉病隐性基因的鉴定和分子标记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气传病害,具有适应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和变异快等特点,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在四川省等气候适宜的地区,小麦白粉病更为严重,极大地威胁了小麦的安全生产。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而又环保的方法。目前,虽然已鉴定较多的小麦白粉病基因,但生产上可利用的有效抗白粉病基因较少,因此,不断发掘新的抗性基因,对小麦抗病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小麦育成品系Z09-970是所在实验室引进材料970的优化品系,对四川省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表现高抗,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本研究以小麦育成品系Z09-970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抗病性遗传分析、SSR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定位,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采用常规遗传分析法,以感病小麦品种MY11与Z09-970互交的F1代、自交F2分离世代为材料,对Z09-970的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高抗品系Z09-970携带了1对隐性抗白粉病基因,属细胞核遗传,暂命名为PmZ970。2.使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用387对小麦SSR引物对抗病亲本Z09-970、感病亲本MY11及随机抽取的221个Z09-970×MY11 F2代单株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PmZ970定位在5DL上,有4个SSR标记与PmZ970连锁,它们的标记顺序为:Xgwm271—Xgdm116—Xbarc110—Xbarc144—PmZ970,相对遗传距离依次为48.6cM,22.0 cM,27.0 cM和9.4cM,其中,Xbarcl44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Z970最近,相对距离约9.4 cM。3.对位于5D上的其他3个Pm基因(Pm2、Pm34和Pm35)与PmZ970进行比较分析发现PmZ970不同于其它3个Pm基因,其可能是一个定位在5DL上的新的隐性抗病基因。本文对小麦隐性抗性基因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二、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导入及AFLP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导入及AFL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偃麦衍生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图位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生产现状
    1.2 小麦白粉病的生物学特征及其防治
        1.2.1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分布及其危害
        1.2.2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3 小麦白粉病抗性及遗传研究
        1.3.1 小麦白粉病抗病类型
        1.3.2 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遗传研究
        1.3.3 集群分离分析法
    1.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1.4.1 已命名的抗白粉病基因
        1.4.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来源
        1.4.3 偃麦草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4.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5 小麦抗病基因的克隆
    1.6 已克隆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6.1 抗白粉病基因Pm3b
        1.6.2 抗白粉病基因Pm8
        1.6.3 抗白粉病基因Pm21
        1.6.4 抗白粉病基因Pm60
        1.6.5 抗白粉病基因Pm2a
        1.6.6 抗白粉病基因Pm24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新种质CH1357 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白粉病菌株
        2.1.2 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2.1.4 抗感池建立及SSR标记分析
        2.1.5 连锁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H1357、台长29 与绵阳11 的白粉病抗性
        2.2.2 CH1357 苗期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2.3 PmCH1357 的染色体位置
        2.2.4 PmCH1357与5DS上其它抗白粉病基因的比较
    2.3 讨论
        2.3.1 CH1357 的白粉病抗性及应用
        2.3.2 PmCH1357与5DS已知基因的遗传关系
第三章 PmCH1357 连锁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验证与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白粉病菌株
        3.1.2 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3.1.3 抗白粉病基因标记
        3.1.4 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mCH1357 连锁标记的基因型检测结果
        3.2.2 单个连锁标记选择的有效性
        3.2.3 标记组合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有效性
    3.3 讨论
第四章 抗白粉病基因PmCH1357 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白粉病抗性评价
        4.1.3 基因组DNA提取
        4.1.4 SNP芯片扫描
        4.1.5 分子标记开发
        4.1.6 标记分析
        4.1.7 重组株的筛选
        4.1.8 遗传图谱的构建
        4.1.9 物理定位和候选基因查找
        4.1.10 PmCH1357 等位变异分析
        4.1.11 Pm CH1357 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SNP芯片的标记分析
        4.2.2 基于SNP信息开发的SSR标记
        4.2.3 PmCH1357 的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
        4.2.4 TraesCS5D01G044600 的等位变异分析
        4.2.5 基因PmCH1357 的表达分析
        4.2.6 PmCH1357 与染色体5DS上其它抗性基因的序列比较
        4.2.7 PmCH1357 抗病等位基因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4.3 讨论
        4.3.1 克隆PmCH1357 的意义
        4.3.2 PmCH1357 与染色体5DS上已知抗白粉病基因间的关系
        4.3.3 PmCH1357/Pm2a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第五章 抗白粉病基因PmCH006 的遗传定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和白粉病菌种
        5.1.2 抗白粉病鉴定
        5.1.3 基因组DNA提取
        5.1.4 SNP芯片扫描
        5.1.5 SSR标记筛选
        5.1.6 染色体定位及遗传图谱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H006 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
        5.2.2 CH006 苗期抗性遗传分析
        5.2.3 基于SNP芯片分析
        5.2.4 PmCH006 的染色体定位
    5.3 讨论
        5.3.1 抗白粉病基因PmCH006 的来源及其育种价值
        5.3.2 基于BSA的 SNP分析法在基因定位中的作用
        5.3.3 PmCH006与2AL染色体上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况

(2)抗白粉病的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结构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黑麦优良基因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2 黑麦基因向小麦转移的方式
        1.2.1 小麦-黑麦双二倍体
        1.2.2 小麦-黑麦异附加系
        1.2.3 小麦-黑麦异代换系
        1.2.4 小麦-黑麦易位系
    1.3 小麦白粉病
    1.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5 黑麦中抗白粉病基因的评价与利用
    1.6 黑麦6R染色体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研究
    1.7 植物人工微小染色体的研究
    1.8 微小染色体结构研究
    1.9 研究目标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2.2.2 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
        2.2.3 PCR扩增体系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2.5 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特异序列克隆测序及scaffold序列分析
        2.2.6 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6RL微小染色体
        2.2.7 小麦-黑麦6RL微小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创制
        2.2.8 白粉病抗性鉴定
3.结果与分析
    3.1 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
    3.2 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特异序列克隆测序及SCAFFOLD序列比对分析
    3.3 黑麦6RL微小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及传递频率观察
    3.4 黑麦6RL微小染色体FISH分析
    3.5 小麦-黑麦6RL微小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系的创制
    3.6 白粉病抗性鉴定
4.讨论
    4.1 基于PCR的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4.2 关于SCAFFOLD序列
    4.3 黑麦6RL微小染色体减数分裂及传递规律
    4.4 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的创制
    4.5 6DS/6RL和6DL/6RL小片段易位染色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黑麦KUSTRO特异分子标记PCR扩增条代表
    附录2 开发的19对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特异引物序列
    附录3 GRAINGENES数据库BLAST比对结果
    附录4 14T-154所结种子辐射后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作者简历

(3)两个小麦新种质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1.1.1 小麦白粉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1.1.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现状
        1.2.1 抗白粉病基因数目和基因类型的测定
        1.2.2 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方法
        1.2.3 已发掘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3 野生二粒小麦在小麦遗传育种的应用
        1.3.1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性状
        1.3.2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相关基础
        1.3.3 野生二粒小麦在小麦品质育种的应用
        1.3.4 野生二粒小麦在小麦抗逆性育种的应用
        1.3.5 来自于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方案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N0308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细胞学鉴定
        2.1.3 白粉病抗性鉴定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N0308的白粉病抗性鉴定
        2.2.2 N0308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2.2.3 N0308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N0324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细胞学鉴定
        3.1.3 白粉病抗性鉴定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0324的白粉病抗性鉴定
        3.2.2 N0324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3.2.3 N0324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近缘属种在育种中的应用
        1.1.1 小麦近缘属种
        1.1.2 野生二粒小麦在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1.1.3 小麦近缘属种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途径
    1.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1.2.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
        1.2.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2.3 小麦抗白粉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应用
    1.4 普通小麦中已克隆的抗白粉病基因
    1.5 小麦蜡质基因研究进展
        1.5.1 小麦蜡质的结构
        1.5.2 小麦表皮蜡质的功能
        1.5.3 小麦表皮蜡质的研究进展
    1.6 小麦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1.6.1 小麦祖先种测序研究进展
        1.6.2 小麦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1.7 小麦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7.1 小麦与水稻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7.2 小麦与二穗短柄草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8 小麦基因克隆方法研究进展
        1.8.1 同源克隆技术
        1.8.2 图位克隆技术
        1.8.3 测序技术
    1.9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9.1 立题依据
        1.9.2 研究目标
        1.9.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定位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2.2.2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白粉病菌多生理小种鉴定
        2.2.3 Illumina 90 k iSelect SNP chip分型及标记开发
        2.2.4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2.2.5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2.2.6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染色体物理定位
        2.2.7 关键交换重组单株
        2.2.8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抗病基因的育种应用
    2.3 讨论
        2.3.1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是一个新抗白粉病基因
        2.3.2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所在区段发生易位
        2.3.3 Illumina 90 k iSelect SNP芯片基因分型
        2.3.4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区段与二穗短柄草、水稻和高粱共线性分析
第三章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根据中国春拼接到染色体水平的序列开发标记
        3.2.2 根据小麦Scaffold16041设计与基因MLIW30紧密连锁标记
        3.2.3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精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4 大群体交换重组单株的筛选
        3.2.5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物理区间内基因预测
        3.2.6 BSR-Seq分析
    3.3 讨论
        3.3.1 利用小麦基因组序列对抗病基因MLIW30进行精细定位
        3.3.2 BSR-Seq技术加速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3.3 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候选区段内基因
第四章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穗部蜡质表型鉴定结果
        4.2.2 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初定位
        4.2.3 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开发与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分子标记
        4.2.4 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遗传图谱的构建
    4.3 讨论
        4.3.1 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的与蜡质相关的基因
        4.3.2 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普通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D29的标记开发和抗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个人简介
致谢
缩略词表LIST OF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iews
    一、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措施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controlling methods
        (一)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The pathogen causing wheat powdery mildew
        1、小麦白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生长规律 Biological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2、白粉菌生理小种 Isolates of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3、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Damage caused by wheat powdery mildew
        (二)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Methods to control wheat powdery mildew
        1、化学防治 Chemical contr
        2、农业防治 Agricultural control
        3、种植抗病品种 Planting resistant cultivars
    二、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Research advance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genes
        (一)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种类Types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二)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来源及染色体定位Sources and chromosome location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三)分子标记技术以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and wheat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powderymildew resistance genes
        1、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Research advance of DNA molecular marker
        1.1 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based on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2 基于PCR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based on PCR
        1.3 基于DNA芯片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based on DNA chip
        2、已知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known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三、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reisitance genes
        (一)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利用Utilization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二)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聚合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Gene pyramiding and MA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第二章 PmD29与Pm4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构建和抗谱分析Development and resistance spectrum analysis of PmD29 and Pm4 allele near-isogenic lines
    引言 Introduction
    材料和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一、植物材料和白粉菌Plant materials and powdery mildewisolates
        二、近等基因系构建Development of the near-isogenic lines
        三、近等基因系白粉病抗性鉴定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the NILs
        (一) 近等基因系群体鉴定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the NIL population
        (二) 抗谱鉴定Resistance spectrum evaluation of the NILs
        四、DNA提取及PCR分析 DNA extraction and PCR analysis
    结果与分析 Results and analysis
        一、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D29和Pm4a、Pm4b、Pm4c近等基因系的构建Development of PmD29, Pm4a, Pm4b,Pm4c near-isogenic lines
        二、PmD29与其它Pm4等位基因的抗谱比较Resistance spectrum analysis of PmD29 and other Pm4 alleles
    讨论Discussion
第三章 抗白粉病基因PmD29紧密连锁标记的开发Marker development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D
    引言Introduction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一、植物材料Plant materials
        二、DNA提取DNA extraction
        三、标记开发与分析Marker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四、连锁分析 Linkage analysis
    结果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一、与PmD29连锁的标记开发与分析Marker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PmD29
    讨论 Discussion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全文总结Summary
发表论文Paper publication

(6)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种质材料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长穗偃麦草的生物学特性
        1.1.1 植物学分类
        1.1.2 地理分布
        1.1.3 生物学特性
        1.1.4 染色体组构成
    1.2 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2.1 部分双二倍体的选育
        1.2.2 异附加系的选育
        1.2.3 异代换系的选育
        1.2.4 易位系的选育
        1.2.5 转移到普通小麦中的长穗偃麦草抗性基因
    1.3 普通小麦背景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
        1.3.1 形态学鉴定
        1.3.2 细胞学鉴定
        1.3.3 生物化学检测
        1.3.4 原位杂交检测
        1.3.5 分子生物学检测
    1.4 小麦白粉病基因的评价及利用
        1.4.1 小麦抗白粉病主效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定位
        1.4.2 小麦白粉病数量抗性 QTL 的定位
        1.4.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组成及特异分子标记筛选
        2.2.2 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在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传递特点
        2.2.3 小麦-长穗偃麦草优异种质系的筛选鉴定
        2.2.4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技术路线
    3.3 试验地点
    3.4 试验方法
        3.4.1 农艺性状调查
        3.4.2 抗病性鉴定
        3.4.3 细胞学观察
        3.4.4 DNA 提取
        3.4.5 原位杂交
        3.4.6 SSR-PCR
        3.4.7 RAPD-PCR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组成分析
        4.1.1 长穗偃麦草有丝分裂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
        4.1.2 长穗偃麦草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分析
        4.1.3 长穗偃麦草的分子标记分析
    4.2 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在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传递
        4.2.1 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 F_1
        4.2.2 杂种 F_2的染色体构型特点
        4.2.3 不同杂种世代偃麦草染色体的分离趋向
        4.2.4 长穗偃麦草与小麦染色体间的易位
        4.2.5 不同自交和回交后代性状的分离特点
    4.3 小偃麦种质系的鉴定
        4.3.1 小偃麦种质系的主要性状特点
        4.3.2 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构成分析
        4.3.3 NX 系列小偃麦的染色体构成特点
        4.3.4 87074 系列小偃麦的染色体构成分析
    4.4 小偃麦易位系 SN0224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4.4.1 SN0224 及其亲本的性状特点
        4.4.2 SN0224 的细胞学和原位杂交鉴定
        4.4.3 SN0224 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4.4.4 SN0224 抗白粉病基因的 SSR 连锁标记分析
        4.4.5 SN0224 抗白粉病基因的标记定位
        4.4.6 分子标记的验证
5 讨论
    5.1 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组成
    5.2 八倍体小偃麦外源染色体组成
    5.3 原位杂交的应用评价
    5.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应用评价
    5.5 小偃麦种质材料的应用价值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及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小麦白粉病菌病原菌
        1.2.2 小麦的白粉病抗性鉴定方法
        1.2.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及其遗传
        1.2.3.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与来源
        1.2.3.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方法
        1.2.3.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
        1.2.3.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2.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利用和评价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小麦的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3.2.2 分子标记检测
        3.2.2.1 引物的合成
        3.2.2.2 小麦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3 STS引物PCR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
        3.2.2.4 SSR引物PCR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
        3.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4.2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鉴定
        4.2.1 Pm2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抗性检测结果
        4.2.2 Pm4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抗性检测结果
        4.2.3 Pm13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抗性检测结果
        4.2.4 Pm21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抗性检测结果
        4.2.5 Pm30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抗性检测结果
        4.2.6 Pm34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抗性检测结果
        4.2.7 供试小麦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布特征
        4.2.8 供试小麦品(系)抗性基因聚合体的抗病性
5 讨论与结论
    5.1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及方法的讨论
        5.1.1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
        5.1.2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方法
    5.2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运用
    5.3 小麦基因聚合体的抗病性分析
    5.4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评价
    5.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白粉菌
    1.2 小麦白粉病菌的致病机理
    1.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3.1 培育抗病品种
        1.3.2 药物防治
        1.3.3 农艺措施防治
    1.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及其分子标记
        1.4.1 白粉病抗病基因的来源
        1.4.2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类型
        1.4.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分布
    1.5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5.1 RFLP 标记
        1.5.2 AFLP 标记
        1.5.3 RAPD 标记
        1.5.4 SSR 标记
    1.6 遗传图谱的构建
    1.7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利用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点
    2.3 技术路线
    2.4 实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鉴定
        2.4.2 白粉病抗性接种鉴定
        2.4.3 优选小群体的构建
        2.4.4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4.5 分子标记分析
        2.4.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农 3895 的主要性状特点
    3.2 山农 3895 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3.3 山农 3895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
    3.4 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5 分子标记的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
    1.2 滨麦草
        1.2.1 分类与分布
        1.2.2 染色体组成
        1.2.3 源于滨麦草的抗性基因
    1.3 滨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1 双二倍体的选育
        1.3.2 异附加系、异代换系的选育
        1.3.3 易位系的选育
    1.4 普通小麦背景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细胞学鉴定
        1.4.3 生物化学鉴定
        1.4.4 分子生物学鉴定
        (1)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2) 分子标记鉴定
    1.5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的评价及利用
        1.5.1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
        1.5.2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
    1.6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6.1 RFLP 标记
        1.6.2 RAPD 标记
        1.6.3 AFLP 标记
        1.6.4 SSR 标记
        1.6.5 RGAP 标记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和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3.1 小滨麦种质系的筛选鉴定
        2.3.2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2.4 试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鉴定
        2.4.2 抗病性鉴定
        2.4.3 细胞学鉴定方法
        2.4.4 基因组 DNA 提取和纯化
        2.4.5 基因组原位杂交
        2.4.6 分子标记分析
        2.4.7 优选小群体分析
        2.4.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
        3.1.1 小滨麦种质系的细胞学鉴定
        3.1.2 小滨麦种质系的主要性状特点
        3.1.3 小滨麦种质系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3.2 山农 6343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2.1 山农 6343 白粉病抗性遗传特点
        3.2.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2.3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3.2.4 分子标记的验证
    3.3 山农 6343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3.1 山农 6343 条锈病抗性遗传特点
        3.3.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3.3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3.3.4 分子标记的验证
4 讨论
    4.1 小滨麦种质系的利用价值
    4.2 山农 6343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4.3 小滨麦种质系山农 6343 的染色体构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一个小麦抗白粉病隐性基因的鉴定和分子标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白粉病的特性及其危害
    1.2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1.3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4 小麦白粉病的抗源利用和抗性评价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白粉病抗性鉴定
        2.3.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3.3 SSR多态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2 白粉病的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3.3 高抗品系Z09-970的等位性分析
    3.4 抗病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3.4.1 抗病基因连锁SSR标记的筛选
        3.4.2 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分析
        3.4.3 Mapmaker3.0软件遗传连锁分析
        3.4.4 PmZ970与5DL上已发现抗性基因的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PmZ970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
    4.2 高抗品系Z09-970中抗性基因的来源
    4.3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和可能的问题
    4.4 隐性抗白粉病基因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4.5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导入及AFLP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偃麦衍生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图位克隆[D]. 陈芳. 山西大学, 2020
  • [2]抗白粉病的黑麦6RL微小染色体结构简析[D]. 段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3]两个小麦新种质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D]. 赵鹏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4]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MLIW30和穗部蜡质抑制基因Iw3的精细定位[D]. 耿妙苗.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 [5]普通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D29的标记开发和抗谱分析[D]. 汤文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6]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种质材料的筛选鉴定[D]. 何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7]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及抗性评价[D]. 付冬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8]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 赵虎.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 徐金秋.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一个小麦抗白粉病隐性基因的鉴定和分子标记定位[D]. 王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介绍及AFLP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