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知识经济“牛鼻子”,加快发展中国“硅谷”

顶住知识经济“牛鼻子”,加快发展中国“硅谷”

一、牵住知识经济“牛鼻” 加快发展中国“硅谷”(论文文献综述)

李娇[1](2020)在《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西柏坡精神是辛勤智慧的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革命历史转折时期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宝贵红色财富,是继新民主主义之往,开社会主义之来的珍贵资源。西柏坡精神所蕴含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民主团结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创新精神,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实事求是和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自省自律精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造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是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重要体现。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回应历史的召唤和时代的诉求,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力大学生成功实现由“年轻小伙子”向“大人”的转变,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因此本文在对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导,分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紧接着从新时代条件下涵养大学生成为实干青年、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然后进一步剖析现阶段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科学把握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探讨如何更好的实现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从时代背景出发阐释选题的缘由,并通过分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得出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为文章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阐释。本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对西柏坡精神的生成条件、科学内涵、重要特质和时代价值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作用进行阐释。最后对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第三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归因。主要分为可行性和必然性两个方面,对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时主要从两者具有价值关联、存在融入的切实性和相关历史经验三方面进行展开。必要性分析主要从涵养大学生成为实干青年、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传承西柏坡精神三方面进行展开。第四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本章主要分析现阶段融入的成果、困境和困境成因,为两者更好融入提供重要借鉴和启发。第五部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本章以挖掘西柏坡精神的教育价值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落脚点,探析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徐同彤[2](2019)在《习近平时代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是对一定时期内具有阶段性和全球性特征的人类社会发展情况的高度概括。时代观则是对时代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对该时期世界发展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的认识,并对时代发展主题与趋势作出判断。当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时,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一个国家如何认识时代,影响着这个国家治国理政策略的制定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时代的判断与把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对习近平时代观进行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科学地分析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时代发展问题,准确定位时代方位,依据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战略、思想和主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习近平时代观。习近平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和中国共产党时代观的继承,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思维、事物普遍联系的思维、矛盾分析法的科学思维认识世界发展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全球治理新理念。在习近平时代观的指引下,中国迈进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在习近平时代观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习近平时代观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投身全球治理,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解慧娟[3](2019)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从广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开创并丰富的,由列宁、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初步实践中拓展,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发展,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有益探索思考而历史地形成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功能、价值、影响、趋势的一系列思想、观点、观念的总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本质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以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是科技发展主体和动力的基本立场,以科技进步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为主线,以人类解放为追求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表征和展现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重要领域。它是一个包含一系列科技思想和观点、观念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辨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现实指导价值。本研究紧扣的问题域在于: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入手,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如何历史地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什么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立体式论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涵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发展的系统解析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规律与特征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概念界定——历史回顾——经典抽绎——观点梳理——演进分析——规律把握。即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导入,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历史背景发展演进历程加以描述,然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经典原着,精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中的科技论述进行概括性分析,接着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加以历史演进梳理与观点分析,加之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要点评价,最后得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规律与特征的总体结论。在内容覆盖上,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部分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系统梳理和归纳评述,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内容分科技功能论、科技动力论、科技依托论、科技异化论、科技人本论、科技系统论、科技趋势论等做了八个方面的归纳,并从系统论的视域整体性、动态性、目标性三个方面立体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深层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发展演进内容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斯大林科技观的形成条件与背景,梳理和评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技观经典文本关于科技的重要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演进部分通过文献内容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回顾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科技观与科技战略的发展演进。本文尤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最新拓展做了重点论述,包括其形成的时代特征、系统内涵、系统特征、实践要求等,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最新发展。本文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做了阐述和评价,以力求使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脉络和全貌有一个整体的展现。在逻辑组织上,本文力求较全面覆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并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较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分别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丰富、拓展、发展和解释所作的历史贡献,从而找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传承接力、不断演进的历史脉络。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和斯大林的科技观,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加之辅助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此基础上,最终总括得出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几条基本规律,如科技观演进与物质生产力发展相统一、与不同时代发展特征相统一、与实践要求相统一、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本质要求相统一的规律,并从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命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贯穿红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贯穿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贯穿的理论品格、海纳百川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贯穿的开放视野、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体现的永恒追求、应对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体现的精神特质、承前启后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活力所在等八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鲜明特征进行了理论归纳。

陈志强[4](2019)在《巫溪县田坝镇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以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文中提出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因拼搏而精彩,梦想引领发展,拼搏凝结奇迹。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实现振兴,是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长久以来的梦想,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每一个乡镇和村庄拼搏的目标和方向。位于秦巴山区的巫溪县田坝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山区贫困乡镇,曾因制盐业和地处交通要冲而繁荣,也曾因企业改制合并、交通流向变化而被边缘化,实现振兴、重归繁华是田坝人民多年来的一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并且倡导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绿色发展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坚持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也正在筑牢基础、谋划思路、开篇布局的起步阶段,大量利好“三农”发展的政策正在出台,这都是田坝镇实现振兴的政策环境。郑万高铁、开城高速、红池坝镇骨干路网建设,巫云开高速纳入规划即将动工,都将从根本上改变田坝镇的区位格局,红池坝开发上升为市级旅游开发战略,将为田坝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优越条件,这都是田坝镇实现振兴的特殊优势。良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特产,这些都是田坝镇实现振兴的重要基础。本论文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对巫溪县田坝镇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进行研究。重点立足于现有的基础,结合区位变化和面临的政策机遇,对田坝镇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模式路径、配套建设等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围绕五个层次递进式研究:第一,结合田坝镇的基本情况和政策环境提出研究课题,并对课题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通过对乡村振兴的内涵、意义和目标任务的研究,对田坝镇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第三,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根源和创新点进行研究,分析其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并对田坝镇绿色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田坝镇在绿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第四,结合小城镇发展理论综述,对乡村振兴重要模式一特色小(城)镇的涵义、发展模式和类型进行研究,并结合田坝镇实际情况,适合田坝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类型;第五,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提出田坝镇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研究,本论文认为巫溪县田坝镇实现振兴的模式为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并提出加强区域联动、强化规划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社会建设、发展线上线下泛旅游经济等五条发展路径。本论文的研究贴近巫溪县田坝镇发展实际,希望能对该镇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论文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深对该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及时对论文进行修订和完善。

刘霄[5](2018)在《基于多维邻近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知识溢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来源,在本地创新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知识溢出促进创新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选择。知识溢出并不是无规律的,它与邻近性密切相关。本论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邻近性下知识溢出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以Griliches-Jaffe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知识溢出的SAR模型,并分别确定了不同邻近性下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后,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不同邻近性下的知识溢出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科技人员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于研发资本投入;知识溢出是区域创新的另一重要来源,与邻近性密切相关。邻近性程度越高,知识溢出的效应就越强;技术邻近、信息化邻近、交通便利对知识溢出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地理邻近的作用较小;多维度组合的综合邻近对知识溢出的作用与单一邻近相比并没有显着增强,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维度邻近性之间的弱相合性。最后,提出应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知识溢出入手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强高技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实现与技术先进区域的逼近、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邻近性程度,促进知识溢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不同邻近性下知识溢出的机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便于了解邻近性对知识溢出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分析了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知识溢出对不同维度邻近性的差异化需求,发现技术邻近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与交通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加强,地理邻近的作用则在减弱;不同区域中,东部地区技术邻近与交通便利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更大,中部地区技术邻近与信息化邻近发挥的作用更强,西部则主要依靠技术邻近。研究成果使知识溢出在空间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为制定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创新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朱国栋,张勐[6](2018)在《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文章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转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及主体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山东省和济南市三维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比较分析了全国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优势、平台优势、服务优势等,提出了完善济南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机制的建议。

彭斌华[7](2018)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及其对中国的现实观照》文中研究表明自十八、十九世纪爆发了两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被世人所青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立身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中,对科技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过程中与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在此他对于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肯定。但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对于人类以及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接踵而来,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前瞻性的给出了关于解决这些负面效应的见解,比如通过发展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应对处理这些负面影响等。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诞生百余年来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从而失去活力,相反它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使其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依然光芒四射,并且进一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给予现实观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五代领导核心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国情,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并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动力思想,并且针对中国当前的现实实践发展形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价值实践。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不能没有来自科技的支撑。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科学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已经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生了矛盾。因此在当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背景之下,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及其对中国的现实观照”这一命题显得颇为关键,同时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对于我国“新常态”下生态文明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及开展“科教兴国”战略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奕苹[8](2018)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野下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研究 ——以十堰东风工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在全面实力上的较量,不同地区在科技和经济上的比拼,实际上都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人才作为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代表,自然就成为了各国在竞争上能否取胜的关键。从广义上看,科学技术人才是指有道德品质,拥有一定科技才能的人,具有特殊技术技能的人,在掌握知识或生产技能方面有突出社会贡献的人。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人才越多,哪个国家或地区就可以拿到竞争中的主动权,也就能够在未来有所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理念,由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把科学技术人才创业问题与环境相结合,对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措施等加以分析,为加快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建设适应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环境问题的意义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定义及内涵;第三部分:一是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的理论分析,二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的构成因素;第四部分以十堰东风工业园为例,对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做出了分析,发现十堰东风工业园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存在缺乏社会文化氛围,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服务环境有待完善,融资渠道狭窄和缺乏具体化和对象化宣传等问题;第五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再结合实证研究,分别从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资环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五个方面对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郜军[9](2018)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民族进步之灵魂,是时代发展之主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以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为指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全面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深刻汲取马克思主义精髓,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代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目标、新理念和新动力,也为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新思路和新要求。本文将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按实践问题——理论探知——理论研究——当代价值的逻辑体系,共分七个章节。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界定了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科技观科技论与科技思想等核心概念。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指出,科技是重要生产力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论断,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之革命力量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核心要义,科学技术具有二重价值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唯物辩证法特质,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追求的终极目标。第二章从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演进过程、发展轨迹和标志性着作论述。第三章从自然观与科技观的辩证统一,自然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辩证统一,人类史、自然史与科技史的辩证统一,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哲学根基与内涵特征。第四章从科技实践论、科技价值论、科技异化论、技术风险论四个方面,全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有机构成。第五章系统考量了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关联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从科学技术与其他领域、主体、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着眼入手,更加深刻地理解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本质。第六章全面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中国化,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继承、实践与发展,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与重大意义。第七章从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新趋势的时代命题、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新任务的发展命题和推进科技治理能力体系新提升的社会命题三个角度,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认识价值、发展价值、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提出了树立绿色人本科技价值观、加强创新资源市场配置、推进创新创业要素双向融合、注重自主创新和发挥科技现实生产力作用等五大新理念。构建了发展人才、做强企业、搭建平台、提升载体、优化生态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五维结构,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策略路径。

郭海霞[10](2017)在《国际产业转移视角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保障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相继兴起,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资源型地区的产业大多围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构建,资源型产业中物质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最终导致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性较强等问题。特别是,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资源约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亟需探讨的一道难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国际产业转移是推进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资源型地区应利用自身优势及时把握当前的有利形势,借力国际产业转移改变当前畸形的产业结构现状。本文以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例,从国际产业转移视角研究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新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等学科理论,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数理分析法、逻辑演绎法、基模分析法和计量统计等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提出了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同时构建了封闭条件下和开放条件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演进模型,并运用比较静态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之后的研究搭建理论框架。其次,本文分别采用逻辑演绎法、基模分析法,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国际产业转移的三条路径,即国际贸易、国际外包、外商直接投资融于一个数理模型中进行进一步论证和比较研究。再次,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法以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协整模型对实证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计量统计检验。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就资源型地区如何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生态化,提出相应思路和具体的建议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分别勾勒出封闭条件下和开放条件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开放条件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以协助资源型地区突破在封闭条件下的产业供给锁定和需求锁定效应,加速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步伐。(2)本文结合资源型地区经济和产业特点,分别阐述国际产业转移三条路径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国际贸易、国际外包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可以改变资源型地区的产业供给、市场需求结构、技术水平和制度供给等,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3)与以往学者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单一路径不同,本文构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传导效应模型,将三条路径融于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并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初级阶段,以承接国际外包为主的中级阶段,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高级阶段。(4)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详细阐述了山西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纵然长期以来山西省产业结构积累了许多的问题,但伴随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山西省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5)文章通过协整模型具体验证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山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具体而言,在国际产业转移的三条路径中,一般贸易对于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即当前山西省主要依靠一般贸易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数理模型的结论可以断定,山西省仍处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初级阶段。承接国际外包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并不显着,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6)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重点考察了通过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生态化的发展策略。本文主张通过合理规划国际产业转移项目的行业分布、构建资源合理流动机制,打破资源型地区路径依赖和要素锁定效应,实现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通过重点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国际产业项目、促进外生驱动力的内生化,破除自然资源对技术、人才的要素挤出效应,推动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通过树立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制度等措施,加快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与以往学者研究国际产业转移时针对单一路径不同,本文将三条路径纳入一个理论模型中进行综合分析,并依照转移产业的技术等级差异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现有文献探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效应,往往站在整个国家或者国内发达地区的角度,较少以资源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多学科理论综合运用于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中,重点研究资源型地区如何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生态化。以期能在全球化趋势愈来愈强的今天,为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三,目前在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传导机制时,大多数学者只是停留在路径研究上,较少探讨制约因素。本文则结合资源型地区的特点,引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模分析方法,总结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使相关理论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为:第一,文章没有提出一个综合衡量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指标,今后将继续钻研统计方法,提出更为科学、合理、周到的指标体系加以研究;第二,对于国际产业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没有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来展开仿真检验和预测分析,对于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第三,我国不同的资源型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大相径庭,而本文仅以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作为例证加以研究,对于其他资源型地区涉猎不多。因此,分类型、分阶段研究也是下一步的主攻方向。

二、牵住知识经济“牛鼻” 加快发展中国“硅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住知识经济“牛鼻” 加快发展中国“硅谷”(论文提纲范文)

(1)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阐释
    2.1 西柏坡精神的相关阐释
        2.1.1 西柏坡精神的生成条件
        2.1.2 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
        2.1.3 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特质
        2.1.4 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阐释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3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
第3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归因
    3.1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3.1.1 西柏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关联
        3.1.2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性
        3.1.3 西柏坡时期华北三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3.2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3.2.1 涵养大学生成为实干青年的现实需要
        3.2.2 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3.2.3 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需要
第4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4.1.1 基础——西柏坡精神高校研究平台初步构建
        4.1.2 支撑——西柏坡成为重要的思政课实践基地
    4.2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4.2.1 教育客体对西柏坡精神认同不自主
        4.2.2 教育主体缺乏自觉主动的融入意识
        4.2.3 教育介体在融入选择时呈现保守性
        4.2.4 教育环体在融入时未能实现协同性
    4.3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成因
        4.3.1 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有待成熟
        4.3.2 西柏坡精神的研究队伍地域化
        4.3.3 融入的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性
        4.3.4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环境复杂化
第5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5.1 “注重原则”——重要遵循
        5.1.1 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统一
        5.1.2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5.1.3 历史真实和形式多样相统一
        5.1.4 政治导向和以人为本相统一
    5.2 “寻求方法”——制胜要诀
        5.2.1 理论灌输和实践体验相结合
        5.2.2 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
        5.2.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5.2.4 自主探索和榜样示范相结合
    5.3 “优化载体”——主要支撑
        5.3.1 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库,实现档案数字化转换
        5.3.2 完善网络信息平台,打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
        5.3.3 成立西柏坡精神红色社团,激发学生创造性
    5.4 “提升队伍”——重要力量
        5.4.1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人才
        5.4.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师资合力
        5.4.3 坚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习近平时代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时代
        1.2.2 时代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时代观形成的背景和来源
    2.1 习近平时代观的形成背景
        2.1.1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发生变化
        2.1.2 世界社会主义在21 世纪机遇和挑战并存
        2.1.3 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
    2.2 习近平时代观的形成来源
        2.2.1 理论来源
        2.2.2 实践来源
第三章 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内容
    3.1 对时代问题的洞悉与主张
        3.1.1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3.1.2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3.1.3 “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3.1.4 “国际社会应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3.2 对时代方位的把握
        3.2.1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3 对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的判断
        3.3.1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3.3.2 “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第四章 习近平时代观的主要特征
    4.1 “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思维
        4.1.1 时代发展的“变”与“不变”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4.2 把握事物间联系的普遍联系思维
        4.2.1 坚持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统一
        4.2.2 “四个全面”助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3 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4.3.1 在对立统一中处理复杂形势
        4.3.2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第五章 习近平时代观的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时代观的理论价值
    5.2 习近平时代观对中国的价值
        5.2.1 描绘时代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5.2.2 增强意识形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力量
        5.2.3 把控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环境
    5.3 习近平时代观对世界的价值
        5.3.1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助推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
        5.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5.3.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3)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科技观核心概念及科技价值评价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技术观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第二节 科技的价值及功能评价
        一、科技发展与应用的正面效应
        二、科技发展与应用的负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发展演进历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历史背景
        一、科学的发展与启蒙思想的出现
        二、技术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三、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马恩科技观发展演进阶段
        一、马恩科技观的形成阶段
        二、马恩科技观的丰富阶段
        三、马恩科技观的拓展阶段
        四、马恩科技观发展中体现的鲜明理论品格
    第三节 列宁对马恩科技观的发展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实践
        二、列宁对马恩科技观的发展
    第四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贡献
        一、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与教训
        二、斯大林科技观的特点、贡献与反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发展演进文本摘析
    第一节 马克思科技观发展演进的主要文本摘析
        一、马克思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二、马克思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三、马克思科技观拓展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第二节 恩格斯科技观发展演进的主要文本摘析
        一、恩格斯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二、恩格斯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三、恩格斯科技观拓展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第三节 列宁科技观的主要文本摘析
        一、列宁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二、列宁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第四节 斯大林科技观的主要文本摘析
        一、斯大林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二、斯大林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内容与系统理解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一、科技本质论
        二、科技功能论
        三、科技主体论
        四、科技依托论
        五、科技异化论
        六、科技人本论
        七、科技机制论
        八、科技趋势论
    第二节 系统论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科技观
        一、系统论基本原则的启迪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系统理解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思想贡献与启迪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思想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技术观的思想启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产生背景与演进阶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流派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阶段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文本摘析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萌芽期重要文本摘析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期重要文本摘析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纵深期重要文本摘析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评述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贡献与局限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逻辑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发展演进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发展历程考察
        一、我国科技活动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演进
        三、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
        一、毛泽东科技观:向科学进军
        二、邓小平科技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江泽民科技观:科教兴国
        四、胡锦涛科技观:创新型国家
        五、习近平科技观:创新发展理念与创新驱动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新拓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背景与地位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系统特征与内涵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实践要求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辩证分析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整体性与目标性相统一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战略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规律与特征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规律性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物质生产发展要求相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实践发展相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人的解放理论相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总特征分析
        一、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轴心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贯穿红线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思想路线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理论品格
        五、海纳百川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开放视野
        六、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永恒追求
        七、应对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精神特质
        八、承前启后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活力所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巫溪县田坝镇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以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论文课题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3、一般和个案相结合分析法
        4、实地调研和问卷相结合分析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及评价指标
    四、田坝镇发展现现状和乡村振兴程度评价
        1、田坝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2018 年底数据为准)
        2、田坝镇乡村振兴程度评价
第三章 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破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致胜法宝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
    四、坚持乡村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五、田坝镇绿色发展情况评价
        1、田坝镇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
        2、评价技术分析
第四章 特色小(城)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模式
    一、特色小(城)镇的内涵
    二、小城镇发展概念和理论综述
        1、关于小城镇概念
        2、关于小城镇类型与模式
    三、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及类型
第五章 农旅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型小城镇——绿色发展理念下,田坝镇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农旅融合发展的模式
        1、农旅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其类型
        2、农旅融合发展对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3、“互联网+”模式下生态旅游型小城镇的运作机理
    二、田坝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1、田坝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S)
        2、田坝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劣势(W)
        3、田坝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机遇(0)
        4、田坝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桃战(T)
    三、国内外案例列举
        1、案例分析
        2、主要启示
    四、田坝镇建设生态旅游型小城镇的对策建议
        1、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巫溪西部片区整体发展
        2、强化规划引领:合理布局产业、村镇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
        3、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强化社会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实施“互联网+”:发展线上线下泛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附录
    巫溪县田坝镇镇容环境卫生状况满意度调查问卷
    巫溪县田坝镇乡村振兴情况相关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基于多维邻近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有关知识溢出的文献综述
        2.1.1 知识溢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2.1.2 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
        2.1.3 知识溢出的测度
    2.2 有关邻近性的文献综述
        2.2.1 邻近性的内涵
        2.2.2 邻近性的不同维度
    2.3 有关邻近性与知识溢出关系的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多维邻近性下知识溢出的机理机制分析
    3.1 知识溢出的概念
    3.2 知识溢出的特征
        3.2.1 媒介依附性
        3.2.2 二维性
        3.2.3 局域性
    3.3 基于不同邻近性的知识溢出机理分析
        3.3.1 基于地理邻近的知识溢出机理
        3.3.2 基于技术邻近的知识溢出机理
        3.3.3 基于信息化与交通便利的知识溢出机理
    3.4 基于邻近性的知识溢出机制分析
        3.4.1 知识供给方与知识接收方
        3.4.2 知识溢出过程
        3.4.3 影响知识溢出效果的邻近性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维邻近的区域知识溢出计量分析
    4.1 空间计量模型建立
        4.1.1 模型建立
        4.1.2 指标选取
    4.2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4.2.1 地理邻近空间权重矩阵
        4.2.2 技术邻近空间权重矩阵
        4.2.3 信息化邻近空间权重矩阵
        4.2.4 交通便利空间权重矩阵
        4.2.5 综合邻近空间权重矩阵
    4.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分析
    5.1 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5.1.1 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演化
        5.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5.2 数据平稳性检验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霍斯曼检验
    5.3 单一邻近下全样本模型估计结果
    5.4 分阶段、分区域模型估计结果
    5.5 综合邻近下的全样本模型估计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
    6.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6.1.1 加强高技术人才引进与培育
        6.1.2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
        6.1.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6.2 促进知识溢出水平
        6.2.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络布局
        6.2.2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间技术联系。
        6.2.3 推动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便利区域间沟通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1.1 国家、省、市三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现状分析
    1.2 全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经验分析
        1.2.1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熨帖”政策
        1.2.2 打破传统突破约束进行顶层设计
        1.2.3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知识价值分配
        1.2.4 政府搭台“中间方” (中介) 唱戏
        1.2.5 政府引导资金撬动社会巨量资金降低供受双方转化风险
2 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及模式与机制
3 完善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机制的建议
4 结语

(7)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及其对中国的现实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形成
    2.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政治经济背景
        2.1.2 人文背景
        2.1.3 科技革命背景
    2.2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的科学文化
        2.2.2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
        2.2.3 卢梭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对于科学技术的阐述
    2.3 从经典着作中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形成过程
        2.3.1 萌芽时期
        2.3.2 发展时期
        2.3.3 成熟时期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1.1 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
        3.1.2 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
    3.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2.1 科技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3.2.2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3.3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批判
        3.3.1 环境的恶化
        3.3.2 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异化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1 毛泽东的科技动力思想
        4.1.1 毛泽东科技动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1.2 毛泽东科技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4.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动力思想
        4.2.1 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再设计
        4.2.2 江泽民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新探索
        4.2.3 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发展
    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动力思想
        4.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动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的现实价值
    5.1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5.1.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
        5.1.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
    5.2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支持
        5.2.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技人才及其作用的阐述
        5.2.2 科技动力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
    5.3 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5.3.1 将生态建设思想纳入科技发展之中
        5.3.2 建设美丽中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野下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研究 ——以十堰东风工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
    二、中国共产党人科技观
        (一)毛泽东的科技观
        (二)邓小平的科技观
        (三)江泽民的科技观
        (四)胡锦涛的科技观
        (五)习近平的科技观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科技人才创业环境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及构成因素
    一、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内涵与特点
        (一)科学技术人才的定义与特征
        (二)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相关理论
    二、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外部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二)社会技术环境因素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四)法律制度环境因素
        (五)其他激励环境因素
    三、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内部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因素
        (二)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因素
        (三)科学技术人才的知识构成因素
第三章 十堰东风工业园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的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样本选择
    二、十堰东风工业园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缺乏社会文化氛围
        (二)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的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三)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的融资渠道狭窄
        (五)创业政策缺乏具体化和对象化宣传
    三、影响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的原因
        (一)影响创业活动因素复杂
        (二)落地现行政策力度不够
        (三)经济及法律环境建设相对不完善
第四章 优化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一)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构筑政府和企业的多元化奖励模式
    二、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实施力度
        (一)完善与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
        (二)进一步改进科学技术人才的选拔使用机制
    三、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一)大力加强园区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
        (二)成立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四、全面加强创业融资环境的建设
        (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二)解决科技企业初期创业困难
    五、注重科学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一)优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拓宽科学技术人才交流的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科学技术本质是生产力
        一、科技与劳动者
        二、科技与劳动工具
        三、科技与劳动对象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
        一、科技引发生产力革命
        二、科技变革生产关系
        三、科技变革上层建筑
        四、科技是社会文明形态的标识
    第三节 科学技术具有二重价值
    第四节 科技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 初创期——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业的本质体现为技术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诞生
    第二节 发展期——从《哲学的贫困》到《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一、《哲学的贫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与人的异化
        二、《共产党宣言》——科技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第三节 成熟期——从《资本论》到《自然辩证法》
        一、《资本论》——科学技术的资本逻辑与表达
        二、《反杜林论》——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与唯物自然观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哲学根基与内涵特征
    第一节 自然观与科技观的辩证统一
        一、自然观与科技观主客体统一
        二、自然观与科技观科学基础统一
        三、自然观与科技观哲学源头统一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
        一、唯物主义科技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三、科学与哲学、技术与思想的交汇融合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技实践论
        一、科学技术独立参与实践
        二、科学技术深度融入实践
    第二节 科技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中的科技价值
        二、形而上的科技价值观
    第三节 科技异化论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的根源
        二、科技异化的内在逻辑
        三、现代社会的科技异化
    第四节 技术风险论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风险思想
        二、技术风险的现实破坏性
        三、技术风险与社会制度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中的关联要素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
        一、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科技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 科技与政治
        一、科技进步需要政治保障
        二、科技是引发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进步的人文基础与文化前提
        二、新科技衍生新文化
        三、科技文明与创新文化
    第四节 科技与社会
        一、科技进步依存于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前进
    第五节 科技与生态
        一、生态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矛盾
        二、生态危机本质——资本的生产力对自然力的滥用与破坏
        三、科技创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四、绿色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中国化
    第一节 毛泽东科技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科技思想
    第三节 江泽民科技思想
    第四节 胡锦涛科技思想
    第五节 习近平科技思想
        一、历史与时代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重大意义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把握世界科技创新趋势特点的认识价值
        一、科技成为时代的标志和文明的标识
        二、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在解构与重构
        三、科技与诸关联要素进一步融合
        四、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特点
    第二节 凝集现代化智慧力量的发展价值
        一、现代化强国首先是科技强国
        二、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化
        三、创新驱动发展
        四、科技进步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引领创新理念转变的思想价值
        一、科技价值观由单一经济价值观向绿色人本价值观转变
        二、创新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转变
        三、创新链由科技经济分离向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双向融合转变
        四、创新路径由“拿来主义”向自主创新转变
        五、创新绩效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第四节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价值
        一、发展人才
        二、做强企业
        三、搭建平台
        四、提升载体
        五、优化生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及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10)国际产业转移视角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述评
        1.2.2 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型地区
        2.1.2 资源型经济
        2.1.3 产业结构
        2.1.4 国际产业转移
    2.2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2.2.1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
        2.2.2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
        2.2.3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
    2.3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2.3.1 封闭条件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2.3.2 开放条件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2.4 小结
第3章 国际产业转移推动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机理分析
    3.1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3.1.1 国际贸易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3.1.2 国际外包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3.1.3 FDI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3.2 国际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传导效应模型
        3.2.1 基本模型假设
        3.2.2 基于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3.2.3 基于FDI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3.2.4 基于国际外包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3.3 小结
第4章 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4.1 山西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
        4.1.1 缓慢起步阶段
        4.1.2 稳步成长阶段
        4.1.3 快速发展阶段
    4.2 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分析
        4.2.1 缓慢起步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效果不甚显着
        4.2.2 稳步成长阶段产业结构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4.2.3 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含量转变
    4.3 加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力度的必要性
        4.3.1 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转变
        4.3.2 以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力
        4.3.3 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
    4.4 小结
第5章 国际产业转移对山西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变量选取及指标分析
        5.1.1 国际产业转移指标的选取
        5.1.2 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的设计
    5.2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5.2.1 模型的构建
        5.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2.3 平稳性检验
    5.3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计量分析
        5.3.1 协整检验
        5.3.2 误差修正模型
    5.4 实证结果
    5.5 实证结果分析
        5.5.1 国际产业转移制约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的原因
        5.5.2 国际产业转移制约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原因
        5.5.3 国际产业转移制约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的原因
    5.6 小结
第6章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6.1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策略
        6.1.1 优化资源型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环境
        6.1.2 合理布局承接项目,打破资源型地区路径依赖
        6.1.3 借力国际产业转移,破解资源型地区要素锁定难题
    6.2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策略
        6.2.1 以技术转移为契机提升资源型地区劳动生产效率
        6.2.2 促进外生驱动力内生化
    6.3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策略
        6.3.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观、政绩观
        6.3.2 引进项目向“择善而从”转变
        6.3.3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附录1 全国资源型城市名单(2013)年
    附录2 工业化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阶段对应关系
    附录3 污染产业划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四、牵住知识经济“牛鼻” 加快发展中国“硅谷”(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2]习近平时代观研究[D]. 徐同彤.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研究[D]. 解慧娟. 兰州大学, 2019(08)
  • [4]巫溪县田坝镇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以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D]. 陈志强.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5]基于多维邻近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研究[D]. 刘霄.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6]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机制研究[J]. 朱国栋,张勐.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8(04)
  • [7]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动力思想及其对中国的现实观照[D]. 彭斌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8]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野下科学技术人才创业环境研究 ——以十堰东风工业园为例[D]. 王奕苹.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9]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郜军. 苏州大学, 2018(12)
  • [10]国际产业转移视角下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郭海霞.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顶住知识经济“牛鼻子”,加快发展中国“硅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