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寻找新起点

中国戏曲寻找新起点

一、中国歌剧寻找新起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洁[1](2021)在《歌剧《回家》中罗旺篼主要唱段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歌剧《回家》是江西省第一部原创民族歌剧,是近年来中国民族歌剧舞台上的一部力作。此论文将以剧中主要人物罗旺篼为研究对象,结合演唱实践,对罗旺篼主要唱段的音乐和演唱处理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回家》这部歌剧。首先,是对《回家》现有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对目前关于罗旺篼这一角色的研究程度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以人物关系为主线,选用了罗旺篼四个代表性唱段,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以及结合对主演人员的访谈,对罗旺篼四个代表性唱段的音乐进行分析以及唱段演唱处理进行研究;最后,在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的基础上,加入了自我对罗旺篼四个代表性唱段演唱处理的思考,并得出文章结论。本文通过对《回家》中罗旺篼的人物形象和唱段的分析,期望能够深入了解《回家》的创作特色,从而提高对此歌剧的认识,为演唱提供理论支持。

李晓梦[2](2021)在《齐尔品创作中的欧亚音乐元素及其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齐尔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探寻其音乐活动的历史脉络,发现在不同时期其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思维,最终得出齐尔品的作品体现了多种文化的综合,并不断朝着“欧亚融合”方向发展的阶段性结论。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齐尔品早期的音乐活动与创作,主要介绍他在圣彼得堡及格鲁吉亚生活期间的音乐活动,以及此时呈现出的早期音乐思维;第二部分涉及齐尔品欧亚理念的初现及相关音乐活动与创作,此时生活在欧洲的齐尔品,对复杂音乐技法有着狂热的探索,也因此引发了他在音乐思想上的深刻反思;最后一部分探究齐尔品欧亚理念的深入发展及其音乐活动与创作,尤其是齐尔品来到中国与日本后,独具魅力的东方音乐语言又进一步补充和拓宽了齐尔品的欧亚音乐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史与论的结合,分析齐尔品欧亚音乐理念从萌芽阶段逐渐发展至成熟的历时性过程,以及对作曲家音乐创作中欧亚音乐元素的剖析,以期呈现出齐尔品一生对于欧亚音乐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富于创新的音乐精神。

朱丹[3](2020)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运河谣》的角色解析》文中提出作为近年来较为成功的民族歌剧作品,运河谣在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取得了大家的喜爱与肯定。本论文拟对此剧中的角色进行社会学、艺术学及音乐学方面的分析,从悲剧性的震撼中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角色特征以及其中的经典唱段,更深入的探讨女性主义对民族歌剧角色设置的影响作用,并且对以后民族歌剧的创作提出符合社会发展及中国特色的科学建议。绪论中,本文对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的界定几方面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则是我国历史上经典的歌剧中的女性形象做了介绍,说明了女性主义在民族歌剧创作中的重要性;第三章将《运河谣》的剧情、创作背景与特征进行了说明,为第四章中对四位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最后,则是对新时期民族歌剧中女性主义的新发展做了期许与展望。

张美琪[4](2020)在《孔德辛舞剧创作研究 ——以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舞剧的艺术发展史是通过一系列的舞剧作品互相连接起来的,因此对舞剧创作者主体的关注与研究,正是认同了他们在舞剧历史中的影响作用和推动意义,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完整地把握舞剧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深入了解舞剧的艺术特征与规律。孔德辛作为发展中的青年舞剧编导,从2013年创作《孔子》至今,其舞剧创作始终坚持着对历史题材和传统文化的强烈关注,在传统精神文明的发扬下,作品的舞台呈现体现出对群舞编排的重视以及对写意造境的强调,因此孔德辛舞剧创作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性与丰富的思想性兼备的艺术风格。孔德辛在底蕴深厚的家庭氛围与多年的中国舞学习经历中,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专业化的中国舞编导之路,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而丰富的“大歌舞”导演经验,又培养了她在创作中“以人为本”和“表意优先”的宗旨,并成为她日后舞剧创作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四部皆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舞剧展开全面、深入的形态分析,孔德辛舞剧创作呈现出对视觉效应和诗意氛围的强烈追求,因此舞剧中群舞的功能被极尽发挥,人物的心理情感也得到了充沛的抒发,而戏剧结构却显得相对保守,基本没有突破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模式。本课题旨在对孔德辛舞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与创作追求的梳理中,努力为传统题材的舞剧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当代舞剧创作带来新思路与新思考。

邵莎莉[5](2020)在《区域音乐视域下“西部歌剧”创作研究 ——以歌剧《张骞》《司马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陕西籍作曲家张玉龙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歌剧观念,“西部歌剧”意为运用西北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西北历史人物题材的歌剧。作者当时受西部电影和西部文学风靡中国的启发,从而提出“西部歌剧”的概念,其本质上与西部文学、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即以突出区域文化特征为创作重点。而,在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中,以区域音乐文化为素材创作的歌剧不在少数,但是以此为理论视角研究中国歌剧却是鲜见的,笔者为此通过作者的两部代表性歌剧为案例,对“西部歌剧”此一理论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以区域音乐研究和史学研究相结合,以作曲家张玉龙创作的两部歌剧《张骞》、《司马迁》为研究对象。通过阐释“区域音乐研究”和“西部歌剧”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两部“西部歌剧”的剧本和音乐创作,并结合时代、历史、人文等语境,探求其“西部歌剧”的风格特点以及形成原因,最终总结反思“西部歌剧”的价值和影响。全文分为绪论、第一、二、三、四章及结语共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正文第一章阐释了“区域音乐研究”和“西部歌剧”的关系,以及运用“区域音乐研究”的视角研究“西部歌剧”的可行性。第二章对两部歌剧的文本创作进行了探讨,从剧本的戏剧结构到人物关系,再到人物形象,层层递进地剖析剧作家和作曲家对于历史人物的重塑,总结“西部歌剧”在两部歌剧剧本文学中的具体实践。第三章是对两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分析,从音乐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宣叙调铺陈情节、重唱推动戏剧冲突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作曲家“西部歌剧”在音乐创作中的呈现。第四章将“西部歌剧”重置于中国歌剧研究的背景中审视,以史学的角度揭示“西部歌剧”在中国歌剧发展脉络中的定位,反思“西部歌剧”的价值与影响。

李玉娜[6](2020)在《中国歌剧选段的表演诠释 ——以《一首桃花》《情歌》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歌剧是由多种音乐形式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其中主要由音乐(声乐、器乐)、戏剧(戏曲)、诗歌文集、舞台表演等组成,从最初的题材、结构、体裁单一逐渐羽翼丰满,经历了一段很漫长的时期,在这漫长的发展时期,歌剧拥有着西洋歌剧的框架、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及戏曲因素,使中国的歌剧艺术越来越具有代表性。而歌剧选段在中国歌剧当中起到了一个灵魂的作用,是每一部歌剧中每一位主角诠释整部歌剧的重要唱段。当然每一部歌剧中的主要角色都会有一段甚至几段非常经典的选段。所以,每一位演唱者要想完整的演唱好一部歌剧,一定要将本部歌剧中最核心的歌剧选段完成的更加精彩,更有表现力。笔者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对中国歌剧选段的演唱情有独钟,所以本文以《再别康桥》与《苍原》两部歌剧中的经典选段作为本人诠释演唱作品的阐述。为的是能够很清晰的分析演唱者如何进行歌剧选段的演唱。更因为本人所选的歌剧选段分别是由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声音色彩和不同的情感表达的两位主人公的经典女高音唱段。而且两首歌剧选段分别是运用民族唱法来演唱的民族歌剧和美声唱法来演唱的草原歌剧,均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为了更好的在舞台上呈现两首作品,笔者首先对中国歌剧进行简要概述,对歌剧《再别康桥》《苍原》的创作背景、剧本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解和分析。又对歌剧选段《一首桃花》《情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紧接着针对两首作品而言,阐述笔者是如何对两首歌剧选段进行二度创作和表演的。最后将本人在舞台上演唱两首作品的实践体会进行简略的概括和讲述。以上分析对笔者在声乐学习和舞台演唱方面有着积极和推动的作用,较有研究意义。

李昉[7](2020)在《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文中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一种文明的诞生,是由一代又一代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构成的。舞剧典型形象的创造,归根结底就是塑造这些鲜活的生命体。中国舞剧以这鲜活的生命体为载体,传递精神信仰,增进民族凝聚力。借助舞剧这一世界通用语言,以一种可被全世界接纳和追随的姿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典型理论结合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形态分析理论来研究舞剧时可以得出:中国舞剧文化艺术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以中为本、为体,以外为末、为用的不断地对外吸收、借鉴、融合的历史。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舞剧系列典型形象的创造,证明了中国舞剧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艺术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独有的典型形象发展脉络,承载的是国民精神的精华。中国舞剧典型形象蕴含了中国舞剧人对于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表现手法探索的不懈探索,形成了“道”(人文内涵)与“技”(艺术技能)并重的艺术追求。构成了以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形象、追求济世安民的文士形象、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者形象、追求中华崛起的奉献者形象为特征的五大典型形象“类型群”。中国舞剧的典型形象创造一直在舞剧形象的鲜明性、舞剧性格的成长性、舞剧行动的冲突性上进行典型创造;中国舞剧情节结构的构思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语言风格的营造需要“表意优先”、叙事手段的整合坚持“情思至上”。中国当代舞剧为形成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陶然[8](2020)在《论历史新时期的辽宁歌剧创作》文中提出说起辽宁歌剧,从1927年着名音乐家阎述诗创作的歌剧《高山流水》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时光荏苒,辽宁歌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可圈可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焕发了歌剧人的青春,辽宁歌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自改革开放后,辽宁歌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并从剧情、音乐、舞美等几个方面,逐一进行了介绍。从音乐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搜集资料、采访专家学者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对每一部作品都作出了研究与分析。本文分为四个章节及结语,共五部分的内容展开叙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特色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从而确保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第二章主要介绍的是改革开放后80年代的辽宁歌剧,分别对《情人》《桃花湾》《友谊与爱情的传说》《茉莉呦,茉莉》四部歌剧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其创作的独特性;第三章主要是对辽宁歌剧90年代的创作进行介绍,并对具有史诗气质的歌剧《苍原》进行了重点评述。同时也突出了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背景下,歌剧所要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第四章介绍的是21世纪的辽宁歌剧创作,主要突出的是新时代创作热情与新时代所赋予的辽宁歌剧新的时代使命,并对赋有史诗气质的歌剧《雪原》进行了重点评述;通过对辽宁歌剧剧作的整理与研究,笔者在结语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并对研究意义进行了总结。年3月,辽宁歌剧院迎来了60华诞,也希望通过此文为辽宁歌剧院献上一份祝贺。也希望能为辽宁歌剧事业的发展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吴菁[9](2019)在《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元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歌剧发展至今,在世界艺术领域里已经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源于几代艺术家们不懈地努力,当然,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也离不开社会背景。中国的歌剧最早是从西方传入的,由于地理因素,民族与美学分离,并不统一。因此,我们的前辈们继续去西方学习先进的艺术与文化,也许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也没有盲目地模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歌剧将其与中国传统戏剧相结合,也就是这个时期,中国歌剧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元素。1949年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时候,艺术作为思想自由体的主要表现之一,被更多的允许自由创作,直至发展至今,已经脱离中国传统戏剧往民族化发展,无论是从素材创作、音乐还是舞台人物,完全展现了民族化的印记。中国歌剧民族化有一个历史演绎过程,因此,本研究以史学的角度切入,从西学东渐、五四运动背景下概括萌芽期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成因,从不同地区的作者和代表作品分析中国歌剧民族话的演变与发展,并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具体实践,从作品唱段中的民族化体现与融合前苏联俄国的戏剧家斯坦尼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成熟,最后认为民族歌剧的审美元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从中提取中国民族歌剧审美元素具体有舞台表演美、创作美、人物美这几种重要的审美元素。这样看来,在研究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元素的同时,对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历史脉络也有了一定的梳理,并将这些作为中国歌剧民族化的背景,可谓相辅相成。本文的第二章阐述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概念,概括出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演变与发展,然后引出西洋歌剧传入的特征及中西歌剧的关联性。第三章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具体实践,从素材内容的民族化与具有时代特征的选题表现进行了梳理。第四章从民族歌剧代表作品和唱段中的民族化体现到与西洋歌剧的融合,简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成熟。第五章将重点介绍从历史演变过程中总结出的民族歌剧的舞台表演、音乐创作、人物等审美元素。结语部分概括出对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思考,首先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其次,题材的创作要具有真实性、多样性。最后要加强国际性合作,注重消费市场的平衡。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史与论的有机结合,相关理论观点的建立基于大量文献调查基础上的总结、归纳和推导。

谢晶[10](2018)在《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歌剧创作并上演的剧目不断增多,这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上也存在许多争议,笔者经过查阅与梳理,发现许多学者的争论都聚焦在中国歌剧宣叙调的创作上。笔者通过对21世纪以来受到关注度较高的几部中国歌剧进行分析,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引申出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问题的研究,并结合中国汉语的声调特征,以及中国传统的审美特点,初步总结出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中出现的两大问题,即“同音反复”和“倒字”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对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策略进行理论探索,为促进中国歌剧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中国歌剧寻找新起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歌剧寻找新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1)歌剧《回家》中罗旺篼主要唱段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民族歌剧《回家》演出报道、专家学者点评、演出观后感类文章
        (二)关于民族《歌剧》创作分析的文章
        (三)关于民族歌剧《回家》民族性和文化审美艺术创新分析的文章
        (四)关于《回家》人物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的文章
        (五)关于歌剧《回家》音乐与写作手法分析的文章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族歌剧《回家》的概述
    第一节 民族歌剧《回家》剧情简介
    第二节 民族歌剧《回家》创作特色
    小结
第二章 罗旺篼人物形象及代表性唱段分析
    第一节 罗旺篼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节 罗旺篼与罗母的关系及《娘啊娘》唱段分析
        一、罗旺篼与罗母的关系
        二、《娘啊娘》唱段分析
    第三节 罗旺篼与文竹的关系及《心灵对白》唱段分析
        一、罗旺篼与文竹的关系
        二、《心灵对白》唱段分析
    第四节 罗旺篼与长官的关系及《一轮明月挂海上》唱段分析
        一、罗旺篼与长官的关系
        二、《一轮明月挂海上》唱段分析
    第五节 罗旺篼与玉娇的关系及《老天听到了我们的呼喊》唱段分析
        一、罗旺篼与玉娇的关系
        二、《老天听到了我们的呼喊》唱段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罗旺篼代表性唱段的演唱处理
    第一节 罗旺篼代表性唱段《娘啊娘》演唱处理
        一、创作者对音乐与情感的设计
        二、代表性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分析
        三、笔者对演唱处理的思考
    第二节 罗旺篼代表性唱段《心灵对白》演唱处理
        一、创作者对音乐与情感的设计
        二、代表性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分析
        三、笔者对演唱处理的思考
    第三节 罗旺篼代表性唱段《一轮明月挂海上》演唱处理
        一、创作者对音乐与情感的设计
        二、代表性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分析
        三、笔者对演唱处理的思考
    第四节 罗旺篼代表性唱段《老天听到了我们的呼喊》演唱处理
        一、创作者对音乐与情感的设计
        二、代表性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分析
        三、笔者对演唱处理的思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齐尔品创作中的欧亚音乐元素及其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齐尔品早期音乐活动与创作(1899-1921)
    第一节 圣彼得堡时期的音乐活动
    第二节 格鲁吉亚时期民间音乐的接触
    第三节 齐尔品早期创作技法及主要作品
        一、早期主要作品
        二、九声音阶理论
第二章 欧亚理念初现及其音乐活动与创作(1921-1934)
    第一节 欧洲时期的音乐活动
    第二节 对复杂技法的极致追求与反思
        一、“内位”(Interpoint)——以作品《五重奏》Op.44 为例
        二、过分技术化创作的反思
        三、以《索贝德的婚礼》为转折
    第三节 “欧亚合璧”理念作品的初现
第三章 齐尔品欧亚理念深入发展及其音乐活动与创作(1934-1949)
    第一节 在中国的音乐活动
    第二节 齐尔品创作的中国作品
    第三节 齐尔品的“中国歌剧梦”
    第四节 齐尔品在日本的音乐活动
    第五节 欧亚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五声音阶与格鲁吉亚和弦的理论发展
        二、以教材《五声音阶钢琴教本》为例
        三、对中国民间音乐的运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运河谣》的角色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2章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2.1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2.1.1 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时期
        2.1.2 中国民族歌剧的初步发展时期
        2.1.3 中国民族歌剧的深入发展时期
    2.2 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演变
        2.2.1 中国民族歌剧中经典女性形象梳理
        2.2.2 女性主义进入话语体系
第3章 民族歌剧《运河谣》的相关概述
    3.1 《运河谣》的故事梗概
    3.2 《运河谣》的创作背景
    3.3 《运河谣》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3.3.1 《运河谣》的艺术特征之民族性
        3.3.2 《运河谣》的艺术特征之悲剧性
        3.3.3 《运河谣》的艺术价值
第4章 《运河谣》中人物形象的构建与女性意识的表达
    4.1 《运河谣》中女性角色的构建
        4.1.1 水红莲人物形象的戏剧、唱段分析
        4.1.2 关砚砚人物形象的戏剧、唱段分析
    4.2 《运河谣》中男性角色的构建
        4.2.1 秦啸生人物形象的戏剧、唱段分析
        4.2.2 张水鹞人物形象的戏剧、唱段分析
    4.3 《运河谣》中女性意识的表达
        4.3.1 水红莲、关砚砚的女性意识表达
        4.3.2 《运河谣》中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探究
第5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民族歌剧的相关思考
    5.1 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对民族歌剧发展的影响
        5.1.1 艺术创作:女性形象对民族歌剧发展的影响
        5.1.2 艺术接受:女性主义对民族歌剧发展的影响
    5.2 民族歌剧中女性主义的新呼唤
        5.2.1 女性角色的人性回归
        5.2.2 女性角色的人性回归对民族歌剧女性主义的新展望
    5.3 小结
致谢
附录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孔德辛舞剧创作研究 ——以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重点及难点、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前期积累
    第一节 个人成长背景的铺垫
        一、家庭底蕴形成文化取向
        二、“学院派”教育影响创作风格
        三、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平台支撑
    第二节 “大歌舞”导演经验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的创作宗旨
        二、舞蹈场面的丰富开掘
        三、宏大主题的全局把握
    第三节 小型舞蹈创作的准备
        一、《玉兰花开》——通过舞蹈织体营造整体意境
        二、《羽人》——建构饱含文化意象的舞蹈形象
第二章 孔德辛的舞剧创作理念
    第一节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舞剧呈现
        一、历史人物的“个性化”塑造
        (一)以形象性格凝结典型动态
        (二)以哑剧动作直描人物冲突
        (三)以细节刻画增强情绪感染
        二、群舞构图的“织体化”呈现
        (一)定位造型样态之构图
        (二)动态舞群调度之构图
        三、动作语汇的“多元化”探索
        (一)现代动作符号与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与地域舞蹈语言的交融
        (三)“拟人化”舞蹈中对自然物象的捕捉
    第二节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叙事策略
        一、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
        (一)“孔子”——“圣人”与“凡人”的游离
        (二)“关公”——“关公”形象的“脸谱化”再现
        (三)“昭君”——“小情”与“大义”的双重表达
        (四)“行者”——“不忘初心”的精神化身
        二、“由表及里”的戏剧结构
        (一)《孔子》《关公》——人物形象主题式的戏剧性结构
        (二)《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人物情感开掘下的哲理性结构
        三、“以群作叙”的充分发挥
        (一)用队形调度表现外在情境
        (二)用多重时空外化内在心象
        (三)用意象营造渲染情绪氛围
第三章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真实性与正向性的相辅相成
        一、《孔子》——在动乱社会中执着“问道”
        二、《关公》——“道义”品格的价值唤醒
        三、《昭君出塞》——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义
        四、《彩虹之路》——现实变迁仍坚守“初心”
    第二节 民族性与当代性的有机融合
        一、历史题材的当代讲述
        二、民族音乐的重构表达
        三、布景道具的新颖运用
    第三节 “表意优先”的创作取向
        一、对“既成风格”的突破创新
        二、对舞台空间的自如转换
        三、对舞剧构型的“诗化”意识
结语
附录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区域音乐视域下“西部歌剧”创作研究 ——以歌剧《张骞》《司马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空间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西部歌剧”的理论认识及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节 “区域音乐研究”概念及研究阐释
        一、“区域音乐研究”概念阐释
        二、“区域音乐文化”视域下现当代音乐研究
    第二节 “西部歌剧”的提出与实践
        一、“西部歌剧”的提出
        二、“西部歌剧”的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部歌剧”戏剧性文本解读
    第一节 戏剧结构布局
        一、剧本《张骞》对史料的改编及戏剧结构处理
        二、剧本《司马迁》对史实的改编及戏剧结构处理
    第二节 人物关系设置
        一、《张骞》中的人物关系设置
        二、《司马迁》中的人物关系设置
    第三节 人物形象及性格塑造
        一、《张骞》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塑造
        二、《司马迁》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塑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部歌剧”音乐语言解读
    第一节 运用音乐主题塑造人物形象
        一、歌剧《张骞》中的音乐形象塑造
        二、歌剧《司马迁》中的音乐形象塑造
    第二节 运用宣叙调铺陈情节发展
        一、歌剧《张骞》中的宣叙调创作
        二、歌剧《司马迁》中的宣叙调创作
    第三节 运用重唱推动戏剧冲突
        一、歌剧《张骞》中的重唱创作
        二、歌剧《司马迁》中的重唱创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歌剧视域下的“西部歌剧”
    第一节 “西部歌剧”的传承与创新
        一、“西部歌剧”的传承之处
        二、“西部歌剧”的创新之处
    第二节 “西部歌剧”对当代中国歌剧创作的启示
        一、辩证地运用中国传统音乐
        二、关注大众审美需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中国歌剧选段的表演诠释 ——以《一首桃花》《情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中国歌剧选段《一首桃花》与《情歌》的简介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概述
    (二)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简介
    (三)歌剧选段《情歌》的简介
二、歌剧选段《一首桃花》与《情歌》的音乐分析
    (一)《一首桃花》的音乐特征
    (二)《情歌》的音乐特征
三、两首歌剧选段的演唱诠释
    (一)两首歌剧选段的声音技巧运用
    (二)歌剧选段《一首桃花》与《情歌》的演唱诠释
四、演唱歌剧选段《一首桃花》《情歌》的舞台实践体会
    (一)舞台艺术形象
    (二)舞台表演的心理调控
    (三)舞台表演与音乐的配合
    (四)歌剧选段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7)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
        一、为何要研究舞剧的典型形象
        二、如何来研究舞剧的典型形象
    第二节 选题范围及理论依据
        一、选题范围
        二、理论依据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第一条进路:中国舞剧相关文献综述
        二、第二条进路:艺术典型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三、第三条进路:舞蹈形态分析相关文献综述
        四、拟解问题
第一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时代特征研究
    第一节 “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49-1966)
        一、“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第二节 “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78-1989)
        一、“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第三节 “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90-2012)
        一、“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第四节 “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2013-2019)
        一、“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形态构成分析
    第一节 中国当代舞剧形象的主要构成类型
        一、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
        二、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形象
        三、追求济世安民的文士形象
        四、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者形象
        五、追求中华崛起的奉献者形象
    第二节 中国当代舞剧革命者典型形象分析
        一、从“报私仇”到“为人民”——《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
        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傲雪花红》的刘胡兰
        三、奏响民族救亡最强音——《铁道游击队》英雄群像
        四、“双面英雄”——《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三节 中国当代舞剧奉献者典型形象分析
        一、《敦煌》守护人的“爱的奉献”
        二、“不荒芜”的《戈壁青春》
        三、奉献精神筑成双重生命的《天路》
        四、伟大出自平凡——《草原英雄小姐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未来创造展望
    第一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历史经验反思
        一、在舞剧形象的鲜明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二、在舞剧性格的成长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三、在舞剧行动的冲突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第二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时代风尚体悟
        一、“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舞剧本体求索
        一、舞剧情节结构的构思坚持“以人为本”
        二、舞剧语言风格的营造坚持“表意优先”
        三、舞剧叙事手段的整合坚持“情思至上”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回顾
    二、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论历史新时期的辽宁歌剧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本文论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本文论题研究现状的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特色
第二章 辽宁歌剧的春天
    一、爱与恨的交融——歌剧《情人》
        (一)动人的故事情节
        (二)音乐创作的独特体现
        (三)对于剧本的思考
    二、农村题材的歌剧——歌剧《桃花湾》
    三、轻歌剧的创作
        (一)剧作家刘岚
        (二)一部具有喜剧风格的歌剧《茉莉呦,茉莉》
    四、轻歌剧《友谊与爱情的传说》
        (一)剧情戏剧性的纠葛
        (二)歌剧的音乐设计
    五、改革之风吹向20世纪80年代的辽宁歌剧
        (一)歌剧数量的增多
        (二)歌剧初期的多元探索
第三章 辽宁歌剧的恢弘佳作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歌剧《海蓬花》
    二、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歌剧《归去来》
        (一)走近作曲家徐占海
        (二)动人的戏剧情节
        (三)歌剧体裁及其音乐上的突破
        (四)歌剧中民族风格的呈现
        (五)现代音乐技法的大胆尝试
    三、史诗般的恢弘佳作之歌剧——《苍原》
        (一)歌剧中“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二)音乐创作的成就
        (三)歌剧综合美的舞台呈现
    四、一部以史实为题材的歌剧《沧海》
        (一)歌剧取材的真实性
        (二)歌剧的艺术特色
    五、向成熟迈进的20世纪90年代辽宁歌剧
第四章 与时俱进的辽宁歌剧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轻歌剧《远方的胡杨》
        (一)关于“寻找”的故事
        (二)音乐中的创新
    二、黑土地上演绎革命情怀之歌剧——《雪原》
        (一)剧情的跌宕起伏
        (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
        (三)独具匠心的舞美设计
    三、英雄的赞歌——歌剧《图伯特》
        (一)鲜活的人物设计
        (二)巧妙的音乐构思
        (三)少数民族特点的充分再现
    四、星火燎原,诉说革命情怀——复排歌剧《星星之火》
        (一)剧情的历史性
        (二)音乐的民族性
        (三)舞美的震撼性
    五、新世纪的辽宁歌剧远瞻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歌剧民族化概述
    2.1 中国歌剧民族化成因
    2.2 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演变与发展
    2.3 西洋歌剧传入特征及中西歌剧关联性
        2.3.1 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的特征
        2.3.2 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的联系
    2.4 小结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歌剧民族化具体实践
    3.1 题材与主题的民族化
        3.1.1 时代背景的影响
        3.1.2 戏剧与歌剧的结合造就经典
        3.1.3 红色经典代表作品
    3.2 具有时代特征的选题特点
        3.2.1 主题选择的变化
        3.2.2 结合时代的多样化创作
    3.3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成熟
    4.1 饱含民族文化内涵的歌剧作品
        4.2.1 技术进步的艺术表达
    4.2 音乐唱段中民族性体现
        4.2.1 贴近生活的音乐创作
        4.2.2 中西融合的初探
        4.2.3 依靠形象的音乐创作
    4.3 基于时代的民族歌剧创新
        4.3.1 新时代演唱方法的创新
        4.3.2 民族音乐“自制”式的创新
        4.3.3 时代戏剧理论的贡献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的不同体现
    5.1 不拘一格的舞台表演美
        5.1.1 “剧情”即是舞台
        5.1.2 以贴近民众生活的场景反映阶级关系审美
    5.2 音乐于时代再创作中的表现
        5.2.1 板腔体的应用
        5.2.2 具有新时代特性的音乐再创作
        5.2.3 更加饱满的现代音乐创作
    5.3 表演人物美
        5.3.1 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家的出现
        5.3.2 人物表演加入了本土的创作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其他类别的宣叙调研究
        三、涉及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的研究文献
        四、研究趋势
    第三节 本人的出新点
    第四节 本人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文字资料收集
        二、笔者对此课题进行的调查情况
        三、录音录像
        四、打谱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调查法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说
第一章 中国歌剧宣叙调概述
    第一节 宣叙调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宣叙调在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运用
        一、前期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对欧洲歌剧宣叙调样式的借鉴与衍化
        二、中国歌剧宣叙调在当代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问题之一:“同音反复”
    第一节 中国歌剧宣叙调中“同音反复”问题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中“同音反复”的问题
    第三节 作曲家对中国歌剧宣叙调“同音反复”的见解
第三章 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问题之二:“倒字”
    第一节 中国歌剧宣叙调“倒字”问题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中的“倒字”问题
    第三节 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中“倒字”所产生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策略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中国歌剧宣叙调音乐创作的本土形式
    第二节 宣叙调与汉语“四声”的实践
    第三节 西洋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道白的融合
        一、西洋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道白的相同之处
        二、西洋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道白的不同之处
        三、西洋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道白的有机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歌剧寻找新起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歌剧《回家》中罗旺篼主要唱段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研究[D]. 李晓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齐尔品创作中的欧亚音乐元素及其活动研究[D]. 李晓梦.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运河谣》的角色解析[D]. 朱丹. 南昌大学, 2020(02)
  • [4]孔德辛舞剧创作研究 ——以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为例[D]. 张美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区域音乐视域下“西部歌剧”创作研究 ——以歌剧《张骞》《司马迁》为例[D]. 邵莎莉.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中国歌剧选段的表演诠释 ——以《一首桃花》《情歌》为例[D]. 李玉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D]. 李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论历史新时期的辽宁歌剧创作[D]. 陶然.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元素研究[D]. 吴菁. 广西大学, 2019(01)
  • [10]中国歌剧宣叙调创作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D]. 谢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中国戏曲寻找新起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