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絮凝沉淀-吸渣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两级絮凝沉淀-吸渣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一、两级絮凝沉淀-炉渣吸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梅凤仙[1](2020)在《酸析—芬顿—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墨清洗废水是印刷企业在清洗各类印刷设备中产生的一类典型废水,但目前对这类废水的研究较少。因此,根据油墨清洗废水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高COD浓度、可生化性差和乳状废液等特点,本研究依次采用酸析-芬顿预处理、水解酸化-SBR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酸析-芬顿对油墨清洗废水预处理实验研究表明:硫酸酸析效果优于盐酸,当废水p H值在3~4范围内,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大于90%、60%;光芬顿出水水质优于常规芬顿,但考虑实际处理成本和进一步生化需要,选用芬顿氧化作为预处理手段,单因素实验确定芬顿反应的最佳条件为p H值为3.5、H2O2/Fe2+摩尔比为15、H2O2投加量为12 ml/L、反应时间为90 min,COD去除率达77.25%;正交实验发现影响芬顿氧化油墨清洗废水处理效果的主次顺序为:H2O2投加量>H2O2/Fe2+摩尔比>p H值,经过酸析和芬顿预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COD降低至1200 mg/L,B/C值提高至0.319。水解酸化-SBR深度处理实验研究表明:经过22 d连续运行深度处理成功启动,水解酸化反应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9 h,此时系统内COD去除率稳定在28%,出水p H值为6.26,VFAs累积量达到290.8 mg/L;不同HRT时挥发性酸组分含量顺序均为乙酸>丙酸>丁酸>甲酸,水解酸化出水B/C值提高至0.445;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在稳定运行20天内对油墨清洗废水COD、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16%、83.4%、74.8%,出水浓度已符合国家新出台的油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组合处理工艺处理废水的COD动力学研究表明:通过实验数据求得芬顿氧化反应的反应级数为2.04,芬顿法降解油墨废水的COD动力学方程为r=4.28×10-6C2.04,基于Monod方程对水解酸化阶段进行初步的动力学分析,发现水解酸化反应器的动力学参数K和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性质、进水有机物浓度等有关系。

王天皓[2](2020)在《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园区污水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化工园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生了大量综合化工废水,而园区废水超标排放会破坏环境。化工园区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有毒有害难降解等特点,难以通过单一的工艺完成降解,需要使用组合工艺来使出水达标。本课题针对实际化工园区废水特性,以生化-物化组合工艺为主要处理手段,通过小试实验驯化污泥,确定最优的生化及物化反应条件,考察其对COD、氨氮和TN等水质指标的处理效果,并将组合工艺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优化运行以达到合格的处理效果和稳定运行状态。本文分析了某园区化工废水水质,采用负荷提升及提高废水占比方法驯化活性污泥。驯化后污泥能够有效的去除废水中COD、氨氮和TN。随着运行周期增加,废水中污染物被进一步去除。最佳的生化周期为好氧24 h、缺氧4 h、再好氧1 h、沉淀1 h、排水20 min。驯化能改变活性污泥的好氧呼吸速率,促进反硝化菌和降解烷烃菌生长,水中盐度则增加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当以乙酸钠为共代谢基质时,出水COD能下降约34.4 mg/L,但其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不显着。通过静态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粉末活性炭、最佳投加量和最佳反应时间分别为WP-AO Plus、0.75 g/L和120 min,其中p H和温度对吸附效果影响较小。静态实验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表明,Fenton最佳反应条件为n(H2O2):n(Fe2+)=3:1,初始p H=4~4.5,m(H2O2):m(COD)=1.5~2,最佳反应时间45 min。优化吸附及氧化后PAC和PAM的投加量以减少混凝沉淀时间。确定物化组合工艺顺序为Fenton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对COD和色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生化出水各指标均满足排放标准。通过小试实验,确定了实际生产组合工艺顺序为SBR生化池、Fenton氧化池、活性炭吸附池、沉淀池、清水池,并以此进行生产调试。稳定运行阶段,总出水平均COD、氨氮、TN和总磷为47.7 mg/L、4.96 mg/L、13.71 mg/L和0.48 mg/L。出水呈现无色透明,说明工艺具有良好的色度和SS去除效果。组合工艺中生化段为主要去除水中污染物,物化阶段主要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质、TN和色度。生化-物化组合工艺对园区化工废水达标排放具有显着作用,可为其他化工污水厂改造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彭莎[3](2020)在《AO-AAO-混凝吸附工艺处理列车集便器污水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具有高有机物、高氨氮、高磷、高SS、高色度等特点,若单独处理属高浓度难处理污水。本文以厌氧池后置于二级缺氧池利于强化生物除磷的AO-AAO工艺为核心工艺,辅以混凝吸附深度处理工艺,形成新型组合工艺处理旅客列车集便器污水。以组合工艺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为预期目标,利用AO-AAO模型装置进行生物强化脱氮除磷试验,得到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和厌氧池的外碳源投加量,并对工艺进行氮、磷平衡分析;通过混凝吸附烧杯试验,对AO-AAO工艺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总磷、COD、色度,得到PAC和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依据试验研究结果放大设计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站并进行经济分析。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AO-AAO工艺处理列车集便器污水,当生物池HRT为10.86d,混合液回流比为750%、污泥回流比为200%、一级缺氧池(A1)碳源投加为0.9g COD/L、二级缺氧池(A2)投加2.8g COD/L、厌氧池(A3)投加2.2g COD/L时,COD、总氮、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9%、99.5%、95%以上,其中氨氮、总氮可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采用PAC+粉末活性炭联合投加方式对AO-AAO工艺出水进行混凝吸附深度处理,当混凝吸附反应时间0.5h、粉末活性炭投加量250mg/L、PAC投加量200mg/L时,处理后污水的COD、总磷、色度均可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AO-AAO工艺出水中的色度主要由尿色素显现。(3)对AO-AAO工艺进行氮、磷平衡分析的结果表明,氮平衡率为90.1%,77.2%总氮通过好氧硝化-缺氧反硝化从系统中去除;磷平衡率90.3%,其中86.1%的磷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4)处理规模为250m3/d的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站设计与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工程投资指标为1.62万元/吨,运行费用指标为20.8元/吨;列车集便器污水直排征收环境保护税方案的费用较高,单独建设污水处理站运行6个月即可收回工程投资成本。“AO-AAO-混凝吸附”组合工艺是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的可选工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水质类似的污水处理站设计与运行提供借鉴。

沈建华[4](2017)在《A2/O工艺处理发制品产业集聚区综合污水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清潩河是淮河的二级支流,70%的流域面积位于许昌市境内,许昌市的污水排放对清潩河流域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许昌是我国最大的发制品产业集聚区。发制品行业的典型特征为“高耗水、高污染”,其废水COD排放量在清潩河流域所有工业行业中仅次于造纸业和纺织业位居第三,氨氮排放量在造纸业之后位居第二,是流域主要污染行业之一。发制品产业集聚区综合污水不仅包括假发废水,还包括了其他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成分复杂,水质水量不稳定,本研究依托集聚区屯南污水处理厂A2/O工艺,通过现场小试和中试试验,探索运用A2/O工艺处理此类综合废水的合理性及最佳运行条件,同时辅以工程运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为优化A2/O工艺对集聚区综合污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以实际污水为研究对象,以A2/O反应器为基础,考察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作用机制。通过调控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合液回流比(R)、污泥回流比(r)、污泥龄(SRT)和溶解氧(DO)等运行条件,寻找最佳运行参数。同时,以向缺氧区投加Na2S2O3进一步考察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此外,通过对A2/O反应器的改良,形成了一套“厌氧-缺氧-好氧-缺氧”运行模式的改良型A2/O工艺。从污染物整体去除效果和沿程变化情况分析了它的优势与不足,对比了 A2/O工艺改良前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研究设计了中试规模的A2/O装置,考察在5个不同工况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并依托屯南污水处理厂A2/O水处理工程,探索了不同季节下MLSS、DO等条件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A2/O运行参数优化试验中,对比分析了 HRT为24h、16h和10h条件下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HRT为10h条件下有利于除磷,但不利于COD的降解和TN的去除;24h条件下除磷效果不及16h,两者对COD的去除和脱氮效果接近。通过考察混合液回流比(R)为100%、200%和300%时的处理效果,发现R的改变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而随着R的增大,系统对TN的去除率由57.82%分别上升为66.86%及76.27%;在污泥回流比(r)的影响研究中,将r分别控制在50%、75%和100%,发现当r过低时,污泥易沉积在二沉池,不利于系统对COD的去除,当r过高时,会携带较多的NO3--N进入厌氧池进而影响释磷作用,系统随着r的增加对TP的去除率从86.11%分别降为84.41%、81.88%。设置污泥龄(SRT)为8d、11d、15d和20d考察去除效果,发现SRT为8d时对TP的去除率达到91.35%,但不利于对COD、NH4+-N和TN的去除,11d时TN去除效果仍很差,15d和20d时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74.25%和72.15%,但在20d时除磷率下降至56.60%。溶解氧方面,通过维持好氧池DO平均浓度为4.0mg/L、3.0mg/L、2.0mg/L和1.0mg/L,分析了 DO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DO浓度对COD的去除影响较小,随着DO浓度值的下降TN去除率有所提高,当DO浓度下降至1.0mg/L左右时,除磷效果迅速恶化,如仅需保证较高的脱氮率,系统可控制在低DO条件下运行。最终确定了最佳运行参数为:HRT为16h、混合液回流比为200%、污泥回流比为75%、SRT约15d、DO 2.0mg/L以上。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投加Na2S2O3对A2/O系统脱氮的强化效果并分析了其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发现投药对COD和NH4+-N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TN的平均去除率从投药前的68.29%提高至76.26%,主要依赖于系统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的迅速增殖,其中的螺纹氢噬胞菌(H.taeniospiralis)和类黄氢噬胞菌(H.pseudoflava)可以在厌氧条件下以硝酸盐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作用,Sulfuritale可以利用硫源进行反硝化脱氮。(2)在改良型A2/O效果验证试验中,研究了在200%、150%和100%的内回流比条件下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表明改良型A2/O工艺相对传统A2/O工艺提高了脱氮率,在200%内回流比条件下脱氮率由70.45%提高至73.90%,后置缺氧区反硝化功能不明显,但有效的避免了内回流携带DO至前端缺氧区,强化了前端缺氧反硝化作用。改良型A2/O工艺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与传统A2/O工艺接近。从微生物群落结构角度分析,反应器改良后系统中的陶厄氏菌属(Thauera)迅速繁殖,该菌是隶属于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的反硝化细菌,随着内回流比下降,脱氮效果逐渐变差,而陶厄氏菌属(Thauera)比例从19.59%降为5.92%、6.13%,说明脱氮效果与该菌的数量紧密相关。此外,改良A2/O系统中丛毛单胞菌(Comamonadacecae)的数量更具优势,有利于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3)中试试验对水力停留时间和混合液回流比进行了优化,HRT选取了16h、12h和10h,混合液回流比选取了 200%和100%,并不断调控系统中的MLSS,结果表明,各工况条件下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较好,HRT对TN去除的影响不及内回流比影响大,各工况下出水PO43--P浓度均超过了 0.5mg/L,须辅以化学除磷。同时,依托许昌市屯南污水处理厂A2/O工艺,考察了不同季节条件下MLSS、DO等参数间的互相作用,发现MLSS夏季明显低于冬季,冬春交际气温上升时,MLSS过高会造成系统DO水平急剧下降,导致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变差。系统对PO43--P的去除主要通过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相结合,能保证出水PO43--P浓度稳定达标。

沈建华,肖才林,张永威,韩法昌,李甫昌,李睿华[5](2016)在《发制品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在发制品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单元技术,包括微电解法、混凝法、吸附法、高级氧化法和生物处理法,分析了它们的处理机制、处理效果及优缺点,并对处理发制品废水的组合工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优化适合发制品废水特点的高效混凝、高效厌氧、强化硝化、高级氧化等单元技术,并进行合理的技术集成是今后发制品废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孟攀攀[6](2016)在《“微电解/生物强化/臭氧”组合工艺处理颜料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颜料废水由母液和冲洗液组成,其特点是高色度,高CODcr难生物降解,抗光,抗油,含有苯胺类三致物质且水质变化大,故颜料废水的处理是废水处理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中的颜料废水来源于某公司生产的酸性颜料废水,该公司准备搬迁到新的工业园区,其新厂的废水出水水质要求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其老厂现采用“格栅/气浮/生化”处理工艺,出水CODCr 800-1000 mg/L,水质达不到排放标准,故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新的处理工艺,确保新厂排水达到排放标准。根据废水水质,确定采用“微电解/生物强化/臭氧处理”组合工艺处理该废水,并确定各工艺段中最佳工艺参数以及进行臭氧动力学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微电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5,溶解氧(DO)=3 mg/L,反应t=30 min,出水pH调至9.00进行沉淀,微电解反应后废水B/C由0.18上升到0.58,CODCr由1483 mg/L降为1342 mg/L,去除率为9.55%,苯胺由60.6 mg/L降为49.74 mg/L;主要的CODcr降解在生化反应过程中,生化反应单元中投加本课题组提供的功能菌群,生化进水CODCr由1342 mg/L经2 d生化反应后降到200-300 mg/L,色度由1000降为100,苯胺由49.74 mg/L降至20 mg/L左右;在后续臭氧氧化反应深度处理单元中,最佳工艺条件为pH=5、反应温度T=298.15 K、臭氧投放速率为9.16mg/(L·min),反应10min后CODCr降至100-150 mg/L,色度降至40,苯胺能稳定降到1 mg/L以下,对臭氧降解苯胺进行动力学拟合,其结果符合一级动力学。该组合工艺对CODCr、色度、苯胺总去除率分别能稳定达到89.89%、96%、98.35%以上,出水水质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 等级。

戴起会[7](2015)在《两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出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曝气生物滤池工艺集物理过滤、生物处理于一体,具有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处理效果好等有点,满足现污水处理发展的需要,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本试验分别采用后置反硝化系统与前置反硝化系统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曝气生物滤池采用陶瓷作为填料,进水为某校区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TN)的去除效果,研究其脱氮性能。生物絮凝吸附工艺采用同步培训法进行污泥的培养驯化,一个星期后,再生池、絮凝池内的MLSS分别达到3500mg/L、1600mg/L以上,COD的去除率达到70%左右,视为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启动完成。两级曝气生物滤池采用先污泥接种后连续培养的挂膜方式进行曝气生物滤池挂膜研究。经过两个星期的挂膜启动,1#、2#滤柱对COD和氨氮的去除均达到70%左右,此时2座曝气生物滤池基本挂膜成功。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稳定运行期间,进水的COD、氨氮、总氮的浓度平均分别为140mg/L、15.5mg/L、20.35mg/L,污水经过絮凝池出水浓度为70mg/L、13.13mg/L、17.5mg/L,生物絮凝工艺对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均值为54.18%、18%、12%。可见生物絮凝工艺对氨氮与总氮的去除效果不佳,需要增加深度处理装置。后置反硝化系统处理生物絮凝工艺出水的研究中,1#滤柱为好氧滤柱、2#滤柱为厌氧滤柱,在后置反硝化滤柱启动培养期间,经过15天不外加碳源的连续培养下,进水COD浓度均值为31.35mg/L,出水均值为27.3mg/L,去除率仅为12%左右,而氨氮进水浓度稳定在3mg/L以下,在出水氨氮在1.11mg/L左右,此结果不能明显的体现出异养菌大量繁殖;在启动第15天后向反应器内投加碳源,厌氧滤柱进水COD浓度在100mg/L左右,出水在40mg/L以下,去除率达到63%,氨氮出水均值为0.57mg/L左右,可以看出在投加碳源后异养细菌利用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而大量繁殖,反硝化滤柱经过7天启动培养完成。在后置反硝化工艺稳定运行期间系统进水COD、氨氮、总氮的浓度均值分别为70mg/L、13.17mg/L、17.5mg/L。好氧滤柱后出水均值分别为29.27mg/L、1.43mg/L、15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77%、89.21%、11%;厌氧滤柱出水均值分别为25mg/L、0.66mg/L、14.5mg/L,其中COD的去除率仅为12.63%。整个系统对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7.08%、95.13%、14%,脱氮效果不明显。前置反硝化系统处理生物絮凝工艺出水的研究中,1#滤柱为厌氧滤柱、2#滤柱为好氧滤柱,在厌氧滤柱异养菌培养阶段采取直接投加碳源的方式快速培养,在启动培养阶段对COD、氨氮的去除效果为:进水的COD浓度在120-160mg/L之间波动,进水均值为143.8mg/L左右,启动三天后COD的去除效果为出水平均为67.5mg/L,去除率均值为53.08%,进水氨氮在没有回流液的情况下,氨氮的去除率基本趋于零,且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反硝化滤柱启动培养成功仅需7天。在前置反硝化工艺稳定运行期间系统进水COD、氨氮、总氮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00.8mg/L、22.42mg/L、28.55mg/L。厌氧反硝化滤柱后出水均值分别为40.55mg/L、10.32mg/L、11.2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82%、53.81%、60.04%;好氧滤柱的出水均值分别为18.2mg/、1.05mg/L、9.4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88%、90.14%、15.94%。整个工艺对生物絮凝吸附出水去除率分别为82.66%、95.14%、66.64%,前置反硝化工艺对污水中污染物可有效地去除。对比后置反硝化系统和前置反硝化系统对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出水的处理效果可知,前置反硝化系统深度脱氮性能较好。[图]27[表]5[参]63

姜伟[8](2015)在《UASB-好氧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养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有机物、悬浮物和氨氮含量较高,并含有致病微生物,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废水中的大量有机质使得处理难度增大。本试验采用UASB-SBR和UASB-生物接触氧化两套工艺组合对奶牛养殖废水进行工艺运行参数试验研究,对比两套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的运行效果,对最优组合工艺出水进行活性炭深度处理,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UASB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UASB连续运行90天完成启动,UASB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8h,最佳运行温度为30℃~32℃,COD去除率随容积负荷的增大而提高,在进水COD浓度为5000mg/L左右,容积负荷为2.0kgCOD/m3.d时,UASB对COD的去除率最好,可达到80%以上,氨氮去除率可达到15%以上。SBR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保持溶解氧浓度为2~4mg/L,每个周期最佳曝气时间为8h,SBR运行温度保持在25℃以上运行效果最佳,其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0%、95%和65%以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采用快速挂膜法经30天左右的运行,反应器启动成功。在进水pH保持在6.5~7.5之间,溶解氧为3~5mg/L,生物接触氧化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8h,最佳气水比为45:1~55:1时,运行温度在22℃以上时,生物接触氧化运行状态最好,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在90%、80%和50%以上。对比研究了 UASB-SBR和UAS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最佳运行参数对奶牛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ASB-SBR工艺组合系统对COD、氨氮和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8%、95.1%和78.6%,UAS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组合系统对COD、氨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89.6%和66%,UASB-SBR工艺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UAS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深度处理UASB-SBR工艺出水,通过静态试验确定活性炭最佳投加量为1.25g/L,最佳吸附时间为15~24h,最佳pH为7.5~8。采用活性炭柱动态试验对UASB-SBR工艺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水力停留时间为15.7h时,活性炭柱对废水COD、氨氮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4%、58.1%和92%,出水符合《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直排标准要求。

傅强根[9](2013)在《铝炭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染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碱性强、色度高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属于难降解工业废水。随着染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染料成分日趋复杂,染料本身的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降解能力也逐渐增强,进一步加大了印染废水的处理难度。基于微电解法的氧化还原,絮凝共沉淀,吸附和电场效应等协同作用、它在废水处理中“高效率,低成本”的巨大优势以及铁炭微电解法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提出采用铝炭微电解法处理模拟和实际印染废水。首先,以铝粉和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以偶氮染料刚果红为目标污染物,系统研究了铝炭微电解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批式实验探讨了刚果红脱色和COD去除效果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正交试验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排序和最佳反应条件;深入研究了铝炭微电解降解刚果红脱色动力学;在分析铝炭微电解法降解刚果红中间产物的基础上,描述了刚果红可能的降解途径。然后,以废铝屑和活性炭为电极材料,研究了铝炭微电解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效果,并分析了经济性。批式实验结果表明,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随铝粉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合适的铝粉投加量为1624g/L;刚果红脱色率和COD去除率随着铝炭质量比的减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铝炭质量比为1:31:1;初始pH对处理效果影响最大,在pH1012.5内,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随着pH升高而急剧增加;在溶解氧1.257.59mg/L范围内,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随着溶解氧的升高而降低。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排序为pH>铝粉投加量>反应时间>铝炭质量比;铝炭微电解法处理刚果红废水的最佳条件:铝粉投加量24g/L,铝炭质量比1:2、pH12、反应时间90min。最佳条件下刚果红脱色率及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0.4%和78.6%。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铝炭微电解降解刚果红脱色过程符合表观二级动力学方程。刚果红脱色反应表观速率随着溶液初始pH、铝粉投加量、温度、摇床转速的增大而提高;随着铝炭质量比的降低而先提高后降低。在288-308K范围内刚果红脱色反应活化能为2379.6J/mol,刚果红脱色反应属于传质控制过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离子色谱、LC-MS等分析刚果红降解中间产物主要为:3,4-二氨基萘-1-磺酸盐,联苯胺,4-氨基-3-((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1-磺酸盐和2-((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1-萘胺。推测出刚果红的可能降解途径为:刚果红分子中的N=N双键在新生态[H]的攻击下断裂,生成3,4-二氨基萘-1-磺酸盐和4-氨基3-((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萘-1磺酸盐;后者在[H]的进一步作用下,发生N=N双键的断裂,转化为3,4-二氨基萘-1-磺酸盐和联苯胺,萘环开环和C—S键断键,分别生成4-氨基-3-((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1-磺酸盐和2-((4’-氨基-[1,1’-联苯]-4-基)偶氮基)-1-萘胺。采用铝炭微电解法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结果表明,pH在1112范围内,废水COD去除率不低于50%,同时,反应后出水基本无颜色。经济性分析表明处理每吨该实际废水的费用不高于0.85元。

刘玲[10](2011)在《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染废水具有成分复杂,脱色困难、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经常规处理后仍含有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废水回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作者系统地研究了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做了直接超滤、砂滤-超滤、混凝-超滤、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等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平行对比试验,并考察了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变孔隙滤料过滤处理效果要优于均粒滤料的过滤处理效果。微絮凝变孔隙过滤细滤料在整个过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显着减少絮凝剂的投加量,降低运行费用。变孔隙滤料充分发挥了整个滤料层截留污染物的能力,提高了过滤效率。(2)聚合铁盐的处理效果比聚合铝盐的效果好。相对于铁盐,铝盐对超滤膜的污染更小。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工艺的工况为:滤前絮凝最佳反应时间为120s;絮凝剂PAC最佳投加量为3.0mg/L。微絮凝直接过滤与混凝沉淀相比,在CODCr去除效果相似情况下,可节省2/3的药剂量。(3)对于印染废水二级出水,直接超滤跨膜压差迅速增长,膜污染严重,因而在超滤膜前设置预处理工艺是有必要的;微絮凝直接过滤对膜污染比混凝预处理影响小。微絮凝直接过滤作为超滤的预处理工艺,能大大地延缓膜的污染,是一种较好的超滤膜前预处理工艺。(4)在优化参数和工况下,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可以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对浊度、色度、CODCr平均去除率为99%、86%、56%,运行稳定。出水平均浊度<0.1NTU,色度小于5倍,CODCr<30mg/L,出水满足《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要求,且SDI<5,满足反渗透膜进水水质要求,组合工艺可用于印染废水回用反渗透预处理。该组合工艺构筑物占地面积小,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二、两级絮凝沉淀-炉渣吸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级絮凝沉淀-炉渣吸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酸析—芬顿—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油墨清洗废水性质
        1.2.1 油墨清洗废水来源
        1.2.2 油墨清洗废水的性质与危害
    1.3 油墨清洗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1 物化处理技术
        1.3.2 生化处理技术
    1.4 水解酸化-SBR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4.1 水解酸化
        1.4.2 SBR工艺
        1.4.3 水解酸化-SBR联用处理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水质与方法
    2.1 实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2.2 工艺流程
    2.3 实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2.3.1 酸析实验
        2.3.2 芬顿实验
        2.3.3 水解酸化-SBR实验
    2.4 实验试剂与仪器
        2.4.1 实验药品
        2.4.2 实验仪器
    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2.5.1 常规分析方法
        2.5.2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2.5.3 水中有机物的变化
第三章 酸析-芬顿法预处理油墨清洗废水
    3.1 引言
    3.2 酸析预处理对油墨清洗废水的破乳特性
        3.2.1 pH值对COD去除的影响
        3.2.2 pH值对色度的影响
        3.2.3 酸析后可生化性的变化
    3.3 芬顿预处理对油墨清洗废水有机物的降解特性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芬顿后可生化性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解酸化-SBR工艺深度处理特性
    4.1 引言
    4.2 水解酸化反应器启动
        4.2.1 启动期COD的变化特征
        4.2.2 启动期pH值的变化特征
        4.2.3 启动期VFAs的变化特征
    4.3 SBR反应器的启动
        4.3.1 启动期MLSS的变化特征
        4.3.2 启动期COD的变化特征
    4.4 HRT对水解酸化反应的影响
        4.4.1 HRT对 COD的影响
        4.4.2 HRT对B/C的影响
        4.4.3 HRT对pH值的影响
        4.4.4 HRT对 VFAs的影响
    4.5 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期效果分析
        4.5.1 COD去除效果及分析
        4.5.2 NH3-N去除效果及分析
        4.5.3 TN去除效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处理工艺COD降解动力学特性
    5.1 引言
    5.2 各段处理工段有机物变化
    5.3 芬顿降解废水COD动力学分析
        5.3.1 反应级数与速率方程
        5.3.2 芬顿反应动力学研究
    5.4 水解酸化反应器初步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园区污水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化工污水处理背景
        1.1.1 我国化工园区污水处理背景
        1.1.2 化工污水常用处理技术
        1.1.3 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废水现状
    1.2 生物法水处理理论及研究现状
        1.2.1 共代谢理论及研究现状
        1.2.2 生物脱氮理论
        1.2.3 生物脱氮新技术
    1.3 物理吸附法理论及应用
        1.3.1 吸附理论
        1.3.2 吸附法应用
    1.4 Fenton氧化法理论及应用
        1.4.1 Fenton氧化理论
        1.4.2 Fenton氧化法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水
        2.1.2 实验污泥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5 实验装置
    2.2 检测分析方法
        2.2.1 常规分析方法
        2.2.2 COD检测方法
        2.2.3 色度检测方法
        2.2.4 微生物分析方法
    2.3 实验设计
        2.3.1 微生物实验
        2.3.2 静态实验
第3章 生化工艺处理化工园区废水的小试研究
    3.1 SBR反应器启动与污泥驯化
        3.1.1 启动驯化阶段COD变化情况
        3.1.2 启动驯化阶段氨氮变化情况
        3.1.3 启动驯化阶段TN变化情况
    3.2 SBR反应器的运行
        3.2.1 运行周期的确定
        3.2.2 持续运行各指标变化情况
    3.3 活性污泥性质变化情况
        3.3.1 活性污泥宏观性质分析
        3.3.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4 好氧共代谢强化污染物去除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化工艺处理化工园区废水的小试研究
    4.1 活性炭吸附处理化工废水的研究
        4.1.1 活性炭投加种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2 活性炭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3 吸附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4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5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 Fenton氧化处理化工废水的研究
        4.2.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2.2 Fe~(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4 H_2O_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混凝沉淀处理化工废水的研究
        4.3.1 絮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2 助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粉末活性炭联合Fenton去除有机物质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化-物化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园区废水的应用研究
    5.1 应用工程概况
        5.1.1 废水来源及排放标准
        5.1.2 工艺流程
        5.1.3 主要设计参数和关键设备
    5.2 SBR生化池的启动及运行
        5.2.1 SBR生化池的启动
        5.2.2 SBR生化池的运行
    5.3 Fenton氧化池及活性炭吸附池的运行
        5.3.1 Fenton氧化池的运行
        5.3.2 活性炭吸附系统的运行
        5.3.3 其他出水指标分析
    5.4 经济和处理效果分析
        5.4.1 经济分析
        5.4.2 处理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AO-AAO-混凝吸附工艺处理列车集便器污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列车集便器污水的来源
        1.1.2 列车集便器污水水质特征
    1.2 列车集便器污水排除方式及处理工艺
        1.2.1 国内外列车集便器污水排除方式
        1.2.2 国内外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工艺
        1.2.2.1 厌氧处理工艺
        1.2.2.2 好氧处理工艺
        1.2.2.3 厌氧+好氧组合工艺
        1.2.2.4 两级A/O+深度处理组合工艺
    1.3 两级A/O工艺的由来与研究现状
        1.3.1 两级A/O工艺的由来
        1.3.2 两级A/O工艺的研究现状
    1.4 污水除磷技术
        1.4.1 化学法除磷
        1.4.2 生物法除磷
        1.4.2.1 生物法除磷原理
        1.4.2.2 强化生物除磷工艺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设计进水水质及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2.1.1 组合工艺试验设计进水水质
        2.1.2 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AO-AAO工艺试验设计
        2.2.1.1 试验目的
        2.2.1.2 试验方案
        2.2.1.3 AO-AAO模型装置设计
        2.2.1.4 试验用水
        2.2.1.5 水质分析方法与仪器
        2.2.2 AO-AAO工艺出水深度处理试验设计
        2.2.2.1 试验目的
        2.2.2.2 试验方案
        2.2.2.3 试验用水
        2.2.2.4 水质分析方法与仪器
第3章 AO-AAO模型装置脱氮除磷试验
    3.1 污泥接种
    3.2 强化脱氮驯化试验
        3.2.1 COD去除效果分析
        3.2.2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3.2.3 硝态氮去除效果分析
        3.2.4 总氮去除效果分析
        3.2.5 总磷去除效果分析
        3.2.6 pH变化情况
    3.3 强化除磷试验
        3.3.1 COD去除效果分析
        3.3.2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3.3.3 总氮去除效果分析
        3.3.4 总磷去除效果分析
    3.4 AO-AAO工艺氮平衡分析
    3.5 AO-AAO工艺磷平衡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O-AAO出水深度处理试验
    4.1 深度脱色试验
        4.1.1 列车集便器污水呈现颜色的原因
        4.1.1.1 尿胆素介绍
        4.1.1.2 尿胆素的产生
        4.1.1.3 尿胆素与出水色度的关系
        4.1.2 去除色度试验
        4.1.2.1 混凝沉淀脱色试验
        4.1.2.2 粉末活性炭吸附脱色试验
    4.2 深度去除COD及TP试验
        4.2.1 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COD试验
        4.2.2 PAC混凝沉淀除磷试验
        4.2.2.1 PAC混凝沉淀除磷pH影响试验
        4.2.2.2 PAC混凝沉淀除磷药剂投加量影响试验
    4.3 PAC与粉末活性炭联合投加深度处理试验
        4.3.1 p H对混凝沉淀或活性炭吸附去除COD的影响试验
        4.3.2 基于PAC仅用于除磷活性炭联合投加量试验
        4.3.3 基于PAC仅用于除磷联合投加活性炭正交试验
        4.3.4 基于PAC不仅用于除磷联合投加活性炭正交试验
        4.3.4.1 PAC用于去除COD絮凝剂投加量初定
        4.3.4.2 PAC用于去除COD活性炭投加量初定
        4.3.4.3 正交试验设计及其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站经济分析
    5.1 污水处理站设计运行参数
    5.2 列车集便器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5.3 构筑物设计
    5.4 工程投资估算
    5.5 运行费用估算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A2/O工艺处理发制品产业集聚区综合污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发制品行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废水来源及其特征
        1.2.2 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
        1.3.1 污水生物脱氮基本原理
        1.3.2 生物脱氮新机理
        1.3.3 污水生物除磷基本原理
    1.4 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的发展
        1.4.1 A~2/O工艺的开发及特点
        1.4.2 A~2/O工艺的影响因素
        1.4.3 改良A~2/O工艺的发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仪器及试剂
        2.1.2 试验装置
        2.1.3 试验水质及种泥来源
    2.2 分析项目及方法
        2.2.1 常规理化指标
        2.2.2 分子生物学试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 A~2/O工艺运行条件的优化及分析
    3.1 水力停留时间最佳运行参数的优化
        3.1.1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1.2 水力停留时间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1.3 水力停留时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2 混合液回流比最佳运行参数的优化
        3.2.1 混合液回流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2.2 混合液回流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2.3 混合液回流比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3 污泥回流比最佳运行参数的优化
        3.3.1 污泥回流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 污泥回流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3.3 污泥回流比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4 污泥龄最佳运行参数的优化
    3.5 溶解氧最佳运行参数的优化
        3.5.1 DO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5.2 DO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5.3 DO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6 投加Na_2S_2O_3强化脱氮的效果分析
        3.6.1 投加Na_2S_2O_3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3.6.2 投加Na_2S_2O_3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6.3 投加Na_2S_2O_3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6.4 投加Na_2S_2O_3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改良A~2/O工艺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4.1 试验装置改造
    4.2 改良A~2/O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4.2.1 改良A~2/O系统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4.2.2 改良A~2/O系统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2.3 改良A~2/O系统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3 A~2/O工艺改良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A~2/O工艺中试试验及工程应用
    5.1 A~2/O工艺中试试验
        5.1.1 中试装置及运行方法
        5.1.2 中试运行效果
    5.2 A~2/O工艺工程应用
        5.2.1 A~2/O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5.2.2 A~2/O工艺对NH_4~+-N的去除效果分析
        5.2.3 A~2/O工艺对PO_4~(3-)-P的去除效果分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发制品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制品废水来源及其特征
2 发制品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2.1 微电解技术
    2.2 混凝法
    2.3 吸附法
    2.4 高级氧化技术
    2.5 生物处理法
        2.5.1 厌氧生物法
        2.5.2 好氧生物法
3 组合工艺效果分析
4 结论

(6)“微电解/生物强化/臭氧”组合工艺处理颜料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颜料和染料的区别
    1.2 偶氮颜料分类及应用
        1.2.1 偶氮颜料的分类
        1.2.2 偶氮颜料的应用
    1.3 偶氮颜料的废水的性质、特点与研究现状
        1.3.1 偶氮颜料废水性质和特点
        1.3.2 偶氮类颜料废水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处理工艺的概述
        1.4.1 微电解处理工艺
        1.4.2 生物强化处理工艺
        1.4.3 臭氧处理工艺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颜料废水水质和处理工艺
        2.1.1 颜料废水水质及排放标准
        2.1.2 颜料废水处理工艺
    2.2 试验分析测定方法
        2.2.1 化学需氧量(COD_(Cr))的测定
        2.2.2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的测定
        2.2.3 苯胺的测定
        2.2.4 气相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2.2.5 NH_3-N、pH的测定
        2.2.6 浊度、溶解氧的测定
        2.2.7 色度的测定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微电解试验方法
        2.4.2 生物强化试验方法
        2.4.3 臭氧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微电解预处理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
        3.1.1 pH对微电解的影响
        3.1.2 停留时间对微电解的影响
        3.1.3 DO对微电解的影响
        3.1.4 微电解预处理出水水质
    3.2 生物强化处理
        3.2.1 菌种来源和培养基配方
        3.2.2 菌种挂膜
        3.2.3 生物强化出水水质
    3.3 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最优工艺条件确定
        3.3.1 pH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 臭氧投放速率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
        3.3.3 温度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
        3.3.4 苯胺初始浓度对苯胺去除效果的影响
    3.4 组合工艺连续运行试验处理结果
    3.5 臭氧降解苯胺动力学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空格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状况
8 致谢

(7)两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出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中氮元素的来源
        1.1.2 水体富营养化
    1.2 污水生物脱氮技术概况
        1.2.1 常规生物脱氮理论
        1.2.2 新型生物脱氮理论
    1.3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
        1.3.1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原理
        1.3.2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征
        1.3.3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研究现状
    1.4 曝气生物滤池概况
        1.4.1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作原理与工艺特点
        1.4.2 曝气生物滤池的影响因素
        1.4.3 曝气生物滤池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本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试验用水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用水
    2.2 试验的分析项目和方法
第3章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絮凝吸附出水工艺启动研究
    3.1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启动运行
        3.1.1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污泥培养驯化
        3.1.2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运行研究
    3.2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启动挂膜
        3.2.1 滤料的选择
        3.2.2 挂膜方式的选择
        3.2.3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挂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效果
    4.1 反硝化脱氮的原理
    4.2 后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启动研究
        4.2.1 后置反硝化滤柱启动期间对COD的去除情况
        4.2.2 后置反硝化滤柱启动期间对NH_4~+-N的去除情况
    4.3 后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效能
        4.3.1 对COD的去除效果
        4.3.2 对NH_4~+-N的去除效果
        4.3.3 对TN的去除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脱氮
    5.1 反硝化碳源不足问题
    5.2 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启动研究
        5.2.1 前置反硝化滤柱启动阶段对COD的去除情况
        5.2.2 前置反硝化滤柱启动阶段对NH_4~+-N的去除情况
    5.3 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效能
        5.3.1 对COD的去除效果
        5.3.2 对NH_4~+-N的去除效果
        5.3.3 对TN的去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UASB-好氧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养殖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3.1 畜禽养殖废水的特征及危害
        1.3.2 国外养殖污染治理现状
        1.3.3 国内养殖污染治理现状
        1.3.4 国内外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1 处理工艺的确定
    2.2 试验用水及试验装置
        2.2.1 试验用水
        2.2.2 试验装置
    2.3 检测与分析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污泥接种
        2.4.2 UASB反应器的启动
        2.4.3 SBR反应器的启动
        2.4.4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启动
第三章 UASB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3.1 UASB反应器启动结果与分析
        3.1.1 适应阶段UASB对COD的去除效果
        3.1.2 负荷提升阶段UASB对COD的去除效果
        3.1.3 满载运行期UASB对COD的去除效果
    3.2 HRT对UASB运行效果的影响
        3.2.1 HRT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2.2 HRT对废水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2.3 HRT对UASB产气率的影响
    3.3 进水浓度及容积负荷对UASB运行效果的影响
        3.3.1 进水COD浓度及容积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 进水COD浓度对UASB产气率的影响
    3.4 温度对UASB运行效果的影响
        3.4.1 温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4.2 温度对UASB产气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BR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4.1 SBR反应器启动结果与分析
        4.1.1 启动阶段SBR对COD的去除效果
        4.1.2 启动阶段SBR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4.1.3 启动阶段SBR对磷的去除效果
    4.2 曝气时间对SBR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2.1 曝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曝气时间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曝气时间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闲置时间对SBR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3.1 闲置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闲置时间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闲置时间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温度对SBR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4.1 温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4.2 温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4.3 温度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5.1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启动结果与分析
        5.1.1 启动阶段生物接触氧化对COD的去除效果
        5.1.2 启动阶段生物接触氧化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5.1.3 启动阶段生物接触氧化对磷的去除效果
    5.2 HRT对生物接触氧化运行效果的影响
        5.2.1 HRT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2.2 HRT对废水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5.2.3 HRT对废水TP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温度对生物接触氧化运行效果的影响
        5.3.1 温度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3.2 温度对废水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5.3.3 温度对废水TP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气水比对生物接触氧化运行效果的影响
        5.4.1 气水比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4.2 气水比对废水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5.4.3 气水比对废水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合工艺对奶牛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6.1 UASB-SBR组合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运行效果分析
        6.1.1 UASB-SBR组合工艺对废水COD的去除效果
        6.1.2 UASB-SBR组合工艺对废水氨氮的去除效果
        6.1.3 UASB-SBR组合工艺对废水磷的去除效果
    6.2 UASB-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运行效果分析
        6.2.1 UASB-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废水COD的去除效果
        6.2.2 UASB-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废水氨氮的去除效果
        6.2.3 UASB-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废水磷的去除效果
    6.3 UASB-SBR和UASB-生物接触氧化运行效果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最优组合工艺出水的活性炭深度处理
    7.1 活性炭吸附静态吸附试验
        7.1.1 活性炭用量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7.1.2 活性炭吸附时间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7.1.3 PH值对活性炭吸附的影响
    7.2 活性炭吸附动态试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铝炭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我国纺织印染行业概况
    1.3 印染废水概况
        1.3.1 印染废水的产生
        1.3.2 印染废水的特点
        1.3.3 印染废水处理的紧迫性
    1.4 印染废水的处理现状
        1.4.1 物理处理法
        1.4.2 生物处理法
        1.4.3 化学处理法
    1.5 微电解工艺介绍
        1.5.1 微电解工艺的发展历程
        1.5.2 微电解方法的基本原理
        1.5.3 微电解工艺的优点
        1.5.4 微电解工艺的研究现状
        1.5.5 微电解工艺存在的问题
        1.5.6 铝炭微电解
    1.6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构思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铝炭微电解处理刚果红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主要指标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铝粉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2 铝炭质量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3 初始 pH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4 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5 溶解氧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3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因素选取与水平设置
        2.3.2 正交试验结果及其方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果红脱色动力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温度
        3.2.2 摇床转速
        3.2.3 初始 pH
        3.2.4 铝粉投加量
        3.2.5 铝炭质量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刚果红降解产物及途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2.2 离子色谱分析
        4.2.3 刚果红降解产物的 HPLC 图谱分析
        4.2.4 刚果红降解产物的 LC-MS 图谱分析
        4.2.5 刚果红降解途径推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炭微电解预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印染废水水质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处理实际废水的效果
        5.2.2 经济技术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我国印染废水排放现状及特点
        1.2.1 印染废水排放现状
        1.2.2 印染废水的特点
    1.3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3.4 组合工艺及其他处理工艺
    1.4 国内外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4.1 国内外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现状
        1.4.2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发展方向
    1.5 膜分离技术
        1.5.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
        1.5.2 膜分离技术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6 超滤膜污染及其防治
        1.6.1 超滤膜污染机理
        1.6.2 超滤膜污染的防治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案
    2.1 引言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与试验设计方案
    2.4 试验装置
        2.4.1 试验装置
        2.4.2 工艺流程与控制标准
        2.4.3 检测项目与方法
        2.4.4 试验用药剂
    2.5 试验水质
第三章 变孔隙石英砂滤料过滤性能的研究
    3.1 滤料粒径级配的确定
        3.1.1 滤料的粒度分布
        3.1.2 滤料的密度
        3.1.3 滤料的孔隙率
    3.2 均粒滤料过滤性能的研究
    3.3 变孔隙石英砂滤料过滤性能的研究
        3.3.1 变孔隙滤料粒径对浊度和水力损失的影响
        3.3.2 变孔隙滤料滤层厚度研究
        3.3.3 滤速的确定
    3.4 滤床反冲洗参数的确定
        3.4.1 气冲强度的确定
        3.4.2 混合冲洗强度的确定
        3.4.3 水漂洗
    3.5 变孔隙滤料过滤规律研究
        3.5.1 水头损失沿滤层深度的变化规律
        3.5.2 沿滤层深度浊度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参数的研究
    4.1 微絮凝直接过滤理论研究
    4.2 正交混凝沉淀试验
    4.3 微絮凝直接过滤相关参数的进一步确定和优化
        4.3.1 絮凝剂投加量对COD_(Cr) 及膜污染影响
        4.3.2 不同絮凝剂的影响
        4.3.3 滤前絮凝反应时间的影响
        4.3.4 pH 值的影响
        4.3.5 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工艺去除有机物的机理探讨
    4.4 滤速变化对膜污染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超滤膜深度处理印染废水效能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条件与方法
        5.2.1 试验条件
        5.2.2 试验方法
    5.3 不同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5.4 不同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5.4.1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5.4.2 对COD_(Cr) 的去除效果
    5.5 超滤膜污染机理及其化学清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运行结果分析
    6.1 试验条件
    6.2 微絮凝直接过滤运行情况分析
    6.3 超滤运行情况分析
        6.3.1 超滤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6.3.2 超滤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6.4 组合工艺运行情况分析
        6.4.1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6.4.2 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6.4.3 对COD_(Cr) 的去除效果
    6.5 不同工艺产水水质
    6.6 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两级絮凝沉淀-炉渣吸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酸析—芬顿—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油墨清洗废水的研究[D]. 梅凤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2]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园区污水的研究与实践[D]. 王天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AO-AAO-混凝吸附工艺处理列车集便器污水试验研究[D]. 彭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A2/O工艺处理发制品产业集聚区综合污水的应用研究[D]. 沈建华. 南京大学, 2017(01)
  • [5]发制品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沈建华,肖才林,张永威,韩法昌,李甫昌,李睿华. 工业水处理, 2016(11)
  • [6]“微电解/生物强化/臭氧”组合工艺处理颜料废水的应用研究[D]. 孟攀攀.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7]两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物絮凝吸附出水研究[D]. 戴起会. 安徽建筑大学, 2015(02)
  • [8]UASB-好氧工艺处理奶牛养殖废水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姜伟.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1)
  • [9]铝炭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 傅强根.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10]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D]. 刘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两级絮凝沉淀-吸渣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