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稻瘟病的恢复因素及防治对策

上海地区稻瘟病的恢复因素及防治对策

一、上海地区水稻恶苗病的回升因素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邱月[1](2021)在《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黑龙江省育秧过程中发生尤为严重,对黑龙江稻区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在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稻恶苗病菌种类及致病性基础上,对影响水稻恶苗病发生的条件及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对黑龙江省5个不同水稻种植区采集恶苗病病株样本分离纯化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明确引起黑龙江省恶苗病发生的病原菌主要是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且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庆安采集的菌株(QA)致病力最强。2、对稻种分别进行了4种接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的接种效果不同,4种处理中孢子悬浮液喷于稻种的接种效果最好,处理的发病率为24.58%;带菌高粱粒拌土的接种效果最差,发病率仅为7.22%。3、不同条件对水稻恶苗病发病影响的结果表明:浸种温度和催芽温度直接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温度升高水稻恶苗病发病率增加;在四个接种时期中,芽长半粒谷时藤仓镰孢菌侵入引起的恶苗病发病率最高;浸种催芽过程中,适宜藤仓镰孢菌侵染的温度为32℃。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凹玻片法及孢子计数法测定了11种药剂对藤仓镰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均较强的有43%戊唑醇悬浮剂、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将对藤仓镰孢菌具有显着抑制效果的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分别同43%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进行复配,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和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的体积比为1:1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与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的体积比为4:1对产孢的抑制效果最好;43%戊唑醇悬浮剂与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的体积比为1:1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明显。5、25%氰烯菌酯以2000倍液浸种在单一药剂浸种处理中的防治效果最好。种衣剂单独包衣处理时,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以每千克种子使用0.25 m L种衣剂的剂量包衣的防治效果最为理想。种衣剂包衣且用药剂浸种的处理中,用11%氟环·咯·精甲以每千克种子使用3 m L种衣剂的剂量包衣后用4000倍液25%氰烯菌酯浸种的防治效果最好。两种浸种药剂混合使用时,2000倍液的25%氰烯菌酯和3000倍液的43%戊唑醇混合体积比为1:1时防效最高。

王兵[2](2021)在《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各个时期都会受到病害的影响,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化学防治可以有效的抑制水稻病害的发生,但是长期大量使用杀菌剂会带来环境污染和抗药性产生等问题。生防菌对环境影响小,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生防菌见效慢,受环境影响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使用受局限。而理想措施是化学药剂与生防菌联合使用,达到防治效果,同时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本试验将生防木霉菌和芽孢杆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研究其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探究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后对水稻病原菌的抑制效果。1.经过室内测定发现,参试的4种化学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啶酰菌胺<咯菌腈<氰烯菌酯<氟环唑。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三种木霉菌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哈茨木霉。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与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氰烯菌酯和啶酰菌胺与三种木霉菌的相容性较好。氰烯菌酯和啶酰菌胺与三种木霉菌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均有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其中氰烯菌酯与绿色木霉联合使用增效明显。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对峙培养法对水稻纹枯病菌进行药剂敏感性测定。研究表明4种化学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嘧菌酯>丙环唑>氟环唑>噻唑锌。3种木霉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长枝木霉>绿色木霉>哈茨木霉。嘧菌酯和噻唑锌与三种木霉菌均有较好的相容性。嘧菌酯与长枝木霉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好,有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3.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化学药剂和2种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种化学杀菌剂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醚菌酯>乙蒜素>波尔多液>三环唑。枯草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菌抑制效果强于地衣芽孢杆菌。醚菌酯和波尔多液与2种芽孢杆菌的相容性最好。醚菌酯与枯草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4.以水稻稻瘟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的抑制效果和2种芽孢杆菌菌悬液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丙环唑的抑制作用最好,其次是醚菌酯和春雷霉素,三环唑的抑制效果一般。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率大于地衣芽孢杆菌菌悬液。醚菌酯和春雷霉素与2种芽孢杆菌的相容性较好,其联合使用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其中醚菌酯与枯草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马丁[3](2020)在《吉林省西部地区水稻生产过程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及营养元素含量深受病虫草害的影响,由于市场上农药品种琳琅满目,农户无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农药品种。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农药,如何更加高效的发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成为了现代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水稻主产区吉林省西部地区水稻种植农户稻田发生的病虫草害情况、使用农药结构现状、农药投入产出等问题,为改善水稻种植户使用农药结构及不合理使用农药技术所导致的水稻投入产出效益、生态环境及消费者健康等问题提供合理建议。结果表明主要威胁水稻生长的病害是稻瘟病(37.5%)、立枯病(29.5%)及恶苗病(20%),结合用药成本、病害防治率等因素,成分为稻瘟灵的富士一号是治疗稻瘟病最好的农药产品;成分为恶霉灵的化学试剂是性价比最高的防治立枯病农药品种;成分为甲霜灵·种菌唑的顶苗新以其极佳的生根壮苗效果、成本及防治效果成为农户防治恶苗病的最佳选择;虫害以二化螟为主,治疗的农药主要包括甲维盐、三唑磷;而草害则以稗草为主,其中240户水稻田受到稗草的危害,在封闭除草期性价比最高的为农思它,茎叶处理期性价比最高的是稻杰。建议当地农户使用性价比高的农药品种。此外,为了降低抗性的发生,建议间隔使用治疗稻瘟病的农药,而立枯病多种土壤真菌混合侵染引起的,建议多种药剂混配使用效果更好。针对水稻二化螟虫害,建议混合施用以阿维菌素、三唑磷及毒死蜱为主要成分的化学药剂,而稗草的处理以封闭为主,茎叶处理过程以五氟磺草胺和氰氟草酯混配使用效果更加。生物防治由于其自身绿色无公害、防治效果较好、价格低廉等优势,将成为重要的作物病害防治手段以保障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王晓莉,李哲,叶文武,杨红福,庄义庆,郑小波[4](2020)在《江苏省13个地区水稻种子携带4种不同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水稻种子携带病原菌是水稻恶苗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江苏省栽培水稻品种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状况。[方法]采用可分别特异性识别引起水稻恶苗病的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des)和F.andiyazi的LAMP检测技术,对江苏省2017年收获的103份水稻种子携带上述4种病原菌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103份稻种样本中,有89份检测出携带水稻恶苗病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藤仓镰孢,为83.5%,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andiyazi也被检测到,但检出率较低,依次为15.5%、1.9%和1.9%。[结论]江苏省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是一种普遍现象,藤仓镰孢是江苏水稻恶苗病的优势致病菌种,其次是层出镰孢。种子带菌是上述2种病原菌所致恶苗病的重要初侵染源。

孙天宇[5](2020)在《抗水稻恶苗病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恶苗病是一种世界性水稻病害,主要由藤仓镰孢菌引起,发生在中国各稻区。最终致使水稻产量严重减少、稻米的质量大幅度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我国目前主要使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来控制水稻恶苗病,然而大量施用化学类农药必定会破坏生态环境,且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相比之下另一种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则安全可靠,其能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且对环境的污染小。因此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水稻恶苗病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防治的发展中,放线菌因其种类多,基数大且具有防病、杀虫、除草、促生等功能,渐渐脱颖而出,不断的被人们发掘。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感染水稻恶苗病的稻田进行样品采集。对分离自健康及染病的水稻根际放线菌进行包括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在内的广谱抗菌测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分离提取并进行抗水稻恶苗病活性验证,同时对活性菌关于水稻恶苗病防效、对不同作物的定殖能力和促生能力进行测试。探究活性菌株的拮抗能力,促生能力等对农业作物有益的潜在能力,来为农业上水稻恶苗病的防治以及微生物菌剂商品化提供菌种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于发病水稻茎部分离得到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于健康和感病水稻植株的根际土共分离放线菌135株。其中来自健康水稻植株的放线菌为47株,来自感病水稻植株的放线菌为63株,共存的放线菌为25株,感病植株在放线菌种类上有一定优势。(2)菌株C42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且对水稻恶苗病的活性最好为61.27±0.02%,对菌株C42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一株链霉菌,与菌株Streptomyces scabiei NRRL B-16523T(99.59%),菌株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i KACC 20186T(99.52%)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度最高且始终在一个进化分支上,该菌株符合链霉菌属的特征并根据其分离源将其命名为Streptomyces oryzagri。(3)用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进行水稻染病测试,结果表明致病菌107CFU/m L的孢子悬液对水稻的侵染性最强,接病发病率为84.22±0.71%,发病时间15-20天,病情指数45.91±0.45。菌株C42(109CFU/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的水稻抵抗水稻恶苗病效果最佳,发病率从83.75±0.81%降低至22.73±0.87%,病情指数从45.57±0.75降低至18.77±0.47。(4)菌株C42具有产吲哚乙酸、溶磷和产几丁质酶的能力,对水稻、玉米、小麦和生菜均具有促生长效果。且能够提高作物的CAT酶活性、S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该菌可长期稳定的定殖于水稻、玉米、生菜等植物根际,接种后第20天定殖量的增长逐渐趋于平缓,分别为6.3×104CFU/g土壤干重、7.9×104CFU/g土壤干重和5.7×104CFU/g土壤干重,此外,其可定殖于三种植物根内,在接种第20天时的定殖能力分别为2.3×104CFU/g鲜根重、1.3×104CFU/g鲜根重和3.4×104CFU/g鲜根重,其根内定殖能力低于根际定殖能力。(5)经抗水稻恶苗病活性追踪,鉴定出两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phencomycin,最终验证了其对水稻恶苗病的活性。

赵渊[6](2020)在《水稻恶苗病生防菌筛选及防控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害的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和危害日益严重,然而当前水稻恶苗病的基础研究薄弱、防控水平较低、防控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防控植物病害目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品种抗性、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本研究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开展了生防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水稻品种抗性评价和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的敏感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60株细菌,从中筛选出一株对恶苗病菌拮抗作用最强的菌株,命名为H168。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化学敏感性、基因序列和细胞壁脂肪酸组成等一系列特征、特性研究,将H168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研究发现,H168菌株对水稻恶苗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多种培养基上都能快速生长,可以形成成熟稳定的生物膜结构,能大量分泌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等多种细胞壁裂解酶。该菌株还可以调节水稻POD、CAT、SOD、PPO和PAL等多种防御相关酶活性,诱导植株产生抗病性。盆栽试验表明,在接种条件下H168菌株对水稻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说明H168在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物防治上潜力巨大。2.利用苗期接种法,对26个水稻品种(品系)进行恶苗病抗性鉴定发现,花优14、秋优金丰、Y两优911和粤香占为抗恶苗病品种;甬优1540、楚梗2号两个品种表现为中抗恶苗病品种,其它品种都不同程度的感恶苗病。其中高感和感病品种有11个,占全部品种的42.3%,此次试验没有发现高抗品种3.利用室内生测的方法评估了10种农药对水稻恶苗病的抑菌活性,发现咪鲜胺、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室内活性最高,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活性较低。由于生产上反映咪鲜胺存在抗药性问题,本研究对来自富阳区的106株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进行了检测。发现85株水稻恶苗病菌株对咪鲜胺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在0.012-0.620ug·ml-1,敏感性相差51倍。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不稳定,随着转接代数的增加抗药性逐渐降低,但下降比较缓慢。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嘧菌酯和多菌灵无交互抗性,但与戊唑醇存在交互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水稻恶苗病的高效防控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并提供新的思路。

刘金鑫[7](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栽培中经常遭受多种病原菌侵染为害如水稻立枯病,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的生产。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稻重要产区,黑龙江省由于特殊的寒地冷凉条件导致水稻立枯病成为水稻苗期最严重的病害。有效控制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病害的前提和基础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及分布。因此,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水稻的主栽地区采集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分离并鉴定,在此基础上对优势菌株的抗药性以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结果将对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有针对性地指导田间生产。本文对来自黑龙江省10个水稻主产地区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双鸭山、牡丹江、伊春、黑河、佳木斯、绥化和大庆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分离获得225株水稻立枯病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9种病原真菌,分别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108株,占比48.0%、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26株,占比11.6%、三线镰孢(F.tricinctum)18株,占比8.0%、芳香镰孢(F.redolens)15株,占比6.7%、木贼镰孢(F.equiseti)14株,占比6.2%、腐皮镰孢(F.solani)14株,占比6.2%、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15株,占比6.7%、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9株,占比4.0%、缩窄弯孢(Curvularia coatesiae)6株,占比2.6%。其中,尖镰孢为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此外,链格孢和缩窄弯孢作为水稻立枯病的病原菌在中国东北地区首次被发现。针对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的74株尖镰孢单孢株,开展了致病力及对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咪鲜胺和咯菌腈的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大多为中等致病力菌株;多菌灵在有效剂量达10μg/m L时,菌株均在中抗以上,无敏感菌株,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优势菌株对多菌灵已产生了抗药性,不适合在该地区应用;咪鲜胺的EC50平均值为13.4562μg/m L;咯菌腈的EC50平均值为0.3393μg/m L,远小于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也就是说,咪鲜胺和咯菌腈均可抑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但咯菌腈更适合在该省作为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有效药剂进行推广。本研究采用SSR标记技术评估了74个黑龙江省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单孢株的遗传多样性,从2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引物进行扩增,以相似系数0.79为界,将来自不同地区的74株尖镰孢群体划分成9个类群。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尖镰孢群体与地理来源、致病力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10μg/m L)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不同地理来源的种群间存在很大程度的遗传分化(Fsp=0.374),说明黑龙江省不同地理来源对水稻立枯病优势菌株群体分化有显着影响。

归连发,王新其,曹黎明,宋忠明,孙慧梅,武向文[8](2020)在《上海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上海地区近年来优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结果表明,采用农业、生物防治配以化学防治或选用稻田生态种养配以物理和生物防治的水稻绿色防控措施,病虫害的防控效果与常规化防相当。同时,实施绿色防控的核心区和示范区稻田生态群落得到明显改善,天敌数量显着增加,生长季水稻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也明显减少,用药量比常规化学防治减少42.03%,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品质。

李哲[9](2019)在《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分布。该病在我国发生较重,严重时可造成水稻减产60%。江苏省盐城市、扬州市、南通市和镇江市均发生过病害大流行。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徒长、矮化、褪绿和死苗等,还有些植株虽然携带病原菌但无病症。在水稻的整个种植期均可发病,苗期和成株期为发病高峰期。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主要与藤仓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usarium andiyazi有关,其中藤仓镰孢的致病力最强。病原菌以菌丝体寄藏在种子中,随着种子萌发病菌侵入植物组织内引起发病,发病秧苗产生分生孢子随着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种传病害,种子带菌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进而影响产量。因此了解种子的带菌情况可为种子处理与预防提供参考。本研究应用本实验室研发的可特异性诊断藤仓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andiyazi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江苏省2017年收获的103个水稻品种携带恶苗病菌。藤仓镰孢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83.5%;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andiyazi的检出率依次是15.53%、1.94%和1.94%。表明江苏省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藤仓镰孢是引起本省水稻恶苗病的优势种。本研究对了解江苏省2017年收获的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状况有参考价值。苗期和成株期是水稻恶苗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明确田间不同药剂处理后的发病秧苗携带的病原菌种群组成,可为基层科研单位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应用上述技术检测了江苏省2018年采集的苗期和成株期疑似水稻恶苗病样本共47份,结果表明:苗期与成株期检测到的恶苗病菌组成不同,29份苗期样本中仅检测到藤仓镰孢和层出镰孢两种水稻恶苗病菌,检出率为89.66%和27.59%;18份成株期样本中4种恶苗病菌均有检出,藤仓镰孢、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和F.andiyazi的检出率分别为88.89%、50.00%、44.44%和22.22%。江苏省水稻苗期与成株期秧苗中以藤仓镰孢为优势种,且成株期较苗期携带的恶苗病菌种类更多,对了解江苏省水稻在苗期和成株期恶苗病菌的种群组成有参考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江苏省水稻携带恶苗病菌的情况以及不同药剂处理后仍能检测到的恶苗病菌发现,以藤仓镰孢为优势种;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andiyazi在成株期的检出率高于种子和苗期。

朱友理,何东兵,曹书培,吴小美,邱晓红[10](2019)在《不同浸种剂和浓度对5个水稻品种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不同药剂和浓度对苏南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发芽率和幼苗质量的影响,研究3种常用浸种剂在不同浸种浓度下对5个水稻品种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浸种药剂和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的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长影响有差异。16%咪鲜·杀螟丹WP 200、400倍液对南粳5055、武运粳23、武运粳30、镇稻18和宁粳7号的发芽率、幼苗根长有显着抑制作用;17%杀螟·乙蒜素WP 400、600倍液对南粳5055的发芽率有显着促进作用;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对南粳5055、镇稻18的幼苗根长有显着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药剂浓度成正比。对水稻发芽率的影响效应是药剂浓度>品种,浓度间、品种间差异显着,二者互作效应有显着差异。不同水稻品种对同一药剂和浓度的敏感性不同,药剂浓度越高,品种间敏感性差异越大。5个品种发芽率、根长和苗长生长对16%咪鲜·杀螟丹WP200、400倍液的敏感性从低到高顺序为宁粳7号﹤南粳5055、镇稻18和武运粳23﹤武运粳30。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的恶苗病田间防效较好,17%杀螟·乙蒜素WP 200倍液防效一般,16%咪鲜·杀螟丹WP 400倍液防效较差。建议苏南地区在武运粳23、武运粳30和宁粳7号等浸种时选用25%氰烯菌酯SC 2 000倍液,镇稻18和南粳5055、镇稻18浸种时不宜用25%氰烯菌酯SC 3 000倍液。

二、上海地区水稻恶苗病的回升因素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地区水稻恶苗病的回升因素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恶苗病概述
        1.1.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
        1.1.3 病原菌
        1.1.4 病害循环
    1.2 影响水稻恶苗病发生因素
        1.2.1 温、湿度
        1.2.2 育秧方式
        1.2.3 栽培管理
        1.2.4 种子带菌
    1.3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抗病品种的利用
        1.3.3 物理防治
        1.3.4 生物防治
        1.3.5 化学防治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病样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药剂
        2.1.5 秧土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2.2.2 接种方法比较
        2.2.3 不同条件对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2.2.4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2.2.5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3.1.1 形态学鉴定
        3.1.2 病原菌分子鉴定结果
        3.1.3 致病性测定
    3.2 接种方法比较
    3.3 不同条件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1 不同浸种温度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2 不同催芽温度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3 不同接种时期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4 不同接种温度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5 不同因子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3.4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3.4.1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4.2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产孢的抑制作用
        3.4.3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3.4.4 杀菌剂复配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4.5 杀菌剂复配对病原菌产孢的抑制作用
        3.4.6 杀菌剂复配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3.5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1 药剂浸种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2 种衣剂包衣对水稻幼苗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3 种衣剂包衣+药剂浸种对水稻幼苗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4 两种浸种药剂混合使用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4.1 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4.2 接种方法比较
    4.3 不同条件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4.4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4.5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防菌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
        1.1.1 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1.1.2 芽孢杆菌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
        1.2.1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1.2.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2.3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
        1.2.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1.3 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杀菌剂联用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1.3.1 杀菌剂对生防菌的影响
        1.3.2 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的现状
    1.4 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菌测定
        2.2.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2.2.3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菌作用
        2.2.4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
        3.1.1 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
        3.1.2 木霉菌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3.1.3 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
        3.1.4 杀菌剂与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
        3.1.5 木霉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效果评价
    3.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
        3.2.1 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2.2 木霉菌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2.3 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3.2.4 杀菌剂与3种木霉菌的相容性测定
        3.2.5 木霉菌与噻唑锌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3.3 杀菌剂和芽孢杆菌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3.3.1 杀菌剂对水稻胡麻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3.2 芽孢杆菌对水稻胡麻斑病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3.3 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水稻胡麻斑病的抑制作用
        3.3.4 芽孢杆菌对杀菌剂的相容性测定
        3.3.5 杀菌剂与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3.4 杀菌剂和芽孢杆菌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3.4.1 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4.2 芽孢杆菌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4.3 芽孢杆菌发酵液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3.4.4 杀菌剂与芽孢杆菌的相容性测定
        3.4.5 芽孢杆菌与杀菌剂联合使用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
4.讨论
    4.1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4.2 木霉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4.3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胡麻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4.4 芽孢杆菌和杀菌剂及其联合使用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吉林省西部地区水稻生产过程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药产业现状分析
        1.2.2 农户选择农药种类与作物种类及生产区情况关联性分析
        1.2.3 农户选择农药种类与政策导向关联性分析
        1.2.4 农户选择农药种类与农户特征以及制剂成本关联性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样本选取
        1.5.2 样本容量确定
        1.5.3 问卷设计
        1.5.4 研究区水稻种植概况
        1.5.5 研究区水稻种植户基本情况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1.7.1 创新点
        1.7.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水稻生产过程病害发生情况及农药购买行为分析
    2.1 水稻生产过程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象调查与分析
    2.2 防治水稻主要病害农药使用占比分析
        2.2.1 稻瘟病农药使用占比分析
        2.2.2 立枯病农药使用占比分析
    2.3 防治水稻主要病害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2.3.1 稻瘟病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2.3.2 立枯病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2.3.3 恶苗病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水稻生产过程虫害发生情况及农药购买行为分析
    3.1 水稻生产过程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象调查与分析
    3.2 防治水稻二化螟农药使用占比分析
    3.3 防治水稻二化螟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水稻生产过程草害发生情况及农药购买行为分析
    4.1 水稻生产过程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象调查与分析
    4.2 防治水稻主要草害农药使用占比分析
        4.2.1 水绵防治农药使用占比分析
    4.3 防治水稻主要草害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4.3.1 稗草防治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4.3.2 水绵防治农药经济效益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水稻生产过程农药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4)江苏省13个地区水稻种子携带4种不同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供试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DNA提取
    1.3 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
    1.4 LAMP检测稻种带菌结果的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水稻种子携带水稻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结果
    2.2 LAMP检测稻种上携带水稻恶苗病菌的分离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5)抗水稻恶苗病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恶苗病的研究概况
        1.1.1 水稻恶苗病病因及症状
        1.1.2 水稻恶苗病的危害情况
    1.2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1.2.1 水稻恶苗病的农业防治
        1.2.2 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
        1.2.3 水稻恶苗病的生物防治
    1.3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
        1.3.1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
        1.3.2 植物根际微生物调节植物生长机制
    1.4 链霉菌在植物根际微生物中的优势地位
    1.5 功能链霉菌在农业生产中的优点及面临的挑战
    1.6 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分离样品
        2.1.2 实验用种
        2.1.3 供试菌株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与药品
        2.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培养基及制备方法
    2.4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4.1 采集样品预处理
        2.4.2 水稻恶苗病致病菌和根际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2.5 功能放线菌的筛选
        2.5.1 放线菌孢子抑菌活性检测
        2.5.2 活性菌发酵液活性测定
        2.5.3 产纤维素酶定性检测
        2.5.4 产木质素酶定性检测
        2.5.5 产蛋白酶定性检测
        2.5.6 产吲哚乙酸定性检测
        2.5.7 溶磷能力检测
        2.5.8 产几丁质酶定性检测
    2.6 活性放线菌防病能力评估
        2.6.1 活性菌及水稻恶苗病致病菌孢子计数
        2.6.2 水稻种子表面消毒
        2.6.3 水稻恶苗病致病能力检测
        2.6.4 活性放线菌防效能力检测
    2.7 活性放线菌促生能力评估
        2.7.1 种子平皿发芽试验
        2.7.2 盆栽促生试验
        2.7.3 田间促生试验
        2.7.4 定殖试验
    2.8 菌种鉴定
        2.8.1 分子水平鉴定
        2.8.2 形态及培养特征鉴定
        2.8.3 生理生化测定
        2.8.4 化学分类鉴定分析
    2.9 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提取
        2.9.1 发酵初试
        2.9.2 大量发酵
        2.9.3 萃取浓缩
        2.9.4 分离提取
        2.9.5 化合物结构鉴定
        2.9.6 化合物抗水稻恶苗病活性验证
    2.10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的采集及病原菌分离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检测
    3.2 放线菌的分离及归类
    3.3 放线菌抑菌活性检测
        3.3.1 抗真菌活性检测
        3.3.2 抗细菌活性检测
        3.3.3 放线菌发酵液抑制水稻恶苗病活性检测
    3.4 放线菌功能特性测试
    3.5 活性菌防效及水稻促生能力检测
    3.6 活性菌促生能力评估
        3.6.1 种子平皿发芽试验
        3.6.2 生菜盆栽促生试验
        3.6.3 玉米盆栽促生试验
        3.6.4 玉米田间促生试验
        3.6.5 活性菌株C42的定殖能力
    3.7 菌株C42的菌种鉴定
        3.7.1 系统进化分析及分子水平鉴定
        3.7.2 形态及培养特征鉴定
        3.7.3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3.7.4 化学分类鉴定
    3.8 菌株C4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3.8.1 分离提取
        3.8.2 次级代谢产物薄层层析结果
        3.8.3 次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3.8.4 化合物对水稻恶苗病活性验证
4 讨论
    4.1 水稻恶苗病生防菌的应用
    4.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应用
    4.3 微生物定殖能力影响其与植物互作
    4.4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抗病性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水稻恶苗病生防菌筛选及防控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水稻病害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1.2 水稻恶苗病的研究概况
        1.2.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传播与危害
        1.2.2 水稻恶苗病品种抗性研究
        1.2.3 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
        1.2.4 水稻恶苗病的农业防治
    1.3 生防细菌在植物病害中的防治应用
        1.3.1 基于生防细菌的生物药剂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1.3.2 芽孢杆菌类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应用
        1.3.3 芽孢杆菌在水稻恶苗病防控上的应用
        1.3.4 贝莱斯芽孢杆菌类生防菌的开发与应用
        1.3.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6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剂
        2.1.2 试验培养基
        2.1.3 供试水稻品种
        2.1.4 供试药剂
        2.1.5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2.2.2 拮抗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
        2.2.3 拮抗菌株H168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盆栽试验设计
        2.3.1 试验前准备工作
        2.3.2 试验设计
    2.4 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2.4.1 水稻材料和菌种来源
        2.4.2 水稻秧苗培育及种植
        2.4.3 菌悬液配制
        2.4.4 接种及取样
        2.4.5 粗酶液的提取
        2.4.6 酶活的测定
    2.5 拮抗细菌产生生物膜的能力
    2.6 拮抗细菌产酶能力的测定
        2.6.1 几丁质酶检测
        2.6.2 纤维素酶检测
    2.7 水稻品种抗恶苗病鉴定
    2.8 水稻恶苗病防控药剂的筛选
    2.9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研究
        2.9.1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分离
        2.9.2 咪鲜胺对各菌株的毒力测定
        2.9.3 水稻恶苗病菌抗药的稳定性
        2.9.4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和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2.9.5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恶苗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对水稻恶苗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3.1.1 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3.1.2 拮抗菌株H168的鉴定
    3.2 接种条件下H168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3 H168菌株诱导水稻抗病相关的酶活性
        3.3.1 POD活性
        3.3.2 CAT活性
        3.3.3 SOD活性
        3.3.4 PPO活性
        3.3.5 PAL活性
    3.4 H168菌株生物膜的形成
    3.5 H168菌株分泌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3.6 水稻恶苗病抗病品种的筛选
    3.7 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
        3.7.1 水稻恶苗病防控药剂的筛选
        3.7.2 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的抗性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
        4.1.2 拮抗菌株的鉴定
        4.1.3 H168的生防机制
        4.1.4 水稻恶苗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4.1.5 水稻品种苗期对恶苗病的抗性
        4.1.6 水稻恶苗病的药剂筛选
        4.1.7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
    4.2 结论
        4.2.1 水稻恶苗病生防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4.2.2 稻恶苗病生防拮抗菌的生物学特性与鉴定
        4.2.3 水稻恶苗病生防拮抗菌的防病初步机制
        4.2.4 水稻品种恶苗病抗性的评价和筛选
        4.2.5 水稻恶苗病化学药剂的筛选
        4.2.6 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
    4.3 论文的创新点
    4.4 后续研究
        4.4.1 水稻恶苗病抗病品种的筛选进一步扩大
        4.4.2 化学药剂以及生物菌剂的田间试验
        4.4.3 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的重要性
    1.2 水稻立枯病的研究现状
        1.2.1 水稻立枯病及主要致病菌镰孢菌的危害
        1.2.2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症状
        1.2.3 水稻立枯病菌种类
        1.2.4 水稻立枯病菌的发病规律
        1.2.5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1.3 水稻立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SSR标记技术应用于尖镰孢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药品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离与培养
        2.1.5 形态学鉴定
        2.1.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优势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步骤
        2.2.3 数据统计
    2.3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2.3.1 供试药品
        2.3.2 试验步骤
        2.3.3 数据统计
    2.4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1 优势种群单孢株的DNA提取
        2.4.2 DNA浓度的测定
        2.4.3 供试引物
        2.4.4 PCR扩增
        2.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6 引物的初筛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立枯病病菌的分离与致病性的确定
        3.1.1 水稻立枯病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3.1.2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子鉴定
        3.1.3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群体鉴定及分布
    3.2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的致病力评估
        3.2.1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分子生物学鉴定
        3.2.2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的致病力评估
    3.3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对常用药剂室内敏感性测定
        3.3.1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对多菌灵敏感性测定
        3.3.2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对咪鲜胺和咯菌腈敏感性测定
    3.4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3.4.1 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4.2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不同地理来源、致病力和对多菌灵敏感性的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3.4.4 不同地理来源群体的遗传关系
        3.4.5 不同致病力群体的遗传关系
        3.4.6 对多菌灵不同敏感性群体的遗传关系
4 讨论
    4.1 水稻立枯病菌的鉴定
    4.2 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类及致病性
    4.3 化学防治及抗药性表现
    4.4 水稻立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上海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2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1 农业防治
    2.2 生物防治
        2.2.1 生物群落多样性生物链防控
        2.2.2 赤眼蜂释放
        2.2.3 生态种养
        (1)稻—蛙种养技术。
        (2)稻—鸭共育模式。
        (3)稻田综合型种养。
    2.3 物理防治
    2.4 新型药剂防控
        2.4.1 种子处理
        2.4.2 新型生物制剂应用
    2.5 绿色防控技术综合示范应用成效
        2.5.1 农药控减显效
        2.5.2 加大生物制剂应用,调优药剂品种结构
        2.5.3 提高稻米产品质量安全
        2.5.4 提高农药利用率
3 讨论

(9)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水稻恶苗病的研究进展
    1 水稻恶苗病的分布与危害
        1.1 国外水稻恶苗病的分布与危害
        1.2 国内水稻恶苗病的分布与危害
    2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2.1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
        2.2 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
        2.3 水稻恶苗病菌的侵染循环
        2.4 水稻恶苗病的发病因素
    3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3.1 化学防治
        3.2 生物防治
        3.3 物理防治
    4 水稻恶苗病菌的检测方法
        4.1 种子带菌的检测方法
        4.2 现代分子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江苏省水稻种子携带的恶苗病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供试品种种子上携带恶苗病菌的DNA提取
        1.3 水稻恶苗病菌的LAMP反应体系
        1.4 LAMP检测稻种带菌结果的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水稻种子携带水稻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结果
        2.2 LAMP检测稻种上携带水稻恶苗病菌的验证结果
        2.3 来自不同地区且携带藤仓镰孢稻种的检测分离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江苏省水稻苗期与成株期的恶苗病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病组织DNA的提取
        1.3 水稻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
        1.4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疑似水稻恶苗病样本的LAMP检测结果
        2.2 苗期疑似水稻恶苗病样本的的病原菌分离
        2.3 成株期疑似水稻恶苗病样本的LAMP检测和分离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项目资助
致谢

(10)不同浸种剂和浓度对5个水稻品种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水稻品种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药剂浸种浓度设置
        1.2.2 浸种与发芽
    1.3 调查与统计
        1.3.1 调查项目
        1.3.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浸种药剂和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发芽率的影响
    2.2 不同浸种药剂和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根长的影响
    2.3 不同浸种药剂和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苗长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浸种对恶苗病的田间防效
3 结果与讨论

四、上海地区水稻恶苗病的回升因素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D]. 邱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生防菌与杀菌剂联合应用对水稻主要病害病原菌的作用[D]. 王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吉林省西部地区水稻生产过程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马丁. 吉林农业大学, 2020
  • [4]江苏省13个地区水稻种子携带4种不同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J]. 王晓莉,李哲,叶文武,杨红福,庄义庆,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0(05)
  • [5]抗水稻恶苗病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D]. 孙天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6]水稻恶苗病生防菌筛选及防控相关技术研究[D]. 赵渊. 广西大学, 2020(02)
  • [7]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刘金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上海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 归连发,王新其,曹黎明,宋忠明,孙慧梅,武向文. 作物研究, 2020(03)
  • [9]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的LAMP检测[D]. 李哲.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10]不同浸种剂和浓度对5个水稻品种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安全性研究[J]. 朱友理,何东兵,曹书培,吴小美,邱晓红.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7)

标签:;  ;  ;  ;  ;  

上海地区稻瘟病的恢复因素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