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ABO_3对炸药性能的影响

纳米ABO_3对炸药性能的影响

一、纳米ABO_3对火炸药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固体推进剂作为国防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其具备高比冲、高密度及高燃烧速率等特征,而燃烧催化剂是其中必不可缺的关键组分之一。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燃烧催化剂对改善推进剂点火燃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具备大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在推进剂领域广受关注,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于推进剂中,又可与纳米催化剂复配使用,利用两组分互补协同作用,使复合催化剂发挥最大功效。本文以设计、合成高效石墨烯基催化剂催化含能组分分解为目标,主要制备了六种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自组装法制备出三维大孔网状结构的rFe2O3/rGO复合物。运用XRD、SEM、TEM及XPS等手段对所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采用DSC研究rFe2O3/rGO对含能组分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催化分解效果,发现rFe2O3/rGO较rFe2O3对CL-20的催化分解活性更高,表观活化能降低了19.69 k J·mol-1。热分解动力学研究发现,催化剂的加入并未改变CL-20的分解机理。进一步比较研究了rFe2O3和rFe2O3/rGO对CL-20的撞击感度的影响,发现石墨烯的引入使CL-20撞击感度降低了2.0 J,有效提高了CL-20安全使用性能。(2)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一种花状微球结构的γ-Fe2O3/rGO复合物。之后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发现石墨烯起分散颗粒和调节颗粒尺寸两方面的作用。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加,γ-Fe2O3由微米级球状转变为纳米级花状颗粒,并且均匀分散于石墨烯表面,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状交联结构。采用DSC研究γ-Fe2O3和γ-Fe2O3/rGO-2对CL-20和环四亚甲基四硝铵(HMX)的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发现γ-Fe2O3/rGO-2比γ-Fe2O3使CL-20和HMX表观活化能降低更多,分别降低了32.34和88.63 k J·mol-1。热分解动力学分析发现,γ-Fe2O3/rGO-2使CL-20分解机理由随机成核随后生长模型转变为自催化枝状成核模型。(3)采用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一种亚纳米尺寸的无定形am-Fe2O3材料。并通过对反应温度和煅烧温度的调控,获得了不同结晶状态下的Fe2O3材料。运用DSC比较了无定形氧化铁和结晶性好的氧化铁对HMX的催化分解活性,发现随着结晶度的增强,HMX的放热分解峰温从283.16℃分别降低至265.41、268.93和273.54℃,即无定形氧化铁的催化活性优于结晶性好的氧化铁。之后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无定形am-Fe2O3/rGO复合材料。通过DSC对比研究了am-Fe2O3和am-Fe2O3/rGO对HMX和CL-20的催化分解作用,发现适量石墨烯浓度下的am-Fe2O3/rGO复合物催化活性均优于am-Fe2O3。(4)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一种CoFe2O4/rGO复合材料,其中CoFe2O4纳米颗粒粒径为22 nm左右。将CoFe2O4/rGO复合材料用作促进含能组分放热分解的催化剂及铝热剂中的氧化剂,研究了石墨烯浓度对复合物的催化活性、铝热行为及激光点火性能的影响。DSC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浓度在调节CoFe2O4/rGO的催化含能组分分解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大,CoFe2O4/rGO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铝热行为研究与激光点火实验表明较低的石墨烯浓度才能在保证铝热剂即容易点火并能维持燃烧的情况下,又具备较高能量水平。综合分析表明,只有适量浓度的石墨烯与CoFe2O4复合,才能发挥CoFe2O4/rGO的最大功效。(5)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铋离子掺杂氧化铁材料(Bi-Fe2O3),然后通过自组装法将Bi-Fe2O3负载到石墨烯上,获得一种三维多孔结构的Bi-Fe2O3/rGO复合材料。将Bi-Fe2O3和Bi-Fe2O3/rGO用作催化HMX分解的催化剂和铝热剂中的氧化剂,研究Bi掺杂对催化活性、铝热行为、能量释放以及点火性能的影响。采用DSC研究Fe2O3、Bi-Fe2O3和Bi-Fe2O3/rGO对HMX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发现Bi掺杂在Fe2O3晶格中引入更多的缺陷,使其表面活性位点增加,而石墨烯的引入能抑制颗粒团聚,从而使Bi-Fe2O3/rGO表现最优的催化分解效果,使HMX的放热分解温度和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了11.37℃和349.53 k J·mol-1。通过铝热行为研究发现,Al/Bix-Fe2O3的铝热反应速率比未掺杂的Al/Fe2O3的反应速率更快,表明掺杂可以提高铝热剂的释能速率。激光点火实验表明铋掺杂使得Al/Fe2O3的点火延迟时间从31.5ms缩短至19 ms,即掺杂有效提高了铝热剂对激光的刺激响应能力,但是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阻燃特性会对铝热剂的激光点火产生抑制作用。(6)通过碱金属K和稀土金属Ce对铁酸铋进行掺杂调控,得到两种高纯度的KxBi1-xFeO3与CexBi1-xFeO3。并采用一锅法制备了两种纳米尺度的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复合材料,运用DSC研究了BiFeO3、BiFeO3/rGO、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对含能主要组分HMX和RDX的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掺杂可以提高BiFeO3对含能组分的催化活性。将其与石墨烯原位耦合后,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复合物对催化含能组分分解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孟敬玮[2](2021)在《废旧TNT的资源化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军事技术及其武器系统的快速发展,对于长期存储的炸药或由于一些原因而退役的弹药的处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处理废旧炸药的传统方法如露天焚烧、露天引爆、深海倾倒等,不仅存在安全性差、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还浪费了含能组分的潜在价值。探索一种高效、环境友好、又节省能源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TNT具有对撞击和摩擦不敏感、热稳定性好等特点,常作为军用混合炸药的组分之一(例如B炸药、梯黑铝炸药),在回收炸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与纯TNT的性能相比,回收TNT的性能几乎没有变化,满足再利用的要求,因此,通过将废旧TNT转化为其他高价值含能材料实现资源化再利用。炸药的安全性、安定性能在长期存储过程中会发生改变,而含能材料的热反应特性对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资源化再利用研究之前,分析含有TNT的混合炸药的热分解反应,可为日后混合炸药的储存及安全性评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首先对常用的含有TNT的混合炸药(B炸药和梯黑铝炸药)的热分解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废旧TNT的资源再利用问题展开了研究,将TNT转化为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去合成高价值的含能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按照B炸药、梯黑铝炸药的实际比例构建超晶胞模型。使用Reax FF/lg(C/H/O/N)反应力场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对B炸药在不同分解温度下热分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在B炸药的热分解过程中,RDX的分解速率明显比TNT的分解要快,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TNT和RDX的衰变速率明显加快。温度越高,两者被完全分解时的时间相差越短。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分解行为整体是相似的,分解产生的主要小分子有NO2、NO、N2O、H2O、CO2、N2、H2、HNO2和HNO。使用包含C/H/O/N/Al参数的Reax FF/lg反应力场模拟了梯黑铝炸药的热分解,并将结果与二元体系TNT/Al O、RDX/Al O和TNT/RDX的热分解行为比较。结果表明:铝纳米颗粒在三元体系中更容易扩散,扩散范围更广,Al和RDX分子的共同作用,降低了TNT的分解温度,促使TNT开环反应可以更早的发生,提前了TNT分子完全分解的时间,体系中大的含碳团簇明显减少。(3)以废旧TNT为原料设计不同的技术路线合成现有的性能优异的耐热炸药2,2’,4,4’,6,6’-六硝基偶氮苯(HNAB)和2,6-二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PYX),炸药中间体4,6-二硝基苯并呋咱(DNBF),对实验中的每一步产物通过熔点、红外、差热、核磁共振等收到表征,验证路线的可行性。最后TNT经过氧化、Schmidt重排、氧化偶氮制得HNAB;经过氧化、脱羧卤化、叠氮化、脱氮环化成功合成出目标产物DNBF;经过氧化、脱羧卤化、亲核取代、硝化成功制备了性能优异的耐热炸药PYX。(4)以TNT为基本结构,引入性能优异的三硝基甲基三唑、四唑环,设计了新型含能材料,利用Gaussian09和Explo5软件预测其性能。选择目标化合物,以TNT为原料设计了合成技术路线,通过红外、差热、核磁共振图谱等手段对每一步的产物分析表征,最后TNT经过氧化、脱羧卤化、取代成功制得3-三硝基甲基-5-硝基-1-(2,4,6-三硝基苯基)-1H-1,2,4-三唑。结果显示,3-三硝基甲基-5-硝基-1-(2,4,6-三硝基苯基)-1H-1,2,4-三唑的热分解温度为327℃,密度1.89g·cm-3,爆速达到9.01km·s-1,氧平衡为-30%,具有高的生成热、高的晶体密度、良好的氧平衡、耐热性,这表明该化合物可能在未来作为环境友好和高性能富氮或富氧材料应用。

刘博[3](2020)在《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双基系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固体推进剂是一种具备特定性能的高能量、高密度复合材料,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主要能量来源,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燃烧催化剂作为固体推进剂的重要组分,可有效改善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与传统燃烧催化剂相比,纳米金属(复合)氧化物由于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好,可提高推进剂燃速、降低压强指数、提升燃烧稳定性。为进一步理解纳米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作为燃烧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与性能,本论文构建了系列纳米金属(复合)氧化物及纳米金属复合氧化物-GO复合材料,研究了它们对固体推进剂中含能组分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优化不同配方推进剂,研究其燃烧性能,以期为设计性能优异的双基系推进剂提供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三种不同形貌尺寸的α-Fe2O3纳米中空晶体(Fe2O3-1、Fe2O3-2、Fe2O3-3)颗粒,对其结构形貌进行确记。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三种样品对AP和RDX热分解性能的影响,发现三种Fe2O3均具有催化性能,排序为Fe2O3-1>Fe2O3-2>Fe2O3-3,其原因在于Fe2O3-1粒径最小,比表面积最大。进一步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也证明了Fe2O3-1降低了AP和RDX的活化能。(2)采用XRD、SEM等分析了微米B粉(1#)、纳米B粉(2#)、Al粉(3#)及B/Al复合粉(4#)的组成和形貌。通过DSC法结合热分解动力学研究了纳米B粉及B/Al复合粉对HMX和CL-20热分解的催化性能,发现B粉对CL-20有强的催化分解作用,而Al粉则起到钝化分解作用。计算了B/Al复合粉与HMX有效复合体系在热分解峰温处的ΔS≠、ΔH≠和ΔG≠热力学函数值。(3)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了CuFe2O4-GO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FT-IR和XPS等表征了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实验研究发现复合材料对RDX热分解的催化性能依次为:CuFe2O4-GO>CuFe2O4/GO>CuFe2O4>GO;对HMX热分解的催化性能依次为:CuFe2O4-GO>CuFe2O4/GO>CuFe2O4。原位生长的CuFe2O4-GO和自组装的CuFe2O4/GO的催化性能皆优,无显着性差异,这可归因于CuFe2O4和GO形成复合材料的“正协同效应”。(4)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PbWO4-GO、Bi2WO6-GO、Co WO4-GO、Fe WO4-GO和Mn WO4-GO等五种钨酸盐-GO复合物,并进行了系统表征。通过DSC法研究了五种钨酸盐-GO复合物对RDX、TKX-50和FOX-7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五种钨酸盐-GO复合物与RDX和FOX-7均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其中,Mn WO4-GO和PbWO4-GO对RDX和FOX-7的热分解峰温的降低作用更为明显。Fe WO4-GO对TKX-50的热分解催化性能优异,使TKX-50的低温和高温分解峰温分别降低20.2和27.0°C,高温分解表观活化能降低了72.3 k J·mol-1,可作为含TKX-50固体推进剂的燃烧催化剂使用。(5)在催化分解研究基础上,以金属复合氧化物-GO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设计了双基和改性双基推进剂。基于单幅放大彩色摄影法、高温微热电偶分布测试和扫描电镜对含不同金属复合氧化物-GO催化剂的双基和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火焰结构、燃烧波温度分布和推进剂熄火表面形貌的分析,发现PbWO4-GO对双基推进剂的催化效果比CuFe2O4-GO更优异;PbWO4-GO对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催化效果比Bi2WO6-GO好。

司峰[4](2020)在《BaTiO3-BiMeO3基储能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脉冲功率技术向高重复频率脉冲功率、小型化和高可靠方向发展,脉冲电容器作为脉冲功率技术中的核心储能元件则需要具备更高的储能密度和功率密度。介质材料作为脉冲电容器的核心部件,它直接决定了脉冲电容器的性能。陶瓷介质材料由于其超高的功率密度、快速充放电能力、较宽的温度和频率使用范围以及高循环寿命等特点被认为是最佳的储能介质材料。但目前陶瓷介质材料所展现出来的储能密度仍相对较低。因此,开发具有更高储能密度和能量效率的储能陶瓷材料是实现脉冲功率系统小型化和集成化的当务之急。BaTiO3基陶瓷由于其较高的介电常数和极化强度被广泛研究其在储能方面的潜力。本文选用BaTiO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分改性致力于开发一种具有高储能密度和能量效率的储能陶瓷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所研究的组成范围(0.04~0.20)内,Bi(Zn1/2Zr1/2)O3可与BaTiO3完全固溶,形成了单一的钙钛矿结构。对XRD进行精修和Raman光谱分析表明,Bi(Zn1/2Zr1/2)O3的掺入使BaTiO3从四方相转变为赝立方相,Bi3+和(Zn0.5Zr0.5)3+分别进入BaTiO3基体中的A,B位。介电温谱测量表明,当x ≥ 0.08时(1-x)BaTiO3-xBi(Zn1/2Zr1/2)O3陶瓷从典型的铁电行为转变为介电弛豫行为。随着Bi(Zn1/2Zr1/2)O3含量的增加,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逐步提高。(1-x)BaTiO3-xBi(Zn1/2Zr1/2)O3陶瓷的极化响应也相应的从铁电响应过渡为弛豫铁电响应,从而提高了储能性能。在100 kV/cm的电场条件下,x=0.12具有最佳的可释放能量密度0.76 J/cm3和能量效率98.0%2.采用Bi(Ni1/2Zr1/2)O3和(1-x)BaTiO3复合制备的陶瓷,通过XRD和TEM分析,该体系在研究范围(0.08~0.16)内为赝立方结构,无任何杂相生成,表明Bi(Ni1/2Zr1/2)O3可与 BaTiO3固溶。(1-x)BaTiO3-xBi(Ni1/2Zr1/2)O3陶瓷的温度稳定性随着Bi(Ni1/2Zr1/2)O3含量的增加而得到了提高。当x=0.14时,其容温特性可满足EIA-X7R标准。同时,该组分还具有优异的储能性能,当电场为220 kV/cm时,可释放能量密度可达1.7 J/cm3,同时具有超高的能量效率94.0%。3.将Bi(Ni1/2Sn1/2)O3掺入 BaTiO3 中使(1-x)BaTiO3-xBi(Ni1/2Sn1/2)O3陶瓷的晶体结构从四方相转变为赝立方相,且晶格常数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表明Bi3+和(Ni1/2Sn1/2)3+分别进入了 BaTiO3基体晶格中的A位和B位,从而导致(1-x)BaTiO3-xBi(Ni1/2Sn1/2)O3从典型的铁电体转变为弛豫铁电体,提升储能性能。最终0.9BaTiO3-0.1Bi(Ni1/2Sn1/2)O3弛豫铁电陶瓷呈现出最优的储能性能:高的可释放能量密度2.52 J/cm3和超高的能量效率93.8%的,以及优异的温度稳定性(-55~150℃)和频率(10~1000 Hz)稳定性。此外,充放电测试表明0.90BaTiO3-0.10Bi(Ni1/2Sn1/2)O3的放电周期为0.18μs,功率密度达到19 MW/cm3。4.同样地,Bi(Mg1/2Sn1/2)O3掺入BaTiO3也使其结构从四方相转变为赝立方相。此外,Bi(Mg1/2Sn1/2)O3有效的抑制了晶粒生长,当其含量超过2 mol%就可使平均晶粒尺寸减小至1μm左右。而且随着Bi(Mg1/2Sn1/2)O3含量的增加,(1-x)BaTiO3-xBi(Mg1/2Sn1/2)O3陶瓷的绝缘电阻率不断提升,而漏电流则逐渐减小,有效的提升了击穿场强。以及A,B位的同时取代,使长程铁电有序遭到破坏,(1-x)BaTiO3-x Bi(Mg1/2Sn1/2)O3陶瓷从铁电体转变至弛豫铁电体,降低了剩余极化和极化响应的非线性,从而使储能密度得到提升。在x=0.12处获得最佳的储能性能:可释放能量密度为2.25 J/cm3,能量效率94.0%。此外,该组分也具有优异的频率(10~1000 Hz)稳定性和温度(-55~150℃)稳定性。相比于 0.90BaTiO3-0.10Bi(Ni1/2Sn1/2)O3陶瓷,0.88BaTiO3-0.12 Bi(Mg1/2Sn1/2)O3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 27.7 MW/cm3。5.Bi(Mg2/3Ta1/3)O3可与BaTiO3有效固溶,并使其晶体结构从四方相转变为赝立方相。在采用Bi(Mg2/3Ta1/3)O3与BaTiO3固溶制备的陶瓷中,随着Bi(Mg2/3Ta1/3)O3含量的增加,陶瓷的晶粒尺寸迅速变小,当x ≥ 0.03时,平均晶粒尺寸降至1 μm以下,对击穿场强做出贡献,当x=0.20时击穿场强可达391 kV/cm。当Bi(Mg2/3Ta1/3)O3的含量超过5 mo1%时,(1-x)BT-x Bi(Mg2/3Ta1/3)O3陶瓷从典型的铁电体转变为弛豫铁电体,改善了介电性能的温度稳定性和储能性能。当x=0.13时,呈现出良好的介电温度稳定性和最优的储能性能:容温变化率可满足EIA-X7R标准;室温下的可释放能量密度可达3.04 J/cm3,而且还具有超高的能量效率95.6%。同时,该组分的可释放能量密度和能量效率具有优异的频率(10~1000 Hz)和温度(-55~150℃)稳定性,在测试范围内的变化率不超过8%。此外,该组分也表现出快速的放电性能,其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可达654 A/cm2和39.3 MW/cm3。

冯余庆[5](2019)在《爆炸法合成钛酸锂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新常态,钛酸锂(Li4Ti5O12)离子电池作为新型化学能源的一种,其研究和发展一直为世界所瞩目。Li4Ti5O12材料是一种尖晶石型结构晶体,具有“零应变”特性,且拥有平坦的高工作电位,凭借高安全性、长循环稳定性、高库伦效率、制备简单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工业储能设备和电动汽车等相关领域。爆炸合成技术因反应快速性、高温和高压的特点,在合成新材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合成Li4Ti5O12材料的研究中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专用乳化炸药作为前驱体进行了爆炸合成Li4Ti5O12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同质量分数硝酸锂(LiNO3)的乳化炸药的配方设计、爆轰参数计算、性能测定、爆炸合成Li4Ti5O12粉体和爆炸产物的表征。具体的研究工作和相关结论如下:(1)通过对前驱体的选择,确定了以乳化炸药作为爆炸合成Li4Ti5O12的炸药载体。采用爆炸法合成Li4Ti5O12材料,确定了以固相法和溶胶-凝胶为主的前驱体制备方式,介绍了两种前驱体制备法所需的源材料与制备工艺的控制条件。(2)通过对专用乳化炸药配方设计原则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实验情况和约束条件,获得了LiNO3质量分数为10%、15%、20%和30%的4种专用乳化炸药配方。根据乳化炸药的制备条件,确定以水相温度为105°C、油相温度为95°C、乳化搅拌速率约为1500 r·min–1和聚苯乙烯微球为敏化剂制备所需的乳化炸药。(3)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的方法对不同LiNO3含量的专用乳化炸药的爆轰参数进行了计算和测定。结果显示,LiNO3质量分数为10%、15%、20%和30%的专用乳化炸药的爆热分别是3395.24、3391.03、3386.30和3374.76 kJ·kg–1,其爆温分别是2209、2228、2261和2320°C,随着LiNO3含量的增加,爆热和爆速表现出下降趋势,而爆温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逐渐升高。(4)首先按照数学模型所设计出的专用乳化炸药作为爆炸载体爆炸合成Li4Ti5O12材料,其次以两种两种不同方式制备的前驱体与普通乳化炸药混合爆炸合成Li4Ti5O12材料,研究了两类不同的乳化炸药对爆炸合成Li4Ti5O12材料的颗粒和形貌粉影响。结果显示,以LiNO3为乳化炸药基本组成成分之一,LiNO3含量越高,其相应的乳化炸药爆炸合成的Li4Ti5O12颗粒越规则,均一性越好,而且比通过前驱体和普通乳化炸药爆炸合成的Li4Ti5O12颗粒形貌完整,分布均匀;除此之外,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前驱体通过爆炸合成的Li4Ti5O12颗粒和形貌要比以固相法制备的前驱体爆炸合成的Li4Ti5O12颗粒和形貌要规则,分布要均匀。图[33]表[9]参[120]

郭帅帅[6](2018)在《石墨烯基钙钛矿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推进剂的燃烧性能包括燃速和压强指数,对增产弹的压裂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添加燃速调节剂是调节推进剂燃烧性能的最佳选择之一,其用量少,活性高,效果好。而研究燃速调节剂对推进剂主要组分热分解性能的影响可以预估其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制备了LaFeO3等钙钛矿金属氧化物和GO/LaFeO3等石墨烯基钙钛矿金属氧化物,并考察了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性能优异的燃速调节剂,提高增产弹的压裂效果提供实验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用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LaMO3(M=Fe、Co、Ni)和NdMO3(M=Fe、Co、Ni),用XRD探讨了Nd MO3(M=Fe、Co、Ni)的最佳煅烧温度,设定温度为600、700、800和900℃,得到NdFeO3,Nd Co O3和NdNiO3的最佳煅烧温度均为700℃。同时制备了石墨烯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和20%的GO/LaMO3(M=Fe、Co、Ni)和GO/NdMO3(M=Fe、Co、Ni)。用XRD,SEM,EDS和T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用DSC探究了上述催化剂对AP热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都对AP的热分解具有催化作用:LaFeO3,LaCoO3和La Ni O3三种催化剂中,LaCoO3对AP热分解的催化活性最高,AP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108℃;NdFeO3,NdCoO3和NdNiO3三种催化剂中,NdCoO3对AP的催化活性最高,AP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123℃;GO/LnMO3(M=Fe、Co、Ni)的石墨烯最佳百分比均为15%,AP的高温分解峰温分别降低了99,138和113℃;GO/NdFeO3的石墨烯最佳百分比为15%,AP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118℃;GO/NdCoO3的石墨烯最佳百分比为20%,AP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141℃;GO/NdNiO3的石墨烯最佳百分比为10%,AP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132℃;La和Nd对AP热分解的催化活性顺序为Nd>La,Fe、Co和Ni对AP热分解的催化活性顺序为Co>Fe≈Ni。

束学来[7](2015)在《露天煤矿火区爆破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综述了煤矿火区爆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煤矿火区爆破的发展需要,从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爆破技术、炸药的耐热性研究、施工组织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露天煤矿火区爆破危险源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从建立预防火区爆破事故安全技术规范、正确落实火区爆破安全技术措施、明确火区爆破安全检查内容、完善火区爆破施工组织四个方面预防和控制火区爆破事故。(2)首次系统地对火区爆破技术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所测炮孔温度对火区进行合理分区,再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各个温度区的爆破技术。结果得出结合火区炮孔温度特性和注水降温效果,红外测温仪和热电偶联合使用可较准确、快速的测得火区温度;控制炮孔数目、炮区人员数量、爆破时间,并区别布置起爆网路和调整爆破工序,可有效保障火区爆破安全和提高火区爆破效率。(3)首次从民用炸药耐热性能的物理化学原理、耐热炸药的机理、炸药热感度测试三个方面对火区爆破用炸药的耐热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胶状乳化炸药由于含有较多的水分,在高温下其具有更长的耐热时间;理论上使用高分子长链油相材料、添加抑制剂、形成低共熔物、多加水等制造的乳化炸药可明显提高其耐热性;烤燃弹法在药量、密封性等方面可以模拟炮孔实际情况,能用于各种炸药的耐热性试验。(4)在安全分析、爆破技术、炸药的耐热性研究基础上,对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提出了规范的管理技术措施。内容包括制定煤矿火区爆破联合作业规程、制定施工方案、制定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技术措施等,方便其推广应用于各种煤矿火区爆破。

康永[8](2012)在《纳米金属催化剂在推进剂中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固体推进剂是军事和航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所重视。目前,高能和高燃速推进剂是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在提高固体推进剂燃速的众多方法中,采用纳米催化剂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纳米催化剂既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又具有很好的能量性能。将该新型催化剂应用到固体火箭推进剂中,发现使推进剂的能量性能和燃烧性能都得到较大提高。回顾纳米催化剂的研究和发展,介绍纳米催化剂若干问题、制备及应用。

余宗学[9](2009)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对高氯酸铵催化热分解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是装药技术的核心,通过催化剂对推进剂主要组分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可以预估其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一是纳米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催化AP热分解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发催化性能优异的催化剂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二是利用催化剂原位生成技术的机理,研究微米级的过渡金属草酸盐和乙酸盐对AP热分解的催化,为制备AP体系催化剂提供一个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微乳液法制备了正交晶系的NdCrO3和立方晶系的NdCoO3纳米晶。用XRD,TEM,HRTEM,SEM,EDS,BET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产物与原料的投入比例一致。利用DSC/TG-MS热分析方法研究了NdCrO3和NdCoO3两种催化剂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研究表明,在NdCrO3催化剂的作用下,AP的热分解反应峰值温度下降了87℃,表观分解反应热从655 J·g-1增加到到1073 J·g-1;在NdCoO3催化剂的作用下,AP的热分解反应峰值温度下降了100℃,表观分解反应热从655 J·g-1增加到到1363 J·g-1。通过TG-MS研究发现,产生的气态逸出物一步产生,主要分解物质为H2O(m/z=18),NH3(m/z=17),O2(m/z=16,32),HCl(m/z=35,36,37,38),Cl2(m/z=70,72,74),NO(m/z=30),N2O(m/z=44)和NO2(m/z=46)。在NdCrO3催化剂的作用下,逸出气态产物在336℃左右大量产生,产生的最大离子流强度大幅度升高,峰型尖锐,分解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NdCoO3催化AP的热分解,逸出气态产物在318℃左右大量产生,与NdCrO3催化AP比较峰型较宽。由于纳米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提供了大量的表面反应活性中心,通过反应活性中心的吸附作用,加速AP的分解和氨的氧化,使反应放热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在金属氧化物表面吸附氧生成过氧化离子(O2-)和氧离子(O-,O2-),这是加速AP分解反应的主要原因。由于在活性中心大量吸附氧而生成大量的过氧化离子(O2-)和氧离子(O-,O2-),它们作为质子接受体可以加速AP的热分解,同时可以简化分解反应的步骤,使热分解反应瞬间完成。通过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ReCrO3(Re=Y,Sm,Er)等系列钙钛矿型结构的纳米晶。用XRD,TEM,HRTEM,SEM,EDS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产物与原料的投入比例一致,没有偏析现象。通过热分析法考察了ReCrO3(Re=Y,Sm,Er)纳米晶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这些纳米氧化物均能不同程度的催化AP。YCrO3使AP高温分解峰降低68℃,表观放热量增加595J.g-1;SmCrO3使AP高温分解峰降低82℃,表观放热量增加551J.g-1;ErCrO3使AP高温分解峰降低79℃,表观放热量增加758J.g-1。通过TG-MS研究发现这类催化剂在达到分解温度时,分解产生的离子流强度峰型尖锐,说明ReCrO3(Re=Y,Sm,Er)纳米晶均能快速催化分解AP,使反应瞬间完成。通过盐助溶液燃烧法,以硝酸铜、硝酸铬和硝酸钴为原料,尿素为燃烧剂,KCl为反应惰性盐制备尖晶石型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使用XRD,FT-IR、Raman,TEM等检测手段对于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粒子具有较完美的立方晶体结构,分散性较好,粒径较小。利用DTA和DSC研究了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特有的尖晶石结构使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组分的纳米金属氧化物。采用沉淀法制备了Cu、Co、Er、La的草酸盐,通过XRD、Raman、FT-IR、SEM等检测手段对草酸盐粒子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DSC/TG-MS联用技术研究了草酸钴对高氯酸铵的原位催化。结果表明,草酸钴原位分解生成的钴氧化物对高氯酸铵有较强的催化作用,添加2%的草酸钴使高氯酸铵的分解温度降低104℃,分解放热量从655 J/g增大到1469 J/g。分解的气相产物主要有H2O,NH3,O2,HCl,Cl2,NO,N2O和NO2。由于氧在新生态的纳米钴氧化物表面形成过氧化活性离子(O2-)和氧离子(O-,O2-),使氨氧化在钴氧化物的过氧化表面活性中心进行,加速了高氯酸铵的热分解,使其表观放热量大幅度增加。草酸铜也能强烈催化AP的热分解,使分解温度降低119℃,分解放热量从655 J/g增大到1560 J/g。研究了过渡金属乙酸盐对AP热分解的影响。研究表明乙酸钴使高氯酸铵的分解温度大幅度降低,分解温度提前119℃,放热量增大985 J/g;乙酸铜对AP的低温分解温度没有影响,使AP的高温分解温度提前69℃,放热量增大919 J/g。乙酸钴和乙酸铜原位催化AP,纳米级的钴氧化物和CuO在催化介质中直接生成,生成的新生态金属氧化物催化活性高,比表面积大,即时参与催化反应,最大程度发挥了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效能。

陈莉芬[10](2008)在《草酸盐及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盐助自蔓延燃烧法,以硝酸铜、硝酸铬和硝酸钴为原料,尿素为燃烧剂,KCl为惰性盐助剂制备尖晶石型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考察煅烧温度、燃烧剂种类及加入量、惰性盐助剂的种类及加入量对产物的粒径和形貌的影响。使用XRD、FT-IR、Raman、TEM等检测手段对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立方晶体结构,分散性较好,粒径较小。纳米钴酸铜的粒径约为50 nm,铬酸铜的粒径约为150 nm。采用DTA方法研究了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特有的尖晶石结构使纳米钴酸铜和铬酸铜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效果明显优于对应的单一金属氧化物:CuO、Co3O4和Cr2O3。采用沉淀法制备了Cu、Co、Er、La的草酸盐,通过XRD、Raman、FT-IR、SEM等检测手段对草酸盐粒子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草酸盐粒子均具有规则的晶体形貌,粒径分布均匀,但团聚现象比较严重。草酸盐在催化过程中原位生成纳米级的金属氧化物,新生态的纳米氧化物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采用TG-DTA方法研究了草酸盐的热分解历程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活性,初步探讨了其催化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它们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均有优越的催化性能。这也为制备AP体系用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纳米ABO_3对火炸药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ABO_3对火炸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石墨烯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1.2.1 石墨烯对含能材料感度的影响
        1.2.2 石墨烯对含能材料热分解和燃烧性能的影响
    1.3 金属、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
        1.3.1 金属/石墨烯催化剂
        1.3.2 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催化剂
    1.4 石墨烯基铝热剂
    1.5 石墨烯基聚合物
    1.6 石墨烯功能化改性
        1.6.1 石墨烯共价键功能化
        1.6.2 杂原子掺杂石墨烯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自组装制备及催化CL-20 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样品表征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2.3.2 rFe_2O_3/rGO对含能组分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2.3.3 rFe_2O_3/rGO对 CL-20 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
        2.3.4 rFe_2O_3/rGO对 CL-20 热安全性研究
        2.3.5 Al/rFe_2O_3/rGO铝热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剂热法制备花状微球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样品制备
        3.2.3 样品表征
        3.2.4 催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γ-Fe_2O_3 结构调控
        3.3.2 物相分析
        3.3.3 比表面积分析
        3.3.4 γ-Fe_2O_3/rGO催化性能研究
        3.3.5 γ-Fe_2O_3/rGO-2对CL-20 热分解动力学影响
        3.3.6 γ-Fe_2O_3/rGO-2对CL-20 的热安全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定形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无定形am-Fe_2O_3 的制备
        4.2.2 无定形am-Fe_2O_3/rGO的制备
        4.2.3 材料表征
        4.2.4 催化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与结构表征
        4.3.2 am-Fe_2O_3与am-Fe_2O_3/rGO催化性能测试
        4.3.3 am-Fe_2O_3/rGO_(10)对CL-20热安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剂热法制备铁酸钴/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催化与铝热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铁酸钴的制备
        5.2.2 石墨烯负载铁酸钴的制备
        5.2.3 铝热剂的制备
        5.2.4 样品表征
        5.2.5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表征
        5.3.2 结构表征
        5.3.3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分析
        5.3.4 CoFe_2O_4/rGO对 AP的催化活性研究
        5.3.5 CoFe_2O_4/rGO_(15)对HMX的的催化活性研究
        5.3.6 CoFe_2O_4/rGO_(15)对AP与 HMX热分解过程研究
        5.3.7 Al/CoFe_2O_4和Al/CoFe_2O_4/rGO的铝热行为研究
        5.3.8 Al/CoFe_2O_4和Al/CoFe_2O_4/rGO的激光点火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铋掺杂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HMX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Bi_x-Fe_2O_3 的制备
        6.2.2 石墨烯负载Bi_(0.2)-Fe_2O_3的制备
        6.2.3 Bi_2O_3 的制备
        6.2.4 铝热剂的制备
        6.2.5 表征与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物相分析
        6.3.2 价态分析
        6.3.3 结构表征
        6.3.4 Bi_x-Fe_2O_3的催化性能研究
        6.3.5 Bi_(0.2)-Fe_2O_3对HMX热分解过程研究
        6.3.6 Al/Bi_x-Fe_2O_3及Al/Bi_x-Fe_2O_3/rGO铝热行为研究
        6.3.7 Al/Bi_x-Fe_2O_3及Al/Bi_x-Fe_2O_3/rGO激光点火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钾、铈掺杂铁酸铋/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水热法制备铁酸铋
        7.2.2 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
        7.2.3 共沉淀法制备铁酸铋
        7.2.4 模板法制备铁酸铋
        7.2.5 M_xBi_(1-x)FeO_3 的制备
        7.2.6 M_xBi_(1-x)FeO_3/rGO的制备
        7.2.7 表征与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物相与结构表征
        7.3.2 BiFeO_3对HMX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7.3.3 K_xBi_(1-x)FeO_3/rGO对 HMX的热分解性能影响
        7.3.4 Ce_xBi_(1-x)FeO_3/rGO对 HMX和 RDX的热分解性能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2)废旧TNT的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废旧炸药的回收及资源化利用
        1.2.2 含TNT混合炸药的热分解反应分析
        1.2.3 TNT合成含能化合物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B炸药、梯黑铝炸药的热分解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B炸药的热分解模拟结果与讨论
        2.3.1 验证B炸药在Reax FF力场的适用性
        2.3.2 势能的演变及反应动力学参数分析
        2.3.3 B炸药的初始分解反应路径
        2.3.4 B炸药热分解反应的产物分析
    2.4 梯黑铝炸药的热分解模拟结果与讨论
        2.4.1 分子结构的演变以及键的断裂
        2.4.2 主要小分子产物
        2.4.3 含铝团簇分析
        2.4.4 含碳团簇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以TNT合成2,2',4,4',6,6'-六硝基偶氮苯
    3.1 引言
    3.2 实验合成路线
    3.3 主要仪器及试剂
    3.4 实验步骤
        3.4.1 2,4,6-三硝基苯甲酸的合成
        3.4.2 2,4,6-三硝基苯胺的合成
        3.4.3 2,2',4,4',6,6'-六硝基偶氮苯的合成
    3.5 产物表征及分析
        3.5.1 2,4,6-三硝基苯甲酸的表征与分析
        3.5.2 2,4,6-三硝基苯胺的表征与分析
        3.5.3 2,2',4,4',6,6'-六硝基偶氮苯的表征与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反应机理
        3.6.2 实验过程探讨
    3.7 本章小结
4 以TNT合成4,6-二硝基苯并呋咱
    4.1 引言
    4.2 合成路线
    4.3 主要仪器和试剂
    4.4 实验步骤
        4.4.1 2,4,6-三硝基氯苯的合成
        4.4.2 1-叠氮基-2,4,6-三硝基苯的合成
        4.4.3 以2,4,6-三硝基苯胺合成4,6-二硝基苯并呋咱
        4.4.4 以2,4,6-三硝基氯苯合成4,6-二硝基苯并呋咱
    4.5 产物表征及分析
        4.5.1 2,4,6-三硝基氯苯表征及分析
        4.5.2 1-叠氮基-2,4,6-三硝基苯表征及分析
        4.5.3 4,6-二硝基苯并呋咱的表征及分析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反应机理
        4.6.2 实验过程探讨
    4.7 本章小结
5 TNT合成2,6-二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
    5.1 引言
    5.2 合成路线
    5.3 主要仪器与试剂
    5.4 实验步骤
        5.4.1 2,6-二苦胺基吡啶的制备
        5.4.2 2,6-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的制备
    5.5 产物的表征及分析
        5.5.1 2,6-二苦胺基吡啶的表征与分析
        5.5.2 2,6-苦氨基-3,5-二硝基吡啶的表征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以TNT合成3-三硝基甲基-5-硝基-1-(2,4,6-三硝基苯基)-1H-1,2,4-三唑
    6.1 引言
    6.2 性能参数预测
        6.2.1 理论密度计算
        6.2.2 撞击感度
        6.2.3 生成热预测
        6.2.4 爆轰性能计算
        6.2.5 性能预测
    6.3 3-三硝基甲基-5-硝基-1-(2,4,6-三硝基苯基)-1H-1,2,4-三唑的合成
        6.3.1 合成路线设计
        6.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6.3.3 实验步骤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缩合反应机理及过程
        6.4.2 反应溶剂的选择
        6.4.3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6.4.4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6.4.5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6.5 产物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6.5.1 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表征及分析
        6.5.2 3-三硝基甲基-5-硝基-1-(2,4,6-三硝基苯基)-1H-1,2,4-三唑的表征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双基系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推进剂
        1.1.1 固体推进剂的发展
        1.1.2 固体推进剂的分类
    1.2 燃烧催化剂
        1.2.1 金属有机化合物
        1.2.2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
        1.2.3 复合金属氧化物
        1.2.4 新型炭材料
    1.3 纳米金属氧化物
        1.3.1 纳米金属氧化物概述
        1.3.2 纳米金属氧化物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
    1.4 氧化石墨烯
        1.4.1 氧化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
        1.4.2 氧化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Fe_2O_3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2.3.1 水热法制备纳米Fe_2O_3
        2.3.2 纳米Fe_2O_3的表征方法
        2.3.3 纳米Fe_2O_3催化性能的评价方法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纳米Fe_2O_3的形貌表征
        2.4.2 纳米Fe_2O_3的XRD表征
    2.5 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2.5.1 Fe_2O_3对AP和RDX的催化性能研究
        2.5.2 Fe_2O_3对RDX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B、Al及其复合粉对HMX和CL-20的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B、Al及其复合粉的表征及热分析
        3.3.1 B、Al及其复合粉的XRD表征
        3.3.2 B、Al及其复合粉的SEM表征
        3.3.3 B和B/Al复合粉的热分析结果
    3.4 HMX混合样的热分解及动力学
        3.4.1 HMX混合样的热分解
        3.4.2 不同混合比例的HMX混合样在N2气氛下的热分解
        3.4.3 B/Al复合粉+HMX混合样的热分解动力学
    3.5 CL-20混合样的热分解及动力学
        3.5.1 CL-20混合样在N2气氛下的热分解
        3.5.2 B/Al复合粉+CL-20混合样的热分解动力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Fe_2O_4-GO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2 测试设备
    4.3 CuFe_2O_4-GO的制备
    4.4 CuFe_2O_4-GO的表征分析
        4.4.1 物相组成和形貌结构分析
        4.4.2 比表面积分析
        4.4.3 FT-IR分析
        4.4.4 XPS分析
    4.5 CuFe_2O_4-GO的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4.5.1 CuFe_2O_4-GO对RDX的催化性能研究
        4.5.2 CuFe_2O_4-GO对HMX的催化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钨酸盐-GO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测试设备
    5.3 钨酸盐-GO复合物的制备
    5.4 钨酸盐-GO复合物的形貌、组成与结构分析
        5.4.1 形貌和尺寸分析
        5.4.2 组成和结构分析
    5.5 钨酸盐-GO复合物的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5.5.1 钨酸盐-GO复合物对RDX的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5.5.2 钨酸盐-GO复合物对TKX-50的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5.5.3 钨酸盐-GO复合物对FOX-7的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5.5.3 钨酸盐-GO复合物对FOX-7的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配方设计和组成
        6.2.2 单幅放大彩色摄影法
        6.2.3 燃烧波温度分布测试
        6.2.4 熄火样品表面形貌测试
    6.3 催化剂对双基推进剂的催化燃烧机理
        6.3.1 双基推进剂的火焰结构
        6.3.2 双基推进剂的燃烧波结构
        6.3.3 双基推进剂的熄火表面形貌
    6.4 催化剂对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催化燃烧机理
        6.4.1 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火焰结构
        6.4.2 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燃烧波结构
        6.4.3 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熄火表面形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BaTiO3-BiMeO3基储能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脉冲功率系统组成
        1.1.3 脉冲功率技术的应用
    1.2 能量储存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1.3 储能介质陶瓷的基本原理
        1.3.1 电介质的极化和介电常数
        1.3.2 电介质的储能
    1.4 固体电介质击穿机理
        1.4.1 本征击穿
        1.4.2 热击穿
        1.4.3 局部放电击穿
        1.4.4 机电击穿
        1.4.5 影响介质击穿场强的因素
    1.5 介质陶瓷材料的分类
        1.5.1 线性介质材料
        1.5.2 铁电介质材料
        1.5.3 反铁电介质材料
        1.5.4 弛豫铁电介质材料
    1.6 BaTiO_3陶瓷的特点
        1.6.1 BaTiO_3的结构
        1.6.2 BaTiO_3的电畴和电滞回线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钛酸钡基陶瓷的制备
        2.1.1 实验工艺
        2.1.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 钛酸钡基陶瓷样品的测试表征手段
        2.2.1 物相结构
        2.2.2 微观形貌
        2.2.3 密度测试
        2.2.4 介电测试
        2.2.5 铁电测试
        2.2.6 充放电测试
第三章 BaTiO_3-Bi(M.Zr)O_3陶瓷的制备与研究
    3.1. 序言
    3.2 (1-x)BaTiO_3-xBi(Zn_(1/2)Zr_(1/2))O_3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2.1 相结构和微观形貌
        3.2.2 介电性能
        3.2.3 储能性能
    3.3 (1-x)BaTiO_3-xBi(Ni_(1/2)Zr_(1/2))O_3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3.1 相结构和微观形貌
        3.3.2 介电性能
        3.3.3 储能性能
    3.4 0.85BaTiO_3-0.15Bi(Li_(1/3)Zr_(2/3))O_3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4.1 相结构和微观形貌
        3.4.2 介电性能
        3.4.3 储能性能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BaTiO_3-Bi(Ln_(1/2)Sn_(1/2))O_3 (Ln=Ni,Mg)陶瓷的制备与研究
    4.1 序言
    4.2 (1-x)BaTiO_3-xBi(Ni_(1/2)Sn_(1/2))O_3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2.1 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
        4.2.2 介电性能
        4.2.3 击穿特性
        4.2.4 储能性能
        4.2.5 充放电性能
    4.3 (1-x)BaTiO_3-xBi(Mg_(1/2)Sn_(1/2))O_3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3.1 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
        4.3.2 介电性能
        4.3.3 击穿特性
        4.3.4 储能性能
        4.3.5 充放电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TiO_3-Bi(Mg_(2/3)Ta_(1/3))O_3陶瓷的制备与研究
    5.1 序言
    5.2 (1-x)BaTiO_3-xBi(Mg_(2/3)Ta_(1/3))O_3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1 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
        5.1.2 介电性能
        5.1.3 击穿特性
        5.1.4 储能性能
        5.1.5 充放电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爆炸法合成钛酸锂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
        1.2.1 发展
        1.2.2 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1.3 钛酸锂负极材料
        1.3.1 结构及镶嵌机理
        1.3.2 制备方法
    1.4 爆炸合成技术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爆炸载体的选择
    2.3 Li_4Ti_5O_(12) 前驱体制备
        2.3.1 固相法
        2.3.2 溶胶-凝胶法
        2.3.3 材料与前驱体的粒径分析
    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4.1 热重法分析(TG)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化炸药配方设计
    3.1 配方设计原则
        3.1.1 氧平衡
        3.1.2 平衡统一
        3.1.3 相比配原则
        3.1.4 水含量
    3.2 配方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建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3.2.2 专用乳化炸药配方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3 乳化炸药的制备
        3.3.1 配方组成
        3.3.2 制备及实验条件
    3.4 乳化炸药的性能
        3.4.1 爆轰参数计算
        3.4.2 爆速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i_4Ti_5O_(12) 的合成与表征
    4.1 爆炸容器
    4.2 专用乳化炸药合成Li_4Ti_5O_(12) 及表征
        4.2.1 实验步骤
        4.2.2 Li_4Ti_5O_(12) 的表征与分析
    4.3 固相法前驱体爆炸合成Li_4Ti_5O_(12)44
        4.3.1 普通乳化炸药的配方
        4.3.2 实验步骤
        4.3.3 TG-DTG测试
        4.3.4 Li_4Ti_5O_(12) 的表征与分析
    4.4 溶胶-凝胶法前驱体爆炸合成Li4Ti5O
        4.4.1 实验步骤
        4.4.2 TG-DTG测试
        4.4.3 Li_4Ti_5O_(12) 的表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石墨烯基钙钛矿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增产弹概述
        1.2.1 早期石油增产措施
        1.2.2 增产弹技术
        1.2.3 增产弹配方基本组分
    1.3 燃速调节剂研究进展
        1.3.1 单一金属纳米燃速调节剂
        1.3.2 复合金属纳米燃速调节剂
        1.3.3 纳米燃速调节剂的分散
    1.4 钙钛矿金属氧化物
        1.4.1 钙钛矿金属氧化物的结构
        1.4.2 钙钛矿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1.4.3 钙钛矿金属氧化物在推进剂中的应用
    1.5 石墨烯
        1.5.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1.5.2 石墨烯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1.5.3 石墨烯在推进剂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GO/LnFeO_3(Ln=La、Nd)的制备及对AP热分解的催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步骤
        2.1.3 分析方法
    2.2 表征与分析
        2.2.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与分析
        2.2.2 LaFeO_3的表征与分析
        2.2.3 NdFeO_3的表征与分析
        2.2.4 GO/LaFeO_3的表征与分析
        2.2.5 GO/NdFeO_3的表征与分析
    2.3 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
        2.3.1 纯AP的热分解曲线
        2.3.2 LnFeO_3(Ln=La、Nd)对AP的催化性能
        2.3.3 GO/LaFeO_3对AP的催化性能
        2.3.4 GO/NdFeO_3对AP的催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O/LnCoO_3(Ln=La、Nd)的制备及对AP热分解的催化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室及及仪器
        3.1.2 实验步骤
    3.2 表征与分析
        3.2.1 LaCoO_3的表征与分析
        3.2.2 NdCoO_3的表征与分析
        3.2.3 GO/LaCoO_3的表征与分析
        3.2.4 GO/NdCoO_3的表征与分析
    3.3 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
        3.3.1 LnCoO_3(Ln=La、Nd)对AP的催化性能
        3.3.2 GO/LaCoO_3对AP的催化性能
        3.3.3 GO/NdCoO_3对AP的催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O/LnNiO_3(Ln=La、Nd)的制备及对AP热分解的催化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以及其
        4.1.2 实验步骤
    4.2 表征与分析
        4.2.1 LaNiO_3的表征与分析
        4.2.2 NdNiO_3的表征与分析
        4.2.3 GO/LaNiO_3的表征与分析
        4.2.4 GO/NdNiO_3的表征与分析
    4.3 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
        4.3.1 LnNiO_3(Ln=La、Nd)对AP的催化性能
        4.3.2 GO/LaNiO_3对AP的催化性能
        4.3.3 GO/NdNiO_3对AP的催化性能
        4.3.4 LaMO_3(M=Fe、Co、Ni)对AP的催化性能
        4.3.5 NdMO_3(M=Fe、Co、Ni)对AP的催化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露天煤矿火区爆破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
        1.2.2 煤矿火区爆破技术
        1.2.3 爆破器材耐热性能
        1.2.4 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
    1.3 文献总结
    1.4 研究内容
2 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
    2.1 引言
    2.2 煤矿火区爆破系统安全分析
        2.2.1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简介
        2.2.2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比较和优选
    2.3 煤矿火区爆破事故树分析
        2.3.1 事故树的编制
        2.3.2 煤矿火区爆破事故树定性分析
    2.4 安全技术措施
        2.4.1 预防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2.4.2 正确落实火区爆破安全技术
    2.5 安全管理措施
        2.5.1 明确火区爆破安全检查内容
        2.5.2 完善火区爆破组织
    2.6 本章小结
3 煤矿火区分区爆破技术
    3.1 引言
    3.2 煤矿火区温度的分区
        3.2.1 分区的意义
        3.2.2 温度的分区
    3.3 煤矿火区炮孔测温
        3.3.1 火区测温的要求
        3.3.2 主要测温方法及其对火区爆破的使用分析
        3.3.3 测温仪操作方法
    3.4 各温度区爆破技术
        3.4.1 常温区爆破技术
        3.4.2 普通高温爆破区爆破技术
        3.4.3 一级高温度区爆破技术
        3.4.4 二级高温度区爆破技术
        3.4.5 三级高温度区
        3.4.6 异常高温度区
        3.4.7 多温度区
        3.4.8 各个温度区间的综合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火区爆破用炸药的耐热性研究
    4.1 民用炸药耐热性能的物理化学机理分析与比较
        4.1.1 民用炸药的热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4.1.2 各种民用炸药受热物理化学机理分析与比较
    4.2 耐热炸药机理分析与优化浅析
        4.2.1 各种炸药耐热机理和应用前景分析
        4.2.2 耐热炸药配方优化浅析
    4.3 炸药热感度测试标准应用价值及对高温爆破的启示
        4.3.1 各种炸药热感度测试标准简介及分析
        4.3.2 各种热感度测试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
    5.1 引言
    5.2 煤矿火区爆破联合作业规程
        5.2.1 爆破、挖运、排土联合作业规程
        5.2.2 钻爆联合作业
    5.3 施工方案
        5.3.1 工艺流程图
        5.3.2 煤矿火区爆破操作工艺
    5.4 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
        5.4.1 安全组织结构与安全生产责任制
        5.4.2 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活动
        5.4.3 安全技术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论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纳米金属催化剂在推进剂中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金属微粒的制备方法
    1.1 气相法
        1.1.1 普通气相法
        1.1.2 等离子体法
        1.1.3 溅射法
        1.1.4 电爆炸法
    1.2 液相法
        1.2.1 沉淀法
        1.2.2 溶胶-凝胶法
        1.2.3 水热还原法
        1.2.4 两相体系法
        1.2.5 γ射线法
        1.2.6 微乳液法
        1.2.7 电解法
    1.3 机械合金法
2 应用研究现状
    2.1 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2.2 在HTPB推进剂中的应用
    2.3 在NEPE推进剂中的应用
    2.4 在RDX-CMDB推进剂中的应用
    2.5 在NC-NG双基推进剂中的应用
3 存在问题
4 结语

(9)过渡金属氧化物对高氯酸铵催化热分解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纳米材料简介
    1.2 高氯酸铵(AP)及其热分解
        1.2.1 高氯酸铵
        1.2.2 高氯酸铵的热分解
        1.2.3 AP热分解反应的催化机理
    1.3 纳米氧化物在固体推进剂中的研究现状
        1.3.1 单一纳米金属氧化物对AP热分解的研究现状
        1.3.2 纳米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催化研究现状
    1.4 原位生成—化学自分散的研究
    1.5 热分析质谱法(TG-MS)的发展和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NdMO_3(M=Cr,Co)及其催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纳米NdCrO_3制备及表征
        2.3.1 制备方法
        2.3.2 纳米NdCrO_3的表征
    2.4 纳米NdCoO_3制备及表征
        2.4.1 制备方法
        2.4.2 纳米NdCoO_3的表征
    2.5 纳米NdMO_3(M=Cr,C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
        2.5.1 测试条件
        2.5.2 纯AP分解热分析研究
        2.5.3 纳米NdCrO_3催化AP热分解研究
        2.5.4 纳米NdCoO_3催化AP热分解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钙钛矿型纳米ReCrO_3(Re=Y,Sm,and Er)的自蔓延燃烧法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纳米钙钛矿型ReCrO_3(Re=Y,Sm,and Er)的制备及表征
        3.3.1 制备方法
        3.3.2 ReCrO_3(Re=Y,Sm,Er)纳米晶的表征
        3.3.3 纳米YCrO_3的制备及表征
        3.3.4 纳米SmCrO_3的制备及表征
        3.3.5 纳米ErCrO_3的制备及表征
    3.4 纳米ReCrO_3(Re=Y,Sm,Er)催化AP热分解研究
        3.4.1 纳米YCrO_3催化AP的热分解研究
        3.4.2 纳米SmCrO_3催化AP的热分解研究
        3.4.3 纳米ErCrO_3催化AP的热分解研究
        3.4.4 ReCrO_3(Re=Y,Sm,Er)催化AP的热分解研究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尖晶石型CuM_2O_4(M=Co、Cr)纳米晶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测试条件
    4.3 盐助溶液燃烧法合成纳米CuCo_2O_4的制备及表征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3 盐助溶液燃烧合成中分散性较好的钴酸铜纳米粒子形成的可能机理
        4.3.4 结果与讨论
    4.4 CuCr_2O_4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
        4.4.1 CuCr_2O_4纳米晶的制备
        4.4.2 结果与讨论
    4.5 尖晶石型CuM_2O_4(M=Co、Cr)纳米晶的催化性能研究
        4.5.1 实验部分
        4.5.2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过渡金属及稀土草酸盐的制备及对AP原位催化过程的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草酸盐)的制备
        5.2.1 制备方法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草酸盐的制备过程
    5.3 草酸盐的性能表征
        5.3.1 X射线衍射(XRD)
        5.3.2 红外光谱(IR)
        5.3.3 拉曼光谱(Raman)
        5.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4 草酸盐对AP热分解的原位催化的研究
        5.4.1 试验样品的制备
        5.4.2 仪器和实验条件
        5.4.3 草酸镧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5.4.5 草酸铕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5.4.6 草酸钴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5.4.7 草酸铜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5.5 从形貌上进行原位生成—化学自分散过程的初步探讨
    5.6 本章小结
6 金属乙酸盐对AP的原位催化的研究
    6.1 试验样品的制备
    6.2 仪器和实验条件
    6.3 乙酸钴对高氯酸铵的原位催化
        6.3.1 乙酸钴热分解TG-DTA实验
        6.3.2 乙酸钴催化高氯酸铵(AP)的TG-DTG和DSC实验
        6.3.3 乙酸钴催化AP的MS实验
        6.3.4 乙酸钴催化AP分解机理的探讨
    6.4 乙酸铜对高氯酸铵的原位催化
        6.4.1 乙酸铜分解的TG-DTA曲线
        6.4.2 乙酸铜催化AP的TG-DTG和DSC实验
        6.4.3 乙酸铜催化AP的MS实验
        6.4.4 乙酸铜催化AP分解机理的探讨
    6.5 乙酸镍和乙酸铅对AP的催化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草酸盐及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氯酸铵(AP)及其热分解
        1.1.1 高氯酸铵
        1.1.2 高氯酸铵的热分解
        1.1.3 AP热分解反应的催化机理
    1.2 纳米氧化物在固体推进剂中的研究现状
        1.2.1 单一纳米过渡金属氧化物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1.2.2 单一纳米稀土氧化物在固体推进剂中的研究现状
        1.2.3 纳米复合金属氧化物的燃烧催化研究现状
    1.3 原位生成—化学自分散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尖晶石型CuM_2O_4(M=Co、Cr)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测试条件
    2.3 盐助自蔓延燃烧法制备纳米CuCo_2O_4
        2.3.1 实验步骤
        2.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3 盐助自蔓延燃烧合成分散性较好的钴酸铜纳米粒子形成的可能机理
        2.3.4 CuCo_2O_4纳米晶的表征
    2.4 CuCr_2O_4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
        2.4.1 CuCr_2O_4纳米晶的制备
        2.4.2 CuCr_2O_4纳米晶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尖晶石型CuM_2O_4(M=Co、Cr)纳米晶的催化性能研究
    3.1 催化作用机理
    3.2 实验
        3.2.1 实验样品
        3.2.2 仪器和实验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Co_2O_4及CuO、Co_3O_4对AP热分解催化性能的研究
        3.3.2 CuCr_2O_4及CuO、Cr_2O_3对AP热分解催化性能的研究
        3.3.3 催化机理的初步探讨
    3.4 本章小结
4 AP催化剂的原位生成—化学自分散过程的研究
    4.1 原位生成—化学自分散技术的机理
    4.2 样品(草酸盐)的制备
        4.2.1 草酸盐的制备及性质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草酸盐的制备过程
        4.2.4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 草酸盐的性能表征
        4.3.1 X射线衍射(XRD)
        4.3.2 红外光谱(IR)
        4.3.3 拉曼光谱(Raman)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4 草酸盐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及催化剂的原位生成
        4.4.1 草酸铜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4.4.2 草酸钴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4.4.3 草酸镧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4.4.4 草酸铕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4.5 从形貌上进行原位生成—化学自分散过程的初步探讨
    4.6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纳米ABO_3对火炸药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D]. 张婷. 西北大学, 2021(12)
  • [2]废旧TNT的资源化再利用研究[D]. 孟敬玮. 中北大学, 2021(01)
  • [3]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双基系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D]. 刘博. 西北大学, 2020
  • [4]BaTiO3-BiMeO3基储能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司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爆炸法合成钛酸锂材料的研究[D]. 冯余庆.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6]石墨烯基钙钛矿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催化性能的研究[D]. 郭帅帅.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露天煤矿火区爆破若干问题研究[D]. 束学来.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8]纳米金属催化剂在推进剂中应用进展[J]. 康永.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01)
  • [9]过渡金属氧化物对高氯酸铵催化热分解反应的研究[D]. 余宗学.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10]草酸盐及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D]. 陈莉芬.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纳米ABO_3对炸药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