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ZFSiC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ZFSiC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一、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Analysis of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 PZFSiC(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杰[1](2021)在《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产生量在逐年上升,对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煤粉炉粉煤灰相比,CFB灰差异性较大,含有大量的铁、钙等元素,不利于建材化利用;而CFB灰中的铝、铁、钙等均是絮凝剂合成需要的重要组分,利用其制备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能解决固废资源化和废水处理的双重问题。目前,利用粉煤灰制备无机絮凝剂存在铝利用率低、絮凝剂性能差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平朔煤矸石电厂的CFB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方法来实现铝、铁元素的高效溶出,然后通过水解、聚合、陈化等工艺来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重点研究浸出液中组分配比对PAFCS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以实现CFB灰高效清洁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方法,在实现铝铁高效溶出的基础上,采用水解-聚合-陈化工艺制备了PAFCS絮凝剂。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结果表明,采用6 mol/L的盐酸溶液在100℃下酸浸120 min,Al2O3和Fe2O3的浸出率分别为65.1%和96.1%,进一步采用40%硫酸溶液在160℃下浸出120 min,最终Al2O3和Fe2O3的总浸出率分别达到了96.75%和97.9%。利用盐酸酸浸液在60-70℃下,用氢氧化铝溶胶中和p H值为3.0-3.5,引入硫酸酸浸液,保温4 h,陈化1 d后可以制备出呈红棕色的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通过XRD、FTIR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l3+、Fe3+和SO42-不是简单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系中,而是参与了聚合反应,形成新的聚合物。系统探究了不同Al/SO42-、Al/Fe、Al/Ca摩尔比对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结构与絮凝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Al/SO42-、Al/Fe摩尔比对PAFCS絮凝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较大;适当的Al/SO42-、Al/Fe摩尔比有利于体系中不同反应单元聚合反应的进行,并且生成的共聚物稳定性更好,当Al/SO42-、Al/Fe摩尔比均为10:1、Al/Ca摩尔比为20:1时,铝铁单体形态含量最少,中等聚合态铝铁共聚物含量最高,制备的絮凝剂性能更佳;过量的添加SO42-和Fe3+,在铝铁离子水解聚合时会使得体系不稳定,容易生成溶胶或沉淀。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性能影响较小,适量的添加Ca2+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当Ca2+含量过高时容易与体系中的SO42-或OH-结合生成硫酸钙沉淀或者氢氧化钙,减小了体系中铝铁可结合的SO42-或OH-量,不利于絮凝性能的提升。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AFCS絮凝剂应用到焦化废水处理过程,并与市售的传统絮凝剂(PAC、PAFC)絮凝性能进行了对比。相比于PAC、PAFC,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效果最好,其对浊度、UV254、COD、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3.2%、47.7%、44.3%、52.1%,并且可有效去除类富里酸类以及类腐殖酸有机物。通过对其絮体特性研究发现:粉煤灰基PAFCS的絮体粒径最大,使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粉煤灰基PAFCS强度因子高,具有较好的网链结构,通过电中和、吸附和卷扫作用实现了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

齐文豪[2](2021)在《聚硅酸铁钛的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混凝预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工艺被广泛应用到废水处理中,絮凝剂是混凝工艺的核心,而现今工业絮凝剂存在投加量大、有机物去除能力较弱等特点,故亟需开发能够应用于高浓度工业废水的新型絮凝剂。钛盐因其生物亲和性和混凝出水无毒的特性被应用于絮凝剂中,其高金属价态使其拥有优异的混凝能力。复合絮凝剂能够兼顾不同类型絮凝剂的长处,克服单一种类絮凝剂的缺点,能够发挥各部分的协同作用,在高浓度工业废水的混凝处理工艺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考察聚硅酸铁钛(PSFTC)絮凝剂对模拟废水、焦化废水原水和生化出水的混凝性能和絮体特性,分析无机高分子复合型絮凝剂的混凝能力和作用机制,为其在焦化废水等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实际工业工艺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支撑。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研究了PSFTC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利用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通过对腐殖酸-高岭土模拟废水的混凝优化了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Fe:Ti为7:1、碱化度为0.8和(Fe+Ti):Si为6:1时,可以制备出对模拟废水混凝性能优化的PSFTC。PSFTC对腐殖酸-高岭土模拟废水中浊度、UV254和DOC的去除率可达99.5%、99.3%和95.9%,说明在去除颗粒物的同时对有机物污染物有一定去除作用。再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SFTC絮凝剂应用于苯酚-高岭土模拟废水,在投加量为30mg/L时对苯酚去除率为4.3%,对浊度去除率为96.6%,显示了较好的效果。通过FT-IR、XRD、Fe-ferron和电镜图像等对其化学键组成、聚集形态和形貌等进行分析,发现PSFTC中存在Si-O-Fe、Si-O-Ti键并且有粗糙的表面结构,絮凝剂中铁主要以Feb和Fec的状态聚集为无定型高分子聚合物。(2)为了研究PSFTC实际废水处理效果,将其应用于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混凝处理。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600mg/L时,出水浊度、DOC、COD、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5.7%、24%、46.4%和36.1%,表现出较好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性能。3D-EEM、GC-MS和XAD-8树脂分离分析结果表明,PSFTC对酪氨酸类芳香性蛋白质与类富里酸有机物、长链羧酸与长链酰胺类有机物及疏水碱性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SEM、FT-IR、粒径动态监测和沉降性能等对混凝絮体表征发现,絮体结构紧密,孔隙发达,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有机污染物携带能力。(3)进一步将PSFTC应用于有机物浓度更高的焦化废水原水的混凝预处理并将其与聚硅酸钛(PSTC)对比发现,当投加量为800mg/L时,浊度、DOC、COD、UV254的去除率也可以分别达到90.2%、10.1%、10.7%和24.1%;PSTC浊度、DOC、COD、UV254的去除率仅仅分别为80.5%、7%、8.7%和15.3%。为进一步分析混凝对特定有机物的去除作用,选择3D-EEM、GC-MS和XAD-8树脂分离对混凝前后水样进行分析,PSFTC对原水中疏水性、长链羧酸类、类腐殖酸类有机物的混凝去除效果良好,对生物难降解有机物有一定的靶向去除作用。之后通过SEM、分形维数和沉降性能等对比PSFTC与PSTC絮体特性,得到PSFTC较PSTC絮体有更发达的三维网格状结构,质地紧密并且有更好的沉降性能,能够节约水力条件。无机复合絮凝剂PSFTC对焦化废水混凝性能优异,有一定实际应用的潜能,为提升混凝工艺质量与工艺适用范围提供有力支撑。

曾德恢[3](2021)在《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我国的原煤生产总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8.60%,与之相伴而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产自原煤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量约为原煤的20%~25%。而每入选1 t原煤则产生3.0~5.0 m3的煤泥废水。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增长,煤矸石的累积量和煤泥废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土壤、大气、水体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单一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水处理,但其仍然存在聚合度不高、絮凝性能差等不足之处。因此,性能更为显着的无机高分子复合型絮凝剂的发展受到业界相关人士的广泛青睐。量大价廉的煤矸石中含有大量的有价元素铝和铁,将其作为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聚合硫酸铝铁(PAFS)制备的原料,以期达到煤矸石变废为宝和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以贵州盘州高铁型煤矸石和硫酸酸浸液为研究对象,探究煤矸石酸浸液用于制备PAFS絮凝剂的过程,首先通过与酸浸液相同铝、铁含量的模拟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以PAFS絮凝剂产品的盐基度和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的絮凝性能作为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煤矸石酸浸液(真实体系)制备PAFS的初始实验条件,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将其制备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为了探究自制的PAFS产品对煤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较为适宜的水处理条件,初步对自制PAFS处理煤泥废水沉降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究了自制PAFS的稳定性。为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并应用于煤泥废水提供一定的基础。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以FeSO4×7H 2O、Al2(7)SO4(8)3×18H2O为原料,模拟煤矸石酸浸液中铝铁含量制备絮凝剂PAFS并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其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60℃、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pH为2.30、聚合过程中搅拌速度为250 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PAFS液体产品呈红棕色,固体产品呈浅黄色。产品的盐基度达到43.56%,将产品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8.99%,COD去除率达到了81.67%。(2)通过对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可知,PAFS中铝、铁离子发生了聚合反应,且通过羟基桥连方式结合;通过SEM表征图可知,生成的聚合物微观结构呈致密网状,该结构使其表面积增大,增强了吸附、网捕卷缩凝聚力,表现出良好的絮凝性能;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了产品表面铁的化学形态呈三价,即羟基桥连的是三价铁和三价铝的形态。(3)以煤矸石酸浸液作为制备PAFS的原料,考察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聚合过程搅拌速度、OH/(Al+Fe)摩尔比等因素,在模拟体系的基础上设定各因素取值范围。制备PAFS的最佳条件为:聚合温度为35℃、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过程搅拌速度为250 r/min、OH/(Al+Fe)摩尔比值为2.4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聚合硫酸铝铁液体产品呈红棕色,固体产品呈浅黄色,相比模拟体系产品颜色均变浅。产品的盐基度达到32.18%,将产品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5.62%,COD去除率达到了77.50%。(4)通过正交实验对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的条件进行优化。最优方案为:OH/(Al+Fe)摩尔比为2.50,聚合温度为35℃,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过程搅拌速度为150 r/min。(5)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80 mg/L,水体pH为8.00,沉降温度为25℃,以400 r/min快速搅拌1.50 min,再以200 r/min慢速搅拌2.50 min,静置沉降0.50 h。在以上条件下处理的煤泥废水浊度去除率达到98.73%,COD去除率达到78.46%。(6)自制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钢渣废水、某高校湖泊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均达到96.20%以上,COD去除率均达到77.80%以上。(7)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沉降过程采用双曲线模型进行拟合时,拟合系数R2=0.8703,采用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时,拟合系数为R2=0.9624。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沉降动力学更适合用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8)产品中铝、铁的形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静置9天后,有0.80%的单体态(Al+Fe)a转化为中低聚合态(Al+Fe)b,有1.87%的中低聚合态(Al+Fe)b转化成高聚态或者沉淀溶胶,而高聚物或沉淀溶胶态增加了2.67%。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产品中的单体或者低聚物会逐渐发生熟化聚合,朝着更高聚合态方向转化,其中起主要絮凝作用的活性态铝铁含量不断减少,容易出现沉淀物或者溶胶而导致稳定性变差。(9)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自制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的浊度去除率从97.19%降至了95.94%。表明PAFS的絮凝性能降低。通过Zeta电位数据显示,PAFS的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差。

郝好[4](2021)在《聚合硫酸铝钛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剂作为混凝阶段中的主要因素,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钛盐絮凝剂因其优良的混凝效果及污泥可回用的特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基础之上,制备出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硫酸铝钛(PATS),并系统研究其混凝效果及混凝行为,结合Zeta电位、粒径、絮体分形维数等的变化,研究其混凝作用机理。分别以磷、浊度和腐殖酸为目标污染物,在实验室配制模拟废水,深入的研究新型钛盐絮凝剂的混凝效果,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响应面试验探究了絮凝剂投加量、pH值、快搅时间、慢搅时间、静置时间等因素对絮凝剂除磷除浊效果影响及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了最佳絮凝工艺条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慢速滴碱法制备出了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硫酸铝钛,综合调控钛铝摩尔比、碱化度、反应温度及加热时间,促使形成羟基化、具有更高聚合度的PATS。最终确定PATS最佳合成配比为n(Ti)/n(Al)=0.3:1,n(OH)/n(Ti+Al)=0.3:1,反应温度50℃,加热时间5 min。(2)PATS与传统絮凝剂PAS相比,ζ电位由原来的-2.73 m V提高到-2.035 m V,粒径由原来的1764 nm提高到2284 nm,使PATS具有更高的电中和与网捕卷扫能力。(3)红外光谱结果显示,硫酸铝与硫酸钛之间发生共聚反应生成了高分子聚合物,充分进行吸附电中和作用,极大增强了PATS的絮凝性能。(4)将PATS用于处理含磷废水时,最佳去除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8.30mmol/L,pH为7.36,快搅时间4 min,快搅速度210 r/min,慢搅时间为10 min,慢搅速度为40 r/min,静置时间为107 min。此条件下,磷的去除率可达到99.04%。(5)将PATS用于处理含浊废水时,最佳去除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0.32mmol/L、pH为9,快搅时间为1 min,快搅速度为190 r/min、慢搅时间为12.4 min,慢搅速度为40 r/min,静置时间为100 min。此条件下,浊度去除率可达到99.30%。(6)将PATS用于处理腐殖酸废水时,最佳去除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1.17mmol/L、pH为8,快搅时间为4 min,快搅速度为192 r/min、慢搅时间为20 min,慢搅速度为50 r/min,静置时间为80 min。此条件下,腐殖酸去除率可达到95.07%。(7)将PATS用于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发现其絮凝效果良好,测定的各项指标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王淑军[5](2020)在《硅铝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制备及强化复杂体系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絮凝剂为核心的混凝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水处理技术,经常应用于复杂体系工业废水(例如焦化废水)的处理,但传统絮凝剂存在对其中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和《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对复杂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要求,还特别规定了吨焦废水排放量小于0.4 m3,而复杂体系工业废水中残留污染物不利于其达标排放和再利用,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强化去除。为了有效强化混凝工艺对复杂工业废水的作用,亟需开发新型高效的絮凝剂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在同一聚合结构中包含不同功能基团或组分,实现“分子水平”的复合,能够更好的发挥无机和有机组分的协同作用,提高混凝性能,简化投加程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选择不同的硅源分别制备了离子键合型和共价键合型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将其应用于模拟废水、焦化废水的混凝处理,通过系列混凝实验和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组分分析,对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的混凝效果和去除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采用杂化絮凝剂耦合Fe3O4,通过磁混凝方法强化焦化废水处理,并探究混凝/磁混凝作用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Na2Si O3为无机硅源,通过与Al Cl3复合反应制备了聚硅酸铝絮凝剂(PASi)。以PASi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ADB)为有机单体,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离子键合型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PASi-P(AM-ADB)。结构形貌分析可知,杂化絮凝剂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是通过离子键相连接,具有致密的孔隙形貌和三维空间网络结构。混凝研究表明,在最佳投加量下,对高岭土/腐殖酸(HA)模拟废水中浊度、UV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9.2%、95.3%和94.6%;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中浊度、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9.5%、7.6%;对焦化废水原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5.3%、19.9%、18.8%和26.2%;对生化出水原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6.2%、42.3%、34.1%、46%。混凝效果优于复合絮凝剂PASi、PASi/P(AM-ADB)和商品絮凝剂PAC。(2)为改善杂化体系的稳定性,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有机硅源,采用水解聚合法缓慢滴碱与无机组分Al Cl3共聚,制备了共价键合型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PAAP。结构形貌分析和混凝模拟废水结果可知,PAAP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以共价键形式键合,Si/Al摩尔比、碱化度(B)对PAAP的形貌均有较大影响,其中Si/Al摩尔比为0.1,B为0.5时制备的PAAP0.1,0.5具有粗糙的卷曲表面形貌和三维网状空间结构,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混凝去除效果最优,浊度、UV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9.2%、98.5%、93.2%。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中浊度和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9.7%、4.9%。对焦化废水原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2.1%、12.1%、9.3%、24.2%,对生化出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7.8%、37.7%、29.9%和63.4%,混凝效果优于商品絮凝剂PAC。此外,PAAP0.1,0.5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能,室温保存18个月后,仍未出现沉淀和凝胶,混凝性能仍保持良好。(3)为明晰两种杂化絮凝剂的强化混凝去除机制,对焦化废水混凝前后的有机物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PASi-P(AM-ADB)和PAAP0.1,0.5均能有效去除焦化废水中强疏水性、高芳香性类物质,对类富里酸类、类腐殖酸类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良好,且对疏水酸性组分(HOA)和疏水中性组分(HON)的去除效率高于疏水碱性组分(HOB)和亲水组分(HIS)。此外,PASi-P(AM-ADB)可优先去除原水中的脂肪醇、羧酸、多环芳烃、含氮杂化类化合物,而PAAP0.1,0.5除能去除原水中的脂肪醇、羧酸、含氮杂环类物质,还能高效去除酯类化合物。疏水性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有利于废水的生化处理。生化出水中的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被杂化絮凝剂有效去除,对环境的危害降低。(4)为加快沉降速度,缩短混凝处理时间,将杂化絮凝剂与Fe3O4耦合使用,通过磁混凝工艺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发现,“磁粉→絮凝剂→在外加磁场下静置沉降”的方式下,沉降速度显着加快,混凝效果最好,产生的磁性絮体更加密实,抗剪切性能和破碎再恢复性能得到提升。磁粉经过回收再利用,仍可保持良好的磁混凝性能。经过机理分析认为,铝盐水解产物、硅铝聚合大分子、季铵基团、氨基基团、疏水苄基、碳链以及致密的空间结构协同作用,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显示出良好的混凝性能。磁混凝中磁粉可以起到增加体系中颗粒物浓度、促进磁核絮体生成、吸附有机物和强化絮凝剂的作用,促进混凝过程速度加快,混凝效果提升。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PASi-P(AM-ADB)和PAAP0.1,0.5混凝处理焦化废水效果良好,且可长期稳定保存,有利于提高混凝工艺对复杂体系废水污染物的去除,为减少工业废水外排和促进废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刘冰[6](2020)在《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是甲醇制烯烃反应中重要的催化剂。SAPO-34晶化母液是在水热法制备SAPO-34分子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液,其主要成分为水、模板剂(三乙胺)、铝源(Al2O3)、磷源(磷酸)、硅源(SiO2)及残留的SAPO-34分子筛。母液的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原料浪费,所以有必要对母液进行循环利用。目前对于SAPO-34母液回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母液循环法合成SAPO-34分子筛,而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中,一方面回收母液中的三乙胺(TEA),利用无机元素制备絮凝剂,将制备的絮凝剂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另一方面利用母液制备SAPO-34分子筛,将其作为载体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中,并进一步提出一种过硫酸铵协同催化臭氧氧化的同时脱硫脱硝新工艺。具体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分馏法回收SAPO-34母液中的三乙胺,利用剩余的无机元素制备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结果表明分馏法回收了母液中80.5%的三乙胺,残留三乙胺经过水洗溶出,之后利用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将其分解。在絮凝剂的制备过程中,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出最佳制备条件:[P]/[Al]和[OH]/[Al]的摩尔比分别为0.25和1.05,反应温度85℃。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主要组成元素为Al、O、P、Na和S,且形成了无定形聚合物。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时,聚磷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为40 mg·L-1,浊度、COD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9.3%、79.7%和72.6%。此外,聚磷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比聚合氯化铝低20 mg·L-1。(2)以SAPO-34母液为实验对象,考察了[SiO2]/[Al2O3]摩尔比、[TEA]/[Al2O3]摩尔比和晶化时间对SAPO-34分子筛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配比为Al2O3:P2O5:SiO2:TEA=1.00:1.00:0.16:3.00时,在200℃条件下,反应6 h合成出相对结晶程度较高,平均粒径为2-3 μm的SAPO-34分子筛。将合成的SAPO-34与一种商品级SAPO-34进行对比,发现合成的SAPO-34比表面积更大,晶粒的尺寸更小,而且拥有更多的中强酸中心。在甲醇制低碳烯烃反应中,合成SAPO-34分子筛的催化寿命为商品级SAPO-34催化寿命的2.2倍。(3)以自制的SAPO-34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 FeOx/SAPO-34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中。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是:NH4+/SAPO-34在0.05 mol·L-1的硝酸铁溶液中反应15 h。利用电子顺磁共振等技术研究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氧空位是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并检测到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考察了[O3]/[NO]摩尔比、停留时间、水蒸气体积分数和SO2的浓度对NO氧化率的影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NO的氧化率达到55.0%。反应50 h后,NO氧化率仅下降了 10.2%,表明FeOx/SAPO-34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水抗硫性。(4)提出了一种过硫酸铵协同催化臭氧氧化同时脱除燃煤烟气中SO2和NOx的方法。氧化反应后的气体全部通入氨水/过硫酸铵混合溶液中,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吸收剂的pH为9.0,过硫酸铵的浓度为0.20 mol·L-1,氨水体积分数为0.8%,反应温度15℃,吸收剂体积为150 mL,NO的转化率和SO2的吸收率分别达到92.6%和100.0%。研究了同时脱硫脱硝中的化学反应:当溶液的pH范围为7.0-9.0时,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发挥主要的氧化作用;而pH低于7.0时,臭氧和过硫酸铵起氧化作用。吸收液经过10次的同时脱硫脱硝,反应产物可以制备出含氮量为24.5%的复合肥料。

李玉莹[7](2020)在《改性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水资源污染状况在世界各地均十分严峻,河流及湖泊作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被大量的工业及城市废水所污染。因此,对于污水的有效处理迫在眉睫。絮凝沉降法在目前水处理技术中使用最为广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多绿色、环保且性能优异的絮凝剂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以聚硅酸金属盐为基础,对其进行改性制得新型絮凝剂,并应用于饮用水原水的絮凝处理。本课题制备的两种絮凝剂分别为硼改性聚硅酸铝钛絮凝剂(B-PSATi)和聚硅酸铝-阳离子淀粉复合絮凝剂(PSAS-CS)。以硅酸钠、硫酸铝、硫酸钛、四硼酸钠等为原料制备了B-PSATi絮凝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对絮凝剂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该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得到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B-PSATi的活化pH为2.5;铝和钛与硅的摩尔比为0.6;铝与钛的摩尔比为8:2;硼与硅的摩尔比为0.05。同时考察了模拟水样的pH、絮凝剂的投加剂量等条件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得到絮凝剂适用的水样pH范围为79,絮凝剂的最佳投加剂量为0.5 mL/L。对絮凝后的水样进行测量,得到的最佳浊度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7.56%和98.08%。通过四硼酸钠的改性制得的B-PSATi絮凝剂显着提高了聚硅酸金属盐的絮凝性能,且使该絮凝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硅酸钠、硫酸铝、淀粉、阳离子醚化剂等为原料制备了PSAS-CS复合絮凝剂。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结合Zeta电位分析了PSAS-CS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机理。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该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得到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制备PSAS-CS的活化pH为3;铝与硅的摩尔比为0.9;阳离子淀粉与硅的质量比为0.25。考察了模拟水样的pH、絮凝剂的投加剂量等条件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得到PSAS-CS絮凝剂适用的水样pH范围为59,最佳投加剂量为1.5 mL/L。在最佳条件下,PSAS-CS对模拟水样的浊度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7.79%和98.07%。通过将阳离子淀粉与聚硅酸铝盐的复合制得的PSAS-CS复合絮凝剂兼具无机、有机絮凝剂的优点,明显提高了聚硅酸金属盐的絮凝性能。

拜俊岑[8](2020)在《一步法制备固体稀土镧聚合硫酸铁高效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工业绿矾为主要原料,采用“一步法”制备聚合硫酸铁(PFS),通过稀土镧对其进行改性,制备稀土镧聚合硫酸铁(La-PFS)。实验过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实验对原料配比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FT-IR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SEM法等技术对稀土絮凝剂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并对合成机理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对比稀土镧引入前后物化性质及絮凝效果变化,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对絮凝剂铁形态测定,Turbiscan Lab分散稳定性分析仪对产品稳定性进行测定,探讨絮凝剂性能的优劣和稳定性;通过产品对多种废水除浊效果的研究,初步分析产品的使用条件及适用范围,分析La-PFS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以“一步法”制备固体La-PFS,在聚合温度为123℃、La/Fe摩尔比为1:105.56、OH-/Fe摩尔比为0.19时所制备的La-PFS对废水除浊率可达到99.41%。絮凝剂性能满足指标(GB-14951-2016)标准;产品稳定较好,固体产品稳定时间达6个月以上。2、稀土镧的引入不仅是简单的混合,通过表征证实镧参与反应抢夺铁离子键位并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镧铁聚合物。镧的特性促使链状结构增强,产品由颗粒聚合而成,其相互联结紧密成网状交联,颗粒聚集成海绵结构,质地较为紧密,聚合度高。3、絮凝过程研究表明,La-PFS絮凝过程中,絮体的平均粒径随时间快速增大,颗粒聚集速率加快。投加自制絮凝剂水体的动力学参数ΔTSI为941.95,明显大于传统PFSΔTSI 732.76,表明水体稳定性较差,易于脱稳并发生沉淀。4、La-PFS对造纸废水处理研究:投加量为320 mg·L-1、絮凝沉淀时间为5 min时,浊度去除率可基本达70%。沉淀时间为10 min时,CODcr、色度去除率分别可到35%和32%;La-PFS对暴雨洪水处理研究:p H的适用范围为4~9;在投加量为300 mg·L-1、絮凝沉淀时间为15 min、p H值为6时,暴雨洪水浊度去除率基本达到最优值99.34%。

桑杰[9](2020)在《基于聚硅酸盐的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对水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基于聚硅酸盐、铁盐、铝盐以及对环境友好人体无害的“亲生物金属”钛盐研发了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聚硅硫酸钛铁(PTFS)和聚硅硫酸钛铝(PTAS),期望得到相比于传统无机絮凝剂应用范围更广、处理效率更高以及安全健康能够适应人们对水处理更高要求的絮凝剂。首先通过除浊、除磷的筛选试验确定了絮凝剂的最佳原料配比,接着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絮凝剂的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分形维数和Zeta电位等手段初步探究了PTFS及PTAS的絮凝机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响应面试验探究了絮凝剂投加浓度、pH值、快搅时间、慢搅时间、静置时间等因素对絮凝剂除浊和除磷效果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了最佳絮凝工艺条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不同原料配比的絮凝剂除浊、除磷筛选试验,确定PTFS絮凝剂最佳配比为n(Ti+Fe):n(Si)=1:4、n(Ti):n(Fe)=1:5;PTAS絮凝剂最佳配比为n(Ti+Al):n(Si)=1:4、n(Ti):n(Al)=5:1。(2)根据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发现,在钛离子、铁离子和铝离子加入时,相比于聚硅酸絮凝剂外部形貌和内部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PTFS絮凝剂和PTAS絮凝剂分别有Si-O-Ti,Si-O-Fe、Si-O-Al、Ti-O化学键的生成。(3)根据分形维数、Zeta电位结果结合扫描电镜和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PTFS和PTAS絮凝剂除浊、除磷机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化学沉淀,表面羟基吸附、网捕卷扫、吸附架桥、电性中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4)PTAS絮凝剂对浊度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静置时间>快搅时间>慢搅时间>pH>絮凝剂投加浓度。其中pH和静置时间、快搅时间和静置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静置时间和快搅时间是影响浊度去除率的关键因素,且PTAS除浊的最佳条件是絮凝剂投加浓度0.6mmol/L、pH=7、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4 min、慢速搅拌(30 r/min)时间为40 min、静置时间120min。PTAS对磷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pH>絮凝剂投加浓度>快搅时间>静置时间>慢搅时间。响应面试验中絮凝剂浓度和pH交互作用显着,pH和絮凝剂投加浓度是影响磷的去除率的关键因素;且聚硅硫酸钛铝除磷的最佳条件是絮凝剂投加浓度0.05mmol/L、pH=10.5、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3 min、慢速搅拌(30 r/min)时间为50 min、静置时间60min。(5)PTFS絮凝剂对浊度的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慢搅时间>静置时间>慢搅速度>pH>絮凝剂投加浓度;其中pH值和静置时间、慢搅时间和静置时间交互作用显着;最佳的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浓度0.60mmol/L、pH=10.0、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4 min、慢速搅拌(30 r/min)时间为30 min、静置时间120min。PTFS对磷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静置时间>pH值>絮凝剂投加浓度>慢搅时间>快搅时间,其中絮凝剂投加浓度、pH值、静置时间三者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均显着;PTFS除磷最佳条件为:PTFS絮凝剂投加浓度为0.1mmol/L、pH值为10.5、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2 min、慢速搅拌(30r/min)时间为20 min,静置时间90 min。

邢士龙[10](2020)在《油田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化工是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命脉,在经济飞速发展之下,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和消费的日益增长,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含油污泥每年平均产量约500万吨,含油污泥量相对较高。若能对其充分的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每年将有可能会大大增加原油的产出量。本文所述调质剂采用的含油污泥处理方法为调质-离心法,使用该法处理含油污泥,以絮凝剂和破乳剂为基础,根据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制备合成不同的调质剂,并根据调质剂的不同确定离心条件。通过对含油污泥基本性质检测,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油污泥其含油率、含水率、含泥率分别为27.16%、37.15%、35.13%,有机物及挥发性物质含量为0.56%。在调质-离心工艺条件下,通过对含油污泥进行XRD分析,发现其组成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硅等无机矿物质为主。复合调质剂离心处理含油污泥实验,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一)研究表明:在固液比为1:2的条件下(下列实验均为此固液比),以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非离子型)、硫酸铝钾为单剂,通过单一絮凝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复配絮凝剂。将其与合成破乳剂DAPME进行调质,确定合成破乳剂DAMPE与复配絮凝剂的调质比例为2:3,对油田含油污泥进行调质离心脱油,离心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20min、离心时间30min、离心转速3600r/min,调质温度45℃,此时脱油效果最佳,脱油率为95.66%。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二)研究表明:通过对有机和无机絮凝剂以及现场破乳剂的筛选,进而采用正交试验法制备复合絮凝剂-破乳剂的混合调质剂,确定复合调质剂中破乳剂与絮凝剂的调质比例为3:1,对油田含油污泥进行调质离心处理,离心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15min、离心时间30min、离心转速3600r/min,此时脱油效果最佳,脱油率为87.07%。微乳液调质-离心处理含油污泥研究结果表明: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配制的微乳液,比例为2:1时,对含油污泥的脱油效果最佳,离心工艺条件为:离心机转速36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处理温度为45℃,处理5g含油污泥,微乳液加入量为3g时,含油污泥的脱油率达到97.35%。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调质-离心处理含油污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硫酸铝、硫酸镁、硫酸锌、硅酸钠为主要原料合成新型絮凝剂PSAMZ,确定各药剂的摩尔质量比为n(Zn):n(Si):n(Mg):n(Al)=3:1:0.66:0.33,用量在70mg/L,pH=9的条件下,离心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30℃,离心时间35min,离心机转速3400r/min,此时脱油效果最佳,脱油率为81.18%。

二、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Analysis of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 PZFSi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Analysis of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 PZFSiC(论文提纲范文)

(1)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2.1 粉煤灰的产生及其性质
        1.2.2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现状
        1.2.3 粉煤灰的高附加值利用
    1.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发展现状
        1.3.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3.2 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3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4 粉煤灰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分析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分析仪器及其测试方法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2.2.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5 扫描电镜(SEM-EDS)
        2.2.6 三维荧光光谱(EEM)
        2.2.7 絮凝实验中所用表征测试方法
    2.3 絮凝剂盐基度的测定
第三章 粉煤灰两段强化酸浸及其PAFCS的制备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CFB灰两段强化酸浸实验
        3.1.2 PAFCS的制备及其絮凝实验
    3.2 CFB灰理化性质及铝、铁的溶出行为
        3.2.1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
        3.2.2 盐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2.3 硫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3 PAFCS絮凝剂工艺条件优化
        3.3.1 SO_4~(2-)的添加方式对絮凝剂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性能优化调控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絮凝实验
        4.1.4 实验方法
        4.1.5 Fe、Al共聚物的水解形态测试
    4.2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的水解、聚合机理
    4.3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3.1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3.2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4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4.1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4.2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5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5.1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5.2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4 絮体在线监测实验
        5.1.5 实验方法
        5.1.6 测试方法与表征手段
    5.2 PAFCS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性能探究
    5.3 不同类型絮凝剂絮凝性能比较
    5.4 絮体在线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聚硅酸铁钛的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混凝预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焦化废水概况及处理现状
        1.2.1 焦化废水来源与特点
        1.2.2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
    1.3 混凝法
        1.3.1 混凝法概述
        1.3.2 混凝理论
    1.4 无机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4.1 无机絮凝剂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1.4.2 钛盐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聚硅酸铁钛(PSFTC)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SFTC的制备
        2.2.2 PSFTC的表征
        2.2.3 Fe-ferron聚合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SFTC混凝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SFTC混凝效果分析
        3.2.2 混凝过程对特定有机物的去除分析
        3.2.3 PSFTC絮体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SFTC混凝处理焦化废水原水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SFTC混凝效果分析
        4.2.2 混凝过程对特定有机物的去除
        4.2.3 焦化原水混凝絮体特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矸石的来源与特性
    1.2 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1.3 煤矸石的利用现状
        1.3.1 充填材料
        1.3.2 发电
        1.3.3 建材领域
        1.3.4 化工行业
    1.4 污水及污水处理现状
        1.4.1 水资源污染现状
        1.4.2 污水处理现状
    1.5 聚合硫酸铝铁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1.5.1 聚合硫酸铝铁的概述
        1.5.2 聚合硫酸铝铁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其意义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实验原料
        2.1.1 原料及组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流程框图及实验装置
        2.2.1 工艺流程框图
        2.2.2 实验装置图
    2.3 实验方法
        2.3.1 聚合硫酸铝铁的制备方法
        2.3.2 絮凝沉降方法
        2.3.3 沉降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3.4 Zeta电位及粒径的测定方法
    2.4 分析及计算方法
        2.4.1 盐基度的分析及计算
        2.4.2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2.4.3 Ferron比色法测定铝铁形态
        2.4.4 水质余浊度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2.5 产品分析表征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第三章 化学纯物质制备絮凝剂PAFS及表征
    3.1 聚合硫酸铝铁的制备原理
    3.2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方法
        3.2.2 聚合温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2.3 聚合p H对 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2.4 聚合搅拌速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2.5 聚合时间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3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产品图
    3.4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产品的表征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2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3.4.3 扫描电镜
        3.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絮凝剂PAFS
    4.1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絮凝剂PAFS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4.1.1 聚合温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4.1.2 聚合时间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4.1.3 聚合过程转速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4.1.4 OH/(Al+Fe)摩尔比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4.2 正交实验
    4.3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的产品图
    4.4 真实体系制备所得产品表征分析
        4.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4.3 扫描电镜分析(SEM)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应用研究及评价
    5.1 絮凝沉降原理
    5.2 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处理煤泥废水的研究
        5.2.1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5.2.2 水体p H的影响
        5.2.3 水体温度的影响
        5.2.4 快速搅拌速度的影响
        5.2.5 快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5.2.6 慢速搅拌速度的影响
        5.2.7 慢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5.2.8 沉降时间的影响
    5.3 PAFS对煤泥废水、钢渣水、某高校湖泊水处理效果评价
    5.4 PAFS、 PAS、工业硫酸铝、 PAC对煤泥废水处理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沉降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6.1 沉降动力学分析
        6.1.1 余浊度和时间的关系
        6.1.2 双曲线模型拟合
        6.1.3 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6.2 稳定性研究
        6.2.1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原理
        6.2.2 时间对Al+Fe形态的影响
        6.2.3 不同静置时间对煤泥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6.2.4 时间对Zeta电位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聚合硫酸铝钛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混凝技术
        1.1.1 混凝技术及研究进展
        1.1.2 混凝机理
    1.2 絮凝剂的分类及发展概述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2.4 复合絮凝剂
    1.3 钛盐絮凝剂及其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PATS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2.3 实验方法及实验水样
        2.3.1 混凝实验
        2.3.2 实验水样
        2.3.3 实验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2.4 实验表征方法
        2.4.1 Zeta电位
        2.4.2 粒径
        2.4.3 红外光谱
        2.4.4 絮体分型维数
3 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及表征
    3.1 聚合硫酸铝钛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
        3.1.1 絮凝剂的制备
    3.2 制备条件对PATS絮凝除磷性能的影响
        3.2.1 加热时间对PATS絮凝除磷性能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PATS絮凝除磷性能的影响
        3.2.3 n(Ti):n(Al)对PATS絮凝除磷性能的影响
        3.2.4 n(OH):n(Ti+Al)对PATS絮凝除磷性能的影响
    3.3 制备条件对PATS絮凝除浊性能的影响
        3.3.1 n(Ti):n(Al)对PATS絮凝除浊性能的影响
        3.3.2 n(OH):n(Ti+Al)对PATS絮凝除浊性能的影响
        3.3.3 加热时间对PATS絮凝除浊性能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PATS絮凝除浊性能的影响
        3.3.5 正交试验优化PATS絮凝剂制备条件
        3.3.6 响应面实验优化PATS絮凝剂制备条件
    3.4 絮凝剂表征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Zeta电位及粒径分析
    3.5 小结
4 聚合硫酸铝钛除磷性能研究
    4.1 单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1.1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1.2 快搅时间及快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1.3 慢搅时间及慢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1.4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1.5 静置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 正交实验
        4.2.1 正交试验优化PATS除磷性能
        4.2.2 正交试验验证
    4.3 响应面实验
        4.3.1 响应面试验优化PATS除磷性能
        4.3.2 模型方差分析
        4.3.3 响应曲面分析
        4.3.4 最优试验条件的验证
    4.4 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4.4.1 絮体分形维数
        4.4.2 水样Zeta电位
    4.5 小结
5 聚合硫酸铝钛除浊性能研究
    5.1 单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1.1 初始浊度对絮凝除浊的影响
        5.1.2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1.3 快搅时间及快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1.4 慢搅时间及慢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1.5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1.6 静置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2 正交试验
        5.2.1 正交试验优化PATS除浊性能
        5.2.2 正交试验验证
    5.3 响应面分析
        5.3.1 响应面试验优化PATS除浊性能
        5.3.2 模型方差分析
        5.3.3 响应曲面分析
        5.3.4 最优试验条件的验证
    5.4 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5.4.1 絮体分形维数
        5.4.2 水样Zeta电位
    5.5 小结
6 聚合硫酸铝钛除腐殖酸性能研究
    6.1 单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2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3 快搅时间及快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4 慢搅时间及慢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5 静置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2 正交试验
        6.2.1 正交试验优化PATS去除腐殖酸性能
        6.2.2 正交试验验证
    6.3 响应面分析
        6.3.1 响应面试验优化PATS除腐殖酸性能
        6.3.2 模型方差分析
        6.3.3 响应曲面分析
        6.3.4 最优实验条件的验证
    6.4 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6.4.1 絮体分形维数
        6.4.2 水样Zeta电位
    6.5 小结
7 PATS对实际废水的去除性能研究
    7.1 实验水样
    7.2 PATS处理实际废水的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硅铝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制备及强化复杂体系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技术
        1.2.1 混凝理论
        1.2.1.1 压缩双电层
        1.2.1.2 吸附电中和
        1.2.1.3 吸附架桥
        1.2.1.4 网捕卷扫
        1.2.2 絮凝剂的分类及发展
        1.2.2.1 无机絮凝剂
        1.2.2.2 有机絮凝剂
        1.2.2.3 微生物絮凝剂
        1.2.2.4 复合絮凝剂
    1.3 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3.1 无机-有机组分通过羟基缩合或羟基自由基引发聚合相连接
        1.3.2 无机-有机组分通过离子键合连接
        1.3.3 无机-有机组分通过共价键合连接
    1.4 混凝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进展
        1.4.1 焦化废水概述
        1.4.2 混凝工艺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1 混凝工艺在焦化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1.4.2.2 混凝工艺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离子键合型硅铝杂化絮凝剂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2.1 硅酸聚合理论
        2.1.2.2 杂化絮凝剂制备
        2.1.2.3 实验水样
        2.1.2.4 混凝实验
        2.1.2.5 絮凝剂表征及水样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硅酸铝前驱体制备及优化
        2.2.2 PASi-P(AM-ADB)结构形貌分析
        2.2.2.1 FTIR分析
        2.2.2.2 XRD分析
        2.2.2.3 电导率分析
        2.2.2.4 SEM分析
        2.2.2.5 TEM分析
        2.2.3 PASi-P(AM-ADB)对颗粒物/有机物模拟体系的作用研究
        2.2.3.1 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2.2.3.2 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2.2.4 PASi-P(AM-ADB)对焦化废水的作用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价键合型硅铝杂化絮凝剂制备及性能优化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2.1 杂化絮凝剂制备
        3.1.2.2 实验水样
        3.1.2.3 混凝实验
        3.1.2.4 絮凝剂表征及水样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AAP结构形貌分析
        3.2.1.1 FTIR分析
        3.2.1.2 XRD分析
        3.2.1.3 SEM分析
        3.2.1.4 TEM分析
        3.2.2 PAAP稳定性能研究
        3.2.3 PAAP对颗粒物/有机物模拟体系的作用研究
        3.2.3.1 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3.2.3.2 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3.2.4 PAAP对焦化废水的作用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化絮凝剂靶向去除焦化废水有机物机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焦化废水水样
        4.2.2.2 混凝实验
        4.2.2.3 有机物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焦化废水亲疏水性有机组分的去除
        4.2.2 焦化废水UV-Vis特征吸收有机物的去除
        4.2.3 焦化废水荧光特性物质的去除
        4.2.4 焦化废水主要有机成分的去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杂化絮凝剂与Fe_3O_4耦合强化处理焦化废水工艺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2.1 实验水样
        5.1.2.2 混凝实验
        5.1.2.3 Fe_3O_4回收
        5.1.2.4 水样及絮体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磁混凝处理焦化废水效果
        5.2.1.1 Fe_3O_4投加量的影响
        5.2.1.2 投加顺序的影响
        5.2.2 絮体特性
        5.2.2.1 絮体强度、破碎恢复能力及密实程度
        5.2.2.2 絮体沉降性能
        5.2.2.3 絮体形貌
        5.2.3 Fe_3O_4回收循环利用
        5.2.4 混凝机理探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6)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产生及特点
        1.1.2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综合利用现状
    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其研究概况
        1.2.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分类
        1.2.2 混凝机理
        1.2.3 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 SAPO-34分子筛的合成与研究现状
        1.3.1 SAPO-34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1.3.2 SAPO-34的应用
    1.4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4.1 燃煤烟气的排放现状及危害
        1.4.2 NO_x的脱除
        1.4.3 SO_2的脱除
        1.4.4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4.5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利用晶化母液制备絮凝剂技术及其混凝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2.2.2 工艺流程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2.5 产物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APO-34分子筛晶化母液的预处理
        2.3.2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制备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3.3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结构
        2.3.4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2.3.5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在实际城市生活污水上的应用
        2.3.6 聚磷硫酸铝絮凝剂的生产成本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利用晶化母液制备SAPO-34分子筛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3.2.2 SAPO-34分子筛的合成
        3.2.3 SAPO-34分子筛的表征
        3.2.4 SAPO-34分子筛应用于MTO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利用母液合成SAPO-34分子筛
        3.3.2 合成的SAPO-34与商品级SAPO-34物化性质的对比
        3.3.3 合成的SAPO-34分子筛与商品级SAPO-34催化活性的对比
        3.3.4 SAPO-34的生产成本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FeO_x/SAPO-34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NO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分析方法
        4.2.4 催化剂组成及性质表征
        4.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制备方法的筛选
        4.3.2 不同金属氧化物的筛选
        4.3.3 制备条件对FeO_x/SAPO-34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4 催化臭氧氧化NO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3.5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氧化NO效率的影响
        4.3.6 催化机理的研究
        4.3.7 FeO_x/SAPO-34催化剂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5 催化臭氧氧化结合NH_3/(NH_4)_2S_2O_8溶液脱硫脱硝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设备仪器
        5.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液相吸收剂的筛选
        5.3.2 操作条件对NO转化率的影响
        5.3.3 同时脱硫脱硝的机理分析
        5.3.4 复合肥料的制备及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改性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2.4 复合絮凝剂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硼改性聚硅酸铝钛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水样
        2.2.1 絮凝剂的制备
        2.2.2 模拟水样的配制
        2.2.3 絮凝烧杯实验
    2.3 絮凝评价标准
        2.3.1 浊度(Turbidity)的测量
        2.3.2 色度(Color)的测量
    2.4 絮凝剂的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2 能谱(EDS)分析
        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 B-PSATi絮凝剂的结构表征
        2.5.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2.6 B-PSATi絮凝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2.6.1 活化pH对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
        2.6.2 铝和钛与硅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2.6.3 铝与钛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2.6.4 硼与硅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2.7 絮凝条件的优化
        2.7.1 模拟水样pH的影响
        2.7.2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2.8 絮凝实验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硅酸铝-阳离子淀粉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及水样
        3.2.1 絮凝剂的制备
        3.2.2 模拟水样的配制
        3.2.3 絮凝烧杯实验
    3.3 絮凝评价标准
    3.4 絮凝剂的表征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4 Zeta电位分析
    3.5 PSAS-CS复合絮凝剂的结构表征
        3.5.1 扫描电镜分析
        3.5.2 红外光谱分析
        3.5.3 X射线衍射分析
        3.5.4 Zeta电位分析
    3.6 PSAS-CS复合絮凝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3.6.1 活化pH对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
        3.6.2 制备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6.3 铝与硅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6.4 阳离子淀粉与硅的质量之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7 絮凝条件的优化
        3.7.1 模拟水样pH的影响
        3.7.2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3.8 絮凝实验
        3.8.1 絮凝对比实验
        3.8.2 对实际水样的絮凝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一步法制备固体稀土镧聚合硫酸铁高效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絮凝定义及絮凝剂分类
        1.1.1 絮凝的定义
        1.1.2 絮凝剂的分类
    1.2 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2.1 压缩双电层理论
        1.2.2 吸附电中和作用
        1.2.3 吸附架桥作用
        1.2.4 卷扫网捕作用
        1.2.5 复配效应
    1.3 絮凝剂的研究与发展
        1.3.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3.2 有机絮凝剂
        1.3.3 微生物絮凝剂
    1.4 稀土的性质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稀土的现状
        1.4.2 稀土的性质
        1.4.3 稀土在水处理中的发展与应用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1.5.4 课题创新
        1.5.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原理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2.1.1 絮凝剂制备实验装置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材料
    2.2 合成原理及流程
        2.2.1 合成原理
        2.2.2 La-PFS合成流程示意图
    2.3 实验的准备
        2.3.1 绿矾前期处理
        2.3.2 模拟废水配置
        2.3.3 絮凝实验操作
    2.4 指标测定与分析方法
        2.4.1 全铁含量的测定
        2.4.2 还原性物质(以Fe~(2+)计)含量
        2.4.3 盐基度的测定
        2.4.4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2.4.5 紫外光谱分析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4.8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9 絮凝剂的性能指标规范对比
第三章 La-PFS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La-PFS的合成
        3.1.1 稀土镧的加入顺序单因素实验
        3.1.2 镧铁摩尔比单因素实验
        3.1.3 反应温度单因素实验
        3.1.4 OH~-/Fe单因素实验
    3.2 制备条件对制备工艺研究的影响
        3.2.1 稀土镧的加入顺序对La-PFS的影响
        3.2.2 镧铁摩尔比对La-PFS的影响
        3.2.3 反应温度对La-PFS的影响
        3.2.4 OH~-/Fe摩尔比值对La-PFS的影响
    3.3 La-PFS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3.3.1 Box-Behnken优化实验
        3.3.2 Box-Behnken实验结果分析
        3.3.3 模型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镧改性自制PFS絮凝剂的水解形态及结构表征
    4.1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Fe(Ⅲ)形态分析
        4.1.1 铁的标准曲线
        4.1.2 稀土镧对铁形态的影响分析
        4.1.3 La-PFS与 PFS中铁形态对比分析
        4.1.4 La-PFS与 PFS产品的稳定性比较
    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 扫描电镜法(SEM)分析
        4.3.1 PFS和 La-PFS扫描电镜对比分析
        4.3.2 La-PFS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
    4.5 稀土镧对PFS改性原理及结构形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PFS絮凝剂的体系稳定动力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用水水质
        5.1.3 实验方法
    5.2 絮凝稳定性分析
        5.2.1 TURBISCAN LAB分析仪运行原理
        5.2.2 测定方法
        5.2.3 曲线分析
    5.3 La-PFS絮凝剂对高浊度废水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5.4 La-PFS絮凝剂对体系中颗粒粒径和变化速率的影响
    5.5 不同絮凝剂对高浊度废水稳定动力学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a-PFS处理实际废水研究
    6.1 造纸废水絮凝实验
        6.1.1 造纸废水的性质
        6.1.2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6.1.3 废水的浊度变化
        6.1.4 废水的COD_(cr)变化
        6.1.5 废水的色度变化
    6.2 暴雨洪水絮凝实验
        6.2.1 暴雨洪水的性质
        6.2.2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6.2.3 絮凝剂投加量对暴雨洪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6.2.4 pH对暴雨洪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6.2.5 沉降时间对暴雨洪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6.2.6 不同絮凝剂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6.3 絮凝处理成本核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聚硅酸盐的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现状
    1.2 絮凝剂作用机理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创新点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水样
    2.3 PTFS和 PTAS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2.4 絮凝试验
        2.4.1 絮凝试验过程
        2.4.2 试验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5 表征方法
        2.5.1 扫描电镜
        2.5.2 红外光谱测定
        2.5.3 絮体分形维数
        2.5.4 Zeta电位测定
3 絮凝剂制备条件的优化及表征
    3.1 PTFS和 PTAS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
        3.1.1 PTFS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
        3.1.2 PTAS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
    3.2 絮凝剂表征
        3.2.1 PTFS絮凝剂表征
        3.2.2 PTAS絮凝剂表征
4 聚硅硫酸钛铝絮凝剂除浊除磷条件优化
    4.1 絮凝剂除浊单因素试验
        4.1.1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除浊的影响
        4.1.2 pH对除浊的影响
        4.1.3 快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4.1.4 慢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4.1.5 静置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4.2 除浊正交试验
        4.2.1 正交试验优化PTAS除浊性能
        4.2.2 正交试验验证
    4.3 除浊响应曲面试验
        4.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4.3.2 响应面分析
        4.3.3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4.4 PTA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4.4.1 PTA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
        4.4.2 PTAS除浊水样Zeta电位
    4.5 絮凝剂除磷单因素试验
        4.5.1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除磷的影响
        4.5.2 pH对除磷的影响
        4.5.3 快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4.5.4 慢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4.5.5 静置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4.6 除磷正交试验
        4.6.1 正交试验优化PTAS除磷性能
        4.6.2 正交试验验证
    4.7 除磷响应面试验
        4.7.1 响应面试验设计
        4.7.2 响应面分析
        4.7.3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4.8 PTA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4.8.1 PTA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
        4.8.2 PTAS除磷水样Zeta电位
    4.9 小结
5 聚硅硫酸钛铁絮凝剂除浊除磷条件优化
    5.1 絮凝剂除浊单因素试验
        5.1.1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除浊的影响
        5.1.2 pH对除浊的影响
        5.1.3 快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5.1.4 慢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5.1.5 慢搅速度对除浊的影响
        5.1.6 静置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5.2 除浊正交试验
        5.2.1 正交试验优化PTFS除浊性能
        5.2.2 正交试验验证
    5.3 除浊响应曲面试验
        5.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5.3.2 响应面分析
        5.3.3 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5.4 PTF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5.4.1 PTF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
        5.4.2 PTFS除浊水样Zeta电位
    5.5 絮凝剂除磷单因素试验
        5.5.1 絮凝剂投加量对除磷的影响
        5.5.2 pH对除磷的影响
        5.5.3 快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5.5.4 慢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5.5.5 静置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5.6 除磷正交试验
        5.6.1 正交试验优化PTFS除磷性能
        5.6.2 正交验证试验
    5.7 除磷响应曲面试验
        5.7.1 响应面试验设计
        5.7.2 响应面分析
        5.7.3 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5.8 PTF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5.8.1 PTF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
        5.8.2 PTFS除磷水样Zeta电位
    5.9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油田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油田含油污泥的概述
        1.1.1 含油污泥的概念
        1.1.2 含油污泥成分的分析
        1.1.3 含油污泥的成因来源与特性
        1.1.4 含油污泥的危害
    1.2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
        1.2.1 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1.2.2 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
        1.2.3 含油污泥的减量化处理技术
    1.3 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
    1.4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1.5 油田调质剂在含油污泥中的应用
        1.5.1 破乳剂在含油污泥中的应用
        1.5.2 絮凝剂在含油污泥中的应用
        1.5.3 絮凝作用机理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含油污泥基本性质测定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含油污泥基本性质测定
        2.2.1 含油率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含油率的测定
        2.2.3 含水率的测定
        2.2.4 含泥率及其他杂质含量的测定
        2.2.5 含油污泥固液比的确定
        2.2.6 含油污泥的XRD分析
        2.2.7 含油污泥的热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含油污泥的含油率
        2.3.2 含油污泥的含水率
        2.3.3 含油污泥的含泥率
        2.3.4 固液比的确定
        2.3.5 含油污泥XRD分析
        2.3.6 含油污泥的热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复合调质剂的制备及在含油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3.1 本章概述
        3.1.1 复配调质剂絮凝机理
    3.2 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一)
        3.2.1 实验方法
        3.2.2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2.3 调质温度的确定
        3.2.4 油污泥的扫描电镜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破乳剂的筛选
        3.3.2 DAMPE的加量对脱油率的影响
        3.3.3 絮凝剂及复配作用对污泥脱油效果的影响
        3.3.4 絮凝剂正交实验
        3.3.5 破乳剂和絮凝剂的混合调质作用效果
    3.4 脱油工艺条件对脱油率的影响
        3.4.1 搅拌时间的影响
        3.4.2 离心时间的影响
        3.4.3 离心转速的影响
    3.5 含油污泥的扫描电镜分析
    3.6 小结
    3.7 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二)
        3.7.1 溶液的配制
        3.7.2 单一絮凝剂的筛选
        3.7.3 破乳剂的筛选
        3.7.4 破乳剂与单一絮凝剂的混合调质实验
        3.7.5 絮凝剂正交实验
        3.7.6 复合絮凝剂的红外分析
        3.7.7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8 实验结果与讨论
        3.8.1 单一絮凝剂的筛选
        3.8.2 单一絮凝剂用量的确定
        3.8.3 破乳剂的筛选
        3.8.4 单一絮凝剂与破乳剂的混合调质实验
        3.8.5 絮凝剂正交实验
        3.8.6 单一絮凝剂的红外色谱分析
        3.8.7 最佳复合絮凝剂的红外色谱分析
        3.8.8 复合絮凝剂和破乳剂的混合调质实验
        3.8.9 搅拌时间的影响
        3.8.10 离心时间的影响
        3.8.11 离心转速的影响
    3.9 调质剂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
    3.10 小结
第四章 微乳液法调质脱除含油污泥中的油分
    4.1 本章概述
    4.2 微乳液的制备与筛选
        4.2.1 化学药剂的选择
        4.2.2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4.2.3 微乳液的制备
        4.2.4 微乳液的复配
        4.2.5 微乳液的筛选
    4.3 含油污泥脱油条件的确定
        4.3.1 离心条件的确定
        4.3.2 处理温度与微乳液加量的确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4.4.2 单项微乳液配制
        4.4.3 复合微乳剂配制
        4.4.4 微乳液的筛选
        4.4.5 不同微乳液处理含油污泥效果
    4.5 离心机转速与离心时间的确定
    4.6 处理温度与微乳液加量对脱油率的影响
    4.7 微乳液加入后含油污泥热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
        4.7.1 微乳液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
        4.7.2 微乳液加入前后含油污泥扫描电镜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及在含油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5.1 本章概述
    5.2 实验方法
        5.2.1 共聚物的制备
        5.2.2 单因素实验
        5.2.2.1 锌硅摩尔比的确定
        5.2.2.2 铝镁比的确定
        5.2.2.3 铝镁和与聚硅酸比例的确定
        5.2.3 正交试验
        5.2.4 PSAMZ的红外分析
        5.2.5 PSAMZ的 XRD分析
    5.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5.3.1 搅拌时间的确定
        5.3.2 搅拌温度的确定
        5.3.3 离心时间的确定
        5.3.4 离心机转速的确定
        5.3.5 PSAMZ浓度对脱油效果的影响
        5.3.6 pH值对脱油效果的影响
    5.4 含油污泥的扫描电镜分析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锌硅比对脱油率的影响
        5.5.2 铝镁比对脱油率的影响
        5.5.3 铝与镁和与硅摩尔比对脱油率的影响
    5.6 正交试验
    5.7 PSAMZ红外分析
    5.8 PSAMZ的 XRD分析
    5.9 最佳操作条件及PSAMZ用量的确定
        5.9.1 搅拌温度对脱油率的影响
        5.9.2 搅拌时间对脱油率的影响
        5.9.3 离心速率对脱油率的影响
        5.9.4 离心时间对脱油率的影响
        5.9.5 絮凝剂最佳用量
        5.9.6 pH值对脱油效果的影响
    5.10 PSAMZ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
        5.10.1 PSAMZ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
        5.10.2 PSAMZ加入前后含油污泥扫描电镜分析
    5.11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Analysis of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 PZFSiC(论文参考文献)

  • [1]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文杰. 山西大学, 2021
  • [2]聚硅酸铁钛的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混凝预处理中的应用[D]. 齐文豪. 山西大学, 2021
  • [3]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D]. 曾德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聚合硫酸铝钛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D]. 郝好.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硅铝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制备及强化复杂体系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D]. 王淑军. 山西大学, 2020
  • [6]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晶化母液的资源化及产品应用性能研究[D]. 刘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改性聚硅酸金属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玉莹.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0)
  • [8]一步法制备固体稀土镧聚合硫酸铁高效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D]. 拜俊岑. 广西大学, 2020(05)
  • [9]基于聚硅酸盐的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桑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油田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研究[D]. 邢士龙.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ZFSiC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