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石艺术博物馆选址分析

贺兰山岩石艺术博物馆选址分析

一、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选址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蕊[1](2021)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景观是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和休闲的场所,是乡村文化的承载者,历史的记录者,它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乡村景观的建设战略,农村的发展建设也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很多乡村建设雷同缺乏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探索与创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导致研究滞后,乡村的文化价值缺失。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在乡村景观营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探索具有自身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设计思路,以及如何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和传承地域特色,合理的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旅游文化价值,展现乡村的特色风貌,同时对宁夏乡村发展建设的探究有着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学习先进的乡村建设思路、方法;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宁夏地域文化特征,总结地域文化的形成要素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相关性,探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影响作用;其次,通过调研宁夏特色乡村案例,对宁夏乡村的文化、景观现状作详细分析和总结,针对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科学的景观设计原则;最后,根据研究需要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进行设计实践论证,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村实地调研分析,梳理出该村目前的景观现状以及地域文化挖掘、文化整理、文化分析、文化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将当地的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理念中,在确保传统优秀文化最大化保留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创新理念,对地方旅游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提高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乡村景观建设质量,打造以体验、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沙坡头村乡村旅游景观。希望本文在研究中得出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沙坡头村乡村景观改造建设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为宁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梦然[2](2020)在《内蒙古召烧沟岩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召烧沟岩画位于内蒙古乌海市市区东南15公里处的召烧沟西口南坡上,是桌子山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北方草原岩画系统。笔者通过对召烧沟口岩画多次实地调查后发现,该岩画点岩画具有图像精美、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类型丰富的特点。但经资料整理发现,目前对于召烧沟地区岩画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于岩画分类及分期上面更是欠缺。本文试图通过对最新岩画图像及其周边伴生环境资料调查整理,利用考古学中类型学和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岩画图像进行分类,以期厘清召烧沟岩画的相对年代关系及其分期问题。同时结合相关资料,对岩画的年代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本文总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岩画的相关概况。从岩画的历史地理背景、价值意义以及保护及利用状况等方面,对召烧沟岩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合理分析,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岩画置于其相关背景下进行解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岩画图像的相关内容。其中以笔者最新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综合召烧沟岩画分布位置等因素,进行了分区分组,对几不同区域的岩画图像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所有可辨认岩画图像的具体位置、大小、图案形态、绘制方法、风格表现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之后,在对岩画的基本情况了解之下,对岩画点所有岩画的制作方法、画面主题及风格进行了总结。通过岩画遗址的变迁状况的对比,加深了对于召烧沟岩画图像的认识,为之后的岩画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也进一步说明岩画保护及研究的重要性;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尝试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召烧沟岩画的图像进行分类和分期研究。首先,利用岩画图像学、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岩画图案进行了分类,为岩画的分期奠定基础;之后则根据岩画的分类结果,综合分析岩画中存在的叠压打破关系、刻痕表现、绘制方法等多种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岩画进行分期;最后则结合多种资料,对召烧沟岩画的年代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通过田野调查及资料整理,对岩画图像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基础的甄别工作。对召烧沟岩画资料的补充完善和研究、保护有一定的帮助;二、在资料基础上,试图通过考古学类型学的方法,对召烧沟岩画图像进行分类的探索。希望这种尝试可以推动对召烧沟岩画的研究,为该地区岩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三、尝试对召烧沟岩画进行相对年代的分期及其时间的探讨。

马双良子[3](2020)在《基于大麦地岩画审美特征的文创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大麦地岩画区位于宁夏中卫北部,原始社会时期各民族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造就了流传千古的岩画艺术,虽然时间久远岩画随着自然变迁已不复原来的面貌,但他依然以独特的魅力让人类着迷体现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在研究中卫大麦地岩画的基础上,以岩画为切入点,用了四个章节对大麦地岩画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设计,该论文的框架是第一部分中卫大麦地岩画的美学特征,第二部分大麦地岩画的创作思维的文化探究,第三部分是设计应用部分,通过对前两部分的研究与探索,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从而对大麦地岩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开始探索大麦地岩画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选择扑克牌作为设计的载体,将原始艺术与现代娱乐工具相结合,本论文运用了文献检索法、田野调查法、比较法及分析法,运用了平面构成、图形创意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持并将其内容与产品融合设计出符合当下大众消费智趣与娱乐相结合的作品,将其转化成能够发扬原始艺术的文创产品,促进原始艺术走进生活传播其美学价值,在突出地域文化的本土性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岩画艺术并且丰富了当代的设计语言。现今旅游文创产品居多,选取扑克牌作为创意的载体更适合将岩画全面的展现,中国的国土地大物博,如何将各地区特色进行挖掘使我们考虑到问题,如何将地域性与设计形象结合,并能将本地文化和设计结合,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朱宛月[4](2020)在《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地域性中小型博物馆在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以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中均肩负着重大使命。根据我国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普遍存在着展陈空间布局不合理、展陈方式落后以及无法真正体现地域文化,对观众缺乏吸引力的弊病。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而展陈空间场所精神的构建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塑造赋予了观者存在于空间环境中的感觉和体验,保存了生活的真实性,给人以存在于空间中的方向感和认同感,从而将博物馆从“物质容器”向“精神容器”转化。博物馆场所精神构建的实质就是通过空间特质建立起人与场所的联系与互动,让“文物”活起来,让“背后的故事”激发起参观者、欣赏者的兴趣,从而获得对展示内容的深刻思考。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同时结合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多方面的归纳总结,从而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框架。第二部分为场所理论、场所精神相关概念的阐释,为后半部分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具体表达逻辑及构建提供理论指导。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其所表现出的特性、趋势,结合实际,深入理解场所精神的内涵及其实现的价值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进行归纳总结,具体阐释影响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构建的主要因素及有效途径,以期梳理出构建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这一复杂过程的观察角度和实践方法,同时关注展陈文物的整体面貌,将博物馆空间的人文信息及其语境(历史与文化故事、集体记忆等)呈现出来。让观众体验到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存在,从中获取归属感与认同感。最终阐释文物展陈是对博物馆场所精神的塑造,让每一个有自己独特地域文化价值、文物资源的博物馆,真正成为知识生产传递、追寻历史文化根基、引发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精神空间,成为构建“以人为本”价值体系的搭载者与传承者。

宋小龙[5](2019)在《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初步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我国提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各地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自此拉开。分区管理是国际上国家公园管理中普遍的通行做法,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分区管理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同时,国家启动了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类型的最高级别,表明了科学的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十分重要。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应用到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分区实践的一次尝试,又是立足生态保护红线和保障宁夏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位于宁夏境内的贺兰山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方法、实地调研法、综合指数法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根据DEM高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其它数据等情况,对各要素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加权和空间叠加确定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分区,最终确定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类型,根据分区结果做了修正。依据不同的分区类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理方案。研究表明:(1)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在区位条件、生态条件、地质地貌条件和社会条件等方面优越,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遗址众多,原真性和完整性得以充分体现,符合国家公园建设的国家代表意义。根据价值评估和威胁评估得知,价值评估结果主要体现在:①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②公园科普游憩价值极高;③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威胁评估结果主要体现在:①旅游开发对拟建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产生较大压力;②人类活动频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③重要文化遗址景观未得到有效保护。(2)参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的功能区划方法、步骤及划分结果,结合其典型案例,可以将国家公园功能区划的区划思路概括为:①确定公园区划范围;②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③确定功能区划结果;④区划结果的修正;⑤公园分区管理。区划范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公园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划面积的确定;基于生态重要性构建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其中权重方法为AHP及专家打分法;将指标体系进行正负向标准化处理,利用叠加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结果。为保证国家公园的分区结果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实际情况,利用GIS和Photoshop进行修正和细分,其中重点考量NDVI指数、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公园功能价值功能亚区细分三个方面的修正。(3)根据总结的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方法和实地勘察结果,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压力、人文景观遗址和生态敏感性四个指标项,构建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权重。按照生态重要性确定极重要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4大功能区,相对应的区划结果为严格保护区(30%)、生态保育区(20%)、游憩展示区(14%)和传统利用区(36%),划分出18个功能亚区供参考。(4)为了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明确了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管理总体思路;其次,探讨了分区管理内容;再次,制定分区管理政策;最后,制定分区管控措施。

杨清,吴展奎[6](2019)在《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解读》文中提出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云南省实际,阐述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其落户昆明市的先天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气候优势和人和优势。对博物馆的分类和植物园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提出了"植物园就是活的植物博物馆"的"馆园一体"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并探讨其展陈形式和建设布局,提出了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的几大核心要素以及"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

范檬萌[7](2018)在《贺兰山蛙形人岩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贺兰山岩画群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的岩画群之一。在贺兰山岩画中发现了一类具有自身突出特征的岩画,学术界将这类岩画称为“蛙形人”岩画或“蹲踞式人形”岩画。本文主要以贺兰山蛙形人岩画为研究点,对这类姿态奇特、数量稀少,却有共通特征的岩画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从历史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旨在瞄准“蛙形人”形态及其背后意义,将这类岩画与当时游牧少数民族的“巫术思维”和原始信仰祭祀之间的联系进行阐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于信仰与岩画联系作研究的现状,说明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贺兰山地区的历史地理背景、贺兰山地区特殊的人文环境以及该地区的民族构成情况,进行综合叙述,并对贺兰山岩画的基本分类和分期情况作了阐述。第三章,首先界定了蛙形人岩画的定义,总结出蛙形人岩画具有的艺术特点,同时对与蛙形人图案多次同时出现的螺旋纹岩画图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贺兰山地区蛙形人岩画的选址特点等,作了探讨。第四章,将其他地区出现的蛙形人岩画、彩陶上出现的蛙人纹形象作对比分析。将贺兰山地区蛙形人岩画与阴山地区、乌兰察布地区、苏尼特左旗、格尔敖包沟、阿拉善右旗、左江花山地区发现的蛙形人岩画,以及在马家窑出土的彩陶上出现的蛙人纹图案从画面构图、图像风格方面,作了相应的分析探讨。第五章,对蛙形人图案形象的来源加以探究,结合文献资料挖掘曾经在当地生活过少数民族的祭祀传统,揭示了蛙形人岩画所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的精神内涵。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并强调了四点认识:1)蛙形人岩画是原始先民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或者现象的崇拜、恐惧或者敬畏的心理而产生的。2)在贺兰山、新疆、东北大兴安岭、内蒙古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出现的蛙形人这一类岩画并非偶然,而是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地域性族群现象。3)如果说人类对于神灵的需求是源于对于自身能力限制的破除欲望,关于生命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就是原始狩猎民族借以来得知自己生命意义而去平衡自己心理设想的象征。4)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蛙形人岩画,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渗透到氏族社会产生出的各种社会规则、集体观念和生活仪轨的方方面面。

刘晩停[8](2018)在《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及微区位因子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居民的生活逐步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人均收入的增长,使得居民的消费结构从非物质消费转向非物质消费的自我满足,表现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光顾于中、高档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作为一种增智型文化娱乐场所,其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应的,博物馆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博物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地理学关注的重点,其中,地理学重点关注博物馆的空间布局研究。本文首先运用最近邻点指数、核密度指数、基尼系数等分析方法,对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以此为宏观背景,以微区位理论为基础,对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因子进行分析。旨在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博物馆决策者在实施该地区博物馆的未来建设上提供参考,使博物馆朝着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的方向发展。文章从三部分对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和微区位因子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第13章)为理论研究阶段。首先明确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划定研究范围,理清研究思路。接着对国内外区位理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以及博物馆学、建筑学和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博物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阐释微区位理论、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为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部分(第45章)为实证研究阶段。通过网络地图工具和实地调研,收集所需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整个西安市与主城区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后续微区位因子分析提供背景框架。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AHP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因子的重要性程度,进而从中选取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因子分析所需指标,对西安市典型博物馆的微区位因子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第67章)为对策研究阶段。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西安市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西安市博物馆的微区位因子主要包括区位可入性、可视性、适停性、可达性、布局地区(域)传统形象声誉、历史文化和谐性、经济可进入性、同类业态聚集程度和相关业态分布等。从微区位理论出发,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可视性和易接近性不高,停车场配置不合理,专业博物馆自身知名度不高的问题。相应的提出平衡内外城分布差异,提高博物馆可视性和易接近性,重视博物馆停车场配置,提升专业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形成博物馆集聚区等优化策略。

郭超惠[9](2018)在《共生理念下的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阴山岩画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阴山岩画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希望了解岩画、认识岩画、探索岩画存在环境的愿望与日俱增。但在岩画所在地的博物馆中,岩画文物被孤立地摆放在展柜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岩画知识的普及上都大打折扣,使观众对岩画信息的感受度大大降低。因此,让观众亲自到岩画遗存地看敲凿或磨刻的岩画、感受阴山岩画存在的环境,品味游牧生活,了解原始艺术的发展轨迹,是全面提高岩画认知的好办法。为此,笔者提出在岩画遗存地建立岩画遗址博物馆的设想。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是阴山一带非常有代表性的岩画群落,地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约60公里的阴山山脉中。目前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存在的问题是:交通不便且缺乏服务性设施;岩画遗存地的岩画点分散、破坏严重;游客缺乏岩画知识,由于看不懂导致参观没兴趣;遗址区内有牧民在居住。如何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动机。笔者在考察中多次借宿当地牧民家,萌生基于牧民民居建立岩画博物馆的想法。笔者发现,一般有岩画点附近都有民居,民居与岩画共生在山中。民居的选址均处于三面环山的平坦之地上,聚风向阳。原始先民凿刻岩画也选在三面环山,聚风向阳之地,不能不说有共生之处。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造就建筑的特有形式,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这些民居的选址是原住居民多年深居后的选择,这些位置是建立遗址博物馆的理想之地。思考中的建筑形式是在原住民居基础上改造的新建筑,尽可能减少对遗址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为遗址文化的传播创造一个原汁原味的环境。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是在遗址景区内以原住民居为基础改造而建立的岩画实景博物馆,分为六个组团,以参观动线为引导,顺序构成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以格尔敖包沟入口处的岩画艺术博物馆作为序厅,神泉实景区为第一展厅,格尔敖包沟岩画核心区的岩画实景博物馆为第二展厅,格尔敖包沟的游牧人家博物馆为第三展厅,默勒赫图沟岩画核心区的岩画实景博物馆为第四展厅,默勒赫图沟的守护人家博物馆为第五展厅。同时附设辅助设施,包括遗址大门处的游客接待中心、遗址内各景点的休息站及摆渡车站。将当地的旅游资源打包整合,让游客观赏岩画的同时能更真切感受岩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全方位感知岩画提供平台。本文所研究的遗址博物馆设计概念重在研究“共生”状态。这里的“共生”包括遗址博物馆如何与遗址环境共生,如何与岩画共生,如何与原住民共生。该区域主要的原住居民是蒙古族农牧民,他们祖辈默默地守护岩画,为岩画免遭盗取、破坏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笔者认为原住居民不但不能搬出去,还要更好的生活下去,继续做岩画遗存地的守护者和遗址博物馆的管理者。探索岩画文化遗产的开发新模式,为岩画文化遗产利用提供一个思路。

苟爱萍[10](2018)在《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田野调查基础上的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通过前期的田野调查、资料掌握及熟悉,将贺兰山主脉各岩画点的人面岩画作为研究对象,对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进行重新分类,并从图像母题视角阐释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意涵。贺兰山人面岩画调查资料丰富,以往研究者对贺兰山人面岩画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缺乏从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母题视角的探索研究,同时,也尚未建立起岩画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论。本文采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并从图像母题视域阐释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意涵,是岩画研究新方法的构建以及新视角的探索。本文以时间、空间为背景,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及理论观点对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内涵意蕴、生成流变、空间场域等问题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探讨。从图像层面将中国各分布地区的人面岩画图像进行横向比较,阐述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论文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研究范围,解释相关概念,梳理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研究动态及研究发展,介绍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与第二章是贺兰山人面岩画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对贺兰山周边的古生态环境变迁、史前人文环境、古代族群迁徙及经济文化类型进行纵向阐溯,旨在阐明贺兰山人面岩画分布地域的生态演变、文化发展及族群迁徙的整体状况,展现贺兰山地域古代人群的社会与文化形态。第二章从空间层面,分析贺兰山人面岩画场域内的多种神圣元素,这些神圣元素与人的行为实践、象征符号共同形塑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场域——神圣空间。第三章到第六章是主干部分,第三章从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本体出发,运用图像学方法将贺兰山人面岩画主体图像依据图像构形元素划分为A、B、C、D四种类型。第四章运用图像学方法,从图像母题视角分层阐释图像核心构成元素与图像意涵。通过图史互证、图图互证,结合人面岩画个案,从视觉语义结构分解、分析岩画的图像内涵,揭示人面岩画图像背后的文化隐喻及思维认知。贺兰山A型人面岩画图像中包含有三种意涵:第一种A型一式人面岩画,包含眼睛元素的兽面崇拜、祖先崇拜及神灵崇拜三位一体,祖先、神灵及动物可以互相转化;第二种A型二式及三式人面岩画,表征神灵崇拜,蕴含有祖先崇拜思想;第三种A型四式人面岩画,表征祖先与神灵中间使者的巫师,具有半人半神性质。B型人面岩画为蕴含男性生殖涵义的祖先崇拜,无顶饰B型人面岩画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有顶饰人面岩画带有神圣性,为祖先神的象征。C型人面岩画造型独特具有神巫色彩,为隐喻天神地只观念的神格面具。D型人面岩画的构形元素为女性生殖符号,与生殖巫术、丰产巫术、祈雨巫术相关,D型人面岩画表征女性生殖内涵。第五章以图像为线索,将贺兰山人面岩画放置于中国人面岩画大背景之中,从图像数量、技法、图像类型等角度对中国各分布地区的人面岩画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各分布地区人面岩画的异同性,阐明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第六章与人面岩画单点起源说进行理论对话,以第五章的图像比较为基础,进一步从人面岩画与人面文化的关系、人面岩画的文化时空区位进行宏观及微观讨论,论证中国人面岩画的多点生成,并延伸探讨了美洲人面岩画与中国人面岩画的文化关系。第七章从人类学、图像学角度对贺兰山人面岩画进行综合性讨论,论证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生成、流变及其巫术-宗教文化属性,阐述图史互证,图图互证在岩画阐释中的意义。结语部分总结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母题的复杂性及文化区位的特殊性,指出贺兰山人面岩画在中国人面岩画中的地位以及图像学研究方法在岩画研究中的启示与展望。

二、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选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选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1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2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
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地域文化相关研究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1.3 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2.1.4 地域性文化的符号转化
    2.2 乡村景观设计相关研究
        2.2.1 乡村景观的概念
        2.2.2 乡村景观的构成与基础特征
        2.2.3 乡村景观的分类
        2.2.4 乡村景观的设计要素
        2.2.5 乡村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2.3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2.3.1 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相互影响
        2.3.2 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以尊重自然为本质
        2.3.3 乡村景观以地域文化为原则
    2.4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5 本章小结
3 宁夏乡村景观的表达及地域文化的分析
    3.1 宁夏地理位置概述
    3.2 宁夏地形地貌
    3.3 宁夏地域文化的特征
        3.3.1 历史文化
        3.3.2 地域特点
        3.3.3 宁夏人文形态
    3.4 宁夏乡村景观地域特色分析
        3.4.1 乡村聚落特征
        3.4.2 民居建筑
        3.4.3 植物
        3.4.4 道路
    3.5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3.5.1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取得的成果
        3.5.2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5.3 目前宁夏呈现的几种乡村景观发展模式
    3.6 地域文化下的宁夏乡村景观案例分析
        3.6.1 宁夏中卫市南长滩百年梨花村
        3.6.2 宁夏隆德县红崖村老巷子
    3.7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构建
        3.7.1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3.7.2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地域文化在宁夏沙坡头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4.1 沙坡头村的背景分析
        4.1.1 沙坡头村区位
        4.1.2 沙坡头资源分布
        4.1.3 地质地貌、土壤特征
        4.1.4 水文
        4.1.5 气候
    4.2 沙坡头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4.2.1 历史文化
        4.2.2 民俗文化
        4.2.3 社会经济
    4.3 沙坡头村的景观现状分析
        4.3.1 聚落现状和空间肌理
        4.3.2 景观环境
        4.3.3 建筑物形式
        4.3.4 植物配置
        4.3.5 公共设施
        4.3.6 道路
        4.3.7 河流
    4.4 融合地域特征的沙坡头村的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4.4.1 突出地域乡土文化
        4.4.2 注重整体景观格局
        4.4.3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4.4.4 体现景观美学原则
        4.4.5 利用乡土植物造景
        4.4.6 优化完整的公共活动空间
        4.4.7 立足生态保护建设
        4.4.8 提取景观素材和符号转换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沙坡头村的景观设计研究
    5.1 沙坡头村的景观改造设计构思
        5.1.1 总体设计理念阐述
        5.1.2 整体设计布局
    5.2 沙坡头村景观功能分区设计
        5.2.1 村落入口景观改造设计
        5.2.2 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
        5.2.3 滨水休闲区设计
        5.2.4 特色农业采摘和垂钓区设计
        5.2.5 童趣天地、素质拓展区改造设计
        5.2.6 锦鲤广场改造设计
        5.2.7 田园餐饮旅居区设计
    5.3 沙坡头村景观空间设计要素设计
        5.3.1 建筑改造设计
        5.3.2 道路改造设计
        5.3.3 绿化、植物配置改造设计
        5.3.4 出入口的景观设计
        5.3.5 景观小品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地域文化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内蒙古召烧沟岩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召烧沟岩画概述
    第一节 历史地理背景
        一、地理环境
        二、人文环境
        (一) 文献记载历史
        (二) 周边文化遗存
    第二节 岩画价值及意义
    第三节 岩画的保护
第二章 岩画图像概况
    第一节 图像资料
        一、第一遗址区
        二、第二遗址区
        三、第三遗址区
        四、沟口立石
        五、沟口南畔露天岩画区
        六、沟北岩画区
    第二节 数量统计
    第三节 制作方法
    第四节 画面主题及风格
    第五节 图像对比和变迁情况
第三章 岩画分类与分期
    第一节 召烧沟岩画类型学研究
    第二节 岩画的分期
        一、分期依据
        二、岩画的相对年代和分期
    第三节 岩画的年代研究
        一、早期
        二、晚期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大麦地岩画审美特征的文创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二章 大麦地岩画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中卫大麦地岩画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中卫大麦地岩画的视觉构成
    第三节 大麦地岩画的形式美法则
        一、对称与平衡感
        二、变化与统一感
        三、简单与重复感
        四、节奏与韵律感
    第四节 大麦地岩画形象的艺术特征
        一、现实性
        二、写意性
        三、象形性
        四、装饰性
    第五节 大麦地岩画形象的构成方式与制作方法
        一、岩画的构成方式
        二、岩画的制作方法
第三章 大麦地岩画里原始宗教内容探究
    一、山石崇拜
    二、生殖崇拜
    三、图腾崇拜
    四、太阳崇拜
    五、人物符号
    六、母神崇拜
    七、龙虎崇拜
第四章 大麦地岩画的现代设计价值探索
    第一节 文创产品的定义及价值
        一、文创设计的定义
        二、大麦地岩画对文创设计的价值
    第二节 文创设计思维在当代文创产品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载体扑克牌的背景
    第四节 基于大麦地岩画的扑克牌应用设计
        一、大麦地岩画的视觉符号设计原则
        二、大麦地岩画的应用过程
        三、图形创意设计思维应用在大麦地岩画设计中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选题的创新点
        1.4.3 论证框架
2 场所精神相关理论
    2.1 哲学基础
        2.1.1 存在主义现象学与场所精神
    2.2 场所理论
        2.2.1 场所现象与场所特质
        2.2.2 博物馆场所的内部体验空间
    2.3 博物馆场所精神的塑造
        2.3.1 方向感
        2.3.2 认同感
3 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3.1 文物展陈中影响场所精神的因素
        3.1.1 文物展陈的空间易读性
        3.1.2 文物展陈的空间叙事性
    3.2 中小型博物馆展陈案例分析
    3.3 大同市博物馆——“魏都平城”
        3.3.1 大同市博物馆的地域历史文化表达
        3.3.2 大同博物馆“魏都平城”展厅中场所精神的运用模式
        3.3.3 空间设计与“魏都平城”展陈的关系
        3.3.4 大同市博物馆“魏都平城”展厅中场所精神的实践意义
    3.4 贺兰山岩画博物馆
        3.4.1 贺兰山岩画遗址
        3.4.2 贺兰山岩画博物馆中场所精神的运用模式
        3.4.2.1 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选址利用场所精神的分析
        3.4.2.2 岩画遗址与岩画博物馆体现的场所精神回归
        3.4.3 贺兰山岩画博物馆场所精神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传播
        3.4.3.1 岩画遗址与韩美林艺术馆—原始与现代艺术的碰撞
    3.5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一种新的场所精神构建
        3.5.1 守护佛国—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设立
        3.5.2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中场所精神的运用模式
        3.5.2.1 建筑空间场所与自然环境的认同
        3.5.2.2 实景复原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
        3.5.3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中场所精神的实践意义
4 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构建
    4.1 影响因素
        4.1.1 中小型博物馆的地域文化背景
        4.1.2 自然环境的场所认同
        4.1.3 文物展陈的内容及形式艺术特质
        4.1.4 氛围、节奏和参观动线
    4.2 诠释表达
        4.2.1 静态与动态—多种展示手段结合使用
        4.2.2 渲染空间氛围的照明
    4.3 有效途径
        4.3.1 复合型以人为本的展陈空间设计
        4.3.2 展陈空间情节的营造
        4.3.3 多媒体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辨析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辨析
第三章 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条件分析
    3.1 基础条件分析
    3.2 主要价值和威胁评估
第四章 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方法研究
    4.1 区划思路与方法选择
    4.2 区划范围的确定
    4.3 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计算
    4.4 区划结果的修正与细分
第五章 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2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5.3 区划范围的确定
    5.4 确定指标体系及权重
    5.5 确定分区结果
    5.6 分区结果修正与细分
第六章 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管理研究
    6.1 分区管理内容研究
    6.2 分区管理政策制定
    6.3 分区管控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植物博物馆的需求分析
    1.1 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在全球地位的集中体现和诠释
    1.2 是展示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重要平台
    1.3 是提升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讲堂
    1.4 是我国生物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上的窗口
    1.5 是引领昆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国家植物博物馆落户昆明市的优势分析
    2.1 地缘优势
    2.2 资源优势
    2.3 技术优势
    2.4 气候优势
    2.5 人和优势
3 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形态与形式研究
    3.1 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
    3.2 植物博物馆现状分析
    3.3 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基本形态与建设形式
        3.3.1 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基本形态
        3.3.2 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展陈形式
        3.3.3 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建设规模

(7)贺兰山蛙形人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价值
    1.2 选题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现状与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贺兰山岩画概述
    2.1 贺兰山岩画历史地理背景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
        2.1.3 气候
    2.2 贺兰山岩画历史人文环境
        2.2.1 贺兰山地区居住过的少数民族
        2.2.2 贺兰山地区考古遗迹
    2.3 贺兰山岩画概况
        2.3.1 贺兰山岩画分类
        2.3.2 贺兰山岩画的分期
第三章 贺兰山蛙形人岩画
    3.1 蛙形人岩画概述
        3.1.1 蛙形人岩画的艺术特点
    3.2 贺兰山蛙形人岩画及其搭配图形特征
        3.2.1 蛙形人岩画图形
        3.2.2 搭配出现的螺旋纹岩画
    3.3 贺兰山蛙形人岩画的分布地点
第四章 蛙形人岩画图形比较
    4.1 其他地区发现的蛙形人岩画
        4.1.1 阴山地区蛙形人岩画
        4.1.2 乌兰察布地区蛙形人岩画
        4.1.3 苏尼特左旗蛙形人岩画
        4.1.4 格尔敖包沟蛙形人图案岩画
        4.1.5 阿拉善右旗蛙形人岩画
        4.1.6 广西花山蛙形人岩画
    4.2 关于蛙形人岩画形象的推断
        4.2.1 舞蹈的衍生
        4.2.2 战争的衍生
        4.2.3 动物的衍生
        4.2.4 生殖繁衍的渴望
    4.3 陶器上的蛙形人图案
第五章 蛙形人岩画创作群体思维与祭祀传统
    5.1 蛙形人图案探究
    5.2 蛙形人岩画中的原始信仰
    5.3 民族志中的原始宗教祭祀传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及微区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统计分析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3.4 层次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区域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阐释
        2.1.1 博物馆
        2.1.2 公共服务设施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内外区位理论研究进展
        2.2.2 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博物馆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3 基础理论阐释
    3.1 微区位理论
        3.1.1 理论发展
        3.1.2 理论应用
    3.2 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3.2.1 理论演进
        3.2.2 理论应用
    3.3 空间结构理论
        3.3.1 理论发展
        3.3.2 实证研究应用
4 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现状
    4.1 西安市博物馆数量及类型划分
        4.1.1 西安市博物馆数量统计
        4.1.2 西安市博物馆类型划分
    4.2 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2.1 资料来源
        4.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4.2.3 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3 小结
5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因子分析
    5.1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指标体系构建
        5.1.1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指标体系选取
        5.1.2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指标体系因子权重
    5.2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因子分析
        5.2.1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因子指标选取
        5.2.2 西安市典型博物馆微区位因子分析
    5.3 小结
6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优化对策
    6.1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存在问题
        6.1.1 博物馆空间分布不均衡
        6.1.2 博物馆可视性和易接近性不高
        6.1.3 博物馆停车场配置不合理
        6.1.4 专业博物馆自身知名度不高
    6.2 西安市博物馆微区位布局优化对策
        6.2.1 平衡内外城分布差异
        6.2.2 提高博物馆区域可视性和易接近性
        6.2.3 重视博物馆停车场配置
        6.2.4 提升专业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6.2.5 形成博物馆集聚区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9)共生理念下的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概述
        1.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
        2.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思考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的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选题来源及意义
        1.选题来源
        2.研究内容
        3.研究意义
        4.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田野调研
        3.案例设计研究
    (五)论文结构安排
二、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遗址博物馆环境设计
    (二)遗址博物馆内容设计
    (三)辅助设施设计
三、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
    (一)设计概况
    (二)设计原则
        1.保护第一原则
        2.整体协调原则
        3.文化象征原则
        4.可持续性原则
    (三)设计概念确定与实施
        1.设计概念的来源
        2.设计概念的确立
        3.设计概念的深化
        4.设计概念形象的提炼
        5.设计概念形象的发散
    (四)功能分析
        1.功能分析
        2.功能分区
    (五)空间设计
        1.空间分区
        2.空间序列
        3.动线设计
    (六)博物馆建筑设计
        1.博物馆建筑与环境分析
        2.博物馆建筑设计
        3.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
        4.博物馆建筑材料设计
        5.博物馆环境设计
        6.博物馆环境照明设计
    (七)博物馆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
        1.绿色能源设计
        2.资源利用可循环设计
        3.废物处理与利用设计
    (八)岩画衍生品设计
四、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地域
        一、贺兰山人面岩画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三、研究地域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综合性研究中对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综合探讨
        二、贺兰山人面岩画专题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贺兰山岩画田野调查
第一章 贺兰山周边区域生态人文背景研究
    第一节 古生态环境及环境变迁
    第二节 贺兰山周边史前人文环境
    第三节 古代族群迁徙及经济文化类型
    小结
第二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空间场域研究
    第一节 山岳、岩石、水之神圣性
    第二节 神圣空间——人、人面岩画及场域的互动关系
    小结
第三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主要图像类型及风格分析
    第一节 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分布与图像特征
    第二节 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与风格
        一、A 型人面(眼睛为同心圆或圆穴形元素的人面岩画)
        二、B 型人面( (?)式、 (?)式、 (?)式元素人面岩画)
        三、C 型人面( (?)、(?) 形元素人面岩画)
        四、D 型人面(核形元素人面岩画)
    小结
第四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意涵研究
    第一节 A型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一、同心圆形眼睛元素分析——眼睛崇拜
        二、A 型人面岩画分析——祖先神灵崇拜(有轮廓◎◎、●●眼睛人面)
        三、A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第二节 B型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一、 (?)、(?) ,(?)元素分析——男性生殖崇拜
        二、B 型人面岩画分析——生殖崇拜及祖神崇拜( (?)、(?) 、 (?)元素人面)
        三、B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第三节 C型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一、(?)、(?)元素分析——生殖符号及天地宇宙观
        二、C 型人面岩画分析——神灵崇拜及神格面具(无顶饰及有顶饰人面)
        三、C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第四节 D形人面岩画图像意涵分析
        一、核形元素分析——女阴符号
        二、D 型人面岩画分析——生殖崇拜、丰产及祈雨巫术
        三、D型人面岩画意涵总结
    小结
第五章 与国内其他地区人面岩画图像的比较
    第一节 图像类型、风格及构形元素比较
        一、图像类型及风格
        二、图像构形元素
    第二节 图像数量及技法比较
        一、图像数量
        二、图像技法
    第三节 载体、场域比较及人面岩画的关系探讨
        一、各地区人面岩画的载体及场域
        二、各地区人面岩画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
        一、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的独特性
        二、各地区人面岩画图像的多样性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人面岩画的多点生成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与人面岩画单点起源说的对话
        一、单点起源说及其存疑性
        二、人面岩画多点生成观
    第二节 人面文化——时空区位与人面岩画的多点生成
        一、人面岩画与人面器物图像的关系
        二、各地区人面岩画的文化时空区位
    第三节 人面岩画洲际传播交流的可能性探讨
    小结
第七章 贺兰山人面岩画综合探讨
    第一节 从人类学视域分析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生成与流变
    第二节 巫术——宗教与贺兰山人面岩画
    第三节 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多元交融与贺兰山人面岩画
    第四节 图像——文本与岩画阐释及文化建构
    小结
结语
    一、贺兰山人面岩画在中国人面岩画中的地位
        1.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及意涵的复杂性
        2.贺兰山人面岩画文化区位的特殊性
    二、图像学方法在岩画研究中的启示及展望
        1.对其他题材岩画图像研究的启示
        2.岩画研究方法的反思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选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 陈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召烧沟岩画初步研究[D]. 王梦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基于大麦地岩画审美特征的文创设计研究[D]. 马双良子.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4]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构建[D]. 朱宛月. 成都大学, 2020(08)
  • [5]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初步研究[D]. 宋小龙. 宁夏大学, 2019(02)
  • [6]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解读[J]. 杨清,吴展奎. 林业调查规划, 2019(02)
  • [7]贺兰山蛙形人岩画研究[D]. 范檬萌. 西北大学, 2018(02)
  • [8]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及微区位因子分析[D]. 刘晩停.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12)
  • [9]共生理念下的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D]. 郭超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10]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D]. 苟爱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贺兰山岩石艺术博物馆选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